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敏耿江南一把草

  “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这两句用了四种动物形容侯景多方面的危害性。鲸是海里的巨型动物,鱼类的航母,听说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大象在它面前跟小耗子似的。鲵是雌鲸,是不是常常和雄鲸一起活动不太清楚,但是经常鲸鲵并称,大概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意思。要是哪条船在海里碰上这两口子,差不多就得被它们折腾个底儿掉。有部美国小说《白鲸》就描写人和白鲸斗智斗勇的惊险历程,最后亚哈船长带领全船壮士和白鲸同归于尽,非常惊心动魄。《白鲸》真的是一本寓意深刻的好书,非常值得一读。鲸鲵这个词意思很多,有时候指无辜被伤害的人,有时候指危险的敌人。这里说侯景肯定是作恶多端,带来巨大灾难的意思。侯景之乱不但使江南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使富庶繁华的建邺城成了废墟,而且整体上改变了当时梁、东魏、西魏三足鼎立的格局,进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学者们对此有很多论著,煮酒论坛里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帖子,都写的不错,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这是大的方面,以鲸鲵为喻。“小则为枭为獍”,小的方面也很可怕。枭,也叫一枭,是一种恶鸟,会吃掉自己的母亲。獍,也叫破镜,一种恶兽,会吃掉自己的父亲。古人早就知道这两种动物的凶残本性,很厌恶它们,于是黄帝要求百官万民祭祀的时候就用枭和獍作祭物,后来人们在祭拜黄帝的时候也以这两种动物作为祭品,希望黄帝和天上众神一起吃光这些恶物,“使天下为逆者破灭讫竟,无有遗育也”。侯景之恶虽然没到食父食母的地步,但是他对自己的家庭毫不顾惜,给家庭成员造成了惨重伤害。侯景和高澄闹翻之后投奔了梁朝,自己跑的挺利索,家里可倒霉了。妻子被高澄处以剥皮的极刑,女儿都被卖给人家为婢女,儿子三岁以上都施以宫刑,行了,以后再练葵花宝典省得自宫了。看来高澄也不是什么善茬啊,一点人权观念都没有。恶人之间斗起来都是狠招。“负其牛羊之力,凶其水草之性”。这两句流露了庾信以大汉民族自居,对少数民族即胡人的轻蔑侮辱。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当然不太好,但是当时是针对侯景这样的少数民族败类,骂顺了有点不计其余了。牛羊之力是说他们吃牛羊肉长大的,一身蛮力吧。西域,也就是现在的中亚西亚这些民族的人种确实体格强悍,你看足球比赛里,这些国家的球员身体对抗上比东亚人种强很多,和欧洲人对抗也不落下风;据咱们的球员说,这些人一跑起来一冒汗,身上甩出一股浓烈的膻臊味,能够非常有效的降低对手的斗志和神智清醒程度。水草之性不太好理解,不会是说牛羊吃水草长大的,性格温和善良;或许是说这些游牧民族祖辈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有卑贱狡猾的含义?凶其水草之性就是把卑贱狡猾的性格发挥到极致。总之应该是贬义,才符合痛骂的技术要求。不可能一边骂一边夸你两句。  “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古人对玉烛的解释是“四时调和谓之玉烛”。我认为玉烛是指日月,因为只有日月才能调和四时,而且玉烛和日月一样,都是发光体,用来代指日月很形象。下句里的璇玑,说全了应该是璇玑玉衡,指北斗七星,正好和上边的日月相对应。两句的意思是侯景已经坏透了,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玉烛璇玑日月北斗也调教不了改正不了。玉烛能调四时,调不了侯景的贪婪残暴;璇玑能正方向,正不了侯景的狡诈阴险。那怎么办?没办法,只能让他在大地上消失,一般骂人都希望导致这个结果。不过我想一般骂人也没有这样骂的,比如你的一个同事人品很差,又惹着你了,你会很斯文的说:“你这个人真是玉烛难调,璇玑难正”吗?如果你这么说了,那个同事没准以为你在夸他呢。
  大学期间学妹介绍《白鲸》,看后确实感动不已。
  楼主你好。阅读你的帖子收获良多,以后会继续关注。好贴一定常看,盼快更新!
  @老家的高粱地 398楼   楼主你好。阅读你的帖子收获良多,以后会继续关注。好贴一定常看,盼快更新!  -----------------------------  谢谢关注,欢迎新朋友。
  楼主介绍庾信,普及骈文,做出巨大贡献,应该授与诺贝尔古文奖。
  值天下之无为,尚有欲于羁縻。饮其琉璃之酒,赏其虎豹之皮。见胡桐于大夏,识鸟卵于条支。豺牙密厉,虺毒潜吹。轻九鼎而欲问,闻三川而遂窥。  正文第十二段。天下无为,不是老子说的那个无为,而是无事的意思。天下无事?也不对。应该还是江表无事,江南梁朝没什么大事。江北东魏西魏打的挺热闹的,不能说无事。古代士大夫老爱把自己的国家说成天下,定位不准,孰不知天下之大,包含很多国家的。羁縻是绊马的络头和牵牛的缰绳,引申为驾驭、掌控的意思;史书上用这个词都是针对匈奴等异族而言。尚有欲于羁縻,主语应该是梁武帝。既然梁朝这边天下太平,梁武帝自然想对外扩张势力,控制北方各少数民族,以图恢复汉族大一统的局面。应该说梁武帝的这种想法意愿并没有错,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有类似的雄图大志。但是他实现愿望的途径不对,不是扎扎实实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军力,整军备战;而是老想走捷径,捡漏钻空子。例如公元528年,梁武帝封元颢为魏王,并派陈庆之率兵护卫这个魏王去洛阳上任。虽然陈庆之英勇善战,打下了洛阳,傀儡魏王也就位了,但是毕竟根基不牢,孤军深入,没多久就被尔朱荣大军打垮了。之后梁武帝还不死心,继续找机会,所以当占据河南,手握十万重兵的侯景一表示愿意归降梁朝,梁武帝马上就动心,觉得又有机会了。看来不光是穷百姓盼着天上掉馅饼,皇帝也一样。哪想到便宜没好货,请神容易送神难,侯景这块狗皮膏药一糊上,麻烦就大了。  “饮其琉璃之酒,赏其虎豹之皮”。琉璃分人造的和天然的两种。天然琉璃是出产于西域的一种宝石,很稀少,一般只进贡给帝王,用来做各种饰物和酒杯。人造琉璃如果烧制质量好的话也很名贵。饮其琉璃之酒应该是说梁武帝和群臣用侯景进献的琉璃酒杯饮酒。赏其虎豹之皮是说梁武帝和群臣很高兴的观赏侯景进献的虎豹之皮。侯景既然归顺梁朝,梁武帝又很大方的封官加爵,给粮给钱,他自然也会表示表示,送点琉璃虎皮之类的稀罕玩意儿。这句话里暗含一个“魏绛和戎”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569年,西戎无终国的国主嘉父想和晋国讲和,就派孟乐来到晋国找到魏绛,表明求和之意,并送上虎豹之皮,那时候这可是相当珍贵的礼物。魏绛很高兴的收下了,也很尽力的劝说晋悼公,讲了许多和戎的好处。晋悼公一高兴,不但同意和无终国和好,还让魏绛和其他诸戎都谈判,建立友好关系。魏绛心里偷着乐啊,谈一个就是一堆虎豹皮,家里都快没地方放了。庾信这里有讥讽梁武帝的意思:看不出侯景的豺狼本性,反而得意洋洋的享用他的小恩小惠,悲哀啊!那琉璃杯里盛的是酒吗?那是梁朝军民的血泪!那虎皮豹皮穿上好看吗,暖和吗?那下边可是夺你江山的狼子野心。“见胡桐于大夏,识鸟卵于条支”。这两句是说侯景炫耀他们西域老家的特产。看清楚了,胡桐,不是胡同。胡桐就是胡杨,西北沙漠地区的一种植物,我记得前些年还有一首关于胡杨林的歌曲,歌唱胡杨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生长,把它当做某种精神的象征。大夏是中亚古国,条支是西亚古国,南北朝那会儿都算是很遥远的西域古国,一般人包括庾信也只是听说过,没有机会亲自过去看看。不像现在,别说中亚西亚,就是北极南极想去也能去。见胡桐于大夏,意思好像只有大夏国才有胡杨,或者大夏国的胡杨特别出名特别好看?那鸟卵,也就是鸟蛋,不只是条支国才有,咱这也有啊。可是注家说了,不是一般的鸟,是一种巨鸟,身长八九尺,下的蛋有水桶那么大。这种鸟咱们这边真没有,可能是林子还不够大吧。其实侯景虽然是匈奴人,但不一定去过大夏、条支。史书记载侯景的籍贯是河北怀朔镇,离中亚西亚上万里路,交通条件又不行,不太可能去。什么胡杨啊,大鸟蛋啊,可能都是听长辈或西域客人说的,然后又向梁武帝他们转述一下。自己的家乡文化上没什么好夸的,有点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的吹吹也好嘛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整***理***版***  http://ht.louge.org/dir/476634/
  @ki850 404楼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整***理***版***  http://ht.louge.org/dir/476634/  -----------------------------  近来比较忙,好几天没来拜读“乱石惊涛兄”的帖子。  清初张潮在《幽梦影》中曾说:“写一新书,不如注一古书。”岂非兄之谓乎哉?
  @人似花花似剑 405楼   近来比较忙,好几天没来拜读“乱石惊涛兄”的帖子。  清初张潮在《幽梦影》中曾说:“写一新书,不如注一古书。”岂非兄之谓乎哉?  -----------------------------  现在是全国人民齐创新了。神马都是新的吃香。
  @大力金刚918
22:21:41  楼主介绍庾信,普及骈文,做出巨大贡献,应该授与诺贝尔古文奖。  -----------------------------  如果诺贝尔奖里有这个奖项,我一定争取。也弄750万花花。不过竞争会很激烈,精通古文的高手太多了。
  “豺牙密厉,虺毒潜吹”。这两句看着就让人毛骨悚然吧。豺是和狼同种异类的动物,狡猾凶残,所以常与狼并称。虺是一种毒蛇,据记载古代山民被它咬了后都要割掉被咬的部位,不能犹豫,否则有生命危险。值得注意的是密厉和潜吹,这两个词描绘的情形是:豺和虺发现猎物之后,豺悄悄的磨厉自己的牙,虺静静的汇聚自己的毒液,准备着一击致命,然后慢慢享受攻击成果。以上几句很形象的刻画了侯景投奔梁朝后的一系列活动:先是对梁武帝的收留感激涕零,叩头拜谢,然后送上琉璃碗虎豹皮之类的见面礼,骗取武帝的好感和信任;在梁武帝召开的盛大宴会上毕恭毕敬的向武帝和群臣敬酒,赞颂,时不时也吹吹自己的西域见闻,讲讲胡杨林和大鸟蛋;尽管对宴会上献舞的婀娜曼妙的江南舞女们垂涎三尺,嘴上还得说俺们西域的美女多么性感撩人。梁武帝虽然不至于幼稚到被侯景的这些小伎俩蒙骗,但是看到侯景就剩这么点实力了,不可能有什么异动,也就彻底放心了。岂知侯景就像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要扩散起来那是非常迅速的;或者像虺毒,只要那么一滴就足以取你性命。  “轻九鼎而欲问,闻三川而遂窥”。问鼎这个词现在多出现于体育赛事的报道当中,表示夺冠的企图,非常准确。该典故也是出自《左传》。公元前606年,楚国派兵扫荡陆浑戎人之后班师回国,途经周天子领地的时候楚王下令停下来。停下来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找周天子要点犒赏,楚国费了很大的劲把陆浑戎打跑了,让附近几个国家包括周天子这都消停了,要点犒赏完全应该,理直气壮。二是想让周天子看看楚国大军的雄壮军容,威慑威慑。楚国不像齐国晋国等诸侯,是周朝分封的属国,而是靠自己努力慢慢打出来的强豪国家,这时候国界已经和周天子这边接壤了。虽然由于顾虑诸侯的反应还没有对周天子动手,但是觊觎周朝天下的野心早已半公开化了。这次借路过的机会吓唬吓唬周天子,楚王觉得很开心。当时的天子周定王听说楚军在边境陈兵,明白其中的含义,便派大臣王孙满带上礼品前去犒劳。楚王见了王孙满,收下礼物后表示感谢,然后不怀好意的问道:“听说周天子这里有九只鼎,代表九州,我很感兴趣。每只有多重啊?”要说王孙满可真是好样的,不辱使命,见楚王这么不客气,便也毫不客气的答道:“鼎只是个器具,治理天下在德不在鼎。鼎的轻重不在于大小,而取决于君王的德政,德之休明,鼎小亦重;奸邪昏乱,鼎大亦轻。这些鼎传到周朝已经几百年了,现在周德虽衰,天命不绝。鼎之轻重,不是大王该问的。”不卑不亢的让楚王碰了个软钉子,给他上了 “以德治国”的经典一课。窥三川的意思也和问九鼎差不多,好东西总会有人惦记的,更何况山川社稷了。庾信说这两件事当然是指斥侯景的狼子野心,不过我觉得庾信可能是太痛恨侯景了,说的有点过。侯景初到梁朝时,因为刚刚被慕容绍宗打败,非常狼狈,兵微将寡的,不至于有窥川问鼎之类的太大野心。倒是由于大老婆小老婆都没了,想找几个媳妇的需求比较迫切。梁武帝不该收留侯景,但既然收了,就应该设法好好利用。如果采取恰当的措施,笼络限制双管齐下,既给你点甜头,又不让你做大,或者转头让侯景回去和东魏作战,都是比较好的利用侯景的策略;实在不行把他搁在朝廷里给个虚职挂起来,削去兵权,也不至于出那么大的乱子。可惜都没有实行。
  好帖,爪机围观,楼主加油  
  @寒潭孤鸿影
21:40:25  好帖,爪机围观,楼主加油  -----------------------------  欢迎新朋友,感谢支持。
  继续关注支持!
  始则王子召戎,奸臣介胄。既官政而离逖,遂师言而泄漏。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穷寇。出狄泉之苍鸟,起横江之困兽。地则石鼓鸣山,天则金精动宿。北阙龙吟,东陵麟斗。  正文第十三段。开始正面回顾侯景之乱,一面沉痛反思萧梁朝廷在事件中的种种过失,一面继续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妖魔化侯景。本段开头几句都是说这场动乱中的一个特殊人物——梁武帝的大儿子萧正德。这个大儿子并不是萧衍亲生的,而是从他六弟那过继来的。可能早年间萧衍的媳妇不生育,萧衍一着急就找兄弟要了一个。要来后还真招弟,左一个右一个都来了。你说梁武帝那么年轻着什么急嘛,没孩子自己先玩几年多好,找太医好好治治,哪能老没有呢。实在没有换老婆也来得及啊,用得着找兄弟要吗?要来容易,以后当皇帝了有麻烦了。皇位继承人太子怎么安排?萧正德虽然是名义上的大儿子,可毕竟是过继的,连庶出都不是,能当太子吗?他当太子萧衍自己的亲儿子怎么办?说起萧衍家里这点事还真有意思,他七个儿子里边大儿子不是亲的,二儿子萧综后来被证实也不是他的。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齐朝东昏君萧宝卷的小妾,萧衍灭齐后见她美貌出众娇媚可人便顺手留用了,没想到留用了才七个月就生了萧综,宫里宫外都挺疑惑的,萧衍自己心里也很郁闷,但是也没追究,那会又没有DNA亲子鉴定,没办法追究。虽然不追究但也疏远冷落吴淑媛,很少来她这里了。吴淑媛寂寞日久心生怨恨,等萧综长大后悄悄告诉了他实情。萧综小伙子也够血性的,找了个机会把梁武帝杀了——没有,那么多年的养育之恩他还是记得的,再说想杀武帝也没那么简单。他找了个机会出逃了,跑到魏国,宣布恢复自己萧宝卷儿子的身份,改名萧缵。他这么一闹梁武帝自然是丢人到家,七窍生烟,但是除了处死吴淑媛,收回萧综的爵位领地之外也没别的办法,丢人就丢人吧,谁让自己不按规矩办事呢。贪恋美色是要付出代价的。  再回头说萧正德。梁武帝拜观音显灵,儿子一个接一个生出来了,高兴之余并没有忘了正德的招弟之功,也把他列入了太子的候选人行列,加以考察培养。可是几年的考察结果让梁武帝很失望,这孩子素质真不行,学文习武一点灵气没有,成天就知道聚一帮小混混瞎胡闹,打架斗殴,还出过人命。多次触犯刑律,虽然因为是皇子没进大狱,也很让父皇厌恶。加上下面的老三萧统、老四萧纲都天资俊朗,阳光聪慧,又懂事又乖巧,学什么像什么,更显得老大正德顽劣不堪,不招人待见。宫里还对诸皇子的学业进行过测验,每次正德的成绩都不行,“累试无能”,于是梁武帝只得把他从太子候选人中排除了。但是,不让当太子不等于对他不好,相反的,梁武帝对这个老大非常纵容溺爱。有一次这个浑小子居然越境出逃跑到北魏,宣布和梁朝脱离关系。脱离了一年多觉得生活待遇太差受不了,又恬着脸跑回来了。像这样的叛逆行径搁在别人身上肯定是死罪,但是萧正德没事,梁武帝也就是流着眼泪训斥了一顿就算了。想不到对他再好,他还是对当不上太子耿耿于怀,“常思国衅”。终于,这种怨恨情绪被狡猾的侯景发觉并充分利用了。
  楼主分析透彻,议论也很精彩,大师级水平
  出差回来,继续学习。
  按照庾信的说法:“王子召戎”,似乎应该是萧正德主动联系侯景作乱,其实不是,是侯景准备起事的时候先给萧正德写了一封信,派心腹徐思玉去建邺送信并游说。影视化描述如下:  (建邺城内临贺郡王府邸密室中,徐思玉刚刚向萧正德讲了侯景起事的意图以及与萧正德合作的愿望。)  萧正德:大胆狂徒,竟敢拉我行此谋逆之事,左右给我拿下!  (两个侍卫上前抓住徐思玉)  徐思玉冷笑:可惜梁朝大好河山,还是人家晋安王的。  萧正德:不许你挑拨我们兄弟情义。  徐思玉:还用我挑拨吗?临贺郡王的苦闷怨情天下豪杰谁人不知,谁人不为郡王扼腕叹息!大王只要登高一呼,天下豪杰哪个不肯冲锋陷阵,为王前驱!  (萧正德挥挥手,两个侍卫松开徐思玉退下。)  萧正德:这么说,河南王真的想拥戴我做梁朝皇帝?  徐思玉:小人带来了河南王的亲笔书信。  (徐思玉从怀中掏出书信递与萧正德,萧正德打开书信,就着灯光阅读。画外音:今天子年尊,奸臣乱国,以景观之,计日必败。大王属当储贰,中被废辱;天下义士,窃所忿慨。景虽不武,实思自奋…..)  萧正德:你们河南王有多少兵马能用?  徐思玉:河南王兵马不多,但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勇将,对付江东弱旅足可以一当十。河南王自己智勇兼备,谋略过人,郡王尽可放心。等我们打到建邺城下后,只需郡王暗中备好过江船只,并打开城门接应,我军定能荡平建邺,为郡王夺回梁朝江山。  萧正德:好,到时候河南王就是开国元勋,大丞相,你们也都可以位列三公六卿了。  徐思玉:谢主隆恩  萧正德:你回去告诉河南王,诸事小心。打过来后,秘密派人来和我联络,我会设法接应你们。  侯景起事之后,梁武帝及太子都没太当回事,特别严重的是谁也没发觉萧正德和侯景勾结的事情。到侯景闹大了打到长江边上了,朝廷居然任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兼京城防卫总指挥,可怕不可怕?家贼难防啊。后面的事就简单了,萧总指挥密调船只运送侯景兵马过江,然后打开城门与侯景合兵一处,把建邺的内城台城包围了。没等攻破台城捉到梁武帝及太子,萧正德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自己为皇帝,侯景为大丞相,并且与侯景约定,攻破台城后对皇室成员格杀勿论。这小子心狠手黑吧,连侯景听了都心里哆嗦。这就叫“奸臣介胄”,把军权交给叛徒内奸就是这个下场。
  @乱石惊涛 416楼   按照庾信的说法:“王子召戎”,似乎应该是萧正德主动联系侯景作乱,其实不是,是侯景准备起事的时候先给萧正德写了一封信......  -----------------------------  总是祸起于萧墙之内,让人扼腕。
  看帖还能看电视剧,福利啊,顶!!
  @老家的高粱地
09:45:38  看帖还能看电视剧,福利啊,顶!!  -----------------------------  影视化描写是想让文章更生动一点,增加一些时代特点,不知道效果如何,试用阶段。希望大家反馈意见。
  “既官政而离逖,遂师言而泄漏”。官政,当政的意思。离逖,远离、靠边站的意思。师言,传言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当了政又被罢免,剔下来,随后传言不密事情败露;都是在说萧正德。整个事情的过程是这样:一开始侯景起事的时候并不是打着推翻梁朝的旗号,而是打着除奸臣,清君侧的旗号,而且点名道姓要清除朱异等四人,意思是只要朝廷处治这四个人我们就罢兵。可能侯景考虑这样树敌不多阻力小一点吧。但是萧正德过早称帝把侯景的计划彻底搞乱了,侯景生怕这么一来各萧家王爷真的起兵围剿他,那他这点兵力完全不能抵挡。所以攻破台城后他并没有按萧正德的要求诛杀梁武帝和太子百官,而是把他们保护起来,还以臣子之礼前去参拜。随后又取消了萧正德的皇帝称号,仍然尊梁武帝为帝,让萧正德回去当临贺王。萧正德过了一百多天的皇帝瘾,这会儿又灰溜溜的下来,“既官政而离逖”了,心里终于明白侯景拥戴他是假,利用他是真,自己不过是侯景的一块敲门砖而已。他痛悔自己没看清侯景的真面目,辜负了父皇多年的纵容溺爱,成为了萧家的叛贼败类,这会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何面目见朝中父老!看着侯景整天趾高气扬,挟天子以令诸侯,萧正德怒火中烧,发誓报仇,替自己也替萧家王朝报仇。于是他又耍起阴谋手段,密谋联系城外的鄱阳王世子萧契,要他带兵进城刺杀侯景。可惜这次他碰到玩阴谋的行家了。侯景玩这套玩多少年了,门儿清;早把萧正德监视起来了,给萧契的书信也被拿获,人赃俱在,还说什么?这就是“遂师言而泄露”。侯景可不是梁武帝,不惯着他了,斩!呜呼,萧家大王子带着一身的骂名去了。  “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穷寇”。这几句又开始痛骂侯景,人家写文章是夹叙夹议,庾信这是夹叙夹骂。廷尉是指监狱,逋囚指逃犯、通缉犯。望廷尉是个典故:东晋晋成帝时权臣庾亮主持朝政,邵陵公苏峻镇守历阳,两人之间矛盾很大,庾亮便以皇帝名义下诏召苏峻进京,准备干掉他。苏峻接到诏书后知道是庾亮的圈套,就下决心联合祖约一起起兵讨伐庾亮。他对手下众将说:“我能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意思是我要是去了建康还有活路吗?我宁可当个草寇在山头上远望监狱,也不愿意到监狱里隔着铁窗含着眼泪看外面的青山。后来望廷尉就有了逍遥法外的含义。淮南穷寇是说侯景入梁之前在长社、涡阳等地被东魏大将慕容绍宗穷追猛打,狼狈逃窜,到了梁朝这边才慢慢缓过劲来。不思报恩,反而起事作乱,真是匪性不改。反正在庾信眼里,侯景就是个贼配军,侥幸没被关进大牢的山头草寇。
  “出狄泉之苍鸟,起横江之困兽”。第一句和我们以前描写过的匈奴首领刘渊有关。西晋时有个叫董养的人在洛阳城东北角一带过活。有一天那一片发生地陷,并从陷坑里飞出两只鸟,一苍一白,苍鸟高飞而去,白鸟没飞起来。好多看热闹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有董养明白其中奥妙。他告诉大家:这个地陷的地方叫狄泉,古代诸侯曾经在这里会盟。这两只鸟的苍鸟象征胡人,白鸟象征汉人,苍鸟高飞表示胡人好运,白鸟不飞表示汉人背运。众人听完将信将疑,可没过多久就得到了验证:刘渊建立了匈奴汉国,做了皇帝,并且很快灭了西晋。众人一想,董养这不是神人吗?赶紧再回头找他,已经找不着了。既然狄泉苍鸟象征胡人得势,庾信也用它来说侯景的事,意思是侯景这个孽障确实运气很好,几次大难不死逢凶化吉,还净碰上对手出昏招下臭棋,必败之势也能让他搅翻盘,太可气了。横江是安徽和县境内的一条河流,侯景的几次败仗都是在横江附近打的。横江困兽和前面说的淮南穷寇意思差不多,都是发泄一种对侯景又痛恨又无奈的情绪。  “地则石鼓鸣山,天则金精动宿。北阙龙吟,东陵麟斗”。这几句眼界比较开阔,反映了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对庾信的深刻影响。古代虽然科学技术不如现在发达,没有射电天文望远镜之类的观测设备,但是古人观览天象的热情积极性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差;观测之精准,记录之详细常常让现代人叹为观止,自愧不如。古代士大夫自小接受的教育就包括天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像儒家经典《易经》、《诗经》、《书经》里零散的天文地理论述就不说了,《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都是专门的天文教材,如果仔细听老师讲课,然后每天晚上坐在院子里仰头认真看星星,都可以系统扎实的掌握天文方面的基本常识。前些天一个电视相亲节目里有位男嘉宾就喜欢天文,据说经常带着专业望远镜在野地里观测天象。我很佩服有这样高雅爱好,愿意亲近大自然的年轻人,而且台上也有女嘉宾仰慕这位天文爱好者,愿意和他一起去数星星。空中有女颜如玉,够浪漫的吧。庾信的教育程度这么好,相信小时候没少看星星,对天空星象一定了然于胸,对于天象变化影响人世生活的各种说法也都了解。以后的生活经历又让他有机会印证这些说法,所以肯定会在他的诗赋中有所流露,这篇《哀江南赋》里就流露了不少。石鼓鸣山,史书记载吴王离宫在石鼓山上,山里的石鼓鸣响就会有兵事发生。金精动宿,金精是太白星,宿是昴宿;太白星进入昴宿,表示金虎相搏,主有兵乱。北阙东陵都是朝廷宫殿的门楼牌楼,也代指宫禁。宫禁出现龙吟麟斗应该不是什么好事,不祥之兆吧。根据天人感应的原则,天降灾异预示着人间灾难的发生。就从现代自然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这也不完全是迷信。例如强烈地震等灾害发生之前,都会出现很多动物植物异常反应。我们个人生活中有什么大的变故,其实也是有征兆的,只不过我们不了解不注意罢了。如果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的话,说不定会大大促进我们的文明发展的。
  古代士大夫自小接受的教育就包括天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像儒家经典《易经》、《诗经》、《书经》里零散的天文地理论述就不说了,《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都是专门的天文教材,如果仔细听老师讲课,然后每天晚上坐在院子里仰头认真看星星,都可以系统扎实的掌握天文方面的基本常识。  现代人反而没有天文知识的教育了,奇怪!
  俺也常夜观天象,可惜看了几十年,只认得出北斗七星而已,或可做一事无成之缘由。。
  这一段的文采和声律非常漂亮。虽然多数句子是在骂侯景,但是骂也是一种抒情,抒发忿闷之情。我觉得庾信在抒情的时候比叙事的时候发挥的更好,咏叹调比宣叙调唱的更好。再看一下:  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穷寇。  出狄泉之苍鸟,起横江之困兽。  地则石鼓鸣山,天则金精动宿。  北阙龙吟,东陵麟斗。  大家可以通过这一段来复习一下音节的概念和平仄交错的感觉。把每句的音节找对,平仄就很清楚了。廷尉—逋囚,淮南—穷寇,狄泉—苍鸟,横江—困兽,石鼓—鸣山,金精—动宿,北阙—龙吟,东陵—麟斗。看清了吧:首先平仄交错好,即使以现代汉语语音来看也没有任何问题。其次对仗非常工整,除了廷尉对淮南稍宽了一点,其它都是工对。第三押韵也没有问题,去声二十六宥,连借韵通押都没有。在这么严格的格律之中表达如此复杂激烈的思想感情,还表达的这么漂亮生动,只能让我们拜服大师的艺术功力!  尔乃桀黠横扇,冯陵畿甸。拥狼望于黄图,填庐山于赤县。青袍如草,白马如练。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两观当戟,千门受箭。  正文第十四段。本段与下一段用韵相同,因内容较多分为两段。“桀黠横扇,冯陵畿甸”,桀黠,凶残狡黠之人,这里指侯景及部下。横扇,狂妄嚣张的意思。冯陵,蹂躏的意思。畿甸,指建邺都城地区。在内奸萧正德的接应下,侯景叛军过了长江,攻入建邺城,并包围了台城,攻破了东府城。侯景叛军确实是狂妄,造反起事的计划就狂妄,起事后杀向建邺都城狂妄,这阵攻入建邺气焰更加嚣张了。侯景觉得大半个建邺都占领了,孤零零的一个台城用不了几天也可以拿下。他曾对手下半开玩笑的说:台城之内只有菜(卒),没有酱(将)。意思是台城里虽然有几万兵马,但是没有会打仗的将领,所以打垮他们不在话下。没想到侯景这一次算计错了,台城内的兵士在名将羊侃的指挥下顽强防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效地化解了侯景叛军的各种攻城招数,令侯景一筹莫展。双方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台城暂时是守住了,台城外的百姓可遭殃了。本来侯景率部打过来后号令比较严明,没准备劫掠百姓,他们打算很快击垮梁朝军队,成为建邺城的新主人,自然不希望把建邺弄成一片废墟。但是遇到这么顽强的抵抗,进退两难,给养匮乏,军心不稳,还不知道援军什么时候打过来,于是侯景开始纵兵劫掠,“冯陵畿甸”了。这群匈奴鬼子本来就桀黠凶残,约束一开,建邺百姓的惨剧就开始了。我这个人其实挺不喜欢暴力血腥场面的,但是为了表明侯景对建邺畿甸的冯陵,就忍痛举两个惨烈的场面:  场面一  攻破东府城之后,侯景军士持刀列队,把城内被俘的梁朝官兵一个个押往城外广场,一律砍杀,共杀死大小官吏三千余人。数百妇女则被驱往侯景军营内,供士卒奸淫取乐,稍有不从便砍手断足。
  场面二  侯景叛军驱赶数万百姓在台城附近堆土筑山,以争夺制高点。不管男女老幼,动作稍慢就喝斥鞭打,打昏打死的直接就扔到山上当土埋了。藏匿在家不去的也都处死,一时哀号之声响遍京城内外。  至于发生在各个街头巷尾胡同角落里的悲剧,你可以自己想象了。实际情况只会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这两句有点费解。狼望、卢山都是西域地名,匈奴聚居之处;引申为匈奴或匈奴家乡。黄图原指京畿地图,代指京畿地区。赤县指中国。名词都清楚了,但是意思还不很清楚,主要是两个动词拥和填不太好理解。《后汉书.西域传》里有“黔首陨于狼望之北,财币靡于卢山之壑”的句子,是说征讨匈奴花费的巨大人力物力代价。这里考虑上下文语义环境,应该是说侯景及其部下像一股来自狼望的阴云惨雾笼罩着京都建邺,又像一阵起自卢山的沙尘浊流弥漫了江南大地,令无数生灵涂炭,黎庶遭殃。“青袍如草,白马如练”。青袍是说侯景部下的青色军服,白马是指侯景的坐骑。这些物资哪来的?梁武帝发的。想当初侯景败于东魏军,带着几百人仓皇度过淮河来到梁朝,衣衫褴褛缺吃少穿,手里的家伙也破烂不堪。后来是梁朝朝廷拨钱拨物,让他们不但度过难关,而且充实扩大了队伍,鸟枪换炮抖起来了。现在用着梁朝发的粮饷兵器,穿着梁朝发的军装,打到梁朝的首都闹事来了,整个一个梁朝版的“农夫和蛇”啊。说到这我想起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咱们的战士经常能发现缴获越方的武器装备食品药品,大都是中国制造的援助物资;堆积如山的精良装备却被他们用来和我们作战。看来这种喂不熟的白眼狼,忘恩负义反咬一口的毒蛇古今都有,教训深刻啊。说到骑白马,你说人家赵子龙、陈庆之骑白马,人也英俊潇洒,马也飘逸威风,那多配套,再加上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真称得起白马英雄,无数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再看侯景,身不满七尺,长上短下,大脑门高颧骨,丑陋猥琐的,骑什么白马呀,弄匹小灰毛驴骑骑算了。
  继续搬个板凳学习欣赏。
  我估计下周会写到庾信了
  楼主好贴,顶
  @大河向东楼   楼主好贴,顶  -----------------------------  欢迎新朋友,请茶了!
  此帖议论精辟,楼主功力深厚,读之获益良多!顶!顶!
  @云淡心远 428楼   我估计下周会写到庾信了  -----------------------------  写到了我一定去学习,心远兄大作坚决支持!
  怎么没有更新了?楼主继续
  无更,期待中。。。
  “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履端,一年之始,元旦。履端废朝,是说天子在元旦这天没有上朝议政。还议什么政啊,被包围了一个多月了,快要顶不住了。天子已经八十多岁了,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其实侯景打到建邺附近的时候,太子就请求梁武帝授权,关键时刻危难之际年富力强的不站出来像话吗?梁武帝犹豫了一会还是授权了,自己毕竟耄耋之年,体力精力顶不住战事的消耗了。再说这种事难得碰上,也该让太子历练历练。武帝和太子虽然觉得事情有些严重,可能要吃点苦,但是对全局还是有信心的,城里兵精粮足,坚守一阵,等到各地勤王援军一到,内外夹击,打垮叛军不成问题。没想到叛军战力超强,两面迎敌居然不落下风。外边援军连吃败仗靠不上前,城里虽然守得住,但已消耗很大了,很多士卒都累瘫了。粮食还有,但是菜、水、柴草都很缺乏,总不能老让战士嚼生米粒吧。这样的情势下,就算是过年也不需要议什么政了,抓空睡一觉缓缓劲是真的。那时候又没有广播电视,不能发表个新年致辞之类的,鼓舞鼓舞全国全市军民的士气;连和城外的联系都被截断了,与世隔绝了。侯景那边倒是挺热闹,把台城围得水泄不通,按他们匈奴打猎的说法叫“长围”。并且摆上宴席,大酒大肉,自己大快朵颐,还馋你气你。梁武帝和太子要不是学佛多年,有了相当的修为,早就让他们给气晕了。“两观当戟,千门受箭”。观,是城门上的门楼,值勤的士卒观望和居住的地方。当戟的当字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解法,主动解法就是说楼门观和守城将士手中的长戟一样,痛击来犯之敌;被动解法是说楼门观抵挡敌人刺来的长戟,都是比喻的用法。实际上楼门观也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既可以观察城下敌人的动态,又可以号令城墙之内守城的将士,起到一个前敌指挥所的作用。千门受箭,很震撼的一句话,使我想起北京故宫里一个城门上的箭痕,据说是明末李自成义军攻打紫禁城时李闯王留下的杰作;还使我想起西北祁连山下一个村落里石墙上的累累弹痕,是当年马家军围攻红军西路军时留下的罪证。建邺城里的台城,皇宫大内,平日里庄严肃穆万民景仰的地方,现在也得承受匈奴弯弓射出的如蝗之箭。
  白虹贯日,苍鹰击殿。竟遭夏台之祸,终视尧城之变。官守无奔问之人,干戚非平戎之战。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  正文第十五段。“白虹贯日,苍鹰击殿。”这几句接着说梁武帝的凄惨遭遇。过去一般人都有个思维定势,觉得皇帝九五之尊,就该养尊处优作威作福高高在上一呼百应的,如果受罪吃苦了,就是臣下百官的莫大罪过。如果是皇帝主动去吃苦受累,那就是高风亮节皇恩浩荡。好在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这种思维定势越来越弱了。其实皇帝也是从普通人过来的,七情六欲和普通人一样,工作干好了,形势大好的时候会兴高采烈,甚至得意忘形;决策失误工作没干好也会沮丧痛心,也得承担恶果。对于侯景之乱,梁武帝的责任我认为至少有两条:一是接纳侯景并且防范措施不力;二是对皇族子弟教育不力过于纵容以至最后谁也指不上。由于这两大失误,萧衍悲惨的吞下了自己酿出的苦酒。“白虹贯日,苍鹰击殿”的说法出自《战国策》———终于不是《左传》了。我一般不太引用古书的原文,这次因为《战国策》的这段文字比较好懂,而且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段,所以直接呈现给大家:“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很多年前我是在《古文观止》里看到这段文字的,题目是“唐睢不辱使命”,当时看完觉得太过瘾了,居然有人如此顶撞君王,而且把君王镇服了。厉害厉害!特别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直接叫板君王,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行过来,咱俩单练。你放心,这种叫板基本上没有君王敢接招的,都得色挠。宰相皇上也没有三头六臂,就像黄宏小品里说的那句台词:“穿上衣服能分出三六九等,进了澡堂子脱光了衣服全他妈一样”。这段里的专诸、聂政、要离都是古代著名的刺客,他们分别完成了刺杀王僚、韩傀、庆忌的任务,成为我国暗杀恐怖活动历史的经典人物。这次重温,查了一些史料,发现有点不对。彗星袭月,白虹贯日,如果理解为刺客动作迅疾,姿势潇洒,迅雷不及掩耳完成致命一击,还说得过去,也很形象。苍鹰击殿就不好理解了,据史书记载,要离刺杀庆忌是发生在船上,并非宫殿内,苍鹰要扑也是扑到船舷或甲板上,怎么会“击于殿上”呢?可能是唐睢叫板的时候太激动,有点口误吧。庾信似乎也很喜欢这一段,在别的地方也用过这两句。但是在这用的不太恰当。梁武帝并不是被某个刺客暗杀的, 而是在一起重大叛乱中成为了俘虏、人质,遭到了非人的虐待,悲惨的饿死的。这种情况用“白虹贯日苍鹰击殿”来形容,只能勉强解释为帝王遇害前的异常现象预示了,似乎不是《战国策》里唐睢话语的本意。
  侯景之乱的电视剧进入高潮了。给饿死的老大不少,赵武灵王也算一个。楼主说的萧衍的两个错误,似乎很多人成功的老大都会犯,只是看运气好坏。司马炎和刘渊,李隆基和安禄山,相比之下老萧运气背了些。
  战国策的文字比左传好懂多了,我也喜欢战国策,有很多段像小说。
  继续学习,好贴!
  楼主好才学 求认识 顶一下 嘻嘻 顺便无耻一下 打个广告 明鉴映古历史群欢迎大家加入  
  mar一个 lz继续
  “竟遭夏台之祸,终视尧城之变”。夏台是夏朝的监狱,夏朝暴君桀曾经把大臣汤囚禁于此,汤的手下闻讯后又求情又送礼,把汤救了出来。最后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桀被流放后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夏台杀死汤。尧城是当年舜帝囚禁尧的地方,据说尧到了晚年也变坏了,因“德衰”而被舜关了起来。这个说法和正统的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说法不一样,有点损害尧帝的光辉形象。孰对孰错不好说。聊备一解吧。庾信从梁武帝的被囚想到了成汤被押和尧帝被关,都挺悲催的。可不同之处是成汤后来化险为夷,尧帝之事是真是假还不一定,唯独梁武帝的悲剧是确凿无误,一悲到底的。庾信拉这两个垫背的更凸显了梁武帝的可怜!看完这两句,我忽然想起关押前任君主这事不光古代有,现代社会也有,咱们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有现成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细说了。那句古老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好像应该改成“上台为王下台为寇”了。  “官守无奔问之人,干戚非平戎之战”。哀叹完梁武帝的悲惨下场,又开始斥责领兵藩王和封疆大吏。这场战乱事情多头绪繁杂,庾信只有一支笔,难以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只能说完这边再说那边,所以时间空间难免重复,相信诸位会谅解的。“奔问官守”是春秋时期鲁国名臣臧文仲的话。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的弟弟甘昭公起兵闹事,把周襄王赶到郑国去了。周襄王很郁闷,又没有办法,便派人向各诸侯国通报,希望诸侯主持公道。到鲁国的使者是由臧文仲接待的,他听完使臣的通报便表示一定要管这件事,“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事情做没做先不说,起码这话说到了,让人听着舒坦,感动。于是这句话流传了下来,成为皇帝教导臣子的名言。现在梁朝天子不是蒙尘于外,而是蒙尘于内,被困台城,有没有官守奔问?有,还不少,各地大小援军十几路。所以庾信说无人奔问有点过。但是援军勤王可不是上医院看望病号,拎点水果营养品,捧束鲜花,嘘寒问暖完了扭头走人;那是去真刀真枪打仗拼命,血溅疆场你死我活。朝廷养活你们那么些年,就是要在这个时候依靠你们,需要你们献身报国了。可惜这些援军太令人失望了,就像下面这句说的“干戚非平戎之战”。干戚是什么?是盾牌和斧子,但不是打仗用的,而是歌舞里使用的道具。如果正规军野战部队手里的家伙被称作干戚,那就等于说他们是摆设,中看不中用了。平戎,这里的戎可不是泛指,而是真的戎人后裔,西域狼种侯景。侯景带出来的军队和他一样凶残狡诈,实战经验丰富,是獠牙利爪的群狼。用手执干戚的队伍和这样的群狼较量,后果如何可想而知。平戎是别指望了,不被戎平了就不错。这里不妨举个现代战例给诸位增加点印象。西安事变的时候护卫蒋委员长和众位中央大员的是中央警卫营,御林军,大内侍卫,人员个顶个都是好手,装备不用说也是最精良的,这么一支队伍不能说是草包吧?不能,但也只能说是干戚,他们的精良装备和干戚差不多。张少帅捉蒋用了多少人?一个步兵团,而且没都上。来了以后三下五除二,一个多小时解决战斗。平日里高大威猛耀武扬威的御林军完全不是灰头土脸不起眼的东北疙瘩的对手,这就是实用和摆设之间的区别。
  @乱石惊涛 445楼   “竟遭夏台之祸,终视尧城之变”。夏台是夏朝的监狱,夏朝暴君桀曾经把大臣汤囚禁于此,汤的手下闻讯后又求情又送礼,把汤救了出来。最后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桀被流放后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夏台杀死汤。尧城是当年舜帝囚禁尧的地方,据说尧到了晚年也变坏了,因“德衰”而被舜关了起来。这个说法和正统的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说法不一样,有点损害尧帝的光辉形象。孰对孰错不好说。聊备一解吧。庾信从梁武帝的被囚......  -----------------------------  很好奇,侯景究竟有多少兵,能把建邺围得那么死?十则围之,怎么也得数倍于老萧吧。
  @安乐窝书生
08:23:33  很好奇,侯景究竟有多少兵,能把建邺围得那么死?十则围之,怎么也得数倍于老萧吧。   -----------------------------  侯景已经占领建康了,围的是台城,也就是宫城。据说侯景围城的时候有兵10万
  @安乐窝书生 446楼   很好奇,侯景究竟有多少兵,能把建邺围得那么死?十则围之,怎么也得数倍于老萧吧。  -----------------------------  能打仗的人也能拉队伍,李自成当年出陕后,利用灾荒之机猛拉队伍,很快拉了几十万,后来咱们八路军也是能拉队伍的典范。
  @安乐窝书生 446楼   很好奇,侯景究竟有多少兵,能把建邺围得那么死?十则围之,怎么也得数倍于老萧吧。  -----------------------------  据说侯景攻破台城,见到梁武帝后,武帝问侯景起事时多少人?侯景说八千人,武帝问围城时多少人?侯景说十万人;武帝再问现在有多少人?侯景骄傲的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是我的了。
  @和为贵楼   继续学习,好贴!  -----------------------------  欢迎和为贵先生光临指教,令蓬荜生辉了!
  好贴!继续关注中。
  请楼主老师更新啊!
  “陶侃空争米船”,陶侃,晋朝名臣名将,平定苏峻之乱的盟主。苏峻之乱的起因前面正文十三段曾经提到过,是因为权臣庾亮设计陷害。他们之间的矛盾无所谓忠奸对错,都不是什么好鸟,都想当司马皇帝的家。苏峻起兵打到建邺后,庾亮抵挡不住,逃窜至江州投奔好友温峤,温峤也是陶侃的好友,于是力劝陶侃加入对抗苏峻的联盟。陶侃本来挺讨厌庾亮的,不想淌这趟浑水,后来架不住温峤的劝说和庾亮的折节下拜,终于被拥为抗苏盟主。在陶盟主的统帅下,三家兵马齐心协力,很快打垮了苏峻叛军---没有,不但没打垮人家,反而自己连吃败仗,温峤的部队连粮草都没了,还得找陶侃要;陶侃的部队也缺乏水战设施,需要温峤提供。陶侃没想到苏峻这么难打,心灰意冷,准备撤军回荆州了。关键时刻,温峤的口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通“坚持就是胜利”的励志鼓舞,挽留了沮丧的陶侃,重拾了诸将的信心。大家又一起咬牙坚持和苏峻周旋。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苏峻过于轻敌而孤军深入,交兵时又马失前蹄,被陶侃手下砍死;这样整个战局才得到扭转;三家联军才迎来了平叛的胜利。  “顾荣虚摇羽扇”是个挺有意思的典故。顾荣这个人很有才干,早年在东吴当官,东吴被晋灭了以后又去洛阳,照样当官,还和陆机陆云兄弟并称为三杰,看来文章也很拿得出手。晋朝“八王之乱”开始后,政局动荡,当权者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然而顾荣的官位一直很稳当,而且略有提升;八个司马王爷有六个用过顾荣,很像今天的明星大腕,这个导演用完了那个导演又用,闲不着,日程排得挺满。有一阵战事危急,顾荣觉得保命要紧,干脆撂挑子回南方老家了。不过人的官运来了那是挡都挡不住啊,在家躲了没多久,右将军陈敏起兵反叛朝廷,割据江东,又高官厚禄的把顾荣请了出来。顾荣跟着陈敏干了两年,觉得此人不行,不仁不义不像能成大事的样子,于是心生去意。加上华谭的劝说便离开了陈敏;不但自己离开,还利用自己的威望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反活动,把陈敏手下将领钱广、甘卓都拉到朝廷这边,成功的将功补过了。最后陈敏亲自率军讨伐甘卓,两军对阵之际,甘卓手下士卒向陈敏手下大喊:“顾先生在此,你们还不过来!”顾荣在欢呼声中亲自现身,摇动手中羽扇致意,陈敏的士兵立即哗变溃散,陈敏也在混乱中被捉拿斩首。顾荣的事迹充分证明,文官也是可以驰骋疆场杀敌立功的。读者诸公需要注意的是:庾信用这两个典故都是反用其意。陶侃虽然和温峤为了米船争吵过,但是最后还是打败了苏峻;顾荣虽然为陈敏效过力,但是后来反戈一击弃暗投明了;所以这两位无疑都是运用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威望平定叛乱的功臣,是朝廷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柱石;庾信非常希望梁朝也有这样的中流砥柱,可以在危难之际力撑危局,挽狂澜于既倒;可惜没有,至少在台城围困期间没有。羊侃将军顶了一阵,病逝了,别人又都指不上。梁朝的运气就是这么不济。庾信只能酸溜溜的用这两个成功人物讥讽一下梁朝这些奔问官守了。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易读 :/art_16286.html
  @乱石惊涛 449楼   据说侯景攻破台城,见到梁武帝后,武帝问侯景起事时多少人?侯景说八千人,武帝问围城时多少人?侯景说十万人;武帝再问现在有多少人?侯景骄傲的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是我的了。  -----------------------------  谢谢云淡、高粱、楼主诸兄指教,确实长学问了。咱八路军和侯景竟然在这点儿挺像,有点想乐。
  楼主高论闻所未闻,如食江中鲈鱼,快哉快哉!
  将军死绥,路绝长围。烽随星落,书逐鸢飞。  正文第十六段。最短的一段,按意思可能应该归到上一段或者下一段。但是用韵不同,按照我的分段规则独自成段。这几句概括的说明当时建邺台城内外的困境,很像军事会议上来自前线的下级军官向首长们汇报战局态势。将军死绥,原意是说将军打了败仗要受到军法惩处,后来也形容战死沙场;这里的意思像是后者。各路援军和侯景军交手几次,都以失利告终,韦粲将军不幸阵亡,阵亡的经过后面再细说。由于援军上不去,台城之围解不开,城内的情况也很糟糕。将士疲惫,物资匮乏,更主要的是人心惶惶斗志渐渐丧失。由于侯景军的长围把台城围的水泄不通,内外消息通路彻底堵死,城里的人也不清楚援军到了没有,来了多少。梁武帝和太子没有办法传命给援军,没法任命统率各地援军的总指挥,也没法和城外援军采取一致行动夹击叛军。这也显示了侯景实战经验的丰富,深知不能让对方内外串通,所以围得死死的,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而且威胁援军说:我们现在并没有攻打台城,如果你们攻击我们,我们就对城里不客气了。这一来弄得援军更不知如何是好了。城里为了和城外联络想了各种办法,比如效仿烽火台,点火放烟报警,但是效果不行,原因是燃料不行。古代烽火台点火放烟是以狼粪为燃料,冒出来的烟叫狼烟,又浓又聚,直上云天,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台城里哪有狼粪啊,人粪都快没了。一般燃料点火冒的烟比炊烟大不了多少,不是那么回事。后来城里又有人给太子建议往城外放纸鸢,纸鸢和风筝类似,里面夹上情报,趁着风大放起来飘到城外,有可能飘到援军手上。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试试吧。没想到侯景那边也有明白的,侯景的主要谋士王伟一眼就识破了城里的企图,找了些善射的兵士。一箭一个,把纸鸢全都射了下来。城里众人看到射落的纸鸢,心里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这真是“烽随星落烽难起,书逐鸢飞飞不出”。这个事例再次证明了信息在战争中的极端重要性,信息不通,联络不畅,既不知己又不知彼那还打什么仗,必败无疑。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战已经发展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可以说集中了最尖端的IT技术和人才,绝对的高科技较量,但是作战宗旨和过去依然一样,就是让敌人变成聋子瞎子,让自己耳聪目明。不管你别的方面优势多大,如果信息战打不赢,那你所有的优势全都发挥不出来,等着挨打吧。  遂乃韩分赵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马,迷轮乱辙。猛士婴城,谋臣卷舌。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  正文第十七段。“遂乃韩分赵裂,鼓卧旗折; 失群班马,迷轮乱辙”。这几句形容梁朝援军。一提到援军,我们从影视里得来的印象都是:解放军坚守阵地,敌人潮水般涌来,战士们精疲力竭,弹药也没有了,上刺刀准备最后一搏;就在形势危急之际,远处冲锋号响起,音乐灯光都变得明亮激越,我们的大部队来了,敌人慌乱溃逃,我军战士们从阵地上一跃而起,端着枪举着刀追赶逃窜之敌……多痛快多解气!可惜这痛快解气的一幕并没有出现在当年的建邺城下。梁朝勤王援军来了十几路,但是情况不明,都不知道这个仗怎么打。后来串通了一下,各路人马兵力最多的是柳仲礼,爵位最高的是邵陵王萧纶。经过韦粲等人做工作,大家都同意推举柳仲礼为大都督。当时的情况如果形成合力,共同出击,侯景肯定抵挡不了;如果单打独斗,哪一路都打不过侯景。这是明摆着的事,根本不用分析不用调研谁都明白,可是知易行难啊。不知道什么原因,柳仲礼并没有担负起大都督的职责,没有有效地组织援军对侯景军形成围剿之势,还是各路援军单打独斗。这种联盟性质的联军一般很难持久,像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开始声势浩大不可一世,后来各家勾心斗角以至于不欢而散。这次讨伐侯景也是这样,说是盟军,都藏着心眼想少出力多捞成果,结果盟主谁也指挥不动,典型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用庾信的话说就是“韩分赵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马,迷轮乱辄”,很富有画面感的语句。注意是班马,不是斑马。班马这个词出自《左传》,杜预注:“班,别也”,军马离别之意。但是今人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解释欠妥,班应该解释为还,回来的军马。其实我觉得两个说法差不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刚刚结束厮杀的战场:夕阳残照之下,战旗低垂,旷野上车辙凌乱,散落着翻倒的战车和兵士的尸体,几匹失去主人的战马在不远处徘徊;这时候我们能分辨清楚这些马是离去还是回来吗?它们自己也在为自己的前途迷茫。
  @乱石惊涛 459楼   将军死绥,路绝长围。烽随星落,书逐鸢飞。  正文第十六段。最短的一段,按意思可能应该归到上一段或者下一段。但是用韵不同,按照我的分段规则独自成段。这几句概括的说明当时建邺台城内外的困境,很像军事会议上来自前线的下级军官向首长们汇报战局态势。将军死绥,原意是说将军打了败仗要受到军法惩处,后来也形容战死沙场;这里的意思像是后者。各路援军和侯景军交手几次,都以失利告终,韦粲将军不幸阵亡,阵亡的经......  -----------------------------  随楼主回到台城之围的惨烈景象之中。可惜,老萧没多养几只鸽子,比纸鸢可靠些;或者搞点孔明灯?替古人担忧了,或者说惋惜。辽沈的长春之围、粟裕的孟良崮之围,好像都是围的一方胜了。但乐毅对田单的即墨之围三年未下,最终还是田单靠火牛阵赢了。可惜老萧没有田单。
  解说得很生动。顶一个!
  @安乐窝书生 460楼   随楼主回到台城之围的惨烈景象之中。可惜,老萧没多养几只鸽子,比纸鸢可靠些;或者搞点孔明灯?替古人担忧了,或者说惋惜。辽沈的长春之围、粟裕的孟良崮之围,好像都是围的一方胜了。但乐毅对田单的即墨之围三年未下,最终还是田单靠火牛阵赢了。可惜老萧没有田单。  -----------------------------  楼上的不愧是书生,也很博古通今啊。
  解说得确实很到位
  “猛士婴城,谋臣卷舌”。这两句说城里的事。婴城,环城的意思,古书上有“婴城固守”的说法。城里所有人,从天子、太子到战士,头等大事就是守城,所谓固守待援,首先得守得住;四面八方都有敌人,所以要婴城,环城巡视,时刻注意敌人的动向。虽然侯景的长围很成功,但是城里的人通过城头瞭望,甚至通过猜测,也能才看出些端倪:援军肯定来了。因此他们还是抱有一些希望的。从逻辑推理来说,坚持的越久,援军来的越多,对侯景应该越发不利。羊侃将军这时候也散布一些消息,说城外邵陵王大军已经打过来了,很快就会打垮叛军云云,聊以鼓舞士气。并且为了寻找机会,也组织了几次出城反击,可惜都不能奏效,兵疲将弱,实在不是叛军的对手。这时候大家多么怀念陈庆之啊,要是陈将军在,带个三五千人马出城,早把围城的叛军打跑了。顶不济也能冲出去和援军联络上,然后形成里应外合之势啊。谋臣卷舌,不是他们舌头生疮,也不是领导不让他们说话,而是真没什么可说的,该说的都说了。他们那点主意都被侯景看破了,不好使了。所以谋臣们现在也只好去干点力气活,修修工事,运运弩石,大材小用一下了。  “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这两句令我们很迷茫,又是大象又是毒蛇,好像跟随庾信进入了热带森林中的动物世界。昆阳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两万人打败四十二万人著名战役,也是身为偏将军的刘秀展示自己谋略胆量的秀场。经过刘秀的建议谋划,汉军将领王凤、王常等人决定坚守昆阳,顽强抵抗王莽的数十万攻城大军;刘秀等人外出调集援军。和每次的败军一样,王莽军的主要将领王邑、王寻既不会用兵打仗,又狂傲自大不听劝诫。他们觉得自己漫山遍野几十万人,压也把昆阳小城压扁了。形势确实如此,昆阳守将艰苦防守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顶不住了,准备开城投降;没想到王邑还不接受投降,非要和你玩到底,生生把对手逼成困兽,只能决一死战。这时候刘秀等人终于率援军赶来了,不过别兴奋,援军也才不到一万人,和连营数百里的敌军根本不成比例。如果敌军将领稍微专业一点,可以很轻松的把这两拨汉军全都一勺烩了。说起来王莽军不但人多势众,而且兵种齐全,还有大象虎豹组成的特种部队。我很怀疑这些动物是否编入战斗序列了,是不是供大军将领们娱乐的马戏团也说不定。反正军兵种多了可以壮壮声势。据说古罗马时期军队里都有战象,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远征罗马,翻越阿尔卑斯山时条件极其艰苦,依然舍不得扔下大象。这肯定不只是感情因素,说明大象一定有过很多克敌制胜的例子,是将领们手中的利器,有可能发挥现代步兵中坦克的作用吧。但是在昆阳城下,大象并没发挥什么作用。刘秀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敌营,决定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豁出去赌一把,率领三千精兵组成敢死队,直奔敌方中军大营。这一冲还真把王莽军冲傻了,指挥机构被彻底打烂,主将王寻也被斩落。昆阳守军和其他援军一看刘秀得手,也一起攻杀鼓噪,声势震天动地,加上天气大变,黑云压城,王莽大军惊慌失措乱成一锅粥,争相逃命时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大象老虎豹子也没人管了,纷纷向山林里逃窜,回归大自然去了。事实再次证明,很多时候打仗真不能光看人数,王莽四十二万大军、曹操八十三万大军、苻坚百万大军、蒋公八百万大军,最后都垮了。“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诸葛亮说的没错。很多时候先进的武器装备用不好也纯粹是摆设,甚至是累赘,例如这次昆阳之战王莽军中的大象老虎就没用好,没准光踩自己人了。
  来给楼主加油!
  @平湖秋月高 462楼   楼上的不愧是书生,也很博古通今啊。  -----------------------------  谢平湖兄谬赞。俺也就是喜欢看个热闹,了解个皮毛,向楼主学习学习古文,挺好。
  @安乐窝书生 466楼   谢平湖兄谬赞。俺也就是喜欢看个热闹,了解个皮毛,向楼主学习学习古文,挺好。  -----------------------------  天涯水深藏龙卧虎,高人众多,书生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和为贵、漂泊天使,都是高人。诸位什么时候发帖了一定告诉我一声,给我个学习的机会。
  先留名  
  留着慢慢看,学习了  
  顶一下,楼主讲解的太好了!
  我喜欢信哥儿的"昔年种柳,依依汉南,而今摇落,栖洒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枯树赋是庾信的吧。
  信,真才子也  
  @姚黄独步 473楼   枯树赋是庾信的吧。  -----------------------------  欢迎新朋友光临。《枯树赋》是庾信留西魏后写的作品,给他挣了不少名声。
  楼主费心,纳之矣  
  哀江南赋并序
  回复第60楼,@乱石惊涛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这两个句子分别讲述了两个古代使臣蔺相如和毛遂机智英勇的进行外交抗争,不辱使命,达到目的的事情。第一个故事也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大家应该不陌生。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楚王与赵国平原君商议联合抗秦,楚王一直犹豫不决,平原君手下的随从毛遂急了,登上台阶按剑怒斥楚王,楚王摄于毛遂的气势连忙答应签约。毛遂抢过侍者手上盛着载书(即协约)的珠盘,端到楚王跟前,楚王无奈只好签字。要说这个毛遂也太没规矩了,虽然是好心办了好事,但是组织纪律性跑哪去了?这么一闹平原君的面子往哪搁?以后还怎么和诸侯们打交道?所以告诫诸位这样的榜样是不能学的,如果你跟老板出去谈判,你也一激动来这么一出儿,估计回去就得被老板开了。两个句子由于都是倒装句,而且都隐藏了主语,所以有点难解。诸位可以自己还原一下,第一句还原为:“赵国受连城而见欺,蔺相如持荆璧准备碰柱”;第二句还...  --------------------------  支持楼主  
  说食数宝、一纸荒年…淡、淡、淡。  
  学习  
  @张三个 478楼   支持楼主  -----------------------------  欢迎新朋老友光临,感谢支持,请茶喽。
  楼主今日几时更新啊,都等着呢!
  等更新
  庾信在这里说昆阳之战的意思比较令人迷惑:是说侯景像刘秀,打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梁朝援军集团;痛惜援军集团的优势像王莽军一样完全得不到发挥?还是说希望梁朝援军像刘秀击垮王莽那样,里外夹击打垮侯景?因为事实上梁朝的援军没有得手,所以痛惜的面比较大。常山蛇阵是古代有名的战阵,其特点是立体交叉相互作用,攻首则尾至,攻尾则首至,攻身则首尾皆至;据晋朝名将桓温观察,诸葛亮在鱼腹浦摆的迷惑陆逊的石头阵就是常山蛇阵。这里庾信的意思可能是说梁朝各路援军经过和侯景交手,都知道戎人后裔的厉害了,所以沿江排好常山蛇阵,准备遇敌袭击时相互支援。但是蛇阵偏重防守,对敌人的压迫性不大。侯景看出援军号令不一,难以收勤王之效,便抓住机遇一鼓作气攻破台城,把梁武帝和太子捏在手里了。有皇帝在手还愁什么,一道圣旨下去,各地援军还不都得乖乖的听他摆布。这就叫“常山之阵蛇奔穴”,蛇一奔穴蛇阵也就垮了,风流云散了。邵陵王萧纶早就跑了,其它各路援军对峙了一段时间,也被侯景矫诏遣散,各自退兵了。最窝囊的是湘东王萧绎派来的王僧辩,领着一万多水师乘风破浪来了,本指望大展威风杀贼建功,没想到来了俩太监传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水师人马留用,你可以回江陵了。王大将军差点背过气去,但是一点招都没有,只能遵旨,领着几个随从打道回府,带来的水师全让侯景留用了。  “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理解这两句先要看一下萧梁王朝诸位王子的分封情况。过继的、别人遗腹的就不算了,武帝萧衍亲生的儿子共七位,按年龄排序如下:  萧
昭明太子(公元501---531年)  萧
简文帝(公元503---551年)  萧
南康王(公元505---529年)  萧
庐陵王(公元506---547年)  萧
邵陵王(公元507---551年)  萧
湘东王(公元508---554年)  萧
武陵王(公元508---553年)  除了英年早逝的昭明太子和一直在武帝身边的萧纲之外,另外五个都有封号、封地。其中的南康王萧绩和庐陵王萧续早夭,没有赶上侯景之乱和武帝遇害;所以庾信说“五郡则兄弟相悲”应该不是确指。“三州则父子离别”,可以落实。邵陵王萧纶镇扬州、湘东王萧绎镇荆州、武陵王萧纪镇益州,三兄弟都是侯景之乱的亲历者,都怀着不同的心情和盘算关注着这场事变。梁武帝去世和简文帝继位后,在外的三兄弟是否进京奔丧吊唁,并祝贺新皇登基,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估计不会去的,哥儿仨不会傻到这个地步,让侯景轻易就把萧家一锅端了。那种情况下,不去是谁都能理解的,不会引起什么非议。庾信说的父子离别云云也就是“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的焚香遥拜吧。从道理上来说,叛乱一发生,这几个藩王就应该迅速采取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垮叛军,解除京都的危险,岂能让京城被围困五个多月,最后弹尽援绝陷落敌手,眼看着自己的父兄成为乱臣贼子手里的木偶傀儡。梁武帝给你们高官厚禄,国家军力一多半掌握在你们之手,父皇平时又百般溺爱纵容,还不是指望一旦有事能得到你们的拱卫?平民百姓还讲究养儿防老,皇帝的儿子难道只会拥兵自重,自相残杀吗?梁武帝虽然有用人失察之过,但他临终之际,除了痛悔自己的过失之外,一定对自己这些皇子失望之极,寒心之极。
  从道理上来说,叛乱一发生,这几个藩王就应该迅速采取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垮叛军,解除京都的危险,岂能让京城被围困五个多月,最后弹尽援绝陷落敌手,眼看着自己的父兄成为乱臣贼子手里的木偶傀儡。梁武帝给你们高官厚禄,国家军力一多半掌握在你们之手,父皇平时又百般溺爱纵容,还不是指望一旦有事能得到你们的拱卫?平民百姓还讲究养儿防老,皇帝的儿子难道只会拥兵自重,自相残杀吗?  有道理啊,顶!
  《庾信风华——《哀江南赋并序》通解》 易读:
  /3u4Qx
  其实我感觉,萧纶还是挺卖力的,萧绎就只是做做样子,萧纪就根本没有任何行动。
  “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护军,指韦粲。韦粲是侯景之乱中最让人敬佩的梁军将领,义勇双全,以身殉国。要是梁朝的将领都像韦粲这样无私无畏,十个侯景也不足惧。韦粲的祖父韦睿、父亲韦放都是战功赫赫的梁朝著名将领,所以庾信说“三世为将”。这一家人相当的厉害,相当有传奇色彩。韦睿的得意之作是公元507年的钟离会战,那时候梁朝建国不久,北魏起重兵来犯,意欲吞并。双方在淮河南岸的钟离形成僵持局面,梁方吃紧。危急关头梁武帝急调韦睿率军增援。韦睿一到马上把防线推前二十里,并且重兵强弩死守不退,从气势上压倒了魏军。之后经过细心筹划,韦睿组织梁军展开反击,水火并用,彻底击溃了魏军。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北魏的扩张野心,为梁朝争取了较长时期的边境安宁。韦放没有其父运筹帷幄的雄图大略,但是勇武刚强,完成一般作战任务毫不含糊。在公元527年的与北魏的涡阳战役中,韦放率军支援曹仲宗,刚一到达目的地立足未稳,便遇到敌军的猛烈袭击;韦放临危不乱,指挥部队坚决反击,他自己的盔甲被敌箭射穿了三处,快成筛子了。韦放一生气干脆把盔甲脱了,赤膊上阵。手下将士见主将这么玩命,也都抱了必死的决心,众志成城,终于挫败了敌人的意图。到韦粲这一辈,国家稍微安定一些,韦粲因祖上的军功而受到重用,在太子身边当过差,后来担任过招远将军,安远将军,衡州刺史,虽然没打过大的战役,但是一直没离开军界。侯景之乱爆发时,韦粲好像已经退居二线了,但是听说朝廷有难,马上从衡州点起五千兵马奔赴建邺。在建邺城外和各路援军汇合后,韦粲以大局为重,仗义执言,力推比自己年轻又比自己官位小的柳仲礼担任各路援军的大都督。当时西豫州刺史裴之高自恃年长位重,不愿意听柳仲礼的调遣;韦粲亲自登门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了裴之高,让这个援军联盟起码在表面上形成了。之后韦粲又率先垂范,听从大都督柳仲礼的调遣,前往青塘驻防。可悲可叹的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那个夜晚是个大雾迷蒙的夜晚,能见度很低,几乎伸手不见五指。韦粲率领人马,在大雾中摸索探路,走走停停,到青塘的时候已经半夜了。稍作休整,还得赶快安营扎寨,修筑防御工事。当时人困马乏的,进展很慢,到佛晓也没立好栅垒。这时大雾已散,侯景在禅灵寺门楼上观望,发现梁军正在修筑营寨,立即率兵攻了过来。由于是以逸待劳,以多打少,叛军很快取得了优势。韦粲的部将看看势头不对,劝韦粲赶紧撤,但韦粲决心像父亲那样拼死一搏,坚决不肯退。可惜这次他再没有父亲的好运了,拼到最后也没能杀退强敌,和几百子弟亲属全部战死。尽管柳仲礼听到消息飞马驰援,重创侯景,也没来得及救出韦粲。侯景让手下割下韦粲的首级,到建邺台城城下向梁军示威。太子得知消息后痛哭失声,对部下说:“社稷所寄,惟在韦公,如何不幸,先死行阵”。看来太子并没有忘记韦睿、韦放,对韦粲也寄予着厚望。国难思良将啊!说到这我不由想起后来宋朝杨家将抗辽满门忠烈的故事;正像京剧《杨门女将》里佘老太君唱的那样:”那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哪一仗不死我父子兵”?杨家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韦家对梁朝又何尝不是万死不辞?忠臣勇将为国捐躯自是本分,问题是烈士之血能不能换来胜利之花,会不会付之东流?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忠财 湖南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