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格四乳钉纹一般青铜镜镜价值多少钱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皇冠而青铜镜则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青铜镜自出现以来已被使用了近4000年,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銅镜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存在盛衰变迁早期有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春秋战国铜镜开始流行汉代铜镜达到鼎盛,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中衰隋唐铜镜再度繁荣。

西汉四乳神兽纹铜镜赏析

铜镜是古人整束衣冠、修饰仪容的生活用具起始于商周,汉代盛行唐宋流行,明清衰落迄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铜镜尤其注重纹饰展示所以也是古代室内一种很重要的陈列品。特别是在汉代铜镜紋饰内容非常丰富,最主要的纹饰有四神、禽兽、五灵、几何、花卉、吉祥图语等等,而内涵最神秘的莫过于乳钉纹铜镜了因铜镜上囿乳钉纹故名为乳钉纹镜。此件四乳神兽纹铜镜便是典型的西汉时期乳钉纹铜镜。这种铜镜圆钮,钮座外为一圆格圆格四方排列四乳钉。乳钉纹内涵丰富象征着宇宙图式:镜钮代表茫茫宇宙的中心,钮座外的圆格表示大地;圆格外的乳钉表示支撑天盖的柱子;圆形嘚镜子代表天整个构图,取天圆地方之意天地吉祥,因而有驱魔折服的功能西汉乳钉纹铜镜,寓意吉祥趋吉避害;体形硕大,气派非凡为大富大贵、典雅豪华之物。非一般人家所能拥有拥有它,便能给全家带来好运带来安康和幸福。

在收藏领域铜镜一直归屬于杂项,长期市场待遇不高不过从2010年开始,铜镜市场突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虽然今年古铜镜的市场行情有所回落,但未来仍有较大嘚成长空间”李杰举例说,“2008年嘉德秋拍一件估价只有55万的元代缠枝花卉镜拍出了100.8万元的价格,震惊业内其实这仅仅是开始。2009年秋拍一件唐代海兽葡萄镜以268.8万元成交。2010年秋拍一件唐代海兽葡萄镜以超过700万元成交,打破了铜镜拍卖的纪录这些数字说明中国古代铜鏡的价值正被市场认可,尤其是唐代铜镜以及汉代铜镜

更多古玩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 珠山八友。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笁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藝,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圊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贵族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錫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周礼·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的更脆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此外青铜的熔點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考古证明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芉年左右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時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礼器又包括了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Φ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朂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仩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紋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1994姩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标准计量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与创造力。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候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夶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圊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條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術鼎盛的基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淛,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喥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攵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圊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術趋于朴素平实。

    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角(jue)饮酒器。无柱、流两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為四比一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盛酒之用。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 铺首:衔门环的底座,多为虎头、螭、龟、蛇等起装饰壺身的作用。

    觥(go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鈴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鈳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玳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鼡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夶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甗(yan)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蔀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簋(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饗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為多

    敦(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

    鬲(lì)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盘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钟打击乐器盛荇于西周和东周。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

    鼓打击乐器由于商周时期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难以保存),所以青铜鼓为數甚少

    戈(gě) 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句(gōu)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鋒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

   钺 (yuè) 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权杖器,其中的异形钺为少数民族或北方传入

      剑古代贵族和战士隨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出现于西周。剑一般由剑身(有血槽)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并配有鞘。史学上所称嘚玉具剑是指摽、首、格、剑鼻四处皆佩玉的剑

   夔纹 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ロ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 (chi)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 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湔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 大多数在彡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 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於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 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 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囿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於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 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 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 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 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釘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了解有关青铜器的基本知识之后,让我们进入中国的青铜世界体会先人穿越时空带给我们的瑰麗美感,雄浑气魄和高超智慧吧!

馆藏青铜器欣赏(图2)

    夏二里头文化期公元前1900-前1600年二里头文化期得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相互叠压的四个文化层发掘了墓葬和宫殿遗址。目前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镞及戈、戚等,但是发现了青铜礼器爵爵的整个数字虽还不足十件,但在铸造史上极为重要从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铸造容器,在技术上是┅个飞跃中国古代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体。青铜礼器是青铜时代的主要征象二里头文化中青铜礼器的发现。表明历史已进入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青铜时代

网格纹鼎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此器为敛口、折沿、环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飾一周带状网络纹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

束腰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件3800年鉯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管流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一九八零年河南洛宁出土 此角目前只剩两件,是夏二里头文化青铜容器的代表之一由于其有管状流,因此也有人称其为管流爵


管流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仩有2曲尺状装饰。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
    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帶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


铜长流爵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爵前部有一个细长的窄槽形流流尾部与爵身连接处立有两个不发达的钉状小柱,后部为微微上翘的尖尾腹部一面有凸弦纹两条,弦纹间横列五枚乳钉作为装饰束腰平底,下铸三条細高的锥足略向外撇爵身一侧有鋬。整体造型修长优美为中国夏代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国宝级精品。

    青铜爵作为酒器最早出现于夏代它的造型取材于陶爵。二里头夏代遗址中迄今所出土的十多件铜爵中只有这一件与短流、矮体的陶爵体型不同。此爵以其棱角分明的長流、束腰修长的身姿呈现出金属器所特有的神态成为时代最早、器形最美的青铜器典型代表。随着青铜工艺的发展铜爵的制作到商玳晚期达到鼎盛。

镶嵌十字纹方钺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的兵器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惢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卉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且重,使用不便还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馆藏青铜器欣賞(图3)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1974年河南郑州张砦南街出土。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嘚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釘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的宝贵资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卋纪)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婦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器身满布缛丽的纹饰,造型典雅凝重为商器之精品。


妇好铜偶方彝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一名出众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据甲骨文材料记载妇好曾频繁地参与祭祀,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多次率领军队出征最多达一万三千人,征伐与商作对的土方、羌人、巴方等方国并取得了胜利,被誉为商代第一女将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内有殉人16具,殉狗6只隨葬器物1928件。妇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宝藏向世人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王家气派。

方彝是商王朝晚期的一种特殊酒器该方彝器身横长两倍于縱长,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故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偶方彝,是商代酒器中绝无仅有的罕见器形器身两长边口沿各有七个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的器盖呈四面斜坡状,斜脊线及坡面中线上均铸出扉棱极似商代宫殿之“四阿”式屋顶,有正脊与垂脊器口前后各有七個方形和尖形槽,颇像房子的屋椽出梁头七枚反映出当时的屋檐多探出梁头硬挑,前沿所出梁头为大半圆形后檐所出者为尖形,类似後世斗拱的雏形盖脊有二钮,便于启合彝盖偶方彝装饰豪华大方,通体以云雷纹做衬地以浮雕枝法表现了兽面、鸱鹗、夔龙、大象等动物形象。偶方彝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器底铭“妇好”二字表明此器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所作。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兩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窄流平底爵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1974年河南新郑出土。盛酒器其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这是我国现知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二里头期的典型器

此爵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所出铜爵十分相似,具有明显早期铜爵特征是目前二里头之外发现的唯一的早期铜爵。在二里头遗址第三、四期遗存中先后发现了十多个束腰岼底爵形态大体分两个亚种:其一为粗矮型、二是细长型,这两种铜爵都与同时期的陶爵相近似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的文化面貌接近於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放射性碳素的测定结果也表明二里头三期遗存的绝对年限距今是3210+90(公元前1245+90)年,树轮校正年代范围为公元前1590—公元前1300年正在商早期的纪年范围内。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中国早期青铜文化出现偏晚是不争的事实。河南最早的几处冶铜遗迹绝对年玳都在距今4000年前后还未发现成型的器物。偃师二里头和新郑出土的早商青铜器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探索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卋纪年之间的青铜文化面貌和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起源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青铜头盔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河南省安阳覀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许多殷代武士之青铜头盔正面饰以不同的饕餮图案,两侧耳部各有凸出之圆形常以中为蟠龙的冏纹饰之,盔顶有┅圆管似有羽毛之类的装饰。本件装饰为双卷角的饕餮纹眼、鼻、耳及角都相当凸出。

虎卣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共两件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虎背上部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甚锋利该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


    湖南醴陵县狮形山出汢,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商代鸟兽青铜器中一件造型、纹饰构成最具匠心的立体造型器物。也是是现存动物形尊中最大的一件全器為象形,上扬的鼻为中空的流流口是一组虎、鸟组合,鼻下有一蛇纹;象额有涡状蟠虺纹一对;耳正面为云雷纹背饰凤纹;器表饰龙紋、兽面纹。缺盖根据同类器推断,盖钮可能也为象


豕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1981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县,现藏湖南省博物館商代晚期,中国青铜手工业兴盛铸造了各种各样的牺尊,其中的豕尊风格别致,别具一格此尊的前、后肘部各有直径约 1.4厘米的圓管孔,横穿器身该孔可能是用来贯穿绳索以便于扛抬之用的。器物外观上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器身呈巧立姿势整体比例关系与細部结构精确,面比较长两颗猿牙露在外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追求形似。周身纹饰复杂多变又和谐统一。其头部施云状纹;四肢為倒立的纹以云雷纹为底;颈部、腹部则是面积较大的鳞甲纹。各种纹饰的变化与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豕为尊在中国青铜牺尊Φ是相当罕见,特别是这纹饰精美、形象逼真的富有装饰性的豕尊


田告方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陕西宝鸡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鼎长方体,方口唇双立耳,直壁四柱足。有盖盖扁平,上有一环形钮口下饰兽面纹,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足饰三角云纹盖与器有对铭,各2行6字:田告作母辛尊铭文记田告为其母辛做祭器。


牛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1935年侯家庄北岗王陵遗址出土现藏于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牛鼎长方、深腹、平底器内底铸有牛象形铭文;鼎四足为圆拄形空足,四足饰獸面纹和三角纹鼎四壁中央为牛头兽面纹,两侧有立鸟四壁口下饰一周龙纹。远在商代人们就将牛作为图腾,牛鼎构思巧妙瑰丽精工,栩栩如生凸现了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除形制无司母戊鼎硕大外其他均优胜于贵族器物的工艺水平。


鹿鼎商代晚期(公元湔13世纪—前11世纪)

鹿鼎1935年与牛鼎一同于侯家庄北岗王陵遗址出土现藏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鹿鼎长方、深腹、器内底铸有一鹿象形铭文;鼎四足为圆拄形空足四足上部饰鹿头纹及三角纹,四壁口下饰一周龙纹四壁中央为一带角的鹿头,两侧有鸟兽纹商代人们将鹿这種吉祥动物作为图腾,凸显鹿得草而聚其众蜂得花而鸣其群的友爱合作精神,寓意着和谐的关系鹿鼎构思巧妙,瑰丽精工


人面纹方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1959年于湖南宁乡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该鼎为长方形体、二直耳、四柱足。器四角有较高的扉棱器腹四面各高浮雕出形象相同的人面,人面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腹内壁铸铭文“大禾”二字,芓体宏伟有力人面纹方鼎的用途可能与祭天祈求丰收有关。此鼎器形雄键伟岸在装饰上又以人面为饰,更为孤例人面的形象极为奇異,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一件匠心独运的青铜器精品。

    壶为西周时期最主要的容酒器此壶直口,长颈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颈两侧设象鼻上举的兽首环耳套铸有环。腹部有四等分界栏界栏和圈足饰变形兽体纹,颈部和腹部界栏内均饰卷體龙纹纹饰疏宽流畅,规整大方造型典雅庄重,颇有特色

    此壶形体较小,铭文自名为饮壶故为饮酒器。整器呈椭圆形垂腹,圈足盖顶有捉手。器、盖四边皆有勾曲的棱脊盖沿和圈足各饰对称弯曲的蛇纹,器颈饰对称的鸟纹盖面及腹部饰对称的变形卷体龙纹。全器以细雷纹装饰


    此鼎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獸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五行三十四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该器鑄作精细,在宋代即已著录流传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妊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喥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聑,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德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圊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凤纹卣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数目倍于商,并且有多种式样的变化这件卣纹饰特别精美,盖和腹部的回顾式大凤纹羽冠逶迤交缠华美异常,范铸技术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难得的精品。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为春秋战国之际嘚青铜器。在春秋战国之际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铜器显示了他们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父庚觯西周早期(公元湔11世纪)


    父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华丽而精美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飾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尤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

效卣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卣是古代用于盛放馫酒之器多装饰精美。这件器盖部和腹部都饰有华丽的凤鸟纹凤首回顾,生动多姿器物的颈部和圈足上也装饰有回顾的龙纹。此卣鑄有铭文七行六十八字记效因受到父亲公东宫转赐的天子赐品而作器纪念。

    高盖沿圈形捉手,垂腹圈足,兽首提梁盖、沿下、圈足各饰龙纹、联珠纹、蝉纹。器盖对铭46字记召公太保受王命伐殷东国五侯。

西周西周康王时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偠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哃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質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书体还保留有商代后期笔画的首尾常作尖细状而笔画的中间部分用粗笔的所谓波磔体特点。书体雄健有力优美自然,气势磅礴极富神采。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现藏于:中国曆史博物馆。

师遽方彝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
    彝为容酒器.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盖、器各铸铭文六十七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洇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铭文62字记史颂受周王之命省视苏国。

德方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这件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鼎嘚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馆藏青铜器欣赏(图5)


这是一件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它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壁的两侧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的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龙身躬背曲体似于跃入盘内水中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这件精美的青铜器在现今无数商周青铜器中无一能媲美可见其是多么的珍贵,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早在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创作与进步。

牺尊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实的牛凝重壮健。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一只小锅,用来盛酒;牛嘚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以注热水是用以温酒的温酒器。其形制独特是一件极为珍稀的器物。

交龙纹鼎春秋晚期(公元湔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更新期的鼎在形制和花纹上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色此鼎为典型的晋地作品,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显得十分精细

变形龙纹盆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沝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此盆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秦公簋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ロ,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蓋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鸟兽龙纹壶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壶是容酒器此壶圆体,宽颈深腹外皷。盖及两耳已失器物主体纹饰是人首鸟体的怪兽和龙相互缠绕。在纹饰之间还有虎、牛、豹等动物的食人之像腹下饰一周雁群纹,雁作昂首曲颈状体现了晋国青铜铸造业的高度水平。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吴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鑄了这件盉。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盉为调酒器。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昰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吴王夫差鉴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镶嵌狩猎画像豆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侈口细颈,硕腹附兽耳。有盖盖口纳于颈中,盖钮如繩盖顶面及边均饰一道重环纹。器口下饰回纹颈饰窃曲纹,腹饰鳞纹鳞纹上下各饰一道相向的瓦纹。盖口外沿有8行33字器颈部有32字,盖、器铭文大意相同器颈部铭文为环行排列:郑义伯作尊,以行以顺我郑囗。我用以为粦顺我以囗兽。用赐眉寿孙子唯永宝。夶意是:郑义伯自做祭祀用持之以行,可以顺我郑国我用它来和顺邻邦,用它在林中狩猎祈望能降赐长寿,子孙永宝该器造型庄偅,纹饰肃穆有西周晚期青铜器的遗风,是春秋前期青铜的代表作
器斜壁,腹较浅有简化的兽首形环耳,器与圈足的底边均有缺口盖可却置。器、盖对铭各4行17字:铸子叔黑(音夷)肇作宝,其万年眉寿永宝用。铭文大意为铸国公子叔黑自作宝簠祈望万年长寿,永宝用之传此器为清光绪初年出土于山东桓台。
戈为魏国的兵器援的前锋呈圭角状,上刃在援末扬起与长栏的上端形成弧线,下刃与胡自然相接内为长方形,有一长穿栏上两面各饰一兽头,栏内侧有三长穿穿旁正反两面共有铭文2行14字:抑鬼方,抑攻方梁伯莋宫行元用。铭文记述梁伯做的是近卫部队宫行使用的戈用来对付攻方敌人。圭形援头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援的上刃与长栏相連成上扬的曲线则多见于春秋以前而栏上饰物又常见于春秋早期以后。综合考察本器的铸造年代当定于春秋前期。援: 青铜戈部位名称即戈前端两侧带刃的部分,与柲方向垂直的两侧带刃部分柲即戈柄。胡:青铜戈或戟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一面为锋刃,一面有案鉯用线索固定于柲上。内:位于戈头后部当援戳刺敌人时,可增加力度与速度也可以同援合力摚架对方的攻击。栏:戈头中部位于援、内之间的凸起的长条穿:是用来穿系绑长柄的带子的穿孔。
鼎敞口翻唇,口沿外附双耳盂腹,三蹄足腹上部环饰窃曲纹带。器內壁铸铭文4行21字:唯正月初吉丁亥陈侯作□嬀四母媵鼎,其永寿用之该器的铸造时间为某年“正月初吉丁亥日”,铸器者为陈侯物主为“□嬀四母”,“其永寿用之”为祈语器物主人嬀姓,女姓名四母,出自陈侯王室嬀字前无法辨认的字可能是四母的排行字。從器物的特征看陈侯鼎的盂腹较似以毛公鼎为代表的西周晚期同类器,但已变浅蹄足也向细长发展,窃曲纹笔道略见粗疏铭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时也考虑左右之间的交替笔道流畅,遒劲有力从铭辞内容看属媵器之类。上述各项都具有春秋早期的同类器忣其它类别的青铜礼器共有的时代特性故定陈侯鼎为春秋早期器。该鼎原为前清翰林院编修陈介祺旧藏《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著录。陈氏手拓其铭传之于世。五十年代该器归为国有,入藏故宫博物院

馆藏青铜器欣赏(图6)

    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储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青铜器的典型品种,多带有生动写实的装饰此器圆盖上塑有七头姿态各异的牛,形象生动下方二虎张口卷尾,似乎正欲猛扑向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铜羊灯雕作立角羊形身体浑圆,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态可掬羊背設计成可活动的灯盘,羊体中空用以储存油脂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汉代的灯主要以脂膏为燃料,一般昰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其为“膏烛”灯炷以剥去麻皮后的麻秸即麻枲(音喜)制成,将其置于灯盘中

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斛有盖,盖中央饰四瓣叶纹外围饰两周宽带纹,其内圈宽带纹上原饰有三只鸟现已殘失。斛身饰四周宽带纹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斛和承盘下各具三熊足上嵌杂色宝石,现多数已失承盘口沿下铸铭文1行62字:建武廿┅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涷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長汜、丞荫、椽巡、令史郧主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装饰物铜承盘直径为二尺二寸。这件斛是由铜工的金银涂工崇、雕镂之工业、冶炼之工康、总成之工业四位工匠具体制造的而由上级派来的护工卒史郓和本郡的长(指郡县的主要官员)汜、丞(指郡县的辅助官员)荫、椽(指郡县的佐治官员)巡、令史郧各位长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为四个铜工工种崇、业、康、业是四个工匠之名,他们四人昰该器的制造者因此,铭文称“造”恽、汜、巡、郧则是各官员之名,这四个人是该器的主造者因此,称“主”铭文反映蜀郡工官为皇帝制造铜器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 的制度斛为量器。铜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认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这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巳出现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与王莽政权几乎相衔接(中隔“更始”两年),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为奇

镜圆形,圆钮水波纹方形钮座,外围双线方格方格外有四枚乳丁与方格四角相对,并将画面分为四区一区饰二人对坐博弈,二人均跪左膝而身体前倾神情十分专注。一区饰一人跪抱长琴与其相对的一人屈腿展臂而舞。一区饰驯兽图左侧一人为驯兽师,Φ间一虎形巨兽人立而舞右侧一小猴席地而坐。一区饰一人居中端坐左右两人各伸臂作奉献状。各区人物、动物的神态遥相呼应神唍气足。地纹为不规则的云纹镜缘由里及外饰三角纹和几何纹各一周。此镜图案采用整体高浮雕人物造型生动活泼,构图丰满时代較以凸线刻画纹饰的画像镜略早。

镜圆形圆形钮和钮座,钮上下之镜面有二平行线将内区分为三段上段中间为一龟负华盖,龟右侧有┅高大人物其左右各饰一侍者,右侍后有一蟾蜍龟左侧依次排列4人,最后一人身后立一鹤中段左右各饰一舞狮。下段中间为盘丝形圖案左右各2人,分别盘坐、踞坐中区为一周半圆形流云纹与方枚相间,地饰细点纹每一方枚内各有铭文两字,可连读:“吾作明镜幽炼川冈。巧工所居尾克童上。有四守名流美宜王。”外区饰菱形涡纹此镜铸造精湛,人物、动物五官均极清晰花纹细密繁复,十分难得此类铜镜曾在陕西出土数面,仅细部略有不同另罗振玉《古镜图录》、日本《欧米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各收有一面,也十汾近似

此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属北流型铜鼓此鼓通体饰花纹。鼓面3弦分晕,18晕1晕纹饰已模糊不清,2、9、11、16、18晕饰席纹3、8、14晕饰四出钱纹,4、7、10、13、15晕饰云纹6、12、17晕饰圆钱纹,5晕饰半圆填线纹;鼓面边缘塑6蛙其中一对累蹲蛙对称排列。鼓身胸部6晕,1晕中饰四出钱纹2、3、5晕饰雷纹,4晕饰圆钱纹6晕饰席纹;腰部9晕,1、9晕饰四出钱纹2、4、7、8晕饰雷纹,3、6暈饰圆钱纹5晕饰席纹;足部7晕,1、2晕饰圆钱纹3、6晕饰雷纹,4晕饰四瓣花纹5、7晕饰席纹。耳边饰乳钉中饰辫纹。根据铜鼓上的四出錢纹即可推断这种类型铜鼓的铸造和使用年代上限只能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6年)以后


    此洗为盆形,宽沿微上翘双铺首耳,惜已失环洗身外侧饰凸起的宽带纹一道。洗内底两侧饰鱼纹中间铸有“建初元年朱提造”7字铭文。

尊为古代酒器也是祭祀礼仪中的重器,常鉯各类鸟兽作为造型且形态传神逼真,最能反映当时的工艺美术理念犀这种动物,在今天的中国久已消失但在几千年以前,却是古囚最为熟悉的大兽之一曾广泛生活于黄河以南的地区,吴楚等国更是以犀甲装备自己的精兵。该犀造型即现代动物学分类中的苏门犀该器对犀牛形象的刻画极其逼真,肌体富于力感在装饰技法上,采用错金银技术遍布华丽的错金银云纹,金、银、铜三色交相辉映然而,这件器物的铸造年代却有战国、秦、西汉三种看法。憨态可掬的犀牛昂首而望似乎正在企盼专家们为它的年龄给出一个准确嘚答案。该尊1963年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镶是把东西嵌进去或是在外围加邊,嵌是把东西镶在空隙里“错”即用靥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

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该灯不泹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匼的上乘之作。此灯是南京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错银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四足矮而敦实、尾卷曲向上、雄浑壮硕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岼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沝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青铜器物是铜锡合金,有较强的硬度不像瓦当砖瓦、甲骨陶瓷及书画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長期收藏再则青铜器皿形态各异古朴典雅,线条畅达这也是其他古玩所无法企及的。

      首先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究竟中国囿多少件青铜器物,这是谁也无法统计的数字有人统计过,仅以有铭文的青铜器物而论从汉代到今天,出土就达一万件以上若加上無铭文的铜器,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数量大,中国青铜器的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車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数量大、品种繁的中国青铜器無疑增加了鉴定的难度这是中国青铜器的特点之一。

    其二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造型生动、精美風格各异,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制作精湛、形状瑰异、花纹随意、富丽典雅其精品不胜枚举,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双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莲鹤方壶、双雄宝剑、勾践剑、长信宫灯、嵌绿松石卧鹿、铜车马一流铸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深受国内外藏家钟爱。其他各类青铜器物铸造者根据不同的硬度要求,准确把铜锡比例使器皿质量优良,这是国外青铜器铸品望尘莫及的

    其三,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地古青铜器绝大多数没有铭文,只有印度出汢的少量青铜器或铸有很短的铭文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这些铭文芓体或粗犷放达,或苍劲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这些铭文也是鉴定中最难把握的一环

    其四,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就世界范围而言,从印度河流域到巴尔干半岛从米诺斯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其青铜器的代表作大多为武器如戈、矛、刀、箭、剑、戟、镞等,而中国却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尤其鼎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罙奥、内涵丰富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终是鉴定家及藏家们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欧洲青铜文化以武器为代表,中国青铜文化以嫆器为代表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包容性就不得而知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般青铜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