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堆惠济区金洼干沟朱德路居地有感

&琳琅春荫&、&大仪叠翠&、&金城展秀&、&立山霁雪&、&天桥圣水&、&古楼晓云&、&峰峦烟雨&、&茶房古洞&、&抱朴遗踪&、&离堆连云&。十大壮景,远近驰名,秀丽风光,美不胜收。 琳琅春荫 &&& 马鞍镇西边2公里,突起一座山梁,一峰圪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葱茏。这山叫琳琅山。琳琅山高出周围群山,从山顶分出五个整齐的小山梁,从各方缓缓的向下延伸,成了琳琅山的楞角,这使琳琅山成了一个自然生成的&五角星&,红军之父---朱德总司令就诞生在琳琅山下。中国工农红军帽徽是&五角红星&,(在山西武功县,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栽植的杨树中,而朱总司令栽植的哪一棵,也只有朱总司令栽植的哪一棵杨柳的树干、树枝横切面是一个&红五星&。这是天意?还是巧合?)。一九八四年,琳琅山建琳琅公园,二零零六年建成国家aaaa红色旅游风景区。整个景区以琳琅山为轴心,由五山(马鞍山、轿顶山、印台山、插旗山、关刀山)、五寨(琳琅寨、三星寨、杨木寨、太平寨、龙呈寨)、一镇(马鞍镇)、一洞(红岩坠洞)、一庄(川北第一庄---丁家大院)组成。琳琅山脉绵亘百余里,宛如一道绿色屏障环抱着朱德故居纪念馆及其纪念地各景点。这里山水相依,林木葱郁,园内苍松翠柏,柳媚花明。尤其是阳春三月时,美丽的琳琅山,从山巅到山麓,碧绿尽染,一条条车道和石板道迂回连缀各个景点。琳琅山风景区是参观朱德故居纪念馆的中外人士的必游之地。 大仪叠翠 && &大仪叠翠&是仪陇古老名胜之一。大仪山为仪陇西边第一座高山,自陕西的秦岭山脉逶迤婉蜒而来,绵延至仪陇西部,忽然拔地而起,海拔785米,雄伟壮丽,巍峨险陡,峥嵘挺秀,高耸云天。 &&& 在秋高气爽,风和日暖的时节,人们漫步在中坝乡马家坝上,沿着河岸小路,行至山麓,再登上一米多宽的石级便道,遂来到大仪山腰。将到山顶,突然有两尊巨石夹道对峙,形成一道天然石门。左边那尊巨石上端,有清代嘉庆壬午年四月上浣书刻的&金堆洞&三个大字,大字下面有两个碗口大的石孔,左右平行排列,当地人称&打子洞&。过了金堆洞便是东寨门,经过东寨门遗址,缓行一段坡路,右边乃是永济寺故地。相传是后代人为纪念晋代羔羊县令张英而修建的庙宇。 &&& 从永济寺左边上山,再右行三百多米,来到大仪山顶的高明观遗址,观基侧生长着两根高大葱茏的黄连树,五十里外,远眺大仪山,荫翳的树冠好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直插山头,成了辨识大仪山的显著标志。 &&& 高明观左边的悬岩边,有北寨门旧址,城垣依稀可辨,石门尚在。越过北门不远处,在万仞陡崖中隐藏了一个乳泉洞,洞中石灰岩层涌出的清泉,色如乳汗,溢流洞外,故称&乳泉&。过了&乳泉&,再前行数十步,有一条丈余长、两尺多宽的大青石,横跨在两个向外悬伸的石嘴上,犹如凌空的独石桥,浮卧在云海之中,人称&天生桥&。 &&& 经天生桥沿着险崖走去,前面有一块草木不生的岩壁,中间露出一个天生的方形岩洞,名曰:&仙女洞&,也有人称&仙姬洞&。据说羔羊县令张英的爱妻,曾是仙女,就住在此洞中。距&仙女洞&左边100米处是西寨门。寨旁悬崖上有两个并列的大石洞,洞内面积约15平方米,人们把它叫往&双龙洞&。洞下边是龙泉井,井水清冽,终年不涸。龙泉井下是古时的大仪场。建国前,英国传教士,寄居阆仪边境,在大仪场头,修建了福音堂和育婴院,传播基督教。过了双龙洞,山势逐渐向内折回,岩壁上镌有&仪陇&两个高1米左右好石刻大字。这是此地初置仪陇县的历史见证。 &&& 向里走去,岩边有两处倚山而建的观音阁遗址,今天虽庙堂无存,但摩崖佛龛犹在。两庙石匾均刻着&慈航普渡&四字。岩角青草丛中,水珠滴滴,常年不竭,那是观音井陈迹。再翻越一处岩坡,里边是人工开凿的清平洞,洞的对面小路边,有一口半月形的石井,名叫&松花井&。顺路漫步行上山,来到大仪山顶的小垭口,有一平坦的石坝,人们称此处为&买卖衔&。追根求源,始知古时羔羊县曾在此地段设置商品交换的集市。 &&& 当人们顺着大仪山顶的边沿绕行一周以后,才猛然感觉到,大仪山的地貌好像一只俯卧的大鹏,头向仪陇金城山,尾朝阆中玉台场,昂首展翅,跃跃跃欲飞。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仪陇知县陆曾以《大仪叠翠》为题,撰诗长吟:&形胜巍然万壑中,青萝残藓缀奇峰。山空松老随风韵,刹古云闲竞日封。碧垒参天悬怪石,寒烟匝地覆苍龙。雨余惟解添新绿,岑翠参差色更浓&。 金城展秀 &&& 仪陇县金城山,原名隆城山。唐时因避唐玄宗讳,杜佑《通典》改称崇城山。又因山顶有数石如贮米囊,故又称金粟山。上平下耸,众山环向如雉堞,再故名金城山(即易守难攻之意)。方正如玺,陡峭如屏,县人亦称&方城山&。隆城山、金粟山、崇城山、方城山,都是金城山别名。 &&& 金城山别名&金粟山&还有一说:原来金城山顶有一圆形高耸的石峰,光滑似玉,每当朝辉晚霞,映照生辉。时有一文人指着此峰说:&这个山峰狠像一粒金粟,它象征着人杰地灵,文风蔚盛,日后必出贵人。从前杜甫有&天开金粟藏,人立广寒宫&的诗句,就叫它金粟堆吧。&因此,人们就把这山取名&金粟山&,山上的石峰叫金粟堆。 &&&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金城山上设方州,州冶与县治同置于金城山顶。随着岁月的变迁,后人遂将古州治所在地的金城山称&古方州&。民国15年(公元1926年)建金城公园,民国十七年,仪陇知县请巴中县书法象刘健公书写&金城公园&,纸拓描镌于南崖石壁。山顶几度建城,亭、阁、楼、台、洞、庙错落有致,把壮丽的方州城打扮得妖娆多姿。东崖&朝阳洞&,西岩&佛龙洞&,山南绝壁&抱朴洞&。东南面倚壁&观音阁&,山腰更有&崇福禅院&、&双月池&、&凌虚楼&、&浪仙路&、&同乐亭&&灵荫方州&牌坊。新建陪景有800米书法长廊----金票书岩。面积达460余平方米的堪称中华第一德的巨型&德&字石刻。登高俯览,金城风貌尽收眼底:&一州平坦高无际,先得长空浩月圆。树影玲珑斜入幕,山容浅淡半笼烟。风清鸟弄檐前竹,地白人归镜里天。逼近星河惟此处,娟娟相对几经年&。 立山霁雪 &&& 立山寨位于仪陇县东立山场东北,孤峰独起,海拔793米,是全县116座山峰之冠。东靠紫山粱,南接九阳山,西临千丘旁,北衔大石坎,群山簇拥,如巨人屹立于群童之中。 &&& 立山寨雄峙高拔,东睹平昌望崇,南望营山太蓬,西眺仪陇金城,北窥巴中龙风,四周险要,只有西南一小道直通寨顶。整个山寨,古柏、黄荆、马桑夹杂生成,枝叶茂密,遮灭蔽日,远远望去,活像一棵特大的绿色绣球滚落人间,给仪陇的山水嵌上了翡翠般的宝珠。&&&&&&&&&&&&&&&&&&&&&&&&&&&&&&&&&&&&&&&&&&&&&&&& &&& 从九阳山向立山寨走去,不足一里,便到达寨下,沿石梯攀登上行至200米处,有一高达6米多的大青石档住游人去路,石上有一洞,人称&穿岩洞&,形似园镜,直径尺许。据说从洞口可通向山岩。绕过青石继续前行100多米到达寨顶,首先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座滚龙抱柱的六角亭。憩息片刻,然后攀石阶十步便来到立山圣母庙,庙宇坐东朝西,华丽壮观,山门外一对坐式石狮排列左右,石狮背脊上各竖一根红圆柱,构成庙宇正门的主干,门媚上悬挂一道匾额,刻着&通明殿&三个金色大字。庙内有一方石板铺就的天井,以前庙中方丈在天井的窿眼里养了一只大铜龟。据说寿命活了近千年。天井两旁是厢房,木栏相连,清幽古雅。正殿中央一尊用樟木雕的立山老母像,高达1米多,手脚能攀动,身着布衣,坐在椅上,慈祥笑容,神采奕奕。庙外岩旁有一水井,常年不涸,人们迷信是&仙泉&,过去上山取&仙泉&者甚众。庙周古柏密布,状若莲花,把&通明殿&隐匿在花蕊似的绿荫丛中,风景十分宜人。 &&& 立山寨地势高峻,群山环抱,寨上古柏森森,遮天蔽日,隆冬季节,四周冰雪消溶,惟此峰仍绿装素裹,在日光下亭亭玉立,同蓝天媲美,和群山争艳,立山霁雪,实为壮观:&挺然玉柱凌霄植,云垒空濠望欲赊。削壁浮光堪入画,长天积素乱归鸦。山村不夜常疑月,陇树非春却有花。夕照层峦消未尽,依稀曲涧直还斜。 天桥圣水 &&& 金城镇南图山边,有一座&天仙桥&。相传,古时在山之东侧,有一天然长石,横架在沟壑间,构成别致的小桥,奇巧幽美,独具风姿。桥旁石洞中有一石,长丈余,宽三尺,厚尺余,壮若鲤鱼,头南尾北,长眠于洞口,人称&鲤鱼石&。鲤鱼石下的崖隙中涌出一股清泉,终年流淌不止,即使久旱亦不干涸,人们把这股水称为&圣水&。 &&& 从前,仪陇城人曾在泉水涌流之处,凿石池一方,常年盛水,不竭不溢,泉水清澈,水质甚佳,炊饭煮茗,别具美味,为邻近水井所不及。据传,昔日有个汉子去圣水池汲水,看见一条大鲤鱼正在翻游,汉子持扁担猛力砍去,不料一下砍掉鱼尾,鲤鱼忽然不见踪影,但见面前的鲤鱼石尾出现断裂的痕迹,至今宛然如故。人们便呼此泉水为&天桥圣水&。 &&&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知县怀松题&天桥圣水&四字镌悬岩上,至今完善。每字一尺见方,浑厚古朴,笔力遒劲。&天桥圣水&这一名胜古迹,早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就已誉满仪陇全县,为县人所向往,彭鹤龄有诗赞曰:&逝者如斯道脉传,水哉称圣岂徒然。从知井络占星象,宛尔天桥出醴泉。石骨横空支略约,琼浆终古喷清涟。文谰悟得源头活,吐气如虹满纸烟&。 古楼晓云 &&& 古楼山是金城周围最高大山之一,海拔690余米,从西北向东南蜿蜒而去,在其中部有一山峰,气势磅礴,矗立高耸,山上有一小山寨,名曰&古楼寨&。 &&& 寨以楼名,由来已久。早在清初,寨顶砌石垒基,建起一座文昌庙。正殿右侧有一藏经楼,楼上悬一大鼓,僧侣击鼓诵经,以示森严肃穆。从此人们便叫藏经楼为&鼓楼&。&鼓&、&古&同音,后谐&鼓楼&为&古楼&。古楼寨西南悬崖,东北设门,东为大寨门,北边为小寨门。东寨门前一石,直径米许,状若铜锣,人称&石锣&。寨西悬崖上有一黄褐色圆形巨石,直径约9米,厚6米,形似战鼓,号称&石鼓&。&石锣&&石鼓&遥相对应。当地人把两石当成&风水宝物&,并加以神奇化,说:&石锣对石鼓,金银二万五,谁能探得两石地下接头处,就会获得金银财宝&。 &&& 站在古楼寨顶,面对仪陇金城,俯瞰古楼山麓,左有&小九弯&,右有&大九弯&,从寨顶左右两翼山脊向下伸延,坡势折叠起伏,两边均衡地各构成了九道山弯,只不过左翼九道弯较小,右翼九道弯较大罢了,故而大小九弯均以山形地貌而得名。大小九弯交汇的山脊向南延伸至马鞍山。在大小九弯的上端山崖边,有一块五丈长两丈高的白色石壁,向内凹陷,人们管它叫&白石岩&。岩中有佛龛两洞,摩崖神像两尊。左龛为道家始祖李老君,右龛为佛教先行观世音。摩崖神像造形优美,雕刻工艺细腻。佛龛两侧还有&松鹤遐龄&、&龙腾祥云&等壁画。仙鹤、神龙,画得栩栩如生,情态自若。站在金城山顶,望着东边的古楼寨,注视着日出之前的云彩变化。晨鸡报晓,彩云起舞,先是天边泛起一线鱼肚白的光芒,霎时间便暗下去,一会儿,又逐渐闪亮开来,就在这山寨正对着的明亮天幕上,出现了瞬息万变让人目不暇接的神奇云烟。一缕缕白色烟雾,一片片红色晓云,一丝丝金色霞光,一线线橙色朝晕,映在蔚蓝色的晴空里,但见烟雾缭绕着,晓云飘浮着,霞光刺射着,朝晕照映着,时浓时淡,忽隐忽现,让人深深感到好像有一个高明的魔术师,正用他那双智慧的巧手,舞云弄雾,驾驭着大自然的晓云。清同治初年,彭鹤龄吟诗赞道:&萤岩僵立势凌空,招入轩窗树影红。楼台出没疑天上,烟雾迷离遍岭东。出岫早时知酿雨,置风高处秒无风。心悬捧日朝朝里,一望卿云烂漫中。&。  堆金洼——朱德路居地  闫桥 / 图文              朱总司令在抗战烽烟正浓的1940年从八路军总部山西武乡县一路向南经日寇封锁区和国民党“顽固军”驻地去洛阳与卫立煌商讨国共摩擦的事,在即将走出太行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写作背景(来自网络):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严峻的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区发动进攻。1940年3月,顽固派将领朱怀冰率三个军,在日本飞机的掩护下向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犯。朱德遵照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亲率太行山区军民奋起自卫还击,一举歼灭朱怀冰的三个师,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  在击退朱怀冰部的进犯之后,为制止内战,团结抗日,朱德遵照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指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肩负重任,不畏艰险,于1940年5月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渡过黄河,穿过日军封锁线,准备经洛阳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洛阳,朱德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了会晤,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强调了国共两党和全国军队团结对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性,同时也义正辞严地驳斥了顽固分子对八路军的污蔑不实之词,揭露了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在抗战的紧要关头蓄意制造反共磨擦的可耻行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卫立煌在国共两党的磨擦中保持了中立,从而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关系。之后,朱德继续赴重庆,但行至西安时,获悉日寇2万余人正大举围攻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于是根据党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这首诗正是朱德在此行途中于河南省济源县境的太行山峰所作。  经过多方考证,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的堆金洼村是当年朱总司令出太行的最后一站,时间是1940年的5月5日。该地当时属济源管辖,路居地为当时卫立煌的一个所部师部驻地,附近村庄还设有后勤处和机械处等。据说,当时一位姓杜的师长热情款待了朱总一行,还把自己所住的堂屋让给了他居住,自己住到了南屋。我是在2012年偶然发现这件事的,还曾在凤凰网博报中写过两次。最近一段时间当地两级电视台都因此事找到我,据说他们就是在网上看到了我的博文才相信此事的,因此还去了该村采访宣传。我想这件事是应该到了引起媒体的重视的时候了,这件事虽小,但在当地百姓中却算件大事,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有记忆的健在的老人们越来越少,这些老人们希望把这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实际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小不丁点”的往事却在人们心中变得越来越大,并感到了沉重和价值,这也使我们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感。我想我作为一名网络写手军事关注者曾经的军人自然也应该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经过和当地村委联系,决定先由我制作一块“朱德路居地”的匾额,在村口竖起一块广告牌,并把大院及室内简单地陈设一下,尽量保持住原汁原味。            堆金洼村位于晋城市西南方向八十公里,与河南省的济源市相邻。当年朱德就是从这里下山,出了五龙口直奔洛阳的,与卫立煌谈判后坐火车去了西安,然后回到延安,从此再未回到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估计朱老总就是在来堆金洼的必经地海拔1200多米的老谷堆(村北山峰)上因远眺到黄河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抗战诗篇《出太行》的,所以堆金洼这个朱老总出太行的最后路居地也很可能就是写作之地,应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最近一段时间我就忙这件事了,路牌广告与简介内容都是我写的,最费劲的就是那块匾额,纯手工制作,费了一番周折,但看到一个小小的纪念地终于“落成”心里还是格外高兴。  需要解释的是,朱老总原先住过的堂屋后来被日本兵烧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重建的,现在布置有照片的就是南屋。据说,朱总司令走后,日本兵把那个驻守的国军部队赶到了山下,并烧毁了周边各村的百分之七十的房屋,后来国军又杀了个回马枪,重创了日本鬼子。至今这里还保存有能容纳几十或上百人的防空洞,老区群众每每还津津乐道,尤其他们还总念叨朱德曾在此居住的故事......。    
楼主发言:1次 发图:
  不错,不忘本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山西泽州“空降书记”是个实干家--闫桥国际观察--凤凰网博客
关注世态炎凉
传递探索成果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山西泽州“空降书记”是个实干家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知名网络评论员 专栏作家 关注国际时事军事
约稿交流QQ: 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山西泽州“空降书记”是个实干家--闫桥国际观察--凤凰网博客
关注世态炎凉
传递探索成果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山西泽州“空降书记”是个实干家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知名网络评论员 专栏作家 关注国际时事军事
约稿交流QQ: 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堆金洼——朱德路居地--闫桥国际观察--凤凰网博客
关注世态炎凉
传递探索成果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堆金洼——朱德路居地
堆金洼——朱德路居地闫桥 / 图文朱总司令在抗战烽烟正浓的1940年从八路军总部山西武乡县一路向南经日寇封锁区和国民党“顽固军”驻地去洛阳与卫立煌商讨国共摩擦的事,在即将走出太行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写作背景(来自网络):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和最严峻的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举向陕甘宁边区、山西西部和太行山区发动进攻。1940年3月,顽固派将领朱怀冰率三个军,在日本飞机的掩护下向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犯。朱德遵照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亲率太行山区军民奋起自卫还击,一举歼灭朱怀冰的三个师,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在击退朱怀冰部的进犯之后,为制止内战,团结抗日,朱德遵照毛泽东和党中央坚持团结,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指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肩负重任,不畏艰险,于1940年5月从太行山根据地出发,渡过黄河,穿过日军封锁线,准备经洛阳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洛阳,朱德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进行了会晤,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强调了国共两党和全国军队团结对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性,同时也义正辞严地驳斥了顽固分子对八路军的污蔑不实之词,揭露了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在抗战的紧要关头蓄意制造反共磨擦的可耻行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卫立煌在国共两党的磨擦中保持了中立,从而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关系。之后,朱德继续赴重庆,但行至西安时,获悉日寇2万余人正大举围攻中共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并进逼陕甘宁边区,于是根据党中央指示中途返回延安。这首诗正是朱德在此行途中于河南省济源县境的太行山峰所作。经过多方考证,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的堆金洼村是当年朱总司令出太行的最后一站,时间是1940年的5月5日。该地当时属济源管辖,路居地为当时卫立煌的一个所部师部驻地,附近村庄还设有后勤处和机械处等。据说,当时一位姓杜的师长热情款待了朱总一行,还把自己所住的堂屋让给了他居住,自己住到了南屋。我是在2012年偶然发现这件事的,还曾在凤凰网博报中写过两次。最近一段时间当地两级电视台都因此事找到我,据说他们就是在网上看到了我的博文才相信此事的,因此还去了该村采访宣传。我想这件事是应该到了引起媒体的重视的时候了,这件事虽小,但在当地百姓中却算件大事,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有记忆的健在的老人们越来越少,这些老人们希望把这红色记忆代代相传。实际上,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小不丁点”的往事却在人们心中变得越来越大,并感到了沉重和价值,这也使我们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感。我想我作为一名网络写手军事关注者曾经的军人自然也应该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经过和当地村委联系,决定先由我制作一块“朱德路居地”的匾额,在村口竖起一块广告牌,并把大院及室内简单地陈设一下,尽量保持住原汁原味。堆金洼村位于晋城市西南方向八十公里,与河南省的济源市相邻。当年朱德就是从这里下山,出了五龙口直奔洛阳的,与卫立煌谈判后坐火车去了西安,然后回到延安,从此再未回到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估计朱老总就是在来堆金洼的必经地海拔1200多米的老谷堆(村北山峰)上因远眺到黄河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抗战诗篇《出太行》的,所以堆金洼这个朱老总出太行的最后路居地也很可能就是写作之地,应该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最近一段时间我就忙这件事了,路牌广告与简介内容都是我写的,最费劲的就是那块匾额,纯手工制作,费了一番周折,但看到一个小小的纪念地终于“落成”心里还是格外高兴。需要解释的是,朱老总原先住过的堂屋后来被日本兵烧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来重建的,现在布置有照片的就是南屋。据说,朱总司令走后,日本兵把那个驻守的国军部队赶到了山下,并烧毁了周边各村的百分之七十的房屋,后来国军又杀了个回马枪,重创了日本鬼子。至今这里还保存有能容纳几十或上百人的防空洞,老区群众每每还津津乐道,尤其他们还总念叨朱德曾在此居住的故事......。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知名网络评论员 专栏作家 关注国际时事军事
约稿交流QQ: 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洼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