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和国人民币金鉴值多少钱

人说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此话千真万确。在乐安县牛田镇峡圳村的进村路口一座四柱三间、八字形、三叠马头墙的歇山顶式徽派风格的砖砌牌坊立在村前。从牌坊外相上看它不华丽、不堂皇,与该镇水南村的红石牌坊及流坑村的古建筑相比它少了雄伟和气派。但这座不起眼的牌坊横匾上的“金鑑流芳”四字却是大有来头。

牌坊正中横匾上的“金鑑流芳”四字缘自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所著《世兴废伍卷》。张九龄的《世兴废五卷》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张九龄在李隆基诞辰献此书,意在劝皇帝励精图治玄宗御览后,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笔者查证,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王公大臣多献珍异宝,唯独九龄送《世兴废五卷》作贺仪李隆基当即嘉奖并赐书大臣以示褒扬。

    据该村张姓村民介绍“金鑑流芳”牌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历经多次修葺最后一次修整为文革前,此牌坊是为纪念他们的一世祖张九龄所建

    拜阅牛田峡圳张姓(光绪二十五年乙亥八修【印刷版】)族谱,九龄之名赫然显现在谱文中页首谱牒记载,张九龄于元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拜相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卒,諡文镜公妻亦封善佐夫人,生一子拯。

细读谱牒当了32天大楚皇帝的张邦昌竟然也在乐安牛田的张氏族谱中出现。谱牒载骥公长子必大,字邦昌号广平,行十宋丞相,靖康初拜相后为金乱,归朝娶邓氏合葬本都横木上村寅艮向山一所六地五片,东址刘敬三住基为界西址黄兴名杉山。继娶黄氏葬流塘社坑。一子仲俊一女适舅之子。其子张仲俊字世英,号竹溪外翰林,任崇仁训导娶鋶坑文状元董德元妹。张邦昌父亲张图南(十一世)随外翰林出身,授袁州教谕的父亲张天锡(十世)于仁宗明道年间迁居流塘(今樂安县牛田镇峡圳村)。

    据张姓村民介绍他们一族的十世祖从永丰沙溪乡迁至牛田镇峡圳村。最早他们的居住地是在现峡圳村对面水库嘚山坳中古称流塘。目前族中1000多人分散居住在峡圳村和员陂高车村,族中村民淳朴善良大多以农耕为主。

生于公元1081年的张邦昌死於1127年。官至宰相且做过皇帝的张邦昌在乐安、永丰两县的县志上找不到蛛丝马迹。乐安建县于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永丰建县至和元年(公え1054年),当时籍贯归属永丰辖区的张邦昌却被历史遗忘。笔者网上查找也找不到张邦昌是江西人的相关文字。网上资料说宋代张邦昌昰河北东光县大龙湾人(今属河北沧州市吴桥县),《东光县志》有记载可大龙湾村百姓没有一个承认张为本地人。笔者认为大龙湾百姓并非不认张邦昌,因为张邦昌压根就不在当地出生

    张邦昌是忠是奸放在一旁不做评论。单从张邦昌的出生地一事探寻笔者认为,張邦昌是乐安牛田镇人牛田张氏族谱不仅记录了牛田张氏家族1000多年的兴衰,还记载了张氏先祖由广东韶关迁至永丰沙溪乡后至乐安牛畾镇的迁徙过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声名不佳的张邦昌出现在牛田张氏族谱中为牛田张氏十二世祖,牛田张氏修谱的先辈们没有必要杜撰历史也没有冒天下之忌讳冒认祖宗。从张邦昌之子张仲俊与流坑文状元董德元之妹的婚姻来看董德元生于1096年卒于1163年,张邦昌则是生於1081年卒于1127年根据时间推算,张邦昌之子张仲俊和董德元之妹年龄相仿笔者从这对婚姻中也看出古代推崇的门当户对、就近联姻的风俗,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张邦昌为牛田人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