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制度的背景和铁崖体形成的时代背景。

世界中古史
&&&&&&&&&&&&&&&&&&&&&&&&&&&&&&&&&&&&&&&&&&&&&&&&&&&&&&&&&&&&&&&&&&&&&&&&&&&&&&&&&&&&&&&
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本章先勾划出 5 ~ 10 世纪西欧政治事件的基本线索,然后再讲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最后讲这一时期西欧的基督教会.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帝国
在日尔曼诸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存在最久,也最强大.它后来发展成查理帝国,基本统一西欧. 843 年帝国三分,形成法、德、意这三个民族国家的初形 .
  ⒈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墨洛温王朝( 481 ~ 751 年)在六、七世纪以来逐渐衰微,原因一是王室土地不断外赠,笼络人们效忠,结果到七世纪末墨洛温家族已贫困不堪,实权落入大贵族手中;原因二是内分,历代王室宗嗣不断分割王权与王室土地,结果法兰克王国分裂为好几个独立王国,主要有东北部的奥斯特拉西亚,西北部的纽斯特里亚,东南部的勃艮第.
  七世纪时,加洛林家族掌握奥斯特拉西亚大权,成为“宫相”,由国王家的总管而相,且世代沿袭. 687 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丕平战胜纽斯特里亚宫相,进而控制勃艮第,成为法兰克的实际统治者.此时国王不问政事,称“懒王时期”( 639 ~ 751 年).
  而这一时期,加洛林家族则人才辈出,丕平的儿子查理?马特( 714 ~ 741 年)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并于 732 年在普瓦提埃战役,打败来自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的进犯.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取得了法兰克王位,而他的孙子查理曼则建立了帝国.
  矮子丕平时代 741 ~ 768 年,政教两股势力进一步结合.这时宫相矮子丕平为取得法兰克王位而寻求教皇的支持,而教皇也一直在寻求一个强有力的王室伙伴,来抵制拜占廷皇帝和伦巴德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丕平派使节到罗马,提出“一个无权的统治者,是否应继续保留国王称号?” 751 年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对教皇的报答则是 754 、 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756 ~ 1870 年).
  ⒉查理帝国
  但丕平与其儿子查理曼 ( 768 ~ 814 年 ) 相比,不免相形见绌.查理曼好学多问,是一位天才的军事领袖,才华超群的政治家.
  查理曼迅速扩大疆域:在南边他进军意大利, 774 年彻底征服伦巴德王国;在西线 778 年~ 801 年间进攻西班牙的穆斯林,成果不大,但把边界推过比利牛斯山;东线是查理曼的重点, 772 ~ 804 年以三十多年的时间征服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萨克森人, 787 年他吞并了巴伐利亚, 796 年他向东南推进,打败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人.
  公元 800 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尊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此事是法兰克与教皇联盟的最终完成。这时查理帝国东到易北河和多瑙河,西临大西洋,北起北海,南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查理曼成为西欧的主宰。查理曼统一了西欧,被认为是“西欧之父”,西欧从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文化区,对此后西欧进行十字军东征,甚至欧盟的建立,都有深远的影响。
查理曼是日耳曼国王,身边都是些日耳曼骑士贵族,但他任用教士及古典派学者.查理曼在宫廷集中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阿尔琴(主持宫廷学校),爱因哈特(查理大帝传的作者),保罗(著伦巴德人史).他要求教会和修道院开办学校,设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科,以保存和传播古典一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知识.这样,在八世纪,构成中世纪西欧文明的三大要素:古典的、基督教的、日耳曼的文化成分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综合起来.虽然查理帝国基本上是日耳曼的,但它却能大量吸收古典、基督教文化了.不过,与同时期的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查理曼统治下的西欧人,则还是半开化的农民.
二、查理帝国的分裂与新的入侵
⒈查理帝国的分裂
&&&&814 年查理曼死,政权交给了其子虔诚者路易.由于路易即位前帝国已停止向外扩张,所以他上台已没有力量按以前的规模赏赐官吏和附庸,以至引起普遍不满.实际上查理大帝的最后十年,由于扩张中止,贵族效忠的信念已逐渐减退.
  虔诚者路易名副其实,沉溺于宗教,生前即与儿子们内战近十年. 840 其死,所遗三子为夺取王位又继续火并. 843 年,签订凡尔登条约,从此帝国永久分裂.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 855 年罗退尔死去,他的三个儿子再进行瓜分,其中一个得到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维持独立,洛林公国在 870 年由路易和查理签定墨尔森条约被瓜分,剩下的阿尔萨斯,则一直是东西法兰克争夺的对象。
  ⒉新的入侵
  查理曼孙辈们内讧之时,东部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南部的阿拉伯人、北部的诺曼人正在入侵帝国.入侵从九世纪开始,到十世纪末,长达两个世纪.
  阿拉伯人主要来自北非和西班牙,特点是海上进攻,劫夺商船,抢掠沿海城市.目标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南部, 846 年曾袭击罗马.
  马扎尔人是来自亚洲的游牧骑兵,后定居于匈牙利.自 800 年到 955 年威胁德国、北意大利及法国中部和东部.袭击时往往避开防范森严的城镇,掠夺不设防地区.
  最可怕的还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日耳曼部落,称为诺曼人. 9 ~ 10 世纪正是北欧海盗扩张的全盛期,他们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入侵东欧,西支入侵西欧和不列颠.在西欧, 837 年安特卫普, 841 年鲁昂、汉堡, 845 年巴黎和查理曼的故都亚琛督先后遭到劫掠. 911 年法王被迫将塞纳河口之地割让给诺曼人首领罗尔夫,这便是曼底名称的由来.以后诺曼底公爵威廉 1066 年征服英国.另一次是诺曼人战胜阿拉伯人占领西西里,十二世纪初形成西西里王国.
  九、十世纪的入侵构成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外部条件,软弱、分裂的西欧对这些入侵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有各地封建主筑堡自卫,至使分裂割据更为加深.
三、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一)、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诸因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⒈罗马封建因素
  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⒉基督教会
  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朱庇特,宙斯,阿波罗,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经过百般曲折,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另外,教会所建立的修道院制度,也对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修士最初一般都是西欧最优秀的农民,他们开垦荒地,排干沼泽,改良土壤,推广三圃制,对恢复和发展西欧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保存了罗马人的一些建筑技能,发展了木刻、金属制造,纺织、玻璃、酿酒等工艺.
  ⒊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耳曼因素对西欧社会影响之大,以至于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在中国,在印度,昔日的文明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并得以保存,但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他并且认为,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之所在.
  西方史学界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问题上主要分为两派,日耳曼派和罗马派,以后又形成综合派.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⒈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 561 ~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 6 ~ 10 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 serf ) , 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 11 世纪.
  ⒊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国明末时传教士铸造的西洋火炮为何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顾准这样提出了问题.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三)、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标志
  国内史学界一般认为,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时间是九、十世纪,主要根据是 877 年的克尔西敕令.
  确立的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统治权相结合,大贵族在其世袭领地内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力,而王权衰落.
u 但注意,并不是西欧所有的农民都变成了农奴,也并非西欧所有地方都形成了封建制度;这里只是说,封建制度和农奴制从此在西欧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以法国最为典型。
四、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的基督教会
基督教最初没有教皇,教皇一词的本意是ραρα,是对所有主教的尊称.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由于罗马主教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较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五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帝国政府迁拉文那,实际把罗马的管理权交罗马主教,使其地位提高.进入中世纪教皇一词逐渐为罗马主教所专有.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主教区为基本单位的教区系统依然存在,并从败落的城镇向广大农村发展.八世纪以后,西欧广大乡村教区开始形成.教皇的传教团在异教地区传教,也不断取得成功. 496 年在高卢的法兰克人受洗入教, 597 年成立了英格兰教会,七世纪创立了伦巴德教会,八世纪创建了德意志教会.到公元 1000 年左右,连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诺曼人也进入了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在日耳曼人征服西欧之后,基督教也征服了西欧,并且还征服了日耳曼人.
  在广泛的传教过程中,教会和修道院获得了大量教产. 810 年亚琛宗教会议,把主教区和主教依教产分三级: 3000 ~ 8000 处领地为一级, 1000 ~ 3000 为二级,不满 1000 处为三级主教区.一般认为,中世纪罗马教会占西欧各国耕地的三分之一,各级主教实际上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修道院也拥有大量庄园,他们招收大批农民,开垦荒地.修道院庄园往往能改进耕作制度,例如三圃制,就最早由修道院庄园实行,成为日耳曼贵族庄园的示范.
5 ~ 11 世纪以前,教皇的权力一直受很大制约.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对意大利的征服,使教皇一直受拜占廷长期控制. 678 ~ 752 年的十三任教皇中,有十一任是希腊人或叙利亚人.但随着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埃及、北非,拜占廷干预西方的能力大为减弱,于是罗马教皇不失时机地与法兰克人结盟. 751 年加洛林王朝和 756 年教皇国的建立, 800 年查理曼的加冕,直至 962 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都是西欧政教联盟的反映.有了查理帝国的支持,教皇从此敢与拜占廷皇帝分庭抗礼,西欧基督教会从此自成体系.也正因为如此,加上西欧拉丁文化和东南欧希腊文化的差异, 1054 年东西方基督教会大分裂,西欧的基督教称西方公教(天主教),东欧的基督教称东方正教(东正教). 
  应该看到,西欧的教权与王权这时的相互支持,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通过基督教会,加强了法兰克国王的统治地位,基督教成为其精神支柱;通过基督教会,罗马帝国时期的典章制度,教会法规,教阶制度等,逐渐为法兰克统治者所接受,从而使法兰克国家上层建筑各部分日益完善.正是基督教会对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不断结合,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权和王权这一时期的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有利于西欧社会的发展.
  尽管如此,教权与西欧王权相比,仍处于从属地位.十一世纪前西欧的主教区和修道院大都是在世俗王权和领主统治之下,主教由世俗王权和领主任命,乡村教士也由庄园主选任控制(这时教士尚未实行独身制). 962 年以后,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甚至在一个时期能随意任免教皇.
  不过,随着教会势力的发展,到十一世纪后半期,教权逐开始向王权发起挑战.
  思考题:
1 西欧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2 什么是封建化过程?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3 查理?马特改革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4 试论基督教会在西欧封建制形成时期的作用.
5 名词解释:
  封建化  农村公社  萨利克法典  委身式(投托、庇护) 
丕平献土   凡尔登条约  历史题17题 闲人悟进一共17题 现只给30分 等答案最好的 马上加50分 说道做到 就是怕百度黑分了 希望认真 简洁 12月20号中午之前有效 等着要1.概述西周分封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概述先秦华夏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华夏民族观念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3.从春秋战国历史过程分析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4.简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5.试评价秦始皇,以及秦皇汉武比较6.试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7.试就三国鼎立的历史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8.西晋统一政权迅速灭亡的原因9.概述东晋南朝黄河流域人口南迁的历史影响(政治、经济、文化)10.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11.简述辽朝南北面官制的内容及其意义12.试述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13.试结合史实评述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14.试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特点15.试述明清两朝赋役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16.结合史实评述元明清三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7.华夏文明被认为是不间断发展到今天的古文明,你如何理解?威震大黄蜂同学,你真的蛮NB啊!我先看看 如果是对的 武大的同学们 你们有福了啊 赶快打印 星期天就要考试了 8 12 15题我觉得太简洁了 老师说选三四个题 一个题都是起码25分 怎么可能那么简单 比如15题 还要说意义啊
1.内容: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对象是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影响: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通过分封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③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因此得到了加强.④西周后期随着王室的衰微,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2.背景: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影响:不会3.一、秦据有关中、四川两个经济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二、先进战胜落后,秦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三、精英荟萃,秦具备人才优势四、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4.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3.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4.修筑驰道.5.北御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凿灵渠6.进行大规模移民5.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开疆阔土,统一天下,统一文字,统一制度,创立了郡县制度,修筑长城,统一文字和制度,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李贽称为“千古一帝”,也可以说是“千古英雄”,但是他焚书坑术,为了个人享乐而不顾百姓疾苦,在后世留下千古骂名,可以说用“功过参半”、“褒贬不一”来形容他非常恰当. 秦始皇: 功:①灭六国统一中国,使中国人民解脱几百年战争痛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③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经济交流; ④修筑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进攻.下令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②刑法严酷,徭役繁重,赋税沉重,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也为其灭亡种下苦果.总结:总之,秦始皇功过参半.汉武帝: 功: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巧妙地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有利于国家政治上的统一. ②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2000年封建制度的主导思想,对东亚其他各国也有着影响. ③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有效地控制经济环境. ④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使中原地区的百姓在和平的环境下安居乐业.他的国号能成为一个民族的永久命名.过:①他迷信武力,多次消耗国力,把文、景时期的积蓄花完,而且国家财政赤严重.晚年导致山东等地区起义不断.②晚年,他变得昏庸,喜怒无常,任用小人,株连了许多大臣.也迫使自己和亲生子兵戎相见.但是,最后他能下罪己诏来自我批评,这个虽然是形式,但是有着起实在的意义.总结:汉武帝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史家评论:有前秦的过失,而无前秦的后果. 6.1.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 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又可使这些受封子弟“联恩尽孝”.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同时,又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之机,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杀,牵连被杀的列侯、官吏、宾客数万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七人与诸侯王交游.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重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汉武帝在削弱诸侯王和列侯的同时,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的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的目的. 2.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 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 3.改革财政,加强中央政权 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盐铁官营和调剂运输,平抑物价对稳定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箕缗和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 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继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家公羊学派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董仲舒还积极鼓吹尊天就必须尊王,为封建皇权披上了“君权神授”的外衣.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其实质是“外儒内法”.董仲舒提倡“三纲五常”,强调治国要“德刑并用”.因而为武帝所称道,诏行全国.这种王道、霸道杂用的统治思想,一直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 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于是,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7.
夏、商、周三代,虽然小邦林立,史称“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但所有这些小邦或封国都先后统属或臣属于继起的夏、商、周三个中央王朝之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大一统格局.此后,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前期,中国又先后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向隋唐大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金、辽走向元、明、清(前期)持续三代的大统一.总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表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毫无疑问,无论是分裂,还是统一,都会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但相形之下,统一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而分裂往往带给历史更多的是消极影响.孙中山先生就曾经说过:“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一)分裂的代价
虽然在某些分裂时期,往往会形成多处政治中心或经济中心,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出现如春秋战国那样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像南北朝那样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然而,所有这些,都是用十分惨重的代价换来得.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分裂就意味着天下太乱、兵连祸接、百姓涂炭.每一次分裂,都伴随着激烈、残酷的战争和冲突,特别在分裂的初期,往往是以百姓流离失所、牺牲大量生命和损失无数财产为代价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曾在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
其二,有时,分裂割据固然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有利条件,但至少在秦汉以后,每一次分裂割据也往往对思想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摧残,如隋代牛弘就曾把秦、新莽末、东汉末、晋末和南朝梁术图书典籍所遭受的五次毁灭性破坏称为“书之五厄”.事实上,在烽火遍地、战祸连年的情况下,学者的生存都成问题,发展学术就可想而知了.像蒙古、满族等游牧或落后民族进入中原的初期,攻城掠地犹恐不及,也是不可能顾及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的.
其三,分裂时期虽然也不排除对峙政权之间和平交流的可能,但总体而言,分裂则更多的表现为阻隔和对抗,不仅成为不同地区间彼此交流的巨大障碍、而且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失去了统一状态下各地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
分裂的消极影响不止上述几点.应该说,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域,分裂的消极影响是类似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因此,目前我们之所以竭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结束分裂局面,也是因为分裂局面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二)统一的意义
统一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统一局面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历史上,盛世局面往往出现在统一时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的“仁宣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其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三,统一时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边疆开发活动.比如在中国历史上修筑的万里长城、开凿的大运河以及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许多文化遗迹.而且,统一时期可以组织人力开发边疆,如秦朝时,北方人不断南迁,江南、岭南得到开发;元明清三代,大量人口迁往边疆地区,西南、西北、东南诸地得到了开发,尤其是1860年清朝开放东北,大量的内地人外迁东北,开发东北,最后建立广袤的东北三省等等,这都是统一的好处.
其四,统一国家利于文化建设的繁荣.如大型图书的编纂,唐修“八史”,宋有“四大类书”,明有“大全”系列、《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等等.再如文学方面,中国文学的华美乐章也往往出现在统一王朝,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高峰,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文化建设和繁荣局面多集中在统一王朝.
最后,统一国家能为赈济灾荒、抵御外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等等.
当然,统一也有它不利的一面,例如统一的政权,往往控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像秦时的“焚书坑儒”、汉代的儒学独宗、明清的文字狱、明代的八股取士等,即是如此.但是,昔日的历史表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带来的,而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因此,我们对统一行动及统一时期的消极方面的批判并不否定统一本身的意义,而对分裂社会中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也绝不意味着对分裂本身的赞颂.
总之,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颇大,正如前辈史家白寿彝所言:“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末只有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富,形成不竭的长流.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国家统一的发展和巩固是有密切关系的.”8.西晋是亡于宗室太强,天子太弱,酿成八王之乱,并且简单地把胡人内迁,却没有妥善解决民族间矛盾,导致灭亡.9.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10.1.推行均田制2.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1.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实授、遥授之分.职事官与散官及阶、勋、宪衔、封爵、食邑户数等配套.12.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又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大力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兵权、收回财权与行政权归中央.13.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1. 结束了唐朝后三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的大统一,版图超过了汉唐,是历史上最大的版图,中国今天的疆域是元代基本上定下了轮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尤其是西北方面伸展到了难以计算里数的地方. 2.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君临全国的王朝. 3.对新疆,西藏等地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西藏首次进入中国版图.[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4.中国现在的省制发韧于元代的行省制度. 5.对外关系发展,扩大了中国人视野,促进了中国社会变化.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的天下“梯航毕达,海宇会同”,朝出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6. 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容,对中国及广大亚欧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7. 成吉思汗为古代军事史写下了独特的篇章,忽必烈军队从北往南,越过大渡河,大雪山和金沙江,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创举. 8. 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原文明保存和延续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9. 包容多种宗教,忽必烈说全世界崇奉的预言人有四(基督,穆汗默德,摩西,释迦牟尼)我对这四人都致敬礼[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0. 1332年造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火炮,其他手工业生产提高 11.发达的海道漕运,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海,黄海和渤海的海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浩浩荆吴船,日夜行不已. 12.元大都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交通中心 13.兴旺的海外贸易,贸易国由宋时的五六十个发展成140多个,东到日本高丽,西抵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14.创制和推行八思巴字,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库藏中的一块闪烁着奇异光彩的瑰宝. 15.巧思绝人,度越千古,从此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月球山,郭守敬星运行在浩茫的太空中.[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6.充满草原气息的《蒙古秘史》,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作品. 17.产生元曲,独创元杂剧,大剧作家关汉卿,西域文人萨都刺等一代名流. 18.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是哥伦布决心出航的一大诱因. 19.道教始祖丘处机称成吉思汗为: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14. :(1)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3)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4)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15.统一局面稳固,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民间的传统思想观念.16.西藏:元朝设置了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成立地方军政机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辖管理民政的十三个万户府、千户所等;在西藏有军队驻守西藏地区的东部边缘.明朝在今西藏中部和东部分别设立“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与“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兼理民政;并赐予当地宗教领袖各种封号.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东北:元时建辽阳行省明时建奴儿干都司.清时分黑龙江将军辖地,吉林将军辖地,盛京将军辖地.台湾: 元时将台湾称为琉球,归福建行省管理,后归江浙行省管理.17.1.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和其他文明的交往并不是很多.2.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喜欢扩张,所以也使文明的交流很少.3.中国历史上被外来文明侵入的次数不多,而且由于中国文明的先进性,使得外来的征服者也最终被中华文明所同化.4.最重要的是中华文明长期的先进性,早早就确立了自己先进的正统思想,也使外来文明很难影响中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我晕死,没教参啊,,,
我喜欢秦始皇!
历史老师啊
我还以为17道选择题呢!这么多大题,你自己想去吧,回答的都TM有病
第十题回答错了 问的是汉化改革的内容 查百科就知道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