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跟南北文学不同论的根本性差别是媒介不同对吗

影视的传播与文学的接受
创建人:&&& 18:54:26
&&&&&&&&&&&&&&&&&&& 影视的传播与文学的接受【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在电子媒介扩张和纸质媒介相对萎缩的大背景下,电影、电视与文学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电影、电视不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而且开始将其媒介产品和表达方式输出到文学领域。不论是从影视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从影像叙事到文学写作的趋同,还是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影视同期书来看,影视在这些传播活动中都是信息发布者,占有主导地位,而文学则因成为信息接受者而具有了次生性。这改变了以往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模式。这种角色和地位的转换是在影视与文学之间媒介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并加快了这一媒介权力重构的进程。  【关 键 词】影视/文学/权力重构/影视同期书  【作者简介】简敏,武汉大学艺术学系讲师,文学博士。(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02-0202-05  一切艺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文学的繁荣、纸媒传播的兴盛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而电子技术的发展、成熟又催生了后起之秀——电影和电视。相对而言,电影、电视的技术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信息传播的符码更加直观;信息接受者范围更加广泛,对观看者的受教育水平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媒介技术的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媒介地位的强势。  长期以来,面对电影、电视的技术优势和由此带来的超过文学的更加普及的大众化效应,文学的优越感并没有丝毫动摇。这种自信来自于文学在千百年发展中积累起的话语资源,来自于文学在内容表达上的优势。从小说到电影、从小说到电视,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命题,这些标明了信息流向的命题,折射出的正是历代文学家傲视电影、电视的艺术自信心和自豪感。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普及率不断提高,随着新的观影模式诞生并不断普及,电影、电视与文学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影视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享受娱乐的最重要方式,文学的优越性,文学在社会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中心地位逐渐失落。电影、电视的技术优势正在或者说已经转化成了传播的强势。电影、电视的发展、壮大使它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在时间积累上的先天不足,迫切希望扭转在媒介内容表达丰富性和深刻性上的劣势,迫切希望将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从早期的单向传播发展为二者间更加自由、平等的双向传播,这就需要将电影、电视的产品再加工、输出到文学领域,需要将电影、电视的媒介表达方式渗透到文学写作中。这突出表现在从影视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从影像叙事到文学写作的趋同以及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影视同期书三个方面①。 一、从影视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  长期以来,文学与影视的信息传播过程都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是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电视不再只是被动等待、完全依赖文学所提供的素材,而开始根据拍摄需要、市场需求有意识影响,或者说引导当代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为了谋求一个文学作品影视包装的外壳,也积极迎合了这种非自然状态下的写作方式。这样,就诞生了一大批由剧本改编而成的小说。  讨论这种从影视剧到小说的写作模式,就不能不谈到90年代中国文坛的风云人物——王朔。  1988年,王朔四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一时之间,王朔的风头无人能及。进入90年代,王朔稿约不断,作品更是喷涌而出。仅1991年,他就发表了《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等4部小说。1992年,旺盛的创作精力依然不减,发表了《无人喝彩》、《你不是一个俗人》、《许爷》、《过把瘾就死》等6部小说。除了《我是你爸爸》一部长篇之外,其他作品都是中篇小说。如此大的篇幅、如此多的作品,在如此短的时间间隔内相继问世,这对于作家来说,是非常超负荷的高强度运转,王朔这些小说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我是你爸爸》是冯小刚最初的一个电视剧设想,整个故事脉络都是冯氏想好的,后来冯氏因故不拍了,被王朔拿去写了小说。在这件事上,王朔做得很鸡贼,一听就知道是好故事,遂起了霸占之心,利用冯氏对他的信任,胡说一气,做了一些工作,让冯小刚放弃了这个想法。  《你不是一个俗人》中的很多情节是李晓明平日经常和郑小龙开玩笑时绘影绘形描述的,如其中的重要情节梦想是当巴顿将军,在北京郊区检阅一次杂牌军。而李小明本人时常叨唠的小梦想就是当一个会弹巴赫的穿黑皮大衣的盖世太保,在夜里彬彬有礼地去拜访无辜市民。  《许爷》是姜文的一部电影构思,在想象中说日本话,激动起来高唱爱国歌曲,唱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唱的是西哈努克亲王写的《亲爱的中国》,这些情节都是姜文为自己设计的表演高潮。  《无人喝彩》应该说是王朔和李少红、英达共同创作的,那是一次有关电影剧本的合作,后来李少红觉得不理想,放弃了,王朔就覥着脸把这剧连缀成小说,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了,转手又卖给夏刚一道。  《千万别把我当人》同样是一次集体创作,参加者有张艺谋、杨凤良、谢园、顾长卫,大家谈了一个星期,把每一场的内容甚至人物的调度都谈到了,后来大家觉得不理想,放弃了,王朔覥着脸把剧本的场号改为小说的章节拿去发表了,这就是为什么这本小说全是对话而无叙事段落的缘故。我记得王朔还在那里谈到这本小说的创作风格,说他有意大量使用对话,直到给自己写恶心了。我知道他这不是不要脸,而是真忘了,有的人就是可以做到这一点,能十分真诚地忘掉别人起过的作用,然后当自己是天才。 《永失我爱》同样是一个从剧本到小说的创作过程,被王朔隐去的合作者这一次是叶大鹰。  ——王朔《我看王朔》(《北京青年报》,)  这些小说从前期准备、故事构思到人物关系、创作风格基本上都是从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中衍生出来的,王朔参与了剧本的创作过程,后来又把这些因种种原因流产的拍摄计划落实在文字上,这就诞生了王朔成批量生产出来的小说。在这里,电影、电视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文学则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被打破,文学与影视之间呈现出双向的信息交流。  在这种双向的媒介交往中,虽然从文学到影视的传播方式依然存在,但更引人注目的却是从影视到文学新的传播方式,是电影、电视在信息发布和产品输出上的强势地位,上述王朔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的写作模式,以及继王朔之后大批作家所从事的类似的写作方式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将这种从影视剧到文学的写作模式推向极端,将电影、电视的媒介权力和支配地位发挥到极致的就是为影视剧量身定做的“命题式写作”。这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1995年当时中国最有号召力、并自称是被中国文学“驮”出国门的大导演张艺谋向苏童、北村、格非、赵玫等六位作家“订购”以武则天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的大事件了。  从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创作规律,在这种写作模式下,文学写作行为的发生不再是自发的冲动,而成了被动的写作机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布局都完全受制于电影、电视。  二、从影像叙事到文学写作的趋同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影、电视与文学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影视开始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叙事手法向文学写作渗透。这样,不仅是蒙太奇等影视表现手段渗透到文学写作中,而且文学写作越来越倾向于影视剧的叙事套路,如何讲一个曲折离奇的“好看”的故事代替了作家们对语言的雕琢,如何增强小说的动作性代替了作家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探索,这样,就出现了文学写作与影像叙事的趋同。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每一个诗人都是把自己的时代带入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把他自己带入过去。我觉得下面的话说明了诗与时间的真正恰当的关系。诗的本分是再现永恒的东西,亦即在所有时间和所有地方都有意味和美感的东西”[1](第16页)。而影视则是空间的艺术,空间是电影、电视艺术最基本的结构原则,“空间上的解放,是电影最突出的成就。此外,电影还能通过剪辑、将镜头本身的完整性和整段戏的视觉节奏结合起来,这就给了导演表现自己的特色的机会”[2](第25-26页)。90年代以后,作家们不仅提高了用文字表述空间的能力,而且开始用空间的转换推动情节发展,这正是影视剧剧本写作最基本的特点。  刘震云小说《手机》的章节设置基本上是以场景的转换为划分依据,例如,第2章3、4、5、6节,故事场景依次从严守一家里转移到他上班的电视台、参加业务培训的教室和五环路旁的树丛,将严守一和他妻子、沈雪、伍月之间的关系逐一交代出来,场景的转化带动了人物关系变化和矛盾发展,总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小说结构的布局完全是以空间的转换来切分的。 “节奏”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ntmoc”,本义是表示程度、程序和匀称流动的意思,英语中的“rhythm”则有节奏和韵律的双重含义。相对而言,文学作品因为要细腻描绘故事发生的情境,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绪转换,所以对于叙事节奏没有特别的要求。而电影、电视如果动作性不强,情节发展缓慢,就会被批评为情节拖沓、冗长。所以,一般而言,电影、电视的叙事节奏比文学快。  当影视艺术这种强调动作性的特点渗透到文学写作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以行动代替人物,以激烈的动作掩盖人物性格的平面化。如果我们将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与他早期的《伏羲伏羲》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多次担任影视剧编剧、导演工作的刘恒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将影视艺术的动作性带到了小说写作中,小说叙事节奏明显加快。由于太多动作和情节的填充,使得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根本无从展现,削弱了作品思想上和艺术上可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这必然带来语言审美功能的退化和叙事节奏的加快。  除了小说形式空间化和文学语言动作性的加强、叙事节奏加快,好莱坞工业化的配方式生产也渗透到文学写作中。  海岩的小说几乎每部都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从《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到《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几乎都是采用了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刑侦+情感组合而成。这些作品中最受观众欢迎,同时也是将海岩的创作风格发挥最淋漓尽致的作品就是《玉观音》。《玉观音》的成功在于作者将最具市场效应,最能吊足观众胃口的几大因素叠加在一起,“西部+情感+缉毒”的“配方”顺应了观众市场所需求的娱乐消遣、新鲜刺激。实践证明,海岩的这些配方虽然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曲折离奇,但在商业运作上却是绝对有效的。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不同媒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电影、电视可以从文学中学习叙事技巧,文学当然也可以,而且应该向电影、电视学习新的表达方式。例如: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跳跃的叙事视角等,就可以被运用到文学写作当中,这是一种借鉴和学习,为文学突破传统提供了可能。但是,当电影、电视剧制作的叙事模式、审美趣味等带有普遍性的特征成为文学写作的唯一模式,或者成为众多作家争相效仿的时尚潮流时,这种不正常的写作行为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三、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的影视同期书  影视向文学信息输出的第三种形式就是将影视产品输出到纸媒文学的影视同期书。  人们俗称的“影视同期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将影视剧剧本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纸媒读物,又称“电视文学”、“电影文学”或“剧本小说”。这类作品基本等同于影视剧剧本。例如:2005年,58集电视剧《汉武大帝》收视率持续走高,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其同名电视剧文学剧本。第二类是电影、电视节目的相关产品,如写真集、导演创作谈、演员传记和感想等。例如:2006年,《茉莉花开》的导演侯咏编著《茉莉花开时》,书中详细介绍了电影从选择小说、剧本修改、敲定演员到导演构思、拍摄过程、后期宣传发行等全方位的制作过程。这类作品文字上很一般,主要是为了满足普通观众对于电影、电视梦幻工业的好奇心。第三类是在影视剧宣传、放映的同时,将文学原作推向市场。例如:2004年,与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上映几乎同步,赵本夫的同名小说集被多家出版社推向市场。这类作品基本上保持了文学的原貌,至多是在图书封面、封底等位置夹杂一些电影、电视剧的海报、剧照之类。 影视同期书是电影、电视实现跨媒介传播的一种产品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从书的内容和结构安排来看,电影、电视剧的海报、演员剧照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还随书赠送光盘,以满足影视爱好者多层次的需求。例如:现代出版社推出的《大腕》和《绝对情感》,就随书赠送含有拍摄花絮和明星介绍的光盘。在李冯的小说《英雄》(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中有50多幅彩色电影剧照,随书还赠送6张电影书签。  其次,图书上市的时间一般都与电影、电视剧放映的时间同步。现代出版社曾连续推出《庭院里的女人》、《刮痧》、《大腕》、《贻笑大方》、《绝对情感》等作品,只要电影、电视剧一经上映或播出,他们就立即推出相应的同名图书,并且在书的封面上明确打出“影视同期书”的招牌。  总的来说,影视同期书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是为电影、电视服务的,是影视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影视同期书从策划、编写到出版、宣传、销售都必须与电影、电视剧的整体制作、营销企划保持高度一致。  身处于今天这样一个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任何媒介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自成一体。每一部新发行的电影、电视剧或文学书籍,如果想大获成功,就必须在一系列由多种信息源构成的复杂网络中运作,就必须综合利用广播电台、报纸、移动通讯、电视促销广告、影视剧预告片、广告牌以及日益成长的Internet等各类媒介形式,选择最新、最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同期书是电影、电视和文学为了共同的市场诉求而捆绑在一起,推出的一种新的产品形态。虽然从表面看来,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因为影视同期书获得了成功,作家的名气和作品的销量都“火”了,但是,从长远来看,影视同期书实际上加重了文学对电影、电视的依赖程度,使文学写作和评价标准的独立性在影视媒介的霸权下更加岌岌可危。  首先,影视同期书的封面和内部编排都无一例外贯彻“影视优先”的原则,影视剧海报和明星效应旨在将文学潜在的读者转换为影视剧潜在的观众,旨在向他们提供有关影视剧的信息,像传统的影视剧广告一样诱惑他们去看这部电影或电视剧,而且,这样的编排结构还能有效引导观众或读者的“倾向性解读”,将文学作品应有的多义性发散思维引导到影视剧制作和发行者希望观众读解的立场和观看期待。  其次,从影视同期书实际的销量和传播效果来看,影视同期书的销售成绩与影视剧的质量成正比。虽然影视剧的火爆并不必然带来影视同期书销售的佳绩,但是一部反应平平的影视剧,其影视同期书绝不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畅销书。这样,影视同期书的评价标准并非取决于文学写作的高低,而直接取决于影视剧的质量和营销水平。  虽然早期的一些著名电影也会将影片的剧本、剧照、导演创作思路等观众无法直接从银幕上获取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出版,但这些书不是为了提高电影的票房或者其他商业利益,而是在影片已经获得大众认可、已经得到评论界关注的前提下,作为优秀电影的创作经验而得以保存,供研究者和后来的电影制作者学习,这些书强调的是参考价值。但影视同期书却完全是为提高电影、电视剧眼前的商业利益服务的,是将电影、电视的宣传广告以另外一种更隐蔽的形式渗透到大众生活中,它们强调的是市场价值。把这些吊足了观众胃口、带有一定“揭秘”色彩的内容公之于众,从而吸引观众对影视剧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部影视剧上,并最终将这种好感度和关注度落实在影片票房上,落实在电影的商业利润上,这就是影视同期书最大的作用,这就是影视将其媒介产品向纸媒文学输出最大的商业动机。 总之,不论是从影视剧本到小说的写作流程,从影像叙事到文学写作的趋同,还是从影视产业链衍生出的影视同期书,影视在这些传播活动中都是信息发布者,占有主导地位,而文学则因成为信息接受者而具有了次生性。影视和文学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指向的核心命题就是电影、电视与文学媒介权力关系的重构。离开这一点,上述所有活动都不可能发生。比起电影、电视的热闹喧嚣、纸媒文学(尤其纯文学)的冷清惨淡等外在可见的现象,上述从影视到文学的传播活动才更深刻见证并加快了这一媒介权力关系重构的进程。  注释:  ①20世纪90年代以前,文学在与影视的关系中都占据支配地位。首先,文学一直是影视改编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文学思潮的发展基本上决定了影视创作的潮流和走向,所以“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学到影视剧”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命题。其次,评价一部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影视剧最重要的标准在于作品是否忠实于原著,所以导演总体上遵循“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方针。然而90年代以后,文学在市场化和电子媒介扩张的双重挤压下,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被削弱,导演、制片人可以随意删改原作剧情。影视在这一新的媒介格局下,已经毋庸置疑占据了核心支配地位,而文学则处于弱势边缘地位。本文的讨论和分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参考文献】  [1][德]施莱格尔:《古今文学史演讲集》,载[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3]刘江华:《影视热播图书热卖 影视同期书蛋糕有多大》,载《北京青年报》日。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2期第202~206页 作者:简敏 &
布告是电工们分享电影信息的公共空间。每个电工都可以发布他/她认为重要的、实用的、有趣的电影信息。选演员、找器材、招募剧组成员、提供电影节资讯、发起电影活动、交流创作心得……一则布告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喔。电影与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 网友回复: ~~~~~~~~~~~~~~~~~~~~~~~~~~~~ 网友回复: 电影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媒介,两种媒介各有其的长处,比如说,文字善于概括性的描述,“我大学四年很快乐”这句话用文字说出来很容易,而如果用电影拍出来就很麻烦;再比
【电影与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分隔线----------------------------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同时请务必提供文档名称和文档地址,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尔雅网课15年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尔雅网课15年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2229|
上传日期: 17:14: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尔雅网课15年影视鉴赏课后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  摘要:2011年,一部由台湾作家“九把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夜蹿红,成为校园内外最火爆的时"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电影文学的传播效果初探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2011年,一部由台湾作家“九把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夜蹿红,成为校园内外最火爆的时代文学作品。如何理解文学精神以不同文本形式泛化到影视、互联网等其他媒介中所带来的转换更新呢?在大众对原创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长期褒贬不一的情境下,这一疑问引导我们踏上对不同媒介传播效果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论文网 /1/view-6116632.htm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大众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1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原本是台湾作家九把刀于2007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于2011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后反应热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海内外票房一路看红。这是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信息转换与共享的一个范例,也体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老媒介应在竞争中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研究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在微观层面上可让二者在看清各自优势和缺陷后更好地发展与完善;在宏观层面上,相对于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介来说,书籍和电影都属于传统媒介的范畴,如何在时代大背景下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值得我们深思。   媒介的发展变革总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造成较为深刻的影响。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形式出现在19世纪末,但在内容上它并不新鲜,只不过是将传统的娱乐转移到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上,这一点从小说的电影改编上就可见一斑,但在为更为广泛的大众消费提供故事、音乐、场景等方面,电影可以说是一场技术性的革命。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电影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以既经济又文雅的方式欢度空闲时间的需要,它也为工人阶级带来了享受更高层次文化的可能,这也正是将文学作品成功搬上银幕的原因之一。然而,文学作品和电影媒介的联姻可以说是互利共赢的明智之举。文学作品的影像改编一方面借文学传播的东风扩大电影文本的知名度和传播效应;另一方面,电影作品因其观赏的直观性和审美的冲击力与震撼性也进一步提升作家和作品的知名度,某种程度上丰富并扩展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和审美内涵。文学作品因为电影的走红受到更多的关注,作家不仅获得名誉上的认可,同时享受天壤之别的物质回报。所以,更不乏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刻意迎合影视传播的特色,企图搭上电子传播这辆高速列车。在这种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小说媒介和电影媒介产生了长期的互利共生关系。一些人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印刷媒介在“被电影”的过程中享受到“点石成金”的礼遇,而其本身处于衰竭和消亡的趋势;另一些人则认为,虽然电子传播媒介相比同为传递信息的载体的印刷传播媒介更具有产业化优势和市场影响力,但是很多电影都难逃文化快餐、缺少营养和回味的命运,从而使文学作品“被电影”陷入“点金成铁”的噩梦轮回。   小说作为一种起源较早的文学创作形式,是印刷传播时代的产物,拥有较广泛的受众群体,如今正与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形式发生着最激烈的碰撞。在新媒介体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今天仍然存在、发展,同样说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关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书评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受众群体的组成形式相对单一,读者大部分由在校初、高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组成,但是这部青春读物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的闲暇时光提供了聚合点。特别是小说本身独具的表达方式生动而不单调,结构整体性强却不固定刻板,留给读者更灵活,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接收同样的文字信息,结合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领悟却能给出不同的解读,也就是说,一部相同的故事会带给不同人不同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个哈姆雷特就占据这千千万万个观众的想象空间。这样一来,文学作品本身被主观情感加工,被不同的偏好粉饰,又被人们不完全的表达出来。这样一来,一部文学作品就在动态的、丰富的环境下发展起来。   然而,虽然电影这种相对新的媒介的产生落后于小说,但是电影有着比小说更突出和优越的传播效果,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受众体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度,但这一特点同时也彰显着它的优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成功地被改编成电影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实在的例子。文学作品成功“被电影”很好的满足了大众传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火爆的票房收入,名利双赢的作者,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无论是哪一点都足以把文化传播和商品价值联系得紧密无间;同时电影拍摄过程相对灵活,能够很好的适应和完成大众传播对社会环境的监视功能。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影片拍摄过程中,很多当下流行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用语代替了原作中的词句;更有为当下熟知和热捧的明星行为被模仿和应用;细节之处的处理,具有标志性服装和道具的采用都为影片增色了很多,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更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相比之下,小说一旦定稿就很难对其做出适应性的修改,更难对其进行更新操作。事实上,也很少有文学作品达到多次修订,再出版的程度。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由小说改编成电影无疑是大获全胜的,电子媒介时代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比起文本阅读的方式,既不费力又不费时,便可以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中得到满足。但这并不可以说成,电子媒介完全优于纸质媒介,即使步入“光与电”的时代,也不能告别“铅与火”。小说和电影媒介应是合作共赢而非“有你无我”。在融合共生的新媒介环境下,电影可以借助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对世界的感受和观察、对生活的想象力,人性的挖掘和表现及其艺术探索上也应逐步进入到一个较为深入的阶段。文学作品也可以借助影视传播形式,实现艺术与精神价值的转移与再生,在提升电影文化品格的同时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从而赢得更广泛的受众群。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小说和电影的连接点、平衡点,保持各自的特点独立发展,在某一阶段或特定场合产生适当的交集,相映成辉,碰撞出夺目的火花。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北文学不同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