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小豆子,弹性大很大

AMD平台芯片组 1. 690系列芯片组 AMD 690芯片组的外观如图3-49所示 2. AMD 7系列芯片组 3. nForce 5系列芯片组 4. AMD 8系列芯片组 主板的选购 一、主板的选购原则 1.根据应用需求 2.必要的功能 3.品牌 4.价格 5.服务 主板產品介绍 1. 华硕P5Q 华硕P5Q主板的外观,如图3-51所示 2. 捷波悍马HA07 捷波悍马HA07主板的外观,如图3-52所示 实训――查看主板信息 下面以使用CPU-Z为例,查看主板Φ的内容运行CPU-Z,显示Mainboard选项卡的内容如图3-54所示。 电脑机箱 简介   它是电脑主机的“房子”起到容纳和保护CPU等电脑内部配件的重要作鼡 机箱形式   1,标准箱式:外形像微波炉.大小在50CMX40CMX30CM左右.容易容入家居风格,   2,普通机箱:和通常看到的一样,是主流的方案.   3,HTPC机箱:HTPC(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即家庭影院电脑机箱 主要用在客.有立式和卧式两种,主要用于连接电视收看视频和娱乐.   4,塔式机箱:比普通机箱要高1/2.内部空间很大,一般是发烧友才用. 機箱的选购 1.材料   好的机箱前面板的塑料都采用的是ABS工程塑料制作,结实稳定如果机箱采用的塑料不够硬,或者很脆容易折裂质量肯定就有问题。钢板起码要达到0.8毫米以上材料应该是镀锌钢板,硬度大弹性大强如果厚度不够或者稍稍用力就能弯折肯定不是好材料。 2.做工   一看钢板框架是否有毛刺、锐口好机箱往往都是包边的,起码也经过打磨处理绝对不会让你在装机时“伤痕累累”;二看機箱框架是否坚固稳定,最简单的方法是提起来用力摇一摇如果出现晃动甚至变形,肯定不是好货;三看内部制作是否专业比如安装主板时机箱上的打孔位置、大小是否匹配,驱动槽和插卡位定位是否准确等四看是否有EMI触点,就是侧板周边有不少少小突起.着可一减少电磁波,有利与人体健康.总之,选择电脑机箱重要的是看它的材料、做工和实用性绝对不要被外观的时尚所迷惑。 3.方变度   一.前部要有USB口囷3.5的耳机口.最好还有IEEE1394接口和SATA或ESATA口.二.最少有4个光区口和4个硬盘口.三.是否能面工具装机,有最好.三.是否方便搬运.四.机箱上不应有一些方东西的地方. 4.内部.   电源、硬盘、内存、主板、cpu 、光驱、声卡、网卡、显卡 音箱系统 音箱系统(Speaker System)是音箱所支持的声道数是衡量音箱档次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单声道到最新的环绕立体声系统包括单声道、立体声、准立体声、四声道环绕、5.1声道等。 5.1声道已广泛运用于各类传统影院囷家庭影院中一些比较知名的声音录制压缩格式,譬如杜比AC-3(Dolby Digital)、DTS等都是以5.1声音系统为技术蓝本的其中“.1”声道,则是一个专门设计嘚超低音声道这一声道可以产生频响范围20~120Hz的超低音。其实5.1声音系统来源于4.1环绕不同之处在于它增加了一个中置单元。这个中置单元負责传送低于800Hz的声音信号在欣赏影片时有利于加强人声,把对话集中在整个声场的中部以增加整体效果。相信每一个真正体验过Dolby AC-3音效嘚朋友都会为5.1声道所折服 风冷和水冷水冷装置 风冷是说用风扇吹出的风把热量转移到散热片,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风冷一般噪声比较夶,且维修起来不方便容易受到灰尘的干扰。且散热效果不是很明显优点就在于价格便宜。 水冷是说在机体内部装有一个流通的水垫可以通过水垫将内部的水流动,从而运走热量达到降温的效果或是在外部装有一个水冷装置,工作原理和前一种一样 水冷的缺点是荿本太高。不适合一般用户使用 优点在于其散热的效果相当好,且不会受到灰尘的干扰 主流CPU超频(INTEL与AMD) 通常所说的超频简单来说就是囚为提高CPU的外频或倍频,使之运行频率(主频=外频*倍频)得到大幅提升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CPU超频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要求CPU散热系統良好,超频要适当小幅度一级一级来,还有可能CPU电压也要适当调高。 如今Intel所有CPU都是锁了倍频的,只能通过调整外频来实现(PS:奔腾6500K不锁倍频) 由于部分AMD处理器的倍频是可调的,这就增加超频的灵活性 超频就是要最大程度发挥处理器的性能,因此我们在对此类处悝器进行超频时要留意寻找外频与倍频的最佳组合 DFI主板 DFI(Diamond Flower Information)公司,中文名称“友通”是一家位于祖国宝岛台湾的IT企业。在计算机产品设计忣制造上拥有超过二十 年的经

}

求教个问题感觉挺有意思。如圖2所示是滑板的支架,其中蓝色物体为线性弹性大体当轮轴发生偏转时弹性大体受压力。受力如图1所示其中下面两图是正视图,上媔一个为弹性大体俯视图阴影部分为受力区域。求两个弹性大体各自所受的总压力以及中间横板所受总扭矩


}

第四章 禅:站行坐卧食及其他 一、修心先修身 身体对行走坐卧的“无意识” 人生哪怕只有瞬间,也都不离“我(心)”与“身体”的互动 本应如此,但偏偏“我(心)”常常脱离“身体”各自为政。 那么互动的形式是什么?原来就是站立、行走、坐卧、吃喝、睡觉等等。我们会忽视这些但正昰这些,无一不是重中之重!这是我们生活的真正实质 当然,有人会说还有工作,还有学习不过即使是工作、学习,仍不离行走坐臥最重要的也就是最简单的。 那么为什么学校的运动课上,只有人教我们怎样跑得快怎样跳得高,却没人教我们行、走、坐、卧呢就是因为它们太普通,就如呼吸一样 洒扫应对、穿衣戴帽、礼仪礼貌,本该放在幼学首位而其中都离不开“行走坐卧”,但现在却被忽略了 行走坐卧,在中医和其他经典中已受到关注《黄帝内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无一不有其直接或間接的印迹何为?因为正是这些行为的积累决定了人生命的健康,并最终影响到人的性格取向乃至生命价值取向。譬如一些个性頑固的人,面相上常现两腮颚骨粗大之状性格阴郁的人则有弓背之相,皆由行走坐卧姿势“制造”类似情状不胜枚举。“面相”之学昰怎样出现的就是由此。“面相”之学不仅研究“相”与行为还研究“表情”所暴露的人本信息。 中医在奈良时代传到日本并获得獨立发展,被称为“汉方医学”(汉方医学古代中国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在中国当地称“中医学”在朝鲜半岛称“韩医学”,在日夲称“汉方医学”形成了东方医学体系)。 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有很大差异西医强调对症疗法,东方医学则重视身体整体性与内在平衡江户时代,汉医成为日本医界主流直到近代,这个以“解毒”思维为核心的东方法医学才逐渐衰微被以“消毒”思维为核心西医奪走了风头。但在不久的未来将是两者互动、互补的康庄大道,某些时候东方医学甚至可能占上风。 书归正传我们继续讲行、走、唑、卧的问题。 不少人说睡眠不好但并未检查出具体原因。不过有一个普遍现象被忽视了:这些人在闭上眼睑之后,仍在里边“看着”内睑而且,其视线一般朝向水平线之下 我们不妨自己也试验一下:闭眼,将视线抬向水平线之上人的思考力将自动、迅速终止。進入熟睡状态的人其视线则会舒缓地左右移动。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自一开始就朝这个方向引导呢?这个办法比闭着眼睛数数,效果要好得多吃饭的情况也一样。 人类的味觉记忆是按甘~酸~辛~苦的顺序排列的。孩童时起我们先感受甜味儿,然后才开始挑战、感受酸的、苦的东西当我们能耐得住苦味道,或说这个苦味儿不错的时候将证明我们已经成人了。 至于人上了年纪则顺序颠倒过来。先是受不了苦的、辣的渐渐地也开始不好酸的,最后回归到对浓厚甜味儿的自然偏好所以,面对老年人我们就可以从甜味儿开始,將事半功倍换言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口味是会变化的,因此相应的服务方式也应随之调整。 身心界限的“粉碎” “身体先生”頑强的自愈与平衡力能令我们内心放松,觉得“先生”可以依靠反过来,自以为是的心之“思”——“思虑”却可能让“身体先生”病倒。前者身体之耗为“明耗”后者心思之耗为“暗耗”。而且古代中医认为,“暗耗”之耗更甚于“明耗”之耗。 那么如何減耗呢? 佛典上讲要清净心。因为心清净所以,阿罗汉七天托钵一次就可以也就是七天吃一餐就行,因为少耗辟支佛的道行更深,两星期托钵一次都不妨碍身体健康 而造成这个矛盾的第一祸首,倒还不是心思而是我们身体的造作。不自然的行走坐卧都是造作。譬如双腿本来是用来走路的,却“驾”在车上就是不自然。因此改变一些造作,可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健康 正因此,修心鍺应先修身。心是载体是基础,是硬件是万丈高楼之根本。未有根基不牢而能成就百年大业者 所以,对待我们的“身体先生”鈈要自以为是地说“我想要你做什么”,而应更多地关注“你需要什么”这才是对话的心态。大多时候只因为我们小小的粗心,造成“身体先生”不爽它一不爽,一切行为便都无法长久就是日常里说的“不听使唤了”,这是世间一个普遍常识那么,怎样实现“对話”呢 把意识集中到脐下一点的丹田,就可以然而,问题在于能否做好这个“简单的事儿” 这是因为现代人大都不能保持一个正确嘚站姿,所以建立在不正确的站姿基础上的走、坐、卧,即可能都有“造作”成分都不正确。于是也就找不准丹田位置,更遑论意沉丹田了不仅这点做不到,甚至相反可能越是行走坐卧,身体的问题越大越不调,越难有“对话”的默契 每天早上,我们都能看箌很多人在公园慢跑、散步、做体操名曰“健身运动”。殊不知如果不注意校正身体骨骼已经出现的“扭曲”(大部分人已经出现),则最终极可能适得其反“造作”之果不可收拾。 人类身心“对话”的最佳状态是婴儿状,柔和、平衡、通畅无“造作”。那时候我们通身“柔软”,只有一双小手儿能紧紧地抓住爸妈,且很有力那是正确的。因此老子强调“复归于婴儿”,婴儿根本就不需偠什么“造作” 然而,如今的我们已离“婴儿状”十万八千里,再也做不到了甚至我们的心也一样不再柔和、中庸了。 面对这样的現实即使我们由衷地发心要去好好对待“身体先生”,可能也无能为力最后,只好无奈地归为“无常”慨叹“毕竟东流去矣”。显嘫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也正因此人类自愈之力助有心人(专家们)发明了种种“专门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跟供养身体(养生)有关,也跟如何呵护日渐破碎的心(养心)有关所以,人类生生不灭 阿诺德明尔德先生,是荣格学派的心理疗法专家他生于1940年,先在MIT研究生院修习理论物理学又在联合研究生院修习临床心理学。作为荣格学派心理学家他接受老庄哲学、巫术的影响,建立了独立嘚过程指向心理学且熟练掌握了一种与催眠人对话的技术。 他认为我们深层的无意识潜藏在身体各处,就是那些“手一按就有痛感”嘚部位这就好像班级里的几个学生,正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闹别扭而班主任并没在意,直到问及了才发现,“噢你们在闹别扭?” 承认这个状况然后融合它们,这就能开启对话坐禅、冥想是一个很好的对话机制。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办法,有些能更直接地开启對话 那么,这手一按就痛的地方在我们的哪里呢 就在身体骨骼的细微扭曲、僵硬里。在日常里这些最不被在意,也就是无意识阿諾德明尔德先生指出,这是我们身心对话的第一障碍 那么,怎样化无意识为有意识呢 桦岛禅师再接再厉,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的方向只需依法修行,就能令无意识浮出水面且在后边详述。他关注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操作细节比如开车,最好能用无名指、小指握住方姠盘;上厕所小便时即使是男士,也最好能坐下而不是站着;打电脑也要有所注意。这些都写在后边,供大家参考 观念改变,造莋将被扭转身心的内在都将发生变化。对任何一种人生这都是一个大事,不能等闲视之 总之,应主动呵护我们的“身体先生”让咜愉悦,觉悟得越早越好 实际上,“身体愉快”本身就预示着身体长寿,也意味着“心情愉快” 这身心界限的融合,正是我们生活愉快的第一表征 二、“立”以辨中心 面对“不自然灾难” 无论有没有“自愈禅法”,我们的“身体先生”都不乏自愈力但必须激活。否则将事倍功半。 怎样激活 就是找到身体的“中心”——中心枢纽,一把钥匙然后,在那里创建“意识着力点”把钥匙把握在手Φ。白隐禅师“自愈禅法”的意义实质上,也大抵在于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身体一刻都不停止地运动着,包括坐、卧都在动。我们就要在这个运动、摇摆之间不断通过“意识”,去寻得、把握意识落实在身体某一“中心着力点”上实际上,也只有在运动中我们才能找到意识的“着力点”或“落脚点”,而身体一旦停止运动目标就会随之失去。 譬如跑步时我们的双腿、双脚、双臂在动,于是意识就可自然地指向腿、脚或臂等任何一处;而在不动的头部,则很难找到这样的着力点 坐禅的情况也一样,一切都静唯呼吸在动,且表现最活跃于是,意识便只能集中到呼吸上并在那里找到着力点。 道理一样这个倾向,不是谁在强制而是自然而然。 嘫而现在我们正在遭遇全面的“不自然灾难”。经过近、现代长期的“生活便利化”运动每个人的身体活动状态都出现了“个人偏向”,如肩膀一低一高或一手有力一手无力,或偏头痛或深一脚浅一脚……代代相续,越来越固执而这些,都已不再是“原装”的自嘫姿势了 这个“不自然”之所以为“灾难”,是因为它正是我们寻得、把握“身体中心”的最大障碍所以,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鉯利于恢复、重建曾经敏锐的“中心意识”。 当然这需要一些真功夫,就是要成为倾听身体声音的“音乐家”能跟自己的身体对话。喑乐家能听出不同音符但我们很多人听不出来。能听出音符本属自然,如今却被我们自己弄丢了。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捡回来。 “不会站立”的现代人 观察一下车站里、站台上等车的人他们的站姿都有问题:多数人都要倚靠一个支撑物,或是墙或是柱,或是欄杆 显然,这个站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身的,也有心的因为它所显示的是人们太过倚赖“外力”,而不是自己所以,此身此心大不自然。实际上我们所倚靠的不仅该有墙、柱、栏杆,更该是我们自己换言之,墙、柱、栏杆不该仅在身外更该在我们的身体裏,在我们心中 不仅如此,即使取独立站姿的人也一样有问题这就是大家习惯于把身体重心落在一侧脚的外侧,而不是双脚中心此時,一侧胯关节会向外凸出而另一只脚则优哉游哉,造成身体各关节的失衡当然,如果站久了累了,两脚交替这样做倒无可厚非,但不少人只要一停下来就会采取这个姿势就有问题了。须知这时候,我们的重心是落在小小的脚趾上的 更有甚者,是一些人还喜歡叉腿站着呈“X”状。二十年前这个站姿在年轻女性中间很流行。如今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人采用这个站姿了这样,一侧胯关节、外踝关节的肌肉都会被抽紧且重心仍落在的小脚趾上,所以危害更大。 再一种站姿腰椎前弯,以至于下腹部凸出身体呈后仰的樣子。 这时人身体的重心不会落在前脚掌,而落在后脚跟上这不正确。上天设计的脚心就如建筑物的弓形桥架结构一样,重力落在弓背上才合理但眼下这种站姿,却令重心偏落在后一侧令身体的压力转移到腰椎上。 常采用这种站姿的人脚后跟的皮肤通常很粗、佷厚。而且总有一天腰椎会被压垮,神经会受到压迫就可能出现下肢不听使唤、感觉迟缓或隐痛等症状。 还有一些人站着时脚后跟不夶着地而只有前脚掌站实了。这时的重心将落在脚心的前侧。看看我们鞋子的前掌是否磨损很厉害就知道了。 平常没几个人会认嫃考虑站立与身体关系的问题。 然而我们两只脚直立行走的能力,却是身体动作、功能、精神等一切能力的基础这一点很关键,任何修行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只是现代人完全“不以为意”,亦如《易经》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些,已成为一种完全的“无意识作為”总之,我们早已忘却了这个关联性的重大意义但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发现这个事实”注意,只是发现不是创新,更非创造 可怜的现代人,已经不能靠自己来“独立”了 站立姿势影响牙齿、颚骨等 做一个关于站立对身体其他器官影响的实验—— 先将重心落茬左脚上,站好然后,咬紧左槽牙接下来,再咬紧右槽牙看到底哪一侧的槽牙更容易咬紧呢?当然有虫牙或牙口不好的人例外。為了证实实验结果还可以反向再做一遍。结果一定是“重心在左脚则左槽牙容易咬紧”,即“重心同侧的槽牙容易咬紧” 这个情况,也是我们平素所不在意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咬牙力度竟然与站立的重心有重大影响这不是很有趣吗? 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有可以治病。 比如牙痛根据实验原理,我们将在身体深处发现:牙痛一侧与重心落脚一侧相应就是说,常常右(左)腳受力的时候则右(左)侧牙易痛。且这个习惯一经形成很难改变。怎么治通过调整骨骼状态来治,就是强制自己将身体重心落在楿反一侧如此,则不出半日牙痛感将得到缓解。 也可以在记忆里找一下同样的经历如无意识中偶然把重心移到另一只脚上,则在无意识之中解除了疼痛感或疼痛感在无意识之中被“忘记”了。运用的都是这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原理 如果移动重心仍无法解除疼痛或不能在无意识之中令其自愈,那么通常是虫牙或其他病变所致,一定要看医生了 因为重心一侧的槽牙会过度劳动,并由此造成牙齒生长异常如发育延迟等情况。不仅如此常用的牙齿还会因为处于激活状态中,以至于一侧的咀嚼肌相对发达而不常动常用一侧的牙齿,则可能因缺乏运动而出现咀嚼肌弱化的倾向甚至导致脸孔扭曲——通常很细微,肉眼看不出来 显然,由于站姿不正确身体的局部肌肉会长期紧张,这不是好事不仅会导致一般的牙痛,尤其可能造成门齿异常 为什么专说门齿? 因为不均衡的肌肉紧张会牵扯箌以脊椎为核心的身体中枢区肌肉,造成那里的用力偏差并影响身体中枢整体。 身体重心与小小牙齿的关系尚且如此复杂、微妙何况其他!但问题是牙齿的发育与咬合状况,从没有引起过足够的重视 最近,日本医疗机构开始研究牙齿咬合与心脏、肠胃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治疗工作,发明了以改善咬合状态为目的的“牙齿消磨疗法”、“叩咬钢板疗法”等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发現:一些医生为患者做了咬合治疗然后一一检查,牙齿的咬合均衡了身体重心也能达到合适的位置,人的身心状态也顺畅了病人很高兴。但一段时间之后另一种咬合问题重现。 原来这些医生治疗咬合的标准,是人体已经扭曲习惯状态下的咬合而不是正常骨骼状態下的咬合,换言之他只看到口腔,而没看到整体于是,这些人的生活将不得不发生改变:吃饭的时候身体重心要调整到骨骼扭曲嘚“非自然”状态,令咬合优先;吃饭之后身体的重心再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医生们根本不知道人体重心、肌禸、骨骼有如此重大的干系。 实际上人从头到脚都是联动的,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牵任何一点都动全身。 这样一个生命的事实甴于太过自然,反而不被洞察 另一项针对颚骨炎症的调查也发现,他们所有人(主要是年轻人)站立时都习惯用单脚承担全身重量。當然根据如上原理,这个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如果是大学生的年龄,那么每天做十分钟的骨骼调整训练,不出一周就将得到改善:嘴張到尽量大然后合上,如此一张一合直到颚骨关节间的闷痛,或偶尔发出的声响都减轻或消失当然,根本不需要就医 以前严格的敎育,如上课要直身、背手写字要挺胸、正视、悬腕等要求,再也不见了代之以人们的生长环境越来越随意,在家里更几乎没有约束身体怎么舒服怎么来,没任何紧张感于是,身体重心开始紊乱并逐渐形成固化的单侧重心习惯。他们全身的骨骼左右两侧差异很大骨盆扭曲,肩也是一高一低 伴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年轻人的身体某处开始僵硬或酸疼;中年以后更会出现提早老化现象。 简易“囸骨术” 小小站姿如此影响整个身体,怎能不让人大惊失色 重心偏落在身体一侧足底的情况为“偏重心”,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改变这種偏重心习惯尤其要避免其完全固化。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种自然而然、双脚压力平衡的状态,乃是人类本来应有的前边说过,“体”者“人本”状态也正是这个平衡的标志。 那么怎样改变“偏重心”状态呢? 其实很简单首先是意识到这种状态,但现在的問题是意识不到如果能做到在无意识之中也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人就可以避免习惯化可以自由地来去了。自然之“体”就该是这個样子。 要成为这样一个“无意识之下的自由之躯”则需掌握“正骨术”。一旦掌握了就可以以简驭繁了。这个技术还能治疗腰痛等症 何为“正骨术”? 非常简单首先是找到自己的问题: 俯卧床(地)上,双臂交叉面部埋伏其上。 保持伏地姿势尽力侧身向上(腋窝方向)牵拉左膝,然后退放回原处;再如法牵拉右膝放回原处,如此交替进行若干次 只需闭眼内观身体深处的“感觉”,而不施加丝毫的“制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左膝还是右膝更难抬起来 一般说来,与偏重心相反一侧的那条腿更容易牵拉起来。 找到问题之后开始调整,也就是“正骨” 这时,可以选择两种方法一是两个人来完成的: 1.请伙伴用膝盖顶住自己偏重心一侧的脚惢,微有压力即可 2.请伙伴用双手抓住另一侧的脚踝。 3.自己稍稍用力向上提膝与伙伴的牵拉力呈柔和的“拔河”之势。 4.注意在提膝的同時吸气在伙伴牵拉向下时呼气。 这个过程应该非常舒适而不须“费劲”,这应该是一种休息状态,不要有任何目的性不要太用力,仿佛在空中或水里运行一样仔细内观这种动态之下的良好心境,并在每次一个动作完成的瞬间完全放松自己。 如是者三定有大效。然後进入下一轮“抢救”牵拉困难一侧的腿脚: 5.向上提膝,尽量向上然后向下轻蹬。 6.请伙伴用手加以阻推轻轻与脚叫劲儿,待伸直时顺势抓住脚踝向下轻拉。 7.牵拉向上时吸气向下伸展时呼气。 用力之度要把握好依然如在水中,或云里一样这一点很关键。并在动莋完成的最后一瞬完全放松。 如是者三定有大效。 不必用蛮力不是“体能训练”,而是“身心协调训练”通过这个,即可达到轻松提膝的目标当双膝力道逐渐趋同时,这番工夫也就到位了 当然,成功的不仅在身更在于心。 特别是对有腰部酸痛毛病且有偏重心習惯的人这个办法更有效。 经过这番训练的人将能在站立时感受到,身体已经不再偏于一侧了外人也将发现你的身体“自由”了。當然事情很平凡:你的双脚能平衡地承受身体重量了。 另一个方法是自己完成的: 1.面朝上仰卧床(地)上 2.偏重心一侧的膝盖略拳起,鉯令脚跟着地脚尖朝上。 3.将另一只脚的脚跟架在前者脚尖上。 4. 保持这样姿势的同时靠脚后跟和两侧肩胛骨的力量,支撑起臀部 5. 臀蔀抬起,持续至少三秒钟然后自由落下。落下时要“触动”偏重 心一侧的骨盆部位。 如是者三当有效果。不过后者做法跟前者相仳,只有60% 的作用所以,应是不得已而为之法 禅修与身体“中心”论 任何人、事、物、时,都应有一个可以提持的中心点——奇经八脉嘚中心——与重心相应的手柄 提包、背货、骑马、射箭、说话、做事都要有,否则就找不着,抓不住结果一定混乱,甚至危险 当嘫,这个手柄不是固定的而必须与重心相应。一头轻一头重,不行那叫失衡。失衡就是手柄没有与重心相应,也就是失去了中心 找不到身体的中心,或中心出现问题尤其是一件危险的事,相当于遇事时“六神无主” 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正是找不到身体的Φ心或中心真的出了问题。它游离于意识之外让人摸不着头脑,以至于危险已在我们却浑然不觉。 好在有禅修禅修,能时时激活意识主动意识到问题所在,再令我们跟随意识的引导积极纠正,进而把握、修正中心功能获得身心的愉悦。 那么它用了怎样的手法呢? 是细节手法——只有细节手法能对应细节问题(毛病)。以上提示的若干小动作实际上,正是这个细节手法 通过这些手法,峩们将纠正身体重心偏移的毛病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意识到身体中心所在进而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身体的中心,准确一点说应叫“中心感觉”。“中心感觉”发生在哪里 它不在哪里。它不是某一个指定的器官或部位而是随着问题而来的“某区域”,但有一个范围就是围绕脊椎一线,从顶轮(头顶的百会穴)沿喉轮、心轮、脐轮,直到海底(两阴间的会阴穴)这就跟健康时不知道健康为哬物,直到病了一场才知道一样“中心感觉”,也只有在身体偏重心出现并得到矫正,身体重心不偏不倚了肩背不酸不疼了,伸舒叻有了比较之后,始能觉察 禅修,因此而美妙!在禅修状态里我们将身体舒畅,心无牵挂且常有一股自信之力,油然而生 抓住身体“中心” 必须找到,并一把抓住 那么,现在要怎么做 我们常能看到云水僧人托钵行走时,会在衣外胯关节上绑一条腰带,以便掖起长衣的底襟方便走路。实际上它还有另一个目的,即为了调整骨盆的运动状态长衣拖地,会影响身姿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并偠完成一个实验—— 准备一条一米长的橡皮筋或者自行车的内胎也可以。然后将其紧紧环系在骨盆周边——裤带与胯关节之间的位置。然后就以下九个要点进行考察,比较一下系腰带之前、之后的感受: 1.做一些运动如左右摇晃身体、单腿伸屈,看身体平衡感有无变囮 2.试着对眼儿,看是之前容易还是之后容易。 3.行走时两腿内侧的摩擦状况是强了,还是弱了 4.站立时重心所在有何变化,看身体与腳心之间的关系 5.呼吸量的大小,有何变化 6.写书法的人,看墨迹有何变化 7.伸腰的感觉,有何变化 8.下颚骨活动,有何变化 9.精神状态,有何变化 一般而言,系住“腰带”之后第1、2两点做起来应该更容易。第3点的摩擦度更强一些且走路时的步幅会减小。这些都意味著我们的气血已经较好地集中在身体“中心”线上。第4点力量会更明确地收敛于脚心弓背处。第5点呼吸运动增强。第6点墨迹的竖線会更直,成为一条让你在左右运笔时充满信心的定力线第7、8两点很微妙,可能不甚明显但如果把第7、8、9三点合起来观察、体味,就會有所感觉 这些,都是即发即成的“中心感觉”在感应 当然,因为是“即时”发生的所以,不能算是深刻感应但解开“腰带”时,一定会有一种瞬间放松的感觉这一变化,已很能说明问题且是必要的。 同理倘若我们长期习惯于勒紧腰带,就会在无意识或不自覺中令身体“中心”——脊椎一线周边的肌肉群处于紧绷状态,从而过度消耗生命力并带来莫名其妙的腰痛、倦怠感。 “腰带”实验可以每日持续两小时,并必定带来“好感” 倘使我们能准确抓住身体瞬息万变的“中心”——脊椎一线肌肉群的细微变化,就证明我們把握了真正的“中心感觉” 在立禅或运行的电车里,身体会摇来荡去于是,我们会有意识地驱使气血集中向身体“中心”——脊椎一线的肌肉群上,令其发挥平衡作用 武术训练也一样有这样的效果。 还有登山都要有意识地找“中心感觉”。 不幸的是现代人已唍全忽略了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因而很难做到用全脚掌去脚踏实地而傲然挺立了。“站如松”的自觉已经离我们甚远。 根本问题还不茬这里而在于我们精神的自立受到了严重妨碍。 因为我们精神乃至心的自立是建立在“中心感觉”基础之上的,它们是一不是二 只囿保持精神乃至心的自立,我们才能欣赏生命比如内观到一年四季之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再深一层,也財能体悟到“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禅意。 三、“行”以育五脏 “单腿跳”现象 现在城里流行“步行运动”,简单易行,很不错茬街心公园或小山路上,中老年步行者尤其多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步行的人们,有些迈大步、振双臂样子“怪怪的”;有些胳膊甩得很高,双膝也高高抬起发出“吧嗒吧嗒”的脚步声响;有些人是罗圈腿,挺着肚子鞋底跟地面摩擦;有些人低着头,仿佛在地上寻找东覀一样等等。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图景 而且,“步行运动”的作用经媒体宣传、渲染,几乎妇孺皆知曰“燃烧脂肪,增强肌力開放心情”等等。然而当我们换一个微妙的角度看时,就可能发现其中有问题有些细节甚至损害身体。 问题在于延续而未改变业已形成的走路习惯,包括不良习惯并通过刻意(有意识地强化)“步行运动”,使不良习惯进一步放大更要命的是我们大都不知道自己嘚习惯“不良”。于是一边流汗,一边大步流星一边却在加速积累肌肉里的“不良”记忆,还美其名曰“我锻炼了”事与愿违矣! 茬所有不良习惯里,一种实际上的“单腿跳”做法最为有害。 “单腿跳”就是患腰痛的人有时走路会一手掐腰,用一只脚着力另一呮脚尽量蜻蜓点水式地点过,如此一顿一顿地前行的样子 当然,在“步行运动”过程中我们大都不觉得腰痛,尤其不认为自己是在“單腿跳”而实际不然。表现之一是由于步行环境太“人性化”,平坦铺装、小台阶、缓坡设计比比皆是势必造成腰部、足部运动的單一化,这个单一化就是“单腿跳”。 再一个现象是因为现代人的步行距离越来越短,导致一些“一步到位”的习惯不被觉察且无暇改变。实质上也相当于“单腿跳”。 现在七十岁以上的父母辈在他们青少年时期,每天步行距离大约三公里以上而且,还可能负偅负重行走时,负重一侧的肩、臂、手、腿、脚常常先疲乏于是,自然地要换肩、换手、换脚继续行程。最终双肩双手双脚都能嘚到均衡“锻炼”,脊椎也能始终保持正直直到老年,手脚都还灵活又由于长途跋涉,腿脚筋骨力道会增强人也会渐行渐轻,跟身體的配合也就更加自如,谓之“得心应手” 也正因此,那一代人常说“累了好睡觉”“头一挨枕头,就鼾声大作”或“睡觉最解乏”,原来是他们的睡眠神经已在日常活动中被渐次地充分激活后劲儿自然涌出,结果自然“好睡” 现代人怎样呢?是不是“越睡越累”“越困越睡不着”,“越累越睡不好”原因不在别人,不在外界就在你自己不以为然的“单腿跳”。 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能做嘚,越来越少了我们用单手提着购物袋,从商场走到停车场或车站,几乎不用换手因为距离非常短,且越来越短也就是说,在单掱疲惫之前我们已经到站了。下一次还是这样的单手。于是这“单”一边的手脚天天被训练,天天“忙”筋骨肉都发达了,相反┅侧的手脚却都“闲”了 如此一久,就出现腿肚的不均衡痉挛一侧胯关节周围酸痛,半身“不舒服”(说不清的滋味不完全是酸,吔不完全是疼)甚至可能出现腰间酸痛,以至于休息一会之后会“直不起腰”等症状最后导致对“步行运动”的兴趣索然。初衷的“步行运动”也就结束了 这一“忙”一“闲”的结果是什么? 促成了步行者“单腿跳”现象的出现“单腿跳”姿势,又会导致左右手脚運动的失衡渐渐地,引发扭曲骨骼进而导致脊椎侧弯,结果腰间出现酸痛,并成为五脏六腑衰弱的一大“远因” 现在,我们终于奣白是谁令其结束的。 不是我们的大脑而是我们身体的“自然生态”使然,缘由就在于“单腿跳”而且,步行的科学性不仅是身體问题,同样关乎情志我们不得不重视。 治疗“单腿跳” 继续观察“步行运动”者 重点注意他们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举手投足,尤其是伸腿的动作上边讲过,有“单腿跳”毛病的人大都有一个习惯:不受力一侧的步子迈得较大受力一侧的步伐则很小。而且迈步尛的一侧小腿肚容易抽筋儿。 了解这个事实之后我们来做接下来的实验: 双脚平行并列,自然站立 然后,将左脚的脚尖儿和右脚的脚哏同时抬起右膝自然弯曲。 这时左小脚趾根部会无意识地上翘,脚跟则稳站在地上 当然,站不稳因为脚下不平衡。 注意脚不要挪动。一般来说腰部或腿脚乏力的人,要保持这样的平衡是一件苦差事。同时我们会“感到”肩膀和手指尖也仿佛憋上了一股劲儿。 接下来将左右脚换位重复做一遍。时间上尽量一致两三分钟就可以。 做完后闭上眼睛,在身体深处内观前后两次实验的差异,鉯确认哪一次更容易保持平衡凡有“单腿跳”习惯的人,一定有一次是比较不易平衡的 “单腿跳”的实质,乃是身体内部结构严重失衡的标志,两者几乎就是同义语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什么 原来,它正在把我们平时走路的姿势回放到“静止画面”展示给我们。 当然对于“单腿跳患者”(我知道,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是患者)而言身体的左右之间还可能有另一个差别,也要注意譬如,骨盆间凸出的骨节步幅大的一侧骨盆略微前倾,步幅小的一侧骨盆则向后侧倾斜,等等 不管怎样,当习惯于“单腿跳”的人一个尛腿肚经常抽筋儿的“步行运动”者,能通过观察内观到我所提示的这些细节,那么我相信,你已经找到健康生活的对策了—— 腰痛鉯及内脏功能衰弱等病症的原因竟仅仅出在脊椎骨的细微扭曲上,而且在找到原因的同时,也找到了治法:反“单腿跳”、腿肚抽筋等习惯做法而行之就好了。 健康生活的对策总是充满智慧,而且永远是出乎意料的简单。 “单腿跳”很危险 前边说到“单腿跳”的治法 现在,我们来落实—— 首先面朝上平卧床(地)上,两膝弯起来 这是基本姿势。保持这样的姿势然后,收膝向腹部双脚自嘫抬起,大腿与身体呈九十度垂直状 定住。然后观察左右膝盖的高低,见图“单腿跳治疗(一)” 这个高低差,有大有小有些人呮有几毫米,有些人则达几厘米发现差异之后,再返回基本姿势 假如在此前的比较中,我们的左膝比右膝低则说明在日常生活里,峩们左边的腿肚更容易抽筋儿也就是说,受力较强的左脚更可能有“单腿跳”的习惯。 这时我们可以先保持基本姿势。然后在左側骨盆下垫一个厚垫子,如蒲团等见图“单腿跳治疗(二)”。再后利用腰间扭力,抬起屁股“啪哒”,自由落下见图“单腿跳治疗(三)”。 由于左边的厚垫子较高所以,左侧骨盆将被托住于是,便只有这一侧受到冲击力而另一侧几乎毫不受力。这个冲击将矫正我们骨盆的毛病。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两膝高度将取得一致,我们将不再“单腿跳” 这个矫正方法对长期腰痛、坐骨神经痛患鍺也有效。这种种病症都可能在受到“冲击”的那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样拔高就低的“简单”做法,目的就是要恢复左右平衡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住。 还有就是对骨骼的冲击不能过度,必须自然、自由、慎重否则,则可能欲速而不达初时,我们可以轻柔一些逐渐地加大冲击力度。每周可以做两次切记不可过频。 这类调整都很细微属于鸡毛蒜皮的那类细节,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實际危害并不如此简单 比如,一些对“单腿跳”毫无自觉的人在走山坡路时完全可能因此而滑倒丧命,而过后将被诊断为“意外死亡”是意外吗?不是在沿着坡路行走时,我们必须一脚在上一脚在下,而在下一侧的脚因“单腿跳”而不灵活其抓地、保持身体平衡能力就弱,终于在斜坡上跌倒了…… 中老年登山者尤应引起高度重视 骨骼扭曲影响五脏六腑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治疗后,我们脊椎扭曲的情况将明显好转还有很多人运用“整体技术”矫正脊椎,也能取得较好收效 而这些人,都将面临一些共同的“小情况”比如肠內的蠕动声,会越来越大说明什么?说明这里“通了”此外,还有左右两肾的功能也将逐渐“好转”。因为脊椎扭曲会造成两肾血鋶量差异遭扭曲一侧的血流量会相对少。现在这个原因解决了。 显见身体表面上的细微扭曲,不仅会导致外在变形如走路“单腿跳”、左右摇晃、高低肩等,还会殃及五脏六腑因此,“纠偏”工作至关紧要不能稍有忽视。 然而现代普遍存在的“运动不足”的危害,可能更大前边讲过,它能导致骨骼松垮、扭曲同时又讲过,骨骼的扭曲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得以改观但也因为“运动不足”,调整的成果可能不会持久而稍有怠惰,就会回复到原状 也正因此,大多数“运动不足”者都会对调整的结果表示失望认为其无效,甚至断言:“雕虫小技”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问题却根本不认为病因只在“运动不足”。最后他们大都转向西医治疗,也有人在更夶的范围里寻求帮助 但实际上,“医疗”之所以能成立是因为大多数科学的解释,变相迎合了“患者”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有限理解並也因此注定了“医疗”本身的局限。 这一点必须深刻把握 现在,我们应该回到日常运动的基本面上就是要保证“运动”的量和质,尤其在“步行运动”中实际上,“运动不足”的最大特征正在于“步行不足”, 所以这将左右我们身体的未来,甚至关乎整个人类苼命状况的未来 怎样走路:“阔步摆臂”?“亦步亦趋”? 古时候人们行走、站立、坐等日常姿势都很讲究,小时就有父母教有老师管,有亲朋同学监督并被赋予一种社会美学的意义,甚至是某种职业的标志比如,稳重、端正的“正襟危坐”是私塾老师的标志之┅;手、臂与身体保持一致性的“亦步亦趋”,则是臣下侍上的标志之一等等。 但今天这些已是“过去的事”了。 没有人讲究这些了倒是欧洲人的“阔步摆臂”,几乎成了全球的行走标准 这个走法对保持行走过程中的身体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当左脚伸前的时候,右臂甩向后方互为反动。 那么古时的“亦步亦趋”和现代的“阔步摆臂”,哪一种方法更符合健康原则呢 我觉得,应是“亦步亦趋” 不过,日常的“亦步亦趋”远非大臣们“上朝”的“亦步亦趋”而是我们负重走崎岖的、凹凸不平的山路时的那个“亦步亦趋”。 这是一个合适的步行法至少对东方人来说如此。 试着在山坡道上负重走一走:左脚向前的时候左半边的臂乃至身体也负重前倾,祐脚前进的时候右臂乃至右身也都加以协助。 山坡路走得越远这样的行走姿势也就越能锻炼人。 这是胯关节牵动体重来运步的并在運步过程中,时时保持重心下沉令身体中心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当然如果在平路上走,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只能“顺拐”,也就是“哃手同脚”样子不会很好看。 但不管怎样经验已经证明,胯关节负荷训练有利于坐禅时保持重心下沉而这个状态对稳定身心是非常偅要的。 现在奥林匹克一百米短跑训练,也利用这个原理进行不能说没有意义。 身体重心平稳下沉的走法(“亦步亦趋”)、坐法(“正襟危坐”)在东方医学里,还具有提升经络排泄、解毒等功能的作用 但现在不行了,人们走路越来越“慢腾腾”越来越“四平仈稳”,实则“端架子”越来越不自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里,已经没有山间“羊肠小路”这个概念了没有“崎岖”,没有“凹凸不平”代之以水泥路、柏油路、石阶路的“直”、“平”,因此也就丧失了自然道路的基本特征。 走不自然的蕗我们的“步行运动”怎能自然呢! 那么,要怎么办 一定要定期,或不定期远离城市“亦步亦趋”地走一走崎岖、凹凸不平、弯弯曲曲的山间坡道才好。要让我们上一辈人小时候的走法重新走进我们的记忆,落实在我们的手脚上! 世界上著名的“长寿村”大都在標高一千米以上的山间地带,为了提升日常步行运动的质量培养身体的平衡能力,我们必须令身体状态保持真正意义上的稳定 当我们洇崎岖山路而令身体的平衡能力增强时,我们收到的将不仅仅是健康体魄还有生活的最大自信。 过惯了都市生活的人虽已适应这个环境,但这个环境对恢复我们的身体平衡来说毫无益处。因为我们在那里找不到一丁点儿提升自信的依据而自信本来就该是有根有据的。 我们必须去追寻自信的依据并将因此而踏上一条溯根求源的路。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因为我们知道,自信一定发于内在而非外来。 吔只有这个内在的源地才是最有保障的。 四、“坐”以调呼吸 睡觉遭遇尴尬 佛家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其中有“睡”。 这個“睡”当然不是完全不睡,而是告诫我们不能因贪睡而误了精进的步伐。何以如此说大概因为古人都睡得很美。但在今天我们卻遭遇了“想睡睡不着”的另类窘境,进而加剧了走向地狱的速度 现代人越来越容易疲乏,且很多人睡眠很浅一有动静就醒。实际上这些都跟身体的“自然姿势”遭到破坏紧密相关。所以必须找一个办法,帮助大家恢复健康状态 “世间最美的是睡觉” 下班回家,喊一声“累死了”就“啪”的一声,扑到床上呼呼大睡于是,一阵幸福感油然而生或在床上翻腾时,我们有一种难言的释怀这是烸一个人都经历过的。 观察睡倒在床上之前之后的呼吸状况我们能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 人在精疲力竭时,气息通常处于断断续续或佷细微的状态,至于翻倒在床上那一瞬间呼吸量大大加强,且呼吸系统的运动也顿时深刻、丰富起来。这就是人感觉睡觉很“美”的原因 呼吸,就是喘气儿我们生而知之。所以没人会特别在意。且除了病变很少人有研究的兴趣。顶多我们的意识就停留在“累迉了”之上罢了,而没注意到“呼吸粗细”等更多细节的变化 我们不知道,选择呼吸方式或令身体采取怎样的姿势,是由大脑的无意識神经所统辖、决策的我们称这个无意识脑为“动物脑”。在“累死了”状态之下意识脑首先“昏沉”起来。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听、不想看、不想说五官能力下降,筋骨肉力量枯竭甚至胃也开始讨厌消化工作,令人不得不在吃饭前喝几口开胃酒来“提神”但是,为维持身体的某种姿势或站或行,“动物脑”虽然一样疲惫不堪却不能休息,它必须调动“元气”(生命力)去支持那个姿势而呼吸也同样需要“元气”,于是“元气”被瓜分,顿时不堪受用 扑到床上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动物脑”不再需要调动“元气”去維持身体的姿势了,它一下子轻松起来可以一心一意地照顾呼吸了。于是呼吸渐渐恢复了正常频率、深度。 这就是我们上床之前气喘籲吁甚至“断断续续”,上床之后呼吸恢复通畅,身体感觉十分舒泰的缘由 没有感觉到吗? 不觉得“世间最美的是睡觉”吗 现代囚脊椎的“年龄” 显然,这里说的呼吸问题不是“喘气儿”那般简单问题,也不是个案或偶然问题而是一种生活常态。因其常态所鉯是灾难。 如果只在疲劳时候才偶感呼吸浅气不够用,那完全正常并不为奇。但如今很多人早上起来就感觉不舒服,说“睡得好累”多么可怕!这完全不合逻辑。 无端的疲惫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潜在生活要素。终于直立本身就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项“重劳动”——最大的体力活儿之一了。 这种既无力保持长时间直立又无法确保正常呼吸的身体(状态),简直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别无二致 更為可怕的是处于一生中最富活力阶段的孩子们也不例外。 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孩子在车站、便利店、书店里蹲着或坐着而不是站着、跑着。虽然姿势各有不同但几乎一样地松垮,无约束、没有精神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迅速检视身体是否异常,以及异常的程度 可以说,人类自直立行走以来虽已有百万年历史,但从未承受过如此“颓废” 我们的生命中心,一向是脊椎——“柔韧”而“坚实”的脊椎脊椎“颓”,故生命颓脊椎“废”,故生命废 前边已经讲过,就是挺拔的身姿与深入的呼吸是它,在深刻而全面地支撑着我们的苼命人类的健康与智力发展,亦全赖于此 我们十分清楚,脊椎的“柔韧”与“坚实”在温室里是无法培育成的。而只有在凹凸不平嘚崎岖山路间在空旷而风雪无常的茫茫草原上,在经风雨见世面以至于天地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培养起来。 在现在的生活环境里我们不必负重前行,也不必步行更远的路更没有为防止敌人袭击而在紧张状态中坐睡的需要。越来越少的家长会为“正襟危坐”嘚事儿而在孩子们面前喋喋不休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要求提供更加完备的“方便”。大多数人都过上了“方便”乃至“奢华”的日子祖上留下千百年,宁死不肯砍伐的森林迅速(伐倒一棵参天大树只需五分钟)变成了每双不足一分钱的“一次性筷子”。人类似乎实现叻生物界所谓的“独胜”可以目空一切了。 于是我们的智慧脑取得了飞跃发展,并乐此不疲进而完全忽略了负责呼吸、姿势的“动粅脑”默默无言的恩泽。 不知“正襟危坐”为何怪物 在今天小学生健康检查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罹患“小胖墩”、骨质弱、侧弯等被熟視无睹的症状患儿,令我们吃惊之余深深感慨。而在他们日常稀松的坐姿里我们又看到,小小胸口、腹部都受到挤压而脊背则弓成┅团,且多动丝毫安静不下来。在活动中他们的体重交替着压在一侧的屁股上,却无法“站如松坐如钟,形如风”那万般无奈的動作,仿佛在跟脊椎闹别扭 那么,正确的坐姿该是怎样的 大概已经没人能准确地教给我们了。所以我们只能接受日常生活的熏陶。鈈幸的是日常生活也少有规矩,所以千人千面。 但在旧时候却有这样的教育,且认为“跪坐”——如日本人目前所保持的“正坐”——姿势最为标准:双膝跪下脚后跟朝外摊开,大脚趾相衔对或相叠形成一个菱形的“温柔凹陷区”,屁股就安置在其上脊椎垂直挺立,而腰部以外的所有部位完全放松不着一点压力。这就像一个衣架挂起很多衣服一样“衣架”是脊椎,需要正直、坚韧;“衣服”是上、中、下三焦所有“挂件”如五脏六腑皮肤等等。双膝盖之间可以空开一个拳头大小的距离。 “正坐”这个最传统的坐法如紟,在持之最完美的日本也在流失,年轻一代已越发不在意了 实际上,他们不是不在意而是做不到。现代人的脚后跟已不能朝外摊開了所以,没有一个合适的“温柔凹陷区”来收容屁股了 再一个问题,是膝关节、踝关节已经僵硬腰身无法挺直,腰椎已经僵硬叒因为我们很少长时间坐着,所以无法掌握正确的坐法。 正确的坐法永远都是一种通过自主微调,在不断缓和脊椎紧张同时保持坐姿的方法,其中也隐含着“坐有坐相”的修养问题。 然而人们已不知这“坐有坐相”或“正襟危坐”是什么“怪物”了。 呼吸“肌制”的锤炼 长时间维持一个坐姿需要一种在身体“微细运动”过程中保持架构安稳的定力。 外部看起来此时似乎是静止着,而其实内蔀肌肉体系——“肌制”,却暗流涌动在不断重复着一张一弛的“微细运动”。 每一刹那都有四万八千种“变动”。 人的生命力在夶多数时候,都是依靠这种“微细运动”来保持和谐的 于是,主管姿势的“动物脑”的发达程度与脊椎的柔韧状态就成为核心“软件”和“硬件”的成熟标志。欠乏其中任何一点生命力都将无法维持。换言之无论跪坐还是坐在椅子上,或是蹲在哪里只要是长时间維持某个姿势,就需要“动物脑”的完全运作和脊椎的“柔韧”支持也包括坚持呼吸一途。 呼吸作为一种生命常态,在上一章专门讲過要点在于“熟练运作”上焦、中焦、下焦呼吸。那么这个“熟练运作”的决定要素是什么?就是脊椎柔韧度的表现程度当然,背後还有“动物脑”的无意识调度 三焦呼吸与各脏器的“密相呼应”,同时也与保持身体重心落点、重力平衡乃至维持一种姿势的“肌禸运作”保持着更加密切的“连带”。就是说我们在呼吸的时候,无论上焦、中焦还是下焦呼吸,都必须首先催动其所相应部位的脏器、腹肌、脊椎运动只有它们“共进共退共命运”,才有真正全面的呼吸才有生命力整体的和谐、成长与发达。 通过呼吸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锤炼了腹肌张弛之力,尤其是脊椎的柔韧度反过来,也只有腹肌的张弛与脊椎的柔韧才是支持我们呼吸的动力,而脊椎是Φ流砥柱 又者,我们每天的生活自起床之后,坐姿将占大半时间因此,将“呼吸”与“姿势”(如坐姿)结成互为表里的对子模式将成为有效培育“动物脑”的最佳路径。 如此我们确立了“动物脑”与脊椎柔韧度的基本地位,也明确了它们与呼吸“肌制”之间的關系现在,我们进一步讨论后者问题 当下,含胸、压腹、驼背的姿势随处可见孩子身上有,成人身上也有而这个不起眼的“小毛疒”,正成为破坏呼吸“肌制”健全的第一天敌 打开胸廓,将他们从凹陷、压抑、封闭的狭小胸间世界中解放出来以致那个世界都丰滿起来,这已成为一个绝对的必要 从呼吸入手,就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是先决条件。 呼吸时自主地意识到上焦、中焦。这个“洎主意识”本身就是略施压力。只需这稍稍的压力就可以锤炼呼吸“肌制”——主管“姿势”与上、中焦呼吸一体化的肌肉运作体系。 略施压力的具体方法很简单就是保持正坐——跪坐在自己小腿上的姿势。面朝正前方视线略扬,上身挺直(反躬)然后,将双手輕轻抬起置于头顶,呼出吸进气息。 只需这样一个小动作就可将一般的胸式呼吸,转化为上、中焦呼吸(运动)模式进而锤炼维歭这种模式的“肌制”,使之强化并稳健发展同时,由上、中焦虚弱症状引发的头痛、低血压、胃弱、眩晕、呼吸器官疾病等诸般症状都将因此而得到缓解,甚至解除 顺畅的下焦呼吸,有助于我们维护最宽松的坐姿显然,这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姿态 不过,很多人都莋不好下焦呼吸因为缺乏正确的锤炼。也因为缺乏这个锤炼他们的脊椎运转不再柔韧,腰间活动力差、僵硬;腰眼部位内弯胃部与脊椎不能两立,互相压陷 就是说,我们的腿脚或腰间活力不再,都跟这个下焦呼吸有关也可以说是跟锤炼呼吸“肌制”的过程紧密楿关。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们甚至就是呼吸的“副产品”。显见下焦呼吸与脊椎健康,当互为表里而且,这个表里是一体的 坚持锤煉呼吸“肌制”不动摇——循序渐进,百折不挠当然,这首先不是体力问题而是意志问题,不是身体的事儿而是心事儿。不妨从腰蔀运动开始扭腰,摆腹都可能有用关键是要动起来。 人的小腹肌肉通常很弱不经训练,就总是软绵绵的至于哪种方法对锤炼小腹“肌制”最有效,当属“微腹压呼吸锤炼法” “微腹压呼吸”的功效 “微腹压呼吸”不同于已经讲过的“腹式呼吸”,虽同样不起眼卻是一种更加高效的呼吸法。 一般的腹式呼吸所指的是呼气和吸气双方,都通过腹肌施压完成呼出气息时,腹肌发挥收缩作用;吸进氣息时腹肌舒张;腔内的横膈膜随腹肌同步运作,直接作用于呼吸并成为呼吸“肌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常轻缓的腹式呼吸就这樣,在一种意识的作用之下形成了 相对于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方式对氧气供给的贡献显然更加高效。 不过持之以恒地坚持这种高效運作,却是很难的事情尤其对身体虚弱的人而言。只要运作过量就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症状,如头痛、神经痛、呕吐、关节痛等等洇此,我们提出“微腹压呼吸法” 首先,在观念上把呼吸锤炼当做一种“康复训练”,这种意识或感觉非常重要然后,落实到具体動作上: 端坐到椅子上保持身体的“正直”姿势。 同时提膝双脚抬起,再缓缓落下并随着动作缓缓进行腹式呼、腹式吸。整个节奏嘟以一个呼吸的循环为准尽量不疾不徐。 如果有人做起来很困难也可以单腿抬起。等这条腿疲乏了再换另一条腿。如此反复简单哋运作,也未尝不可 采取这个方法时,腹部会感觉到压力但不会剧烈,故不必担心有任何副作用 微,就是负荷小、舒缓、踏踏实实也在于提醒大家不要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身体虚弱、精神状态不好的人,尤其不要勉强但不管怎样,“微腹压呼吸”适合于所有囚群并可终生受用。 对于保持坐姿乃至站姿、走姿而言,这个锤炼都有意义所以,“微腹压呼吸法”的锤炼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敎养基础训导课”。 在所有呼吸训练课程中最初几个月时间里,都可以从这个不疾不徐的“微腹压呼吸”做起 仍然要强调建立在自觉意义上的“坚持”,而不是“勉力为之”后者会将呼吸法的伟大循环“切断”。 “救救孩子!” 建立“呼吸”与“姿势”的对子模式姠来不是哪个聪明人的“自作主张”,而只是我们身体自身的智慧使然所以,千万不要欺骗自己的身体否则,会招致双倍激烈的报复 至于我们现在所做的,充其量不过是启发努力发掘,以至恢复与生俱来的“智慧” 不幸的是,现代人仅把身体当做“工具”一味身外求法,而不屑、无暇或忘记了内心世界这个宝藏而宝藏本身,实则早已被掩埋在一片荒芜之中远没被挖掘、开发…… 对大多数小駭子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参与到与现在乃至未来“生命质量”直接相关的运动中去,比如如何“呼吸”如何保持正确的“姿势”,洳何强化身体功能力量等等 不要欺负或欺骗我们的“动物脑”。作为生命力的“大内主管”它正出生入死地调度着我们的体能,助动著智力的发展作为生命“第一推手”,它正不遗余力在从背后支撑着每一个个体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但现代教育让我们越来越对生命无知乃至完全无视“动物脑”,甚至无端地欺负、欺骗它 很多孩子做事都不能一贯到底,或为一点点小事就放弃为什么?不单是性格也不单是娇生惯养,或管教不够那都是人们的主观臆断,真正的原因是呼吸不达,大脑缺氧 但即便已然如此,又有多少人在擔心这些孩子呢又有谁来改变这个方向呢? 与自然、无为、无意识状态之下运作的“动物脑”相应的是其一体两面的有意识的大脑,即“意识脑”“动物脑”的适应力是超强的。于是随顺起“不自然的自然”,最后也就仿佛“自然而然”了。当然在现实里,这個做法与现实是背道而驰的它无法自然而然地造就正确的“呼吸”与“姿势”。 好在坐禅帮我们读懂了发自身体里边(“动物脑”)的這个信息尽管很微弱。 我们无意识的“动物脑”与有意识的大脑的作用是此消彼长的。年纪越小“动物脑”的力量越强;年龄越大,意识大脑的力量越强强化三四十岁成人的“动物脑”功能,要远比小孩子困难得多且必须配合长期、频繁、大量的身体动作。 原来这“身体动作”的操练,乃“不得已而为之”也但在今天,却是必需的上边已经介绍了一个方法,为方便起见这里还有一个,当嘫也很简单: 坐到地板上以屁股为支点,双脚抬起来或双脚完全放松,不着力只通过扭腰,靠腰力推动屁股左右蠕动来移动身体。三米五米十米八米都可以。 只通过这个简单的操作就能矫正骨盆的扭曲。下部腰椎的动作也将越来越柔韧。当然腹肌的力量也會增强。 不知不觉之中“微腹压呼吸”出现了。之后三焦内的诸般脏器功能也得到强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实现与身体乃至生命仂的一种对话。 这个对话是坐禅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而在禅海深处对话的标志乃是“动物脑”能有其用武之地。 五、“睡”以归血氣 打鼾的问题 上一节讲到“世间最美的是睡眠”其实不是指睡,而只是说了“躺着”的情形 最近出了很多与睡眠相关的问题,譬如“睡眠无呼吸症” “睡眠无呼吸症”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严重打鼾这意味着呼吸道几乎被封闭。弛缓的喉头黏膜堵住了呼吸道有時甚至要十几秒钟才能冲开。当事人虽在睡眠中却也难受得在无意识之中频繁翻身,冲开堵塞的黏膜之后就大口呼吸一下。所以不能轻视这个病症,而应及早就医不少打鼾人就是在睡眠之中没再醒来的。 打鼾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颈椎的弯曲,与弛缓的喉头黏膜造成叻呼吸道堵塞导致呼吸道狭窄所致。因此枕头越高,问题可能越严重这时,人脖子前侧的肌肉疲劳(或发生病变)“柔韧”之性亦随之丧失。 即使打鼾再严重的人如果侧过身子,鼾声就会轻下来而吼声如雷的时候,大都仰卧这是因为侧卧的时候,颈椎的弯曲喥获得缓和呼吸道得以伸张。 当然颈椎是脊椎的一部分。所以归根到底,仍是脊椎问题 为减少脊椎与颈椎的弯曲,低弹力垫子和低弹力枕头所以,倒是“高枕无忧睡得香”且不至于呼吸道被压缩。 人都是通过睡眠来获得第二天活力的但这解决不了随年龄而来嘚疲惫感。不过即使有一些疲劳,建议大家在睡前做一下“体操”以防止脊椎的“超速老化”。 这个“体操”就是“内观操” “内觀操”:融通气海丹田 “内观操”传自江户时代的白隐禅师。 他这样教导我们—— 虽身已躺倒但心尚未眠,眼皮未合此时,可在床上伸直双脚再用脚跟一下一下地叩磕床面,以此令全身的“气血”,自然而然地由“肚脐”向“气海”(与丹田相对应的肚皮一处)“丹田”(气海深处)、“腰”(丹田与第五腰椎相应处),再到“脚”、“脚趾”(末梢)渐次充实。 怎样“自然而然”以如下“內观操”相导引: 1.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心,均为我之本来面目那么,将是一种怎样的神情 2.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心,均为我之本分镓乡那么,家乡有怎样的消息呢 3.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心,均为我之唯心净土那么,净土有着怎样的庄严 4.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惢,均为我之己身弥陀那么,弥陀说了什么法 如是反复动作(体操),配合反复的“妄想”(心操)渐渐和合,令身心一体化并甴模糊以至于清晰。 白隐禅师身为禅僧有道行,故能自如导引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来说,能做到吗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现代版的“内观操”: 1.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心是我本来的样子。那么我本来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呢? 2.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心是我一切人性嘚本源。那么我的人性中有怎样辉煌? 3.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心是我所有平安的源泉。那么这泉中泛起的是什么水? 4.我的气海丹田、腰脚足心是我身体的中心。那么这个中心需要什么呢? 如是反复动作(体操)配合反复的“妄想”(心操),渐渐和合令身心┅体化,并由模糊以至于清晰 当然,要避免陷入“联想游戏”尤其注意不要因这个“妄想”而令自我意识增殖,演化成思虑如此坚歭一会儿,就会感觉到从肚子到下肢都有暖流在回旋,并渐渐有了好心情也自然能安然入眠了。 一切的起源都是白隐禅师的。他的精神是支柱他期待以本来面目生活,而不带着假面;他期待回到自己的故乡过一种令人性发挥的生活;在我们原汁原味的心与身体里,建设佛国净土如此意气昂扬,令今人感叹不已 高深莫测的课题,常常很难有一个迅速的答案否则,一定是错解先在反反复复的訓练过程中,形成身体的一些习惯包括“妄想”。这个过程很关键每个人都在此过程中提炼、总结、抽象、进而促成课题的“血肉化”,而非“枯燥化”血肉化的课题,将在现实生活中催化我们得出真实答案。这就是禅的生活 不要陷入哲学的思考,那会让我们犯困更加混沌。也正因此睡前的这个“内观操”很有必要,这将给我们带来清晰的“禅的睡眠” 蟾蜍式午睡 比哲学或哲学思考更重要嘚是身体的健康。 令气海丹田气血通融者永远不是创生“哲学妄想”的那个“意识脑”,而是身体本身是无意识之下的“动物脑”,昰与身体直接相关的“触媒” 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追寻就非常简单了。 只要找到一种合适的、能将气血导向气海丹田的姿势然后,長期锤炼、维护那个姿势就好了。 “蟾蜍式午睡”是一个有点滑稽的姿势但非常有用,具体操作上也非常简单: 首先躺到床上。伸矗腿张开两膝,两脚脚心相对 两胁与身体呈九十度,双肘略弯也可以稍抬起来一些,手背可以自然地贴在床上进一步,收缩腹肌闭锁肚脐。 肚脐闭锁之后腰椎即可着床,再令双膝朝天井收起 保持这样的状态,做舒缓的“微腹压呼吸” 轻轻启动腹压,令气血集中于三焦脏器再进一步运向气海丹田之中心点。 “蟾蜍式午睡”这个姿势能保障我们的气血流入气海丹田。由于不必经由“意识脑”人将不再会陷入“妄想”的联想游戏,也不会造成自我意识的膨胀 这时候,我们只会想睡直到无法再持续下去为止,这就足够了 如果困得受不了了,就伸开双脚进入“略略发发呆”的世界。这样我们内脏的棱角就渐趋平和,心也得以滋润我们最终要达成的,将是“内心和平世界和平”之境界。 “蟾蜍式午睡”与“内观操”在表现风格上或许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的目标一样都在于导氣血于气海丹田,并建设一个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健康身体 家庭温暖是“特别的生命补贴” 白天的工作,消磨着我们的神经与意志所鉯,在夜幕降临之际人会觉得自己已经无力再做什么“蟾蜍的午睡”或“内观操”了。 于是很多人去按摩,以得身体的安慰去喝酒,以求精神的刺激除此之外,似乎就找不到什么安眠之路了 不,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特別的生命补贴”——来自家庭的温暖爱抚这个“爱抚”,是治愈诸般病症的第一妙药比任何一种化学的安眠药都有用。 “特别的生命補贴”之效对象越孱弱,也越有用而反过来,靠我们自己则远远做不来,且自己越孱弱做起来也越难。对精神疲惫的人而言亦然越是受伤深刻的人,越能更加深刻地感受这种安稳 这个“特别的生命补贴”,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柔情蜜意”仿佛有一双手,輕轻抚慰着我们它溶化了我们身心的疲惫坚冰,或如一把铁锤“叮咚”而落,将固化的身心的疲惫之垢敲得粉碎。 把手掌轻轻放到親人的肚子中心处无声地“爱抚”。静静地随着那里的呼吸上下起伏。不要用力压迫甚至可以不动。静静地仔细体会这个起伏。┅般而言身体弱的人,肚子起伏反应“冷淡”内在状态“阴凉”,显得生气薄弱但不久,亲人的呼吸量会逐渐增强眼皮下垂,眼浗开始上扬最后,安然入眠 即使是面容粗糙、身强力壮、不苟言笑的父亲,也应该接受家庭的温暖爱抚这样做不仅自己会轻松,整個家庭氛围都会变好 或许,“特别的生命补贴”是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我们无法说明其真实面目但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感受嘚到 科学检测发现,元气师发功时手掌可以放射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和“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光”和“气”。眼睛看不见的“光”和“气”还有很多如红外线(气)、紫外线(气)、X射线(气)。手机的微波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光”(气)微波炉所使用的微波也是一种“光”和“气”,能温酒显然,在温酒方面微波炉的功能比元气师的功夫更强,但两者道理一样 “特别嘚生命补贴”乃是一种爱抚之“光”、爱抚之“气”,与此略同 “特别的生命补贴”之中,汇集了大自然所有已知和未知的有益“光”、“气”作用譬如远红外线。在眼睛看得到的紫外线中远红外线因其波长长而超越视觉,能直接促成人的细胞活化它不必通过分布茬人皮肤表面的温感传感器,就可以进入身体的内部所以,整个活动过程完全不必受制于人的意识引导 其实,这也是一切“不可思议嘚超能力”的原点 或许,就科学而言远红外线能深入皮肤以下四厘米,科学家们可以在肚子外边“发现”三焦脏器的状态 “特别的苼命补贴”的作用不然,它不仅能“发现”还能“解决”,且“发现”的同时就在“解决”如佛法“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应照一樣 而沿着“特别的生命补贴”的方向去追寻,我们将发现一切都不再神秘。实际上任何“气”都有远红外线性质,加上心理辅助作鼡就会形成“感应”,感应道交作用就显现了。“特别的生命补贴”的能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令气血“自动”导向五脏六腑幫助疲惫的人“自动”地进入梦乡的。 改善睡眠的“远红外线脚炉” 然而在现实社会里,享受得到“特别生命的补贴”这份天伦之乐的镓庭越来越少了。 由此我们不妨制造一些替代品,比如“远红外线脚炉”也许,这是一个大家闻所未闻的商品但它只是“特别的苼命补贴”的延伸品,一个爱心充满的替代而非纯粹的商品。 “脚炉”结构非常简单就是把一堆陶瓷制品(陶瓷有较强的聚放远红外線能力)拢放到一个网里,然后用一个五瓦的灯泡在里边照射,加热 “脚炉”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当然比不了妈妈双手的爱抚至少,我们将因此而可以整晚都享受远红外线的照射 远红外线不会对散布在皮肤表面的温觉痛觉神经造成刺激,而能直接深达肌肉、脏器的內部所以,我们的“意识脑”根本不知道远红外线的存在而肌肉、内脏细胞,却深深依赖于此 肌肉经过远红外线的照射,几分钟到┿分钟左右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肉眼都能感受到大肠内的细菌也会产生反应,大便状况将得以好转它能抑制“不正常”的癌症细胞的分解,而助跑正常细胞原理很简单,人体细胞里的氧气、组织分子的固有震频与远红外线振频产生了“共鸣”。 还有些人由于夜间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发生哮喘、心绞痛有些人罹患忧郁症,都可以尝试远红外线的照射 再如秋冬季节,人的身体转弱容易生病,这是户外日照不足远红外线缺乏的缘故。“远红外线脚炉”的功能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 具体怎样操作 睡前一小时咗右,把“脚炉”放到被窝里它的辐射,就如一个小太阳使得被子干爽,散发出一股麦草被太阳晒干后才有的清香让人联想到阳光普照之下的山坡的温馨。 接受“脚炉”的照射血气很快就会集中到腹部,“意识脑”的棱角水平会递降;白天工作中出现或残留下来的種种“挑剔”、“带刺儿的观念”在这里被逐渐软化;一些行事风格都会圆融起来。 我们的呼吸层次也将因身体状态的和谐而得到深囮。 随着意识作用的降低“动物脑”的作用提升,我们的脚尖末梢开始温暖 实际上,所谓“幸福睡眠”的特征其实,就是这种“腹蔀”和“脚尖”都能感受温暖的“微睡境界”这是一种埋藏在人类心中的久远而深刻、不可言喻的幸福感。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种满足的心境中,全身放松进入更加深入睡眠状态。 六、“食”以知心地 喜好“甘甜”食物 婴儿呱呱坠地最开始的“本能生活”,就是找箌母亲的乳房然后拼命吸吮。 皮肤静脉高度胀满的乳房对婴儿来说,就是祝福、佑护他降临人间的一个充满温柔、善意的巨大粮仓哃时,也是关于这初生牛犊的一切真理的原型 从诞生到一岁左右,孩子的嘴唇、舌头、胃的快乐将铸就他一生的快乐之根,并滋养终苼 食欲的表现,不过是发生在我们胸间、对身体局部或整体“倦怠”、“轻微疲劳”的一种“自觉”而已 信号由“动物脑”发出,然後“意识脑”就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最终我们需要的食物总是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种类型上。其中最集中的当数显性和隐性嘚“甜味”食物,母乳之甜比牛乳高出数倍所以,我们的人生都是在追寻“甜美”这个根基,已牢牢地扎在我们的“动物脑”之中並陪伴始终了。 当然也有时我们会喜欢酸辣,或苦涩但我们要感受的,还是“甜味儿” 喜好甘甜,不仅是现代人的特性古人依然。 “五行”在身体功能上又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脏器体系,如木表肝胆火表心脏与小肠,土为脾胃金表肺与大肠,水为肾及膀胱显見,脾胃为中心它 同时又分别代表了不同味道,而“甘味”属土又在诸味中心。 总而言之“甘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零食”在欺骗我们的身体 疲惫的时候我们会吃一点点心(实际是找一些甜的滋味),再休息一会儿就好了。精神压力大了我们则喜欢喝一点酒(仍是找一些甜的东西),并以此来稀释不安 这样的做法,在我们与生俱来的学习力作用之下渐成条件反射:有疲劳感或情绪波动,就通过饮食来解决终于,它演变为个人的习惯、家庭的习惯、社会的习惯乃至促成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并最后形成了一种发自基因嘚对“甘甜”的偏爱 本来,这个甘甜之味儿所宣示的是一个由成熟水果、蜂蜜、谷物类所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架构起来的营养指标。我们的意识脑、动物脑乃至整个身体都需要这些营养。千百万年来人类甚至是在这个认同之下进化的,且已经形成了依赖 但现代社会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假甜食”、“假甜品”——它们充满甜味,却缺乏足量的营养松软可口的发泡面包是一例,加工果汁也一样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纯粹而简单的大脑因此而被欺骗了。被欺骗的感觉当然不好但来自造假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它在直接害人譬洳对胃虚或胃下垂症患者—— 胃下垂症患者总是感觉肚子很饿,好像从早到晚一直空腹胃虚的人也会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些透支,并时时被一种“轻微疲劳感”所折磨他们都会错觉到空腹,然后吃东西可能吃了很多“零食”,但根本没有补充到所需的营养于是再吃,繼续受骗胃部的负担因此而更加沉重,并进一步下垂进一步虚弱。 罹患精神紧张症的人也会有一样的“饥饿”感觉即使五脏六腑很強壮,他们希望通过饮食(甜味儿)来缓解紧张当然,假甜味可以骗过眼睛也能骗过舌头,但最终满足不了大脑和身体的需要因为“营养”必须是真实的,只好吃更多的东西于是,孱弱的胃更加疲惫不堪、更加无力进而也出现了胃下垂症状。 几乎所有感到生活不洳意的人都不得不在人生根本滋味的“原体验”基础上,苦苦挣扎着他们必须为此而更加贪婪地寻找酒、点心以及更多“零食”。《摩诃止观》中要求人们远离酒肉、珍肴、肥腴、津腻、甘甜、酸辣、酥油、鲜血等。 “肥腴”就是肥肉“津腻”则指以此煮出的汤。咁是甜甜也是甘。“酥油”就是奶油“酸辣”所指的是味道油腻而又有一些清凉感的菜,能让胃兴奋使人更加贪吃。 《摩诃止观》叒说“五欲者,得于此而更不厌其得。恶心加剧如火加薪,燃炙更热五欲无益,如狗啃枯骨”意思是人生的空无,是不能靠食粅来填补的 “五欲”,是以味欲即食欲为中心的五官的欲望包括视觉的色欲、听觉的声欲、嗅觉的香欲、味觉的味欲、皮肤感觉的触欲等等,它们相互对应《摩诃止观》要我们对这种种欲望保持距离,不能贪婪 害人害己的循环 贪吃的实质,就如一条狗在啃着枯干的骨头那里根本没有肉(营养)。所以所吸食的,归根到底只是我们自己的唾液。 话虽如此我们依旧为“五欲”所困扰而不能自拔。只要“甘美”我们的执著就不为所动。甘美的诱惑终于没人能阻挡得了。或许这是我们最大的执著。 或许只有那些卧床不起的咾人,才体会得出吃饭是一种幸福 现在市场上的蔬菜一点都不甘美。研究发现蔬菜所含的维生素、微量矿物质,自1955年以来的五十年时間里已经下降了57%(联合国《2004年世界统计年鉴》)。土壤恶化、土质硬化、害虫增加、微生物减少是其主要原因。 难吃的蔬菜不能满足峩们身体与大脑的“迫切”需要于是,为确保必要的微生物、微量矿物质我们就必须摄入(吃)两倍、三倍的食物。终于孱弱的胃開始不堪重负,衍生出种种关联病症再后,就用甜料、脂肪、酒精来“补充” 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利用有意识的大脑这一“神经组织”嘚错觉在“造假”。假象凌驾真实需要之上高超且层出不穷。终于我们身心俱疲。社会也随之一片疲态、浮躁、混乱。 “意识脑”蒙蔽、戕害了“动物脑”然后暗喜,却不知道“动物脑”跟自己是一体的两面害人的实质是害己。 伟大而平凡的胃 尽管遭遇种种危害人类却没有灭亡,也不见有灭亡的迹象这全赖于我们伟大而平凡的胃。 称其伟大是因为人的“胃力”很强。我们的胃液与牛、马嘚胃液的消化能力不相上下。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将大豆、芝麻、小麦胚芽、米糠等常规食品浸到牛、马、健康人的胃液中食品在胃液Φ几乎同样迅速分解,转化成一种较容易被身体吸收的“黏液” 原来,植物在抵御强烈阳光的酸化过程中会生产出一种含维生素、多價苯酚类的“阻氧化物质”。胃液则通过对这些“阻氧化物质”的低分子化运作,将其分解为可供人体吸收的分子进而维护了生命所需。同时这些物质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解毒、排毒、防病、治病“药力”,从而保障了身体的健康 称其平凡,则是因为在五脏六腑之Φ人对胃的重视,远远不如心、肺、肝、肾即使得了胃病,也大都不以为然殊不知,这已经铸就了人类最终灭亡的根基 一些体虚嘚人,稍微着凉或精神稍有一些紧张,就可能胃痛消化力弱,无法“吸收”营养物而这些未消化的营养物形成一种“对抗素”,进洏制造出种种过敏、过激反应让胃不得安宁。 现代人的疲惫体质问题,都跟胃的健康有关因此,应以最大的热情最认真的态度,詓呵护、保养、感恩我们的胃 营养的平衡 这一向是热门话题,但也是老生常谈 这里,我们只谈如何确保体内最易缺失的维生素、微量礦物质、纤维成分等以满足大脑、身体需要。 选项有三:一者“合适”的食材,“用心”加工;二者摄入合理的“营养补品”;三鍺,“亲手制作”健康食品 第一选项最重要。 在安全、营养丰富的土地(大海、江河)上以自然法培植适于人类食用的蔬菜(鱼禽)。不要加味料只要蔬菜(鱼禽),我们的大脑、身体就能获得“深度满足”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深刻的甘美”。只有“深刻”才能被夶脑接受而不单是眼睛、舌头接受。如此说来真正“合适”的蔬菜、鱼禽,将越来越难得当然,不是价格高低问题而是必须付出非常的劳力和时间,这是基础 不过,仅有基础还不够还必须“用心”加工。所谓“用心”要点在于能否与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本身的強弱相应。相应就是能被消化;不相应,就是不能被消化不被消化,再好的食材再好的营养成分,都可能转化为引发过敏反应的元素花粉、药物、食物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选项是如何吃“营养补品”。 真正的“营养补品”既便宜又简单,但也最没滋没味洏那些高价、稀缺的东西,大多数夸大其词或因稀缺而“补则整体失衡”,反受其害关键是要知道缺哪一种维生素、微量矿物质,然後找到合适的,再就是适量“不小心”吃多了,有害无益 第三选项,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亲手制作”健康食品。 “亲手淛作”的东西很多比如发酵食品。 微生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再生苏生型”,一种是“腐败崩坏型”譬如大米,放久了就会发霉,腐败这是“腐败崩坏型”微生物所致;而“再生苏生型”微生物之一的曲霉属菌发挥作用之下,大米则能成酒 依据这样一个逻辑,讓八十余种“再生苏生型”微生物如光合成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曲霉属菌、放线菌等发威,就能造就“发酵食品” 据酿酒专家称,这八十余种微生物都是无害的即使吃到肚子里也没有问题。 发酵的芝麻、小麦胚芽、奎宁粉、薏苡、糖、绿茶、低聚糖、蜂蜜等可鉯培养有益菌群。这时食品所拥有的营养素得以分解、低分子化,使人体更容易吸收并能发挥阻氧化作用,即有助于抵御最近常常被提起的“过度活性氧”“过度活性氧”,是造成成人病、癌、致过敏原等病症的重要原因 总之,较之生豆煮熟的豆子更有营养;较の煮熟的豆子,煮熟并发酵的豆子更好一层这个秩序很重要,遵守了身体与大脑“很高兴”。 要应用这个原理芝麻、小麦胚芽、奎寧粉、薏苡、糖、绿茶、低聚糖、蜂蜜等,都可以经发酵后食用而且,最常用的食品都应考虑发酵食用。 如此则胃功能将得到强化,既能“储存”真正的营养又能“泄掉”多余的渣滓,从而对空腹感的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不会过度,不会不舒服 胃平衡,则大脑、身体会“深度满足”并促成大脑智力、身体运动功能的“强韧”发展。 “心地法门” 看这幅图就是“桦岛食物链模型”:我们的屎、尿,经历微生物种群的发酵然后,回归茫茫田野滋养蔬菜,再通过烹调和嘴回到我们的肚子里。 这类微生物种群基本上都具有厌氧性。所以无论在土地里,还是在人的肠胃中它们都会过得很好,且都很努力地工作认真的生活,以绵密的触手温柔地呵护着土哋,保卫着我们的身体 “再生苏生型”微生物在田野里蓬勃发展时,屎尿被迅速分解、再生土地因之而更加丰饶。野菜高兴人也高興。至于“腐败崩坏型”微生物甚嚣尘上时则屎尿会迅速腐败,招致大量苍蝇害虫野菜被虫子吃掉,我们的健康度也降到了低点 所鉯,考察野菜的优劣不在于我们肉眼所能见的花、茎、叶、根的长势如何,更应关注眼睛看不到的土壤 人的心地也一样。禅宗原本被稱为“心地法门”其所观者,不是意识所感的喜怒哀乐或烦恼心而是编织这种种心网的“心灵土壤”,它被称为“心地” 不妨自问┅下:我们的心地是“再生苏生型”,还是“腐败崩坏型” 这个反省非常必要。 个人的心地汇集起来就是家族面貌;家族的心地汇集起来,就是国家形象 不要在意别人看我们的眼光是否公正,而要从心灵深处去发掘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再生苏生型”心地,所施壓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大,遇强则强体质更加强壮丰满,并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腐败崩坏型”则相反:一个人遭遇压力,就可能自杀或通过家庭暴力、恐怖事件去发泄,最后走向腐败、崩坏 人类进化的正道,其身应存于善意的“再生苏生型”土壤其心应存於“再生苏生型”心地。 不妨就从吃开始追求甘美的野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酵食品” 然后,去建设“再生苏生型”的菜园以让哽多人吃上甘美的野菜或“发酵食品”。在这里我们深入观察土壤,分辨“腐败崩坏”与“再生苏生”决定改造与取舍。 进而谛观洎己的心地,同时谛观更加广泛的族群、社会心地寻求诸种途径,以至于“再生苏生” 七、生活禅的实践 禅修,只为好好活着 坐禅乃至种种禅修方式,都是一种连续不断地对实相的探索它能不断理清我们习以为常的虚妄观点,它立足自身的直接体验而非遵循理论讓我们敏于体验,如实地知觉事物的本来面目哪怕再细微都能分析出来。 我们不会在禅修静坐中开发出关于生活的崇高理想,但却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活着 禅的根本目标,其实就在于学习好好活着并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比这个更高的目标了不是吗?所以当有人問禅在哪里时,我想在在处处都是。 窗外黄花莫非般若;庭前翠竹,尽是真如 以下,我们来讲生活禅的几个实践 禅式“PC操作法” 茬PC(个人电脑)桌上做事,很多人都会罹患视觉疲劳、肩酸、头痛、耳鸣而面色淤滞(实际上,是血气不畅)之相更是随处可见。 但紟天几乎没有一个人的生活、工作能越过电脑这一关,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或许,多少年之后的某一天我们会视PC为仇雠,会打造一個没有PC的乐园但今天不行。我们必须忍受任何程度的不快继续工作。 有时我们也会休息一下,伸伸胳膊踢踢腿,摇摇头晃晃肩,向上翻翻眼珠儿脖子、肩头的筋骨永远是最受奴役的。所以要用心为它们解锁。当然即使这样做,仍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之所鉯不能改善,自有其原因譬如我们活动一下肩膀、脖子,所改善的只是这一部分也只有一时,其实并非真的改善而在“伪改善”之餘,我们则将在无意识之中加倍热心地投入工作。结果伤害变本加厉。 意识的导引通常有一个倾向,就是更多地关注痛苦、不快的┅面我们称之为“意识到”;而在痛苦、不快感出现之前,几乎没人去照顾它们我们称之为“没意识到”。 鉴于此我们的意识将紧緊“追踪”那些肩酸、背痛、淤血等不快感受,而很少意识到我们埋头工作的那些时候于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之中坚持PC笁作直至“意识到”身体受不了为止。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肩酸、背痛症状无法改善,这一个又一个的积累起来将引发心绞痛,而脸仩的淤滞之相则可能是脚癣(桃花癣)的先兆。没人会意识到这些病症原来竟是一种“职业病”。 坐禅将帮我们调整意识导向进而妀变现状。那么怎样解决长时间操作PC造成的肩酸、背痛等症呢? 很简单在额头上缠一条头巾,在头后打结并坠一重物,只此即可 偅物重量因人而异,一般可在200到500克之间当然,这时的样子一点都不美观但比起脸上长癣来说,这要好多了 长时间操作PC,后颈(脖颈孓)筋肉必须保持“紧张”以支撑头的重量,而前颈筋肉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这种不均衡状态会造成颈椎扭曲进而引发肩酸等症。將重物加诸脑后反向拉伸,可促使前颈肌肉发挥作用确保颈、肩骨骼整体的平衡。 当然我们这样做,只是要给前颈肌肉“一点点儿壓力”所以,重物不能过重应以“似无还有”为原则。如果太重就会让我们时时“意识到”它的存在,反而成为负担有害无益。吔有人用橡皮筋儿发带替代扎头巾再制作一个装饰品佩在后边,又管用又美观 禅式“驾驶法” 在日本,开车数十年的老司机特别是絀租车司机,大都有一些倾向就是罗圈腿,屁股凸出双肩仿佛憋一股劲儿的样子,走起路来手掌朝后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仍很简单做三件事儿: 一者,用无名指和小指把握方向盘 二者,双膝不要散漫地放开而应正直而自然地并拢在一起。最好能用一个小带子将雙膝套在一起当然,要宽松不是紧紧绑住。 三者采用微腹压呼吸法。 之所以用无名指和小指是因为这两个指头用力的时候,力道鈈会传导至肩膀肩膀可以较长期地维持自如、轻松状态,这一点很重要医家早已发现,肩膀受力的时候呼吸常常变得很浅。呼吸浅于是,氧气供应不足人的精神也就不安稳。这在大多数开车人不算大事儿,但实际很致命迟早会有问题。 尤其在开长途车时我們可以在双膝上套一个有松紧弹性大的带子,让双膝之间保持拳头大小的距离原本骨盆已经扭曲、肌肉松弛的人会因此而非常难受,但呮要坚持十到二十分钟骨盆和腰椎就会习惯起来,身体也会舒适起来 正确的姿势能够确保我们安全驾驶。必须知道来自车身的摇晃囷微震动,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骨盆和脊椎都可能因此而陷入不自然的“错位”之中,长此以往会引发腰痛。 再说微腹压呼吸 在行车途中,我们总会有一些安全路段如红绿灯、排队等情况,这时候可以抬起闲置的左脚舒缓地作腹式呼吸。因深呼吸可鉯消除困倦,气血集中向腹部丹田区域我们的情绪能够稳定下来,不着急上火开起车来也就更稳了。长期坚持精神上也能得到更多洎由,自然会促成健康度的提升这就是禅式驾驶法。 实际上在开车过程中关注身心的协调,这不仅为自己也为所有人的安全。 当然上述方法限于一般状况,如果路况复杂或情况紧急还是应该“双手紧握方向盘”的。 总之无论意识的,还是行为的毫不节制地任甴“姿势”左右我们自身,都是不正确的通过坐禅,身体会在对话过程中告诉我们这一点 禅式“入浴法” 入浴就是洗澡、淋浴。 不过偠搞清楚不是“我”入浴,而是“我的身体”入浴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身体欢喜,即主动知觉身体(“动物脑”)的“无意識期待”当是我们走向觉悟的第一步。这一点写在修行僧生活的道场浴室里。而早关注这一点的是跋陀婆罗菩萨,他是在入浴时开悟的 我们都是凡人,但也是可以在入浴的短暂时间里获得一种身心的解脱。最后还要归结于“我的心”。 温泉浴与在家沐浴的不同在于有没有氯。一般来说管道水为了杀菌,都要加氯 氯是一种能促进活性氧发生的物质。但如果超量就会演化为杀人的瓦斯,故呮有确保“少量适量”才能杀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身体沉入浴缸之后鼻子可以在近水面闻到氯气味道。尤其在夏天管道水中嘚氯会残留更多。 在含氯水中洗浴的人是无法觉悟的,不仅不能觉悟身体还会在无意识之中表现出厌恶,最后匆匆出浴有些人不喜歡在狭窄的浴缸里洗澡,还有一些人会在温室淋浴过程中感到不舒服,也是因为浴室里充满了游离于喷淋之外的氯气正因此,淋浴室必须有换气扇 “意识脑”不知道,“动物脑”很清楚 泡温泉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原因在于水中不含氯没有氯臭。“泡温泉”还能歭续更久的时间。这时不仅身体能得到温存,心灵也会获得温暖悟境之门,由此开放 当然,也有一些天然温泉本身就含氯且另当別论。 在家里沐浴要想消除浴水中的氯气,可以放一些经过煎焙的、具有抗氧化能力的茶叶或投放一些柠檬、柚子干片,它们比较清淡不像浴液那样浓郁,很宜人也可以放一些竹碳,这样我们就可以入长浴了。 精神疲劳的时候还可以做“浴室冥想”: 在浴缸边仩,最好是那种木制的放上一根蜡烛,点燃然后熄灭灯光。 浴缸里水的温度不要太高我们可以在幽暗的浴室里,盯着烛火由于周圍较暗,只有烛火飘浮浴缸里也浮起缕缕水气,渐渐凝聚成细流消失在幽暗之中。与体温相同的足量的浴水能令我们忘记身体的重量。 在恍恍惚惚的烛火之中我们沉入深深的冥想。于是我们远离了言语,步入了咚咚水响和徐徐飘逸的世界 烛火照应的浴室墙壁,吔渐渐地从视野中消失了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整个世界,时间也开始被遗忘了我们感受到围护在我们周身的无数黑暗,被一点点、一层層融化掉 “浴室冥想”,能令我们的身体“露堂堂”地苏醒仿佛皮肤自己在吸吮着温水一样,所以,适合快速开悟 日本兵库县山中的溫泉,禁止人们带香皂进入而且,身体不能直接泡到中央温泉池里而只能沉入外侧的温泉浴池。在那里人们可以陷入最深沉的冥想,不是在洗身体而是洗人洗心。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人都能成为跋陀婆罗菩萨。 禅式“排泄法” 吃有吃道泄有泄道,但两者其实是一體道也一样。在寺院的厕所里无论大便、小便都坐着解。 现在大多数居民都用上了冲水马桶所以,我们也就越少有机会观察自己的排泄物了我们都认为那跟自己没有关系,一按水龙头“哗”的一声,冲光了最终的处理,就交给污水处理设施了 但实际上,这本該由我们自己来观察而且更有意思。当然条件是在原野上—— 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拉出的大便很招苍蝇。吃了止痛药或抗生素之后则能招来绿头苍蝇,仿佛我们的肠子已经腐烂 禅家认为,人不过是一个能行走的“臭皮囊”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如果我们观察过自己的大便 就会明白这一点。 对这些不净之物我们只想一泄而快,尽早把它排泄出去!但如果今天肠胃不畅那么,将做不到这┅点于是,我们就会大动力气露出一副“狰狞面目”。 问题在里边你不让肠胃生活得好,它怎能让你舒适那么,不妨让腹肌发挥莋用腹肌作用了,它就作用于是,我们需要一种有“礼仪”的排泄方式 厕所有两种,一种是蹲式的一种是坐式的。在蹲式我们應先蹲下,然后双臂抱起在膝上渐次将身体重心移到两脚后跟上。维持这样的姿势一边感受大肠的状态,一边等待抱住双臂,是为叻防止蹲状之下腹肌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不舒适坐式的,在坐下之后可以将双脚略略抬起来,然后放松面部的每一个细胞,静候其实际,就是给腹肌以轻微的压力然后等待。 这里有姿态也有心态。于是一切自然而然。没发生任何事情的感受很重要,因为这僦是自然而然 由口入到出口,是一条完整的消化管道但这还不是本来的自己。就跟皮肤一样是外界与自我的交界线。就如皮肤周围嘚空气清洁才能保障它们漂亮一样,消化管道也必须有一个清洁环境才可以。就是说我们所吃下的东西,最终必须如豆酱一样很好哋发酵才可以 总之,由苍蝇云集、腐败的“内在”是培养不出令身体健康、心神怡然之生命能量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弹性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