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落叶香港散文创作背景

徐志摩精选集_百度百科
徐志摩精选集
《徐志摩精选集》是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徐志摩精选集图书信息
书 名: 徐志摩精选集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元
徐志摩精选集内容简介
《徐志摩精选集》收录了诗歌篇、散文篇近80余篇。徐志摩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想做诗便做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拨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此刻我们要面对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那短暂得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本书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
徐志摩精选集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和1921分别赴美国和英国留学。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以后,先后任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主编,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新月》月刊主编,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精选集图书目录
灵魂的冒险 黄雪敏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我有一个恋爱
为要寻一个明星
沙扬娜拉十八首
石虎胡同七号
月下雷峰影片
她是睡着了
雪花的快乐
康桥再会罢
翡冷翠的一夜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半夜深巷琵琶
最后的那一天
起造一座墙
再不见雷峰
这年头活着不易
在哀克刹脱教堂前(Exeter)
他眼里有你
一块晦色的路碑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火车擒住轨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灰色的人生
印度洋上的秋思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我的祖母之死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济慈的夜莺歌
翡冷翠山居闲话
巴黎的鳞爪
契诃夫的墓园
吸烟与文化
我所知道的康桥
海滩上种花
天目山中笔记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浓得化不开”(星加坡)
“浓得化不开”之二(香港)
《猛虎集》序
日记书信编论徐志摩文学创作中的“自由之美”
追求与歌唱
—论徐志摩文学创作中的“自由之美”
第一章&诗化的人生:徐志摩文学创作的根源
1.1、徐志摩所处的时代背景
1.2世界性的文化性格—徐志摩文学创作的思想渊源
1.2.1、古典浪漫主义的沉淀
1.2.2、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五四”精神的濡染
第二章&徐志摩文学作品中自由与美的呈现
2.1、散文——内心世界自由观的展现
2.1.1、创作的实质:现实感知与人性思索
2.1.2、创作的特征:真情自然&&自由华丽
2.2、新诗——理想之花凋残&自由之美绽放
2.2.1、创作的实质:爱情“骑士”与诗歌“勇士”
2.2.2、创作的特征体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一)灵动的音乐美
(二)古典的建筑美
(三)和谐的绘画美
(四)绮丽的意象美&&&&&&&&&&&&&&&&&&&&&
第三章&爱的自由对徐志摩创作的影响
3.1、爱情自由与婚姻自由
3.2、爱情对徐志摩诗歌的影响
第四章&徐志摩文学创作的自由延伸——现代性探索
4.1、白话散文艺术表现力的开拓
4.2、新诗音乐美的建立
徐志摩的文学创作研究
诗歌,文学之冠。理想,人生之灯。爱情,生命之华彩。能将三者演绎出传奇的惟有诗人。徐志摩,中国文学史上一代才子、新月派代表人物,以其优美而真情的诗歌、浪漫而勇敢的追求、短暂而绚烂的一生演绎着诗人的传奇。
追求爱、自由和美贯穿徐志摩的一生。徐志摩诗歌创作追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致力于新诗格律化,对新诗体制进行不断输入与试验,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推动新诗朝民族化和格律化的方向发展,可谓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上的勇士。
徐志摩散文是其内心世界自由观的展现。作品饱含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对现实的感知与人性思索,表现出他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理想。作品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特征,真情自然,自由华丽。
爱情是徐志摩文学创作的催化剂。对爱和自由的不懈追求,使其作品情真意浓,数量颇丰。浪漫而完美的情怀,至死不悔的追求,唯美而经典的爱情篇章,他是一个浪漫而勇敢的骑士,为后人树立一座不朽爱情丰碑。他对爱情自由与婚姻自由的极致追求,更冲击了当时的封建意识与传统礼法。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倡导新诗格律化,对五四以后走向极端的自由诗进行反拨,促使散文化新诗由散漫趋向严谨,探索出规范的形式。诗歌音乐美的建立是他对新诗最大的贡献。他对散文的音乐性和诗化的实践,也开拓出白话散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诗歌和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展现徐志摩文学创作的卓越才华和现代性诉求。
关键词&:徐志摩&文学创作&自由之美&
Key&words:&XZ;;
&&&&上世纪他的佳篇无不流溢出透澈的“真”美,惊人地实现了传统文学审美的理想境界,潜在地应和了民族文化积淀久远的读者的阅读期待,因之享誉不衰。
,。,内容与的高度,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同时,他还、
&&&&&同时,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其,作品中时常穿插“”
已有大半个世纪之久,对于徐志摩文学创作研究主要集中于散文、新诗两类体裁并由此铺展探及到了诗人的思想信仰、精神气质、人格特点等问题。
最早正式评论徐志摩的文章为胡文于年发表的《徐志摩君的《曼殊斐儿》。此后,随着徐志摩诗集、散文集的面世,评论界对他的关注日益提高,相应评论文章也陆续出台。就当时来说,影响较大的当数朱湘的《评徐君》和钱杏村的《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
1931年,徐志穈因空难逝世。悼念诗人,评论其诗文的文章大量涌现,在当时文坛掀起了一个评徐热潮。胡适以最近的情感距离对徐志摩的一生做了精辟的概括:“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胡适的文章饱含情感,对诗人的评价也颇为中肯。
解放后到文革期间,由于政治标准垄断了一切学术研究领域,徐志摩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和中断阶段。大多是政治大批判,对徐志摩从人到诗进行了全盘否定。直到年月,中国现代文学首届年会在包头召开,如何评价徐志摩其人其诗的问题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徐志摩研究逐渐复苏。此后,徐志摩研究便迎来了它的第二次高潮。
此时期,大批文学研究者不仅开始从各个侧面展开了对徐志摩诗艺美的探讨,并且开始在东西文化交融的视野中梳理徐志摩与西方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
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研究者不但延续了过去对徐志摩诗歌意境、艺术特色等文学本体的研究,并将研究的视角扩大到了徐志摩所主编的刊物和所在流派。同时也开始重新收集整理诗人的生平资料、系统地归纳了诗人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轨迹,出版了各种版本的徐志摩传记,如宋益乔的徐志摩评传》等。
综观过去对徐志摩的研究,可以看到有关徐志摩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领域也涉及各方面,但某些方面的深度依然不够。
&&&本文试图从徐志摩文学创作中的诗歌和散文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全面考察他的思想、性情,人格魅力,了解其作品的魅力之所在,探求徐志摩创作中“自由之美”的根源。
第1章、徐志摩文学创作的历史渊源
1.1、徐志摩所处的时代背景
“五四”以后的中国知识界,作为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过渡时代,思想意识、文化潮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复杂性,是最为突出的表现特征。特别是文化知识界的上层人物,不管其思想的新旧,都受到相当明显的影响作用。
它使中国现代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体系,经过“五四”运动的强烈冲击,即使说还没有完全崩溃,也实实在在地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创伤。在理性的观念上,中国的传统已不再具有先前的那种不可侵犯的尊严。这也就为价值的多无性和知识分子的自由选择,解脱了一副最沉重的锁链,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
1922年,饱经欧风美雨浇淋的年轻诗人,带着年轻人那抹不掉的天真和浪漫,雄心勃勃地踏上了故土。而此时的中国,经历了“五四”大潮的洗礼,人们的生存观念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全国各地的文艺刊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负载着各种各样的西方哲学观和美学思想扑面而来,“民主与科学”的讨论高潮迭起,每个人都有自由评判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诗人回国以后从1922-1924年的初期创作正是顺应了社会的潮流,抒发了那份酝酿很久的政治热情。因此,诗人初期创作中的那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歌唱不仅洋溢着诗人的激情,也涵盖着时代的兴奋,诗人在无意之中实现了文学观照社会现实的社会功利价值。
徐志摩欧游回国后,也主要满心于学术文化工作。但是旧阵营、新文化的一些主要人物,如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仍与上层政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人又恰恰是对徐志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人。所以,徐志摩回国后,在主要进行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力图政治作为。他从粱启超身上中看到了这种可能。从他的主观条件看,他是具备一种对丁理想的浪漫追求精神的。这使他抱定宗旨要一显身手。
可能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徐志摩要组成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圈子。在剑桥养成的张扬个性的浪漫情怀也不允许他默默无闻。于是“新月”团体便应运而生了,徐志摩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但徐志摩后来颇失望于“新月”团体,甚至称其为“堕落”。因为除了吃喝玩乐、谈天打牌之外,“新月”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实际的事情,渐渐沦为一帮英美留学生的消遣娱乐场所了。那么,这对徐志摩筹组“新月”的初衷和他企图借此发挥社会政浩影响的理想,尤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此后,徐志摩仍不甘寂寞,时时流露出自己的政治热情,但他的理想和精力,却上要倾注、集中在了纯粹的文化活动中了。除了自己的创作外,《晨报诗刊》、《晨报剧刊》和新月书店、《新月》月刊等相继创办,他渐渐恢复了一个浪漫诗人的本来面目,说起来,这又是有当时的特殊原因的。一是政治形势的巨变对当时知识界的影响,使大批北方的文化人纷纷南下,上海成为一时的文化中心。二是与陆小曼婚姻的不幸,搞得他精疲力尽,徐志摩有一种人生理想的挫折感和幻火感。
因此,政治形势的不台时宜和个人生活的困难失败,使得徐志摩再也不可能去重新扛起政治活动的大旗了。只有文学,才能使他的心灵继续保持空灵、纯净的想像,做一个诗人更符台他的现实的生活逻辑。
1.2世界性的文化性格——徐志摩文学创作的思想渊源
徐志摩是一个吸纳了中西方文化精华的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诗歌有着精湛的素养,思想里流淌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因;同时,他的留美留欧经历及所处的与传统文化决裂的“五四”时代,又使他的诗艺深受西方诗学的影响,具有着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观照与现代入生命感受的表现,明显地呈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中国的文化主流是“儒教”。“温柔敦厚”是其极力倡导之学风和文风。而西方崇尚的却是“个性”和“自由”。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闭锁性,限制了许多与西方文化&有过直接接触的人们的充分发展。在新文学历史中,象徐志摩这样全身心“溶入”世界文化海洋而摄取其精髓的人是不多的。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他对世界了解的迫切感,那种因隔膜而产生的强烈求知欲,对当时中国一批最先醒悟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倾向有很大的影响。
1.2.1、古典浪漫主义的沉淀
徐志摩乃生于清末,少年时曾经辛亥革命,于二三十年代,又值神州动荡,内忧外患,国步唯艰之际。况在旧封建社会制度、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虽出身名门世家,学贯中西,诗才隽逸,文笔雄奇,奈因心系家国,抱负难伸的苦闷生涯中,又遭受到婚姻和经济的困扰,现实生活的折磨,虽身处殊常的困境,内心深感渺茫与悲凉,当其赋诗以流露心声,而其抒情的风貌,于浪漫不羁的诗风中,犹保持传统诗歌温柔敦厚之宗旨。虽心境极度悲哀,但其诗里行间,却无激怒之语;虽胸中颇感怨恨不平,但诗中的遣辞用句,却不因困厄的生存环境而忧伤丧志。这就是徐志摩深受古代传统诗歌的影响所然,同时也是徐志摩诗作的“哀而不怒,怨而不伤”,那独特而具“真善美”的现代诗风格。
中国传统的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儒家坚持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强调个体责任与义务,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必须以社会价值为转移,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佛教讲究业报轮回,宣扬人生如苦海,主张虔诚修道,注重来世。儒、道、佛的哲学思想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代文人的创作中往往可以体现出和谐、完美的统一。
道家思想对徐志摩的影响,在其诗歌中有很多体现。表现在他的天空意象群上,就是对自然物象的撷取美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崇尚自然,逍遥无为的一面,徐志摩也非常喜爱大自然,他在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对自然万物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因此,他在选取意象时,就把眼光定格在了自然物象上。这种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思想对徐志摩更是一种引领,他像《逍遥游》中的鲲鹏一样渴望广阔无边的天空能成为他的理想居所。他通过对自然物象加以美化来满足他内在的精神需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追求精神享受的思想不无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一面对徐志摩也有影响。他在海行途中所写的《民国七年八月十四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一展青年徐志摩的抱负和爱国之情:“今弃祖国五万里,违父母之养,入异俗之域,舍安乐而耽劳苦,固未尝不痛心欲泣,而卒不得己者……悼邦国之殄瘁,敢恋晨昏之小节”。徐志摩最初的理想就是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虽然后来他转变成了一位文学家,但是对于政治的热情始终没有消退。他的星意象所承载的那种对于理想和信仰的极度的热情,他的风意象所呈现的那种对于时事政局动荡的忧虑,都是一个积极入世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家才具有的。
因些,徐志摩始终是中国的土地上长出的文艺奇葩。
1.2.2、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五四”精神的濡染
&&&&&徐志摩虽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他的自然灵气的天性,在剑桥的特殊文化浸染下醇化为追求自由、灵感和艺术的浪漫气质。
徐志摩在国外的求学生涯,使他文学方面的突显,在异域的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尤其是在英国的那段生活,大大激发了他的诗情。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拔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英国,徐志摩阅读了大量雪莱拜伦的作品,深受其影响。他还与罗素、曼斯菲尔德、狄更生、哈代等世界级的著名作家、学者交往,受到他们的指点。通过在英国的学习,徐志摩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欧洲文化的烙印。这些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思想渗入了他的灵魂,对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欧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莱、拜伦的风流与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时冲击着徐志摩,使他走上了爱、美、自由的理想主义道路。他期待着“馨香婴儿”的出生,这一理想使他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折射到思想上便演变成一种不可一世的个人主义。他的个人主义,不愿受任何束缚,崇尚自我、真我的精神追求。他在《列宁忌日—谈革命》里说:“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我信德漠克拉西的意义只是普遍的个人主义;……我要求每一朵花实现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个人实现他可能的色香。”
除了受到了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诗风的影响外,徐志摩还受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影响,代表诗人是曼斯菲尔德和哈代的影响。徐志摩对纯诗的不懈追求来自于曼斯菲尔德。徐志摩系统地翻译过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把她的作品称为是“最高的艺术”。受曼斯菲尔德的影响,徐志摩也追求内容和形式能够完美结合的作品。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他极尽全力为自己的诗情构造完美的躯壳。如他的《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都达到了这种质式完美统一的“纯诗”境界。
从以上可以看出,徐志摩的作品无论是通过直接交流还是间接吸收,在意象来源,意象组合,意象内涵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意象的化用,传统意境的营构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济世救民的爱国热情,也是徐志摩诗歌创作重要的内在动因。
徐志摩在新旧历史矛盾和东西文化碰撞中,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方面,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要求在思想上、生活上等各个方面实现民主、自由;另一方面,“五四”以后封建势力回潮,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根本不可能为实现民主、自由提供最起码的条件。一方面,他受欧美人生观影响,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却不断陶醉于传统文化闲适隐逸的情调。一方面,他受英国各流派诗人影响甚深;另一方面,传统的审美情趣却又时时体现于他的作品中。这是新旧交替的夹缝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历史给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殊的遗赠,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
第2章、徐志摩的文学创作
2.1、散文——内心世界自由观的展现
徐志摩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散文更真实而直接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胡适说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始终追求着单纯的信仰——“爱、自由、美”。“爱”显示了徐志摩在人际交往中的温情浪漫;“美”显示了他文学上的韵味和独特的美学理念;“自由”则显示了徐志摩鲜明的个性追求。
徐志摩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闪耀着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故其散文注重表现情景交融的诗境,&心物合一的妙境,&主客贯通的化境。他认为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因而,&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
徐志摩说;“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我的德漠克拉西的意义只是普遍的个人主义。”这里,个人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由的代名词。在徐志摩看来,自由越充分,则实现个人性灵的程度也就越高。他一直为灵魂自由、行为自由作不懈的努力。在年代中期,为声援蔡元培抗议教育当局而辞去北大校长职务的这一行动,徐志摩写了《即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这篇著名文章,表明了他对自由追求的信心与决心。
徐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他既是自由的倡导者,更是自由人生的实践者。在文学活动中,他自觉地反对文艺单一的“传声筒”束缚,自由地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
&2.1.1、创作的实质:现实感知与人性思索
散文家同时在、《秋》,饱含着的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
“性灵”是统摄徐志摩散文思想的核心。在他短暂而华彩的一生中,追求性灵的自由发展始终被作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体现了其“诗性思维的本质。也正是这种诗化了的自我意识使得他那“勇猛的探索光明的热情持续了一生,却在追求过程中屡屡与现实碰壁:使得他“康桥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和文化理想甚至有些幼稚可笑。
在他的散文中处处充斥着“性灵,人类乃至自然万物都是有性灵的。在康河的柔波里他发现了康桥的灵性,“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在翡冷翠的山野间他找到了“灵魂的愉快。
&徐志摩的“人性”概念更是有层次感的。他首先关注的是感性的“人”的觉醒,这种对性的尊崇使艺术生气横溢并富有创造性。在唤醒了这种自我主体意识之后,第二层概念就是理性的解放力量。五四启蒙要摧毁传统的伦理观念,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激发,徐志摩同样强调超越感性之上的人的精神,认为“灵”与“肉协调一致才是人性的理想境界,是人之成其为人的本质。而实现智性趣味的关键就是艺术的作用,所以他提出“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在启发我们内在的灵性的人格,引起我们在物质生活外同时实现性灵的生活,那我们就得注意到人类共有的艺术,那是人类性灵活动的成绩”。
五四时期建立的散文现代性范式着眼于关注人性本体,如梁实秋曾说“能够沉静的观察人生,透彻的表现人性的一部,这就是文学家,绝大多数散文家追求的是自我人格在散文中的深层建构,眷顾人生而非载道,避免以文艺作为伦理的工具。
徐志摩的独特就在于,他既不象梁实秋、周作人那样给予散文文学现世生活旁观者的定位,也不象左翼文学家那样使其几乎成为一种“政治转喻”,而是将“艺术化的生活”本身作为人性发展完善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所以文艺对他而言既是工具也是最终指向。这使他一生沉醉在创造的热情里,把创造文学当作创造生命,在他纷繁驳杂的思想里,从来没有把艺术理想和社会理想彻底分清过,以至于他的政治激情在现实中竟显得有些可笑。
&2.1.2、创作的特征体现:真情自然&&自由华丽
许欣的《论徐志摩的散文风格》提到:徐志摩的散文,风格之自由华丽,在现代散文家当中,可以称之为最了。有人曾用一个“魔”字来概括徐志摩的风格。确实,他的散文,感情奔放,不可阻遏,其行文如秋空一缕行云,舒卷自如,其文字如黄昏夕阳,华彩纷呈,瞬息变幻。
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桥〉读法指导》里说,“大概本篇作者所以能写成这样的文体,一半从他的品性,一半以他的教养。他是个偏于感情的人,热情奔放,往往自己也遏制不住。他那品性与教养交叉在一点,就产生了他的自由的文体。”可以说,徐志摩散文的风格,就是他的生活、思想、性格、情怀、气质、艺术、修养和趣味的总的集合,以及所有这一切在创作上的体现。在众多的研究中这段话笔者认为是对徐志摩散文的风格形成缘由的最好概括。
徐志摩曾在散文《落叶》中说:“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体验的灵感型诗人,感情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衡量,感情是对未来幸福美丽的憧憬!
&崇拜自然,寄情自然是徐志摩一个重要内容。在《鬼话》里,他一再说明自己是个”自然的崇拜者”认为自然界的种种事物,”不论其细如涧石,暂如花,黑如炭,明如秋月,皆孕有甚深之意义,皆含有不可理解的神秘,皆为至美之象征。”&徐志摩的反璞归真的欲望,只有从大自然中才能得到满足,所以,他的山水游记,对自然景色并不去具体的描绘,精心涂抹,大抵借景抒情,富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翡冷翠山居闲话》《天目山中笔记》等均是这样。
&徐志摩的自然观,&体现出对于生命存在的敬重和热爱,&希望生命平等和尊严的一致性,&没有凌驾于之上的人类中心的立场和态度,&甚至反对以功利主义和纯粹科学主义的眼光看待自然万象,&他主张生命万象的平等自由、和谐的存在,&主张所有生命形式的友好交流。理想主义和诗意体验的美学态度跃然纸上。他对大自然的爱是全身心的,&他的作品表达了真诚的对自然的虔敬与崇拜,&他将自己的全部心灵寄托于构成自然的万物之中,&表达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少见的中西合璧的浪漫主义的自然全美情绪。
&徐志摩喜欢把他的理想展示为一个又一个景物,并写上了“自然”&这个名词。他描绘了一幅幅中国江南的和欧洲的自然图画,&既有“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也有“海波亦似被晨曦唤醒,黄蓝相间的波光,&在欣然舞蹈”&。这些图画有的工笔细描,&也有以意写之,如淡墨山水,袅袅如云,物象飘然纷呈。“妙龄的村姑”和“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和“预度秋收的丰盈”&等等,从春到秋,从妙龄到须眉,&全在他笔下享融融之乐显然。
&自然主义在徐志摩作品中是如此强大,他的许多作品无一不为它所渗透。它影响了他的个人审美信仰和文学倾向。显然,自然在他的眼界里,被赋予诗意的内涵和绝对的唯美主义倾向,具有自然等同于艺术或者超越于艺术的美学观。在他的视界里,&自然属于完全和绝对的不容置疑的美感对象,它无须借助于艺术的力量或上升为徐志摩文学创作和生态美学思想艺术文本,因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甚至是高于艺术美的绝对美的对象。
2.2、新诗——理想之花凋残&自由之美绽放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旷世逸才,作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诗人,他尊崇闻一多关于诗歌“三美”的观点。积极地在现代白话格律诗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清新的诗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结合体,弥补了新诗在对旧诗的抗争中忽视了艺术形式的完美这一缺陷。诗人在这圆形的舞台上,用心、用情回到起始,无论是喜是悲,他那独有的“理想主义”始终是其生存的信念,伴随至终。形成了以“爱、美、自由”为核心的单纯人生信仰,并倾其一生的热情和执着,孜孜追寻这三者合一的理想化境界。
徐志摩是新月派之核心人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曾致力于新诗之格律化,非但讲究体裁协韵及声调之完美,对新诗那风格意境的追求亦极为严谨,不仅提高新诗的学术性,亦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在其诗歌创作中,徐志摩兼采中西之长,努力探索,不断实验,注重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努力向英国诗体借鉴并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新格律诗,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用充满现代气息、符合进步精神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古典意蕴组成有机整体,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诗歌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中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徐志摩的诗,能穿透云和现实,是因为诗人在诗中寄托着他的全部人生理想。而他的诗歌的思想特色最主要的就在于对理想的追求,在这个追求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得最为直接。
对理想的追求,既是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全部诗歌的美的显现。在这类诗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那种充满时代气息的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可以看到诗人希望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进步、富强的愿望。对现实的不满,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理想追求过程中对现实社会失望和指责。这类诗既是对军阀战争的揭露,对人民生活的同情;也有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不懈攻击。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态度,正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表现,也是他们的资本主义理想不能实现的致命弱点所在。
对爱情的歌唱在徐志摩诗歌的前期和后期都占有突出的比重,其中有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徐志摩的爱情诗歌中,“爱情”常常是理想的化身,许多追求理想,不满现实的作品,都是以爱情诗歌的面目出现的。
&纵观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层面,他可谓是一个“焦点“式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汇集了“五四”时期的几乎所有的思想和观念。徐志摩复杂而又矛盾的世界观,实际上反照出了那个时代思想多元化的局面,于是他对社会变革的热情与他对革命的恐惧构成了一对相当深刻的矛盾。使他在现实中很难看到光明的存在。这一无法解脱的困境导致了他从乐观主义向虚无主义跳越,最终滑入了悲观和厌世。而这种跳越又规定了他诗情的变迁,规定了他作为那个时代的苦闷,规定了他在诗歌内容上越来越偏重悲剧情感的传达。
由于他的理想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幻想,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中国只能是幼稚的幻想。作为一个现实之人,其理想走投无路是悲剧性的。而作为诗人,徐志摩有暖至寒的诗情变迁亦为悲剧性,其充满爱、真情与美得诗歌也由此绽放。
2.2.1、创作的实质:爱情“骑士”与诗歌“勇士”
在徐志摩创作过程中,爱情是他诗歌的催化剂。对爱和自由的不懈追求,让他的诗歌情真意浓,且爱情诗歌创作较多。而对待爱情,他本身的浪漫情怀过浓,加之对爱情近乎理想化的追求,使他不断受挫,但愈挫愈勇,相应创作出很多经典的爱情篇章,总之对于爱情他像是一位浪漫而勇敢的骑士。
例如,年以后,徐志摩为追求爱情苦苦挣扎、与陆小曼婚后的爱情出现裂痕、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等,使得诗人的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有些沉郁、烦躁。这一时期出版的《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中的一些诗篇流于轻浮、神秘、宣泄、挑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火车擒住轨》等,尽管艺术上已炉火纯青,但其中更多的是诗人消极颓废的情绪,这与诗人爱情的失败在现实中的碰壁是息息相关的。
&而纯粹从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来看,徐志摩所做的探索与贡献是无人替代的。
他将中西方的文化与文学融合,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可谓是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上的勇士。
&新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中国诗坛后,就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尝试集》公然与传统决裂,尝试新诗的出路。《女神》在烈火中焚烧了一切旧的传统格律,以全新的姿态唱出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这时期的白话诗摆脱了已存在两千多年的旧诗的羁绊,然而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体式,新诗面临着到底如何发展的问题。正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徐志摩和“新月诗派”的其他诗人的主张就应运而生。他们主张创格,要发现“新格式、新音节”,努力探索中国诗歌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闻一多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创作实践,徐志摩虽然在理论上阐述较少,但他在新诗“体制的输入与试验”中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朱自清说徐志摩的诗“尝试的体制最多。”陈西滢说:“《女神》里的诗几乎全是自由诗很少体制的尝试。《志摩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徐志摩自己也在《诗刊弁言》中宣布:
“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他对于促进新诗朝着民族化和格律化的方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尤其是新诗体制的发展开辟了几条路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现在仍有研究的价值。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徐志摩对新诗体制的输入和试验,主要着手于英国诗体。徐志摩在借鉴过程中,深得英诗之神韵,这不能不说他的性格同英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以他自己编订的第一个诗集——《志摩的诗》为例,其中就有散文诗、自由诗、无韵诗、骈句韵体诗、奇偶韵体诗与章韵体诗等,而这些诗体主要学习了英国诗体的创新者们的诗作后得来的。
&新月派对新格律诗的倡导,是对早期白话诗“非诗化”倾向的一种反拨扭转了早期白话诗过于自由散漫,缺少诗味的弊端,诗人们开始高度关注诗的形式美,并在创作实践中去尝试多种体式与格律的运用,自觉追求艺术的完美,同时,对新诗格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为我国新诗声韵理论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于诗歌美学的建设和新诗的发展成熟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2.2.2、创作的特征体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世纪的中国新诗作为“文学革命”的急先锋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个篇章。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提倡“诗体大解放”打破了旧的束缚,自由诗随即横空出世。随后,白话新诗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人们还沉浸于解放的快感中时,有一群人就最先意识到了没有约束的自由所带来的弊端:就是诗歌内容的空洞及形式的散文化。这群人就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人。
他们反对无限制的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提倡格律,强调诗歌应该带着镣铐跳舞。为此,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理论,即诗歌应该具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徐志摩则是这一理论最好的实践者。他用他精美的诗歌把新诗的种子播散在了人们的心里。
&&&&&徐志摩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
&在不断的求索中,徐志摩的诗歌在艺术上逐步走向纯熟。他的诗歌意象的自然贴切,诗歌语言的别出心裁,诗歌音律的变化多样。徐志摩的诗歌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内容和形体的相得益彰,使得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
 (一)灵动的音乐美
&&&&新文学的初期,当白话新诗还是“野马奔腾“的时候,已经有人注意到新诗在艺术形式上提高的问题了。如沈尹默等人对新诗音韵美的探索,郭沫若白话诗追求情感的节奏和旋律等等。而最早对白话新诗形式美作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的,当数闻一多和徐志摩。如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的概念,提倡“带着镣铐跳&舞”。同时,他们也已经认识到,白话新诗要获得真正的艺术自由,必须大胆地向其它艺术门类汲取营养,从而扩大新诗的艺术容量。诗歌创作中的“三美”便是符合这个精神的。徐志摩没有诗歌理论专著,但他在创作实践中对白话新诗的形式美作了深入的探索,尤其是新诗之音乐美。
徐志摩对新诗的最大贡献是在音乐美方面,他的诗歌非常注重音节的匀整流动。在徐志摩有限的理论文字里,诗的音乐性是他再三强调的,他认为诗的灵魂是音乐的,所以诗最重音节,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乐效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用韵上,用韵用得好能使诗歌整体感觉和谐流畅,悦耳动听。
徐志摩的诗歌重视诗歌的旋律美,在节奏感的营造上下了工夫,他除了注意音顿的整齐外,还注意韵律的铿锵和平仄的和谐,使用了西诗常用的偶韵体,以及大量采用双声、叠韵与叠字等,如“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雪花的快乐》),“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偶然》)。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
这种十四行诗原是舶来品,但一到徐志摩手中,却大大改变了“洋”面目:大量的双声词、叠韵词和叠字,并驱使近声、近韵词加入诗中发挥效用。“自在”、“云游”、“绵密”、“湖海”这些词声母重复,把节奏敲击得清晰流畅;“轻盈”、“逍遥”、“忧愁”、“飞回”,这些词韵母回环,把旋律撩拨得悠扬动听。有时,他们闲散各处,有时又象“连环锁”似得套起来显示出滚动的节奏感和变幻无穷的旋律性。徐志摩用双声叠韵同声同韵近声近韵词的连接,来代替相同词语的重复,不仅克服了传统“顶真格”的机械感,而且在保持其优点的前提下使诗歌行文更加活泼更加自由;在连接诗句的诸因素中,被强调的是声韵的回环效果,对加强诗歌的歌唱性是极有好处的。
叠字运用得更多,如其代表作《再别康桥》以三个“轻轻”、三个“悄悄"渲染了告别时的依依不舍;《月下雷峰影片》中以“深深"、“依依"、“团团”、“纤纤"四组叠字鲜明地描绘出月下雷峰塔影的动人景色;《沪杭车中》以三叠字“匆匆匆"、“催催催”描述了列车疾驰并抒发了岁月易老的感慨。
在由节奏、旋律和声构成的所谓“音乐三要素"中,节奏一般被看作是最基本的“本源的要素”。朱光潜先生指出: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节奏就是起伏轻重相交替的现象”徐志摩为了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创造性地承袭并翻新了古典的顶针、对偶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形式。“顶针"具有上下连接的“桥梁”作用,使得行文通畅更具有流动之美。如:“我倚暖了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月下待杜鹃不来》)、“但运命又叫无情的手来攀;攀,攀尽了青条上的灿烂”(《苏苏》)。
徐志摩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引入了复沓式的抒情方式,以有变化的复沓形式获得更好的音乐效果。如《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向着黑夜里加鞭"、“为要寻一颗明星”、“明星还不出现”等诗句都进行了反复咏叹,加强了理想难以追寻的悲剧色彩。在徐志摩的诗歌中,还经常出现全诗各节或节内某些诗句的反复,这种诗句犹如音乐的主旋律不断出现,使全诗音乐旋律完整鲜明,富有回环连沓之美。如《谁知道》重复着“天上不见一个星,街上没有一只灯",反复出现,渲染了深夜的冷清和街道的静寂;正是由于这种复沓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徐诗在流动中富有规律,在整齐中又不乏变化,节奏强烈的同时又旋律和谐,具有匀整而流动的音乐效果。
&&&&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眼生出了许多音乐美感。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经营而成的,如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仅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但经徐志摩放在诗歌中,便清脆有形、掷地有声,更赋有了诗意。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斜而下给人一种气势,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韵,他也深的古典诗词的要领,“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平声韵。徐志摩小时候就能写骈体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
(二)古典的建筑美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外形而言,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就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形式整饬严谨而变化多端。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新诗建筑美最受重视、最有成绩的时期。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说:“在我们中国的文学里,尤其不当忽略视觉一层,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宗明义地提出新格律诗创作的“三美主张”。
其实,早在1924年11月以前徐志摩就提出:“新诗需同时下两种功夫,一面造匀整的瓦料,一面打算将来建筑的图样",“是徐志摩第一次把诗和建筑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连在一起"。徐志摩从创作伊始就有意在建筑美上做文章了,早在日写的《小诗》、1923年《哀曼殊斐儿》等诗歌中就流露出了这种端倪。如他的《小诗》、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这也是徐志摩个人比较喜爱的一种诗体格式,在《哀曼殊斐儿》、《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歌中都采用了这种格式。
&&&&&徐志摩作诗非常讲究形式和章法,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等都各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他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总要在整齐的诗行中寻求突破。他在《猛虎集·序》中说:“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谨严的作品我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工夫。"徐志摩诗歌“建筑美"的艺术形式,整饬中有变化,规范而灵活,凝重而放逸,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种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多数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康桥再会吧》、《云游》&等。
第二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一般退一格或这两格。例如他的诗歌《为了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
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偶然》等。
第四是没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及《在哀克刹脱教堂前》的第一节。至于其它的诗体也都是这几种形式的变体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和谐的绘画美
绘画美有个体的绘画美和组合的绘画美。在徐志摩的《残春》中体现了个体的绘画美:色彩是个体情感的体现,它的运用在绘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绘画离不开色彩,诗意的有效表达也有赖于色彩的强弱。徐志摩在诗情表达上也常常借助色彩语言,在选择词汇的时候比较注意色彩的刺激所带给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使情感色彩化,色彩象征化,赋无情的色彩以人的思想,进而影响到读者的情绪或情感。
色彩还可分为冷和暖两种色调,一般来说,蓝色和接近蓝色的色彩沉着冷峭,给人以淡寞而平静的感觉;而红、黄色和接近红、黄色的色彩温暖、热烈,充满希望,带给人欢快喜悦的情绪。徐志摩把色彩当作具有独特功能的语言符号,使其诗歌呈现出优美和谐的诗画境界。
遍观徐志摩诗中景物描写,可以感到强烈的自我存在。似乎脱胎于杨万里的“人”成为其山水境界中心的山水诗:不是王维的“和光鱼鸟际,淡尔蒹葭丛”,而是“我乐自知鱼似我,何缘惠子会庄周”;不是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而是“不是白云留我住,我留白云卧闲身”。
徐志摩“是一个生命的信徒,相信生活是艺术,他极端地肯定他的理想主义,不住的要求自我表现”。他不满足于诗词的过于内敛,诗句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感。“有我之境”原有一段物我之间的对立冲突,诗人在创作时才使它们得以冷静的观照。徐志摩更像西方浪漫派诗人一样在对自然景物凝神观照时,把自我意志和感情都倾注在观照对象里,强调自我意识和知性探求,带一种宗教式的迷狂崇拜自然。
如《月下雷峰影片》里既立体地呈现了自然美景,又梦幻地塑造了另一世界。全诗仅短短的八句,其浓郁的诗情得力于诗人自我的切入,不再是复制或呈现的景物,而成为诗人之景——完全的梦境,整首诗的韵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
对于善想象者来说,每一片风景都是潜在的绘画。人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其诗“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一幅渊泊而宁静的山水画跃然纸上,从无定形的自然中抽象出美的线条、色彩和构图。诗歌是选择的艺术。徐志摩的诗在取景造境等方面仍是另有其独到之处。
徐志摩诗歌中构图效果独具匠心,能化自然的色彩、动静为一种语言。如徐志摩的《沪杭车中》用极其简洁的文字再现了匆匆时光的形态身姿,他写的时光是空间立体式的。它要我们与时光对视,相向而行,以特有的诗语言将空间竖起,时间化为隧道,给人紧张与尖锐的感受。“匆匆匆!”“催催催!”两组拟声词把时空中原本浑然一体的自然切割成零碎的片断;“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更深刻的实质意义乃是人类自身的安宁梦境的分裂。正因为诗人的悟性和对语言敏感的反应,使此诗成了徐志摩诗中用时空关系为构思手段的经典之作。诗的景物描写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将各个片断的空间景物以蒙太奇那样的时间线索串演起来,成为四维的艺术境界。
徐志摩善于使用色彩,善于以数种不同色彩的自然物配合成或淡雅,或浓烈,或浓淡相映的和谐图画。如如《黄鹂》一诗:起首一句“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令人叫奇,“颜色会上了树?”这实在是对那一掠而过的鸟儿最真切、最直捷的捕捉,它丝毫寻不出“僧敲月下门”&类诗推敲苦吟的蛛丝马迹。倘若此句换为“一只小鸟飞上了树”,则刹那间意境全无。忽来即逝的黄鹂,忽然闯进视角的艳异,又忽然消逝了的艳异,正是诗人对“春光、火焰、热情”逝去的哀伤和惆怅的最佳表现点,色彩成了语言。其他如《康桥西野暮色》、《车眺》、《雁儿们》等亦是化色彩于诗中,并化得浓妆淡抹总相宜。
&徐志摩还善于以有声之物与无声之境互为映衬。他善于营造扑朔迷离的梦境,喜爱写水中映像。如“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细的波纹,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月下待杜鹃不来》),写得烟淡情浓,令人心醉神迷。“那脱尽尘埃气的清澈透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图画而生化了音乐的神味”,正是西方文论所述“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的境界。
&不同的诗歌风格必然相应着不同的景物描写。尽管徐诗中的景物描写变幻多姿,却又蕴藏着共同的特征:渴望表现生命的运动。他与古诗中“欲求静中来,还向静中游”的个性内敛不同;与“寂为至美”的浓厚佛教色彩不同;与二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极力描绘“静静的一瞬”的小诗也不同。他的眼光很少停留在静止不动的非生物上,而喜欢表现动的生命;雪花、云、浪、飞燕、光、雁儿等等。&正是因为所有这些跳跃着的生命,使得徐诗富有一种灵动感。
&徐志摩的审美观是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的。而菜辛在《拉奥孔》中的论述称: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诗是时间的艺术。诗不宜象绘画那样表现空间中的静态事物,而应表现动作。徐志摩诗中景物描写的现代灵动感,无疑是对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补充和丰富。艺术贵乎独创,在徐志摩对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美学处理过程中,无论是意境营造,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风格特点上都显现出了徐志摩诗的异质,所有这些异质将不断丰富中国诗歌史上的写景抒情之作。
&&(四)绮丽的意象美
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显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意境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是一种形象,然后将形象生华到一种所谓的意境了,我们来看徐志摩的这首《偶然》。
&&“偶然”本身是个副词,是很抽象的,但通过作者的描绘,使这个副词丰满,形象鲜明,成了一种美好的心情。这首诗歌最成功之处是在于作者将众多的矛盾融合到一首诗歌里了。在重读之后,才感觉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诗歌的题目和诗歌的内容的矛盾;再者在诗歌的内部,“你”“我”的对立,“惊异”与“欢喜”的对立,以及“记得”与“忘记”的对立等等。这些都是即矛盾又统一的,使得次诗有的巨大的张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但无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徐诗的意境与古代意境有所不同。意境在我国古代就是一个文艺批评的术语,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清末的王国维是集大成者,提出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而读徐的诗歌就仿佛走进了一种无我的境界里。他的诗歌不单单是所谓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而更多的是渗进了一种强烈的抒情,其有很强的抒情感染力,读后韵味无穷。
徐志摩诗中意象捕捉新颖独特。“意象是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诗人面对缤纷的大千世界,用全然开放的心灵去领悟默会,以艺术直觉来定格,从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意象,用以展示诗人不同的审美理想、艺术趣味与独特的风格色彩。
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主体大多具有受动性,对自然境界是静观的绘画呈现。诗中意象是写生的,“貌其本荣,得其物理”,即更接近自然的自然,甚至注意时、地、物候的具体准确,这就是再现性意象,在古典文论中被称为“赋象”,现代诗人又称之为“描述性意象”。它是自然物体的原生形态,不作高度主观变异,诗人只是遵循自然存在的韵致和节律,给予物象自然性的描绘渲染。
徐志摩的诗作有其踪迹,如其诗《我有一个恋爱》对“天上的明星”这一中心意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渲染铺叙“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这里“黄昏、清晨、山顶”等均为与自然接近的原生态意象,看不出大幅度的变形,只是将众多的单纯意象构成为集合意象,对“明星”这个中心意象进行描述,从而直接呈现诗人的浓烈情怀。再现性意象的巧妙运用,有助于气氛的烘托,有助于增强诗的真切感,但用得不好则易流于直白浅露。
徐志摩的诗作以《猛虎集》为界,前期呈汹涌之势,后期则伤感低沉。前期诗歌轻盈、丰润、乐观,&较多入世精神和积极意味,多选取雪花、明月、流泉、艳阳、白云为意象;后期则忧郁、淡远、悲观出世,多为对死的颂扬,对生命毁灭后灵魂得到解脱的向往,景物意象多选取噩梦、鬼影、残春、秋风秋雨等残破的事物,诗也只反映了残破的思潮。从同一意象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不同色彩中最能体味出诗人的心路历程。
徐志摩常以自己倜傥飘逸的风格解化传统意象中略显呆板的部分,赋予灵动的新意。如万千诗人吟咏过的“秋月”意象,含孕着爱人的娟秀,相思的清纯,年华不再的叹惋,这似乎已成了我们民族对这一物象的思维定势。而徐志摩面对玉魄高悬,明霄万里,却抛离众多陈旧的牵绊,思谋着别样的事理。如《秋月》诗末写道:“在这绝的秋夜与秋野的,苍茫中,“解化”的伟大,在一切纤微的深处,展开了,婴儿和微笑!”在诗人眼中,澄澈的秋月,在解化一切肮脏的纤埃尘屑中,竟含藏着新生。
正如艾略特所说:艺术形式里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客观对应物。徐志摩是捕捉与情感契合意象的高手:《雪花的快乐》以“雪花”在半空潇酒地飞扬,自况诗人达观自由、秀逸的情怀。《两个月亮》把对情人的相思化为两个出没天宇的月亮,投射出诗人缱绻的情思。两个意象聚拢重叠,呈现出优美的和弦结构,创造了情感表达的多维空间。再如“莲花”这意象在中国古诗词的是表达和禅宗相关的雅洁情感,《沙扬娜拉》取“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不仅将日本女郎特有的风姿呈现,而且赋予诗境一种温柔含蓄的东方美,唤起人似水柔情。
第3章、爱的自由对徐志摩创作的影响
爱是徐志摩生命的动力。他的才华与成就,都是由爱所激发所建立的。爱是他的精神世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主题,是他“生命的中心和精华”,是他个性的鲜明标志。徐志摩的文学创作的成就,与他浪漫的婚恋经历分不开的。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性的出现是浪漫诗人徐志摩生命进程中的必然。三个女性对徐志摩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爱、自由和美的一生,其诗歌创作也追求着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爱”在徐志摩的理想追求中排在第一位,对浪漫之爱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为自己的理想所激荡,他把追求对象美化成理想的化身,可以不受世俗约束,不顾众人非议,虽有恋爱不可得的痛苦,也永不放弃。
徐志摩希望用无拘无束之笔创造出美好的形式以自由地表达理想——充满真情的人生与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如果说徐志摩的思想力量全部来自爱、性灵、生命,那么诗人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对他的文学创作乃至一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3.1、爱情自由与婚姻自由
胡适说徐志摩一生有三个追求,一是爱,二是自由,三是美,&这是高度概括的。徐志摩一生就像大诗人雪莱、拜伦一样,充满了对美和爱进行执著的追求。&
徐志摩受到哲学家罗素的影响,认为人生有几个基本追求,其中一个就是爱。他的第一个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后来受到西方民族自由主义影响。在剑桥时期,徐对林表达爱意,但是还在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对感情是朦朦胧胧。后来林徽因回国,徐志摩也匆匆回国,为了追求林徽因。但是林徽因又去了国外。这时,陆小曼出现了,她也是很优秀的女子,而且陆和丈夫王赓之间的婚姻也存在问题。后来,徐、陆之间惊世骇俗地走到了一起,是徐志摩的信仰使然,也是五四以后反封建运动的必然。”&
在对待爱情与婚姻上,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为了解脱家庭包办的传统婚姻,徐志摩提出了“自由之偿还自由”的主张,冒着重重阻力,大胆而又坚决地与且尚育有二子的名门闺秀及富家千金的妻子张幼仪公开离婚。与其说是他对夫人的不满,不如说是他对传统束缚的挑战,是对恋爱、结婚自由权力丧失的抗议。徐志摩关心的不是一种世俗的功利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一种新的开始的尝试,更是对人性自由的把握与体验。
1926年,陆小曼正式离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婚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证婚人梁启超在婚礼上狠狠教训了徐志摩,徐志摩也只好接受。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诗人的这种爱是惊世骇俗的,即便在现在也还是会遭人非议的。更何况,一个刚离婚,一个是“罗敷自有夫”,但从情书来看,他们这种热烈的爱的程度太火爆,也只有诗人才能将这种感情如此真切地诉诸于笔端。虽然诗人对爱、美、自由的追求可能是超前了,但何尝不是对封建意识的冲击和解放。&
“”,,也——和
3.2、爱情对徐志摩诗歌的影响
&&&&&徐志摩终其一生对浪漫之爱的向往,对爱情与婚姻自由的追求,对其文学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感人至深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我拉着你的手,
爱,你跟着我走;
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
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
你跟着我走,
我拉着你的手,
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
“”“”“”
偶然“”“”“”
第4章、徐志摩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诉求
徐志摩是一个吸纳了中西方文化精华的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诗歌有着精湛的素养;同时,他的诗艺深受西方诗学的影响,具有着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观照,明显地呈现出现代主义倾向。他用充满现代气息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古典意蕴组成有机整体,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诗歌、散文等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中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徐志摩散文从写作触点、语言特点、意象选取、行文方式等方面都显现“跑野马”风格的特性,充满野马般狂野的禀性和张力。而他的散文也显示出与诗、小说相渗相融,闪耀自由的个性风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他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理想追求为原料,创作出大量优美的散文,开拓出白话散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新诗出现于中国诗坛后,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尝试集》公然与传统决裂,尝试新诗的出路。《女神》焚烧了一切旧的传统格律,唱出了“五四”精神的最强音。这时期的白话诗摆脱了已存在两千多年的旧诗的羁绊,然而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体式。正在这新旧交替之际,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的主张就应运而生了。他们主张“创格”,要发现“新格式、新音节”,努力探索中国诗歌发展的道路。
&在诗歌方面,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倡导新诗格律化。就诗自身发展而言主要是对五四以后走向极端的散文化的自由诗反拨,纠正了人们对新诗的不正确认识。新月诗派诗人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使新诗由散漫趋向严谨具有了规范的形式。徐志摩的创作实践在诗歌音乐美方面最突出,可以说他对新诗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诗的音乐美的建立。
&&&&&&4.1、白话散文艺术表现力的开拓
徐志摩的散文呈现出诗化特征,。在文体上具有明确性和自觉性,在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节奏,以及意象、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表达上,又带有明显的诗化特质。徐志摩的“诗化”散文在当时的文坛上自成一家,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拥有灵活柔软外壳的徐志摩散文言语方式、情感跳跃,是诗歌的变形。特别是《婴儿》、《毒药》、《想飞》等皆可算得上是散文诗的正宗。徐志摩的散文虽不似诗歌
“分行的书写”,但形式上采用了诗歌特有的句法和文法。长句与短句的交叉叠加,感叹词和疑问句的随意穿插,感叹句的回环往复,以及多种标点符号的散用衔接,使他的散文在形式上和神韵里无形中被切割成多重意境,散文也随之呈现出多重奏的主题。以致于在鉴赏的过程中频频出现错觉:读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得到的却是一首好诗的回味与感叹。
徐志摩的诗化散文也可称得上是散文与诗的杂糅,在文中他善于将诗歌穿插其中,在视觉和审美冲击上造成散文诗的效果,既拓展了散文的意蕴,又使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从阅读中获得诗与散文交叉共赏、互文同构的双重愉悦。
《落叶》中《毒药》《白旗》《婴儿》三篇散文诗的引入,使得整篇文章的核心都被集中在这三首诗中。作者用诗性化的语言,激动嘹亮的嗓音鼓动现场的听众,抛弃时髦的悲观主义,用人道的同情合成强有力的绳索来弥补已经破烂的社会大网,《我所知道的康桥》、《迎上前去》中的短诗,《拜伦》、《天目山中笔记》中的古诗,在散文中发挥着阶段性的总结和领起功用,增强了情感的包容性和含蓄性,使散文置于诗歌的衬托之下,以有限来表现无限,以无限来凸现有限。
&在《曼殊斐儿》这篇散文中,更多地流露出徐志摩散文的异彩,字里行间,疏密有致,长短相依,无拘无束。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与散文的结合,而且体现了散文与小说的结合,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徐志摩运用文学语言,&创造了诗的意境,真地生动地再现了曼殊斐儿这一中心人物形象,透过诗人细腻地刻画,描绘了人物的真善美,&实现了散文的真实性和小说的典型性有机结合,拓展出深广幽远、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闪耀着美的光华。
4.2、新诗音乐美的建立
中国现代白话新诗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出现过众多的流派和众多著名诗人。但论诗歌在音乐美方面最突出的诗人,就非徐志摩莫属了。徐志摩对新诗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诗的音乐美的建立。他说:“诗的真妙处不在于它的字义里,却在它不可捉摸的音节里。”“诗的灵魂是音乐的,所以诗最重音节”。徐志摩把诗看作一种艺术,强调诗人的独创性。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在《诗刊放假》中曾经表明了自己对于格律诗的看法:“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他的血脉的流动,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明白了诗的生命是他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字句的排列有恃于全诗的音节,音节的本身还得起源于真诚的‘诗感’。再拿人身作比,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
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我们归纳如下: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闻一多先生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一)真情流露,口语作诗,将白话文字的音乐质素解放出来。
&&&&徐志摩把自己比作是呕血不住口的“痴鸟”,凭着青年的血性,吟唱着多情的诗句,陶醉在所谓“诗化”的生活里。他很少会苦心经营辞藻,雕琢词句,而总是将心头的情感直接喷入诗中,凝聚成明媚清丽的诗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造作,而潇洒淡远,自然天成。如: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徐志摩《偶然》一诗的片段。“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么坦率直挚,这是发之心底的声音,却不是用诗的语言,而是用口语,可那么优美动听。第四行似乎很不经意地变换了句式和语调,节奏自由;末尾“掉”字,在轻读的ao韵上悠然抹去,不留一丝余音,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显然,强烈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已经成为表情达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徐志摩的喷薄充溢的感情,不仅是他诗歌内容的基础,也是诗人所以能不懈地探求现代新诗形式美的原动力。他自谦地说过:“我的笔本来是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一多的严谨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达任何细密的功夫。”事实上徐志摩不仅在“追随”,而且更在开创。诗人能将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轻而易举地把白话文字中的音乐质素解放出来,让诗情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他不仅常常把口语插入诗中,有时竟全部用口语作诗,同样能创造出浓郁的音乐效果。如他的《残诗》中:
&&&&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滑,赶明儿,唉,
&&&&&石缝里长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霉!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养着鱼,真凤尾,
&&&&&&可还有谁给换水,谁给捞草,谁给喂?
全首以口语缀成,每行作五顿或六顿划分,节奏基本整齐;第七行的后韵脚排列颇似我国北方的“信天游”和“爬山调”,也和西方的所谓“英雄偶韵体”相&似;两行换一韵,每行押韵,音韵和谐,富有变化。大量“儿”化音的运用,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调圆转,琅琅上口,字字如珠。同时,“儿”化&音使某些词语的韵母发生变化,从而使语流更富旋律性。
&&徐志摩还大胆尝试开发方言的音乐质素。他有一首用硖石土白写的诗《一条金色的光痕》,诗中大量运用入声词语和全浊声母的词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吴方言风味。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不少俚语,音韵别具一格,乡土气息极浓。
徐志摩有些诗句,是直接借诗中人物之口说出的,有的诗甚至全部以人物道白或对话构成的。如《叫化活该》、《谁知道》、《太平景象》等等。采用这种形式,除了更形象、更生动外,当然也更注意到诗句的口语化。但即使是用最平白的口语,诗人仍十分注重其音乐性表现形式。
徐志摩从白话中寻找音乐美的笔触,还直接深入到最底层人民的劳动生活中。诗人不是音乐家,却天生具有良好的乐感。一九二四年夏天,诗人住在庐山小天池。“每天早上太阳不曾趋散雾气,天地还只暗沉沉的时候,民工们已经开始工作。”诗人用灵魂的悲声记下了这曲《庐山石工歌》:“唉浩!唉浩!”的呼号“一时缓,一时急,一时断,一时续,一时高,一时低,”反复低回,深沉悲壮,诗情就在这磅礴的节奏中跌宕起伏。
徐志摩善于通过平白的语言创造诗歌的音乐美,这不仅使他的诗充满了自然生机,也大大扩展了白话新诗的艺术领域;他从口语,特别是从方言和劳动人民生活中发掘诗歌音乐美的探索和尝试,无论是作为新文学的进步诗人,还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是难能可贵的。
&&&&&&&&&&&&&&&&&&&&&&&
(二)徐志摩善用富有音乐表现能力的语言形式。
&&&&&他的诗几乎都离不开双生、叠韵词和叠字。这些词天生就有乐音的音响效果,声母和韵母的交替或重复,构成语音的回环之美。因此,历来的诗人喜欢用它们来点缀自己的作品。如:“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月下雷峰塔影》),连用四组叠字来描写景物,言简意丰,其中不仅有“情”
“意”“景”的容量,还有丰富的音的容量:四组叠字节奏相同而音色各异,都为平声而分阴阳,有统一也有变化,有连贯也有顿挫,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诗人在运用这些动听的词语时,下了一番功夫。他常常把几种不同音响效果的语音糅合在一起,却很难看出他刻意求工的痕迹。诗人常常在他特有的想象中逍遥,在艺术的空际里遨游。
徐志摩喜欢用富有音乐表现力的词语押韵,象《我有一个恋爱》共25行,其中就有“明星”、“晶莹”、“神明”、“黄昏”、“神灵”、“容忍”等双声、叠韵和近韵词作韵脚,并以高亢明亮的平声词为主,构成了十多处双字尾韵。比起用一般词语来押韵,它们的节奏更鲜明,旋律更丰富,音韵更完美。
可见,富有音乐表现能力的语言形式,或者不妨称音乐化语言形式,在徐志摩的诗中,已经被运用的十分灵活自如了。诗人常常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将各种音乐化语言因素有机糅合起来,时时体现出创造的光彩。
如《为要寻找一颗明星》,仅ABBA的叠句和反复重唱式的“建筑&结构”就能给人以凝固的节奏和旋律感。又如《再别康桥》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视觉形象是流动的,甚至不用读,看上两遍就会有音乐的体味了。“轻轻地”这支主旋律在字里行间反复出现,尽情地咏叹着,把一片惜别留恋而又飘逸潇洒的神态微乎入微地吟唱出来,勾起读者神秘而丰富的想象。
这些音乐化语言形式作为语言文字内含的音乐质素的外在表现,在徐志摩的诗中大量出现,使诗歌的音乐意味明了;又由于艺术的通感,读者甚至可以通过视觉发现其中的音乐特征。
&&&&&&&&&&&&&&&&&&&&&
(三)徐志摩诗歌表现独特语言音乐形象,达到语言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
诗歌是可听艺术,因为诗歌都是可以演唱或朗诵的。所以,诗人也可能将音乐的审美效果从诗文中开掘出来;同时,诗歌的音乐性又根源于语言文字的内含质素,所以大部分诗歌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但是,有些诗歌作者往往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无意从语言形式上探求音乐质素。因此,他们的作品之于音乐性,则还是一种不自觉的流露,往往只有零星的“音响”片段,当然称不上音乐美。
什么是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美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即指此与彼的调和统一。抽象的音响不是音乐,只有当有机的声音织体反映内容表现感情时,才构成音乐。因此,诗歌的音乐美应具有以下两个层次:1.语言音素的组合,具有形式上的节奏感和旋律性特征;2.上述特征与诗歌内容感情的完美统一。由此看来,音乐美并不等同于节奏和旋律,而是更高一级阶段的审美客体;同时可见,音乐美是诗歌艺术较难企及的高度。
&&&&然而,徐志摩善于调动多种手段,在统一中求对比,恰到好处地展现其精妙绝伦的构思,表现其音乐美的艺术技巧纯熟洗练,令人惊叹不已。《云游》等作品,其音乐化语言形式的系统性也很突出。在他的作品中,音乐化语言形式并不是用作点缀和装饰的零星因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语言音乐形象)对另一个整体,另一个系统(语言文学形象)的全面渗透和融合。
从徐志摩诗歌总体来看,各种音乐化语言形式结构常常具有各自的形象含义。&例如“典型音型”的反复突现所展示的往往是具有不懈追求精神的艺术形象,如《快乐的雪花》、《去罢》等。以顶真、联珠等方式构成语音中的切分节奏的,则常常用以展示抒情主人公感情流动的无法抑制的潮绪,情味极浓。
此外,诗人还运用各种富有建筑特征的叠句,部分借助视觉树立起来的语言音乐形象,往往是深沉的思索的。如《再不见雷峰》、《苏苏》等。以上音乐化语言形式大多是显而易见的,具有明显的音响特征,也有一些是要反复体味的,但却都是具体可感的。它们虽然要通过诗歌内容,才能表现主题情感,但当某一特定的音乐化语言形式结构被多次用来配合一定的文学形象时,这种原本抽象的语言形式便通过经验和这个形象结合了,并且在诗人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于是,抽象的音乐化语言形式才可能上升为具有独立意义的音乐美。
&&&&例如,利用典型的音乐化语言结构,造成富有特色的节奏型和旋律线,并使它象乐曲中的主导动机一样,在诗歌中不断再现,不断强调,从而使语音形象趋向完整,同时达到与诗歌内容情感的融合。在《快乐的雪花》中,“飞飏,飞飏,飞飏”三组阴阳交替的平声词紧紧相连一气呵成,旋律线高亢明丽,充满变化的活力;节奏轻盈热情,始终如一。这个“典型音型”干脆有力,顿挫分明,用它来表现与旧世俗决断的魄力和追求理想生活的狂热心态是十分合拍的。可以看出,徐志摩诗歌语言音乐形象完整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化语言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过程。
&&&&在徐志摩的诗中,一定韵式处理,也能得到独特的语言音乐形象。往往是一些极其细微的语音因素,一经诗人捉住,便处理的十分精湛,如他的《月下雷峰影片》。全诗前6行的尾韵分别是:影、云、影、心、影、鳞,后鼻韵和前鼻韵交替修饰诗行末尾;同时,凡后鼻韵都为仄声,前鼻韵均是平声。这就使相邻两个诗句在韵律的归结处出现或暗或亮的差异,致使全诗在每一行都变换一次音色,整个诗情也随之开合,节奏柔和缓慢。意象在对比中相互交织融化,忠实地传达诗歌情感的信息,音乐形象不仅完整,且饱满而具有立体感。在诗魂编结的梦境中,黑夜、塔影、月彩、波鳞都被洒上了神奇的乐音,达到一个情、景、乐交融相生的完全的梦境。
&&&徐志摩诗歌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几乎没有两首诗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他的不少诗都能借助一定的格律,表现较为鲜明的语言音乐形象,而且常常有出人预料的独到之处。
可以说,以语言传达诗歌主题情感,以诗歌内容为语言音乐形象标题,以诗歌语言为节奏和旋律作注,使音乐化语言形式由抽象而具体到与情感同等的地位,这就是徐志摩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兼采中西之长,不断探索与实验,注重对艺术形式的追求,敢于打破一种格律并去寻找另一种束缚,努力向英国诗体借鉴,创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新格律诗,对于新诗朝格律化和民族化的方向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也着力探讨徐志摩在新诗上的实践与创新,诗歌音乐美得建立是他突出的贡献。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独特韵味。作品体现了诗与散文、小说的结合,三者相渗相融。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增强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自我思想情感的剖露、哲理与真情的融合、散文的音乐性和诗化,是徐志摩散文艺术的突出特色。本文在散文创作研究中,主要探索其作品中展现的内心世界的自由观,以及对现代性的诉求。
&&&作为新时代的诗人,徐志摩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理性自觉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同时又对现代文明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咏唱着抒情的牧歌,他的诗文总是离不开爱与美与自然的主题。徐志摩的思想力量来自爱、美、自由,其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对他的文学创作乃至一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也探求徐志摩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分析其对徐志摩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徐志摩艺术心灵的深处,埋藏着一个理性化的“自我”。他的作品所代表的是现代理性的文学观。以理性精神为中介,将个人的自醒与理想信仰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作品中对现实的感知和人性的思考较深刻,表现出他政治诉求及社会理想前后的变化。本文在浪漫诗人形象之外,也通过作品分析展现徐志摩“入世”的一面。
&徐志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诗歌和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财富。在诗歌、散文等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经典的爱情篇章,为中国爱情画卷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他对自由和理想不懈追求,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法,为封闭的旧中国打开一扇自由之窗。他的人生呈现树立了一个二十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的典型。
【1】&韩石山.徐志摩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见《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参见邵华强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乙种)徐志摩研究资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徐志摩.徐志摩全集[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
【5】&赵遐秋,曾庆瑞.徐志摩全集[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6】&陆耀东.徐志摩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7】&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新诗杂话·诗的形式》
【8】徐志摩《自剖》,&见《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9】胡适《追悼志摩》,&见《新月》4卷1期。
【10】王攸欣.论中国新诗诗人群的创作[J].中国文学研究,1995(2).
【11】&黄宇.徐志摩的自然观探析[J].作家作品研究,2003(3).
【12】黑格尔《美学》,&第二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3】徐志摩《致陆小曼》,见《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4】&陆耀东.评徐志摩的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2).
【15】徐志摩《西湖记》,&见《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6】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见《徐志摩全集》第三卷,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7】徐志摩《爱眉小札》,&见《徐志摩全集》第五卷,&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8】&陈西滢:《西滢闲话·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
【19】&陆耀东.评徐志摩的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偶然 徐志摩 创作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