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工艺有哪些有姓刘的大姓吗

#徽州#八千祠堂 五千村落(二):徽州是个独立的民俗单元_歙县论坛-爱微帮
&& &&& 【徽州】八千祠堂 五千村落(二):徽州是…
1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 & &徽州的原始居民是“椎髻鸟语”的山越人,他们头上挽着一根独髻,说着中原人听不懂的方言。山越文化的特征是“鲜知礼节”,剽悍尚武,三国时,仗着天高皇帝远,徽州山民“依阻山险,不纳王租”,与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前后对抗了几十年。& & &因为当时的土著人口很少,百姓的日子并不艰难。后来就不行了,后来外来的人口大量涌入,两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安史之乱”,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形成了三次大的迁徙高潮,最终使徽州成为一个中国封建时代罕见的移民社会。至少是从唐代开始,徽人所需的粮食,就已经是“仰四方而来”。在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一向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的五大古都,其中三个: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动乱的频率很高,我们今天所谓的徽州大姓,汪、程、吴、舒、戴、胡、江、洪等等,都是由北方特别是中原一带,因战乱迁徙而来。徽州山重水复,易守难攻,成为中原士族理想的避难场所。千百年来,由王朝更迭、外族入侵、农民起义等等引起的战争连绵不断,但极少有哪一次殃及到徽州,包括日寇侵华战争——徽州,就这样成了战争频仍的中国社会一个世外桃源。 & &&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复述中国历史上那些灾难的日子了,每逢中原板荡,烽火四起,都迫使更多的中原世族大规模南迁,造成徽州人口激增、土地资源越来越贫乏的局面。这些源源涌入的汉人,一方面以武力,一方面以中原正统文化为武器,对徽州土著进行征服和教化,终于在越人酋长控制下的徽州地区,取而代之,反客为主。唐代以后,不仅越人的生活习俗日渐泯灭,就是山越之称,也不再见诸于文字了。避乱以外,还有的人是因为在徽州做官,或是偶然到徽州游历,爱这里山水清淑,定居下来。这些人也大都是一些士大夫或名门望族。作为一个人口不断涌入的移民社会,徽州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徽人的生计日益艰难,粮食严重不足,进入明清之后,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十分之一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逼出外谋生的竟达十分之九。大量的粮食需从几百里以外的苏常地区乃至上千里以外的湖广地区运来,所以江南米价,徽州最高。2聚族而居 烟火万家& & & 在徽州,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的风俗。& & & 记得那年春天在徽州拍片,有时翻过一道山岭,或是进入一条溪谷,会突然发现其间坐落着一片很大的村子,远远看去,葱茏一片。近人陈去病在他的《五石脂》一书中说,“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所以在徽州,这样的村落还有很多很多。& & & 那往往是早上八、九点钟,太阳暖暖地照着,给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而这样的时候,周边的茶树却绿得迫人,万物都生机勃勃。我们站在高处,梦一样地看着山凹里的村庄,心里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惊诧浮上来。村庄早起的炊烟已经差不多消散尽了,但还有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山岚笼罩着,太阳下能看见隐隐颤动的光波。这时的村子总是很安静,孩子们上学去了,大人们去了茶园,偶尔的,会有一两声鸡叫,响彻在村子的上空。& & &这时的鸡啼,听上去也总是十分辽阔。& & 清朝侨寓扬州的徽州盐商程庭,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返回歙县老家岑山渡省亲后,在他随后所作的《春帆纪程》里这样描述:& &“徽俗士夫巨室多居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中社则有屋,宗则有祠。……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见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 & &鸳瓦想来是徽派民居的一种建筑材料,而鸱吻,大约是蹲踞在屋脊上的,有辟邪或吉祥意味的砖雕或是别的什么。这样的村落大多是街贯巷连,屋宇错落,醒目的粉墙黛瓦,富有鲜明的皖南民居的特色。那些五叠式马头墙,起伏顿挫在山区明丽的高天之上,仿佛流动的音乐。前面我们就已说过,徽州的大家望族,大都居住在新安江谷地一带,一村一姓,并且世代相延,这里土层深厚,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缭绕着久久不散的烟火。比如歙县篁墩为程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江村为江氏世居,潭渡为黄氏世居;黟县西递为胡氏世居,屏山为舒氏世居;绩溪西关为章氏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另外,像稠墅、潜口的江氏,郑村的郑氏,傅溪的徐氏,蓝田的叶氏等等,也都是居住在我们今天称之为“屯溪盆地”上的有名的宗族。在过去的时代,他们居住的村子是不仅不准杂姓迁入,连外村人婚丧嫁娶,路经此处时,也不能进村,迎亲或送殡的队伍,只能绕着村子走过。& & &数百年来,这些新安大族在当地受到相当的尊敬。地理知识百科& & &徽派古民居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徽派古民居建筑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特点,都与皖南山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并注入了徽州居民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徽派古民居建筑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装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人文景观,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3百年不乱 谓为纯族& & & 历史上所谓的“徽州八大姓”,是指 & & &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孙,则是所谓的“新安十五姓”。他们的分支余脉,在徽州的一府六邑广泛分布,以巨族大家的势力和财力,为族人的读书入仕和经商,提供坚强的后盾与保障。& & 其实,源远流长的徽州大姓,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些,比如祁门谢氏,始迁祖为东晋名相谢安石的十三世孙谢杰,数百年世系不乱,谓为“纯族”。因此对一个宗族来说,修谱和修祠一样,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会祭有万丁之祠,宗佑有百世之谱”,家有牒书,无无谱之族,是徽州人的骄傲。不知为什么,在徽州,族谱俗称“纸角谱”。每个宗族的族谱,或10年,或20年,或30年,都要重新编修一次。& & &中国的宗族是一个封闭性的血缘集团,族谱的中心内容是对“家系”的确认。通过族谱,宗族成员产生共同的归属观念、同源意识和亲近感。在徽州,每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有一部或数部家谱,尤其是汪、程两氏,支祠都数以千计,家族之家谱,也如同他们的祠堂一样,分为通谱、世谱、支谱、总族谱、分族谱、统宗谱、大同宗谱和小宗谱等等,外人搞不清楚。这使得一姓一氏的谱乘往往多达成千上万种。名宗右族的族谱,刻工精美,印制精良,而且卷帙浩繁。& & 这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徽州刻书业的发展。& & 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悠悠万事,唯宗族为大,徽州人逃难,往往一副担子,一头挑的是宗谱,一头挑的是小孩。这是徽州文化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了。潘光旦在为胡适父亲胡铁花文集所作的序言说:“阖家的逃难,上有老,下有小,顾了这个,忘了那个,是何等严重的举动?家人生命的安全,其实比较还是小事,祖宗的遗产怎么样?坟地搬不动,祠堂抬不走,只好听之,但是神像、家谱是万不可不带着一起逃难的。我知道好几家人家,逃难的结果,把什么都掉了,人口也弄得七零八落,有一家当时只剩得一个寡妇,但是几卷残破的家谱却没有散失。”他指出,胡铁花就是一个挑着家谱逃难的徽商。胡适晚年常说:“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我小时用绩溪土话念的诗,现在也只能用绩溪土话来念。”这是他对助手兼秘书胡颂平说的话,有些断断续续。迢遥山水,乡关何处?通过这些话,我们能够感受到胡适先生那愈到暮年,愈萦绕于心的复杂的乡情和家族之念。4傍水结村 依山造屋& & &在徽州,村落的起源、发展和布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风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风水家有言:“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这是姚廷銮在他的《阳宅集成·基形》中,为村落基址的选择所定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徽人通常所说的“傍水结村,依山造屋”。理想的村落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有河流或溪水从村基前湍湍流过。& & & 考察一些依山傍水的村庄,初期均是傍着水流的走势建成狭长状,只是随着人口的繁衍与屋宇的增多,才渐渐由纵向朝横向发展,成为一大片真正意义上的村落。徽州多山多水的地貌为村落的选址提供了较多的空间,许多村子的起源均是其先人根据风水理论选择的结果。翻阅有关资料,发现方氏荷村派始祖选择荷村作为他们的基址,是因为其地“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后有幽谷窈然而深藏,左右河水回环,绿林阴翳”,遂“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湾里裴氏则自谓他们的村落为“鹤山之阳黟北之胜地也,面亭子而朝印山,美景胜致,目不给赏,前有溪,清波环其室,后有村,葱茏荫其居,悠然而虚,渊然而静……惟相其宜,度其原,卜筑于是,以为发祥之基。”歙县西溪南的吴氏始迁祖也是几经选择比较,才找到现在这块吉地。从这些选择中可以看出,依山面水是重要的条件,休宁的茗洲,为了面向朝山,人家的大门甚至一律面北而开。 & &&但风水是个复杂的问题,有些时候,虽然山水俱胜,也未必就能发达。如宏村汪氏,其地雷岗后有“幽谷茂林”,前有流水潺潺,但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却不断遭受火灾的侵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请高人来治理了。所以他们后来才请来了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何可达。何可达先后用了10年的时间,走遍了远山近川,反复审视了山脉河流的走向与形势,才认定宏村的地理为一卧牛形,必须按照牛形进行村落的总体规划,宗族才能兴旺发达。& & & 徽州有很多村落,当初建造时均是按特定的形状设计,比如呈坎是八卦形,龙川、西递是船形,宏村是牛形,等等,这在平原,似乎从未遇见过。而水口则是整个村庄风水的咽喉,决定着一个村子的兴亡盛衰。许多宗族在水口之上建造桥、亭、楼、塔,种植树木花草,所以徽州村落的水口,有中国的民间园林之称。5风水咽喉 水口财神& & &风水不仅作用于徽州村落的起源,在村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维护和改造上,也被认为有决定的作用。在徽州,山石草木都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不可轻动。徽州许多家法族规中都有禁止私伐树木的条文,就是因为,树木可以保全一个村庄的生气。而“气”的聚散可以决定一个村庄的兴与亡,一个家族的荣与衰。但“气”是抽象的,它只能通过“形”来体现,因此风水学中就产生了大量对山形吉凶的判别:“山厚人肥,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驻人宁,山走人离,山勇人勇,山缩人痴,山顺人孝,山逆人亏”,比较玄妙,不好把握。而当天然的环境不能合乎于风水家所设定的理想模式时,就需要采用避让、改造、符镇等等方式,加以人工的调整。如歙县渔梁某宅坐北朝南,面向紫阳山,门前有一条河流,应是风水家们眼中的理想之地,可惜的是,由于用地的限制,宅门正对着紫阳山上的一块怪石,被认为是大不吉。于是除将门向偏斜外,还在门前设置了一块“泰山石敢当”,以镇邪。关于“石敢当”的来源传说不一,但其被赋予镇百鬼、厌灾殃的神秘意义,在各地民间却是共同的。这是一般人家,若是村子,要更复杂一些,如绩溪的冯村,之所以能“物阜而丁繁者,一时称极盛焉”,是因为他们依据风水之说,因地制宜,“辟其墙围于安仁桥上,象应天门,筑其台榭于理仁桥下,象应地户”,作了风水上的治理。& & &这些治理,大都是在水口上进行。水口是古徽州村落建设中一项重要设施,它同祠堂、庙宇一样不可缺少。在明清时代,风水是徽州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寻一方风水宝地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大事情。当地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生要生在苏州,死要死在徽州”,又说,“生在扬州,玩在杭州,死在徽州”,因为对死者而言,林木幽深的徽州是人们的最好归宿。而对于生者来说,水口则是整个村庄风水的咽喉。在徽州百姓的观念中,水就是财富,故而需要在那里建造标志性建筑,以锁住水口。民间甚至有祭祀“水口财神”的习惯。也有人认为,整个徽州府就是因为山势环绕,水口严密,才在明清两代创造了殷富无比的辉煌。& & &在徽州,大凡百年以上的村庄,都建有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水口。这些水口设施,在表达象征意义的同时,也美化了徽州人的居住环境,培养了徽州人幽雅的审美情趣。6街巷勾连 形似迷宫& & 现在我们该深入到徽州的街巷了。& & 徽州街巷的石板路色泽青纯,古朴沉重,两边的沟渠里长年流水淙淙。在沟渠的后面,才是一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这样门前流水的局面,只有徽州才能看到。这些建筑看上去都朴素而端庄,而且都是一些楼房。正如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所记载的那样:“余在新安,见人家多楼上架楼,未尝有无楼之屋也。计一室之居,可抵二、三室,而犹无尺寸隙地。”徽州民居的格局都比较小,面阔大多只限三间。这也是因为徽州地少人多,田价高昂,加以子孙绵延,家族繁衍,为了扩充居住空间,解决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就只好建楼了。是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隐在层层叠叠的山墙后面。& & & 一位日本建造学家在《中国民居研究》一书中,这样来描写徽州的传统民居:“街巷又深又窄,阳光射不进去,但可以看到明朗的天空。石板路蜿蜒曲折,黑瓦墙顶高低起伏,形态端庄。身处此地,似乎突然觉得迷失在西班牙或意大利古老的街头。穿过饰有精巧砖刻门罩的大门,进入室内,令人吃惊的是,从上面射入的明亮幽静的光线,洒满了整个空间。人似乎在这个空间里消失了。与入口相对的是一块横卧着长石板的地面,称作天井,站在这里仰视,四周是房檐,天只有一长条,一种与外界隔绝的静寂弥漫其中。地层正中有开敞的大厅,向着天井开放,这是‘堂’。木质柱、梁和墙壁,以及有精细雕刻的门窗在暗中发光。堂中央壁上挂着对联,装饰着花瓶、镜子等,格调高雅。天井和堂浑然一体,这是内、外起居室。这种共有空间,以及古朴的雕刻装饰在西欧、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住宅中都没有经验过。而这正是徽州民居的魅力,体现了徽州文化的特质。”& & & 作为东方民族,日本人对徽州民居的感受,细腻而准确。进入徽州民居的院落,或是走在它的街巷中,会有迷失其间的错觉。那些聚族而居的村落里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祖先派生下来的后代,然而各家各户建房时,又往往以邻为壑,不肯与别人合用外墙。于是房屋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条狭窄的小巷。大一点的村落,往往有近百条小巷纵横勾连,迷宫一样。比如现在,我就走在西递深深的街巷之中,不是作为村落主干道的直街或横路街,而是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小巷幽深而且幽静,两边的巷壁上长满了斑驳的苔癣。抬头看看,蓝天一线,有白云飘过,若不是正午,阳光无法照进来。地理知识百科& &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天井较小。7马头花墙 五岳朝天& & &今天,马头墙已经成为徽派建筑最重要的符号。马头墙其实就是平原的山墙,而在徽州,它的更直接的作用,是为了防火。徽州的村落,动辄上千人家,更有所谓“烟火万家”者,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防火就成为村落建设和民居起造时唯此为大的事情。徽州人家,房屋与房屋之间都有防火墙,以紧急时割断火路,防止火势的蔓延。这和平原建筑普遍采用的“借山墙”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这些防火墙很高,远远地高出了屋顶,它们也就同时兼有了防盗和防风的作用,而且也不失为富足人家的一道心理屏障。& & &最初,徽州的防火墙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山墙,后来,随着徽商在财力上的日趋雄厚,防火墙的造型渐渐丰富多样起来,有阶梯型的,有云型的,有弓型的,这样的线条,在山区明净的蓝天下,显出特别的舒展和明彻。墙头又都作了艺术处理,饰以卷草如意一类的图案,这使它们看上去,就仿佛翘首长空的骏马,因此这些防火墙又有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叫做“马头墙”。登高眺望,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在一片屋宇中错落参差,与众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辉映,显示出一种建筑所特有韵律美与和谐美来。& & &它们还有一个更为民间化的名字,叫“五岳朝天”。& & &走在黟县汪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关麓村的街道上,能够强烈地感到周围那些美丽的马头墙对你的环绕。关麓村位于黟县县城西南十多里处,不是一个大村落,但仍然有着缭绕深邃的巷道。和徽州的许多村落一样,走在它高墙壁立的街巷中,若非中午,几乎照不见阳光。封闭,可以说是徽州聚族而居的村落中街巷的共同特点,也是最初的出发点。“八家”的房屋风格统一,形式相仿,不仅屋宇相连,而且门户贯通。汪氏祖先当初建造这些房屋时,也许就曾考虑到日后子孙辈兄弟妯娌的处境:各家门户洞开,楼与楼之间连成一体,则为一大户人家,可以抵御外族外姓的侵犯;若相互不睦,心存芥蒂,封门闭户则自成一单元。“八家”的建筑,和由这些建筑形成的街巷,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强大的家族观念。还有封闭自守的原则。& & &“八家”的子孙,如今更加繁衍,恐怕已近百家了。走进这些老屋,发现屋内的装饰仍能看出往昔的奢华,那些雕梁画栋,无不富丽精巧,而且因为有人居住,至今保存完好。它层层叠叠的马头墙,在徽州明净的蓝天下,依然勾勒出简洁明快的线条。地理知识百科& & & 马头墙的建筑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顶,并随屋顶的斜坡高度呈阶梯形。因其仰首屹立,状如高昴的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在古民居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它高于民居的房顶,具有气势美;它在建筑上呈阶梯形,逐层抬高,一般都在二至四级之间,多的达五级以上,具有视觉美;它的每一级的两侧呈斜坡,再铺以布瓦,头上还装饰一些几何图案,具有古典美。中国的古民居大都是砖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马头墙好有防火功能,因此马头墙又叫封火墙。8有堂皆井 无宅不花& & &黄山书社出版的一套《歙县丛书》中,在谈到徽州的古民居时,用了“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的形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木构架庭院式住宅,而徽州“四水归堂”式的住宅,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在这里,“堂”是指阶前,所谓“四水归堂”,即是将住宅屋面的雨水集于天井之中。秦汉以后,中原士族大量南迁,带去了北方的建筑文化,四合院式建筑与当地原有的干阑式建筑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地方民居样式,这就是“四水归堂”式的徽派住宅。& & &除了这些,“四水归堂”还表达了一种“暗室生财”的风水观念。从风水学的角度说,徽州四面皆山,如环如卫,如拱如揖,状类盆地,天井是仿照徽州山川形式而设计的,名为“可见天日”。而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 &徽州人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从这句话里,又可以看出“四水归堂”与人丁兴旺之间的关系。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观念,与之相关的想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我从审美的角度,则以为天井的设置把天宇与人心连接起来,此即中国古代生命观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体现。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将日月星辰,尽收于眼底和心中。& & & 曾有一次,我站在西递著名的“敬爱堂”天井前躲雨,那雨淅沥淅沥淅沥淅沥一刻不停地下着,到后来,便能够清楚地看到“四水归堂”的情景。徽派建筑所独有的鳞鳞鸳瓦,在雨中渐渐变成墨黑,那一刻我想,李约瑟于他的煌煌巨制《中国科技史》中所赞美的中国旧 & & 宅的雨,就是从这样的屋檐下滴落的吧?& & &据说建于清嘉庆初年的棠樾保爱堂,建成时有36个天井,108间房屋,那该是怎样巨大的住宅啊!& & &徽州民居的各个部分——主要是门楼、门罩、柱础、梁架、窗棂、栏杆等部位,都饰以各类雕刻。这是与汉画像砖同样伟大的艺术品,是民间手工艺人的杰作。所谓“徽州三雕”艺术,就集中体现于这里。徽州特有的八字门楼,多以浑厚、稳重的青石为门坊,门楼上层是砖砌瓦覆的雨檐,层层挑出,两角翘起,顶端则为特制的雕花瓦当和滴水,形成一排整齐的雁齿。门楼是砖雕大显身手的地方,一般都雕刻有各式山水花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案,总体上以民俗和戏文为主。这些门楼砖雕,一般都有七八个层次,最多达九层,异常华美繁复。地理知识百科& &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等的雕刻。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清代的三雕艺术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9祠堂连云 远近相望& & & 如果你前往徽州,那么你会发现,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的、最雄伟宏丽的建筑,当推宗祠。名宗右族,往往建有几座甚至几十座祠堂。祠堂连云,远近相望,是徽州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现象。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依归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所以,与一般的民居相比较,宗祠建造得高大气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体成员进行祭祖仪式的需要,又要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的感觉。& & & &中原“衣冠”之家大量迁徽后,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宗族体系,聚族而居,昭穆有序,组织严密;其宗法伦理,乃至饮食起居、冠婚丧祭等皆有定规,族规家法严明;各族均有宗祠统之,岁时祭祀,聚会有期;各族均有族产、义田,恤孤救灾,表彰义行;宗谱系牒齐备,不断修续,一姓相传,千年不乱。所以,清代徽人江登云的《橙阳散志》中才说新安“聚族而居,一姓相传,历数百载,衍千万丁,祠宇、坟茔世守勿替。” & &&虽然,我们通常将“祠”与“堂”连用,称作“祠堂”,但其实“祠”与“堂”仍有区别。对于一个宗族来说,应该“奉先有祠”,而“起居有堂”。因此所谓的“祠”,是指祭祀祖先和宗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所谓“堂”,则是宗族成员“日夕居止,拜起坐立,凶吉燕集,送迎往来”,进行日常活动的场所。我们现在所说的祠堂,严格意义上,指的是宗祠。& & & 徽州宗祠大多都是三进,第一进称“仪门”,或曰“大门”、“大厅”、“过厅”;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称“寝”。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是由古代的“庙”发展演变而来。徽州宗族祠堂里供奉的祖先神主,一般都以尊卑为依据,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尊者,包括始祖、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和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这些“神主”永世不迁,永世不祧,也就是说,永远供奉在寝室的神龛之内,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血食。一类属于卑者,即一般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这些神主,“五世则迁”,也就是说,玄孙死绝,高祖的神主即从宗祠里迁走了。古人认为,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一般无功德祖先的神主,亲尽之后,再继续供奉于神龛之中已无多大意义了。& & &历史上,徽州曾有大小祠堂6000多座,今天它们大部分,都已经倒塌了。10十户之村 不废诵读& & &明清两代,徽州人在科举入仕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徽州,“虽十户村落,亦有讽诵之声。”这是清朝大诗人王世贞说的话,作为文坛盟主,他对徽州区域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当推重。宋元以来,徽州就是一个教育发达地区,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徽商财力的大量投入,徽州教育更加兴盛起来,除按定例设府学、县学外,还设有社学和塾学,以教乡里子弟。据康熙年间的《徽州府志》统计,当时徽州有社学562所,县塾5所,各家族的塾学更是数不胜数,以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此外,徽属六邑还有很多书院,坐堂讲学蔚然成风。据叶显恩教授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共有书院54所,而“以紫阳为大”,“六邑诸儒遵文公遗规,每岁九月讲学于此。”文公是指朱熹。朱熹对徽州人读书致士的推动是巨大的,而徽州在科举上的盛名,也主要来源于朱熹在全国显赫的声名。方志里说,“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一点也不夸张。& & &正是在朱熹的影响下,明清两代徽州人中进士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据统计,徽属六邑明代中进士者,是392名,清代是226名。尽管这是一个很不确切的数字,但也足以反映徽州的人文郁起。蟾宫折桂,魁台历游,在深山僻壤也不乏其人。于是徽州各地便流传有不少科第佳话,如“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三殿撰者,是合歙休二县而言,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状元黄轩为休宁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状元金榜为歙县人;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状元吴锡龄为休宁人。四翰林是指同治十年(1871)辛未同科考中进士并一同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歙县岩寺洪镔、郑村郑成章、潭渡黄崇惺、西溪汪运纶。这四个村镇都坐落在丰乐溪沿岸十里之内,故称十里四翰林。又,歙县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分别于康熙三年(1664)和康熙二十四年(1685)考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和编修,被当地人称之为“同胞翰林”。今天我们到唐模,仍能够看到站立在路边的同胞翰林坊。& & &这些人在科举上的成功,给家族带来了声望,也带来了财富。明以后,徽州由读书科举而入仕的,绝大部分由大族子弟变成了富商子弟。伴随着明清之际徽商势力黄金时代的到来,徽州人读书科第的条件不断改善,大批徽州进士涌现出来,并逐渐把持朝政。11寂寞青春 风雨牌坊& & &走进徽州,最使人感到突兀而且受到震撼的意象,是蓝天下寂寞站立的牌坊。& & &在徽州,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建造牌坊以旌表儒教价值观所认定的优秀人物,是传统社会里各处都有的举动,也不独是在徽州,但在其他地区,却怎么也不可能出现如此数量众多、建造华美的牌坊。& & &但徽州的牌坊,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都是贞节坊。徽州的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贞节牌坊。& & 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在有清一代,达到登峰造极。它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后,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以及宫殿、庙宇、陵墓和主要街道的起点、终点、交叉点,还有桥梁等处,被海外称之为中国的凯旋门。在今天歙县的解放街和打箍井的十字路口上,矗立着一座古朴雄伟的牌坊,名叫“大学士牌坊”,俗称“八脚牌楼”。这是一座纯粹的石坊,梁枋、栏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是歙州相国许国的纪念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许国其人,在明朝的历史上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但许国牌坊却是徽州牌坊最杰出的代表,体现了当时石坊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 &明清时代的徽州,为扬名仕途者建立了很多石坊,许国牌坊只是其中著名的一座。这些牌坊实际上是一座座“科举纪念碑”,它们象征着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者的崇高地位,以及科举成功为家族带来的无上光荣。& & &不过在徽州,说到底最多的还是贞节牌坊。明清两代,仅歙县一邑就拥有节烈妇女8606人,她们寂寞的人生,如同那些田间溪头寂寞站立的牌坊。也不知这8606名妇女,有过怎样的生活?有过怎样的青春和爱情?& & & 徽州最晚的牌坊是位于县城新南街的贞烈砖坊,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今不过100年的时间。一方面它的简陋,表明了曾经喧赫一时的徽商开始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它旌表的人数又最多,共旌表节烈妇女65078人。从这个惊人的数字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徽州妇女群体的祭碑。& & &徽州触目可见的一座又一座节烈牌坊,是无数妇女的血泪凝铸而成。当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去的时候,他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们牺牲的是妇女们的青春和生命。地理知识百科& & &歙县斗山街因侧靠斗山得名,全长500米左右,多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具有徽派街巷独特的幽雅风貌。巷内著名的建筑有:叶氏贞节门,建于明初,表彰一位尊老爱幼的女性;杨家大院,建于清中期,为官宦宅第;许家厅,建于清初,属私塾建筑;黄氏孝烈门坊,建于清初,表彰一位为未婚夫殉节的少女;蛤蟆井,建于唐代,是在岩石中凿出的深井,水质异常清冽。12汪公崇拜 岁时俎豆& & &明清时代,汪公大帝几乎遍及徽州的每一个社屋,而在堪称民间盛大庆典的春秋祷赛活动中,我们也几乎每会必见汪氏父子的身影。据《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故老杂记》上记载,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休宁迎春,共搭台戏一百零九座,金珠缯彩,竞斗靡丽,而规模如此宏大的演剧活动,就是为了酬飨“越国公”的保障之功。越国公就是汪华。汪华活跃于隋唐之际,隋末兵燹,天下板荡,汪华被众人拥戴,攻取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全一方,自称吴王。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顺大唐,持节总管六州军事,授歙州刺史。他后来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归葬歙州。也许是因为统合徽州区域社会的功绩,汪华殁而为神,俗称“汪公大帝”,民间又尊奉为“太阳菩萨”。在徽州人的观念中,汪华崇拜根深蒂固,因此,在徽州的一府六邑,尊奉汪华的庙宇无处不在,汪姓也遍布了整个徽州。歙县贞白里坊往东不远的地方,今天仍存有汪氏的“忠烈祠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坊后就是千百年来越国公享受人间烟火的忠烈祠。& & 旧时徽州,“社则有屋,宗则有祠”,社屋一般建于村落的边缘,特别是表示村界的水口处。祠是表示一姓一族的存在,而社则凸现了一族之在一地的存在,著名徽学专家王振忠以为,这两者分别承当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文化载体。清人《黟山杂咏》:“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记年。最爱风土尤近古,苏公族谱范公田。”& & &所谓“苏公族谱范公田”,是指北宋苏洵和范仲淹对家族制度的创设。苏洵所撰《眉山苏氏族谱》,据说是近世家谱的最初模式;而范仲淹在其家乡广置义田,使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举凡婚丧嫁娶,都能得到义田的赈济。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徽州的家族也纷纷捐置义田,扶孤恤贫,建构祠宇,作为岁时俎豆之地。徽州祠堂祭祖所行的三献礼,是遵循朱熹的《家礼》,极其烦琐费时。这些祭祖活动又分春祭、中元、秋祭、冬祭、祖先诞辰、祖先忌日等等。依据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仲祭祢的古代传统祭祖礼制,徽州宗族祠堂最普遍、最隆重的祠堂祭祖活动是春秋二祭和冬祭。“祢”是死去的父亲在宗庙中立主的名称,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祭祀之日,一些名宗右族往往要号令三通,或鸣锣,或鸣鼓,支丁齐集祠堂,气氛庄严肃穆。地理知识百科& & 徽文化中,汪华崇拜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据徽学专家研究,尊奉汪华的庙宇,在古徽州一州六县无处不见,尤其是六县乡村中的众多社屋,以及堪称庆典的春秋祷赛活动,也几乎必见汪公父子的身影。徽州人通过频繁的迎神赛会,使汪华几乎成了徽州无所不能的地方神。遍布徽州的汪公庙以及汪氏宗祠,也是徽州人祭拜汪华的重要场所,诸如求雨防旱、求子祈福、减病消灾等所有民间活动,都有祭拜汪华的内容。13烟雨廊桥 寂寥古亭& & &整个徽州,到处布满了河流。“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也因此徽州人在长河急流、风涛鼓荡之间,造出了许多桥梁。据民国《歙县志》记载,清末仅歙县一县,就存有各式桥梁441座,占徽州古桥总数的四成以上。& & &现在让我们一同前往练江。练江仅6·5公里长,可就在这样局促的流程中,却负载了九座桥梁,其中著名的有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合称古歙三桥。都是中国传统的石拱桥,远远的,就能看见它特有的长虹一般的造型,优美地跨越在练水之上。太平桥位于富资、布射、丰乐、扬之四水汇合处,在从前的日子,它是婺源、祁门、黟县、休宁进入徽州府治歙县的必经之桥。这是安徽境内最大的古石桥,桥中心原先有亭,两边立有碑记,亭内供奉佛像,解放以后,为了便于汽车通行,将碑亭拆去了。& & 在桥上建亭,或是建廊,歙人称之为桥屋,现代刘敦桢先生命名为“廊桥”。歙县古廊桥尚遗存有十多处,著名的如北岸的北溪桥,许村的高阳桥等等,都是非常非常美丽的桥。& & &许村高阳桥廊屋七间,通面阔21米,进深5·3米,走进去后,有很宽敞的感觉,并不觉得是在桥上。两侧都置有坐凳,也许是因为不知经了多少朝代、坐了多少人吧,这些木质的坐具都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在过去,廊桥属于水口,是村民们歇息娱乐的地方。廊上的龙凤彩绘,在雨天里有些暗淡,廊桥两端的阶梯式三山封火墙,也有些雨意潸潸。据村里的老人们说,在徽州以及外地,三处比较有名的许姓村落,都建有“高阳桥”。一处就是许村,一处是唐模,还有一处,是在江苏的宜兴,那里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徽商侨寓地。“高阳”是“许”的郡望,我们由此可知徽州许氏的古老。只是不知别处的高阳桥,是不是也是这样如许村般美丽的廊桥? & &&站在这样古老的廊桥上,和走在空无一人的翚杭古驿道上一样,我们会被一种复杂的心绪所缠绕。那往往是早晨的八九点钟,周遭有云气缭绕。走在这样寂寂无人的古道上,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徽州历史的古老。走上一段,就能看见古道旁坍塌的亭子,那是茶亭,或是路亭。旧时山路迢迢,行旅艰难,民间视建路亭、茶亭为善举,所以古徽州的主要道路上都是“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由邻近的村落挨户轮年当值。多数茶亭,还赠借给夜行的客人火把和灯烛。& & &那些在漫长而黑暗的徽州古道上亮起的一星两点的火把,该是多么温暖而美丽的意象啊。14打目连 嬉龙灯& & &旧时徽州,常唱目连戏,俗称“打目连”。目连戏又称大戏、愿戏,“愿”是酬神还愿的愿。目连戏的演出一般都与庙会、迎神、祭祀等等活动有关,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比如休宁海阳每年五月初一的五猖庙会,万安每年正月十六的水龙庙会,都必唱目连戏;歙县、绩溪等乡村,凡举办关帝会、太子会、花朝会等等,也都要打目连。“打目连”耗费巨大,徽州因此流传有“一年目连三年熟”的说法,是说连续三年丰收,才能供得起一次目连戏的费用,所以有的村子,一二十年都不打一次目连。& & 目连戏的演出,一般有三天三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等几种,这样,就需要请两个以上的戏班。两个戏班轮流演出,一个白天,一个晚上;晚上的那个班,有时要唱通宵,俗称“两头红”,是说从太阳落山,直唱到太阳出山。& & 在打目连的那些日子里,村庄里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很多外村的村民,翻山越岭、扶老携幼而来,静寂的徽州山野,一下子变得很热闹。目连戏的传统剧目是《目连救母》,又名《目连劝善记》,如我们已经知道的,是祁门清溪人郑之珍所撰写。目连救母的故事源于佛教经典,主题是“孝”与“善”。目连戏的内容一般都与扬善惩恶有关,通俗易懂,有明显的教化作用。& & &除了“打目连”以外,徽州大地上还活跃着各种“龙灯会”,老百姓称之为“嬉龙灯”。嬉龙灯并非仅仅舞龙,而是舞龙、舞凤、舞狮、舞兽的统称。自古以来,舞龙遍及徽州各地,就制作的材料而言,有纸龙、布龙、草龙、灯龙、板龙,等等,而布龙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布龙是先用竹篾制成一节一节的圆篓,然后用一条长布筒套起来,绘以彩色龙鳞,再装上绚丽多彩的龙尾和龙头。嬉舞时在龙身内点燃烛火,由十数人手执撑杆,在龙珠的引逗下,边走边舞,配以锣鼓和爆竹。遇有坦地或祠堂门前,就停下来表演,“蛟龙戏珠”、“金龙盘珠”、“横穿龙门”等等,吸引大量的观众。& & &较少见的是休宁的板龙,习惯上是“一丁一龙”,即村子里15岁以上的男丁,每人自制一节龙身,表演时龙头在前,在经过各家门口时,各家的男丁将自己的龙身接上去,越接越长。还有就是“束稿为龙”,是取田中稻草,扎成龙形,在中秋的晚上游舞。地里的稻子收完了,天上的月亮也圆了,场上坡上,有的是稻草,不如就地取材,舞起草龙,庆祝五谷丰登。地理知识百科& & &目连戏又叫“大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主要流行于旧时的徽、池、宁国、太平四府地域。目连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释典。明万历年间,徽州名士郑之珍一边参加演出目连戏,一边用传奇写法,润补出长达100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名《劝善记》。安徽目连戏因其一开始便在艺术上受到弋阳、青阳腔的影响,主要用高腔形式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和影响很长很大,所以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歙县论坛”法律顾问:王亦文 &律师 &安徽久安律师事务所 ↙点击查看更多【徽州老街】责任编辑:自由 &总编:我是一只鱼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歙县论坛官方微信,发送活动及论坛主要信息的平台,及时了解论坛的动态。请大家积极关注!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徽州的手抄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