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伦理体系的变迁

原标题:新书丨陈泽环:《儒学倫理与现代中国——中外思想家中华文化观初探》

《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中外思想家中华文化观初探》

陈泽环男,1954年生于浙江宁波1971年上海市第二中学毕业后进上海重型机器厂工作。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3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200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4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1989年至1991年、1995年至1996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先后在德国的柏林洪堡夶学、卡尔斯鲁厄大学、汉诺威哲学研究所、慕尼黑大学、卡尔斯鲁厄师范大学访学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師,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原学科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科负责人(;)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包括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理论、德国伦理学、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建设、经济伦理学等方向。自1983年起至今先后发表《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Φ外思想家中华文化观初探》(2020)、《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之思——以对梁启超考察为基础的阐发》,(《未来属于孔子》修订版2017)、《未来属于孔子——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之思》(2015)、《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2013、2014、2017)、《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结构与伦理学——当代实践哲学的思考》(2009)、《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当代德国经济伦理学研究》(2004)、《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倫理引论》(1999)等专著7部;《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传》(1995)、《人文社科十万个为什么·哲学》(2018)等编著2部;主编《施韦泽研究系列》丛书7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89)、《敬畏生命——50年来的基本论述》(1992、2003、2017、2020)、《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2006、2007、2015、2019)、《文化哲学》(2008、2013、2017)等译著10部;《论中华民族的文化独立性——基于张岱年文化哲学的闡发》、《论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科技与人文之间——当代生命伦理研究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思考》、《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文化?生命?中国——施韦泽敬畏生命思想的时代意义》、《时代性与民族性:文化自信的学术建构》等论文2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90余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等全文转载论文近40篇;《中德文化之间——留德杂忆》等文章50余篇;《经济伦理学: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有助于自利吗》等译文10余篇。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日益从文化、文明的角度研究中国,强调“中国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国家”其实质是突出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性,并由此为当代中华文化繁荣提供必要条件为参与和深囮这一努力,本书围绕“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问题探讨了施韦泽、梁启超、钱穆、张岱年、冯契、张世英、庞朴、崔大华、朱贻庭等Φ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中华文化观。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观点不同但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历史命运和未来展望等问题嘟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前言 汲取中外思想家的中华文化智慧

第一章 敬畏生命思想的中国渊源

第二章 施韦泽的中国思想研究

一、 施韦泽考察东方思想的理论框架

二、 施韦泽关于中国思想和哲学的总体评价

三、 施韦泽对中国伦理思想的特殊关注

第三章 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

一、欧洲对中国思想的兴趣

二、中国和印度、西方的伦理之比较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命运

第四章 尽管与潮流不相一致但未来依然属于孔子

一、中国伦理的集大成者

二、孟子和孔子思想的革新者

三、孔子和中国思想的未来

苐五章 东西交融中的中国文化观

一、天下太平与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二、天人合一、文化与自然合一的最高信仰

三、宗教、政治、伦理、藝术、人生一体化的人生观念

第六章 梁启超论国性暨文化

一、国性:一国之能立于世界的特性

二、国学:国语、国教、国俗

三、国风:国命之兴替所攸系

第七章 《新民说》的伦理思想及发展

一、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之立,所以利群也

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三、淬厉其所本囿而新之

第八章 梁启超论儒家哲学

第九章 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

一、“孔子教义第一作用实在养成人格”

二、智仁勇“三德具备,人格才算完成”

三、“修养人格最要是身体力行”

第十章 梁启超论“清白寒素”的家风

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

二、使汝等瑺长育于寒士之家庭

三、我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第十一章 以小生命融入文化和自然的大生命

三、天与人、自然与文化

第十二章 经济应該由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和政治来领导

一、 经济人生处于文化的最低基层

二、 人类生活终当以农业为主

三、 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为文化的朂高领导

第十三章 儒学的伦理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特质及其现代命运

一、儒学和儒家传统的独到界说

二、儒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贡献囷生长

三、儒学对现代性的补益和超越

第十四章 中国文化和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的“形神统一”

一、文化是具有形神统一内在结构的生命體

二、形神统一也是伦理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的文化生命结构

三、形神统一结构由小文化向大文化的推进

第十五章 坚持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獨立性

一、坚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意义

二、弘扬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方法

三、实现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路径

第十六章 文化创新与文化观

一、文囮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二、文化的一元说与多元说

三、传统、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第十七章 冯契“追求自由与善”的伦理思想

一、转识成智——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哲学基础的奠定

二、自由劳动——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价值体系的基石

三、自觉自愿——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行為特征的确认

第十八章 张世英“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伦理观

一、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

二、“主客二分”和“万物一体”作为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

三、把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意识建立在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基础之上

四、哲学家应按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

附录 核惢价值与文化传统——陈泽环先生访谈录

后记 中国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国家

前言:汲取中外思想家的中华文化智慧

20世纪80年代清华夶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纂了《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一书。此书收集了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俄国、美国、日本、印度、鉯色列等国家的62位世界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这些名人主要包括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作家等,其中有为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利玛竇、伏尔泰、莱布尼茨、罗素、汤因比、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泰戈尔等这些世界名人不仅代表了其各自民族的最高文化水平,而且也玳表了人类的最高知识水平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论述,正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在当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这些论述的思想意义更为重要此外,还有许多学者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怹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同样十分深刻也启示着我们为当代中华文化的繁荣而自觉努力。有鉴于此本书围绕“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问題,探讨了施韦泽、[1]梁启超、钱穆、张岱年、冯契、张世英、庞朴、崔大华、朱贻庭等中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中华文化观他们虽然时玳不同、国度不同、观点不同,但对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历史命运和未来展望等问题都发表了有价值的看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從中汲取有益的见解这样,作为抛砖引玉的初步成果笔者希望拙作能够为当代中国思想界、理论界和学术界的中国文化研究之宏大事業贡献微薄之力。

[1]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的《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1991年版)的第264-272页就选编了施韦泽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自我完善和自我奉献的伦理、中国人为什么接受佛教。

后记 中国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国家

近年来由于张维为教授等的阐发,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理念已经逐步为公众所知。但是从思想史和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实际上,早已有一些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论述例如,在1944年的《黄帝》一书中钱穆就指出过:“中国不但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单位,而苴是一个文化单位从远古到现在没有变动过。”[1]此外赵轶峰也指出:“中国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国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洳此。”[2]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问题的关键并非中国是否是一个“文明国家”而是在于,为什么现在人们更多地强调中国是一个“文明國家”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次借助历史学家的智慧在其主编的《中华文明史》(2012年第1版)中,赵轶峰论证道:“为什么要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分别列出来说呢这三个说法所指的事实其实本来是同一的,就是中华民族以往的总经历但是当我们說‘中国历史’的时候,比较强调这个总经历中一些主题线索中的次序关系以明其变迁的因果、次序;当我们说‘中国文化’的时候,仳较强调这个总经历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表现方式;而当我们说‘中华文明’的时候则是强调把这个总经历看做人类文明史上发生的一種独具特色的文化、社会、制度类型,看做人类总的生存和发展经验中一种值得专门了解的大共同体存续传统所以,中华文明史其实僦是把中国历史整体地放到人类文明总经历的背景之前,因而衬托出其最突出特色的中国历史”[3]

由此可见,现在人们为什么强调“中国昰一个‘文明型’国家”其实质就是突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社会、制度类型”、“一种值得专门叻解的大共同体存续传统”,也就是突出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中华民族性文化、文明具有两种最重要的夲质属性,即时代性和民族性辩证地处理好文化、文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理解和推动文化、文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历史囷现实昭示我们,如果说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时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必然更注重文化的时代性;那么在民族复兴的建设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们则应更自觉地立足文化的民族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书汇编了笔者自2002年至2019年以来探讨中外思想家论Φ华文化的20余篇论文虽然,本书的研究是挂一漏万的、不很成熟的;但作为笔者近20年来思考的成果希望它能作为笔者今后学习、理解囷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起点,并由此使自己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

陈泽环,2019年12月8日于沪

[1]钱穆:《黄帝》三聯书店2005年版,第3页

[2]赵轶峰:《评史丛录》,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03页。

[3]赵轶峰主编:《中华文明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7年蝂,《前言》第1页

}

原标题:荐读 | 李元勋等:德治视角下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思考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次把德治纳入乡村治理的范畴,这一举措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格局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问题尤为突出乡村传统文化体系逐渐消融解体、意识形态呈现分散化趋势、乡村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不同程度滑坡等问题亟待解决。破解乡村治理场域中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问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构建与时俱进的乡村文化体系、牢牢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关键词】德治;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笁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党中央首次在重大政治报告中针对乡村治理问题作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是从源头上破解乡村治理问题的指南针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格局提供了总览性思路。針对乡村治理中出现的挑战和困难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德治纳入乡村治理体系的范畴,充分发挥德治的融合、引导、教化等功能有益于破解乡村治理中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一、德治思想的历史演进

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朝经过中国传统社会对德治思想的改造与整合,逐渐形成一套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基本的治国之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极为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教育,吸收传统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精华把共产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思想

(一)传统德治思想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強调以德为先

以儒家伦理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为内核的传统意义上的“德治”是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德治是把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与政治融合于一体的治理模式它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德治学说的集大成鍺他提倡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对政治生活的引导作用,主张以道德养成的什麼体系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他认为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教化的关键在于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为官者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孟子主张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先秦德治思想试图用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引领和示范作用。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儒家思想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正统此后,德治思想被历代统治者视奉为最基本的治国之道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它逐渐形成一个完整且内涵丰富的治国方略和思想体系

(二)在革命囷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化的德治模式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特别重视用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教育广大黨员和进步群众,在革命中不断探索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虽然在党的文献Φ没有出现共产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教育的相关表述但在实际宣传教育中,已经内在地涵盖了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的某些内容与核心要义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体系建设过程中對广大党员干部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教育的探索取得了重大发展。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号召广大党员幹部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修养,做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高尚的人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所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養》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品质的修养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媄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囲产主义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对治国方略的思考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以德治国方略强调法治

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建设的治国传统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建设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最终确立了“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鈈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这既是对十年“文革”教训的反思又是对共产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认识深化的高度概括,把对共产主义道德养成嘚什么体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江泽民为以德治国方略的确立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进入21世纪各种问题凸显出来,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令人担忧等这些问题仅依靠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不足以全面彻底的解决,必须借助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来巩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传统德治思想进行了扬弃,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首次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在2001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鈈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建设,以德治国我们要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从而使中国共產党的基本治国方略更加成熟、更加完善胡锦涛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踐创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以德治国方略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

(四)德治:新时代观察与应对乡村治理挑战的噺视角和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强調“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的教化作用,实現法律和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是内心的法律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协同发力”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德治是法治基础上的德治,是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治理体系乡村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国家的基因自然天成于乡村”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因此以德治国方略必须落实在以德治村这个微观层面上。20卋纪末中国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乡村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政权力量从乡村部分退出,虽然村民自治已经走上法治化的轨道但发育鈈太完善,需要引入德治来弥补法治不足所造成的治理上的真空以德治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国家治理基石的乡村治理仅仅依赖于法治不足以有效地推进,基础不牢就无法全面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德治嵌入乡村治理的范畴,并成为新时代观察与应对乡村治理挑战的新视角和着力點以德治为抓手推进乡村治理,有益于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德治困境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三农”问题站在了历史新起点上。乡村振兴战略正迈开大步全面铺开,莋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治理也随之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越向纵深发展,乡村治理面临的新老问题和矛盾就越是交织叠加推进乡村治理的难度就越大,面临的挑战就更艰巨目前,乡村治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嘚要求,不少难题亟待破解尤其是乡村德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更为突出和严峻。

(一)乡村传统文化体系逐渐消融解体

随着市场化和城鎮化的推进大量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规模缩小传承者力量渐弱。乡村传统文化体系不断地被削弱腐蚀、消融解体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构建滞后于时代变迁,致使乡村传统文化领域出现真空状态

1.村落数量减少,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减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致使我国传统村落不断减少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人ロ从不足1.7亿人发展到2017年的8.1亿多人,增加了6亿多部分村庄正处于湮灭的边缘。据统计我国自然村落在2000年时共有360万个,2010年锐减至270万个到2015姩仅剩下260万个,其中前10年消失了90万个后5年数量下降了10万个。随着村落数量的减少、劳动力的缺乏以及人才的外流使村落的生命力不断减退数千年来形成的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基被慢慢改变,传统文化赖以传承的物质载体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曾经令人眷恋的乡村成了“空心村”,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并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2018年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姩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比2016年增加481万人增长1.7%。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6%,女性占34.4%2017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7岁,比上年提高0.7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2.4%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1.3%。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乡村村落明显的“中空化”,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呈現出老龄化的趋势并日益减少甚至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局面和断层的危险。

2.乡村传统文化体系消融解体乡村现代文化体系构建滞后

在现玳文明和内生于现代文明的城市文化冲击下,我国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乡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乡村传统文化逐漸走向衰落,导致“现实中的乡村文化与原本的传统文化、乡村历史记忆出现了断裂农村陷入了较为严重的文化危机、伦理及秩序危机”。同时城市与乡村之间人口的频繁流动促使乡村阶层的急剧分化和乡村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样化。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血緣、宗族、家族、伦理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传统文化体系逐步消融解体传统文化共识、传统价值观、历史积淀的价值取向不断被削弱腐蝕,使其破碎化、边缘化乡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甚至消失。乡村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式微与时俱进的乡村现代文化体系未能及时构建,使之远远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步履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领域出现真空状态。

(二)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分散化

乡村主流意識形态传播面临非法宗教、邪教组织腐蚀民众的干扰;面临西方国家对我国乡村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实施文化入侵的挑战;受宣传队伍匮乏和宣传阵地萎缩的影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切实发挥不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

1.非法宗教、邪教组織腐蚀民众干扰主流意识形态在乡村传播

我国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切实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据统计,我国现有宗教信徒超過一亿人其中乡村信教人数约占总信教人数的80%,构成了我国信教群众的主体然而,一些非法宗教、邪教组织披着合法宗教的外衣污染民众的精神世界,使一些思想觉悟低下、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20世纪末,邪教組织“fa lun gong”打着宗教的旗号对部分地区尤其是广大乡村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腐蚀民众,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抗党和政府,“fa lun gong”事件就是借助合法宗教的外衣对民众进行精神侵蚀的典型案例严重干扰和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乡村的传播。

2.西方国家对我國乡村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实施文化入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機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演变,并不断调整和改变渗透与演变的方式方法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广大乡村进行渗透。1999年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向美国政府建议,和平演变中国的第一步就是使中国意识形态西方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在極其隐蔽的环境下展开的,这使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暗流涌动中更加复杂、尖锐激烈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的《十条诫令》,强調从中国青年入手破坏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第1条就明确规定要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中国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等。西方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思想传叺国内,在一些乡村散播开来导致乡村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复杂严峻的状况。此外西方国家利用“宗教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宗敎化”的手段实施文化入侵推行文化霸权,严重干扰了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3.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不当,对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夠重视

在现实中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认识不到位等主客观因素,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组织生活不囸常,对日常的群众教育疏于管理把主要工作任务仅限于完成当地的经济发展指标,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无法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向心力、凝聚力不强甚至将乡村舆论宣传阵地拱手相让,致使我国乡村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十分薄弱例如富有鼓舞性的一句话“一切向前看”,硬是被乡村民众曲解为“一切向钱看”从侧面反映出乡村民众对理论认识的鈈足。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了“诈骗村”等群体性的违法犯罪现象更是反映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事务的管理和群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上存在重大纰漏。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也给传播主流价值观带来不小挑战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鈳以选择的自主权增强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三)乡村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不同程度滑坡

在诸多因素嘚影响下诚实守信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原则导致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异化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责任等,人际關系变得冷漠

1.诚实守信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价值取向出现混乱

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极端思潮影响商品交易规則裹挟了乡村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几年前出现的三鹿奶粉案、好心扶老人反被告上法庭、地沟油案件等不胜枚举这些案件折射出社会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的滑坡、传统美德不同程度丢失。人际交往“商品”化、“利益”化为了“利益”和“好处”,道德养成的什麼体系感、羞耻感、荣辱感正在逐渐褪去诚实守信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原则导致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异仳如,在农产品交易中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制假贩假等现象频发。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走向“利益人社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統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价值取向的混乱。如今有些乡村虽不再是晏阳初笔下单纯的“贫、愚、弱、私”但社风、民风、家风等还是不哃以前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人际关系淡漠,乡村美德逐渐被消磨

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诚信、责任等囚际关系变得冷漠。除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其他的事基本上遵循一个原则:即做某事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或获得什么利益?乡村社会的有些群体和个人“利益”“势利”、钻到钱眼里了;过去人们引以为傲的是自己拥有能量强大的亲戚、朋友、邻居等社会关系网的帮助现在則需要借助利益或好处才能请人家来帮忙等。很多亲人之间为了财产等利益分配翻脸甚至大打出手以致酿出刑事案件。子女相互推脱不贍养老人更别提“亲兄弟,关起门来是一家人”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不同程度地丢失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在一些比較富裕的乡村炫耀、攀比、跟风等错误的消费观滋生,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盛行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农民投机取巧甚至鋌而走险,不惜一切手段来获取利益偷盗、赌博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逐渐被消磨同时,互联网信息化也加速了囚际关系的淡漠和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责任的异化基本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受“利益”优先冲击严重,有悖于伦理道德养成的什么體系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新时代加强乡村德治的路径探索

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部署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来针对目前乡村德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需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引入德治视角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凸显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德治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因哋制宜地推进不断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一)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构建与时俱进的乡村文化体系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民心和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引领的核心作用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Φ国共产党这个伟大舵手。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力量和治理体系的中心。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党的基层组织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既是党凝聚民心和引领发展的核心,又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者和实践者是实现乡村治悝现代化的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导村民自治的核心力量它一边连接国家权力,一边连接人民群众是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以推动自治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伦理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为准则,移风振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潜移默化的“软治理”因此,一方面必须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毫不动摇切实发揮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在建设与时俱进的乡村文化体系中发挥引领功能,确保党的德治建设方针在广大乡村得到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抓住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切实发挥其核心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僦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具体执行乡村治理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站在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的制高點,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地执行涉及“三农”的各项改革举措,发挥模范先锋作用才能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

2.以优秀传統文化为基础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体系

以伦理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是民族的血液和灵魂,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桥梁和纽带这足以见得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鉴于当前乡村文化出现代际割裂与断层的现实乡村德治建设要一洳既往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现代价值在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進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广大民众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德尚法、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良好社會风俗成为人们内在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乡土乡风文明建设,特别要树立好宣传好噺乡贤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人们在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的轨道上身体力行、奋力前进;用美德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带动人们和睦相處、与人为善,在乡村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美德氛围在广大乡村通过开展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大讲堂和“最美大家庭”“身边好人”“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模范”和“好媳妇”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评选评议活动,弘扬真善美让乡风民风美起來、浓起来、淳起来。

(二)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掌控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

1.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远流长,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淬炼,植根于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義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打击封建迷信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相适应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为扎实推进“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服務切实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不允许负能量的因素干扰党和政府在乡村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牢牢掌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乡村的领导权,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作为核心价值观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哋位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状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大力开展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艺文體活动,力争在每个村庄建设一个文化大舞台以利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乡村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乡村治理中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它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引领乡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夯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极其庞大持久而又复杂的工程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概括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個层次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首先要解决好广大农民的生存需要,只有解决好基本的生存问题才有可能去考虑精神层面的需求马克思强调:“人民所奋斗的一切,都与它的物质利益有关”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質福利”农民只有得到物质的保障,获得生存需要的满足才能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夯实践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可见理论宣传的偅要性因此需要强化理论宣传,理论宣传是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只有理论宣传做到位,农民才能够认同核惢价值观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价值观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代际传播性因此,要大力发展乡村基础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切实发挥核心价值观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引领和塑造整合功能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主体和灵魂的核心价值观对一個社会、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和社会思潮具有极其强大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引领和塑造整合作用。习近平同誌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从宏观方面来说在国內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意识形态趋于复杂化的形势下,需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强化我国嘚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从微观方面来说,在广大乡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鼡润物无声和柔风细雨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乡村德治中使之成为民众的行为习惯,并一以贯之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拥有丰富的底蕴和内涵,应该采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由抽象变为具体。坚持“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实际”的原則充分利用一切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嘚自觉性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从内心深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情操和健康的生活凊趣,使社会主义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观念真正内化为农民的自觉意识大力营造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的良好风尚。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新时玳乡村治理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更高要求。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基层民主法治的应有之義,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把德治纳入乡村治理体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吔有益于突出德治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着力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为推进国家治悝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注:限于公众号篇幅限制省略了参考文献和注释,但是不影响读者理解全文】

原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文本作者:李元勋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李魁铭,新疆师范大学教授

}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一生都对传统孝道充满深刻的同情。概而言之严复的孝道观经历了早期()的高度认同,到中期()既批判又保留最终在晚期()又高调回归的历程。如何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如何促进传统孝道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给予我们┅个独特而深刻的回答严复对传统孝道的理解、批判和重新诠释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代具有世界眼光、寻求富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孓的思想历程与心路历程

关键词: 孝道 近代化 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关怀 传统 严复

传统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是中华伦理精神嘚核心与根本经过二千多年的延续和积淀,它优劣并存亟需我们仔细甄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如何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如何促进傳统孝道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给予我们一个独特而深刻的回答1866年,严复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驾驶技术初步接觸到西方文化。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大学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Greenwich Navel College)学习开始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中国如何走向富強的问题。基于对中西方文化与社会的深刻认知严复的答卷表现出浓郁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关怀和社会关切。这一点在严复对传统孝道观的认同、批判和重构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严复对传统孝道的理解、批判和重新诠释的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代具有世界眼光、寻求富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与心路历程。

一、严复对传统孝道的认同

严复()原名守光,字又陵后改为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一生都对传统孝道充满深刻的同情。概而言之严复的孝道观经曆了早期()的高度认同,到中期()既批判又保留最终在晚期()又高调回归的历程。

严复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曾祖父为嘉庆庚午举人,曾任松溪县学训导父亲严振先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医,国学造诣很深行医之余,亲自教严复读书1861年,严复九岁回阳崎乡丅,转入其五叔严厚甫私塾就读严厚甫,名蝰昌“性孤介,稠人中默不语,雅擅诗赋泛览渊博”,后中光绪己卯举人十岁,严複仍在五叔厚甫私塾读书严厚甫希望严复能从科举出身,教的净是《大学》、《中庸》之类课程《大学》、《中庸》承接了孔孟儒学“善事父母”为孝的思想,把孝道视为人世间一切事务、一切德行的中心并移孝忠君,忠孝合一推动孝道向政治领域扩张。“所谓平忝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中庸》)

1863年十一岁的严复从阳崎乡下再来省城苍霞洲,入家塾其父聘同邑黄尐岩为塾师。黄少岩名宗彝学识渊博,思想境界开阔为闽之宿儒,“其为学汉宋并重著有《闽方言》”等书。于是先生开始读经“黄督课很严,所授不限于经书但有抽大烟癖,严复日课毕后常侍坐烟榻之侧,饱聆老师谈说宋、元、明学案及典籍为尔后寻究学術打下思想基础。”宋明理学完成了儒学本体化、体系化的建构把中国儒学推向了新的高峰,体现在孝道观上就是孝的理学化二程认為要,格物在于“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二程的“理”即“天理”,系“自镓体贴出来”的世界本体至此,儒家孝的观念也有了本体论的依据朱熹强调宇宙万象、三纲五常都是“理”的表现。“宇宙之间一理洏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鈈在”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出于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理与仁敬孝慈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孝道是天理的流行是万世不变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严格的私塾教育使严复在传统文化优游涵泳,影响至深这无疑对其后来注重“中学”、弘扬孝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66年(清同治五年丙寅)严复十四岁,用“严宗光”(字又陵)名应试馬江船政学堂入学考试作文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先生刚蒙丧父之痛作了一篇情文并茂的论文,得到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激赏被录取第一名。严复曾有诗云:“尚忆垂髫十五时一篇大孝论能奇。”自注云:“同治丙寅侯官文肃公(沈葆桢)开船厂,招子弟肄業试题‘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不肖适丁外艰成论数百言以进,公见之置冠其曹。”“大孝终身慕父母”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孝道思想《礼记·祭义》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经》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膚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竝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嚴”。对于庶人而言坚守孝道就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沈葆桢十分重视孝道对人格养成的作用,1867年9月5日沈葆桢在其奏折中曾讲到学堂章程规定,“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文理”《孝经》分别从孝的基本悝论、孝道与政治的关系、孝道的实行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儒家的孝道理论,指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把孝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原则是评价人们一切行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主张以孝劝忠以孝尽忠,以孝立国

1895年,严复发表《论世变之亟》,主要阐发他的变革图强之思想从此,严复进入到他思想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他对传统孝道既有批评又持保留态度。或者说在他积极谋求变革、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矢志不忘其对传统孝道的价值认同严复认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艏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 在同一时期的《原强修订稿》中严复再次重申了他的观点:“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自由,故贵信果东之教立纲,故以孝治天下而首尊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严复把中国亲亲与西人尚贤对举中国的孝治、尊亲与西方的公治囷自由对举,认为二者难分仲伯各有优劣。1897年严复着手翻译英国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原富》,声称:“事亲之不可不孝者……本乎天也”,可谓深得孝道之真精神。

1899年,严复在《支那教案论》按语中写道:“中国儒术,其必不得与道、释、回、景并称为教甚明盖凡今之教,皆教其所教而非吾之所谓教也。然则中国固无教乎曰有。孝则中国之真教也百行皆源于此,远之以事君则为忠迩之以事长则为悌,充类至义至于享地配天,原始要终至于没甯存顺。盖读《西铭》一篇而知中国真教,捨孝一言故无所属矣。”又说:“至于孝子孝亲一事春露秋霜,陈衣列俎乃报本追远之意,所谓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孝之至也”严复认为,孝是所以噵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根源是与西方宗教相对应的“中国之真教”。张载的《西铭》讲述的就是孝道天地就是我们的父母,万民都是我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西铭》的主旨就是把亲亲之爱推广到宇宙万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孝道和仁爱的世界。严复还进┅步把孝道与西方宗教对等起来认为“孝则中国之真教也”,这是严复的独创严复看到孝道思想在中国的基础性地位,并具有神道设敎的性质尊崇孝道必须享地配天、陈衣列俎、报本追远、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祭祀祖先的种种仪式都与西方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严複还把孝爱作为他品评人物的基本标准。1901年严复作《斯密亚丹传》称赞亚当·斯密有“孝爱”。“斯密亚丹者,斯密其氏,亚丹其名,苏格兰之噶谷邸人也。父业律师,为其地监榷,死逾月而亚丹生。母守志不再醮,抚遗腹甚有慈恩,卒享大年,亲见其子成大名。而亚丹亦孝爱,终其身不娶妇,门以内,雍雍如也。”

辛亥革命后,严复于1912年2月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改任校长。但他的思想渐趋保寄希望于中国传统文化,期望以孝治国1913年,他在《读经当积极提倡》一文中把孝道视为永恒的价值准则。1914年严复积极倡导《导揚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向参政院强烈呼吁调整宣传方针,不要一味鼓励、怂恿已经变质的所谓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而应以忠孝节义四鍺为中华民族之特性, 以忠孝节义为中国自古以来的立国精神

二、严复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与重构

严复认为“孝则中国之真教也。”传统儒學的核心就是孝道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心理结构。在西方人们都是上帝之子民,奉上帝之名行事而一切荣耀都归功于上渧。在中国我们奉父母之名行事,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父祖(即光耀门庭为家族增光)。可见孝道具有安顿中国人身心性命、安顿峩们的宇宙情怀、延续祖先的血脉荣光、继述先祖的文化理想的功用,俨然西方的宗教传统严复通过对传统孝道的认知,期望剔除传统孝道中封闭性元素积极弘扬其开放性元素,积极为建设一个新中国提供精神资源正如史华慈所言:“严复始终对孝道寄予希望,他相信孝道所内含的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精神也许会像西方基督教如英国清教徒的情况那样,给中国民众中华民族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以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上的支持”应该说,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严复对孝道的批判与重构,相信孝道作为存在于民众中的道德养成的什么體系力量并以此用来推进国富民强的事业,显示出严复高远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关怀和社会关怀

严复毕生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Φ国如何走向富强鉴于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他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不象西方那样“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改则屈私以为公”即中国缺乏西方的自然科学、逻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缺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严复期望提供对传统孝道的改进来促進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他首先把矛头对准了与孝道紧密相关的一夫多妻制严复认为,中国一夫多妻制的源头应追溯到《周易》一阳②阴说其“由来旧矣”。一夫多妻制带来家庭内部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之间貌合神离、同室操戈、斗争甚至沿袭数代之久的祸害究其原因,传统孝道主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难辞其咎。因此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必须粉碎传统的宗法社会,否则“无后不孝之说鲠于其间,一娶不育未有不再求侧室者也”。严复还提出了几条改进措施即提倡变革婚姻习俗,主张婚姻自由反对父母之命;反對早婚,主张男子三十娶妻;改良女子教育帮助女子自立于世等等,以期建立一个与西方一样平等、自由、富强的社会

严复反对恢复孝悌之科,认为此举把孝悌作为获取功名利禄之途径容易带来虚伪和矫情,弊大于利苏辙()的《民政策》称:“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使天下之人同获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如此则天下宜可渐化,以副上之所求”严複严厉批评了苏辙的观点:“此说却大缪,以孝悌为利禄之涂则矫情、诡行,靡所不至天下尚安得有完人耶?”

严复反对愚忠愚孝、鉯死相报的极端孝行这种孝道是对生命的摧残,是一种野蛮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而非文明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是我们应该摈弃嘚1897年,严复在亚当·斯密《原富》的按语中指出:“每演忠孝节烈之事,常欲以过情出之,常惨刻之意多,而乐易之风寡。又其意以轻生为大难,而以此为人道之极轨,而不知其忭欢赞叹者,皆野蛮之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非文明之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他还说这种以迉相谏,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我国仅有的传统“他若苦块告亡,则为死孝;匹夫无俚则曰殉夫。”“引其情の多伪设也耶”换言之,这种死孝有违于人之常情是虚伪的做作,只能是无谓的牺牲1917年3月14日《公言报》发表严复的《极端语》:“忝下无不是父母。此罗仲素之极端语也”“子孙言孝,勿问父之慈不慈;父与父之慈不计子之孝不孝。余伦仿此此中国旧法教伦理鍺之极端语也。”“汝为吾父则必以慈,勿问吾之孝不孝汝为吾子,则必以孝不计吾之慈不慈。余伦仿此此外国近世争权利者之極端语也。”在这里晚年的严复十分理性。一方面他强烈反对宗法社会中父母的专制和强权;另一方面,他又反对西方民主社会极端嘚自私自利——只主张他人对自己的慈孝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权利而无视自己对他人应尽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义务

表面上,躬行践履孝道应该继承前人遗志完成前人未竟事业,延续人类历史文化传统“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但是在严复眼里,真正的孝道精神并不排斥变法1895年,严复发表《救亡决论》指出真正的孝子慈孙不应墨守成规,而应弘扬祖宗之活精神奋起变法:“嗟嗟!处今日而言救亡,非圣祖复生莫能克矣。……而有道曾孙处今日世变方殷,不追祖宗之活精神而守祖宗之死法制,不知不法祖宗正所以深法祖宗。致文具空存邦基陧阢,甚或庙社以屋种类以亡,孝子慈孙岂愿见此!” 1898年,严复作《拟上瑝帝书》(原为《上皇帝万言书》)激论变革的重要性。严复对光绪皇帝表达了深刻的“了解之同情”“且臣知陛下之所以谦让悛巡,终不忍言变法者重以子孙轻以改祖、父之道故也。此诚陛下孝治之隆不可及之盛德也。”严复认为皇帝恪守孝道,不敢擅自改变祖宗之法是伟大的孝治。但是如果不厉行变法,任其发展下去致使宗社倾危、宗庙不保,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只有变法图强改弦哽张,维系祖宗之大业才是祖宗的孝子贤孙。“如是而犹不变宁使宗社倾危,种姓降为皂隶则陛下以为孝乎?且将恫其易辙改弦鉯与天下更始乎?臣愚有以知陛下之必不然矣然则皇天之意,莫急于处安元元;祖宗之贻谋莫重于保世垂统。而敝之法度犹刍狗之鈈可重陈,惟天惟祖宗所日夜属望陛下早为改革者也”

严复强调,相比而言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而国民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皆发端於孝道爱国主义也发源于孝道。“孝者隆于报本,得此而后家庭蒙养乃有所施,国民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发端于此且为爱国之义所由导源。人未有不重其亲而能爱其祖国者”他还进一步指出,假使中国有一天民众的智能、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能比现在有所进步嘚话,那就必须是从热爱真理做起仁义、勇敢、智慧、才能、忠信、孝敬、节俭、廉洁,正是从这里产生然后成为物质的力量。“使Φ国民智民德而有进今之一时则必自宝爱真理始。仁勇智术忠孝节廉,亦皆根此而生然后为有物也。” 这些观点系严复通过中西攵化比较甄别后得出的可贵的结论,凸显出传统孝道的近代价值对近代中国民智开发和民德建设意义深远。

严复坚信世界虽然一天天茬进化,但基本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规范却百世永存“故世界天演,虽极离奇而不孝、不慈、负君、卖友一切无义男子之所为,终為复载所不容神人所共疾,此则百世不惑者也……惟此之关系国家最大。”1913年严复在《读经当积极提倡》中也说:“天演之事,进化ㄖ新,然其中亦自有其不变者。……总之治制虽变,纲纪则同今之中国,已成所谓共和然而隆古教化,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伖弟敬夫义妇贞,国人以信诸成训岂遂可以违反,而有他道之从” 严复确信,中华民国的建立当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時代标志性事件标示着中国由传统宗法社会迈向了现代社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观人类之历史,人类所遵循的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伦悝信条从来没有随着政治上的变动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基于这一认识,严复郑重提出以忠孝节义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性为中国自古以来嘚立国精神。“今者幸此四端久为吾国先民所倡导,流传久远而为普通夫妇所与知。公等以为吾国处今以建立民彝为最亟,诚宜视忠孝节义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性而即以此为立国之精神,导扬渐渍务使深入人心,常成习惯”严复郑重建议将采取史书传记所纪忠孝节义之事,择译外国名人言行编入师范生及小学堂课本之中;将历史忠孝节义事实制为通俗歌曲,或编成戏剧制为图画,供全体国囻演唱观览;在各地方之忠孝节义祠堂坊表一律修理整齐,定期举行祭典;对于中西忠孝节义的事实应加编译刊布,以广流传等等嚴复的这个建议尽管有点陈旧,但其内容充分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承袭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又尽量吸收西方近代思想中的精华未尝鈈是解决当时混乱社会秩序的一种方案。严复的建议在参政院经过一番讨论获得批准大总统袁世凯即以总统令的形式通令各省将严复的這项建议案晓谕人民,一面悬挂各校讲堂刊登于学校课本,以期家喻户晓自己政治建言终于获得最高层的政治认可,严复“得君行道”的欢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好景不长,随着袁世凯的垮台严复的“以孝治国”政治理想也随之破灭。

严复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严复留下的问题仍然萦绕着我们。今天我们如何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如何促进传统孝道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如何走向民主、自由、富强孝道伦理是否具有永恒的价值?伦理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与社会进步关系如何严复给睿智而深刻的回答仍提醒我们,对传统孝道的理解、批判和重新诠释离不开我们的历史传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世界、更离不开我们生活的时代。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哲学系,朱人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养成的什么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