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非常喜欢画油画布 英文的英文

求英文高手帮忙 用英文解释这幅画的含义,我送了一副字画给英国的一位朋友,他很喜欢,但不明白这幅画的_百度知道
求英文高手帮忙 用英文解释这幅画的含义,我送了一副字画给英国的一位朋友,他很喜欢,但不明白这幅画的
com/zhidao/pic/item/a08b87dfffe924b899f321;静以修身&nbsp,他很喜欢.jpg" esrc="http,但不明白这幅画的含义;俭以养德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手帮忙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翻译它还是用英语解释它
用英语解释它的含义
不急的话建议你去百度注册个号,这里太少大神了
这里好像都是来打酱油的
……呃呵呵!也不是只不过都是一些高中以下的比较多,我也是没事做才来玩下,也算打酱油吧
问错地方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天内拍卖
当前位置: >
著名油画家油画,【张利】写实人物,有英文签名【非常写实,布面手绘】&&&拍品编号:&
领 先 者:
书友L2L0E9
起 拍 价:380元最小加价幅度: 20元
运&&&&&&费:
快递:15.00
开始时间: 10:47:55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296次 出价次数:1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作者:不详年代:不详材质:画布尺寸:长90*宽60(cm).品相:八五品装裱:未装裱
品相描述:无
详细描述:张利
1958年生于北京。
1976年参军。
197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
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多次参加国内及
国际大型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和收藏家收藏。
1981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2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7年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8年参加“第一届中国油画展”,展出后作品被选送日本参展。
1989年参加“第三届亚洲美展”,作品被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
1990年参加“土耳其欧亚艺术展”。
1991年参加“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建馆油画展”;参加“法国第二十三届宾海卡涅国际绘画展”。
1992年参加印度“中国油画展”;同年,应邀赴土耳其参加“欧亚艺术节”。
1992年-1995年参加香港佳士得举办的国际拍卖。
1994年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1995年参加阿根廷“中国油画展”。
1998年参加南非“中国油画展”。
2000年获纽约“国际肖像绘画展”最高奖。
2004年参加“北京写实画派第一届油画展”。
2005年-2008年参加“中国写实画派年展”。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书友L2L0E9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孔夫子拍卖网  , All
Reserved 京ICP证110332号 京ICP备号-1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热门油画教程
浏览路径: >
> 解密伦勃朗的油画技法
解密伦勃朗的油画技法
  的油画技法一直是众多画家感兴趣的话题,在喜欢伦勃朗油画作品的同时,画家们更为关注的其实是伦勃朗的油画是基于什么样的技法完成的。
  我们必须注意他的技法产生的前提。伦勃朗偏爱表现光的效果,但强烈的单方向光照与浓艳的固有色,事实上是互相排斥而不可相溶的。所以,伦勃朗放弃了鲜艳的固有色,没有试图把两者相结合,因而避免了大量作品遭到失败的风险。
  惟有不懈地对自然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使伦勃朗能够发挥全部才华,取得成果。他不顾一切地使所有绘画方法都服从于他的绘画目的。有时他画得很厚,引起别人的打趣,说捏着他画中肖像的鼻子就可把画提起来。有人批评他画得太沉闷,他回答说,他不是染色匠,而是一个画家。他对那些认为他的画似乎没有画完而想走近细看的人说:&别去闻颜料的气味,它是有害的。&还有一次,他说:&当画家实现了自己的意图时,那幅画就算完成了。&
油画:《》,画家:伦勃朗
  ( Sandrart)说,伦勃朗大胆地对艺术规则、透视画法以及古代雕塑的效用,对作为油画行家的娴熟技法,甚至对美术行业所必需的专业学校的价值提出质疑和反对。他认为,只有遵守自然规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无疑,这必然会使很多人摇头。但是,所有这些话,当然不能全信,因为伦勃朗是一个热心的古代雕塑收藏家。他只不过是厌恶一些规则的枯燥乏味和空洞而已。
  关于他的画《》(现藏于慕尼黑皮纳科斯克美术馆),伦勃朗曾在一封信中说,他的意图是要赋予画最强和最自然的动感。霍伯埃肯( Houbraken)介绍说,为了画出珍珠特有的效果,伦勃朗涂掉了整个人物形象。他早期的画刻板而冷漠,并表现出对细节不厌其烦的爱好。用白色提亮是十分明显的。对于他在荷兰海牙的作品《神殿中的西缅》的强烈色彩,人们仍有争议。这些强烈的色彩是画在有白色底子的褐色之上的。在大幅的肖像画《》中,袖口的白色是涂在极其辉煌明亮的金色透明色之上的,此透明色从金赭石至渐深的棕色,变化丰富。用白色覆盖后,其略露底色的微妙层次具有难以形容的魅力,这些视觉灰色在这幅保存得最好的伦勃朗的画中特别精美。若想直接画出这样的灰色来,那是可笑的。这幅画是用树脂材料:威尼斯松脂、稠油和玛蒂脂,非常流畅而明确地画出来的。
  伦勃朗的杰作恰恰引起了许多麻烦和敌意,至少是其晚年遭到灾难的部分原因,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但这是可以从人的本性上解释的,正如现今的团体照相一样,《夜巡》中的所有成员都想尽量站在显著位置,并且尽可能清楚分明,而伦勃朗却使个别的人物描写服从于画面整体的艺术构思;为避免所有头部均用肖像画般同样的照明而产生令人生厌的千篇一律,他把一些头像虚化在中间色调之中。
  《夜巡》就像精美的织物和珍贵的镶有宝石的饰品一样,仔细研究其明亮主体的奇妙质感,对于艺术&美食家&来说,是一种极佳的享受,一道真正的佳肴。由于经过一定时期的多次修复,不透明的地方无疑已遭受损害,以至于现在呈现出原来肯定没有的光泽,这必然使不透明的颜色大大失去其原来的质感魅力。但是,尽管如此,在明亮区域,其真正华丽的质感处理,例如穿黄色衣服的副官或穿黄衣服的小女孩,对视觉敏感的人来说仍极具奥妙。像鲁本斯一样,铅黄是伦勃朗的重要颜料。他将拿浦黄用于珠宝发光的亮部、闪烁的金色衣饰、绿色的树叶,以及肤色的亮部。在油画《夜巡》中发现,有一种浅的蓝绿色,很可能是一种混合色,也许是由拿浦黄(铅黄)和大青(钴蓝)混合而成的。
油画:《》,画家:伦勃朗
  这幅油画,通过纯粹的绘画方法,以明暗对比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已达到逼真的极限。不透明颜料塑造的亮色块,用透明的深色来对比(此深色是涂在浅灰色和不透明中间色调之上的)最大限度地获得了物质的实体效果。
  如果更近地观察那些细部,会看到小女孩的黄色服饰多么金光灿烂,尽管它明亮夺目,由于和暗色形成很好的对照使其在画中被控制在适当的地位,而融为一体。其技巧引人人胜,其造型能力令人钦佩。顺着这些亮色块人物的轮廓线看它们如何常常在半暗色调中消失,而在某些暗区的邻界,又非常锐利清晰,间或又在这些暗区中隐没,它们总是在画中产生恰到好处的效果,伦勃郎高超的艺术技巧引人注目,令人赞赏。在一些装饰品上精心点上的少数闪烁的亮光,使整个亮区显得更加明亮。副官制服上华丽的黄色,通过周围较暖的黄色和恰到好处的黄红色,以及褐色等许多层次过渡到长官衣服的黑色。由于周围较暖色调的对比,使得女孩身上明亮的黄色亮色块显得稍冷,因此避免了&火气&的效果。
  关于伦勃朗使用的白色颜料可以专门写出一章来。其差别不明显的灰白色和黄白色(即冷色和暖色),我认为是事先调配好,多层逐次覆盖涂上的。例如,在他的画《取样官员》(这张油画英文名叫&Sampling Officials&伦勃朗晚年重要巨幅群像作品,创作于1662年.191cm x 279cm)中,人们想必已看到,宽衣领的白色与肤色是怎样汇合到一起,又毫不费力地融入质感奇妙的衣服的黑色之中,这是多么杰出的绘画技巧。从技术上说,只有预先用白色和灰色对画中所有部分统一地进行初步塑造才能获得这种效果。此外,在头部和手的一些小部位上,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这些较亮的初步塑造。透过半透明、薄而明亮的透明色,可以看到底色层厚的灰色上涂了不同的专有色,但其底色始终在整个画上继续起作用。透明色是用光油和增稠油调配的,在这些透明色上画进亮和暗的有力重点,从而确定了画的最后特征。坐在右侧的人,往往被误认为是掌管财务的,他手套上的穗子极其逼真,走近观察则可以发现穗子竟是用笔杆在新涂的颜料上刮出来的!
油画:《》,画家:伦勃朗
  光线效果的统一,亮色块和暗色块的结合,以及各不相同的颜色都从属于一个主要色调,是伦勃朗作画的指导原则。主题始终与艺术形式相结合。他用纯粹绘画的方法作画,创造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半暗效果,他不再像达·芬奇那样去寻求形体的美,而是寻求形体的个性。
  他对光的处理方式及其富有魅力的色彩技法,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手段。他的技法是:交替运用最不透明的颜色和半透明的覆盖色,以及最透明的颜色。他的画绝不轻率绘制,即使在某些可以马虎的情况下,他也总是极力预先考虑好所需的准备和底色。在底色上.他用许多中间涂层来展现他的构思,这样,所有的涂层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其作品的最后效果。
  伦勃朗用他的全面专业知识创造出一种绝妙而自由的新技法,它不同于现今的纯一次作画法,而是更灵活,因为他在绘画中,利用了油画颜料变化无穷易于修改的一切可能性。他的技法是真正超凡脱俗的绝技。他在其作品中所作的探索永远是令人激动的经验。
  伦勃朗主要使用淡灰的浅色底子,并在其上用微带赭石的暖色画出具有金色效果的素描。他在这种类似略图的底色层上,涂以半覆盖色和透明色,从而产生一种视觉灰色,创造性地丰富了这种金色效果。用许多层次的黄色和褐色,如灰黄、红黄、红褐等,稍微调进其他更不透明的颜色涂于亮部,暗部加上发红的暖色,就产生了如他的学生所说的那种&亲密的&色彩的适当搭配与和谐。但他又谨慎地画上一些冷的对比色如灰蓝、灰绿等,这些对比色很少加强到纯蓝,甚至还渗透了温暖的调和色(因为它们是趁湿地画上或抹上的)。
  伦勃朗的调色液是浓树脂质的,在这方面他和相似。他用新研磨的浓颜料,可能是用威尼斯松脂、玛蒂脂和晒稠油研制的,能在几小时内干涸,在技法上可以获得极似很不透明的颜料与透明色并用的效果。伦勃朗使不透明颜料在光油透明色中产生流动的效果。
  为得到绘画的这种特有效果,其必要条件是,亮部的颜色应当保持与刚画上时一样,特别是厚的笔触和肌理不应消失。他用浓稠的树脂光油和增稠油达到了这一点。在一些步其后尘的二流画家如艾德林格( Edlinger)的画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最初的不透明颜料涂层,因含油过多而起皱了。与伦勃朗所画的珠宝上的亮色进行比较,伦勃朗的珠宝的亮色具有珠宝特有的珍贵质感效果,而且它们的光彩提高了画中其他部分的色调。
  伦勃朗和另外一些画家,由于把自制的树脂颜料大量用于画中,受到当今一些绘画技法学术著作的指责,这是很不公正的。伦勃朗为获得心中的效果,他只能选用这些材料,绝无其他可能。据说,终究没有比这种树脂颜料更容易修改和重画的颜料了,虽然它确实比任何其他颜料更容易受到人为的损坏。但这不是伦勃朗的错,而应指责那些修复者。
  现藏于布伦瑞克美术馆的油画《圣家庭》,象征着伦勃朗创作生涯的顶峰。任何画家见到这幅作品,也会像在卡塞尔美术馆看到满满一厅伦勃朗的杰作一样,都会感到像欢度真正的节日。
  暗色是伦勃朗作品的基本色调,在他的画中大面积是深暗的颜色,这与鲁本斯的绘画构思处理不同。但是一幅画如此昏暗,如何才能充满活力呢!他先从最鲜明的中间色调棕色和黄色开始,再通过多层透明色和强调重点逐渐将它们加深,使之产生难以形容的丰富色彩层次!用如同薄雾的冷色使暖色平衡,以减弱其火热感。他运用油画刀和画笔自由而粗放地作画,尤其是他后期,作画速度极快,远远比他预定的完成时间提前。他的颜色是逐层覆盖,而不是互相混合,以致其效果的新鲜使人以为可能是昨天才画上的。他肯定也大量使用坦培拉作底色,而且有些画是仔细地作了准备的。他的画常常用棕褐透明色罩染。在这方面伦勃朗比马卡尔特和他同时代的画家更合理,因此也更有效地使用了沥青。而别人在底色层中使用这种危险的颜料,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损坏。
油画:《》,画家:伦勃朗
油画:《圣家庭和篮子》,画家:鲁本斯
  伦勃朗技法最有启发性的例子之一,是在荷兰鹿特丹市波伊曼( Boyman)博物馆里边的一幅速写《威斯特伐利亚的和平》。这幅画用透明的棕色画出亮部和暗部,其中部分地通过覆盖上灰色以分出冷暖。该画的中间部分表现一群骑兵,几乎仅用多种层次的白色提亮,亮部则厚厚地涂以白色.其固有色只是淡淡地涂在这层之上。
  在《取样管员》这幅油画中,用白色在赭石色调上提亮的笔触,同样清晰可辨。涂在灰色上的红桌毯也被用鲜明的色彩提亮,正是由于这一小块发红的亮光,使色调产生了奇妙的效果。这种效果在《》中曾类似地再现。伦勃朗用光和色的相互交融贯穿于全画所有色调,特别还运用一些反光,使其作品达到惊人的统一。
  在伦勃朗的画前,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想纯粹从艺术效果和技艺的角度来作一个比较。、伦勃朗和(,德国浪漫主义画家),这三个属于不同时代的杰出画家,他们在技法的实质上肯定是有关系的。从广义上讲,三个人都最充分地运用了画家的手段。他们在厚涂的白色或灰色不透明底色层上,通过利用流畅而生动的光油透明色多层覆盖,从而在厚涂的亮色块和昏暗而神秘的深色区域之间,创造出极美妙的质感的对比,其魅力永远引人人胜,令人百看不厌。他们作画都采用多层依次覆盖,而不是用一次完成的画法,因此他们作每幅画的时间都很长。他们都把寻求主体在空间的效果作为最重要的事,并用最少的几种颜色来作画,这几种颜色从来不越出统一的效果,即大的主色调的限度。
  伦勃朗仅仅用几种透明的罩染色,与搀人白色的同类颜色的淡灰效果相对比,并在某种意义上完全使其形成有丰富变化的主导色调。这样,他就从黄赭到棕褐和棕红等&亲密的&色彩中创造出了壮丽的色彩和谐。我们知道,马莱同样是用最少和最简单的颜料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好的效果,提香更是这样。这三位大师许多作品中的质感魅力,在其学生的作品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尽管他们通过仔细观察,也许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然而,最优秀的技艺精华是不可模仿的。对艺术精华的敏感是珍贵的,最高的技艺智能只在很少的人身上发现。
  伦勃朗总是对缺乏自信的学生说:&拿起笔开始画吧&,他还说:&如果画家已经表达了他想要说明的东西,他的画就完成了。&
  从所举的古代大师技法的例子可知,艺术灵感的自由是建立在坚实的技艺基础之上的。仔细制定出包括做好底子的周密计划,是产生这些艺术杰作的最好方法,这些艺术作品的完美、和谐,及其表现之精妙,常常使我们感到似乎是那么深不可测。
  如果我们想获得同样的能力,我们仍需依靠技艺的基础。现代绘画的一些成就,即对光、空气和色彩的研究,无论如何不应被轻视。要确保这些成就,还要创造出一些持久的和可靠的绘画表现方法,这肯定是现代绘画技法的任务。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其特有的表现方法,单单赞赏古代大师,不利于绘画的发展。现代的绘画方法,导致对材料极大的需求。为现代绘画制定一些基本完善的法则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为此需要做大量耐心的工作,在此工作中,科学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然而,有抱负的画家,从伟大的古代大师早期的许多作品中可以学到最精细的表现技巧,非但没有妨碍,还会为实现真正艺术的自由奠定基础。我们时代一位最好的画家曾对我说,为了以后能够自由奔放地作画,必须用非常精确的方法画好一些东西。我们不应被时髦潮流所影响,它们暂时的成功不应阻挡我们尽力去学习有关美术的一切知识。总之,专业的智能是成功最可靠的保证。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06
客服邮箱:&&&&POWER BY TQ STUDIO&&&&DESIGN BY IMAGINE油画画作应从哪些角度切入赏析?
一个外行去欣赏油画的时候,应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应该了解哪些相关知识,从哪些角度欣赏,如历史、人文、构图、流派、笔法?
按投票排序
谢邀。我先前有个长答案算是讲这个的,有兴趣直接戳这里。没兴趣的话,看下面。因为是普及型,咱们只说常识。要研究视觉理论颜料配置之类的咱就算了好吗?先破个题,既然是油画,那就只说油画。为啥这么说?因为大家有个误区,好像西方画都是油画,其实不是的。比如下面这幅: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地球人都认得。这幅为啥不是油画呢?这幅为啥不是油画呢?因为这是蛋彩画。注意,这画算是15世纪晚期的画了,这画出来的时候,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都能打酱油了。那时油画还不算时兴呢。这幅画呢?地球人都认识的,拉斐尔《雅典学派》?呃,这也不是油画,是湿壁画。那是16世纪初了。噢顺便,拉斐尔画这个时,米开朗琪罗在隔壁画西斯廷天顶画呢。————————————————所以,油画其实跨时间范围不那么大,最盛期,差不多是欧洲,16世纪到19世纪。这是什么概念?自展子虔出《游春图》到五代宋初荆李董巨山水画出规模,也就这么长时间。好了,说油画。————————————————先唠几句废话,提个概念。欧洲在文艺复兴前,大致是,欧洲可以分南北派。南派是意大利为主,又有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博洛尼亚几个分舵。这几派基本讲求形体、构图、理想美、内涵。一般是给宗教和阔佬画画。北派,主要是比利时、荷兰和德国,这一派基本讲求色彩、逼真,跟镜子一样。这派除了给宗教和阔佬画画,也给小市民画画,所以比较接地气。中间呢,法国雄起。从红衣主教黎塞留到路易十四再到路易十六,有钱啊,尽收罗南北之长,就成了独树一帜了。好了先开始。油画开山鼻祖,是范艾克兄弟。他们是北派。看这幅,15世纪啊,就这么纤毫毕现了。衣服木纹灯的反光,小动物都画得毛茸茸的。都画得逼真。这种画,我们就主要赞美他们的写实和细节勾勒。我们就叫北欧镜子派吧。但那会儿,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小家子气嘛。意大利讲究形体美。构图端庄。线条温柔。写实不写实,无所谓。意大利画派太多了,费拉拉画派、罗马画派、锡耶纳画派,很琐碎,只找主要的。好,佛罗伦萨派,我觉得还是拉斐尔最好,他的画就是理想美。我们就叫佛罗伦萨理想派。对了,拉斐尔后期一直在罗马工作,所以他算罗马画派也行——牛人嘛,大家都把他往自己堆里扯。罗马画派比较端庄,鲁本斯认为有建筑之美。咱就看个意思。比如圣母这幅就端庄稳定,结构跟个金字塔一样。这就是结构和形体之美了。而这幅《该拉忒亚》就是构图如神、形体美丽之极了。整体构图又帅气(注意每个人的造型),单个形体又圆润美丽。这篇偏佛罗伦萨风。意大利另一大派是威尼斯画派。大当家是贝里尼,传了弟子是乔尔乔内和提香,后来有委罗内塞和丁托列托这二位。威尼斯比较富丽堂皇,颜色华美。那我们就姑且叫威尼斯色彩派?看提香走一个《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感受一下肌肤的柔润色彩。以及委罗内塞《加纳的婚礼》,就卢浮宫《蒙娜丽莎》正对面的,我最喜欢的画作之一。感受一下这种明丽堂皇。大家已经发现了,威尼斯人画画比较老实,背景细节也给你画。不像拉斐尔他们,背景比较玄幻。这方面呢,佛罗伦萨和罗马派比较唯美些。威尼斯就更重色彩明丽。而北方画派也要乱了。首先,北方有个手法主义,专门扭曲变形玩美感。他们认的祖师爷里有一个是米开朗琪罗呢。看博施这幅:所以你看,16世纪就有怪咖画家了。我们就叫这派为手法主义怪咖派吧……欣赏他们,主要欣赏个构思和构图……意大利人不屑画风景,北方人表示,他们乐意啊,就开始有风景画,加了人,就是风俗画(genre)了。于是有了风俗画派。那会儿北方风俗画派比较写实。特别淳朴,不妖艳,还是按照镜子派下来的。以下老波鲁盖尔的农民风俗画:朴实吧?结实吧?嗯就是这个。后来呢,意大利锡耶纳派和罗马派几位爷一倒腾,圭多-雷尼、卡拉奇兄弟们开始研究光影。最后就出来卡拉瓦乔这个大魔王。他是独成一派的,明暗对比(eclair-obscure),你看哪些画里黑魆魆的,那都是学他。我们就叫他卡拉瓦乔明暗派吧。看上去是不是有点舞台感呢?好了,卡拉瓦乔的舞台感和光鲜启示了许多人。比如那会儿荷兰独立了,就出了荷兰黄金时代画派那些大妖人。中间就有伦勃朗和维美尔这些怪物。(软广一下。个人秋天写的书 )伦勃朗就是光影、画技、人物神髓的集大成了。看这画,光影、笔触的感觉、整体对派头、坚实程度、衣服材质的勾勒、头发蓬松的质感,浑然一体了吧?维美尔则是光影细节上面有点疯了。注意左边打进来的阳光照在人脸的质感。伦勃朗的浸泡式光影和卡拉瓦乔的酒窖式明暗,后世都归到了巴洛克里面。但最巴洛克的人是谁呢?鲁本斯。这货是比利时人,但去意大利学过艺,是贯穿南北的大宗匠。所以他画的画,有北方的色彩斑斓华丽,又有南方的肉体和构图。他是布置场面的高手,场面宏伟无比。德拉克洛瓦说他是画家里的荷马。他算是巴洛克力量派画家?感受一下:力量、色彩、构图、舞台般的场面激烈度。巴洛克还有一位大宗师,西班牙的维拉斯凯兹。他是古往今来肖像画最好的人之一,不过经常被低估就是了。他也算巴洛克那种华丽优美之风的代表,但戈雅认为他其实很酷……后话。好了,来到法国了。法国先是有一群人学卡拉瓦乔的明暗派,后来出了大宗师普桑。这位长期在罗马工作,简直可以算罗马画家了。他算是古典派,就是特别端正,画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人的造型都稳重。蓝色和红色哪个都不会太多——蓝色冷,红色暖嘛。当然他画里也常有激烈的场面,但大体布局都四平八稳的,不会很乱。看他的画,大家都规规矩矩很稳重的样子。感受一下他的温厚吧。我们就叫他古典稳重派。到了18世纪了。法国人不巴洛克了。他们要洛可可,要纤细,要优美。就出了个华托。他算是法国的大宗师之一,虽然英年早逝。这人的画,轻巧明丽,有装饰性,轻盈优美,有舞台感,细节画得很巧,就跟宫廷舞会似的。他这一派比较独立,就叫华托纤秀派好了。后来洛可可派出了两个老流氓。一个是布歇,一个是弗拉戈纳尔。画自然没的说,但画得比较色情柔靡。大家批判的看一下这种洛可可老流氓派,感受一下那种轻盈细致。18世纪末,又有几派要造反了。首先是戈雅。这是个怪咖。梵高之前的梵高(他们都很妖,而且都因为用黄色颜料铬中毒)。这位爷喜欢画各类妖异的东西,到晚年甚至打算放弃模仿3D。总而言之,很有异域风情。看这幅里的细节质感,以及那种幽森的感觉……然后是大卫为首的新古典。他们要画历史题材,画英雄般的人体,画古希腊古罗马那种英雄姿态。新古典派基本都是大历史题材。最有名的自然是这幅:逼真不逼真另说,看把这形体画得多么雄伟牛叉!我们就叫新古典主义翻拍历史题材派。大卫教了个徒弟叫安格尔。这位爷把新古典继承下去,变成了法国学院派。他觉得就把人往拉斐尔当时的路子里画,画得有理想美,画得逼真。所以安格尔一辈子都在探索人体怎么裸比较纯粹比较美。注意下面这幅画的肌肤光影、构图和素描之准确。但又陆续有人反安格尔了。第一位是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这人绰号叫浪漫主义狮子,崇拜鲁本斯,所以就是浪漫主义狮子派。画起来风飞怒发。他还是第一个把笔触披洒让大家看的人,感受下他的色彩、燥热和力量:然后是库尔贝。这位比较现实主义,要画最日常的玩意,不想画编出来的东西。比如:再然后,19世纪法国有许多画家喜欢野外写生,里面有位大器晚成的柯罗,成了史上最伟大风景画家之一。他能够把握景物的动态,画出风吹树叶毛茸茸的质感。于是:德拉克洛瓦的叛逆精神;库尔贝的“画眼前所见日常事物”和柯罗这种野外写生把握动态的精神融合了。就变成了“在现场作画、把握稍瞬即逝的光线,把握光影”的做派。那就是印象派的莫奈了:后来,塞尚进一步研究,觉得一切素描,其实都是色块。所以他试图在物体的材质、色彩和存在感上做文章,这就抛弃了以往的西洋画技法了。大家感受一下塞尚对颜色和形体的执着:最后,就是大家都受了日本浮世绘影响,开始尝试东方化的散点透视。西方油画的技法开始和东方融合,就是后印象派和20世纪了。下面这幅,是梵高模仿日本大宗师歌川广重的。稍微理一下。油画大师其实都是全能,只是各有侧重。所以呢,看佛罗伦萨,感受他们的形体构图。看威尼斯,感受他们的色彩堂皇。看卡拉瓦乔那派,感受他们的明暗。看荷兰和整个北方画派,感受他们的细节勾勒,看笔触。看巴洛克,感受他们宏伟的舞台感。看古典主义,感受他们端庄稳重的构图和配色。看洛可可,感受他们的细密好看还有姑娘身段。看新古典,就当在看历史剧。看学院派,就当在看活体雕塑。看浪漫主义,感受力量沸腾。看印象派,感受光芒,感受颜色给予你感官的力量。当然,以上这些粗浅之极,只是个大概。真要琢磨这事儿,一辈子不够——本来嘛,人那么多大师画了四五百年呢,人这辈子才几年?但世上有些事,稍微知道一些,也算对得起他们这么辛苦,不是么?
如果是切入的话建议先从感受入手,然后看构图和笔法。构图和笔法实际上就是画面风格的一种,是作者如何形容某一个想要呈现的绘画对象的问题。流派、历史、人文指的其实是同一件事物,就是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处于某个历史阶段里的人对绘画或者是艺术的理解。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需要下一些功夫。从重要程度来说的话就是观众的感受最重要,其次是创作背景,最后是风格。绘画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所以我们可以站在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比如说我站在广场上用非常嘶哑的声音带着强烈节奏感和韵律感地喊出了一句“每一个世界都是一座孤岛!”,你刚好从那个广场路过,你听见了这句话。那么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感受问题,你听见的这句话有没有打动到你。如果有,那么可以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继续赶你自己的路,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上。(这个例子里面包含了内容与风格,这两点共同影响到你的感受)下一个问题就是背景问题了,你可能会好奇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说,也可能不好奇。如果好奇,你可以走过来问我为什么这么说,或者问问周围的其他人我这是哪根筋出问题了。如果不好奇,听完了有了感受就继续赶你的路吧,毕竟生命太匆匆。如果你问了,会得到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胡说,这要看你问的是谁。这些不同的答案最终会拽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广场上用这种方式讲这句话的目的。然后你通过进一步的询问可能会得出以下答案:我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流派)。我认为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与其他人的世界会有一些交集,但交集面小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人文)。我之所以是一个有这种思路的存在主义者是因为我认同了一些历史上的和现在的其他人们对个人和世界关系的观点,并且还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历史)。我这么做是因为我认为必须只有在广场上大声喊出这个观点给别人听才能够真正的把这种观点传播出去,而不是用文字、广播或者网络,那些信息传播方式过于娇气。我天生嗓音嘶哑。我说话时有强调节奏感的习惯。我想了很久如何把这个观点组织成合适的语言,最终选择了用“每一个世界都是一座孤岛!”来总结这个观点,并且觉得给这句话加上旋律效果会更好,会更加朗朗上口。或者你能够询问到更多的关于我的知识,比如户口所在地、身份证号码、信用卡密码之类的……当你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件事情的答案之后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感受,或者没有。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感受,你就当是跟人唠嗑消磨了点时间。如果有,那么这个感受会不同于之前的初步感受,而且你的这个感受会跟其他人的感受存在一定的差别,不过不要紧,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感受。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的,其他人也仅仅是阐述他们自己的感受而已。这方面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如果你最开始对我喊出来的那段话不感冒,那么剩下的一切也就不会发生了。如果你在最后没有产生更进一步的感受,那么之前的那些发生了跟没发生没区别。所以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那种风格对你有没有吸引力,没有的话你很可能就那么走过去了。然后这件事情的重心就是我为什么会说出每一个世界都是一座孤岛这样一个问题。上面说的这个就是一个例子,换成油画欣赏的话就是首先要考虑一幅画能不能触动到你,其次是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如果愿意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动机与历史背景。
这个问题太大了为什么?仅以法国为例,列举四大博物馆,分别是:卢浮宫,奥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东京宫这四大博物馆遵从的路线基本横跨美术史: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现代到当代而每个时期欣赏油画的途径并不相同。第一站:卢浮宫卢浮宫收录均为18世纪及之前的古典绘画,除了知道几个惊世骇俗的艺术家以外,需要了解的是,当时的艺术家受宗教外力的制约,题材和画法上不能有太多的革新,能追求的仅为叙事和写实技法层面。而观赏此类绘画同时,除了大部分名扬四海的艺术家名作之外,可以学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希腊(或罗马)神话框架和西方典故内,因为写实层面上,但凡审美正常的现代人对于写实的观赏基本观赏力都可以说出一二条门道。比如此画:带着小翅膀,张扬着自己身份的丘比特同学,如果在了解其背后丘比特偷情的小故事,除开单纯的写实层面就能发现别的乐趣。此画就在安格尔一系列反复出现在国内画册的人物肖像名画左近,除了单纯的写实技法,构图讲究,如了解画面内容中的故事,就能获得不一样的观赏感受。带着小翅膀,张扬着自己身份的丘比特同学,如果在了解其背后丘比特偷情的小故事,除开单纯的写实层面就能发现别的乐趣。此画就在安格尔一系列反复出现在国内画册的人物肖像名画左近,除了单纯的写实技法,构图讲究,如了解画面内容中的故事,就能获得不一样的观赏感受。第二站: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的藏品本就多源自于卢浮宫,从时间线上更是一前一后的衔接,因此,在大致了解艺术史的前提下,得知奥赛博物馆的藏品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起直至后印象派。奥赛博物馆底层的藏品基本揭示了人类文化在写实艺术上的巅峰(另一巅峰,我个人认为埋没在了类似于德国浪漫主义等相对并不出名的画家中),因此基本不存在鉴赏困难。再往上走,就有名扬天下的印象派及后印象派。对于接近现代的这些画作,艺术家们并不致力于对于写实和宗教故事的刻画,因此在笔触,构图,色彩上都有了大幅度的革新,但是仍然可以用古典的鉴赏门道分析一二。比如莫奈此画:除了一些诸如马奈,德加的富二代身份一类的花絮,即便是梵高,高更,以传统的欣赏方法依旧能获得观赏的愉悦感。除了一些诸如马奈,德加的富二代身份一类的花絮,即便是梵高,高更,以传统的欣赏方法依旧能获得观赏的愉悦感。此类绘画无非从技法(即大笔触),构图(引人注目),色彩(明亮张扬)上进行分析,并不难鉴赏,因为从视觉的感官知觉便能获得快感。第三站:蓬皮杜艺术中心忘了你关于传统油画的一切吧,如果还是抱着技法,构图,色彩的目的来观赏,不是失望,而是会迷茫。虽然依旧有写实类型的作品,能取悦你的视觉感官,比如还能看出个所以然,并分析一二是吧?还能看出个所以然,并分析一二是吧?再比如:不管题材如何,从写实角度上,还是颇有可取之处吧?不管题材如何,从写实角度上,还是颇有可取之处吧?但你需要做的更多的功课,已经要远远脱离写实油画的范畴了。关于艺术家,关于艺术史,就不举罗斯科,德库宁,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这样的列子了,还是在蓬皮杜之内,面对这样的画:看我对你们多好,这好歹还能看出来是个啥呢不是么?看我对你们多好,这好歹还能看出来是个啥呢不是么?到了这个份儿上,传统油画爱好者,就知道敬而远之了,剩下的是艺术史的事儿,功课所需也在此。蓬皮杜即是个门槛了,那遵从时间线,岂不是更不堪入目?第四站:东京宫呵呵呵,想在东京宫看到油画作品?那是你我想多了。既然知晓了油画作品在当代艺术里的地位,又何必来此地,来了,又怎么存在鉴赏的问题呢?简而言之,言而总之,怎么赏析油画作品,在写实范畴类,技术层面,背景层面,如何分析深入都不为过。油画作品的赏析,同样具有阶段性,业余爱好者而言,对于哪个时期的作品感兴趣而对其进行稍许研究都不为过,总能在某个层面发现新的东西。至于现当代。有好者,不必激励,不好者,望敬而远之。以上,谢谢。
上次一个朋友来我工作室,看了各式各样的油画兴奋地说了一大堆,说完问我,她说的对不对。听完我笑了,我说作为一个妹子,你可比我理性多了(可能因为是学理出身),似乎反过来了。这明显她很理性思维,就像试着在解读它,且不说解读得对不对,显然解读并不是欣赏。而我觉得欣赏艺术并不需要这么理性。看到西方古典油画她能说出大概时期,背景故事(显然是做了功课的),会夸赞一下光线用笔啥的。就像张公子的答案,普及了西方古典个流派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不代表欣赏达到了多深的层面。说得表面一点其实你只需要感性一点,觉得它美就可以了,那些背景历史并不给美加分,而且在那个时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高大上。但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到了东方,它的魅力其实是体现在异域历史文化上。现在问题回到你为什么会觉得它美,换个色调用笔啥的你还这么觉得吗?或者只要权威告诉你那样就是美。或者你就觉得画的逼真就厉害。我要说的,更多是感性地去看,多比较看,看多了就自有你的欣赏之处了,我觉得欣赏也是要有主见的,不是别人告诉你,然后你认同就行了。特别是到现代、当代油画,没有那么多背景让我们去分析。我觉得的答案里面那个比喻非常好。他的回答我非常认同。其实只需要去感受它,有没有打动自己。这个跟自己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相关,某个层面的人就欣赏到某个层面。在别人看到的层面,就算跟你说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或者你也不认同。手机码字先写到这里
“精神产品……只有在作者和读者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
——让·保罗·萨特《萨特读本》“观众不仅是认可作品的证人,而且还是以各自方式完成它的执行者;要显现,审美对象就需要观众。”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谢邀。小翁平时不拽文,今天偶尔拽一回。因为小翁所主张的欣赏,无关于任何欣赏技巧,而听起来简单得离谱,跟抖机灵似的。引用上述两个大牛,只在说明一件事:欣赏艺术品这个事儿,不光是观众的任务。确保观众能明白意思,也是艺术家的责任。当一个作品和观众的知识结构对上的时候,这事儿就成了。反之,就会导致看不懂。这并不见得要赖观众。容我跑个题,拿文学举个例子:如果各位读者都是在国内读的高中,估计在语文课上都学过辛弃疾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最后他感慨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老当益壮的故事我们从小听说,所以读到这段的时候,要读懂辛弃疾的感受也就比较容易。但下面这段就两说了。马致远在他的《双调·夜行船》里写:“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这里面的后两句“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明显也是典故,但裴度的故事便没有廉颇那么脍炙人口了。如此一来,这个曲所传达的感情对现代人来说便打了折扣。但即便如此,马致远以蚂蚁、蜜蜂和苍蝇来表达闹心,我们接受起来并没什么难度。回到油画的问题,题主问的是外行,其实无所谓内行还是外行,最首先的一点都是看。再强调一遍:“看”,而不是“读”。对于绝大多数的油画作品来说,画是它的主体,其背后的宗教含义也好,政治意味也罢,最后都要体现在画上。如果一个画家画的画人们看不懂,导致他要为一张画写好几大篇的字来解释的话,那完全不能赖看画的人。就如同马致远引了一个我们不熟的古代典故,我们只能说有些典故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不被人们提及了。我们不能说“你怎么这么没文化,人家马致远那么大的腕儿,他的典故你还好意思不懂?”这也是前文要引述萨特等人的观点的原因。看画的时候千万不要觉得:“油画很高深,我看不懂,我是来学习的。”如果看到有个莫名其妙的画,比如前些天炒得热火朝天的那个一片白,要卖好多钱。最后掏好几千万买了的那个人或许明白,或许他觉得有个比他更有钱的人比他更明白,总而言之,这跟我们没关系。无论懂也好,不懂也罢,只有当观众把自己和作者放在同样的平面上的时候,和作品的沟通才成为可能——这才是欣赏,而不是学习。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如何欣赏,从何角度切入?——放松地欣赏,从自己眼睛带来的直观感受切入。如此一来,很多问题都会变得简单起来。举几个画的例子:若阿基姆·帕蒂尼尔《风景与逃亡埃及》,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博物馆,安特卫普这是一张有山,有水,有人物,有小房子的画。画面中远处蓝天碧水,小房子那有些人在田地里打起来了。眼前则有一个人牵着毛驴走在山间小径,毛驴上有个穿白袍的女子一样的人物。对于刚看一眼的人来说,这是一张总体来说颇为养眼的风景画。当然,如果您仔细观察,会发现画面中有些奇怪的地方,比如画面最左侧偏上好像有个小人儿从柱子上栽倒下来了。事实上,这幅画是个宗教故事,讲的是圣经里面的一段:约瑟夫带着圣母和婴儿耶稣骑着驴逃往埃及,而耶稣经过的时候,异教的雕像便坍塌下来。至于远方的村子里,则是敌人的士兵在杀害各个两岁以下的孩童,以“不可错失一个”。这么讲,是因为我们如果不了解圣经故事,便看不懂这张画吗?其实不然,帕蒂尼尔这位画家,总是在先构思好风景之后,再往里填塞圣经故事。对他来说,画面的美感要比宗教内容更要重要。圣经故事只是段子,挂在墙上好看才是真的。这是文艺复兴往后才有的特征。这张作品作于1515年前后,对于观众而言,时隔将近五百年,他的作品中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还在画面上,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不是最幸运的事么?我们再稍微跑题一下:有趣的是,同一时期,我们把视野平移回中国,一位同样活跃于16世纪的艺术家陆治,创作了一件同样是有山,有水,有人物,有小房子的画:陆治《三峰春色图》故宫博物院,北京你看,陆治和帕蒂尼尔地理上相差十万八千里,谁也没见过谁,可想的事情都差不多,到头来两张画都进了国家博物馆。看他们的画,觉得好看,就行了。为了使我的答案听起来不那么抖机灵,再说个事儿:事实上,博物馆们也大多是这么希望的。以伦敦为例,每当泰特美术馆搞展览时,不管展览的内容是多么现代,多么离谱的作品,他们都会努力解放观众的眼睛——在场馆中,如果观众想要获得资讯,除了每个房间一百来字的简介,就只能求诸于语音导览了。也就是说,美术馆希望从头到尾观众的眼睛都能尽可能保持在作品上。等展览完毕,观众从最后一个房间走出,迎面而来的便是艺术商店,摆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厚厚一大本的展览画册。泰特现代美术馆二层,从扶梯上来便可以直奔主题,进入展览。从展厅出来以后直接进入展览临时商店,展出的都是和刚刚的展览有关的东西。如想了解更多?画册一大堆就摆在最前面。所以,如何欣赏油画画作、从哪些角度切入赏析?用眼睛看,用心赏析。让美自己来说话。至于其他那一套东西,哪怕连是不是油画,都等看完,喜欢,这之后再说吧。=====欢迎光临小翁知乎专栏:不艺术不幸福 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artalkweng一起聊聊艺术的二三事
(多图预警,手机慎入)描述中提到外行,我的理解就是美术0基础,这样真的可以欣赏一幅油画么?!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作品早就遍地都是了,就算手头没电脑,总得看电视和上街看到各种广告吧,最基本的看的顺不顺眼大家都不难分辨,有这么个基础就足够了。而且既然是外行,本答案不会大讲什么专业名词,基本都是喜闻乐见的轻松内容。在讲解题主的问题之前,我想强调的是,一幅画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看一幅画的第一印象,关于这点还是先从我自身的一个故事说起吧:我在十多年前上高中的时候曾经参加了一次辩论,辩题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赢得辩论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引用当时各台都播的洗发水广告“刘德华说:我的梦中情人,一定要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但我说:我的梦中情人一定要有一头又乌黑亮丽的短发。想必没人反对吧。”()当然这是辩论会,非黑即白有输有赢。事实上事情没那么绝对说就是主观的。其实几乎大家都知道人们的对视觉信号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举个例子:大多数人看到这张图,大脑第一时间自动就分辨出这“是个警告牌”,而不是“可爱的皮卡丘在跟你招手”。“梦中情人”其实也是一样的,我相信哪怕都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刘德华的梦中情人也一定是这样的。而不是这样的科学家的研究也证明,将一张美女的面部照片和一张长的抱歉的女性面部照片放在一个婴儿面前,婴儿会盯着好看的看的时间更长。我们的第一直觉来自于头脑的直接反映,大家差别其实真不大,在这范围之内,才会有人爱长发,有人爱短发的区别。所以,对于欣赏油画,我想提的第一点就是,相信你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相信你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相信你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见到一幅油画的第一瞬间,无论你感受到美、舒适、庄严、装饰性等正面感觉,还是感受到了丑陋、恶心、恐怖、绝望、悲伤等负面情绪,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你看到一副画第一眼感觉简陋或者空间上感觉怪异,也不要怀疑自己,你的审美真的没毛病!在这个最基本的感觉上,千万不要受到旁人的影响。通常我们会碰到两种人的影响:第一种是“半瓶子晃荡”,对此种人哪怕周围人说的太多,也请坚持自己的第一感觉。举个例子:谁跟我说《格尔尼卡》多美,我绝对当他是个把《健康歌》当苦情歌听还要装作内牛满面的蛇精病。第二种是这方面知识很丰富的人,最典型的是相关的专家和教授,他们的工作就是围绕着各种画作和历史,所以很多他们觉的是常识的知识,由于你根本没接触过可能根本不具备。举个例子:当你看到某专家对这一张你怎么看怎么觉得粗糙的古画的评价是“如此精美的一幅画真是前所未见。”,依然别怀疑你的直觉,专家只是看了你不知道的地方,他这句话很可能根据当时的大环境与技术、理论的发展程度来评判的。如果这些画是现代还活着的人画的,专家应该和你的看法应该差不多,比如下面这个:一幅画给你第一感觉,是欣赏一幅画的起始点。哪怕出现“这也叫画?”“我都能画出来!”这样的想法都没关系,应该恭喜自己,欣赏一幅画的门已经为你打开了。接下来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往里望一望….那么…请听下回分解!Σ(っ
°Д °;)っ(努力的继续写答案中。)====================进一步欣赏的分割线===========================书接上回,上次说到了自己的感觉,无论这幅画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还是由于对某些感觉的不解带来了疑问,都将是我们欣赏一幅画的最佳切入点。当我们抱着好奇想对着一幅著名的油画问为什么的时候,最有帮助的工具就是——西方艺术史。(别走别走,后面没你想的那么无聊哇,Σ(っ °Д °;)っ)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立刻就想转身不看了,历史?!听起来好无聊,好枯燥,为这玩意付出精力好像不值!正因为如此,请让我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献祭一头羊驼以表我深深的敬意。相信我,西方艺术史并不枯燥,画家们也是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凡人,没必要背呀背呀背。如果仅仅欣赏油画用,我们不如用电影对那时的环境有个印象就好,无论真实与虚构下列电影背景仍脱身于某个历史时代,这就足够了:中世纪,那时人们的生活大概下面这样:文艺复兴时期,大概这样:和这样巴洛克时期大概酱紫:(找不到海报了)和这个洛可可时期大概是是这个样子:当然少不了我们的斯派洛船长再往后就是19xx年到现在了 ,电也有了,相机也有了。。。我们知道的其实更多 。就不拿电影做例子了。实话说,如果0基础真心只需要对上面大概的时间线有个印象就好。剩下的,只需了解引起你注意的那幅画故事和画家的故事就好,哪怕是碎片或者片段一样的了解都没关系,当年你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博物馆,注意到某个画家的时候,看他的生平,看画的介绍,知道他生在什么时代,那个时代的环境以及技术,对于你了解一幅画是非常有用的。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印象,我们才能将自己代入其中,作者也将不再是一段干巴巴的介绍。干巴巴的文艺复兴时期或者巴洛克时期这么几个字,对于刚开始专业学习学生都觉得烦,何况普通人,自己看过的电影是个非常好的帮助。关于艺术史,就写到这里,不枯燥吧,如果还想深入其他方面。。。请听下回分解。。。(继续努力的写啊写)=========================接着上面的分割线==============================书接上回(这次特意模仿了单田芳的嗓子)上回说到,我们可以用电影的方式了解下环境,然后再了解一幅画想表现什么和作者的故事。这种了解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来说的,你不一定会懂画,但是你会懂你熟悉的行业!绘画和艺术也是一个行业,在你行业里的牛逼人物的牛逼之处,套用到画家一样的。举2个例子:我在的评论区里曾经有两段和其他人讨论。这两位恐怕都没怎么接触过画,但是通过他们熟悉的事情,最后很容易的理解了:你的意思是这些大师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了吗?在了解了他想表达的意思后我回答了:(作者) 回复 上学的时候武侠小说看的不多,的确没瞬间理解,不过这倒不算抛弃,至少不全算,倒像宗师级别跳脱出已有的理论的束缚,自创招式并影响深远。还有一位,纯粹的理工男,最后我拿冯诺依曼和图灵来打比方。但是我觉得当时那个比方不太好,倒该是用知乎里索尼和苹果那些叫好却没什么人买账的“黑科技”来做比喻比较好,他们在探索新的可能性,但是可能被当时的大众无法理解或接受,甚至现在能理解和接受的人都少。至此,对于“外行”的欣赏建议其实就结束了,我们来拿一张很多人表示不了解《星夜》做个小测试:下面我告诉你,梵高是一名可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没到神志不清,也能生活和他人交流,但是因为他的孤僻而且偏执,几乎没什么朋友,周围人也都不怎么理解他,就连他的亲兄弟都不怎么愿意和他在一起,也拒绝让他住在一块(跟现在差不多)。他很孤独,孤独的人也总是盼望着别人理解。(扩展可了解中的“临床表现”一段。)这张《星夜》是这个可怜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画的(图够大,建议点开来看):把这张画当成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独白,是否比在初中在教科书上看时感受到更多作者的感情?恭喜你,已经能欣赏了!那么在“外行”的范围内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还需要什么呢?还有这么2条建议:1.多看书:除了纯技术书和龙傲天类的网络小说外,只要有兴趣看什么都无妨,无所为跟艺术有无关系,杂七杂八什么都涉猎最好。诚然这年头游戏和网络社交可能给人能带来更多快速的满足感,导致国人读书越来越少(地铁上就没看几人看书的,中国人的平均年读书率啊),但是几乎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对你欣赏一幅油画有助益。2.有兴趣的话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去看实物:有些画光在电脑前面看屏幕或者从书中看印刷品会比看实物感受差很多的。比如说这个问题,又比如这一问。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有这么个意思“如果有机会你凑近看实物,真的和电脑前看是不一样的。”,电脑和书报上看画你可能会错过看实物的角度、光线以及纹理细节。到此,“外行”欣赏需要做到什么就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想进一步,那么就不再是0基础,而是走进了这扇门,就看你有没有兴趣和时间了,事实上也不算难。=========================进阶的分割线=================================(还在写)
不要欣赏啦。油画很烦人,油腻腻的。油画就是油脂画,油条、油渍、油烟机、油布……你看看这都什么啊?这东西也不知道是怎么混进艺术圈的,在画画上,用油很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保存时间长。这一长就成了经典。所以从前有个女孩,也是受经典蛊惑突然感兴趣了油画。接着索性给自己起了个新的小名,叫油油。我很惋惜,就跟她直说了,“这个名字不好,跟张油饼一样的。”她当时本来在画我的眼睛。突然停下来,开始自言自语,“一个面饼,油炸过的就可以放很久,如果再刷上漆,几乎可以一直放成文物。”她就揉一张饼,做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作品,叫《油画》,搭在一根树枝上。油油去考美院的研究生之后我们就断了联系,不知道油油现在怎么样了。
对于一个经常画油画的人来说,我一般先去划分派别。古典的,还是苏派的?印象的还是表现的?因为派别不同往往需要注意的点也不同,对着一张凡代克的画看冷暖对比,和对着一张表现主义的画分析型准都是不合适的。然后我会去看技法笔法构图之类的。这些东西看到的其实挺有限,好多牛叉的技法都被画作完美地掩饰了起来,只能窥见一角,而且这些东西想要学习的话也必须将其划分到一个个体系中去,不能看见啥学啥。最后,就是看画好不好看,动不动人了。这就牵扯到感受层面了,人人都有感受,关键是要心平气和,冷静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去感受,这时候你会发现好多惊喜手机码字,字少,表达可能不清,见谅
笔触,油画是一层层盖上去的。每个人的手法和顺序都不同。
艺术的本质是传达情感,如果绘画者能够通过媒介吧自己的情感停留在画面上,并且被观众所理解接受,那么这幅作品就是一幅合格的艺术作品,并且具有艺术价值。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油画的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