徐诗最后两句运用插叙手法的作文了什么表现手法

徐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百度知道
徐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王元章倒枝梅画 朝代:明代 作者:徐渭 原文: 皓态孤芳压俗姿堪复写拂云枝 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垂 两句运用象征表现手 用特定、容易引起联想具体形象表现与相似或相近特点概念、思想情借助于特定具体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两句王冕梅花图再引申发表议论联系社种种公平现象作者愤恨指古世庸俗看待万般事情总厌恶高尚风格实际间久事情包罗广同情具高尚风格厌恶甚至迫害具高尚风格恶劣世俗加抨击世俗公所王冕画能责怪王冕梅花枝画垂面
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
我是知道站内的人工智能,可高效智能地为您解答问题。很高兴为您服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文学鉴赏试题,学生最怕什么题型?学生最怕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面对这种题型,大脑当然会一片茫然。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五种。
①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然而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句句用典,但用典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颗报国的拳拳之心,跃动在读者面前。
⑤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胜利归来后的奢糜生活,结句突然一转,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尽情显出。
2. 描写手法。
①衬托。衬托也称烘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声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写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方法,空旷辽远的山林,不见一个人影,但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著名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虚实结合的典型。上阕一实一虚,“春花秋月”是眼前实景,勾起的无限往事,是心中虚景;“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身边实景,却使诗人想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是心中虚景。下阕是先虚后实,诗人猜想:“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可是朱颜可能早已改变了。”然后回到眼前,自己一片亡国之愁,犹如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穷无尽。整首词虚实结合,写得摇曳生姿,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再创造空间。
③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前犹歌舞”等。
④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用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析:诗人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泪水与雨丝同时落下,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全篇紧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笔墨,绘出一幅动静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烟雨图,以“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等细致描绘,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全诗自然形象,朴实深远,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⑤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3. 修辞手法。
①夸张。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气蒸”“波撼”就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②拟人。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引”和“衔”字把雁和山拟人化,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
③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解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④对偶。这是近体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工整,贴切自然。
【解题方法指导】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解答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方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往往以分析技巧题型出现。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熟记一些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设问、借代、反问、反复等。
②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事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③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虚实结合、渲染、白描等。
④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⑤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⑥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典型例题分析】
1. (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①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①“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
考点透析:①题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作者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欢聚活动加以叙写,一是饮菊花酒,二是吹奏《梅花落》,且点名了时间地点。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
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承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从整首词来看,使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把聚散离别之情寄寓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上,把相思之情寄寓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上,情真意切。从词句上来看,用了比喻修辞。上阕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下阕说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的柔情。
参考答案:①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②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 (20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
一别心知两地秋。
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
行人莫听宫前水,
寒鸦飞尽水悠悠。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②《暮春核捅稹肥窃跹谇橛诰暗模壳胱骷蛞臀觥
考点透析:①题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中国传统诗歌中“水”意象有四种意蕴:一是由于水性阴柔,常被看作人间友情、爱情的象征,如“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等;二是表达一种壮阔的豪情或悲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三是水总给人以漂泊的印象,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所谓“亲不亲家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就是这个意思;四是寄托年华易逝的感叹,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严诗中的“水”意象是第一种意蕴,“水悠悠”饱含无限思念的深情;韩诗中的“水”意象则是第四种意蕴,末句的“流尽年光是此声”就是注解。
②题是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序值春暮,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慨然勾起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感情,如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①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3. (20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K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①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③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透析:①题第一问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考生只要注意“天涯”二字,就不难想到诗人是漂泊他乡,再结合题目,这首词是诗人在自己妻子生日那天写的,就会准确答出是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问是对语言炼字的鉴赏,考查“又”字的作用,着一“又”表明这不是第一次,而是又一次浪迹天涯,其中的滋味是悲慨万端的。
②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夕阳西下,旧鸦归家,这些都是诱人思家的图景,自然会勾起词人更多的思家之情。倦鸟已归巢,旅居他乡的自己何时才能归家,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反衬手法。
③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作者表达了自己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种几亩薄田,与儿女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感情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愿望之低微,发自肺腑,自然打动人心。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②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③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4. (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登崖州城作
海畔尖山似剑芒,
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
鸟飞犹是半年轻。
若为化作身千亿,
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
百匝千遭绕郡城。
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①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之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透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综合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考查考生的仿句等语言运用能力。试题中对柳诗的鉴赏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考察。
①题考查了诗歌章法、诗歌中作者的思想倾向。通过对李诗的赏析,让读者自己去比较鉴赏柳诗,这对读者是一种提示,降低了鉴赏难度。
②题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李诗鉴赏提示“拟人和象征”,那么柳诗的手法是什么呢?如果能体会出作者把山比喻为剑,把身比喻为云,就可以答出“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从最后一句最能体会清楚,化为云雾了,还“散向峰头望故乡”,当然是一片思念家乡的感情了。
参考答案:①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等待。
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5. (20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①―②题。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①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②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③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透析:①本来瀑布是飞流直下的,有雷霆万钧之势,着一“挂”字,如同挂一白练,一切声响趋于消失。这是化动为静的写作手法。
②李白诗用夸张,突出瀑布飞流直下的声势浩大;徐凝诗用比喻,把瀑布比喻成白布,突出了瀑布的洁白晶莹。
③苏轼的评价是扬李白而贬徐凝的。你可以同意,只要说出李白诗比徐凝诗好在哪里就可以了;你也可以答不同意,但要说出徐凝诗比李白诗好在哪里;当然,你也可以说两者都好,各有所长。你最好不要答两诗都不好,虽然这也是开放鉴赏的一种答案,因为千古流传的两首诗,总有它独到之处的,答都不好让人觉得狂妄。
参考答案:①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②(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③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达标测试】
1.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①;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2010备考精华)六年高考四年联考语文资源库(对比鉴赏,共35页) 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对比鉴赏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答: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解析
(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2008年高考题1.(08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标野宴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
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
李诗写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遭受谗毁,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消息,写了这首诗。诗以落花和子规悲鸣起兴,抒发怀念友人的感伤之情。王诗写王昌龄被贬龙标,由于为治以宽,政善爱民,被誉为"仙尉"。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2.(08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
拟人(2)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解析
要回答对诗意理解的题目,须先扫清文字障碍,如吕诗中的"霜前"、范诗中"小寒"都是指秋天,吕诗中的"东风"是指春风,范诗中的"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木芙蓉,又名拒霜,秋天开花;其次,应明确写物诗,往往有作者感情的寄寓,即托物喻人,以物抒情;再次,要明确写其他花对表现木芙蓉的作用。  年高考题1.(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华清宫                吴 融
李 约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两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2.(07浙江)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①(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 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⑴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答案
兴亡 ⑵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3.(07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海 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①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把花拟人化。解析
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⑵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解析
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两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4.(07辽宁)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 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了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情。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高考中诗歌鉴赏尤其注重对诗歌中"景"和"情"两者关系的考查。对写景设问时,往往要求概括诗歌中写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或效果等。解答时要仔细辨别,深入体味,把握诗歌写景的异同。对抒情设问,往往要求指出诗歌中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或手法,抒发了什么情。解答时要注意区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重点在于讲清"写景"和"抒情"的关系。 5.(07江西)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晚望高 蟾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陵图韦 庄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心满故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与通常的单首诗歌的鉴赏题不同,本题是两首诗歌的比较。解答方法是: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回答问题。注意:同题诗作应该是各有千秋,千万不要动辄否定其中某首诗歌。
6.(06重庆)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新 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
 ⑵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⑴"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⑵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是两首清代诗人的七言绝句的对比赏析,一首是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以元旦为主题,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一首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该诗表现了一位改革者辞官后决心继续投身社会变革、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尤其是"落红"两句,比喻自然贴切,传诵千古。这两首诗都共同表达爱国的情感和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渴望与理解。第一小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是要准确筛选信息。从全诗来看,第一句提出,后面三句具体描写,所以答案就在这三句;第二问,"新雷"就是初春的第一声雷,它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所以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第二小题,是比较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诗言志,诗人的情感都是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与景物上的,所以,要从两首诗的景物描写上去体会。第一首诗,关键词是"春生""千红万紫""新雷第一声",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第二首诗,关键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护花",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7.(05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⑴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⑵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⑴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⑵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像,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解析
本题将李、柳两位诗人的两首诗在写法上、技巧上、思想内容上对比着赏析,形式新奇,考查方法灵活,难易适中,是一个少见的好题。只要考生能够认真审题,把握好诗歌的大意,再借助于命题人对李诗的分析,对应着去赏析柳诗,得到高分应该不是难事。解题要注意到的几点:一要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大意,为鉴赏打下基础;二是要分析好题干提示语,明确写作背景。更要明确命题人的命题方向
找出二者的不同点;三是要把握好命题人对李诗的赏析,分析其赏析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技巧。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2008年联考题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9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 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 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凤城: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很有感染力。2.(陕西西安四校20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王
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 罟(gǔ)师: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略作赏析。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案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大意对即可)3.(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王 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 (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4.(北京市朝阳区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3)题。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注】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 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5.(山东省济宁市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6.(河北省辛集中学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词李 涉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答案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自己怀念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7.(玉田一中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野 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 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的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2008年联考题1.(08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秋 词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注]狂。行 秋徐 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 嗾:教唆人做坏事。
⑴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
,徐诗的情感基调
清雅(或者答"高雅""赞美""昂扬"也可)/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解析
所谓"情感基调"是指诗人表达的情感特征,一般体现在诗歌描写的景物、事物、人物、场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基调需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和诗人写诗时所处的环境(自然、人生),一是诗歌描写的事物、景物、人物、场面等体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刘诗选取了山、水、霜、树、高楼等,色彩或明净或鲜艳,显示出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情感。徐诗选取了鸣蝉、小溪、细浪等景物,从"响似筝、闲傍柳边、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等,可以体会到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 ⑵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 
刘诗:手法
徐诗:手法
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从而表现诗人的闲适之情。解析
艺术手法也就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景物之间的关系、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写作手法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刘诗的最后两句,第一句描写诗人登高的个人感觉,第二句直抒胸臆,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秋天比春天更加美丽。徐诗以动衬静,用蝉鸣表现整个环境的安静。回答问题时,注意总分的方式:先概括出使用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分析。2.(08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 总[注]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注】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⑴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同中有异:相同的是两首诗都抒发了
,不同的是江诗表达了
,而岑诗表达了
。⑵金圣叹说:"须知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⑴思乡之情
心向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
对遭受战乱的故园的痛惜之情(或: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关切、同情;平定战乱收复失地的渴望之情)⑵两首诗都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情感。两首诗前两句都景中蕴情,虚实相生。江诗以流云南逝、大雁来归写出了自己南归的行踪和急切心情,岑诗以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之情。两首诗后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像。江诗以揣测故园篱下菊花事如何,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诗则以挂念战火纷飞中寂寞开放的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解析
题目⑴涉及两首诗在思想情感和主旨上的异同点比较;题目⑵涉及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比较。解答第⑴题,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人的背景来理解。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多与战争有关,表达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而江总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诗人,可依据题目中的注释了解写作背景。从诗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等诗句,即可理解两诗相同的主题:思乡。至于不同之处,岑参诗中的"应傍战场开",已暗示了答案。解答第⑵题,要找出两诗写实的诗句和写虚的诗句,然后比较,从中找出异同来。3.(烟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阅读下面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渔 家 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蝶 恋 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料欹,枕损钗头凤。独枕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这首诗词都写到了梅花,但在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上却不尽相同,试就这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第一首词以"香脸半开"和"玉人浴出"把梅花比喻成了娇洁的美人,以月光的美好来衬托梅花的高洁脱俗,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第二首词以"梅腮"把初开的梅花比喻成美人动人的腮红,景色宜人,无人与共,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愁苦之情和孤独之感。4.(宁夏银川一中2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台 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 城韦 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⑴第二首《台城》中柳色"依旧烟笼十里堤"与第一首的哪一句可形成照应?"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滋味吗?
⑵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⑴万户千门成野草。"鸟空啼"的"空"是"白白的""徒劳的"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史变迁,已经面目全非,鸟儿却无谓地啼鸣。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表现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
⑵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5.(08河南省示范性高中高三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小令,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唐·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②合兵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双调]拨不断(元)马致远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注】  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宫名。公元589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 ⑴《金陵怀古》描绘了哪些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选用松楸荒冢、禾黍残宫、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等画面,抒发了对风云变幻、繁华易逝、王朝兴替的感慨。 ⑵同为怀古,从抒情角度看,二者有什么不同?  答:
许作以事入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马作则直接从吊古之情出发,语迫情急,直抒胸臆。6.(08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夏 日寇 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夏 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⑴两首诗都写夏日,诗人感觉到的夏日季候分别有什么样的显著特点?  答:
寇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轻寒;苏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凉爽、充满生机。
考查学生对诗中所描写事物特征的把握。这需要在诗句中找出关键词,找到诗中描写夏日特征的形容词,如寇诗的"轻寒",苏诗的"清"与"明",抓住这些词语组织答案即可。⑵两首诗都写到了鸟鸣,寇诗是"燕语",苏诗是"莺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寇诗主人公和苏诗主人公在听到鸟鸣时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 
寇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孤寂惆怅之情,苏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舒畅爽悦之情。从寇诗的"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正处于离愁无法排遣的时候,日暮时所闻燕语只会更添愁绪;从苏诗"夏席清""石榴开""树阴满地"等词句中可以看出,在诗歌主人公眼里,夏日是一派清凉有生机之景,睡觉醒来时又闻悦耳莺声,所以主人公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爽悦的。解析
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的感悟。从寇诗中的"离心"可知友人或者爱人远去,"无人"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感;苏诗中的"石榴开遍"描述了一片生机之景,日当午时的"树阴满地",透露出主人公对夏日的感觉是清凉、爽快的。年联考题1.(07武汉市高三2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李 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出 塞马 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注】 蕃州:泛指西北边地。结束:装束打扮。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⑴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慷慨豪情,但两首诗用以表现将士豪情的内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  答:
第一首诗以将士们进行艰苦军事训练的场景,以及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嘶鸣的人欢马叫的壮丽场面来表现将士豪情。第二首诗以将士们在风雪中冲锋陷阵的壮举,以及卷旗夜战、肉搏拼杀的血战场面来表现将士豪情。⑵这两首诗在人物外貌和场面描写中都能用传神的文字透露出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个具有这一特点的字词作简要分析。答:
第一首诗以"能结束"的"能",赞美守边将士戎装打扮的英姿,透露出守边将士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豪迈自信的情怀。第二首诗以一个"金"字写战袍,传达出将士的神采风姿。(以一个"冲"字,写出了将士在疆场上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以一个"卷"字,写出了战事的紧急和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以一个"缺"字,状战场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不久、夺取胜利之不易,表现了将士誓死守边的战斗豪情。)2.(07黄冈4月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 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白居易,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不动心"与"倍沾襟"作对比。袁诗将唐、杨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3.(07海南三亚模拟)阅读下面的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足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
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⑴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⑵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
黄庭坚词句:
⑴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
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⑵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
黄庭坚:除非问取黄鹂。解析
《大林寺桃花》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个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像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清平乐》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的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它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黄鹂也乘风振翼,一去无迹,眼下只有春去,夏来,蔷薇花开,词人一腔芳菲之思,亦随鸟飞春尽而不知所终。4.(06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3)题。秋
山杨万里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①孤松掩醉容。余 杭范成大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熏满千村万落香。 【注】 ①倩:请别人替自己做事。 ⑴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宋代的两首优美的写景诗,杨诗借乌桕、枫、松来写秋,范诗借忍冬花、蔷薇花来写春。
B.在杨万里笔下,秋山景色美不胜收,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一个"错"字,却流露些许嗔怪之意。
C.范诗的前两句用"静芳"两字写傍晚时分"山花"的静态美;着一"送"字,美好春光仿佛又有了流动感。
D.两首写景诗一写秋,一写春;一写山树,一写山花;虽然所写季节不同,描绘景色有别,但都清新活泼,妙趣横生。⑵杨诗从
角度写秋山之树;范诗从
角度写春山之花。⑶两首诗中的"掩"和"熏满"历来为人称道,选择一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⑴B⑵视觉或色彩
嗅觉或花香⑶"掩"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熏满"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附:杨万里《秋山》注解及释义⑴乌桕:落叶乔木,秋天变红。叶子可作黑色染料。⑵诗句释义:乌桕本是天生的老染工,(可秋临之际)居然把铁黑色错染为猩红色。幼枫偷饮了上苍的仙酒,却让孤松来遮掩自己醉红的容颜。解析
诗歌鉴赏题包含两点要求: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小题中《秋山》写树显得清新淡雅,并非整个秋景图,且"全诗弥漫着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亦有误处。第二小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中的感觉,属于基本考查内容。第三小题主要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5.(07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再宿武关李
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
李涉,唐代人。曾因事贬谪出京,后被罢官流放。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作。(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
⑴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⑵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间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境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第三部分
创新预测题精选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勤政楼①西老柳②白居易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③春。过勤政楼杜 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④世已无。唯有紫苔⑤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注】
①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开元八年(720)。②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开元年间(713~741)所种。③穆宗长庆二年(822),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④唐开元十七年,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百官献承露囊(相当于现在的"荷包"),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⑤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⑥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 ⑴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白诗借景抒情,为人生迟暮而感慨,同时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杜诗移情于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深沉感喟。⑵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勤政楼,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以柳衬人,将柳树的垂老与诗人自己的迟暮进行对比。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佳节隆盛,欢乐热闹;今朝苔藓称意,人去楼空。(大意如此即可) 2.(安徽桐城八中4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春 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⑴两首诗都写到了杨柳。武诗首句写杨柳的"阴阴",表现了暮春时节柳色的葱茏翠绿,第三句写春风逐柳,化无形的乡思为有形的柳丝,情深意切。杨诗:
⑵两首诗在表达诗意上,一重在"情趣",一重在"理趣"。武诗的"情趣"体现在写景。如第二句描写残花落尽、流莺鸣唱的阑珊春意,烘托了作者的乡思之情。杨诗:
⑴杨诗的第二句着一"绿"字,表现了早春时节柳树的春色盎然(首句着一"清"字,表现了早春时节环境的清幽),第二句的"才""半"二字暗示了早春时节柳色的嫩黄素淡,富有生机。⑵杨诗的"理趣"体现在对鉴赏春景的议论,诗人以上林苑的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喧若闹市,衬托作者对早春清新景象的喜爱,借以表达创作见解: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解析
这两组对比阅读的对比点已确定,并且其中一首诗的内容为已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难度。 3.比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清平调[注]李 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为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命李白作诗,李白奉旨作了三首,此为第二首。 ⑴李诗中的"枉断"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之处。 
"枉断"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贵妃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不尽回旋;"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⑵刘诗在标题中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人们思接千古的浮想。 4.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荷叶杯韦 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 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清平乐 晏 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⑴请结合作品分析两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首词都表达出对恋人(或爱人)的怀念。《荷叶杯》描写情深的恋人无缘再见的感伤;《清平乐》描写爱人不知在何处而书信难寄的惆怅之情。 ⑵《荷叶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借景抒情。词人与恋人在一个深夜的"花下"相识,倾诉衷肠,相期永好;又在一个"晓莺残月"的清晨离别,从此天各一方,声讯渺然。抒发了自己对恋人的思念和不可再见的伤感惆怅之情。 5.阅读下面的词和曲,然后回答问题。更漏子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双调]水仙子·夜雨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注】
①此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⑴请指出所选词和典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相同的景:秋天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相同的情:写尽愁思。 ⑵试比较所选词和曲中的主人公有什么不同。 
前者:描写了一个为离情所苦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不愁衣食的富贵人家,她孤独无眠地盼望天明,她的离愁正如秋雨般无边无际。后者:描写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游子雨夜栖宿在旅馆,心境凄凉,归家的好梦似被风雨声惊醒,于是便再也睡不着,万千思绪都到心头。 6.(安徽马鞍山4月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 兴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⑴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答:
⑵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兴》,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答:
⑴《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宁静、生活闲适;《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同时,还有些孤寂。⑵平白、质朴。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神态毕现。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画面,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 天真好客的水乡儿童形象。
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描写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无可奈何的情绪。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寄 弟(明)徐熥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送杨曰补南还(清)沈钦圻去年春尽同为客,此日君归又暮春。最是客中偏送远,况堪更送故乡人。 ⑴一般的送别诗,多从被送之人着笔,写送者与被送者的感情。而这两首诗却别具一格,请作具体分析。 
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送行者对故乡的思念。《寄弟》中"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远在天涯的人,还没有回到故乡,听到黄莺的鸣叫,想到故乡的春景,心中充满了无限惆怅。《送杨曰补南还》中"最是客中偏送远,况堪更送故乡人",一"最"字和一"况"字,把因送别故乡人而引发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此题考查归纳比较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应深入理解诗中词语和句子的含意,然后分别概括出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注意题干要求,联系诗句分析。 ⑵这两首诗在揭示主题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每首诗的尾联作简要分析。 
《寄弟》的尾联通过描写黄莺鸣叫声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式;《送杨曰补南还》的尾联则通过议论性的语句点明主题,是借议论抒发感情。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特征;其次,结合每首诗的最后两句准确地判明所用的表现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种表现手法的作用。8.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桂殿秋①龚自珍其一明月外,净红尘②。蓬莱③幽跋四无邻。九霄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④不见人。其二惊觉后,月华浓。天风已度五更钟。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⑤几万重。【注】
①这两首小令(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的词为小令)是作者19岁时所作。作者自序说,六月九日夜梦见一美景之处,有人告诉他,这就是光明殿。作者梦醒后,迫忆写成这两首小令。 ②红尘:繁华社会,泛指人世间。 ③蓬莱:传说海上三座神山之一。 ④红墙:李商隐《代应》:"本来银汉是红墙。"
⑤朱扃:红色大门。
⑴在第一首小令里,作者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写蓬莱仙境,请简析之。
作者用红尘的繁华与蓬莱的幽静进行对比,突出了蓬莱仙境的清寂;用"九霄一派银河水"来衬托蓬莱仙境的美丽、迷离和深远;以"流过红墙不见人"进一步衬托蓬莱仙境的清寂。⑵第二首小令里的"光明殿"与第一首小令中的"蓬莱"是什么关系?第二首小令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光明殿就是指蓬莱。最后两句表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对光明世界的追求,即使遥远迷茫也要尽毕生精力孜孜追求。????????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用对比手法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