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图是来自网络背景吗?从背景能看出什么地方吗?是英国某个地方吗?用什么拍的?如果事手机的话是哪款?

游记的开篇先要讲一个万分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 故事开讲要追溯到这个少年出发前的2周,也就是7月底8月初的时候。 出发前两周,少年ED,我们先称他为ED吧,少年ED拿到了可以前往英国的签证,于是他就开始在第一时间,准备这趟为期一个月之长的行程,开始在网上购买火车票。 & 关于这个火车票有一段小小的背景知识要普及。 英国的火车运营和其它很多国家都不同,完全私营化,每一段都由不同的公司运营。 私营的好处在于它在市场上有更大的弹性,这意味着越早购买,价格越便宜。 私营的坏处先不讲。 & 所以这个少年提前两周购票已经算不上是绝佳的时间点了。因此前半程的火车票折扣并不高,但是越往后越高。 这个火车票的购买非常劳心劳力,因为行程灵活,可以某些天前往这些地方,也可以换几天前往,这又牵涉到和住宿价格之间的平衡问题。 比如你在周六前往伦敦,可能比周四前往要便宜5磅,但是住宿的价格上就要多出10磅,所以是一个综合平均的问题,非常麻烦。 另外有些车票提前3天和提前2周价格相差并不大,比如从牛津前往伯明翰,计划的3周后价格是20磅,查询一下3天后的价格依然是20磅,这一类的车票,&这个少年就准备到了到了英国再买。 什么原因呢? 因为在英国的铁路网站上买票需要用信用卡以英镑付款,这个来自祖国的少年只有一张中国的Mastercard,每次都会产生从英镑到美元,再从美元到人民币的两次结算,所以会付出一笔手续费。 正是这样的一个决定铸成大错,最后催生了这样一篇灰暗不已的文章。 & 再说说支付的问题。 这位少年的Mastercard来自国内的招某银行,在其它各类网站上支付都没有问题。但是独独遇到英国的网站,会被要求输入一个3d验证码,让人毫无头绪,所以屡屡支付失败。 用此卡进行首次支付,会被询问要不要开通验证服务,如果你选择否那就支付失败,选择是则输入信用卡的查询密码。 这样子一来首次支付便成功。 但是当你第二次支付的时候,因为开通了这项3d验证码的服务,所以就会被要求输入验证码。这个验证码试了多次后都不成功,最后信用卡被锁。 打电话询问招某银行,回答说一切密码都是查询密码,但是少年之前的支付过程中已经尝试过查询密码,可是支付依然失败。 上网一查,果然被连续扣了2次款,但是英国的网站上却没有任何支付成功的记录。 再打电话询问,说只是被冻结,只要对方不来划款就没有问题,如果划走了会派人调查。 当然最后确实没有划走,但是还是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尤其当你加上这样的前提条件,那便是这位少年人不在祖国,所有的一切沟通都要拨打昂贵的越洋电话。 最后怎么办呢? 少年灵机一动,既然首次支付成功,那只要每次支付完毕后都去关闭这项服务,然后把每次支付都变成首次支付就好了。 尝试之后果然成功,虽然非常麻烦,但是至少可以在网上开始一张一张购买火车票了。 这个过程非常烦人,一个月的时间在不同城市间的切换也非常频繁,因此大约花了10天的时间,少年才搞定火车票和长途汽车票。 除了几张价格差别不大的。 刚才提到的这种银行强行要求开通验证服务的规定也为灰暗的开篇埋下了第二个伏笔。 & 基本上,这个少年很少改变行程,因为既来之则安之,看不完的也没有必要强求,正如古人说的,登山不登顶。 但是伦敦实在太过精彩,大英博物馆更是精彩中的亮点,尽管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从上午10点一直看到下午5点,但是ED还是有一整块的古希腊部分没有看完,其中包括著名的帕提农神庙的雕塑组。 于是ED决定改变行程,去掉之后的铁桥峡,留给伦敦多一天的时间。 这个决定非常正确,事实证明大英博物馆的希腊藏品非常精彩。 但是后果是之前先买好的从伦敦前往剑桥的火车票就要作废了,原本的火车是上午10点,现在要到晚上8点才能走,这张火车票价格6磅。 这个少年用旅店时断时连的网络查询了一下之后的车票,基本都是15磅的super offpeak,而8点正好有一张8磅车票。保险起见,ED又查了一下长途汽车的票价,最便宜的7磅。于是前一天晚上11点,ED前往火车站,准备买票。 & 到了火车站后,ED傻眼,全部的自动贩售机都只接受英国发行的芯片卡,而且只卖当天的车票,机器上硕大的only today和only card在这样现代的国家显得非常可笑。 ED找了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站内有一个窗口,可以卖隔天的车票,而且接受现金。 ED找到窗口后,发现根本没人,差不多等了20分钟后才有人姗姗来迟,问明来意后,淡淡地说了一句: “我这里只卖今天的票。” 少年一想,有啥了不起,最多就买15磅的票子好了,不差那7磅的钱。 事情暂告一个段落。 & 第二天,少年看完大英博物馆后怎么也不放心,因为他除了要新买这张伦敦到剑桥的车票外,还有一张上文提到的从剑桥到伯明翰的车票要买,票面价格61磅,时下一查,还是20磅。 少年先到一个离开比较近的火车站,说想买一张明天剑桥到伯明翰的车票。 售票的大叔大惊失色,说怎么会有你这样的要求,你为啥要在伦敦买始发地不是伦敦的车票,少年回答说我想提前买好了,以免价格变贵了。 大叔说一般始发站会有优惠,比如如果我这里始发,我卖10磅,别的车站会卖20磅。 这已经是互联网发达到令人发指的21世纪了,你说出这样的结论好意思吗? 大叔查了下说,我这里显示票价61磅。 ED疯了,于是他决定把这张车票留到剑桥再买,也就是几个小时之后的事情罢了,相信价格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 等到少年把伦敦的一切都拾露补遗完,到达前往剑桥的火车站后,排在售票窗口,说我想买一张今天前往剑桥的火车票。 对方彬彬有礼,22磅谢谢。 不是15磅吗?少年问了句,请问这是你们最便宜的车票吗?我可以晚一点走。 对方说,是的。 于是一张原本8磅可以买到的车票,由于没有可以买提前票的机器,不接受现金的机器,说了可以卖结果又不卖的售票窗口,不能卖不是这个车站出发的火车车票,或者可以买但是价格会奇贵的种种因素,变成了22磅。 这无疑是一次响亮的警钟。 & 于是当晚少年抵达剑桥后,首先就拖着居大的行李箱,前往售票窗口,说,我想要一张明天从剑桥前往伯明翰的车票,您这里最便宜的票是多少钱? 对方依然是彬彬有礼,似乎彬彬有礼在英国是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他说: “55磅,谢谢。” ED震惊了,连爬带滚地走到青年旅舍,check-in之后连行李都来不及放,就花5磅买了一张24小时的上网卡,因为英格兰的yha全都没有免费的wifi。 但是和55磅的车票比起来,5磅完全可以接受了。 上了几个网站一查,价格明明都是20磅,不知窗口的老爷爷为啥要55磅,35磅的手续费有点太高了。 于是登录,选择,输入信用卡信息,准备购票。 待到最后一步,需要输入3d验证码的时候,全屏乱码,于是支付失败。 换了另一家铁路公司,也是乱码。 换了一张Visa的借记卡,失败。 谷歌后发现有一家铁路公司收取1磅的手续费,但是可以用paypal付款,paypal似乎不需要输入这条3d验证码。 这样来来回回时间已经从晚上的9点到晚上的10点了。 等少年在那个网站上找到车票后,所有价格一下子从1分钟前的20磅集体更新到55磅。 看着自己购物篮里面的那张20磅的车票明明还在,就因为支付不成功,要多付35磅,真是不甘心,于是ED又试了一遍,还是乱码。 这时候,少年ED揣测是因为yha提供的网络不支持国内招某银行的验证服务,所以可能网页被屏蔽了。 ED又看了一下英国的长途汽车,价格21磅,时间长了点,要4个小时,想要及时抵达伯明翰,以便成功坐上下一趟已经买好车票的火车的话,最晚下午2点半就要走。 这样留给剑桥只有半天的时间了,于是ED迅速洗了一把澡,也顾不上少女Doka苦口婆心地对剑桥夜店的赞不绝口的高度评价,早早睡觉了,希望明天一早可以开始逛剑桥,补上这损失的几个小时。 事情又暂告了一个段落。 & 第三天一早,少年ED7点就起床,8点不到出门,临行前问了一下yha的工作人员,哪里可以买到从剑桥前往伯明翰的汽车票。小哥在地图上指明了方向,于是ED就出发了。 需要提的一点是,这第三天是周日,这个日子非常非常特殊,是灰暗开篇的第三根导火索。 到了小哥指明的地方后,果然见到了几辆大巴,站台上有一个负责解决乘客问题的小亭子,里面没人。 站台上写明了有前往伯明翰的大巴,所以地点应该是没错了,上面还写了一个电话号码,说是可以电话购票,但是这是一个付费电话。 为了保险起见,ED拨打了电话,电话那头如是说: “我们现在正是高峰期,可能需要稍作等待。” “您的电话对我们非常重要,请不要挂机。” “一旦有工作人员,我们立即接听您的电话。” 这样练习了10分钟的英语同义词组后,ED终于恋恋不舍地挂断了这个无人接听的电话。 此时来了一辆大巴,全英国的火车虽然私营,但是长途大巴都是一家公司,全都叫做national express。少年ED想问问看司机。 刚说了一句抱歉,还没往下说,司机就挥挥手让他别挡道。 等待忙完后,ED再接着继续问,哪里可以买到车票。 他看都没看他一眼,说了句,我不知道。 可是你不是司机吗? & ED想事已至此,就去先逛逛剑桥再说吧。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不快,以及将要遭受的更多的不快,剑桥依然不失为一座美丽的城市。 逛到剑桥的圣约翰学院,少年ED还是心神不定,于是掏出手机,接着打那个收费的24小时都应该有人接听的电话。 电话接通了,ED表示想买一张车票。 查了半天后,对方说下午2点半的那趟车全都客满,只能卖一张1点的。 少年ED在剑桥的时间又被缩短了,但是没辙,他便说那好吧。 电话买票就要电话付款,电话那头详细问了名字,地址,银行卡,保险码等等一切。 最后说要查实一下卡片,看能不能付款。 5分钟后ED被告知卡片被拒绝,付款失败。于是这一次尝试也告以失败。 题外话就是,今天招某银行给ED发了交易明细,这笔交易赫然在目,看来又需要打越洋电话来解释这个问题。 结论就是,如果你想买一张英国的汽车票,不幸是周日,而你没有信用卡,或者信用卡付款总是失败的话,那就只有唯一的一个可能,等到汽车开来的时候,问问司机还有没有剩余的座位,有的话就可以向司机买票。 这是旁边的司机给出的建议。 也是ED重新回到yha后,前台的小哥给的建议。 & 因为电话里面说到有一趟车居然满员了,所以少年万分紧张,忙不迭地又从城中心跑回yha,查查看车次的情况。 这时候英国的各种信息不对等又一次发生了。 在它汽车的网站上,下午2点半那趟明明可以卖,不知道为什么电话那头却说不可以。 折腾了这么多回合,唯一的解决方法看来只有下午2点半到站台,看看运气如何,能不能买上票了。 事情又暂告一个小小的段落。 & 下午2点20,少年准时到站台等车。反复看了几次站台信息,上面明明白白列了去伯明翰的车在这里等待。 可是一直等到3点10分,等了40分钟之后,还是依然没有看到车的影子。 ED问了好几个司机,说是不是到伯明翰的车子可能在别的站台,但是大家都明确表示,全剑桥只有这样一个长途车站,所有的车子都从这里出发。 今天再上一次网站的时候才搞明白,原来英国的这个长途汽车的网站不仅仅提供自己的车辆服务,还提供第三方的信息。 这趟从剑桥开往伯明翰的车子需要在弥尔顿中转一下,而从剑桥开往弥尔顿的车子是第三方服务,标的不是national express,终点站也不是伯明翰。 而这样的信息你让第一次来的游客怎么能搞得清楚呢? 所以他们很贴心在站台旁设了一个服务中心。 但是今天是周日,所以没人。 & 少年愤愤地回到青年旅舍,前台小哥惊呆了,说你怎么又回来了。 ED说我的车子没来。 他说你怎么不等一下呢? ED说我已经等了40分钟了。 他说他们有时候会迟到1个小时。 & 于是少年ED的剑桥计划又发生改变了。ED再一次寄存了行李后,前往火车站买火车票。 ED心灰意懒地走到自动售票机前,想查查票价有没有发生变化。 它发生变化了,因为最近的价格显示为79磅。 ED万念俱灰地排在售票的窗口,说请给我一张去伯明翰的车票。 对方彬彬有礼地说,55磅,谢谢。 天呐,55磅? 这时候的55磅对ED来说意味着捡了24磅的便宜,而不是吃了35磅的亏,ED迅速买下了这张车票,赶上了前往伯明翰的火车。 & 这个故事非常冗长,而最后的结果只是ED多花了35磅买了一张车票,花了5磅买了一张上网卡,然后在剑桥市中心,长途车站,yha之间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心神不宁,戾气四射地度过了他在英国的第12天。 可是这个故事也讲了很多在英国奇葩的事情,比如周日不卖票的窗口,现金买不到的票,急速变化的车票价格。 如果有人不幸仔细看完了这个开篇的故事,一定会在英国的火车和长途汽车的购票上小有收获,总结出来就是: 1.& 能提前买好的千万提前买好,当场买请准备支付3~4倍的价格; 2.& 请千万准备一张支付简单的信用卡; 3.& 周日请不要随便出行,万一需要出行请查清楚各处的营业时间。 ED的这趟英国之旅为期28天,12天算是正好在中间,恰逢旅途的最低谷。 ED讲的就是耳东,耳东就是我,所以从下文开始,让我们重新回到第一人称来讲述在英国的种种故事吧。 敬请期待。
D1 华夫,于连,大广场
好了,如果“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不是骗人的话,那我这篇一年一度,为期28天,以环游为关键词的游记之2013版就算正式拉开帷幕了。 去年的环游目的地锁定了法国,究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巴黎有Chuan,离开巴黎后有Louise。 这次的英国不同,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同,因为我中间有5天还是受到了relen的热烈接待。 但是环游的时候就没了Louise的香车,所以过程和结果都变得要略微复杂一些。 对于乃们的好处在于,如果再有人啥也不看就在留言中问我“楼主你从巴黎到里昂的火车票多少钱”的时候,我就不用“艾玛不好意思我是自驾去的”来回答,而可以娓娓道来,究竟花了多少英镑多少便士了。 游记的最开始展示一顿德式早餐。 看上去平平的早餐依然有说头,这两个面包隶属于我心中的一个新的系列——《吃遍德国面包系列》。 每当我去街角的面包房买两个不同的面包,然后给它们全角度照相的时候,一旁的胖哥都会大笑不止。待我说明我心中的这个系列之后,胖哥表示他也要以此为目标,吃遍德国的面包。 这两个面包属于德国面包中最好吃的一类,体重很轻,外脆内香,非常适合往里面夹东西,我推荐的夹料包括培根粒炒鸡蛋,或者油炸鸡块。
从我的这个小城去英国非常方便。布鲁塞尔到伦敦有直达的欧洲之星专列。因为是边境城市,所以我坐一辆公交就到了比利时,接着用穿越比利时全境的Rail Pass直达布鲁塞尔。 因为错过了紧密衔接的火车,我只能于这个在比利时来看都很小的Eupen闲晃45分钟。 虽然离开德国没多远,满大街都还是德文的节奏。但是这个小城的教堂,已经明显地拉开了自身和德国的距离了。
作为小站的Eupen,上车后一大半都是非洲同胞,我想是因为当年的法国在非洲大行其道,发展了广大的殖民地。而今天的比利时通行法语,那么理所当然就会有非洲同胞来这里发展。 路过烈日的时候我坚信我在站台上看见了Valentine,你们不认识她,如果我哪天写到了葡萄牙的游记,Valentine就会登场了。 从今天的三个关键词出发做一个问答题,得出的答案就是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我们不按时间顺序,就按照这三个关键词来探索布鲁塞尔好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华夫。 华夫已经俨然成了我在德国的速食早餐大爱。所以我对最正牌的华夫报以最热烈的期待。 但是这家从网上找来的“Dandoy”没有给我太过惊艳的回忆。 尤其当我走上楼,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2/3的游客都是亚洲来的,就更加失望了。 这不是崇洋媚外,因为亚洲游客多,或者说海峡两岸同胞多的话,就表示这家店是在某个华语的网站上受到了力荐,而不是最受当地推崇。 比如在Lonelyplanet上,推荐的上海菜馆是“保罗”,我不是说保罗不好,但是如果你让我推荐最正宗的本帮菜馆的话,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推荐“保罗”的。 毛老师让我对欧洲的餐馆也进行评星,那这家华夫店,我只能给出三星,最高依然是五星。
布鲁塞尔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于连,于连就是那个著名的撒尿小童。 这个著名的撒尿小童名声如此之大,但是到了现场之后发现其尺度如此之小,让人不禁会有上当受骗之感,进而开始万分讨厌比利时的这种商业炒作。 在我看来,旁边这个恶搞的反而更有看头。
布鲁塞尔有三处世界遗产,其中名声最大的无疑就是居中的大广场。 如果我再以一个失望进行总结,乃们会不会觉得我超不客观,虽然我确实全程拖了一个巨沉的箱子,在看起来浪漫,其实对拖箱来说就是噩梦的碎石路上走了好几个小时,最后出师不利,把整个拉杆箱的拉杆连根拔起。 为啥不寄存在火车站呢? 因为号称欧洲首都的布鲁塞尔中央车站的寄存处只有不到10个大箱子,可以容纳我的拖箱,游客中心也表示无能为力,他们没有办法看管。 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能保持一个客观的角度的。 那为啥要说大广场也是一个失望呢? 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折衷的风格。 正如比利时同时讲法语和荷兰语,大广场也同时兼有法国和荷兰的调调。 基本上,围绕大广场的建筑都是阿姆斯特丹的风格,但是,披金戴银地涂上了很多法国风味的装饰。 想来真奇怪,大家规模都不大,但是荷兰夹在英法德这三个大国之间,居然可以顺利发展出一套完全独立,自成一体的风格。
离开的时候看了下LP的推荐,专程走到其中的一条商业内街,感觉相当不错。
说比利时是欧洲的首都,其实就和当年神圣罗马帝国从来不选大国的君主做皇帝一样。中央车站上挂了一系列的火车标牌,光我认识就有德法的高铁,去年坐过的Thalys,还有今天要乘坐的欧洲之星。
我对英国的第一印象就是在布鲁塞尔过关的时候,边检的官员问我,您去英国干啥呢? 当初我刚进德国的时候,边检和我说德语,让我有一种修炼后出师的兴奋感。 但是这种兴奋感和我从11岁开始就认真学英语,大学后继续认真看美剧,动不动就听各种英语流行小曲,今天终于第一次踏上英语国家,和一个满口纯正英格兰腔的人打交道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这里展示下我的这本装订成册的攻略集吧! 其中包括各种车票,各种预定打印件,日程安排,和事先打印出来的地图。
豆瓣已经俨然成了黑英国美食的集中营了。 “仰望星空派”让人欲罢不能。 但是泥垢了! 以我亲身经历来说,英国还是有很多好吃的东西的! 而其中最富盛名,就是Fish & Chips了。 所以,我才到伦敦的第一晚,行李刚放下,就跑去我在网上找到的,在两个英国网站的评选中,一次第一,一次第二,更被誉为“毫无疑问是全伦敦最好”的鱼薯店了。 这家鱼薯店在伦敦的三区。 三区什么概念,就是通常的旅行攻略都会告诉你,公交天票买1区2区的就行了,基本景点都在这个范围内= =
地铁换乘的时候,我拿着相机一顿狂拍,觉得列车也好看,站台也好看,站台上的地铁标志也是经典漂亮的红蓝配色。 安检的大叔说,你发现有啥好玩的东西了? 我说,这一切都太好玩了!
英国人虽然过马路都不看红绿灯,这样一来我更加坚定,奇葩的不是国人,而是傲娇的德国人。 但是英国的马路路口都会有这样非常怀旧味道的按钮,按下后等绿灯。
这家鱼薯店名叫Toff’s,感兴趣的可以非常容易地股沟出地址,不过我想会实地去的人应该不多,主要还是因为远。 回来后别人说英国的Fish & Chips好吃不? 我说好吃啊,但是再好吃它也就是炸鱼和炸薯条,好吃到一定程度也就到顶了。 所以结论是四星。
走在路上看见了一张“请拾走您的狗粪,不然将被罚款或者遭到起诉”的招贴,是不是和香港的如出一辙?或者应该把话反过来说。
最后一张招贴是英国人幽默的铁证,懂英文的请认真阅读,不懂的话,就一笑了之吧。
这次我的环游记会比上次更有结构一些,体现在内容上就是每日的开篇都会有当日的线路图,而结尾则会有下一篇的预告,我尽量不出现任何地名。所以,敬请期待: D2 最丰盛的早餐。
D2 最丰盛的早餐
在我出发之前,在网上努力地搜寻过英伦的美食,除了零星能找的那几个,还有一条前人语重心长的规劝,说是英国真心没有啥好吃的东西,有这点兴趣不如去吃一顿全英早餐好了,那个比较有特色。 所以,我到英国的第一个早上,就奔去吃了一顿全英早餐,其内容之丰富,装逼指数之高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今天的标题也要以这顿早餐为题。&
伦敦街头到处都是全英早餐,但是这样重大的一餐我怎么会不事先做好功课呢~ 查询最佳最传统最英国的全英早餐时,同样会有若干家餐厅出现。但是其中有一家,不约而同地被好几家网站誉为“如果你只能吃一顿全英早餐,那就请来这里吧”。 这种评价百分百切中心头好,我肯定义无反顾奔过去,所以提前了很早就在网上做了预约,它的名字叫做“The Wolseley”。
伦敦的地铁奇贵,反正一上车就是我沪擦头的价格。 而且今日天公作美,何不趁着早晨的徐徐凉风,一路踱过去呢。 就这么短短1英里,伦敦就让我头晕目眩,深深觉得它真是名符其实的欧洲唯一一座A++城市。
“The Wolsely”比邻在更加著名的“Ritz”边上,一家是不可不吃的早饭,一家是不能不喝的下午茶。 刚进门,就有人询问是不是有预约,听过有了之后,再由另一位衣着整齐,彬彬有礼的服务生带入座位中。 环顾四周,男士基本都是西服,领带人数一半一半,但是都着衬衫。 幸亏哥也穿了一件衬衫啊!虽然不正式但是毕竟不是圆领全棉体恤衫啊! 等待期间可以阅读附赠的一大叠今日的报刊,刊面上贴了Wolsely的黑色标签,逼格指数开始直线上扬。
关于点餐我基本不用犹豫,就是冲着全英式早餐来的。但是侍应生问了我一个问题,请问您的鸡蛋是要fried, poached还是scrambled? 呃= = fried我知道是煎鸡蛋,scrambled是打碎了炒,poached是啥? 那就poached吧。 但是忽然我又想到,我有一次问胖哥,scrambled egg拿德语怎么说,他说好像没这个说法,我们直接就用英语的说法。 这就是说scrambled是鸡蛋的“英国”做法。 于是我就迅速换成了scrambled。 “Scrambled?” 我当时就应该注意到侍应生脸上有一丝奇怪的笑容。 端上来的全英早餐因有尽有,教科书般地讲了全英早餐到底是什么。第一口的豆子就让我欲罢不能。这第一口的水准给今日的早餐定下了奇高的标准。
喝完最后一口咖啡我再来谈谈那丝奇怪的笑容好了。 没几天之后我又去网上查询全英式早餐和Wolsely,一个让人伤心欲绝的事实就是它比全英式早餐更著名的一道早餐叫egg benidict,是全伦敦无可争议的第一名。看过《Masterchef》的同志们应该都知道这道鸡蛋菜。 而egg benidict里面的egg的做法,就是poached。
吃完这道全英早餐,加上7磅的咖啡,还有我事先根本不知道要钱的吐司,以及强迫性的12.5%的消费,最终价格=25磅,刷新我的早餐消费记录,把巴黎的《花神》远远甩在了身后。 但是我还是要五星力荐大家前往,它的味道一流,可以说物有所值,而且如果你喜欢装逼的话,在我看来它远超隔壁盛名的Ritz,搞得我紧张地根本掏不出相机去拍周遭的环境。 吃完早餐后前往伦敦的西区,换了london pass,又火速搞定了一周后的《歌剧魅影》的票子,在最便宜的那档里面挑了几天之内这个代理能够放出的最好的一个座位。 继续询问《悲惨世界》的票子,对方说这个剧院小,而且很多座位有遮挡,所以价格会高,推荐我尝试站票。
另一个选择今天吃全英早餐的原因,就是吃完这样一顿大荤的早餐后,我就可以能量满格地进行接下来的大英博物馆之旅,估计午餐也可以免了,省钱又省时间,耶! 下面这张照片我都不想贴,但是它是整个大英博物馆最有价值的藏品:罗塞塔石碑。
我觉得大英博物馆差不多可以和卢浮宫打个平手,它输给卢浮宫的在于绘画部分整体消失不见,但是胜在藏品的广度和深度,无论是其中的印度、中国、南美的藏品都可以让本国的人汗颜。 下面这张是日本厅中二战时期的和服,乃们还真是啥都敢展览啊= =
往后是韩国厅中复建的一套居室。
再往后的高潮就来了。
之前我在欧洲,无论在卢浮宫,在阿姆斯特丹的国家美术馆,在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每次看见陶瓷展品,中国的,欧洲的,都会在一瞬间自信心爆棚,因为它们一遍又一遍地印证了我的观点,最好的瓷器永远在中国。 可是大英博物馆的这个中国瓷器展厅里面放满了精美的中国瓷品,并且下面这一组7件套的汝窑彻底击碎了我的这个观点。
中国厅的最后是三座雕塑和一幅巨大的壁画。 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那是大英强盗们从敦煌撕下来的壁画。 此时来了一个旅行团,导游也在说,这是原藏于我国敦煌的壁画。 但是请稍微往前走一点点吧,边上那块小牌子上就明明写着,这是金代一座寺庙里的壁画。
大英博物馆免费,但是开放时间也不如卢浮宫长。 我从10点开馆,看到下午5点闭馆,也就只有7个小时,努力把除了帕提农部分的所有展品都大致浏览了一遍。 所以几天后我将会为了这个没看到的帕提农,改变我的计划,重新再来一次大英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希腊时期的瓶子好嘛! 仔细看内容自己发掘亮点吧。
整个英国到处都是福斯特的作品,包括大英博物馆的这趟改建工程。 但是看起来好像还是这种经典对称,但是又用现代感十足的钢和玻璃搭建的作品水准最高。
明明记得文丘里在大英博物馆做过一处著名的加建工程,可是转了一圈也没找到。
最后的这张照片是伦敦最典型的一条住宅街道。 看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福尔摩斯,窈窕淑女。
敬请期待: D3 罗马北境。&
D3 罗马北境
我这趟回来以后,扪心自问,觉得在英国花上28天其实有些长了。 不是说它的东西少,28天我才看了10几个世界遗产,也没去曼彻斯特,诺丁汉, 伯明翰,或者苏格兰的北方诸岛。 但是我觉得英国的文化多样性不如法国,法国的南部有罗马时期的角斗场和剧场,法国的巴黎有富丽堂皇的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法国的布列塔尼有中世纪的圣米歇尔山。 它有一整套完整的从古罗马,到罗曼,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到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到新艺术运动,再当最当今的现代主义的体系。 而且每个时间点,都有当时全世界最杰出的的案例。 再有就是,英国单个景点的力度又不如意大利。虽然我还没去过意大利,但是如果南欧是一大家的话,葡萄牙帅先就把我震住了。 那我为什么要选英国呢? 记得高考的那年我的语文老师给我补了一点小课,里面提到了一名历史学家,名叫汤应比。 我模模糊糊记得,汤应比说过,这个世界上完整地保持了文化传承的只有两个国家,除了英国之外,另一个就是中国。 再然后,根据某种说法,从古至今,真正的世界性帝国只出现过两次,一是古罗马,另一个便是近现代的英国。 这样想来,如果有一个地方,同时兼有古罗马和近现代的英国是不是会很来劲? 所以,今天我就前往伦敦西边的巴斯。
去巴斯的理由有三个: 1.&当然因为它是世界遗产; 2.&去年我做的那个项目,教研室给了很多案例分析,其中唯一的一个非现代建筑的实例,便是巴斯的星月楼; 3. 5月份我是跟随古建保护教研室去的葡萄牙,教授在一次谈话中讲到,他认为整个欧洲对罗马遗迹的展览最出众的就是巴斯的罗马浴场。
所以我们先来讲讲巴斯在这个古罗马浴场的展览中如何出色的吧。 首先有完整保存的这个罗马时期的浴池,屋顶已经不见,而且在19世纪的时候,为了向游客更好地展示这个浴池,在顶部修建了一条回廊。
博物馆内有若干个这样的复原模型,但这只能是基本款。
继续往后走就有了神奇的光影表达。 墙上挂的是巴斯浴池建筑群中一座神庙的三角山花的一部分。 但是通过一组辅助的光影,你会慢慢看到原来完整的山花,更绝的是,你能看到原来山花的颜色。
我总是会注意到一些这样的细节哈。 原来只有英法两个版本的标志。 这个新近才贴上的德文标志是因为德国的经济一枝独秀吗?
在神庙遗迹的地方,会有电视视频播放相同角度的建筑还原后的视频,让你大致知道,哪里是台阶,哪里是大门。
巴斯卖的纪念品非常漂亮。这一排排深蓝色的瓶子,全都和洗浴有关。
我觉得从巴斯就能说出英国的旅游风格。 它的景点不是激动人心的,让人浑身发抖,让人眼前一亮的。 但是它会在这中人之姿上做出非常完善的旅游配套,充分体现出旅游大国的气场来。 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言过其实,商业气氛太浓。
中午去吃了Sally Lunn,它占据了全巴斯最老的一栋房子。
我于是便在Ritz之前喝了一把下午茶,说的更考究一点是Cream Tea。要了一份它们最富盛名的Bun。 此Bun可甜可咸,默认的都是切半个。我要的配的是果酱和奶油,Bun本身非常酥软,口感细腻,我给出四星。
我们再来评评全英国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景点吧。 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是英国不得不去,但是去了的人基本都没给太多好评的景点。 它的名字叫做巨石阵。 我也就不可免俗地去了。 之前发现去一趟巨石阵耗财耗时,无论哪种转车都非常贵。 但是忽然看到有人说,可以从Bath参加一日游。 我只想说,这个主意太棒了好嘛! 来回的交通加上景点门票似乎30磅不到,去1个小时,参观1个小时,回来1个小时。 司机沿途果然说,我会用四种语言来进行讲解,分别是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洲英语,和一点点加拿大英语。 他还真这么做了。
巨石阵对英国人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的存在表示早在罗马入侵之前,英国本土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文化。但是对于不是英国的旅游者来说,也就看不出太多的端倪了。
回巴斯的路上正好路过青年旅舍,我就让司机顺道停了一下。 进门就有一位老伯,光着上身,露出白色的胸毛。 他躺在床上,一边听着广播,一边瞪大眼睛,张牙舞爪地在自说自话,看得我心惊动魄的。 结果整个晚上,8人的宿舍里面住了7个老伯,青年旅舍瞬间进化为老年俱乐部。
洗漱完毕后前往今日最后一处,壮观的新月楼。 路上买了一个Tesco的三明治。 我总不能每顿大鱼大肉吧,所以我随便下了一个规定,那就是一天只吃一餐大的,其它就用当地超市的速食解决。 所以我后来在Tesco买的东西,每次都还不一样。
关于巴斯城,我还要多啰嗦几句。 巴斯是一个古城。 但是它又和南欧的古城不同,色彩没有那么浓郁,外墙用的大都是米黄色的石材。 但是用了石材不饰粉刷的巴斯又和同样用石材却不粉饰的巴黎波尔多不同,它的房子没那么高大,所以它依然还是一个小城。 既然是小城,让我们再拿它来和德国那些小城比较,比如哥斯拉,或者巴哈拉赫。 它们也不一样,它们的不一样非常微妙,要细细看才能看出来。 我想,区别可能在于,英国多的是联排的住宅,所以尽管还是和德国那些小城一样,是以一栋栋建筑单元为基础的城市形态,但是这些单元却在外墙的颜色和材质上统一了起来。 也因为如此,它们形成了一股德国小城没有的气势。 还有什么呢? 还有就是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户前的花园,有些还会有一个大天井,往下再挖一层。 这些不同看起来很简单很琐碎,但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户前花园,立刻改变了沿着街道的生活方式和面貌。
到了新月楼发现它更加气势不凡。重复的韵律和简单的几何造型来带的是视觉上的彻底震撼。我觉得陶特在柏林的马蹄形小区甚至有可能是从这里获得的灵感。 还有让我们默念三遍:尺度、尺度、尺度。 尺度真是一切。
本日的最后一张照片献给夜色中的巴斯大教堂,这个景点因为巨石阵的原因,只能暂时留给明天了。
敬请期待: D4 象牙塔的塔尖。
D4 象牙塔的塔尖
昨天提到,青年旅舍瞬间变成老年俱乐部的事情。 我真的真的是不带任何歧视口吻来陈述这件事实的。 但是另一个令人伤心欲绝的事实就是:出外旅行,混住大间,中老年男性绝对是人间一害。因为他们晚上会此起彼伏地狂打呼噜。 昨晚check-in的时候,前台问我要不要订明天的全英早餐。 一来它有点贵,二来我都吃过那么正宗的全英早餐了,于是我说不用了。 可是早上醒来奇饿,我连爬到Tesco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奔去厨房,看能不能临时加要一份早餐。 遂成功。 早餐端上来一看,鸡蛋的做法是碎炒。 我兴致勃勃地跑去前台,问她说,最正宗的英式早餐鸡蛋的做法是不是就是炒的? 对方说是。 我瞬间就不为没有在Wolsely点水煮蛋感到抱憾了。 但是前台说完是之后又面露凝色,想了半天说,可能不是炒的。只不过不用炒的话,我们应付不来这么多客人。 哼= =
出门后首先去今天的巴斯最后一站,巴斯大教堂。
英国的大教堂和整个欧洲大陆都不太一样,单从外表看就自成一派。 相比欧洲大陆哥特教堂高耸的西立面双塔,英国教堂的西立面上虽然也有双塔,但是塔上不做尖顶,而是在截面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小塔。 英国这样做是为了彻底拉开自己和欧洲大陆天主教之间的关系,也表明和梵蒂冈划清界限。 来到室内,天棚的做法也是独树一帜。从立柱的端头会放射出圆环形的装饰,看起来很像顶在树梢的华盖。
出了教堂后,离开火车的出发还有一些时间。 我就又跑到了新月楼边上的那个圆形的小区。小区的中心是正圆的绿地,里面植了几株参天大树。 绿地的外边是一圈圆环的道路,道路的再外侧就是三瓣圆弧的联排住宅。 这里的住宅也和英国其它的地方一样,会有前花园,也会往下多挖一层。 而这样纯几何的排布方式,正是我心头的大爱,让我忽然间想起上海我非常喜欢的一处地方,江西中路和福州路的交叉路口。 我一直可惜那个圆形的岔口被浪费了,调整一下路面交通,沿街摆一圈咖啡座,将会多么迷人啊。
那么今天说的象牙塔的塔尖究竟是哪里呢? 象牙塔说的是大学,它的塔尖便是最好的大学,至少是欧洲最好的大学。 所以我就乘着火车去了牛津。 牛津和剑桥实行学院制,所以《哈利波特》里面的格兰芬多,斯莱特林都是事出有因的。 我拿着LP的指南,依次造访散落在牛津的这些学院。 第一站:基督教会学院,被誉为最大最有名。 因为英国的文化侵入比德法来的深入地多,所以我会在游记里面多次提到受到影响的作品。 提到基督教会学院的时候,《哈利波特》就华丽登场了。 但是那个拍摄现场暂时闭门,所以我就先去看了大教堂。
在英国教堂唱诗的内坛,每张桌子上都会放置一盏小小的台灯,台灯的灯罩非常简洁。 之所以提到这盏台灯和它的灯罩,是因为这好像又是一个英国教堂与众不同的地方。
参观完基督教会学院后,拍摄现场还是未开放,好在门票可以反复进入,所以我就出了学院,先晃去别的地方。 迷迷糊糊就走到了牛津的地标,拉德克里夫楼。可惜大楼正在修缮,没能进去。
再往前走就是牛津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参观大学最重要的一站,便是图书馆。 像我这样想的人不占少数,所以等我到的时候,今日的参观名额已经满了。 这时来了一家德国人,老爹说要买一张参观的门票。 对方说卖没了。 老爹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就愤愤地走了,边走便用德文说,这些英国人… 当时我还没有经历开篇那段跌宕起伏的买票经历。 几天后我也愤愤地在心里默念,这些英国人…
图书馆外是谢尔登剧院,到了剧院一回头,就是一座迷你小巧的叹息桥。
穿过叹息桥后,看到有大批闲杂人等涌入一条小巷,巷口贴了一张标牌,说内有著名酒馆。
我就掏出LP看了一眼,发现那是一家叫Turf Tavern的酒馆,是牛津最老的酒馆。 我就去喝了一杯。 英国的啤酒喝起来非常矫情,你可以和酒保说,我想试试这款那款和款中款。 酒保就会拿出杯子,分别倒一小点啤酒,给你品品。 可是啤酒不是一大口才有味道吗? 我直接说,给我一杯你们这里当地最富盛名的酒吧。 这杯深色的啤酒喝起来酸酸的,是英国特有的Ale,我觉得没有德国的Pils爽口好喝。 回来讲给德国小哥听,他们就自豪万分地说英国的啤酒都是渣。
新学院里面本来可以听学生们唱歌,但是暑假一来,大家都纷纷回家了。
我接着回到基督教会学院,去看《哈利波特》里面那间豪华的大餐厅。 关于欧洲有很多传闻,基本都往好的里面传,我就腹黑地要挑破这些传闻。 传闻之一是欧洲人少排队时间短。 去年的法国环游记里面我已经贴了一看吓死人的奥赛博物馆和巴黎圣母院的队伍。 今天回到基督教会学院又被吓死一次,所以贴个照片告诉你们欧洲的人也很多的好吧= =
真的看到这个饭堂根本想不起《哈利波特》来。 《哈利波特》里面的饭堂在现实中也是一个饭堂。桌上放了和教堂相似的小台灯。
晚餐本来想去牛津不可不试的印度馆子,辛辛苦苦走到那里发现还没到开门时间。就愤而冲进对面的Tesco,买了一款新的速食。
入夜后跑去一家牛津城北的小酒馆,名叫The Eagle and Child.
这家酒馆来头奇大,是当年托尔金构思《指环王》的地方。 我还是点了一杯“当地最富盛名”的酒,喝完发现和白天喝的应该是同一杯= = 不过这说明它确实是最富盛名的! 作为小吃的洋葱圈美味万分。 托尔金在酒吧里面写《指环王》,我不做点什么感觉对不起这样的好地方。根据我的笔记,我在一边写游记,一边读《倚天屠龙记》。
笔记里面总结了一下牛津。 牛津怎么样呢? 基本上到现在为止,英国的世界遗产,英国著名的的景点:巨石阵、巴斯,还有今天的牛津,都没能给我应有的震撼。 这座整个欧洲最好的大学也没有给我太多的触动,我必须一遍一遍提醒自己,这就是全欧洲最好的大学,者真正正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当然令人沮丧的还有大量的参观费用。 牛津的学院分为两种:花钱可以参观的,和花钱也不能参观的。 这样一圈下来,可能光门票就要40来磅。 剑桥比它好得多,就算我在剑桥的那天因为火车票的原因心情极其沮丧,还是觉得剑桥不负盛名,值得一看。
就这样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以2打头的日子。 明天开始,而立,D5,敬请期待。
在游记最开头的地方,就已经提到过,之所以这次的环游选择了英国,和今年我正式跨入而立有莫大的关系。 为了在而立的当天,可以去伦敦最负盛名的地方喝下午茶,我专程带了一个超大的行李拖箱随行,因为里面要平放一套笔挺的西装,一件衬衫,一条领带,一根皮带,和一双闪亮的皮鞋。 这一天在我旅行的第五天就迅速来临了。 在这意义非凡的一早,我首先前往离开牛津不远的一个地方:布伦海姆宫。 前一阵的时候,英剧《唐顿庄园》红得大家都纷纷开学英伦腔,但是2季一过之后质量急转直下,以至于当胖哥看到我的时候,我都因为向他推荐了这部剧而羞愧万分,他大义凛然地表示,他等不及要看新的一季了,因为迫切地想知道,究竟它还能怎么把糟糕进行到更上一层楼。 《唐顿庄园》选了海克利尔堡作为外景地,大约在布伦海姆宫往南40公里的地方。 我之所以去了布伦海姆宫而放弃了唐顿庄园,理由只有一个:前者是世界遗产。 正因为两者离开不远,因此风格也相差不远。英国的这些庄园也继承了自己在教堂上发展出的风格:平面四四方方,四角各有一座小小的塔楼。
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参观时间,我一早就前往布伦海姆宫。 到的时候10点,宫殿本身还没开,但是花园已经可以随便参观了。 布伦海姆宫本身基本上南北朝向,参观者从东面走近。 当你走到宫殿面前,一次右转再一次左转后,便面朝宫殿的正立面。 这时候你再转个头,便正对宫殿自带的花园。 这头不转也罢,一转之后大惊失色,我踏进英国境内后第一次被震撼住。
和英国的宫殿相比,英式花园似乎名气更大。它不是像法式花园那样既有构图,又作对称,而是在体现结构的同时,又努力模仿出自然的感觉。 所以远远望去,正对着宫殿有一根高耸的立柱。 但是这条视觉轴线的两侧又松松散散地挖了不对称的湖,种了不一样的树,另外脚下的路面起起伏伏,高低不平。
我一共在布伦海姆宫只能停留大约3个小时的样子,其中的1个小时就花在了这片花园里面,一路走到了刚才看见的立柱。
到了立柱后正巧迎面走来了晨练的大哥。我便请求他替我照一张相。 大哥欣然接受,拿起相机啪啪一阵狂拍,拍完横版的又接着拍竖版的。 拍完立柱后,大哥问说,你要不要再来一张以宫殿为背景? 好啊。 于是我转了个身,大哥继续狂拍。 他一边拍,一边向我走近,最后拍了一张超近距离的绝对大头像。 拍完后,他说,哇,走这么近不礼貌不好不好。 我被他搞得心情极佳,连说没问题,幽默的英国人向我道别后便继续去晨练了。
布伦海姆宫对我来说可能重要的是它世界遗产的身份。但是宫殿本身更大的卖点却不在这里。
布伦海姆宫是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诞生的地方。 知道了这个真相后我的下巴差点掉到了地上,原来这位引导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将军竟是世袭的贵族。
英国旅游业的成熟更体现在高品质的旅游纪念品上。 底下的这套野餐用具优雅到不能直视。
回到牛津后赶往火车站,准备坐车回伦敦。 而在路上的时候,路过了一家饼店,买一种叫Pasty的点心。 咬下一口后发现滋味极佳,回头一查居然是英国著名的小吃,是谓有肉馅的馅饼。 4星推荐。
快到火车站前路过了牛津城堡的遗址,我迷迷糊糊就走了上去。 下来后发现原来要买1磅的门票,不过我到的时候卖票的妹子似乎正好跑开了。
伦敦的每个火车站都挺有特色。这趟从牛津回来的列车停在帕丁顿车站,一下车就看见我大爱的无敌掌门狗。
今日的重点便是晚上的下午茶,说是下午茶但是可以从下午一直喝到晚上10点。 我提前1个月开始刷预定,伤心地发现订满了,于是乎接下来的日子只要有空就会上网去刷着玩。 忽然有一天我就发现前前后后好几天的桌子全都放了出来,迅速订下一个座位,这天一过,一直到我出发,都再也没有空位放出来了。 喝下午茶这么难定的地方就算在伦敦也只能有一个:The Ritz。
从住的地方走往Ritz的路上,路过了一片极为热闹,让人全身振奋的地方。 当我贴微博说刚看了《哈利波特》里面学院帽分派学院大厅的时候,就有一位《哈利波特》的大粉激动地说那你一定也去了皮卡迪利广场。 当时我不知道,后来发现这片让人振奋的地方便是皮卡迪利广场。
在我之前,有两位同胞率先去了英国,也在伦敦喝了一顿装逼的下午茶,但却不是在The Ritz。 我说喝完感觉如何? 其中一位这样向我描述: 感觉就是花了钱然后自取其辱了一把。 她的意思是,虽然别的那些喝下午茶的人也在拍照,但都衣着华丽,举止优雅。回头看看自己,屌丝的模样就跃然纸上了。 这个形容太棒了! 我就兴致勃勃去自取其辱了!
可是未遂。 为啥呢? 因为The Ritz已经彻彻底底沦为一个旅游景点了。 还记得我之前提到的The Wolsely吗? 那个地方大家都在认真地装逼喝咖啡,看报纸,聊天气,所以我根本鼓不起勇气来到处拍照。 但是在The Ritz,非但大家都在互拍照片,而且基本每桌的游客都要求服务生帮忙合影,服务生也欣然同意。
说到服务生,逼格指数不够的地方又来了。 The Ritz里面跑来跑去的服务员好大一半都不是英国人。比如服务我那桌的小哥就是匈牙利来的。 这是种族主义吗? 其实不是的。 如果决定花50多磅,去到这样一个老牌的酒店喝下午茶,你所期待的必然是一次彻彻底底的英伦体验。 就比如你在上海,如果去一家现代高级的餐厅,服务员倒不一定是上海本地人。 但是如果你去老牌的餐厅,中式的如王宝和,西式的如红房子,给你端菜点单的一定是上海腔调十足的阿姨或者爷叔。
回头来说味道,The Ritz是滴水不漏,挑不出任何问题。 三层的点心最下一层是6种口味的三明治,全都有极高的水准。 最上层是甜品,味美不腻。 中间是最后上的烤饼,很多人吃得如痴如醉,对我来说则稍干。 最后的评星是4星。
下午茶喝到一半,一群服务员推着蛋糕出来,钢琴手立马转成《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 我左手过去两桌的妹子高兴地直掩面,前方的印度姐笑得花枝乱颤,斜对面的小哥冲着他对面的小哥一脸幸福的模样。 我想幸亏我当时没有手贱,去订特殊的生日香槟套餐,不然这个时候我一定被周围的人看到满脸通红,痛哭失声了。
晚上回去的路上又路过了西区,夜色下的西区和南京路几乎一模一样。 不仅两边店铺璀璨,街上人头攒动,而且差不多在同一个位置,也设了一个供人歌舞升平的小广场。
所以,就这样我顺利地滑到了而立的年纪。 逛了宫殿,别了牛津,会了老友,喝了红茶。 明天开始是London Pass连续三天的节奏。所以尽请期待: D6 权利的游戏。
D6 权利的游戏
英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门票的价格也是贵到丧心病狂。 且不说它的教堂要收参观费用,而且动不动就是16磅。 所以应运而出的就是一个叫London Pass的东西,可以买了之后,在指定的天数内参观伦敦大部分的景点。 它不厚道的地方在于价格奇贵,比如3天的Pass价格要77磅,和柏林的博物馆3日票9.5欧的白菜价相比让人义愤填膺的。 它厚道的地方在于基本上伦敦叫得出名的地方它都包含了,不是一个骗人的Pass。甚至还包含到了伦敦周边的温莎城堡。 我上网买Pass的时候正好遇上3天的打9折,算下来和2天的差不多,算是捡了1个非常小的便宜。 于是我从牛津回来后,就要紧密地安排出3个整天来,好好利用这张价格不菲的Pass。 伦敦城内有2个世界遗产,城外也有两个,我想的是1天1个,所以接下来的三天也是每天以其中的一个为中心,余下的那一个留到最后一天单独参观。 今天的D1说的是权利的游戏,所以定下的世界遗产就一定是政教交错的西敏寺和威斯敏斯特宫。 早上一出地铁,迎面而来的就是威斯敏斯特宫的大本钟。 去年我在巴黎的时候就想,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能不能有超过埃菲尔铁塔这样既优雅又有力的城市地标了。当时觉得大本钟可能会棋差一招,亲眼看了之后觉得它确实比不过埃菲尔铁塔。
西敏寺门口排队的人奇多,和巴黎圣母院的盛况有一拼。
我基本每走一段就要举起相机拍一个新的角度。后来实在忍不住就跑出了队伍,到边上的草坪拍了一张全景。
教堂入口上面的泄水口也经过精心设计,是一个张口吐舌的小人。
英国的国王手腕很高,很早就把宗教的权利也把到了手里。所以英国的教会不归梵蒂冈管,而是直接受到国王的控制。也因此,英国的宗教中心虽然在坎特伯雷,但是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葬在伦敦的西敏寺底下。 可惜西敏寺室内不让拍照,所以只能放一张正立面的双塔。 从这对双塔中又一次能见到我之前提到过的英国教堂建筑的风格,不做塔尖,而在每个塔的四角各立一个小塔。
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宫,再要加上边上的这座小小的圣玛格丽特教堂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遗产。 这座教堂没说不让照相,所以我也就不客气了。
威斯敏斯特宫时至今日依然是英国的政治中心,所以不算是常规的旅游景点。 要参观不是绝对不行,但是我不得其道,所以只能外面看看。 哥特这种建筑风格虽然发源于法国,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但是英国把这种风格捏在手里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可以和法国的本宗分庭抗礼。 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式哥特最佳的代表作之一。
离开威斯敏斯特宫后向北走,没走出几步看到马路上挤满了人,都在往一扇大铁门里面照相。 我搞不清状况,又不好意思问你们在拍个啥劲头,就盲从地闪了几张走人。 回来一查大家拍的是唐宁街,里面住了英国的首相。 London Pass第一天的第二站是国家宴会厅。去了之后发现乏善可陈,真是一条鸡肋的典范。
继续往北走进入伦敦最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 夏日的伦敦不热不潮,难得的晴天下广场上挤满了人在晒太阳。 广场的四角各有一座名人雕塑,唯独西北角上空出,留给现代艺术。 我到的那天立了一只普蓝的鸡。 广场的北面是英国的国家美术馆,去之前我对它没多大期望,去了后发现它馆藏惊人,正好补上了大英博物馆比卢浮宫少掉的那部分绘画藏品。 用London Pass可以免费拿一个语音导览机,我看完大英博物馆后元气大伤,实在没有力气一件一件看过去,就按照地图上标示的精品逐次看去。 就这样也看了3个小时。
国家美术馆里面还有一家国家饭堂,在LP的评价上极高。 LP的tip是你可以去边上的面包房里面点餐,画更少的钱吃到同样高水准的三明治。 我觉得味道不错,可以给出四星。
英国的国家肖像馆紧邻国家美术馆,里面非常完整地挂满了英国从古至今的重要人物的肖像,也是值得一看。 今天的另个一重头戏在于晚上的安排。 我刚到伦敦就搞定了一张《歌剧魅影》的票子,一心要在伦敦的西区一睹这部名列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的歌剧。 开演前我仔细算了下时间,发现应该可以去不远的小馆子吃上一道晚餐。 英国的东西说来说去就是鱼薯和全英早餐,而我居然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不重样地吃了诸多的英国特色美食,这全要归功于英国和它小弟美国的文化侵入。 比如今天我要去吃的东西叫牧羊人的派,知道它是因为我看的《Will & Grace》。 在第一季的第九集里面,发生过如下的对话: Grace: I thought I would cook Shepherd’s Pie. Will: Pray tell, Julia Child, what’s in Shepherd’s Pie? Grace: Um… shepherds? Sheep? Pie?
那么牧羊人的派里面到底有什么? 有的是肉和土豆,放在一个小盅里面烤得香气四溢。 吃下第一口我就想说泥们垢了! 这道牧羊人的派味道奇佳,同时酒馆的妹子态度友善,听闻我从上海来,说她一直想玩的一个游戏叫上海的什么叉叉。 我说我没听过。 她连说不会吧,就是把一捆棒子撒在桌子上,然后用细棒把它们一根根挑出来。 好吧…那我听过… 这家店我五星推荐,它连续好几年赢得了英国的美食大奖,专以做派出名。 可惜它的名派不是这道牧羊人的派,而是另一道牛排腰子派。
晚上的歌剧魅影非常好看,可惜是之前从来没看过,所以在某些桥段上当场没有看明白。
我觉得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被分为手法和感情两大类,这算是我建筑上的新感悟。 当然写作也是如此。 再当然歌剧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简单地用这样两分的手法来划分全世界的歌剧,那我相信《歌剧魅影》一定是手法派的精英,它的舞台非常华丽,机关奇多,各场戏之间的转折很是精彩。 而我若干天后看的《悲惨世界》就一定走的是感情的路线,它全场都只有一个不停转动的舞台,人物的上下都发生在这个圆盘上。 但是我看《悲惨世界》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听到他们歌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伤心起来。
敬请期待:D7 雾都向下看。
D7 雾都向下看
最近一直没有更新。 没有更新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是我自己的,比如最近打工了,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就没太多时间了。 另一方面却可以说是他人的。 比如在我法国游记中最先出场的那位老朋友有一次冷不丁地就问我,你这样写赚了很多钱吧。 另一个大学的同学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每点击一次网站他们付给你多少钱? 还有大家纷纷表示直到第6天的英国看起来还是不甚精彩,比起去年的法国差了好多。 我想从文化多样性来说英国确实比法国差,但是我既然选了它总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28天看下来说不上步步惊心,但是总不觉得自己白花了一大笔闲钱。 所以我就要调整这一系列的心情,才能继续更新这篇游记。 London Pass的第二天走的世界遗产是伦敦塔,但是当天的第一站却是圣保罗大教堂。
西敏寺是教堂,圣保罗也是教堂,大家虽然都丧心病狂地要16磅的参观费,但是差异也不小,值得都看。 从建筑上说西敏寺是英式哥特,圣保罗便是往后几百年的新古典风格。 我很早的时候就看到过圣保罗的立面图,当时觉得这个教堂非常好看,不仅优雅,而且两个钟楼做法不同,体现出了差别。 和西敏寺一样,圣保罗教堂里面也不能照相。只有当你向上爬的时候,路过一个小房间,地板上铺了玻璃,往下能看到教堂里熙熙攘攘参观的人群。
我到伦敦的那几天天气极好,遇上的人都说这样的好天气实在难得,一定要抓紧享受。 所以当我爬上圣保罗的塔楼之后,也算是幸运地看到了整个伦敦的景色。
去年我在巴黎的时候,第一次被巴黎折服就是爬上凯旋门俯瞰巴黎城的时候。那时候的巴黎线条清晰地体现出了一座经过几何规划的伟大城市的面貌。 爬上圣保罗的大教堂之后这样的感觉却不明显,给我的震撼远不如呆在西区看满街的霓虹来的多。 所以我又武断地把世界上的城市分成了巴黎和伦敦两类,像巴黎这样的属于经过严格规划,俯瞰起来有各种各样的轴线和图形,非常漂亮,但是缺少了城市本身的杂乱和多样性。而伦敦不仅新老结合,老城也是中世纪留下来的产物,加上它大量城市的元素,是一座走入其中让人目不暇接的城市。相应的,它的俯瞰就远不如巴黎来的精彩了。
我的一个朋友说虽然伦敦眼贵得出奇,但是坐上它之后一切都值了。 我还是掏不出这20多磅的门票,我就反过来推荐圣保罗大教堂好了,不仅底下的教堂有大量的看点,全程有语音解说,末了还能登塔瞭望,向下看雾都。
去之前怎么也找不到去英国必须要看的现代建筑,回来后发现我和它们一栋一栋擦肩而过。下面这座就是福斯特设计的千禧桥,泰晤士河的对岸是我非常想参观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时间的泰特美术馆。
和西敏寺强烈的政治气味不同,圣保罗大教堂是伦敦市民的精神支柱,他们会在教堂的门口点起蜡烛,默哀在恐怖袭击中丧生的同胞。
伦敦塔是我在伦敦参观的第二个世界遗产,里面的展品极其混杂,看的我头晕目眩,但是展出的方式依然出众。 比如下面就悬挂了各种塔内的织物,让你亲自感受不同材料之间的区别。
我想如果我再要搞一个专辑的话,我要把它命名为《那些年我在欧洲看到的成千上万的人》,我锲而不舍地拍这些人,就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告诉大家,欧洲的游客,有时候真的很多的。
这个角度就是伦敦塔的标准立面了。 奇怪的是,我一直以为伦敦塔说的是边上的伦敦塔桥。 这栋建筑中藏了大量兵器和铠甲,相当于法国巴黎的荣军院。
站在伦敦塔的城墙上,向左看是伦敦塔桥,向右看是伦敦最高的现代建筑。
向前看是一个张牙舞爪的士兵,边上的游客带了一只小熊,就把它无情地扔到长矛下受死去了。
进门就是英国自己喜欢恶搞的明证。 墙上的标语是在讲1381年的6月14号此处被盗如下物件,请知情者与我们联系。 这个日子还有零有整的。
里面无数的铠甲我只贴这一张,我只想说,你把裤裆做成这样真的是够了= =
出了伦敦塔后就是伦敦塔桥最经典的角度。 London Pass里面同时包含了塔桥顶上的展览。
我正想去看展览的时候,门口的工作人员在向每一个人苦口婆心的解说,塔桥马上要打开通船了,推荐大家先看这个。 我想这肯定每天都要发生个几十回,但是不忍拒绝她这番好意,就看了塔桥打开闭合的过程。 后来发现塔桥一天也就打开没几次,所以如果偶遇的话,还是停下来看看吧。
塔桥上的展览一半关于世界名桥,上海豫园的九曲桥名列其中,鼓掌。 另一半讲的是伦敦的点点滴滴。 下面这张照片表达的是伦敦。这样迷人的场景每年冬天也就发生几次罢了= =
走过塔桥后又是一件福斯特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出镜率如此高,所以到后来我已经完全没兴趣了。
今天最后一项游程是乘游船参观泰晤士河,我正好能赶上当天的最后一班,路线是从伦敦塔桥到西敏寺。
下船后又去拍了夕阳下威斯敏斯特宫的剪影。
我在伦敦不可不试的一顿正餐是威灵顿牛排。 这道牛排让我如此动心是因为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厨师满口脏话,他的《地狱厨房》动不动就让人做威灵顿牛排,一做就有人错,一错他就大骂。虽然《地狱厨房》看得我后来了无兴趣,但是威灵顿牛排就成了我不可不试的一道菜。
在Tripadvisor上查到有三家推荐的餐厅做这道菜,可是我跑了前两家,对方都说不做。 第三家说做,但是很为难地说可是你这样不能进去,要换成长裤才行。 在我走回旅舍的路上居然就看到了这家之前我提到过的广受华语网站推荐的鱼薯店,我想这是缘分吧,不如坐下吃吧。 我又想这是考验吧,还是坚定地回家换裤子吧。 最终我还是回家了。
重新回到饭店后迅速点下了威灵顿牛排。 我算是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什么叫职业笑容。前一秒服务员还在微笑地感谢对方今天来进餐,一转身立刻面无表情,看得我非常不舒服。 更加不舒服的是有一个侍应生跑来推了一盆牛肉,问我要不要切一份。 我说好吧。 但是看了一眼觉得不像威灵顿牛排,就问他,这是我点的威灵顿牛排吗? 对方说你点了牛排了?这不是威灵顿牛排。 我说那我不要,谢谢。 一回头看到他去和给我下单的那位嘀咕,我想你们推销牛肉我没意见,可是明知我点了一道牛肉再来卖一道牛肉给我是不是有点太不专业了?
这道威灵顿牛排外面的酥皮和里面的牛肉脱得太开了,所以我一刀下去,完全切不出酥皮包裹着牛肉的切片,整个全碎开了。 味道我只能说平平无奇,而且撒的汁非常像未经处理的酱油。 所以我只能给出三星,如果你对威灵顿牛排没有特殊情结的话,那就不用去尝试了。
当然,也可以提前好几个月,去约那个喜欢骂人的Gordon Ramsay的馆子,据说他能做出最好吃的威灵顿牛排。 敬请期待:D8 百草园。
说起伦敦的世界遗产,其实我来之前对其中的一半都没概念。 比如我知道威斯敏斯特宫,听过西敏寺,但是却一直以为西敏寺是威斯敏斯特宫的另一个译名。 因为伦敦塔桥,所以听过伦敦塔,也因此一直以为伦敦塔说的就是塔桥左右的那两座塔,以至于当我看到伦敦塔的时候大惊失色。 但是London Pass的第三天我要前往的这个世界遗产我可以自信地表示在去之前就清清楚楚地知道,它便是离开伦敦市区的丘园。
丘园里的这栋热带温室建造于1844年到1848年之间,比更负盛名的水晶宫还要早建成3年,用的同样是铸铁结构,外覆玻璃。 温室里面栽培的是各种热带的植物,所以下面若干奇异的花草全都送给跳水猫同学和水哥,请跟帖普及花草名字,说不出来请去墙角画圈。
我听过,或者看过丘园是因为一张睡莲的照片,说世界上有些地方栽培的睡莲的叶片如此之大,甚至可以托起一个宝宝,随文就有一头可爱的宝宝熟睡在莲叶上。 可是真的到了这个栽满了睡莲的温室里面,我总觉得和我之前看到的角度不太一样。但是自己又去网上搜索了照片,发现好像确实是这个地方。
丘园里面的温室一个紧接着另一个,下面这个里面栽培的是沙漠里面的多肉植物。
在外面也会有一片一片奇异的植物,所以涨姿势的时间又到了。 特别向跳水猫和水哥提问,它们的名字是什么?
话说种这么多奇奇怪怪的植物到底是为了什么? 具体的我也说不出来,可以说是纯粹的科学研究,但是我却看到诸多标牌,说科学家又发现了某种植物的食用价值,可以解决怎样的饥荒问题。 这才是王道好嘛! 大家都要有一颗吃货的心! 不过我们再来说回这颗吃货的心吧。 丘园作为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里面肯定会有一栋皇家的建筑,给皇室休憩之用。 为了更好地向我们展示某一个时间段的皇室生活,在昔日的饭厅里面,好心的英国人用模型还原了当时的菜肴。 然后看完后我只想说,祝你们幸福好嘛。
丘园里面还有大量的东方元素,想来是当时作为异域风情来玩的,远处是一座中国的高塔,近处是日本的枯山水。
万分遗憾的是,这座规模更胜热带温室的温带温室闭门谢客,要开始为期好多年的修缮。
离开不远处园方用钢柱支起了一圈高空平台,让人可以走到树冠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丘园的植物。
到了London Pass的最后一天,我也就马不停蹄地加快参观节奏,从丘园出来后前往肯辛顿宫。 肯辛顿宫最出名的地方在于它是戴安娜王妃最后居住过的地方。
宫殿里面有不同主题的展览,其中的一块讲了从伊丽莎白二世,到玛格丽特公主,再到戴安娜王妃三代的衣着。 看着看着我觉得真正时尚有品位的肯定是这些从小衣食无忧,却又饱读诗书的皇室成员。艺人们总是试得太辛苦了。
我记得当年Doka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回来给我讲了一个体会。 她说那些藏在里面的珍宝被维护地太新了,所以居然看起来好似一件新近的赝品。 我参观了大量英国的历史建筑后,深深地能体会她当时的感情了。 英国的这些宫殿都进行过小心的维护,所以壁纸崭新,家具熠熠生辉,再加上他们喜欢在里面放些崭新的物品,所以就会给人一种赝品的感觉。 这让我很疑惑,那历史留下的东西我们到底要不要修缮,要不要清洗,还是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任凭它去积灰?
出了肯辛顿宫是它的花园,现在被扩大为一座城市公园。
我刚在湖边坐定,掏出面包没啃几口,就有一大群鸭鸭鹅鹅咿咿呀呀围了过来。 于是呼,我就开始了欢乐的喂食。 这些鸭鸭鹅鹅完全不怕人,我把面包放在鞋上伸出去,它长脖一伸,迅猛地就把面包夹走了。
肯辛顿公园和更加著名的海德公园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但是走过这座桥以后,可以说是正式走入海德公园的领地。
旅行的建议上说,当你在伦敦遭遇雨天,那就去看博物馆。 当天开始放晴,务必要学着伦敦当地人那样,找一个公园晒太阳去。 跳水猫作为专家,也告诉我英式花园比起它的建筑更好。 我说我知道啊,可是似乎案例不太多啊? 跳水猫第一个推荐就是海德公园。 海德公园确实差不多可以荣登我在伦敦游玩过的诸多景点中的第一名。 但是我想里面并没有太多的艺术,太多的造园,太多的道道。 唯一的理由是,在这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居然在海德公园里面亲密接触了一只小松鼠。它抱着一颗花生一跳一跳地跑开,找了块草地把它埋了进去。 一转头看到我手里也捏了一样东西,便又一跳一跳蹦了过来,小手摁在我的手心里面,拿起我的面包闻了一闻,然后嫌弃地走开了。 海德公园还有知名的演讲者角落,谁都可以站在台上发表言论。不过在这波澜不惊的时代,它就成了贩卖小吃的地方,背后的长凳上三三两两坐着休息的人。
走过海德公园,隔开一条马路,便是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是现女王的住所,也存在参观的可能。 不过对游客来讲,趣味更大,更常见的应该是门前的换岗仪式。每天只有一场,中午11点半,我实在没法儿抽出空来,专程前往。 其实就好像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在北京呆了这么多年,我也从来没去看过。倒是好几次参观故宫末了,赶上了降旗仪式。
所以我就拍拍门前站岗的士兵好了,每个都顶着惹人喜爱的黑毛帽子。
今天的晚饭叫Banger and mash。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这道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英餐。 那我又是怎么听说的呢? 这便又要请出《Will & Grace》了。 Karen死对头的老爹是个英国佬,名字叫Lyle Finster,他一不小心就爱上了Karen。 在第6季的第6集中,Lyle冲到Karen的办公室,对她赤裸裸地说: “I’m going to stick to you like bangers to mash.”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这banger为啥要去顶mash,实际上这道名字香艳的菜就是香肠土豆泥。 香肠的味道,我觉得比德国的差远了。 而且它们的摆盘让人很挠头,以至于我给别人看照片的时候,大家都哈哈大笑,指着屏幕说泥垢了。
吃完饭后散步帮助消化,夜色中的伦敦更有国际最大都市的风貌。
前方惊现Banana Republic,这个在《Will & Grace》里面出现过的牌子居然也是真的存在的。
再接着走,路边出现幽幽的蓝色。
走近看,其实建筑的设计非常简单。可是灯光的位置和颜色非常出众,因此效果迷人,恰似四两拨千金。
再接着走近看,原来,它是这家贡献过无数杰出作品的电视台的总部。
今天最后一站只要我贴一个门牌号就一目了然。
不过我没在地铁里面看到满墙叼着烟斗的拼画,反倒是这个结构和灯光极有特色。
221号所在的都已经不是伦敦典型的街道了,所以怎么也找不到贝克街亡灵的味道。 敬请期待:D9 大航海时代。
D9 大航海时代
在开始新的一天之前,我们先来总结一下过去的3天之内,我用London Pass省了多少钱吧。
Westminster Abby: 15
The Banqueting House: 4
National Gallery: 2.5
National Portrait: 2.5
St. Paul: 14
London Tower: 15.5
Tower Bridge: 5.6
City Cruise: 6
Kew Garden: 12.5
Kensington: 12.4
合计是90磅。
这些都是学生票的价格,虽然在英国,学生票和成人票的价格通常是15磅和16磅的区别。
我买的三天Pass遇上了9折,所以差不多是69磅。
但是我又非常低效地居然在第一天看了两个原本就免费的美术馆,而且参观其它景点的时候速度也不快。
就这样我也省了30磅的样子。
如果丧心病狂一点,就可以在某一天一口气坐游轮从西敏寺去格林尼治,然后用Pass看海洋博物馆,这样又能省出近20磅。
这个格林尼治,这个把全世界划分成东西两个部分的地方,就是伦敦市内的第4个世界遗产,也是我在伦敦走访的最后一个世界遗产。
格林尼治评上世界遗产的全名叫做海事格林尼治,所以一切都和那个年代的海事有关。
如果你从伦敦坐地铁前往格林尼治,下了车后,首先走到的就是昔日的皇家海军学院。
这两栋面朝泰晤士河的建筑一栋是宴会厅,另一栋则是教堂。两者都能参观,不过要等到10点才行。
宴会厅里面有非常豪华的壁画,闪闪发亮。
就是因为他们不厌其烦地把这些壁画上的灰尘擦干净,擦得熠熠生辉,擦得闪亮如新,以至于当我知道这些壁画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后吃惊不小,在我看来,可能也就是几年前画的。
另一侧的教堂同样10点开门,室内的空间要比宴会厅来得小。
在很多英国的景点门口,虽然不收门票,但是会放一个小箱子,写着为了保护我们的遗产,请募捐。
我觉得这个很好,本来保护遗产人人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但是打消人积极性的地方在于,它会有一个推荐的募捐额,比如5磅。
这就让我非常难办,我要是出了1磅,感觉像是逃票,如果出了5磅,感觉一天都吃不起饭,所以只能装作没看见,大摇大摆地走进去算了。
格林尼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这根金属的线条,它把这个地球划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脚跨两边,就把东西同时踏在了脚下。
我在山下的海洋博物馆里面没有太多的感受,觉得远不如荷兰的航海博物馆来得精彩,或者一样不够精彩,耶。
但是这个在皇家天文台里面的小博物馆让人记忆深刻,因为它讲了一个航海中的故事。
航海最怕的是迷失方向,如何定位自己所在的经度一直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
英国人找到了两种方法,一是观测星象,另一种是准确记录英国这个作为原点的地方的时间,然后通过和当地的时间比对,来推测自己的经度。
所以当这个庞大的钟最终发展为小巧准确的怀表的时候,英国人就可以放下心来,拉大船帆,开始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了。
离开格林尼治后,我要大步前往这次英国旅行中,第一个以现代建筑为重心的目的地。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转折时代,全欧洲的建筑师都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挑战,他们都在积极努力地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冲击下,在摈弃原来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发展出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这个运动在德国叫做德意志制造联盟,在荷兰被称为风格派,比利时是新艺术运动,奥地利成了分离派,而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它被称作为工艺美术运动。
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曾经看过一本受益良多的书,名叫《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从名字来看,讲的就是那个转折时代一直到现代主义的故事。
既然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主义的大师,我就理所当然地,那么多年,都认为威廉莫里斯是英国新艺术运动的领头人,他的代表作是红屋。
所以今天我就要专程前往红屋。
但是到了红屋我发现,威廉莫斯利是这栋红屋的业主,建筑师另有他人。
这时候我只想说,以后起书名请严谨一点好嘛!
可能大家不明白我在说什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我们研究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有人写了一本书,名叫《从梁思成到鸟巢》,然后我一直以为,鸟巢是一位建筑师的名字,只不过他的姓怪了一点儿罢了。
可惜红屋的现状很不佳,很多房间不开放,开放的地方也维护不佳,原先的壁画全都被后来的粉刷一道一道盖在了下面。
而且我觉得这个新艺术运动对空间的专注程度不够,他们一直在探讨装饰上的细节,所以无法打动我。
晚上的重头戏是《悲惨世界》,当我去买站票的时候,第一次把票价听成了26磅。
我扭头便走,走了几步又折回,然后继续扭头,心中在进行强烈的斗争。
此刻的伦敦西区,有一位没钱的亚洲青年,走在路上来来回回,一会儿叹息,一会儿眼中发射出迷茫的目光。
最后他坚毅地走回了剧场,说,请给我一张站票,说完开始掏钱。
12磅谢谢。
#真不知道那么多年英语怎么学的#
《悲惨世界》本身就好像我之前提到过的那样,打的是感情牌,有些唱段非常精彩,比如冉阿让抱着奄奄一息的马吕斯,向上天祈祷,请留下他,带走我吧。
腐国的人民果然不负众望,在这样一部剧中,还是成功穿插了一个搅基的段子。
敬请期待:
D10 另一个圣座。
D10 另一个圣座
刚刚登陆马蜂窝,说我的这篇游记已经进入英国精华游记“备选”。 = = 好吧,聊胜于无,总比某个地方天天主推微游记然后完全无视我等坚持不想用微游记的码农。 最近心情忽然又变得很不好,也没法儿和人讲这个事情,只能自己默默地不高兴。 其实不高兴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是个太过纯粹的人,所以那种和人若即若离,无关痛痒的交往我不擅长,世界于我到今天还是黑白两色,乃们就努力地骂我没有长大好了。 但是今天艾克的一句“催更”就让我决心又花两个小时,来进展第10天的行程。 第10天的故事,要讲到英格兰的宗教中心。 英国的教会很早就被国王捏在手中,和梵蒂冈的圣座脱离了关系。 所以英国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圣座,它在坎特伯雷。 我承认我听过坎特伯雷是因为《坎特伯雷故事集》,听过《坎特伯雷故事集》不是乔叟的功劳,是因为拍了《索多玛的120天》的帕索里尼。 当时完全没想到这个坎特伯雷如此重要,日后我到了苏格兰的高地,偶遇一位英格兰的大叔,和他说起我这次的环英旅行,他问我去了哪些城市。 当我说到坎特伯雷的时候,他连说那是当然的。 本来我是准备在坎特伯雷住一晚,然后直接去剑桥,因为从地图上看这样比较近。 但是无论怎么走都要从伦敦转车,所以我就把坎特伯雷搞成了一日游。 坎特伯雷这个小城看着不错,但其实这些西北欧的小城说实话都差不太多,没有南欧那样缤纷的色彩。
没几步就走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的门口,但是容我先过而不入,前往城外的另一座教堂。
坎特伯雷的这个世界遗产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坎特伯雷座堂、圣奥古斯汀修道院和圣马丁教堂。 刚才路过的是坎特伯雷座堂,现在要去的是圣奥古斯汀修道院。圣奥古斯汀修道院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但是日后坎特伯雷的辉煌都要归功于它。公元597年的时候,罗马的传教士来到英格兰,决心开化这里原始的野蛮人,便修建了圣奥古斯汀修道院。
但是1000年后,亨利八世为了更好地把握住自己的权利,拆除了一大批英格兰的教堂,圣奥古斯汀修道院就被强行拆毁了。 不远处的坎特伯雷座堂差点也要遭殃,但是国王想到它的地位太过崇高,没敢下手,于是它就逃过了一劫。
时至今日,虽然在圣奥古斯汀修道院里面可看的不多,但是整个导览做得非常出色,可以完整地听一段故事。 听他们讲坎特伯雷的兴起,讲教堂的落寞,再讲到后来被有识之士买下,作为遗产保护了起来。
更远的圣马丁教堂开放时间不定,我到的时候正好不开,只能门外看看。 它的意义在于它出现在罗马入侵英国之前,保留了安格鲁萨克逊时期的特色。
看完两个教堂后到了午饭时间,我就又一次听从了LP特别推荐的指示,徒步跑到城郊的一个厂房里去觅食。 途中路过了一座坎特伯雷的城门。
我总结了一下LP的推荐特色,他们欣赏的是小众的别开生面,这种主打有机,重新装修了一座废弃的厂房,又远离寻常游客的餐厅是他们的最爱。 可是我想要的是最具当地特色的东西,我喜欢最大牌的,最典型的,所以它们往往会在最闹市的地方。
这家仓库没有让我找到想要的,而且我去的时候他们快要午休了,我就重新折回了坎特伯雷的市中心。
坎特伯雷的圣座从外观看还是没有逃离整个英格兰教堂的特色,淡黄色的石材,不做尖塔的西立面。 不过不用着急,它的精彩和出众都在室内。
进了教堂之后,首先是哥特式的中殿,束柱,向上,层层叠叠,最多和科隆的大教堂打个平手。
中殿的尽头是一座拱门,门的外边是世俗的地方,供人礼拜,门的里面全都留给了天上的神,只有唱诗班才能走进去。
而当我作为一个游客进去后,首先被它巨大的尺度惊到了一下。原本以为教堂到了那座门就是终点了,门后不过是一座祭坛。 没想到这座门只是旅程的中点,它的另一端还有差不多等大的一座中殿。 更棒的是这座中殿的风格突然发生了变化,不是刚才繁缛的哥特风格,而是回到了更早,更简洁,更有力的罗马风时代。
大教堂本身是一组建筑群,围绕其身边的还有修道院,有各种礼拜的大厅。
晚餐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店家,走了几家LP推荐的餐厅,价格都太高,菜式又缺少我刚才写到的独一无二的特色。 我就终于可以尝一下这家散布全英国的连锁店:Pret a Manger了。 要的是今日的例汤,配了几片面包,价格适宜,味道奇佳。
吃完后再转一圈,就到了回程的时间了。
回到伦敦专门去了国王车站,原因我在开篇就已经讲了,因为想买一张后天去剑桥的车票,也由此拉开了我一连串凄凉的故事。
国王车站远赴盛名的是它的9又3/4站台,我到的时候是半夜12点,所以根本没人去看,问了几个工作人员大家都兴致阑珊,随手指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到了之后墙上简简单单贴了一个黑色标签,上书9又3/4站台。 不过那是半夜,当我两天后再次经过国王车站前往剑桥的时候,又是一副全新的景象了。
我今天居然把《Young and Beautiful》循环听了不下20遍,写今日游记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在重复。Young and Beauiful,多么浪漫美好的两个词,相应地会让我联想起Young and Restless,它有一个非常好的中文翻译,叫做年少轻狂。 敬请期待D11:留下!以大英博物馆的名义 请原谅我被《Jump》附体一天= =
D11 留下!以大英博物馆的名义
Nelly Furtado唱过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歌词里面说: ,,Flame to dust, lovers to friends, why do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听起来好是伤感,但是事事往往就是如此。我精彩绝伦的伦敦之旅在今天就要画上句点了。 我现在翻翻当时写下的笔记,说我一进入英国,就开始伤感日后要走的事实,这样的事情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但是为什么写成游记后,大家都觉得英国马马虎虎,而我去年一次又一次失望的法国之行却看起来精彩万分呢? 所以还是要亲自去走想走的路,就连看到的和说出来的有时候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伦敦的句点其实今天一早就应该画下了,但是为了大英博物馆,我反复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为了它在伦敦多呆一天,废了事先买好的前往剑桥的车票,而且要取消铁桥峡的行程,少走一个英国的世界遗产。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在大英博物馆里面我上次没看的那部分希腊展品精彩绝伦,不容错过。 早上前往大英博物馆的路上看到了伦敦的标志,红色电话亭,忽然想起来就快走了还没照过相,迅速补了一张。
因为大英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比卢浮宫要短,我第一次从上午10点半看到下午5点半,把除了希腊以外的其它展品都粗略看了一遍,原来想我住得离大英博物馆这么近,而且行程的安排也不是太慢,总有时间去补这个空档。 不过最后没有,所以我要不然可以放弃这块展品,或者就放弃工业革命在建筑上带来的先声之作,最后还是希腊的艺术品把我赢了过去。
大英博物馆的希腊展厅中,有一组单独另立了出来,完整展示英国从希腊帕提农神庙拿来的雕塑。 在进入这组展厅之前,会经过一个横向的厅,厅的尽头放了一座小巧迷人的希腊神庙。
帕提农神庙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呢? 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它是神一样的存在,后来的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都要向它看齐,以它为蓝本。 当年陈志华老先生亲临雅典卫城感动到潸然泪下。 对于非建筑系的学生可能一时难以领会它的意义,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就是帕提农神庙的立面,从这点就能看出它的重要性。 在介绍帕提农神庙雕塑之前,大英博物馆在墙上贴了这样一张简介。
它主要是讲1816年埃尔金爵士把帕提农神庙的雕塑从希腊带到了英国。虽然这个举动有颇大争议,但若不是英国的这个举动,这些雕塑只会进一步损毁。而且我们要感谢埃尔金爵士,因为他,我们今天才能在人眼的高度来欣赏这些雕塑,而不是抬头仰望原本高高在上的作品。 这一段逻辑看得我心惊肉跳,大英博物馆非但没有任何抢夺艺术品的反思,而且进一步认为自己在这点上起到了各方各面的积极作用。 心惊肉跳归心惊肉跳,但是客观地说,大英博物馆在展览这些帕提农展品的时候做得还是非常细致的。 它在每块雕塑残片的下方都配有一段文字解说,讲述这段雕塑的内容,在文字的右边更有复原的简笔画,一幅正立面一幅顶视图,这样可以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一组组浅浮雕的前后关系。
真正的展览大厅里面大致按照原来雕塑在神庙中的位置进行排布,所以长方形大厅的两个端头放的就是原本三角形山花上的一座座雕塑。
卫城上除了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是第二出名的建筑,它的一切都和帕提农形成对比。它自由的平面对应帕提农的古典对称,它女性化的爱奥尼柱头对应帕提农稳重大方的陶立克柱头,而且在神庙的一侧,出现了六根曼妙的女郎柱。 大英博物馆里面,爱奥尼柱头和女郎柱各藏有一根。
第二次参观大英博物馆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加上上次的7个小时,共计11小时,和卢浮宫差不多。 最后一张照片还是留给福斯特爵士精彩的加建,非常遗憾的是那个漂亮的圆形大厅不对普通游客开放。
因为留给伦敦多一天的时间,所以我很多的计划都可以不紧不慢从容地进行了。 还记的之前的某一天在塔桥上那张雾霾的照片,英国人戏称那就是伦敦吗? 这个展览里面还介绍了伦敦最老的一家酒馆,名字叫做Ye Olde Cheshire Cheese。
介于那次在美派店只吃了牧羊人的派,而没有吃到它们最招牌的牛排腰子派,我就来这家店完成任务了。 英国人介绍到牛排腰子派的时候,说如果实在觉得害怕,可以点优化的版本:纯牛排派。 这时候作为一个国人的自信就爆棚了。 腰子算什么难题。 不过端上来的派做法和上次完全不同,外形也大相径庭,味道也马马虎虎。
伦敦多留下一天之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我酒足饭饱后,可以慢慢走去伦敦的CBD,好好看看福斯特的那根小黄瓜。 小黄瓜单从照片上看精彩绝伦,但是实际看到后我觉得比例不好,太过矮胖,而且入口局促简单。
离开它不远就是英国现代建筑高技派领头人罗杰斯的大作劳埃德大厦,他是真的把这栋房子当做机器来设计,风格极端,所以我很喜欢。
离开不远处是伦敦大火纪念碑,爬上去之后,又可以俯瞰伦敦。
但是伦敦的俯瞰真的不是很精彩,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把一切伦敦的标志物全都遮住,单拿出这样一张俯瞰图来,估计谁也猜不出这就是精彩的伦敦。
最后一站留给了国王十字车站。 当你白天前往国王十字的时候,就不会有我昨日半夜的冷清,9又3/4站台的标志下有一个半截的行李车模型,标志旁围了一圈等着照相。工作人员负责指挥队伍,每个轮到的人都可以撑着行李车半空跃起,假装冲墙而入,瞬间被哈利波特附体。 如果你身上带有飘逸的围巾,工作人员更会帮你拉住围巾的一头,出片的效果更佳逼真。 不过我似乎没有看到人在拿自己的相机拍摄,都是由另一位工作人员负责快照,所以一切都是成熟完善商业化的运作,和英国的其它一切都相同。
做完这一切之后,离开伦敦前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退掉第一天就买好的牡蛎卡。 因为每次刷牡蛎卡,就会发现地铁票要扣款2磅多,所以我一直不相信它扣款到天票的价格后就会停止再扣,不过我有一天搭乘地铁的次数略多,仔细核对一下后发现确实如此,扣到大约7磅后,牡蛎卡就不再扣款了,所以还是非常人性化的。
那离开伦敦之前要对伦敦做一下总结吧? 我只能说伦敦是一座真正的国际大都市。 我在晚上的泰晤士河畔看到一男一女同时当街小解。 午后的街头一男一女迎面走来,男的手插在女的屁股上的口袋里面,而那个女的,则一把抓住男的裆部,旁若无人地走在热闹的大街上,看到我眼睛上的夹片还对着我伸出食指,哈哈大笑。 我说这一切都不是恶意的,我是说只有这样复杂和多元才能成就这样的一座国际都市,而且这才拉开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用了一种最地道的方式,给我们讲述城市的繁忙,混乱和独特的味道。 敬请期待D12:初见康桥。
D12 初见康桥
我觉得我的记忆出问题了,在前一天的游记中我还写到,为了大英博物馆,我要取消一天剑桥的住宿,多加一天伦敦的住宿。 我看着当时的照片,正想大发感叹,说起,当我抵达剑桥的那个早上,是一个寂静的日子。 这时候我忽然意识到,其实我虽然取消了当天早上从伦敦前往剑桥的车票,我还是在同一天的晚上,抵达了湿漉漉的剑桥。 而因为火车票的缘故,为了更多地享受在剑桥不多的时间,我第二天一早就起床。 所以自然街上少人,寂静万分。
当我走到剑桥最华美的国王学院门口时,没有一个游人,本来是想趁着这份清净先进去参观,无奈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说还没有开始参观,谢绝进入。
这张照片当我摁下快门的时候就觉得会很喜欢。尤其是向远处延伸的且窄且深的小巷,巷边层层叠叠若有若无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个个烟囱。
圣三一学院的大门上方有一尊亨利八世的雕像,请各位游客向它的右手看去。
看到一根木头的椅子腿是不是。 哈哈。这种闹剧是英国的最爱了。 传闻亨利八世手握的应该是一根黄金节杖,但是竣工后被一个调皮的学生抽走,换了一根椅子腿。 接着校方把它换回节杖,学生又把它抽走,最后校方举白旗,椅腿留下,居然还成了闻名的一景。 君还记得拉法加广场上那只蓝色的公鸡嘛? 还有我日后走过格拉斯哥,有位骑士头上罩了一个三角形的路障,都是一脉相承的幽默感。
等我走到圣约翰学院的时候,终于大门打开,也没立什么请勿入内的牌子,我就大摇大晃地走进去了。
英国人对叹息桥有深深的迷恋。 所以牛津有一座叹息桥。(跳水猫闭嘴,大家都说它叫叹息桥。) 来了剑桥,圣约翰学院里面又来了一座叹息桥。 其实基本点就是,如果你不太大,又是一座桥,就会被变成叹息桥。 太棒了!
也许是因为之前在牛津的时候,每个能参观的学院里面都人满为患。 所以只有当我独自走在四下无人的圣约翰学院里面,看着中世纪的大楼,大楼后大片的草坪,草坪上蜿蜒没入森林的小路,才被一种能在这里上学的幸福感给打动了。 尽管当时我蹲在地上狂给英国大巴公司打电话。 可是当我按原路走出来的时候,却发现面前放了一块牌子,说是此路不通。 我换了其它几条路都不对,只能硬着头皮闯了出去。 出去后才发现,其实我进的这片让人感动的草坪是不对外开放的,只不过到得太早了,门卫都来不及放那块牌子。 再等我走出学院,回头一看,还有一块每人需交若干磅参观费的牌子也被放出来了。 太棒了!
差不多在剑桥城的最北端会看到这样一座教堂,它是英国现存5座圆形教堂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大约建于1130年。
真正免费的是下面的基督学院。 就是因为这小小的一点,就让我对剑桥大学的好感直线上升,因为它们和牛津不同,还是有一些学院愿意对外开放,同时并不抓紧这个机会小赚一笔。
再到圣三一学院的时候,天气就开始变好了。 我在参观的时候,远处有一家子同胞,但是似乎又有几个成员只讲英文。 见到我之后他们开始窃窃私语,终于一个小伙子跑过来,用英语向我救助,想让我帮他们照一张相。 我就用英语同意了= =
出了圣三一学院之后,边上著名的Fitzbillies也开始迎客了。 我最爱的LP上只说了它有名,但是没说什么最有名,我进门逛了一圈,发现都是甜点,可是中午我想吃点咸的,漂漂的小姑娘说这里只卖甜的,隔壁是同一家,专卖咸的。 我又去隔壁逛了一圈,发现没啥特色,于是就折回这家。 在这家店里,大量出现了一种从外观看好像我国广式月饼的甜品,上面浇了一层厚厚的蜂蜜。 我就问说,这是不是乃们最有名的招牌拳头产品呢? 小姑娘说是哇。 我接着问说那甜不甜啊?我想吃咸的。 小姑娘说超级超级甜。 我说那就给我一个吧= = 让我们感叹一下这段毫无逻辑的对话吧。
吃完超甜的蛋糕后,前往伊曼纽尔学院。 这座学院名头不如圣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来得大,可是在1632年有一个人光荣毕业,他接着在美国成立了一所大学,现今世界排名第一。 是的,这个校友就叫约翰·哈佛。
今日的最后一站也是今日的第一站,国王学院。 国王学院最有名气的是它的礼拜堂,单这个礼拜堂我又要付7磅,所以我一直在考虑到底是要看还是不看。 介绍上说它是英国那种华盖式哥特的巅峰之作,我本着国人的四字箴言,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