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民居里哪里是奶奶让外孙女招待客人人的

忠县的传统民居作文_百度知道
忠县的传统民居作文
忠县的传统民居作文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各有特色,特别是民居。有被称为“世界民族奇 ”的客家民居,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有移动方便的蒙古族蒙古包......这次我主要介绍的是苗族的民居。苗族的民居建房很有讲究,他们大多建在山上,既不能建在山脚下,又不能建在山顶,要建在半山腰上。并且,家门口前要有一条天然形成的小山路,也要尽量靠近有山泉的地方。苗家房屋大多数是用竹子建,主梁是用特别结实的木头支撑的。 苗居大多建三层,第一层是空的,因为房子建在山的自然斜坡上,顺着山势,一楼几乎不住人。第二层是主层,主人的卧室、迎客厅和餐间都在这一层。同时这也是苗族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第三层则是杂物间,也有是客人卧室的。他们的房子是用竹子建的,又是在半山腰上,通风好,风景又美,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而后,他们还会建一个架空的仓库,专门来放食物的,之所以建成架空的,是因为要“防盗”,防止那一些小动物来偷粮。苗家民居的外形和傣家民居几乎一致,可用处却大相径庭。傣家民居的用处只是来防潮、放酷热和湿气。而苗家民居的用处是:因山势而建、用于防盗。傣家民居把家禽养早房下的空地里。而苗家民居下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另圈地来养家禽。苗族人民十分好客,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民居各有特色,真是姿态万千呀!
采纳率:96%
江南水乡是一个古朴幽静的地方,在那里的居民都是依河筑屋,傍水而居。来到江南首先要去独具特色的民居看一看,江南民居的普遍布局是“四水归堂”——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中间的小院子一般用于集水和采光。房间数为3~5间,房间都有1~2扇漏窗。墙体一般是白或粉色,因为年代久远,墙角泛上了一层青苔,却有了大自然的气息.走出门外,泛舟河上,一座座石桥连接着街头巷尾。岸边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植物让人如同身临彩虹幻境中。有迎风飘摆的柳树、粉红娇嫩的桃花、风情万种的牡丹、纯洁雪白的百合。这些色彩装点着江南,装饰着这美丽的画卷。风轻轻地拂过脸颊,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鼻而来。而说到江南,不得不提到水。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水是直关重要的。一条条小河就像一条条蜿蜒清澈的绿丝带缠绕于民居之间。好一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江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贵州民居——大杂居小聚居
我的图书馆
贵州民居——大杂居小聚居
&&& 贵州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区别较大,贵州西南靠云南、四川地区,多修建邮票中形式的房屋。该房屋基本与四川民居的木结构特点一致,不同的是这种民居建筑在较高地石料基础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较为平缓,房门常开在左侧面靠后。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多水,一直以来都比较落后与封闭,山区仍然保留着不少至今不被世人所知的村落。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逐渐被开发出来,而这些村落的房屋形态也以一种崭新的民居形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贵州民居有一种格局,就是南方山区典型的穿斗结构及吊脚楼形式。一般建筑都是三层,底层是喂牲口的地方,二层是人居住的,三层是粮食及杂物堆放处,每家都有一个能眺望外景的出挑大阳台,设美人靠,屋顶形式很有特色。一边山坪面是一般的悬山,另一边则是歇山做法。也有的没有这一间,而是简单的加一间偏屋,一般加的这一间都作为灶房用。有大阳台的那间屋叫堂屋,是全家的中心。出挑部分的地面用木板,另一半落在地面上的用当地的石板,中间有地灶,是全家人取暖聊天的地方。贵州山区的村民在冬天几乎不干农活,整个冬天就是围在这种地灶边烤土豆、烤红薯、磕瓜子,享受一年中难得的轻闲,谈过去的一年收入如何,谈东家道西家,畅想明年的收成比今年好。    有的建筑因为地势很陡的原因,密度相对较大。有的人家的阳台几乎面对面,只隔一条有1.5米宽的小路。大部分建筑建在山脊上,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村内道路坎坷不平,十分狭窄。建筑依地形高低差产生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勾勒出优美的大自然的天际轮廓线。而居的传统使村民之间保持着协作互助的特殊社会关系,人们交往频繁,和睦相处。加上居住用地几乎没有宽敞的平坦用地。因此,多户建筑就不像北方住宅那样自家围成封闭小院,而仅是以村中小路,陡坡等自然分隔彼此的居住空间,这样的平面布局就尽量少占土地,屋檐相接。总体空间也比较连续和完整。    贵州还呈现出另一种格局的民居,前半部正面看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总之,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一切都朴实无华,固若金汤。在贵州西部,从贵阳开始,在平坝、安顺、普定、镇宁、关岭一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为基,以石砌墙,以石板盖顶。除了几根梁柱而外,几乎都是石头的。
  贵州民居总的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地无三尺平”决定了贵州的居住建筑必须适应山地;“天无三日晴”决定了居住模式应选择架空而楼居,以解决防潮、通风以及山地虫害等问题。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这里,各民族的建筑特色鲜明而又相互融会贯通,建筑材料也大量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竹子、石板、木材等,使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贵州省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但由于住地的分散和山水的阻隔,各部苗族之间的民居和村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人数较多、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及河谷地带,其住房多为四榀三间、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而在山区则因势而建,多为灵活多变、潇洒飘逸的干阑式吊脚楼。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多水,地貌是典型的喀什特地貌。古代是发配罪犯的边远地区,一直以来都比较落后与封闭,古称南蛮芒荒之地。就是到了现在这样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贵州的山区里仍然保留着不少至今不被世人所知的的村落。随着多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公路交通的不断改进,一些有一定规模,一定保留价值的村落逐渐被开发出来,形成贵州独特的旅游资源。这次考察的黔东南在苗村就是其中之一。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侗族,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该地区相对全贵州省来说还算比较发达的地区。州府凯里市以及周边的许多区已经蜚声海内外,每年都会接待很多海内外游客。 出凯里市往雷山方向去2、3公里处,就是这次考察的南花苗村了。这个村也是近几年才被开发出来的,较雷山地区的几个村要小。只有178户人家。但它的地理位置却比较好,靠近省道,离凯里也不算太远。这里的村民都是苗族。青壮年人大都出外打工挣钱去了,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妇女,儿童,这些人就只靠山坡上的几亩薄地种些苞谷、麦子,自给自足。近年由于发展旅游业,给来的客人做农家饭,表现苗族好客等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南花村对外的出入口只有一条石头桥,以前是座木桥,石头桥是近年才修的。村落依山而建,山下是一条呈月牙形流过的河,叫巴拉河。河水清澈见底,没有任何河渠,山势较陡。落差达几十米。据村民介绍,当年选址建村时,河水水位要比现在要高,选在这个地方,既可以防御山贼,又可以阻止土匪。从后附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村子是很独立,较封闭的。村头是一块平地,叫场坝,是村里人聚会,讨论重大决定,奖善惩恶的场所,现在也是表演场。原想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图腾,可是没有发现。问村民,村民说以前有的,文革时被砍去了,很遗憾。现在也没有再立起来。村子里的建筑基本是一种格局,南方山区典型的穿斗结构及吊脚楼形式。一般建筑都是三层,底层是喂牲口的地方,二层是人居住的,三层是粮食及杂物堆放处,每家都有一个能眺望外景的出挑大阳台,设美人靠,屋顶形式很有特色。一边山坪面是一般的悬山,另一边则是歇山做法。也有的没有这一间,而是简单的加一间偏屋,一般加的这一间都作为灶房用。有大阳台的那间屋叫堂屋,是全家的中心。出挑部分的地面用木板,另一半落在地面上的用当地的石板,中间有地灶,是全家人取暖聊天的地方。贵州山区的村民在冬天几乎不干农活的,整个冬天就是围在这种地灶边烤土豆、烤红薯、磕瓜子,享受一年中难得的轻闲,谈过去的一年收入如何,谈东家道西家,畅想明年的收成比今年好。 南花村的建筑因为地势很陡地原因,密度相对较大。有的人家的阳台几乎面对面,只隔一条有1.5米宽的小路。不用说,这种山村的邻里关系是和睦的,大家互相帮助,民风依然淳朴。尽管金钱观念的强渗透力,也没有把山区苗人时代相传的亲密关系打破。山里的苗人每个村和每个村的联系较少,每个村的信仰都会不同。甚至村村之间的苗族种类都有区别。虽然现在统称苗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是哪种苗,别人是不能分辨的。苗人的生活是艰苦的,过去要绕很长的路去排水、砍柴、种地,同时他们也是乐观的、自足的。不然,他们不会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世世代代生存下来。就现代城市人的眼光来看,这里是不能住人的,过去没有水、电,谈不上任何物质享受,每天都要为生存而忙碌,现在虽然通水通电,仍然落后。但村民不是这样想。他们说,这里才是他们能自由生活的地方。城市只是他们挣钱的地方,等挣够了钱,老了,动不了了,还是要回来的。因为城市不是他们的城市,城市里没有这样的青山绿水,没有这样的邻里关系闻不到泥土味,喝不上自家酿的米酒。他们认为目前村子已经很好了,通水通电,也有电视看,也有电话打,也通汽车,比起过去是好的太多了,他们很知足了。南花村里地形陡峭,大部分建筑建在山脊上。另外,对面的大山也很险峻,视野不开阔,除了山下的巴拉河稍如人意外,别的条件都不算好,村民把村子建在这样一个地方,村民是天生的规划师,这种天然形成的村落,只能是保护性的修葺,而不能重新规划,村民是根据生存需要而修建住房。即使现在新修的房屋,也没有脱离老房子的模式。虽然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村民遵循相互关系的意识为主。如果硬要给这些村落做个新规划的话,那将是改了这长久以来亲密关系。象这种远离城市,较独立封闭的村落,才能保持这原有的风貌几十多世纪兀自不变。因为受外界影响甚少,村民又很满足现状,不像那些靠近城市,特别是旅游景点附近的村寨,变化很快。最典型的就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花溪公园的壁云窝。如今,全盖成了新砖房。甚至有欧陆风格的建筑耸立其中.现在的壁云窝,对比过去的石板房,虽然现在房子漂亮了,新了,现代化了,大了。但那种深刻在心里的优美的意境已完全消失了;代替的是一对一种文化的湮灭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失落。 苗族人崇拜万物有灵,任何实物都可能是他们的神。由于所处地形比较复杂,造成交通的极度困难,致使像南花苗这样的小村落长期处于闭门索居,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境地。因此,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只能是简单的。由生产直接过渡到消费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方式。因此,依山傍水的村址,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能够农耕、采集、渔猎、染织等生产活动的有利的场所。苗族秦汉时期居于“玉溪”,就是现在的湖南西部,贵州东部这一带。经过不断的南迁,进而扩展到广西北部,甚至南到海南岛。一个民族的迁徙,大多因为战争所致。苗族人民在古代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一直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就使得他们在选择村址时更多的考虑到防御功能,居高凭险的思考模式在南花苗村就显而易见了。 南花苗村随山势起落布置居宅,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村内道路坎坷不平,十分狭窄。建筑依地形高差产生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勾勒出优美的大自然的天际轮廓线。而居的传统使村民之间保持着协作互相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人们交往频繁,和睦相处。加上居住用地几乎没有宽敞的平坦用地。因此,多户建筑就不像北方住宅那样自家围成封闭小院,而仅是以村中小路,陡坡等自然分隔彼此的居住空间,这样的平面布局就尽量少占土地,屋檐相接。总体空间也比较连续和完整。
2004年--2007年期间,吾曾在贵阳工作三年多。闲暇之余,跑遍了“夜郎国”的山山水水,被那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所吸引,拍摄许多照片,留下十分美好的回忆,今日加以整理,供大家欣赏。贵州民居受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大致可分两类;一是黔东南的木结构村寨;二是黔中西部的石板屋。先讲黄果树瀑布周边的石头寨。
独特的贵州民居——“吊脚楼”
&&&&中广网贵阳5月20日消息(记者王贵山 实习记者邹荣然)在贵州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苗族民居中,有种颇具特色的楼房——“吊脚楼”。楼房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木柱木墙木楼板,楼皆建于数米高的石保坎上,房架高6至7米,为歇山顶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青瓦或杉木皮盖顶。楼分三层,因其二三楼和前檐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悬空吊脚,故称“吊脚楼”。
水边的苗族吊脚楼灵气十足&&& “吊脚楼”的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吊脚楼”有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
黔东南苗寨民居――吊脚楼&&& “吊脚楼”这一特色的民族建筑形式,主要流行于贵州凯里、雷山、台江、剑河、榕江、丹寨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区。吊脚楼在贵州的苗、侗、瑶、水等民族居住地随处可见,这些吊脚楼与苗族吊脚楼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各具特色。“吊脚楼”已成为贵州有名的人文景观。在著名的“千户苗寨”——贵州雷山县西江,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无论远看近看,都觉气象万千,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河边的吊脚楼显得古朴而沧桑吊脚楼中流传着美丽的传说居
&黔北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地区,是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由于整个贵州经济文化的欠发达,从古至今这里都是被视为“蛮荒之地”,历史上历代中央朝廷都没有重视过这片土地。然而由于地理地貌的多变复杂,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和外来移民文化的进入,使得黔北地区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特质是涵盖了自然的、社会的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在同样为这些因素所影响的民居建筑中,也同样地反映出这些特质,使得黔北的民居建筑成为其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黔北民居,虽独具特色,但也融会贯通。由于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响,黔北民居揉进了巴蜀建筑的元素,而随着外来商贾的涌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在遵义中心城区苟家井天桥附近,原有一道封火墙,其风格和造型则借鉴了江浙一带的古建筑风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洋文化的渗透,黔北民居又有新变化,带了点中西合璧的意味,如祠、柏公馆(即现在的遵义会议会址)、桐梓海校等。&  
中四合璧的黔北民居建筑样式,传统的黔北民居,均为木质结构,但“中西合璧”后,骨架虽为木质,但又用砖墙包围,门窗和走廊等开始呈现圆拱形,且建筑还出现了石雕、泥雕和浮雕等。&  
黔北民居,注重居住舒适性的同时,兼顾了艺术性、观赏性。传统的黔北民居,为木质结构,屋顶为坡屋顶或斜山顶。这种建筑冬暖夏凉,唯一的缺点是,防火性较差。&  
黔北民居大多为四列三间,为普通老百姓居住,这样的建筑相对简约,宅院或官邸的建筑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更有艺术品位。以尚稽陈公祠为例,整组建筑坐东向西。前有砖修四柱三门尖顶形牌坊,坊两侧有花墙为阁楼屏障。门前有踏道,从坊门而进,有长廊从阁底穿过。主阁高30米,两侧各有一座阴阳阁陪衬,均高20米;在两阴阳阁东侧,各配建厢房一栋。主阁和阴阳阁排列在南北向基台上,主阁高耸,成为一组山字形木结构建筑。主阁平面呈正六角形,为四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结构,造型优美。采用琉璃小青瓦。整座建筑具有较高工艺水平,为黔北所少见。&  
部分黔北民居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风格而加了吊脚,有如吊脚楼。不过,四合院亦是黔北民居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房屋呈方形围就,中间形成天井。多户人家聚居于四合院,关系和睦,其乐融融。所以过去才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民言。&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凝聚着一个时代的丰厚历史文化信息,其建筑形制、整体风貌、细部特征,是那个时代建筑文化、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物古建,公众才有可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变迁乃至价值。在大力发展旅游的今天,古建筑无疑是一抹亮色。在遵义,最成功的莫过于遵义会议会址,长征文化依托这一旧式建筑,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有力地拉动了遵义旅游。& 在遵义,随着“四在农家”的创建,一个又一个乡村的房屋变成了黔北民居,整个遵义老城,当地政府亦按黔北民居风格进行了包装。一旦披上了黔北民居的外衣,钢筋水泥的房屋便生动起来,别具韵味。这些,皆因黔北古建筑的魅力和人们对它的认同。似乎,厌倦了高楼大厦,人们更愿返璞归真,古建筑于是又焕发青春。值“贵州六百年文化穿越之旅2012雪花纯生·贵州最美古建筑评选摄影大赛”启动之际,4月18日,通过遵义最资深的文物专家、红花岗区文管所所长周山的介绍,记者了解了黔北古建筑的概况。  县县皆有古建筑  陈公祠,位于遵义县尚稽镇,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卧龙寺,位于绥阳郑场镇万里水库旁,背靠卧龙山,距县城14公里,该寺始建于公元766-767年间,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山说,古建筑不独指民居,具有相当历史的桥梁、寺庙,亦称古建筑。在遵义各县,随处可见古建筑的身影。这些古建筑,除了单体建筑,亦不乏建筑群,如赤水丙安古镇建筑群、道真洛龙古镇建筑群、正安安场的盐号铺子等,更有不可多见的海龙囤古军事城堡。  在遵义,越边远的地方,古建筑越多。周山说,实际上,遵义的大多数古建筑都因没有开发一直待字闺中。  多种元素交融贯通  黔北民居,虽独具特色,但也融会贯通。周山说,由于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响,黔北民居揉进了巴蜀建筑的元素,而随着外来商贾的涌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在遵义中心城区苟家井天桥附近,原有一道封火墙,其风格和造型则借鉴了江浙一带的古建筑风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洋文化的渗透,黔北民居又有新变化,带了点中西合璧的意味,如周西成祠、柏辉章公馆(即现在的遵义会议会址)、桐梓海校等。  周山向记者列举了中四合璧的黔北民居建筑样式,他说,传统的黔北民居,均为木质结构,但“中西合璧”后,骨架虽为木质,但又用砖墙包围,门窗和走廊等开始呈现圆拱形,且建筑还出现了石雕、泥雕和浮雕等。  黔北民居的特色  那么,黔北古建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风格,它的特色在哪里?周山说,单就黔北民居而言,其在注重居住舒适性的同时,兼顾了艺术性、观赏性。传统的黔北民居,为木质结构,屋顶为坡屋顶或斜山顶。这种建筑冬暖夏凉,唯一的缺点是,防火性较差。  黔北民居大多为四列三间,为普通老百姓居住,这样的建筑相对简约,宅院或官邸的建筑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更有艺术品位。以尚稽陈公祠为例,整组建筑坐东向西。前有砖修四柱三门尖顶形牌坊,坊两侧有花墙为阁楼屏障。门前有踏道,从坊门而进,有长廊从阁底穿过。主阁高30米,两侧各有一座阴阳阁陪衬,均高20米;在两阴阳阁东侧,各配建厢房一栋。主阁和阴阳阁排列在南北向基台上,主阁高耸,成为一组山字形木结构建筑。主阁平面呈正六角形,为四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结构,造型优美。采用琉璃小青瓦。整座建筑具有较高工艺水平,为黔北所少见。  部分黔北民居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风格而加了吊脚,有如吊脚楼。不过,四合院亦是黔北民居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房屋呈方形围就,中间形成天井。多户人家聚居于四合院,关系和睦,其乐融融。所以过去才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民言。
黔南山区的民俗建筑
&&& 干栏建筑&&& 贵州是个大山区,各族人民因地制宜修建造型各异的山地建筑,堪称一座山地建筑博物馆。人们津津乐道的多半是吊脚楼、石板房等民居,但建筑学家们认为,吊脚楼还不是真正的干栏建筑,只有下层打桩、上层建房的建筑物才是名副其实的“干栏建筑”。干栏又称“麻栏”,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住房形式,据说是越人发明的。六朝及唐宋时期,西南僚人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明代,今壮族和布依族先民“居舍,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干栏也好,麻栏也罢,都是由树居或称巢居的居住方式演变而来的。发展历程大概为:先是“依树为巢而居”,尔后“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末了才伐木建房,“人居楼,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 吊脚木楼,屡见不鲜,此乃地势使然。而修建干栏建筑则不同了。我在“一大”代表邓恩铭故里水甫寨看到,水族民居是修在平地上的,但依然“人居楼,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水族同胞在平地建房的工艺是:先用粗大的木柱和厚实的木板,构筑一个一人多高的平台,然后再于其上修建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或二层楼房。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互不连通,断然两个建筑实体,这是与吊脚楼的最大区别,亦是真正的干栏建筑与仿干栏式建筑的本质区别。贵州古代的干栏建筑物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出土文物中可窥见其形态。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赫章出土的东汉干栏建筑陶质模型,将其与水族干栏建筑相比对,可看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两者都不失为建筑文化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婚恋建筑&&& &&& 荔波县瑶麓村居住着1000多瑶胞,因其爱穿藏青色布裤,被人称为“黑裤瑶”。按说,这种以服饰颜色划分民族支系的传统并不科学,因为搞不好会伤害民族感情。瑶麓坐落在一个不算太大的山间盆地中,其状颇似《醉翁亭记》所云:“环滁皆山也。”远远望去,但见群山环列,山形垂直向上,盆地建房,房屋横向展开,一横一竖,稳重和谐,富有韵律。拾级步入瑶胞家,骤然发现,二楼前半部是宽宽厚厚的楼板,后半部是结结实实的平地。平地上,挖有火塘,砌有炉灶,安有水缸,让你说不清楚,这瑶族民居究竟是平房还是楼房。&&& 此种结构的房子,很让我好生打量了一番,结果发现,后半部是人工夯筑而成的。瑶族的民居建筑介于水族的干栏建筑和苗族的吊脚楼之间。与水族不同的是,瑶族以土夯筑屋基,且仅为整栋屋基的一半。与苗族不同的是,瑶族在平地上人为制造台地,以便修建干栏式吊脚楼。这种民居建筑,既能满足人居楼上、畜关楼下的传统要求,又有尚好的防潮、防火等性能,备受青睐。从建筑发展史的角度看,水族的干栏建筑、苗族的吊脚楼建筑与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应该怎样排定顺序,我还没有弄懂。这是值得建筑学家认真研究的课题。&&& 就在这种让人费解的民居建筑中,好些人家的二楼两次间紧靠大门的板壁上,留有一个不甚显眼的小洞。有的一边有,有的两边有。原来室内顺着板壁铺有一张床,小洞正好位于床头处——这是姑娘的卧室。&&& 原来,当地有个风俗,女孩子一旦步入少年期,便住进这样的卧室内,透过此洞,躺在床上的姑娘可窥视外边的情形,而外寨前来寻偶的后生,则利用此洞通报自身的到来。每当月明星稀之际,瑶寨后生手持小棍外出求爱,他用小棍轻轻将姑娘唤醒,要求与其对唱情歌。姑娘若是乐意,起床点灯开门,请其进屋,彻夜细声对唱,家人不予干涉。姑娘若不乐意,只能隔墙对唱,甚至“熟睡”不醒。遇到这种情况,来者不多纠缠,带着小棍,另寻一处就是了。由于墙上小洞具有“谈婚”功能,故被称为“谈婚洞”。辟有“谈婚洞”的房间因此被人称为“谈婚房”。谈婚未必都能成功,当初实属试探性质,因此有人将“谈婚房”称为“探婚房”。这类房子,作为建筑物的一个特殊品种,从一个侧面丰富了民俗建筑的文化的内涵。&&& 防鼠建筑&&& 生活在樟江风景名胜区内的“白裤瑶”同胞,其贮粮方式十分独特,颇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 “白裤瑶”,因其男子身穿白色马裤而得名。贵州荔波、广西南丹都有这支瑶胞的村落。住在荔波境内的白裤瑶,聚居于樟江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小七孔”附近的瑶山乡。凡到“小七孔”景点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很少有不光临瑶山的。&&& 进入瑶山,眺望瑶寨,但见村头寨尾的池塘边、水田上,星罗棋布地建有许多茅草攒尖顶、青瓦歇山顶的建筑小品,那便是瑶族同胞用以贮存粮食的仓库。这种仓库具有许多特点和优点。首先,它建在池塘边,水田上,且同住房保持较大距离,有利于防火;其次,粮食存放在离地一人多高的仓楼上,有利于防潮:第三,特别重要的是,每根仓柱上都安有防鼠装置,一个鼓形陶坛或一块方形木板。装置虽很简易,效果却相当好,那“人人喊打”的东西无论怎么狡猾都爬不上去。&&& 这种形制的粮仓具有悠久的历史。我曾在广州市越秀山镇海楼内由市博物馆举办的历史文物展览中看到一件汉代陶仓模型,其制状如瑶仓。这种形制的粮仓,如今在广大汉族地区看不到了,只有在边远的瑶山地区保留下来,成了古代粮仓的活化石。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瑶山粮仓,不仅可以防鼠,而且可以防盗。虽说防盗,却未上锁。粮食贮于仓楼上,仓门用木栓封牢。若要开仓,必以木棰击打栓头,方能将木栓退出。而如此必然发出巨大声响,引起村民警觉。不过,瑶山地区,民风淳朴,向无偷盗行为。&&& 瑶山地区,夏天气温较高,村民常在仓下歇凉,粮仓于是变成了凉亭。远方来客,多以防鼠粮仓为背景,摄影留念。&&& 桥梁建筑&&& 在山水如画的樟江风景名胜区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比比皆是。然而,由于雨量充沛,山洪不时暴发,常常冲毁桥梁。因而保存下来的“小七孔桥”与“大七孔桥”,作为民俗建筑一个不可缺少的品种,无论修建工艺或文学价值,都有自己的特点。&&& 小七孔桥位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高桥村南,横跨响水河,南北向,为一七孔石拱桥,长15米,宽4.5米,单孔净跨1.8米,矢高0.6米。桥头立建桥功德碑1通,高1.4米,宽0.72米,厚0.13米。碑额楷书阴刻“万古奥桥”4字,每字0.03米见方。碑文竖向楷书阴刻,30行,满行19字,共计450余字,记修桥原由、经过及捐资人姓名等,立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小七孔桥的传说》称,神仙曾帮助瑶族姑娘“冬姣”架设七彩花桥,让其与为爱情牺牲的布依族后生“王梦之”相会。&&& 贵州民俗认为,治水护桥的手段有多种,其中以牛镇水最有效。相传“拱手桥”系白牛的化身。明成化年间,张三丰云游至此,见一白牛戏于河中。顷刻,白牛朝张三丰奔来,作奋力角斗状。张三丰拱手作揖,求其放行。待过得河来,回首眺望,不见白牛,但见一桥,因名“拱手桥”。牛变成桥,意在镇水。五行中,牛属土。“水来土掩”,保桥无虞。&&& 如果难以战胜水害,人们还有一法,那就是与其亲近,甚至同其开亲,从而达到保护桥梁的目的。流行于荔波瑶山地区的《大七孔桥的传说》用的正是此招:土司的七姑娘,为实现架桥愿望,嫁给化装成大蟒的雷神之子,如愿以偿在响水河上架成了一座七彩桥。因其比附近小“七孔桥”长,故称“大七孔桥”。
馆藏&33535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奶奶让外孙女招待客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