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碧波浩渺的意思是什么的意思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译文]&& 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
& [出自]&& 苏轼&&& 《蝶恋花》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鲜花败褪艳红残存,初生的杏子又青又小。燕子从村中飞过,绿水环绕人家。枝头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人啊!你又何必伤感,其实天涯到处都会有芳草。
&&& 墙里的秋千,墙外的小路。墙外的行人路过,听到墙里的佳人在笑。他驻足聆听,心想家人今天为何如此开心。其实,佳人只是玩玩秋千罢了,玩腻了便回到屋里去了。而看不到佳人的行人还在墙外守候。唉!多情的行人啊,你总为无情的佳人所烦恼&&&
&&&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 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风吹柳枝絮花渐少,芳草长到天边能不伤春老?
&& 墙里秋千摇,墙外有行道。行人墙外过,听见墙里美人笑。欢声笑语渐不闻,但觉墙里静悄悄,可怜墙外多情人,枉被笑声撩拔声烦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苏轼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为妾,侍奉苏轼二十三年。朝云美丽贤惠,长于歌舞,陪伴苏轼颠沛流离,沉浮官场,历经无数艰难,承受无数打击,是苏轼至亲至爱的患难伴侣。在惠州,一日,苏轼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苏轼请朝云歌唱《蝶恋花》词。朝云唱了几句,忽然歌喉哽咽,满目噙泪,苏轼问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说罢禁不住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自此,朝云终日惆怅,不久抱病而终。真正是:一曲伤春词,肠断多情女。此后,苏轼亦郁郁寡欢,终生不再听唱此词。就是这首《蝶恋花&春景》。
&&& 这首词的上阕重在伤春。春花凋零,残红落地,青杏初现。春燕在绿水环绕的人家低飞。柳絮飘飘流落远方,哪里是它栖身的芳草呢?一切只是正在逝去的春景;心中唤起的却是年华流逝伤春之情。想到和苏东坡流浪漂泊,朝云怎不伤心落泪,难抑悲情?苏轼却笑曰:&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悲秋伤春同样反映出深沉的时间忧患的恐惧,联系苏轼作词时的背景,可体会到苏轼当时壮志难酬,对时间流逝的叹惋;历经磨难,如同那残红败絮,朝云悲凉甚至于绝望的心境可以想见。
&&& 下阕重在伤情。苏轼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创作了一幕富含理趣的悲喜剧。&墙&犹隔也。墙内佳人,墙外行人,一墙之隔。佳人笑语,行人动情。笑语者不知墙外有人,动情者但闻笑声不见人。笑声渐渐远逝,多情的行人却凭空生出无限的烦恼。这种哀怨缠绵的情感,从作品表层看,似乎是描写生活中邂逅的恋情;从深层次揣磨,却是反应了苏轼密州生活时政治上抑郁的心境。&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流露出苏轼渴望朝廷理解的情结,然而&浮世事,俱难必&,苏轼与朝廷之间也是隔着一堵墙的。&佳人&之喻,不正有屈原&香草美人&的意味么?朝云的绝望也许正是这种隔而生出的悲剧。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绿水滔滔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绿水滔滔成语释义
名剧《桃花扇》中一曲中的词。
形容景色萧条,凄凉。
绿水滔滔成语出处
【折桂令】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什么什么的绿水填上合适的词语_百度知道
什么什么的绿水填上合适的词语
我有更好的答案
碧波荡漾的绿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词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绿水碧波绕寺院而鸣奏
&&&&&&&&&&&&
河曲旅游景点资料&&&&娘娘滩娘娘滩位于河曲县城东北7.5公里的楼子营乡河湾村,在晋、陕和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的黄河之中。民间传说,汉高后吕雉专权,曾将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贬到云中州,住在娘娘滩上,生下汉文帝以后,怕吕后知道杀了自己的儿子,她就把汉文帝藏在水寨峙圪台上,后来人们就把它叫成了太子滩。娘娘滩北隔河与内蒙古马棚村相望,南隔河水与河湾、娘娘口二村呼应。东望龙口峡峪中太子滩石岛昂首挺胸,傲然屹立于浪涛之中。两侧河面开阔,水流平缓。西看茫茫黄河,天水无际,咆哮千里,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娘娘滩为河心台地,高出水面不过数米,但历次洪峰均未漫上滩,故有水涨滩高的传说。娘娘滩地势平坦,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O米。在这个面积仅0.1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居住着三十多户人家,房室都被桃、李、杏、海红、海棠树遮盖着,绿树成荫,田园如画,岛上人家,环水临被,恰似蓬莱仙境。每到三春期,岛上鸟语花香,鸡鸣狗吠,小舟来往,景色着实迷人。娘娘滩上原有圣母祠堂一座,相传为薄太后所建,今虽原祠已毁,但历代补修的废墟尚在。滩上至今日有娘娘宫殿的破瓦片,&&&&&&&&-1-&&&&&&&& 瓦片上还有“万岁富贵”字样。北端现存砖石古建筑一座,规模不大,祠内塑像和关于圣母生活的壁画,基本完好。地理位置:山西忻州市河曲县城东北7.5公里的楼子营乡河湾村。&&&&&&&&海潮庵地址:河曲县城东南40公里旧县乡南门外,又称海潮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末毁于兵火,后于清代顺治、道光、咸丰、光绪、民国年间屡加修葺、臻于完善。寺庙坐北朝南,北枕高坡,南临大涧,左右水绕山环,楼阁依崖而立。海潮庵深隐山腹,占地二十多亩,容十二庭院,数十楼阁,无疏密之感,曲折幽深。司房窑、观音殿、藏经殿随地势层层递进,节节高升,直上高岗。寺庙的整体布局,以司房窑、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一线为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其间以院墙曲折分割,以洞门豁然通达,洞门下不是层层石级,便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把亭台楼阁系在一起。每进一门,均别有洞天,无一不使人感到建筑物布置的错落缜密,回环幽雅。建筑多为砖券窑洞,部分木构亦为清代小式建筑。&&&&&&&&-2-&&&&&&&& 寺庵长16.5米,宽10米,占地面积165平方米,砖瓦木结构,分两进两层。大门口横匾书“海潮庵”三个红字。头进是一神台,正面供奉“伽蓝圣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尊”。中间是天井。第二进是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圣像。右边是厢房,系僧人起居饮食之所。楼上有小阁,约20平方米,里面供奉地藏王菩萨等神像及已故僧人甚袛。海潮庵今保存完好,香火颇盛。海潮庵以优美的景色,精妙的建筑,吸引着游客,以其深邃的佛教文化,启迪着信男善女。南临横贯河曲东西的涧河,东有郝家桥沟,西有南门沟,正如碑刻所云:海潮庵,北忱高岗,南临大涧,左右水绕山坏,蟾声鸟语韵,海潮庵深隐山腹,二十五亩的见方的范围,容十二坐庭院,数十楼阁,无蔬密之感,曲折幽深。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殿,随着地势,层层递进,节节高升,直上高岗,雕梁画栋,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而全部建筑又以三点一线为中轴,布置了建筑,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其间以院墙曲折分割,以洞门害然通达,从“抱厦厅”的东门走下,便是“九师塔院”,院内宝塔高耸,苍松参天,别是个番风光。“九师塔院”下边就是海参潮庵园林,占地三亩多,山重水复,山则峥嵘崎岖,水则涵孕其间,上是山崖立地,下是古涧深渊,将海潮庵点缀的更加动人。十年浩动,海潮庵不能幸免,庵内花木凋零,&&&&&&&&-3-&&&&&&&& 亭台破蔽。79年庙内住持僧玉山和尚捐资进行全面修复,96年果正和尚主持海潮庵方丈,投资约70万元,维修、扩建了寺院。现在的海潮庵,绿水碧波绕寺院而鸣奏,亭台楼阁随树影而闪烁,宝贵的历史方物、优美的自然景色浑然一体,不愧是建筑史上的艺术珍品,不愧是晋西北的佛教明珠。海潮庵,道光二年(1822年)后改为海潮禅寺,始建于明朝,其后屡加修葺,臻于完善。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公元年)有母子二人来到这时,儿子叫显存,母亲姓名不祥,见“山环水绕,地幽而洁”诚为胜景形势,于是辟土创建,砝砌大窑洞一所,上建高楼三楹,塑绘观世音菩萨金像,又砌西窑两间,上建禅堂静室,院内厢房门窗无不具备,这座庙宇就叫海潮庵。此后香火一直不断,直到明末王嘉胤造反,将海潮庵付之一炬,圣殿禅堂俱为灰烬,只有砖砌窑洞仍存遗址。后有显存门入傅芳和尚,续接香火。清顺治年间(公元年)有一叫圆成的和尚,号性庵,严持戒律,兴复旧制,历年辛勤募化,建砖楼窑一大所,补塑观世音菩萨金像,仍建西楼窑禅室一座,院内钟楼鼓一一改观。与道友成晓诵经念佛,检阅经典,后又于楼东复建砖窑洞,旁有小石室,塑像绘阿弥陀佛观音世至二菩萨像,即为现在的弥海潮庵内景勒院奠定了基础。此后七十多年,”新者已旧,完者&&&&&&&&-4-&&&&&&&& 复颓,而修理无人,有心者悯之。岁丙寅(1746年)住持僧桂生与其师掌教亨加公奋然有重修志,”乾隆十四(1749年)仲夏斯庵栋宇生辉,垣墙焕色”桂生师徒于1746年--1749年又进行了大的维修。道光二年(1982)年有扬州北来的高僧朴山和尚,法号玉聚,云游到此,见这里”山环水绕,清景堪挹,足以习静而养真,爰有捷止之志也”。海潮庵在圆成、桂生之后再没有出现有作为的和尚,又且灾难较多,日就圯废。”道光十二年(1832年)朴山示寂后,塔葬庵之东北(即现在的九寺塔院)环植松柏,奉为开山祖师(即第一代开山大和尚)。朴山之后由其门人圣灼和尚,号法顺(二代和尚)主持方丈,法顺勤理寺务,垦庙东沙梁种田植树,接水浇灌变为沃土,又购回四乡土地百佘亩,寺庙仓廪更加充实。道同治十一年(1872年)藏经殿落成,同志十二年心田圆寂。光绪初年,国政衰落,内忧外患,光绪四年(1878年)大旱,人民水深火热,海潮庵陷于冷落,天来和尚,既无开坛,也没传戒(年)他虽主持寺庙,但末进入方丈宗位之列。光绪年(1901年)天来之徒隆兴和尚,号满愿,出任海潮湿庵第五代大和尚。兴绪年,出巨资补修庙右涧虹桥,兴绪10年传戒受戒者70余人,光绪11年,带众僧苦行募化于陕蒙甘晋,集巨资从京城请回半藏经书,12年操办水陆龙华万人会。在任期间,购回土地百余亩,18年退位,21年圆寂。从明&&&&&&&&-5-&&&&&&&& 万历年显存上人母子到民国九人工方长辈绪,时达三百余年。抗日战争,海潮庵没有毁于兵火,51年县人民政府从陕西真武庙请回玉山和尚,主持寺庙,直至少981年圆寂。三十多年为维护作出了不朽贡献。此后又有豆如弥、心彦、妙江、藏礼、妙群、水静、行达、元海等僧人住持海潮庵。96年秋,果正的尚由五台,山到海潮庵出任方丈,他严持戒律,正规法事,修残补旧,励精图治,以庙养庙,投资70多万元,油漆彩画了殿堂,拓宽硬化道路过500多米,硬化易损坡面300多平方米,栽植风景树立300余株,为寺庙增添了诸多设备、法器,为寺庙通了电,通了水,并广做善事,资助新窑希望中学、河神庙、弥佛洞、文笔塔、圣母祠共计三十多万元。弥佛洞“黄河之水天上来”,当你登上河曲县城头,向北远望黄河,确似水从天上来。而你所看到的天边,就是那黄河神境——弥佛洞所在地。弥佛洞古寺,在石城村西走数十步即到。古寺建在河曲境内的黄河龙口大峡谷悬崖顶上的乱石山窝中,其全部建筑群体,都是就地取石,依山凿洞,砖石砌成,工艺精美,气势不凡。古寺分为上下禅院、弥佛洞石窟三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上下禅院,建有靠山石窑洞砖包门面数十孔。&&&&&&&&-6-&&&&&&&& 入上院,过庭门头刻有“石径禅院”匾额一块。在门口两侧有副石刻楹联:“古洞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可见其古寺的奇特风貌。在上院的正窑门头的大片砖石墙面上,有精湛浮雕刻画数十幅,有雕檐垂柱、龙飞凤舞、喜鹊闹梅等。其中十幅戏剧人物浮雕,引起我国戏剧史家们的高度重视。这十幅戏雕,分别为《白蛇传》的游湖、《渭水河》的钓鱼、《春秋配》的捡紫、《打子上坟》的上坟、《打鱼杀家》的杀家、《八义图》的朝房、《打金枝》的绑子上殿、《牧羊卷》的舍饭、《三娘教子》的教子、《白蛇传》的祭塔等戏场面。这十幅戏雕,妙趣横生,极为精彩,被视为我国重要戏曲文物珍品,已被载入《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史册中。&&&&&&&&还有如骆驼运输、奔马驴驮等雕画面,是反映当年河曲人走西口,蒙汉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情景,也十分生动感人。进到下禅院,穿过一个小石洞门,好似进入一个露天石窖中,四周石窑都是依山凿成,清静而整洁,真乃佛家圣地,窑内分别供有河神、观音、八洞神仙等神像,其余为本寺僧人住处。走出下禅院的石洞口,黄河大峡谷尽收眼底,低头望黄河,是百余丈深的悬崖陡壁,齐刷刷象刀削过一般,河水在石壁下疾流涌进,人像吊在半空中,腾云驾雾,好不惊险啊?难怪当年的河路船工传言,这段河道是“神门,鬼门,难逃活生”的险地难关。&&&&&&&&-7-&&&&&&&& 顺石壁小道石台阶下行十多米,是一条弯弯曲曲横穿石壁的羊肠小道,道路狭窄,崎岖不平,肢下是黄河峡谷深渊,行人走过不由心惊肉跳。小道中途,还有个独木桥,桥头一方建有“石门”门头刻有“悬空界”三字,穿过石门约行三百余步,便,是闻名天下的黄河神境——弥佛洞了。佛洞建在一个悬崖陡壁上的天然石窟之中,洞的高、深、阔约三丈有余,怪石倒垂,犬牙交错。石洞后壁登上二十三石台阶,又有一石窟,深高约两丈,内供大肚弥佛像一尊。据说,佛像背后还有洞穴,深浅未知。相传从前有一僧人,曾掌灯爬行入洞探险,一罐油燃尽,还未见洞底,忽听洞内狼嚎鬼哭,怪声不断,吓得他慌忙退出,从此再无人敢入此穴。弥佛洞以它奇特雄宏的黄河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据地方史料考查,弥佛洞古寺,初建于明代,兴盛扩建于清咸丰到民国初年间。此时正是河曲黄河水运发达,跑长船“走西口”到内蒙河套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时期。船工们为了顺利闯过黄河龙口峡谷“神门”“鬼门”难关,即在这里修造、了弥佛洞古寺,以祈求天神保佑安康。弥佛洞古寺,每年有传统庙会集日两次,一次在农历正月初八,另一次是在二月十九。两次活动虽有不同,但都显示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民俗文化。&&&&&&&&-8-&&&&&&&& 正月初八,相传是大禹治水开通龙口峡谷险段的祭祀日。石城人老祖宗传说,他们即是当年开山治水民工的后裔,所以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开山凿石修桥圈洞的能工巧匠,弥佛洞古寺也是他们祖先的杰作。因此他们把正月初八,称为“迎神祭祖”节。每当会日,大河两岸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如河曲的梁家碛、河湾渡、娘娘滩等地,还有河西岸边?内蒙的马栅、榆树湾、浪上等地&&&
&&&&&的河路船工子弟,也要赶来参加祭祀活动。特别是还有当年航运“走西口”到内蒙包头、临河、磴口等地定居的河曲老船工家族,也远道赶回家乡,参加这次“迎神祭祖”活动。近年来这一庙会集日,十分火爆,人数大增,会日已变成河曲失散多年的河路船家子孙们,寻根问祖、续写家族祖谱的喜庆大日。二月十九日第二次庙会日,石城人称“人口社”又名“人畜兴旺节”。在这天家家要粉刷新窑洞,清扫院道,穿新衣接亲朋来过会。弥佛洞也大动香火,钟鼓齐鸣,各神堂和村戏台上都装灯结彩,唱戏三日,还要自办民间歌舞二人台、唢呐吹奏等活动,真乃红火热闹。最为奇特壮观的是该村群众举办的糕塑“十二属相”灯游会。这天中午,家家吃黄米油糕,户户要捏糕灯盏,一人一盏灯,并按每人的生肖属相成灯,如你属牛,就捏个牛形灯,属马就捏个马形灯等……。每户还另加天、地、水三盏灯,天灯一般捏成&&&&&&&&-9-&&&&&&&& 玉兔闹月形,地灯一般捏成老农锄田形,水灯一般捏成二龙戏水形。石城有村民七百余人,总共要捏出各种形态的糕灯千余盏之多。有道是:“石城男人出巧石匠,石城妇女是巧糕匠”,确实名不虚传,她们捏的糕灯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乃叫绝。当夜幕降临,家家便点燃糕灯,由家长领全家人,端上糕灯,到村中心处集中排队,由村头会首领队,唢呐鼓手鸣锣开道,全村村民到古寺村巷灯游一番,然后回到村中广场上,将糕灯放到九只大方桌上,似为九曲黄河阵图。村民们便围着灯桌,欢歌笑语,热情和谐,相互欣赏并评说各家灯的优劣,其场面景观真让人陶醉。今年石城的糕灯会,更为喜庆火爆,这是因为石城人日想夜盼的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大工程已开始动工兴建。而这一工程的坐落位置,正好建在弥佛洞古寺足下的黄河峡谷之中。这一总投资24亿元,总装机4×100MW的黄河水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将给河曲全县人民,当然首先是石城村民,带来极大好处,它可彻底解决石城村民千百年来吃水难的问题。村民至今吃水靠天雨打旱井解决,历来水贵如油。万般无奈,村民们到峡谷河底取点水吃,需走三、四个时辰,爬行十里狭窄险道,稍有不慎,便有生命危险。所以说兴建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是石城人梦寐以&&&&&&&&-10-&&&&&&&& 求、欢欣鼓舞的大好事。这一传统古会日,也就变成黄河新工程的庆典之日了。弥佛洞古寺,也将放射出灿烂光辉。河曲电厂旅游示范开发概况山西鲁能河曲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重要电源点,2008年,山西发电装机达到3635万千瓦,该厂两台60万千瓦的机组,绝对可以算作这3000余万千瓦机组中的“佼佼者”。该电厂的二期工程同样庞大,2×600MW国内燃煤脱硫空冷发电机组,是省政府黄河晋陕峡谷山西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支持项目。该电厂一期工程配套了年产300万吨的煤矿,同样,二期工程也配备了500万吨的煤矿专供发电使用。“在全行业亏损局面下,鲁能河曲电厂仍然能够实现盈利,主要就是得益于他们的煤电一体化。”河曲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丁二明表示。鲁能河曲电厂的发展思路,正是河曲县认真落实市委“三个五”精神,构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的一个缩影。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整体经济形势趋紧的情况下,河曲县委、县政府咬定目标不动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筑以新型能源工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加工制造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重视新型产业培育、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以&&&&&&&&-11-&&&&&&&& 及文化旅游、第三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项目建设,以新型化提振和重塑工业经济,全力推进经济增长。&&&&&&&&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首先是集中优势,围绕二次创业,突出抓好煤、电、化、建、加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在加快转型中做大做强。其次是升级改造,要不惜血本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煤炭行业全部实现机采或配套洗选为主的安全技术改造和办矿标准化;推广同德化工走产学研结合模式的路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争创名优品牌;积极推进对剩余的电石厂、水泥厂、纤维板厂三户企业实施改制。再次是延伸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兴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废渣、煤矿煤泥、煤矸石、煤系高岭土等,建设粉煤灰水泥、煤矸石发电、高岭土烧结、煤矸石制砖等新型项目。二是全力打造强势工业阵容。首先是重点扶持三大方阵十大企业。即:煤炭方阵的鲁能电煤、神东煤矸石配套煤矿、晋神煤炭公司、华鹿煤矿、还有即将落户的忻州煤销控股煤矿,电力方阵的鲁能电厂、龙口电站、煤矸石电厂,化工方阵的华鹿煤化工、同德化工,通过对这些大型企业的集中扶持,实现立业强县。其次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化社会投资引导,进一步完善鼓励自&&&&&&&&-12-&&&&&&&& 主创业的政策,激活近32亿元的民间资本潜力,扶持发展民营小额贷款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培育和发展个体、私营、合作等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增一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推动充分就业和全民创业。再次是促进引进企业与本土经济互补相长。针对该县引进大项目大工业掩盖下地方民营工业规模企业不多,总量偏小,质量不高的发展现状,鼓励他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尽快完成与引进大项的供需对接,加快膨胀、扩充规模,让“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与“顶天立地”的支柱产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带动整个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搭建工业成长平台。首先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今年重点建设完善沙畔—蚰蜒峁电化加工工业园区,完善园区供排水、道路、供电、供暖系统等基础设施,为吸引项目入驻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提升园区的影响力和承载力,最终建成服务晋陕蒙金三角地区煤电化能源产业需求的重要加工基地。其次是推进企业战略性整合重组。引导企业积极寻找挂优靠强、资产重组、合资合作的机会,鼓励组建企业集团,支持好同德化工公司的上市融资和利用自身优势延伸发展爆破成套技术承包业务,支持县内民营猫儿沟、沙万煤矿引进忻州煤销公司以企业联合重组与资源整合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加大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人才支持和创优环境的力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企业走技术&&&&&&&&-13-&&&&&&&& 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路子,促进企业提升管理运营水平。西口古渡西口古渡位于河曲县城的“十里长街”黄河大街的最西端,紧靠着母亲河——黄河。黄河九曲此一曲,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的河曲县,素有“鸡鸣三省”之雅称,这里有演绎了近三百年的“走西口”史事,西口古渡就见证了那段苦难而悲壮的历史。据《河曲县志》记载,河曲县大规模的走西口运动始自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曾几何时,多少“太春”、“玉莲”泪洒西口古渡,上演了一幕幕生离死别的悲苦剧,放河灯的传统习俗由此开始,民谣“……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民歌二人台《走西口》等亦因之应运而生,西口古渡也因此成为河曲县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集旅游、教育、休闲、文化、健身为一体的寓教于乐的场所。河曲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故里,历来被誉为“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早在明代就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记载,这里几乎人人会唱民歌二人台。光绪11年(1885),由河曲县文笔镇唐家会村民间艺人李有润口述、邬圣祥笔录的《走西口》,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流传的手抄本。1957年,河曲县二人台剧团一行15人参加了全国民间文艺会演,二人台《珍珠倒卷帘》被评为优秀节目,演&&&&&&&&-14-&&&&&&&& 职员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苏联友人还向他们赠送了列宁勋章。省内外颇有影响的优秀民歌手和优秀二人台演员任艾英、苗俊英、许月英等都是从河曲走出去的,河曲还有十多次唱进央视的“民歌大王”辛礼生等一大批演艺人才。1998年,河曲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台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之乡评审委员会又把河曲县命名为“中国北方民歌之乡”;2008年,河曲放河灯习俗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一项项殊荣受到了世人的瞩目。漫步西口古渡,耳畔会不时传来“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对坝坝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我要命的二小妹妹……”等让人心醉神迷的民歌曲调。在河曲这块瑰丽奇异的歌乡宝地,西口古渡就是文艺庆典、文化娱乐的好舞台,歌会、演唱会、民歌大赛、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异彩纷呈。来到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欣赏地道纯正的河曲民歌、二人台;夏秋之夜,可以品尝碗托、酸米饭等许多风味独特的民间小吃,不失为赏心乐事。河曲人健身、休闲、娱乐,首选西口古渡,这里是河曲县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年里无论在哪一个季节,每天清晨,你如&&&&&&&&-15-&&&&&&&& 果去了西口古渡,经常能见到广场上活跃着许多健身娱乐的男女老少,有跳舞的,有扭秧歌的,有踢毽子的,有做健身操的,有练太极剑的,更有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唱民歌二人台的,等等,偌大的广场上,欢声飘荡,笑语飞扬,朝气蓬勃,令人心旷神怡。作为河曲人走西口的历史遗存,现在的西口古渡焕然一新。从暮春到深秋,草坪清绿,松柏吐翠,花卉溢香。两处八角八柱的观河亭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遥相对峙。音乐喷泉开启,一股股水柱随着乐曲节奏此起彼伏,喷珠溅玉,凉意袭人。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景中景——禹王庙、古戏台,位于古渡广场正中,皆为宫殿式歇山顶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禹王庙亦即河神庙,坐南向北,供奉禹王,内有壁画,古色古香;古戏台正对禹王庙,坐北朝南,背向黄河,台口两根木柱上刻有一副形容河曲风情的妙联“一船风拥入这般风景,三乡情溢出那段情由”,令人叫绝。沿河长堤上常有信步观河者,凭栏垂钓者,悠游自在。双休天,节假日,日暖风和时候,碧波清流的河面上,装饰华丽的游船在隆隆机声中往来穿梭,人们可以纵舟黄河尽情畅游,遍赏黄河和两岸的美景。西口古渡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三日的河灯会,其时夜幕降临后,游人如织,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大家兴高采烈,争着观看这“万里黄河上的一大奇观”——放河灯。&&&&&&&&-16-&&&&&&&& 2007年的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每晚分别漂放了1000盏、1650盏、1000盏河灯,三天共漂放3650盏,盏盏河灯呈送吉祥;同时举行了盛大的焰火晚会,礼花接二连三地腾空绽放,五彩缤纷,犹如天女散花,与星星点点的河灯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就是河曲县远近闻名的文史遗迹,休闲胜地,古朴与现代交织,庄重与开放同在,充满活力挥洒欢笑,黄河风情浓郁的西口古渡。&&&&&&&&-17-&&&&&&&&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碧波浩渺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