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敲钟是颠峰 不会很久

盘点!那些国际科技巨头都是怎样步步死亡的_自媒体_砍柴网
盘点!那些国际科技巨头都是怎样步步死亡的
跨国公司纷纷倒下,芬兰手机巨头诺基亚品牌消失,占据10多年全球PC宝座之王的惠普也宣布放弃出售了PC,而摩托罗拉在被谷歌收购后,又被卖给了联想……这些昔日巨头一旦进入...
跨国公司纷纷倒下,芬兰巨头诺基亚品牌消失,占据10多年全球PC宝座之王的惠普也宣布放弃出售了PC,而摩托罗拉在被谷歌收购后,又被卖给了联想&&这些昔日巨头一旦进入颓败期,无论怎么挣扎,都很难重回巅峰,而当移动大潮来临时,那些未来得及转身的跨国公司,正在以不同速度逼近死亡的边缘线。本文通过梳理出这些由于没有及时跟上移动互联步伐,逐渐遭到淘汰的跨国科技公司,希望读者从中得到一些反思。
有一个铁律,一个巨头一旦进入颓败期,不管怎么挣扎,都很难重回巅峰,大部分公司死在了挣扎的路上。因此,英明的管理者都会将公司保持在上升期,一旦开始下坡,那么完了。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诺基亚挣扎过,用Lumia与安卓对抗,死了。摩托罗拉命运类似,也对抗过,死了。数码摄影时代,柯达也对抗过,死了。
判定下一个是谁?只要看哪些公司处于颓废期就行了。它们是谁?索尼、微软、黑莓、雅虎、惠普、英特尔...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主营业务正被新的业务代替。
那么几年后,它们的名字,会不会也出现在死亡榜单?
2014就这么无情地停在了最后一天。回看这一年,科技圈博人眼球的招数依旧如故,阿里、京东、陌陌,企业扎堆上市,跨界,黑马逆袭。这一年,无论精彩还是遗憾,巨头们、黑马们也都将或主动或被动地踏上另一新起点。
不过,就像那位财经女记者的&辜负了这一年&,移动互联打晕了那些未能及时转身的跨国科技公司,他们正在以不同的速度接近死亡边缘线。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诺基亚莫属。这一年,微软在诺基亚Lumia系列上砍掉其 Logo之后还嫌不过瘾,还要逐步放弃其功能机业务,诺基亚品牌就这么消失了。
让我们欷歔的是,面临类&诺基亚&境遇的跨国公司并不只一个,占据10多年全球PC之王宝座的惠普终于放弃了PC,摩托罗拉在被谷歌收购后,又被卖给了联想,柯达又是破产又是重组......
看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巨头纷纷陨落,你难免也会惆怅吧?没落的原因无外乎缺乏创新,因循守旧而没有跟上移动互联网的脚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残酷和有趣:机会有时候就摆在你面前,但转身却并不那么容易。
那么,这些昔日英豪是如何步步走向迟暮?i黑马将为你梳理出这些由于没有及时跟上移动互联步伐而逐渐遭到淘汰的跨国科技公司,你是否从中得到了深刻反思呢?
No.1诺基亚:年度最绝望奖
死亡标签:微软宣布斥资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及其专利组合,之后,微软不仅吞噬了Lumia系列,就连其功能机也不想放过。
巅峰时刻: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市值曾位居全球上市公司之首、盘踞全球手机市场40%的份额。
死亡速度:5颗星
死亡原因:2007 年,iphone问世的时候,诺基亚依旧对塞班系统恋恋不舍,超级机型推出缓慢,其高官错估了行业趋势,低估了移动互联网的颠覆性。 当苹果手机横扫全球后,诺基亚终于醒悟,然后却选择了来自微软的埃洛普出任CEO,在他带领下,诺基亚智能手机不赶紧抱住安卓的大腿却找难兄难弟 windows系统。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都知道如果想翻身做老大,就要做平台或布局生态系统,收购是一个捷径。然而在诺基亚的收购中,无论是巨资收购德 国地图软件公司Gate5,还是美国数字音乐专业服务商,都证明不是令其足以翻身的选择。
No.2 摩托罗拉:年度最颠簸流离奖
死亡标签:在谷歌花费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联想又从谷歌手中接过了摩托罗拉移动,而2014年摩托罗拉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只有区区2%。
巅峰时刻:世界通信三巨头之一、全球第一款商用手机、第一款GSM数字手机、第一款双向式寻呼机、第一款智能手机、第一个无线路由器.。
死亡速度:4颗星
死亡原因:摩托罗拉的没落就是从狂妄自大开始,因为狂妄自大导致决策失误,在面临前后不一致或者对己不利的决策信息时,否认企业因为外部威胁或内部瓦解而陷入危局的可能性。他们认为自己的技术优势可以包打天下,往往就陷入&技术创造需求&的幻觉,没有发现技术供给已经超过需求,竞争基础已经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 更应该重视客户需求。
No.3 索尼:年度最会亏损奖
死亡标签:业绩几乎连续亏损7年,本财年亏损额仍持续扩大,预期亏损额提到了近4.5倍。
巅峰时刻:拥有消费电子产业中最齐全的产业链、独创风靡全球的晶体管收音机、随身听、平面电视WEGA产品。
死亡速度:4颗星
死亡原因:索尼战略决策严重失误当是数码录放机(DVD)规格之争。为了争夺数码录放机市场,索尼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音视频网站大量出 现,市场对数码录放机的需求则不断萎缩。之后的索尼,基本上创新匮乏,守着品牌老本过活,开发的新产品也总是落人一步。这和典型的日本企业管理不无关系, &独裁&式CEO,领导方向错误整个企业就很难翻身。现在索尼盈利一半来自事业,老本行早已经名存实亡,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公司。只想说一句,在 这样的困境下,索尼你到底拿什么来复兴呢?
No.4 柯达:年度最因循守旧奖
死亡标签:柯达破产,一年后,申请退出破产保护,进行公司重组。
巅峰时刻:占据全球2/3市场份额的胶卷之王、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照相机生产者
死亡速度:4颗星
死亡原因:在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的状况下,却因此丧失了应有的创新和控制能力。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为了确保自己在传统感光胶片生产企业的龙头老大地位,人为地搁置了数字照相专利技术,从而导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
No.5 雅虎:年度最被遗忘奖
死亡标签:Google、Facebook等网站逐渐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壮大,自己却迷失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的大潮中,与昔日的王者宝座渐行渐远,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
巅峰时刻:全球互联网企业领头羊
死亡速度:4颗星
死亡原因:自创立之初,雅虎以高估价在市场上收购了太多的创新企业。但是如何将这些企业整合到雅虎当中却是一件难事,这也使得雅虎内部出现太多不相关的业务。丧失技术 追求,雅虎放弃搜索引擎Inktomi,选择Google为自己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这时的雅虎似乎依然认为并不需要自己的搜索技术。
No.6 黑莓:年度最自我奖
死亡标签:在全球市场份额跌至1%,固守带有键盘的直板手机,不断在寻求出售与自救中挣扎,将研发的重任托付给了富士康。
巅峰时刻:最安全的手机、首创主屏电邮通知、占据美国市场半壁江山
死亡速度:4颗星
死亡原因:黑莓的产品基本上是被忽视的,因为它依然坚持在其设备中采用物理键盘、小屏幕和标准软件。在键盘越来越不相关的今天,它还是固守带有键盘的直板手机。当全球化席来之时,新兴市场崛起,黑莓却端坐发达市场,没有顺势而为,抢滩新兴市场的战略安排和实际行动。
No.7& 戴尔:年度最孤注一掷奖
死亡标签:戴尔私有化,从纳斯达克退市中断了25年上市路,成了科技股的弃儿。
巅峰时刻:戴尔模式(直销模式)、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
死亡速度:3颗星
死亡原因:戴 尔公司由于未能迅速适应移动网络和云计算两大科技趋势而陷入困境。为了扭转公司所处的不利局面,迈克尔&戴尔孤注一掷,并拿到巨资使戴尔公司私有化,从而 规避监管机构的审查和投资者的监督。与私有化同步进行的是戴尔业务转型,在转型企业业务上,戴尔也比竞争对手惠普、IBM落后一步。
No.8& 惠普:年度最被CEO拖累奖
死亡标签:做了10多年全球PC之王的惠普放弃了PC业务,分拆成两家公司:惠普企业公司和惠普公司。
巅峰时刻:产品线最长、业务布局最广、解决方案最全的IT巨头,全球最大打印机设备供应商,全球最大的PC设备制造商。
死亡速度:3颗星
死亡原因:2011 年,惠普CEO李艾科宣布将放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并考虑出售其年营收达400亿美元的个人电脑业务,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大风口。当时IBM弃PC而去 时,而惠普则通过强化PC业务自救,又错失了转型的大好战机。事实上,惠普很早就提出移动生态圈战略,但最终在移动业务上终无建树,这和惠普一直陷入人事 地震,CEO换来换去不无关系,而且惠普还把WebOS这个离互联网最近的产品都亲手葬送了,摊上一个不给力的董事会,夫复何言呢。
No.9 微软:年度最悲情奖
死亡标签:苹果公司仅靠iPhone获得的收入比微软所有产品加在一起的收入都多。
巅峰时刻:PC操作系统的王者、办公套件的统治者
死亡速度:2颗星
死亡原因:当 苹果推出iPhone手机时,鲍尔默还嘲笑着说,&iPhone没有机会在市场中获得很多市场份额&。微软对Windows和Office的过度忠诚屡次 导致自己未能迎合新兴技术,没跟上步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考虑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的忌讳之一,微软却一再犯这样的错误。虽然仍然可以凭借 Office、Windows和Xbox 360赚取利润,但是已经缺乏对消费者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可谓悲情色彩极浓。
No.10& 英特尔:年度最失落奖
死亡标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竞争对手ARM在手机芯片市场上的份额可以占到90%以上,英特尔既要面对PC领域的营收减少,又要面对移动领域的成本巨额增加。
巅峰时刻: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死亡速度:2颗星
死亡原因:在过去的20年中,出货量是英特尔重要的商业基础,它凭借庞大的出货量来摊薄研发投入并保证利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模式不受用。在PC领域,英特尔选择微软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合作,以至于英特尔在初进移动领域时,首选的是与Windows Phone合作。同时,在手机厂商的选择方面,也只是对少数的企业开放。在移动终端领域,更容易取胜的是开放而非封闭。如今,&ARM+Android& 近乎把英特尔逼向了死角,ARM在手机芯片市场上的份额可以占到90%以上,曾经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如今何在?
点评:想要复制成功的模式绝非易事,而衰败基因的繁殖力却那么容易。曾经辉煌的企业走向衰败可能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 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只是对于一家正在受到崇拜的企业而言,跨越自豪与自满之间的微妙界限是多么难以察觉。正是如此,企业更应谨记即便你庞大如大象,也要学会跳舞,吐故纳新是你唯一的选择。
纵观这些昔日的科技巨头,他们从巅峰到颓废,其实大多都是一瞬间的事情,面对主营业务的急转直下,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最主要的还是缺乏创新意识,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最后,当危机来临时,再寻找救命稻草却为时已晚,这些大型跨国科技公司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
版权建议:
联系电话:400-
官方客服QQ:
微信公众号:ikanchai导言:传统报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国外,大型报业机构被收购的案例时而有之,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
8月07日 观点(微信号 iLoveDoNews)
又一重量级收购案例达成,亚马逊CEO贝佐斯以个人名义2.5亿美金收购华盛顿邮报。对于这个价格,网上唏嘘一片。曾服务于传统媒体的搜狐视频首席COO刘春更是直为华盛顿邮报不平:世界数一数二的报纸,就值这点钱?
同样认为“卖亏了”的,还有IT评论人葛甲,“”。
华盛顿邮报到底值多少钱?外界无法评估,但其在过去六年来营业收入锐减44%,该报最近发布的一项财务信息显示,2013年前六个月,运营亏损额为4900万美元。不难看出,这份享誉世界的报业巨头已经没落了。
【这只是贝佐斯个人的投资行为】
先来看看这次收购,中国日报发文介绍了此次收购的相关细节,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此次收购是亚马逊CEO贝佐斯的个人行为,与亚马逊并无关系。
2、到现在为止,报纸只是换了老板,员工并无变动。
但若将此次收购只是理解为贝佐斯的投资行为,那未免太过简单。回顾贝佐斯曾经的投资案例,Google、Twitter、Uber等如今引领行业的公司都在其中,日趋没落的传统媒体显然不应该出现在这份名单中。
【究竟是为什么让他砸下这2.5亿美金】
首先,要从华盛顿邮报自身说起。张亮在知乎问答中用一句话准确的道出了华盛顿邮报的核心价值:它属于优质内容公司。
“是地位仅次于《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全美国前三的大报,曾独揽八个普利策奖项。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再次,虽然是个人收购,但最终该报将服务于亚马逊平台。亚马逊需要一个媒体平台生产内容,与其销售平台打通,形成内容的生产售卖一体化。
去年贝佐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已经对此进行了说明:“我们发现人们愿意在平板设备上付费阅读报纸。未来平板将会进一步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很快每家每户就会有多部平板设备。这会成为惯常的现象。这些趋势也会强化报纸的地位。”
最后,即使前面的两点都不存在,拥有一家权威媒体的话语权,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总不是坏事。在国内,腾讯对每经的参股,也证明了这一点。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怎样融合】
互联网公司对传统报业的收购,往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用互联网的模式与思路去改造传统报业的僵化思维,若融合恰当,可为传统报业带来新的转型机遇,赫芬顿邮报就是成功的一个案例。而另一方面,若不能融合传统报业独有的特性而盲目套用互联网思维,那结果更为可怕。
收购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贝佐斯将会以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赋予这个在亏损边缘挣扎的传统报业机构。如iDoNews 作者吴国辉所言:“像《华盛顿邮报》这样一个优质内容的媒体品牌,贝索斯这位互联网领军人物会赋予它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使它得以“拯救”,这对整个报业都是极其重要和有参照意义的。 ”
对此,?或是如他所说,这将是未知的领域,需要实验。
Tags: ,,,.
— iDoNews @ 10:02 am
近日,。首批上架的电子书有 22541 本,其中提供免费下载的书籍约为800本。几乎覆盖所有图书销售内容,包括多款畅销书,折扣从3折到8折不等。同样在今天上线的还有 iOS 和 Android 平台上的 Kindle 阅读应用。传说中的 Kindle 系列阅读器没有出现在产品阵容中,亚马逊在书店页面中也未提及。
据观察,购买 Kindle 电子书需要首先下载 Kindle 阅读应用,但国内的 Kindle 账号不能与美国账号互通。所以在中文阅读器里购买的电子书,并不能推送到国外购买的Kindle阅读器之中。国内用户可以使用国内银行卡或信用卡;亚马逊礼品卡;支付宝、财付通及首信会员帐户;带有 Visa,MasterCard, JCB, American Express 标志的信用卡购买电子书。十分方便。
听,iDoNews:
第一:欢迎 ,希望能给国内数字阅读市场带来新的活力。第二: Kindle 入华一样会面对国内的数字出版现状。第三:国内图书数字化、国民人均阅读量、优质内容的产生等问题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汉王书城总经理)
Kindle只是个载体,本质是电子出版,这才是大势。但出版行业在中国是有准入限制的行业,并且形成了垄断利益,自身很难变化,外来者又很难进入,所以对亚马逊的努力持谨慎不乐观的态度。与之类似的是广电行业,同样是垄断利益,同样是意识形态大于技术创新。——(中国头号Bloger)
我还是认为现在亚马逊(便于区分,以下亚马逊中国简称“亚马逊”,亚马逊美国以英文 Amazon 称呼)不会有太大的作为。至少不会形成 Amazon 在美国的那种压倒性优势。如果说图书来源,恐怕亚马逊和老牌的当当和京东相比并无优势。是的,由于版权法的限制和翻译的问题,就算,它不太可能直接将 Amazon 庞大的书库直接借用过来形成优势。虽然当初卓越亚马逊涉足图书市场已经很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自然地说服出版社将纸质书转换为电子书。所以,在中国电子书这个特定的市场,亚马逊也得老老实实地一步步来。如今亚马逊推 Kindle,最大的可能也许是引入了鲶鱼效应。换言之,它的进场应该让老牌的当当和京东意识到狼已经到了门前。如果不能在电子书上抢占先机,他们就可能失去将来。
这里比较有趣的是汉王、盛大 Bambook 等老一批电子书厂商的反应。目前为止他们似乎没有怎么给出回应。但就我个人而言,它们也应当有所警觉才是。和它们相比,Amazon 最大的优势无疑是内容,这恰恰是它们最大的短板。其中汉王无疑首当其冲,因为它自己的内容最贫弱。盛大或许好些,但它旗下的图书基本上只涵盖了网络小说,内容未免过于单一。当然反过来说,盛大这种格局也有优势:它已经积累了一批网络小说读者群,这批读者应该不至于迅速转向。但是像我这样不太看网络小说的用户,可能就不再会涉足它们的领域。这对盛大扩展读者群不利。相比之下,恐怕亚马逊对已有的网上阅读提供商(、字节社、多看)等更容易形成现实的威胁。这也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就财力和人脉而言,这些企业和亚马逊恐怕很难相比。这就类似于当年微软和 Netscape 在浏览器市场上的搏杀一般。当当之类的老牌厂商或许一开始还不见得会进入该市场,因为它们的真正主业还是纸质书。但在亚马逊的刺激下,它们也许会拼命进入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微软和巴诺书店的合作。其他外国公司是否会见猎心喜?很难说。这个还是留给行内人士解答吧。——(微软iOS开发工程师)
数字阅读的盘子很大,我在意的是和中文在线的合作,数字阅读的市场首先是集体市场,中文在线在这里积蓄了十年了。另外就算 Kindle 来了,也要应对中文书籍的授权出版,加工费用等问题,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它不适应的还有国内混乱的盗版情况。国内的既得利益者也不会那么容易松手。还有个问题就是终端普及率的问题。 Kindle 客户端的体验并不算好,不适宜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国内做得好的电子书客户端很多,比如多看。 Kindle 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文轩九月数字图书馆产品经理)
一位前亚马逊人士向腾讯科技表示,像iPhone入华需要通过审批一样,Kindle入华也需要两方面审批,一方面是来自工信部的入网许可证,另一方面由于Kindle还在运营图书内容,需要通过版署审批。——腾讯科技
亚马逊中国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说,好不容易 Kindle 商店上架,结果只能在 Kindle 阅读软件上看,不可以用 Kindle 看那些书。这样的进步有当没有。——(热心iDoNews网友)
第一时间使用了 Kindle 的电子书商店,购买了三本书,上手体验了一下,从找书都购买到阅读,整个流程快捷简便,阅读舒适。而且跟字节社、等正版优质阅读发行商店相比,某些书的价格远低于他们。亚马逊看来要改变中国的出版业了,而不仅仅数字出版了。受此事情影响, Kindle 出货量大增是必然的。它书籍的价格很有竞争力,某些书籍只是多看书城的一半。个人感受, Kindle 即将改变中国的出版行业。两年不能再多。——(手机之家资深玩家)
Kindle 在电子书领域最大的优势是其体验不错的硬件阅读器终端和丰富的图书资源,而目前对中国用户来说只能通过iPhone/iPad/Android来阅读 Kindle 电子书,同时中国用户还没有养成为数字内容的付费习惯,这块市场不太好做,而且竞争激烈,亚马逊具有平台、渠道、内容和终端等多方面的优势,如果未来在内容整合和终端入华上有所突破,那很可能会在市场上处于领先优势。——(知名IT独立博客作者)
我觉得这对国内消费者肯定是好事。竞争是科技最强的推进剂。在电子阅读市场上,现在虽然已经有京东、当当、多看、字节社等一系列的公司在做电子阅读,亚马逊进来的时间并不算早,但是它却是唯一一个有非常成功的电子阅读运营经验的公司,也是唯一一个有成功的电子阅读器的公司。所以未来电子阅读体验的优化是指日可待的。目前的这几家公司虽然都推出了电子书,但是体验上都有缺陷,京东的阅读器就不像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做出来的,体验很差,多看字节社体验不错,但是书的种类还是差很多的。亚马逊能把各方面都做到不错,未来还会较快的改进,所以其他竞争对手也会加快改进的速度的。目前来看,最大的受益者是消费者。对电子书厂商来讲,亚马逊的进入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未来必须要加快和出版社的合作以及用户体验的优化,否则很难存活。同一个性质的互联网企业,市场稳定后主要参与者一般只有三家以内,亚马逊是很难忽略的一家,现在电子阅读市场的问题解决了 Kindle 入华最大的障碍算是解除了,预计不久就会进入中国了。到时候硬件 软件的竞争优势是其他几家完全不具备的。所以其他的公司估计只能在三个名额中争夺其余的两个位置了。对于电子阅读的市场空间,我还是比较乐观的,虽然盗版问题在国内比较严重,但是因为小额支付的普及以及用户体验的优势,未来几年一定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当然,绝对数额近期可能还不会太大)。——(投行从业人员、知名互联网blogger)
Kindle 对出版业的冲击,因为本人从事是移动互联网行业和科技媒体行业,所以冲击一说,我很难准确描述,但以了解国内的出版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觉得不仅不会造成冲击,甚至可以说一场出版业的自我救赎。原因如下:传统纸媒的销售情况受到网络内容和载体的削弱,Kindle将会提供一个更强的渠道和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国内的电商整体涉足实体书行业是冲击传统出版行业的起源,在亚马逊之前已经有京东、当当等涉足,所以说,亚马逊入华是对出版业的冲击有点言过其实,真正会造成威胁是现有的电商平台的竞争对手。另外对于一个提供电子阅读市场的平台商家来说,提供的内容丰富程度和个性化的服务程度,是目前除了淘宝以外,我认为是任何一家国内公司都无法提供的。从长远来说,Kindle 更适合用户选择,而所谓的糟糕的用户体验,是完全可以投入解决的。总结而言,Kindle 的威力不会受到用户体验的束缚,何况这是容易改善的。——(WPDang主笔)
对于在各种设备上阅读正版书籍的人来说, Kindle 的支付,购买,以及书籍的管理储存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站购买来说延续了亚马逊的体验,还是不错的。——(机锋联合创始人 第九城市无线事业部投资总监)
纵观当前国内数字出版市场上,目前有包括多看、唐茶、豆瓣阅读、云中书城等竞争者,诸如当当、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也涉足这一领域。在内容提供方面几家也各有不同,比如多看基本上采用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更重视内容的新和快,豆瓣阅读基本采用与作家直接签约的方式,内容更精致和小众。未来数字阅读市场战场,不仅仅是内容资源的博弈,而是平台、渠道、内容和终端全方位之争,而亚马逊的优势在于全链条资源的整合——广阔的电商平台、庞大的用户资源、内容资源以及优秀的硬件体验,特别是多平台阅读的同步。去年底我们在采访多看团队时,负责电子阅读业务的多看副总裁胡晓东在谈到亚马逊带来的挑战时表示:“亚马逊没有对书进行精加工,它还只是满足‘有没有’的阶段,多看是做‘好不好’。一个赚‘渠道’的钱,一个赚‘形式’的钱。虽然亚马逊将来可能会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但同样会有精耕细作产品的市场空间。”不过对于整个国内数字出版业而言,亚马逊的到来或许不是“狼来了”——用户为数字内容付费的习惯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培育。——(ifanr作者)
,是不是意味着国内 Kindle 要开售了呢?说到阅读体验,除了纸质书还得说是电纸书。可惜来的最早的京东商城,越做越不开放,总想拿软件绑定你,声势浩大的汉王和盛大也面临着不开放的问题,不开放又没有强大的资源做后盾,发展是更越走越窄,倒是 Kindle 虽未入关却早已风生水起。——那个谁的包子(热心iDoNews网友)
我个人是很看好的。一方面我觉得电子书取代传统纸质书籍是大势所趋,而 Kindle 入华无疑会增加电子商店的选择,而且可以预期在不久的未来会有全球范围的更多书籍加入 Kindle 商店,这是目前京东当当等电子书商店完全不能比拟的;第二个方面,有利于打击盗版,很多时候之所以不太喜欢买某些纸质书籍是因为携带不便;第三个方面, Kindle 商店入华了, Kindle 平板还会远么?期待四强争霸。但是感觉 Kindle 读书软件不够完善啊,不如老版的iReader,设置项太少,不太符合所需。——(旗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
一个强力竞争者的加入,绝对是正面意义的好事。首先看了一下目前亚马逊上的书价,价格上很有优势。作为读者应该是第一个享受福利的。电子书市场的整体定价应该还有更多下调空间。PS:提到的价格对比主要是相对字节社、多看、豆瓣阅读的。这是纯主观的判断。正版电子书出版,一定要突出优质的阅读体验。所以个人没把京东、当当等电商当作合格的电子出版玩家。Kindle 阅读器还没有随之而来,不过还是乐观看好的。之前最大的障碍是电子书市场,亚马逊果然先搬开了最大的那块石头,那么阅读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下一步。PS:国内山寨 Kindle 阅读器的小公司应该日子不好过了。亚马逊多国帐号之间电子书籍同步,这个从技术、经济、政策角度稍微一想都是蛮大的一个难题。谨慎观望中。个人来说,因为在美国买的书其实不多,我完全不会介意将 Kindle 阅读器帐号绑定到中国而只将美国亚马逊购买的书籍保留在某个设备上的 Kindle App中。极端点,再多买一台 Kindle 阅读器专门用来绑定中国区帐号也未尝不可。也就是5、600人民币的投入,而功用来说至少是多了一个书架。谨慎乐观的期待正规的、足够大的电子书市场,加上极佳的阅读体验,能带来更多的阅读人群而从整体上提高阅读在普通生活中所占比重。再多想一步,有了更广阔的读书市场,最终也会带来更多的好书可读吧。走在了 iBooks 前面。某种意义上,可否看成 Amazon 对 Apple 的一次超越?——(程序员)
Kindle 商店进入中国的最大影响就是为中国的电子图书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标杆,让中国的电子图书市场,尤其是正版的电子图书市场有一个边界。不过,可以看到的是,这也让中国本土电子图书市场将会面临着一个临界点,是向 Kindle 电子图书商店的模式靠拢,还是自主创新,形成新的模式?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电子图书市场将会被清洗掉,国内的电子图书设备羊毛商也将会倒掉90%。直白地说,国内的电子图书厂商可以洗洗睡了。去淘宝看看 Kindle 的销量就明白了,后续 Kindle
阅读器的销量会有更大的发酵。——(China Daily网站运营人员)
短期来看,亚马逊 Kindle 商店主要是为了 Kindle 阅读器硬件入华而准备的内容布局,同时通过电子书发行也可增长其核心的图书业务营收规模。长远来看,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作家自出版电子书)才是吸引独家内容和作家加盟的杀手锏,但是鉴于大多数文化类外企(例如:贝塔斯曼)在国内水土不服的以往经验,业务恐怕很难在国内站稳脚跟,毕竟已经有盛大文学等类KDP业务的企业在市场上已形成垄断之势了。——(有趣岛动漫网主编,ACG制作人、作家)
我支持Kindle入华,短期内可能造成中国出版产业链问题的种种跟不上,学不来,甚至所谓的被动挨打,但从长远看,一种具备发展势能的,健康的生态链能够帮助市场净化环境,提升竞争门槛,推动行业自律。前提是中国产业所有参赛的队伍要有准备,要加强修炼。——(数字出版在线发起人)
短期内对中国电子书市场的冲击有限。第一,对于盗版、付费用户的培养,内容的积累等难题,亚马逊短期内不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第二,如果 Kindle 不能及时人华,亚马逊就少了【平台-内容-介质】这样一个统一完整的消费过程,影响。对于本人而言之所以选择 Kindle 是因为平台上已经用账户,无须重新注册;平台上电子书资源庞大;另外 Kindle 提供过绝不逊于其他设备的阅读体验。所以整个链条才是亚马逊的优势,如果想在中国电子书市场有所作为,完整迁移整个产业链并实现本地化才是王道。——Jason Kou(热心iDoNews网友)
个人认为 Kindle 商店入华对国内电子书有以下影响:1.市场成熟加快。亚马逊开售电子书,会使现在国内有电子书业务的网站加快步伐丰富自己电子书内容和完善自己的服务。2.市场最后应该会只剩下几个大的网站在继续做电子书业务。现在亚马逊只是出售电子书,还没进来。一旦亚马逊的 Kindle 阅读器进入,亚马逊的一整套从内容到终端的服务会提到高运营电子书的服务门槛,到时候没有一定的实力是做不了电子书的。3.对出版业的影响。这个影响有多大,就要看国家政策了。——(学生)
我觉得在中国 Kindle 实际上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影响不大,更大的印象是那些做类似产品的公司,如汉王这种,说 Kindle 的体验好,那是在美国,在中国,亚马逊的体验我还是比较怀疑的,另外是在中国单一的阅读的电子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还是个问号。——谭海浪(热心网友)
Kindle 来了,第一次见面就送上了正能量,作为深度用户,非常期待 Amazon 在华的表现:“以内容为王,数据挖掘为技术驱动”的公司将对高阶用户市场注入活力。Amazon App Store+ Kindle
Store,2013年将是洗牌的一年,那些单纯依靠渠道的应用商店将会被市场淘汰。——(互联网观察者)
电子书这块从你能在地铁公交上有多少人在阅览就可以看出来,看电子书的市场还是比较小众,但是这部分人群相对忠诚度比较高,也是 有质量的客户,做电子书的目的还是为了发觉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实现不难,主要是书源的知识产权和租赁的整合能力 ,从这点看亚马逊占据的是外国图书优势,而京东当当更适合本土,所以竞争应该不会太激烈,而希望外文书籍的读者从书本到网上还需 要一个教育过程,而国内市场相对来说就比较成熟了,这是我的个人意见!——(九州电商专栏作者)
期待早点把App和内容(影音)落地到中国。我的 Kindle
Fire 很久没用了,因为很多内容要用美国信用卡才能买。自从发现安卓上也有 Kindle
App,我连读书都直接用手机。——(完美世界北美分公司 研发总监)
您正在阅读的是iDoNews:
列位看官,如果您有关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请奔跑到新浪微博,私信 ,我们会不断对本文作出即时更新…
Tags: ,,,,,,,.
— iDoNews @ 1:38 pm
居然“不要钱”!
A品牌是广州一家化妆品生产商,主打除痘产品,颇受年轻用户欢迎,在天猫、1号店、聚美优品上,均是被追逐的明星产品。当亚马逊的招商人员找到A品牌的曹老板时,他也正在策划如何入住亚马逊。
此时,A品牌在其他各大平台上经营得已相当完善,销售额也让其他国产品牌羡慕不已。亚马逊也成了他继续扩张不能绕过的一个节点。
和亚马逊的入驻谈判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亚马逊认可A品牌的产品和口碑,A品牌也认可亚马逊一再强调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个“国际大牌”电商公司,他的平台收费甚微,几乎没有平台使用费以及押金,只在产生销售额之后,才会产生一部分佣金。连促销资源都免费。
不用花钱。看上去很不错。
“无处花钱”的纠结
经营了一段时间,曹老板发现,A品牌在亚马逊平台上的销售额没有了往日在其他平台上的风光——意想不到地低。
曹老板顿时有了危机感。他对亚马逊平台的销售额定了一个相当严格的指标,对公司中专门负责亚马逊平台的团队施压。
此后,A品牌的亚马逊销售团队,甚至曹老板自己,曾多次拜访亚马逊中国,希望能获取亚马逊更多资源。
负责与曹老板他们对接的就是当时负责招商工作的招商经理。经过多次面对面沟通,和每天多次电话骚扰,曹老板得出一个结论:亚马逊真的是一个“不要钱”的公司啊!
跟京东大不一样,在亚马逊,没有可以收费推广的广告位,没有竞价排名的推荐榜单,站内会定期不定期地策划一些主题促销活动,而活动上推荐的产品,也都是由该产品平时的销售额、好评率等指标来确定,不涉及推广费用。
如果一个品牌在亚马逊上的销量不起眼,那你很难在他的首页上抛头露面。这么做的理由是,确保推荐的商品都是用户想买的,用户体验很好的产品。
重点是,这些条款,他们遵守得相当严格。
亚马逊坚持,提供一个公平的机制,这种公平同时提供给各个卖家,以及客户,有利于提高卖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网站上很少做如天猫“双十一”之类的购物节,不急于通过一次促销来将销售额扩大多少倍。他们要做的是,丰富品类,天天平价,优质服务。
因为他们认为,在客户的“从众心理”指导下,大力地促销时容易不理性购物。但他们要做的是,客户在这里买到的东西,都是自己想要的,有用的。这才是对提高客户的粘性有帮助的。
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丰富网站的上的选品类型,在选品数上缩短与天猫的差距。为此,他们设置了自动监测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到用户想要但是亚马逊缺失的产品。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对员工如实地贯彻这一方针,通过人工搜索、判断,并实行招商工作。这是考核招商工作最重要的指标,必要时,甚至可以为扩充品类而做亏本买卖。
都做到这份上,还有什么可说的?
曹老板开始为“无处花钱”纠结了。
在这种迥异于国内游戏规则的平台上,怎么做更有效的推广?怎样才能在它网站首页上露个小脸,告诉亚马逊的客户们:我这里有好东西?
设置收费广告位,产品推介榜单,实际上就是“竞价排名”,已然是国内电商的行规。曹老板却在亚马逊这里一脚踩空。
“!”曹老板感叹。
所谓的“中国行情”,肇始于淘宝。
最初,淘宝卖家数量疯长,竞争激烈程度猛增。精明的卖家们开始寻求规则中的缝隙,并最终与平台一起,完善和壮大网站背后的运营规则。
这个占电商份额最大的运营者的做法便是如此,它培养出的中国最初一批卖家,从网店菜鸟到精英卖家,早就习惯了。后来者中有谁会不讨喜地非要“独善其身”?虽然这样会滋生腐败。
此前,接二连三地爆出淘宝小二的腐败案,数字夸张。我们都能听到卖家们愤怒的骂声“坑爹啊!”
不过,这可不是一个“血与泪的故事”,因为卖家是在这样的腐败规则中得利的。想想看,一个首页展示能吸引来多少流量?一个“月销多少件”的渲染能引来多少跟风购买者?
这就是为何卖家边骂还边想着如何得到更多资源。这些资源提供了业绩上升的捷径。
中国的零售业尚且刚刚开始,我们的商品还处在“被推送“的阶段,难以出现真正“市场决定”的产品。只要促销做得足够花哨,广告做得足够有质感,销量便上去了。这一套做法原封不动地被搬上了“线上零售”。
在这样的环境中,消费者从来就没有被真正当做“上帝”来对待。他们从根本上,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的,他们对“推荐商品”、“热销商品”标签以及广告的依赖度都极高。
卖场里,总是前面排着长队的商品更能吸引他们;大促销时,在各种宣传海报,热闹抢购的渲染下,动不动就拍下一堆原先不想要或者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买下之后,或许会满意,也或许会失望至极,要求退货。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以后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你也可以看到某个消费者会一边怒斥着某家商店,却依旧去那里购物。
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买家/卖家关系。
公平也有公平的玩法
“买不到资源怎么办?”
好在,网站上所有刚起步的卖家是一样的,促销排名之类的资源,其他卖家也买不到。
根据自己的开店经验,A品牌将亚马逊店包装得相当完善,并策划了几次很好的店内促销。
促销同时,在校内、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连续做了几次产品以及亚马逊平台推广。主要是组织大众用户写使用心得,有奖转发,链接入马逊店铺信息。以其之前积累的客户,吸引了更多新老用户的跟帖评论和转发,以此引来一部分用户。
他还听取了亚马逊的建议:一是使用亚马逊物流,二是设置高效准确的关键词。
这两点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亚马逊的“内功”。
亚马逊的物流和仓储系统一直是其引以为傲的优势,入住的商家是否使用亚马逊物流,是招商经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
除了高效的配送效率,当商家使用亚马逊物流时,可以提供“货到付款”服务。目前,在亚马逊中国的所有订单中,选择“货到付款”的订单占相当一大部分。因此,这一项服务对“成单”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选择亚马逊物流的订单,若是买家收到不满意的产品,可以直接联系亚马逊客服人员。非亚马逊物流的订单,则需要联系商家店铺自配的客服人员。客户服务是亚马逊非常看重的一个环节,亚马逊认为自己的客服人员在服务质量上才值得信赖。
不过商家的产品由亚马逊仓库代管,要产生一定的仓库保管费。这个费用倒不算高。一般来讲,相较于自己配送加上自己配备服务人员的费用,选择亚马逊物流,还是比较节约成本的。
亚马逊的数据分析能力很强。基于这样的能力,他们非常重视关键词的推广,招商经理们会建议你设置一些关键词。据说,这些关键词会在谷歌、百度这些工具上起到重要的推广作用。
几个月坚持不断的完善店铺以及店内和站外的推广之后,持续了几个月的销售低迷有了转机。在亚马逊站内的一次“夏季护肤”的主题促销中,凭借高转化率和好评率争取到了首页上的一次展示机会,逐步提升了销售额。
现在A品牌在亚马逊上的销售额已经上升到和天猫、1号店不相上下。
有“内涵”,还是“孤芳自赏”?
亚马逊独特的游戏规则,使得这个实力强劲的国际电商巨头,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
这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你到底想不想在中国好好做啊?
可是,贝佐斯在今年的一个管理会议上,对亚马逊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只问了一个问题,“在亚马逊中国上购物的顾客,他们都满意吗?”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就像是在中国宣扬,乘坐地铁时不要拥挤,要排队上下车。可是当你坚持优雅地排着队,结果却是,你连上车的机会都没有,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粗暴”的插队者,挤到你前面,占到了好的座位。然后还呛你一句“都是挤地铁的,装什么优雅呢!”
又或许有人认为,这才是电商该有的状态,它有足够的“内功”,以及强大的资金背景,他们在不紧不慢地传输自己的理念,培养消费者,或许这能让他笑到最后。
就像亚马逊的一位员工说的,“亚马逊是一个很有‘内涵’的公司,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们‘孤芳自赏’”。
您正在阅读的是iDoNews
一天一分钟,在听你回声。如果你有更加丰满、个性化的视角,欢迎奔跑加入iDoNews点评团,私信 即可。
转载请注明/
— iDoNews @ 2:37 pm
时间:2012年第47周( -)
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颠覆和革命,都是从虚张声势开始的,而有些虚张声势,真的可以导致颠覆和革命,比如马云所说和所做的一切,再比如互联网这17年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关键是,虽然马云们说过的有些话没有兑现,有些话却真的兑现了,单就兑现了的这些事情来说,已经足够伟大。——(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
十多年来,MSN给白领用户的在线生活还是提供了很多方便,很多回忆。现在,一个使用了十多年的东东说没就没了,还是有点失落。最后,默默地说一声:别了,MSN!MSN的终结,有它自己主观上的原因,比如经营不善;但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即移动互联网大潮已然来到。作为MSN的继承者,另一种即时通讯工具Skype在移动上的表现可能会比MSN更佳,因为它本来就是更长于在“通话”上的表现。——(新媒体观察者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一部iphone5第一批的售价仍能过万!炒作、饥饿营销,让一个即将坠落的苹果再次光芒万丈。8月29日,三星Galaxy Note II发布;9月5日诺基亚和微软WP手机发布;9月12日:苹果或发布新一代iPhone;9月19日,HTC发布WP8X和8S两款智能机。和iphone5一决高下的手机并没有出现,但苹果应该看到危机,而且危机越来越近。——(《计算机世界》产业研究部副主任)
从之前陌陌的产品形态和定位来看,并不具备这么高的估值,但是推出基于地点的群组之后,加快了O2O的布局,找到了线下营销的用户群和可能性,相信后期产品会有更多亮点,比如结合群组关系对周边商家的口碑进行营销,可能对大众点评等LBS应用,产生致命性打击。——(业内人点评社区)
为什么IM屌丝完美逆袭高富帅?首先,大公司非核心业务VS小公司单点突破必败。微软的现金牛是windows系统和office应用软件系列,IE浏览器、浏览器的首页、首页的默认搜索都并非重心。战略和执行力都有一搭没一搭,因此客观上成就了网景、雅虎、谷歌一个个互联网霸主。当大公司不care、那些小公司却搏命做好,用户自然流向了后者。这个现象也曾经发生在蓝色巨人IBM身上。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正是IT产业不断推陈出新的魅力所在。——(FT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专家成员)
亿唐域名被竞拍,酷6成路线之争牺牲品,亚洲互动传媒因挪用资金而退市,若邻网的不顾国情的模仿LinkedIn,分贝走上歪门邪道,e国的倒闭,博客中国因管理太差而且忽视了巨头的后发优势,饭否触碰政府敏感领域,PPG创始人的洗钱行为,,24的内壁斗争导致决裂,维棉选择高端定位的失误,品聚网的逆行业规矩而行,五分钟的转型失败,推图因竞争过度而产生的马太效应,街旁单调的签到类LBS功能,我友网的盲目发展等都造就了这17家中国初创公司的失败史。——(天使投资人)
天猫双11促销交易额191亿元;11月13日,擅长价格战的京东商城再次融资4亿美元;同一时间,亚马逊中国CEO王汉华的离职已成定局。这三件事放在一起,或许正是当下中国电商行业的真实写照。电商价格战、促销促成的“光棍节”,某种意义上,成了王汉华在任七年最终黯然离去的根本原因。“他做了应该做的,但没有做到他能做的,”这是亚马逊前高管对王汉华离职的真实看法,而他披露的鲜为人知的亚马逊从当当网“购书”一事,折射出的正是亚马逊的中国困境。——(《时代周报》首席记者)
2010年往后,搜狐视频从“锅里”到“碗里”,成为搜狐品牌广告成长的重要部分。与昔日其他的门户对手都不同,搜狐看似一直打法飘忽,主要优势和主体业务却不明显。不像网易之于游戏,新浪之于媒体,搜狐什么都做,而且都是在别人验证完市场之后自己才开始,可偏偏这样在每一块都还能割下一片不小的肉来,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能力。——(《商业价值》杂志主笔)
日,中国最大的在线图书零售商,最老牌的B2C电商,第一个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的中国电子商务公司,宣布进入天猫。曾几何时,当当网CEO在2011年初还在炮轰:“淘宝假货泛滥”、马云打假不敢“动真格”,称当当要在日用百货上做到正品假货价,掀起行业洗牌。未曾想一年后,当当网就是那个被洗“出局”的的独立电商。虽然很多人不那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在美国除了eBay和亚马逊之外,在消费电子、办公用品、服装服饰,以及医药等等领域,还有数以百计活的还算不错的独立垂直B2C,其中TOP50 B2C中就有多达10家服装品牌。但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在中国了。——(独立电商分析师)
只需你花一分钟,让业界听到你回声。如果你有更加丰满、独特的个性化点评视角,欢迎奔跑加入iDoNews点评团,私信@ 即可。
Tags: ,,,,.
— iDoNews @ 2:49 pm
(IaaS于2004年从一个单纯的理念起步,于2006年进入初创阶段,而目前即将成为一项规模10亿美元的业务。)
曾几何时,亚马逊只是一家“.com”时代的科技公司,以在线销售图书而知名。年,亚马逊希望简化程序员和硬件工程师之间交互的内部流程。许多企业也曾采取类似举措,但亚马逊有着更聪明的想法:为何不在同一个项目中设计一款应用,将亚马逊多余的计算资源租赁给用户?
日,亚马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公测版上线。该服务帮助企业租赁计算基础设施,并由第三方来管理。这是一场赌博,但亚马逊赌赢了。,该业务中还包含其他云计算产品,其营收被记入亚马逊的“其他”业务中。
除AWS之外,亚马逊的“其他”业务还包括非零售活动,例如营销推广活动、信用卡联名协议,以及其他零售网站。不过分析师普遍认为,亚马逊的“其他”业务营收主要来自云计算服务,这部分营收的增长速度也很快。
(亚马逊的“其他”业务营收主要来自云计算服务。)
IaaS于2004年从一个单纯的理念起步,于2006年进入初创阶段,而目前即将成为一项规模10亿美元的业务。
租赁服务器,并让位于其他地点的其他人来管理服务器并非一个全新的理念。真正新颖的是服务定价模式。在亚马逊的服务中,客户只要点击按钮,即可按时间租赁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对于那些不太清楚未来计算需求的企业而言,这种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且便于计算资源的快速部署。另一些公司随后开始效仿亚马逊。Rackspace、Terremark、CSC和Savvis等公司目前均提供类似服务。Gartner预计,2012年企业在IaaS领域的支出将达到62亿美元,同比增长45.4%。
服务器空间正越来越重要。2002年,Friendster首先推出了社交网络服务,并吸引了数百万用户。随着大量用户的涌入,用户对Friendster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而网站背后的代码则要求更多的服务器。(作为对比,Facebook使用Ajax语言来开发,从而减少了对服务器的需求。)因此,Friendster面临了计算资源的问题。例如,一些情况下网站响应速度变得很慢,导致网站服务几乎无法使用。
目前已无法了解,Friendster是否曾有机会快速创新,从而保持对MySpace和Facebook的优势。不过Friendster最终失去了机会。在其他社交网络公司的发展过程中,Friendster持续滑坡。2007年,Zynga将游戏变为社交网络应用,建立了社交游戏业务。2008年,该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并于2009年4月成为Facebook平台上规模最大的应用开发商,每月活跃用户数达4000万。2011年,Zynga对Facebook的营收贡献达到12%。与Friendster不同,Zynga成功应对了流量暴涨。实际上,Zynga本身并没有大量服务器或硬件基础设施,而是几乎完全依靠云计算技术,尤其是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
相对于自主采购硬件,IaaS云计算服务并不是那么便宜,不过这将使企业在计算资源方面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如果想要采购硬件,那么企业将需要花很大一笔钱,并在随后的3到4年中逐渐摊销这笔费用。而通过云计算技术,企业可以按小时来购买计算资源。这帮助网站按需增加计算资源,从而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Zynga正是这样做的典型。其他一些网站也在这样做,例如每月只要花费15美元,就可以很好地处理每月3.75亿次页面浏览量。实际上,对任何高中或大学毕业生来说,掌握IaaS技术都不困难。通过IaaS服务,创新企业可以从较小的规模起步,但是其快速增长并不会影响其他网站的性能。
对创业公司而言,IaaS云计算服务能给它们带来更多资金以回馈投资者,同时减少搭建环境所需的时间,并减少需要融资的金额。创业公司将无需再直接购买网站和工作所需的服务器和其他计算设备,这节约了资金和时间。实际上,大部分科技行业创业公司都已经使用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不仅改变了企业。数据显示,学者和企业研究人员目前已可以租赁全球计算速度排名102位的超级计算机。
10年前,如果预测哪家公司将会变革计算机行业,那么一家略略涉及技术的图书销售商根本不会进入人们的视线。但亚马逊已经实现了这样的成绩。IaaS目前以多种形式被提供给客户。尽管其他云计算厂商从头开始开发了自己的系统,并支持开源软件,但亚马逊仍在快速增长,改变了企业运营方式,同时导致市场上的设备厂商收入大幅下降。
本文编译自
======带个自私自利的小AD=========
只需你花一分钟,让业界听到你回声。如果你有更加丰满、独特的个性化点评视角,欢迎奔跑加入iDoNews点评团,私信@ 即可。
转载请注明/
Tags: ,,,.
— iDoNews @ 4:06 pm
Amazon = 零售巨人?那很有可能是昨天的事情…
前几天在虎嗅网上读毕胜的“电子商务是个骗局”,里面说到 Amazon 有 70% 的净利是从“云计算”产生,也就我们熟悉的 Amazon Web Services (AWS)。这件事情我之前偶有耳闻,但从来没有真正去了解过,所以早上索性花了点时间,把 Amazon 的财务报表挖出来研究清楚。
读完 Amazon 最新一季的 10-Q (季报),我发现他们并没有把来自 AWS 的营收与成本独立出来报告,到处 Google 了一下,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毕胜这样的说法似乎无法被直接证实。但从 Amazon 的财报里面,我的确看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在 2012 年的第二季度,Amazon 的总营业额达到了 128.3 亿美金,较去年同期上升了 29%,更重要的是毛利率为 26.1%,较去年同期的 24.1% 上升了足足 2%,也是近几年来的历史高点。当然一个季度的财务效率,有时候会被产品组合或是大环境所影响,但以 Amazon 这样营业额已经到达数百亿美金的公司而言,这样的跳升其实是少见的。况且翻阅过去四年 Amazon 的财务表现,毛利都稳定的维持在 22-23%,现在一口气冲到了 26.1%,背后的原因的确值得深究。
细读第二季的 10-Q,关于毛利率的跳升,管理团队解释主要来自“服务营收占总体营收的比率上升”,也就是说服务营收的毛利率较高,因此当它的比率提升,同时也就把整体的毛利拉高了。但是服务与零售的毛利是多少,他们并没有进一步解释。
所以这里需要一些解题技巧,但是主考官也不是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翻开 Amazon 的 Income Statement (损益表),他们的确有把来自零售与来自服务的营收分开来报告,所以我们有了以下的资料:
假设在 2012 与 2011 的第二季,Amazon 零售与服务个别的毛利率是相同的 (既然管理团队说总毛利率的上升的主因是营收比率调整而不是个别产品线的变动),我们可以解出上述的 X 与 Y 分别为 15% 与 86%,这个结果似乎也与一般预期的零售与服务毛利率非常接近。
把上述两个数字套入财务报表里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
没错,在 12Q2,Amazon 来自服务的净毛利高达 $1.75 B,也就是 17.5 亿美金,超越了来自零售的 $1.59 B。也就是说,从净毛利的角度来看,Amazon 的本业其实已经不是零售,而是“服务”。
不过“服务”也不完全是 AWS,虽然 Amazon 没详列出 AWS 占服务的比率,但他们的确有把“媒体”、“电子与一般产品”与“其他”的营收分开来表列,而且在解释“其他”项时,首先提到的就是 AWS,换句话说 AWS 是其他最重要的内涵。
在 12Q2 与 12Q1,Amazon 的其他营收分别为 $0.554B 与 $0.359B,成长了 54%,与服务营收的 56% 成长类似,但算起来“其他”仅占 Amazon 服务的 27.2% 营收,即使 AWS 占其他有 80% 甚至 90%,要从这边推导出毕胜的“Amazon 净利有 70% 来自云计算”,的确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无论如何,从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结,经过 6 年的耕耘下来,AWS 已经成为了 Amazon 很重要的获利成长来源,并且与其他一样快速成长的服务一起,很有可能已经正式取代了零售,成为 Amazon 最重要的净利来源。
当全球电子商务龙头的本业已经不再零售,它只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网路上,连巨型公司都需要 Pivot。传统的产业分割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谁能够提供消费者最棒的产品与服务。
有为者亦若是,各位加油了!
— iDoNews @ 3:50 pm
亚马逊在稍早的时候对外发布了首款社交游戏Living Classics,并宣布成立一个名叫亚马逊游戏工作室(Amazon Game Studios)的部门。这意味着社交游戏这个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对于四面楚歌的Zynga来说并不是好事。我并不认为亚马逊做了什么趁人之危的事,只是Zynga的现况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个人认为,亚马逊并不是单单发布社交游戏那么简单,其实他们在下一步更大的棋!
据外媒报道,亚马逊在上个月的时候已经开始在Zynga地头旧金山招聘游戏开发者,并到处寻找一个高级管理者来管理这个新设立的游戏工作室。而Zynga的危机是随着第二季度财报的宣布而“牵引”出来的,从时间上来说,亚马逊早就计划要打造社交游戏,只是Zynga的状况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这并不是什么临时的决定。游戏工作室在声明中指出:“我们知道许多亚马逊用户喜欢玩游戏,当中包括那些免费的社交游戏。我们将会给客户和玩家带来一个超棒的游戏体验!”
为什么亚马逊要打造自己的社交游戏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好的社交游戏能给公司带来利润和用户!作为一个互联网巨头,一直忽视游戏领域也是说不过去的。另外,个人觉得亚马逊发布社交游戏与Kindle Fire甚至未来自家的智能手机有关。现在的Kindle Fire上的游戏大部分都是由第三方游戏开发商提供的,其质量良莠不齐,亚马逊要亲手打造自己的游戏来保证Kindle Fire的可玩性,也是为未来自家的智能手机多增加一个卖点。从社交游戏作为切入点,从而积累用户,再建立自己的社交游戏平台甚至打造玩家社交网络也是有可能的。看来亚马逊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与社交网络高度集成的互联网公司!
比起现在的Zynga,亚马逊更适合做社交游戏。因为亚马逊有自己的独立平台、自家的终端设备和海量的忠实用户。而Zynga是一个高度依赖Facebook的游戏开发商,自从Facebook调整自身网络后,其用户活跃度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第二财季财报各项指标均不及华尔街分析师预期,股价一度下跌了近42%!此外,亚马逊拥有雄厚的资金,他们可以长期以免费的形式积累用户,给那些中小规模的游戏开发商带来巨大的压力,而Zynga目前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有说话说的好,虎落平阳被犬欺。现在深陷困境的Zynga未来将会遇到更多的起诉,而EA的状告只是个开始。因为不少的社交游戏非常相似,也许Zynga从法律上来说并不算抄袭,但是原创公司一定不会放过这次的极好的机会。如果真如我所料的话,频吃官司的Zynga还能集中精力开发游戏吗?但是现在亚马逊可是铁了心要做游戏的!
— iDoNews @ 10:25 am
昨天,Twitter因为英国记者盖伊·亚当发表对NBC转播伦敦奥运会的负面言论而且公布了NBC管理层的邮箱地址而封停了他的账号。VentureBeat记者在报道此事时发现此举并非如NBC举报,而完全是Twitter公司个人的行为。据最新消息,迫于舆论压力,Twitter已经恢复了亚当的账号。
昨日亚当的账号被封停之后,就有媒体猜测是NBC向Twitter提出的申请,然而事实证明,此举完全是Twitter公司的行为。舆论认为,这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这违背了Twitter创办时的宗旨。
今天《每日电讯报》爆出内幕,让人大跌眼镜,居然是Twitter自己先封停账号,之后又通知的NBC,而不是NBC先要求封停账号的。消息来源于NBC负责沟通部门的副总裁克里斯朵夫·马克克劳斯其发表的一封信。
到目前为止,Twitter一直都扮演公正公平的角色:如果公司或者个人觉得某条微博客侵犯了他的隐私或者个人信息,Twitter将会进行调查;如果有人违反了用户协议上的内容,Twitter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然而在公司没有提出申请之前就对有问题账号进行审查或者封停,完全有违Twitter的初衷。Twitter违反规定先下手封账号跟他人申请审查账号,一先一后,完全是两码事。
Twitter,这次做的太过分了。
而且NBC和Twitter还是转播本届伦敦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这种偏袒用户的行为,必然会带来舆论的唾弃。这只会让大众觉得,原来Twitter只是虚有其表,内心依旧充斥着资本主义肮脏的邪恶。
就目前所知的消息,Twitter此举确实有违言论自由之说。太鲁莽,太冲动,见钱眼开。最重要的是,如果Twitter封停一个普通用户也就罢了,它封的居然是一个记者,自讨苦吃。任何一个有新闻意识的人都知道,这将带来巨大的媒体效应,当然,是负面效应。首先亚当任职的报纸会报道这一事件,然后科技媒体、门户网站开始铺天盖地地报道(比如TECH2IPO就加入这一行列),最后掀起轩然大波给Twitter抹黑。
对Twitter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处理。本来亚当的粉丝就不多,根本就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下倒好了,手捧玉石献主人,哪知“搬起石头砸到了自己脚”。
— iDoNews @ 5:19 pm
一直对科技股敬而远之的巴菲特终于出手了,他从去年3月开始收购IBM的股票,截止到今年,已经斥资107亿美元收购了IBM名下5.5%的股份。巴菲特称,他已经悄悄观察IBM很长时间,在反复阅读年报后,他决心建仓IBM股票。这个消息很快成为业界炸弹,巴菲特一向偏好实业型的股票,比如可口可乐,他曾经赞不绝口地说:“像可口可乐和吉列这样的公司,很可能会被贴上‘注定必然如此’的标签。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两家公司都已明显地扩大本来就非常巨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在下一个10年中它们还会再创佳绩。”这就是股神的哲学,求稳是第一位的,有风险的收益能免则免。但现在,他对的态度转变了。
事情好像不全然如此,在CNBC的访谈中,巴菲特明确表示自己仍然排斥科技股,不会购买Facebook和谷歌的股票,他深信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在10年后会远比现在值钱,但他对两家公司的技术发展和潜在竞争对手了解不够充分,不知道如何对它们进行估值。
相比之下,IBM的前景明朗一些,它创新性稍弱,但与此带来的是业务的稳定性。此外,仅在2010年,IBM就成功申请了5986项专利,远远超过其他的科技企业,谷歌为了应对专利战甚至还不得不向IBM购买了1023项专利权。
科技公司原本就是超速行驶的快公司,它的价值在于研发潜力,一方面有严重的不确定性,此外,高科技公司的特点是对研发新产品必须严格保密。而巴菲特看重的是安全边际,高科技公司的上述两点,使巴菲特望而却步。
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科技概念股已经经历了三波泡沫,活下来的只是少数。2000年4月,一直高歌猛进的美国纳斯达克(微博)股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掉头下挫,综合指数在半年内从最高位的5134点跌去四成。几乎所有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遭遇重挫,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也不能幸免。新浪的股价跌到1.06美元的低点,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更惨,它的股价一度只有53美分,走到今天,它们都成了优质股。互联网产业规模无比巨大,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获得绝对控制权,但股票的价值是可以独大的,比如苹果。科技股的沉浮史就是公司的兴衰史。
新偶像贝索斯的能量 苹果之后就是亚马逊
乔布斯之后,谁是IT世界的新领军者?包括《巴比伦周刊》在内的大部分财经杂志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在乔帮主离去后,杰夫?贝索斯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IT公司掌门人,没有之一。
亚马逊和苹果同为市值在千亿美元以上的炫公司,但贝索斯比起乔布斯来更加神秘,他名声在外,不过没有出过个人传记,管理日志之类的书籍也少见。关于贝索斯,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他喜欢在开会时留出一把空椅子,借此提醒参会者,没有到场的消费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和乔布斯以及比尔?盖茨相比,贝索斯是真正的互联网大佬,前两者创业时互联网还远没有普及,只是少数人的工具,而在奋斗多年后,贝索斯终于有机会成为美国科技界的头号明星。
和谷歌、苹果相比,经常被低估,不过借助Kindle,亚马逊已经打通了从作者到读者的整条产业链,让传统出版商血本无归的同时牢牢占据了电子书市场的头把交椅,在美国,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亚马逊电子书的读者。图书在中国的利润并不高,它甚至是历年来涨价涨得最温柔的产品之一,以图书为主打的电商无非只是希望借助用户频繁的购买次数提高网站的品牌影响力,以图在其他产品上有所作为。但在国外,知识产权是无价的,图书一直是门好生意,现在,这门生意在互联网上的前途被贝索斯垄断了。
1997年,亚马逊上市,发行价是个吉利的数字:18美元。2012年,亚马逊的股价为208美元(截至日),上涨11.5倍,如果说有什么互联网业的概念股从来没有被伤过元气,公司前途不受股价威胁,亚马逊和谷歌当仁不让。
亚马逊的股价也不尽然是一帆风顺,在2009年和2010年,它的股价曾多次受挫。2010年6月,随着谷歌、索尼等巨头分别进入电子书市场,亚马逊在证券市场上的评级被调低,股价跌到118美元。著名的研究机构Susquehanna的分析师玛丽安·沃尔克公开发表文章表达了对亚马逊前途的担忧,她认为市场中的竞争将加剧,而电子阅读器、电子书和书本的账面利润的增长速度的不确定性会增加,这将限制研发部门对亚马逊的业绩作出的贡献。很快,亚马逊证明了9.99美元的电子书对读者的吸引力是无限的,Kindle的销量仍旧占据60%的市场,股价迅速回升。
2012年的第一季度,亚马逊的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35%,但也达到了1.3亿美元。这并非是业务不济,只是贝索斯投入了更多资金开发新技术,扩大数字图书和电影库的产品种类。这点从财务报表上就能看出来,尽管利润下降,但亚马逊的营收是超过去年同期的。
苹果当然形成了一个帝国,或者一种宗教,但贝索斯的蓝图也在扩张之中,他想从一家网络图书销售商转型,进入细分市场。他用7.75亿美元收购机器人制造商Kiva系统,借以让仓库实现自动化,降低运营成本。贝索斯从不指望硬件挣钱,甚至每台平板电脑还赔10美元。借助内容、音乐、书籍、新闻、游戏等类目,Kindle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生态圈,插足影视、音像市场。由此,亚马逊成为苹果iTunes生态系统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外,它的股价已经很长时间稳定在200美元以上,对于投资者而言,贝索斯本身就是股票市场的强心针,他的确是继乔布斯之后最有能量的领军者。
改变世界不等于商业提案 未知的Facebook
至少在2012年,资本市场上不会出现比Facebook上市更引人关注的事件了,社交媒体、年轻的亿万富翁、金额庞大的IPO,一个精彩脚本该有的元素它都具备了。
但Facebook上市后,股价走势远不如预期,从发行价38美元一路狂泻到27.72美元。美国在线称,看到这些数字,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都抱怨不断,遭受打击的散户投资者在网络上帮Facebook乱改名,以“脸弹”(Face Bomb)、“破相”(Face Broke)或“败书”(Fail Book)等字眼讽刺Facebook。这差不多所有社交网络上市后都会遇到的问题,许多投资者并不懂得社交网络如何盈利,他们习惯性地用Facebook30多亿美元的收入和亚马逊仅500亿美元的收入去比较,二者的市值都是上千亿美元,那么Facebook的价值好像真的被高估了。
不过,根据财经网站“每日财经”的报道,仔细看过Facebook在IPO前所发布声明的人,应该不会对股价下滑感到惊艳。长期投资者等到真的有什么新闻曝光出来后再担心也不迟,同时Facebook也可以甩掉短期投资者,并为长期经营站稳脚步。
扎克伯格在写给潜在股东的信函中,规划出像是要改变世界的愿景,反倒不像是商业提案。他在信函中谈到了展开沟通,勇于冒险,并让Facebook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这是封非常有趣的信函,有非常多令人兴奋的构想。但对于想要从短时间内大赚一笔的投资者来说,信中缺少了一个重点,就是Facebook并未承诺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就像扎克伯格以往的作风一样,这封信经过深思熟虑。扎克伯格没有兴趣出售Facebook股票,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遵守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的规定,Facebook很有可能仍然是私人企业。
总的来说,华尔街对Facebook股价说三道四是件无用的事情,扎克伯格手中持有Facebook 57%的投票权。这意味着一个简单的事实,想要插手Facebook运营的投资者必须投简历到Facebook应聘,并且保证自己被录用,还要努力工作进入董事会才行。做到这些好像也不够,扎克伯格的决策权一家独大,他不会有耐心在股东大会上听取太多意见。
对于那些有兴趣长期投资的人来说,完全找不到担心Facebook股价的理由。扎克伯格在担任CEO期间展现出来的才华已经表明他是个非常出色的领导者,知道如何领导一家公司茁壮成长。《炫公司》在评价Facebook的成功时列出了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扎克伯格总是对的。
从Facebook当前的发展规划来看,在社交网络的范畴内,它不出意外将稳居业内第一。Facebook的股价如果长期下滑,只会有一个原因,社交网络被高估了。Facebook 启动IPO之时,英国《卫报》网络版的记者迈克尔?沃尔夫称,Facebook IPO无疑是新一轮科技泡沫的象征,而且它将促使这个泡沫进一步膨胀,目前的问题是,泡沫何时破裂?历史上来看,。自1995年至2001年间,互联网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泛起。当时,美国在线的估值曾一度数倍于时代华纳,然而,建立在对科技类公司利润基础上的理性取代疯狂的热情之后,这些公司的估值暴跌。不过,这个故事好像不会再发生。
从1000亿到181亿的滑落 雅虎的谢幕
曾经,雅虎也是市值千亿级的公司,现在,它的市值是181亿美元,比巅峰时期缩水了近九成。
没有雅虎,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这几乎是共识,直到2004年,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从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雅虎的营业额从2000万美元猛增至60亿美元,增长了260倍。“注意力经济”的威力大放光彩。而现在,雅虎的衰落给人上了现实的一课。雅虎有着看似无与伦比的资产:一个全球性网站,每月3亿访问者的流量;一些关键在线内容的领导者,如金融、体育、电子邮件,甚至新的搜索广告市场,雅虎成功地在一个由谷歌主导的搜索广告市场上赢得了广告商的赞誉。
雅虎曾经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主页可以让用户通过这个熟悉的起点找到网页上的其他资源。20世纪90年代,因为与目录供应商签署协议,雅虎成为一个广告商可去的地方,在这里广告商寻找帮助他们创造丰厚利润的网上消费者,也得以蓬勃发展。2001年5月,在一连串的失误之后,雅虎请来前华纳兄弟公司老板特里?塞梅尔为首席执行官,公司的方向开始发生变化。塞梅尔遵守信用,清理了雅虎臃肿的组织结构,并且把雅虎带回到数年前的繁荣。到2003年中旬,塞梅尔神奇般地将雅虎的市值带回到空前的高位,1270亿美元!达到了2000年早期网络风潮的颠峰。
但塞梅尔的大传媒背景,最终适得其反,把雅虎及其文化推向另一个方向,把一间科技公司改造成了广告公司。这种改变对雅虎来说,如果不是毁灭性的,最终也被证明是徒劳无功的。2004年,塞梅尔启动了一个运作方案,在圣莫尼卡建立雅虎媒介,内容包括重量级的视频网站。一位前雅虎高层说:“圣莫尼卡的运作是一个庞大而昂贵、令人分心的事,他们应该将精力集中到其他事情上,如搜索技术。”著名的硅谷创业元老保罗?格雷厄姆创立的公司在1998年被雅虎收购,他在雅虎工作期间发现这是一家没有技术基因的企业。与永远在寻找最优秀程序员的微软、谷歌和Facebook相比,雅虎聚拢的是些二流程序员。而且由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决定用户使用的软件将是什么样的,而程序员只是将他们的想法翻译成代码而已。从技术方面看,雅虎还没有成熟便已经衰老。技术创新能否花钱买来呢?雅虎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投资者:不能。1994年花57亿美元收购的和1999年以35.7亿美元购入的GeoCities先后被雅虎关闭。
从管理的角度看,近年雅虎管理层的重大决策往往对股东的钱包不利。微软2008年曾尝试以4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不过被创始人杨致远回绝。相比之下,今天雅虎的估值仅为170亿美元。另一个失误是巴茨失掉了雅虎中国优质资产“支付宝”,这是另一个故事,牵扯到商业道德等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不过,一家美国互联网公司最优质的财产来自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雅虎目前的股价在14美元上下徘徊,这多少说明,它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它和美国在线一样,是受创最严重的科技股。
转载请注明
— iDoNews @ 3:21 pm
如果你是有关互联网的从业者、创业者或爱好者,只要你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偏见,不论长短、不论高低,都欢迎参与我们每天一次的【】!我们的选题范围一般为互联网上的最新热点、最快动向和最酷产品。在这里,你我都是业界的审视者、批评者和建构者。
查看当天“业内人说”,请上;参与当天“业内人说”,请私信 。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斯达克100指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