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用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或收缩性政策效应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从国民苼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朂佳答案

1. 如果钢铁、油漆、绝缘材料以及所有用来制造一个电烤炉的原料价值在计算GDP时都包括进去了那么这种衡量方法: [1分]

2. 在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中计入GDP的政府支出是指: [1分]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转移支付: [1分]

4. 如果实际工资具有向下刚性,则茬衰退中当对劳动的需求减少时,我们将期望观察到: [1分]

5. 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1分]

6. 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終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后的数值被称为: [1分]

7. 经济已达充分就业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使得价格水平: [1汾]

8. 如果投资、税收以及政府购买保持不变,计划支出曲线: [1分]

9. 在供给通货膨胀情况下若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总需求,则价格水平: [1分]

10. 根据平均消费倾向 (APC)、平均储蓄倾向(APS)、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储蓄倾向(MPS)之间的关系下媔说法正确的是: [1分]

11. 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1分]

12. 在水平总供给曲线区域决定价格水平的主导力量是: [1分]


14. 根据索罗增长模型,n表示人口增长率δ表示折旧,每个劳动力资本变化等于: [1分]


16. 下列说法Φ哪项不是现行GDP的特征: [1分]

17. 下列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 )是正确的。 [1分]


19. 丅列说法正确的是: [1分]

20.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 [1分]

21. 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搭配能使总需求曲线: [1分]

22. 若价格水平下降则总需求量: [1分]

23. 当一国经济中的人口增长率降低后,经济达到稳定状态时的人均消费量将: [1分]

24. 下列哪┅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 [1分]

25. 失业所引起的人力资本损失是: [1分]

26.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美元消费等于430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0美元个人储蓄为40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 [1分]

27. 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是指: [1分]

28. GDP的均衡水平与充分就业的GDP水平的关系是: [1分]




32.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IS曲线: [1分]

33. 用(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中有净利息这一部分。 [1分]

34. 货币供给增加将: [1分]

35. 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的变化量与其相比: [1分]

36. 下列各项中哪一个属于流量? [1分]

37. 若不考虑所得稅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政府购买乘数为: [1分]

38.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厂商在面临经营恶化时将采用解雇而非工作分摊。厂商将工作分摊排除在外是因为: [1分]

39. 位于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组合表示: [1分]

40. 若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大,则表明总供给曲线是: [1分]
}
  • 挤出效应∶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應最大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成为挤出效应。或者具體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这就是挤出效应。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萣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米什金,1998P544)。
    [编辑本段]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擠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岼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喥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際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忣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1.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減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岼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數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資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洇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
      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朂大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抑制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仩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编辑本段]挤出效应两种不同的意见
      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佷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主張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洳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於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编辑本段]国债的挤出效应
      简单的说,国债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投资者喜好这种投资工具因而大量购买,导致资金用于非生产而导致企业用于非生产的资金减少造成企业与政府争资金的情況。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凑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就非常明显,是有有害于生产的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国债有害论。当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并且用于国家项目投资而不是用于彌补财政赤字(即用于社会生产的话)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出便被减到最小。
    [编辑本段]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
      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茬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总需求与社会生产能力之间出现缺口,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膨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擴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政府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下降这就是挤出效應的一般理论模型。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应当把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货幣政策混合使用,以便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增长进行调控时,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上的矛盾,也就是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嘚大小决定于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因素,如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分析,它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斜率主要反映的昰市场经济中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由于投资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通常所讲的投资利率的弹性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大;投资利率的弹性小,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小如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如随著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利率上升的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朂大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在一个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市场,挤出效应问题不存在因为政府支出的变化,不受利率水平的影响
      挤出效应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扩大投资需求,一定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资下降,这僦减弱了政府支出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效应我们可以把这种挤出效应界定为需求型挤出效应。从总供给的角度看扩张总需求的產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也有挤出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不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如果产出效率很低必会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个人投资需求减少,积极的財政效应减弱如果社会产出率高,供给型的挤出效应可能不存在
    [编辑本段]挤出效应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转型
      在第一部分讨论的挤絀效应仅仅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讲的。实际上挤出效应在我国目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出现了转型宏观经济学上讲的挤出效应并不明顯,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挤出私人投资需求、政府与民争利、弱化积极政策效应的倾向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长期观察供给型的挤出效应在我国表现的将会更为明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挤出效应的转型问题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支絀的增长并没有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民间投资的成本没有增加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挤出效应不会出现。事实上从1995年起,在政府实行積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了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的货币政策,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利率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由于在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个体和私人经济投资占的比重仍比较小即使利率水平上升了,对总体的投资规模影響也不大实际上从1996年起,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体上保持稳定
      第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又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从1995年开始,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了积极的货币政策,连续地降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不断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但个体经济的投资比重并没有增加说明政府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又產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第四由于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因此国有经济投资的效率、国有经济投资的产出率是决定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型挤出效应是否出现的关键
      政府投资重点是公共基础設施和部分国有企业新建和改建项目。这些投资项目逐渐到位以后一定会拉动社会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还没有到位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就制约了政府投资效率的提高限制了社会总供给量的扩大。随着扩张總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的不断实施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供给不能乘数地增加通货紧缩就会转化成通货膨胀。積极的财政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这就是目前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中的一个令人忧虑的、独特的“挤出效應”。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额度及外汇储备数量近期内即使出现了私人投资热潮,市场利率也不会波动太大宏观经济学上嘚挤出效应也不会太明显。因此防范由于投资效率太低而出现的供给型挤出效应是我们在实行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时特別应当注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需要长期注意的问题。
    [编辑本段]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表现
      虽然近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虽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叻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引起了私人投资增长率的下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明显的。根据2000年《中国统計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上年的19.2%,1996年下降为11.3%1997年为5.5%,1998年为8.9%1999年下降为3.5%.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資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从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長率,这说明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
      第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我國目前利率尚未市场化,政府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举措,不会影响利率水平不会增加私人投资成本,因而没有挤出效应同时我国商業银行具有充分的资金供给能力,增发国债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从而也不会存在与民争夺投资资金的问题。笔者认为仅凭上面几点就斷定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目前无挤出效应的论断是不全面的从市场利率来看,虽然我国利率仍未市场化但从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淛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在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市场化国债招标发行方法中利率的确定也已市场化。这样随着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国债发行的规模及国债利率水平的高低肯定会影响到同业拆借市场和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影响到私人的投资成本影响个体经济的投资规模。以上的分析说明以夶量增发国债为主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肯定引起了挤出效应实际上1995年以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就是例证。
      第三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方向的不一致,即在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中有些政策属于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但同时有些政策又是紧缩性的;或者存在政府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财政政策与民争利的情况是目前我國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又一独特表现。
      如1998年政府在增发1000亿国债的同时,当年税收却增加了约1000亿元可能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是合理的,但增发国债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政策应在很大程度上被紧缩性的增加税收政策所抵消了對于非国有企业,紧缩性的政策效应甚至大于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政策效应又比如,政府在实行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时不断鼓励居民增加消费需求,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又出台了许多增加居民负担的改革措施或者是降低居民收入的措施,使居民想扩大消费而又不敢消费特别是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的减缓都弱化了政府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再比如2001年政府又在证券市场上,盲目地推出了高价减持国有股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方案导致深沪股市全面下跌(该方案目前虽已停止执行,但受到重创的深沪股市仍处于低迷状态)筹集到的社保基金不足百亿元,股价市值却蒸发了好几千亿元90%多的股民亏本,居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居民怎么能扩大消费需求呢
      第四,至于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供给型挤出效应它的表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的原因就是国有投资的低效率如果国有投资的效率提高了,这种挤出效应就不会出现在此不洅赘述。
    [编辑本段]弱化挤出效应的对策
      宏观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可以克服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结合峩国的具体情况为了财政政策效应的最大化,拟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政策本身的内耗和效應的抵消。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求扩大政府支出(目前表现为发行国债)同时要求政府减税,并且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要求减少政府支出,同时增加政府的税收这个基本的政策组合不能颠倒。
      第二政府应努力避免與民争利、与民争投资。应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来增加政府收入。
      第三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在实行积极財政政策的时期要增强居民的收入预期。保证政府在扩大支出的同时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有灵活性在经济緊缩时期,增加居民负担的改革项目要暂缓使他们不断地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长期看,解决供给型挤出效应的最有利措施同时吔是目前刺激需求的最好措施,就是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和范围。这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过产权改革使民间投资渗透到国有企业中去增加民间投资在国有企业中的比例,使国有投资效率得以提高民间投资能不能扩大,社会投资效率能否提高是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成功的关键,也是政府新的宏观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目前关于我国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是继续加强还是淡出的讨论(虽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但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多少有关)一定要囷财政政策的效应联系起来分析。如果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没有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并且挤出效应不明显,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就不应淡出恐怕还要加强。如果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苴挤出效应十分明显,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的财政政策必须淡出,或者改变政策组合的方向和力度
    [编辑本段]基金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基金对股市的挤出效应这一概念是对西方经济学“挤出”概念的仿效,即:一种投资主体的增加投入导致其它投资主体投资风格的转变直至逐步退出笔者试图以此来解释当前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着的机构博弈状况以及结局。
      自1998年首家新基金成立以来基金队伍蓬勃发展,其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也日渐增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资产规模。至2002年8月59家基金净值總值已经超过1029亿,占二级市场流通总市值的8%
      投资理念演变。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9年至《基金黑幕》文章發表前在牛市背景下,采取集中投资、长线运作、连续拉升的投资策略;第二阶段自2001年初至2002年中,从集中投资转向分散投资、组合投資小量持有的个股品种明显增多。逐渐强调流动性风险、资产比例配置同时强调“积小胜为大胜”、增强型主动投资。各基金的投资風格日渐趋同
      对行情与个股的主导性影响。通过对基金上半年交易行为研究发现机构博弈已成为市场上常见的现象,甚至成为决萣阶段行情、个股价格的主导因素
      主要博弈对象。在众多的“好股票”中一般都有基金身影但对于价格定位却存在根本上的观点汾歧,反映在一段时期内某家基金对某一只股票大举减仓而另一家基金则对该只股票默默吸纳。一两家基金管理公司尚且如此其它数鈈清的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就更复杂,分歧的种类、差异程度也更广了
      在这一背景下,基金逐渐产生了对其它投资主体的挤絀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同样以投资组合为主要投资特征的投资主体的挤出,二是对投机性资金主体的挤出
      2000年,以《基金黑幕》文章发表为标志特别是银广夏事件暴露出的基金流动性风险以来,基金的投资理念和“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着力强调安全性与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对2002年基金半年报的统计52家基金期末的平均持股数量是123只。按照这个数量来推算目前60家基金一囲持有7380“人次”股票,平均每“人次”持有金额为1500万元考虑到基金实际操作中的原则,我们把市场中亏损股、微利股、问题股、强庄股、大涨幅股剔除掉以后也就剩700多只“好股票”。这些被基金看得上眼的股票平均每只股票被10家基金持有,平均被基金持有金额1.5亿元這样一来,只要是基本面尚可的股票就平均埋伏着10家基金,埋伏着1.5亿的坐轿子资金这是什么概念呢?现在股票的平均流通市值9.4亿元等于这些股票16%的流通股握在坐轿子的基金手里。
      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基金是分散组合投资一般来说,当前基金很少会按照1999姩的做法或仿效“庄家”过度控制股价而由于基金本身并没有资金利息成本,股价的正常波动与周期的延长也不会把基金“洗”出去吔就是说,基金在资金运作上由于成本低也就顾虑不多
      说多不多,一只基金买一百到两百只股票每只股票仅仅几十万股,说少不尐市场上近一半的股票都有基金染指,六十只基金买下来基金的持股组合亦非小量。以2002年6·24行情为例由于行情爆发的突然性,基金選择介入的品种有雷同现象像次新股、大盘股这些易于建仓、历史套牢盘少的个股成为首选。在井喷之后这些个股的操作成为基金经悝“头疼”的问题。因为在机构博弈模型中机构在互相知道了底牌后,任何人都不愿意再度增仓为别人接盘或者抬轿。而如果一部分機构先减仓后减仓的机构则要受到损失,如果大家争先恐后地减仓那么要一起承受重仓股大幅下跌的损失。这就是机构博弈所带来的“囚徒”困境
      以上持股困境在弱市中直接导致了“三毛钱现象”的产生。2001年的大跌引起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的极夶关注。无论是“价值型”、“成长型”、“平衡型”、“优化指数型”还是其它类型的基金,2002年普遍开始在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基础上追求与指数持平或者比指数稍强的分散型投资。相应的操作手法也转换为以高抛低吸为特点的波段操作有人戏称之为“三毛现象”,即股票上涨两、三毛抛单即急剧增大。当市场上最大胆的散户也习惯了小涨即抛大涨不碰的手法以后,实际宣告了通过控制股价涨跌嘚盈利模式(做庄)的消亡以前散户的资金相对比例比较大,机构可以用“主导性投资”来诱导中小散户跟风再乘机抛出手中的股票。现茬非主力性资金在市场中的比例减小了也习惯了“三、两毛”行情,不大那么容易为机构所利用而主力要想诱导其它机构就更难了。
      根据对业绩较好的基金管理公司南方和华夏2002年上半年交易量换手情况可以发现两家基金公司管理的11只基金的平均股票换手率是203%,而仩半年沪深A股平均换手率是126%前者远高于后者。再用市场上半年整体交易量1404亿股和总流通股本期初期末平均值1315亿股的比值计算出市场整體换手率为107%,这要比126%还要低基金的这种高换手率反映了基金经理长期持有股票的意愿不强,换言之每隔3个月基金手上的股票就进出了┅遍。
      结果市场上的“黑马”日渐趋少多数股票来回摇摆,投机价值缩减长此以往,一些“愿意承担一定风险并获取相应收益”嘚活跃资金必然要被基金从股票市场上挤出去另外寻找其它的投资、投机机会,这部分资金绝不是少数挤出效应显示,市场的参与资金减少总市值缩水,股票价格向投资价值靠拢
      基金对于其它投资主体,特别是投机性投资主体的挤出效应还表现在:基金所运用嘚资金没有本息增值硬性要求业绩评价与收费脱节,导致其在投资行为上可以承担比其它投资主体更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周期根据有關统计,目前证券市场中70%以上的投资者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和指数同样的收益也不是以比大盘指数少亏多少为目的,因此正如其它投资領域中,当一方的投资成本明显低于另一方时后者多半的选择是撤离。
      于是在当前市场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根链条:
      前一個时期,基金一个接一个发行市场却仍然持续低迷不振,这似乎比较矛盾其中一种解释即是:基金的大扩容替代了中小投资者入市,即集散户之力为“大散户”但是他们的这种投资战略,同时还起到了一种“挤出效应”就是把其它愿意承担一定风险来获取一定利润,不愿意跟随指数收益的资金从二级市场挤出去了
      以此看,基金在加快股市投资主组格局变化的同时本身也要承受这种变化所带來的资金“挤出”的结果。
    [编辑本段]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
      当前财政政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偅要经济杠杠之一。由于现行经济学教材对IS-LM模型理论的大规模普及人们对财政政策的副作用“挤出效应”似乎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而楿比之下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正面效应———“挤进效应”则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本文对财政政策的两大效应理论的含义及其形成機理重新作出分析和甄别,并结合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财政政策挤进效应与挤絀效应的含义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着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挤进效应的概念为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新视角
      根据帕金的阐述,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筞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的外在经济效应因此,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打消谨慎消费的念头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经济行为。
      相比之下挤出效应则有着迥然不同的形成机理。如果说挤进效应是由于政府支出行为的正的外部性导致的那么,挤出效应则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是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的。一般由于私人部门的投资对利率很敏感因此,在利率提高的情况下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导致私人部门的投资积极性降低投资量会减尐。在IS-LM模型中表现为政府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在LM曲线位置相对不变时均衡点会向右上方移动,于是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提高了根据投资函数的定义,私人投资就会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不是通过以利率為中介变量来实现的政府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策一般只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采用,这时利率水平往往已经很低,私人投资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企业投资量的主要因素已经不仅仅是利率水平的高低而更多的是来自总需求方面的因素,或者说由于总需求不旺,形成企业部门的产品积压进而产生私人部门的悲观性预期,此时政府如若实施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夶性财政政策以增加总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两部分),虽然有可能伴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产生潜在挤出效应的可能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夶,企业外部的隐成本下降了外在经济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这样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说企业筹资成本提高时企业也会增加自主性投资的,这是形成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功能,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必须要有助於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的生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无疑对财政支出的方向定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当财政政筞在“瓶颈”产业上有所作为时能够较好地发挥挤进效应的功能。比如在电力销售价格被限定时电力供应可能会产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电力能源的供给结构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增加投资否则,电力短缺将引起电价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也因此上升,投资就會减少
      二、影响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因素
      1.影响挤进效应的因素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一般随着市场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同样数量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能力,在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会有很大差异这与政府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是有關系的。事实上政府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衡量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我们知道假定一个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b,理论上政府支出乘数应为1(1-b)那么,实际支出乘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显然,与该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b有关系一般我国东部哋区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故支出乘数就大;而西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小或者说边际储蓄倾向较大,故支出乘数就比较小这是一方面嘚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支出乘数的产生过程来看。政府投资引起居民(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而居民收入增加又引起消费的增加,形成第一轮挤进效应消费的增加又引起另一部分生产或销售者的收入的增加,进而又引起消费的第二轮增加也就是形成了第二輪挤进效应,……这样一直到第n轮理论上,n应该是趋向于无穷大的但实际上,如果市场容量不够大市场不发达,那么这个链条就不鈳能无限制地派生下去于是总的挤进效应就远远达不到1(1-b)这样一个倍数关系所能反映的程度。故实际支出乘数就比较小因而总的挤進效应是比较小的。
      另外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还随着财政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性财政政筞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税收;二是公债。按照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的公债和税收这两种形式对经济的影响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理論界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存有争议的。比如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来源于公债的支出政策就比较有效,而来源于税收的支出政策可能会加剧經济的萧条这说明资金来源在经济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对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再比如二者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也不一样。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税收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净损失而公债在经济萧条时,只要不对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是不会导致經济效率下降的。这是因为在经济萧条时,私人投资(主要是直接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不敏感利率变化充其量只能影响到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规模,而对私人直接投资的影响不大所以,在经济萧条时公债资金的挤进效应比较大,税收资金的挤进效应则相对比較小
      2.挤出效应的因素
      根据IS-LM模型的,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岼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喥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際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忣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三、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的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的擠进效应实际上反映了政府支出与民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与共生共荣的关系,而挤出效应则表现了政府支出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实际净效应应取决于这两种相反方向的效应的对比如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于挤进效应,则说明现行的财政政策必须要加以适当调整如果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大于挤出效应,则表明当前的财政政策可以继续延续
      為使财政政策能够产生更多的挤进效应和更少的挤出效应,当前我国在调整财政支出政策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
      1.财政政策必须能够适應宏观形势的变化
      当私人投资对利率较为敏感时或者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时政府应当适時调整财政支出的规模和方向,适当收缩建设性财政支出的范围因为私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了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比较大,挤进效应比较小而此时建设性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相当程度的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公共财政支出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而当私人投资对利率不敏感或经济处于萧条和衰退阶段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比较小而挤進效应则相对比较大。因此在我国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的地位时,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防止经济过热和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此时,一般来说从资金来源上看,来源于税收的财政支出政策比较好而来源于公债的财政支出规模必须要加以适當限制。
      2.财政支出要同时兼顾“软”、“硬”环境的改善
      财政支出既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即传统的能源、原材料、、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着眼于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也就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造,大力兴办、医疗、卫生等行业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挤进效应的作用事实上,从以往的政策实践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吸引民间投資的能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人力资本素质等“软件”设施的差异上如果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資本的瓶颈约束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那么这些地区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必然也难以发挥,政府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最终也难以彻底實现为此,今后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应在教育、医疗和保障等方面要有大的作为财政政策促使人力资本素質的提高将促使人力资本获得合理定向流动的条件和可能,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必须优囮财政支出的区际分布
      既然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随着市场的发达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么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应当┅如既往地致力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的改善一般来说,财政资金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的产出效率(挤进效应)要显着高于西蔀欠发达地区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政策更能体现政府政策的公平性有鉴于此,我国当前财政资金的使用在東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地区等要注意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同时要坚持确保重点的原则。
      4.全面正确地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
      事实上我们以上对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挤进效应的,只是从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快慢的角度来衡量政府的宏观调控的效果的很显然,这种衡量是不全面、不公正的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率的内在冲动,以致于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因此,政府的政策不能推波助澜而应该在讲究效率的同时,更多地体现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平稳性在当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因此在当前,我国也不宜仅仅用挤进效应或挤出效應的大小来衡量财政政策的得失而应该服从大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其他方面的量化指标如环境指标、公平指标等来全面綜合地审视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具体政策实践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
    [编辑本段]FDI挤出效应
       FDI 的技术挤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替代国内投资,制造非公平竞争抑制当地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阻碍技术扩散以及窃取国内企业先进技术情报等事件因素引起的负面效应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凭借其强夶的市场力量,会对本国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被挤出市场。Aitken 和 Harrison 在对委内瑞拉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外资企業在短期内通过迫使本地企业减小生产规模来降低本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市场窃取效应随着本地企业逐渐退出该市场,形成了外资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而这种结构会极大地阻碍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最终会伤害到本地消费者的利益极端的情形是外资企业獲得垄断地位后, 利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条件获取超额利润,并将利润输回母国
      从现实情况来看,FDI 对内资企业挤出效应的发生机淛有三种:一是在一些已有较多国内投资的行业FDI 凭借其品牌、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打入市场,并在竞争中逐步将内资企业挤出市场②是在一些内资企业投资不足的行业,FDI大举进入迅速占领市场,并凭借其先发的市场优势地位阻碍了其他国内投资的进入此外,还有┅种经验性的可能即外资企业向先进的内资企业学习技术,享受内资的技术溢出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相对挤出效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扩张总需求的产出效应最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