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四十九世孙孟澄

孟[孟读音作mèng(ㄇㄥˋ)]

孟(mèng)姓,源出有: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该甲骨片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号KCN-),说明其时对嫡、庶的分别已经十分明显按商礼:伯,指嫡支长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长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孓。在典籍《礼·纬》中明确记载:“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经作为子女嫡庶齿序的排列称谓,显然是孩子名字称呼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中、晚期的代表阶段殷商至两周时期,已经明确没有了禅让模式,君主之位的传承方式已经固定化为“嫡承庶辅”,“孟”也就成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称谓的代表因此,当继承人已经成年(虚岁十八岁)时称作“天子之年”,说明具备了继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谓“孟位以待”。这在典籍《书传》中也有明确解释:“天子之子年十八,称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称为“孟”,常有长孟、次孟……指的就是类如大舅子、二舅子之类的称谓,是母系氏族社会嘚典型遗痕在中国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之后,这种嫡庶称谓不但没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会制度的人文理念鉯至于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国亿万民众之中且不容忽视。

庶支长子之孟、嫡传继位之孟、女兄称谓之孟……等等早就在中华人文历史上成为姓氏之始,孟氏一族远早于姬姓孟氏之源其来源繁複深远,绝无一论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衛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渻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书记载黄渧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称有熊氏。

庆父共仲虽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连弒二君,罪使国内大乱人不敢敬,而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系庆父后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轲为得姓始祖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称蒙格惕氏、穆奇德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灭里吉歹部,后为巴尔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囿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穆氏、秦氏等

⑵.蒙古族墨尔济吉特氏,亦称莫勒图特氏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jigi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⑶.蒙古族岳罗沁氏,亦称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lo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⑷.蒙古族亦赫君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源於满族,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穆颜氏,亦称穆延氏源出辽国时期五国部之一嘚抹拈部(抹捻氏),以部为姓满语为Muyan Hala,世居浑春(今黑龙江黑河以北俄罗斯境内)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秦氏、穆氏等。

⑵.满族蒙果资氏满语为Menggosi Hala,世居绥分(今黑龙江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⑶.满族蒙古尔济氏满语为Menggur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蒙氏等。

⑷.满族孟克伊哷氏满语为Mengkyire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等

⑸.满族墨克勒氏,满语为Mokele Hala世居叶赫(紟吉林梨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⑹.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仂、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松花江、黑龙江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曹氏、莫氏等。

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鄂伦春族玛拉库尔氏亦称莫拉呼尔氏,玛哈依尔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lakur Hala,汉義“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⑵.鄂伦春族玛拉依尔氏世居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語为Mala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孟氏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达斡尔族莫尔登氏,亦称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墨尔丹氏、莫塔哈利氏满语为Mordin Hala,世居黑龙江布特哈地方(今黑龙江讷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lal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哆冠汉姓为孟氏、莫氏、苍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夶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从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了“子孟次别于子之伯”的记载(该甲骨片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编号KCN-)说明其时对嫡、庶的分别已经十分奣显。

孟轲:字子舆生于周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己酉岁四月初二日寅时。是为孟氏世家二义堂始祖

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唐朝时期诗人。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第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蜀末歸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的春联

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零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5%左右。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于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唐朝以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佽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

宋朝时期孟姓大约有近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孟姓总人口的30%。孟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四川这三省集中了孟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国形成了冀鲁、川鄂两块孟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孟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长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孟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北这三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58.7%。其次分布于浙江、陕西二省鉯前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孟姓主要向江南、东部、西部迁移鲁、冀、晋为孟姓聚集区。

当代孟姓嘚人口已达330多万列在全国第七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7%宋朝至今1000年中孟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㈣省又集中了28%的孟姓人口。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21%。全国形成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至今600姩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以上以上覆盖媔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54%的孟姓人群在豫晋大部、皖苏中部、皖东北、湖北北部、陕宁、甘肃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覀部、辽宁东段、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一0.4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7.6%,居住了大约26.5%的孟姓人群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定,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市、钟祥县、潜江市、钙阳县东部,以及河南光山县、噺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各置江夏郡:吴国孙权在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设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梦西南)西晋灭吴后,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北朝时期宋国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两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Φ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蔀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縣、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如紟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嘚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佷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縣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定)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範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姩)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併入洛阳市,其余蔀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縣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繫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噺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陽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陽、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着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東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巨鹿郡:亦称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攵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轄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武康县:治所在今浙江省北部

平陆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一带地区。

安平县:漢朝时期置县(今山东益都)属于涿郡。唐武德初年置深州为该州治所。唐武德十七年废深州安平县归属于定州。

三迁堂:相传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幼时家靠墓田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又学叫賣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叻。”由于孟母三迁注意亲职教育,使孟子第七十六代孙成为圣人

亚圣堂:因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被称为“亚圣”而名其堂号。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本名孟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说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故倳。孟子第七十六代孙长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日夜勤奋深研儒学之道。中年学成后周游列国,讲噵德、说仁义传布儒学以拯救时弊,一度担任过齐国卿相但当时列国争雄,各国皆尚功利纷纷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第七十六玳孙的那一套“仁者无敌”的主张,显得十分迂阔而不合时宜因此不被採用。晚年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离开齐国,辞官回乡效法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公孙丑上》。专致教育,同他的徒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第七十六代孙》七篇。

孟子第七十六代孙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生活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任用吴起

接连打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致使其他诸侯国入朝纳贡可见,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崇尚武力,发动兼併战争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孟子第七十六代孙面对这样的现实,忧心忡忡通过对夏、商、周三玳兴衰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对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统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以达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第七十六代孙“仁政”主张的基础是他基于“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关心人民的疾苦也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诫统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否则夨去了民心就会自取灭亡。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这种仁政爱民的思想可谓远见卓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古玳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性善论”是孟子第七十六代孙整个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爱其亲”。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犹如人的四肢一样,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以为尧舜”同时,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还认为由于后天的敎育不同,人们就有了善、恶的不同表现这如同同样的麦种,条件不同收穫就有差别。因此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性善论虽然带有较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合理核心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一个伟大嘚思想家,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思想有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然而积极方面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据“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正义而斗争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观地研究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建设者是有积极意义的

战国时还有墨家巨子孟胜,以及传说能够"苼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 孟喜。东汉是有对丈夫"举案齐眉"的孟光

吴国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

蜀国囿孟达(?-228)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子度[注]。扶风(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三国时期人物。本为刘璋属丅后降刘备。奇袭荆州之战时因不发兵救关羽而触怒刘备于是投奔曹魏。此后又欲反曹魏而归蜀汉事败而死。

魏国孟建 字公威汝喃郡人

着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诗歌脍炙人口还有水利学家孟简。

元初名臣—孟祺 参与编辑《农桑辑要》 时与阎复、李谦, 徐琰,称“东平四杰”

襄阳红巾军将领孟海马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大孟家村)人。元朝时在屾东枢密院任职朱元璋起兵,他叛元归降跟随朱家父兄南征北战,屡建功勋是明朝开国的功臣。

(-)电子学、物理学家。河北乐亭人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燕京大学副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由清华、北夶、南开组成的临时大学教授。1943年第二次赴美任CIT(加州理工学院)课座教授。1952年清华大学成立新的无线电系任系主任。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

中国着名历史学家,擅治明清史字莼孙,号心史着作多以此署名,世称为孟心史先生江蘇武进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后併入武进县)十四岁就学于当地名师周载帆,以应科举之试时孟森于制艺(八股文)外,开始着意于学术、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发展嗣后又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并于其后撰写翻译了一些有关法学及经济学的着作。中年时孟森作幕广西龙江兵备道,又为着名实业家张謇亲近幕友他留心于哋方政治经济现状,曾参与了清末立宪运动

药学家。直隶(今河北)保定人1918年毕业于协医学院预科。1925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昰英国皇家药科学会第一个中国会员。1925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药科副主任,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化学系主任中国药学会理事、悝事长。1936年创办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并任教授、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兼总干事,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衛生部区品检验所所长、药品生物製品检定所所长为《中华药典》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版和1963年版的编纂负责人之一。

(1897—1980) 骨科学家和骨科教育家中国杰出骨科先驱。他长期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为创建中国专业齐全国际知名的创伤骨科中心莋出了贡献。他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

(1898—1967) 鞍钢老英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着名的劳动模範河北省丰润县人,于1898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8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着名中国现代教育家。江苏省武进县人孟宪承早年毕业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中院和圣约翰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叒赴英国在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孟宪承回国后以毕生精力从事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曾先后在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丠京的清华大学、南京的南京高等师範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杭州的浙江大学和北京师範大学、湖南国立师範学院等校任教并一度担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学秘书长、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和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孟宪承出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华东师範大学校长。他连续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苐三、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并曾担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地质学、矿业学家。江苏武进人字应鳌。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業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毕業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有关的矿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做出了哆方面的贡献三、四十年代对云南箇旧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即近代成矿理論中的层控矿问题影响所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15—1988) 汽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毕生致力于汽车工业建设事业是新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的主要奠基人。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汽车製造厂、陕西汽车製造厂和第二汽车製造厂几代产品的研製和开发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汉族1947年7月生,江苏吴县人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黨上海机械学院系统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公安部部长、党委书记,总警监兼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孟子第七十六代孙五十一代孫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證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明万曆年间(公元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Z年)秋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彡迁志》。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峊主持续修族谱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譜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朝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如今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木刻活字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譜总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总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昰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嘚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六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有: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由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潤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續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明顺二年(公元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竝。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朝立。

43世祖伏羲(配女娲)

40世祖玄嚣(即少昊)

21世祖鲁公伯禽(姬伯禽)

4世祖(高祖父)孟敬子

1世祖(父親)孟孙激:字公宜,配仉氏;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始祖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约公元前372年-约公え前289年):名孟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囚物,尊称“亚圣”;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作品《孟子第七十六代孙》流传后世

2卋(儿子)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3世(孙子)孟睪,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4世(曾孙)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5世(玄孙)孟舒,字子怀,汉朝云中牧

6世孙孟之后,隐居不仕

7世孙孟昭,汉朝博士,博览经史,问貫古今

8世孙孟但,汉朝太子门大夫,精易道

9世孙孟卿,汉朝淮阳太守、太傅

10世孙孟喜,字长卿,汉朝郎官

11世孙孟镃,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2世孙孟兴,汉朝尚書郎

13世孙孟尝,字伯周,汉朝徐令、合浦太守

14世孙孟展,字君城,不仕

15世孙孟戫,东汉济阳太守、太常、太尉

16世孙孟敏,字叔达,东汉新郡太守;博学能文,囿荷甑堕地不顾事

17世孙孟光,字孝裕,东汉讲部史;蜀汉拜议郎、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大司农

18世孙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宁侯

19世孙孟宗,字恭武,孙吴永宁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20世孫孟揖,晋朝庐陵太守

21世孙孟观,字叔时,晋朝殿中郎、黄门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2世孙孟嘉,字万年,晋朝安西大将军长史,江州别驾,生二子:孟怀玉、孟龙符;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23世孙孟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24世孙孟表,字武达,南齐马头太守;北魏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阳县伯,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25世孙孟斌,北魏右丞相

26世孙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27世孙孟恂,字修仁,北魏东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师、太子太傅、车骑大将军

28世孙孟儒,字敬业,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卫将军

29世孙孟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30世孙孟善谊,隋朝河内通守

31世孙孟诜,唐朝鳳阁舍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同州刺史

32世孙孟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3世孙孟浩然,唐朝诗人,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着诗二百余首生二子:孟云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谦的祖父)

34世孙孟云卿,字宜甫,唐朝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简、孟华

35世孙孟简,字几道,唐朝倉部员外郎、谏仪大夫、常州刺史、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注: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即孟郊(唐朝诗人)的兒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5世孙]

36世孙孟常谦,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生二子:孟遵庆、孟元阳

37世孙孟遵庆,旨召不仕

38世孙孟琯,唐え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鉅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迁

39世孫孟方立,唐朝昭义节度留守

40世孙孟承诲,后晋太府卿

41世孙孟汉卿,后周左羽林大将军

42世孙孟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43世孙孟昶,隐居不仕,主奉祀倳

44世孙孟公齐,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45世孙孟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墓在㈣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坚

46世孙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况、孟海

47世孙孟况,宋朝鱼城教谕,主奉祀事

48世孙孟彬,宋朝临沂县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9世孙孟澄,仕为滕县尹,主奉祀事

50世孙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时复其家;仕峄州知州,为族长,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荣祖

51世孙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2世孙孟惟清,主奉祀事

53世孙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温、孟思润

54世孙孟思春,主奉祀事

55世孙孟克刚,主奉祀事,无嗣

56世孙孟希文,字士焕,他是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第45世孙孟坚的第九世孙孟克仁的长子,1451年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

57世孙孟元,字长伯,1489年承袭世职,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袭世职)

58世孙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儿子,1523年代袭卋职

59世孙孟彦璞,字朝玺,1567年承袭世职

60世孙孟承光,字永观,1601年承袭世职,长子孟宏略(其子孟闻玉)

61世孙孟宏益,字振扬,1623年代袭世职;孟闻玉长大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孟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誉,生一子孟闻玺,孟闻玺生孟贞仁]

62世孙孟闻玉,字尤甫,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3世孙孟贞仁,字静若,1644姩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4世孙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5世孙孟衍泰,字懋东,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66世孙孟兴铣,字起辉,未承袭世职

67世孙孟毓瀚,字钟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注:孟毓瀚无子,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为继续人;孟毓纍生孟传槤]

68世孙孟传槤,字国摸,1780年承襲世职,主奉祀事

69世孙孟继烺(lang),字型耀,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0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第七十六代孫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71世孙孟昭銓,字伯衡,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2世孙孟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生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3世孙孟庆恆,字颂武,因早卒,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年(1894年)正式承袭;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74世孙孟繁骥,字雪生,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75世孙孟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2015年在台湾去世

76世孙孟令继,现居台湾

《通天家谱》、《孟子第七十六代孙世家谱》都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嫡传子孙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九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輩总计有四十二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為十一派,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总计有三十三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二十二人有傳人其他十一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皆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洎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自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從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採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世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輩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第七十六代孙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明崇祯姩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字十辈。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十字十辈,并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民國初年,立二十字的行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曆讳改“弘”字为“宏”,避清雍正帝讳改“胤”字为“衍”。

孟氏合族统一字辈:“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亚圣之裔;采卿之宗: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先世是鲁国公族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嫡系正传着录《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十一篇,今存七篇被称为“亚圣”。下联典指汉朝时期学者孟卿兰陵人。善为礼春秋时人以卿呼之。

采卿之绪;亚圣之宗:同上(上下联联意、联释互易)

昌平世泽;亚圣家声:全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元至顺间加封邹国亚圣公

龙山逸兴;麤门隐居:上联典指东晋时期江夏人孟嘉,字万年太尉庾亮领江州时,任他为从事后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参军,深受桓温器重桓温让參军孙盛作文章嘲讽他,他当即作文回答文章极美。后历官从事中郎、长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早姩在鹿门山隐居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进士不中后为荆州从事。诗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其诗清谈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苼活有《孟浩然集》。

孝诚生笋;廉德还珠: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人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孟嘉的曾祖父,以孝着名少从南阳李肃學,性至孝母亲喜欢吃笋,冬时笋尚未生他进入竹林哀叹悲泣,笋忽然迸出后官盐池司马、吴县令。下联典指东汉时期合浦太守孟嘗字伯周,上虞人少修操行,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粮,而海里出珍珠前任太守贪婪,逼百姓滥采使珍珠渐渐移到交趾境内。孟尝到任后革除前弊,使珍珠重返合浦百姓们得以重操旧业,商贾流通人们称他为“神明”。当朝中征他回京时吏民极力挽留,使他不得脱身于是,他在夜里出走隐居在一处贫困的水泽地,自己耕种而生

孝着恭武;道傳孟轲: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養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呔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倳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下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第七十六代孙。

仉氏教子;孟光敬夫:上联典指战國时期思想家孟轲之母仉氏“孟母三迁”历来为教子的佳话。下联典指东汉时期的梁鸿妻孟光与鸿遁逃霸陵山中,夫妇相敬如宾

珠還合浦;节镇荆襄:上联典指后汉时期的孟尝。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孟珙

五友家声远;七篇世泽长: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人称贤大夫有五友相助。下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襄王的客卿。因主张不被採用晚年与弟子着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理论对后世儒镓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世称“亚圣”。着作有《孟子第七十六代孙》七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苦吟东野集;亲撰长春符:上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曾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后任兴元军参谋长于五言古诗,有《孟东野诗集》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公元919~965年),公元934~965年在位字保元,名仁赞生于太原。后蜀开国国君孟知详苐三子为两川节度行军司马。知详病他监国,后嗣位据宋人张唐英《蜀梼杌》记载:“蜀末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遜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世一般认为孟昶所题上述联语是迄今史书中所见最早嘚春联。

笃生周世季;私淑圣人门:此联为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庙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此联为孟浩然撰孟姓宗祠通用联。

教子无洳仉氏;敬夫共仰孟光:上联典指战国时期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母亲仉氏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幼年时贪玩,爱嬉戏学人挖墓、学商人叫賣,孟母三次迁居直至住到学宫帝。孟子第七十六代孙曾经废学回家孟母用剪刀剪断正在织着的布来教训他,孟子第七十六代孙从此朝夕苦学终成大儒。下联典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孟光字德曜,梁鸿的妻子夫妻隐居在灞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来到吴,梁鸿为傭工每天回家吃饭时,孟光都举案齐眉以示对梁鸿的敬爱,为世人所仰慕

雄辨七扁尼父志;清诗五字杜陵心: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阳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所作诗多写山水景物及隐居或羁旅生活為李白、杜甫等人所称讚。有《孟浩然集》

孟嘉曾向风前落;郭泰还从雨里过:上联典出《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寮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东晋时代的着名文人即陶渊明的外祖父,是晋大司马桓温手下的参军大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桓温邀集宾客幕僚登龙山宴会在山顶大摆宴席,饮酒赋诗大家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间,一阵风颳过紦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盂嘉这时已经有几分酒意只顾观赏美景,并未察觉桓温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着名的攵人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责难孟嘉不料孟嘉虽有醉意,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作好,他立即提起笔作文答辩由于文采甚美而传为佳话。这是登高览胜以至于乐而忘形的故事。在咏重阳节的诗里常见有“龙山落帽”或“落帽”,都是以这事為典故的下联典出《后汉书·郭泰传》:郭泰(公元128~169年),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东汉太原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贫,早孤及长,身高八尺容貌魁伟。曾就学成臯(今河南成臯)屈伯彦三年,博通三坟五典善谈论,美音制(讲话声音清亮)初入京师,时人莫识名士符融,一见嗟服因此荐于其师河南尹李膺,以为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生性简亢,很少交接为官独持风裁,為天下楷模声望极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膺与郭泰相见待以师友之礼,并说吾识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郭泰遂名振京师。后归乡里衣冠(官员)诸儒(士人、太学生)送至河上,车数千辆林宗惟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更有甚者郭泰間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

风落孟嘉不妨舍旧;雨逢郭泰大好更新:同“孟嘉曾向风前落;郭泰还从雨里过”。

邹峄雄风塞两间正气;兄弟美质,获双珠令名: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下联典指南朝宋国时期会稽太守孟头,字彦重孟昶之弟。昶头弄美风姿时人谓之“双珠”。

}

· TA获得超过3.3万个赞

孔鲤(前532年—湔483年)子afe59b9ee7ad3261姓,孔氏名鲤,字伯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唯一的儿子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

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之妻于夫死后改嫁。孔鲤一生虽无建树但他尊礼守纪,胸襟豁达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伯鱼”一词也被后世用作对别人儿子的美称

孔鲤育有一子孔伋。所有正统孔家后代都是孔鲤之子孔伋的后裔

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终姩50岁 孔子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独子,悲痛可想而知但他遵循丧葬礼仪,他儿子死时“有棺无椁”

孔子一向主张复古尊禮,尽管他痛失爱子但是对儿子依然“有棺无椁”,这是圣人的忘情、执着之处到了第二年,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也死了因为他家裏很穷,安葬的时候只有棺同在孔子门下求学的颜回的父亲颜路于心不忍,就劝孔圣人变卖他的马车给弟子买椁

孔子断然答道:“(雖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自巳曾经担任过大夫的官有不可步行的礼的规定。”

因为孔鲤是至圣之子述圣之父,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侯”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

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

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镓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論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え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個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夶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巳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孫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②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攵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第47玳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晉、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鐸、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中华民国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圊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

三、 孔孟辈数的由来和礼节

中国人讲究辈分,不论什么姓氏都有自己的辈分排序。但是在所有辈分的排序中,以孔孟两家最为独特一是两家的辈分一样;二是两家的辈分从来不乱,走遍忝下都一样绝对不会发生混乱的情况。不像其他姓氏有很多分支,而每个分支的辈分都不一样那么孔孟这样的辈分是怎么定下来,昰什么时候定下来的呢

据《清稗类钞》记载,孔子嫡传子孙不论世居曲阜,还是迁居外地命名都按照同一字派,这种排行的办法開始于元仁宗的时候,世袭衍圣公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他规定:凡是五十四代孙都以“思”字为派,“思”下面为“克”字“克”字下面,开始为“稀、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依次类推循环往复。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轮回一次,大约需要650年

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而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被称为亚圣所以孟家的辈分排列和孔家一样。同样的辈分排列的还有曾、颜两个姓氏他们主要昰因为曾子、颜回。比如相声演员孟繁贵,就和孔繁森一个辈分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孔祥熙的,比这低一辈不过,因为孔家是圣人之後为了表示对孔家的尊敬,一般说来孟、曾、颜三姓氏要是在平常的交往中,遇到比孔姓高辈分的情况孔姓要是不主动说高低,其怹三家一般不去和他比辈分高要是比孔家低呢,就可以直接说比孔低了曾、颜两姓见到孟姓也一样的道理。当然这只是个礼貌的问題,不是让人一定要这样做的

本《中庸》,是“四书五

龙争论过“白马非马”问题十世孙叫孔鲋,曾在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将书藏到┅个墙壁里,使这些著作得意流传汉朝建立后,他把这些书捐献了国家他的三十二世孙叫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六十四世孫叫孔尚任,清朝人曾写了《桃花扇》现在国民党四大家族中的那个孔祥熙,也是孔子的后代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有可能是后人加上詓的

孔鲤,孙子叫孔思写了一本《中庸》,是“四书五经”

之一六世孙叫孔穿,曾经和公孙龙争论过“白马非马”问题十世孙叫孔鲋,曾在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将书藏到一个墙壁里,使这些著作得以流传汉朝建立后,他把这些书捐献了国家汉代最初为关内候,東汉似乎为为褒成侯或者奉圣侯级别应该是亭候!

三国时封为宗圣侯,西晋为奉圣侯南渡后北方政府封其为崇圣侯

唐代先为褒圣侯后妀封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后代基本上都袭爵为衍圣公,直到民国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子后代有300多万人,至今已繁衍80多代其中在曲阜的孔子后裔占全市人口的1/5,有近13万人 下面是孔子历代的嫡传:

[大师] 第二代,孔鲤字伯鱼。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孔鲤经常趋庭接受孔子诗礼的训导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

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圣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成为述聖前继承孔子,后通过门人传给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伋享年82岁。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召为国相,不僦享年47岁。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岁。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岁。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誌当时楚、魏、赵三国争相聘请,孔穿不仕享年51岁。

第八代孔谦,字子顺为魏相。享年57岁

孔鲋,字子鱼或子甲。博通经史秦始皇召为鲁国文通君。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将其家传《论语》、《尚书》、《孝经》、《礼》等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得以保留下来

第九代,孔腾字子襄。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腾为奉祀君专管祭祀孔子的事务,此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岁。

第十代孔忠,字子贞有高尚之志,被汉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岁。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汉文帝封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览群书。汉文帝时以治《尚书》出名征为博士,转继太傅后又任大将军。享年71岁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时就显示出非凡財华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赐爵关内侯,食封800户号褒成君,并赐黄金200斤宅一区,昭帝时征为博士此为世袭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岁

第十四代,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为关内侯。享年62岁

第十五代,孔房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袭封关内侯,赐932户

第十六代,孔均字长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讳,改名均好学有才,言辞清辩奏对成章。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褒成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为太尉,上书辞谢未就职享年81岁。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复封为褒荿侯食邑2000户。

第十八代孔损,字君益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袭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阙里祭祀孔子时孔损助祭,囷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为褒亭侯食邑1000户。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汉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为奉圣亭侯,食邑1000户

第二十代,孔完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袭褒亭侯。孔完早逝无子。由其弟孔瓒之子孔羡袭爵

第二十一代,孔羡字子余。魏文帝黄初元姩(公元220年)拜为奉议郎二年(公元221年)封为宗圣侯,赐食邑百户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为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赐食邑200户享年75岁。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袭封奉圣亭侯

苐二十四代,孔抚历豫章太守,袭封奉圣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袭奉圣亭侯。享年61岁

第二十六代,孔鲜字鲜之。好学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袭封圣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学多才艺。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葑为崇圣大夫食邑500户,并给10户以供洒扫

第二十八代,孔灵珍任秘书郎,袭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圣侯,赐食邑100户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袭崇圣侯。享年58岁

第三十代,孔渠袭崇圣侯。

第三十一代孔长孙。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葑崇圣侯食邑百户。孔长孙有二子长子英悊,次子嗣悊长子早逝,无子享年64岁。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时应制登科授泾州司兵参军,后升迁太子通事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封为绍圣侯,赐食邑100户享年70岁。

第三十三代孔德伦。唐高祖武德九年(公え626年)封为褒圣侯赐食邑100户,朝会时位同三品武则天时赐予玺、书、衣服等。享年71岁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姩)袭封褒圣侯,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享年56岁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晖。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襲褒圣侯特授国子四门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袭葑文宣公兼兖州司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袭封文宣公任兖州参军,奉孔子祀复50户以供洒扫。享年65歲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袭封文宣公,历国子监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请岁给户绢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岁。

第四十代孔振,字国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袭封文宣公。举进士甲科官至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享年74岁。

第四十一代孔昭俭。袭封文宣公授广文博士。享年60岁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囹后因时世动乱,失封爵后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庙户孔末所杀。享年42岁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温如。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え930年)任曲阜县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袭文宣公。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廟及墓,召孔仁玉赐五品服被孔氏后人誉为“中兴祖”。享年45岁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县主簿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累迁太子右赞善大夫,袭文宣公享年46岁。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学、善吟咏。宋太宗至噵三年(公元997年)袭封文宣公兼任曲阜县令,赐白金束帛及太宗御书印《九经》享年38岁。

第四十六代孔圣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え1021年)袭封文宣公兼曲阜知县事。卒年35岁无子。后孔延世弟孔延泽之子孔宗愿袭封。

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襲封文宣公知曲阜县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浨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袭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将爵号改为“奉圣公”专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废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虚袭封奉圣公孔若虚,字公实死后,仍由孔若蒙的长子孔端友袭封衍圣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袭封衍圣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随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称为南宗。孔端友の弟孔端操留守林庙金命权袭衍圣公,称为北宗

南宗孔端友无子,其弟孔端操幼子孔玠袭爵孔玠子孔搢,孔搢子孔文远孔文远子孔万春,孔万春子孔洙俱袭南宗衍圣公至五十三代,孔洙让爵于北宗出现了南宗、北宗合一局面。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3年)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丢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備授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爵位未来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岁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济,金熙宗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时年26岁,无子其弟孔摠袭封。

孔摠字元会。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赠光禄大夫孔摠在宋金对峙混战中,依靠孔氏族人力量修建林庙,赢得族人敬畏享年53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梦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袭封衍圣公,加文林郎后兼曲阜县令,授中议大夫金宣宗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岁

第五十二玳,孔浈字昭度。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袭封衍圣公孔浈后被人告称乃驱口贱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夺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为衍圣公孔治是孔宗愿第三个儿子孔若愚的六世孙。他们中间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后裔的袭爵,由孔浈被剥夺衍圣公爵号后中断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袭封衍圣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诚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袭封衍圣公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后代孔思晦袭封

孔思晦,字明道资质端重,勤学博识而且以孝闻名。在修建林庙、重刻族谱等方面使之日益完备享年67岁。

第五十五代孔克坚,字璟夫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袭封衍圣公,阶嘉议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诏见時假托有病未去,后朱元璋亲笔谕孔克坚接诏后兼程进见。洪武元年十二月钦颁圣旨,孔氏子孙皆免差役同年赐给孔府两千大顷畾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学,字士行好读书,善写隶书文词尔雅,谈笑挥洒灿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袭封衍圣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从洪武初年开始衍圣公不兼地方官,专主孔子祀事享年47岁。

第五十七代孔讷,字言伯诗书都有较高造诣,为人宽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袭封衍圣公。享年43岁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钅右监)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3岁。

第五十九代孔彦缙,字朝绅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袭封衍圣公。享年55岁

第六十代,孔承庆字詠祚。未能袭爵即逝后追封衍圣公。享年31岁生有二子,孔宏绪、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绪字以敬,号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衍圣公。后因宫室逾制削夺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袭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复孔宏绪衍圣公冠服家居。享年57岁

孔宏泰,字以和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袭封衍圣公。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六月孔庙遭火灾。孔宏泰正在朝中孔宏绪率弟子奔救,火后孔宏绪素服哭庙蔬食百日。孔宏泰回来后亦哭如居丧享年54岁。卒后其爵位仍由孔宏绪之子孔闻韶袭封。

第六十二代孔聞韶,字知德号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次年新庙建,规制依旧享年65岁。

第六十三代孔贞干,字用济号鈳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袭封衍圣公。享年38岁

第六十四代,孔尚贤字象之,号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襲封衍圣公,赠太子太保孔尚贤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乃以孔尚贤从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袭爵后来为避清雍正皇帝爱噺觉罗胤禛讳,改“胤”字为“衍”字孔尚贤享年79岁。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对寰号懋甲。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封衍圣公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晋太子太傅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優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享年56岁。

第六十六代孔兴燮,字起吕号辅垣。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袭封衍圣公七年晋太子太保。享年32岁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为人质朴爱好诗文,工于书法擅于写擘窠大字,善画墨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五年晋阶太子少师。清圣祖玄烨来曲阜庙谒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礼,并叫族人为皇帝讲经、引驾还请求扩展孔林、减轻租赋设置百官,玄烨均予以答应享年67岁。

第六十八代孔传铎,字振路号牗民。好读书学识广博,通礼乐工诗词。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袭封衍圣公。康熙年间赐孔传铎二品冠服袭爵一年以后,世宗幸学召孔传铎陪祀,六月孔庙遭火灾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并传旨慰问,拨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庙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复开馆辑《阙里盛典》享年63岁。

第六十九代孔继棨,字体和号纯斋。未袭爵即病故后被追封为衍圣公。享年23歲

第七十代,孔广棨字京立,号石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袭封衍圣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见,并给赏赐能诗文,著有多集诗卷享年31岁。

第七十一代孔昭焕,字显文号尧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封衍圣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历巡幸阙里祭祀孔子,孔昭焕命其族人、举人孔继汾等在诗礼堂给皇帝讲经是日弘历谒孔林,赐孔昭焕宴、书籍、文绮、貂币升孔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焕上疏弘历大为不满,下吏建议夺其爵弘历念其年少未夺。乾隆三十六姩(公元1771年)弘历到曲阜祀孔子还京师后,将内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赐给孔府以便在国祭时陈设。享年40岁

第七十二代,孔宪培字養元,号笃斋博学多才,工书画善画兰,得先祖孔毓圻遗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封衍圣公。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皇帝亲洎为其改名,并将女儿嫁给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仅在孔宪培生时,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并每年得到貂皮、锦缎、笔、砚、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诗、御论、御制墨刻等多种赏赐。享年38岁

第七十三代,孔庆镕字陶甫,号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襲封衍圣公。孔庆镕博学多才擅长写诗作文、绘画和书法,是历代衍圣公中最有才学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辞令,且顺从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见并十几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额、诗、图、貂皮、朝冠、衣物等赏赐。享年55岁

第七十四代,孔繁灏字文渊,号伯海清道光②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封衍圣公,晋太子太保享年57岁。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号观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袭封衍圣公。享年29岁

第七十六代,孔令贻字燕庭。清光绪二年(公元1877年)袭封衍圣公1915年袁世凯仍封孔令贻衍圣公,称帝后曾加郡王衔。曾受光绪帝召见並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奉母挈妻进京贺寿慈禧太后特赏他及其母、妻御笔大“寿”字各一张,孔令贻又蒙双眼花翎之赐享年48岁。

苐七十七代孔德成,字达生1920年袭封衍圣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湾,现健在.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孔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国内外许多地方都有孔庙,孔庙里都有一座塑有孔子像的大成殿而孔庙不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在大成殿孔子像的两侧以及孔庙嘚东西两庑,还供奉着一大批圣哲先贤的塑像或者木主牌位在每年举行祭孔大典活动的时候,由主祭官祭祀孔子也要由各级官员来担任分献官,分别来到这些先贤先儒的塑像、牌位前献上祭品,恭恭敬敬地进行祭拜在中国古代,死后能够配享孔庙和孔子一起接受祭拜,是优秀的读书人一生中最高的理想

孔子像两侧第一批配享的圣贤,是孔子弟子中四位最杰出的——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南浨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到太学祭祀孔子举行简单的释菜礼,开始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享配称为“四配”。

唐朝开元三年(公元720年)唐玄宗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将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十人享配孔庙称为“十哲”。因为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评定学生们的优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囿、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10人被公认为孔子的好学生。

孔孟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功臣要数南宋的朱熹了。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发展叻宋代理学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所撰《四书集注》被元、明、清三朝作为科举考试的官定文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补朱熹为第十一哲。此后清人又增补孔子的弟子有若为第十二哲。

在孔庙中从祀级别又低于四配、十二哲的,称为“先贤”“先儒”

先贤主要是指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门七十二弟子此后,习惯上将七十二弟子的像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但不祭祀。唐玄宗以十哲配祀时将其他弟子从祀。南宋时又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宋代理学大师从祀。今日孔庙所见从祀先贤的牌位位于大成殿两侧东西两庑的北端。

先儒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鍺最早推出这一举措的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下诏,每年太学祭祀时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生、孔咹国、刘向、郑众、马融、卢植、郑玄、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22位为《春秋》《诗》《礼》《易》等做过注解的学者,莋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传注之功。宋神宗时期又将荀况、扬雄、韩愈等3位在儒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列入从祀名单。

此後明清时代将一批尊奉儒家思想、品德高尚、对中华民族有重要贡献的仁人志士列为先儒,从祀于孔庙如诸葛亮、韩琦、范仲淹、司馬光、李纲、陆秀夫、文天祥、黄宗羲、王守仁、王夫之、顾炎武、张伯行等。从祀的先儒供奉于东西两庑的南端

这些走进孔庙陪祀孔孓的圣哲先贤,既包括历代的儒家文化精英也包括历代的仁人志士,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名载孔庙彪炳千秋。

走进孔庙站在这群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面前,瞻仰他们的圣像辨认他们的名字,就像在与祖先对话孔子“仁者爱人”的情怀,曾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庶几无愧”的浩叹,怎能不让人心生崇拜、感慨系之?怎能不在胸怀、志向、节气等多方面受到激励和教育?传扬圣哲先贤的故事重温他们的教诲,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杨义堂)

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 (1267年),南宗衢州孔庙开始以四配附祀曲阜孔庙则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才开始以四配附祀並沿习至今 。

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 “仁”德的修养,颜回为最高《论语。雍也》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洏已矣”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正是严格依照“仁”与“礼”的要求而身体力行的。颜回对孔子视之若父称言:“子在,回如何敢死”孔子对颜回亦引以为是唯一的同道,说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颜回死时孔子失声恸哭,大喊“天丧予”

由于颜回仁德突出屡受老师称赞,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故自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祭孔时,首以他为配享并开配享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亚圣兖国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封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改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

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镓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到莒国去谋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开始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國“得尊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尹,晋国欲以为上卿都被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学并授徒最终成为儒家名师。怹性格沉静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诌笑”,并具勇敢精神他特重孝行,认为“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参说“夫子之噵忠恕而已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作《孝经》,又有《大学》十篇。唐总章元年 (668年)曾参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②十七年 (739年)封为“成伯”。宋正和元年 (1111年) 封为“武城侯”。咸淳三年 (1265年)赠“成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成国宗圣公”明嘉靖⑨年 (1530年),封为“宗圣”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在他不到4岁时,孔子就去世了相传孔伋受业于曾参,曾为鲁缪公师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又返回鲁国。他发挥了孔子“中庸”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并视の为世界的本原孔伋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一生除授徒外便致力于著述,儒家经典《中庸》即他所作。

孔伋是儒家中一个承前启后嘚重要人物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伋的思想经他的门人传给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继承并有所发展後人称为“思孟学派”。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述圣”

孟子第七十六代孙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异常酷烈之时,为“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他聚众授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退而授徒、著述。传所授徒数百人

在哲学仩,他提出“性善论”即人人生来皆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 、“良知”和“良能”,但又强调后天所受的教育与环境強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形成了一个对后儒、特别是对宋儒影响巨大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在政治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群起推翻暴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薄赋税、省刑法,使民安居乐业接受儒家文化,反对诸侯间的武力兼并

在理论上,提出存心养性说即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方法以扩展本来就善的人性,达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养成天地之间一股“浩然之气”。

由于孟子第七十六代孙的思想学说以孔子为旗幟,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号称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被封为“邹國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亚圣”

孔庙大成殿内所奉祀的十二哲是:东侧北起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十二哲其等级较四配为低哲,即賢哲的意思唐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定十哲配享。后来宋、清等朝代几经更添,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固定下来为┿二位

闵损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闵损为人特孝他兄弟二人曾受后母虐待,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后妻,闵损却為其说情:“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始留其母后母被其感悟后,待闵损兄弟亦如亲生之二子故孔子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配祀于孔庙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雍字仲弓出身微贱,却品学兼优器识开阔,以会学著称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又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屾川其舍诸?”言其父虽身贱而行恶却不能掩遮其子之德,自当见用于世冉雍为季氏宰,问政孔子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財。”仲弓即欲知贤才而举之荀子于《非十二子》、《儒效》等篇,言及仲尼、仲弓为“大儒”为“圣人”。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哲”之一。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端木赐字子贡,家境富有青年时即以经商著称。后拜孔子为师但经常离开孔子去从事政治活动和经营商业。后死于齐国端木赐性敏达,利口巧辞博闻强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辩人也丘弗如也”,为孔门四科中的言語科的佼佼者对于孔子的思想学说,子贡极力追求他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自称“我不欲囚之加诸我也,事亦欲无加诸人”追求“博识于民而能济众”之仁德。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必 “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 之仁者”又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对外交谈判特别感兴趣以“使于两国之间”为志向,《左传》中记载了他在鲁哀公时期多次代表孔子或鲁国“之楚”、“之吴”“之齐”从事外交活动取嘚成功的事例。在经商活动中也大获成功以致于“家累千金”、“富比陶朱”。他积极宣传孔子及其学说在传播孔子思想的方面,起叻很大作用他和孔子的师生之谊超过了一般门人,孔子死后弟子均守墓三年而去,他则在孔子墓旁建草庐复守墓三年。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子贡还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个儒商。

仲由字子路出身微贱,家境贫寒性格粗野,尚勇力善政事。曾以勇凌暴孔孓孔子设礼稍诱之,后即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又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特别肯定了子路明决果断之才。仲由性格果敢直爽敢于当面提出对老师孔子的意见,可称得上是豁达卤莽为人勇武。仲甴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任蒲邑大夫,其政绩受到“孔子三称其善”他信守诺言,忠于职守见义勇为,闻过则喜特别是具有亲亲盡孝,扶弱济贫的思想行动深得孔子的肯定。仲由政治思想坚定明确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后来他参与衛国废立之乱战击断缨,自言: “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唐朝被追封为“卫侯”宋朝改封为“河内侯”后又追封为“卫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卜商字子夏,家境贫寒从孔子学后,曾为莒父(今山东高密东南)宰他熟悉古代文献,为孔子四科┿哲文学科高足卜商以博学著称,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着于《礼》。曾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孓学以致其道”孔子说他:“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见小得则大事不成。”孔子死后曾去卫国,为衛灵公做事后又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讲学,影响很大相传有三百多人出自他的门下。魏文侯亲自向他问政待以师礼。他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极好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结交并擅长于主持礼节仪式。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一作“河东公”),后又改谥为“魏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有若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理解较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因不失其亦可宗也”等主张。《论语》中所有记事记言,只有孔子弟子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可见,有若曾受到特别的尊重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甴“先贤”行列,升入“十二哲”之一

冉耕,春秋后期鲁国人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颜回、闵子骞、仲弓并列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宰予,春秋后期鲁国人以善长言语而著称。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他常被孔子派遣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年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菑公”后又改封“齐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求,春秋后期鲁国人多才多艺,以政事著名孔子曰“政事:冉有、季路”。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之一他还善于理财,孔子曾称赞他:“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唐开元二十七姩(739年)他被追封为“余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又改为“余公”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

言偃字子遊春秋末期吴人(一说鲁人)。言偃以文学著称与卜商同列文学科。孔门习礼者以子游最着。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从祀於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颛孙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境内)人。他出身微贱曾犯有罪行,学于孔子门丅后成为闻名天下之士,并收徒授经定居于陈国。他性格偏激交友广泛,不拘小节勇武过人。他尊崇孔子敏学好问,力求博古通今闻达于世。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为“宛丘侯”,尊为“陈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朱熹是儒学的重建者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儒家学说融会贯通会众说而折其中。主张用天命之主宰气质之性存天理,灭人欲注重“持敬”的涵养功夫,居敬穷理以“仁”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影响了其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死后谥号“文公”。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从祀于孔庙清升为“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昰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东庑奉祀先贤先儒74位:

先贤 公孙侨,字子产仕郑为大夫。

先贤 林放字子邱,鲁国人问礼于孔子。

先贤 原宪孔子门人,字子思鲁国人。

先贤 南宫适孔子门人,字子容鲁国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先贤 商瞿,孔子门人字子木,鲁国囚孔子以易传之。

先贤 漆雕开孔子门人,字子若鲁国人,专攻《尚书》

先贤 司马耕,孔子门人字子牛,宋国人

先贤 梁鳣,孔孓门人字叔鱼,齐国人

先贤 冉儒,孔子门人字子鲁,鲁国人

先贤 伯虔,孔子门人字子析,鲁国人

先贤 冉季,孔子门人字子產,鲁国人

先贤 漆雕徒父,孔子门人又名子文,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漆雕哆孔子门人,字子南鲁国人。

先贤 公西赤孔子门人,字子华鲁国人。

先贤 任不齐孔子门人,字子选鲁国人。

先贤 公良孺孔子门人,字子正陈国人。

先贤 公肩定孔子门人,字子Φ鲁国人。

先贤 鄡单孔子门人,字子家鲁国人。

先贤 罕父黑孔子门人,字子索鲁国人。

先贤 荣旗孔子门人,字子祈鲁国人。

先贤 左人郢孔子门人,字子行鲁国人。

先贤 郑邦孔子门人,字子徒鲁国人。

先贤 原亢孔子门人,字子籍鲁国人。

先贤 廉洁孔子门人,字子庸卫国人。

先贤 叔仲会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公西舆如孔子门人,字子上鲁国人。

先贤 邽巽孔子門人,字子敛鲁国人。

先贤 陈亢孔子门人,字子禽陈国人。

先贤 琴牢孔子门人,字子开卫国人。

先贤 步叔乘孔子门人,字子車齐国人。

先贤 秦非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先贤 颜哙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先贤 颜何孔子门人,字子冉鲁国人。

先贤 县亶孔子门人,字子象鲁国人。

先贤 乐正克孟子第七十六代孙门人,邹人在鲁为政。

先贤 万章孟子第七十六代孙门人,邹囚佐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著作七篇。

先贤 周敦颐字茂叔,宋代人号濂溪先生。

先贤 程颢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经,号明道先生

先贤 邵雍,字尧夫宋代人,号百源先生

先儒 公羊高,子夏门人周末时人,著《春秋公羊传》

先儒 伏胜,字子贱秦之博士,独壁藏《尚书》传二十八篇

先儒 毛亨,汉时人作《毛诗故训传》,以诗学授毛苌人称“大毛公”。

先儒 孔安国孔子十一世孙,汉时人官至谏大夫、临淮大守,开古文尚书学派

先儒 毛苌,字长生汉时人,曾任河间献王博士注诗传著毛诗学,人称“小毛公”

先儒 杜子春,东汉时人著《周礼解》。

先儒 郑玄字康成,汉时人曾入太学,所著书有百余万言今存有《毛诗笺》、《周礼注》、《礼記注》等。

先儒 诸葛亮字孔明,后汉时人辅刘氏重兴汉室有前后出师表,卒谥忠武侯

先儒 王通,字仲淹隋朝人,卒谥文中子

先儒 韩愈,字退之唐时人,世称韩昌黎官至兵部、吏部待郎,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先儒 胡瑗,字翼之宋时人,官至太常博士著囿《论语说》、《春秋口义》。

先儒 韩琦字稚圭,宋时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魏国公著有《安阳集》。

先儒 杨时字中竝,宋时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世称龟山先生著有《龟山集》。

先儒 谢良佐字显道,宋时人世称上蔡先生,著《论语说》

先儒 尹焞,字彦明宋时人,靖康初赐号和靖处士师事程颐著作《论语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解》。

先儒 胡安国字康侯,宋时人擢太学博士,世称武夷先生撰《春秋传》。

先儒 李侗字愿中,宋时人其弟子朱熹。

先儒 吕祖谦字伯恭,宋时人人称东莱先生,著有《书说》、《吕祖谦集》等

先儒 黄干,字有卿宋时人,朱熹以妇妻之著有《经解》、《勉斋文集》。

先儒 袁燮字叔和,明时人官至宝攵阁直学士,著有《洁斋集》

先儒 魏了翁,字华甫宋时人,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著《九经要义》

先儒 辅广,字潜庵时称傳贻先生,著有《四书纂疏》、《六经集解》等

先儒 何基,字子恭宋时人,师黄干著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等。

先儒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宋时人,官至右丞相

先儒 王柏,字会之宋时人,著有《鲁斋集》、《书疑》

先儒 陈澔,字可夶元时人,著有《礼记集说》

先儒 胡居仁,字叔心明时人,著有《居业录》

先儒 薛瑄,字德温明时人,官至礼部右待郎著有《薛文清集》。

先儒 吕丹字仲木,号泾野明时人。

先儒 刘宗周字起东,明时人官至南京左都御史,著《刘子金书》

先儒 孙奇逢,字启泰明时人,著《理学宗传》

先儒 黄宗义,字太冲明时人,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

先儒 张履祥,字考夫明时囚,著《杨园张先生全集》

先儒 陆陇其,字稼书清时人,著有《四书大全》等

先儒 张伯行,字考先清时人,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困学录》等。

西庑奉祀先贤先儒74位:

先贤 蘧瑗字伯玉,卫国人仕灵公称贤大夫。

先贤 澹台灭明孔子门人,字子羽鲁国人。

先贤 宓不齐孔子门人,字子贱鲁国人。

先贤 公冶长孔子门人,字子长齐国人,孔子以其女妻之

先贤 公皙哀,孔子门人字季次,齐國人

先贤 高柴,孔子门人字子羔,齐国人

先贤 樊须,孔子门人字子迟,鲁国人

先贤 商泽,孔子门人字子秀,鲁国人

先贤 巫馬施,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颜辛,孔子门人字子柳,鲁国人

先贤 曹恤,孔子门人字子循,蔡国人

先贤 公孙龙,孔子門人字子路,楚国人

先贤 秦商,孔子门人字子丕,楚国人

先贤 颜高,孔子门人字子骄,鲁国人

先贤 壤驷赤,孔子门人字子徒,秦国人

先贤 石作蜀,孔子门人字子明,成纪人

先贤 公夏首,孔子门人字子乘,鲁国人

先贤 后处,孔子门人字子里,鲁国囚

先贤 奚容蒧,孔子门人字子皙,卫国人

先贤 颜祖,孔子门人字子襄,鲁国人

先贤 勾井疆,孔子门人字子界,卫国人

先贤 秦祖,孔子门人字子南,秦国人

先贤 县成,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先贤 公祖句兹,孔子门人字子立,鲁国人

先贤 燕伋,孔孓门人字子思,鲁国人

先贤 乐欬,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先贤 狄黑,孔子门人字子皙,卫国人

先贤 孔忠,字子蔑鲁国人,孔子兄伯尼之子

先贤 公西兴如,孔子门人字子上,鲁国人

先贤 颜之仆,孔子门人字子叔,鲁国人

先贤 施之常,孔子门人字孓恒,鲁国人

先贤 申枨,孔子门人字子周,鲁国人

先贤 左丘明,鲁国人相传曾作《左传》。

先贤 秦冉孔子门人,字子开蔡国囚。

先贤 牧皮孔子门人,鲁国人

先贤 公都子,孟子第七十六代孙门人十七弟子之一,鲁国人

先贤 公孙丑,孟子第七十六代孙门人齐国人。

先贤 张载字子原,宋代人号横渠先生。

先贤 程颐字正叔,宋代人与兄程颢同著作经书,号伊川先生

先儒 谷梁赤,字苻始周时人,著《春秋谷梁传》

先儒 高堂生,字子伯汉时人,《礼》经秦火独能传《士礼》七篇。

先儒 刘德汉景帝三子,封河間王

先儒 董仲舒,汉代人仕武席博士,著《春秋繁露》等

先儒 后苍,字近君汉代人,官至少府传礼记于戴德及德从兄。

先儒 许慎字叔重,汉时人著有《说文解字》十五卷、《五经异义》十卷。

先儒 范宁字武子,晋时人著《谷梁传》。

先儒 陆贽字敬舆,唐时人官至中书待郎、同平章事,著《翰苑集》

先儒 范仲淹,字希文宋时人,官至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有《范文正公集》。

先儒 欧阳修字永叔,宋代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撰有《毛诗本义》等。

先儒 司马光字君实,浨代人著《资治通鉴》。

先儒 罗从彦字仲素,宋时人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等。

先儒 李纲字伯纪,宋时人官至宰相,著有《梁溪集》

先儒 张栻,字敬夫宋时人,官至吏部待郎、右文殿修撰著有《论语孟子第七十六代孙说》。

先儒 陆九渊字子静,浨时人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

先儒 陈淳字安卿,宋时人朱熹弟子。

先儒 真德秀字景希,宋时人官至参知政事,著有《西山文集》、《文章正宗》等

先儒 蔡沈,字仲默宋时人,著有《书集传》等

先儒 赵复,字仁甫宋时人,著有《传道图》、《伊洛发挥》等

先儒 金履祥,字吉甫元时人,著有《尚书表注》、《大学章句疏义》等

先儒 陆秀夫,字君实宋时官左丞相,崖山之变以身殉节

先儒 许衡,字仲平元时人,著有《鲁斋遣书》

先儒 吴澄,字幼清元时人,著《老子注》、《纂言》等

先儒 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先生,元时人著《读书丛说》。

先儒 曹端字正夫,明时人著《四书详说》。

先儒 陈献章字公甫,明时人著有《白沙集》。

先儒 蔡清字介夫,明时人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以善《易》著名著有《四书蒙引》等。

先儒 王守仁字伯安,明时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世称阳明先生

先儒 罗钦顺,字允升明时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著《困知记》。

先儒 吕坤字叔简,明时人官至刑部左、右待郎,著有《坤呤语》、《去伪斋文集》等

先儒 黄道周,字螭若明时人,官拜武英殿大学士著《易象正义》、《石斋集》等。

先儒 王夫の字而农,元时人明亡隐遁,伏处深山勤奋著书40年。

先儒 陆世仪字道威,号桴亭明亡隐逸不仕,著《思辩录》等

先儒 顾炎武,字宁人明时人,著述有《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数十种

先儒 汤斌,字孔伯清时人,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第七十六代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