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妾切痛使死者复生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

缇萦救父故事新读发布时间: 09:46 星期五来源:检察日报 沈玮玮
《缇萦救父》连环画,石夫绘画。缇萦救父这个故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公元前167年,中国史上著名的汉文帝废肉刑的刑制改革登场。
此项改革一般被认为是因一件不大不小的刑案而起,看似偶然,细看之后,疑点颇多。该案后来被称为“缇萦救父”,故事还成就了一个成语叫“改过自新”。故事被记载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刑案的当事人是缇萦的父亲,叫仓公。缇萦是一个15岁的女孩。我们很容易被小小年纪的缇萦孝行感动,就很容易忽略她的父亲仓公。很可能,正是我们忽略的仓公才推动了这次影响深远的刑罚改革。
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因做过齐国的太仓令,故名“仓公”。仓公不仅是一名小吏,而且还颇通医术,能与扁鹊齐名,难怪司马迁要把他和扁鹊并列作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共记载了仓公25例临床案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涵盖内外妇儿等当代医学的主干科,还有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等常见的专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因仓公医术精湛,无所不通,登门求医的踏破门槛。总之仓公的医疗资源极其紧张,求医问诊者开始诋毁仓公不为人治病。加之当时的诸侯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因慕仓公大名,请仓公为其治病竟未得,遂心生不满。仓公得罪了权贵和百姓,而被编织入罪,最终判肉刑。
按照当时的法律,肉刑要赴首都长安领受,这为仓公之女面见文帝创造了机会。仓公当时生有五女,在进京领罪之前,他感伤无男随行,感叹生女无用,岂知被小女儿缇萦听到了心里,坚持随父进京,并上书朝廷,愿意为奴以换取父亲的自由。终于,文帝面见了仓公父女,并且仓公在对诏回答时讲述了自己学医、行医的经过和事迹。这些都成为文帝考虑赦免仓公的理由,再加上缇萦恳切上书,仓公重获自由。
缇萦上书的内容是这样的:“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在这一陈述中,缇萦丝毫没有提及其父是受人诬陷所致,完全没有走伸冤的叙述模式。或许作为一个15岁的女孩,对其父的冤情不知或者没有充分了解,无法启用伸冤模式;或是担心即便是按照伸冤的路数,也会因其父得罪的人众多,还有郡国势力,终究也会徒劳。因此,还不如直接认罪,采取另外一种胜算较大的言说策略。因为文帝以孝治天下,以此来作为请求宽宥的理由,奏效的可能性更大。
缇萦的整个叙述顺序从廉(父)、慈(君)、孝(己)展开,充分论证了肉刑即便是有效,也难以令彻底改过自新者恢复原貌,隐含的意思就是要废除肉刑。文帝看到了这样的上书,难免不“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汉书·刑法志》在记载文帝肉刑废除的理由时,从帝王的慈悲为怀,悲天悯人出发,来论证君父的“不忍人之心”:“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实际上,文帝和缇萦的言说路数一致。缇萦也是先忠后孝,在承认帝国法律的前提下,先述说其父是廉吏,加上医术高明,乃国之栋梁,接着才充分展现女儿对父亲的孝道,最后移孝于忠,希望以身替父。在缇萦的论说中,忠孝是两全的,这十分符合文帝以孝治国的君父之愿。文帝也从孝出发,以恻隐之心反思失教失德本心,最后回应国家刑罚改革,从家到国,家国同构,实际上也是移孝于忠的政治信条。
反思缇萦的上书和文帝的回答,我们在惊叹缇萦睿智的同时,也不免心生疑虑:如果缇萦没有他人背后指点,那么仓公循循善诱的家庭教育就太高明了,竟然教出了这样的女儿,但为何之前又有生女无用之叹呢?如果没有仓公的名气和人脉关系,缇萦的上书怎么可能随意递交到文帝手中?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15岁的缇萦是很难做出符合文帝心意的陈情书,何况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但效果惊人。
再说当事人仓公,其从事临床医学,对病人的痛楚感同身受,当然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到肉刑的痛苦。正是这样,他才会在进京受刑之前感叹生女无用,才会采用激将法提醒包括缇萦在内的女儿们。总之,通过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很难消除对缇萦陈情的怀疑。或许更合理的解释是,在缇萦之父的盛名和强大的背后运作下,文帝肉刑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法律变革需要依靠类似于仓公这类知名人物才能推动。不仅如此,还需要充分揣摩当权者的心思,利用人性怜悯之心,加上如缇萦般的关键人物,共同作用于既有的制度革新。
或许,这一过程正是仓公和文帝共谋的结果,也或许是仓公及其团队借助缇萦共谋的结果。总之,历史很少偶然,改革没那么简单。
(沈玮玮:法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孙燕
查看更多评论&
·····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1)稍稍宾客其父(&&&&&&&&&&&&)&&&&&&&&&(2)泯然众人矣&(&&&&&&&&&&&&&)(3)尝主编《资治通鉴》(&&&&&&&&&&&&)&&(4)俟能讽诵乃已(&&&&&&&&&&&&&)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邑人奇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卒之为众人
3.翻译句子。(2分)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4.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余闻之也久5.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0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1)可爱者甚蕃&&&&&&&&&&&&&&&&(&&&&&&&)(2)亭亭净植&&&&&&&&&&&&&&&&&&(&&&&&&&&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菊之爱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C.中通外直初极狭,才通人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那两句名言?(2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各组句中的画线词。(3分)⑴臣未尝闻也(&&&&&&&&&)   ⑵休祲降于天(&&&&&&&&&)⑶秦王怫然怒(     )   ⑷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⑸非士之怒也(     )   ⑹秦王色挠(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⑴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⑵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3.从文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2分)4.列举我国历史上除唐雎之外的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1分)⑴人物&&&&&&&&&&&&&&&&事迹&&&&&&&&&&&&&&&&&&&&&&&&&&&&&&&&&&&&&&&&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19题。(8分)【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分)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欲信大义于天下&&&③恐托付不效【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3】.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两则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江西省吉安市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讽④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赐为温国公称号。②下帷绝编:“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指孔子研讲《周易》,把穿筒的熟牛皮翻断好几次。即“韦编三绝”。这里是说司马光勤奋。③迨(dài):等到。④倍讽(bèi fěng):“倍”通“背”,讽:背诵。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患(&&&&&&&&&&&&
)& ②尝(&&&&&&&&&&&&&
)& ③或(&&&&&&&&&&&&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本文主要告诉读者司马光小时记忆力不好。
B、文章主要表达其他人学习爱偷懒,而司马光很用功。
C、文章主要是说司马光聪明过人,背过的东西终身不忘。
D、作者也赞同“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
5.你赞成“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吗?说说理由(2分)答案:解析:
  答案:1.(1)①为……感到悲伤。
  ②称赞;称道。
  ③犯法:犯罪。
  (2)有孝心;有胆识
  2.(1)运用恰当的道理或事实论据论述人就要讲尊严、讲人格这观点,论述恰当,语言简明扼要。
  (2)运用恰当的道理或事实论据论述人有时也不能过分地爱面子这观点,论述恰当,语言简明扼要。
  附译文:
  文帝四年的时候,有人上奏告发淳于意,因为犯了罪判了刑,用驿站的车马押解向西前往长安。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跟在后面哭泣。淳于意愤怒了,骂道:“生儿女不生男孩,有了紧急情况没有可以使用的人!”在这时候,小女儿缇萦为父亲的话感到悲伤,就跟随着父亲向西去。她上奏书说:“我的父亲为官,齐地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如今犯了法,判了肉刑。我深切地悲伤处死的人不能复生,受肉刑的人不能接上肢体,即使想要改过自新,这条路也没有多少人能走过去,终究不能做到。我愿意交出自身,做官府的奴婢,用来赎父亲的肉刑之罪,使他能够改变品行,自己重新做人。
  奏书让皇上知道了,皇上为她的诚意感到悲伤,在这一年里就废除了肉刑法。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5分)&&&&不让兰花知道张丽钧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我邂逅了两个天使般的女童。当她们纯净如叮咚山泉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她们身后的一头小象开始陶醉地随着节奏跳舞。所有的人都被这美妙的画面征服了。当其中一位评委表示要去她们的家——热带雨林做客时,妹妹含泪提醒他说:“你一定要种一颗种子。”在这个舞台上,太多人的梦想都是去某个大会堂开演唱会,只有这两个小女孩,她们的梦想却是种树,是让小象回到它绿色的家。节目的最后,妈妈也上台了。她黑发如瀑,沉静内敛,浓郁的理想主义气质使她看起来光彩照人。我眼睛一亮——这个女子,我曾在一份画报上见过!我紧张地盯着屏幕,担心她会怆然泪下。然而,她在笑,始终在笑。看到她,就想起了那个德国男人——马悠博士。18岁那年,马悠开始为德国一位环保领袖开车,一颗“绿巨人”的种子,就是在那时播到他的心田的。马悠是一位“天赋籽权”主义者,他带着宝贵的研究课题来到西双版纳,成立了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西双版纳大片大片的人造橡胶林,在马悠博士的眼里无异于“上帝的诅咒”——在热带,物种单一就意味着灾难。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马悠博士说,世界上有2万种兰花,西双版纳有500种。珍奇罕见的兰花,多长在雨林的枯树上。马悠每天都要去寻找那些从高处跌落下来的兰花,然后,把这些娇贵的植物运回实验室里培植繁衍,两年后,再一株株地绑回到雨林的树上。这样,兰花家族就可以不断壮大。马悠在一场晚宴上对一个中国女子一见倾情,便送了她一件独特的见面礼——为她弹奏—首钢琴曲。他俩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并且,他的妻子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所爱。他们种树。他们兴奋地掐算着,如果能活到12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手植的树苗成林。他们的—双爱女相继降生。两个女孩赤足奔跑在森林般的庭院里,琅琅齐诵《道德经》。她们的玩伴是小狗、小猫,以及林中的昆虫。10年的日子,在痴望绿色、勾勒绿色、培植绿色、守护绿色中迅跑而过。然而,在追梦的路上,马悠却猝然倒—下,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撇在了雨林中。亲密战友的抽身离去,把她的心掏了个永难填满的洞。当被问及是否想退却的时候,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现实中,她常面对一个个无奈。比如,有几个年轻人,晚上回家看不清路,就不假思索地把她和马悠种的几十亩林地点着了——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拆下,当火把来烧。她与荒蛮博弈。 她与愚氓博弈。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3个人一起唱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唱的歌,做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做的事。她们不想让兰花知道,那个常在高高的树下奋然救起坠落的兰花的人已然离去。作为马悠的替身,她们一起在雨林里小心翼翼看护着他那个来不及做完的梦。我想,当枯树上跌落的兰花不再有人爱怜地捧起,那么,人类的跌落,必将成为一件被所有残余物种额手称庆的事。&&&&&&&&&&&&&&&&&&&(《读者》2012年第8期,略有删改)1.请你说说题目“不让兰花知道”的含义。(3分)&&&&&&&&&&&&&&&&&&&&&&&&&&&&&&&&&&&&&&&&&&&&&&&&&&&&&&&&&&&&&&&&&&&&&&&&&&&2.文中说: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修复、再造热带雨林的两件事情。(2分)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1)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2)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拆下,当火把来烧。&&&&&&&&&&&&&&&&&&&&&&&&&&&&&&&&&&&&&&&&&&&&&&&&&&&&&&&&&&&&&&&&&&&&&&&&&&4.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5.读了本文,马悠博士和他的妻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对他或她说一段话,表达你阅读后的感悟。(50字左右)(4分)&&&&&&&,我想对你说,&&&&&&&&&&&&&&&&&&&&&&&&&&&&&&&&&&&&&&&&&&&&&&&&&&&&&&&&&&&&&&&&&&&&&&&&&&&&&&&&&&&&&&&&&&&&&&&&&&&&&&&&&&&&&&&&&&&&&&&&&&&&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谢安赴宴桓温伏甲①设馔,广延朝士,因此②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③,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2分)(1)当作何计&(&&&&&)&&&&&&&&&&(2)相与俱前(&&&&&&&)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王之恐状,转见于色3.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4.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气度和品质。(1分)&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jué(&&&)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jiān(&)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1.给下列词语中的拼音选择合适的汉字&&&&&&&&&&&&&&&&&&&&&(&&&)奇jué(&&)&&&&&&&&&jiān(&&&&)备
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枯瘠(&&&)&&&&&&&&&&柔媚(&&&)
A.jíróu
B.jímèi
C.jǐmèi
D.jǐméi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普少习吏事&&&&&&&&&&&&&&&&&&&&&&&&&&既薨&&&&&&&&&&&&&&&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碎裂奏牍掷地&&&&&&&&&&&&&&&【小题2】下列句子中括号内哪一项省略成分的添加不恰当?(&&&)(2分) A.太祖常劝(赵普)以读书B.普明日复奏(推荐)其人C.碎裂奏牍掷(在)地D.及次日临政,处决(论语)如流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云南省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1)我说道:“爸爸,你走吧。(2)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4)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路,须跳下去又爬上去。(5)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6)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7)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施,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8)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9)他用双手采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10)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11)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12)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1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14)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6)过一会说:“A___”我望着他走出去。(17)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B__”(18)等他的背影混入未来往往的入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本段共有四处涉及到父亲的背影,它们的句子序号依次为_____&(2分)
2.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回答问题。(2分)
(1)父亲的体形特征是__&&&&&&&&;(2)穿戴的服饰是___&&&&&&&&&&&&&&&&&&&&&&&&&_;
(3)走路时的身形特点是___&&&&&&&&;
(4)表现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有__&&&&&&&&&&&&。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一句应该放在文中的___&&处;请解释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___&&&&&&&&&&&&&&&&&&&&&&&&&&&&&&&&&&&&&&&&&&&&&&&&&&&&&&&_
4.对第(15)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扑扑在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上,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朱橘子而感到内心的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5.文章四次流泪,四次写背影,采用动作、外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了&&&&&&&&&&
&&&&&&&&&&&&&&&&&&&&&&&&&&&&&&&&&&&&&&&&&&&&&&&&&&&&&&&&&&&&&&的主题。(2分)翻译古文: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
加菲36日220
是‘缇萦救父’里的吧你看这样翻译行不:我认为死者不能复生,行过刑的人(指断手脚之类的)不可以再接上肢体,虽然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道:办法).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1号线怎么到花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