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家家驹不乱有没有叫不乱古代书法家家

罗家驹的书法_百度知道
罗家驹的书法
罗家驹的书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远近高低各同识庐山真面目缘身山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我国古大颠禅师 陈宝通代有哪些书法家?
我国古代除了王羲之,还有哪些书法家?
网友回复:
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 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昊中四才子: 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沈: 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赵: 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 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
苏黄米蔡: 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 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颠张醉素: 颠张即张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
虞欧褚薛: 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羊薄: 指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
二王: 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
三谢: 指东晋的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
崔杜: 指东汉崔援、杜操(又改杜度),为徒师关系,皆善章草。
钟张: 指东汉张芝、三国魏种繇。张氏创今草,被推为“草圣”,钟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贺捷表》等。
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旬,怀素,苏轼,米苻,…
王羲之,王晋之,柳公权,欧阳询,苏轼,怀素,张旭,文征明…
历史上的今天:吴郁生晚年沉醉于崂山他在青岛住了30年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青岛史学家王桂云介绍,来青后的吴郁生,虽然深居简出,却对崂山的美景格外青睐。1913年春,他曾同寓居青岛的同僚徐世昌、于式枚、李经迈、李家驹、张士珩等游过崂山,有徐世昌《崂山游记》刻石为证。此外,他还经常在次子曾懃的陪伴下,动辄便驱车去崂山探古访幽,几乎走遍了崂山的所有名胜古迹。父子二人去崂山时都会带上德国“蔡司”牌相机,随时拍照,留下了不少游山纪念照。崂山名胜古迹 ,他大都摄影留念,而在每处景观,都作简明文字说明介绍。经过精选 ,编辑成《崂山名胜目次及旅行须知》。从狮子峰开端,至马山,共有景点三十二
原标题:吴郁生晚年沉醉于崂山他在住了30年
不问政事的吴郁生,晚年在青岛都做了些什么呢?除了醉心于自己擅长的书画、诗作,吃斋念佛之外,他还数次游历崂山,让次子吴曾懃带上相机为崂山上的名胜古迹拍照,写出了一本《崂山名胜目次及旅行须知》,被誉为最早出版发行的推介崂山的宣传画册。晚年的吴郁生还迷上了看电影。善书法却少留墨宝吴郁生善诗文、工书法,除了身居军机大臣的要位,他的另一个身份还是清末著名的书法家。他在北京与同僚潘伯寅(苏州人)、翁同龢(常熟人)留有墨迹甚多,常作正楷 、行书。刘诗谱在《吴郁生岛居轶事》中评价吴郁生的书法“学欧最为成功 ,晚年已尽摆脱馆阁体,后致力李北海书,兼收二家之长,笔力雄健,极尽错综纵荡之致。”他所写的屏对,有七言对联云:“愿携侠士青藤杖,试著仙人紫绮裘。”此联曾收入商务印书馆刊行的《楹联墨迹大观》第十册。另有“应费明河千斛水,要分清署一壶冰;”和“宜有高鸿在廖廊,已如神骏出风尘。”两幅对联存在他的亲属那里。上述三幅对联都是吴郁生八十岁以后所书,均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吴郁生虽是个著名的书法家,但却不轻易给人写字,所以现存墨宝很少。在青岛所书的匾额,也只有四方路瑞芬茶庄和平度路的玉生池,不知道这两个平头商家是托了什么关系,才说动吴郁生。晚年修心念佛当然,吴郁生也有不吝笔墨的时候,那还要从他的佛缘说起。吴氏自述二十几岁开始涉猎佛经,并在家中设有佛堂,每天跪拜诵经。他与叶恭绰一起出游,认为湛山之麓背山面海,左右回环,龙盘虎踞,适宜建佛寺。时任市长沈鸿烈拨地77亩,后又拨73亩,兴建湛山寺。当时,因湛山寺距市区远,所以又在衙门山(鱼山)炮台旧址建了一座湛山精舍,从福山支路沿山径而设,精舍东侧立有两座牌坊,一座是叶恭绰所书“湛山精舍”,一座就是吴郁生所题的“回头是岸”,白底墨书,从坊下走过 ,令人对人生有几多回味。从清亡、历经军阀混战、日占青岛、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居于青岛的吴郁生经历了世道的多变,无以自解,遁入佛门并劝为名、利者“回头是岸”。湛山精舍为二层楼房,一方面各地居士来青岛可以在这里住宿,一方面每周日青岛的佛门居士和向往佛的人们在此聚会,湛山寺住持倓虚大师多在这里讲经,吴郁生也曾在这里开讲《心经》。平日里惜字如金的他却亲自手书《心经》多部广结善缘,分送信徒,湛山寺藏经阁就藏有吴郁生手书的《心经》。吴郁生晚年潜心内典,在他的藏书中有一本《天台三圣诗》,是唐代天台山三位高僧寒山、丰干、拾得的诗歌合集,暮年的吴郁生常常就在吴公馆里批阅此书,1921年的一则批语说佛家足“发人深省、淘洗尘俗”,这已经与早年的禅悦心态大异旨趣,1938年最后一则批语:“抄寒山诗四十四首、拾得六首,时时讽之。”以85岁高龄抄写讽诵,可见钟情契合。他晚年绝了政缘,淡了世缘,唯独佛缘深厚。最爱看电影,一天两场据鲁勇介绍,吴郁生虽然自称脱离尘世,念佛写经,但却对电影和京剧不懈钟情。早在德占时期他已看过电影,从那时起就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位于湖北路的住所距离明星大戏院、福禄寿大戏院和山东大戏院(今中国电影院)都不甚远,他常由儿子陪同去看电影。福禄寿的服务生都认识了这位白发老者,并且知道是前清军机大臣。他晚年嗜电影成癖,无论国产片、外国片,只要放新片子,几乎场场必到,往往是由甲院看完后,又去乙院再看一场,日观两场,仍不厌倦。每次去看电影,福禄寿大戏院的副经理赵星火都要亲自接待,安排最好的座位,还不收门票,赵星火还常去吴公馆拜见吴郁生,并与他的儿子吴曾懃成了朋友。对于京剧,同许多遗老一样,吴郁生自在京师就喜欢看。赵琪任胶澳督办的时候,外地名伶来青,照例“拜码头,送红票”,即拜见当地官绅,送上招待票。这时,吴郁生不当官已二十多年了,已无伶人来“拜码头”,赵琪往往派人送来“红票”。程砚秋来青岛大舞台(永安大戏院)演出,吴郁生持红票看过一场仍不过瘾,又带全家买票观看,闭目持杖,沉醉其中。事有凑巧,程砚秋在大舞台相邻的玉生池洗澡。看见吴郁生的题匾,深为赏识,询问之下得知这是寓青的前清军机大臣吴郁生手书,遂次日专程拜访。吴郁生深赞程砚秋的演出,并对个别词句提出了意见。程砚秋又送来招待票。有人说玉生池匾成为二人友谊的桥梁。吴郁生看京剧钟情老生,而对青衣不太喜欢,从程砚秋开始改变了他的习惯。用影像记录崂山据青岛史学家王桂云介绍,来青后的吴郁生,虽然深居简出,却对崂山的美景格外青睐。1913年春,他曾同寓居青岛的同僚、于式枚、李经迈、李家驹、张士珩等游过崂山,有徐世昌《崂山游记》刻石为证。此外,他还经常在次子曾懃的陪伴下,动辄便驱车去崂山探古访幽,几乎走遍了崂山的所有名胜古迹。父子二人去崂山时都会带上德国“蔡司”牌相机,随时拍照,留下了不少游山纪念照。崂山名胜古迹 ,他大都摄影留念,而在每处景观,都作简明文字说明介绍。经过精选 ,编辑成《崂山名胜目次及旅行须知》。从狮子峰开端,至马山,共有景点三十二处,每处景点均附有照片。对景点之间的里程、对设有德人饭店、荷兰酒等 ,均有介绍;对寺院宫观等庙宇也有详细阐述,颇方便游客游崂山。后来照片渐成规模,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名胜》丛书,将其收入予以出版,书名定为《中国名胜第二十二种—— 劳(崂)山》,这应该是最早出版的推介崂山的宣传画册了。吴郁生在书扉页上题写“崂山胜境”四字。并附题记云:崂山位于山东即墨县东南海滨,峻而险,奇而深,实测海拔三千八百尺,其高盖可想见,故古有“泰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崂”之语。去世后家人捐出藏书遁入空门的吴郁生性情耿直谦和,晚年好行善举。1930年后曾向家乡的“苏州冬季书画济贫会”和“苏州书画赈灾会”捐赠数件书画作品。又于1931年1月书“看公倒海取明月,试以银铺问梅仙”对联捐献“苏州孤儿院”。以书代资,标价出售,救济孤贫。上世纪30年代初期,八大关别墅区开始建设,吴郁生父子在正阳关、太平角分别建设了两座别墅,太平角的为平房小院,正阳关路为一栋三层楼房。1937年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青岛形势危机,许多遗老逃往他处,但笃信佛祖的吴郁生没有抛下这个在清亡时接纳他的城市。虽然他一心向佛,无意世事,但日本人对吴郁生却不肯放过,时而请他去参加“中日友好恳谈会”,时而请他去“新民会”“指导一切”。吴郁生一概不去,但也心存不安,后来索性连湛山精舍也不去了,京剧也不去看了。毛世来在青岛市礼堂演出《十三妹》,赵琪送来“红票”,他长叹一声,却终未前去。1942年,吴郁生病逝于青岛,享年 86岁,赵琪为吴郁生举办了隆重的葬仪。临终前他将遗产平分给两个儿子,因长子先他而亡,由孙吴寅伯与次子吴曾懃各得一半。青岛解放后,吴家后人将部分藏书捐献给青岛市图书馆。位于正阳关路19号的别墅,在1953年 6月由接待委员会接收,成为青岛疗养院的一部分。如今这座小楼依然保存完好,成为八大关景区内的一座度假酒店。吴郁生的子孙后来去了上海、香港,前国脚上海籍足球运动员吴承瑛正是吴郁生的重孙。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感谢鲁勇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写陶瓷的书法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