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禾墟大马路赛斯雪隆废墟在哪里里

风险评测中我们将持续追踪该企业,并及时自动完成信息更新邮箱:暂无网址:暂无地址:白云区新市镇加禾墟附近公司我要投诉下载报告更新时间 :分享到:关注监控黎国伟他有1家企业,分布如下广东共1家广州加禾纸类制品有限公司等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又称额面资本,是指公司成立时注册登记的资本总额。注册资本一语,在各国公司法中并不...*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注册时间注册时间:一般指公司注册日期,即公司是向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登记的时间。依法设立的营利法人,由登记机关...* 名词解释由天眼查合作伙伴北大法宝提供企业状态登录查看自身风险0条周边风险0条查看详情董监高黎黎国伟首席代表他有1家公司黎黎展明一般代表他有1家公司
全屏查看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暂无相关信息,看看该公司的其他信息自然人股东董监高暂无信息邀请赢奖 收益排行榜排名用户名收益(元)1181****5252?1986602186****0023?638403132****6936?122404182****1831?90905188****4341?7530同地区同行业公司置顶反馈APP微信天眼查公众账号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版权局版权所有: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C)2015 JINDIDATA 京ICP备固定电话:400-871-6266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3号中国卫星通信大厦B座23层京公网安备 95号禾云墟将进行全面升级,一起来支持家乡创文吧!
禾云墟将进行全面升级,一起来支持家乡创文吧!
随着清远“创文”氛围日趋浓厚,“创文”的触角不仅只停留在清新城区,如今已经延伸到清新区各个村镇。6月12日上午,禾云镇在墟镇举行创建文明镇村启动仪式,现场,干部群众共同签名支持创文,并诵读清远文明十二条,承诺做文明人。现场还设置了不少游戏与群众互动,例如诵读清远文明十二条等,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些小游戏,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创文,参与创文。文女士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到禾云工作四年多了。自开展创文活动以来,她深刻感受到居民素质的变化,她也特意带着孩子来参加游戏,希望从小培养孩子做个文明人。用实际行动支持创文6月12日当天,禾云镇还组织人员到商铺、到户派发创文一封信,向群众讲解创文知识及“清远文明十二条”的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同时,对墙体和楼体上张贴、喷涂的广告进行统一清理,做到每到一处,清理一处,不留卫生死角、残余痕迹。清走群众的烦恼,亮化人居环境,为加强禾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将对禾云墟全面整治升级接下来,禾云镇还会对乱摆乱卖、占到经营等现象进行全面的整治。日-13日是集中整治阶段,6月14日-6月23日,对整治的成果进行维持巩固。整治范围和整治内容:S114线禾云圩段(工业园北路口至富弥田)、市场大街、禾云旧街、公法大街、通富大道、禾兴大道道路两旁及其横巷室外临时摆设摊点全部清撤并引导到禾云综合市场经营。对负责范围内街道两旁临街倚门设摊、占道经营和出店经营的商铺,一律整改为室内经营。对商铺门前将擅自安装的雨蓬、货架、广告牌、水泥板及其它影响公共秩序的设备进行清除。我们也呼吁禾云镇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创文工作,使禾云墟镇各条街道卫生干净整洁,居民生活环境舒适,让禾云镇变得越来越美。记者:朱敏婕 成镓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一整天的疲惫只有黑夜的感悟
作者最新文章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欲凌昆墟--漫漫西蕃玄奘路(83-100[完])
83,来自佛界的部分汉字、词
我国的佛教来自天竺,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传入我国内地之前已在西域广泛流传。自汉武帝时代开辟对西域的交通后,西域各地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往来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汉字中有大量吸收外来音译发字、词,始自佛教的传入,而佛教词语均来自古印度的梵、巴利文。对汉民族来说,音译或音译加意译是陌生、外来文化重要的对译方法,其特点是简易、快捷,如玄奘翻译的佛经等。汉字中有很多来自佛界的字、词,如:
1,“佛”,来源于伊朗语,为与“Buddha”的对应字,意译为“觉者”、“知者”、“觉”。古梵语有“佛陀”,“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由于佛教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汉字中有带佛字的词语,表示对人的尊敬,尤其是对方与信佛或与佛教有关的,如“佛爷”、“借花献佛”等。
2,“卧佛”,即侧躺或侧卧的佛像。《大唐西域记》曰,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今印度北方邦东迦夏地区)右胁而卧、向弟子们嘱后事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安然涅槃,故其后多有卧佛像。
3,“念佛”,佛教信徒对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反复念诵、以此作为往生净土的手段。如“一心念佛,离苦得乐”。
4,“欢喜佛”,即佛教中的欲天、爱神,其作男、女二人裸身相抱形。“欢喜佛”是在对生殖崇拜产生的性力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认为阴阳两性的结合是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代表法的男身和代表智慧的女身交合的“欢喜佛”只是某种意义的象征性表相,能利用“空乐双运”产生悟空性,以达到“以欲制欲”的目的。
5,“僧”,佛教名词,梵文为“Samgha”,音译“僧迦”,简称“僧”,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可称“僧迦”。“僧”字在我国《说文》中未收,而后的《玉篇》、《广韵》收有此字。《广韵》“登十节”曰:“僧,沙门也。梵音僧迦。苏增切。”
6,“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来源于大夏文与梵文“Buddha”的对应字、词。《佛学大辞典》释“浮屠”是佛教为佛所创的。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7,“舍利”,原指释迦牟尼遗体被焚烧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泛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被烧剩的骨头。“舍利”为古梵语,音译为“设利罗”,中文为“灵骨”、“身骨”。“舍利”的形状有圆、椭圆、莲花形或佛、菩萨状,颜色有白、黑、绿、红等,有的像珍珠、玛瑙、水晶,透明。
8,“塔”,梵文“塔婆”(“Stūpa”)的节译,“塔”即“窣堵坡”(“堵坡”)(“Stupa”),原为“宝塔”、“庙”、“坟”,东汉时随佛教传入我国,为魏、晋后专造字。《说文》曰:“西域浮屠也”,《翻译名义集》卷七《寺塔坛幢篇》曰:“《说文》字,徐铉新加,云‘西域浮屠也’”,《说文新附》曰:“塔,西域浮屠也。从土,答声”,王玉树拈字曰:“塔字诸书所无,惟见于葛洪《字苑》,是晋以前尚无此字也”,郑珍新附考曰:“塔字,初亦止借鞈,齐梁间乃有塔字,葛洪始收之。”
9,“法宝”,“法”指佛说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为梵文“Dharma”的意译。佛教中的佛(释迦牟尼)、法(佛教教义)、僧(出家修行的佛教徒)为“三宝”,三宝中的“法”就是“法宝”,“法”指引众生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解脱生死烦恼的佛法、教法,佛法无垢清净、稀有难得、不可思议,故称“法宝”。《增阿含经》说佛“三阿僧祇集法宝”即佛经过三个大劫后才证知此“法”,《维摩诘经.佛国品》说佛“集众法宝,如诲导师”。在我国俗语中,“法宝”一词运用很广泛,在神话小说中称降妖伏魔的宝物为“法宝”,如清李渔《蜃中楼.试术》“蒙玉皇授我三份法宝,一来成就好事,二来降服火龙。”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后“法宝”比喻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
10,“法场”:即道场,修持佛法、举行法事的场所。南-梁朝王僧孺《初夜文》:“建希有之胜席,临难遇之法场,相与五体归命敬礼云云。”
11,“觉悟”,一般为“下决心”与“断念”之意,有消除迷茫、领悟道理之意。释迦摩尼为大彻大悟之人,也被成为“觉者”。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
12,“微尘”,是肉眼看不到的色体的极为微小的东西,在万物构成中不能更加分解的最小之物,即把一节手指长度的七百亿或七千亿分之一,集结七个极微就是微尘,所以“微尘”表示“极少”、“一点儿”意,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三十六:“应知极微是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见,不可听闻,不可齅尝,不可摩触。故説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沙世界,微尘数刼也?”《北齐书.樊逊传》:“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於微尘,纳须弥於黍米。”唐张乔《雨中宿僧院》诗:“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清龚自珍《法性即佛性论》:“十方,三世,所有微尘非他,知见而已矣。”
13,“安心”,为“不担心”、“安定”意。遵守佛祖的教义,把信仰实践在生活中,从而达到安稳、不动如山的心境。在日常生活中,“安心”十分容易被一些琐碎的小事所打破,但无论遇到痛苦还是困难的事都要相信有佛祖的保佑,要时常保持心境的平和、安稳。
14,“功课”:佛徒按时诵经、参禅称为做功课,后引申为学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和技能,也指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15,“功德”:指佛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法事,募捐,祈求和,后来指功劳和恩德。
16,“供养”:用供品如香烛、鲜花、水果等放在佛像前表示敬奉,平等后指供给长辈人生活所需。
17,“闭关”:僧人独居一处静修佛法,不与外界任何人交往,满一定期限才外出,后来比喻不跟外界往来。
18,“面壁”:佛徒脸对着墙静坐默念,指专心于学业,不受外界不允许出现的字扰,如“面壁思过”。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面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人岳不群罚在思过崖面壁1年。
19,“有情”,梵文“Sattra”的意译,旧译作“众生”,即“生存者”,佛家对人和一切有情识生物的通称。《成唯识论述记》曰:“今谈众生,有此情识,故名有情。”关于“有情”与“众生”两语的关系说法不一,或谓“有情”指人类、诸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川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后转义为“有情谊”,指男女之间有恋情,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后泛指有人有感情、有交情。
20,“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影响。“尘”为古梵语“Guna”的意译。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尘”产生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尘”有不清洁之意,即“尘境”,包括眼所对的色、鼻所对的香、耳所对的声、舌所对的味等,总称“六尘”,“六尘”与“六根”相对接触会引发许多迷枉、烦恼,佛教主张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叫做“一尘不染”。后“一尘不染”成为汉语成语,比喻十分清洁,也比喻人的品格清高、脱俗,后指为人、为官清廉,不贪不占。
21,“回头是岸”,佛教里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意思是:尘世如同苦海而无边无际,有罪的人好像掉进苦海里,只要回过头来改悔就能爬上岸来,获得超脱、再生,也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后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彻底悔悟就有出路。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有“业海洪波,回头是岸”。
22,“味同嚼蜡”,亦作“味如嚼蜡”。《楞严经》曰:“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后,“味如嚼蜡”多指文章、说话枯燥无味或对某事、某物了无情趣。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23,“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事物起因必有结果,善恶各有报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七:“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涅盘经》:“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以表意为特征的意、音结合的非拼音文字。我国传统文化内部以汉字为核心,在结合其他外来文化形态基础上形成了汉字文化,如同世界上一切历史悠久的事物一样,汉字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吸收了大量新成分,衍生出一系列新形态。(
乌鲁木齐市)
84,戈壁、雅丹与塔提
我不知道玄奘是怎样穿行奇特、干燥的新疆地质地貌--戈壁、雅丹与塔提--的,因为,走在这一区域里,有种洪荒的感觉。
戈壁、雅丹与塔提为民族语,今已成为地质学上的专用名词。
“戈壁”(Gobi)一词源自蒙古语。蒙古人将地表无水、植物稀少、不同于沙漠、由细小卵石和沙砾组成的地质地貌称为“戈壁”。以地质术语来说,戈壁是砾质荒漠地貌。
戈壁多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其形成与来水有关。新疆的戈壁多为发源于大山的河流在冲出大山后将山间的碎石、卵石及泥土带出大山,在平缓地带随水流分散在地面,沙土在下,卵石在上,在水流大的情况下水流会将岩石带到更远的地方,经过亿万年的日晒雨淋,加之无水干旱,形成戈壁,铺展成坚实、破碎、荒凉的沙砾、细石,有风时从地面带起一层飘渺的沙尘,宛如漂浮的云炼游荡在偌大的天际下,带给人一种大地的强悍和凌厉。
新疆的戈壁分布很广,只要是大山与绿洲、沙漠之间都有,如哈密市星星峡镇一带与哈密绿洲间的噶顺戈壁、哈密市与鄯善县七克台镇间的南湖戈壁(即百里风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北部的二百四戈壁、三塘湖戈壁和五日劲风戈壁、奇台县的将军戈壁、库车县与阿克苏市间的喀喇克尔戈壁、托克逊县的三十里风区戈壁及天山、昆仑山冲积扇地带的戈壁等。甘肃省瓜州县的黑戈壁也是我国著名的戈壁。
戈壁均处在极干旱区形成的平坦、广阔、空旷地带,其地表多砾石,偶有稀疏耐旱植物,夏季日照充足,热浪滚滚,地面常有热温涌起,仿佛浸透着一层雾水和光泽,似飘渺的城市或乡村景象,待人车走近又消失殆尽,形成“海市蜃楼”现象。冬季的戈壁荒凉、孤寂、寒冷。
戈壁上常有沙尘暴出现,大风卷着硕大的卵石飞扬天际,大团的沙尘像堵堵黄墙黑压压一片,眨眼间昏天黑地,使人顿觉恐怖。
新疆人将戈壁称为“戈壁滩”,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突厥语系民族称戈壁为“萨依”。
茫茫的戈壁滩上,只有玄奘一个人在独行着。
在新疆广大的土地上,“戈壁滩”(“萨依”)有很多,数千年前这里荒滩连片、人烟稀少、自然条件恶劣,现在已多为小片绿洲,如策勒县的“乌鲁克萨依”(乡)意为“干燥的戈壁滩”,阿尔金山西北山前地带的“江尕勒萨依”(道班)意为“戈壁滩上的荒滩”、“琼萨依”(村)意为“大戈壁滩”,伊宁市的“萨依布依”(街道办事处)意为“戈壁边缘”,乌恰县的“托云萨依”(河)意为“可吃饱肚子的戈壁滩”,乌鲁木齐市的“沙依巴克”(区)、库尔勒市的“萨依巴格”(街道办事处)、和叶城县的“萨依巴格”(乡)、墨玉县的“萨依巴格”(乡)、疏附县的“萨依巴格”(乡),意为“戈壁滩上的花园”等。
最著名的噶顺戈壁在民间称“八百里瀚海”、“沙海”,唐书记为“莫贺延碛”,是哈密市东端与甘肃省瓜州县西端连接带上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复杂的地方。噶顺戈壁气候极度干旱,年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是干燥剥蚀最强的区域,地面几乎寸草不生。玄奘偷渡出境后来到噶顺戈壁,不慎将赖以生存的宝贵水袋打翻并迷失路途,遭遇茫茫戈壁中的“十里回头路”,《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记其“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顾影唯一。四顾茫然,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唐会要》记“莫贺延碛者,延袤二千里,中间寸草不生”。地处鄯善县七克台镇与哈密市间的南湖戈壁多为地势、海拔不高的隆起砾石、丘陵地带,因漫长风蚀的过程形成不生寸草的戈壁,地面散布圆形、片状的青黑色、有棱角的硕大顽石,给人以死寂、神秘的感觉。
史书称为“鬼谷口避风驿”的南湖戈壁百里风区方圆100公里,常年刮大风,有“风魔肆虐、咆哮宣泄、横冲直撞”之说,一年中仅8级以上大风天就有130多天,法显《佛国记》载其“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北史.西域传》记其“多沙碛,茫然无有蹊径,欲往者寻其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哭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也”。
“雅丹”(Yardang)为地理学、考古学用来指干旱区里的一种特殊地貌。“雅丹”源自生活在罗布泊的维吾尔罗布人的语词“雅尔当”,意为“陡壁、险峻的小土丘”、“风化的土堆群落”。
雅丹的形成是在水退式层系时期,由比较软弱的湖泊沉积泥沙在风力侵蚀下形成平行槽垄状地貌,颜色多为土黄色或与土黄色相近的其他颜色,分布在刚刚干涸的干旱区域、咸水湖盆,湖盆沉积物因含有大量盐份而使泥沙在盐份的作用下成为胶泥状,再因气候干旱、来水减少、湖泊委缩、干枯及强大风力裹着沙粒吹蚀地面形成条条沟槽,沟槽两侧形成与之平行的长形陡峭壁及垄状高台,高数米、数十米甚至数百米,有的被分割成独立的土丘,貌似长城、古堡、楼台亭阁、船、火车或动物等,神奇百怪,壮观无比,给人以奇妙无穷和神秘莫测之感。
罗布荒漠的雅丹地貌分为两大类,高不过1米、形成年代较晚的称为“雅丹”,而高10-30米、年代古老的被称为“迈赛”,“迈塞”是雅丹的高级阶段。这两类地貌在哈密市南湖戈壁上均有存在。
雅丹形成的土丘被称为“风蚀城堡”,它是由风力、水力、气流、偶来暴雨、间歇洪水冲刷等多种外力因素对相对较软的沙砾岩土丘、沙丘吹蚀后剥离、逐渐形成分离状的风蚀残丘、土石块、孤独的山峰状,看似古代城堡,因风起时风与气流在沟槽中穿行并发出尖利的怪异啸叫声,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恐,因此今人称之为“魔鬼城”,如克拉玛依市乌尔禾魔鬼城、准噶尔盆地五彩城魔鬼城、奇台县将军戈壁魔鬼城、哈密市南湖戈壁魔鬼城、五堡魔鬼城、罗布泊东南部魔鬼城、罗布荒漠东北部甘肃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处的魔鬼城及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魔鬼城、甘肃省瓜州县布隆基魔鬼城等。罗布泊西岸的楼兰雅丹和龙城雅丹、东部的三垅沙雅丹、东北部的白龙堆雅丹是最为著名的雅丹地貌。蒙古人称风蚀城堡地貌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均为汉语“魔鬼城”之意。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是由河湖相沙砾碎屑等沉积物成岩变为坚硬岩石,在雨水、地壳等作用下形成高大的石丘,颜色多为偏红色。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区别在于构成物和风化力的不同。普尔热瓦尔斯基记“雅丹”为“波状平原上到处是高台,像塔一样的黄土悬崖,土壤掺着沙砾的卵石覆盖着,既没有植物,也没有动物,甚至连蜥蜴和昆虫也没有,白天地面灼热,笼罩着一层像充满烟雾的浑浊空气,呈现出一片十分可怕的现象。”
“塔提”(Tati)源自突厥语“Tat”,它是雅丹的最终形式,专指沙漠中尖硬的、由河流带来的沙土在长年累月侵蚀下形成的高于地平面、再在风力吹蚀下渐失棱角而形成的独立土丘。叫“塔提”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黄土色,一是板结土台。塔提一般高约1-2米,矗立在故河道边,土质松软后形成地面沙土,沙土在偶来水的作用下生长有沙生植物如红柳、梭梭、骆驼刺等,其地带在有水的前提下可被改造为绿洲。
塔提多处于大山中发源的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面积一般比雅丹小得多,因此多与绿洲接近,如且末县莱利勒克古城边的塔提、塔他让乡的塔提及罗布荒漠南部的塔提等。
且末县塔提让乡(又写作“塔他让”、“塔塔浪”)的“塔提让”被今人释为“旷野”、“荒野”,因其地处阿尔金山、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车尔臣河岸,从大山发源的车尔臣河水带下厚厚的泥层聚集在此地,千百年的沉积后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塔提。叶城、皮山县近喀喇昆仑山山前地带也有类似的塔提,英裔印度人斯坦因上世纪初在此地考察时记载在他的《西域考古图记》里。
玄奘艰难地走过了戈壁、雅丹、塔提地域。(
乌鲁木齐市)
&85,婼羌,塔里木的忧伤
“若羌”最早在我的眼界出现大约是在20多年前我读初中时。抱着父亲的一本《中国地图》看新疆,在图上找到“若羌”时我就觉得好奇怪:四周全是沙漠戈壁,与谁都距离遥远,像独居于村落之外的一户乡民。
之后我对“若羌”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历史上,若羌县境有塞、羌、匈奴、月氏、汉、铁勒、回鹘、吐蕃、蒙古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若羌”原名“婼羌”,为自西汉始的国名,《汉书.西域传》载“出阳关,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户四百五十人,口千七百五十,胜兵五百人。西与且末接。随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山有铁,自作兵。西北至鄯善,乃当道云”,古婼羌国应为今若羌县若羌镇东北、东、东南的库木塔格沙漠至阿尔金山之间、若羌镇东至青海省茫崖镇一带,国都名不详。按《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载,疑其在阿尔金山阿特阿特坎河流域的今若羌县依吞布拉克镇及青海省茫崖镇一带,向为羌戎之游牧地。西汉通西域前,此境有婼羌和楼兰两国,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西汉破楼兰后将“楼兰”更为“鄯善”,隶属于西域都护府,并设伊循都尉;魏、晋时,鄯善吞并婼羌,北魏置西戎校尉府及鄯善镇,公元609年(大业五年)在此地设鄯善郡(下设显武、济远二县),唐贞观中称为典合城,公元675年(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属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唐末至清中期称罗布。
那么,婼羌(若羌)是何意呢?根据我的了解,有如下解释:
1,汉语,以民族名为国名。在中国古老的甲骨文中有“羌”及“北羌”字,当指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羌”为族,甲骨文记有“令五族伐羌”,《说文》释“羌,西戎牧羊人也”,“婼”的古字为“若+耳”,为西迁西域的五族之允族戎部落的姓,“若+耳”与“婼”音同,以今汉文释“婼羌”应是:羌人与允姓若+耳部的戎相混血的人种,其国以族为名,形成西汉前的婼羌国。
2,因古羌人为游牧民族,其游牧地自今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至葱岭一带,形成众多聚落,如今新疆及中亚的叶尔羌(Yarkand)、撒玛尔罕(Samarkand)、塔什干(Tashkand)、浩罕(Khokand)等,其后缀“Kand”释为“羌”,谓“羌”之原语为“Kand”,与新疆、中亚上述地名语出同宗,而“Kand”在突厥语中为“市街”、“城镇”之意,故谓“婼羌”为“(羌人的)城镇”。有学者考证今莎车县莎车镇被维吾尔族称为“叶尔羌”(Yarkand),其即为“婼羌”的语原。
3,黄文弼考证“婼羌”之“婼”为部落名、“羌”为族名,即“婼羌”是古代羌人的一个部落名。
4,《新疆地名概说》释“婼羌”之“婼”为“顺”,即意“(羌人)顺附(汉朝)”。
5,《西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注,婼羌国臣民为婼羌人,王族为塞种Tochari人,婼羌人可能是Asii与羌人的混血种,其最靠近阳关(今甘肃省敦煌市)的一支受Tochari统治,并建立了婼羌国。
6,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认为“婼”为古吐蕃语“盐”之意。
古羌戎为在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但在强大的匈奴对草原的征战中逐步被役属。羌戎部为母系氏族,喜阴弃阳、不善争斗,这一部落遂渐渐从祁连山的河西走廊躲避到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以东以北、阿尔金山以西的罗布淖尔(“淖尔”为蒙古语“湖泊”,即今罗布泊)一带,过着天高任我牧的生活。然而好梦不长,古代部落之间的征战从没消停过,匈奴再次将他们赶出了罗布淖尔地。羌戎被迫再次越过青海湖,下了青藏高原,去了现在的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带,在那里,他们因地理、地貌以及气候环境和人文的影响,逐渐放弃了游牧,繁衍了农耕。
羌人是吹着一种叫“陨”的乐器离开西域的。唐人的“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羌笛”即是这个“陨”。陨的音质凄楚委婉,音调恰似西域地沙漠中狂风大作或弱风迷离时的呼呼之声,不吹,仅凭耳听,便使人有恻隐之心和哀怨之感。
若羌县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山西部,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并隔昆仑山云霄岭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为“华夏第一县”,地有20.23万平方公里,其面积是4个江苏省。若羌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县,全县只有8个乡镇,不足3万人,每平方公里仅有0.16人。
若羌县是丝绸之路南路和中路的必经之地,楼兰、米兰、海头、瓦石峡古城以及神秘的罗布泊、小河遗址、土垠烽火台等均为全国和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若羌县曾是多种文化交流、互化、传播的孔道。从西汉起,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在这里叮当了几千年,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侣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都曾历尽艰辛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土的途中在这片瀚海地域讲法颂佛。在几千年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长河中,若羌宛如一颗抹不去的明珠,在丝绸之路的古道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古往今来,塞、羌、匈奴、月氏、回鹘、吐蕃、汉等众多古代民族在若羌地繁衍生息和辛勤劳作,共同开发、建设了这块美丽的西陲宝地,创造了多彩的灿烂文化。
若羌县是古代西域屯垦规模最大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楼兰”更名“鄯善”并南迁后,原楼兰王城成为汉代的屯垦戍守重地,汉朝根据楼兰国王尉屠耆的请求,派人屯田伊循(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米兰[镇]),随后这里的屯田规模逐渐扩大发展起来,垦区面积一度曾达4.5万亩。公元前53年(甘露元年),汉宣帝遣大将辛武贤率1.5万人至白龙堆(今若羌县楼兰古城附近)一带“穿卑井,欲通渠转谷”。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若羌这块广袤的大地历经战乱和历史风尘,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显赫一时的楼兰绿洲逐渐消失。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朝军队打败活跃于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吐谷浑后在若羌境内设立鄯善郡(后弃郡改镇),唐时来自康国的艳典在罗布泊地区主持建造了9座新城,隶属于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管辖。宋朝,若羌境内道路畅通,生活安宁,过往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元初,马可.波罗途径罗布镇(今若羌县若羌镇)小憩,称其是“一大城,地处罗布沙漠边境,臣属大汉,居民崇拜摩河末”。公元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在若羌县境内设立罗布、怯台等驿站,明朝时若羌地区衰落,青海曲先卫部众散居、游牧于这一带,公元1376年(洪武九年),曲先卫被西番朵儿只巴残部破后,部众离散,并入安定卫。明正德年间安定卫最终破亡,若羌地区从此沦为荒漠,仅在罗布泊沿岸有幸存的罗布人和少数避难者过着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
公元19世纪中叶,从克里雅(今于田县木尕拉镇)来的几个猎手在婼羌河(今若羌河)东岸的丝绸之路道旁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奥托古什故城废墟和周围大片水草丰茂的绿洲,而后又陆续从克里雅、和阗(今和田市)迁来一些开发者在这里安家落户。公元1876年(明治九年),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翻越天山抵达罗布泊地区并涉足婼羌旧土城,那时全婼羌城仅有21户人家,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朝在婼羌设抚辑招徕局,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并从吐鲁番、于阗迁来300多户人家。
从沮沬(今且末县且末镇),玄奘进入了鄯善郡。
夏日的一个下午,我也扑入了天苍地莽的若羌县境内。塔里木河下游的绿洲长廊曾经有过的枝叶繁茂的胡杨林一下消失殆尽,满眼沙障土包,地面干枯冒火,浮在地上的沙土象是几千年没见过雨水,车轮碾过,飞扬入天。
伸入苍穹的枯死的胡杨,根部仍深扎在黄土中,灰白色的梭梭红柳也因缺乏水分而只有枯干没有绿叶,远近一片死寂。
我一直沿着国道315线行进。国道315线是喀什市通往若羌县最便捷的道路,现为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
塔里木河在进入若羌县的喀尔达依后便嘎然停止了。当我用眼找寻这条上游清澈、下游灰黄的藏在沙包间的新疆人的母亲河--塔里木河时,却被她退缩的身影--故河道--迷惑了。
河流一定是与土地、故乡、一个人的命运、生活气息甚至果树林木、牲畜飞鸟息息相关的,有了河,便有了欣欣向荣,就有了生命的延续,但在这里,我只能被塔里木河近30年来的苦难、逝去的徐缓迷人的景色而深深叹息和怵然泪下:美丽而忧伤的塔里木河,我们曾经的可遇而不可求--在若羌。
走过塔里木河,那些刻写在废弃的土房、歪斜的树干、倾倒的电线杆上的曾经的地名在我不经意间只能回头去看地图辩识了,但地图上的地名所掩盖的真实,却怎么也不会寻觅到人迹了。
在托尕木,我曾在一处堆满砖块、黄沙甚至破碎的玻璃渣的坍塌的、废弃的小村30年前的“遗迹”中寻找人群或着骆驼活动的踪迹:房屋周围磨盘大的胡杨枯死倒地、树干干裂着嘴唇,房屋四周不断形成新鲜的沙包,塔河故道依稀可见......几十年前还算是欢闹的村庄一下子就变成了废墟,更不见了骆驼的踪迹。如今这片废墟中连坍塌的屋角都堆满了从沙漠吹来的细细黄沙,这沙砾,确是东北的库木塔格沙漠和南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即将合拢的先兆!
忧伤,比宽容还宽广;忧伤,比理解更深厚--因为,忧伤的内容更深刻,更有理由。
在这片死寂的荒野上,全然启动不起你在城市或绿洲中对爱情的遐思和对美丽姑娘的意淫,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袒露胸膛的长逝的岁月。
走过这片荒凉,忧伤的不再仅仅是楼兰、米兰、罗布泊,也不再是胡杨、沙丘、塔里木--而是这片荒凉的曾经。
走过承载着历史和现实的若羌的天空时,我仿佛听到她在唱着一首疲惫的老歌:哎,塔里木河,每当我离开你的时候,叫我怎能不忧伤......(
若羌县若羌镇、乌鲁木齐市)
86,寻找扜泥城
我尤其喜欢天高地远的若羌县界。
处于阿尔金山脚下的若羌县若羌镇已不再是早年那个土乱翻、路不平的小镇,所有的早先记忆被拔地而起的楼房所掩盖,县城与乡村接壤地方那些快要消损的平房民居也被掩在绿树之中。
我在若羌镇中心的巴扎溜达时,仿佛回到了我小时候溜达的宁静巴扎。夜晚,恬静笼罩着若羌这座西域之城,淡色的月光下带来风和万壑层沙。
没有候鸟飞过的若羌天空偶尔有雄鹰划过天际时的孤傲和古老的羌笛幽悠的悲鸣。千百年来,若羌以一种安详的姿态静看丝绸之路驼铃的来去、酒肆青旗的更替,等待雾结冰封,等待记忆魂魄,看西域、新疆流逝成河。
当若羌为东来西去的商贾军士僧人释子备好了穿越沙海的中继后,一切就烟消云散了,若羌茫然地安静了下来。
夕阳的余烬从大漠里反射出青芒,辽远,惨淡,若羌在悠久的历史中迷惘,侧耳倾听那声声羌音的幽韵。
风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和着黄昏的落日与黑夜的沙漠,在幽怨的羌笛中找寻破碎的希望。与丝绸之路相遇是若羌的偶然,当悠远的羌音飘荡在若羌大地时,你自己突然就看见了青荇中的轻柔。
一支羌笛吹响了幽邃。纯洁而忧伤的若羌,把哀伤留驻,也把希冀梦想。
在稀少人群的若羌镇吃了午饭,我便开始在城边的马路上问寻那个古鄯善国扜泥城遗址,但是没人能回答我--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居住的地方还有什么遗址。
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国在今若羌县境内。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昭帝派傅介子出使西域大宛国(现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求取骏马。傅介子率士卒到达楼兰后,因楼兰王安归不愿归顺,于是傅介子杀了安归,汉昭帝下昭立其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将国都搬迁至今天的若羌县若羌镇一带。此后,鄯善一直和西汉保持友好关系,“鄯善”这个地名终代替了“楼兰”,被一直沿用了下来。
鄯善属西域都护管辖时有万人,胜兵2912人,国境内大多为沙漠戈壁,不适宜农耕,国民以游牧为生。
我要找寻的就是鄯善国的国都扜泥城。
在若羌镇边的铁干里克乡人民政府门前,我揪住一位年长的维吾尔族老者问起扜泥城。起先他还以为我们是要找米兰古城,但在我再三追问下,才诉我,在县城边几十公里的戈壁滩上确有一座古遗址,他小时候还到过那里放牧,但他又说,别去了,找不到了,都叫沙漠埋了。
老人在白杨树下摆了个地摊,售卖沙枣和红枣。我郁闷地坐在树下看着他的售卖,却一直在想着那个扜泥城。
《汉书.西域传》、《魏书.西域传》、《北史.西域传》记有“扜泥城”名,《后汉纪》称其为“獾泥城”,唐《沙州图经》记其为“鄯善大城”、“大鄯善”。
关于扜泥城的位置,《汉书.西域传》记“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法显说“其地(鄯善国)崎岖薄瘠。”《沙州伊州图经》记“鄯善城,西去石城镇廿步。汉鄯善城,今见摧坏”。
斯坦因1914年(民国三年)考察过扜泥城,称其为“奥托古什汗古城”,1958年,黄文弼在婼羌南偏西6.5公里处的戈壁荒滩上发现了这一古城,记其为长方形,为双重城墙,内城为土坯建筑,周长220米,外城为石垒建筑,周长720米,内外城里有民居、佛塔和寺院遗迹。黄文弼在此发现有泥塑佛像、壁画及公元4世纪左右的梵文贝叶经。
据考古学者分析,扜泥城为多个时期使用的古遗迹,内城的年代早于外城的年代。据判断,疑扜泥城为汉代扜泥城、隋唐石城镇。
扜泥城今称且尔乞都克古城,由于对古迹的保护和认识不足,随着若羌镇人口的逐渐增加,耕地面积扩大至此,且尔乞都克古城被平整为农田,永远从地图上消失了。
史料上记载,在若羌镇西北约3公里处还有座土台遗址,土台周长180米,残高10米左右,土坯垒砌,土台顶平,但不见建筑痕迹。在土台四周有较大的卵石,以及红烧土、灰土、陶片等。土台遗址可能是一座巨大的烽火台。
我开始在炎热的天空下寻找且尔乞都克古城城周的那些遗迹,但烈日烤得我几乎虚脱。在一处干河床边,我坐在不小的卵石上,开始想象着书中记载的孔路克阿坦遗址。
也许是被海市蜃楼般的戈壁沙漠迷惑,我的距离偏离了若羌镇,但若羌镇所处的不远的那片绿洲我不会失去它,因为那是我的坐标,丢失了坐标我将会迷失在炎夏的库姆塔格沙漠中。
最终我找到了那座土台遗址。想来它或许是个烽燧,还不知是何年代的,但我断定应是汉唐时期的,于是我复想着汉唐时期西域大地上的烽燧形制,权当自己已经看到了新疆多处土台遗迹,但我实在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回到若羌镇,我翻看着古书。书中记载:孔路克阿坦遗址在若羌镇南偏西约10公里的一个不高的红土岗上。土岗东临一条小河(是否为若羌河的支流不得而知),有20米深的岩岸,周围是平坦的戈壁,遗址范围不大,南北长84米,东西宽26.4米,现只剩几堵残墙,完整的建筑已不可见,城内一座可能是寺庙大殿的遗址,现仅存一面残墙,用土坯垒砌,残高不到1.8米,塔身抹泥并粉面,外有围墙,其它建筑物都已破坏,无一完整者。孔路克阿坦的遗物与建筑上使用的土坯与且尔乞都克古城完全一致,据此推测,它可能是4世纪前后的遗址。
石头城堡遗址位于若羌镇西南约40余公里处,在一座海拔约3000米的峭壁南边的山顶上,只有唯一的一条长约500米左右的小道沿着山脊的自然走向通行城堡,山脊两侧的悬崖深约100米,两边有鹰嘴石、一线天等自然景观,怪石林立,犬牙交错,地势十分险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顶经人工削平,四周有石块垒砌的围墙,围墙周长300米,一座城门南北与通过山脊而来的小道相接,城堡西部尚存圆形石垒垣,残高约3米,厚约2米,内有砖石结构的房址,城堡内的地上散露有大量的炼铁渣、钳锅残片,以及呈灰褐色的方砖,方砖完整,在地表的断面处还发现厚约2米的木炭文化层。
玄奘在其旅行记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鄯善国)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对于若羌、楼兰、米兰,像我这样的游客吐露不出深厚的文化字眼,我也是一个梦寐者--对古代西域文明的一种梦寐--但吸引我想去探寻西域文明的动力正在于古代形成的一条逶迤中西、辉煌灿烂的丝绸之路上古今的点、线、面,在这些点、线、面上,曾经的中西文明交汇和当今的经济、文化的再度发展昭示着西域的即将繁荣,这繁荣虽比斯文.赫定所说的那句叫人读后振奋的“中国政府如能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将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的经典语句整整晚了100年,但古老的中国和古老的西域现在毕竟开始起飞了。
罗布荒漠上曾经繁荣的楼兰城邦国被湮没在了漫漫黄沙中,而国道218线和国道315线交汇的若羌县却因了石油、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和新经济的繁荣开始展现她的进步和发展。
我下一个脚印应是留存千余年的米兰古城和《汉书.西域传》里的古老的婼羌国的地里位置。(
若羌县若羌镇)
87,守望米兰古堡
到了米兰(镇)(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我径直来到了米兰古城边。
5月,米兰古城高耸于沙砾地面的残缺城墙和城堡间有蜷缩在黄灰色土中的白雪的痕迹,远山远天一片灰白,使这座古城显得旷久的沉寂。
米兰古城已沉寂有近15个世纪。15个世纪以前,匈奴征讨、吐蕃征战于此,欲掌控这座阿尔金山下的小片绿洲--征服者知道,谁掌控了西域孔道上的这座戍堡和绿洲,谁就得到了在西域至高的统治地位。
登上米兰古城堡,我四野眺望,映入眼帘的米兰建筑物多已坍塌毁损,但东侧排列整齐的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仍清晰可见。
100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罗布荒漠以探寻罗布泊是不是游移湖,因为此前沙俄的普尔热瓦尔斯基等断定罗布泊是游移湖而在世界论坛上争吵了好多年。
初春3月,斯文.赫定探险时的一把铁锨丢失在夜的荒原上,向导奥尔德克被派去寻找。罗布荒原的狂风大作将向导刮得不辨方向地迷糊过去。风停天亮人醒后,奥尔德克发现自己躺在一座废墟里。奥尔德克带回废墟里的几片木雕残片给斯文.赫定。斯文.赫定从希腊化风格的木雕残片上认定那座废墟是西域一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城邦国度。因为水和食物的短缺,斯文.赫定放弃了这次探寻。第二年再来时,斯文.赫定发现了西域历史上赫赫有名后来却又莫名消失、隐匿的楼兰古城。
4年后的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到罗布荒漠考察,他在米兰古城一座土坯佛塔回廊内壁发现了一组保存相当完好的希腊化风格有翼天使壁画,从而使这座汉为中原将士屯田、后为伊循古都、再后为吐蕃军事戍地的古城轰动欧美。
米兰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文化的典型。国家文物局1973年对米兰古城大规模的发掘中出土了3000多件极其珍贵的文物,但这曾抚育了西域古居民的米兰古城终被肆虐的风沙掩埋了。
我拣拾了许多两千年前的陶片、箭簇。
人们对楼兰、米兰的向往不只是因为她们的历史凝重、中西文化的深厚,更在于这两个地域地处偏僻、环境恶劣而难以进入,人都有种征服欲--有人梦想一生、有人魂断荒原,有人进去了、有人没出来。
遥想历史,当年的匈奴掌控楼兰国、汉军擒拿楼兰王、西域长史府驻扎、吐蕃占据、法显玄奘西出东进以及由此征战或和平而兴起的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断绝以及今天的再度兴盛,这些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对每个向往古代文明的人来说确都是一种巨大的文化熏染和探索诱惑。
像我这样的游客对楼兰、米兰吐露不出深厚的文化字眼,我也是一个梦寐者--对古代西域文明的一种梦。吸引我想去探寻西域文明的动力正在于古代形成的一条逶迤中西、辉煌灿烂的丝绸之路上古今的点、线、面,在这些点、线、面上,曾经的中西文明交汇和当今的经济、文化的再度发展昭示着西域的繁荣,这繁荣虽比斯文.赫定所说的那句叫人读后振奋的“中国政府如能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将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的语句整整晚了100年,但古老的中国和古老的西域、新疆现在毕竟开始起飞了。
7万平方米的米兰古城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的陪都,丝绸之路从玉门关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历历在目的故城中的古城堡、寺院、佛塔,似乎铁了心要和沙漠抗争下去,尽管米兰古城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沧桑,但她依然傲然挺立在沙漠的海洋中。
米兰绿洲现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最远的36团的团部,紧挨米兰古城。从汉代到现在,这里的屯垦没有中断,但绿洲的面积却在不断地缩小。
夜晚的米兰古城在米兰新城灯光的辉映下显得凄美、宁静,站在通往古城的伊循路上,我仿佛是在探视一条“时间隧道”--米兰古城就像一个人们长跑的终点,抵达了,却是一场梦幻--她是一具僵尸、遗体,历史的僵尸、绿洲的遗体。
提到米兰古城,不能不提从罗布泊岸边溃败出来的罗布人。纯正的罗布人现在已经不多了,惟有的几位也像远古化石一样珍贵弥足。
尼牙孜是我走访次数最多的罗布老人,3年前他已90多岁了。第一次看他,他在家中给圈养的羊喂草料、修剪院中的桃树,第二次他躺在自家院子里喂羊的饲草堆上晒太阳,第三次他却躺在36团的医院病床上。
老人体虚,无言无语地用快干枯的眼神盯着我,试图辨认出我是何方人士--他已经记不得我了。
尼牙孜老人曾在家中由他的孙女婿做翻译给我们讲述了罗布人的首府阿不旦的传说以及他们溃逃出来后到米兰绿洲在米兰古城、米兰河边放牧的情景。连他自己都弄不明白,为什么四周绿草丛生的米兰古城、米兰河畔会变得沙土侵城、河水细小。
米兰古城的繁华已是昔日的辉煌,留给我们眼界的是坍塌、突兀、壮观的戍堡土垒,留在我们心中的却是一种怆然:人与自然相比,谁的力量更大?
尼牙孜老人是否也会像米兰古城一样变成绿洲的遗体呢?
米兰古城属一个由若羌县文管所楼兰保护站的老张“管辖”,他的任务是检查来往楼兰、米兰古城的任何人等有无破坏文物等。这项工作很枯燥,但不无聊。
老张是河南商丘人,20多年前来36团务农,后被聘为文管所的管理员,至今已有17、8个年头。这17、8年,从米兰、楼兰进出的人很多,学者、游人以及盗墓者等,因为楼兰古城处于罗布荒漠腹心,有4、5个方向可以进出,因此,老张的管护难度很大。
从米兰古城到楼兰古城有260公里,一路尽是荒泽沙碛、戈壁羊肠道,晴日有向导还可以进入,黄沙蔽日时谁也别想进退半步,殒命于此路彼处的人不少,因为楼兰、米兰为考古学家、探险者、旅行者梦寐的“天堂”,尽管“天堂”并不是那么容易进入,但梦想登入“天堂”的人却不畏艰难地一次次进去又出来,有些人再也没出来。
这些叫人听了有些难过的事老张遇见很多。2005年11月就有一个20多岁的湖南年青男子毙命于离米兰古城有10余公里的荒滩上,至今无人知晓这个永远回不了家的游客是谁。
从若羌、米兰进入楼兰必须跨过架在米兰河上的一座不宽的水泥桥,桥的两端有钢筋制作的护栏,一把硕大的铁锁锁住了桥内的米兰和更远的楼兰,桥外是黄沙堆积的土台地、凹陷的沙地以及有排排白杨挺立的老张的保护站的一间简陋办公室兼居室。
我站在老张凌乱的办公室兼居室里看保护文物的招贴画和进入楼兰古城的游客须知。
我进米兰古城6次,这次我没进米兰古城,只是随老张到新建的楼兰、米兰文物展室看看。
展室里很简单,只在墙上挂了十几幅出自这两个古城的文物照片:楼兰佛塔、三间房、彩棺、木制佛塔、小河红柱、米兰戍堡、有翼天使画像等。
从老张那里了解不到楼兰和米兰这两座千年古城的文化气息和更多的历史资料,因为他仅是个文物管理员,更好的了解方式是去读斯文.赫定和斯坦因们的考古书籍,书里讲述得很清晰。
100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进入罗布荒漠以探寻罗布泊是不是游移湖,因为此前沙俄的普尔热瓦尔斯基等断定罗布泊是游移湖而在世界论坛上争吵了好多年了。初春3月,斯文.赫定探险的一把铁锨丢失在夜的荒原上,向导奥尔德克被派去寻找。罗布荒原的狂风大作将奥尔德克刮得不辨方向地迷糊过去。风停天亮人醒后,奥尔德克发现自己躺在一座废墟里。奥尔德克带回废墟里的几片木雕残片给斯文.赫定,斯文.赫定从希腊化风格的木雕残片上认定那座废墟是西域一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城邦国度。
因为水和食物的短缺,斯文.赫定放弃了这次探寻,第二年再来时他发现了西域历史上赫赫有名后来却又莫名消失、隐匿的楼兰古城。
4年后的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到罗布荒漠考察。在米兰古城一座土坯佛塔回廊内壁上,斯坦因发现了一组保存相当完好的希腊化风格有翼天使壁画,从而使这座汉为中原将士屯田、后为伊循古都、再后为吐蕃军事戍地的古城轰动欧美。
人们对楼兰、米兰的向往不只是因为她们的历史凝重、中西文化的深厚,更在于这两个地域地处偏僻、环境恶劣而难以进入,人都有种征服欲--有人梦想一生、有人魂断荒原,有人进去了、有人没出来。
遥想历史,当年的匈奴掌控楼兰国、汉军擒拿楼兰王、西域长史府驻扎、吐蕃占据、法显玄奘西出东进以及由此征战或和平而兴起的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断绝以及今天的再度兴盛,这些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对每个向往古代文明的人来说确都是一种巨大的文化熏染和探索诱惑。
老张便是被每天目及的千年米兰佛塔熏陶着。这个曾经的农人现在骨子和形态上已多了一份平和、恬静,守望佛塔叫他安心这份收入不高、常年孤守荒原的生活和工作。老张很知足,他说,从生活环境上讲,守护米兰古城要比守护楼兰古城幸福得多,因为楼兰那一区域实在是蛮荒,尽管楼兰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之地。
孤岛绿洲米兰已叫世人看到和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张力--老张对此有切身感受:20年前从若羌到米兰的80公里路他走了3天,一路尽是硕大的卵石戈壁当道。
老张说,今天想来,那3天,有点像唐僧西天取经。
但是到了米兰,老张就不想离开这里了--米兰似乎是一座远离尘嚣的世外桃园,没有任何世俗污浊的侵蚀,连路边的白杨树叶都显着翠绿,人和人之间是一个大家庭,种地、休闲,一幅远古自给自足的农耕景象。
现在,守望矗立荒原的米兰古城,老张很满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米兰[镇])
&88,伊循(米兰)地名析
1979年,新疆米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接到意大利米兰市长的邀请函,称他们要为世界上33个叫米兰的城市编辑一本书,叫《世界米兰》。由此,新疆的一个兵团小镇--米兰进入了百姓的视线。
将历史推进到70年前的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英国人斯坦因进行中亚探险时在米兰发现一座汉唐遗址,并在遗址的一座佛塔回廊内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希腊风格的有翼天使壁画。从此,世界考古学界揭开了米兰古城的神秘面纱。
关于米兰古城进入中国人的文字记载,我们由以下记录可以看到:《汉书.西域传》载:“元凤四年,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此“伊循城”即今米兰古城。《水经注》载:“注滨河又东径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地也”(注滨河即今车尔臣河)。《新唐书》四三(下)载:“自蒲昌海南岸经七屯城,汉伊修城也”(蒲昌海即今罗布泊)。此“七屯城”、“伊修城”,即今米兰古城。《沙州图经》载:“汉遣司马及吏士屯田伊循以镇之,即此城也。胡(湖)以西有鄯善大城,遂为小鄯善城,今屯城也”(“胡”即罗布泊)。此“鄯善小城”、“屯城”,即今米兰古城。
斯坦因在米兰遗址中获得吐蕃文中有“Nob-chun”(即罗布村)地名,此即今米兰古城,其译为“密阮”(Miran)。
依上述古书记载,今米兰古城计有“伊循城”、“七屯城”、“伊修城”、“小鄯善城”、“屯城”、“东故城”、“密阮”、“Nob-chun”(即罗布村)、“密朗”、“Little
Nob”(小罗布)、“罗卜”、“罗不”、“罗普”、“阿不旦”、“密远庄”等地名记述。
米兰古城处于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市)沿疏勒河向楼兰国(鄯善国)、再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的丝绸之路南道。西汉前,米兰古城一带为楼兰国聚落伊循城,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汉将傅介子到楼兰国刺杀受匈奴控制且不肯服汉的楼兰王安归,新立在汉做质子的尉屠耆为王并更国名为鄯善。尉屠耆向汉天子请命屯田该国伊循城。东汉伊循城为鄯善国属城,后历经700余年,至北魏最后一任鄯善王韩拔,鄯善国灭亡。南北朝至隋,鄯善国地先后被吐谷浑和吐蕃占领和统治,至唐平定吐蕃叛乱,鄯善国地人烟荒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今天的米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极小的米兰绿洲边缘,主要由戍堡、东大寺、西大寺组成。米兰戍堡是吐蕃时代的一座军事堡垒,南北宽56米,东西长70米,呈不规则方形,城垣最高残存7米多,用黄土、柳枝、麦秸相间夯筑而成,墙外积满流沙;戍堡东北角有一400平方米的大建筑物,戍堡南墙有一高12米的土台,土台顶部立木杆,似是烽燧;戍堡的四角有角楼,高度在6-9米间,堡内建筑物集中在北部,多已坍塌。米兰古堡东西两侧排列有众多的佛塔和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当年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著名高僧在西去天竺或东归故国的途中都曾在这里经过或拜佛讲法。米兰东西大寺为公元3-4世纪鄯善国最为繁盛的庙宇遗址,其中东大寺高约6米,分上下两层,四周有高院墙,西大寺则与东大寺相对,外绕基座置走廊。
米兰古城出土有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在吐蕃戍堡东南2公里处米兰河旁还发现有汉代居住遗址、水利工程和屯田遗址等。
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斯坦因第二次考察了新疆,他发掘了保存最古老的米兰遗址吐蕃壁画,盗取有精美的佛教壁画、塑像、婆罗迷文书,其中的壁画产生于公元3-4世纪,反映出浓重的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有一部分甚至受到地中海地区的影响。
米兰古城范围东西绵延约7公里,南北宽5公里,其间有多处佛寺、佛塔分布,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筑式样和艺术风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
米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离国道315线仅数百米。今天的米兰古城残存的遗迹揭示着楼兰古国神秘的兴衰史,是佛教东传、由新疆进入内地的重要地点,唐朝为吐蕃占据后为其控制西域的中间地带,是吐蕃文明与西域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
关于“米兰”地名的演绎和解释,今有如下:
1,伊循(伊修)(汉书、唐书记)。以岑仲勉解释《火教经》中有Isvan,意为“王”。另一说为古希腊语Issedon,指“(女)人下垂的发饰”。
2,七屯城(《新唐书》记)。疑其为“伊循”的近音。有学者考证“七屯”来自古吐蕃文Rtse-thom及古希腊文
Issedon,而此两文(语)意同上述解释。
3,小鄯善城(《沙州图经》记)。“大鄯善城”为汉代鄯善国迁都后之名,即今若羌县且尔乞都克古城,“小鄯善城”则为伊循城,即今米兰古城。
4,屯城(汉代以后对伊循城的民间称呼)。为汉语,因汉代曾在此屯田而称。
5,东故城(《水经注》记)。“东故城”是相对于“石城镇”而言的。石城镇为《沙州图经》所记:“石城镇......本汉楼兰国......隋置鄯善镇,隋乱,其城遂废”,此“石城镇”即今若羌县且尔乞都克古城。
6,密阮(弥朗)。斯坦因所记Miran为其在米兰遗址挖掘所获吐蕃文Nob-chun(小罗布)和Nob-chen(大罗布)的译名。Nob-chun即为“密阮”(引伸为“弥朗”),即今米兰古城,Nob-chen即为今若羌县若羌镇。据学者考证,“密阮”一词是蒙古语“米勒”的译音,而蒙古人说“米勒”为“马”、“骏马奔驰的地方”的意思,因元时西域(包括米兰镇一带)曾是蒙古大军驰骋的疆场。
7,密兰或木兰(冯承钧等记)。“安周(古时车师古国守将)退保之东城(即东故城),应是古伊循,今之密兰”,许多古书中都有从敦煌至鄯善经过密兰或木兰的记载,这个“密兰”或“木兰”就是今天的米兰古城。
8,Little-Nob即小罗布,见上解。
9,阿不旦。敦煌出书的于阗文文书中有Ysabadiparrum,即为阿不旦,指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米兰(镇)以北30公里的老阿不旦。米兰(镇)的罗布人称其为“阔纳米兰”,是公元20世纪20年代从罗布泊逃出的罗布人建立的一个居民点。在米兰(镇),现居住的从罗布泊出来的热合曼老人解释“阿不旦”为“水草丰美的地方”,“旦”同中亚语言“斯坦”,即“地方”之意。
10,阿布旦,即嚈噠(人、族)。岑仲勉将阿不旦记为Abdal,此“嚈噠”即嚈噠人及嚈噠族,因其是由西向东迁徙或由东向西迁徙时经过阿不旦之地所留之地名。
11,罗卜、罗不、罗普(清朝后使用的地名),来源于Lob或Lop,原指罗布泊,继指居住于湖岸后因湖水干涸而迁出的罗布人及他们的居住地。Lob或Lop为蒙古语,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12,密远庄。清《新疆图志.道路志》记密远庄为“破城子”,并记“疑其即《汉书》鄯善国之伊循城”。
今天的米兰古城边有米兰河,自阿尔金山荒芜地带向米兰绿洲流淌时已细小了很多,流到米兰古城边已呈夹沙之水,全然没了法显、玄奘时代的咆哮和清澈。
河水滋润的米兰绿洲今天已被风沙包裹。水孕米兰,水也弃米兰。“洪水在毁掉米兰后,也毁了米兰的农田,于是,米兰人走了,只留下米兰这个名字,那些没有拿走的什物,便成了今天的文物”(斯坦因语)。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东返中原,由于归国心切,他只以聊聊数字提到了楼兰这个神秘的国度:“复行东北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米兰[镇]、乌鲁木齐市)
&89,纳缚波故国楼兰地
公元前176年(前元四年),匈奴冒顿单于遗书汉文帝曰:“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史记.大宛列传》则据张骞出使西域后记“楼兰(今若羌县楼兰古城一带)、姑师(今若羌县西、尉犁县库鲁克塔格山一带),邑有城郭,临盐泽”。
最早见诸于文字的关于楼兰的报道是汉代史书和《魏略》,这些文字描述楼兰为荒沙、盐碱、稀疏的植物、半农半牧,此外,书中还描述了这个沙漠王国在中原王朝、匈奴之间势力角逐中的重要地位。中原王国打败匈奴后才控制了楼兰这一东进西出北上南下显赫地位的都城,继而在公元120年(元初七年)产生了中原人掌握的政权,一直使楼兰存在到公元4世纪前半期,使中原的军政势力控制了3个多世纪。
楼兰国为汉使西域前就存在的城邦国家,其建于何时今人未有确证,但其消失于公元4-5世纪初,1500年后其再次被发现是始于公元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即三间房遗址)。
西汉前楼兰王国只为城邦国度,地在今罗布泊岸(含今若羌县楼兰古城、海头古城及小河墓地等)以今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古称牢兰海、蒲昌海、盐泽等,已干涸)的一条支流(今已不存在)及今罗布泊、畜牧及少量农业为生存依赖。楼兰国既有平原也有沙漠,因此不能仅仅说其国是游牧国,尤其是塔里木河下游至罗布泊地区既适合于游牧,也适合于农耕。
时,匈奴掌控西域多国并不断骚扰汉境,汉帝知西域有楼兰国后,为断匈奴右臂,派张骞出使西域以联合西域三十六国之大月氏国共同抗击匈奴。之后,汉军沿天山南麓西进,形成自敦煌向西经玉门关、楼兰向龟兹(今库车县城)的道路(即丝绸之路的雏形,后人称此道为丝绸之路中道,也称楼兰道)。
楼兰地当汉与匈奴争西域各国的中继孔道,双方极力争夺,汉将虏受匈奴唆使的楼兰王,但楼兰王为平衡汉匈,质二子于汉匈,至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汉将斩杀楼兰王,“乃立(质汉的王子)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并迁都城于扞泥(关于扞泥城的地理位置,学界有三种说法,即:一为今罗布泊岸边的楼兰古城,二为今米兰古城[伊循城][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米兰(镇)],三为今若羌县若羌镇附近的且尔乞都克古城)。自此,“楼兰”一名被“鄯善”取代。今“楼兰”二字仅指罗布泊中的楼兰古城等。
通常人们会用楼兰来称呼这个沙漠王国。实际上,楼兰这个城邦国家存在有3种称法:楼兰、鄯善、克娄莱纳。“楼兰”是称具有同一名称的楼兰王城及其附近地区,“鄯善”是指公元60年(永平三年)后扩大到今天的米兰镇、若羌镇的地带,“克娄莱纳”则用于称呼公元120年(元初七年)后中原人建立的军事、移民、土著居住的地区,但后人习惯用“楼兰”来统称3地。
自张骞出师西域后,楼兰就成为汉与西域各国使团、商人往来的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而楼兰国一直与汉朝廷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汉昭帝时,继任楼兰国王的是安归。安归是个贪婪之徒,经常勾结匈奴的僮仆校尉拦截丝绸之路、劫杀汉使和西域各国往来的商人,谋财害命。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昭帝派傅介子出使西域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求取骏马并顺路经楼兰把拦截丝绸之路之事处理一下。
傅介子临出发前汉大将军霍光则命他借路过楼兰之际借机行事,惩罚一下楼兰。傅介子对霍光说,“楼兰王多次劫杀汉使,不治罪无以显示我大汉国威,我愿借出使大宛的机会除掉他。”
于是傅介子率士卒带大量金币财物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出发到楼兰扜泥城后,扬言说是来赏赐的,但却空手去见安归,安归对傅很冷淡。第二天,傅介子佯装要离开楼兰向西而去,他对楼兰驿长交待说:“请你转告国王,就说汉朝使臣带来很多黄金锦缎要行赐西域诸国,因为你们的国王对我们很不礼貌,我只好把这些财宝带到其他国家去了。”说着,傅介子拿出金币给驿长看,驿长赶紧去报告国王。安归一听,匆匆赶来向傅介子赔礼,傅介子把安归让进驿馆,又把带来的珍宝财物全摆了出来给他看,安归看得眼花缭乱,垂涎三尺地早把戒备之心抛到九霄之外。随后傅介子又设酒款待,当楼兰王喝得醉醺醺时,傅介子对他耳语到:“国王殿下,我这次奉天子之命特来贵国,我有话对你单独说。”于是安归摒退了左右,这时突然从幕后帐内钻出两壮士杀了楼兰王。外面安归的侍从闻讯冲进来,傅介子厉声喝道:“不许动,谁动灭谁九族!你们听着,我是奉天子之命来问罪的。安归罪有应得,你们该立王子为王,协力抚佑新王。今后再有叛逆者,以安归的头颅为鉴!”说罢,傅介子提着安归的头颅去楼兰王宫并招楼兰群臣,对同汉朝和好者加官晋爵,论功行赏。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文武大臣都称傅介子立了大功,汉昭帝为此下昭表彰傅介子的功绩,封其威义阳侯,同时下昭立安归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此后,鄯善国一直和西汉保持友好关系,“鄯善”这个地名代替“楼兰”一直沿用下来。
在中国史书上,“楼兰”二字初次出现是在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的《史记》,而西方典籍记载“楼兰”则是在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楼兰”有如下解释:
1,古汉语,语意不详。晋释道安《西域志》记“牢兰海”是指古蒲昌海、盐泽(今罗布泊),今人以“牢”为“楼”释为“楼兰”。
2,古梵语(即佉卢文)“土地”之意。此说出自斯文.赫定在楼兰古城发现的写本上记“Kroraina”名称,疑为“楼兰”的对音,据后人考证,“Kroraina”为古梵语“土地”之意。
3,古于阗塞语,语意不详。敦煌莫高窟出土于阗文文献中有地名“Raurata”,疑为“楼兰”的对音。
4,古汉语,“楼人(娄人)”之意。《路史.国名纪丁》云:“娄,楼也,本作楼,商所封,即牟娄,曹东之地,一曰无娄。密之诸城有娄乡,矣夷国也,所谓封祀而号东楼,缪。东楼与晋娄、穰娄异。”“娄”、“楼”、“偻”3字在古代通用。东楼公的裔族大部分归于殷,不愿受奴役的部分楼(娄)人由今山东南迁或北迁,其中北迁的一部分又分为两支,一支迁入东北,成为挹娄、豆莫娄,一支向西迁徙,形成楼烦、楼兰。古汉语中的方言称人为“兰”,“楼兰”即“楼人”之意。
5,突厥语“红色”之意。欧洲学者称今青海省西部噶斯湖边有“乌兰”地名,疑为“楼兰”遗音。实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也。
6,吐蕃语“中国”之意。吐蕃文《于田国授记》记载,一位叫尉迟胜的于阗(今和田市)王娶了一个中国公主普尼亚斯瓦罗,这位中国公主把蚕种带到了于阗,因此中国公主是楼兰人(欧罗巴人种),且楼兰臣服于汉,吐蕃史书把“楼兰”称为“中国”。此为民间释义,不足为信。
楼兰古国灭亡2000多年了。2000多年前的楼兰是什么样子?今人也只能从屹立在罗布荒漠沙丘中的泥土城堡的图片展开遐思了。
我至今没去过楼兰古城,恐怕凭籍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探寻这个世人向往的古老城邦了。但我始终在关注着这个曾经辉煌一度的古国的一切,只要目及耳及“楼兰”二字,我便将百分的注意力从任何分散的思维中聚敛于此。
楼兰古城至今仍矗立于罗布泊以西、孔雀河以南7公里处的雅丹地貌区中。在我的脑海中,“楼兰”这个地理坐标始终占据着。
古代的西域分散着三十六个绿洲城邦国家,均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四周,有的甚至在沙漠的腹地里。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中地理位置极为显赫和重要的城邦,汉代以前,依山傍水的楼兰是西域农耕发达的绿洲,到了唐代,“楼兰”几乎是边缘西陲的代名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诗句体现着唐人对这个沙漠绿洲的归属欲望。然而,鼎盛的楼兰却在公元3世纪奇迹般地、迅速地湮没在了沙海中,退出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仍解不开这个谜。
在沙漠里沉睡了2000多年的楼兰是斯文.赫定首次在横穿罗布荒漠时发现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将楼兰与另一处沙埋古城--尼雅--相提并论为“世界上的珍品”。
在楼兰发现的震惊世界的文物中除晋代手抄本的《战国策》外还有一样珍贵的“法律”文书--用佉卢文书写的关于砍伐树木的处罚条令。这个条令是:无论是谁,凡连根砍掉一棵树者,罚马一匹;凡砍掉树枝者,罚母牛一头。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一条令,无疑是当时制定的“森林保护法”。
古人已有环保的概念,今人为何熟视无睹?“楼兰道的放弃,一定与足够的供水消失这个自然大变迁有关”,“不管引起变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变迁并不是突然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居址的”(斯坦因《路经楼兰》)。
楼兰的废弃不像尼雅那样是一场突降的战争--战争使得尼雅城邦里的居民连家门都没来得及关、灶台上的锅里还蒸煮着饭食--楼兰的废弃是水变少了、树没了。
居民对树木的滥砍滥伐在末期的楼兰已经到了要“罚马罚牛”的“法律”控制地步,但法律控制的结果仍使楼兰遭受了沙暴恣意侵害、水土严重流失、居民背井离乡、邦国弃置沙埋的可悲境地。当古楼兰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人为的、对家园的破坏以及林木对他们生活的巨大作用时已为时已晚,噩梦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国破人亡了!
“罚马罚牛”没能救得了这个文明国度。
树是我们生活、学习的伙伴。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描写的保尔康斯基与老橡树的对话,道出了树对人的生存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你对这树就没有一种敬畏和感激?”“帝王都死了,树还活着,还在居高临下地、默默无语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从此以后我开始“敬畏”大树。
在去往昭苏县的省道上也立着一棵百年古树,路让位于树,过往的蒙古人在树梢上系满了敬畏的红布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生长着“千年不死”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断流的干旱村庄罗布庄边的胡杨仍倔强地屹立在黄沙围裹的高沙冈上,在塔里木沙漠公路边那些500多岁的胡杨王还在吐露着新芽......它们都像一个个的巨人一样,庞大、健康地生活着,敞开胸襟,傲视流沙;和田县巴格其镇巴格其庄园的那棵500多岁的核桃王树干已成空树洞,10多岁的小巴郎从树根的底部向树干的顶部爬来钻去地玩耍,偌大的枝叶仍遮住了半亩庄园。
它们要有多大的造化啊!它们要有多高的修行啊!
当我看到天山阴坡上排列整齐、像士兵一样静立的青松,当我看到中国、蒙古国边境北塔山戈壁荒漠方圆几百公里只屹立着的一棵树,当我看到哈密市南湖戈壁滩迎着风沙站立的最后一棵白杨时,由衷地赞叹和敬畏着这些拥抱天空、亲吻大地的树的“王者风范”。
当年的楼兰绿洲上不也有一种“王者风范”吗?当年的左宗棠“遍载杨柳三千里”不也有一种“天地灵气”吗?当年的解放军戍边部队在天山南北沙漠边缘遍植的白杨不也有一种“边塞精神”吗?
楼兰淹没了,尼雅淹没了......
我敬畏大树,是因为树是我们人类的老师、朋友、亲人、父母。
有人说,将那些滥砍滥伐林木的人统统迁徙去楼兰--不是去旅游,而是去种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4团铁干里克[镇]、乌鲁木齐市)
&90,“山国”与“营盘”
在《汉书.西域传》简练而又深厚的关于西域城邦国家的记载中有段关于山国的记载:
“山国,王(……)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户四百五十,口五千,胜兵千人。西至尉犁(今尉犁县尉犁镇)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焉耆(今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镇)百六十里,西至危须(今和硕县南)二百六十里,东南与鄯善(今若羌县若羌镇)、且末(今且末县且末镇)接。山出铁,民山居,寄田籴谷与焉耆、危须。”
记载山国的其他史书还有《鄯善传》:“(鄯善)西北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后汉书.西域传》:“永元六年,都护班超发诸国兵讨焉耆、危须、尉犁、山国,尉犁、危须、山国皆更立其王”、《水经注.河水注》:“扞泥城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河(今孔雀河)水又东,迳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释迦方志》:“河之东南三百四至里经渠犁国南,又东二百四十里经山国南”等。
山国的发现起于公元1893年(光绪十九年)俄国考古学家科兹洛夫。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7年在尉犁县孔雀河北岸营盘古城附近发现有山国贵族墓地,该墓地出土的随葬品有汉晋织锦、铁镜,还有富含中亚、波斯、希腊罗马风格的多种稀世珍品,由此,考古学界解开了湮没在史书和荒芜戈壁中的山国之谜。
我们只有从史书的记载中得知山国的一、二历史:
在张骞通西域前,山国就已存在于库鲁克塔格山南孔雀河中游,为城邦国,繁盛年代大致在西汉中、晚期到前凉,距今约有1500年左右。至东汉初,山国被其北面强大的邻国焉耆占领,公元94年(永元六年),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发兵征讨焉耆,使“山国更立其王”,摆脱了焉耆的羁縻。东汉末年,由于中原朝廷对丝绸之路在“通”与“绝”上摇摆不定,加上统下农民起义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四缘各国相互攻伐、兼并,丝绸之路中道上的尉犁、危须、山国均被焉耆所并,至此,山国即消失在人们的眼界中。在楼兰出土的魏晋文书中曾提到过“山城”即为山国。从历史角度来看,此时的山国已属焉耆控制。
关于山国的位置,史书上记载的只是它的大致四至,而其都城在哪里,则是莫衷一是。
山国国都为营盘古城,位于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4团向北的孔雀河北岸、兴地山南,东距楼兰古城200余公里,西距库尔勒市137公里。
营盘古城由城址、烽燧、寺院、农渠、田畴、公共墓地共同组成为一个大型聚落遗址。据考古记载,营盘古城处于一片辽阔的湖积平原,覆盖着罗布麻、柽柳、芦苇、枯胡杨树干等,显现为西方和中亚风格,直径180米,周长560余米,现存城墙残高3-7米,附近有残存佛塔塔心基,地面遍布陶器残片、碎铁渣等物,现尚有一高约10米的烽燧。营盘古城出土有汉代风格的文物和键陀罗语文书,考古学家推断营盘古城的建筑年代在汉、晋时代。
从种种迹象来分析,营盘古城应是古代山国的都城,《水经注》记其为注宾城。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文.赫定、斯坦因等来此考察,在营盘古城边的汉墓掘有佉卢文和其他文字的木简、汉文钱币等;1927年(民国十六年),瑞典探险者贝格曼翻越天山到了兴地,从兴地,他沿蜿蜒秀丽的兴地河谷穿过库鲁克塔格山到了久负盛名的营盘古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月,贝格曼再与斯文.赫定进入罗布泊进行考察,以为确定丝绸之路的起源提供新的证据。从老向导奥尔德克那里,贝格曼获知,营盘古城东南库姆河南岸有新的、不为人知的墓地,于是贝格曼与斯文.赫定带着极大兴趣去寻找那些古墓群,由此发现了被奥尔德克称为“伊比利斯守着一千口棺材的古墓群”小河墓地,为研究山国的历史增加了一笔素材。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山国都城即今尉犁县境的营盘古城。公元1893年(光绪十九年)俄国考古学家科兹洛夫首次发现该营盘古城后,瑞典的斯文.赫定、美国的亨廷顿、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贝格曼等都先后发掘过该古城。法国格瑞纳认为,山国在今距库尔勒市东北约130公里的辛格尔绿洲上,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沙畹均认同。
辛格尔绿洲在古代曾经繁荣过,但今只是一个有牧羊人居住的极小牧放地,四周是没有一丝生命迹象的荒芜戈壁、废弃的现代居址、核实验废弃的房子、随风飘摇的罗布麻、偶尔可见的黄羊、红褐色的小山丘,根本感受不到曾经是一个古老城邦国的生存地。学者认为,山国的都城在今库鲁克塔格山南盖提布拉克山谷中的夏尔托卡依古城,而也有人认为是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夏尔托卡依古城,但也有人反对,认为,依《汉书》记载的山国“口五千、胜兵千人”是不可能拥挤在这条山沟里的。
山国繁盛的时代大致在西汉中、晚期到前凉(公元5世纪),距今1500年左右。晋后,由于孔雀河突然断流,依该河生存的山国失去了基础,人们开始四散,但仍有部分居民固守家园,使山国营盘还存在了一段时间,其后,山国消失了。
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营盘古城墓地的人种特征与和静县察吾乎沟三号汉晋墓地人种特征最为接近,由此分析,部分营盘人可能逆孔雀河北上到开都河流域开辟了他们新的家园,也有人说,山国人融入了楼兰民族中。
山国、营盘古城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交通要道上,正是汉代楼兰道或山国之路从罗布泊腹心的楼兰古城通往焉耆、高昌的道路,肩负着扼守楼兰道咽喉、沟通丝绸之路南道鄯善、且末等国与高昌及天山以北诸国联系的作用,法显当年就是从楼兰国走此道到的焉耆,今天此道仍有不少牧羊人从鄯善县迪坎乡迪坎尔村向南到孔雀河岸牧羊。
山国道也称车师山国道,《汉书.西域传》记此道为自鄯善(今若羌县若羌镇)经山国境至姑师(即车师国,今吐鲁番盆地)境的道路(即逾库鲁克塔格山路段),其大致路线为:起自今营盘古城(古山国国都),向东北行至其盖布拉克山谷中夏尔托卡依古城,再东北行过库鲁克塔格山东峡谷口,入今和硕县境(古危须国)、穿觉罗塔格山入今吐鲁番盆地(古车师国境)。
山国道是汉代前后由楼兰通往焉耆、高昌的重要道路,东汉初年,山国被邻国焉耆占领,班超发兵征讨焉耆即行此路,后有法显从楼兰国行此道到乌夷国(即焉耆回族自治县焉耆镇)。
在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张骞通西域前,山国就已存在于库鲁克塔格山南孔雀河中游,为城邦国,《汉书.西域传》载其“口五千、胜兵千人”。至东汉初年,山国被其北面强大的邻国焉耆占领。公元94年(永元六年),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发兵征讨焉耆,才使“山国更立其王”,摆脱了焉耆的羁縻。东汉末年,朝廷对西域、丝绸之路在“通”与“绝”上摇摆不定、无暇顾及西域,此时尉犁、危须、山国均被焉耆所并,至此,山国消失在人们的眼界中,山国道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楼兰古城出土的魏、晋文书中提到过“山城”)。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古代楼兰道(从罗布泊腹心的楼兰古城通往焉耆、高昌等地)的重要纽带,肩负着扼守楼兰道西端咽喉、沟通丝绸之路南道鄯善、且末等国与高昌及天山以北诸国联系的作用。
山国道上今有位于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4团向东北的孔雀河北岸、东距楼兰古城200余公里的营盘古城、孔雀河(营盘)烽燧和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营盘遗址附近发现的山国贵族墓地。1927年(民国十六年),瑞典人贝格曼到营盘遗址所走的道路应是历史上的“山国道”,1934年贝格曼再入罗布泊考察,老向导奥尔德克告诉他们,在营盘东南方向有古墓群,古墓群里住着伊比利斯(传说中的魔鬼),他不敢带贝格曼他们前去,“因为墓地充满了令人生畏的氛围。在15年前看到这个古墓群时,奥尔德克的一个同伴生病躺倒了,而奥尔德克自己在那里过夜时,半夜从梦中惊醒,看到了可怕的幽灵。”贝格曼婉请奥尔德克向那个墓穴进发,发现了3只编织精致的篮子、一顶毡帽和一些木制品等墓地随葬物。在一处单独墓穴,他们发现有已呈木乃伊状、身穿褐色丝袍、羊皮裤子、足蹬长靴的干尸(即今“楼兰公主”干尸),在雅齐里克(已干涸的湖)附近发现了4号墓地和6号墓地,之后又发现了奥尔德克所说的“伊比利斯守着一千口棺材的古墓群”,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小河墓地”。“小河”是贝格曼随口而说的名字,其真实名字应是“库姆河”,意为“沙河”。
在山国所在的今孔雀河河岸一带还存有辛格尔遗址、库鲁克塔格山南其盖布拉克山谷中的夏尔托卡依古城和兴地山谷提克布拉大黄的兴地古城,应为山国道上的遗留。
今由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向东,过哈毕尕恩乌拉山西北侧的艾笛尔力克库都克(泉)后,有两条路穿过库鲁克塔格山通向山南的兴地山谷和孔雀河北岸,一条为由艾笛尔力克库都克向西南、再向南到达三个井,穿越库鲁克塔格山苏盖特萨依戈壁向东南,过干河床,到兴地古城;另一条由艾笛尔力克库都克沿哈毕尕恩乌拉山西南戈壁向东南、再折向兴地古城,自兴地古城后即到营盘古城。上述两路线应是古老的山国道,但今已不为道路,仅有少量牧羊人从托克逊、和硕县向南到孔雀河岸牧羊,偶有探险人行之。(&
库尔勒市、乌鲁木齐市)
91,山国人、楼兰人,你们去了哪里?
轰动世界的楼兰古城(今若羌县楼兰古城一带)的发现牵出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度--楼兰以及生活在那里的楼兰人,他们像谜一样吸引着现代人去破解,去探寻历史不清的地域和人种。
楼兰王国的居民混合了土著、印度、中原人甚至更多的丝绸之路西端、两侧的人。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也对楼兰的居民产生过影响,还有塔里木盆地南面的于阗(今和田市)的影响。繁盛时期的楼兰有土著、印度人、中原人以及来自丝绸之路西端和西端两侧的更多人种,这个城邦国家的政治和商业意义对每个政治、军事、外交、商业、宗教身份的人来说是举足轻重的,每种身份都能在这里得到施展和索取到自己需要的。
2100年前张骞凿空西域使西汉武帝把眼光放到了中原汉帝国以西的三十六个城邦国家,其中就有楼兰,随后,《史记.大宛列传》以文字记载了“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楼兰”一名初现在了汉帝国及后人的眼里。
那时,汉帝国只知楼兰的方位,无法知道楼兰人究竟是何时存在于此。之后,人们对楼兰、楼兰人的去向就模糊不清甚至没了印记--这个来历不明、来无踪去无影的城邦小国慢慢从人们的眼界里消失了,只有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和人们的传说偶尔可从历史书籍中得知:班超的过人勇武迫使楼兰投向了汉朝,傅介子刺杀背叛汉朝的楼兰王使楼兰国再度转向汉朝,西晋僧人法显西行经行过这个国家却无详细记载,大唐玄奘从天竺还汉路经罗布荒漠却见不到“城郭岿然”的楼兰痕迹,唐朝诗人则以“破楼兰”喻言军将的孔武......
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尉犁县孔雀河北岸的营盘古城附近发现了山国的贵族墓地,据披露,从该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有汉晋织锦、铁镜,还有富含中亚、波斯、希腊罗马风格的多种稀世珍品。由此,考古学界才解开了湮没在史书和荒芜戈壁中的山国之谜。
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山国就已存在于库鲁克塔格山南的孔雀河中游,且为城邦国家。那么,我们要追寻的是,山国人是哪里来的?
这一点,历史没有告诉我们,但历史告诉了我们在古老的西域存在有游牧的塞人。《汉书.西域传》载“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乌孙国……本塞种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迁大夏,而乌孙国昆莫居之,帮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塞人是以游牧部落存在的,其首领被称为“塞王”。亚历山大东征时曾与塞人有过冲突,之后又有游牧于今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迁至伊犁河谷打败了塞人,占领了他们的游牧地,塞人只好向西迁徙到中亚细亚一带的崇山竣岭中的被今史学家称为“塞克斯坦”的地区(即今阿富汗锡斯坦地区)。至公元前3世纪以前(即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塞人就分布在了今天山以南至昆仑山、以北直至阿尔泰山的广阔大山和草原地带。公元前1世纪,塞人侵入印度,在恒河盆地中部统治了60年,创造了强大的萨迦王朝(后被古印度芨多王朝所灭)。公元1世纪初,一些塞人越过喀喇昆仑山抵达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阗绿洲,把这里发展成一个塞人的文化中心。
那么,可不可以说,山国的国民就是游牧的塞人建立的呢?
古人在游牧变成定居后会建设适合于自己居住的城池,中原人的城池一般是平面正方形的,而西方和中亚人则是平面圆形的,现在发现的山国遗址城池便是后者,而离其只有200公里的古楼兰国则是前者,说明山国的城池比楼兰国的城池建设的要早,据斯文.赫定、斯坦因等对其考古挖掘的文物考证,山国的建城时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4世纪,而楼兰国的建城历史大约是在公元前2世纪-3世纪。
至东汉初年,山国被其北面强大的邻国焉耆占领。公元94年(永元六年),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发兵征讨焉耆,才使“山国更立其王”,摆脱了焉耆的羁縻,东汉末年,由于朝廷对西域、丝绸之路在“通”与“绝”上的摇摆不定、加上统下农民起义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四缘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此时丝绸之路中道上的尉犁、危须、山国均被焉耆所并,至此,山国即消失在人们的眼界中。
山国是被焉耆所兼并的,而此时的楼兰国早已更名为鄯善并向东南发展,与焉耆国同为西域重要城邦国家,受到汉、匈的争控。战争的延续导致百姓黎民的困苦,弱小的山国国民不是被焉耆所虏就是逃离到了相对稳定的楼兰国。
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正是古代“楼兰道”或“墨山国之路”--从罗布泊腹心的楼兰古城通往焉耆、高昌的道路--的重要纽带,那个年代,百姓的迁徙不会是长距离的而只能是就近而迁。
现代人对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还无清楚的研究结果。“楼兰”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由此可以判定,楼兰国大约是在公元前3世纪(秦朝初年)建立的,先受月氏王统治,之后匈奴打败月氏后被匈奴控制(冒顿单于致书汉文帝:“以天之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汉武帝初年,西汉政府开始联络“当道”的楼兰等国以遏制匈奴并多次发兵征楼兰。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傅介子刺杀了忠于匈奴的楼兰王,立前王之弟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并迁其国都至扞泥城(今若羌县若羌镇附近)。
东汉、魏、晋时楼兰为鼎盛时期。东汉时,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及征召鄯善、焉耆、龟兹兵4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屯垦3年积粟百万。东汉、魏、晋并设西域长史管辖鄯善(楼兰)地区。自南北朝后,随着西域统治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丝绸之路新线路的开拓,楼兰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衰落了。
据出土于楼兰古城的年代最晚的木简,表明公元330年(姚苌元年)后因孔雀河水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随后,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繁华的城邦、显赫一时的重镇逐渐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楼兰国消失后,它的子民去了哪里?
今天的旅行者和探究者将目光扩展到了楼兰古国所在地罗布泊四缘有绿洲的地方:西北面的鄯善县迪坎乡迪坎尔村,东北面的哈密市五堡镇,东南面的若羌县米兰(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西南面的尉犁县喀尔曲尕乡。
鄯善县迪坎乡迪坎尔村是沙漠包裹的一个小小的村庄,向南即是罗布荒漠的楼兰古城。迪坎尔村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今天居住着善良、淳朴的维吾尔人,他们以种地为生,很多人的长相都具备了楼兰人的特征(实际上,现代人是从出土的楼兰美女干尸复原图上得到楼兰人的特征的),甚至有人在这个小村找到了酷似雅利安人长相的白皮肤、蓝眼睛的人。
哈密市五堡镇四堡村为南临沙漠的绿洲小镇。很多年前,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城池--拉甫乔克古城。这个建于唐代的古城今天被更多的人赋予一种人类迁徙演变的意义。拉甫乔克古城呈现着中原建城的平面四方形格局。《后汉书》记载了鄯善(楼兰)国被丁零(高车)人攻陷后部分人北逃伊吾(今哈密市),定居于今天的五堡、四堡并建立了屯堡,而这座屯堡正是唐时在西域推行郡县制时设立的伊州纳职县县治。甚至有人说“纳职”就是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纳缚波”(即罗布泊)。
库姆塔格沙漠严实地包围着若羌县米兰(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团部)这个汉代的屯垦绿洲,阿尔金山发源的米兰河浇灌着她的土地。米兰镇居住的罗布人今天被并入了维吾尔族,但他们的风俗习惯还有些特别,于是人们将他们的祖先追索到了楼兰人,但却从他们的长相上找不到任何楼兰人雅利安人特征的东西。
位于塔里木河北岸的尉犁县喀尔曲尕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被千百年来生长的胡杨林包围着,他们世代以胡杨木为生活取材,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据说,他们是沿着塔里木河上溯来到这里的,他们的先人就是罗布人,而罗布人的祖先又是楼兰人。
这些判断和分析抑或是臆断,仁者见仁。
我带着自己的疑问多次去探寻过这4个地方。我不是人种学家或历史学家,不能得出坚定的结论。
低头拣拾着迪坎尔石器遗址上小小的石器、登高眺望着遥远的罗布荒漠、流连于沙裹的小村;在四堡村的维吾尔村落看古老的佛寺遗迹;在米兰镇听罗布老人讲模糊不清的历史;在喀尔曲尕乡和村人闲聊离此不远的沙包上的他们祖先墓葬上的红色胡杨木柱似小河墓地的木柱......
历史稍一打盹,西域的绿洲就化作了彩虹,随即消失了。风雨中摇曳了两千年多面的山国都城、楼兰古城,繁荣和衰落的过程谁也没有见过,那里的人的来历和去向就像罗布荒漠上的风卷起的沙一样四散了。
散去的沙在风过后终会落于某处,而楼兰人去了何方呢?(&
尉犁县尉犁镇、乌鲁木齐市)
92,楼兰道、沙河道与玄奘入关
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2月,斯坦因在对米兰古城进行挖掘后赶往阿不旦这个罗布人最后的家园,从那里,他开始穿越渺无人烟的赤荒之地--罗布荒原,抵达甘肃最西的一片绿洲--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
斯坦因考察的路线即自汉代起由玉门关通往楼兰的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最艰险的一段的逆向,他的路线是:阿不旦-墩里克(这里是“沙路”与“山路”的分界地)-拜什托格拉克布拉克-疏勒河末端-玉门关。
斯坦因在他的记述中对罗布荒漠中的道路从早期的历史资料及曾经走过这段道路的旅行家、军事家和僧人进行了评说。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称丝绸之路中道(即最早形成的丝绸之路,“中道”为今人的说法)为“楼兰道”。《汉书.西域传》是最早记录这条道路的书籍,但并没有明确、详细记述道路的走向和道上的地名。根据汉朝通使西域的情况分析,从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市)出发,必须经行至盐泽(即若羌县罗布泊)到楼兰国(今若羌县楼兰古城一带),再继续前行到今尉犁、轮台、龟兹(今库车县城)一带,接走去今喀什市,再去里海或地中海。因此,即使《汉书.西域传》没有详细描述,但“楼兰道”是必然存在的。在《魏略.西戎传》中有对这条路的记载(此时,此道已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中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废墟世界燃料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