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乐坊到武期营距离医院营销多少

《兴乐坊纪事·水利篇》
《兴乐坊纪事·水利篇》
一、&&&&&&&&&&
兴乐坊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部黄土台原与南部山前洪积扇缓坡接触,由于受流水侵蚀,黄土台原面被冲涮成五条纵向深沟,沟深4~6米。土质瘠薄,但通透性好。
西部平川与罗敷河东岸相接,南部与山前洪积扇陡坎断面相接触。竹峪河渠呈东南西北走向穿越,罗敷河原灌渠从中间流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道纵横、易以灌溉。
从1970年后,在政府“农田基本建设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井、路综合治理”的水利建设方针精神指导下我村进行了以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城东、城南部修建了七条横向生产路及其灌渠和两条南北纵向生产路及其灌渠直通罗敷河东灌渠,将台原与沟壑由北及南修建成梯田型方块田。城西平川地修建了四条纵向生产路及其灌渠和六条横向生产路及灌渠,并修建了截渗坝、大口井、机井等水利设施。从此兴乐坊王念梅子的树林永远消失。
二、&&&&&&&&&&
&兴乐坊先民利用罗敷河水浇地灌溉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年间。汉班超墓建成,在距墓地不远处修建了一座花园,为浇灌花园从罗敷河大敷峪口修引水渠经兴乐坊城西至桥营东北班超墓地花园。而后兴乐坊先民不断兴修利,用此引水渠灌溉农田。
&2、 唐开元二年〔711〕 刺史姜师度开凿敷水河渠,以渲泻洪水。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华阴知县韩应奎开凿敷水河灌田渠。敷水分两渠。东渠灌兴乐堡田350亩,西渠灌太和堡300亩。东灌渠是由班超墓花园引水渠扩修而成。
兴乐坊人利用东灌渠水进行磨面、碾米、扎花等水力加工操作。至1960年,东灌渠上建有五座磨坊。城西宽巷磨坊一座,城西南张承祖磨坊一座,雷石乐磨坊一座,东光城西雷家磨坊一座。东光城西北张承祖磨坊一座.
康熙五十一年〔1713〕,罗敷河西岸太和堡、西渠堡与东岸兴乐堡、东渠堡为罗敷河之水发生纠纷,争执不下,经兰州府官定在大敷峪口“十支筷子天意分水”。东西两岸各整河道,西岸人将西半河床挖得很深;东岸人在兴乐堡雷公乔的主导下将东半河床挖宽修平,把河床上大小石头捡到岸上边。届时分水,十支筷子代表罗敷河十份水,在东西灌渠分叉处上游把十支筷子从东岸至西岸均匀一字排开放到水面上任其漂流。东半河面水流缓慢平稳,有七支筷子顺流漂入东灌渠道;西半河面水流喘急翻滚,有两支筷子漂入西灌渠道。有一支筷子被阻在东西灌渠中间的分水滩上。依此官断,罗敷河之水东岸兴乐堡、东渠堡占七份有余;西岸太和堡、西渠堡占三份不足。上游西渠堡槽区之水只准玩石垒埝,不准铺蓆灌沙,木槽宽七寸,高三寸。今大敷峪口东灌渠有进水闸两座,西灌渠有进水闸一座。〔据兴乐坊村存碑记载〕
兴乐堡、东渠堡所得七份之水,渠水流程长,灌溉面积大,秩序混乱,易起纠纷。两堡共同协商议定,由兴乐堡人雷公乔研究推出“六号轮川”规则。东灌渠灌溉土地面积:东渠堡四顷九十四亩八分,作五顷论,占一号;兴乐堡二十七顷一十八亩四分,作二十五顷论,占五号。每年无论需水与否,定于春分节起,东渠堡先放水一日夜,以后兴乐堡一二三四五号轮灌,每六日一周,周而复始,直至霜降节止。以后放水不必再行拘论〔据兴乐坊村存碑记载〕。此后至1952年二百四十年间,灌溉秩序稳定,无大的纠纷争执。兴乐坊人为了纪念雷公乔先生,在村东关帝庙西南侧建雷神庙一座。
&四、沿灌渠买地
东渠堡人因恃在上游,经常在轮至兴乐堡灌水浇地之时,创挖渠口偷水灌溉。为了确保兴乐堡灌溉浇地渠水畅通无阻。绅士雷公乔和村里有名望之人相商决定将灌渠流经东渠堡地带两岸的土地逐步买下来,以便有效控制灌渠之水不受东渠堡人干扰。经过几年努力罗敷河东灌渠从兴乐堡到大敷峪口沿岸的土地全部被兴乐堡人买断。兴乐堡雷氏家族在东光城西原灌渠上建有磨坊一座,正巷张承祖在东光城西北原灌渠上建有磨坊一座。
每遇大旱之时,罗敷河水减小,西渠堡人在大敷峪内槽渠处铺蓆灌沙将河水拦干致使下游兴乐堡渠水减小以至无水,为此兴乐堡人和西渠堡人经常发生争执,出现打架斗殴事件,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公乔和村里主事人相商决定买断西渠堡大敷峪槽渠所处之河湾地。机会终于来了,河湾地主人家因事急需银两,村里几个主事人在雷公乔家里商议如何买断河湾地。赶巧公乔嫁与西渠堡之女回兴乐堡娘家探亲,在屋门口听到这个商议赶紧回头直奔西渠堡婆家告知一切。事不成,村人则迁怒于公乔父女,父女互不往来,备受煎熬,雷公乔曾有一诗曰“相思一河隔,为义亲情了。如若再有女,不嫁西渠堡。”几百年来兴乐坊一直流传一句话“有女不嫁西渠堡”。
&五、雷公乔生平简介
雷公乔,清朝康熙年间兴乐坊人。生卒年月不详.秀才出身,一生致力于罗敷河东灌渠的水利建设事业,他亲自筹集资金,疏通河道,开拓灌渠,修桥修路。每遇邻里浇地灌溉发生争执,耐心调和摆平事端。当兴乐堡人与东渠堡、西渠堡人为河水发生争执打架事件时,他自筹银两上县城、西安及兰州府上访寻求解决之途径。
罗敷河“三七分水”后,东灌渠浇灌面积大,秩序混乱,争执事件此伏彼起,频繁发生。雷公乔勘查地形,丈量地亩,查阅资料,研究考证,提出“六号轮川”规则,使东灌渠灌溉秩序达到了一个稳定局面。
大旱之年,兴乐堡与西渠堡又起争端,雷公乔骑马去兰州府上诉,在返回途中正值深冬下雪之际,到达台头村地带时发现有一个妇女上吊于路边果树之上,立即下马救人.此时周围有埋伏之人赶来诬陷公乔逼人于死.经衙门公断此妇人已死成月有余,实乃有人设局栽赃陷害公乔先生.
公乔一生清正为善,考取秀才之后毅然放弃继续博取功名之机会,献身于村里的水利建设事业.他不计名利为疏水修渠筹集资金奔走呼号;他弃亲情取大义断绝父女关系;他不顾个人安危奔走于县府西安兰州府之间上访诉讼争取公断;经此一劫一病不起忧虑忧患郁郁而终享年三十六岁.。兴乐堡人为了纪念他,在兴乐堡关帝庙西南侧建雷神庙一座。每年春分节六号轮灌时在雷神庙前演皮影戏一场。
六、兴乐坊村存清朝石碑碑记
同州府华阴县正堂加三级湯为遵憲勒石照号轮流以均水利以垂永久事案蒙同州府正堂加三级记录六次又审功加一级随带李轉奉
分守流商兵俻兼管水利道加三级记录四次屠详口本县东渠堡民潘必明樊继风鲍居清等在於口口口口口口撫憲辕门呈&
控兴乐堡民张朋等私建假碑霸水一案录兴乐堡民所建碑记原係康熙五十一年间西与太和堡民争大敷峪之水东与竹峪堡民争竹峪渠之水经前县简判断明白众议立碑以垂永久并非兴乐堡民私立以便与东渠堡先争此水也衹以碑文内序断竹峪太和之外亦有大敷峪之水分为六号每号一日夜週而复始毂语宝为东兴两堡用水之凭则今两堡争论固不得不援此碑文以断选争水之曲直矣乾隆二十七年间五月内正值需水灌地之时轮至兴乐堡放水而东渠堡民恃在上流私行创水以致下流水微经兴乐堡民雷歡张三兒等往上查知史天直私创两相角间张三兒打伤史天直控县讯明均有不合各予口懲所争水渠谕俟秋口視勘讵东渠堡民潘必明等不俟勘断拟赴撫憲辕门呈控奉此道憲查报轉行下县经前县顧視诣查验情形丈量地亩碑係东渠兴乐同建议定六号分水原经口口公乔口口口因东渠據在上游请扵需水之时许令该堡首先放水一日夜以下五号拈阄轮灌等情由本府轉详而东兴两堡潘必明张朋等又赴道憲辕门互相具控复口口行勘查经本县查明东渠地亩實止四顷九十四亩八分即以成数作五顷论兴乐堡共地二十七顷一十八亩四分零口已五倍东渠之地而尚有余今以原与太和堡大敷峪应得七分之水作为六号轮川是东渠一段不及五顷之地业已作一号,而兴乐堡每段五顷有余之地亦止作为五号潘必明等口得尚谓不公且以东兴二堡向与太和竹峪争水控经官断东兴二堡公议勒石以垂永久今五十余年之碑潘必明等何得谓私立上年间五月轮至兴乐用水而东渠私行创挖固己首先肇衅今谕秋后勘断—敢—称县不究问上控呈撫憲刁诬尤属—然迨於奉批檄县勘訊明白建碑并非私事分号久有由未念其地近水頭断令先使一日而其诬控之罪且为礼纲口又在道憲处控称地亩丈量不清分号强符私议且称竹峪西渠俱係上足下用必欲儅伊地亩灌足而后放水流夫竹峪之水业经前县简诉令按日分用现在遵照无异并无上足下用之说则西渠之是否上足下用固可无庸传訊矣迨批飭本县一再亲诣复勘地亩并无不符耳道憲又亲诣核实验明地亩更属井井分明诘其分水经历多年何以忽思翻异监碑显在庙门何以谓匿在伊村在樊继风鲍居清盾止语塞无词而潘必明则称地在水头不应与下游之兴乐一体分号恃在口口撫憲口口准定思从新另断则其倚强逞刁口口头不口口万难宽贷所应据实详情飭行严惩其樊继风鲍居清念係随同附和或应量予末减以警虚妄而戒贪顽者也至于议请需水之时先听东渠放水一日次轮兴乐堡民分号拈阄然而遇旱方议势易起争似应飭令每年无论需水与否定以春分节起东渠即先放水一昼夜以后聴兴乐堡一二三四五号轮灌每六日一週直至霜降节止以后放水长流不必再行拘论其有需水之时敢于创挖阻塞凌乱号次希图霸占水利者控官即便严拿枷示渠旁限满重杖以惩并请将此断飭令勒碑以垂永久等因奉道憲详—撫憲批允飭遵在卷合行勒碑示众各宜口口母建须至碑者官定西渠堡食水槽渠计宽七寸高三寸以垂永久又定水口只许园石堆磊不得灌沙铺蓆谨记石末
兴乐堡&&&&&&
仝立 东渠 & 乾隆二十八年岁次癸未孟秋中—之吉奉憲谕。
&1、1954年3月,县政府在大敷峪口修建罗敷河滚水坝。
&2、1955年4月,县政府在罗敷河滚水坝建进水闸3座〔东干渠2座,西干渠1座〕,东灌渠延伸至吴村、槐芽村,兴乐坊城东、城南大片土地得以灌溉。
&3、1966年3月,县政府再次修复改善灌渠。由政府提供水泥、白灰等材料,受益区的敷水、兴建、五方组织投工。这次修善后灌溉面积可达七千亩。
4、1969年,村委会组织修善东光村以下灌渠河道。同时修建城东北角对口抽机井,这是村第一眼柴油机动力机井。
&八、平整土地&
1970年至1973年四年间,兴乐坊村民在支书雷会中,主任雷景和,测量专家雷立成的带领下,平整土地,兴修方块田,修渠修路,路边植树,打机井,营造起农田林网2710亩。建方块田37个,植箭杆杨树31950株。被评为“平川方田林网化”典型,受到省地多次奖励。
兴乐坊城东,城南,地势高,水位深,打井困难,土地主要种植果树,至1970年前无汲井灌溉.城西城北地势平坦地下水位浅,主要用罗敷河水浇地灌溉.由于土层不稳定,井体容易倒塌,遇到大旱之年,各家各户多在地头挖简易的土井进行浇地,过而即废。清末民国时期,大姓户族逐渐修建大型砖箍水井。城西有闫家砖井一眼,三付辘轳同时提水。闫家井南道士坟旁有圆石头箍成的水井一眼,二付辘轳同时提水。闫家井西北有圆石头箍成的水井一眼,二付辘轳同时提水。今唯闫家井保存完好。城西北灵前地有雷家砖箍井两眼,三付辘轳同时提水。城北有秦家砖箍井两眼,三付辘轳同时提水。当时打井的工具为铁锨,绳,辘轳,大型的砖箍井要用跑车提水淘井。跑车为工字型木架结构,横梁中间装有两个木制滑轮,用绳通过滑轮起吊淘井水灌。水灌是用竹子编成桐油油漆的尖底灌。由于城西地水位浅土层不稳定,出水量大,井体容易塌陷。因而大型的砖箍水井必须一气挖成用砖箍好井体。中途不能停顿。三四个人在井下挖井淘水,井上面两个水灌同时提水,一个水灌由十六个人拉绳。井体容易塌陷,若发现井壁有细小的裂纹时,挖井人赶紧用手心抹平,如果不继续裂,就平安无事。如果再继续裂开的话,井壁就会很快塌陷,这时得赶快把井下的人吊上来。时间不长井壁就会一片一片往下坠土块,这个井就彻底报废了。花了好多钱财却挖了个废井,这足于使一个小户人家倾家荡产。村上曾流传过一句话“宁盖三间房,不挖一眼井”。大多数人家在大旱之年只能挖一眼像土坑似的小井以解燃眉之急。三付辘轳的大型砖箍井只有大户族人家才有力量修建。因而汲井灌溉发展缓慢。
1965年至1970年间,在共产党水利政策下.兴乐坊村组织打了5眼水泥管井。挖井工具还是古老的铁锨,绳,跑车。
1968年腊月二十七八社员群众们都回家忙着过年去了,可是打井是不能停的支书雷会中,主任雷景和发动十三个生产队队长一起继续挖井。大年初一村民们都在片片爆竹声中过大年,而干部们还在泥里水里的打井会战中干得热火朝天。这五眼水泥管井提水工具为人力蓄力水车。
1969年 兴乐坊第一眼柴油机动力水泵提水对口抽机井建成。打井工具为人力钻机。
1970年后,随着柴油发电机为动力的钻井机的出现,村委会开始在城东城西大量打水泥管井,井深可达70米至100米,提水工具为柴油机动力水泵和电力水泵。
1970年至2010年,村上共挖土井20眼,打水泥管深井30眼。
&十、修水库
&1、为了利用水资源,滀水灌溉。1958年,村上组织
修建城东水库,占地22亩。修建工具主要是人力,铁锨,笼担,少量牛车。库底用石夯夯实。由于渗漏问题长期不能使用成为废库。
&&&&&&&&&&&&&&&&&&&&&&&
1973年,兴建公社组织修建团结水库,指挥部由公社党委书记王长才挂帅,兴乐坊大队支书雷会中任总指挥,成员雷景和,秦康美,雷文华。土专家雷立成,雷生春.高广民等。动员全公社十五个大队全部参加水库建设工程。指挥部把土方量按各大队人数分配任务,落实到各村各队。团结水库坐落兴乐坊东南山前洪积扇地带,地表层下全是大小石头块,给挖土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工程初期人们用架子车把地表层的土石运到水库四周堆垒库埝。随着工程进展,库埝加高,库底增深,用架子车拉运极为费力,于是社员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加长斜坡道路,配备耕牛进行拽车,后来安装了卷扬机滑车。公社从黄河机械厂借来了两辆大型推土机并购置了雷管导火索,用硝铵化肥和木渣配制炸药制成炸药包。
3、人们开始从高崖下面打洞放入炸药包,将导火索引出一定长度,每天中午12点整。指挥部高音喇叭准时发出引爆指令。霎时,整个库区炮声隆隆硝烟弥漫,震天地,撼鬼神,老实淳朴的农民们正在做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他们兴奋,他们呼喊。抹掉满是皱纹的脸上的汗水,扬起手中的撅头,他们似乎觉得是在参加一场历史上最值得荣耀的大战。
硝烟散尽,推土机将那炸开的土石推集到一块,人们开始用架子车拉运。拉着车,弯着腰,蹬着腿,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向前再向前。
4、经过四年的艰苦劳动,占地64亩的团结水库终于挖成.为了解决渗漏问题指挥部研究决定从东光城南开采拉运性粘质细的白土作为库底垫层.于是公社动用架子车数千辆劳力数千人历时三个月把库底铺完,用推土机将库底推平压实再用石夯夯筑坚固.
十一、修建截渗坝 大口井 &
1972年,村上组织修建截渗坝大口井。从罗敷河河床底下建一条渗水涵洞,滀水面积大,水量充足,配备八个4寸水泵可同时提水,灌溉面积1000亩。大口井建于罗敷河东岸旁,井口直径5米,水量充足,配备3个4寸泵,可同时提水,灌溉面积500亩。
十二、修复截渗坝 &
2014年,罗敷河道拓宽后,截渗坝汲水井处于河心位置。工程队接建渗水涵洞将汲水井移至东岸边,由于工程不达标,重建汲水井井底高于渗水涵洞基底,井底无水,致使汲水井不能正常提水,灌区1000亩秋粮颗粒无收。民怨沸腾,群众多次上访无果,受灾区群众以老支书雷红超为主,段建设、段战青、雷胜华、雷华峰、李建芳、段定社、段安顺、张坎省、雷科娃十人组成上访团自费先后十八次赴市政府、市委及水利局有关部门上访请求,与市上达成打井5眼深井及其配套设备为补偿之协议。
&&&&&&&&&&&&&&&&&&&&&&&&&&&&&&&&&&&&&&&&&&&&&&&&&&&&&&&&&&&&&&&&&&&&&&&&&&&&&&&&&&&
雷鸣修改 雷道平、郑登位撰稿2015年9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华阴兴乐坊遗址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兴乐坊遗址是一处位于渭河流域、关中东部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通过发掘获得了一批仰韶文化中期的材料。笔者有幸参加了兴乐坊遗址的资料整理工作,从而对本批资料有较多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用考古地层学及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并做了分期研究。初步得出可将兴乐坊遗址的材料分为早晚两期的结论,并将之与邻近的关中东西部、晋南和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对此区域内庙底沟期遗存的分期认识并概括出其文化特征。兴乐坊遗址还出土了一批动物和植物遗存的材料,通过对其进行考古学的分析,了解了遗址当时所处的是周边河流、森林和草原并存的自然环境。通过与同时期的华北地区的通过其它材料所得出来的认识相映证,笔者对于遗址的生业经济做了研究,并得出了兴乐坊的居民过着以农业和家畜饲养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业模式的结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8
【目录】: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7
表格目录7-8
第一章 绪论8-13
1.1 研究的时空范围8
1.2 发现和研究概况8-11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11-13
第二章 兴乐坊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研究13-28
2.1 遗址概况13-14
2.2 兴乐坊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14-28
2.2.1 地层堆积及典型遗迹单位分组14-18
2.2.2 典型陶器演变规律18-22
2.2.3 陶器组合与分期22-26
2.2.4 小结26-28
第三章 与仰韶文化中期其它典型遗址分期的比较28-39
3.1 关中东部地区28-31
3.1.1 华县泉护村遗址28-29
3.1.2 华阴南城子遗址29-30
3.1.3 渭南北刘遗址30-31
3.2 关中西部地区31-33
3.2.1 扶风案板遗址31-32
3.2.2 宝鸡福临堡遗址32-33
3.3 晋南地区33-35
3.3.1 夏县西阴村遗址33-34
3.3.2 芮城西王村遗址34-35
3.4 豫西地区35-37
3.4.1 陕县庙底沟遗址35-36
3.4.2 三门峡南交口遗址36-37
3.5 小结37-39
第四章 兴乐坊遗址的环境及生业模式研究39-55
4.1 兴乐坊遗址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39-40
4.2 兴乐坊遗址动植物遗存反映的气候特征40-47
4.2.1 动物遗存反映的环境及气候特征40-42
4.2.2 植物遗存反映的环境及气候特征42-46
4.2.3 小结46-47
4.3 兴乐坊遗址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业模式47-55
4.3.1 动物遗存反映的生业模式47-49
4.3.2 植物遗存反映的生业模式49-52
4.3.3 仰韶文化中期生业模式的其他证据52-54
4.3.4 小结54-55
主要参考文献56-5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8-5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兴乐坊段转窝时腔&&碗碗腔
陕西碗碗腔
  来源: 互连网
  碗碗腔,亦称时腔,曾用名华剧。是流行于陕西东部华阴、华县、大荔(包括原朝邑)、蒲城、渭南、临潼、澄县、白水、富平、及陕北、陕南、晋南一带的皮影戏。
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实为李氏第十四代玄孙李芳桂,系乾隆丙午科举人),及其作品“十大本”。说明了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
  主要唱板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扬句子〕、〔垫板〕、〔二导板〕、〔观灯〕、〔过关〕等。采腔有〔花花腔〕、〔叠腔〕等。
  每种唱板又分“哭音”、“花音”两大类;独〔滚板〕、〔叠腔〕只有哭音;观灯、过关只有花音。〔慢板〕及〔紧板〕又有“三不齐”(西厢调)的唱法。所以说碗碗腔的板路是比较齐全的,声腔艺术是比较完整和丰富。
  碗碗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月琴(定5-1弦)、硬弦(二弦子定6-3弦)、板胡(定5-2弦)。
  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现已抄录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其中最出名而经常上演的有《金碗钗》、《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真》、《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等。除《金琬钗》外,其它十本即所谓“十大本”,简称“佩配庙钗真,宫莲媒驹庵”。碗碗腔的名艺人,在二华(华阴、华县)有史长财、段转窝、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等;大荔有张立儿、疙顶、王四贵、王凤堂、金奎、雷文立等,渭南有参苗子、齐喜、王曼、一杆旗(杜升初)、朱哼、谢德龙等。民间流传说:“齐喜王曼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足见这些人在群众中是享有盛名的。
编辑:张静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武钓鱼抛竿距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