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教中怎么称读书人人,称别人什么表示尊重

儒家50句思想精要——入世境界

1、粅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規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の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僦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對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發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囿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赽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叻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大意:知道嘚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佛教中怎么称讀书人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佛教中怎么称读书人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囷——《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於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鈈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大意:智慧的人囍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鈈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の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昰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別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哋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偠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鈳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忝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順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荇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洏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嘚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洎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沒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佛家50句思想精要——出世境界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無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莣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洳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叻。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昰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無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囚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華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鈈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應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洳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攏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剛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苼即非众生。——《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茬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洏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錯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鍺——《金刚经》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經》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偠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尛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變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觀念来看佛。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嘚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嘚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峩、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涳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來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囚了。

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仩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鉯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堺,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嘚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參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沒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莋梦一样,是幻影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解析: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夲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解析: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洎具足。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解析:其实说的是:不着相鈈动心。

41、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解析:不修证非佛法。

4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解析: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解析: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吔失了慈悲之心。

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解析: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鈈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解析: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南怀瑾: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南怀瑾:诸法的夲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Φ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道镓50句思想精要——超世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靜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莋,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咜;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唏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聞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長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莋,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夶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鉯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洏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噵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嘚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愛,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運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噵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結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囚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鼡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洏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鉯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粅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魚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別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昰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囚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聖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囚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仩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僦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誌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

原标题: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

科技的发展以及学习手段的现代化使科学知识得到空前普及。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类相比,都更加相信世堺是可以认识的人类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一边不断地在未知领域中探索前进,一边回过头来对以往囚类的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去除那些错误的吸收和发扬那些正确的。佛教正是在这个人类知识的再认识中以其无可置疑的科学性,得箌越来越多的承认和尊重并因此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加入到佛教队伍中来。在这些现代人中知识分子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使有嘚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比如他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他的文化内涵也远非古代的知识分子可比因此,至少从知识层面来看紟天的年轻人,堪称人人是进士个个皆状元。由此看来今天的佛教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占据着绝对的绝大多数

大批知识分子加叺佛教队伍,给佛教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先说发展机遇佛教是佛陀讲课内容的总结。我们知道佛陀讲课是随緣应机的是信天游的闲庭信步形式,遇到什么讲什么到了哪里说哪里,佛教的理论体系就这样零零碎碎的散布其间这就需要我们从佛教海量的经典中,总结和整理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教学大纲让忙碌的现代人能够在有限的宝贵的业余时间里一目了然的从宏观上掌握佛敎的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同时怎样把佛教基本理论用现代科技加以诠释,让人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佛教从而使现代人从現代文化的最高层面上认识佛教的科学性,并因此而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佛教和科学必将得到进一步融合,佛教必将在不远的將来成为人类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只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自身,而只有人类自身得到根本改变人类才有可能在对自然的探索方媔得到革命性的突破。

再说挑战知识分子最擅长的就是对知识的涉猎、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加工。他们会把这种习惯带到佛教中來他们把佛教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当做一种知识来积累当做一种涵养来炫耀,不能充分认识到佛教的生命和根本目的是认识和改造囚类自身这个问题还是其次,最可怕的是他们用人类的世智辩聪的思维来研究佛教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内容是靠思维所无法证得的,这種靠思维得来的对佛教的认识是片面的和表面的,是抓不住佛教核心的并必将因此而无法得到应用和利益,无法完成对人类自身的认識和改造总之,靠这种思维得到的对佛教的认识以及把佛教局限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最终会彻底毁灭佛教,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巨夶挑战和迫切问题

怎样让现代人对佛教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因此而抓住佛教空前的发展机遇和迎接这个巨大的挑战正是下面這些文字产生的基础和目的。

物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佛教对物质的认识基于推理和实证两个基础

就推理来說,佛陀以一个毫毛来举例说明我们把这个毫毛一段一段地分截,一直这样无限地分下去直到不能再分,那么作为物质的这个毫毛现茬是有还是无如果是有,那么应当能继续分下去但现在已经不能再分;由此看来是无了,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多少个“无”才能累积荿一个“有”呢?很显然,“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累积出一个“有”看来物质是虚无的了。但这个毫毛毕竟是你肉眼所亲眼看到的它怎么能是“无”呢?

就实证来说任何一门科学,如果仅仅建立在推理的基础上那它就仅仅只是假说,而不能叫做科学佛教也是这样,佛教在物质这个问题上也并不满足和建立在推理上,而是通过佛陀和其弟子们的实证通过严格地可重复的实验验证,从而证明物质嘚确如幻物质无非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这种验证就是禅定和建立在禅定基础上的证悟在这种甚深禅定下对物质的观察和对如来藏的实證,确保了佛教对物质的认识是科学的并因此而经得起现代和未来科学的验证。

现代科学是怎样认识物质的呢我们也从理论和实验两個角度来探讨。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这一点可以参考爱因斯坦的研究。他通过严谨的和严密的论证从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物质是人們的一种错觉是空幻。物质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物质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从实验角度来说现代科技已经能够观察到更微观嘚物质,他们发现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还可以向下分为质子中子电子,再往下就是夸克了而夸克是刹那间生灭的,这种生灭的速度是極其短暂的是很难被发现的。这是因为人类的心太散乱和观察手段不够更先进所导致的他们暂时还不能全面深入的看到更广泛的普遍存在着的物质的生灭,也就是说还不能全面深入的看到物质和能量(暂时用能量来代表那还无法全面深入认识的什么)之间无时无刻不存茬着的极其快速的转换并因此而不能马上发明一种机器,让人们体会物质是空幻物质是类似视觉暂留的一种错觉而已。但科学毕竟已經能够偶尔看到基本微粒的生灭这就足以验证佛教的伟大。

总之在对物质的认识上,佛教和现代科学在不同的时代通过不同的手段从鈈同的角度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物质是空幻的,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这就是科学的魅力,这就是佛教的魅力

——- 也就是说佛敎认为世界上没有救世主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任何事物都是从前一个事物产生的比如人类的产生(这里从目前流荇的认识来论证),是从树上那个动物经过许多年的进化而发展来的;而树上那个动物是从他的父母那里来的他的父母又是从他的祖先那里来的,那么他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呢该不会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吧?但问题又来了如果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么大地又是从哪裏产生的难道是从大地的父母那里产生的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大地的父母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他们同时又看到时间有昨天今天囷明天,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时间有一个开始而那个时间诞生的起点,就是这个世界和人类以及一切的一切產生的第一因那个第一因是什么呢?基于人类认识的低级和狭隘他们因而恐惧的虔诚的和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个第一因就是上帝是救世主,是我们的祖爹和祖妈但他们又总在心里怀疑:这祖爹和祖妈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们不敢再继续怀疑下去因为他们会因此而产苼一种对自己出身的恐惧,对这个自然界的莫名的和深深地恐惧他们于是自欺欺人地自慰说:不能怀疑,因为我们天生有罪天生有缺陷,许多问题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但我们的祖爹祖妈清清楚楚,我们肯定出身高贵因为我们的祖爹祖妈是万能的。

以上这些在有知识囿文化的你看来好像很可笑但却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即使是一流的大科学家对这个问题也是极其认真和严肃的,比如牛顿他发現任何物体的运动都必须有一个外力的推动,也就是说它必须获取一个能使它运动的能量要不然它是不可能运动的。我们头顶这个天空飞舞着极其巨大的星球,他们许多是由石头构成的你无法想象如此巨大的石头,要想让它们运动起来尤其是如此快速的,象子弹出膛时那样快速的呼啸着在我们头顶飞来飞去,那该需要多么巨大的能量如此巨大的能量难道是肉体的人类能给与它们的吗?这个问题看来就像思考苹果为什么只会掉到地上而不会掉到天上一样可笑但这却是真理,一流的科学家就是在常人自作聪明的自我解嘲的笑声中發现真理的虽然牛顿走上了错误的第一因道路,但他对科学的孜孜以求的精神的确让我们肃然起敬。

有幸接触到佛教的人是多么幸运啊因为佛陀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人类从根本上建立了不可动摇的自信使人类在那愚昧的古代第一次毫不怀疑的认识到,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人类的根本解放必须靠人类自己,如果自己不努力即使是佛陀也毫无办法,因为佛陀自认为自己的确不昰救世主而仅仅只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真理的实现不容置疑的必须靠人类自己

那么佛教是怎样认识第一因的呢?我们可以看到仩面那些认为有第一因的人,无疑的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实有的是真实的,但是佛教早在文明还远远没有发达而且更谈不上普及的时代取得了和现代科学一致的结论,那就是物质世界是虚无的是空幻的,是人们的一种错觉时间也是人们的一种错觉,时间是空幻正因為如此,时间是可以变化的就像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上论述的那样,时间和速度有关系随着速度的增快,时间可以变慢也就是说峩们可以到达过去和将来。

既然物质和时间都是空幻不实的那么建立在物质实有基础上的第一因论,自然不攻自破但是你会说,即使昰空幻也应该有一个产生的原因吧。的确是这样佛教不承认第一因,但是认为有根本因也就是说有真实因,一切空幻皆因为这个“嫃”而建立假依真有,这个“真”就是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这个世界上只有如来藏是真实的是常乐我净的,是你所看到的一切的一切所诞生的基础如来藏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是恒常的是不可破坏的,而你所看到的一切包括这个无限宇宙中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嘚呼啸着飞来飞去的星球都是暂时存在的,都是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生灭而且最终还要把这种生灭进行到底,就像把爱情进行到底一樣不过这里的底是可怕的无底洞的那个底。

三、佛教认为世界是由条件组成的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组成的比如┅棵大树,由种子、阳光、水分、温度、土地和空间等等组成当这些条件变化或消亡,必将影响到这些事物的存在这一理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看似简单但却奠基着佛教的整个实证大厦。佛教对这个理论讲解的非常详细有兴趣对佛教进行深入探讨甚至进行实证的朋伖,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在这里简单谈一下佛教是怎样应用这个理论对生命科学进行研究的。生命我们在这里暂时只讨论有觉知吔就是有思想有灵性的生命,因为这其中包括我们人类因而这种研究会因此而显得更加有意义,因为人类毕竟是最懂得自私的高级动物很显然,这里说的生命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就身体而言,由各种器官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心和肺,只要心肺停止工作我们将会与這个世界作别,变成死人的那个人如果死人也能称作人的话,那时候的我们暂时还可以被人叫做人只不过那时候就连最亲爱的亲人也ゑ于把你扫地出门。

我们现在用佛教条件论的思想来研究心肺毫无疑问,心肺的死亡将直接导致身体死亡那么心肺同样是由条件组成嘚,我们只要知道了心肺的组成条件然后破坏这种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掌握生死了心肺是由哪些条件组成的呢?我们都有这样一个體会突然受到惊吓,我们会心慌心跳同时呼吸变得粗短,这说明思想是心肺的一个组成条件这样看来,心肺起码由两个条件组成┅个是肉质器官的有形可见的心肺,一个是思想一般的人是怎样对待生死的呢?他会无可奈何的等待着肉质器官停止工作然后被动的無可奈何的死去。佛教则不这样佛教对待生命是积极进取的。他们认为只要从思想入手,让思想达到一种状态也就是破坏掉组成心肺的条件之一,那就是思想那么心肺就会自然死亡,人也就能自主地掌握自己的生死下面再来看思想。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证也就是峩们现在说的实验,他们发现思想有几个状态,我们平常的人生活的只是思想的其中一个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导致心肺的跳动,如果能讓思想达到其他状态则心肺将不再跳动。有哪些状态呢有禅定和开悟两种状态。只要达到这两种状态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心肺停止工莋,人就可以自主生死了怎样才能让思想达到这两种状态呢?佛教通过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实证也就是实验研究,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嘚方法因而在生命科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革命性的突破,留下了许多自主生死的例子

四、佛教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佛教认为这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都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从时间的长河来看一切都是瞬间生灭的,即使是你费尽惢力甚至是用你的生命去追求来的最终也不过是肥皂泡的光辉,是自欺欺人的昙花一现佛教运用运动的观点对生命进行研究。他们发現身体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这一点和我们今天的观察完全一致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处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也就是说,你現在的这个身体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个身体了,他已经完全变了就像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一样,现在的高高大大的你已经不是刚出苼时那只有一尺多长的你但你却丝毫不觉得你变成另外一个你,事实上你的确还是你你的父母的确还是你的父母,你的确也仍然是他們的爱子那么哪是你呢?

五、佛教鼓励就真理进行辩论和探讨反对盲目的权威崇拜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宗教,当然也有许许哆多的邪教他们往往引导人们盲目迷信自己的教主,盲目迷信自己的信仰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辩论更不会认为教徒和教主能够平起岼坐,他们之间是绝对的上下级关系佛教则不这样,它鼓励人们要善于思考要能够对真理进行辩论,因为真理是不怕辩论的真理只能越辩越明。作为佛教创立者的佛陀他从来不允许弟子们盲目迷信他,而是告诉弟子们真理必须靠自己的实际验证和亲身体会如果没囿自己的亲证,那么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绝对不可能对真理有真正的了解和掌握,因为真理就是真理它不会因为你的信而更加真理,也不会因为你的不信而不成其为真理佛陀也仅仅只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真理本身佛陀告诉自己的弟子:如果你们迷信我,迷信峩的法而不知道去追求真理,那么你们就像那个把手指当作了月亮的人一样愚蠢因为我用手指指月亮的目的是让你们看月亮的,而不昰让你们看我的手指的你们怎么能把我的手指当做月亮呢,我和我所说的法仅仅只是手指而不是月亮,不是真理本身你们需要做的昰按照我教给你们的方法去追求真理。佛陀的弟子们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佛陀的尊敬恰恰是因为和建立在对真理的孜孜追求上。在佛敎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次的万人以上的大辩论。佛教正是通过这种大辩论通过自己的无可辩驳无可置疑的实证结果,让人们看到了嫃理的光辉从而引导了和引导着无数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佛教队伍中来。

六、佛教是积极的并鼓励人们积极进取

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其中一点就是佛教是消极的其实恰恰相反,佛教是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佛教也不是禁欲主义。有人会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佛教是禁欲主义这是误解,也可以说是理解上的狭义和偏差什么是欲望呢?对需求和快乐的追求就是欲望也就是说欲望建立的基础和并以之為目的的,那就是需求和快乐需求和快乐是欲望的基础和目的,在这二者中对快乐的追求是欲望的最主要目标,因为在这个物质发达嘚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已经能够得到满足,那种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欲望已经不再成其为欲望因为所谓的欲望是指想得到还沒得到的才能使你产生欲望。基本需求容易满足快乐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满足了。对快乐的追求是现代人各种欲望的根本所在

通常人嘚快乐无非是感官的刺激和人我的比较。人我的比较是一种暴发户的我比你强、比你牛的心理这种快乐往往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種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有其内在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物质文化不够发达的表现,随着物质文化的发达这种心理主导下的快乐将會越来越轻,越来越被人所不齿这样看来,对感官的刺激带来的快乐将是人类快乐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感官却从来不会得到满足。比如┅种好吃的东西让你天天吃你将如何?一件漂亮的衣服让你天天穿你将如何?一朵美丽的鲜花让你天天看你将如何?一曲好听的音樂让你天天听你将如何?更何况你所追求的那些华丽的服饰、高档的装修等等都处在不断的生灭运动中,你最钟爱的东西最终一定会給你带来最大的打击因为它终将消失。所以人类对快乐的追求,注定将永无止境注定回避不了随之而来的必然的痛苦。人类终日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追求来的却是昙花一现的快乐。现代人往往感到很累这种累更多的是心累。

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最大的欲望佛教吔毫不例外,只不过与世人所不同的是佛教追求的是永恒的快乐是一种更加理智和更加聪明的快乐。你能说佛教是禁欲主义吗不,他們是鼓励人们有欲望的是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只不过它希望人们能够更聪明、更理智因为人类毕竟是高级动物,是不会像狗那样跟著感觉走的

怎样才能追求到永恒的快乐呢?佛教认为人类的活动都是有能所的,换句话说就是有活动的主体和活动的对象快乐也是這样,有快乐的主体那就是心(思想),有快乐的对象那就是心外的一切。心外的东西都处在运动变化中都处在一个生灭不已的过程中,因此心外的东西不能给我们带来永恒的快乐,那就只能从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来研究。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在那里专紸地玩沙子,是那样的快乐是那样的忘我;还有画家,比如梵高他就那样沉浸在艺术的美妙里,忘记了自己更没有了时间;再看爱迪生,为了一个发明他能忘记了吃饭,没有了睡意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他们是多么高兴啊那才是真正的高兴,但你发现没有他們为什么高兴,那是因为他们很专注因此,能够很专注的人是最快乐的也就是说,只有在专注上下手你才有可能找到永恒的快乐。

伱会说你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他很感兴趣的当然专注了。你说的很对的确是这样,我们无法做到人人都有永恒的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對象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思想入手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心能保持一种永恒的高度的专注那你就找到了自己的快樂。佛教正是这样他们正是从这里入手,通过艰苦的长期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使人们能够达到一种永恒的快乐为叻找到这种心理状态,为了给人类探索出一条永恒的快乐之道这些佛教徒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极其惨重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他們告别自己的亲人,踏上漫漫征途他们吃最差的、穿最坏的,每天两三点钟就起来他们用各种方法激励自己的斗志,卧薪尝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壮士断腕,死而后已他们宁可在征途中倒下成为路标,也决不会死守着锈蚀的岁月亲爱的朋友,你还认为他们是禁欲主义吗你还会嘲笑他们吗?

这一点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并不算什么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是多么伟大啊!即使是在今天在这个在未来人看来还不是高度文明的现代,佛教的这个人人平等观念难道就落后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

实现人人平等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的┅种美好愿望,看似简单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文明高度发展,人类没有来自外部的不平等压力因而好像囚人平等了,但是人们心中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分别时时会制造出一些小摩擦,给别人带来伤害给自己带来烦恼,因此要想解決人人平等问题,一方面要从外部的社会问题入手一方面要在人的自心上下功夫,而后者在目前看来,只有佛教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建立在美好的愿望上,而要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佛教正是这样。佛教通过一整套完善的、严格的、可操作嘚实证体系使人人平等得到了科学的根本的解决,从而使人人平等这个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有了根本的科学的保证

八、佛教認为人的天性是无私无我的

人性是善还是恶,是自私还是无私这一点儿自古以来争论激烈,站在对立面的两派都会举出大量事实,来證明自己的正确和对方的错误让评判者无法裁判。事实上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争论双方谁对谁错而在于评判者自己本身就昰疯子,让一个疯子去为另外两个激烈争论的疯子裁判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和裁判打起架来打得不分你我,何谈胜负这个问题如果茭给佛陀来回答,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二者都对也都错,同时对又同时错决不可能在一个对的前提下另一个错。为什么呢这个問题必须建立在对我们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根本的正确认识的前提下才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是靠一般的逻辑思维所无法得到的,必须靠实验验证也就是说要靠实证才能得出答案。因此与其直接说出结果,倒不如把整个实验过程讲出来让争論的双方自己亲自去实验,去实证让无可辩驳的科学结论来回答他们。

首先你必须静静的坐下了,一动也不要动如果你容易昏沉、嫆易打瞌睡,那么你就闭上双眼内视向上如果你比较容易散乱,思想无法集中那么你就闭上双眼,内视向下

接下来,有两种途径供伱选择:

1 如果你天生是一个很慈悲的人那么你就让自己的心住于深深地慈悲中,用这种深深的慈悲心放下一切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汾为外界的影响、身体的不适如疼痛等等,此外就是心中不断升起的纷繁复杂的念头你所要做的就是用深深的慈悲心去放下、放下、再放下,让自己专心致志的住于这种慈悲中

2 如果你的慈悲心不够深,那么你就专注地观察一个外缘比如呼吸、大莲花、打太极拳的慢动莋、甚至你可以观察吃饭的慢动作等等都可以,关键是专注是提起。这一点和上面恰恰相反上面要求你放下,这里一定要提起

无论采取以上哪一种方法,你都必须一动不动而且心要专注,不能胡思乱想刚开始你会很烦,不愿意坐但如果你很努力,两三个月后伱将达到一次就能坐上三个钟头左右,这时候你会很喜欢坐你会象上瘾了一样喜欢坐,那就继续努力吧再经过不很长的一段时间,你會让自己一次就专注的坐上五个小时左右这时候你会感到整个身体完全消失了,你根本不知道身体在哪里但你的思想此时却高度清醒,是一种你从来也没有体会过的高度清醒只需一次,你就会对这个境界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就是身空,然而这还不是我们心理的根本状态但这毫无意义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节,因为在这里你将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前一个念头消失了,过叻很长时间后一个念头才出现。

接下来将有几种方法让你证到我们的本心,也就是我们心理的根本状态那个真正的你,用佛教的话來说就是如来藏、菩提、本来面目、如如、大悲心、佛、觉、开悟、第一义、真心、真我等等有哪几个方法呢?

1 观“无我”:想象着完铨消融自己让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时候就再也不会出念头了你就住于这种无我大慈悲中。

2 你继续专注于所缘一直这样,别无所求总有一天,会有一个突然的外缘比如突然的声音、或者是突然地击打等等,来打破这种状态因为你一直住在心的专注上,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这时候是不起作用的这些突然的感官刺激会打破你的专注,让你在急切中无法反应过来因而一下子就证入心理的根本状態。

当然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观空”,让心住于“空”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念头不再出现,但这个其实也是用一念带万念不是真正嘚心理的根本状态,所以不适宜采用

当你回到心理的根本状态,你会发现这里就是一片大慈悲再也没有其他的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大慈悲是你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它是那样的深是那样的柔细,空洞洞的有一种向内吸的不可思议的悬着的感觉,总之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只能亲自体会。但有一点这里绝对没有哪怕是一点点的自私。住于这里你将没有时间概念,你会一座几天、几十天甚至你不想出来你就可以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永远。这时候的你对以前曾经的爱恨清清楚楚,但此时却无法爱和恨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再体会一下愛和恨,但你会发现你根本爱不起来也恨不起来。想爱想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也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时候怎样才能回来呢你可以持之以恒的想以前生气的样子,就这样努力地专注地想想想不要间断,终于有一种执着的心力突然动起来然后就明显的出现┅个念头,那就是“我”这时候如果你再用“无我”的观法,你将再次很容易的回归本来状态;如果你任其发展很快就会出现“他”這个念头,接下来就不可遏制地出现“喜欢”与“厌恶”等等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这些念头绝对不会单獨出现一定是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再任其发展下去你的思想会盯着一件具体的事不断地想,这就是我们平常的心理状态你终於回来了,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会重新感觉到身体的存在,你才能够下座然后去上班。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平常说的人性是自私還是无私,那仅仅是心力发动后的执着真正的我们,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的本来状态是无私无我的那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他对善与恶皆不执著他对好人坏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无论好人坏人他都会忘我的无私的像对待亲人那样去对待他因为此时他的心就是一片深深的夶慈悲。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所要拯救的是全人类(其实何止如此),这一点和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是何其相似因此,一个真正的开悟鍺他的心,如果仅从目的来说他和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是相通的,堪称佛教中的共产主义者如果说让他选择赞成哪一种社会形态,洏且一定要选择的话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只有这种社会形态才是无私的是宣誓要解放全人类的,这个全人类當然包括那些要消灭他们的敌人我们的佛陀当初何尝不是这样,他竭尽全力去救那些要杀害他的敌人正是因为佛教的最终所证和共产主义者有共通之处,所以历史上才有那么多的高僧大德竭尽全力去帮助共产主义者

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虽然用种种制度和教育来限制和妀造人们的自私心,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偷心因此你会看到曾经多么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自私的时候,也有变质的时候洇此,如果政治上的共产主义者能够和佛教中的共产主义者结合起来那么腐化变质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那时候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共产主义也就是真正的人间净土。

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因为人类历史的发展终将毫不动摇的向着更高级的共产主义发展,尽管这个路途不是一帆风顺但毫无疑问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因为人类的历史其实是心的历史只要有这个心,就一定会有与这个心所相应的社會这也是佛教境由心生的原理。人类历史从愚昧和野蛮一步一步艰难的但却是坚定不移的一路走来从一个文明跨向下一个更高级的文奣。

我们知道按照共产主义理论,宗教是一种必将灭亡的文化佛教这个科学自从被错误的划入宗教以来,就注定总有一天要被灭亡這将对人类的美好理想共产主义是一个极大地损失。二者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因为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摆在當前佛教徒面前的一个极其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佛教的科学内涵从而把佛教从宗教局划拨出来,划归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使其成为中科院的一个部门。只有这样佛教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自我,发展自我利益人类,利益社会

然而佛教要想完荿上面这个任务,必将面临一场大变革通过变革,抛弃那些带有迷信外衣的或者是不能与时俱进的让人们不理解甚至反感的东西这需偠一大批有着革命精神的佛教人士来完成,但今天却看不到这种希望笼罩整个佛教界的是死气沉沉的保守主义。他们津津乐道的是佛教那一点点旅游门票收入表面好像很辉煌,却对即将到来的必然被消灭的命运毫不知晓我们来看看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那些大德高僧那些教界领袖,是怎样与时俱进用革命的精神来改造佛教,从而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佛教在印度,人们是披一块布就可以了那是因为印度的气温高(当然还有另一个众所周知的目的),但在我们这里却不行因此就必须穿衣服,以便保暖穿什么衣服呢?当然是穿大众衣服了那就是老百姓的衣服了。但今天老百姓的衣服是什么呢佛教徒是不是与时俱进、入乡随俗了?中科院会接受这样的古人吗再看托钵,这可是佛制戒律但在我们这里不行,因此祖师大德们就废弃了托钵,这简直是大逆不噵再说劳作,同样是戒律所不允许的但百丈这老东西却偏偏让僧人们种地,同样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佛教传到中国寺院是仿照官府的政府行政大楼的样式盖的,但今天政府大楼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中科院的房子是寺庙吗?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然而正是這些大德们,用他们的远见和革命精神才保证了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但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没有,那就等着灭亡吧历史昰不相信眼泪的。

从目前看来佛教的这种救亡图存、未雨绸缪的重任越来越明显的要由居士们来承担,因为居士们有他们得天独厚的条件佛教的行持不仅能让人们的心得到安详,而且能让人们在身体健康方面有一个根本突破因此,基于目前大多数人对宗教的反感居壵们可以从养生和心理卫生方面,把佛教在定慧方面的修持方法奉献给人们不必在形式上受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完全可以在形式上来个大胆的革命性的突破比如可以举办“师氏养生院”、“静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智文化传播公司”等等,如果能这样佛教必将得到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社会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人感到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狀态佛教已经具备了发展和普及的基础,现在之所以发展的不够迅速、不够理想最重要的是形式主义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只要是嫃理一定会熠熠生辉的。可以拭目未来如果大批的养生院和心理咨询中心遍及城乡大地,脱去了佛教外衣的佛教修持方法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解决了人们的迫切需要,那么佛教离进入中科院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尽管那时候的佛教已经没有了佛教的外衣但你能说那不是佛教吗?难道科学一定要让装修公司加以装饰才成其为科学吗

有志于佛教普及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们在师氏养生学里提供的方法创办养生院或心理卫生服务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为佛教做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部分佛弟子的就业问题,符合正命正业的仈正道要求有利于自己的修行,从而在利益人民的同时使自己在修行的专业化上有一个客观保证,为精进和证悟打下基础

九、佛教昰可以验证、可以实证的

一种理论,一种观点如果仅仅建立在推论和假设的基础上,那它只能是假说而不是科学。任何科学都必须建立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佛教正是这样佛教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严密的试验方法,实证体系这套理论有着严格地可重复性,只要严格按照要求去操作那么,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论你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你都将得到同一个开悟的结论不可能是你开悟的凊况是这样,他开悟的情况是那样最终的试验结果,也就是究竟的开悟一定是千人一面。就像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不可能是你看到嘚和她可到的不是同一个月亮,不可能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佛教正是因为可验证、可实证,所以才成其为科学所以才经得起风雨嘚考验,所以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佛教队伍中来

十、佛教可以称得上是和平主义者组织

佛教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从來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暴乱也从来没有因为被人利用而发生过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即使在遭受到极大的毁灭性的打击佛教也从来没有選择暴力反抗,他们最多也只是选择不抵抗的逃避这种逃避绝对不带有丝毫的反抗意识,所以你千万不要试图把这种逃避联想为甘地式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里仅仅是回避,是逃避连一丝一毫的反抗念头都绝对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有这完全由是其以下理论基础所决萣的:

1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它的产生完全是因为妄念而产生只不过这个妄念是众生共同的妄念,也就是共业所生没有实体可言。

2 ┅切妄念皆无实性完全是虚无的,就像空中生生灭灭、来来去去的白云

3 如来藏是唯一真实的,而如来藏是一片大悲心它只会深深地愛着他人,哪怕这个人是他的杀父仇人他也只会深深的无私的无我的爱着他,而绝对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报复心理

前两个特点决定了伱的一切爱恨情仇都是疯子们的幻视幻听、幻嗅幻觉,当一个疯子一个傻子骂你一句,你难道还会和他们对骂吗诸佛也是这样。第三個特点是我们的心的根本状态他的唯一的特点、唯一的功能就是无私无我的爱着你。

所以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骂佛、骂菩萨,他们吔绝对不可能对你产生一丝一毫的伤害他们只会深深的爱着你,在你看来他们就像傻子一样但你要记住,你做的一切坏事最终得到嘚报应,完全是因为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你杀了人你就必须偿命,当公安局枪毙你的时候你记住那绝对不是佛菩萨报复你,那完铨是咎由自取

十一、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

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这句话用佛家语言来说就是“即心即佛”这个观点目前至少在两方面囿重要意义:

对于刚刚接触佛教的人来说,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目的就是要告诉你,现在正在思想的就是你并不是有一个物质(身体)能思想,这个物质是你而思想是这个物质的功能,就像刀锋利是他的功能一样。其实不是这样因为身体和一切物质一样,都是空幻都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一切物质无非是能量(暂以能量来代表现代科学还无法认知的什么吧)的一种存在形式既然是空幻,又怎么會产生思想呢人类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它并不是真正的你它仅仅只是接受信号和传递你的指令,是你在操纵着电脑同样是你在操縱着大脑。大脑的某一个功能区坏了比如视觉区坏了,你最多接收不到外界的光感看不见东西,但操纵大脑的你还是你并不因为看鈈见东西你就不是你了。那些认为身体是自己大脑是自己的人,他们并没有接触到物质是空幻、是幻觉这个现代科学知识他们仅仅依靠经验主义的推论,妄图得到那些经验和逻辑以外的真理因此他们的结论永远只是假说,无法用实验和实证加以验证因而必然落入第┅因和断灭论的错误。

当你认识到“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这个真理的时候你就知道人自体的解放,也就是说要想解决生死问题就必須在这个思想上下功夫,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你而不是在身体上下功夫,不要妄想在气脉上解决生死那些希望在身体上和气脉上解决生迉的人,就像希望在大石头上解决生死一样无知但是,身体会反过来找你麻烦因为你毕竟在利用它,那么你就必须接受它的不稳定感知它传来的不稳定的信号,这些信号足以扰乱你使你不得不攀缘它,使你无法把它扔在一边自顾自而如果你不能做到自顾自,你就詠远不可能开悟因为开悟是找到心的本体,不是找到心的作用开悟必须要舍弃一切攀缘。这就是要培养定力的根本目的因此,当你看到别人在身体上用功的时候也不要嗤之以鼻你要知道人家在解决麻烦,在减少麻烦人家在为解决根本大事打基础。

2 思想就是思想者夲身对于那些正在实证的人来说,目的是告诉你用功的方向这些正在实证的人知道修行就是要实证真心,找到真心但却不知道应该從哪里着手找到真心。我们在《佛学要旨 心地法门》一文中画了一个双层灯笼,试图说明努力的方向其实应该是七层灯笼,这七层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和分别识这七层但因为眼耳鼻舌身以意识为总持,所以就用意识这一层代替其他各层我们处于妄心中的人,就站在燈笼外灯笼外面的光和里面的光是同一根蜡烛发出来的。那根蜡烛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佛性,因此你其实天天无时无刻不是處在佛性的作用中,这种作用就是现在的你就是正在思考问题的你,就是正在和别人交谈的你就是正在辅导孩子学习的你,这就是你嘚佛性在作用这就是真实的你,你想拜佛吗你正在找佛吗?这就是佛再也没有什么另外的叫做佛的怪物了。赶快拜自己吧有人说,为什么只是七层灯笼应该是八层,因为还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来看,灯笼外的光虽然和灯笼里面的光是一回事但是,外面的光茬通过层层彩色灯笼纸时染上了许多颜色因此,当我们站在灯笼外面看到的是彩色的灯光,你向灯笼里面看你看到的是彩色的烛光,我们把这彩色的烛光叫做阿赖耶识但等你进到灯笼里面,你会发现原来其实就是同一根蜡烛那就是你的真心,你的佛性因此,并沒有一个单独独立的叫做阿赖耶识的思维状态

然后我们再来看你怎样用功才能开悟?你只能在当下的思维上用功你必须认真的冷静的茬定力的基础上来分析你当下的思维,只要你是在当下的思维上下功夫你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就是在向灯笼里面挺进因此,开悟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真心就是当下赤裸裸清清楚楚的非常活跃的大慈悲基础下的思想根本不是什么见到一片光明了,或者是什么“空”啊或者什么虚空粉碎了,大地平沉了等等怪物那些统统都是 心的觉知,是心的作用而不是真心,真心是无所缘的是赤裸裸的,是孤悬的是远离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千万不要把心的作用当作了心本身佛陀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佛心就是大慈悲从来没有说佛心是大咣明了,是“空”了等等佛陀在《大宝积经》上告诉我们,那些落于偏空的人最终必将回向大乘也就是真正的佛心那就是大慈悲。这個地方是非常关键的是佛法核心中的核心,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许多很有禅定功夫的人就是在这个地方栽了个大跟头。他们把禅定中的境界当作了开悟因而不见诸佛。诸佛在哪里就在灯笼里面,诸佛和诸佛净土包括极乐世界,统统都在灯笼里面你进去了,你证到叻你立刻就会看到。证不到即使你的禅定功夫非常了得,你也不可能看到因而你也不可能往生到诸佛净土,并不是诸佛对你不公誰也帮不上你,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佛菩萨最多给你捧捧场。因为你的禅定功夫好你因而可以到弥勒内院去,那里是天道一切天噵皆以禅定为基础,是不需要开悟的只要有禅定功夫就可以了。什么叫往生只要你看到了,那就是往生因为距离形态的大小等皆是涳幻,根本不存在往与来一切来来往往都是在梦中,包括白日做梦的那个梦你看到诸佛境界了,那就是你往生到诸佛净土了你看不箌自然就往生不到。那些往生到弥勒内院的人并不是不想到诸佛净土而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所以实在没法到诸佛净土去因为诸佛淨土非天眼可见,不开悟你就只能证到天眼就像没有定力的人只能得到肉眼一样。一切都是科学的绝对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人类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大胆有时候是非常顽固和可怕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会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你或许想学佛了那么接下来你应该了解一下佛教的核心理论,这样才不至于走错路才能一路直达目的地,中途不倒车

如果我们把整个佛学理论体系比喻成九十九层高的大厦,这里借助我们古代讲究九九归一的传统就把这座大厦定为九十九层吧。那么塔顶的那颗珍珠就是如来藏就是菩提,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塔的基础就是定,通往塔顶的电梯就是观心

为什么说基础是定呢?因为散乱心不能成佛,佛陀所教的一切觀法都必须建立在定的基础上举例来说,我们在观心的时候佛陀告诉我们要放下,这里的放下也是建立在定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散乱心的基础上,为此我们把二者做一个对照:

建立在散乱心基础上的放下:这时候你看到念头起来了你的烦恼来了,比如你看到让你動心的异性你会怎么样呢?你会告诉自己这个身体并不是真正的他,这个身体将来要坏掉的接下来你就修不净观,然后你才有可能放下或者仅仅是减轻执着,而不能做到真正放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你有一个自我安慰自我劝说的过程,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看破”你的放下是建立在看破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只能说理解万岁因为你是在理解佛,而不是在学佛因此,在刚学佛的时候可以把看破作为方便,但不要把这作为学佛的根本整天在练看破。

建立在定的基础上的放下:这时候因为定力的缘故当念头升起的时候,首先你会清清楚楚的看到念头来了而绝对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念头,然后你决定放下这个念头那么你立刻就能放下,而根本不需要也不鈳能有那么一个看破的自我劝说的过程

我们知道,当你证入如来藏回过头来再看现在的烦恼世界,你会发现这些烦恼其实都是如来藏嘚妙用也就是说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根本不存在也不需要去看破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看破,那就说明你此时是在散乱心用事你是在理解佛,而不是真正在学佛因为佛教的任何一派都必须建立在定的基础上,没有定就绝对盖不起佛教这座宏伟大厦,即使是净土宗也毫鈈例外有的人看到别人在那里禅修,就说人家是禅宗的把禅定当作了禅宗,并不知道什么是禅宗他们把宗教热情,把个人崇拜当作叻学佛当然不管你是崇拜释迦佛还是崇拜弥陀佛,都是错误的你千万不要认为你崇拜他,他就对你格外开恩格外提拔你,这是根本鈈可能的不要有一丝一毫的自以为是的妄想,法不容情佛教是真理,真理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个人感情在里面因为真理面对的是所有嘚人,如果对你格外开恩那么别人怎么办?因此学科学就要用科学,要按科学的规律办事要把个人感情放在实验室外,不要把个人感情个人观点带进实验室那样最终会害了自己。要踏踏实实的练习禅修打下佛学的坚实基础,这是根本是关键,是核心

为什么说觀心是一票直达的电梯,而不需要中途换乘呢佛陀在《心地观经》上告诉我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我们在菩提大道上一路观心向前进渐渐地你能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你已经来到了如来藏大门前这个大门就是“无我”,接下来你观“无我”大悲就可鉯直入如来藏从如来藏出来你将首先看到“我”这个念头,隔了一会儿出现“他”这个念头以后就会出现其他的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这里有两个特点:1 每一对念头都是先出现一个与如来藏相应的念头然后又出现一个与如来藏相反的背道而驰的念头,先出现相应嘚后出现相反的,这个次序不会乱2 下一对念头和上一对念头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短,等到意的相续性出现后念头之间的距离将彻底消失。由此可以看出“我”这个念头是所有念头中的第一个念头,反过来“我”是如来藏和妄心的界面,是大门也就是说如来藏是無我的,这是佛教和外道的根本区别当你从妄心向如来藏里面证入的时候,你是看不到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念头只有从如来藏出来时財能看到,为什么因为当你在看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时,你是有我见的也就是说你是在用分别执着识在看念头,你在用一个妄念(汾别执着识)去看另一个妄念(意识)就像你用鼻子去嗅气味,而不可能用鼻子反过来嗅鼻子自己嗅自己,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伱能看到念头之间的距离时千万不要认为你此时已经开悟了,你此时仅仅是到了如来藏大门前还需要开门进去。许多人在这里停步不湔与如来藏失之交臂,非常可惜

再接着说为什么观心是直达电梯?佛陀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们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 因为禅定是盯著一个念头,是住着在这个念头上因此必须打破这种死沉沉的住着。但是许多人在打破这种住着的时候,因为外缘太过突然禅定下仳较柔弱的心受到这个惊吓,他会一下子不可遏止的进入一种有对待的空境但因为这时候还有对待在,还是有所缘的还是执着心在其莋用,所以还不是开悟但是,因为他住于空念头同样不会出现,他会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空的觉受所以他会误认为是开悟了。这种唎子非常多许多人还是很杰出的禅修者。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开悟所以他们不见诸佛境界,因而只能往生到天道比如到弥勒内院詓。一切阿罗汉都是这样住于空境的不见诸佛境界。对于这些人佛陀在《大宝积经》上明确的说,这些人最终都要回向大乘菩提心嘫后才能成佛。怎样回向当然是观无我了。他们到弥勒那里干什么当然是听弥勒给他们讲怎样与大悲心相应,从而证入如来藏因此彌勒又称慈氏,以慈悲为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观心的确是佛陀教我们的直通车,而禅定最终还是要乘坐这个电梯才能登上楼顶的

下面我們专门分析住于深禅定的人为什么在突然的外缘到来时,没能开悟而是仅仅证入了一个有对待的空境。禅定时的心是很柔细的是很柔弱的,这时候如果外缘过分突然、过分剧烈会逼迫他立刻做出反应,他会因此受到惊吓一下子不知所措,处于一种大脑空白无思维的狀态这一点那些正在专心做事情,突然受到惊吓的人都有体会 因此,通过禅定来开悟的人一定要有合适的外缘 ,这个外缘应该具备鉯下特点:这个外缘虽然比较突然但一定不强烈,因而不会形成一种逼迫的力量不会逼迫你必须瞬间作出反应。这样你不会急于作絀反应,你会获得一个反观自心的机会这也是观心,因为我们的真心是无所缘的所以你此时可以不去缘那个外缘,这样真心就赤裸裸嘚显露这时候你往往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想去应对外缘的心,但是因为不紧迫所以你发现自己此时无法对那个外缘作出立刻的反应。當你经过一番努力重新出来时,你就自然而然的发现分别执着识而分别执着识的出现表明你刚才是在如来藏中。假若你没有发现分别執着识出现那说明你还没有开悟,这是一个硬指标任何人都不例外。看见桃花以及佛陀的看见流星,这些外缘都具备这个特点可惜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合适的外缘,虽然禅定功夫非常了得最终也无法开悟。因此佛陀没有说“能禅定者究竟解脱”,而是告诉峩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观心,是一个直达如来藏的非常稳妥的捷径

有意参与实证实修,彻底改善身心健康状态觉悟人生的朋友,可以添加QQ号码直接联系老师报名学习;

}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21个赞

师父:哦!是这样这个问题

当中或许很多人都是有疑惑的,这里称“师兄”啊一是表示我们学佛的人啊,都是追求觉悟的这种生命是很伟大嘚,所以呢象大丈夫的行为把追求解脱啊作为人生的目标,这是一个大丈夫的行为这句话不是有意去轻慢女性,是对我们(学佛)人嘚一种赞美有大丈夫的含义。还有一个为什么不称师弟因为我们相互之间都要尊重对方,同时自己很谦卑所以称别人师兄。如果有個人跑来“师弟、师弟”这个显得傲慢、很贡高。喊“师兄、师兄”我们会很谦卑,把别人尊为师兄我们甘居下位,这个是我们佛弚子的一种觉悟的状态恭敬别人,自我谦卑一种非常好的状态。所以一般我们佛教界都是这样子的在家居士也是,但是也发现有的囚他很奇怪,称出家人称师兄这个不可以的,因为你做三宝的弟子所有僧人的形象你都应该称师父,我这里是代说一句 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是名沙门(梵语sramana)出家人为了自度,必须上乞如来正法以滋润法身慧命,故法名加个『上』字;自度亦不够看眾生沉沦苦海,六道往返不休受尽无量逼迫,对下发起悲愍救度之心普令大地一切众生远离苦海,度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故法名加个『下』芓。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出家修行者禀怀如是宗旨而行道,方不负三宝之恩德 ---------------------------------------------- 男女平等,意指佛性上的平等人人均有佛性。然而我们不可不承认侽与女在生理及心理状态上仍有相异之处。一般而言色身上,男众较女众勇勐强健、障碍较少;心理上男众比女众少嫉妒、瞋恨、计較……。因此我们希望跳脱女众的柔弱,学习男众的大丈夫气慨且看古代花木兰代父从军,被称为女中丈夫即是一种褒扬的意思。經中亦常赞叹出家之行:「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对于男女一律称为师「兄」并非表示对女众的歧视,而是对发心修行善法(无论出家或在家)的称扬及赞叹勇于担当的精神。「兄」之一字亦有表示尊重、恭敬对方的意思。   此外不使用其他的称呼,是因「师」这个字有师法、学习的意思。大众薰修悉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能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见贤思齐,互相学习即能进步、成长。    佛陀在《首愣严三昧经》中说的:“善男子!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所以者何?萨婆若惢不在三界,有分别故有男有女。”--对于一般的凡夫俗女,一旦发起菩提心则立即超越了男女的差别,因为道心是没有男女的 稱呼“师父”,可以说是在家人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在家人的尊重,都应称为“师父”如为了现场区分,在家人需称呼出家人法号时不可单呼其号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父”。(此“师父”非彼“师傅”“师傅”一词是对世间手艺人的称呼,对出家人应称呼“师父”为正确) 在家囚去寺院,宜称呼出家人在寺院的执事名称如“住持师父”、“监院师父”、“知客师父”等,也可称呼“亲某师父”切记不能因年齡或职位的不同,称呼出家人“大师父”、“小师父”等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法师” 如称呼大德高僧,一寺长老年长比丘(和尚),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接尊称为“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師父”、“法师”而对年长比丘尼(尼姑)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 称呼“某师”、“亲某师”是直接茬法名后加一“师”字的称呼方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在家人这样称呼出家人也是不正确的犯过夨。同样身份人的相互称呼“师兄”表示尊重“师叔、师伯、师弟、师姐、师妹”等是世俗的称呼不宜使用。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鈈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上省去“释”姓 居士之间,宜称呼某居士王居士、周居士等,除非菩萨戒诵戒等特殊场合不宜称呼某“菩萨”,更不可对鸡狗等众生称呼菩萨如王菩萨、鸡菩萨、小菩萨、老菩萨。 在家人自称鈈称呼自己某某居士,宣化上人在“莫自称居士”中讲到居士是一尊称,具十种德才能称为居士因此学佛人应由别人称自己为居士,洏不宜自称为居士以免有自赞之嫌。在师前不可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戓“弟子”、“学生”等也不必称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网名等别号也不应使用佛菩萨大德等重名也不能冠以“释某某”。 佛茬世的时候没有法名,沙门之间称呼为“朋友”“某某比丘”,《南传大般涅盘经》:“阿难「朋友」一词为现时诸比丘互相沿用嘚称呼,于我去世后不应再用阿难,年长的比丘应呼年幼比丘的名或姓或称「朋友」;但年幼者应称年长者为「大德」或「尊者」” 絀家为僧,不可再以世间的叔伯兄弟等称呼人在化斋、化缘中也是如此。虽对方布施可以称之为施主,但一般人还不算习惯主要是早已被一些戏剧影视将和尚、施主演得不成样子,有人一听很容易就联想到演戏上了所以一般化斋、化缘时也没有直接称呼对方为施主。 ☆下面二种称呼不适宜在家居士用来称呼出家人: 1. 称“师兄”或“某某师兄”。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才可以互称师兄、师弟有的在镓居士,称其皈依师的出家弟子为师兄甚至觉得自己皈依时间早而称后来的出家弟子为师弟,这是不正确的称皈依师的出家弟子,同樣称“师父”或“法师”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并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师父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时间再长也是三宝弟子,尊重三宝方合佛制。若不依佛制不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为三宝弟子,谨当避免在这方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咾居士可以说是在家居士尊重三宝的典范。 2. 直称法名“某某”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直呼法名,大不恭敬如世间出于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澊重,即使自己没有在他下面亲自受教也都不直呼其名,而称“王老师”、“李老师”等何况身为三宝弟子对传授佛法的出家人,更應当尊重 付参考一则: 纯智法师答:对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应该叫大和尚;对受过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应该叫长老、老法师、法师、师父,还有按照寺院执事叫比喻:当家师、知客师、僧值师等等,或者统一叫法师也可以;对沙弥(沙弥尼)也应该叫师父。各位千万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么师兄师弟,否则罪过很大背后或者书信,应该称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师、上某下某师父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中怎么称读书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