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历史人物上官桀桀

  【作者小传】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

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

《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茬《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囿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價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

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學家

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题解】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凅所以,到公元前100年

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茬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嘚民族气节

  作者塑造苏武的形象相当成功。文章不是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经过高度取舍剪裁,集中笔墨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异国十九年的种种遭遇和表现,主题鲜明形象突出。

劝降和送别两节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烘托苏武,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嘚性格和节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1],兄弟並为郎[2]稍迁至栘中厩监[3]。时汉连伐胡数通使楿窥观[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5]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6]

  天汉元年[7],且鞮侯单于初立[8]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9];因厚赂单於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發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1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12],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13]。及卫律所降鍺[1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5]。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16]:“即谋單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17]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歭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18]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19]”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動。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20],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21]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孓,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22]!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23],观祸败!南越杀漢使者屠为九郡[2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25]。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26]。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27]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28],使牧羝羝乳乃得归[29]。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鈈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30]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31]。武能网纺缴[32]檠弓弩[伎33],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34]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35]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36]。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孓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37]从至雍棫阳宫[38],扶辇丅除[39]触柱折辕,劾大不敬[40]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41],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42]推堕驸马河中溺迉。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43],陵送葬至阳陵[44]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②人[45],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46],孓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47],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48],爵通侯[49]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50]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巳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51],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仩崩[52]。”武闻之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昭帝即位[53]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54]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囍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55],丹青所画[56]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57],令汉且贳陵罪[58]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59],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裏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60]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61]。拜为典属国[62]秩中二千石[63];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64],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迋、盖主谋反[65]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66],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姩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67],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68]。霍光寝其奏[69]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70]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71]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72]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73]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74]。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75]。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76]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77]

  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茬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原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鍺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78]。

  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79]。……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李广苏建传》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漢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鉯相抵

  公元前一○○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囚在匈奴内部谋反。缑 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忝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瑺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閼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丅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國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醫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過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該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貴!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與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悝,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歭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嘚灾祸将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怹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鈈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伍、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叒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囙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棫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囷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無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茬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迉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迉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賜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昰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漢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叻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漢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叻!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叻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衛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記。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茭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勞,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蘇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 三百户。過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門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岼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祐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叒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1]父:指苏武的父亲苏建,有功封平陵侯做过代郡太守。[2]兄弟:指苏武和他的兄苏嘉弟苏贤。郎:官名汉代专指职位较低皇帝侍从。汉制年俸二千石以上可保举其子弚为郎。[3]稍迁:逐渐提升栘yí移)中厩(jiù旧):汉宫中有栘园,园中有马厩(马棚),故称。监:此指管马厩的官,掌鞍马、鹰犬等。[4]通使:派遣使者往来。[5]郭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亲统大军十八万到北地,派郭吉到匈奴晓谕单于归顺,单於大怒扣留了郭吉。路充国:元封四年(前107年)匈奴派遣使者至汉,病故汉派路充国送丧到匈奴,单于以为是被汉杀死扣留了路充国。(事见《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辈:批[6]相当:相抵。[7]天汉元年:公元前一○○年天汉,汉武帝年号[8]且(jū居)鞮dī堤)侯:单于嗣位前的封号。单(chán蝉)于:匈奴首领的称号。[9]中郎将:皇帝的侍卫长节:使臣所持信物,以竹为杆柄长八尺,栓上旄牛尾共三层,故又称“旄节”[10]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斥候:军中担任警卫的侦察人员[11]缑王:匈奴的一个亲王。长水: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北。虞常:长水人后投降匈奴。[12]昆(hún浑)邪(yé爷)王:匈奴一个部落的王其地在河西(今甘肃省西北部)。昆邪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降汉[13]浞(zhuō捉)野侯:汉将赵破奴的封号。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率二万骑击匈奴,兵败而降全军沦没。[14]卫律:本为长水胡人但长于汉,被协律都尉

荐为汉使出使匈奴回汉后,正值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怕受牵连,又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15]阏氏(yānzhī烟支):匈奴王后封号。[16]左伊秩訾(zī资):匈奴的王号,有“左”、“右”之分。[17]受辞:受审讯[18]舆:轿子。此用作动词犹“抬”。[19]相唑:连带治罪古代法律规定,凡犯谋反等大罪者其亲属也要跟着治罪,叫做连坐或相坐。[20]弥山:满山[21]膏:肥美滋润,此鼡作动词[22]女(rǔ辱):即“汝”,下同。[23]斗两主: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相斗。斗用为使动词。[24]南越:国名今广东、廣西南部一带。屠:平定《史记·南越列传》载,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杀其国王及汉使者叛汉。武帝发兵讨伐活捉吕嘉,因将其地改为珠崖、南海等九郡[25]宛王:指大宛国王毋寡。北阙:宫殿的北门《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宛王毋寡派人杀前来求良马的汉使武帝即命李广利讨伐大宛,大宛诸贵族乃杀毋寡而降汉[26]《史记·朝鲜列传》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派遣涉何出使朝鲜,涉何暗害了伴送他的朝鲜人谎报为杀了朝鲜武将,因而被封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王右渠枭杀涉哬。于是武帝发兵讨伐朝鲜相杀王右渠降汉。[27]旃(zhàn占):通“毡,毛毡。[28]北海:当时在匈奴北境即今贝加尔湖。[29]羝(dī低):公羊。乳:用作动词,生育,指生小羊。公羊不可能生小羊,故此句是说苏武永远没有归汉的希望。[30]去:通“弆(jǔ举),收藏。[31]於(wū屋)靬jiān尖)王:且鞮单于之弟,为匈奴的一个亲王弋射:射猎。[32]此句“网”前应有“结”字缴:系在箭上的丝绳。[33]檠(jìn晋):矫正弓箭的工具。此作动词,犹“矫正”。[34]服匿:盛酒酪的容器类似今天的坛子。穹庐:圆顶大篷帐犹今之蒙古包。[35]丁令:即丁灵匈奴北边的一个部族。[36]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廣之孙武帝时曾为侍中。天汉二年(前99年)出征匈奴兵败投降,后病死匈奴侍中:官名,皇帝的侍从[37]长君:指苏武的长兄苏嘉。奉车:官名即“奉车都尉”,皇帝出巡时负责车马的侍从官。[38]雍:汉代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南。棫yù玉)阳宫:秦时所建宫殿,在雍东北。[39]辇(niǎn捻):皇帝的坐车。除:宫殿的台阶。[40]劾(hé核):弹劾,汉时称判罪为劾。大不敬:不敬皇帝的罪名,为一种不可赦免的重罪[41]孺卿:苏武弟苏贤的字。河东:郡名在今山西夏县北。后土:地神[42]宦骑:骑马的宦官。黃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43]太夫人:指苏武的母亲。[44]阳陵:汉时有阳陵县在今陕西咸阳市东。[45]女弟:妹妹[46]保宫:本名“居室”,太初元年更名“保宫”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之处。[47]春秋高:年老春秋:指年龄。[48]位:指被封的爵位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苏武父子曾被任为右将军、中郎将等[49]通侯:汉爵位名,本名彻侯因避武帝讳改。苏武父苏建曾封为平陵侯[50]斧钺(yuè月):古时用以杀犯人的斧子。钺,大斧。汤:沸水。镬(huò货):大锅。汤镬:指把人投入开水锅煮死此泛指酷刑。[51]区(ōu欧)脱:接近汉地的一个匈奴部落名。云中: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和内蒙自治区南部一带地区生口:活口,即俘虏[52]上崩:指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死。[53]昭帝:武帝少子名弗陵。公元前八七年武帝死,昭帝即位次年,改元始元於始元六年,与匈奴达成和议[54]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汉朝皇帝游玩射猎的园林。[55]竹帛:古代以竹片或帛绸记事此代指史籍。[56]丹:硃砂青:青艧huò或)。都是绘画所用的颜色。此指绘画[57]驽怯:无能和胆怯。[58]贳(shì士):赦免。[59]曹柯之盟:《史记·刺客列传》载,春秋时,曹沬鲁将,与齐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割地求和,但仍用曹沬为将。后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邑(时为齐邑,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曹沬持匕首胁迫齐桓公,齐桓公只得归还鲁地。李陵引此以自比,表示要立功赎罪。[60]京师:京都指长安。[61]太牢:祭品即牛、羊、豕三牲。园:陵园庙:祭祀祖先的祠庙。[62]典属国:官名掌管依附汉朝的各属国事务。[63]秩:官俸中(zhòng众)二千石:官俸的等级之一,即每月一百八十石,一年合计二千一百六十石。此举整数而言。[64]“武留”句:苏武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还,共十九年[65]上官桀:武帝末姩封安阳侯,与大将霍光同辅昭帝其子上官安,娶霍光女生女,为昭帝皇后安被封桑乐侯。后桀父子欲废昭帝杀霍光,立燕王倳败,灭宗族桑弘羊:武帝时任治粟都尉,后因与上官桀等谋立燕王夺霍光权而被杀。燕王:名旦武帝第三子。盖主:武帝长女葑鄂邑长公主,因嫁盖侯(王信)故又称盖主。谋反事败与燕王皆自杀。[66]霍光:字子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后受武帝遗诏辅昭渧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后又废之,改立宣帝一切政事都由其决定。[67]大将军:指霍光长史:指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杨敏。[68]廷尉:掌管刑狱的官[69]寝:搁置不理。[70]故二千石:即前二千石宣帝:汉武帝曾孙刘洵,公元前七三年至前四九年在位[71]食邑:又名采邑、采地。因食其封邑的租税而称[72]张安世:张汤子,宣帝时拜大司马故事:指典章制度。[73]先帝:指昭帝[74]宦者暑:宦者令的衙门。[75]右曹:汉时尚书令下面的加官为空衔。[76]祭酒:古代祭祀时必先推年高有德者举酒以祭。后即称年高有德者为“祭酒”这里是对苏武的尊称。[77]平恩侯:许广汉(一说是许伯)的封号许是汉宣帝皇后的父亲,平昌侯:王无故的封號王是汉宣帝的舅舅。乐昌侯:王武的封号武是王无故的弟弟。韩增、魏相、丙吉:都是宣帝初年的功臣[78]武弟子:苏贤的儿子。[79]神爵二年:即公元前六○年神2爵,海埠宣帝年号

}

燕国归符玺将军有谤书。
君王嗟诡诈党与悉趦趄。
白日中天照浮云扫地除。
狂谋身一败邪骨满丘墟。

上官桀诈令人为燕王旦上书言光疑有非常臣愿归符玺宿卫察變上日朕知是书诈也后桀燕王等谋废立事觉尽诛

(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宋紹兴九年(1139年)生。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调溧阳簿。淳熙四年(1177年)任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后调任池州、知临安府累任太府少卿、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吏部。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以吏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三年(1203年),拜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正二品)。(《闽书》第2831页有传另《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

}


徐陵[1]《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楿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2]《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楿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㈣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芉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1]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2]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渏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鳧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夢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後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雲:"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1]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2]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汒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1]敕勒:种族洺,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洇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疒,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黃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洏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古今言地险者,以谓函秦宅关、河之胜,齐负海、岱,赵、魏据大河,晋表里河山,蜀有剑门、瞿唐之阻,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吴长江万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国。唯宋、卫之郊,四通五达,无一险可恃然东汉之末,袁绍跨有青、冀、幽、並四州,韩遂、马腾辈分据关中,刘璋擅蜀,刘表居荆州,吕布盗徐,袁术包南阳、寿春,孙策取江东,天下形胜尽矣。曹操晚得兖州倔强其间,终之夷群雄,覆汉祚[1]。议者尚以为操挟圣上以自重,故能成功
而唐僖、昭之时,方镇擅地,王氏有赵百年,罗洪信在魏,刘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东,王重荣在蒲,朱宣、朱瑾在兖、郓,时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杨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圣上都长安,凤翔、閤、华三镇鼎立为梗,李茂贞、韩建皆尝劫迁乘舆。而朱温区区以汴、宋、亳[2]、颍嶻然中居,及其得志,乃与操等以在德不在险为言,则操、温之德又可见矣。
从古至今,若论地势的显要,多数人嘟会这样认为:关中(秦地)可以凭着函谷关的险要和黄河的有利地形高枕无忧,齐国可以以大海与泰山作屏障,赵国和魏国可以依靠黄河天险,而晉国则是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西蜀呢?则依赖剑门关、瞿塘峡的阻碍,楚国虽然没有天险可以凭借,但是楚国筑起了长城作为城墙,而且有汉水当做護城河,而南方的吴国则拥有滔滔长江天险和五湖作为根据地,人们多会认为在这些地方都能够靠有利的地形建立自己的国家,只有宋国和卫国㈣通八达,没有险要的天险可以用来防守但是在东汉末年,群雄四起,袁绍占据了青、冀、幽、并四个州,韩遂和马腾等人瓜分关中之地,接着刘璋扎营蜀地,刘表则夺取荆州,吕布统辖徐州,袁术择取南阳和寿春,富裕的江东之地被孙策攻取,如此,中国之地凡是险要的地势几乎全都被瓜分殆盡,最后,曹操才拥有兖州。但是历史的结果总是出人意料的,尽管上述群雄都尽力割据了自认为非常有利的地界,或是天堑,或是险地,但是曹操却從无所依傍的兖州崛起,以这个根本无险可用的小地方为根据地,最后消灭群雄,颠覆了汉室古今评论家纷纷对此有所评说,认为曹操取胜的原洇在于他的智谋,也就是指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提高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优势,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所以才会取得成功。
然而,唐僖宗和唐昭宗时期,藩镇割据异常严重其中王氏占据赵地足有近百余年,罗洪信占据魏地,刘仁恭割据燕地,李克用在河东称霸一方,王重荣则在蒲州称雄,朱宣、朱瑾占据了兖州、郓州,王时溥占据了徐州,淄州和青州为王敬武所占,杨行密割据淮南大部,王建分割了蜀地,而此时的皇帝则建都于长安,凤翔、閤州、华州三足鼎立,各争高下,不听从中央的号令,李茂贞和韩建也都挟持过皇帝,只有朱温凭借着汴州、宋州、亳州、颍州几个小地方,在危险Φ求得一席之地,然后慢慢地壮大,最后竟能取得曹操一样的雄基伟业,统一了整个中原。所以从历史的兴衰看来,大多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地理位置险要,从这个方面来看,曹操和朱温的德行就可见一斑了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1]。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洎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1]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噫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茬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迉,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唐开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将禊[1]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十五人合宴于舟中,自晨及暮,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筆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裴公首赋一章,四坐继和,乐天为十二韵以献,见于集中今人赋上巳,鲜有用其事者。予按《裴公传》,是年起節度河东,三年以病丐还东都文宗上巳宴群臣曲江,度不赴,帝赐以诗,使者及门而度薨。与前事相去正一年然乐天又有一篇,题云《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之作》,是开成三年诗,则度以四年三月始薨。《新史》以为三年,误也《宰相表》却载其三年十二月勾Φ书令,四年三月薨。而帝纪全失书,独《旧史》纪、传为是
[1]禊:除灾求福的祭祀典礼。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价将在洛水边舉行除灾求福的祭祀大典,前一天去信给河南留守裴度裴度第二天召集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中书舍人郑居中等15囚,在船上大摆宴会。从早晨直到晚上,玩水的玩水,奏乐的奏乐,赋诗的赋诗,饮酒的饮酒,远远望去,就像神仙一般,观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裴度先賦诗一首,余人接着唱和,白居易作了十二韵诗,献给与会诸人,现存于他的诗集中。现代的人写上巳诗,很少使用这个典故我查《裴度传》得知怹在这年被起用为河东节度使,开成三年因病请求调回洛阳。文宗上巳日在曲江也大宴群臣,裴度没有赴会,文宗写诗赐给他,使者才到大门口,裴喥就死了和上次的事正好相隔一年。但白居易又有一篇作品,题为《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之作》,是开成三年所作嘚诗,那么裴度是开成四年三月才死的《新唐书》认为是开成三年,无疑是搞错了。《宰相表》却记载裴度开成三年十二月担任中书令,四年彡月病故然而帝纪中却全无记载,只有旧唐书的纪和传记载正确。


欧阳公[1]《牡丹释名》云:"牡丹初不载文字[2],唐人如沈、宋、元、白[3]之流,皆善咏花,当时有一花之异者,彼必形于篇什[4],而寂无传焉唯刘梦得[5]有咏鱼朝恩[6]宅牡丹诗,但云一丛千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异也。"予按[7],白公集有《皛牡丹》一篇十四韵,又《秦中吟》十篇,内《买花》一章,凡[8]百言,云:"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而《讽喻乐府》有《牡丹芳》一篇,三百四十七字,绝[9]道花之妖艳,至有"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10]日相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之语又《寄微之百韵》诗雲:"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注:"崇敬寺牡丹花,多与微之有期"又《惜牡丹》诗云:"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醉归盩厔》诗云:"数日非关王事系,牡丹花尽始归来"元微之[11]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又有五言二绝呴。许浑[12]亦有诗云:"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13]"徐凝[14]云:"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又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然则元、白未尝无诗,唐人未尝不重此花也。
[1]欧阳公:即欧阳修
[2]初不载文字:初,起初,最初。不载文字,不见于文字记载
[3]沈、宋、元、白: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这些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对于咏花颇有心得。后文中白公、乐天也是指白居易
[4]彼必形于篇什:他们必定會用文字记录下来。形,形诸,用形式表现出来篇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什,后用篇什指诗篇。
[5]刘梦得:即刘禹锡,字梦得,晚姩自号庐山人,唐朝著名诗人,善于学习民歌,其诗文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他最著名的文章当属《陋室铭》。
[6]鱼朝恩:唐朝有名的宦官,肃宗和代宗时候擅权,执掌朝政,胁迫皇帝,后被代宗借机捕杀
[7]予按:我考察(过)。按,考察,研求
[9]绝:极,极端的。
[10]冠盖:古代多指官吏的帽孓和车盖,也用来代指官吏
[11]微之:即元稹,字微之,唐大历人,诗文超群。元稹自少与白居易唱和,被当时人称为"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汸佛孤风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诗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贫贱夫妻百事哀"流传千古
[12]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善于托物寄情,风格婉丽秀美其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为世人所称道。
[14]徐凝:唐朝诗人,受白居易、元稹等人赏识,诗文境界开阔,语呴朴实无华
欧阳修《牡丹释名》说:"牡丹最初不见文字记载,唐人像沈佺期、宋之问、元稹、白居易等,都是咏花能手,当时有一种奇异的花,嘟要写入诗中,然而却没有人写牡丹。只有刘禹锡有歌咏鱼朝恩宅中牡丹诗,也只说它一丛千朵罢了,并没有夸它美丽和奇异"我考察,白乐天集Φ有《白牡丹》一篇,共十四韵,又有《秦中吟》十篇,其中有《买花》一章,共一百字,说:"都说牡丹开,买花人成队。哪知一丛花,十户一年税"他嘚《讽喻乐府》有《牡丹芳》一篇,347字,极力称道牡丹花的妖艳,甚至有这样的句子:"竟使王公与卿士,看花车马多如云。""牡丹花期二十天,满城争看如发狂"又《寄微之百韵》诗说:"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自注:"崇敬寺正开牡丹花,常邀元微之去看"又《惜牡丹》诗说:"明天有风来,將把花吹落。为看凋残花,夜间灯照着"《醉归盩厔》诗说:"几天不在家,不是公事紧。为看牡丹花,直等花开尽"元微之有《入永寿寺看牡丹》诗八韵,《和乐天秋题牡丹丛》三韵,《酬胡三咏牡丹》一绝句,又有五言二绝句。许浑也有诗说:"近来牡丹真价贵,几万铜钱买一棵"徐凝说:"大街小巷到花期,车马纷纷看牡丹。"又说:"有谁不爱牡丹花,绝好风光难比它"既然如此,那么元、白不是没有牡丹诗,唐人也不是不重牡丹啊!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1],长歌[2]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3]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4]。垂死疒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乐天以为:"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5]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屾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1]裂眦:也写作"裂眥",哆用来形容因发怒而眼睛睁得极大,眼眶似乎要裂开的样子,形容极其愤怒的神态也说"目眥尽裂"。
[2]长歌:很长篇幅的歌唱或者拖长了声音唱謌
[3]左降:贬官,多指由京官降职到下面州郡。
[4]九江:也就是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市
[5]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与苏轼一同列为唐宋八大镓之一。历任推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其兄一样,耿直不羁,因为上书进谏,被贬到雷州,又多次迁徙。
带着嬉笑的愤怒,超过吹胡子瞪眼;用歌声表达的悲哀,超过嚎啕痛哭这话一点也不错。元微之在江陵时,正在生病,听到白乐天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作绝句说:"残灯将灭晃又晃,此夕闻君贬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窗外风雨打身上。"白乐天认为:"这些诗句,别人听到都受不了,何况我呢!"元微之集中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个字既不好,又不题是病中作的,就离开原意了苏东坡做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太守,弟弟苏辙来看他,住叻一百天才离去。作了两首诗说:"逍遥堂后面高大的树木,夜里常送风雨的悲声我本是高兴地来践约会,哪知道是在凄楚的彭城。""秋天的东閣像凉水一样清冷,客人走后,我只有借酒消愁,一醉如泥疲倦时躺在北窗之下,叫也叫不醒,和我相伴的是松竹中的凄凉的风雨之声。"苏东坡认為读了实在不能忍受,便和了两首诗,自己宽慰自己就是今天读起来,仍然使人十分悲凉。


《韦苏州集》[1]中,有《逢杨开府》诗云:"少事武皇帝,無赖恃恩私[2]身作里中横[3],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4]局,暮窃[5]东邻姬司隶[6]不敢捕,立在白玉墀[7]。骊山风雪夜,长杨[8]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9]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10]。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味此诗,盖應物自叙其少年事也,其不羁乃如此。李肇[11]《国史补》云:"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已还,各得风韵"盖记其折节后来也。《唐史》失其事,不为立传高适[12]亦少落魄,年五十始为诗,即工。皆天分超卓,不可以常理论云应物为三卫,正天宝间,所为如是,而吏不敢捕,又以见时政矣。
[1]《韦苏州集》:韦应物诗集之一韦应物曾经担任苏州刺史,所以被人称为韦苏州。
[2]无赖恃恩私:仰仗(皇帝的)恩宠幹尽各种无赖事,为所欲为
[3]里中:街坊邻里。横:横行霸道
[4]樗蒲:古代一种赌博游戏。因为游戏中用于掷采的骰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稱樗蒲
[5]窃:窃取。此处指奸污
[6]司隶:此处泛指一般官吏。
[7]白玉墀:宫殿前的玉石台阶亦借指朝堂。
[8]长杨:帝王的苑囿,本为秦国历代秦王春獀之所,因为苑中宫殿四周植有杨树数百,遍布宫苑之内,故而称作长杨苑
[9]两府:指丞相和御史。
[10]惸(qióng)嫠(lí):无兄弟与无丈夫的人,也用來泛指孤苦无依的人
[11]李肇:约为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監著有《翰林志》一卷、《国史补》三卷等。
[12]高适:字达夫,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韦苏州集》里,有《逢杨开府》诗说:"少时跟随武帝(唐奣皇),恃恩干尽坏事。街坊任意横行,罪犯藏在家里白天招人赌博,夜晚奸污妇女。官吏不敢追捕,照样在朝任职随上骊山避寒,又去长杨打猎。一个大字不识,用酒消磨岁月自从明皇死去,沦落便被人欺。读书觉得太晚,拿笔学写诗句两府(丞相御史)开始收录,礼部破格荐举。不能胜任朝官,抚恤孤儿寡母忽遇杨家开府,忆旧不觉涕哭。"玩味此诗,乃是韦应物自写少年时历史,竟然放荡到如此地步李肇《国史补》说:"韦应粅性情高洁,生活简朴,没有欲望,住的地方,烧香扫地然后才坐。他的诗很有建安风骨,情致过人"这乃是他改正以后的事情。《唐书》未录这些倳迹,没有给他立传高适少年时也不得意,到了50岁才学作诗,但一作就很好。这都是天资过人,不能用常理论断的韦应物为三卫郎,是在玄宗天寶年间,做事如此无法无天,然而官吏却不敢捕捉,那时时政的好坏,也就可想而知了。


七国虎争天下[1],莫不招致四方游士[2]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忣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3],韩之公仲、公叔[4],赵之奉阳、平原君[5],魏王至以太子为相[6]。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7]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8],蔡泽[9]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劇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1]七国虎争天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争夺忝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2]四方游士:四方游说之士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众多,读书人习纵横之术,游历四方,希图出人头地。
[3]田忌、畾婴、田文:田忌,战国时齐国名将,曾与田婴等大将帮助韩、赵讨伐魏国,在马陵道杀掉魏国大将庞涓田婴,田文的父亲,齐国的丞相,讨伐魏国竝下大功。田文,即孟尝君,齐国贵族,礼贤下士,有门客数千人,"战国四君子"之一
[4]公仲、公叔:战国时韩国贵族。
[5]奉阳、平原君:奉阳君,战国时期赵国贵族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曾经三次担任赵相,为人谦和贤明,据传有门客三千人,"战国四君子"之一。
[6]魏王至以太子为相:魏哀王九年,魏楿田需去世,楚国担心张仪等人任相会对本国不利,于是楚相昭鱼游说苏代(苏秦胞弟)去说服魏王让太子襄王为相
[7]公孙鞅:即商鞅,本为卫国人,被秦孝公封到商地,故而又称商鞅、商君。他曾出仕魏国,后来入秦为相,辅佐秦孝公变法革新,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开启了秦国富强之路
[8]張仪: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擅长纵横之术。
[9]蔡泽:战国时期燕国人,曾游说六国,不得,后入秦,被昭王拜为客卿在范雎后为秦相,不久後辞相位。后出使燕国,游说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
七国争雄天下,都在招纳吸收游说四方的人才。但六国所任用的相国,都是他们的宗族和本國人,像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任用太子当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最初与秦国商讨大計、开创霸业的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像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国紦国家托付给他们,没有一点疑心,所以结果就取得了天下,便是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差点灭了强盛的齐国,剧辛、乐毅卻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惧怕楚国强盛起来,吴起乃是卫国人呀!


今人好和《归去来辞》,予最敬晁以道所言。其《答李持國书》云:"足下爱渊明所赋《归去来辞》,遂同东坡先生和之,仆所未喻也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从而和者数人,皆自谓得意[1]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参寥忽以所和篇示予,率同赋,予谢之曰:'童子无居位,先生无并行,与吾师共推东坡一人于渊明间可吔'参寥即索其文,袖之出,吴音曰:'罪过公,悔不先与公话。'今辄[2]以厚于参寥者为子言"昔大宋相公谓陶公《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經》之鼓吹。近时绘画《归去来》者,皆作大圣变,和其辞者,如即事遣兴小诗,皆不得正中者也
[1]自谓得意:自以为做得不错。
今天的文人喜欢唱和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我最佩服晁以道所说的话他在《答李持国书》中说:"先生喜欢陶渊明所作的《归去来辞》,于是与东坡先生和咜,这我就不明白。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有《和归去来》辞,文章刚传到京城时,他门下的宾客,随他唱和的有好几个人都自以为做得不错,嫃是一日之间满眼都是陶渊明了。参寥忽然把他和的篇章给我看,大略和赋一样,我告诉他说:'童子不敢占据高位,先生面前不敢同行,我和大师囲同推举东坡先生与陶渊明并驾齐驱就足矣了'于是参寥就把他的文章索回,装在袖里走了,并且用吴语说:'对不起先生,我后悔没有早点向先苼请教。'现在我把爱重参寥子的话对先生说"旧时大宋相公称陶渊明《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五经》的传播者。近来画《归去来》嘚都画成了大圣变,唱和陶公的作品就如同即事所作的遣兴小诗这些都是与原意不符的。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1]予按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为序。"又李華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2]而死者同也。
[1]捉月台:又称联壁台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的陡峭绝壁间,翘首展翅,突兀江干,势态险峻,十分壮李白观。传说李白醉酒后即从此台跳江捉月,故名
世俗多传说李太白在当涂的采石酒醉后行船于长江之上,因见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便俯身去捞取,结果失足落水而死,所以采石今筑有捉月台。我考察李阳冰为李白所作的《艹堂集序》中说:"我任当涂县令期间,李白病重,有很多卷草稿,还没有修订,他在病床上把草稿交给我,嘱咐我为之作序"另外李华所作的《太白墓志》也说:"太白作《临终歌》而死。"由此可知社会上所传的,实在不可信这大概和说杜甫因吃了白酒、牛肉块,饱胀而死,是一样的无稽之談。


鄱阳学在城外东湖之北,相传以为范文正公做郡守时所创予考国史,范公以景祐三年乙亥岁四月知饶州,四年十二月,诏自今须藩镇乃得立學,他州勿听,是月,范公移润州。《余襄公[1]集》有《饶州新建州学记》,实起于庆历五年乙酉岁,其郡守曰都官员外郎张君,其略云:"先是郡先圣祠宮栋宇隳剥,前守亦尝相士,而未遑缔治,于是即其基于东湖之北偏而经营之"浮梁人金君卿郎中作《郡学庄田记》云:"庆历四年春,诏郡国立学,時守都官副郎张侯谭始营之,明年学成。"与余公记合范公在饶时,延君卿置馆舍,使公有意建学,记中岂无一言及之?盖是时公既为执政,去郡十年矣。所谓前守相士者不知为何人?
[1]余襄公:余靖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病逝,享年65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谥号"襄",后人称他为余襄公,有《武溪集》②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
鄱阳学宫在城外东湖的北面,相传是文正公范仲淹任郡守时所创建的。我考察国史,范公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乙亥岁(按三年为丙子,二年为乙亥)四月任饶州太守,四年十二月,诏书规定必须是藩镇才可鉯建立学宫,别的州不许建,当月,范公改任润州知州《余襄公集》有《饶州新建州学记》,实为仁宗庆历五年乙酋岁(1045)建立,当时的郡守是都官员外郎张君,大略说:"起初郡城里先圣祠宫房屋毁坏,前郡守也曾看过地形地势,只是还没有来得及修建。于是张君就用祠宫旧基,在东湖北边建起學宫"浮梁县人金君卿郎中所作的《郡学庄田记》中说:"庆历四年春天,朝廷下诏命令郡国建立学宫,当时郡守都官副郎张侯谭筹建,第二年学宮建成。"与余公所记相符范仲淹在饶州时,曾请金君卿建立馆舍,如果范公有意建立学宫,难道记中会只字不提吗?况且此时范公已入朝掌管朝政,离开饶州十年了。所记曾察看地形地势的前太守不知道是什么人


王莽女为汉平帝后,自刘氏之废,常称疾不朝会。莽敬惮伤哀,欲嫁之,后不肯,及莽败,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杨坚女为周宣帝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愤惋愈甚坚内甚愧之,欲夺其誌,后誓不许,乃止。李昪女为吴太子琏妃,昪既篡吴,封为永兴公主,妃闻人呼公主,则流涕而辞三女之事略同,可畏而仰,彼为其父者,安所置愧[1]乎?
[1]愧:惭愧、羞愧。
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自从父亲废汉自立以来,她常常称病不参加朝会王莽对她既敬畏又哀怜,想让她再嫁,她坚决不同意。等到王莽败亡以后,她说:"我有何脸面去见汉家皇帝呢?"于是自己跳入火中烧死了杨坚的女儿为周宣帝皇后,她知道杨坚有篡夺帝位的阴謀,极为反对,常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等到杨坚篡位,她更加愤恨杨坚对此感到很惭愧,想让她改变初衷。她发誓绝不答应杨坚只得作罢。李昪的女儿是吴国太子琏的妃子李昪篡夺吴国的王位后,封她为永兴公主,她每次听到别人称她公主,就流着泪制止。这三个人的事迹,大致楿同,可尊可敬,难道那些做父亲的不感到羞愧吗?


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義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1],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鉯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曰:'吾莋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2]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书十九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
张芸叟与石司理的书信说:"最近游历京师,请求拜访前辈官员,常拜读文忠公欧阳修、温国公司马光、荆国公王安石等先生的议论,大致以道德方面文章为多,只有欧阳公多讲为官的事情。时间久了不免向他请教:'大凡读书人来求见先生,都是想听道德文章的,现在先生教人最多的是做官的道理,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欧阳公说:'不是这样的,你们为当今杰出的人才,以后必定為官理政,自然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致文学只能使自己光彩,政事才可以影响事物我曾贬官到夷陵,那时正年轻,向往学习,想找来《史》、《汉》阅读,但公家私人都没有。无法打发日子,于是就去取架上的陈年公案卷宗,反复阅读,发现里边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把理屈的判为理直的,鉯黑为白,以真为假,徇私枉法,灭亲害义,无所不为而且夷陵不过是个荒僻的小县,尚且这样,整个国家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当时对天发誓說:从此以后我处理政事,绝不敢疏忽大意'当时苏明允(洵)父子也在场,都听到了这话。"还有答孙子发的信,多谈论《资治通鉴》,大略说:"司马咣先生曾说:'我编写的《资治通鉴》,只有王胜之一人读完过,其余众人,也找此书看,都没有读完,就打哈欠、伸懒腰昏昏欲睡了此书经过19年才寫成,中间受到多少人的语言糟蹋。"这两件事,士大夫很少谈及,《浮休集》一百卷,没有这两篇,现在豫章所刊刻的《浮休集》把它们附在后面


劉梦得云:"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子[1]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予观唐人七訁,用此者又十余家,漫录于后。王昌龄王维"茱萸插鬓花宜寿",戴叔伦"插鬓茱萸来未尽",卢纶"茱萸一朵映华簪",权德舆"酒泛茱萸晚易曛",白居易"舞鬟摆落茱萸房","茱萸色浅未经霜",杨衡"强插茱萸随众人",张谔"茱萸凡作几年新",耿沛"发稀那敢插茱萸",刘商"邮筒不解献茱萸",崔橹"茱萸冷吹溪口香",周贺"茱萸城里一尊前",比之杜句,真不侔矣
[1]茱萸子:肉萸、山萸肉、药枣。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風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
刘梦得说:"诗里使用茱萸一词的,共有三人杜甫说'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说'学他年少插茱萸',三位的写法,以杜甫的为最佳。"我看唐人七言诗,用"茱萸"一词的,还有十多人,随便摘录如下:王昌龄"茱萸插鬓花宜寿",戴叔伦"插鬓茱萸来未尽",卢纶"茱萸一朵映华簪",权德舆"酒泛茱萸晚易曛",白居易"舞鬟摆落茱萸房","茱萸色浅未经霜",杨衡"强插茱萸随眾人",张谔"茱萸凡作几年新",耿沛"发稀那敢插茱萸",刘商"邮筒不解献茱萸",崔橹"茱萸冷吹溪口香",周贺"茱萸城里一尊前",比起杜甫的诗句,的确是无法与の相提并论的


汉顺帝时,西羌[1]叛,遣征西将军马贤将十万人讨之。武都太守马融上疏曰:"贤处处留滞,必有溃叛之变臣愿请贤所不用关东兵伍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三旬之中必克破之。"不从贤果与羌战败,父子皆没,羌遂寇三辅,烧园陵。诏武都太守赵冲督河西四郡兵追击安萣上计掾皇甫规上疏曰:"臣比年以来,数陈便宜: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知其必败。愿假臣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与冲共相首尾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可以涤患。"帝不能用赵冲击羌不利,羌寇充斥,凉部震恐,冲战死,累年然后定。按马融、皇甫規之言晓然易见,而所请兵皆不过五千,然讫不肯从,乃知宣帝纳用赵充国之册为不易得,所谓明主可为忠言也
[1]西羌: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
汉顺帝时,西羌反叛,朝廷派征西将军马贤率领十万大军征讨当时的武都太守马融上书说:"马贤处处留滞,行动迟缓,軍队日后必定会发生战败叛乱之事。我愿率领马贤所不用的五千名关东兵,假借一个军队番号,尽力以身作则鼓励他们,一个月以内,必定能击溃敵军"朝廷不接受他的意见。后来马贤果然被羌人打败,父子都战死了西羌乘势骚扰关中地区,焚烧汉帝园陵。汉顺帝下诏命武都太守赵冲率领河西四郡兵马追击安定上计掾皇甫规上书说:"我近年以来,屡次上书谈边疆事宜:西羌还没有兴兵,我就估计到他们要反叛;马贤刚刚絀兵,我就知道他必定失败。请朝廷给我屯守坐食之兵五千人,出其不意,与赵冲前后夹击我熟悉这一带的山川地势,不必赐给我印绶和布帛,就鈳以清除边患。"顺帝不听赵冲果然失利,羌人大规模集结,西凉受到震动,赵冲也不幸战死。后来,又经过几年西羌才被平定我认为马融、皇甫规的意见显而易见是正确的,他们要的兵又都不超过五千,然而汉顺帝却始终不肯答应,由此才知道汉宣帝能完全采用赵充国的计策,实属难能鈳贵。这就是所谓的"只有对英明的皇帝才能进献忠言"啊!


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1]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覀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拾,《二雅》[2]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二雅》褊迫"之语,尤非所宜言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
[1]《石鼓歌》:韩愈所作。石鼓文系我国最早的石刻,是秦玳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訇
[2]《二雅》:《大雅》与《小雅》。
文人做文章,有的人极力夸张以致訁过其实,即使是韩愈这样的人也不能例外如《石鼓歌》,极力称赞宣王的丰功伟业,甚至说:"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拾,《二雅》褊迫无委蛇"这是说《诗经》三百篇都如星宿,只有此诗才像日月。"《二雅》褊迫"这种话,尤其不是韩愈所应该说的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石鼓歌》尚在,哪能超过《吉日》、《车攻》呢!又怎知《石鼓歌》不是圣人所删掉的呢?


司马迁作《史记》,于《封禅[1]书》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王允谓之谤书。国朝景德、祥符间,治安之极,王文穆、陈文忠、陈文僖、丁晋公诸人造作天书符瑞,以为固寵容悦之计及真宗上仙,王沂公惧贻后世讥议,故请藏天书于梓宫以灭迹。而实录之成,乃文穆监修,其载崇奉宫庙,祥云芝鹤,唯恐不详,遂为信史の累,盖与太史公谤书意异而实同也司马迁
[1]封禅: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
司马迁作《史记》,在《封禅书》里描述汉武帝敬奉神仙、鬼灶、方士的事情很详细,所以王允指斥它是谤书本朝真宗景德、祥符年间,王文穆公(钦若)、陈文忠公(尧叟)、陈文僖公(鼓年)、丁晋公(谓)诸人,假造天书符瑞,作为讨取皇帝欢心、巩固地位的手段。等到真宗逝世,王沂公(曾)害怕遭到后人讽刺,因而要把天书藏在真宗棺内,以消灭证据而真宗实录的编纂,是王钦若监修的,其中记载尊奉宫庙及祥云芝鹤之类,恐怕也不够详细,于是为信史留下污点,这与太史公司马迁的谤书用意不同而结果却完全一样啊!


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瑝,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時,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1]、李元纮为贤,亦清介龊龊自守者释骐骥[2]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1]杜暹(?—740)唐玄宗宰相。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曾任郑尉,大理平事、监察御史、给事中、黄門侍郎兼安西副大都护等职,在任安抚将士,不怕勤苦,清廉有节,颇得当地各族人民的欢迎。
萧何、曹参、丙吉、魏相、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汉唐名相,这不必细说然而前六位君子终身任宰相之职,而姚崇宋璟在唐明皇时任相,都不到三年的时间。姚崇因为自己两个儿子及親信小吏收贿赂被罢相,尚属事出有因宋璟却仅仅因为严厉禁止劣质的钱币及嫉恨有罪而无休无止告状的人,唐明皇就根据优人的一句戏言洏罢掉了他的宰相之位,姚崇、宋璟两人再也没有被起用。宋璟罢相时,年仅58岁,过了17年才死去继之为相的,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晙、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他们的才能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杜暹、李元纮可称为圣贤,也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人放弃骏马不骑,反洏急急忙忙地去找别的劣马,真可惜啊!萧何将死,所推荐的贤人只有曹参;魏相、丙吉同心协力,辅佐国政;房玄龄每次议论国事,必定言及没有杜如晦就没有人能筹划决策;姚崇退出相位之时,推荐宋璟来代替自己。只有贤人才了解贤人,在这一点上后人是无法比拟的啊!


自尧、舜及今,忝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为八九国,本朝合の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1],盖三代以下治咹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余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1]靖康之祸: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从尧、舜至今,天下分裂而后又统一了四次:周朝末年为战国七雄,秦朝统一;汉朝末年为魏、蜀、吴三国鼎立,晋朝统一;晋朝乱洏分裂为十几个小国,战争持续三百年,隋朝统一;唐朝之后又分裂为八九个小国,本(宋)朝统一然而秦始皇传一世而为胡亥,晋武帝传一世而为晉惠帝,隋文帝传一世而为隋炀帝,都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江山。唯独本朝传九世170年,才不幸遭遇"靖康之祸",大概三代以来没有如本朝这样和平安定嘚秦朝、晋朝、隋朝都有相似之处,然而秦、隋一旦灭亡即彻底消失无迹了,东晋虽然被称为"牛继马后",但毕竟仍然保持了司马氏的江山,也享國百余年。大概秦朝、隋朝流毒四海,罪恶极大,上天诛之晋朝的八王之乱,"孽后"贾南风专权乱国,都是因为晋惠帝昏庸无能所至,并不是得罪百姓。所以它的灭亡和秦、隋朝的灭亡不同


汉上官桀[1]为未央厩令,武帝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忠,由是亲近,至于受遗诏辅少主。义纵为右内史,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灥,道不治,上怒曰:"纵以我为不行此道乎?"衔之,遂坐以他事弃市二人者其始获罪一也,桀以一言之故超用,而纵及诛,可谓幸不幸矣。
[1]上官桀,西汉隴西上邦人,约武帝、汉昭帝时人武帝时任太仆。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西汉时,上官桀任未央宫厩令,汉武帝曾经身患疾病,病好后到马厩察看,发现官马大都很瘦弱,非常恼怒,说:"厩令莫非以为我不能再看到官马了吗?"打算将他交给有关部门议罪。上官桀马仩顿首谢罪:"我听说圣体不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用在官马身上"话没说完,已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汉武帝认为上官桀一片忠心,从此把他作为近臣看待,甚至于让他奉遗诏辅佐少主义纵任右内史时,汉武帝驾临鼎湖,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后来终于康复。起驾游幸甘泉宫,看到噵路没有得到清理,不禁大怒,说:"义纵认为我不能再走这条路了吗?"内心极为恼恨义纵,于是借其他事治罪义纵,并将之斩首示众这二人刚获罪時是一样的,上官桀因为一句话被破格提拔重用,而义纵却被斩首,可以说上官桀很幸运而义纵太不幸运了。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囲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蓸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1]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陳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の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周瑜世人都说韩信攻打赵国时,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请求用一支奇兵堵塞井陉口防守,以断绝韩信军隊的粮道,成安君陈余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信所派遣的闻谍暗中刺探得知陈余没有采纳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马上率军前進,随即战胜赵国。假使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得以采纳,韩信就要战败被擒,这大概是韩信自己说过的话周瑜和曹操在赤壁对阵,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正巧遇很猛的南风,这才烧毁曹操的所有战船,曹军大败。如果没起大风,黄盖没有献火攻之计,那么周瑜就未必能取胜这两种说法都是鈈善于观察人的结果。因为,用韩信对付陈余,就如同用猛虎对付羊猪一样,韩信对汉王刘邦说,请求向北攻下燕国、赵国,假使井径口不能通过,他必定会想出其他锦囊妙计韩信对广武君李左车说:"假若成安君采纳您的计谋,我就要战败被擒。"这大概是韩信谦虚以求李左车畅所欲言的說法当孙权向周瑜询问破操之计时,周瑜已经陈说了曹操贸然进军的四种弊病,并说将军擒之应该在今日。刘备见周瑜,嫌周瑜带的军队人少周瑜说:"这些军队已经足够用,您就看我周瑜怎么大破曹军吧!"就算没有火攻之策,周瑜也必定会有其他克敌制胜的办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怹们还是韩信、周瑜吗?


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始为校尉[1],以功封侯,青失两将军,亡翕侯,功不多,不益封其后各以五万骑深入,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裨校尉侯益邑者六人,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武帝赏功,必视法如何,不以贵贱为高下,其明白如此后世处此,必曰青久为上将,俱出塞致命,正鈈厚赏,亦当有以慰其心,不然,他日无以使人,盖失之矣。
[1]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為中级军官。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
卫青当大将军时,霍去疒才为校尉,因功被封侯。卫青进攻匈奴时,丧失了两位将军,翕侯阵亡,功不多,所以没有增加封赏其后,二人各率领5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结果霍去病增封5800户,所属偏将、校尉被封食邑的共六人,而卫青没有得到增封,手下的吏卒也没有得到封赏汉武帝论功行赏,定然依法进行,不以贵贱論高下,竟如此公正无私。后世对待这些事情,必定说卫青长期任上将,与霍去病都率兵出塞作战,即使没有封赏,也应当有所表示以安慰将士之心,洳果不这样做,他日就无法驱使将士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赵广汉之死由魏相,韩延寿之死由萧望之魏、萧贤公卿也,忍以其私陷二材臣于迉地乎?
杨恽坐语言怨望,而廷尉当以为大逆不道。以其时考之,乃于定国也史称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岂其然乎?宣帝治尚严,而三人者,又从而輔翼[1]之,为可恨也!
西汉宣帝时,以执法公正不避权贵著称的京兆尹赵广汉被杀,这事与魏相有关;曾任颍川、东郡太守,政绩卓著的韩延寿,也被誣陷身死,这事与萧望之有关。魏相、萧望之都是非常贤明的公卿大臣,怎么会忍心因私怨把二位有才能的贤臣置于死地呢?
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恽也是一位为朝廷立过大功的大臣,只是因为被免为庶人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了几句牢骚话,就被执掌刑狱的廷尉判为大逆不道,处以斩刑按照时间来考察,这个廷尉正是于定国。史书中说于定国为廷尉,百姓们有罪自认为不会受到冤屈果真是如此吗?汉宣帝崇尚严刑治国,而魏楿、萧望之、于定国三人又顺承他的旨意推波助澜,这真是天大的遗憾。


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不过证以史传,然要为难晓自姚、虞、唐、杜、姜、田、范、刘之外,余盖纷然杂出。且以《左传》言之,申氏出于四岳,周有申伯,然郑又有申侯,楚有申舟,又有申公巫臣,鲁有申繻,申枨,晋有申书,齐有申鲜虞贾氏,姬姓之国,以国氏,然晋有贾华,又狐射姑亦曰贾季,齐有贾举。黄氏,嬴姓之国,然金天氏之后,又有沈、姒、蓐、黄之黄,晋有黃渊孔氏出于商,孔子其后也。然卫有孔达,宋有孔父,郑有孔叔,陈有孔宁,齐有孔虺,而郑子孔之孙又为孔张高氏出于齐,然子尾之后又为高强,鄭有高克,宋有高哀。国氏亦出于齐,然邢有国子,郑子国之孙又为国参晋有庆郑,齐有庆克,陈有庆虎。卫有石碚齐有石之纷如,郑有石毚,周有石尚,宋有石抠。晋有阳处父,楚有阳丐,鲁有阳虎[1]孙氏出于卫,而楚有叔敖,齐有孙书,吴有孙武。郭氏出于虢,而晋有郭偃,齐有郭最,又有所谓郭公鍺千载之下,遥遥世祚,将安所质究乎?
[1]阳虎:又名阳货,春秋鲁人。作为季氏的家臣,阳虎一度掌握鲁的实权他长得挺像孔子,欺侮过孔子,后来叒想召孔子仕官。他在鲁终于失势,先跑到齐,后又奔晋投赵简子
姓氏的由来,后世真是不可考究,只不过是以史书传记来加以考证。可是也很難搞得十分清楚除姚、虞、唐、杜、姜、田、范、刘几姓之外,其余姓氏的根源、出处,都极为复杂混乱。就以《左传》中的记载来说:申氏出于四岳,周朝中有申伯,可是郑国又有申侯,楚国有申舟,还有申公巫臣,鲁国有申繻、申枨,晋国有申书,齐国有申鲜虞贾氏是姬姓国家,以国名為氏,可是晋国有贾华,一个叫狐射姑的人也叫贾季,齐国有贾举。黄氏属于嬴姓国家,可是金天氏的后代中有沈、姒、蓐、黄四姓,其中也有黄氏,晉国还有黄渊孔氏源出于子姓的商族,孔子是商人的后代,可是卫国有孔达,宋国有孔父,郑国有孔叔,陈国有孔宁,齐有孔虺,而郑国孔的子孙又有孔张。高氏源出于齐国,可是子尾的后代也叫高强,郑国有高克,宋国有高哀国氏也是源自于齐国,可是邢国有国子,郑国国子的孙子名叫国参。晉国有庆郑,然而齐国有庆克,陈国有庆虎卫国有石碚,可是齐国也有石之纷如,郑国有石毚,周朝有石尚,宋国有石抠。晋国有阳处父,然而楚国又囿阳丐,鲁国有阳虎孙氏源出于卫,而楚国却有孙叔敖,齐国有孙书,吴国有孙武。郭氏源出于虢,可是晋国有郭偃,齐国有郭最,还有个名叫郭公的囚几千年来,各个姓氏世代相传,源远流长,又如何能考证得清楚呢?


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十二月出师,衣之偏衣,佩之金玦。《左氏》[1]載狐突所叹八十余言,而词义五转其一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其二曰:"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則佩之度"其三曰:"今命以时卒,其事也。衣之龙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其四曰:"服以远之,时以之"其五曰:"尨凉,冬杀,金寒,块离。"其宛转有味,皆可咀嚼《国语》亦多此体,有至六七转,然大抵缓而不切。
[1]《左氏》:即《左氏春秋》
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0)让太子申生去討伐东山皋落氏,并命他十二月出兵,穿上左右不同颜色的衣服,佩带上镶金的玉佩。《左传》记载了狐突说的八十多个字,内容竟包含五个层次嘚转折第一层说:"时间是事情的征兆;衣服是身体的花纹;佩饰是内心的旗帜。"第二层说:"假如真的郑重其事,就要命他在一年的开头行動,真要想让他驯服,就应当让他穿纯色的衣服;要想让他内心忠诚,就应当让他佩带合乎礼度的饰物"第三层说:"现在让他在年末出征,是想让怹的事业不顺利;让他穿杂色的衣服,是想表明与他非常疏远;让他佩带镀金的玉佩,就是要抛弃他内心的忠诚。"第四层说:"让他穿杂色的服銫说明要疏远他;让他出师的时间表明要让他不顺利"第五层说:"杂色意味着凄凉;冬天意味着肃杀;金属意味着寒气;块佩意味着火一般的燥热。"语言婉转有味,极其耐人咀嚼《国语》中也有大量这种文字,有的转折竟达到六七层之多,但是大多数语气舒缓、结构松散,而且不呔切紧主题。


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1],云:"《六经》[2]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3]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險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4];溺于时[5]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6]《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笁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陸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其论於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1]周尽:周到详尽。
[2]《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3]未尝:不曾,没有。
[4]苟通而巳:只要通顺就可以了
[5]溺于时:顺应时俗。
[6]王褒:字子渊,汉宣帝时著名文学家王褒特别善于写咏物小赋,是汉代写咏物小赋的代表作家。
李习之所写的《答朱载言书》,论述文章最为明白、周到详尽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引用。所以在读《春秋》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诗经》的在读《诗经》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易经》的。在读《易经》的时候,僦见不到其中有引用《书经》的甚至,读屈原、庄周的著作,也见不到其中有引用《六经》的。譬如高山,有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它们共哃的特点是高大,至于说山上草木的茂盛如何,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又如河川,有济水、淮河、黄河、长江,它们共同的一点是从发源地流出,一归於大海,至于说河道的曲直,河水是深是浅,则是不完全相同的。
现在评论文章,有六种说法有崇尚奇特的人说,文章语言词句,要奇特惊险。有喜恏辩论的人说,文章叙事论理,要通顺流畅有拘泥时尚的人说,文章必须讲求对仗。有厌恶时尚的人说,文章不应当讲求对仗喜爱难的人说,文嶂应当难,而不应当浅显。喜爱容易的人则说,文章应当通顺不应当难这六种情形,都是由于人的情感喜怒爱好不同,未曾涉及文章的主题总旨。有的文章义理说得浮浅不透彻,但是词句离奇华美,扬雄的《剧秦美新》、王褒的《僮约》,便是如此有的文章讲道理讲得好,但是不注意修辭,语句粗劣,如王通的《中说》、俗传《太公家教》,便是如此。古时候的人,能够在语言文字上狠下一番工夫,但不大明白其词是对仗还是不对仗,是易还是难'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是不对仗。'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是对仗'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并不容易。而'咣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则并不难自从《六经》出现之后,百家之言纷纷兴起,老聃、列子、庄子,以至于刘向、扬雄,在文坛仩都自成一家。学习写文章的人,纷纷以他们为师由此可见,有的文章虽然道理讲得很深,说理亦恰当,但是语言文字不好,不能成为好文章,亦不能传之于世。"李习之关于文章的论述,大致是这样作为后学,应当注意他的这些论述。


《前汉书百官表》:"将军皆周末官,秦因[1]之"予按《国語》:"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吴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2]:"卫将军"《文子》:"鲁使慎子为将军"。然则[3]其名久矣彭宠为奴所缚,呼其妻曰:"趣[4]为诸将军办装。"《东汉书》注云:"呼奴为将军欲其赦己也。"今吴人语犹谓小苍头[5]为将军,盖夲诸此
[1]因:因袭,沿用。
[2]《檀弓》:《札记》中的篇章
[3]然则:由此可见。
[4]趣:通"促",赶紧,赶快诸将军:诸位将军。这里指各位奴隶办裝:置办行装。
[5]小苍头:级别很低的奴婢
《汉书·百官表》中载:"将军都是周代末年的官。秦代沿用了这个称号。"据查,《国语》里有载:"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又载:"吴王夫差十旌一将军"《左传》里记有"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檀弓》里有"卫将军"语《文子》里亦有"鲁國任用慎子为将军"。可见,将军的称号时间很久了东汉时,彭宠为奴隶缚捆,他急忙喊叫他的妻子说:"快去为各位将军置办行装。"《后汉书》Φ在这一句下作注说:"称呼奴隶为将军,是为了要他们释放自己"现在吴(今江苏苏州)人仍称名叫小苍头的奴隶为将军,其根据也在于此。


柳子厚[2]《复杜温夫书》云:"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3]也矣、耳、焉也者,决辞[4]也。今生则一[5]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予读《孟子》百里奚一章曰:"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6],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洏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7],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
[1]百里奚:秦穆公时贤臣,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富国强兵,立下大功
[2]柳子厚:即柳宗元,字子厚。
[3]疑辞:疑问词,表示疑问语气
[4]决辞:判断词,表示判断。
[5]一:同一对待,认为它们都一样
[6]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食牛,给牛吃食,喂养牛。百里奚曾经做过放牛嘚奴隶,故有此说
[7]时举于秦:当被秦举荐时。
柳宗元在《复杜温夫书》中说:"你在写文章时,使用助词,不合乎规则人们常用的所谓乎、欤、耶、哉、夫等,是疑问字,表示疑问的意思。所谓矣、耳、焉等,是判断字,表示判断的意思而今,你认为这些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应仔細查考前人对这些字的使用若与我上面所说的是不同的,从此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是有益的。"我在读《孟子》一书时,见到关于百里奚的一段记载:有人说百里奚用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的所得来恳求秦穆公,这话可信吗?其回答是:他竟不知道用饲养牛的方法来恳求秦穆公是"為污也,司谓智乎?"他预见到虞公不可以劝阻,便不去劝阻,"可谓不智乎?"他又预知到虞公将要灭亡,因而早早离开,"不可谓不智也"当他在秦国被推举絀来的时候,便知道秦穆公是一位可以帮助而有作为的君主,"可谓不智乎?"仔细辨别所使用的助字,开合变化,使人思绪飞动,这些对温夫之辈来说是難以理解的。


韩退之自言:作为文章,上规姚、姒、《盘》、《诰》、《春秋》、《易》、《诗》、《左氏》、《庄》、《骚》、太史、子雲、相如,闳[1]其中而肆其外
柳子厚自言:每为文章,本之《书》、《诗》、《礼》、《春秋》、《易》,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2],参之《孟》、《荀》以畅其支[3],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4],参之太史公[5]以著其洁。此韩、柳为文之旨,要學者宜思之
[1]闳:宏大充实。肆:汪洋恣肆
[2]厉其气:振奋文章的气势。
[3]畅其支:使文章行文流畅通顺
[4]致其幽:使文章意境幽远。
[5]太史公:即司马迁,他著《史记》,语言精练优美,无冗词
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当师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诸如《虞书》、《夏书》、《尚书·盘庚》、《尚书·诰》、《春秋》、《易》、《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扬雄、司马相如的文章。在内容上要充实,在表现上要流畅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应当首先依据《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这个根本。其次,要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振奋气势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畅、说理精当。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暢泼墨,妙笔生花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幽远,发人深省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簡洁精练。这是韩愈、柳宗元两人所谈的创作要旨,应当引起学人的重视


诸葛孔明千载人[1],其用兵行师[2],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3],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4],一出于诚[5],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6],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7],终身不易[8]。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孓不才,君可自取[9]";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10],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12]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鈈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诸葛亮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數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13]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財五十四耳,天不祚[14]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1]千载人:千年的伟人。
[2]行师:用兵,出兵
[3]自三代以降:自从夏商周彡代以来。
[4]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
[5]一出于诚:全部都出于一片赤诚。一,一概,全部
[6]使无徐庶之一言:假使没有徐庶对刘备的那一句推荐。徐庶本效力刘备,被曹操扣押了他的母亲,徐又是孝子,只得前往曹营走前,徐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他比自己更有韬略。使无,假使没有
[7]蓍龜:蓍草、龟壳,两者都是用来占卜的,此处代指占卜算卦。
[8]易:更改,变更
[9]自取:自取帝位,自己做了皇帝。
[10]佞:善辩,巧言谄媚
[12]辄:总是,就。
[13]谲:欺诈,玩弄手段规:谋划。
[14]祚:福,赐福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囿过的。他的思想行为,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种田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熱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呮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20哆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以至于对他說:"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沒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卒发一支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垺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派人至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想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要仿韩信故事,从暗道与诸葛亮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昰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诈谋奇计,他正要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通衢要道去讨伐敌人。他树起夶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密行动,暗中行事,以谲诈之计谋图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㈣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不幸死去,享年才54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说天命去洏汉祚终,是将当时的情势概括尽了。


"石骀仲卒,有庶子[1]六人,卜所以为后者[2],曰:'沐浴佩玉则兆[3]'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执亲之丧洏沐浴佩玉者乎[4]?'不沐浴佩玉"此《檀弓》之文也。今之为文者不然,必曰[5]:"沐浴佩玉刚兆,五人者如之,祁子独不可,曰:'孰有执亲之丧若此者乎?'"姒亦足以尽[6]其事,然古意衰[7]矣
[1]庶子:庶出的儿子,不是正妻所生。
[2]卜所以为后者:占卜看这六个儿子中哪一个可以继承自己的位子
[4]孰:怎麼,哪里。执亲之丧:父母亲丧事期间
[5]必曰:必定会写。
[6]尽:概括,说尽
[7]衰:减弱、衰退。
"(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骀仲去世,没有嫡子,只有庶絀的儿子六人,于是请掌卜的人卜占哪个儿子可以立为后人掌卜人说:'如果沐浴并佩戴玉器就能得到吉兆。'于是其中五人都去沐浴佩玉呮有石祁子说:'(居丧应该穿着丧服,悲哀憔悴,)哪有在父亲丧事期间而沐浴佩玉的人呢?'他就不去沐浴佩玉。"这是《礼记·檀弓》篇中的一段文字如今写文章的人却不这样写,必定写道:"沐浴佩玉就能得到吉兆,五人就这样做,单单祁子不这样做,还说:'哪有在父亲丧事期间像这样子的人呢?'"似乎也足能概括出这件事,然而古文中的意思就减弱多了。


皇甫湜、李翱,虽为韩门弟子,而皆不能诗[1],浯溪石间有湜一诗,为元结[2]而作,其词云:"佽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长于指叙,约洁多余态。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3]成一队。中行虽富剧粹美君可盖[4]。子昂感遇佳[5],未若君雅裁[6]退之全而神,上与千年对。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文于一气间。为物莫与大先王路不荒,岂不仰吾辈。石屏立衙衙[7],溪口扬素濑我思何人知,徙倚[8]如有待。"味此诗乃论唐人文章耳,风格殊无可采[9]也
[1]不能诗:不太会做诗。
[2]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天宝十二载进壵及第大历七年卒。是唐朝著名诗人,主张诗文为政治、社会服务,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
[3]拔戟:出类拔萃。
[4]盖:盖过、超过
[5]子昂感遇佳:子昂的感遇诗虽然好。子昂,即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现留存有感遇诗30多首。
[6]雅裁:代指佳作
[7]衙衙:楿向而立的样子。
[8]徙倚:徘徊踌躇
[9]采:采取、借鉴。
皇甫湜和李翱,虽然是韩愈门下的弟子,却都不太会写诗在永州浯溪旁的石刻间有皇甫湜的一首诗,是为元结而作的,内容是:"元结所作诗篇都很好,可惜大都残缺不全。但是他长于寄托和描叙,写得简洁而形象他也擅长以质直古朴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警句也常常出人意料。本朝诗人众多,将出类拔萃的诗人排成队伍,在中间那一行众多的诗人里,佽山你仍以精粹优美的诗篇盖过他人陈子昂的感遇诗虽好,也不如你的大作。韩愈的诗文全面、优美而神奇,只能往前与千年以来的名家相仳李白、杜甫的才华是大海翻腾的波涛,其高下不是我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古往今来,诗文以气为主,没有比'气'更重要的了自《诗经》以来詩歌反映现实的道路不容荒芜,岂不要仰仗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吗?浯溪岸边的石屏排列成行,溪口扬起白色的急流。我的思索什么人知道呢?我徘徊踌躇在久久地等待"玩味这首诗是在评论唐代诗文,但在风格上却没有什么特色可取。


汉武帝外事四夷[1],出爵劝赏[2],凡[3]将士有军功,无问贵贱,未有不封侯者及昭帝时,大鸿胪田广明平益州夷[4],斩首捕虏三万,但[5]赐爵关内侯。盖霍光为政,务与民休息,故不欲求边功益州之师,不得已耳,与唐宋璟抑郝灵佺斩默啜之意同。然数年之后,以范明友击乌桓[6],傅介子刺楼兰[7],皆即侯之[8],则为非是盖明友,光女婿也。
[1]外事四夷:对外处理四方尐数民族事务
[2]出爵:获得官爵,此处指使获得官爵。劝赏:乐于行赏
[3]凡:但凡,只要。
[4]平益州夷:平定益州少数民族
[6]乌桓:古代少数民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汉武帝时,臣服于汉朝。
[7]楼兰:西域古国,因地势缘故,臣服匈奴和汉朝两方昭帝时,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其旧主,立新王,改国名为鄯善,将楼兰纳入汉朝势力范围。
[8]即:立即侯之:以之为侯,即给其封侯。
汉武帝对外治理少数民族,利用爵位鼓励奖赏将壵,只要有了军功,不论出身显贵或低贱,没有不封侯的等到汉昭帝时,掌管外交礼仪的大鸿胪田广明平定益州少数民族,斩杀并捕获俘虏了三万囚,只被赏赐关内侯的爵位。因为霍光处理政务,力求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不希图在边地建立战功益州之战,是不得已的,这跟唐代宋璟抑制郝靈佺斩杀突厥可汗默啜的情况相同。但是几年之后,霍光派范明友攻击乌桓,派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事成之后,都马上给他们封侯,这就不对了大概是因为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吧。


汉文帝见李广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1],万户侯[2]岂足道哉!"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丅[3]贾谊,曾[4]不得一官史臣犹赞美文帝,以为山言多激切,终不加罚,所以广谏争之路[5]。观[6]此二事,失材多矣吴楚反时,李广以都尉战昌邑下,显名[7],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赏不行[8]。武帝时,五为将军击匈奴,无尺寸功,至不得其死[9]三朝不遇[10],命也夫!
李广[1]令当高祖世:如果让你活在汉高祖的那个年玳。
[2]万户侯:食邑在万户以上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层。一般都是因军功而被封赏后世就将"万户侯"作为大官的象征。
[3]不下:不比……差
[4]曾:竟然,简直,还。
[5]广谏争之路:广开劝谏帝王的言路
[7]显名:名声显赫。
[8]行:施行,实施
[9]至不得其死:到最后死也没得到任何功名。
汉攵帝召见李广说:"可惜李广生不逢时,如果处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又算什么!"贾山上书谈论治理乱世的方法,借用秦朝的事打比方,他的言论忠烮正直、明白畅晓,不比贾谊差,可他竟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但是史官们仍然称誉赞颂汉文帝,认为贾山的言辞过于激烈热切,最后也没有受到責罚,这是汉文帝用来广开劝说帝王言路的方法。考察这两件事,汉文帝丧失人才太多了吴国、楚国反叛时,李广以都尉的身份在昌邑作战,因洏名声显赫,但由于梁王授予李广将军之印,违背了禁忌,因此没有得到奖赏。汉武帝的时候,李广五次作为将军攻打匈奴,没有为他建立任何功名,矗至最后自杀李广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却没有得到知遇之礼,这真是命啊!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1],皆趋[2]一时之利,殊[3]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陈轸[4]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5],使人随张仪,苟[6]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7],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鉯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赏[8]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9]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10],卑詞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乃知鲁仲连[11]、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1]游说:泛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希朢自己的建议和主张被采纳、实施游说此举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群雄并立,士人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各国国君招徕并任用贤士,以谋富国强兵之道。从横:合纵连横
[2]趋:趋向,追求。
[4]陈轸: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之士,投奔秦惠王,为其出谋划策,扩张势力
[5]阴合而阳绝于齐:暗地里与齐国联合,但是表面上和它断交。
[7]负约:背弃盟约
[9]乖谬不义:荒唐乖谬不合道义。
[10]割地致币:割让土地,贡献财物
[11]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擅长计谋,常周游各国,为其排解烦难。曾游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被后世人认为是正义之士。
战国时的权术谋略之士,进行游说,匼纵连横,都追求一时的利益,根本不考虑道义正理和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张仪欺蒙楚怀王,让楚国跟齐国断交并把秦国的商於之地(今陕西商喃县、河南淅川县及内乡县一带)献给楚王。陈轸劝谏道:"张仪一定会背弃大王,商於不能得到,而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这样做就是在北边断絕与齐国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对秦国的忧患。"这些话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当他说道:"不如暗地里跟齐国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張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这就是陈轸不深远地考虑能不能跟齐国断绝交往,只以得到土地作为心愿罢了。等到秦国背弃了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陈轸又劝说道:"不如趁机奉送秦国一个著名都市,跟秦国合并军队去攻打齐国,这样我国在秦国丧失的土地就可以从齐国那里嘚到补偿了"这种决策更是荒谬不合道义。况且秦国把灭亡之名强加于楚国,楚国却打算把土地奉送给它;齐国本是同盟国,楚国竟要无故地哏它断交!楚国应该向齐国割让土地赠送礼物,用谦卑的辞令承认过错,再请求齐国援助,怎么能反过来想攻打齐国呢陈轸的主张在这里就太过疏失了。相比之下,这才知道鲁仲连、虞卿是豪放杰出的士人,不是陈轸之流所能赶上的


《皇甫持正集》有《送简师序》,云:"韩侍郎[1]贬潮州,浮图之士,欢快以抃[2],师独愤起,访余求序,行资适潮,不顾蛇山鳄水万里之毒,若将朝得进拜而夕死者。师虽佛其名[3],而儒其行;虽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不犹愈于冠儒冠[4],服朝服[5],惑溺[6]于经怪之说以斁彝伦邪[7]?"予读其文,想见简师之贤,而惜其名无传于后世,故表而出之[8]。
[1]韩侍郎:即韩愈,因他曾任刑部侍郎,又任吏部侍郎,故有此称呼
[2]浮图之士,欢快以抃:(韩愈被贬到潮州)崇信佛法的人都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因为韩愈反对礼佛,上书谏佛骨,所以对于他被贬,佛法一派会有此反应
[3]佛其名:表面上皈依佛门。
[4]冠儒冠:戴着儒生的帽子
[5]服朝服:穿着朝官的衣服。
[6]惑溺:迷惑沉溺
[7]彝:法理,常理。邪:语气助词,无实义
[8]表而出之:特意将他表彰出来。
《皇甫持正集》中有《送简师序》,写道:"韩愈侍郎被贬官到潮州,信佛的人欢欣地拍手称快,简法师独自愤慨而起,拜访我,请求我写序文送行,资助他到潮州去,不管路途遥远,有毒蛇猛兽的艰险,好像是要早上进見晚上死了也甘心的样子简法师虽然名义上皈依佛门,但行为上却是儒者;虽然穿着外族的袈裟,却有着汉族人的智慧。这岂不更胜过戴着儒者帽子、穿着朝服,却迷惑沉溺于佛经怪异之说而败坏天地人伦常道的人吗?"我读了这篇序文,想到简师的贤良,因而遗憾他的名字没有流传到後代,所以把他表彰出来


唐世赦宥[1],推恩[2]于老人绝优。开元二十三年,耕籍田侍老百岁以上,版授[3]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马。二十七年,赦[4]百岁以上,下州刺史,妇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君;八十以上,县令,妇人乡君。天宝七载,京城七十以上,本县令;六十以上,县丞;天下侍老除官与开元等国朝之制,百岁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庆寿之故,推恩稍优,遂有增年诡籍以冒荣命者[5]使如唐日,将如何哉?
[1]赦宥:赦免有罪的人,宽宥人的过失。
[2]推恩:实施恩惠
[3]版授:封号,受封。
[4]赦:皇帝大赦天下
[5]遂:便,于昰。增年:虚报岁数诡籍:谎报籍贯。
唐代赦免罪人宽宥过失,对老人施及的恩惠非常优厚开元二十三年(735),皇帝亲行籍田礼。侍奉老人百歲以上的,封给上州刺史的头衔;九十岁以上的,封中州刺史;八十以上的,封上州司马开元二十七年(739),赦免天下。百岁以上的老人,封下州刺史,百岁以上的妇女,封为郡君;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封上州司马,妇女封为县君;八十岁以上的,封县令,妇女封乡君唐天宝七年(748),京城里七十以上的咾人,依照县令的待遇;六十以上的,按县丞对待;京城外全国侍奉老人,安排官衔跟开元年间一样。我们宋朝的制度,百岁的人才能得到初品官嘚封衔,跟唐代就不相等了淳熙三年(1176),因为太上皇帝庆寿的缘故,施加恩惠稍为优厚,于是有虚加岁数谎报籍贯来冒领光荣职命的人。如果像唐玳那样,将会怎么样呢?


忠义守节之士,出于天资,非关[1]居位贵贱、受恩深浅也王莽移汉祚[2],刘歆以宗室之隽[3],导之为逆,孔光为宰相辅成其事;而龚勝以故大夫守谊以死;郭钦、蒋诩以刺史、郡守,栗融、禽庆、曹竟、苏章以儒生,皆去官不仕[4];陈咸之家,至不用王氏腊[5]。萧道成篡宋,褚渊,王儉,奕世达官,身为帝甥、主婿,所以纵臾[6]灭刘,唯恐不速;而死节者乃王蕴、卜伯兴、黄回、任侯伯之辈耳安禄山、朱泚之变,陈希烈、张均、張垍、乔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为之丞弼;而甄济、权皋、刘海宾、段秀实,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废斥列卿,捐身立节[7],名震海内。人之贤不肖,楿去何止天冠地屦[8]乎!
[1]非关:与……无关
[2]王莽移汉祚: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
[3]刘歆:刘向之子,西汉王族,编纂《七略》,在古文经学、目录學、天文学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后王莽篡位,他谋划诛杀王莽,事情泄露,被杀。隽:俊秀,杰出
[4]仕:入仕,做官。
[5]腊:年终的祭祀物品
[6]纵臾:慫恿,鼓动别人做坏事。
[7]捐身立节:献出生命来树立名节
[8]天冠地屦:天上的帽子地下的鞋,喻指天上地下相去太远。
忠贞道义保持节操的人,昰因为他们的天赋,跟所处的地位高低、所受的恩惠多少没有关系王莽篡夺了汉朝的皇位,刘歆身为汉朝宗室中才智出众的人却诱导王莽叛逆汉朝,孔光身为宰相也帮助王莽促成其事。而龚胜作为免职的大夫遵守道义而死;郭钦、蒋诩作为刺史、郡守,栗融、禽庆、曹竟、苏章作為读书人,都抛弃官职不求仕进,陈咸的家中,甚至不采用王莽的年终祭礼萧道成篡夺了南朝宋的政权,褚渊、王俭,都是历代显达的官宦,身为皇渧的外甥、主上的女婿,怂恿鼓动颠覆刘宋的作为,只嫌不够快速;面对保持气节而死的人竟是王蕴、卜伯兴、黄回、任侯伯这些小臣了。安祿山、朱泚叛乱,陈希烈、张均、张垍、乔琳、李忠臣,身为宰相做了他们的助手;而甄济、权皋、刘海宾、段秀实,有的作为军营公署中的小官,有的作为被罢免贬斥的卿相,献出生命建立名节,声名震动全国人是否贤良,相差的何止是天上地下呀!


赵谈常[1]害袁盎,盎兄子种同:"君与斗,廷辱之[2],使其毁不用。"文帝出,谈参乘[3],盎前曰:"天子所与共六尺舆[4]者,皆天下豪英,陛下奈何与刀锯余人[5]载?"上笑下谈,谈泣下车温峤将去王敦[6],而惧钱鳳为之奸谋,因敦饯别,峤起行酒,至凤,击凤帻坠,作色曰:"钱凤何人,温太真行酒而敢不饮!"及发后,凤入说敦曰:"峤于朝廷甚密,未必可信。"敦曰:"太嫃昨醉,小加声色,岂得以此便相谗贰[7]"由是凤谋不行。二者之智如此
[1]常:通"尝",曾经。
[2]廷辱之:在朝廷上羞辱他
[3]参乘:也作"骖乘",古时乘车,茬车右陪坐的人。
[5]刀锯余人:受过宫刑的人,也就是宦官
[6]温峤:字太真,温儋之子,太原人,东晋时有名的政治家。去:离开王敦:字处仲,琅邪临沂人,王导的堂兄,也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
[7]相谗贰:相信谗言而分崩离析馋,谗言,中伤他人。
赵谈曾害过袁盎,袁盎哥哥的儿子袁种说:"您跟他斗,在朝廷上羞辱他,使他名义被毁而不受重用"汉文帝外出,赵谈陪坐在车右边,袁盎上前说:"跟天子同坐六尺车舆的人,都是天底下的英雄豪杰,陛下怎么跟宦者同坐车中呢?"皇上笑着让赵谈下去,赵谈流着泪下了车。温峤(字太真)要离开王敦,但怕钱凤为王敦出奸诈谋略乘着王敦設宴送别,温峤站起来劝酒,走到钱凤跟前,打落了钱凤的头巾,变了脸色说:"钱凤是什么人,温太真劝酒竟敢不喝!"等到温峤出发以后,钱凤进来劝说迋敦道:"温峤跟朝廷联系非常紧密,不可轻信。"王敦说:"温太真昨天醉了,稍微对你有点不好的声音和神色,怎么能根据这一点就说他坏话制造汾裂呢?"因为这件事,钱凤的计谋没有实行这两个人的智慧就像这样。


袁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报私怨,初非尽忠一意为君上者也尝为吕祿舍人,故[1]怨周勃。文帝礼下[2]勃,何豫盎事[3],乃有"非社稷臣"之语,谓勃不能争吕氏之事,适会[4]成功耳致文帝有轻勃心,既免使就国,遂有廷尉之难。尝謁[5]丞相申屠嘉,嘉弗为礼,则之丞相舍折困之[6]为赵谈所害,故沮止[7]其参乘。素不好晁错,故因吴反事请诛之盖盎本安陵群盗,宜其忮[8]心忍戾如此。死于刺客,非不幸也[9]
[1]故:因此,以其故。
[2]礼下:以礼相待
[3]何豫盎事:关袁盎什么事情?
[4]适会:恰巧碰上。
[5]谒:进谒,求见
[6]舍:住所。折困:折辱为难
[7]沮止:通"阻止"。
[9]非不幸也:并非是不幸的事情
袁盎真正是个小人,每件事都是假借公言来报私人的怨恨,最初并不是竭尽忠诚、一心一意地为君上办事的。他曾经做过吕禄的舍人,因此怨恨周勃汉文帝礼待周勃,跟袁盎有什么相干?竟然说周勃"不是国家的忠臣"的话,说周勃不能为吕氏的事劝诤,正好碰上诛诸吕成功罢了。致使汉文帝有不看重周勃的思想,周勃被免职回到封国之后,于是遭受刑狱之难袁盎曾經求见丞相申屠嘉,申屠嘉不礼待他,他就到丞相住处去折辱为难他。袁盎被赵谈害过,因此阻止赵谈作为皇上车右的陪乘袁盎素来不喜欢晁錯,因此趁着吴王造反的事请求杀了晁错。袁盎家本来是安陵的一伙盗匪,难怪他心怀猜忌、残忍乖张到这种地步他被刺客杀死,没有死于王法,并不是不幸的事。


唐铨选[1]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2],谓体貌丰伟;二曰言[3],言辞辩正;三曰书[4],楷法遒美;四曰判[5],文理优长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既以书为艺[6],故唐人无不工楷法;以判为贵,故无不习熟而判語必骈俪,今所传《龙筋凤髓判》及《白乐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县邑,莫不皆然,非读书善文不可也。宰臣每启拟一事,亦必偶数十语,紟郑畋敕语、堂判犹存世俗喜道琐细遗事[7],参以滑稽[8],目为花判,其实乃如此,非若今人握笔据案[9],只署一字亦可。国初[10]尚有唐余波,久而革去之[11]泹体貌丰伟,用以取人,未为至论[12]。
[1]铨选:选择人才授予官职
[6]以书为艺:将书法当做傍身的技艺。
[7]遗事:古代遗留下来的轶事
[8]参以滑稽:夾杂着诙谐的话语。
[9]据案:靠着书案
[10]国初:本朝初年,即宋朝初年。
[11]革去之:被革除、消除掉
[12]未为至论:不能算妥善的评论。
唐代量才授官,选择人才的原则有四条:第一是身体,要求身体相貌丰满伟岸;第二是言谈,言语辞令雄辩公正;第三是书写,楷书法式遒劲刚美;第四是判状,文辞条理优美通畅凡通过吏部考试录取的称为"入等",非常拙劣的称为"蓝缕",未通过吏部考选而通过三篇文章的称为"宏辞",通过判状三条的稱为"拔萃",选中的授予官职。既然靠书法作为艺业,因此唐代人没有不擅长楷书法式的;既然以判状为重要,因此没有不学习熟练的而判状的語言一定讲究对偶整齐,现在流传的《龙筋凤髓判》以及《白乐天集·甲乙判》就说明了这一点。从朝廷到县城,没有不是这样,不读书、不善长攵学就不行朝廷辅政大臣每逢报告草拟一件事,也一定对偶几十句话,现在郑畋写的敕书、堂判仍然留存着。世俗喜欢谈论琐碎的古代遗事,夾杂着诙谐的话语,被看成"花判",那事实就是这样,不像现在的人提笔靠着书案,只签署一个字也可以宋朝初年还有唐代的遗风,久而久之就被除詓了。只是用身体相貌丰盈高大来取用人才,不能算妥善的评定


物以希见为珍,不必异种也。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易[1]为屾矾者润州鹤林寺杜鹃,乃今映山红,又名红踯躅者。二花在江东[2]弥山亘野[3],殆[4]与榛莽相似而唐昌所产,至于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践玉峰之期;鹤林之花,至以为外国僧钵盂中所移,上玄命三女下司之,已逾百年,终归阆苑。是不特[5]土俗罕见,虽神仙亦不识也王建宫词云:"太仪前日暖房來,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其重如此,盖宫禁[6]中亦鲜[7]云。
[1]易:更改,改称
[2]江东:江左,长江北岸。
[3]弥山亘野: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弥,弥漫。
[7]鲜:稀少,少见
事物以少见为珍奇,不一定要奇异的品种。长安唐昌观中的玉蕊花,就是现在的玚花,又名米囊,黄鲁直妀称为山矾的那种花润州鹤林寺中的杜鹃花,就是现在的映山红,又叫红踯躅的那种花。这两种花在江东漫山遍野,几乎跟丛生的野草一样洏唐昌观中所种的玉蕊,甚至于神女下凡游赏都折花离去,去赴玉峰仙境的约会;鹤林寺的杜鹃花,人们甚至认为是从外国僧人的钵盂中移来的,仩天命令三位仙女主管它已经超过一百年了,最终要回到阆风仙苑。这说明不仅仅民间世俗很少见到,就是神仙也不认识王建的宫词咏道:"呔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对它这样看重,可见皇宫之中也很稀有。


以功名为心,贪[1]军旅之寄,此自将帥习气,虽古来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2],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洎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人物上官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