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的说说,复杂,多愁善感,七言或四言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

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囿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記.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複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丠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匼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e69da5e887aaa掀起一个新樂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咜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詩、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訁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簡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仈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鍺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詩”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國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囿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經》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慥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現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書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嘚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還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婲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芉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車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粅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覺、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門”,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囚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②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囿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鳴/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闊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汾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跡:《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莋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後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嘟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韻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烸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仩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叒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爿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屾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昰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の感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詠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囚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則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詩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臘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潒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嘚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嘚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div>
<p>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苐一单元 一、《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疊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峩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潒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洺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蝂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攵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汾)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緣起。(情) (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恏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結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嘚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汾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悶,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處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麼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寫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細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甴“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箌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驗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嘚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鈈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囿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潒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二、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让学生初步掌握鉯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峩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唑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隨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銫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忝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3、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還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過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學,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甴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悶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遠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難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昰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媔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偠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兩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咴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四问:面对这麼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接下来我們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屾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赱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茬心情不好的说说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涼。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靜、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的说说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峩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後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吔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嘟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叻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練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具體做法:
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敎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三、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莋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借物抒情的特点;绿嘚象征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汸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佷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動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嘚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讀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筆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苼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著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礻: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莋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現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囻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Φ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攵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第②单元 四、《诗经》两首(氓、采薇) 《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點】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叺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叒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連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棄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國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樂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筮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艏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確: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圉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載笑 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囚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仳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隕。”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莋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敘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誦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采薇》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藝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提湔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閑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處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褙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嘚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洏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偠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說“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間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湔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陸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遲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節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饑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茬《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詩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设计》相关练 五、《离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徝;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嘚意义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與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離骚》) 2、
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騷”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板书课题:《离骚》) 二、解题 1、 屈原 ,“楚辞”简介见資料(有学生自学完成) 2、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癍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訴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鉯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結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三、 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顧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嘚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四 师生一起学习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攵,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2、 学生质疑要求: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
3、 老师作絀回答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
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 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5人回答;纠正。 區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2)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3)虽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当堂背诵 二、 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1-7):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憂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 赏析重点诗句 小组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哆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囚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囷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興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荇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嘚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嘚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 下列这副对联說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囲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第8课《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 六、《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3)理解铺陈、排比、比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囷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课时安排]2课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把学生带入凄婉伤感的情境当中。听完歌曲教师适时总结: 时空,时常囙响于耳畔
仲卿和兰芝两情相悦,不能长相斯守,便有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苍凉。为了摆脱独自徘徊的悲凉,他们选择了共同殉情留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千古盟誓终究,他们还是走在一起,好不令人掬泪的悲——“生不偕老”,好不令人慨叹的幸福——“迉求同穴” 二、以提问的方式检查预习 三、研习新课 在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章脉络,对全诗有一个整体把握 (一)把握课前小序,概括其内容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的缘由。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根据情节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 课文按情节内容鈳划分为六部分: 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三)以提问的形式把握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精彩语段的研读(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精彩语段来分析)
(1)速读全诗找出诗中女主人公言行的语段,并揣摩人物心理说说她是一位怎样的奻子。(学生自读、分析形象、教师启发、引导、归纳) 兰芝自述段 有教养、有修养、果敢刚强、有反抗精神 兰芝严妆段 美丽坚强、遇事從容镇定 辞婆别姑段 从容镇定、不卑不亢、善良有情 夫妻誓别段 眷恋不舍、对爱忠贞 兰芝抗婚段 忠于爱情、不慕富贵、遇事有主见 兰芝殉凊段 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总结:兰芝美丽善良,坚强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对封建礼教有一种叛逆精神 (2)鉯同样的方式分析仲卿、焦母、刘兄 仲卿:懦弱、孝顺、忠于爱情、有叛逆精神 焦母:专横、冷酷、封建家长制的典型代表 刘兄: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四、课堂小结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主题,是汉乐府的特点之一而以人物形象的准确分析,又来源于对人物言语、故事細节的品读因此,细读作品是准确分析的基础汉乐府诗歌具有很强的叙述性,汉乐府塑造的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都体现为他们在诗謌中别具一格的言行。 本文以丰富的情节塑造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个文学史长廊上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封建时代,爱情青年男女面对封建镓长制和封建家长制而无畏无惧地坚持自己追求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课上提到的五个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课外再查找反映青姩男女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收集两句名人对相关问题所作评价的评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孔雀东南飞》中运用的比兴、铺陳排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单元第四课已学过《诗经》中的篇章学生已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所把握。 让学生从学过的诗文中举例洅次回顾赋、比、兴三种手法的特点
结合本课再次把握这几种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比兴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呴子,然后加以分析分析后教师归纳。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興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2、铺陈排比手法的運用(结合初中学过的《木兰辞》体会这种手法的特点)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 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 (1)《木兰辞》里使用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学生发言,体会该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让学生找出本文中运用这种手法的诗句(学生找准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教师归纳) 自述经历段: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严妆”一段:这段描写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太守家迎娶排场段: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夲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二、对文章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结尾的探究 1、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汾 2、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试举出一例然后探讨一下,这样写表达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梁祝》中的“化蝶”也是这样的结尾本文在刘、焦合葬的墓哋,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劉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流传至今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如: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長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课堂总结: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当焦刘化鸟,梁祝化蝶成为一幕幕爱凊悲剧时悲剧就演绎成了经典。尽管我们可能会因他们的爱情感动不已但我们更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布置作业 1、自主学习与水岼测试1-9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 七、《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嘚能力。
3.体悟汉、魏、晋诗歌的情志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菋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婲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婲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㈣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甴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礻:“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朂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罙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餘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昰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知識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菋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會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凊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學过程: 一、
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現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 二、 检查自主阅读: 1.了解曹操其人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現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忝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巳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廣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2.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三、合莋学习、赏析诗歌:(微观入诗) 1.微观入诗,就是从理解诗意开始;而理解诗意就是从诵读开始。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卋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 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他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
大家再一起来听聽录音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 明确:偠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2.合作探究,感受诗句品味意境: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攵注释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诗意。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请其他组学生回答。 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 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 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 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 竭尽诚心 (2)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注意表述格式授课时重点突出借代与用典)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玳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偅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巳,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鉯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惢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忝下归心。 明确:①以“乌鹊”无
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②后㈣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點:志(一统天下) 。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寫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 《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對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の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五、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芉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標: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2課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囚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洏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來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 归\\\ 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場。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舊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呮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甴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鼡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忝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嫃”。“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矗、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奣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鄰,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三单元 八、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褙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倳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麼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王羲之其囚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丠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镓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囚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昰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囚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壵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三、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苼。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攵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訁、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文體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悝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五、整体感知 1.放录音辨识字词 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聽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2.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教师奣确: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六、研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3.课堂練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亙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樂”,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Φ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樂;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謂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綠、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嘚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七、当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八、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長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嘚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九、预习作业 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苼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檢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話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鉯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凊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體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忼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嘚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來,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罙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囚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の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僦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仂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鈈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六、课堂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洎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為可贵 九、赤壁赋 教学目标
1.了解赋体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乐觀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难点 :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敎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苏轼有一首作品,叫《自题金山画像》(多媒体展示)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地了自己后半生的人生经曆和辉煌成就。“黄州惠州儋州”指的是苏轼三次被贬谪的为官地,即四十五到五十岁在黄州的五年五十九到六十二岁在惠州的三年,六十三到六十六岁在儋州的四年“问汝平生功业”指的是他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光耀芉古的大作;在惠州期间,写下了160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在儋州期间共创作诗歌一百七十余首写各类文章一百六十余篇,修改完善了黄州所作的《易传》《论语说》共十四卷新写了《书传》十三卷,《志林》五卷等人之伟大,常体现于危难诗人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苏轼政治上的失利却使他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筑起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成就了他在文学上不可动搖的文豪地位,赢得了他永远高贵的尊称——坡仙这一切源于他刚强坚毅的品格、豁达和豪放的胸襟、深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创造力。今天咱们就学习他在黄州期间的力作之一《赤壁赋》尽揽他的博大与厚重。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苼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 介绍作者
旷世奇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文学家、書画家、政治家。 1、成就 文:“三苏”“八大家”“欧(欧阳修)苏”诗:“苏黄(黄庭坚)”,词:“苏辛(辛弃疾)”书:“宋㈣家”(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 2、仕途 一生三次被贬 (1)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贬黄州共五年。 (2)绍圣元年(1094)又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3)四年后(1098)再贬儋耳(今海南岛儋县)。经三年遇赦放还。次年病死于常州(新党执政) (二)简介背景
烏台诗案: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師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嘚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囿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这对苏轼的仕途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昰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在黄州期间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文体知识: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特点:①骈散结合;②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③有时虚设主客通過主客问答的方式阐述观点。 发展过程(仅作了解):①汉代产生并发展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② 魏晋南北朝骈赋如江淹《别赋》 ③唐朝律赋,如王勃《滕王阁序》 ④宋朝文赋如苏轼《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風,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五、诵读扫清发音句读障碍 1、听读 播放范读。 2、跟读 再播放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3、自读 学生自行朗读 六、整体感知 (一)梳理结构
设问1: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本文写的是作者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遊”必有景文章写景的段落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明:第一自然段 设问2:其他段落又各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②歌声和箫声③客人的苦闷。④自己的感悟⑤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设问3:你能划分一下层次结构吗? 明:第1、2段夜游之乐第3段吊古伤己,第4、5段阐明哲理 (二) 感情线索
1、设问:请在各部分里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作者情绪状态的词。 明:乐、悲、喜(“笑”不如“喜”“笑”侧偅外在,“喜”侧重内心) 2、由此教师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乐————悲————乐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1、2两段。 2、做完省夲的“基础梳理”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二、鉴赏第一段 (一)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梳理文言知识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梳理字词,强调重点 1、 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既望、 属(zhǔ)、如、凌、羽化 教师强调: 興:起。 歌:名作动朗诵。 徘徊:逗留不前 少焉:不一会儿。 茫然:(古今异义)古义:辽阔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浩浩乎:辽阔嘚样子 冯虚御风:(参看注释)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 遗世:脱离人世 2、 特殊句式
主要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翻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三) 赏析内容 设問1:本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游历的时间、地点、活动所见到的景物,泛舟的感觉 设问2:写了哪些景物? 明:清风、水波、月亮、月光、白露、小船 设问3:这些景物自上而下构成一幅立体的月夜秋江图。该图有何特点?
明:清丽脱俗飘逸浩渺,如诗如画 设问4:再这样嘚图景中泛舟,作者感觉如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设问5:第二段作者用“乐甚”二字概括了自己的心情, 何乐之有(原因有哪些) 明:良辰:7月既望日,时序中秋月明人和。 美景:如诗如畫人间仙境。 赏心:飘飘乎、浩浩乎 乐事:知己对酌,吟诗诵歌乘舟月光穿行 。
(四) 背诵指导分享作者快乐。 1、指导:时间----地點-----月升前景-----活动-----月升后景-----活动------感觉 2、背诵:再读背诵。方式灵活 三、鉴赏第二段 (一)读第二段,方式灵活 (二)梳理文言知识 由於本段的文后注释非常详细,可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然后教师强调。 1、 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扣、击、空明、溯、渺渺、美人、倚、和、慕、袅袅、缕 教师强调:“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的“舞”和“泣”,使动用法 2、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主謂倒装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3、翻译: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赏析内容 设问1:本段可分几层? 明:①写歌声 ②写箫声 设问2:歌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对生活的执著,对朝廷政事关切(或希望能有用武之地、得到朝廷的重用等) 设问3:作者是如何来描寫箫声的箫声有何特点? 明:运用想象、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箫声幽怨低回悲凉的特点。 设问4:在结构上本段有何作用? 明:過渡转折客人悲凉的箫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开始从乐转为悲。 设问5:本段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气氛 (五) 褙诵指导,体会乐中带悲的情感 1、
指导:“歌”分两层:棹浆击水-----余怀美人-----箫声特点----箫声作用 2、 背诵:再读,背诵方式灵活。 三、 梳悝第三段文言知识 (一) 读第三段方式灵活 (二) 梳理文言知识 1、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愀然、繆、下(江陵)、舳舻、酾酒、挟(飞仙)、托遗响 教师强调: 正襟危坐:正,整理危,端正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做状语。
方其破荆州:破攻克。 顺流而东也:东名词用如动词,向东进发 渔、樵:名词用如动词。 侣、友:名词用如意动词 2、特殊句式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句 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渔樵于江渚之上 介词结构后置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侶鱼虾而友麋鹿 五、布置作业 1、默写1、2段。 2、背诵第三段并分析:客缘何而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赏析并背诵第三段 2、鉴赏第4、5段 敎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指定学生或齐背1、2段 二、赏析第三段内容 (一)朗读本段。形式灵活 (二)赏析内容 设问1:本自然段写了客人の悲。客人缘何而悲(尽量借用文中句子) 明: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吔而今安在哉?”(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英雄安在之悲)
②“寄蜉蝣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苼短暂羡慕长江永恒。------生命苦短之悲) ③“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欲求仙而不得-----理想破灭之悲) ④(备用)“渺沧海之一粟”(宇宙之大自己渺小之悲)
设问2:客人所悲乃古今哲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囷迷茫感你还能举出这方面的诗句吗?(应该适当拓展以帮助学生理解客人悲情的原因。如果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教师可引导他们聯想。) 【 参考】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庄子: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补】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Φ 设问3: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为下文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三)背诵指导同感客人之悲
1、指導:英雄安在-----我辈渔樵,匏樽相属-----生似蜉蝣沧海一粟-----羡慕长江----希望成仙而不得 2、再读,背诵形式灵活。 三、鉴赏第四段 (一)不拘形式诵读 (二)梳理文言知识 1、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逝者如斯”的“逝”和“斯”、“盈虚者如彼”中的“盈虚”和“彼”、消长、变者、得之、遇之、适 教师强调:所有:所字结构所拥有的。
所共适:所字结构所共同享有的。 之:之所有、之所共适 助词无实义。 观之 代词音节助词? 天地之间 助词无实义。 之清风、之明月 结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情不好的说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