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缶工盆手工盆水槽是什么意思思?

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被删除!
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新浪博客首页。
1.请检查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2.如果不能确认输入的网站,请浏览查看所要访问的网址。
3.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联系新浪客服:致电中国“文革”紫砂陶刻落款署名蠡测之十五(新):徐秀棠(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徐秀棠,1937年12月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1954年师从紫砂陶刻名家任淦庭先生学习陶刻。&1958年参加由轻工部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联办的"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培训,后转入"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1959年回紫砂厂,同年调江苏省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雕塑处参加纪念碑浮圆雕创作设计。1962年回紫砂厂。1986年调宜兴紫砂二厂创建紫砂雕塑分厂。1993年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合作组建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1996年至今全力经营长乐陶庄。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代表性紫砂作品有《坐八怪》、《雪舟学画》、《丙寅大吉》
、《不朽的生命》等。代表性论著有《紫砂陶刻艺术初论》、《宜兴紫砂珍赏》、《中国紫砂》、《紫砂入门十讲》、《大师说器——徐秀棠说紫砂》、《宜兴紫砂五百年》、《紫砂工艺》&、《宜兴紫砂传统工艺(图述本)》等。还出访多个国家进行陶艺文化交流。
徐秀棠先生的陶刻老师任凎庭,除了拜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卢兰芳先生为师之外,还曾经向邵云如(邵洪明之父、邵新和之祖)先生学习过,任老与邵云如先生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后来邵云如之孙邵新和也拜任老为师。因此任老为自己的学生起的艺名都是“云”字辈,以纪念自己的师友“邵云如”(邵云如先生自己带的学徒多“如”字辈,石如、玉如、琢如等)。邵云如有两个儿子:邵洪坤、邵洪明,二人也都从事紫砂陶刻。徐秀棠大师乃任老建国后招收的第一个弟子,任老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日后能够像师爷邵云如、师叔邵洪坤、邵洪明一样在紫砂界做出非凡的成就,于是就给他取艺名“云洪”(“云如”之“云”,“洪坤”“洪明”之“洪”)。任老给两年后招收的新徒弟张赦棠取的艺名顺着徐秀棠大师“云洪”,接着叫“云清”。二人真实姓名中都带“海棠”的“棠”字,海棠绿叶红花,徐秀棠先生后来更艺名为“云红”,张赦棠先生也更名为“云青”。
在学徒时期,徐秀棠作为新中国的任门长徒,谨以学生身份自处,曾署名“云生”,后来,因追慕效法其师傅任凎庭曾用笔名“石溪”“缶硕”,徐秀棠也曾用过“石生”和“缶生”。因本姓徐,把“徐”字拆开,也曾署名“余生”。此外,在学徒时期还曾用过“秀洪”和“云云”等款。
在“文革”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把“云红”,反过来改为“红云”,在其影响下,师弟师妹们也都分别改为“红波”“红雨”“红岩”“红梅”“红亚”“红方”等。后来,觉得“红云”毕竟在天上,较为虚空飘渺,他们干的活还是在坚如石头的紫砂陶上刻字,于是就改为“红石”。随着革命浪潮的降温,也伴随着自己的成熟与清醒,后来把“红石”反过来改为“石红”,期间也曾用过“陶红”款。“文革”后期,即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把“石红”“陶红”的“红”字去掉绞丝旁,改用“石工”和“陶工”,几乎同时,也用“缶工”,因为“陶”字去掉左边大耳旁,右边“匋”字再去掉外框,就是“缶”字,“缶”字(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在《徐汉棠紫砂艺术》一书中,其中有一页刊载了徐汉棠先生“文革”期间做的一个笔筒,笔筒上面有陶刻装饰,落款是“陶工镌”,而该页下面铅印一行字“徐汉棠做,徐秀棠刻”,不言而喻,“陶工”就是徐秀棠。他的同胞亲三哥该不会弄错吧?
此外,徐秀棠大师还喜欢用拆字法给自己取艺名。本人见过一把文革时期的紫砂壶,落款是“禾木”,“秀”字上面为“禾”,“棠”字下面为“木”。还用过“禾雨”,因为“禾木”意义不如“禾雨”,禾苗遇到雨水,生机而盎然。“秀”字上面为“禾”,下面的“乃”字与“雨”字的草书写法极其相似,并且,徐秀棠大师也很习惯于竖向书写。还用过“长乐”,因为“常”字的上半部分与“棠”字同,“乐”字的繁体字“樂”下半部分与与“棠”字同。“常乐”不如“长乐”简便而文雅。1993年,徐秀棠大师与日本国陶艺家高桥弘教授(是出生于日的日本著名漫画家高桥弘?)合作组建建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也算一种巧合,徐秀棠先生大半辈子都与“洪”“红”“弘”字为伴,“云洪”“云红”“红云”“红石”“石红”“陶红”等。今天“长乐陶庄”
下辖: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1993年创办);积缶斋紫砂艺术馆;秀塑物资经营部;积砂斋物资经营部;乐弘物资经营部。
徐秀棠先生1954年拜任老为师,是任老建国后带的第一个艺徒(解放前任老就带过一个范福筹,艺名“瘦石”)。陈凤妹1958年入此师门。二人相见,很快就相恋、结婚了。婚后,夫妻俩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在陶刻事业上共同切磋进步。他们非常喜欢刻绘这样的画面:双鸟栖息在盛开的寒梅枝头,而与梅枝连理的是一支盛开的海棠花。此种画面的设计是很有深意的。梅,凤妹(梅、妹同音);棠,秀棠。真像《长恨歌》中所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鸟栖比翼,花开连理。这是何等精妙的构思啊!每当我欣赏着家藏的几个徐秀棠和陈凤妹二位大师陶刻的紫砂花盆时,看到这样的构图和创意,就会联想到他们年轻时浪漫的爱情,以及终身相依相偎、共斗严寒,共度时艰,同时又展望着绿叶红花盛开的海棠般美好的未来。这样的作品不是他们俩刻绘的,还会是谁呢?
此外,本人家藏“古月”款紫砂大金钟花盆一只,本人一直认为它是徐秀棠大师所刻。即便“古月”是陈凤妹大师曾经用过的艺名,那么该款紫砂作品也一定融入了徐秀棠大师精妙的构思和创意。刻绘的什么花鸟一时记不得了,但所刻宋代诗僧释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行草书刻,汪洋恣肆而不失清秀灵动,其功力不逊民国时期陶刻大家。
所刻内容多为“梅花香从苦寒来”、“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等。
&&以上所言,是为“蠡测”。吾生也晚,无缘亲见徐秀棠大师当年创作之情形,所言定有不妥和谬误之处,还恳请徐大师及其他知情者斧正!
&&&&&&&&&&&&
(本文乃本人多年研究心得,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盆痴”之名,否则视为侵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ZT)文革紫砂陶刻
建国前任淦庭先生收范福筹(笔名瘦石),建国后又招收了二十多位陶刻徒弟,其中有几个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继续从事紫砂陶刻工作。以下二十位徒弟皆有作品行世。 
徐秀棠(1937—)、谭泉海(1939—)、沈汉生(1946—)、毛国强(1945—)、鲍志强(1946—)、鲍仲梅(1944—)、咸仲英(1940—)、夏俊伟(1946—)、束旦生(1944—)、邵新和()、朱炳浩(1944—)、王品荣(1940—)、张赦棠(1940—)、任佩松(任小松)()、周柏其(1944—)、冯希雅(1938—)、陈凤妹(1941—)、李美金(1947—)、朱蓉娟()、曹婉芳(1940—)、潘佩华()。
紫砂陶刻署名较多,例如:
云洪、秀洪、石洪、云生、石生、缶生、子红、小秀、云红、云云、红云、红阳、向阳、朝阳、红石、石红、红陶、陶红、禾木、禾云、禾雨、半山、石工、陶工、缶工、常乐、长乐、秀棠;云全、云泉、云海、云波、子波、红波、青峰、石泉、泉海;致石、云林、云心、云志、小林、少林、志高、志强、乐人;小云、小羽、少云、一束、一粟;雨养、云雨、云如、云汉、红雨、虹雨、小雨、石雨、石声、石羽、汉生;云梅、红梅、石梅、梅石、喜连、兰林、仲梅;云仲、云英、云寅、红英、红仲、一中、石仲、石英、仲英、冰心;云下、云上、云霞、云奇、云齐、红霞、陶奇、陶齐;云日、云一、云明、云白、白云、小雪、石雪、旦生;云合、云新、云星、少新、叶生、业生、桂叶、桂业、邵业、新和;云兵、云丙、云石、云陶、云溪、丙陶、子陶、石云、习陶、研陶、石陶、炳浩;云岩、云平、子平、红岩、小萍、小平、石平、品荣;云清、云青、赦棠;子云、云松、红松、松寿、小砂、小石、子石、少石、松石、仁石;云木、云百、石木、木石、小松;云亚、云雅、希亚、西崖、红亚、石亚、小亚、石雅、希雅;云月、云娣、红月、石月、古月、小月、芬妹;云玉、云美、蕴美、晓李、红玉、石玉、美金;云娟、文娟、丁娟、小文、子女、子规、蓉娟;云芳、云芝、云兰、云香、云芬、子芬、筱芳、逸芳、婉芳;云佩、云华、云龙、龙华、子华、石佩、石华、佩华
紫砂署名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
   “云”受传统社会师徒关系影响,师生如父子,字辈观念。如:云洪、秀洪、云红、云云、禾木、禾雨;云全、云泉、云海;云雨、云生、云如、云汉;小云、小羽;云林、少林、云志;云梅;云仲、云英;云霞、云上、云奇、云华;云白、白云;云新、云心、云星、云合;云溪、云石、云陶、云兵、云丙;云岩、云平;云清、云青;子云、云佩、云松;云亚、云雅;云月、云娣;云玉、云美;云娟;云芬、云香等等。
   “子”:子云、子红、子平、子芬、子陶、子华等,追悼任淦庭先生,徒弟以子自居。
   “红”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红色岁月,激情燃烧。如:红云、红阳、向阳、朝阳、红石、石红;红波;红雨;红梅、喜连;红英、一中、红仲;云华;红岩;子红、红松;红亚;红月;红玉;文娟。
   “石”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实事求是,追求本真。如:陶工、缶工、长乐;石泉;石雨、石生、石声、石羽;一粟;乐人;石梅、梅石、兰林;石英、仲英、冰心;石华、陶奇、陶齐;石雪;邵业;石云、石陶、习陶;石平;云青;小石、少石、松石、仁石;木石;石雅;石月;石玉等等。
   署名最初多本于本人的真名,包括其姓氏、名字,尤其是姓名的字面意义。其中也有师爷、师傅、师兄的影子。
&随着个人年龄、阅历、学识的增长,日趋本真化、自我化、艺术化。
文革紫砂陶刻署名,绝对不是某些人所玄虚的那样:“集体署名”,“陶刻班组”,等等。而是每个陶刻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若干个署名。
当代著名陶刻家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咸仲英、鲍仲梅、沈汉生、夏俊伟、束旦生、冯希雅等二十余位任淦庭弟子五十余年来的从艺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学徒时期(),为“继承传统”阶段。他们师从陶刻名家任淦庭先生,受传统陶刻工艺、思想文化影响,陶刻风格继承多于创新。所刻紫砂盆上的诗文诸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中的两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于史良《春山夜月》诗中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郑板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等传统诗句,并做到“切花”“切境”“切盆”。多双刀刻绘,态度认真,笔画工整,着力较深,但具有明显的模式化特征,较少内容及形式的创新。这一阶段,他们的署名受传统师徒辈分观念影响,都是“云”字辈,诸如云洪、云红、云云、云全、云泉、云雨、云生、云如、云林、云志、云梅、云仲、云英、云上、云奇、云华、云新、云心、云星、云合、云石、云陶、云兵、云丙、云岩、云平、云清、云青、云佩、云亚、云雅、云月、云娣、云玉、云丽、云娟、云芬、云香等等。【案:因为任老除了拜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卢兰芳先生为师之外,还曾经向邵云如(邵洪明之父、邵新和之祖)先生学习过,任老与邵云如先生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后来邵云如之孙邵新和也拜任老为师。所以任淦庭先生为自己的学生起的艺名都是“云”字辈,以纪念自己的师友“邵云如”(邵云如先生自己带的学徒多“如”字辈,石如、玉如、琢如等)。】
& & 二、文革时期(),为“激情燃烧”阶段。他们受文革时代精神所感召,焕发出青春的热情,红色年代,激情岁月。文革之初的日,任淦庭先生逝世。他的这批弟子们虽然都是二三十岁的艺术青年,但已历经数年乃至十余年的学习和实践,已成为能够单飞的雏雁,各自飞翔,但又相互依偎,当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之间肯定也会发生小小的矛盾和摩擦。此时,他们的创造题材,除了继承传统之外,又有很大的创新。这种创新既有内容方面的,也有形式方面的。文革时期无论紫砂壶、盆、瓶、盘等门类都有较多的新器形出现。在刻绘内容上,一个较大的时代特征就是毛主席诗词、红色诗词、样板戏台词等大量成为刻画的时代主旋律。例如1967年“红雨”刻“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969年红云刻“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等。【案:据徐秀棠先生书里说,1962年创作《陶都工人学大庆》,1963年创作《草原民兵》、《女民兵》、《志在农村》,1967年创作《毛主席像》,1968年创作高达2.8米大型紫砂雕塑《毛主席去安源》。本人没见到原作,不知当时落款署名情况,但仅仅从作品题名就可看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
这些镌刻毛主席诗词又有明纪年的陶刻作品,具有明显的文革时代特征,无疑非常具有收藏价值。这一阶段,他们的陶刻署名受时代影响,红色岁月,多带“红”字,诸如:红云、向阳、朝阳、红石、红波、红雨、红梅、红英、红岩、红松、红亚、红月等等。
三、改革开放时期(上)(),为“返璞归真”阶段。这一时期,在思想界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国大讨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这些陶刻家们历经十年岁月和社会变革的洗礼,加之自身学识、技艺的不断提高,他们变得成熟起来,当年的蓬勃和激情已经不在,而变得更加务实、“实事求是”。反映在紫砂陶刻署名问题上,他们的艺名多变为“石”或“陶”字开头。诸如:陶工、缶工、石泉、石雨、石生、石声、石羽、梅石、石英、石华、陶奇、陶齐、石雪、石平、松石、木石、石雅、石月、石玉等等。
四、改革开放时期(下)(1991—目前),为“炉火纯青”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宜兴紫砂工厂也不断增多、紫砂从业人员迅速增多、紫砂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巨大的市场需求使这些陶刻名家也多转而从事紫砂壶、紫砂雕塑的设计和研制。例如:徐秀棠先生主攻紫砂雕塑(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向“泥人张”
第三代张景祜先生学习,此后也参与多次大型紫砂雕塑创作),同时也从事壶型设计和刻绘;鲍仲梅主攻紫砂镶嵌金银丝技法(给儿子取名“鲍镶”,概取“镶嵌”之意);鲍志强从事壶型设计,同时利用自己的陶刻专长而自行陶刻。此阶段谭泉海、沈汉生、毛国强、咸仲英等人一直主要从事陶刻工作。他们的陶刻技艺随着年龄、阅历、学识而与日俱增,作品富有创新,大气磅礴,陶刻风格老辣、娴熟,已经达到炉火纯青、臻于化境了。此一阶段他们的紫砂陶刻作品署名多为其真实姓名。
鲍仲梅(1944—),陶刻泰斗任淦庭的弟子,与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同门。早年从事紫砂陶刻,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紫砂壶嵌丝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现为江苏省工艺名人。其妻施秀春,乃著名陶艺家施福生之女、施小马之同胞姐妹。其子鲍镶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孙女(徐达明之女)徐曲的丈夫。乃世家友好,紫砂联姻。
鲍仲梅早年学徒时期(1958年5月—1966年前后)署名“云梅”,因其姓名中有“梅”字,任淦庭二十余位徒弟中只有他的姓名中带有“梅”字。本人家藏几个落款“云梅”的花盆,其中一个圆鼓型盆(托色刻海圆平口线花盆:21.7&21.7&22㎝),还有一个紫砂锅,署名“云梅”。
& & 文革开始后,红色年代,激情澎湃,受其他师兄弟影响,改笔名为“红梅”,本人没有见过“红梅”款的紫砂作品,但听其他几位藏友说曾经见过红梅款的花盆。文革期间,鲍仲梅先生还曾经用过“喜连”、“红连”“红莲”款,因为鲍仲梅先生姓名中有“梅”字,一生钟爱梅花,事实上,他也非常喜欢创作梅花、喜鹊登梅、喜上眉(梅)梢之类题材的作品。“仲梅”画“喜上眉(梅)梢”,喜上加喜,那不是“喜连”吗!梅花代表坚贞,凌寒独自开。文革期间,有一首歌曲《红梅赞》:“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这首歌在当时影响很大,唱红全国。红梅、红岩等红色标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红色代表喜庆,“喜连”变为“红连”、“红莲”,就不难理解了。本人家藏一只“喜连”款小半颗印(色高小长方凸奎花盆:13.2&10.3&8.8㎝),笔法与“云梅”款一致。
文革后期,随着鲍仲梅先生年龄、学识、技艺的增长,文化大革命的激情消退,开始追求本真,回归自我。受其他师兄弟影响,笔名也改成“石”字辈。起初,鲍仲梅先生也可能用过“石梅”款,但很快发现用“石梅”不妥,因为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有个紫砂名家朱朱坚(字石梅,或石眉、石楳),他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风致。于是鲍仲梅先生遂将笔名改为“梅石”。本人手头藏有“梅石”款红色四方漂口盆一只(16.8&16.8&15.5㎝)。
鲍仲梅先生刻画风格多变,其双刀刻画,用力较深,刀锋起落转合衔接自然。单刀刻画,笔法娴熟流畅,富有神韵。
咸仲英(1940—),著名陶刻家任淦庭的徒弟。号冰心,中国江苏省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会员。其妻陆巧英,擅长做壶坯,与咸仲英先生的陶刻可谓珠联璧合。其女咸晴,在陶艺界也崭露头角。
像上述鲍仲梅先生一样,咸仲英先生从学徒时期,到文革时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其陶刻作品署名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也有多个署名。
首先是学徒时期(1955年5月—1966年)。因咸仲英姓名中有“仲”“英”二字,所以,他一生中所用笔名多与此二字有关。起初任淦庭先生给他起的艺名是“云仲”、“云英”。因为任老除了拜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卢兰芳先生为师之外,还曾经向邵云如(邵洪明之父、邵新和之祖)先生学习过,任老与邵云如先生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后来邵云如之孙邵新和也拜任老为师。所以任淦庭先生为自己的学生起的艺名都是“云”字辈,以纪念自己的师友“邵云如”(邵云如先生自己带的学徒多“如”字辈,石如、玉如等)。
鲍仲梅先生名字中也带“仲”字,但他1958年5月才拜任老为师,比咸仲英晚了整整三年,所以“云仲”当是咸仲英的笔名。事实上,“云仲”与“云英”的刻绘风格一致,所刻诗文、所画内容也都完全一致,足证“云仲”款式咸仲英,而非鲍仲梅所刻。
学徒期间,咸仲英还可能用过“云寅”款。因为“英”“寅”同音。当时从事陶刻者中只有咸仲英的姓名中带“英”字。
 &&文革时期()。文革开始后,受时代浪潮影响,革命情绪空前高涨,咸仲英也像其他师兄弟那样,把“云仲”“云英”改为“红仲”(红中)“红英”。还曾经用过“一中”署名,因为“咸”内有“一”字,“仲”右侧为“中”字。或者,“仲”字左侧偏旁草书可以写作阿拉伯数字“1”,右侧是“中”字,“一中”,一个中国,统一中国,符合文革时期台海局势紧张、蒋介石反攻大陆、“金门岛事件”等当时社会现实。
文革后期,像其他师兄弟一样,红色色彩变淡,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学识、技艺的不断提高,开设始返璞归真,由“红”字款,变为“石”字款。因为他们的工作本来就是在坚如石头上(紫砂原本就是宜兴丁山黄龙山里的矿石)刻绘、美工。本来就是在坚如石头的壶坯上(指的是“干刻”,“湿刻”较为省力些)刻绘。咸仲英,也不例外,他也将笔名改为“石仲”
“石英”。期间,还用过真名“仲英”款。
本人家藏“云仲”“云英”“云寅”、“一中”“石仲”“石英”“仲英”款花盆各一二件,“红英”款在网上见过。“”红仲“红中”款只是我逻辑推理,没有见过实物,猜想可能会有。
改革开放以后,咸仲英曾用过“冰心”款,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年来,曾与唐冲合作,署名都是“仲英”或“咸仲英”。他与妻子陆巧英合作的“济公壶”获过大奖,可谓书法、绘画、陶刻、造型,还有佛教文化、民间济公神话传说等都融汇其中,是典型的文化壶。近年,多为其女咸晴所做壶艺刻绘美工。
冯希雅(1938—),女,1955年8月拜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先生为师,她是建国后继徐秀棠、咸仲英之后,任淦庭招收的第三个徒弟,也是任老的第一个女徒弟,在师兄弟姐妹中享有较高的威信。1990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贡献工艺美术事业”荣誉证书,以表彰她在紫砂陶刻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
冯希雅在学徒时期(),起初,任淦庭先生给她取的艺名是“云雅”,因其姓名中带一“雅”字(“希”字没有“雅”字更富有意趣)。但初入此途,任老考虑到“雅”字字义虽好,但笔画太繁,不利于初学者陶刻落款,于是代之以“云亚”。随着陶刻技法的娴熟,后来慢慢她也开始用“云雅”署名。本人家藏“云亚”款14吋白圆瓶一件(高35.6cm),色刻海棠三尺花盆一件(规格28.5&25&16.5㎝),刻绘的主题都是燕子和桃花,刻画生动形象,意境雅致,让人不知不觉想起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 文革开始后,像徐秀棠、谭泉海、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师兄弟一样,也将“云”字径改为“红”字,那么,原来的“云亚”也就变成了“红亚”。“红亚”有“红色亚洲”之意(咸仲英有“红中”落款,“红色中国”之意)。本人家藏“红亚”款小一颗印花盆一只(刻小四方凸奎抽角花盆,规格:13.5&13.5&11.5㎝),四面刻画:一面刻喜鹊登梅,其对面刻竹子;另外两面一面刻草书“春风化雨百花香”,并落名款“红亚”,其对面刻篆书“迎风”二字,并题年款
“一九六七年七月刻于蜀山”。本人没有见过“红雅”款的紫砂作品,猜想可能会有。
& & 文革后期,乃至改革开放后,冯希雅大师也像其他师兄弟姐妹一样,将艺名中的“红”字去掉,换成了“石”字。即由“红亚”变成了“石亚”,“红雅”变成了“石雅”。现在冯希雅大师还一直在用“石雅”做笔名。
其实,由“云亚”、“云雅”,到“红亚”、“红雅”,再到“石亚”、“石雅”,冯希雅大师艺名的变化过程,也正是我们国家由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再到改革开放这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缩影;也是她一生献身紫砂陶刻事业的缩影。
此外,在文革前后,冯希雅大师还曾经用过“西崖”和真名“希雅”署款。本人家藏一只“西崖”款的上圆三尺花盆,刻画花鸟,鸟用蓝色,较为艳绝。还藏有一只“希雅”款圆鼓型盆(色刻海圆平口线花盆,规格:21.7&21.7&22㎝),刻画的也是桃花和飞鸟。
冯希雅大师从艺五十余年,擅长刻绘花鸟、梅竹,尤其擅长刻画山水和桃花,陶刻作品能够做到“虚实有度,力见于刀”,既有大丈夫的豪气,又不失女人的妩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1434|回复: 13
文革紫砂陶刻
建国前任淦庭先生收范福筹(笔名瘦石),建国后又招收了二十多位陶刻徒弟,其中有几个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继续从事紫砂陶刻工作。以下二十位徒弟皆有作品行世。 
徐秀棠(1937—)、谭泉海(1939—)、沈汉生(1946—)、毛国强(1945—)、鲍志强(1946—)、鲍仲梅(1944—)、咸仲英(1940—)、夏俊伟(1946—)、束旦生(1944—)、邵新和()、朱炳浩(1944—)、王品荣(1940—)、张赦棠(1940—)、任佩松(任小松)()、周柏其(1944—)、冯希雅(1938—)、陈凤妹(1941—)、李美金(1947—)、朱蓉娟()、曹婉芳(1940—)、潘佩华()。紫砂陶刻署名较多,例如:
& & 云洪、秀洪、石洪、云生、石生、缶生、子红、小秀、云红、云云、红云、红阳、向阳、朝阳、红石、石红、红陶、陶红、禾木、禾云、禾雨、半山、石工、陶工、缶工、常乐、长乐、秀棠;云全、云泉、云海、云波、子波、红波、青峰、石泉、泉海;致石、云林、云心、云志、小林、少林、志高、志强、乐人;小云、小羽、少云、一束、一粟;雨养、云雨、云如、云汉、红雨、虹雨、小雨、石雨、石声、石羽、汉生;云梅、红梅、石梅、梅石、喜连、兰林、仲梅;云仲、云英、云寅、红英、红仲、一中、石仲、石英、仲英、冰心;云下、云上、云霞、云奇、云齐、红霞、陶奇、陶齐;云日、云一、云明、云白、白云、小雪、石雪、旦生;云合、云新、云星、少新、叶生、业生、桂叶、桂业、邵业、新和;云兵、云丙、云石、云陶、云溪、丙陶、子陶、石云、习陶、研陶、石陶、炳浩;云岩、云平、子平、红岩、小萍、小平、石平、品荣;云清、云青、赦棠;子云、云松、红松、松寿、小砂、小石、子石、少石、松石、仁石;云木、云百、石木、木石、小松;云亚、云雅、希亚、西崖、红亚、石亚、小亚、石雅、希雅;云月、云娣、红月、石月、古月、小月、芬妹;云玉、云美、蕴美、晓李、红玉、石玉、美金;云娟、文娟、丁娟、小文、子女、子规、蓉娟;云芳、云芝、云兰、云香、云芬、子芬、筱芳、逸芳、婉芳;云佩、云华、云龙、龙华、子华、石佩、石华、佩华紫砂署名深受所处时代的影响。
   “云”受传统社会师徒关系影响,师生如父子,字辈观念。如:云洪、秀洪、云红、云云、禾木、禾雨;云全、云泉、云海;云雨、云生、云如、云汉;小云、小羽;云林、少林、云志;云梅;云仲、云英;云霞、云上、云奇、云华;云白、白云;云新、云心、云星、云合;云溪、云石、云陶、云兵、云丙;云岩、云平;云清、云青;子云、云佩、云松;云亚、云雅;云月、云娣;云玉、云美;云娟;云芬、云香等等。
   “子”:子云、子红、子平、子芬、子陶、子华等,追悼任淦庭先生,徒弟以子自居。
   “红”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红色岁月,激情燃烧。如:红云、红阳、向阳、朝阳、红石、石红;红波;红雨;红梅、喜连;红英、一中、红仲;云华;红岩;子红、红松;红亚;红月;红玉;文娟。
   “石”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实事求是,追求本真。如:陶工、缶工、长乐;石泉;石雨、石生、石声、石羽;一粟;乐人;石梅、梅石、兰林;石英、仲英、冰心;石华、陶奇、陶齐;石雪;邵业;石云、石陶、习陶;石平;云青;小石、少石、松石、仁石;木石;石雅;石月;石玉等等。
   署名最初多本于本人的真名,包括其姓氏、名字,尤其是姓名的字面意义。其中也有师爷、师傅、师兄的影子。
& && &随着个人年龄、阅历、学识的增长,日趋本真化、自我化、艺术化。文革紫砂陶刻署名,绝对不是某些人所玄虚的那样:“集体署名”,“陶刻班组”,等等。而是每个陶刻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若干个署名。当代著名陶刻家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咸仲英、鲍仲梅、沈汉生、夏俊伟、束旦生、冯希雅等二十余位任淦庭弟子五十余年来的从艺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 一、学徒时期(),为“继承传统”阶段。他们师从陶刻名家任淦庭先生,受传统陶刻工艺、思想文化影响,陶刻风格继承多于创新。所刻紫砂盆上的诗文诸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中的两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于史良《春山夜月》诗中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郑板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等传统诗句,并做到“切花”“切境”“切盆”。多双刀刻绘,态度认真,笔画工整,着力较深,但具有明显的模式化特征,较少内容及形式的创新。这一阶段,他们的署名受传统师徒辈分观念影响,都是“云”字辈,诸如云洪、云红、云云、云全、云泉、云雨、云生、云如、云林、云志、云梅、云仲、云英、云上、云奇、云华、云新、云心、云星、云合、云石、云陶、云兵、云丙、云岩、云平、云清、云青、云佩、云亚、云雅、云月、云娣、云玉、云丽、云娟、云芬、云香等等。【案:因为任老除了拜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卢兰芳先生为师之外,还曾经向邵云如(邵洪明之父、邵新和之祖)先生学习过,任老与邵云如先生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后来邵云如之孙邵新和也拜任老为师。所以任淦庭先生为自己的学生起的艺名都是“云”字辈,以纪念自己的师友“邵云如”(邵云如先生自己带的学徒多“如”字辈,石如、玉如、琢如等)。】
& & 二、文革时期(),为“激情燃烧”阶段。他们受文革时代精神所感召,焕发出青春的热情,红色年代,激情岁月。文革之初的日,任淦庭先生逝世。他的这批弟子们虽然都是二三十岁的艺术青年,但已历经数年乃至十余年的学习和实践,已成为能够单飞的雏雁,各自飞翔,但又相互依偎,当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之间肯定也会发生小小的矛盾和摩擦。此时,他们的创造题材,除了继承传统之外,又有很大的创新。这种创新既有内容方面的,也有形式方面的。文革时期无论紫砂壶、盆、瓶、盘等门类都有较多的新器形出现。在刻绘内容上,一个较大的时代特征就是毛主席诗词、红色诗词、样板戏台词等大量成为刻画的时代主旋律。例如1967年“红雨”刻“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969年红云刻“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等。【案:据徐秀棠先生书里说,1962年创作《陶都工人学大庆》,1963年创作《草原民兵》、《女民兵》、《志在农村》,1967年创作《毛主席像》,1968年创作高达2.8米大型紫砂雕塑《毛主席去安源》。本人没见到原作,不知当时落款署名情况,但仅仅从作品题名就可看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
这些镌刻毛主席诗词又有明纪年的陶刻作品,具有明显的文革时代特征,无疑非常具有收藏价值。这一阶段,他们的陶刻署名受时代影响,红色岁月,多带“红”字,诸如:红云、向阳、朝阳、红石、红波、红雨、红梅、红英、红岩、红松、红亚、红月等等。
& & 三、改革开放时期(上)(),为“返璞归真”阶段。这一时期,在思想界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国大讨论,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了时代的最强音。这些陶刻家们历经十年岁月和社会变革的洗礼,加之自身学识、技艺的不断提高,他们变得成熟起来,当年的蓬勃和激情已经不在,而变得更加务实、“实事求是”。反映在紫砂陶刻署名问题上,他们的艺名多变为“石”或“陶”字开头。诸如:陶工、缶工、石泉、石雨、石生、石声、石羽、梅石、石英、石华、陶奇、陶齐、石雪、石平、松石、木石、石雅、石月、石玉等等。
& & 四、改革开放时期(下)(1991—目前),为“炉火纯青”阶段。这一阶段,改革开放已经深入人心,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宜兴紫砂工厂也不断增多、紫砂从业人员迅速增多、紫砂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在这种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巨大的市场需求使这些陶刻名家也多转而从事紫砂壶、紫砂雕塑的设计和研制。例如:徐秀棠先生主攻紫砂雕塑(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向“泥人张” 第三代张景祜先生学习,此后也参与多次大型紫砂雕塑创作),同时也从事壶型设计和刻绘;鲍仲梅主攻紫砂镶嵌金银丝技法(给儿子取名“鲍镶”,概取“镶嵌”之意);鲍志强从事壶型设计,同时利用自己的陶刻专长而自行陶刻。此阶段谭泉海、沈汉生、毛国强、咸仲英等人一直主要从事陶刻工作。他们的陶刻技艺随着年龄、阅历、学识而与日俱增,作品富有创新,大气磅礴,陶刻风格老辣、娴熟,已经达到炉火纯青、臻于化境了。此一阶段他们的紫砂陶刻作品署名多为其真实姓名。
鲍仲梅(1944—),陶刻泰斗任淦庭的弟子,与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同门。早年从事紫砂陶刻,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紫砂壶嵌丝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现为江苏省工艺名人。其妻施秀春,乃著名陶艺家施福生之女、施小马之同胞姐妹。其子鲍镶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孙女(徐达明之女)徐曲的丈夫。乃世家友好,紫砂联姻。
& & 鲍仲梅早年学徒时期(1958年5月—1966年前后)署名“云梅”,因其姓名中有“梅”字,任淦庭二十余位徒弟中只有他的姓名中带有“梅”字。本人家藏几个落款“云梅”的花盆,其中一个圆鼓型盆(托色刻海圆平口线花盆:21.7×21.7×22㎝),还有一个紫砂锅,署名“云梅”。
& & 文革开始后,红色年代,激情澎湃,受其他师兄弟影响,改笔名为“红梅”,本人没有见过“红梅”款的紫砂作品,但听其他几位藏友说曾经见过红梅款的花盆。文革期间,鲍仲梅先生还曾经用过“喜连”、“红连”“红莲”款,因为鲍仲梅先生姓名中有“梅”字,一生钟爱梅花,事实上,他也非常喜欢创作梅花、喜鹊登梅、喜上眉(梅)梢之类题材的作品。“仲梅”画“喜上眉(梅)梢”,喜上加喜,那不是“喜连”吗!梅花代表坚贞,凌寒独自开。文革期间,有一首歌曲《红梅赞》:“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这首歌在当时影响很大,唱红全国。红梅、红岩等红色标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红色代表喜庆,“喜连”变为“红连”、“红莲”,就不难理解了。本人家藏一只“喜连”款小半颗印(色高小长方凸奎花盆:13.2×10.3×8.8㎝),笔法与“云梅”款一致。
& & 文革后期,随着鲍仲梅先生年龄、学识、技艺的增长,文化大革命的激情消退,开始追求本真,回归自我。受其他师兄弟影响,笔名也改成“石”字辈。起初,鲍仲梅先生也可能用过“石梅”款,但很快发现用“石梅”不妥,因为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有个紫砂名家朱朱坚(字石梅,或石眉、石楳),他善画墨梅、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风致。于是鲍仲梅先生遂将笔名改为“梅石”。本人手头藏有“梅石”款红色四方漂口盆一只(16.8×16.8×15.5㎝)。
& & 鲍仲梅先生刻画风格多变,其双刀刻画,用力较深,刀锋起落转合衔接自然。单刀刻画,笔法娴熟流畅,富有神韵。
咸仲英(1940—),著名陶刻家任淦庭的徒弟。号冰心,中国江苏省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陶瓷艺术学会会员。其妻陆巧英,擅长做壶坯,与咸仲英先生的陶刻可谓珠联璧合。其女咸晴,在陶艺界也崭露头角。
& & 像上述鲍仲梅先生一样,咸仲英先生从学徒时期,到文革时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其陶刻作品署名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也有多个署名。
& & 首先是学徒时期(1955年5月—1966年)。因咸仲英姓名中有“仲”“英”二字,所以,他一生中所用笔名多与此二字有关。起初任淦庭先生给他起的艺名是“云仲”、“云英”。因为任老除了拜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卢兰芳先生为师之外,还曾经向邵云如(邵洪明之父、邵新和之祖)先生学习过,任老与邵云如先生亦师亦友,关系非同一般,后来邵云如之孙邵新和也拜任老为师。所以任淦庭先生为自己的学生起的艺名都是“云”字辈,以纪念自己的师友“邵云如”(邵云如先生自己带的学徒多“如”字辈,石如、玉如等)。
& & 鲍仲梅先生名字中也带“仲”字,但他1958年5月才拜任老为师,比咸仲英晚了整整三年,所以“云仲”当是咸仲英的笔名。事实上,“云仲”与“云英”的刻绘风格一致,所刻诗文、所画内容也都完全一致,足证“云仲”款式咸仲英,而非鲍仲梅所刻。
学徒期间,咸仲英还可能用过“云寅”款。因为“英”“寅”同音。当时从事陶刻者中只有咸仲英的姓名中带“英”字。
 &&文革时期()。文革开始后,受时代浪潮影响,革命情绪空前高涨,咸仲英也像其他师兄弟那样,把“云仲”“云英”改为“红仲”(红中)“红英”。还曾经用过“一中”署名,因为“咸”内有“一”字,“仲”右侧为“中”字。或者,“仲”字左侧偏旁草书可以写作阿拉伯数字“1”,右侧是“中”字,“一中”,一个中国,统一中国,符合文革时期台海局势紧张、蒋介石反攻大陆、“金门岛事件”等当时社会现实。
& & 文革后期,像其他师兄弟一样,红色色彩变淡,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学识、技艺的不断提高,开设始返璞归真,由“红”字款,变为“石”字款。因为他们的工作本来就是在坚如石头上(紫砂原本就是宜兴丁山黄龙山里的矿石)刻绘、美工。本来就是在坚如石头的壶坯上(指的是“干刻”,“湿刻”较为省力些)刻绘。咸仲英,也不例外,他也将笔名改为“石仲” “石英”。期间,还用过真名“仲英”款。
& & 本人家藏“云仲”“云英”“云寅”、“一中”“石仲”“石英”“仲英”款花盆各一二件,“红英”款在网上见过。“”红仲“红中”款只是我逻辑推理,没有见过实物,猜想可能会有。
改革开放以后,咸仲英曾用过“冰心”款,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年来,曾与唐冲合作,署名都是“仲英”或“咸仲英”。他与妻子陆巧英合作的“济公壶”获过大奖,可谓书法、绘画、陶刻、造型,还有佛教文化、民间济公神话传说等都融汇其中,是典型的文化壶。近年,多为其女咸晴所做壶艺刻绘美工。
冯希雅(1938—),女,1955年8月拜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先生为师,她是建国后继徐秀棠、咸仲英之后,任淦庭招收的第三个徒弟,也是任老的第一个女徒弟,在师兄弟姐妹中享有较高的威信。1990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贡献工艺美术事业”荣誉证书,以表彰她在紫砂陶刻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
& & 冯希雅在学徒时期(),起初,任淦庭先生给她取的艺名是“云雅”,因其姓名中带一“雅”字(“希”字没有“雅”字更富有意趣)。但初入此途,任老考虑到“雅”字字义虽好,但笔画太繁,不利于初学者陶刻落款,于是代之以“云亚”。随着陶刻技法的娴熟,后来慢慢她也开始用“云雅”署名。本人家藏“云亚”款14吋白圆瓶一件(高35.6cm),色刻海棠三尺花盆一件(规格28.5×25×16.5㎝),刻绘的主题都是燕子和桃花,刻画生动形象,意境雅致,让人不知不觉想起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 文革开始后,像徐秀棠、谭泉海、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师兄弟一样,也将“云”字径改为“红”字,那么,原来的“云亚”也就变成了“红亚”。“红亚”有“红色亚洲”之意(咸仲英有“红中”落款,“红色中国”之意)。本人家藏“红亚”款小一颗印花盆一只(刻小四方凸奎抽角花盆,规格:13.5×13.5×11.5㎝),四面刻画:一面刻喜鹊登梅,其对面刻竹子;另外两面一面刻草书“春风化雨百花香”,并落名款“红亚”,其对面刻篆书“迎风”二字,并题年款 “一九六七年七月刻于蜀山”。本人没有见过“红雅”款的紫砂作品,猜想可能会有。
& & 文革后期,乃至改革开放后,冯希雅大师也像其他师兄弟姐妹一样,将艺名中的“红”字去掉,换成了“石”字。即由“红亚”变成了“石亚”,“红雅”变成了“石雅”。现在冯希雅大师还一直在用“石雅”做笔名。
& & 其实,由“云亚”、“云雅”,到“红亚”、“红雅”,再到“石亚”、“石雅”,冯希雅大师艺名的变化过程,也正是我们国家由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再到改革开放这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缩影;也是她一生献身紫砂陶刻事业的缩影。
& & 此外,在文革前后,冯希雅大师还曾经用过“西崖”和真名“希雅”署款。本人家藏一只“西崖”款的上圆三尺花盆,刻画花鸟,鸟用蓝色,较为艳绝。还藏有一只“希雅”款圆鼓型盆(色刻海圆平口线花盆,规格:21.7×21.7×22㎝),刻画的也是桃花和飞鸟。
& & 冯希雅大师从艺五十余年,擅长刻绘花鸟、梅竹,尤其擅长刻画山水和桃花,陶刻作品能够做到“虚实有度,力见于刀”,既有大丈夫的豪气,又不失女人的妩媚。
学习,收藏了,谢谢
yanma6 发表于
学习,收藏了,谢谢
这个收藏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好文章,收藏了
gxzjgsq 发表于
藏古轩 发表于
好文章,收藏了
Powered by
X3.2 Design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盆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