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亦浪漫也不羁爱自由由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
小岩井,只想成为一个温柔且有趣的人,那个...本…
城市里有人,形形色色的,很多人。而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同类。
回到家乡,也许有亲人,有熟悉的环境,有安逸的生活。
可是和最亲的人不能相互认同的感觉真的好难过,也许大家都尽力了,却仍然不在同一个次元里。
你喜欢的你追求的你认同却不被身边人接受,这种平静的生活,反而令人绝望。&
大城市困住了许多人,有时候在一个城市呆久了,总会有想逃离的冲动。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虽然平凡但也不缺幸福的细节来充实生命。只因为,这里总能找到,那么一些懂你的人,知道你的梦想不是笑话,你的坚持总有价值。
所以能困住你的城市啊,一定含有你愿意被困住的成分。人生大多数的选择,无关黑白是非,无非是心里的那杆称,往哪里倾斜地多一点。
然而大多数的我们,即使想逃离,也会被城市困住。
只因我们相信,离开这些同类,我们可能无处可逃。
微博上看到这个问题,想一想自己走来的路,感触挺深的,注册个账号来回答一下给各位打算去大城市或者离开大城市的的人一些参考。
我看了那么多答案,为什么没有人说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呢?难道农村出身的人都不上这个网站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城镇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乡村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这个国家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农村户口。加上一些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会迁移户口到城市,或者农村出身,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城市定居,还有一些人的城镇户口是很落后的县,乡,镇。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至少三分之二的人老家都是农村的,并不是什么城市。
请问这些农村出身的像鲤鱼跳龙门一样考上大学的人(比如我,老家很是贫困落后,96年通的电,09年通的公路,现在回老家倒不用担心下雨了),回到老家能干什么?种地吗?我这一辈,绝大部分的人已经不会种地了,无论是否考上了大学。我父母那一辈的人也不种地了,他们大多都是把地扔了宁愿长荒草也要外出打工,因为外出打工两个月,比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多!这些年扔地的人多了,荒地开始成片,可以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也有人从农民手里租地,一亩一年200元。我父母从小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
我们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要在农村扒土地了。而我老家的教育,
从小学,初中,高中,最后能考上大学的,也就1/100!
我十分不理解,什么叫在家踏实过日子难道不好吗?什么叫踏实过日子?对于我这种出身的,请问家里有什么日子可过。你要知道,当你说出某些话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样的出身和高度。我爸妈在上海拾荒收废品,我弟弟在合肥搞建筑设计,我妹妹在昆山的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我在北京搞IT,大家每年只能团聚一次,那就是过年的时候。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在家可以踏实过日子,谁他妈愿意一家五口人常年分隔四方一年只能见一次面?
下面说说自己和自己同学的情况吧,幸好大学时我是班长,平时同学聚会也是我来主持,对班里大多数同学目前的情况还算了解。
我08年毕业于合肥的一所很普通的二本院校,学的是计算机科学。我们班的情况我作为班长,在评审贫困生的注意过,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农村户口,真正算的上城市出身的,不超过10个(一班42人)。当年毕业后,和大家毕业的时候一样,很是迷茫。有人选择了考研(考的人很多,最后就考上俩,因为学校实在不行),有人选择了出国(也是俩),有人选择回老家听从父母安排进了体制内,比如有一个回到县城老家当计算机老师了,没事教教打字啥的。大部分的人还都是留在了合肥。而我,和另一位同宿舍的基友,决定去北京。有两个去了上海,有一个去了广东。我们这5个,恰恰都是农村出身,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包括自己的父母。
5年多过去了,中间怎么辛苦,怎么奋斗的就不恶心大家了。现在说说各自的情况。去广东的那位家里给掏了20W,加上自己的一点存款,几年前就买房打算定居在广东了,去年已经结婚,收入现在他一个一年20W左右,家庭收入应该在30W(朋友老婆的事情不好细问),还房贷应该没什么压力,因为也已经买车了。上海的一个在毕业两年后就当上了项目经理,现在一年30多万,娶了一个上海姑娘,房车自然不愁,定居在上海了。另一个
听他说今年打算去杭州,这5年多赚的钱够在杭州付个首付。女朋友催的紧,要房子,上海实在买不起。杭州也算是IT重镇,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北京的我们俩呢,基友去年去成都了,靠着北京这五年技术的积累,在成都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买房了,近期打算买车了,靠的是自己这几年在北京积累的财富。而我呢,受不了早年出国现在已经定居在多伦多的一位同学的蛊惑,去年考了雅思,打算今年自费去加拿大读研究生,希望自己毕业后可以顺利找到工作留下来,也是靠的自己这几年积累的财富。
我们5个人,没有一个是精英,出身贫贱,学历二本,但我们没有靠过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除了广东的那位买房子的时候,从家里拿了20W)。但是我们都靠自己在大城市的打拼,过上了自己觉得还不错或者自己打算的生活,起码买得起房子了不是吗,大家都还比较满意吧。两个已经结婚,一个快要结婚了,除了我这个有留学打算的人,大家都靠自己的努力买房了,没有啃老(说实话我想啃老,但是我没有可以啃的老)。如果我们选择待在合肥,或者题主说的回老家,有今天的成就吗?
什么叫公平,这就是公平!
下面就要说说那些留在合肥的同学的情况了(不谈女同学,也没有几个)。大部分都结婚了,有人中途离开了合肥,去了别的城市,情况已经不明,这几年大家的聚会,来的越来越少,QQ上的话也少了,可能大家有了家庭,都忙了吧。留在合肥的那些同学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聚会就在合肥。买了房的,只有3个是完全靠自己在合肥买房的(混的好的,大家都知道,这个底还是有谱的)。没买房的,也么有什么存款,可以说完全不如我们几个选择去大城市的。(当年我们毕业的时候,从事IT行业,在合肥,待遇2000左右,这个收入只够自己生活,现在应届生的待遇是左右(开发工作),供参考。)
这就是我们的故事,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收入有点高,其实搞IT的人应该知道,五六年经验,在北上广,年入20W左右是比较平常的事情。也算是我们占了IT行业的便宜了吧,这是一个不问出身,底层职员都普遍有着较高收入的行业。
我看很多答案都说到梦想,很多评论却在鄙视梦想,鄙视的原因是认为梦想是个很大很假的东西。其实去大城市的打拼人来说,或许有人为了出名,有人为了发财,绝大部分的人梦想还都是很简单的:农村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二狗子来广东的梦想是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大屁股的媳妇;四五十岁的一对夫妇来上海收废品的梦想是赚钱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北京的梦想是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城市可以站稳脚跟,买上房子。这些梦想都是很实在的,也并不难实现(打算靠自己北京买房的那个,现在来说,很难了。为了防止有人抬杠,还是提一下吧)。大城市的公平给了这些人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并没有几个人的梦想是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或许你认为为啥去大城市打拼的人的不在家过着有房有车的踏实生活,非要去大城市追求所谓的梦想呢,因为他们在家并没有房也没有车啊...
最后送给来大城市打拼的人一点建议吧,权当自己的一点体会。希望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待在这个城市,也就是记得自己的梦想,然后朝着梦想去努力,不要混着混着就稀里糊涂的混下去了。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我个人觉得是好事。不要一毕业就很世俗的考虑
我想去北京,但是买不起房怎么办,这不是20多岁应该考虑的问题。
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周星驰
这里的理想,我理解成生活的奔头,工作奋斗的目标。就像&&的媳妇,从一个月薪800的小文案住着地下室奋斗到了广东搜狐分公司里不大不小的中层骨干,我也有一个同学,从小小程序员奋斗到了现在的项目经理,年薪三四十万,他只用了4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触手都能够到的梦想。
泊淡即生,爱摄影和瞎琢磨.
怎么突然一天由多了100多个赞,吓死宝宝了。~更新于8.18,鉴于大家的一些意见,我修改了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一些事实的陈述上。
结合很多朋友的评论 ,我说明几个重要的地方:
1.我很诚实的说了,我家庭条件中等,我没有哭穷,没有想博同情
2.此文章均是个人感受,前提是“中等资质,一激,一逼”
,靠自己努力,所以仅仅是这个基础背景下的感受,不代表所有在上海,所有在外漂泊的人。重要的事说三遍,不具有普适性,不具有普适性,不具有普适性
3.请注意我关于成功的相关定义,我从不认为在小地方安逸的生活是失败,是不好的,只有两种人是幸福的,一种是见到大海的汹涌头也不回的就转身而退,一种则是不惜奋不顾身葬身海底。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此文只献给那个和我一样奋不顾身在异地拼搏的人们。
近2000个回答,我的答案十有八九没有人看得见,但是我还是想要说我的故事。
我关注这个问题很久,每天都看他人的回复,一点一点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今天想上来认真的回答这个问题
======================================================================
我来自福建一个山区城市,县城被山环绕,高速公路限速60,交通在2011年以前都不是很方便,不过这几年发展很快,房价也过万了。吓死人了真的是,父母工作30多年,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都不到一平米房价
如果要说对比,我想我最有发言权,从家乡到上海,从小城市到大城市
为什么选择离开家乡?
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一个回答如是说到”当年在老家重庆,天天看着大家喝茶打麻将,晒太阳,想想这样的生活真是特么幸福,但是回头想想,一辈子只满足于吃回锅肉的话,你让锅包肉怎么办”
这句话就代表了我离开的理由,作为一个来自三线城市都不是的学生,我从小到大最喜欢吃的是我们家那的清汤粉_百度百科,5块一碗,百吃不厌。我来上海之前,我没有见过自动售货机,我高考是10年,我不知道什么是iphone。我高中的时候想,这辈子,如果不出去看看,那我一定会后悔死。所以高考的时候就依然选择要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看看。不为什么,只为了多涨涨视野,万一到时候回家,我也不后悔。你不会后悔你做了什么,只是会后悔没错什么
我是因为在上海待了四年,才喜欢上这个城市,才让我留下的。是真真切切因为这个地方打动我而选择坚持在这儿
我记得有一句话意思大概是“中等资质,一激,一逼,方能有所成”&,我看另外一个问题,关于为什么选择移民出国,回答的很多都是说,在国外,不用靠太多背景,只要符合社会规则,大学毕业,踏实肯干,能够没有负担的做一个中产阶级。
我在上海是第一次获得这样的感觉
我的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好,高中毕业前因为家里的一些变故,在经济上确实有些困难。我父母都是非常基层的事业单位员工,两个人现在的收入加起来现在还不如我在上海的工资。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我读初中的时候,因为我母亲的老师,但是她自己的学校我都无法就读,所以父母为了我读初中的事操碎了心,最后在别人入学后的半个月我才去上学。第二件事是我高中的时候心脏有点异样,那时候想看病,不是认识的医生完全不敢看,七找八找拖熟人才找了一个可以信任的医生看了。
在家乡,社会规则不明确,做事情都是以“人情为纽带”,我父亲是很老实的人,做了30多年的民警,还在基层做。我亲眼看过父亲为了求人办事,不能喝酒的父亲不得不喝到醉的可怕。我的母亲,在我高中的时候,因为我成绩好起来后,她的学校要求我回去她学校读书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当时我考进了全市最好的高中),我母亲拒绝后,学校取消了我母亲所有评优的机会。
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在一个你不能不靠所谓“关系”才能生存的环节,如果你没有一点权力,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我的父母还算有份稳妥的工作,较好的社会地位,都不得不屈服于各种而样的潜规则下。但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他们今天还算勉强能帮到我的话,如果我还在这个地方,这些关系规则没有变化的话,那我的儿子,我的孙子,怎么办?
我是一个人来的上海,我在上海没有任何亲戚,这四年所有的成就都是靠一个人努力而获得。我并不是说只有上海才能实现你的人生梦想。但如同前面的“中等资质,一激,一逼,方能成功”,在中国的环境下,上海给了我最好的机会去实践上面的话。作为一个从来不是尖子生,只是中上资质,家庭条件中等的孩子,如果我的努力不是放在上海,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回报。
我第一次到上海,最吸引我的竟然是自动售货机。现在回想才明白之前没走出来之前视野是多么狭隘。在上海,我是第一次看到排队这种现象,第一次看到坐电梯有左行右立,第一次去医院看病完让我觉得医生可以信赖。我在上海的四年,我能看到喜欢的演唱会,能去看斯诺克大师赛,能参加各种大公司举办的活动,上海作为国际化城市提供了太多机会,只要你愿意去把握,就可能让你见识更多。
在上海,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到五百强工作,不用回答家乡为了一个所谓的公务员让父母甚至亲戚都操碎了心。
在上海,我不用担心被出租车绕远路,甚至有司机走错路直接停表不再多计费。
在上海,我可以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认识更多优秀的人,而不是靠关系去建立所谓的人脉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些并不一定只在上海,只在大城市,其实关键的在于
核心观念的变化
楼上有朋友说到所谓的亲情绑架,我深表赞同,家乡的人受限于“坐井观天”,很难去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比如我曾经就为找工作和读研的事情被亲戚说到委屈的要死,后来找到工作了,又马上改口,在我有多个工作可以选的时候,又非得我去一个央企。他们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你的价值观。这点上我完全不能同意,在上海,起码你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心去成长和发展,再也不用为了谁而高考,为了谁而工作。
亲情绑架的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楼上朋友所提到的“小农思想”,即幸福是通过比较产生的。我记得我的亲戚虽然一直叫我读研,其实说到底最后衡量一个人还是用了金钱,想让我去垄断的央企,和说一年能赚多少多少,喜欢去比较别人能赚多少。逢年过节,茶余饭后的闲谈无非都是在背后议论别人的好或者坏,除了这些,别无谈资。我不是觉得这有多Low,只是我真的不习惯,因为我习惯了一个人去好好的努力,我不在乎最后的结果,我的幸福真的和他人无关。
另一方面则是当你走出来后,视野开阔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之前有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以至于当你再回去,和亲戚,甚至和高中朋友,一些没有离开的朋友都有沟通的差别。在上海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拼搏,我想买贵重的东西会自己去努力挣钱,我生活的光线的一面都是一点一点的汗水换取的。但是在与一些之前同学的交谈中你会发现,很多开始就走向了所谓的“社会成功”,即不在乎过程,在乎最终的结果。例如某个同学能进了事业单位大家就觉得很厉害,例如谈论的不是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只会和你说"你看你,现在出去了,连家乡都不要了”这种话。当你和你同学聊天的时候,发现你说的他们已经完全不懂的时候,甚至嗤之以鼻不屑的时候,突然间这是一种难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摆脱了曾经的层次,绝对不是说更高或更好,但是却发现同学和亲戚这么多年了,还在原地踏步。你不得不停止这些交流,却又反而不能被理解和包容。
如果可以,我又为什么要离开?我又为什么不回去。
你叫我回到家,每天和行尸走肉一样的上班,看别人的笑脸。虽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除了每天的侃大山,我真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
四年,我看着曾经那些一个个比我优秀的同学的变成所谓的“成功”,看着曾经都有梦想想做什么的朋友最后败给了现实。这种难过,如果你不和我一起在上海努力过,又怎会懂得。
我身边很多无论条件,天分都比我好太多的同学,最后都回到了家乡,选择一份所谓的好工作而再也没有了声音。这些同学,完全有可能去实现比我好更多更多的成就,却因为社会环境和规则不得不成为普通的成功者。
下星期我就要上班了,我住在上海一个90年的公房的小区里,小区外的街道其实一点都不吵,晚上很有生活的气息。以至于当我散步经过公园,看到老人和孩子,看到路边热闹的小龙虾排挡的时候,我真心觉得一点都不比家乡差,也有上海自己的人情味。
很多人说,你拼死拼活,在上海当一个小白领,出入高级写字楼,赚着虽然有上万的收入,每天加班到很晚,还要挤地铁,还远远买不起房。为什么?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我能够凭自己的努力挣钱,能够真真正正做点事,我起码不担心自己会饿死。我加班,起码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我是自己选择的路,再苦也会走完地铁虽然挤,但里面有一群和我一样为了梦想来上海拼搏的人。房价虽然高,但不要忘了,上海是全国过万收入平均年龄最小的城市。回家,我一个月拿个4000不愁吃喝,但我还要看人脸色,却要面对着8000
,9000的房价。在上海,起码我现在不担心我买不起房,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有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我想说
我绝对不是说大城市有多好,小城市有多差。
回答最初那句话,如果我能够满足只吃清汤粉的幸福,我也绝对不会再去羡慕大城市一分一秒。
但我偏偏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喜欢上了吃锅包肉和溜肉段。
没想到这么下面的答案还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赞,觉得很开心
我看了很多人的答案,有人说是我们在大城市还没到拼关系的层次,所以觉得舒服。我不同意
我在上海,我接触过月收入过百万的企业家,接触过外企的高层,我和这些人的关系都不错,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无论是生活,还是人生大方向上的建议,从这些人身上你可以感觉到
当一个社会真正开始进步后,社会规则是明确可循的,人的意识和视野开拓后,其个人的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这些年收入上千万的人,虽然住着别墅,住着楼中楼,但他们不是所谓的土豪,当人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不是再继续低端的玩法了。我和这些人聊天,他们不会用金钱去衡量人,会根据我的个人情况去帮我做分析,不会强加于我什么。
我大三的时候去面试,坐在地铁上,手里看着Catia制图教程,望着一车厢拥挤的人,他们中很多很多的年轻人。都跟我一样来到上海去闯,这些人敢于离开家乡,敢于在这篇陌生的土地上去寻求一个公平机会下的梦,他们中的某些人,终究会成功,当我们的社会资源逐渐过渡到是这些人开始分配的时候,我想,会更好的。
我们都一样,流着汗挤进地铁里,去做一个追梦人。
=====================================================================
补充点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较吧
1.上海不但给了我成功的机会,也给了给了我失败的权利
当时拒绝了一份央企工作之后,一位亲戚如是说到
"你可以去拼去闯,但是不要到头来闯不什么东西,又回来,还不如现在就在这安安稳稳”
我为什么不能失败?为什么回到老家,如果没女朋友,奖金没过万,工资没涨,就要成为七姑八婶口中的“你看谁谁谁,到上海还不是找个5000的工作,还不如留在这舒舒服服”
在大城市,除了又更多的机会,暂且抛开是否能把握,起码我有机会去实现,但更重要的是,和我一样在这个城市拼搏的几千万人,我身边的同学,我一起努力过的同事,他们包容我的失败,因为所有努力过的人都知道,这些失败,也许只是一个短暂的篇章,人生是长跑,比较的标准永远不是那100米,200米,400米,甚至42公里的标线。
2.现在的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很多人像我一样,是90后,是物质生活好起来的一代,我们这一代,起码在温饱上大多数没问题,大部分父母是中产阶级的,都有机会去争取更多的机会。
这已经不是70年代按需分配,这是21世纪,我们有机会去做抉择,人生的可能性在增加,而我们这一代更多开始有自己的思考,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在怎样一个社会角色中价值更大,意义更强。比如日渐强调的工作生活平衡观念,家庭观念。我们这一代,会有很多老人眼中“奇葩”的出现,因为我们开始自己尝试做选择,尝试从“集中分配“,到“市场经济自由活动“
正式因为如此,才会有日益激烈的冲突,关于公务员,关于国企,关于事业单位,才会有更多年轻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冲突是好的,起码这些会思考的年轻人会对自己负责,一个90后不单单是能力去做好,而更应该是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通过各自不同的价值观来实现各自的社会价值,组成新的社会结构。
=========================================
现在网络上打“嘴炮”的成本实在太低了
You don't judge people, people don't judge
你不去批判别人,别人也不会批判你。谁都没有权利批判他人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问题,大家都看的出。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的是
中国人口口声声喊要社会公平,但是却没看到人真正为公平去做些什么,去牺牲自己的成本。要么就是在网上当评论家,要么就是抱怨&
我真不希望,等我30岁,40岁的时候,还看不到进步。所以我愿意努力,但起码我希望身边的同龄人,身边和我一样的人,无论如何,拜托,一定要相信,因为在我们30岁,40岁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才是决定社会的核心,而不是现在旧的社会机器。
成长不是变得现实,而是学会接受现实,但又不屈服于现实。
张佳玮,公众号: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个人体验说话吧。
先说下经历。
我是江苏无锡人,上大学去了上海。最初不过是随波逐流,并未细想——无锡老一代人普遍觉得,去上海最好,然后是苏州、杭州或南京。要北上,除了北京和青岛,别的都不那么靠谱。
我大学毕业后,当自由撰稿人,留在了上海,每个月回一次无锡——无锡和上海很近,火车一小时便到。
2012年到巴黎,现在暂居此处,每年夏天回无锡过暑假。
于我而言,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其实并无其必要性。自由撰稿人,到哪里都能写。回无锡,或住在家里(地方也够),或住在别处房子里(我是长房长孙,老宅是可以住的),都很方便。我跟父母感情非常好。
而在上海,租房住,物价亦贵,三餐得自己打理,还多了无数琐事。
我留在上海的缘由是:
女朋友还在上海读书(她小我四届)。
刚获得独立的感觉,可以自由自在。虽然在无锡家里父母也不拘束我,但总归会有些顾忌。李安《饮食男女》里就说了,有顾忌才是家。
以及:回到无锡,就会觉得太舒服了,不想动弹,觉得这一辈子每天吃吃馄饨汤包玉兰饼,在家写写东西,平时出去逛逛,也就够活了——人会不由自主的变懒。到上海,会紧张一些。
后来在上海呆久了,慢慢的,有了些新感觉。
习惯了上海后,会觉得全国其他许多城市,“现代生活便利度”太糟了。所谓“现代生活便利度”,在日本住过的大概会有点感觉:无论鸟取这种小地方还是横滨东京,基本上出门超市转角医院宠物美容手机数码一应俱全,你可以一天不说话不跟人打交道满足一切生活需求——这方面,上海就是,只要你收入不尴尬,可以生活得很自在。
细节对生活,是很重要的。
而回到无锡,在家里确实舒服,确实自在。但就在2013年夏天,我在无锡想买个手机(lumia,嗯),买不到;想买张ps3的游戏,不方便;没有地铁,必须打车,诸如此类,就不那么舒服了。
大概可以这么归纳:
我跟家乡的矛盾,是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和家乡不那么先进的境况的对比,虽然无锡已经算是中国相对富庶发达的城市了。
我到了巴黎之后,其实“现代生活便利度”方面,并不比上海强——上海遍地的宵夜外卖和便利店太霸道了。
但巴黎有相当发达的地铁交通。
随时有展览可以看。
住在小巴黎基本可以在半小时内靠地铁到达任何一个苹果店(嗯,卢浮宫和老佛爷各一个苹果店)。
任何时候去看电影都有十来部可以选。去年5月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电影院在同时播23部电影。
散步圣地。
因为多国移民的存在,可以买到任何国家的食材用来做饭。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今年5月我回了趟北京。吃烤鸭吃爆肚吃涮羊肉吃得不亦乐乎,物价实在太接地气,与此同时,会觉得北京交通实在不甚方便,空气质量就不好意思多说了,而且,在”现代生活便利度“方面,还是不如上海。
做个小结吧。
离家越近,家庭生活的舒适度、亲情的慰藉、生活的压力越小。
离大城市越近,”现代生活便利度“、可以享用的物质/精神财富、视野开阔度就越大。
而科技的发展,让亲情的慰藉,有更多的形式得到沟通,比如我妈是在习惯跟我FACETIME后,才对我去巴黎松口的。
人是被环境所塑造的。各人有各人的取舍。
在故乡的人,会比在大城市的人,生活得快乐温和些,没压力些,但也狭窄些。
昨天我陪几位汉堡来的朋友吃饭。
某汉堡的朋友,感叹汉堡整洁但乏味,巴黎比较热闹有趣。
我们则感叹巴黎脏乱差杂,汉堡多靠谱有序啊。
而一个欧洲重庆两头跑的阿姨总结说:
她每次在欧洲呆久了就想回重庆吃串串喝夜啤酒吃小面,在重庆呆久了又想跑去欧洲散散步喘喘气。这就像烤脑花吃多了渴,水喝多了又嫌淡一个道理。
人总是这样。在大城市希望有家庭的温暖,在家庭希望有大城市的热闹。永远不满足,永远都是别的地方好。
大城市和小地方并没有高下之分。各人喜欢就行。但你得承认的是:
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难度相对低一些;从小城市再去大城市,就会难一些。
所以大家去大城市,去那里拼命,无他,只是在大城市立足,能够多一点选择的余地。
说到底,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快乐,也就是多一点选择,而已。
邵思思,媒体入门从业者,勤劳的搬运工……
才离开北京没多久,却有忍不住开始想念这座喧嚣的、拥挤的、昂贵的城市。这些年来,不断的有人逃离北京,使得“逃离北上广”成为一个时尚且浪漫的行动,当然,故事的后半部分是有很多逃离北上广的人最终又逃了回来,继续忍受这里的喧嚣、拥挤和昂贵。
记得刚来北京不久的时候,去听邓子滨老师的《斑马线上的中国》新书发布会,邓老师这样比喻北京,他说,北京就像是一座挤满人的饭店,虽然很挤、上菜很慢,但是这样的饭店绝对值得去。
来北京半年多了,渐渐学会了每天起来看看手机上的时钟天气显示的污染程度是几级,然后决定戴不戴口罩出门,也渐渐习惯了每天在地铁一号线和一大帮人一块挤地铁……曾经,我也特别特别不喜欢北京,跟千千万万人不喜欢北京的理由大同小异,无非是这里空气质量太差、这里生活成本太高、这里工作压力太大、这里竞争太为疯狂……
可是,真的回到了熟悉的故乡之后,才发现,记忆里的青山绿水只存在于古老的记忆中,这里空气不见得比北京好到那里去,街上走上一大圈,也没遇到一个略微熟悉一点的人,偶尔听到耳边飘来的闲聊,也无非是谁谁谁家的婆婆对媳妇不好,谁谁谁的老公怎么怎么了……
每每想到这些,觉得北京虽然不怎么好,但至少不那么差,把它的好和不好中和起来,似乎好还好更占优势一些。比如去家乡县城的超市走一圈,你会发现同样的产品,县城超市里卖的比北京超市里的贵多了,比如同样两块钱,可以从北京西穿到西,但是在家乡连三轮都拦不到一趟……这样一比,昂贵的北京真的算不上贵。
最近知乎上有个网友写的《在大城市打拼的意义》火了,我和作者类似,家乡在五六线小城市,后来虽然经历上大学、当兵、就业,但生活范围大致在家乡周边,当兵退役后,家里就给买了房。曾经一度,我也以为我的生活很快就会被定型,无非是在工作的时候边看书边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什么时候考上什么时候结束,然后跟家乡一门当户对的男孩结婚、生子,然后抚养孩子,等待退休。
这样的生活当然很好,但是似乎少了一点激情,因为太唾手可得,所以也不知何谓珍惜。所以后来,我来了北京。就像汪峰唱的:人们在挣扎着相互告慰和拥抱,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
北京应该是全中国最容易寻找到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城市,如果你是吃货,这里有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美食;如果你是病人,这里的协和、301、中日友好医院等等绝对是各种疑难杂症的头号选择;如果你文艺青年,跟谁都格格不入,那太好了,宋庄那里有一群跟你一样的疯子,甚至比你还疯。在北京,你常常会听到有人为了写诗,辞去工作,蜗在不到10平米的小屋里拼命投稿,有人嚼着三块钱的煎饼果子跟你聊着社会思潮、经济大势。在这里,不会有人因为你是同性恋、异装癖、大龄未婚青年而停留下来一秒钟,人们习惯了不去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出评价。而在我的家乡,谁谁谁家因为拆迁多分了一套房子、谁谁谁快30了还没谈过恋爱、谁谁谁跟她老公离婚了……这些都是人们常挂在嘴边并用来嘘寒问暖的日常话题。
离开了小城市来到北京再回到小城市,原先的期盼、激动很容易立马就被浇灭。这里没有1号店,不会有敬业的快递员在早上8点敲开你的门给你送上昨天下单的食物,这里没有绿茶、西湖春天,想找一个有异乡特色而价格又很平民的餐厅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也没有随时随地的WIFI,手机上网有时候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当然,坦白来说,家乡这些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装修豪华的KTV,有了高级会所,有了自助餐,但在街上看到那些叫华莱士、叫北京华联的商铺时,一股浓浓的山寨感觉还是会扑面而来。当然,相比起大城市,除了物质上的匮乏,更缺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这里没有电影院,更没有剧场,甚至连书店都僻陋,书店里除了教辅就是各种言情、各种玄幻、各种穿越,人们所知的学术大腕也不会超过余秋雨、于丹之流。
我的很多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公务员在这里是一份神一般的职业,哪怕你月入一万也不如“公务员”三字来的掷地有声。我的邻居,毕业于石油院校,毕业时签了一个石油公司,年入8万,后来听从父母的安排考了选调生,毕业两年,月薪2000出头。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我的一高中同学,父亲是本地官员,她从大三开始起就开始将公务员作为第一目标,后来顺利进入组织部门,买房、买车、等待和本地小土豪结婚。过年举办了一次高中同学会,很清楚的看到,留在家乡的同学,要么成了公务员要么成了银行职员,而他们的父母几乎也是公务员序列或者银行在编人员。在这里,家庭的力量、父母的关系罗织成一张舒适而温馨的网,他们很容易的成为其中一员。自然,这些同学也成了同学中最早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的人群。
我并非厌恶小城市,它有很多地方是无可替代的。读初高中时,我常常去街边的乐山风味串串香吃串串,10年过去了,这家店还在,生意依旧红火,糖醋小料依旧美味,价格更是亲民,一个人吃下来不过20来块。妈妈在当地生活了四十多年,跟绝大数店家都很熟,有时出去没有带钱或者身上没有零钱,一提母亲是谁,家住在哪里,绝大部分店家很乐意把东西先赊给你,这在北京不可想象。
从大学到现在,所谓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我都呆过。每一个大城市都像是一个传奇,你所遇到的人和事可以把你十多年、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优越感粉碎的体无完肤。去年6月,我来到北京,去了一家网络媒体公司工作,我的同事有北大的博士,有清华的博士,有留德的硕士,也有毕业于三流专科院校的。在这里,学校、学历并不妨碍大家交流。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常能结识到一些原来只能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人,有的老师会很热情地邀请你去她家,她会给你准备上好的红茶和巧克力,有的老师会无数次的爽约,编造一些乱七八糟的借口,因为近距离的接触,使得你不会再用仰视的目光去打量这些鼎鼎大名的人。在这里,厅级干部的女儿可以和农村小子坐在一起吃饭,IT民工可能因为五年前买的比特币可以瞬间变成土豪,甚至刚才在地铁上遇到的那个老头说不定就是某学术大牛……因为这里是一线城市,所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这里都不过是顺其自然。
朋友圈里有人说,持续春节假期的怀念北京环节已经结束,接下来是长达一年的讨厌北京活动。看吧,人就是这么奇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而回不去的地方才是故乡。而我,依旧还会在北京呆着,在被人骂着爱着哭着笑着的北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羁放纵爱自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