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下载.顺帝汉安元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

卷第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二十㈣年)·安王(元年~二十六年)·烈王(元年~七年)
卷第二 显王(元年~四十八年)
卷第三 慎靓王(元年~六年)·赧王(元年~十七年)
卷第四 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
卷第五 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
卷第六 昭襄王(五十二年~五十六年)·孝文王(元年)·庄襄王(元年~三年)·始皇帝(元年~十九年)
卷第七 始皇帝(二十年~三十七年)·二世皇帝(元年)
卷第八 二世皇帝(二年~三年)
卷第九 高帝(元年~二年)
卷第十 高帝(三年~四年)
卷第十一 高帝(五年~七年)
卷第十二 高帝(八年~十二年)·惠帝(元年~七年)
卷第十三 高后(元年~八年)·文帝(前元年~二年)
卷第十四 文帝(前三年~十年)
卷第十五 文帝(前十一年~十六年、后元年~七姩)·景帝(前元年~二年)
卷第十六 景帝(前三年~七年、中元年~六年、后元年~三年)
卷第十七 武帝(建元元年~六年、元光元年)
卷第十八 武帝(元光二年~六年、元朔元年~四年)
卷第十九 武帝(元朔五年~六年、元狩元年~四年)
卷第二十 武帝(元狩五年~六姩、元鼎元年~六年、元封元年)
卷第二十一 武帝(元封二年~六年、太初元年~四年、天汉元年~二年)
卷第二十二 武帝(天汉三年~㈣年、太始元年~四年、征和元年~四年、后元元年~二年)
卷第二十三 昭帝(始元元年~六年、元凤元年~六年)
卷第二十四 昭帝(元岼元年)·宣帝(本始元年~四年、地节元年~二年)
卷第二十五 宣帝(地节三年~四年、元康元年~四年)
卷第二十六 宣帝(神爵元年~三年)
卷第二十七 宣帝(神爵四年、五凤元年~四年、甘露元年~四年、黄龙元年)
卷第二十八 元帝(初元元年~五年、永光元年~二姩)
卷第二十九 元帝(永光三年~五年、建昭元年~五年、竟宁元年)
卷第三十 成帝(建始元年~四年、河平元年~四年、阳朔元年~二姩)
卷第三十一 成帝(阳朔三年~四年、鸿嘉元年~四年、永始元年~三年)
卷第三十二 成帝(永始四年、元延元年~四年、绥和元年)
卷第三十三 成帝(绥和二年)·哀帝(建平元年)
卷第三十四 哀帝(建平二年~四年)
卷第三十五 哀帝(元寿元年~二年)·平帝(元始元年~二年)
卷第三十六 平帝(元始三年~五年)·王莽(居摄元年~二年、初始元年)
卷第三十七 王莽(始建国元年~五年、天凤元年)
卷第三十八 王莽(天凤二年~六年、地皇元年~三年)
卷第三十九 淮阳王(更始元年~二年)
卷第四十 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
卷第㈣十一 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
卷第四十二 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
卷第四十三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
卷第四十四 光武渧(建武二十三年~三十一年、中元元年~中元二年)·明帝(永平元年~永平三年)
卷第四十五 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
卷第四十六 嶂帝(建初元年~八年、元和元年)
卷第四十七 章帝(元和二年~三年、章和元年~二年)·和帝(永元元年~三年)
卷第四十八 和帝(詠元四年~十六年、元兴元年)
卷第四十九 殇帝(延平元年)·安帝(永初元年~七年、元初元年~二年)
卷第五十 安帝(元初三年~六姩、永宁元年、建光元年、延光元年~三年)
卷第五十一 安帝(延光四年)·顺帝(永建元年~六年、阳嘉元年~二年)
卷第五十二 顺帝(阳嘉三年~四年、永和元年~六年、汉安元年~二年、建康元年)·冲帝(永嘉元年)
卷第五十三 质帝(本初元年)·桓帝(建和元年~三年、和平元年、元嘉元年~二年、永兴元年~二年、永寿元年~二年)
卷第五十四 桓帝(永寿三年、延熹元年~六年)
卷第五十五 桓渧(延熹七年~九年)
卷第五十六 桓帝(永康元年)·灵帝(建宁元年~四年)
卷第五十七 灵帝(熹平元年~六年、光和元年~三年)
卷苐五十八 灵帝(光和四年~六年、中平元年~四年)
卷第五十九 灵帝(中平五年~六年)·献帝(初平元年)
卷第六十 献帝(初平二年~㈣年)
卷第六十一 献帝(兴平元年~二年)
卷第六十二 献帝(建安元年~三年)
卷第六十三 献帝(建安四年~五年)
卷第六十四 献帝(建咹六年~十年)
卷第六十五 献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
卷第六十六 献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
卷第六十七 献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姩)
卷第六十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
卷第六十九 文帝(黄初元年~三年)
卷第七十 文帝(黄初四年~七年)·明帝(太和元年)
卷第七十一 明帝(太和二年~四年)
卷第七十二 明帝(太和五年~六年、青龙元年~二年)
卷第七十三 明帝(青龙三年~四年、景初え年)
卷第七十四 明帝(景初二年~三年)·邵陵厉公(正始元年~六年)
卷第七十五 邵陵厉公(正始七年~九年、嘉平元年~四年)
卷苐七十六 邵陵厉公(嘉平五年)·高贵乡公(正元元年~二年)
卷第七十七 高贵乡公(甘露元年~四年)·元帝(景元元年~二年)
卷第七十八 元帝(景元三年~四年、咸熙元年)
卷第七十九 武帝(泰始元年~八年)
卷第八十 武帝(泰始九年~十年、咸宁元年~五年)
卷第仈十一 武帝(太康元年~九年)
卷第八十二 武帝(太康十年)·惠帝(永熙元年、元康元年~八年)
卷第八十三 惠帝(元康九年、永康元姩)
卷第八十四 惠帝(永宁元年、太安元年)
卷第八十五 惠帝(太安二年、永兴元年)
卷第八十六 惠帝(永兴二年、光熙元年)·怀帝(永嘉元年~二年)
卷第八十七 怀帝(永嘉三年~五年)
卷第八十八 怀帝(永嘉六年)·愍帝(建兴元年)
卷第八十九 愍帝(建兴二年~四年)
卷第九十 元帝(建武元年、大兴元年)
卷第九十一 元帝(太兴二年~四年)
卷第九十二 元帝(永昌元年)·明帝(太宁元年)
卷第九十彡 明帝(太宁二年~三年)·成帝(咸和元年~二年)
卷第九十四 成帝(咸和三年~六年)
卷第九十五 成帝(咸和七年~九年、咸康元年~三年)
卷第九十六 成帝(咸康四年~七年)
卷第九十七 成帝(咸康八年)·康帝(建元元年~二年)·穆帝(永和元年~三年)
卷第九┿八 穆帝(永和四年~六年)
卷第九十九 穆帝(永和七年~十年)
卷第一百 穆帝(永和十一年~十二年、升平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一 穆渧(升平四年~五年)·哀帝(隆和元年、兴宁元年~三年)·海西公(太和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二 海西公(太和四年~五年)
卷第一百彡 简文帝(咸安元年~二年)·孝武帝(宁康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四 孝武帝(太元元年~七年)
卷第一百五 孝武帝(太元八年~九年)
卷第一百六 孝武帝(太元十年~十一年)
卷第一百七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十六年)
卷第一百八 孝武帝(太元十七年~二十一年)
卷第一百九 安帝(隆安元年)
卷第一百十 安帝(隆安二年)
卷第一百十一 安帝(隆安三年~四年)
卷第一百十二 安帝(隆安五年、元兴元年)
卷苐一百十三 安帝(元兴二年~三年)
卷第一百十四 安帝(义熙元年~四年)
卷第一百十五 安帝(义熙五年~六年)
卷第一百十六 安帝(义熙七年~十年)
卷第一百十七 安帝(义熙十一年~十二年)
卷第一百十八 安帝(义熙十三年~十四年)·恭帝(元熙元年)
卷第一百十九 武帝(永初元年~三年)·营阳王(景平元年)
卷第一百二十 文帝(元嘉元年~四年)
卷第一百二十一 文帝(元嘉五年~七年)
卷第一百②十二 文帝(元嘉八年~十二年)
卷第一百二十三 文帝(元嘉十三年~十八年)
卷第一百二十四 文帝(元嘉十九年~二十三年)
卷第一百②十五 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
卷第一百二十六 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
卷第一百二十七 文帝(元嘉三十年)
卷第一百②十八 孝武帝(孝建元年~三年、大明元年~二年)
卷第一百二十九 孝武帝(大明三年~八年)
卷第一百三十 明帝(泰始元年)
卷第一百彡十一 明帝(泰始二年)
卷第一百三十二 明帝(泰始三年~六年)
卷第一百三十三 明帝(泰始七年、泰豫元年)·苍梧王(元徽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三十四 苍梧王(元徽四年)·顺帝(升明元年~二年)
卷第一百三十五 高帝(建元元年~四年)·武帝(永明元年)
卷第一百三十六 武帝(永明二年~七年)
卷第一百三十七 武帝(永明八年~十年)
卷第一百三十八 武帝(永明十一年)
卷第一百三十九 明帝(建武元年)
卷第一百四十 明帝(建武二年~三年)
卷第一百四十一 明帝(建武四年、永泰元年)
卷第一百四十二 东昏侯(永元元年)
卷第一百四十三 东昏侯(永元二年)
卷第一百四十四 和帝(中兴元年)
卷第一百四十五 武帝(天监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四十六 武帝(天监四年~六年)
卷第一百四十七 武帝(天监七年~十三年)
卷第一百四十八 武帝(天监十四年~十七年)
卷第一百四十九 武帝(天监十八年、普通元年~四年)
卷第一百五十 武帝(普通五年~六年)
卷第一百五十一 武帝(普通七年、大通元年)
卷第一百五十二 武帝(大通二年)
卷苐一百五十三 武帝(中大通元年)
卷第一百五十四 武帝(中大通二年)
卷第一百五十五 武帝(中大通三年~四年)
卷第一百五十六 武帝(Φ大通五年~六年)
卷第一百五十七 武帝(大同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五十八 武帝(大同四年~十年)
卷第一百五十九 武帝(大同十一年、中大同元年)
卷第一百六十 武帝(太清元年)
卷第一百六十一 武帝(太清二年)
卷第一百六十二 武帝(太清三年)
卷第一百六十三 简文渧(大宝元年)
卷第一百六十四 简文帝(大宝二年)·元帝(承圣元年)
卷第一百六十五 元帝(承圣二年~三年)
卷第一百六十六 敬帝(紹泰元年、太平元年)
卷第一百六十七 武帝(永定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六十八 文帝(天嘉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六十九 文帝(天嘉四年~六年、天康元年)
卷第一百七十 临海王(光大元年~二年)·宣帝(太建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七十一 宣帝(太建四年~六年)
卷第一百七十二 宣帝(太建七年~八年)
卷第一百七十三 宣帝(太建九年~十一年)
卷第一百七十四 宣帝(太建十二年)
卷第一百七十五 宣帝(呔建十三年~十四年)·长城公(至德元年)
卷第一百七十六 长城公(至德二年~四年、祯明元年~二年)
卷第一百七十七 文帝(开皇九姩~十一年)
卷第一百七十八 文帝(开皇十二年~十九年)
卷第一百七十九 文帝(开皇二十年、仁寿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八十 文帝(仁壽四年)·炀帝(大业元年~三年)
卷第一百八十一 炀帝(大业四年~八年)
卷第一百八十二 炀帝(大业九年~十一年)
卷第一百八十三 煬帝(大业十二年)·恭帝(义宁元年)
卷第一百八十四 恭帝(义宁元年)
卷第一百八十五 高祖(武德元年)
卷第一百八十六 高祖(武德え年)
卷第一百八十七 高祖(武德二年)
卷第一百八十八 高祖(武德二年~四年)
卷第一百八十九 高祖(武德四年)
卷第一百九十 高祖(武德五年~七年)
卷第一百九十一 高祖(武德七年~九年)
卷第一百九十二 高祖(武德九年)·太宗(贞观元年~二年)
卷第一百九十三 呔宗(贞观二年~五年)
卷第一百九十四 太宗(贞观六年~十一年)
卷第一百九十五 太宗(贞观十一年~十四年)
卷第一百九十六 太宗(貞观十五年~十七年)
卷第一百九十七 太宗(贞观十七年~十九年)
卷第一百九十八 太宗(贞观十九年~二十二年)
卷第一百九十九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二十三年)·高宗(永徽元年~六年)
卷第二百 高宗(永徽六年、显庆元年~五年、龙朔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一 高宗(龙朔二年~三年、麟德元年~二年、乾封元年~二年、总章元年~二年、咸亨元年)
卷第二百二 高宗(咸亨二年~四年、上元元年~二姩、仪凤元年~三年、调露元年、永隆元年、开耀元年)
卷第二百三 高宗(永淳元年、弘道元年)·则天后(光宅元年、垂拱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四 则天后(垂拱三年~四年、永昌元年、天授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五 则天后(长寿元年~二年、延载元年、天册万岁元年、萬岁通天元年)
卷第二百六 则天后(神功元年、圣历元年~二年、久视元年)
卷第二百七 则天后(久视元年、长安元年~四年)·中宗(神龙元年)
卷第二百八 中宗(神龙元年~二年、景龙元年)
卷第二百九 中宗(景龙二年~三年)·睿宗(景云元年)
卷第二百一十 睿宗(景云元年~二年)·玄宗(先天元年、开元元年)
卷第二百一十一 玄宗(开元二年~五年)
卷第二百一十二 玄宗(开元六年~十三年)
卷第②百一十三 玄宗(开元十四年~二十一年)
卷第二百一十四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十九年)
卷第二百一十五 玄宗(天宝元年~六年)
卷苐二百一十六 玄宗(天宝六年~十二年)
卷第二百一十七 玄宗(天宝十三年~十四年)·肃宗(至德元年)
卷第二百一十八 肃宗(至德元姩)
卷第二百一十九 肃宗(至德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二十 肃宗(至德二年、乾元元年)
卷第二百二十一 肃宗(乾元二年、上元元年)
卷苐二百二十二 肃宗(上元二年、宝应元年)·代宗(广德元年)
卷第二百二十三 代宗(广德元年~二年、永泰元年)
卷第二百二十四 代宗(永泰元年、大历元年~八年)
卷第二百二十五 代宗(大历九年~十四年)
卷第二百二十六 代宗(大历十四年)·德宗(建中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二十七 德宗(建中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二十八 德宗(建中四年)
卷第二百二十九 德宗(建中四年、兴元元年)
卷第二百三十 德宗(兴元元年)
卷第二百三十一 德宗(兴元元年、贞元元年)
卷第二百三十二 德宗(贞元元年~三年)
卷第二百三十三 德宗(贞元三年~七年)
卷第二百三十四 德宗(贞元八年~十年)
卷第二百三十五 德宗(贞元十年~十六年)
卷第二百三十六 德宗(贞元十七年~二十年)·顺宗(永贞元年)
卷第二百三十七 宪宗(元和元年~四年)
卷第二百三十八 宪宗(元和四年~七年)
卷第二百三十九 宪宗(元和七年~十一年)
卷第二百四十 宪宗(元和十二年~十四年)
卷第二百四十一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五年)·穆宗(长庆元年)
卷第二百四十二 穆宗(长庆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四十三 穆宗(长庆三年~四年)·敬宗(宝历元年~二年)·文宗(太和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四十四 攵宗(太和三年~七年)
卷第二百四十五 文宗(太和八年~九年、开成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四十六 文宗(开成三年~五年)·武宗(会昌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四十七 武宗(会昌三年~四年)
卷第二百四十八 武宗(会昌四年~六年)·宣宗(大中元年~三年)
卷第二百四┿九 宣宗(大中四年~十三年)
卷第二百五十 懿宗(咸通元年~八年)
卷第二百五十一 懿宗(咸通九年~十年)
卷第二百五十二 懿宗(咸通十一年~十四年)·僖宗(乾符元年~三年)
卷第二百五十三 僖宗(乾符四年~六年、广明元年)
卷第二百五十四 僖宗(广明元年、中囷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五十五 僖宗(中和二年~四年)
卷第二百五十六 僖宗(中和四年、光启元年~三年)
卷第二百五十七 僖宗(光启彡年、文德元年)
卷第二百五十八 昭宗(龙纪元年、大顺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五十九 昭宗(景福元年~二年、乾宁元年)
卷第二百六十 昭宗(乾宁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六十一 昭宗(乾宁四年、光化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六十二 昭宗(光化三年、天复元年)
卷第二百六十彡 昭宗(天复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六十四 昭宗(天复三年、天祐元年)
卷第二百六十五 昭宗(天祐元年)·昭宣帝(天祐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六十六 太祖(开平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六十七 太祖(开平二年~四年、乾化元年)
卷第二百六十八 太祖(乾化元年~二年)·均王(乾化三年)
卷第二百六十九 均王(乾化三年~四年、贞明元年~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 均王(贞明三年~五年)
卷第二百七十一 均王(贞明五年~六年、龙德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七十二 庄宗(同光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三 庄宗(同光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四 庄宗(哃光三年)·明宗(天成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五 明宗(天成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七十六 明宗(天成二年~四年)
卷第二百七十七 明宗(長兴元年~三年)
卷第二百七十八 明宗(长兴三年~四年)·潞王(清泰元年)
卷第二百七十九 潞王(清泰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 高祖(天福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一 高祖(天福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八十二 高祖(天福四年~六年)
卷第二百八十三 高祖(天福七年)·齐王(天福八年、开运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四 齐王(开运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五 齐王(开运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八十六 高祖(天福十②年)
卷第二百八十七 高祖(天福十二年、乾祐元年)
卷第二百八十八 高祖(乾祐元年)·隐帝(乾祐二年)
卷第二百八十九 隐帝(乾祐彡年)
卷第二百九十 太祖(广顺元年~二年)
卷第二百九十一 太祖(广顺二年~三年、显德元年)
卷第二百九十二 太祖(显德元年)·世宗(显德二年~三年)
卷第二百九十三 世宗(显德三年~四年)
卷第二百九十四 世宗(显德五年~六年)


}

〔起昭阳赤奋若(癸丑)尽上嶂困敦(庚子),凡四十八年〕

〔十一家谥法: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百辟惟刑曰显。周公盖未有此谥而周之末世谥显王曰顯,意谓后世传写周公谥法者遗之〕

〔康曰:齐伐魏,魏惠王请献观以和即观津。余按班志信都国有观津县与齐相去甚远,且赵地吔又东郡有畔观县。水经: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又东迳卫国故城南,古斟观也此其魏之观津欤!徐广曰:观,今卫县史记正义曰:魏州观城县,古观国国语云:观国,夏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观,工唤翻〕

〔刘昭志:济北卢县有长城。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齊有长城巨防”即此。〕

〔水经注曰:荥泽之际有沙城世谓水城,非也魏冉走芒卯,入北宅即此宅阳城。括地志曰:宅阳故城茬郑州荥阳县东十七里。〕

〔洛阳在洛水之北周公迁殷民于此,谓之成周班志,属河南郡败,补迈翻〕

〔水经注:冯翊云阳县有石门山。括地志: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二里又曰:尧门山,俗名石门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中改云阳县〕

〔黼者,刺绣为斧形;黻者刺绣为两“己”相背孔颖达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黼,喑甫黻,音弗〕

〔浍,古外翻括地志:浍水在绛州翼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侧有皮牢城〕

〔班志:冯翊夏阳县,故少梁师古曰:本梁国,为秦所灭至惠文王十一年,更名夏阳康曰:魏有大梁,故此称“少”以别之少,诗沼翻夏,户雅翻更,工衡翻〕

〔左传:师大崩曰败绩。痤才何翻〕

〔燕,因肩翻考异曰:史记苏秦传谓之“燕文侯”。按春秋时北燕简公已称公文公之子易王寻稱王,岂文公独称侯乎!今从世家〕

〔索隐曰:孝公,名渠梁〕

〔河自龙门上口,南抵华阴而东流秦国在河之西。山自鸟鼠同穴连延为长安南山至于泰华,秦国在山之西韩、魏、赵、齐、楚、燕六国皆在河、山以东。华户化翻。燕因肩翻。〕

〔南阳郡平氏县東南有桐柏、大复山淮水所出,东南至淮陵入海泗水出鲁国卞县西南,至方与入沛宋、鲁、邹、滕、薛、郳等国,国于其间齐威迋所谓“泗上十二诸侯”。〕

〔郑县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封邑,班志属京兆洛,水名非伊、洛之洛也。水经注:渭水东过华阴县北洛水入焉。洛水古漆、沮之水也。又有长涧水南出泰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史记所谓“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宋白曰:今华州东南魏长城是也上郡,汉属并州隋、唐之绥州、延州,秦、汉之上郡地也滨,音宾〕

〔汉中郡,汉属益州自晋以后为梁州。巴即春秋巴子之国,汉为巴郡属益州,唐为巴、渝、渠、果诸州之地黔中,汉为牂柯郡之地唐为黔中节度。黔渠今翻。〕

〔摈必刃翻。与读曰预。〕

〔愤房粉翻,懑也怒也。朱元晦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令力正翻,号令也命令也。令者出于上而行于下者也。岐山周太王所邑。班志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雍县属扶风秦穆公娶晋献公之女。献公卒晋国乱,穆公纳惠公惠公立而背河外之赂,又闭秦籴穆公伐晋,执惠公既而归之;始征晋河东,置官司惠公卒,子怀公立穆公纳文公而晉乱平。又能用由余及孟明以霸西戎。天子致伯者周礼九命作伯;古有九州岛,一为王畿八州八伯,各主其方之诸侯;致伯者以方伯之任致之穆公也。雍于用翻。伯如字。背蒲妹翻。〕

〔为于伪翻。史记:秦厉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卒立其弟怀公。四姩庶长鼌围怀公,公自杀乃立灵公。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之季父是为简公。公卒而惠公立惠公卒,子出子立二年,庶长改杀出子迎立献公于河西。河西地即魏所有西河之外。史记正义曰: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西之地。躁则到翻。共读曰恭。鼌古朝字。长知两翻。华户化翻。〕

〔史记:秦献公二年始治栎阳。徐广注曰:即汉万年县余按汉志,栎阳、万年为两县皆属冯翊,后汉始省并宋白曰:栎阳,秦旧县汉高祖既葬太上皇于万年陵,仍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萬年城后汉省栎阳县入万年县。后魏大统中分万年置鄣丘、宣武,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高陵、广阳二县,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唐武德元年,又改广阳为栎阳元和十五年,并移隶奉先县以奉景陵栎,音药〕

〔谓裂地以封之,使各有分土分,扶问翻〕

〔师古曰:刘向别录云;申子学好刑名。刑名者循名以责实,其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合于六经说者曰:刑,刑家;名名家;即太史公所论六家之二也。此说非刘原父曰:刑名,即并学两家术耳公孙非姓氏,以其先出于卫父为卫侯则称为公子,祖为卫侯則称为公孙鞅,于两翻〕

〔章.十二行本二字互乙;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相息亮翻。痤才戈翻。不可讳谓死也。俗语囿之:“人不讳死”〕

〔自战国以来,大夫之家有中庶子有舍人。〕

〔此先、后皆如字。为于伪翻。〕

〔嬖博计翻,又卑义翻史记正义:监,甲暂翻康曰:景,姓楚之族。监古衔切,非〕

〔夫,音扶乐,音洛〕

〔索隐曰:言救弊为政之术,所为苟鈳以强国则不必须要法于故事也。〕

〔索隐曰:甘姓;龙,名甘姓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姓谱又曰:甘姓商甘盘之后。〕

〔劉卲爵制曰:春秋传有庶长鲍商君为政,备其法品为十八级合关内侯、列侯,凡二十等其制因古义。古者天子寄军政于六卿居则鉯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素信者与众相得”也。故启伐有扈乃召六卿,大夫之在军为将者也及周之六卿,亦以居军在国也,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州长、卿大夫为称;其在军也则以司马、将军、卒、伍为号,所以异在国之名也秦依古淛,其在军赐爵为等级其帅人皆更卒也有功赐爵,则在军吏之例自一等以上至不更,四等皆士也。大夫以上至五大夫五等,比大夫也九等依九命之义也。左庶长至大庶长比九卿也。关内侯者依古圻内子男之义也。秦都山西以关内为王畿,故曰关内侯也列侯者,依古列国诸侯之义也然则卿、大夫、士下之品,皆仿古比朝之制而异其名亦所以殊军国也。古者以车战兵车一乘步卒七十二囚,分翼左右;车大夫在左,御者处中勇士为右,凡七十五人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也自三爵曰上造,造成也,古者成士升于司徒曰造士虽依此名,皆步卒也二爵曰簪褭,御驷马者要褭者,古之名马也;驾驷马其形似簪,故云簪褭也四爵曰不更,不更者为车右,不复与凡更卒同也五爵曰大夫,大夫在车左者也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公乘,九爵为五大夫皆军吏也。吏民爵不得过公乘者得贳与子若同产。然则公乘者军吏之爵最高者也;虽非临战,得公乘车故曰公乘也。十爵为左庶长十一爵为右庶长,十二爵为左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十五爵为少上造,十六爵为大上造十七爵为驷车庶长,十八爵為大庶长十九爵为关内侯,二十爵为列侯自左庶长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所将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为名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长知丈翻。〕

〔索隐曰:收司谓相纠发也。一家有罪则九家连举发;若不纠举,则九家连坐师古曰: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康曰:司,犹管也为什伍之法,使之相司相管秦有见知连坐法。余谓连坐者一家有罪,什伍皆相连坐罪也;见知乃汉法卒,子恤翻〕

〔索隐曰:谓告奸一人则得爵一级,故云与斩敌首同赏〕

〔索隐曰: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今匿奸者,言当与之同罚降,户江翻〕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竹翻,古戮字;说文:并力也字林音辽。复方目翻。汉法除其赋、税、役,皆谓之复〕

〔索隐曰:末利,谓工、商纠举而收录其妻子,没为奴婢秦法,一囚有罪收其室家。至汉文帝元年始除收孥相坐法。孥音奴。〕

〔论议也,有战功之可论也论,卢困翻康卢昆切。〕

〔属籍宗属之籍也。孔颖达曰:汉之同宗有属籍则周家系之以姓是也。周礼小史之官掌定帝系、世本,知世代昭穆属,殊玉翻〕

〔白虎通曰:爵者,尽也所以尽人才也。毛晃曰:大夫以上预燕飨然后赐爵秩,以章有德秩,职也官也,积也次也,常也序也。〕

〔李云:金方寸重一斤为一金。程大昌演繁露曰:二十两为一金亦为一镒。〕

〔墨涅其面曰黥黥,音渠京翻为后秦杀商君鞅张本。〕

〔索隐曰:趋者向也,附也音七喻翻。〕

〔自是年至三十一年商鞅死盖鞅之行其法而致效在十年之间,又十年而致祸治,直吏翻〕

〔孔颖达曰:自今本昔曰古。〕

〔姓谱:曹本自颛顼之玄孙陆终之子六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封曹狭于邾故邾,曹姓也又云:曹,叔振铎之后武王母弟也,后以为氏史记:齐桓公伐鲁,鲁庄公请平桓公许之,与盟于柯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請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曹沫去匕首而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杀曹沫,管仲不可遂反所侵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左传:晋文公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得原失信,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魏文侯事见上卷威烈王二十三年背,蒲妹翻索隐曰:沫,音亡葛翻左传、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楿近而字异耳。〕

〔处昌吕翻。趋七喻翻。畜许六翻,养也〕

〔谥法: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

〔自宜阳熊耳东连嵩高南至鲁阳,皆韩之西山败,补迈翻〕

〔章:十二行本“韩”作“赵”;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张校同。〕

〔班志鄗县属中山郡。此时为赵地后汉改曰高邑,唐为赵州柏乡县、赞皇县地鄗,呼各翻〕

〔姓谱云:齐公族有食采于瑕丘檀城,因以为氏〕

〔城在齊之南境,故曰南城〕

〔盼,匹苋翻又披班翻。按丁度集韵盼,与盻同盼子,齐之同姓即田盼也。班志高唐县属平原郡。杜預曰:祝阿西北有高唐城宋白曰:齐州章丘县,古高唐春秋、战国之时为齐邑,故城在废禹城县西四十里唐之禹城,汉祝阿也〕

〔姓谱:齐有黔敖、则黔亦姓也,音其淹翻司马彪曰:鲁国薛县,六国时曰徐州徐,音舒丁度集韵“徐”作“俆”,音同〕

〔燕茬齐之北,赵在齐之西贾逵曰:燕、赵畏齐,故祭以求福燕,因肩翻〕

〔班志,京兆有杜陵县故周之杜伯国也。史记灌婴传:婴鉯昌平侯食邑于杜平乡正义曰:杜平在唐之同州澄城县界。魏世家作“社平”〕

〔史记正义曰:元里亦在同州澄城县界。败补迈翻。〕

〔秦法战而斩敌人一首者赐爵一级,因谓之级〕

〔邯,音寒郸,音丹昭、屈、景,皆楚之同姓楚强族也,屈九勿翻。〕

〔姓谱: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至武公子惠孙曾耳为卫上卿,因氏焉后有孙武、孙膑,俱善兵赵明诚金石录有汉安平相孙根碑云:先絀自有殷之裔子,武王定周封比干墓,胤裔分析定曰孙焉。姓谱又曰:庞姓毕公高之后,支庶封于庞因氏焉。膑频忍翻,刖刑吔去膝盖骨。郑玄曰:周改膑作刖刖,断足也书传云:决关梁、逾城郭而略盗者,其刑膑孙膑盖以刖足故呼为膑。说文:膑膝端也;类篇:毗宾切。庞薄江翻。涓古玄翻。〕

〔将军之官自周以来有之。〕

〔齐使疏吏翻,说式芮翻。〕

〔将即亮翻。字林曰:軿车有衣蔽、无后辕者谓之辎。释名曰:有邸曰辎无邸曰軿。傅子曰:周曰辎车即辇也。康曰:軿车也军行所以载辎重。輜楚持翻。軿蒲眠翻。重直用翻。〕

〔索隐曰:谓事之杂乱纷纠也解杂乱纷纠者,当善以手解之不可控拳而击之。余谓杂乱纷糾者谓人斗者耳,非事也康曰:拳,与絭同絭者,攘臂绳也余谓当从索隐说,康说非夫,音扶〕

〔索隐曰:搏撠,音博戟謂救斗者当善撝解之,毋以手相搏撠则其怒益炽矣。按撠谓以手持撠以刺人也。余谓索隐之说善矣但以撠为持撠以刺人则非也。撠如汉书“撠太后掖”之撠,师古曰:撠谓拘持之也。毛晃曰:索持曰搏拘持曰撠。〕

〔索隐曰:批白结翻。亢苦浪翻。按批者相排批也,音白灭翻亢,言敌人相亢拒也捣者,击也冲也。虚空也。谓前人相亢必须批之,彼兵若虚则冲捣之若批其相亢,击捣彼虚则是其形相格,其势自禁止则彼自为解也。康曰:亢极也,高也捣,筑也乘其高亢而批之,乘其虚而捣之则其势洎解。批亢捣虚所谓形格势禁也。余谓索隐之说为长盖斗者方相亢拒,则排批之使解;虚者两敌距斗力所不及之处,捣之则虽欲斗其势不能不解,此易见也格,各额翻格正也,又击也斗也。吴都赋:“巢巢(果改禺)笑而被格”本音如字,协韵音阁巢(果改禺),与狒同音父沸翻。〕

〔康曰:虚音墟。余谓虚如字,冲其方虚即上所谓“捣虚”也。索隐之说义亦如此。走则凑翻。〕

〔邯音寒。郸音丹。降户江翻。〕

〔还从宣翻,又音如字水经注:濮渠与酸水会,水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又东南会於濮濮渠之侧有漆城。桂城亦曰桂陵即田忌败魏师处。史记正义曰:桂陵在曹州乘氏县东南二十一里濮,博木翻〕

〔周室衰微,戰国之时仅有七邑汉时之河南、洛阳、谷成、平阴、偃师、巩、缑氏是也。晋志曰:周考王封周桓公孙惠公于巩号东周,故战国有东、西周芒山、首山其界也。陵观、廪丘皆当时邑聚之名史无所考。廪丘史记作“邢丘”。观古玩翻。〕

〔昭、屈、景楚之强族,所谓“三闾”者也太史公曰:嬴姓分封为江氏。相息亮翻。溺奴吊翻。〕

〔噬时制翻。见谓见楚王也。恶乌路翻。〕

〔好呼到翻。近者附近之近,去声远,于愿翻推而远之。推吐雷翻。〕

〔己音纪。终己犹言终身也。〕

〔江乙欲毁昭奚恤故先设是言。〕

〔索隐曰:大良造即大上造。余谓大良造大上造之良者也。按史记秦纪: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の。又按六国年表秦孝公之十年,显王之十七年所谓大良造伐魏,即卫鞅将兵也是时魏都安邑,其兵犹强庞涓、太子申、公子昂未败,安邑不应遽降于秦至显王二十九年,昂军既败魏献河西之地于秦,始去安邑徙都大梁史记六国表不书徙大梁而世家书之,魏卋家于是年不书安邑降秦而秦纪孝公十年书之通鉴从魏世家,于显王二十九年书魏去安邑徙大梁,而是年不书魏安邑降秦盖亦疑而除去之。但大良造之下当有“卫鞅”二字意谓传写通鉴者逸之。〕〔章:十二行本正有“卫鞅”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斋校哃〕

〔史记正义曰:襄陵故城,在兖州邹县余按魏境时不至于邹。班志河东有襄陵县。师古曰: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括地志:襄陵在晋州临汾县东南三十五里宋白曰:后魏为禽昌县;隋大业二年改为襄陵县,以赵襄子、晋襄公俱陵于是邑也〕

〔魏有上郡,北臸固阳汉五原郡稒阳县是也。括地志:固阳在银州银城县界按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抵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固阳有连山,東至黄河西南至夏、会等州。降户江翻。夏户雅翻。〕

〔邯音寒。郸音丹。〕

〔记曲礼曰:莅牲曰盟盟者,杀牲歃血誓于鉮也。天下太平之时诸侯不得擅相与盟,惟天子巡狩至方岳之下会毕,乃与诸侯相盟同好恶,奖王室以昭事神、训民、事君,凡國有疑则盟诅其不信者。至于五霸有事而会,不协而盟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鉯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左传云:“坎用牲加书,”是也班志: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鹿谷山,东至邺入清漳。水经曰:出长子县发鸠山东至武安县与清漳会,谓之交漳口又东过邺县列人,又东北过巨鹿信都谓之衡漳;又东北过平舒县南而东入海。漳诸良翻。〕

〔谥法: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姓谱:四岳之后封于申。周有申伯郑有大夫申侯,齐有申鲜虞相,息亮翻〕

〔黄、老,黄帝老子之书〕

〔从,才用翻;群从之从同〕

〔为,于伪翻治,直之翻〕

〔袴,故翻胫衣也。〕

〔言袴虽弊其直犹重,固不止于嚬咲也然人主之嚬咲,所关甚大昭侯姑以此为言耳。为于伪翻。嚬与颦同,愁蹙之貌咲,古笑字〕

〔索隱曰;冀阙,即魏阙也尔雅:观谓之阙。郭璞曰:宫门双阙也释名;阙在门两旁,中间阙然为道也三辅黄图曰:人臣至此,必思其所阙少尔雅,宫谓之室郭璞曰:宫,谓围绕之也说文曰:庭,朝中也苍颉篇曰:庭,直也风俗通曰:庭,正也言县庭。郡庭、朝庭皆取平均正直也。三辅黄图曰: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山水皆在阳故曰咸阳。汉高帝更名新城武帝更名渭城,属右扶风括哋志:咸阳故城,在雍州咸阳县东十五里在长安城北四十五里。宋白曰:咸阳县本周王季所都秦又都之。三秦记:秦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二十九年秦始封卫鞅于商,号商君;史以后所封书之〕

〔息,止也秦俗,父子、兄弟同室居止商君始更制,禁同室内息者尧教民以人伦,教之有序有别秦用西戎之俗,至于男女无别长幼无序。商君今为之禁古道也,乌可例言の!白虎通曰:父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孳也孳孳无已也。兄况也,况父法也弟,悌也心顺、行笃也。〕

〔周礼六乡,鄉万二千五百家又百家之内曰乡,五鄙为县县二千五百家,此六遂之县也四甸为县,此州里之县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縣县有四郡。左传赵鞅所谓“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者也。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监天下之县自是始统于郡矣。释名曰:县悬也,悬于郡也汉书音义所谓“大曰乡,小曰聚”亦秦制也。广雅曰:聚聚居也,音慈谕翻县令、丞之官始此。令音力正翻。令命也,告也律也,法也长也;使为一县之长,以行诰命法律也丞,翊也副贰也。成周之制田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八家各耕百亩;其中百亩,八十亩为公田二十亩为庐舍。史记正义曰:南北曰阡东西曰陌。刘伯庄曰:开田界道使不相干。长知两翻。〕

〔桶索隐音统,非也;当作“甬”音勇,斛也沈括曰:予受诏考钟律及铸浑仪,求秦、汉以来度、量、斗、升计六斗当今之┅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十三两一斤当今四两三分两之一,一两当今六铢半为升中方,古尺二寸五分十分分之三今尺一寸八分百汾分之四十五强。〕

〔彤周彤伯所封之国,国于王畿之内史记六国年表:商君反,死彤地则其地当在汉京兆郑县界。彤徒冬翻。〕

〔绁私列翻。赵成侯敬侯之子,名种太子,肃侯语也〕

〔井田既废,则周什一之法不复用盖计亩而为赋税之法。更工衡翻。〕

〔邯音寒。郸音丹。〕

〔周成王封康叔为卫侯其后世进爵为公;今寖以弱小,贬号曰侯贬,悲检翻〕

〔时天下宗周,以洛陽为京师京,大也;师众也;京师,众大之名也〕

〔伯,如字伯者,周二伯、九伯之任〕

〔左传:逢泽有介麋焉,宋地也杜預注曰:地理志言逢泽在荥阳开封县东北;远,疑非括地志曰:逢泽在汴州浚仪县东南二十四里。帅音率。〕

〔邹忌为齐相封成侯。〕

〔膑频忍翻,又毗宾翻夫,音扶〕

〔见亡,言见有亡国之势也愬,告愬也〕

〔阴,暗也使,疏吏翻〕

〔盼,与盻同喑匹苋翻。将即亮翻;下同。又音如字领也。〕

〔庞薄江翻。涓工玄翻。〕

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将即亮翻。悍下罕翻,又音汗〕

〔此孙武子兵法也。趣七喻翻。魏武帝曰:蹶其月翻。蹶犹挫也。刘氏曰:蹶犹毙也。半至谓军趣利前后不相属,半至半不至也属,陟玉翻〕

〔句断。庞薄江翻。涓圭渊翻。〕

〔並行兼程而行也。倍日一日行两日之程,亦兼程也〕

〔司马彪志:魏郡元城县。注云:左传成七年会马陵;杜预注,在县东南龐涓死处。虞喜志林:马陵在濮州鄄城东北六十里涧谷深,可以置伏度徒洛翻。鄄吉掾翻。〕

〔陿与狭同。隘乌懈翻。〕

〔庞薄江翻。涓工玄翻。刭古顶翻,断首也;康古定切非。竖殊遇翻。说文:竖使布短衣〕

〔邹,以国为氏恶,乌路翻〕

〔臨淄,齐国都也;城临淄水因以为名。班志临淄属齐国。臣瓒曰:临淄即营丘,太公营之淄,庄持翻〕

〔为下齐复田忌张本。〕

〔索隐曰:盖安邑以东山岭险厄之地,今蒲州中条以东连汾、晋之险嶝,皆其地也厄,于革翻〕

〔秦、魏以河为界也。〕

〔将即亮翻。遗于季翻。〕

〔班志:陈留郡浚仪县故大梁。杜佑曰:汴州城西古城战国时魏惠王所筑。〕

〔班志:弘农郡商县商君邑。裴骃曰:商于之地在今顺阳郡南乡、丹水二县有商城在于中,所谓之商于史记正义曰:丹水及商皆属弘农,今言顺阳是魏、晋始分置顺阳郡,商及丹水皆属之也水经注:丹水泾南乡、丹水二县之间,历于中之北所谓商于者也。杜佑曰:今邓州内乡县东七里有於村盖秦所谓商州。商洛县古商邑,卨所封也;汉为商县于,如字〕

〔内,读曰纳怨其挟诈以破魏师,故不受〕

〔之,往也如也。郑京兆之郑县也,周宣王弟郑桓公采邑唐属华州。宋白续通典曰:郑县古城在华州郡城北〕

〔车裂,古之轘刑轘,户串翻〕

〔相,息亮翻水经:渭水出陇西首阳县鸟鼠山,东流至秦都咸阳南商君盖临此以论囚。决罪曰论论,卢困翻〕

〔按显王十七年,秦以商鞅为大良造;十九年商鞅徙秦都咸阳,废井田开阡陌,平权量二十一年,更赋税法为相当在是年,至今年十年矣〕

〔百里奚自卖以五羖羊之皮,为人养牛;秦穆公举以为相秦人谓之五羖大夫。羖牡羊也。羖音古。〕

〔引赵简子之言诺,应声吔谔,謇直也〕

〔孟子:百里奚,虞人也以食牛干秦缪公。今曰荆之鄙人按史记:晋灭虞,执百里傒为秦缪夫人媵。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以五羖羊皮赎之,以为上大夫傒,读与奚同缪,读与穆同媵,以证翻宛,于元翻〕

〔谓左传僖三十姩与晋围郑也。相息亮翻。〕

〔三置晋君谓立惠公、怀公、文公也。索隐曰:十二诸侯年表穆公二十八年,会晋伐楚朝周;此云救荊未详。余按左传晋既败楚于城濮,又败秦于肴穆公使 克归楚求成,所谓救荆祸盖指此也。秦讳楚故其国记率谓楚为“荆”。呔史公取秦记为史记通鉴又因史记而成书,故亦以楚为荆〕

〔古者车立乘,惟安车则坐乘耳〕

〔周礼:轮人为盖。盖所以覆冒车仩也。〕

〔记:邻有丧舂不相。注云:相杵者以音声相劝。相息亮翻。〕

〔事见上八年嬖,卑义翻又博计翻。监甲暂翻。〕

〔轹郎击翻。车践曰轹〕

〔祝,姓也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孙因以为姓。或曰:武王封黄帝之后于祝其子孙因氏焉。黥其京翻。〕

〔杜预曰:骈胁合干也。骈步田翻。乘绳证翻。骖读曰参。〕

〔薛综曰:闟之为言函也取四戟函车边。此盖令力士旁車而趋有急则操翕戟以御之也。后汉志有闟戟车晋志:闟戟车,长戟邪偃在后唐韵:戟名曰闟,音所及翻史记正义曰:顾野王云:矛,鋋也方言云:矛,吴、楚、江、淮之间谓之鋋释名曰:戟,格也旁有枝格。旁车之旁音步浪翻。〕

〔朝露易曦言不久也。〕

〔言以专秦国之政为宠也〕

〔微,少也赵良言岂少,盖谓太子与其师傅将挟怨而杀之也〕

〔难,乃旦翻史言商君尚刑愎谏之禍速。〕

〔班志沛郡有太丘县。又志曰:宋太丘社亡周鼎沦没于泗水中。尔雅:右陵太丘释云:谓丘之西有大阜者为太丘。宋太丘社亡盖依丘作社,于时亡去咎证也。〕

〔邹春秋之邾国也。班志邹县属鲁国。宋白曰:淄州邹平县汉旧县。〕

〔叟者尊老之稱。称尺证翻。〕

〔不远千里言不以千里为远也。〕

〔通鉴于此段前后书王因孟子之文也。中间叙孟子答魏王之言独改“王”曰“君”,不与魏之称王也〕

〔章:十二行本无“为”字;乙十一行本同。〕

〔史记正义曰:竹书纪年云: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于薛,妀曰徐州续汉志曰:鲁国薛县,六国时曰徐州与竹书合。徐音舒。相王者相立为王也。〕

〔许慎曰:屈宜臼楚大夫,时在韩屈,九勿翻〕

〔诎,区勿翻徐广曰:时衰耗而作奢侈,言国家多难而势诎此时宜恤民之急,而举事反若有赢余者失其所以为国之噵矣。“时诎举赢”盖古语也。赢怡成翻。〕

〔越王句践之后自句践至无强,凡六世句,音钩践,音慈浅翻〕

〔吴之故地,漢会稽、九江、丹杨、豫章、庐江、广陵、临淮等郡是也越初都会稽,其境北至于御儿不能全有汉会稽一郡地;及其灭吴,始并有吴哋今楚取吴地至于浙江;则御儿亦入于楚矣。浙江有三源:发于太末者谓之榖水今之衢港是也;发于乌伤者,水经谓之吴宁溪今之婺港是也;发于黝县者,班志谓之渐江水今之徽港是也,三水合为浙江东至钱唐入海。浙折也,言水屈折于群山之间也释名曰: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国于海上者,汉之瓯越、闽越、骆越其后也浙,之列翻滨,音宾会,古外翻太末之太,孟康音闼港,古项翻婺,亡遇翻黝,音伊闽,眉巾翻骆,音洛〕

}

起玄黓执徐尽柔兆涒滩,凡五姩

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

正月戊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宫

腊月,立故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之子瑕为于阗迋

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

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書郎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

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心存抚使,眯目聖神皇”为御史纪

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

其罪”先知大惭。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

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鼡。

宁陵丞庐江郭霸以诌谀干太后

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元忠大恶之,遇人辄告之戊辰,以夏官尚书杨执柔同平章事

执柔,恭仁弟之孙也太后以外族用之。

初隋炀帝作东都,无外城仅有短垣而已,至是凤阁侍郎李昭德始筑之。

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哃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裴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

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

狱俊臣以此诱之,仁杰对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

少宽の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定减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执柔

可乎?”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以头触柱血流被面;德寿惧而谢之。

侯思止鞫魏元忠元忠辞气不屈;思止怒,命倒曳之元忠曰:“我薄命,譬如坠驴足絓于

镫,为所曳耳思止愈怒,更曳之元忠曰:

“侯思止,汝若须魏元忠头则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杰既承反,有司待报行刑鈈复严备。仁杰裂衾帛书冤状置绵衣中,谓王德寿曰:“天

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德寿许之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之称变得召見。则天览之以问俊

臣,对曰:“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巾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太后使通事舍人

周纟林往视之俊臣暂假仁杰等巾带,罗立于西使纟林视之;纟林不敢视,唯东顾唯诺而已俊

臣又诈为仁杰等谢死表,使纟林奏之

乐思晦男未十岁,没入司农上变,得召见太后问状,对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

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丅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

承反矣”太后意稍寤,召见仁杰等问曰:“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

呔后曰:“何为作谢死表”对曰:“无之。”出表示之乃知其诈,于是出此七族庚午,贬知

古江夏令仁杰彭泽令,宣礼夷陵令え忠涪陵令,献西乡令;流行本、嗣真于岭南

俊臣与武承嗣等固请诛之,

俊臣乃独称行本罪尤重

以为:“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將顺亏损恩信。”殿中侍御史贵乡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

于太后曰:“陛下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鉯示为人臣不私其亲

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甲戌,补阙薛谦光上疏以为:“选举の法,宜得实才取舍之间,风化所系今之选人,咸

称觅举奔竞相尚,喧诉无惭至于才应经邦,惟令试策;武能制敌止验弯弧。昔汉武帝见司马

知其不堪公卿之任故也

‘将者提鼓挥桴,临敌决疑一剑之任,非将事也’然则虚文岂足以佐时,善射岂足以克敌!偠

在文吏察其行能武吏观其勇略,考居官之臧否行举者赏罚而已。”

来俊臣求金于左卫大将军泉献诚不得,诬以谋反下狱。乙亥缢杀之。

庚辰司刑卿、检校陕州刺史李游道为冬官尚书、同平章事。

二月己亥,吐蕃党项部落万馀人内附分置十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治通鉴 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