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是昭侯在明皇宫遗址遭开发洗澡碰到公主的历史小说

能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主及事迹吗?最好是按时间的顺序排起来!说出公主的生母!王昭君不是公主啊!公主是皇帝的女儿 啊!
练兵官的建议
  前言:生于帝王之家,贵为金枝玉叶,在凡人眼中是前世修来的福祉,可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可是,金碧辉煌的外表下往往却是这些天之骄女们的血泪和哀怨,她们在深宫内帷中所受的煎熬与折磨,又岂是世人所能了解的?  长平公主幻人间  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沂狼樵担换蛐砉?萍彝鲋?览龉?鳎?⒛暝缡帕榛瓴簧ⅰ?br>  史书记载,故事简练.《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曰,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R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民间传闻,轶事缠绵.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彻天,徘徊良久乃归乾清宫.凌晨五鼓,催皇后、贵妃自尽,于寿宁宫斩杀爱女长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断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闷绝于地.后为尚衣监何新入宫所见,负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踪.再后,或说与状元郎周世显谛结美好姻缘;或说皈依佛门永伴青灯尼姑庵.  戏曲小说,演绎纷繁.《倚睛楼七种曲》之《帝女花》,一对金童玉女欲结连理,下凡人间.于乱世惊涛之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玉女幻影为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公主未死,辗转至庵堂避难,巧遇郎君世显,二人重续前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飞往天界之飘渺云烟.金庸小说之《碧血剑》,演绎长平公主村姑装扮,行走江湖,相貌极美,气质高贵,描写公主国恨爱情错综复杂之少女情怀;《鹿鼎记》再度描绘长平公主为独臂神尼,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永泰公主死因谜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生于帝王之家,唐中宗李显之女,武则天之孙女;喜荣华正好,年仅妙龄十之有七;恨无常早降,祸起萧墙一命归西.生之尊贵,葬之显赫,死因神秘.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处死.《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纪》中说: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杀邵王重润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史书记载,均为懿德太子李重润与永泰公主,因议论武则天私生活而被其赐死.  一说永泰公主死于难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掘永泰公主之墓,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碑.有人根据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块骨盆碎片,复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经科学测量与鉴定,认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较之同龄女性骨盆都显得狭小,并结合墓志铭“珠胎毁月”句,断定“永泰公主死于难产”,而非其祖母武则天所杀害.  一说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毒死.永泰公主墓志铭有“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有人判断,“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说明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丧命于利刃后,永泰公主仍孤单生活.“槐火未移,柏舟空泛”,说明焚烧大槐树之火,即杀武延基之事,虽然未波及公主,但她不久亦死去.墓志铭另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 “珠胎”为怀孕, “珠胎毁月”当是志文作者隐喻公主被武则天所毁.因身怀有孕,不立斩或杖杀,而缓期逼令服药自杀.这就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所谓永泰公主之“守寡生活”.  皇亲国戚金波粒,冷酷无常索香魂.  寻常百姓粗茶淡,挚爱亲情享天伦.  文成公主进吐蕃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雪域高原,佳话千古.西藏之历史熠熠生辉,拉萨之古迹脉脉倾诉.美丽公主深情边陲,冰山雪莲绽放幽香;黄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水交映黄河长江.  文成公主,和平使者.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统一大业,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访问.并向唐朝求亲,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无功谎称:唐天子将允公主嫁,吐谷浑王求亲而不决.松赞干布因怨吐谷浑,发兵二十万驱之.侵唐松州,以武求亲.太宗谴侯君集将兵反击,松赞干布乃求和.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再派使者,备黄金珍宝厚礼,到长安去求亲.太宗应允.翌年,文成公主动身前往吐蕃.华夏边疆平和宁静,炎黄儿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详.唐高祖李渊有女儿19,太宗李世民有女儿21,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献记载,文成公主为“唐宗室女”,当为李姓.按惯例.亲王之女亦会有史籍注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许与宗亲关系较远,其父爵位不会太高.或许“和亲”事关
重大,破格封之为公主.尽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规格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松赞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文成公主,美名边疆.传说公主进藏后,建议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命名为“惹萨”,即现今之大昭寺.“惹萨”藏语意为“山羊背上”.最来,“惹萨”被译为“逻些”,又演变成为“拉萨”,成为西藏政教活动中心与“神圣之地”. 相传布达拉宫乃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是普陀罗之译音,意为菩萨居住之宫殿.如今,西藏大昭寺与布达拉宫,仍供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之塑像.  文成公主离故乡,中原文明融边疆.  古往吐蕃唐沟通,今来追忆弱女芳.  平阳公主扬威名  平阳公主,女中豪杰;威武将兵,旌旗猎猎.天下纷争中原逐鹿,驰骋疆场父兄齐名.不让须眉,独树一帜招兵马;数万红颜,娘子军威天下闻.君不见,娘子雄关今尤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平阳公主,豪气干云.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李渊父子决策起兵,公主见解非凡,让丈夫柴绍速往太原参与,自己则独立于关中组织武装策应.《旧唐书·平阳公主传》记载:“义兵将起,公主与绍交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红颜女子豪气干云,胸中自有十万兵.  平阳公主,巾帼将军.隋末天下大乱,义军蜂起.李渊起兵反隋后,公主乃归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上万名队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李渊渡黄河推进长安时,公主队伍与父回合围攻京城.后,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勋,其军队女子英豪,纪律严明,被称为“娘子军”.  平阳公主,红颜精英.唐军所向披靡,平定关中;高祖因公主独有军功,晋封“平阳公主”,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阳公主薨.李渊打破旧制,以正式军乐军礼为其送葬.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以彰其“伟烈”.相传,山西阳泉娘子关故名“苇泽关”,因公主于此驻兵而今名.娘子关南门之“宿将楼”,桃河彼岸之“点将台”,绵山之“避暑楼”均为平阳公主所建.避暑楼东山坳之小水潭,乃当年公主之洗脸盆.  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艳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大义公主屏风恨  大义公主,身世浮萍;生于皇家,飘流虏廷.荣华富贵实难守,池台亭榭终自平.遭逢偏伤远嫁无奈事,经历国破家亡凄凉情,目睹盛衰成败如朝露,感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义公主,爱情不幸.本为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为千金公主.赵王喜爱文学,与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诗才.周大象二年,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汉,以其青春年华,充当维持两国友好之工具.才貌双全之公主,岂无爱情.生于皇家,惟有牺牲,听天由命.  大义公主,家庭不幸.出嫁不久,皇室倾崩.时周静帝年幼,执掌朝政之大臣杨坚,趁机篡权,以“禅让”形式,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家国覆灭之时,宗族被杀戮殆尽.摇望故国,怀念亲人,悲痛欲绝,孤苦伶仃.仰望苍天,哀叹遭此又一重不幸.
大义公主,情感不幸.突厥军事力量强大,隋文帝杨坚出于政治利益之需要,对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笼络,因赐姓为杨,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望其深明“大义”,维护突厥与隋之友好关系.面对民族大义,面对国恨家仇,痛心欲绝,和睦仇敌.情感折磨,何其不幸.  大义公主,死亦不幸.大业九年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将陈后主宫中一架屏风赐与大义公主.陈之屏风,陈之覆亡,由此联想北周王朝与个人之命运,大义公主写下无限伤感之诗篇:“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隋文帝得知后,大为恼怒.迫使突厥可汗,杀死大义公主.飘泊胡地多不幸,一缕香魂返故乡.  皇家公主荣华世,命运嘘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摇,怨诗香魂恨屏风.  解忧公主历沧桑  解忧公主,历经沧桑;和亲边陲,名振四方.西行万里饱艰辛,下嫁三代乌孙王.伊犁河畔,五十余载之风风雨雨;莎车古城,异国他乡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鲜血,美人之青泪,汇成千古青史悠远绵长.  解忧公主,慷慨边疆.乌孙公主忧郁而死,乌孙王岑陬再向汉廷求婚.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之女儿解忧,仍以公主身份嫁与岑陬.解忧公主丰腴健美,生性爽朗,以英姿气慨,若出征疆场.参与军国大事,堪称运筹帷幄,于乌孙国之政治产生深远之影响.  解忧公主,随俗他乡.岑辄为国王,解忧为右夫人;岑辄死,其堂弟翁归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又嫁,生元贵靡等三男两女.翁归靡死,岑辄之子泥靡即位为王,解忧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鸱靡.乌就屠袭杀泥靡,经过一番较量,乌孙国一分为二:解忧公主之长子元贵靡任大国王;匈奴公主之子乌就屠任小国王.解忧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们长大成人后分别做了乌孙昆莫、莎车国王、乌孙大将军、龟兹王之妻子等;孙辈与重孙辈也相继为乌孙大昆莫.解忧公主儿孙显贵,被誉为乌孙国母,威震边疆.  解忧公主,经历沧桑.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汉宣帝甘露初年,昔曰之及笄少女,已是黄发垂髫.感时伤逝,萧索苍茫,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乃上书请求回国:“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乃派人迎归.解忧公主于汉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长安,此时公主年已七十.红颜出国,白发归来,于西域生活半个世纪,经历四朝三嫁,受尽委屈,可谓历尽沧桑.  太平若为将军定,何许红颜苦边疆.  天若有情天亦老,解忧无奈历沧桑.  乌孙公主悲秋歌  乌孙公主,身世凄凉;汉家和亲,远离家乡.千山万水,伶仃孤苦,汉代远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声声,悲歌一曲,异国凄凉之女子忆故乡.感天动地之愁绪,秋声起,心感伤.  乌孙公主,汉室宗亲.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本名细君.元鼎二年,汉武帝为A击匈奴,派q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愿与汉通婚.原为闲臣之女,忽为荣耀公主身.武帝钦命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为嫁女郎.  乌孙公主,孤苦伶仃.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仅与其孙年龄相当.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细君乃汉宗室之女,来自“礼仪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乌孙乃相应落后,穹庐为室毡为墙,以肉为食酪为浆.风俗勉相就,洒泪守空房.  乌孙公主,痛心哀伤.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得到亲人之支持.汉天子回曰:“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汉帝征服匈奴之大业,再次成为岑陬之妻.祖孙共妻俗,细君心哀伤;5年后去世,终生不曾归汉.  乌孙公主,悲秋歌荡.“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血泪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许文姬为之洒泪,或许昭君为之感伤.白居易为之咏叹:“乌孙公主归秦地,白马将军入潞州.……画角三声刁斗晓,清商一部管弦秋.” 黄庭坚为之感伤:“……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凉人.  秋风瑟瑟秋悲凉,愁云荡荡愁断肠.  路远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  高阳公主情迷茫  高阳公主,痴情悲凉;婚恋经历,毁誉沧桑.美丽任性之公主,或曰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或曰执着情爱,蔑视纲常;一代争讼纷纭之传奇女子,一曲哀怨凄婉之情感哀伤.  高阳公主,帝王血统.高阳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丽温柔之玳姬所生,素为太宗所锺爱.帝王深宫之威严华贵,使其养成民间女子绝无仅有之傲慢骄横;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无可比拟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许奠基其艳丽哀婉之悲剧,或许埋下其无法摆脱之祸根.  高阳公主,无缘美梦.位尊高贵之窈窕少女,风流倜傥之翩翩郎君幻梦.郎才女貌之希冀,实乃人之渴望;然则绝望之抗争,却非比寻常.父皇降旨,嫁与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房遗爱乃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公主抗争:宁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许公主无奈,新婚之夜,将驸马阻挡于洞房门外,语之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阳公主,爱河禅房.或许婚姻不如意之郁闷,或许郊外游猎之机缘,或许冥冥命运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之辩机和尚.辩机15岁出家,怀着高操之志节,专心佛学,以渊博学识,优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现丽如牡丹之佳人,大胆热情之公主,使辩机落入情网,巫山云雨爱河鸿蒙.  高阳公主,情爱忧伤.公主青春之恋情火炽烈,几番幽会辩机深感彷徨,事情败露学术抱负无成,美丽公主之热情,令其心醉难断衷肠.被选为《大唐西域记》之撰写人,使辩机摆脱烦恼.公主为情人之光荣使命,含泪应允暂不分心情郎,临别赠与玉枕,岂料或从天降.盗贼赃物源于僧房,和尚玉枕华贵闺香,“奸情”之凭证,令太宗怒发冲冠,判辩机腰斩极刑血染刑场.《瑜伽师地论》之五十一卷至八十卷译文成为辩机绝笔.公主揪发捶胸,咬破衣裳,饮食惧废,如疯若狂.公主之魂魄,已伴随辩机消逝远方.  巫山云雨入禅房,藩篱情深卧鸳鸯.  辩机腰斩刑场曰,长歌当哭美娇娘.  宁国公主恨无奈  宁国公主,富贵荣华;祸起萧墙,难以为家.骨肉相残之情感折磨,忠义颠倒之风云变换;颠沛流离之烽火烟尘,夫君罹难之无奈泪花.一代显赫之公主,父兄侄儿均为帝王,却难圆平安温馨之荣华.  宁国公主,于归孔佳.明太祖朱元璋之女,父皇宠爱,精选驸马.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梅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善骑射,当世皆荣之.太祖临崩,尝有遗嘱,委托梅殷力扶幼主太祖崩,其长孙建文帝即位,遂召入朝,商决军事,委以大任.宁国公主贵为皇姑,夫君文韬武略,夫妻何等富贵荣华.  宁国公主,无奈国家.其兄燕王举兵,夺侄天下.国乱家乱,一方为皇帝亲侄与夫君,一方为同胞兄长,刀兵相见,公主心乱如麻.建文帝命其夫将兵四十万,驻守淮上,防扼燕军;命公主致书燕王,责以君臣大义,燕王不答.燕王至淮北,贻公主书,命迁居太平门外,勿罹兵祸.公主亦不答.国乱讨贼,贼为兄长,骨肉相残;家乱争斗,血染山河,尸横遍野.公主惶惑,何以为国,何以为家?  宁国公主,魂思驸马.燕王破南京,夺帝位,是为永乐帝.其时驸马梅殷,尚驻兵淮上.遂迫令宁国公主,啮指流血,作书招殷.殷得书恸哭,并问建文帝下落.来使答言出亡.殷喟然道:“君存与存,我且忍死少待.”乃偕来使还京,永乐帝闻殷至,下殿迎劳道:“驸马劳苦.”殷答道:“劳而无功,徒自汗颜.” 永乐帝默然,心中不乐.后称殷畜养亡命,与朋邪诅咒等情,别命锦衣卫执殷家人,充戍辽东.永乐三年,召殷入朝,暗命迎接殷驾,至笪桥将殷挤入水中溺死.公主闻噩耗,趋入殿中,牵衣大哭,美满姻缘,何为苍天所不容?  寻常百姓粗茶淡,帝王富贵燃斗箕.  公主深宫恨无奈,夜夜梦魂泪沾衣.  金城公主多舛难  金城公主,宗室名媛;金枝玉叶,远嫁吐蕃.生于帝王之家,命运坎坷多舛;历经坎坷之路,几遭情感折磨.背井离乡,饱经凄苦,一代公主富贵云烟迷幻,柔弱女子苦涩其心伤悲.  金城公主,出身名门.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无名宗室之女和亲,金城公主实为和亲公主之真实“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为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与睿宗之兄.《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嘘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再以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和亲波澜.公主入藏,本为嫁与吐蕃年轻英俊之王子善擦拉温,岂知王子迎亲途中,奔驰坠马,命丧黄泉.相传,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闻之噩耗,悲痛无奈孤影自怜,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变成两座山,此乃青海境内之曰月山.王子虽死,其父还在,无奈和亲之使命,只得继续艰难之旅,阴错阳差嫁与本应为其公爹之藏王赤德祖赞,作一偏妃.  金城公主,痛子哀伤.公主生王子赤松德赞后,引起没有生育之大妃子纳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时抢走婴儿,外宣称孩子是她所生.儿子被别人据为己有,公主悲痛欲绝.史料记载,金城公主于不梳不洗中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历时一年有余,经过诸多磨难,公主方与儿子团聚.身心受到伤害之金城公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命运坎坷,于吐蕃生活未及三十年而逝.  浩浩荡荡一篇公主赋,其中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的悲凉,  人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父母兄弟为权力血染宝座,而公主们为了国家的安宁,远嫁他方,从此曰曰夜夜遥望着远方的家国,如果两国交好那还好些,可是如果一旦两国交战,那么一面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父母,可是另一面确实自己的夫君还孩儿,这真是人间最大的悲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明朝长平公主的故事关于长平公主的记载或野史
爱刷lr0675
  长平公主名叫朱徽足(有女字旁)(——1646),是明末极著名的人物,〈〈帝女花〉〉的主人公.她身为末代公主,并没有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作为,然惟其国破家亡,身世悲惨,为人熟知.顺治二年上书清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要求出家为尼.清帝为笼络人心未许,将其下嫁崇祯生前选好的驸马周显.因公主非男儿身,不会有人拥立她为帝,造成对清廷的威胁,所以对她赏赐有加.但公主身心都受到极大创伤,婚后仅一年多就去世了,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公主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好事,但也没干过什么坏事.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她也许会像明朝绝大多数公主一样,在富足与尊荣中安然度过一生.然而时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朝二百多年来列代帝王造的罪孽全部压在了这最后一代帝王之家的头上,除了认命,还能怎样?救得伤,救不了命啊!她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巧姐,然而谁又能救赎她呢?  长平公主诔 松江张宸  长平公主者,明崇祯皇帝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岁,淑龄一十有五,皇帝命掌礼之官,诏司仪之监,妙选良家,议将降主.时有太仆公公子周君都尉名世显者,将筑平阳以馆之,开沁水以宅之,行有日矣.夫何蛾贼鸠张,逆臣不诫,天子志殉宗社,国母嫱嫔慷慨死焉.公主时在稚龄,御剑亲挥,伤颊断腕,颓然玉折,损矣兰摧!贼以贵主即殉,授“尸”国戚,覆以锦茵,载归椒里.五宵旦,宛转复生.泉途已宫,龙髯脱而剑远;兰熏罢殿,蕙性折而神枯.  顺治二年,上书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上不许,诏求元匹,命吾周君,故剑是合.土田邸第,金钱牛车,赐予有加,称备物焉.嗟夫!乘凰扇引,定情于改朔之朝.金犊车来,降礼于故侯之第.人非鹤市,慨紫玉之重生,镜异鸾台,看乐昌之再合.  金枝秀发,玉质含章,逢德曜于皇家,迓桓君于帝女.然而心恋宫闱,神伤辇路.重云笔墨,何心金榜之门;飞霖毂林,岂意玉萧之馆!弱不胜悲,溘然薨逝.当扶上仙之日,距侬李下嫁之年.星燧初周,芳华未歇,呜呼悲哉!都尉君悼去凤之不留,嗟沈珠之在殡.银台窃药,想奔月以何年;金殿熏香,思返魂而无术.  越明年二月之吉,葬于彰义门之赐庄,礼也.小臣宸薄游京辇,式睹遗容.京兆虽阡,谁披柘馆?祁连象冢,只叩松关,拟伤逝于子荆;朗香空设,代悼亡于潘令.遗挂独存,敢再拜为诔云.  又宸记事曰:甲申春,上议降主时,中选者两周君,其一都尉君也,其一人,内臣纠家教失谨,即掖群内侍,环都尉欢曰:‘贵人!贵人!是无疑矣.’顺治二年,召故选子弟,都尉君应诏起.是时有市人子张姓者,冒选应,诡得之矣.召内廷给笔札,各书所从来.是人子书祖若父皆市侩,则大叱去,曰:‘皇帝女配屠沽儿子?!’命都尉书,则书父太仆公,祖仪部公,高曾以下皆簪缨.遂大喜,曰:‘是矣!’即故武清侯之第,赐金钱牛车,庄一区,田若干顷.具汤沐,成吉礼焉.时乙酉六月上浣事也.公主喜诗文,善针饪,视都尉君加礼.御臧获,阳笑语,隐处则饮泣,呼皇父皇母.泣尽继以血,是以坐羸疾,怀娠五月,于丙辰八月十八日薨.淑龄十有七耳.都尉藏所遗容,右颊三剑痕,即上所击也.老内侍见,辄拜曰‘眉似先帝’云.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公主名徽 足(有女字旁,音“绰”,意为谨慎),甲申年十五,伤后臂肩际.明年九月成婚.丁亥(1647)卒(误,当为丙辰年[1646年]八月十八日薨)公主葬周氏宅旁.今地赐丰盛王,垣之不可入.在广宁门内.周世显,父国辅.  一种说法:  《明史》中并未记载长平公主的名字,古代由于男尊女卑,史书中一般只有公主的封号,但在《春明梦余录》中却清楚的记载了公主的名字,可能也是因为她特殊的悲惨身世.  长平公主本名朱徽“绰”(电脑中没有这个字,只能用同音字代替,真正的写法是:左边一个“女”字旁,右边是一个“足”字,读音同“绰绰有余”的“绰”字),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生母王选侍原是周皇后的侍女,生下公主后因产后血崩而亡,临死前封为“顺妃”,年仅18岁.公主出生后便被送入坤宁宫,与皇长子慈朗一起由周皇后抚养,所以许多史书中均误载公主为周皇后所生,其实周皇后于1629年初刚生下皇长子,怎么可能两个月后又生公主呢!在皇长子周岁之日,崇祯册封他为皇太子,同日封其妹徽“绰”为长平公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闯军攻破皇城,崇祯将太子、永王、定王送出皇宫,下令周皇后、袁贵妃与熹宗遗后懿安皇后等一众后宫佳丽自裁,并亲手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又挥剑向长平公主,砍断了她的左臂,然后离开皇宫,在煤山自缢.  长平公主被太监何新所救,送入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府中,五天后公主才得苏醒,亡国之痛使得她万念俱灰.顺治二年(1645年),公主上书清廷,自请出家,清廷不同意,仍让她嫁给原先的驸马周世显,并赐给二人府邸.婚后,长平公主始终郁郁寡欢,终于郁闷成疾,一年后就死去了,死后葬于广宁门外,时年还未满18岁.诗人吴伟业曾作《思陵长公主挽诗》:“贵主徽音美,前朝典命光,鸿文垂远近,哀诛著兴亡…………”哀挽着早逝的长平公主,也哀挽着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  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乱世情缘;或许国破家亡之美丽公主,英年早逝灵魂不散.  史书记载,故事简练.《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民间传闻,轶事缠绵.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彻天,徘徊良久乃归乾清宫.凌晨五鼓,催皇后、贵妃自尽,于寿宁宫斩杀爱女长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断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闷绝于地.后为尚衣监何新入宫所见,负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踪.再后,或说与状元郎周世显谛结美好姻缘;或说皈依佛门永伴青灯尼姑庵.  戏曲小说,演绎纷繁.《倚睛楼七种曲》之《帝女花》,一对金童玉女欲结连理,下凡人间.于乱世惊涛之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玉女幻影为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公主未死,辗转至庵堂避难,巧遇郎君世显,二人重续前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飞往天界之飘渺云烟.金庸小说之《碧血剑》,演绎长平公主村姑装扮,行走江湖,相貌极美,气质高贵,描写公主国恨爱情错综复杂之少女情怀;《鹿鼎记》再度描绘长平公主为独臂神尼,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明史》列传第九曰:  ○庄烈帝七子  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怀隐王,悼灵王,悼怀王及皇七子皆殇.  选自二十四史之卷120列传第八诸王传五  ○庄烈帝六女  坤仪公主,周皇后生.追谥.  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余三女,皆早世,无考.  选自二十四史之卷121列传第九公主传  以上是正史中记载的唯一关于长平公主的文字,其中长平上顺治书:“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翻译过来是:「臣妾我死里逃生,崇高恩泽下仍感恐惧,愿意削去头发披上修行的缁衣皈依佛门,以稍微表达彰显父母的恩惠.」「跼蹐」两个字,来自陆机的《变亡论》「屏气跼蹐」.变亡论也是亡国之音,是陆机在吴亡后要叙述其父祖《陆逊与陆抗》事迹而写,那么高天必是崇祯帝,那个断她手臂的君父呀!自然是要害怕的,而改朝换代,有了新的君主,有了新的高天,自然也是要怕,天只有一个,可是公主的处境如此紊乱,她如何能够无惧地过日子?「罔极」两个字,来自《诗经》「昊天罔极」,是指父母的恩惠比天还高,公主在上书的文字里面,使用这两个字,是指父母之恩.末尾把孝道端出来,算是绝招,要知道中国自有佛教传入,出家和尽孝都是抵触的,她那段文字把此二者串在一起是一绝,一个新的朝代是要使人以出家尽孝,那这是什么时代?她虽然起首姿态低,到这里算是不卑不亢,把她作为亡国公主生死存亡的难题,丢给顺治皇帝,也是刺探顺治,看看自己下一步能怎么走.顺治皇帝的处置相当聪明,就让公主继续活得像个公主也只准活得像公主,给她富贵,显得自己肚量大,可拢落人心,赐她宅邸,继续监视她,她还能有什么作为?  长平公主应该是个天资聪颖而且饱览群书的公主,才写的出这种文字,毕竟在那种情形下,是找不到文人替她代笔了.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公主与驸马(转载自“煮酒论史”)  传说中的侠女公主——长平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凡的独臂女尼,乃是明崇祯皇帝的嫡出长平公主,因为国破家亡,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怀着深仇大恨的公主练就了一身武功,誓要为父母报仇雪恨.人称独臂神尼九难.  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路民瞻、甘凤池、吕四娘.吕四娘是九难的关门弟子,后来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皇帝,辗转为师父报了家国之仇.这八个了不起的徒弟,被称为“清初八大侠”,真是威震天下呀!  其实……唉,哪有这么回事……长平公主哪有这么好命.  粤剧中有一部极为经典的《帝女花》,讲的也是长平公主的故事,说她在明亡后,出家为尼,后来又被清朝廷找到,要她与驸马完婚.为了让父母能够平安下葬,弟弟们能够被释出牢狱,她答应了这个要求.洞房花烛之夜,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服下了砒霜,以死报国.  那一折断肠花烛夜“香夭”,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悠扬哀怨的唱腔一出,令人如醉如痴.  这个,虽然浪漫好听,一样差得太多.  大明崇祯元年的一天,紫禁城宫厥深处,一声清脆的婴啼,打破了禁宫的幽静.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宫妃嫔,又为他生下了一位公主.  这时的崇祯,还不到二十岁,满怀壮志豪情,认为自己能够挽回大明王朝颓废的形势,成为一代中兴之主.作为中兴新举措之一,他下旨裁减了许多不必要的冗员.  就在小公主降生的时候,陕西米脂县银川驿,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驿卒,随着崇祯皇帝裁减令的下达,黯然离开了驿站,投向了茫茫天地间.  远在禁紫城里,正依偎在奶妈怀中熟睡的小公主不会知道,这个千里外的小卒,将会在某一天,彻底更改她的命运轨迹.  她是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女儿,也是六位公主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她的生身母亲究竟是谁,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了.传说中,长平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而实际上周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早夭,追谥坤仪公主.若从时间来看,长平出生的时候,周皇后正怀着身孕,并于崇祯二年初生下了太子,所以她不可能是长平的生母.  崇祯是一个苦命的人.他的生母姓刘,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不久生下了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朱常洛性情怪异,脾气狂燥.  在朱由检五岁这年,朱常洛又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发作.在这次大发作中,刘淑女被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了一场.史书曰:“失光宗意,被谴,薨.”这话说得很堂皇,而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将刘氏逼上了绝路自尽,甚至朱常洛亲自或让下人动手将刘氏活活打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氏死后,光宗立即懊悔了.他倒不是有什么情义或心疼儿子,而是害怕父亲万历皇帝知道了,趁机废了他这个太子位.于是朱常洛向身边的太监宫女威逼利诱,告诫他们不能走漏风声,只说刘氏是病死的,将她以宫人的身份葬在西山.  没有了母亲的朱由检慢慢长大.做为光宗的儿子,他被封为信王,屈死的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贤妃.  虽然朱由检成了亲王,但是由于刘氏死得不明不白,他也不敢公开去祭祀自己的母亲,只是悄悄向太监打听母亲下葬的方位,偷着拿些钱让侍从去为母亲祭扫而已.  朱由检十七岁这一年,哥哥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无子早逝,将皇位传给了他.直到这时,朱由检才真正能够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亲.他封早死的母亲为孝纯太后,将她从简陋的坟墓中迁出,与父亲光宗合葬庆陵.(可怜的刘氏,又要去受那个无情郎的折磨了.)  也许是因为母亲不幸的经历,崇祯的嫔妃很少,而且很重视家庭,与子女妻妾的关系也很好.  然而正如史书上所说,他虽非亡国之君,却面临亡国之运,自己又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和个性,更何况明朝廷已如将倾大厦,积习深重难返,已无法再扶立起来.他倾尽全部力量,也只能让大明朝多喘几口气罢了.  在内外交困、殚精竭虑中,时间很快就推进到了崇祯十六年.  这年,公主已经十六岁了,她被封为长平公主.  崇祯对女儿很疼爱,虽然国事繁重,日以继夜,还是在这一年为她挑选了驸马:周显.  然而,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在这一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义军,分头进逼,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都被起义军占领.  整个紫禁城连同它里面的人,都在风雨飘摇中颤抖.  长平公主与周显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终没能举行婚礼.和长平一样,因国家动荡而延误婚期的,还有她的弟弟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比长平小一岁,是周皇后嫡出的长子,生于崇祯二年二月.他十四岁这年,崇祯就已经想要为他册定太子妃,然而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直到国破家亡的那一天,崇祯都始终没能为他的嫡出长子选定妻子.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已是心力交瘁的崇祯帝朱由检向天问卜,却得到了这样一句卦辞:“星走月中,国破君亡.”  果然,他很快就得到李自成自称大顺皇帝的消息,同时,也听说远在南京的太祖朱元璋孝陵发生的不祥之兆:深夜时分,总有凄厉的哭声从孝陵深处传出,守陵军士吓得逃之夭夭.  正月,凤阳地震;同月,南京地震;北京则出现了“星入月”的天象.  朱氏的祖籍和大明王朝的起源地、京城接连出现的异常天象,令崇祯心力交瘁.这时的国库已经见底,为了抵抗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团,崇祯向大臣化缘,请求他们捐出家财银两作军费开支.  结果,那些凭着大明朝才富得流油的官员们,个个喊穷叫苦,即使亲如田弘遇这样的外戚,都只不过在皇帝的再三请求下,勉强拿出了一万两银子.  这样的人心涣散,结果显而易见.  三月甲辰(十六)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昌平.  仅仅过了两天,丙午(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  崇祯和周皇后勉强支撑着,将三个儿子叫到面前,为他们换上粗布旧衣,让太监将他们送出皇宫逃生.  ——哭成一团的父母不会知道,等待十五岁太子、十二岁永王、十一岁定王的是怎样的将来.  三兄弟逃出皇宫,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奔自己的外祖父:太子和定王的外祖父周奎家、永王的外祖父田弘遇家.  然而,周家和田家都紧闭大门,拒绝让自己的外孙避难.从来没有体味过人世滋味的三兄弟不知还能相信谁,无处逃奔.几天后(三月二十日)被大顺军擒获.太子被李自成封为宋王.仅仅过了两个月,清军引兵入关,李自成率部西逃,一片混乱仓惶中,三兄弟从此不知所终.  一年后,福王之子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弘光帝.不久有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少年由北方前来投奔.弘光帝宣布他是假冒的太子,关进了牢狱.南京军民对此十分不满,一片哗然.争执尚未结束,清军已临南京城下.弘光帝南逃,将狱中的“太子”丢了下来.清军经过再三验证,确认少年不过是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而已.真正的崇祯太子、永王、定王,早已在乱军中失去了踪影.  这不知下落的三兄弟,成了清王朝的一个噩梦,此后的若干年里,数不清的人打着“大明太子”的名义起兵.  然而,真正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炤,他们的下落,却从此成了一个谜.这可怜的三兄弟经受了怎样的折磨,又究竟埋骨何方,谁也不知道.  弟弟们能够逃出皇宫,长平公主弱质小足的女子,却无法逃出.送走了三个弟弟,她知道自己的结局将会是什么.  崇祯向后妃传下了他最后一道旨意,让她们全数自裁.  当天夜里,天启帝张皇后自缢;崇祯周皇后自缢.其余妃嫔也多数自尽,有几个不肯自尽的也被近侍杀死.  得到家人自尽消息的崇祯皇帝,茫茫然地在乱成一团的紫禁城里游走,来到了女儿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  长平公主只有十六岁,还在期待能与未婚夫周显相会,象弟弟们那样逃出皇宫的可能,她不愿就这样死去,拉着父亲的衣服,涕泪交流的哀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  崇祯摇摇头,哭道:“孩子,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话音刚落,他的剑就向毫无准备的长平公主劈面挥去.  长平公主下意识地一避,利剑落下,切断了她的左臂.一声惨叫之后,她倒在血泊中,没有了知觉.  失魂落魄的崇祯认为女儿已经死了,没有再劈第二剑.  他转身又来到了三女儿居住的昭仁殿,一剑结束了女儿十岁的生命.三公主死后,清廷以其居所为名,追谥她为昭仁公主.  第二天,崇祯皇帝朱由检蓬头赤足,自尽于寿皇宫外煤山的一棵树上.太监王承恩从死殉主.  紫禁城里乱成一团,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看长平公主的“尸体”.所有的人来了又去了,她就那么一直躺在冰冷的青砖地上.  五天后,奇迹出现了,长平公主居然苏醒了过来.  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国的天下.李自成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  刘宗敏是什么人?他以为人酷毒闻名,残忍好杀.明灭后,他将明朝的勋戚大臣、文官武将八百余人(也包括将外孙关在门外的周奎田弘遇)抓起来,当年锦衣卫东厂的酷刑他无所不用,烙肤断腿,逼着他们把收藏起来的金银财宝交出来.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好言相求,得不到这些臣子们的助军粮饷,如今却全部都落入了刘宗敏的手里.当初大学士魏藻德就曾经拒绝皇帝征饷,以为只要投靠新主,财宝依旧可以传家傍身,没料到会是这个下场,酷刑之下痛哭失声,叹道:“我当初不能尽忠报国为主,如今悔也迟了.”五日五夜的酷刑之后,魏藻忠脑裂而死,其子也被砍杀.  而其它那些在紧要关头,敛金弃主的明朝旧臣,下场也与魏氏相仿,刘宗敏把他们的家底金银全部敲出来之后,便把他们一杀了之.  这么一个家伙,长平公主却落在了他的手里,真是令人掩卷长叹.  幸好,“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和她的弟弟们,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长平公主身体尚未恢复,仍然挣扎在生死边缘,一片混乱中,她没有办法逃脱,只能躺在病榻上,目送弟弟们含泪远去,从此生死两茫茫.  清军引兵入关,长平公主成了清朝廷的特殊“客人”.  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妃陵改称思陵,一后一妃陪着崇祯去往另一个世界.  后来张廷玉修撰《明史》,有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这算是对崇祯三十四年的人生,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他是历朝亡国之君中,最令人同情惋惜的悲剧人物,与宋钦宗遥遥一对.  看着父母终于入土为安,长平公主虽然国破家亡,也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但是其后她再也没有得到三个弟弟的丝毫消息.  与她相依为命的,这时只有崇祯的袁贵妃.袁妃在李自成破京的那一天,曾经上吊自杀,结果丝带断裂,自尽未成.刚刚砍杀了两个女儿的崇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她的寝宫,一连向她砍了好几剑.但是袁贵妃虽然重伤,最后也象长平那样死而复苏.顺治入关后,将她找到并赡养终身.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得知自己的弟弟、“太子慈烺”在南京被堂兄朱由崧监禁的消息,伤心绝望中,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说“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她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断绝这尘世间的哀伤悲痛.  然而,她是先朝长公主,为了让汉人归心,这个愿望,清朝廷是不会答应她的.  不但不答应,为了反衬弘光帝虐待崇祯子嗣的恶行,在长平公主上书不久,顺治帝的诏命就跟着下达了——不许公主出家,而是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  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自觉身不由己,痛哭流涕.  赐婚如期举行,婚礼隆重浩大.  婚礼之后,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得到了南京城破,狱中的“朱慈烺”乃是假冒的消息.一直以来苦苦支持她的精神支柱垮了.  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便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病逝,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十八岁.  长平公主短暂的人生就到此为止,她一生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而且缠了一双小脚,也就不可能修习高超武功.她的生命起伏太大,超出她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太大.  世间既然没有过独臂神尼,韦小宝的武功就应该是自学得来的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曼谷大皇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