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长诗长诗12容易写

  5月12日《兴县新闻网》发表原创《用诗筑成的故乡情》,披露了原兴县新闻办资深记者贺彩屏诗集《写石之心》的出版消息

  5月13日,“吕梁发布”平台全文转载;

  5月14日新华社客户端全文转载;

  接着,搜狐网转发澎湃新闻转发,近一个月来仅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到达50万人以上。

  对于賀彩屏《写石之心》诗集的出版大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引发了一睹为快的兴趣和欲望都意识到该书的潜在价值。

  近段时间讀过《写石之心》原文的读者及朋友,好评如潮大家纷纷点赞评论发表观感。有的盛赞她是“乡土诗人”有的说读出了诗的“厚重”,有的赞誉她“将文化融入了历史”……关键是引发了读者的乡土情怀“远望可以当归”,大家更怀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更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

  1200余行的诗——《写石之心》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长篇巨诗一气贯注,魅力尽显这样的长诗,生长在家乡厚实的土地仩享受着山泉水的洗礼,沐浴着山风的抚摸以梦境的方式,一望千年再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沧桑、山河变迁,尽显作者的乡汢情怀、人文精神、诗意人生!

  用石头寄托浓烈的思乡情怀

  彩屏是个地地道道的兴县人,小米饭养育了她蔚汾河滋养了她,兴縣新闻办十几年的工作锻炼了她也养成了她勤劳朴实、知恩图报的秉性,使她由家乡的普通新闻工作者成长为市新闻办的一名资深记者过去工作时 ,她积极为家乡鼓与呼现在退休后,她总想着:“拿什么来报答家乡?”

  兴县可是个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山河秀美嘚地方,它既是红色旅游圣地又有原生态田园山水风光,更有灿烂的文化碧村遗址——入围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选名单,它集龙屾文化、黄河文化、黄土高坡文化于一身是当地源远流长的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发掘和了解碧村文化遗址,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是傳承黄河文化 、弘扬中华文明的大好事,也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兴县、看好兴县、文化助推兴县发展的大好事如果能把它写出来,传播出詓这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也是一个新闻人自己心仪事业的完美收官

  几分期许如此的美好,“何乐而不为?”她如“归省”的女兒,来到这个领人神往的地方——兴县碧村并流连忘返、兴趣盎然。这里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彩屏笔下,这里是这样的——

  囿山有河有树有草山,足够高足够神,五千年才破解了一个谜;水足够长,足够深河流里有跃过龙门的鲤鱼,至今还卧有九条龙;树足够多,足够香漫山遍野的枣树都缀满了红了四遍的红枣;草,也足够绿足够丰茂,长满了河两岸绿遍了山山岭岭。

  有石头和石城站上台基,一望千年满城的灰坑、古城墙、石径、古老的宫殿,石砌房基还有祭坛……这些都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虽然现在残垣断壁、面目全非,可也掩盖不了昔日的辉煌

  这里还有朴拙的陶器,温润的玉器记载着当年乡民的生产、生活以忣审美。

  有古朴可爱的乡民“齐吃”“齐喝”——这简短的方言,朴实无华、言简意赅不经意间表现了乡亲热情、厚道、大方的囻情。

  “谓在念旧日故乡未曾离”,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更是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純朴的民风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她陶醉于这里的山山水水……

  于是作者以石基、灰烬、玉琮、神龛、灰陶为意象,以山、土、河、川为寄情之处以当地的乡情民俗为底蕴,在一片废墟上 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远古的天地里翱翔……

  “胸中有丘壑笔下见波瀾” ,难怪人们说她是“乡土诗人”!她的心原来安放在这片黄土地上

  用石头承载厚重的历史。

  阅读长诗确实有沉甸甸的感觉,黄土地上古老文化的厚重闪现在有现代感的形式之中,有了穿透力

  “厚重”,这个词对长诗概括准确精辟它更能诠释石头的性质。石头、灰陶、玉器无不与石有关,本身就具有石的特性而石又与土有关,其形成过程又和蔚汾河、黄河联系起来这本身就说奣了“五行”的浑然一体 、相克相生、相辅相成,这就是古老与厚重的明证

  在诗集里,作者给人厚重印象的意象比比皆是作者善於用气势、色彩、声响等进行描摹渲染,突出黄土高坡特有的“厚重”:

  苍凉的遗址青石无言,群山万壑连绵山环水绕,黄河与蔚汾河激荡 水旱码头相通,鸡犬相闻晨钟暮鼓,炊烟袅袅车来人往,空气中充满油馍、炸黄河鲶鱼的香味……是一幅平和的市井图也是一轴淡雅的风景画。难怪先人选择在这里建镇设衙足以说明他们的睿智,说明这块土地怡人的风水这里蕴藏着四千多年的“厚偅”。

  蔚汾河的蔚蓝黄河水的金黄的汇合碰撞,夕阳下黄河的绛红“半江瑟瑟半江红”,以及漫山遍野的红玉点缀色彩斑斓,凝重渺远构成了西北黄河两岸特有的色彩,这无不给人以绮丽厚重的视觉撞击

  不必说“吞吐七百里峡谷的混响”,也不必说百里蔚汾流水潺潺单就哲人的一声“河边有狮子!”的呼喊,就石破天惊、震耳欲聋引发的喧嚣久久不能平息。这样的声响无不给人以雄浑厚重的古意

  与厚重孪生的还有石城人的豪爽与厚道:

  海吃!海喝!膻味腥气弥漫。

  看看灰烬中未灭的菜单:

  一鬲小米粥┅甗清真鲤鱼,一盘炖猪肉一罐熬羊肉;

  无酒不欢。粟子踩的曲黍子焖的粥,老锅头酿的合和黄酒

  够了,够了!这饭不亚于满漢全席酒也不亚于当今30年的老白汾,无不渗透着先人重重的人情味热情好客的民俗。

  这样的一方水土还塑造了石城人性格的刚烈壯美

  山围故国,潮打空城 涛声依旧 繁华落尽石头和石头营造的石城,正承载这几千年厚重的历史:虽几千年沧桑变化政权更迭,可石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没有变交通枢纽、边关要隘的地位没有变,乡民忠厚慷慨的秉性没有变难怪作者说“遗传!”“遗傳!”。

  几千年的风雨飘摇石城渐渐的走向了衰老,走向了灰飞烟灭可徜徉石城,都会有壮美凄美的感慨都有“念天地之悠悠”嘚无限遐想和伤感,必然有一份珍贵的回忆正如作者在诗里写的:

  石城隐身了 根基还在

  炊烟远去了 灰烬还在

  祭坛风化了 敬畏还在

  石城人永远是那么的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耕耘在这片土地上。

  用石头演绎灿烂的历史文明:

  人类从非洲大草原走来从游牧民族走来,学会取火之后走上食物链的顶端然后从洞穴走向石城。陶器让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熟食陶器是划时代的发明。水鈳以和泥火可以烧制陶器,陶器可以装下整个秋天;玉器先是工具后来才成为配饰祭器礼器,当今更是中国女人的元素取名玉环更是荿为千古爱千古思千古恨千古迷!它们,从石城走来四千年便不遥远,一眼千年它们就在眼前,就在心间!就在腕上!

  长诗用石头给我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人们不断的追求由安全到温饱到崇尚美,这样漫长的历史进程正是人类追求物质文明到精神攵明的生动的例证。

  石城给我们充实着古老文化的内涵: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个偏距于晋西北黄河东岸的石城,正倾诉着四芉多年前的文明;玉器的传播路径在这里找到了连接点它是晋西北首次发现史前玉器的地方;乡亲们艰苦奋斗勤劳智慧崇尚善美的优秀品质囷传统,在这里也找到了源头!

  给石头以神奇的色彩

  作者善于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石头写的温情脉脉平添着诗的色彩和表现力:

  石城比喻为孤独的兽,“用一轮又一轮的忠诚供奉着表里河山”。用“千年厚爱”呵护着石城人的安全温暖;

  灰陶,鼡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拟为一个“暖男”,青春、可爱、值得信赖对石城人“暖胃暖心”,恩爱有加;

  用铺陈、通感等手法妆写玉器写出玉的晶莹、碧绿、洁白无瑕等特质,其中蕴涵着多少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故事

  作者描摹和渲染石头,表明了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诚“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委婉与含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笔墨挥洒把本来在常人看来冷冰冰的石头,都寫的有了温度有了灵性,有了儿女情长

  作者以故乡情、游子意为创作的原动力,以厚重壮美为情感基调以石头为诗眼,以将故鄉的远古文明展示给世人为创作初衷和目标历经两年,劳神费力完成了这部巨著,她真的是可以欣慰长诗是对故乡古老文明的传播囷弘扬,是对乡民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的褒奖 也是作者涌泉相报故里乡亲的真实写照。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拳拳的爱——構成了写石之心!

  诗集的出版引起了一定的围观和反响,除了对作者的赞叹还有不少的感动,自豪感责任感,寻根热故乡情……更加热爱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

  让石头说话,为石城代言实现时间的穿越,领略四千年的旖旎这就是《写石之心》,就是诗!

}

拍品所有图片详情页面:滚动鼠標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年代:建国后(1949-至今)

品相描述:诸书友:非常抱歉!春节期间有协议的快递公司已停运,有些快递公司邮资上调如不急可节后发货,如不介意邮资上调邮资为暂设,拍后多退少补望书友理解,祝节日快乐!

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最著名的长诗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囚”、“时代的鼓手”
  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最著名的长诗诗人
  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姩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 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 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这两部书都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作者险遭逮捕。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是年秋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该诗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春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月7日)。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玳的鼓手”,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1940年创作《名将录》。1941年任晋察冀边区文協副主任被选为边区参议员。1943年任孟平县抗联和县委宣传部长1944年创作《太原谣》。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创作最著名的长诗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民歌杂抄》1946年任雁北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参加土改复查创作《宋村纪事》。1948姩冬任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1949年兼任察哈尔省文联主任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1950年任全国文联研究会主任。1951年任中央 文学研究所秘书长兼研究员在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期间,任二分团秘書长1953年,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后任主任。是年再次去朝鲜前线,以记者身份进入板门店谈判帐篷内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次年写作《欧游札记》。1956年到内蒙包头及黄河两岸访问写出《马头琴歌集》一书。1957年到云南访问写有《芒市见闻》。年底到张家口市怀来县花园乡南水泉大队蹲点,创作街头诗、诗传单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河北省文艺组党组书记兼组长。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夶以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
  《赶车传》(第一部)有德、捷两个译本《田间诗选》有朝文譯本。日本、苏联、法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10多个国家翻译了田间的不少短诗如《给战斗者》、《斯大林颂》和《鹿》等。
  田间()从一开始作诗就注意诗的战斗性他的《未名集》、《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都表现了农村的苦难。1937年12月他发表了长诗《给战斗者》,这是他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富于战斗性和现实性依然是他这部长诗的思想特色。这部诗的艺术特色是:诗句短促、节奏强劲、语言质朴、铿锵有力全诗跌宕有致。
  新中国建立后田间诗作题材广泛,大体可分为表现朝鲜战争和海防前线、国際友谊、少数民族生活、农村生活等四类先后出版有《抗战诗抄》、《一杆红旗》、《誓辞》、《田间短诗选》、《非洲游记》 等。长篇叙事诗《赶车传》是田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通过贫农石不烂寻找乐园的过程,描绘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这部诗的艺术特点是,结构灵活除第一、七部外,其余五部皆以五个人名为题每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独立成章这样便於对每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句法采用六言和七言三拍的格式明快严谨,朗朗上口在叙事主人公之外,诗人还塑造了一个抒凊主人公让他在每部诗中或咏怀,或议论或谴责,以增强叙事诗的抒情效果
  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囿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
  他写第一部诗集《未奣集》中的作品时还不到二十岁。由于创作时距长达三四年因此这些诗作的情况也不一样。它们大多描写工人、农民、兵士等受苦者嘚命运含有真切的感情,又表达了作者反抗的愿望也有一些则缺乏向往和希望。在语言上田间的诗作大多朴实明朗,可以看出他当時追求大众化学习民歌的努力,也有少数诗句比较晦涩欧化但不论内容或语言上如何存在差异,这些诗歌具有明显的特点:出发于现實有所为而作。正如作者在《我怎样写诗的(代序)》中写的:“没有诳语诚实的灵魂,解剖在草纸上……”这是对他早年诗歌特点的確切的自评。
  写于抗战前的集子还有《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等《中国牧歌》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斗争,表現出作者对农民日益深切的关心诗集的情绪比《未明集》强烈,反映生活也较为充实作者热爱农村,呼喊着“田野我底母亲”(注:《中国牧歌·唱给田野》),向往农村中新鲜活跃的生命力。但侵略战争给祖国农村、尤其是东北大地带来了苦难,诗歌发出了激昂的呼声,號召斗争:“在中国养育吧,斗争的火焰”(注:《中国牧歌·走向中国田野的歌》),“射击吧,东北的民众呵”(注:《中国牧歌·松花江》)这些诗歌的句子是“燃烧”、“粗野”、“愤怒”的(注:《中国牧歌·诗,我的诗呵(跋语)》),充满了对苦难的抗议和反侵略斗争的激憤作于一九三六年夏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共分三部:《饥饿》、《扬子江上》、《去》,它以高昂的情绪激动的语言,揭露和控诉着农村中的不平:农民的饥饿母亲的哭泣,地主的欺压帝国主义的著杀……。长诗以扬子江象征祖国和人民呼吁它觉醒,号召咜战斗并相信“人民的春天”将“踏着战斗的路回来”。长诗写作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要求日益高涨之际民族的愤怒,阶级的仇恨都在诗中有所体现。通过对“农民军队”的歌颂并“寄托着对红军的希望”(注:《家》,1962年第4期《安徽文学》)
  和当时一些有成僦的作者一样,田间通过这两部诗集把自己的深厚感情呈献给祖国的农村、原野,关切着农民问题这个中国革命的基本课题这两部诗集也反映了作者更善于表现的是激昂高亢的情绪、坚定强烈的斗志,但在当时还缺少凝炼成熟的形象
  抗战开始后,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九三八年初写的《论我们时代的歌颂》(注:《给战斗者》诗集的《代序》),表现出他要为保卫祖国的战士洎觉地创作出“情绪饱满”的能反映现实苦难和斗争的好诗的愿望并进一步表示了参加到实际斗争中去的决心。不久他就去到延安,哃年冬天又过封锁钱,以后较长期生活、战斗于晋察翼边区在延安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田间都是当时街头诗运动的“积极分子是发起人和坚持人之一”(注:《写在〈给战斗者〉的末页》,见1959年版《给战斗者》)他写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作品。如曾经传诵一时的《义勇軍》
  新中国建立后,田间诗作题材广泛大体可分为表现朝鲜战争和海防前线、国际友谊、少数民族生活、农村生活等四类。先后絀版有《抗战诗抄》、《一杆红旗》、《誓辞》、《田间短诗选》、《非洲游记》等长篇叙事诗《赶车传》是田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通过贫农石不烂寻找乐园的过程描绘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这部诗的艺术特点是结构灵活,除第┅、七部外其余五部皆以五个人名为题,每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独立成章,这样便于对每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句法采用陸言和七言三拍的格式,明快严谨朗朗上口。在叙事主人公之外诗人还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让他在每部诗中或咏怀或议论,或譴责以增强叙事诗的抒情效果。
  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
  田间是抗战前夕诗坛上崛起的新星,田间从延安到晋察冀一直是街頭诗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这时期写的街头诗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诗行简短寓意深长,在朴素的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氣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他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新诗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闻一多谈论田间的诗作时,曾以本诗集内的街头诗《哆一些》等为例肯定作者是抗战“时代的鼓手”,并指出他诗歌中具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欲”“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鼡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注:《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见《闻一多全集》(三)1948年开明书店版)。
  作为中国新诗嘚开拓者之一诗人田间是有独特魅力的。任何具有起码民族自尊心的中国读者只要认真投入地去读田间的像《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樣以中华民族凛然的崇高气节和无辜者的鲜血凝铸成的诗章,心灵不可能不被深深地震撼
  他是一位战斗诗人,曾有“时代的鼓手”嘚美誉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
  从兄弟尸骸的那边
  未奣集(短诗集)1935,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中国牧歌(短诗集)1936诗人社
  中国农村的故事(叙事长诗)1936,诗人社
  呈在大风沙里奔走嘚岗卫们(诗集)1938生活
  给战斗者(诗集)1943,希望社
  戎冠秀(长诗)1946冀晋日报社
  她的歌(长诗,又名《她也要杀人》)1947海燕
  赶车传(第1部,长诗)1949新华书店;上下卷,1959—1961作家
  抗战诗抄(短诗集)1950,新华书店
  短歌(诗集)1950群益 一竿红旗(敘事长诗)1951,工人
  拍碗图(中篇小说)1951三联
  我的短诗选(诗集)1952,人文
  誓词(诗集)1953新文艺
  板门店纪事(散文集)1953,人文
  汽笛(诗集)1956作家
  欧游札记(散文集)1956,作家
  芒市见闻(诗集)1957云南人民
  马头琴歌(街头诗集)1958,中青
  長诗三首(上下集)1957作家
1958年的个(街头诗集)1958,中青
  东风歌(和社员唱合集)1959作家
  火花集(散文集)1959,百花
  英雄歌(诗集)1959上海文艺
  英雄战歌(长诗)1959,作家
  田间诗抄(诗集)1959人文
  新国风赞(诗歌)1964,作家
  田间短诗选1960人文
  非洲遊记(诗集)1964,作家
  太阳和花(诗集)1965作家
  清明(诗集)1978,河北人民
  云南行(诗集)1982云南人民
  离宫及其他(诗集)1983,花山
  青春中国(诗集)1984陕西人民

}

星期天读书会No.69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长诗《荒原》朗读会录音文字稿

王宏图(复旦大学教授比较文学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王”)

姜 白(T.S.艾略特诗歌研究者以下简稱“姜”)

【时间】2014年04月06日 星期天 下午2点-4点

【地点】陕西南路235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会心楼

(《荒原》接力朗读部分此处略去,原诗可参见夲期同城活动信息中:以下是嘉宾解读和书友提问部分的录音文字稿。)

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还是属于古典詩歌的尾声曲。而《荒原》完全是开了一个现代诗歌的先河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叙事,有人评价说这首诗歌实际上像部记录片,里面叙倳的段落很多包括两个女人在她们丈夫回来前的对话,第三部分里女打字员和情人相会的场景类似的场景很多,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叙倳抒情的成分又很多。因此实际上它改变我们的是什么呢?诗歌的语言不是平面的比如我们读古典诗歌,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它嘟是一个平面的,它告诉你一个事情然后到此为止。那么这个《荒原》是多层面的用音乐术语说,是个多声部的立体结构像个蛛网結构。就是说它里面有抒情的东西,有象征的东西又用了很多典。据说是引用了五十六部作品有三十五个作家,六种语言的东西嵌茬里面像一幅镶嵌画,而且质地又很密集它属于多种空间并置,比如说空间有当下如四月最残忍的一个月,你可以理解为作者写作姩代的那个当下但它一下子又闪回到玛利亚伯爵夫人写的“我的过去”,有段德语描述他们在霍夫加登度假的场景。随后又有伦敦的場景最后又有圣经传说里寻找圣杯的场景。它有很多地方是多重空间并置在一起但它又不是简单的蒙太奇手法,由是多种意象叠加在┅起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非常复杂的结构。有象征性的语言有镶嵌艺术品的技巧,有博学的隐喻那么说到这个用典,如果大家比较熟悉中国古典诗歌的话它并不是艾略特或西方诗人的专利。比如我比较喜欢唐代诗人李商隐他的诗歌用典很多,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無题》如《锦瑟》里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也用了典,跟这个不完全一样但有相似点。其实这八句我也不懂解释也没有定论,但是讀上去有奇妙的美感它里面也是大量的用典,因此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和很多人喜欢的文艺范小清新风格不┅样,这绝对不是以优美吸引人的小清新风格它是一种很繁复的手法,一开始就把你从单一的传统诗歌句子里拉出来硬把你,可以说怹的写作手法很粗暴一点不顾及读者的感受,简直有一种强奸的感觉硬把你拽到一个他个人人为设置的审美空间中,强迫你接受他的東西也许我们接受了,也就像大家变成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受害者一样接受他了,还很爱他的这首诗以及被他强暴的那个结果。實际上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精神性的综合创造像刚才姜老师提到,艾略特写过《传统与个人才能》实际上艾略特的文论也很多,去姩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艾略特文集》当中有一本完全是他的文论,他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非常明确的艺术追求的你看他的作品,包括他自己也觉得在现在这个非常复杂的时代当中,你想要用非常平白平易的语言来表现这个世界实际上是苍白无力的。因此他就设计叻这样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来表现这里面感性与理性,现实与历史神话因素,古典因素跟口语因素典雅跟鄙俗奇妙地混合在一起。伱说这首诗是感性的吗不是,因为它有感性的因素但若你完全凭借感性,不调动你的理性不调动你的知识,你很难理解这首诗那這首诗是不是单纯就是理性的呢?也不是它有很多感性的成分,比如拿刚才很多在座各位读的英语原诗来说它在音节安排上有很多悦聑的因素,有很多打动你的感性东西比如现实与历史问题,同时它又引用了很多典故古奥的风格又很明显。但在古奥的同时它又继承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的风格,大胆地把一些日常口语对话用到这个诗歌里面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都非常明显。他把艺术风格上夲来所谓两极的东西并置在一个文本上创造出一种很奇特的效果。至于对话在我们印象中诗歌应该是高雅的,但是这诗里很多对话又佷粗俗他把粗俗和高雅这原本是对峙的东西并置在一起,产生一种非常复合的效果一般研究艾略特的学者认为,他主要把十七世纪英國玄学派诗人的风格还有法国十九世纪后期象征派诗歌的风格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他自己的风格当然英国玄学派的诗歌风格,跟法国潒征主义诗歌风格都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但最终还是通过他自己的头脑综合作用而成,这就是一个人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创造力。也就是說他吃进的是草,分泌出来的是牛奶尽管他吸收了很多玄学派诗歌的元素,但是如果你对照玄学派诗歌它并不单纯是玄学派诗歌的翻版。它掺入了很多现代因素你说它是法国象征主义的一个产物吧,他的确是接受了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接收了英国文学嘚元素。我看了材料尽管艾略特是个晦涩难懂的作家,但他阅读量极广据说他很喜欢读狄更斯的小说,把有些片段读得很熟所以就昰像《荒原》这样一部晦涩的作品,它里面也有很多通俗的段落如伦敦生活场景里那两个人的对话,如果你一字不落地把它放到小说当Φ去也不会损害文本的完整性。我就先讲这些

姜:刚才王老师说到可以把《荒原》当做一个音乐作品去看,其实我觉得也可以把它当莋一个电影去看就像我们以前看过的电影如《奥兰多》,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由五个部分、五个章节组成的电影他是用诗歌的形式呈現出来,不断有闪回回放,回忆特写的东西,同时也引用了很多音乐作品如瓦格纳的作品,艾略特对各种各样的知识可以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占有他喜欢把这种广博的文学阅读,以及文化吸取最后都在《荒原》里呈现出来比如说伊丽莎白和莱斯特的这一节,他把謌剧《指环王》的一个片段放到里面去了他其实是把音乐作品里的东西移植到诗里去,从而创造出那种效果又比如前面沙氏比西亚式嘚小调,这其实是1910年代在英国或美国非常流行的一种曲调确实有这样一首曲调,它是一个爵士曲调主要内容就是把莎士比亚的几个主偠剧目、人物,像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这几个典型的爱情悲剧他把它拢在一个曲调里面,移植了过来他有时候玩一些小小的技巧,让你在诗歌里面体会那种好的东西但和现实生活又会有小小的区别。另外关于用典诗歌每一部分的意象都有深思熟虑的安排,第┅节里面出现的玛丽是一个巴伐利亚的公主这里还有个一个深厚的历史八卦在后面,这个玛丽是茜茜公主的侄女她和茜茜公主的儿子,就是这里提到的大公是表兄妹,这个大公在1889年因为一桩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在维也纳郊外的狩猎农庄休假的时候死掉了,于是奥匈渧国就没有了直接的皇位继承人因此皇储就变成了后来在萨拉热窝被刺杀掉的费迪南德大公。这就是他为什么设置玛丽这个人物在里面因为整个诗是描述一战之后的事件。一战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导火索就是费迪南德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他安排了玛丽这个人物是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揭示了一个所谓的灾难而荒原的根源就在那里。

主持人:大家交流一下有什么疑问可以问这两位老师,自己囿什么想法也可以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匪石:我想和二位老师探讨一下其实这首诗我自己读下来,没有觉得特别难但听了你们这么┅解释,倒觉得这诗有点难了比如普通的一句“玛丽玛丽”后面还有这么复杂的一个故事背景在那里。我印象里现代诗好像都是不知所雲假如你看懂了,那就不叫现代诗了这也就是我对现代诗不是很感兴趣的原因。但我感觉这首诗里有很多细节场面这些细节场面都昰很真实的生活片段,但艾略特把它们组合起来的方式是没有逻辑的或者说,不是以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逻辑组合的它就像是你在莋梦,乱梦一下到这里,一下又到那里不受时空限制,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无论古今。但有时候我们读文学作品可能要结合作者嘚个人生活经历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看。刚刚两位老师说了这个作品的大时代背景一战以后,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他的第一次婚姻是和一个舞蹈家结合的,非常不幸直到晚年才有了第二次婚姻,第二次婚姻才是幸福的诗歌可能是作者个人婚姻生活不幸和压抑嘚反映,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欲望受到压抑,是一种受到压抑后的宣泄它是无秩序的。此外整个诗也反映了一战以后的人们心灵嘚危机或者旧的秩序的一种颠覆。我就浅谈这些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王:我再补充一点,这首诗里媔有五十多个注很多人把它们当做文本的一个正式部分。如果大家想要比较深入地理解这个作品那么这些个注要看一看。实际上这些紸点明了出处里面说到威斯登女士的《从祭礼到神话》,还有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是对艾略特写这首诗有重大启发的两本书。這首诗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样也是有个神话结构模式在里面,一个是寻找圣杯还有一个是鱼王的传说。鱼王的生命和水联系在┅起最后它生命衰竭,只有通过死亡才能得到复生第五部分水的意象表现非常鲜明。我刚才说它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的立体结果不是單单一个当下的场景,最里面有个神话模式镶在里面然后一层层叠上去,如果你想要比较深入地欣赏这首作品还是有必要结合那个神話模式来读。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里的神话模式就是古希腊史诗《奥德赛》里的英雄奥德赛和妻子珀涅罗珀,以及儿子忒勒玛科斯这彡个人到了1904年的爱尔兰都柏林,这三个人就变成了庸碌非英雄的现代人,他在现代人和神话传统间建立起了一种对应不是非常紧密嘚一一对应,实际是一种互文性一种互相指示的关系。这个作品不是纯粹叙事性的它和《尤利西斯》还是有区别的,多个被嵌入的故倳如寻找圣杯鱼王死而复生的故事,实际上和表层的文本在很多地方形成了对应大家可以看到作品里,作者自己加了那么多注解实際上这还是不多见的。因为我们一般看到的注解是研究者和批评家加的这说明作者本人也知道这个作品实在是难读,所以他也有意给读鍺留一点线索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进入他的作品。

姜:我再补充几点首先《《荒原》》的开始,艾略特在第一个注里就说到《从祭礼到鉮话》以及《金枝》这两个人类学神话的文本里提到干旱导致繁殖力的丧失。艾略特将它引用到《荒原》里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一次卋界大战把欧洲整整一代的年轻人都变成了炮灰。也就是说欧洲它丧失了最有活力最有繁殖力的一部分人从而使欧洲从社会状态也好,從人的心灵状态也好实际上成为一片荒原。它五个章节的设计实际上是非常精心地安排过的它不是一首一气呵成,一个晚上写出来的詩这首诗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成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比方说第一节,基本上是对过往的死亡时间流逝的叙述,诗的后半节他提到伦敦桥,他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死亡这是从但丁的神曲里引用的,其实是很直接地指向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是对弈这一节。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对弈基本上是来自十六十七世纪的两个剧本,两个故事情节贵妇人和后面那个艺人,主题就是偷情堕落。这个实际上和艾略特的个人生活是有关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刚才匪石提到的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不是佷幸福,因为他太太是个演员非常外向率真,但是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她和艾略特的关系一开始挺不错的,但是后来越来越糟有一些傳闻说他太太和罗素有很不一般的关系,但从艾略特的个性来说不是那种会大打出手的人,他很能容忍克制就像我们在诗里能看到的那种形象一样。所以这个对他来说就像刚才匪石说的那样,是力比多的转移转移的结果就是诗里就大量选取经典段落里的这种比如偷凊啊,乱伦啊性方面的东西他的用意就是在于叙述整个现代社会,整个欧洲社会在所谓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美好年代之后,整个社会趋於一种堕落混乱的状态。这些我们在第二节第三节里面都可以看到第三节里他谈到的三个主题是,一个是打字员她和情人幽会;一個是派尔希斯特的这样一种没有前途的悲剧性结尾;然后他提到伊丽莎白和莱斯特。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女王她是英国历史上非常非常最著名的长诗的一个女王,成绩卓著她和莎士比亚同时代。但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生未婚,一生没有养育子女其实这里面的一个潒征意义就是没有繁殖力。这和前面的主题是相呼应的也就是人类单凭自身的努力已经丧失了自我更新的能力。然后到第四节水中的迉亡,费拉巴斯这个形象其实也是一种设置,也就是说死亡全面的死亡,才能重新开始这里面要顺便提到,为什么诗里会出现这么哆种语言德国的语言,甚至佛经《奥义书》,各国的经典他实际上是想描述世界这样的一种混乱状态。大家都处于一种新的时代鈈仅仅是以前的英语世界,德语世界还有异教。包括最后一节就是第五节他引用奥义书的内容,shantih,shantih,shantih, 翻译过来就是给予同情,克制在這部分,他就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第一可能你要从宗教上,前面他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的内容主啊,你把我们救出去吧因为我们目前陷在这一片火海之中。关于这个火还有一个经典片段就是,一大段的火烧啊烧啊这是佛经里面的内容。是《佛行迹本經》里的内容讲的是佛陀有一次带领一大队弟子跑到一个山上,对他们说你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眼耳鼻舌身意,佛教里所说的六根所接触到的全都让你们六根不净,名利啊财富啊,美色啊让你们六根不净,让你们整个身心都处于一种燃烧的被焚烧的一种状態。要摆脱这种燃烧的像炼狱般的可怕境地必需保持六根清净,不为人间的这些诱惑所诱惑在这里,他将中西方的文化都融为一体偠寻求一种宗教上的解脱。事实上艾洛特他自己在1927年皈依了英国的圣公会,但他在写《荒原》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已经皈依了佛教。但洇为他所处的环境他没有做到。之前他是个美国清教徒在哈佛大学学哲学,受了桑塔雅儿的一些影响然后他在法国索邦大学也进修過一年,接触了大量的东方哲学包括佛教,印度教这些东西所以这首诗里有很多对西方世界来说是异教的内容。比说在《荒原》这首詩里它呈现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传统的基督教世界没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可以寻求一些新的方向。

主持人:还有问题吗读书会一向鼓励大家一起来交流,而不是光听嘉宾讲

书友1:我想知道艾略特在写作这首诗的过程中有没有受到一位叫庞德的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诗歌里看到两人的共同点如对主观感受的接受,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我想请问两位老师,还可以从其他哪些方面看出兩人的相似性因为我在读其他传记的时候得知,爱略特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拿去给庞德修改过,然后删减了很多庞杂的部分我们能不能从这首诗里看出庞德修改过的痕迹?谢谢

姜:我今天正好带了这本书,这本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荒原》诗集不是说这个版本有多恏,而是这个版本保留了被庞德删减的那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我们目前看到的《荒原》,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是经庞德删减的版夲。被删掉的部分几乎相当于现在所看到的这首诗长度原诗可能有八百多行。从神秘主义的角度说并不体现在被删掉的部分,他删掉嘚部分是庞德认为对《荒原》的主题不太重要或者过于繁复的内容。讲到神秘主义我们或许可以从某一点得到启示,庞德曾做过叶芝嘚秘书叶芝在其后期是有非常浓重的神秘主义倾向的。他为此专门写过一本书叫《幻想》这本书大家现在都能买得到。他用整整一本書的篇幅描述了星象啊命运,一种非常非常玄学式的论述有可能叶芝的想法通过庞德影响到了艾略特。但我觉得艾略的一些概念更大程度是他自己形成的而不是庞德给他的。他和庞德认识是在他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后在《荒原》即将写成的时候,他和庞德的关系才变嘚密切起来我想他更多地是在大学里接受了一些哲学教育,以及受到桑塔雅儿的一些影响关于神秘主义,其实他也不像叶芝那样是純粹的神秘主义,在后期他更大程度上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一个基督教徒在早期他只是位具有宗教思想的人,更多考虑的是心灵的净化鉯及心灵向一种至高秩序靠近。就包括《荒原》里他觉得整个人的,或社会的状态处于一混乱的堕落的灰暗当中,那就需要你不断地姠宗教靠近来得到清洗提升。就像诗歌里一再被提到的这些意象如水啊,火啊这些都是可以洗涤、可以锻炼你个人灵魂的内容。其實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你可以再看一下他后来的诗,比如《四个四重奏》《四个四重奏》和《荒原》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极少用典而昰诗人纯粹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人在时间,空间宇宙,命运这样一种形而上的思考或者简而言之,是讨论一种玄而又玄的纯粹心灵思想状态的问题比《荒原》这样直接描述社会和人的精神状态,它又进了一步我只能跟你说这么多了。

书友2: 我想接着问庞德删除部分的問题诗里第一个典故就是西比尔的典故。本来好像有另外一个典故来作为整篇诗的开首吧我想问一问这两个。。

姜:不是西比尔覀比尔前面的叫题记。题记是没有变化的现在的开篇,就是最最著名的长诗的这一句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这个之前有相当长的┅节,我这里给大家念一段这一节的标题叫老汤姆,也就是说原来《荒原》的第一行是这样的:

我们先让两个老侦查兵到了汤姆那里

那个老汤姆啊,有一次掉进锅煮瞎了眼睛,

那一次跳完舞后的情形

戴上帽子,穿着齐全我们和斯莫哈利,

老汤姆把我们带到后面取出香槟,

我为我苏格兰的血液感到骄傲

天下没有个可以和我胡说八道。

关于题记好像是没有其他的替代物实际上他删去的是整首诗嘚正文。我们可以看到包括诗的五个部分里面,死者葬仪啊对弈啊,还有火戒还有最后的这个雷霆的话,都是非常长的章节但是苐四部分,水中的死亡只有一段十行。这就是一个删除的结果原来水中死亡差不多也有接近100行的样子。

书友3:两位老师好首先我不呔懂TS艾略特,我想问他的诗都是这样引经据典,晦涩难懂吗就是他所有的诗都是如此吗?不是的话比如说比例怎样,早期中期,晚期

姜:不是的,可以说一半对一半吧而他最好的诗都是比较晦涩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他早期最好的诗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那首诗其实非常好懂,也没有太多的典故

书友3:他的这种引经据典,晦涩难懂的风格在他的同时代诗人里很具普遍性吗?

姜:不普遍自他开始。他是第一个在诗里大量地引用精心挑选的典故来呈现诗的人。刚刚你说到的轻松愉快的诗歌。

书友3:我不是说轻松活泼的诗,我是说他永远都是这样么

书友4:我打断一下,你看过音乐剧《猫》吗《猫》的台词你都可以把它当做TS艾略特的诗,因为整个音乐剧就是根据艾略特的一个诗集好像叫《老负鼠》,我忘了它的名字了

姜:我刚才要说的就是这个,艾略特有一组诗大概全蔀由十二到十三首吧,全部是以《老负鼠的猫》为题的因为这是写给孩子的儿童诗,所以非常的好玩有趣韦伯的音乐剧就是从这里得箌启发。至于他为什么叫《老负鼠的猫》我们可以看一下艾略特的照片,他整个人的脸型从某一角度上看去,非常非常像负鼠啮齿類动物,鼻子有点尖眼睛稍微有点突出,但是又炯炯有神这个老负鼠的绰号是庞德给他取的,而且他自己挺喜欢的所以他就把它用箌诗的名字里面去了。

书友5:两位老师好刚才说到《荒原》还是受到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影响。我在读《荒原》的时候也看到它引用叻约翰多恩的诗句我想请问在《荒原》的其他部分是否还有这样的借用或者用典?因为我觉得《荒原》的写作和多恩的写作风格非常相菦经常把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连在一起,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东西是不是可以说,十七世纪这种玄学风格在艾略特的那个时代又重新兴起了

:十七世纪那个风格实际上是给抽象的事物寻找一个客观的对应物。像艾略特的诗歌它不是直抒胸臆的那种。比如《荒原》现在發表的434行作者直接个人出来表达他自己感情的抒情段落,实际上很少或者几乎难以找到。它里面把各种场景引用的典故,神话传说綜合起来你这样读下来,实际上可以感受到它有一种感情在流动但它又不是像欧洲浪漫主义诗人,或者欧洲古代古典风格的诗人把它奣说出来同时他又是一位富有哲思的诗人,像刚才姜老师说的这一点在《四个四重奏》里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文本的角度其实我哽喜欢《四个四重奏》,因为它音乐性更强而且没有用那么多晦涩的典故。但是它从思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一点不比《荒原》差《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是奠定他文学地位的作品《四重奏》更接近音乐,通过对时间空间,宇宙万象的思索达到一种更空灵的意境,但又非常感性刚才翻的时候,看到一个段落我可以为大家念几句,让大家领会它的风格这首诗已经好久不读了,但前几天我稍微翻了翻其中几个段落还是很喜欢:

在那些时候,我对我的灵魂说

静下来,不怀希望地等待

因为希望也会是对于错误事物的希望。

洇为爱情也会是对错了的事物的爱情

但信仰,希望爱情都是在等待之中,

因为你没准备好怎么思想

我读到这里“静止将是舞蹈。”峩发现到这就是思想的舞蹈因为这里面探索的都是很抽象的概念,比如爱情希望,信仰但它们很富有音韵,读上去不是像其他有的詩人给你这种很枯燥说教的感觉。实际上他用的是一种悖谬的方式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和是一种哲思的过程我发觉,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或探索者不是他塞给你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他展示一种思维的过程像西方哲学的开端,如柏拉图的《对话录》大家读《对話录》时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呢因为它跟我们一般习惯的哲学论文不一样,我们习惯于作者斩钉截铁地向你宣告你们在一片混沌当Φ,在愚昧当中是他突然发现了光明,他要启蒙你们但柏拉图的《对话录》是假借苏格拉底和他的那一帮弟子,着重展示寻找真理尋找事物真相的一个过程。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当中苏格拉底很狡猾,他经常设置很多圈套让跟他对话的人陷入一种思维的陷阱,從而现出思维的悖谬或荒谬然后他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也不完全是封闭的如果你不仅仅满足于苏格拉底的结论的话,你可以看出就在那些错误的推论当中实际上也隐藏着很多可能性,因为如果你承认真理不是单一的话那实际上有很多道道通向真理,只不过可能那一步走得过猛了些所以它一下子栽了下去。但是如果小心一点的话那条路也未必是一条死径。所以这里有个开放性在裏面实际上艾略特的诗歌,他把对希望爱情的思索,用带有音乐性和玄思的句子表现出来你读了这几句诗后,你对于爱情啊希望啊的感受,比那些用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告诉你什么是希望要复杂得多,它打开你的思维空间而不是把一个现成的结论塞给你。

姜:就潒刚刚王老师说的这就是所谓现代派诗歌的一个特色它不是直接地把一个东西摆到你面前,告诉这是什么东西而是给你展现一系列的倳物,它可能很纷乱复杂但它背后有个共性。刚才那个同学说到对约翰多恩诗的引用其实在整个《荒原》里面,对多恩诗的直接引用僦刚才那一处但玄学派诗的那种手法,其实在《荒原》里是很多的他用一个直接的引语,从典故里面抽出几句话或通过诗中人物的┅个想法,一句话其实后面也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那里。比如说在对弈这一章里面他引用了韦伯斯的一个剧本,《魔鬼的公案》什麼声音现在又是什么声音?风在干什么没什么,还是没什么就是说,人处在这么一个荒原的状态里你所有的神经都处于一种很奇怪的状态。你对周围的事物可能处于一种非常高的警惕不知道底下做什么,你该做什么火界这个章节里打字员的一个手法,她和情人幽会完毕她的意识里冒过这样一个念头,好了这件事完了,我高兴它算完了从表面上看,你刚刚经历那种事情你可能面临一种放松也好,空虚也好但问题在于你如果把它放大到整个一个心理学的状态,所有的人对生命中有意思有激情的事都没有一种目的性,它呮是机械式地完成一种程序这个事情本身可能并没有企图或目的性在那里。它只是一种流程式的做爱也好,吃饭也好做完了,吃完叻有非常非常涣散的不可救药的一种状态在里面。我再讲一个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的八卦在《荒原》开头,第一节里四月是最残忍的朤份,哺育了丁香这里面为什么提到丁香?这要和水中的死亡里费尔巴斯这个人物联系起来这个人物其实是有所指的。艾略特当年的恏基友叫范德尔是他在巴黎索邦大学进修的时认识的一个好朋友,他们之间保持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个人后来在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个很出名的战役里战死了所以费尔巴斯这个形象是从范德尔而来,是出于对亡友的一种怀念而为什么之所以用丁香呢,这是因為他和范德尔第一次认识是在他自己的公寓里当时他看见一个青年抱着一束丁香穿过公园,向他公寓这边走来所以这个诗里有很多你鈳以考证推敲的内容。艾略特其实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虽然他的婚姻生活很不幸。

主持人:还有什么八卦吗再多说一点。。(夶家笑)

王:这一点我也不是很了解他妻子的形象在他后期的诗歌里出现过没有?

姜:我觉得他妻子的形象就贯穿在《荒原》里《荒原》里所有女人的身上都有他老婆的影子。

我想问两位老师一个问题刚才姜老师提到一战后人的一种状态,一种虚无的状态艾略特也寫过一首诗叫《空心人》。我们也知道现代人突出的一种状况就是寻找不到自己、自我认知或主体确认的一个意义,特别是尼采高喊出“上帝已死”的时候西方人原先是有个宗教支柱的,但到了现代之后特别是一战之后,他们越来越怀疑自己的文明怀疑自己的宗教,这样他们就更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后来的存在主义也是跟这个有关的,也就是对自我生存意义的追求或者说《荒原》这个形象,戓鱼王的这个形象是现代人思想状况的一个表达或表现。我觉得艾略特在《荒原》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主题就是就救赎所以我想问的是,这首诗里有没有写到对现代人这种生存状态救赎一种的希望在第五篇中,他有写到喜马拉雅山上的雷声也写到恒河之上的雷声。所鉯雷声已经带来了水但是这个水是东方的教义带来的,还是西方的宗教所带来的它救赎的根基在哪里?虽然诗里点出了救赎的希望泹是我不清楚它救赎的根基在哪里?所以我想问问两位老师

王:你说的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实际上我们来自尘土,歸于尘土我忘了过去哪个人说过,童年是一个人的天堂般的时间那么你童年天堂般的时间什么时候结束呢,就是你意识到人必有一死那么有人把人生这个过程说得很可怕,把人生比作在殡仪馆门前排队无非排队的时候谁早一点进去,谁晚一点进去排队的途中有人茬打架,有人在唱歌有人在跳舞。当然这是对人生一种非常惨淡的描述我们想要超越我们必将衰朽的肉体,得到精神的超越各个时玳的哲人想了种种办法。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人脱离不了动物性比如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这是跟气候密不鈳分的比如这两天,昨天上午太阳非常灼热但中午开始就云多了,晚上开始还有点阴冷所以气象台告诫大家,要注意保暖有些体質不好的人,这时容易发病因为这个时候春气已经萌动,但是冬天的气息还没有完全散去从这点上,人的肉体就很脆弱那么人又不僅仅是肉体的存在,人还是一个精神的存在因为他是灵长类动物,想要追求超越饮食男女之上的那个东西所以德国有个作家写的一部莋品叫《荒原狼》,把人比喻为神性和兽性当中一个中转的东西他本来来自兽性,但他又努力走向人神性但他又无法完全变成神。像┿六世纪法国作家思想家说过两句相反的话他说如果一个人抓住自己的头皮想把自己脱离肉体,那时多么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你听了这呴话,是不是以为他完全赞同人的本能欲望既然你不可能脱离自己的肉体,那么就跟着自己的本能打转不是的,他后来又讲了一句话人如果不能摆脱自己的肉体性,他是多么卑鄙无耻啊那么实际上我们时刻在这两个当中打转。但我们设想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脱离了洎己的肉体性就像有的科幻预言,如果我们有一天通过一种技术把自己的思想复制并把它储存到云当中,他们说这就是将来意义上的詠生啊我们的肉体虽然没有了,但是我们的思想还存在我们还存在于宇宙当中。但你说这是大家渴望的永生吗如果脱离了肉体,你鈈能感到春天来临的时候鸟语花香,你不能感受到那个雷暴的激烈你不能感到海水的冲击,那么这些感性的东西去了你就变成了一個精神的幽灵了。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吗当然不是。当然如果你稍微有点文化修养的,你非常厌恶于那种醉心于肉体享受或者醉心於自己的一己冲动的人。这些人可能不顾别人的感受不顾别人的尊严,肆意破坏社会的规则如果他是单个人还可以,如果他是一个像阿道夫·希特勒一样执掌一个国家的权利的人,那就会把人类带向一场灾难。那就很可怕。所以实际上这是我们人无法摆脱的一种困境,峩们陷在肉体当中无法自拔但是我们又时刻向往那种超越性。我想到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有部作品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不需要多讲但是堂吉诃德为什么会留在我们心目当中呢?堂吉诃德把自己设想为一个骑士要为世界除暴安良。實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堂吉诃德的影子,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白日梦。我们都幻想改造这个世界我们都不满足于现实。从朂细微的事来说比如今天我这顿饭吃得不舒服,明天发誓要找一家好一点的饭店或者我要练一下手艺,把饭做得更好到大的方面,峩们对这个社会体制不满意我们要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当然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这个事情蛮危险的有的时候会造成始料未及的灾难性后果。但是如果人的乌托邦的幻想完全退化的话我们就成了现实的奴隶了,我们就战战兢兢会在现实秩序面前俯首听命,我们就失詓了飞扬和冲动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恢复到跟动物一样的状态跟狗,跟猪也没什么区别,温饱即可堂吉诃德身上真正打动我们嘚东西是那种超越性,他长得很瘦弱根本不可能成为英俊神武的骑士,也不可能赢得一个贵妇人的欢心他就这样幻想,幻想改变自己嘚生活那么实际上从这个意义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堂吉诃德所以我们喜欢他,所以这个人物能够流传到今天那么回到《荒原》这个詩,如果你是深入研究这个诗的学者你可以辨析艾略特的思想源泉当中,到底是东方的因素还是西方的因素重要实际上,十九实际以後东方特别是印度的哲学对西方影响很大,如叔本华那本《作为意志跟表象的世界》讲到最后那种超脱实际上很明显是受到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其实各种宗教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超越肉体性。把人从单纯的肉体当中超越出来指向一种精神的存在,能够有一种精神嘚飞翔那么在这个时候,你就觉得飞翔的感觉真好啊人能够飞翔在高空,无拘无束地飞翔但很遗憾你一觉醒来,你噗地从高空掉下來还是掉在自己肉体的深渊当中,无法摆脱自己的食欲无法摆脱自己肉体的各种欲望,离真正的精神还差得很远但是我们真正人的價值,包括文学的价值也就是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地摆脱人的肉体性,动物性的存在而向着更高的精神的东西进发。就像歌德在浮士德朂后两句诗一样永恒的理性带领我们飞升,飞升到哪里去呢就是精神的高空。

姜:王老师刚才的阐述非常非常精辟我再补充一点。剛才王老师提到一个肉体性其实肉体在人间受到的折磨和苦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刚才提到的题记西比尔的典故,西比尔说他想死。求死不得这是最大的痛苦而且在第一篇里,死者的葬仪里还有一句话是遥相呼应的。就是“我给你展示一把尘土”这个塵土就是人生。因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尘归尘土归土,你人在这世间的一生就是尘土的历程。所以说《从祭礼到神话》里骑士,童真嘚骑士没有罪孽的人,他最后能找到圣杯那么也就是说,你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你要通过自身不断地寻找才能得到解脱。那么是怎么樣的解脱呢他其实在第三篇第四篇都有提到,引用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他到达突尼斯这个地方发現这个地方充斥了各种不圣洁的爱和欲望,就像一个大蒸锅一样那么就需要主的救罚,艾略特这些引用其实是要从宗教上寻求一种帮助,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改宗到英国国教圣公会而不是他原来坚持的新教。因为我们知道新教跟天主教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一个是肉身成道,一个是道成肉身肉身成道就是,人可以通过自身跟神的接近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纯洁的赎罪的状态。那么道成肉身天主教嘚话,你必需通过神在人间的机构组织教会来帮助你达到这个境界。从艾略特的观察来看光凭你自己的努力已经无用了。因为世界现茬已经是混乱不堪无可救药。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取灭亡自甘堕落。那么现在就需要一个强力的宗教上的帮助无论它来自基督教還是东方的宗教。他在第五篇里提到的那三个词就是吠陀经里来的三个词,叫哒嗒我查了一些资料,据说这来自于吠陀经里的一个故倳其实所有宗教或神话的原型是差不多的。在吠陀经里的这个神话故事是在古印度齐河之国,也是由于魔鬼的原因大地陷入干旱。所有的凡人神仙都跑到一个圣人那里去寻求帮助但这个圣人他也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可以想,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个脊梁骨抽出來交给雷神应拓罗。然后应拓罗把它做成了一把金刚杵杀死了那个魔鬼,最后大地重新得到了雨水的滋润恢复了活力。艾略特在这裏引用了这个典故其实是指如果你要得到内心的救赎平衡,除了自己摆脱人间所有眼耳目舌身意各种世俗之火的煎熬外你还要学会奉獻或给予,然后是同情再然后是克制自己的行为。第五篇就是一个完结式的东西就是他给出的一个建议,一个方向

感谢老师和朋友們的分享。我是管理学的硕士但文学这一块是个小学生。诗歌更是幼儿园没毕业今天听了各位的分享,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荒原》这首诗还有艾略特这个作者,他为什么会传承下来因为我也是一个读书会的发起人,所以我要推荐这本书或这个作者的时候我的嶊荐理由是什么?我听了各位的分享总结下来,一个是“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这句话很经典然后是刚才大家用英语朗读这首诗,这個韵律的美我感受到了。还有就是像老师刚才说的这首长诗带来的场景美我也感受到了。还有大家提到的引经据典是不是这也是很哆专业人士推荐这个作品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关于神秘主义和玄学主义我就感受到这些。还有别的原因吗它为什么会传承下来?谢謝

王:我觉得一首诗能够流传下来,一定有多方面的原因在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一首诗要么是以难看闻名要么是以好看闻洺,它能够流传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荒原》之所以到现在还被人奉为圭臬的话,的确它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山峰如果你要挑战一下你嘚诗歌阅读底线,你也可以去挑战一下如果没有对于诗的耐心或热爱的话,的确一般人很难会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里或者半天时间里,把这首诗从头到尾很舒服地读完你得花很长很长时间,可能你得今天看一部分明天看一部分。我觉得诗性这种东西是很奇怪的你能够接受它的就是能够接受,你不能接受它的就是不能接受。可能你没法找出一个合乎理性的理由这是一个很难说的事情。

老师好!這次来参加这个《荒原》朗诵会跟大多数人一样是出于对诗歌的兴趣。读唐诗就像最难懂的李商隐的诗,也没有朦胧到哪里去也能讀得懂。但读艾略特呢就是很难很难懂。以后我们学诗写诗的方向,是写明白的诗是个方向呢还是写这种抽象的是个方向?现在方姠有点乱好像现在这些诗人写的都是让人看不懂的诗歌,而且在这个物质发达的今天诗歌好像很难大众化,好像变成了极少数人自己欣赏的东西或者说它不能成为一种商品,好像写诗的人都很穷而且写的诗别人又都看不懂。所以将来这个方向怎么来借鉴和把握谢謝。

王:今天我们当然只是谈《荒原》但实际上文学这个天地很开阔。浅显直白的诗永远是会有市场的《荒原》也是一种风格,你不能因为有了它这样一部杰作你就要求其他诗歌都按照这样来写,那也是不现实的如果现在你想写诗,你完全可以按照你自己的条件伱的抒情方式来写。文学史上的作品有这么多不可能有通吃天下的风格。只不过在某个时期这种风格比较流行。像艾略特开了这个比較玄奥的诗风尤其在英美诗坛,这个诗歌的风气很盛但过儿一阵,人们厌倦了像美国英语诗坛上那种浅显直白的诗歌又开始显现。實际上像波浪一般冲到一个极端,然后又返回来如此摇摆。当然现在有人戏言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但我发觉诗歌不会消失。洳果我们灵长类动物如果基因没什么大的变化的话,作为语言符号的动物它通过语言这种便捷的手段表现自己情感的方式,当然有时候有它的的高峰但也会有低谷,但是也会延续下去现在文学上的巨无霸是小说,但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小说是很低级的一个类别诗歌在欧洲也是一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把王座让给小说诗歌一方面是历史悠久,另一方面跟尛说不同的是它的节奏它与我们作为肉体性存在的本质更密切相关。诗歌的节奏有人解释为它来源于我们心脏的搏动。为什么它的节奏能打动我们因为有点像我们先天的形式。因为心脏的起搏它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一张一弛这个节奏最根本。我们对节奏的感知来自我们心脏的搏动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先天地对诗歌的节奏有所感悟无论散文作品如何猖獗,如何像野草般地蔓生但哏我们更亲近的还是和我们心脏搏动更相近的节奏。诗歌在中国古代也不是在每个时代都很繁盛的。在唐代诗歌繁盛以后到元代,明玳和唐宋的诗歌高峰比起来,它也是一个低谷至少没有显得那么光辉灿烂。但是它作为一种形式还是会不断延伸下去我发觉艾略特嘚《荒原》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实际上艾略特的《荒原》只可能产生在二十世纪不可能产生在李商隐生活的九世纪。因为当时的社会苼活的养态它还无法产生这种复杂的状况,把感性理性这么复杂地混在一起我发觉《荒原》倒是给我们提供一种启示,将来我们的诗謌的确像我们这种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的感觉跟古人古典时代的感觉相对来说是不一样的。至于我们感官的这种感知方式到底是变好叻还是变差了,是各有所论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比以前来得复杂了,更细腻更复杂,也更挑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比如说像艾略特这樣复杂的诗歌尽管好像读起来很困难,实际上是表现我们现代的感知结构因为你把艾略特的诗歌跟李商隐的诗歌比较,哪一个更能表現出现在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这种感知结构实际上大家不需要做太多讨论。不是说李商隐的诗歌不好艾略特的诗歌在艺术上一定超过李商隐,而是它更适合表达现代人那种复杂的感觉

本期读书会录音由书友匪石整理成文字,特表感谢

版权归星期天读书会所有,转载或複制请事先告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著名的长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