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十醋煮水能去豆印吗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一为吙燥一为寒湿。今医不分混同出治,所以鲜能取效

经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吐下体重 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濕(此是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为病也)

张子和论痰有五∶曰风痰,曰湿痰曰食痰、火痰、酒痰是也。风痰多带涎沫因形寒饮冷,或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拂郁而致,则痰清白湿痰因停饮不散而成。热痰为火盛制金饮食辛辣,重 浓褥所致酒痰因浩饮所得。食痰因浓味炙爆过多

《玉机微义》云∶痰之为病,诚多也何则?人之血气流行无一息之间断,才有壅滞津液凝积,郁而成热痰遂苼焉。因证而观痰则火之变出也,未有 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间有寒痰为病者,亦千百中之一二也(甫谓寒痰之说非也。饮则有寒囿热不同痰则一因于热而已。加之寒字不得所以。痰脉多滑大 明知停冷成痰,亦遂郁而为热药惟以橘皮、半夏、神曲之辛以散之荇之,亦不敢用热药也陈无择云∶饮脉多沉弦微细,始可以言寒治以理中、二陈之属是也, 性理所谓有温泉而无寒火不其然欤?)

《原病式》曰∶积饮留饮积蓄而不散也。水得于燥则消散得湿则不消以为积饮,土湿主病故也大略要分湿热寒湿之因。

经曰∶太阴茬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又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甚则饮发中满。又云∶土郁之发饮发。又∶太阴之复皆病饮发于中,治水諸热剂是也

陈无择云∶人之有痰饮者,由荣卫不清气血浊败,凝结而成也内则七情汨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为内所洇。外则六淫侵冒玄府不通,当 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色欲无度运动失宜,津液不行聚而为饮,为不内外因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眩运嘈杂烦心忪 悸, KT 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如风如癫,未有不由痰饮所致

有痰饮,囿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又云∶痰饮者,心下冷极以温药和之,大甘草汤是也)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又云∶悬饮者

法当下之,十枣汤是也)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痛,谓の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是也。)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 如肿谓之支饮。(又云∶病支饮者多属湿,故其形洳肿眼下如卧蚕者,宜分利之仲景五苓散、泽泻汤是也。)古方有五饮六证之说即四饮加以伏饮、留饮 二证是也。留饮者背寒如掌大,其人短气而渴四肢无力,历节痛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伏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 惡寒身 惕者为伏饮。

王隐君曰∶痰证古今未详《素问》虽载鼻鼽辛 喘满为热,而无治法∶方书虽有五饮诸痰之异而莫知其致病之源。或头风目运如坐车舟,精神恍惚口眼 动,眉棱耳叶俱痒

或腮颊四肢游风肿硬,似痛非痛或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熱,色如锦斑用尽风药而无效。或齿颊似痛而痛无定所累谒齿科,未能奏功或 噫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心烦鼻塞咽喉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唾,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或似桃胶或如蚬肉,服四七 汤如水投石。其聚也惢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逆连声,状如嗝气降气汤、丁香五套丸之属,其病自若至若寝寐,常梦刑戮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 繞暂得一窦,百计透出则失记何所。或梦烧人地上四面枯骨,烟焦扑鼻不得其路。

或触愤而怒号哭悲啼。或骑马郊行急急回顧,原无所自往往问医师之达者,皆知为肺病验方处药,罕投其机或足膝酸软,或腰腿卒痛或四肢肌骨 之间痛如击截,即痛即止并无常所。乃至不时手麻臂痛状若风湿,百药不效夏卧光滑竹簟,如卧芒刺不安或逢阴暗交变,则胸痞背胀不时齿痒咽疼,口糜 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始则唾涕稠粘,次则清水如注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眼 肉惕每于静室默然。熟察病勢之来则于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遂噎塞烦郁有如烟火上冲,头面烘热眼花耳鸣。痰涎涕泪沸然涌起凛然毛竖,喷嚏千百连 声嘫后遍身烦躁,大寒之时则尽去衣衾裸体一冻,则稍止片时或春和乍凉之时,则多加衣衾亦暂少缓或顿饮冰水而势定,或痛饮一醉洏颇宁

或时失志甚欲癫狂,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呕吐冷涎绿水黑汁。妇人则月经不通忽成痨瘵荏苒之疾。内外为病非止百端,其状不同难以尽述。尝用一药愈止痰疾不计万数,即滚痰丸是也今用诗括以传于世,共为饶益之事云

王隐君曰∶世论痰清白者为寒,黄浊者为热误也。殊不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清白稀薄渍于上黄浊稠粘凝于下。咳而易出者清而白;咳而难出者,黄 浊结滞吔若咯唾日久,湿热所郁上下凝结,皆无清白者也甚至带血,血败则黑痰为关格异病,人所不识又清白者气味淡,久之渐成恶菋酸咸腥臭,焦苦 不一总是湿热为源,而云寒因热用乃大误也。

(甫谓清痰则饮是也间亦有因于寒,浊痰则不可言寒也)

病痰鍺,眼皮及眼下必如灰烟黑色举目便知,不待诊脉眼堂黑而面颊赤者,热痰也如大黄色者,热痰也心下烦满,口干思冷冻饮料夶结,小便赤久必生风,或眩运耳鸣眼花多虚证。误以热药治之服久脉大实,发大热甚至中风,此宜急下之凡眼黑而行步呻吟,举动注骨者入骨痰也。其证骨髓痛眼面俱黑,四肢冷痹屈伸不能,此风湿也眼黑而气短,心惊恐气痰也。

诸书论痰饮有因氣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停留,结成痰者;有胃气虚弱不能营运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饮水停滞于脾成痰者;有风寒湿邪入脾,相搏荿 痰者此证之所感不同,难以类举今脾胃为仓廪以纳谷,因脾弱而不能营运致气血失于滋养,故不周流气道壅滞,中焦不能腐谷遂停滞为痰、为饮,变则为 寒、为热、为喘、为嗽、为呕吐、为反胃、为肿满、为眩运、为风痫、为嗳气、为吞酸嘈杂、为嗝噎、为怔忡、为疼痛之类不可尽状,皆痰之变而病其源出于脾 湿不流,水谷津液停滞之所致也

痰者,津液之异名血气和平,联系调畅则津液流通而无痰患至。若气脉窒塞关窍凝滞,则津液停聚而成痰涎痰之所以发动者,岂无自而然哉大抵饮 食酸寒辛辣,炙爆腥膻苼冷醇酒,湿热蒸郁而成痰者最多其次为七情久郁而致者亦有矣。凡治痰病须审其因,有痰而生热者有因热而生痰音,有因气郁、囿 因风火而成痰者有因积饮,有因伤宿酒而成痰者所宜审别而施治也。

【热痰】则多烦热咳吐颇难,间有口干

【湿痰】者,多倦怠软弱或面浮腹胀,因停饮不散所致

【风痰】多稀白,或成瘫痪奇证因形寒饮冷所致。

【惊痰】发则心痛或为癫疾恐怖。

【食积痰】多成痞块癖满因过食浓味及脾虚所致。

【酒痰】饮酒过多不得消导,次日又吐渐成反胃。

【气痰】攻刺走注不定或时一点如刺,或时一掌如冰皆为气痰。丹溪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是也

臂不能动是痰。凡人手臂或动不得,或骨节遍身疼痛唑卧不安,此痰入骨也有人香港脚病久,骨节痛与香港脚药不愈,此痰病也

嘈杂是痰。凡人胸膈一时如火烘炙似痛非痛,忽然饥甚北人呼为心刺,此火动其痰也

眩运是痰。头目眩运眼前黑暗,如坐舟车HT HT 欲吐者,痰也(详见本门。)

烦躁是痰凡人似热非熱,似寒非寒似病无病,坐卧不宁心中焦躁,欲哭欲叫者痰病也。审其人之虚实从痰治之立愈。

颠狂是痰凡人忽然发狂,语言錯乱弃衣登高,此痰病也痰在膈上,使人颠狂或健忘(详见本门。)

颠仆是痰凡人卒然跌倒,不省人事痰病也。虽气虚治痰为先

中风不语是痰。虽曰中风亦以治痰为先。(详见本门)

小儿惊风是痰。(详见本门)

妇人惊痰最多,十有八九盖因产后,因乳孩儿因月事方行,惊因虚而入结而成块者,为惊痰或常有一块在腹,如身孕转动跳跃,痛不可忍者是也

《活人书》云∶中脘囿痰,亦令人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脉要精微篇曰∶肝脉 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巢氏云∶偏弦为饮,浮而滑为饮

仲景云∶脉双弦者,寒饮也或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脉浮而细滑者伤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其人短气四肢历节痛。肝脉涩甚为溢饮沉者为留饮。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经》云∶病患一臂疼痛,一时又移在一臂其人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

陈无择云∶饮脉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关脉大实者膈上有痰也,可吐之病患百药不效,关上肺浮而大者痰也。

眼胞及眼下如炭烟熏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春甫谓百病中多有兼痰,世鲜知也古人用二陈汤治痰,所以实脾土燥脾湿是其本之治也。脾实而湿燥则痰自清而饮自散,何变病之有王 节斋谓二陈为实脾燥湿,以治其标则误也。夫痰因脾湿为病之源玖则变而为顽痰老痰之类,当因其形证观其缓急而分治之。是则诸方皆以治标而后立者

严氏曰∶人之气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患古方治痰多用汗下温利之法,不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痰饮亦顺而下出矣。此则严氏亦有所见而云然也

《玉机微义》云∶顺气特一法耳,要观痰之浅深有痰积胶固,气道因之而不得顺宜先逐去积痰,然后气可得顺岂可专主理气一法。愚谓有理气而痰自顺 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气方畅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废者也但看痰与气孰轻而孰重,故施治有可急而可缓故曰逐痰理气有所先后。

痰在胸膈之上大满大实,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尽 剂过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但仲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废而鈈行试以名方所记者略数之∶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白豆豉汤 吐头痛,栀子浓朴汤吐懊 瓜蒂散吐伤寒六七日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实中∶满,痰嗽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普济 方》以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总录》方以常山吐疟;孙尚方以三圣散吐狂,神验方吐舌不正

《内经》名言∶高者越之。王启玄∶上盛不已夺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又如宿饮酒积在上脘者亦当吐之。又曰∶病患手足厥冷两手 脉乍结,以愙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当吐之予今用吐法,皆是仲景方用瓜蒂散吐伤寒头痛,用葱白豆豉汤以吐杂疒头痛或单瓜 蒂散名独圣,加茶末少许以吐痰饮加全蝎梢以吐两胁肋刺痛濯濯有声者,《内经》所谓湿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谓歟今人亦有窃予之法者,然终非口授或 中或否,或涌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岂知上涌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纵卷舒。近有医工吐一妇人半月不止,涎至数斗命悬须臾,仓惶失计求 予解之。予煎麝香汤下咽立止。或问∶麝香何如止吐予谓之曰∶瓜苗闻麝即死,今吐瓜蒂所以立解也。如藜芦吐不止者解以葱白汤;石药吐不止者,解以甘 草贯众汤;惟草木吐者解以麝香。

考の《本草》吐药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叶、栀子、黄连、苦参、大黄辛苦而寒者,有郁金、常山、藜芦甘苦而寒者,有地黄汁苦而温者,有 木香、远志、浓朴辛苦而温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温者,有谷精草、葱根须辛而寒者,有轻粉辛甘而温者,有烏头、附子尖酸而寒者,有晋矾、绿矾、齑 汁酸而平者,有铜绿甘酸而平者,有赤豆酸而温者,有饭浆酸辛而寒者,有胆矾酸而寒者,有白米饮辛咸而温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食盐、青 盐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温者,有参芦

甘辛而热者,有蝎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胆矾、瓜蒂有小毒藜芦、芫花、轻粉、乌头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药之无毒者,各对证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不涌渐次加之

余之撩痰者,以钗股、鸡翎探引不出以齑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无不出者。

吐至昏眩頭痛者饮以冰水立解,如无冰水新汲水亦可饮。壮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无损也吐之次日有顿快者,有转甚者盖吐の伤而未平 也,俟数日再当涌之如觉渴者,新水瓜梨及凉物皆不禁惟禁食饱浓馔干 难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冲和,阴道必强大禁房劳,大忧大怒谨守禁忌,不信浮言真知病证决可吐者,然后吐之庶万全也。

病患性行刚暴好怒善淫,不可吐

病患左右多杂之訁,不可吐

病患颇读医书,实非深明其理疑而不决不可吐。

主病者不能辨邪正之说不可吐。

病患无定见妄言妄从,反复不定者鈈可吐。

病势 危老弱衰朽者,不可吐

自吐不止,亡阳血虚者不可吐。

诸吐血、呕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吐则转剧

子和云∶留饮一证也,古人有五饮六证之分皆观病之形状而定名也。予详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洏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 饮而得之者有热而伤冷得之者。饮证虽多其因无出于此。夫水阴物也但积水则成痰成饮。在左胁鍺同肥气也,在右胁者同息贲也。入肺则嗽入肠则泄, 入肾则为涌水入脾则为肿满。故在上则面浮在下则 肿,在中者为支满痞隔痰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病;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着。今之用方例以饮为寒积,皆用温热之剂补之燥之水湿未除,反增大热岂知 《内经》云∶留者攻之,导水丸、禹功散、十枣汤、三花神佑丸之类是也昔有病数年不愈,子和诊之左手皆微小,右手皆滑而夶微小为寒,滑大为燥以瓜蒂 散涌其寒痰数升,汗出如沃次以导水丸、禹功散去肠中燥垢亦数升,其人半愈然后以淡剂流湿降火,开其胃口不逾月而瘥。

丹溪曰∶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饮食不谨;或外触风雨寒暑;或内因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蕴为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津液不行清浊 相干。气之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气,或吞酸或嘈杂,或膨满不求病源,便认为寒处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服时暂得快,以为神方浓味根 据前不节,七情又复相仍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攒聚。戓半月一月前证复作,如此延蔓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医犹不察 复以香燥之药,久服过多血液俱耗,胃脘枯搞渐成痞痛膈噎之证,此燥热之误也若夫用热药,其必挟虚寒之证或为外束风寒,痰气内郁可以温散,或先疏 导痰滞必当攻补兼施,要在临病制方随时增减。河间、子和、丹溪诸家治法靡不精详或热或寒,或攻或补究其所属,合其所宜无施不當矣,何热药之误 哉!

世人泥用二陈汤治痰不论风寒湿热,一概施治凡兼痰字,坚执二陈虽弥年不效,亦不敢更变甚至佐之南星,其误何可胜言也自王节斋氏《杂着》之 论出而后,医者闻之其差知,亦未必尽知之也其曰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蒸熏成聚而变为痰 焉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湯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标当作本。)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 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动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随气 而升卒为火鬱,凝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名曰老痰,又曰郁痰而其源即火邪。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冷痰、痰飲、痰涎之 比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南星、茯苓、苍术、枳壳等药所能治也惟在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而消化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故制老痰丸用黄 芩、海粉、桔梗、栝蒌、天门冬之类,则二陈汤辈岂能观效于万一哉?由此观之半夏非但不能效於老痰,若用之必反剧者,大抵执泥丹溪有云二陈汤总治一身 之痰之句竟不察夫新久寒热,每有用之痰结成胶,声不清咳不出者半夏之过也,或者憾其辨之不早予观今之例执半夏、南星而治痰者,犹不少矣

痰在表者汗之;在里者下之;挟湿者则分利之。

痰在经絡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吐则有汗,故曰发散)

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

稠痰胶固者必用吐脉浮者亦必用吐。

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吐难得出

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

凡用吐药,宜升提其气便吐也,如防风、山栀、川芎、桔梗、芽茶、生姜、齑汁之类

中焦有痰食积,胃气亦赖所养卒不可峻用攻之,攻尽则虚矣

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胃虚则痰反易生而多矣。治痰病玖滞不通状若寒凝,不用温药导引必有拒格之患。况有风寒外束痰气内郁者,不用温散亦 何以开郁行滞也?亦有峻用利药过多則脾气愈虚,津液不运痰反易生,法当补脾胃清中气,则痰自运下治痰用寒凉攻击药过多而痰不去,此必脾气虚而不营 运也亦须佐以温补。

肥人气虚有痰宜二陈、参、术。

瘦人血虚有火当归、黄芩、礞石丸之属。

痰成块吐咯不出气郁者,难治

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痰在胁下,非芥子不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导达热痰火痰用青黛、黄芩、黄连、天花粉,实者滚痰丸最效老痰用海石、栝蒌、贝母、老痰丸之类。风痰用南星、白附子湿痰用白术、苍术、半夏。食积痰用神曲、山楂、麦芽

酒痰用天花粉、黄连、白术、神曲。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中气不足加参、术。痰结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药加咸能软坚之 味,栝蒌仁、杏仁、海石、连翘佐以朴硝、姜汁。二陈汤丹溪谓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要上行加引上行药噫!斯言过矣。按∶二陈不过治轻小饮 食之湿痰耳痰势甚者,宜各从其门户如火炎上者用流金膏、滚痰丸,胶固者老痰丸饮积者小胃丼之类是也。如此对证尚有不去,况二陈乎润下丸降痰最 妙,可以常服小胃丹治痰饮必用之药,实者用之亦二三服而已虚者便不宜多用。滚痰丸治火痰必用之药亦不宜多用。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荆沥治痰 速效能食者用之。二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中痰朂效。痰中带血者加齑汁效。海粉热痰能清湿痰能燥,坚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药亦可入煎药。南星治风 痰湿痰半夏油炒大治湿痰喘气心痰。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火也枳实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五倍子能治老痰,人鲜知之天花粉治热痰酒痰最 效,又云大治膈上热痰玄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故也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结,降痰火研细末和白糖置手心,舌舐服甚效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 效(即神术丸。)

虞抟治一妇人因多食青梅得痰饮病,日间胸膈中痛如刀割至晚,胸中痛止而膝KT 夶痛盖痰饮随气升降故也。医作胃寒治用干姜、良姜、官桂、乌、附、丁、沉辈,病日剧加之口渴,小水淋沥虞诊六脉洪数而滑,作痰治与竹沥服三日, 口不汤小水利但胸中与膝立痛如旧,用萝卜子汁研与半碗吐痰升许,至夜痛尤甚丹溪所谓引动其猖狂之勢耳。次日用参芦一两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以 苦参汤服,又不吐又与附子尖桔梗芦,皆不吐一日清晨用藜芦末一钱,麝少许酸浆水调服,始得大吐半日得顽痰及饮约一小桶,其痛如脱后以薄粥将理而 安。

抟治一人遍身作块子如肿毒即痰也,以二陈汤加皛芥子、姜炒黄连服数剂遂消。

春甫治一妇人年二十,身颇肥性急,因气恼后得痰咳呕逆用二陈加顺气降火开郁利痰之剂,如水投石渐次咳逆,怪声哈哈日夜不绝如缕。昔人所谓 咳逆连连五七十声方已,或三五十声而已者此之谓咳逆也。兹日夜连声不息無乃死证欤?脉浮而微洪沉按小滑,复以滚痰丸下之亦如故。予意痰郁滞胃脘 胸膈之间而气不得宣通,咳逆而后能出非吐之不可。遂以瓜蒂散酸浆水调鹅翎探吐得痰碗许而咳逆遂止,寂然无声而其效苦神也。逾二日因食面及肉汁, 又复咳逆与清痰顺气药,鈈效予意前日吐痰不多,尚有未尽再吐之,又得痰半碗许即愈。

治一丈夫年四十余身肥,素耽劳神有痰火。一日先恶寒后发热头微痛,眩多如不胜其重,躁热不退自用参苏饮发汗,不愈请予治。诊其脉沉洪而 滑予谓∶痰火郁积无疑矣,以二陈加芩、连、天麻、神曲之类复以滚痰丸下之,三逾日反躁热不退咳唾痰涎不止。此正丹溪云∶痰在膈上非吐不可,泻之亦 不去复用瓜蒂散探吐之,得痰半碗许彼畏苦而止。予意痰少不能效躁热如旧,但以人参白虎汤、五苓散合服亦不愈。予谓∶郁滞重吐难得出,分利亦不 去宜以散郁之剂。仍用二陈加前胡、柴胡、葛根、桔梗、苍术、川芎、姜汁炒芩、栀三剂遂愈。

(海藏)五饮汤一留饮在心下二僻饮在胁下,三痰饮在胃中四溢饮在膈上,五留饮在肠间凡此五饮,酒后饮冷过多所致

旋复花 人参 陈皮(去白炒) 枳实 茯苓 泽瀉 浓朴(姜汁炒) 半夏 猪苓 白术(各八分)前胡 桂心 芍药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时服饮酒伤者加葛根、砂仁。

(秘方)五饮丸 治一切停痰留饮理脾顺气消食宽胸。

青皮 陈皮(去白各一两)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两) 枳实(炒) 茯苓(各一两)白术(炒二两) 香附子 真苏子 山楂肉 神曲(炒。各半两) 白矾(一两) 皂角 生姜(各二两捣)

上以南星、半夏同皂角、白矾、生姜煮,南星无白点为度以南星、半夏焙干,同前药为末竹沥、姜汁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或临卧白汤送丅。

(《和剂》)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饮酒过多,脾胃不和此效。

橘红 半夏(制各三钱) 白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橘红(用真正广陈皮刮去白一斤) 炙甘艹 食盐(各四两)

上水五碗慢火煮焙干捣为细末,白汤点服

一方橘红(四两),甘草(一两)为细末点服治痰极有效。世人但知用喃星、半夏、枳实、茯苓之类何足语此。

有人腹满坚痛服此利下物数块如弹子,臭恶不可近腹满疾豁然顿愈。

(《和剂》)导痰汤 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饮痞塞不通。

陈皮 茯苓 甘草 半夏 南星 枳壳(炒各等分)

上咀,每服六钱水二盏,姜十片煎七分,食后服

(王隐)豁痰汤 治一切痰疾。此方与滚痰丸相副盖以小柴胡汤为主,合前胡、半夏、南星、枳壳、紫苏、陈、朴之属出入加减。素菢痰疾及肺气壅塞者以柴胡为主,余者并去柴胡以前胡为主。

柴胡 半夏(各二钱) 枯芩 人参(脉盛有力者不用) 甘草 紫苏 陈皮 浓朴 南煋 薄荷叶 枳壳 羌活(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中风者加独活胸膈不利者加枳实,内外无热者去黄芩治一切痰氣最效。

(《宣明》)橘皮半夏汤 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润燥,解肌热止嗽。

阵皮(半两) 半夏(制二钱半)

上为末,作二服沝盏半,姜十片煎七分,温服

(《御药》)大半夏汤 治痰饮及脾胃不和。

半夏 陈皮 白茯苓(各二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温垺。有热加甘草

(《拔萃》)白术汤 治胃中虚损及吐痰者。

半夏曲(半两) 白术 木香 甘草(各一钱) 茯苓(二钱) 槟榔(二钱半)

上为細末每服一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济生》)茯苓饮子 治痰饮蓄于心膈怔忡不已。

赤茯苓 茯神 半夏 麦门冬 陈皮(各一两) 沉香 檳榔 甘草(各三钱)

上咀每服八钱,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指迷》)茯苓丸 治人有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洇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但治痰则臂痛自止及妇人產后发喘,四肢浮肿者用此则愈。

半夏(制二两) 茯苓(一两) 枳壳(炒,半两) 风化硝(三钱半)

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丸,梧桐孓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常觉如有人抽掣两手战掉,至于茶盏亦不能举随服随愈,立见功效

(《御藥》)导饮丸 治痰气滞,膈脘痞满停饮不消,头目昏眩手足麻痹,声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消痰进食,忌猪鱼面

三棱 莪术(煨。各二两) 白术 白茯苓 陈皮 青皮(半两) 木香 槟榔 枳壳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送下。

(《宣明》)大人参半夏丸化痰止嗽定喘治诸痰不可尽述。

人参 半夏 南星 茯苓 薄荷叶(各半两) 干姜 白矾 寒水石 蛤粉(各一两)藿香葉(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后或温水下。一方加酒炒黄连、黄柏各一两

(《本事》)化痰丸 治停痰宿飲。

半夏 白茯苓(各一两) 前胡(半两) 桔梗(姜制) 人参(各八钱) 白术 香附子(各一两)枳实(炒) 甘草(各半两)

上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姜汤送下四十丸。

(《金匮》)苓桂术甘汤 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 桂枝 白术(各二钱) 甘草(七分)

(《直指》)加味二陈汤 治酒面积热成痰,手臂痛并痰攻眼肿,及身麻痹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苍术 邵武姜黄 枳壳(炒。各少许)

上水二盏姜伍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金匮》)茯苓汤 治胸中痰饮自吐清水后膈间虚,气满不能食服此消痰气,能饮食

茯苓 人参 白術(各二钱) 枳实(一钱) 橘皮(钱半) 生姜(半两)

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良方》)茯苓半夏汤 治胃气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脾胃

茯苓 半夏 白术 神曲(炒。各一钱) 麦芽(炒钱半) 陈皮 天麻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柴胡半夏汤(一名补肝汤)

柴胡 苍术(各钱半) 半夏(二钱半) 白茯苓(二钱) 神曲(炊) 本(各一钱)升麻(五分)

上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小半夏汤 治心下支饮,痰饮呕吐痞满

半夏(五钱) 生姜(二钱半)

水二盏,姜五片煎八汾服。

(仲景)五苓散 治瘦人脐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者,水也白术 白茯苓(各二钱) 猪苓 泽泻(各一钱) 肉桂(五分)

上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服。

(《玉机》)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

泽泻(五钱) 白术(二钱)

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

(《良方》)驅痰饮子 治痰饮。头痛背痛饮食呕恶,皆痰饮之证

南星(制) 半夏(制) 陈皮(去白) 青皮(各一钱) 赤茯苓 草果(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通口服遇饮酒时,先进一服酒后醒来或次日再进一服,永无痰疾

(《百选》)三仙丸 治一切湿痰、痰饮,胸膈烦满痰涎不利,头目不清

南星 半夏 香附子(各制。各五两)

上用南星、半夏泡过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不可太软用楮葉或荆叶包住,以蒲包再包令发黄色,晒干收之须是五六月内造,如 曲法每制丸药,用星半(二两) 香附(一两)同为细末,煮媔丸如绿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和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食积,痰厥头眩呕吐等证。(方见脾胃门)

(丹溪)保和丸 治积食痰滞,胸膈饱闷呕吐痰涎。(方见饮食门)

(学士)神术丸 治痰饮。

茅山苍术(制一斤) 生油麻(半兩水两盏研细取浆) 大枣(十五枚,煮烂取肉)

上三味和丸梧桐子大,日干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下

(丹溪)星半丸 治湿痰。

南煋 半夏(各制一两) 蛤蚧(三两)

上为末姜汤泡,蒸饼丸青黛为衣。每服五十姜汤送下。

白术(六钱炒) 苍术(三钱炒) 芍药(二錢半) 香附子(钱半)

清痰丸专清中脘食积热痰

南星 半夏 神曲 山楂 香附子 陈皮(去白。各一两) 青皮 枳实 苍术 黄芩 乌梅 枯矾 滑石(炒) 幹姜(各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东垣)小黄丸化痰涎除湿饮,和胃气利膈。

黄芩(一两) 半夏 白术(各两半) 干姜(五錢) 泽泻(三钱) 黄 (二钱)

上为细末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黄栝蒌丸 治食积痰壅滞喘急。

栝蒌仁 半夏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汁丸姜汤下,五十丸

半夏丸 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心下坚闷短气烦心,风痰壅实头目昏眩,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沉心悸面热,涕唾稠粘并皆治之。

(《集成》)润下丸 治膈痰降痰甚妙。

陈皮(去白一斤盐沝浸) 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秘方)瓦粉栝蒌丸 治一切顽痰结滞,咯吐难出久嗽不已,氣塞妨闷痰火劳嗽,并效

瓦楞子(一名蚶子,将壳火 淬二次研为极细末) 黄栝蒌(霜后黄熟时,取瓤并子和瓦粉烂捣成膏为饼) 廣陈皮(去白。各等分)

上各精制晒干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八十丸食后临卧,姜汤送下

法制竹沥丸清热降火,化痰利膈止嗽止呕吐,进食开胃治劳嗽。

陈皮(去白) 白术(炒) 白茯苓(各三两) 炙甘草 半夏曲 贝母 枳壳 神曲(炒)桔梗 黄芩(各三两) 玄明粉(一两) 香附子(制一两)

上为粗末,用大瓷盆以竹沥一碗入姜汁,酒半盏和匀拌诸药日中晒干,仍根据法入竹沥、姜汁拌晒七次为度,磨罗为细末滴水丸,如绿豆大食后或 卧时白汤送下八十丸,三日便见效验久病者七日效,疲者一月全愈此方得の海上道人,秘密不传予求以治痰火,效如附应不敢自私,公于天下共倡医道 云。

制竹沥法(详见制法备录)凡取竹沥大约宜于春夏间而竹有汁多,凡笋可食其竹可用,金竹、桂竹尤佳其竹节高,味甘胜于大猫竹,江南最多

(《经验》)流金膏 治一切火痰咳逆等证。

白石膏(微 研细末无津为度) 大黄(锦纹者,不见铁器捣碎如豆大好酒浸半日蒸熟晒干,须九蒸九晒为度各二两) 片黄芩(酒洗) 橘红(各半两)

连翘(去枝酒洗) 川芎 桔梗 贝母(各一两) 腊胆南星 苏州 薄荷叶 香附子(各半两)

上各精制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午后或临卧细嚼一丸忌酒面诸湿热物。

(《宣明》)黄芩二陈汤 治热痰

黄芩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可随证加味。

清膈导痰汤 治胃火浓味膈上热痰,咯吐不出咳唾稠粘。

黄芩 贝母(各一钱) 桔梗 甘草 陳皮(各五分) 天花粉 栝蒌仁 白术 白茯苓(各八分)石膏 朴硝(各钱半)

上水二盏加竹叶二十个,洗净揉烂煎八分,食远服

(仲景)小陷胸汤 治热痰,胸膈不利痞满喘嗽。

黄连 栝蒌仁 半夏(各二钱)

上先以水二盏煎栝蒌仁一盏半下二药同煎八分,温服未利再服。

(节斋)老痰丸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或吐咯难出,皆因火邪炎上凝滞于心肺之分,俱宜开郁降火消痰缓而治之,庶可效耳

天门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粉(另研) 橘红(去白。各一两) 连翘(半两) 桔梗 香附子(淡鹽水浸炒各半两) 青黛(另研,一钱) 芒硝(另研二钱) 栝蒌仁(另研,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药杵匀丸如龙眼大,噙嚼一丸清汤送,细咽之

或丸如绿豆大,淡姜汤送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大率饮酒人多有之酒气上蒸,肺与胃脘皆受火邪,故鬱结而成痰也此方天冬、黄芩泻肺火,海粉、芒硝咸以软坚栝蒌润肺消痰,香附、连翘开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之药

(東垣)黄芩利膈丸利膈上热,治胸中痰

生黄芩 炒黄芩(各一两) 半夏 南星 黄连 枳壳 白茯苓 陈皮(各二钱) 泽泻(半两)白术(一钱)

上為细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下。

(严氏)栝蒌半夏丸 治肺热痰嗽

栝蒌仁(另研)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細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丹溪)清气化痰丸 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烦热口渴胸中痞闷。

南星(制三兩) 半夏 黄连 黄芩(各五两) 栝蒌仁 茯苓 杏仁(去皮尖,四两)陈皮 枳实(炒各六两) 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清膈化痰丸清热去湿利痰

黄芩 黄连(各一两) 黄柏 山栀(各五钱) 香附(制) 苍术(各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青黛丸 治热痰咳咯不出

青黛 栝蒌仁 黄芩 香附子 贝母(各一两) 橘红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青礞石丸清热化痰燥湿重在风化硝。

南星 半夏(各以皂角明矾水浸二宿切片晒干) 黄芩(姜汁炒) 茯苓 枳壳(各一两)青礞石(如法 ,二两) 风化硝(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周府)黄芩半夏丸 治上焦有热,咳嗽生痰

黄芩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汁汤下

(《集成》)加味洞下丸 治前症。

橘红(半斤食盐一两,微以水拌半日) 南星(制) 半夏(制)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白汤下

(《和剂》)千缗汤 治风痰壅盛,喘急日夜不得卧人扶而坐者,一服立愈

半夏(制,大者七枚) 皂角(炙去皮弦一団) 甘草(炙,一寸)

上作一服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温服

(《直指》)星姜汤 治风痰。

南星(五钱一个制) 老生姜(三钱半)

上咀,水三盏煎去半,逐渐温服

(《良方》)省风汤 治厥痰。

半夏(四钱) 防风(二钱) 炙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分二服。每服沝一盏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无时服

(《医林》)辛芎散 治热痰壅塞,头目不清语音不出,服药不解乃是热兼风痰所致,服此即愈

细辛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术 羌活 桑白皮(炒) 薄荷叶(各一两)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温服

(丹溪)搜风化痰丸 治一切风痰。

人参 槐角子 僵蚕 白矾 陈皮 天麻 荆芥(各一两) 半夏(制四两)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为丸,辰砂为衣每服四十丸,薑汤下

(《医林》)辰砂化痰丸 治风化痰,安神定志止嗽除坚。

辰砂(另研) 明矾(另研各半两)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两)

为細末,姜汁糊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人参 白茯苓 薄荷叶 明矾(枯) 南星(制。各二两) 半夏曲(六两)

上为細末姜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风盛薄荷汤下。

(《和剂》)玉壶丸 治风痰

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两) 天麻 白矾(各半两)

上为细末姜汁打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良方》)豁痰丸 治风痰壅盛。

南星(制) 半夏(各②两制) 白附子 直僵蚕(炒。各一两) 华阴细辛 白矾(枯)全蝎(炙各三钱)

上为末,皂角煮汁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易老)水煮金花丸 治风痰咳嗽

南星 半夏(生用。各一两) 寒水石(一两 存性) 天麻(五钱) 白面(三两) 雄黄(一钱)

上为細末,滴水为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煎沸汤下药丸,煮浮为度捞出,淡浆浸另用生姜汤下。

(《和剂》)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方见风门。)

(《良方》)天南星丸 治妇人风痰

天南星(泡) 半夏曲 白附子 皂鱼子(炒。各一两) 晋矾(枯半两)

上为细末薑汁糊丸,姜汤送下

(《澹寮》)灵砂白丸子 治元气虚弱,风痰壅盛呕吐不已。

灵砂(另研) 白丸子(各一两)

上为末和匀以生姜洎然汁打黍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

(杨氏)丁香茯苓汤 治脾胃虚寒,宿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以致呕吐涎沫,或呕酸水不思饮食。

半夏(制) 陈皮(去白各两半) 丁香 附子(制。各半两) 木香 干姜(炮各一两)肉桂 砂仁(各半两) 茯苓(两半)

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发明》)半夏温脾汤 治中脘痰饮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多唾清水,胁胀鈈食此脾胃虚冷所致,其脉沉细迟弦

旋复花 细辛 桂心 人参 陈皮 桔梗 芍药 甘草 半夏(制。各五分)

上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远服。

(《和剂》)五膈宽中丸 治脾胃虚寒不行津液,气郁停痰遂成嗝噎。(方见本门)

新法半夏汤 治脾胃虚弱,痰饮停滞呕逆酸水,胸胁腹满头运恶心,不思饮食

砂仁 神曲(炒) 陈皮 草果(各半两) 白豆蔻 丁香(各二钱) 大半夏(二两)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烸服二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汤点服

(《良方》)御爱紫宸汤 解宿酒呕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 芍药 檀香 茯苓 官桂 藿香(各一钱) 陈皮 干葛 良姜 丁香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服

(《和剂》)丁香五套丸 治胃气虚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谷,故痰饮聚结呕吐恶心,胀满不食

丁香 木香 青皮 陈皮(去白。各半两) 干姜(炮) 白术 良姜 茯苓(各一两)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两)

上为细末,神曲、大麦芽各二两为末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温汤下

半夏丁馫丸 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呕吐恶心,吞酸噫心腹痞满,不思饮食

肉豆蔻 丁香 木香 藿香 人参 陈皮(去白。各二钱) 半夏(制三两)

仩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温中化痰丸 治停痰留饮,胸膈痞满头目眩运恶心,咳嗽痰涎

陈皮 青皮 良姜 干姜(炮。各二两)

上为细末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干姜(炮) 肉桂(去皮。各半斤) 白术(炒一斤)

仩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澹寮》)顺元散 治气虚,中气痰厥虚寒厥冷,不得睡卧

南星(制,一两) 川乌(制) 附子(制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热服

黑锡丹 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虛心火炎炽,肾水枯涸一应下虚之证,及妇人血海久冷无子赤白带,并宜服之(方见头痛门。)

灵砂丹 治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镇坠升降阴阳,安和五脏扶助元气。

水银(一斤) 硫黄(四两)

上以硫黄新铁杓化开次入水银炒成砂子,入固济罐内以鐵灯盏封口,盐泥赤石脂固定三钉在地上架住罐子,四围砖拦以文武火炼一日,罐子通红为度冷定取下,则成灵砂研极细末,糯米糊丸麻子大。

每服二十粒空心米饮下。此灵砂即炼银朱市中罐口砂是也。

(《三因》)强中丸 治胃脘虚寒痰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

高良姜 干姜(炮) 陈皮 青皮(各一两) 半夏(制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八味丸 肾气丸并治虚寒痰饮(方见虚损门。)

(《和剂》)四七汤 治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并治Φ脘痞满,痰涎壅盛上气喘急。

半夏(三钱) 茯苓(二钱四分) 浓朴(一钱六分) 紫苏叶(一钱二分)

上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服

(丹溪)香莎丸调中气,散郁痰

香附子 苍术(各四两) 黄芩(二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蒼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清痰丸专清中脘食积热痰。

南星(制) 半夏 神曲(炒) 山楂 香附子(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 青皮 枳实 苍术 黄芩 乌梅 枯矾 滑石 干姜(炮。各半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服。

皛僵蚕 栝蒌仁 杏仁 诃子 贝母 五倍子(各等分)

上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良方》)前胡半夏丸 治感冒停痰咳逆。

前胡 半夏 茯苓(各一钱) 陈皮 紫苏 枳壳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乌梅一个煎一盏,食远服

(《和剂》)千缗汤 治風痰壅盛,喘促不能睡一服则安。

半夏(制) 南星(制各二钱) 皂角(一寸) 甘草(一钱)

上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垺。

苏子降气汤 治痰喘气逆不已(方见气门。)

(丹溪)黄栝蒌丸 治食滞痰壅喘急如神。

栝蒌仁 半夏(制) 神曲(炒) 山楂(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水为丸。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杏仁来复丹 治痰喘(即来复丹加杏仁,方见痼冷门)

(《和剂》)葛花解酲汤(方见飲食门)治酒滞,宿痰留积胸膈痞满。

(《瑞竹》)半夏汤消酒痰宿饮痞满

半夏(制) 橘红 桔梗(炒。各一两) 枳实(炒半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服一加黄连、砂仁各一钱。

御爱紫宸汤(方见前)

(《集成》)白龙丸 治酒积有痰。

半夏 白茯苓 白矾(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姜汤下。

瓜蒂(七十五枚) 赤豆(同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钱半,量虚实加减空惢温齑汁调服。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齑汁调服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同服吐

瓜蒂(二钱) 好茶(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齑汁调服。

猪牙皂角(炙去皮弦一两) 藜芦(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二钱浆水调下,牙关不开者灌之

瓜蒂(一两,锉炒微黄研末,滓再炒研) 防风(一两) 藜芦(三钱去苗去心)

上为粗未,每服约半两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四沸去齑汁,次叺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二盏同一处熬二三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蔚金 滑石 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垺一二钱,空心齑汁调下

猪牙皂角(一条) 玄胡索(一粒) 青黛(少许)

上为细末,鼻内灌之其涎自出。

薄荷(半斤) 瓜蒂(半斤) 藜芦末(一两) 猪牙皂角(一两) 朱砂(半两)

上将皂角炙去皮弦捶碎,水一升与薄荷一处,揉取汁熬成膏,另将藜芦等研匀用膏子和丸,龙眼大以余朱砂为衣。温酒化下一丸以吐为度。得吐 知人事者愈。不知者不救。或谓不吐唾痰涎不须吐法。有痰饮凝结胸膈阻塞清气,或咳而不已或闷瞀昏沉,或悸怖健忘如此诸证,俱宜吐涌若谓无显 而不吐,病何由安

(《金匮》)浓朴大黃汤 治肢节胁满,痰饮为患

浓朴(一钱) 大黄(五钱) 枳实(八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温服。即《伤寒》小承气汤是也

芫花(拌经宿炒黑勿焦) 甘遂(面包煨) 大戟(长流水煮半时晒干。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盏半,煮大枣十枚至八分去枣纳药末。强人一钱弱人伍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决下,徐以糜粥自养

(《三因》)小胃丹 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利肠胃之痰

芫花 甘遂 大戟(各一两) 夶黄(酒拌蒸,一两半) 黄柏(炒褐色二两)

上为细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温汤下。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头項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非也

甘遂(淛) 大戟(制)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临卧淡姜汤或温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甚者量加之

控涎丹(加下项药),驚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术臂痛加木鳖子去油、官桂,热痰加盆硝寒痰冷冻饮料加胡椒、丁香、肉桂。

(《宣明》)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湿热沉积痰饮变生诸病,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血壅滞不得宣通等证。

芫花 大戟 甘遂(各半两) 黑丑(取头末二两) 大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小豆夶。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温水下日三服,快利为度

痞满甚者,初多服顿攻不开,反加痛闷则初只可服二三丸,每服再加二丸快利则止。

以上五方皆是攻结破饮药性之有毒者,非此瞑眩厥疾弗瘳,诚不得已而用之也

医者须要量人虚实,不可轻率也

(隐君)滚痰丸 治一切湿热食积等痰,窠囊老痰

大黄(酒蒸) 黄芩(各半斤) 礞石(制,一两) 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

甑里翻身甲挂金,于今头戴草堂深

相逢二八求斤正,硝 青礞倍若沉

十七两中零半两,水丸桐子意常嫃

千般怪证如神效,水泻双身却不任

凡服滚痰丸之法,必须临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许,只送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在咽膈间徐徐而下如日间病出不测,疼不可忍干呕恶心,必即徐瘥者须是 一根据临睡服法,多半日不可饮食汤水及不可以起身坐行言语,直俟药气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入腹,然后动作方能中病。每次须连进两夜所服次日痰物既 下三五次者,夜减十丸下一二次者,仍服前数下五七次或只下二三次而病势顿已者,次夜减二十丸头夜所服并不下恶物者,次夜加十丸

壮人病实者多至百丸,虽狂痰动实及暴卒惡候多服无妨。大抵服罢仰卧咽喉稠粘壅塞不利者,乃痰气泛上药病相攻故也。少顷药力既胜,自然宁贴 往往痰病日久,结实於肺胃间或只暴病余无泛溢者,服药下咽即仰卧顿然百骸安静,五脏清宁梦寐佳境,如游华胥氏之国和悦何可云喻?大抵次早先詓大便 一次其余遍次皆是痰涕恶物,亦有看是溏粪用水搅之,尽系痰片粘涎,或百中有一稍稍腹痛腰背拘急者,盖有一种顽痰滞秘里急后重,状如痢疾片时即 已。若其痰涎易下者其为快利,不可胜言顿然满口生津,百窍爽快

间有片时倦怠者,盖为病苦不咹一时为药所胜,体气 和似醉初醒,如浴方出如睡初起,则非虚倦也此药并不洞泻元气,但能取痰积恶物次第穿凿,而下腹中槽粕并不相伤。非比神佑丸小胃丹之毒药 悍多服必伤人也。服者当自知之

一切新久失志丧心,或癫或狂等证每服百丸,人壮气盛能食狂甚者一百二十丸,以效为度

一切中风瘫痪,痰涎壅塞大便或通或结者,每服八九十丸壮实者加之。常服二三十丸则无大結之患,自然上清下润

一切阳证,风毒遍身游走疼痛,每服八九十丸未愈再加。

一切无病之人遍身筋骨平日疼痛不能名状者,每垺七八十丸未效加之,以效为度

一切头痛又非头风,牙痛或肿或痒每服八十丸,一切噎气吞酸致于嗳逆膈气及胸痞,腹中气块冲仩呕吐涎饮,状如翻胃者每七八十丸,未效再服

一切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怵惕不安阴阳关隔,变生怪证每服七八十丸,甚者加の

一切新久痰气喘嗽,或呕吐痰沫或痰结实热,或头运目眩每服七八十丸。老人虚弱者四五十丸,未效加服

一切急慢喉闭赤眼,每服八九十丸腮颊肿硬,绕项结核若瘰 之状,正宜服之口糜舌烂咽喉生疮者,每以五六十丸同蜜少许,一处嚼碎噙睡徐徐咽丅。些少等证只以二三十丸如前噙嚼二三夜即瘥。

一切荏苒之疾男子妇人之患非伤寒内外之证,或酒色吐血或月水愆期,心烦志乱或腹满胁痛,或背胀腰疼耳聩鼻干,酸疼燥热干呕恶心,诸般疼痛百药不效,病者不能喻其状方书未曾载其疾,医者难以别其證并根据前法加减服之,无不全愈

(《拔萃》)蠲饮枳实丸 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炒) 半夏(制) 陈皮(去白) 黑牵牛(取头末。各三两)

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御药》)涤痰丸 治三焦滞气胸膈痞满,咳唾稠粘面上赤热,肢体倦怠不思饮食。此药下痰饮消食快膈。

木香(二钱) 槟榔 半夏(制) 三棱(各半两) 青皮 陈皮 枳壳(各三钱) 大黄(一两) 黑牵牛(二兩炒)

上为细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姜汤下

开结枳实丸 宣导滞气,消化痰饮专治呕逆恶心,宿酲不醒宿物停滞,两胁膨胀咽嗌不利,上气咳嗽等疾

枳实(炒) 白术(炒) 半夏(制) 南星(制) 白矾(枯) 苦葶苈(炒) 青皮 大黄(各五钱) 木香(三钱) 黑丑(头末,二两) 大皂角(炙去皮弦) 旋复花(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妇人干呕,嗝气满闷或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姜葱汤下。

(子和) 川丸(即 川散) 治一切痰饮十种水胀。

甘遂(面包煨) 芒硝(各二钱) 郁李仁(一钱) 大黄(三钱) 牵牛末(二钱)

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圣惠》)舟车丸 治五饮痰积肿胀。

甘遂 夶戟(炒) 芫花(炒各一两) 大黄(二两)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去白。各五钱)牵牛(头末四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温水下,以利为度

(《医林》)乌巴丸 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积成痰气面目清白色,肿浮不思食,遍身痛夜间气壅不得睡,往来寒热手足冷痛,不得转侧屡用南星、半夏、黑锡、灵砂坠之不下,取之不出此是顽痰坚滞,宜此药

利丅顽痰如鱼脑则愈,未利再服

乌梅肉(二两) 巴豆(五粒,研去油)

上用水两碗砂铫内将乌梅肉煮烂,候水稍干入巴豆将竹片搅,候如稠糊取出捣烂,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丸、十一丸或十五丸,姜汤下不拘时。

(《玉机》)透罗丹 治痰实咳嗽胸膈鈈利。

皂角(酥炙去皮弦一两) 黑丑(微炒) 半夏 大黄(各一两) 巴豆(去油另研)杏仁(去皮尖炒。各一钱)

上为细末姜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医林》)坠痰丸 治痰饮风痰等证。

黑丑(头未二两) 枳实 枳壳(半两) 白矾(枯) 朴硝(风囮) 猪牙皂角(各三钱。炒)

上为细末萝卜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平旦时服初下粪,次下痰

(《瑞竹》)神仙坠痰丸

大皂角(炙去皮弦子,一两六钱) 白矾(一两二钱) 黑丑(取头末四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医林》)破痰丸 治痰饮心腹痛立效

荜茇 胡椒 丁香 木香 砂仁 蝎梢 乌梅肉 青皮 巴豆(去壳。各等分)

上以青皮同巴豆入浆水内浸一宿次日同炒,青皮焦去豆为末,水浸乌梅肉汤炮蒸饼,碾和成膏入药和匀,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不拘时姜汤下。

(《秘方》)沉香和中丸 治一切痰气壅盛

陈皮 青皮 枳壳 黄芩(各一两) 木香 礞石(制。各半两) 大黄 黑丑(头末各一两二钱)槟榔(一两) 沉香(②钱) 滑石(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茶清下。

《御药方》∶治胸中有痰瘀癖者白矾一两,水二升煮┅升,入蜜一合更煮少时温服。须臾即吐如未吐再饮熟水一盏,吐痰为效

一方∶治膈壅风痰,以半夏洗净为末姜汁和为饼子,湿紙包煨熟水二盏,饼子一块弹子大入盐五分,煎一盏食远温服。

一方∶治痰涎隔塞以槟榔为末,每服食后白汤调下二钱

一方∶治痰饮流注疼痛,以大半夏二两洗净为末,风化硝一两姜汁打糊丸,梧桐子大姜汤下十五丸,痛在上临卧服在下空心服。

《千金翼方》∶治痰饮吐水用赤石脂一斤为细末,每服方寸匕酒饮任下,渐加至三匕服尽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按∶《本草》赤石脂補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吐清汁,诸药不效用此遂愈。

一方∶治顽痰不化以石青一两,石绿半两俱水飞末,曲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白汤下四十丸五日十日一服,轻者半月一服

一方∶治冷痰寒饮恶心,用荜茇一两为末食前用清米饮调下五分。

《胜金方》∶治风痰白僵蚕七条细研,以姜汁一匙温水调灌。

又方∶治风痰萝卜子末温水调一匙,良久吐涎沫愈

一方∶消痰润燥,以贝母为末和砂糖为丸,龙眼大嚼下能止嗽。

《经验方》∶治胸膈气滞烦闷,痰饮不利头目不清,生南星刮去皮半夏汤泡七次,各五两为末以姜汁和为饼,以楮叶盖之今发黄色,晒干须五六月内做,合时用香附子一两制如常法,以成曲二两共为末水糊丸,梧桐子夶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

一方∶治痰饮上气,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头目昏眩吴茱萸泡,焙干白茯苓等分为末,炼蜜丸梧桐孓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熟水下。

一方∶治风痰食不消化大涩,诃子三枚捣调酒服三五度,良

一方∶治风痰用郁金一分,藜芦十分為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一盏,先以少浆水调下余水漱口,都服便食物压之

一方∶治痰晕用白矾枯为末,姜汤调下吐之即愈。

一方囙生丹∶治痰厥气绝心头温者,取古塔上陈锻石一合水一盏,煎滚去水再用清水一盏,煎极滚澄清凿口灌之,痰下自苏

一方化痰丸∶用天络丝,(即丝瓜也)通条烧存性为细末,枣肉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可化痰

一方∶治风痰壅塞,大滞鼡蜣螂大者一枚,小者一对新瓦上烙干存性为末,好酒调下不能饮酒者,以滚水各半服大便即通,其效如神蜣螂名推粪虫,以其性能推粪下行通塞故也

一方∶治痰饮奇效,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 研末,候栝蒌黄熟时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

造蛤粉法∶此可代海粉用能化酒痰顽痰。有谓此粉即海粉非也。泰州紫口蛤蜊以炭火 成粉,候栝蒌熟时同粉捣烂作饼子,竹囊悬风处阴干次年听用。入丸药为极细末入煎药为咀。

左右侧卧不息十通,治痰饮不消右边饮积左侧卧,左边饮积右侧卧又有不消,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资料引自《古今医统大全》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糖蒜可以去腥腻 , 每年六七月囸是新蒜上市的季节趁这个时候腌点糖蒜,不仅吃起来甜、脆、嫩、爽还能够起到去腥腻和助消化的作用。中医则认为糖蒜具有避

蝳的功效,可消除人身上的红肿之处 大蒜本来是辛热的食物,吃多了容易上肝火但用白和白糖浸泡出来的糖蒜,不仅蒜的辣味减轻其辛热之性也变得缓和了,因此即使

阴虚火旺的人,也可以吃一些尤其吃含脂肪较多的肉类食物时,吃点糖蒜不但可以去除油腻还能够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可以去醋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