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水菌在余罪第三季什么时候出出‘

自贡菜有什么特色?_百度知道自贡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面积4372.6平方公里是闻名全国的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市名:自贡(英语“Zigong” 拼音:zì gòng)   经纬度:位于北纬28°55′37〞~29°38′25〞、东经104°02′57〞~105°16′11〞之间  面积:幅员面积4372.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14平方公里。  地势:自贡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荣县丁家山主峰,海拔901米,最低点为沱江出富顺县水面,海拔240米。   人口:自贡人口低速增长。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7.28万人.常住总人口为276.04万人,出生人口1.8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84‰;死亡人口 1.49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41‰;人口自然增长率1.43‰,全年增加人口0.50万人。常住总人口中城镇人口96.70万人,城镇化率 39.63%。市辖区常住人口为136.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8.7万人。   时间: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编:643000  区号:(+86)0813  车牌编号:川C  方言:四川话 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王海林  市 长:雷洪金  副市长:陈吉明、刘国庆、石岷嘉、戴绍泉、辜永忠、曹俊杰  秘书长:陈星生 自然地理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  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小时,降水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一年四季中,开春的时间较早,春节过后,回温很快;夏天温度很高,降水量大而且集中;自贡的秋天较短,常见绵雨天气;冬天温度不是很低,雨水很少。总的来说,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短,四季分明,阴云天气较为常见。   境内中、浅丘陵起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标高在250米至500米之间,城区海拔高度为280米至400米。市内河流主要为沧江水系,沱江下游段流经市境127公里。釜溪河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远河注人,流域总面积为3490平方公里。市境西部有越溪河自北向南穿越荣县,属岷江本系。  自贡现有耕地217万亩,成片森林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生物物种繁多,查明植物近800个(系)科,动物70多个(类)目。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卤水、岩盐及石灰石。自贡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尤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和彩灯文化著称于世。 交通概况  自贡市公路主骨架基本建立,形成了以内宜高速公路为依托,遂筠路、资贡路、隆雅路等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与相邻市(县)的进出口通道均建成二级或二级以上水泥砼路面。截止2000年底,全市有公路21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公里,一级公路37公里,二级公路204公里,高级和次高级路面798公里,中低级路面1218公里。全市96个乡镇中,有76个通水泥路,11个通油路。   自贡境内只有一条铁路——内昆铁路,设自贡站、自贡南站、俞冲站、大山铺站,自贡火车站位于自流井区罗湾,从自贡乘坐火车可以抵达成都、宜宾、重庆、昭通、内江等城市。自贡火车站市内售票处在假日大酒店旁,火车站也可以买到。  自贡公路交通比较方便,与成都、重庆、宜宾等周围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从自贡出发可以到达成都、重庆、南充、泸州、宜宾、德阳、广安、达州、武汉、南京、苏州、温州、杭州、宁波、嘉兴、台州、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省内外大中城市。
自贡为川云中路、内峨路、207省道、305省道等公路交汇处,高速公路北接成渝高速公路,南下川南重镇宜宾。高等级公路接乐山、威远。自贡已有直通隆昌、泸州的高速路汽车,交通十分方便。内昆铁路穿越市境,有通达成都、重庆、宜宾的旅游列车。自贡做为“不靠边,不靠水”的城市,公路交通所以相当发达。
自贡地近成渝铁路和公路于线中部,交通较为方便。近年来,随着城市铁路、公路、客运等交通设施的改扩建和程控电话、数字微波通讯工程、引水工程以及一系列文化、体育、商贸、旅游设施的兴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可以相信,盐都自贡不仅将作为工业名城继续焕发青春,而且将作为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迎来更多的海内外佳宾。
主要景点乘车路线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化石遗址、硅化木遗址、川南皮革城:3路、7路、15路(原北环线)、35路恐龙馆站烈士陵园:3路、5路、7路、10路、11路、31路、35路烈士陵园站 盐史馆、西秦会馆、王爷庙、桓侯祠、彩灯公园、彩灯博物馆、法藏寺:2、3、8、11、18、33、34、37、40路沙湾站 1、5、6、9、31、35、39、301、302、304、305路公园口站三多寨:自贡--三多寨专线三多寨站大安寨、九安寨:3路、5路、7路、10路、11路、31路、35路、42路、305路大安寨吴玉章故居:自贡--荣县双石镇双石站转金花桫椤自然保护区:荣县--金花专线大安牌坊:3路、7路、35路凉高山站东源井:自贡--荣县、贡井--龙潭 重滩站电视塔、西山公园:11路、33路、34路、39路、303路西山公园站尖山农团风景区:自贡--尖山、贡井--尖山、自贡--尖山--农团天池寺、平桥瀑布、贡井花园:11路、12路、13路、14路、15路、16路、17路、21路、26路、201路、202路、31路贡井仙市古镇、牛佛古镇:自贡-仙市、自贡-牛佛富顺文庙、富顺西湖、刘光第墓、千佛寺、罗浮洞、文光塔、回澜塔、虎头城遗址、关刀堤、钟秀山“第一山”石碑、夺锦州、青山岭森林公园:自贡--富顺荣县大佛、二佛寺、荣县白塔、双溪风景区、双溪书阁、仙人山、牛峰寨、花龙沟竹海、荣县钟楼、荣县军政府旧址、长山醒悟寺、高石梯森林公园:自贡——荣县行政区划   自贡市共有四区、两县。现辖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和荣县、富顺县。其中:自流井区辖4街3镇4乡、贡井区辖2街9镇2乡、大安区辖4街9镇3乡、沿滩区辖11镇2乡、荣县辖21镇6乡、富顺县辖22镇4乡。 市树市花  市花:紫薇。  市树:香樟。
自贡天车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的木头支架,竖于盐井的井口,天车的顶部装有滑轮,底部也有巨大的转轮,用于采卤、淘井、治井。四川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鼎盛时期,数以万计,最高的大德井高达118米。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据史书记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所以流传有“自流井盐井(天车)多如麻筛”的说法。&?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日,被称为自贡标志的“东方埃菲尔铁塔”——“天车”模型和燊海井模型双双在当天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亮相。
自贡天车,不论是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真的是让人感概万千……由于天车结构复杂,它们一个个都是庞然大物,有的高达数十公尺,拔地而起,直入云天,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可谁能想到,天车的前身是既原始又简陋,几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然而正是这些原始简陋的井架,却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制盐史上第一个井架起于何时,已无从考据。现在人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井架,是1956年成都附近羊子山出土的东汉墓《汉代制盐画像砖》上的图案。图中,井上置四脚方形层楼架,架顶有一固定滑轮,长绳通过滑轮,两端各系一桶,四个劳动者立于两侧,相向协力,一桶入井汲水,一桶汲满拽出,一上一下,如此反复,盐卤便源源不断被采汲出来。这是有据可依的我们祖先最早利用井架汲卤的情景。这时的井架,还没有担负凿井的功能。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早在秦昭王时期,蜀守李冰“穿广都盐井诸陂池”,开始了井盐生产。“广都”系指今成都、双流一带,“陂池”是指很浅的盐井。当时的盐井很浅,井口大,很像池子,似无须运用杠杆机械。最令盐都人引以自豪的,是燊海井这口被称作世界上第一口最早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它在钻井技术之上,堪称世界之最。该井开钻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方始凿成。井深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
1988年,燊海井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井灶修葺一新,恢复了当年用牛汲卤,用井里产的低压天然气熬盐的真实情景;保留了那巍然挺立,用一根根圆木、蔑索捆制而成的、高达18.3米的“天车”;运用杠杆原理,由数人在碓架上一脚脚蹬踩冲击打井的木碓架。这座古盐井的旧遗迹对外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
中国彩灯,饮誉古今;自贡灯会,久负盛名。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不仅将无与伦比的井盐技术奉献给了世界,而且将美仑美奂的彩灯工艺贡献给了人类。在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自贡灯会脱颖而出,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使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名播四海。自贡地区的年节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灯的习俗,延至清代即有“狮灯场市”、“灯竿节”;到二十世纪初,又渐形成节日的提灯会,更有放天灯、舞龙灯、戏狮灯、闹花灯等活动。从而发展为集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会节声闻海内。  自贡以独特的灯会闻名于世。各种质地、色彩、大小不同的纸,绢、绸,都是自贡的灯材,还有玻璃、药瓶、瓷器、蚕茧、竹编、扎染布料等独具地方风情和行业特色的制灯原料。自贡灯会尤以品种众多、灯景交融取胜。千姿百态的龙灯、走马灯、座灯、系列灯、工艺灯、动物灯、人物灯、花鸟灯……五花八门,璀璨夺目。每逢灯会,园林山水中万灯齐展,灯中有景,景中有灯,灯景交织,形、色、光、声、动有机融合,层次迷离,气势磅礴。灯会成就:1、在国内,自贡灯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重庆、拉萨、乌鲁木齐、银川、贵阳、成都、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全国各省会城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200多个大中城市和地区展出。   2、在国际上,自贡灯会首赴新加坡以来,自贡灯会先后赴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展出50余次。以灯为媒,自贡彩灯产业开始连接亚洲、欧洲、澳洲、北美洲市场。如今,自贡灯会在国际灯会展出市场的占有率已达90%以上。有近4000人次走出国门参加展出,在国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尤其是新加坡总统、韩国总统、加拿大总理、泰国王储妃等国际政要都对自贡灯会给予了高度评价,把自贡灯会誉为“天下第一灯”。全球有近1.5 亿大众观赏过自贡灯会。在韩国,几乎每年都有自贡灯会的身影,极大地促进了中韩文化交流。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东北郊约11公里的大山铺镇旁,是一个盛产一亿六千万年前的中侏罗世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埋藏地之一。该遗址最早于1972年发现,1977 年首次发掘,获得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架,1979 年因基建施工化石被大量暴露。 年间先后组织三次大规模的清理和发掘,在约2800平方米范围内获得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200多个个体的上万件化石骨骼标本,从中已研究定名了恐龙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似哺乳爬行类等18个属21 个种。估计整个化石群集中埋藏范围约17000平方米,化石骨骼10 万块以上, 被誉为&恐龙公墓&。八十年代中期,在该遗址上修建有我国第一座大型的恐龙遗址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具有化石藏量巨大、门类齐全、埋藏集中、保存完整等特点。作为一处罕见的自然历史遗产,它所产出的化石不仅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价值,而且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侏罗纪早-中期恐龙化石材料缺乏的空白,对研究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  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内(江)乐(山)公路旁,分别与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连通的内(江)宜(宾)高速公路和内(江)昆(明)铁路也经过此地,并分别设有出口和火车站。该地距成都202公里,距重庆204公里,交通便利。   
  自贡市东北郊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距自贡市区11公里。是我国继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现场博物馆。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为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分馆舍、绿化地带和附属建筑3部分。主体馆舍内设有化石埋藏馆、中央大厅、化石装架陈列馆、报告厅和恐龙生态环境厅。恐龙埋藏遗址有1900平方米,可见到多种恐龙的骨骼错落交织,分布在近水平状延伸的砂岩层中,是巨大恐龙墓地的缩影。在装架馆内,有近10米高的“天府峨眉龙”和多具恐龙的复原骨架组合,以及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馆舍外形用天然砂岩石块堆垒而成,使整个建筑与恐龙发掘现场相协调,立意新颖,造型独特,引人入胜。大山铺发掘的各种恐龙及伴生物化石数以百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恐龙动物群”。其中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既有陆生、水生、两栖类,又有空中飞行的古脊椎动物;有长达20米的草食长颈椎蜥脚龙、凶猛的肉食恐龙和数量多而完整的短颈椎蜥脚龙,也有仅14米长的鸟脚龙。最珍贵的是目前世界上发掘最早的中侏罗纪剑龙和首次发现的翼龙,填补了恐龙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自贡恐龙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自贡博物馆在世界上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合称为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恐龙博物馆一楼展厅--恐龙遗址四川自贡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一带侏罗纪(1.35亿年-2.1亿年前)的陆相地层相当发育,恐龙化石就埋藏在侏罗纪早、中期陆地层中,而此期的恐龙化石正是世界恐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所以自贡的恐龙化石为世界研究恐龙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关键性的原始资料。  据地质考察,侏罗纪时期,自贡这一带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气候炎热,水草丰茂,大树参天,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而大山铺又是风平浪静的砂质浅滩,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从远处搬运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起来。尸骸地堆积与泥沙的掩埋交替进行了很长时期,以后再经过一两亿年漫长岁月的积压,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含化石的砂岩层。  恐龙博物馆的外型,很象一座巨大的岩窟,造型奇特美观,是我国继西安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馆之后修建的又一大型专业性现场博物馆。它占地2.5万平方米,陈列面积3600平方米,分为三层。陈列以大山铺恐龙化石埋藏现场及出土的恐龙化石为主。展览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着重介绍与恐龙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生物进化、化石、地质年代、恐龙的演化与分类等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大山铺的各类恐龙化石。它们陈列在高大宽敞的装架厅里,这里有几副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龙”是该厅最引人注目的庞然大物。它的头被细长的颈支的老高,离地面约10米,全身长约20米,躯体粗大,尾巴很长,四脚着地,昂首挺立。大厅里除了“天府峨嵋龙”之外,还是一具凶猛的能食“天府峨嵋龙”的“建设气龙”的骨架,但它全身长仅四五米。其他还有进步性与原始性相兼地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身躯细小,两足行走的鸟脚类恐龙-多齿盐都龙,早期的比较原始的剑龙-太白华阳龙,空中飞翔的龙和遨游水中的凶猛肉食性蛇颈龙等等。  第三部分是恐龙埋葬遗址。这里向人们展现了大面积的发掘现场。左图就是“天府峨嵋龙”[点击放大]看看博物馆对它的介绍1979年在自贡大仙铺发现恐龙群窟,经过整理,共有200多个恐龙个体,其中较完整的骨架18具,如此众多的恐龙共处一窟,顿时引起世界的关注,之后又陆续发掘出大批珍贵的恐龙化石,成为一个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至今自贡已有70余处发掘出恐龙化石。  据地质考察,这里曾是恐龙的“极乐世界”。侏罗纪时期,自贡这一带是开阔的滨湖地带,气候炎热,水草丰茂,是恐龙理想的生活场所,而大山铺又是风平浪静的砂质浅滩,在此死亡的以及被河水从远处搬运来的恐龙尸骸,都被浅滩上的泥沙掩埋起来。尸骸地堆积与泥沙的掩埋交替进行了很长时期,以后再经过一两亿年漫长岁月的积压,终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含化石的砂岩层。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位于自贡市中心东北11公里处,经勘察,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化石富集区达1.7万平方米,共分为3到4个小层。在仅两个800多平方米范围内就发掘出恐龙个体化石近百个,完整和较完整的骨架30余具。其恐龙动物群包括3个纲、11个目、15个科、近20个种,并出土了一批珍贵的伴生动物化石。   这个化石群中,相当部份是新属新种,有长达20米的亚洲第二长龙、植食性长颈椎蜥脚恐龙、凶猛的食肉性恐龙、身体矮小的鸟脚类恐龙和极珍贵的原始剑龙,在国内外同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极为罕见。1987年,在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发掘现场,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恐龙自然博物馆,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东方龙宫”。  博物馆主馆建筑远望如一堆黄色巨石,与周围中生代残存植物相映生辉,给人一种远古洪荒的印象。从大门进去,一步跨过时间千万载,进入远石恐龙时代,眼前呈现的是一个蔚为壮观的史前景象:中央大厅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厅,众多的动物遗骸,酷似惨遭杀戮后被活埋的“万龙坑”。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状况,这种神奇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不已。  此外,在发掘现场还发现不少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及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也都经过整理,陈列在博物馆内的知识厅及标本陈列厅内,展示了侏罗纪恐龙动物群落的生态面貌。  
  西秦会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名武圣宫,主供关帝神位,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建,“较旧地址拓出十数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壮丽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它建筑组成有纵深、有层次、有京华的5个大小院落群体。 
会馆设计  
作为西秦会馆点缀、装饰的主要物色是木雕石刻,遍布全馆,多达数百件,以、献技、,贲鼓等楼阁的雕刻最为突出。大门石狮高2.27米,突目隆鼻,身披卷毛,四爪锋利,两狮正身向外扭头相望,张口作嘶吼状,颇显威严。献技、金镛、贲鼓3处的木雕,集中在长22.3米,宽6.7厘米的木栏上,人物有350多个,疏密得体,刀法明快。此外,额枋、衬枋、挑梁、垂花,栏杆上的木雕,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有社会生活,戏剧场面,花鸟静物,均刻艺精湛,惟妙惟肖,至今清晰可见。 作为西秦会馆点缀、装饰的主要物色是木雕石刻,遍布全馆,多达数百件,以、献技、,贲鼓等楼阁的雕刻最为突出。大门石狮高2.27米,突目隆鼻,身披卷毛,四爪锋利,两狮正身向外扭头相望,张口作嘶吼状,颇显威严。献技、金镛、贲鼓3处的木雕,集中在长22.3米,宽6.7厘米的木栏上,人物有350多个,疏密得体,刀法明快。此外,额枋、衬枋、挑梁、垂花,栏杆上的木雕,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有社会生活,戏剧场面,花鸟静物,均刻艺精湛,惟妙惟肖,至今清晰可见。
近代变迁  解放前,西秦会馆作为市政府的所在地,年久失修,濒于毁圮。   解放后,这座雄伟的古建筑,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里。自贡市人民委员会在此办公期间,对建筑作了保护和维修。   1959年春,等中央领导游览西秦会馆时,一再咛嘱,要好好保护起来。1959年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创建,题写了馆名,主要负责收藏、研究、陈列以自贡地区为中心的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文物、实物、资料。馆藏的古代群,保存较完整的传统钻井工具群。馆藏的井盐经营契约、账簿、打井岩口簿等,为研究中国钻井史、经济史、经营管理及商业经济发展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珍贵中料和实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为该馆的基本陈列,它全面地展示了从钻井、采卤、输卤、与利用、制盐诸方面的发展和演讲,以及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中,伟大的创造,无与伦比的技艺;展示了自贡作为全国的基本内涵。
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 建,“较旧地址拓出十数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壮丽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它建筑组成有纵深、有层次、有京华的5个大小院落群体。   西秦会馆本身就是一件反映自贡盐场、盐业发展的历史文物,有着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于是,选定作为“”,通过全面修复和合理布局,展出各种古代钻井、治井、找捞工具。并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段,真实地再现了的井盐生产技术的演进和变革。   西秦会馆作为中华民国自贡市政府的所在地,年久失修,濒于毁圮。解放后,这座雄伟的古建筑,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里。自贡市人民委员会在此办公期间,对建筑作了保护和维修。   郭沫若题写了馆名,主要负责收藏、研究、陈列以自贡地区为中心的四川井盐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文物、实物、资料。馆藏的中国古代钻井工具群,保存较完整的传统钻井工具群。馆藏的井盐经营契约、账簿、打井岩口簿等,为研究中国钻井史、经济史、经营管理及商业经济发展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珍贵中料和实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为该馆的基本陈列,它全面地展示了从钻井、采卤、输卤、天然气开采与利用、制盐诸方面的发展和演讲,以及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中,伟大的创造,无与伦比的技艺;展示了自贡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内涵。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中国井盐历史文物为基本功能,是中国较早设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以清代建筑“西秦会馆”为馆址,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模型、照片和标本,从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等方面再现了井盐生产技术的演革和发展,生动表现了以深井钻凿技术为中心的古代井盐生产工艺,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荣县大佛  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荣县城郊大佛山(亦称真如岩)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来坐佛佛像,世称荣县大佛。拂身通高36.67米,头长8.76米,肩宽12.67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为中国第二石刻大佛。  日,荣县大佛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富顺文庙  富顺文庙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县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间,由于地处边陲,僚汉杂居,盐业虽盛而文风未开。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选派太常博士名学者周延俊来富顺任知监,努力兴教化,办学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职的第六年,即庆历二年(1042),富顺县终于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无不欢欣庆幸。在周延俊的倡导下,人们集资于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中心的南门,建成一座文庙,主供孔子,时称"文宣网庙"。并在庙内立石质"雁塔碑",以刻全县历次中试者的名字。此后,历任富顺知监,均热心教育事业,亲任儒学教授,常在从政之余,来庙内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大开。宋代在雁塔刻名的进士即有67人之多。代文庙改称"先圣庙"。至大四年(1311),富顺知州任显忠,建立戟门,安置礼器,补修大成殿,为两庑里栅栏。英宗时期,县佐王纳速建御书碑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江山,诏天下立学育士,改先圣庙为"先师庙"。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钟铉重整庙坛,兴建学校,砌石泮池。以后又经8次修补和小增建。明成祖永乐年间始称"文庙"。此后,文风日盛,教育事业发达,入学中举者逐年增多。有明一代,赴京会试,中进士者达139人,占四川省进士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因而获得"才子甲西蜀",富顺才子内江官"的美誉。  明末清初,蜀中大乱25年,文庙失修,残破不堪。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平定三藩后的第一任富顺知县钱绍隆,重新整修文庙,修大成殿明伦堂,恢复祭祀和学校。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熊葵向集资修建文庙外墙,重建两庑,并砌日月坛。至道光中期,文庙虽经多次修葺,终属小修小补,其破败之状与以出才子名闻全川的富顺县颇不相称。清代立朝到道光中期,富顺仅出了11名进士,民间认为文章风水移动是因对孔圣不敬之故。   道光十六年(1836),富顺知县邓任坤决定重建文庙,并与当时富顺县第一大财主、贡生肖永升商议。肖永升当即表示:为了保住富顺“文章风水”,愿尽儒生之责,独肩重建文庙之任。于是雇工请匠,立即拆除文庙,特派专人前往山东曲阜县,通过任县令的富顺进士张震,取回建筑文庙的规制图纸。又从雷波、马边运回巨木,从江西景德镇定制琉璃瓦,共费资三万六千,历时四年,于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自崇圣祠、大成殿、月台、两庑、戟门、更衣祭器所、下至棂星门、名宦乡贤祠、礼门、义路、泮池、桥栏、宫墙、外贤关、圣域门皆高广坚致,逾旧数倍。共占地10余亩,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庙正面为一带红墙,上塑“数仞宫墙”4个大字。左右有2门,曰“圣域”、“贤关”,非祭祀不开。进门为泮池,池上架桥三座;中为九龙桥,不通行,左右便桥,为祭祀过道。池左右有2门,曰“礼门”、“义路”,为平日出入之门,分别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池后为石坊“棂星门”,有3孔通入,坊宽22.4米,高12.65米。再拾级为“明伦堂”-即戟门,左右为“更衣祭器所”,戟门后有广场,场后有“日月坛”,中为九龙镂空浮雕,左右有石梯登台。台后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殿高35米,为明清时期典型斗拱结构,画栋飞檐,精巧华美,脊龙昂首,跃然欲飞,琉璃金碧,映日生辉,壮丽凝重,古色古香。殿后有一院落为“泮宫”(“泮宫丹桂是富顺八景之一)。再往后,是”崇圣殿“,左右有”龙池“、”风穴“,清泉常满,大旱不涸。壁间在乾隆时镌有石刻”龙池“、”凤穴“,笔力遒劲,近代罕见。崇圣殿隆起的坎上建筑是孔子之”寝宫“。寝宫较小,只有三楹中供木刻”空子神位“(宋代以前为石刻),情地金书孔子像,系唐吴道子所画,从曲阜拓回。左右廊庑,先后曾作生员学舍、县教谕署及名宦乡贤祠。  光绪二十二年(1896),县人张世芳将先世所捐学田2处,改捐作维修文庙之业田。光绪33年(1907),诏生孔子大祀。于是改崇圣寺及宫墙为黄瓦(原只有大成殿、大成门准用黄瓦。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本飞机炸毁大成殿一角及西廊庑,后虽经修复,但技艺低下,终不复原。解放后,曾于1958年前后,对文庙粉饰一。1980年7月,富顺文庙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后,省府又拨专款,予以修葺、粉饰,现在基本保持原貌,并增添服务设施,长年开放,供人民游览凭吊,2001年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贡地质公园的地学内涵极为深广,特别是在以恐龙化石为主体的极其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典型的侏罗纪地层剖面,完整的井矿盐遗迹等方面,都具有全国和世界意义的科学价值,是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历史宝库。  公园内广泛出露的侏罗纪陆相地层中,蕴藏着大量的恐龙及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常常形成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其丰富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完善了世界恐龙演化史中甚为薄弱的中间环节,这使自贡成为世界上发掘研究侏罗纪恐龙化石最为理想的地区。  公园内丰富的盐卤资源和近两千年的采盐历史,保留了众多盐业生产的历史遗迹,创造了井盐生产中的十个“世界第一”的科学技术,这对于探究盐矿开采技术和区域盐卤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发育良好,出露齐全。公园内龙井至凉高山一带连续出露的一套陆相地层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的地方性标准地层剖面,对区域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中国首座集恐龙化石原地保护、标本展示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实现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新突破。它是亚洲最大并唯一拥有化石埋藏遗址的恐龙博物馆,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立恐龙公园和美国犹他州国立恐龙纪念馆并称为世界上具有恐龙化石埋藏现场的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其中尤以中侏罗世恐龙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多姿多彩,是世界上收藏中侏罗世恐龙最丰富的博物馆。  公园内大量的采盐遗迹反映了自贡近2000年悠久的盐业历史文化,综合体现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发展的水平。著名的盐井遗址——燊海井是运用简易材料和高超的钻井技术凿成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享有“凿井奇观”和“天下第一”的美誉。它的凿成,不仅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公园内的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中既有世界唯一的一套中国古代钻治井工具群,又有堪称“中国最古老股票”的一大批盐业契约,还有反映云南、西藏等盐区的盐业文物。盐业历史博物馆完整地展现了自贡乃至中国井盐生产、发展的历史画卷,对“千年盐都”的内涵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自贡灯会有着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鲜明的特色。它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自贡灯会气势之磅礴,灯组之奇巧,工艺之精湛,地方风情之浓烈,在国内外首屈一指,是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综上所述,自贡地质公园既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典型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又有独特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进行古生物、地层、岩盐矿床、历史、古建筑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科学普及的理想地区,完全符合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 植被
  金花桫椤自然保护区位于自贡市荣县金花乡。桫椤为一古稀植物,属真藏纲中的薄囊亚纲桫椤科中的一种,因其为木本,所以又叫树蕨。与恐龙同期生长,并为恐龙主要食料之一。
现存的桫椤,是未遭第四纪冰川破坏而保存下来的古老孑遗,人称&植物活化石&。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的8种珍稀植物之一。金花桫椤自然保护区目前生长着15700 多株而又成片的桫椤群,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是与恐龙化石配套的自贡极珍贵的旅游资源。加上这一地区峰峦叠翠,蕨类密布,清新质朴的原始风情,数百亩的森林资源,以及周围的瀑布、钟乳石、石人峰、一线天、九桥十八洞等奇观异景和坐落其间的水库,山环水貌,碧波荡漾,现已成为旅游的好去处。
  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国灯城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和谐自贡建设,全市各项经济工作保持快中趋好的发展势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该市经济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扩大,增长速度加快。地区生产总值(GDP)3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比上年快0.8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 位。增长速度创23年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3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87.59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 134.23亿元,增长12.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35%、47.59%和34.0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带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65.3%,带动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8.7%,带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  在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196.01亿元、增长18.8%,占GDP的比重为50.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较大。受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影响,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8%,涨幅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构成均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5.2%,非食品价格上涨0.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0%。在企业生产价格方面,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2.7%。原燃材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4%。  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持续增强。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22.22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企业综合景气指数达到143.04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达到153.24点,均为历史最佳点位。  财力逐步改善,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财政增收较快。财政总收入为37.99亿元、增长53.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73亿元、增长 37.2%,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财政支出44.74亿元、增长37.7%。税收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税收完成29.1亿元、增长28.6%。其中国税收入16.44亿元、增长25.4%;地税突破10亿元达到12.66亿元、增长3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围绕“发展壮大机械、盐化、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振兴老工业城市”的工业发展思路,加大工业布局调整力度,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71.74亿元,增长23.2%。工业的贡献率为62.3%,带动经济增长9.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8.31亿元,增长2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2.7%,拉动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完成销售产值486.85亿元、增长 39.6%;产销率为98.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6亿元,增长20.4%。  建筑业较快发展: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84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市四级资质及其以上建筑业企业有161个,完成总产值50.09亿元,增长 4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56.93万平方米,增长22.7%;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11.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9亿元,增长41.7%,为13年来的新高,增长速度列全省第2位。民间投资64.9亿元,增长 34.2%。农村投资完成23.46亿元,增长62.2%。从投资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45.37亿元、增长47.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6.3亿元、增长45.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2亿元、增长30.5%。在总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20.94亿元,增长22.4%。  城市建设成就显著。坚定不移地推进川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了以“六大工程”为载体的南国灯城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容貌发生明显变化,南湖新区“六纵一横”干道建设加快推进,三座城市桥梁、丹桂大街南延线、汇川路西段改建实现通车,板仓工业园建设、晨关工业园建设、檀木林体育场改造、张家沱片区保护性开发进展顺利,南国灯城打造规划圆满完成。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24亿元、增长17.5%。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3.65亿元,增长17.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2.67亿元,增长16.3%。从经济类型看,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96.92亿元,增长17.5%,占全社会的68.1%;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增长7.8%、15.0%。从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零售额24.17亿元、增长22.0%,继续稳居行业之首。对外经济成绩显著。全市进出口总额为4.67亿美元,增长7.0%,其中出口创汇2.45亿美元,增长15.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实施了恐龙博物馆改造,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2007年全市接待游人743.7万人次,增长18.5%, 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 比上年增长15%;在灯会期间重点对釜溪河城区进行了美化亮化工程,推出彩灯观光之旅旅游线路。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6%,为16年来的最快增幅。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0.7亿元,比年初增长15.0%。各项贷款余额139.37亿元,比年初增长11.5%。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24.17亿元,支出727.28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3.1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群众保险意识进增强,保险业快速发展,在自贡开展保险业务单位达到13家。全年保费收入9.24亿元,增长38.9%。其中产险收入2.46亿元,增长70.0%;寿险收入6.78亿元,增长31.4%。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2.39亿元,增长39.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 1.37亿元,增长45.9%;寿险赔付金额1.02亿元,增长44.4%。  八、教育和科技  科技进步成果丰厚。该市已被认定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久大技术中心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5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该市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58项,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 省级科技项目15项,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40项,共获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1078万元。全市共有34项科技成果获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实现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6000万元,专利技术实施新增产值4亿元,利税4500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宣传事业继续发展。第十一届艺术节成功举办,川剧《刘光第》获中国第三届川剧节12项大奖,原创歌舞剧《盐泉》成功演出,舞蹈《父亲》受邀参加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灯会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出口文化服务项目特等奖”,富顺县被命名为“千年古县”,仙市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966场。  体育活动取得新成绩。北京奥运火炬接力自贡传递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该市参加省级竞赛获金牌33枚。在全国第十运会上该市代表团获金牌4.5枚,占全省 1/3以上。新建全民体育健身路径达到5条。檀木林体育馆等主要体育馆使用率达92%以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35%,国民监测体质500人次以上。  十、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9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关闭3户污染企业,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取缔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完成全市主要污染物控制削减目标、城市空气质量良好,达国家二级标准,全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4分贝,该市成为2007年全省7个二氧化硫浓度下降、6个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的城市之一,沱江自贡段和釜溪河水质有所改善。  十一、人口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22.45万人,常住总人口为280.05万人,出生人口2.3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24‰;死亡人口1.88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77‰;人口自然增长率1.47‰。常住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06.92万人,城镇化率38.18%。市辖区常住人口为139.7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4.7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实施“十大惠民行动”为载体,认真落实富民惠民政策,健全惠民帮扶体系,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0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704元,恩格尔系数为46.8%。农民人均纯收入4059元。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513元。2007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233亿元,人均存款7224元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自贡工业已由单一的盐业生产发展成为以制盐、化工、机械为支柱,兼有电子、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等门类齐全、综合性的工业体系。近年来,从“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国企解困”到实施五大产业集群,自贡工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企业改革、扭亏增盈和提速增效工作,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增长速度重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69户,国家大型企业5户,工业资产总值272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53.69亿元,实现利润8.51亿元,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18.3点。  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2004年盐化工、化纤纺织、机械、新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0%。全国三大锅炉生产企业之一、主要大型火电、核电、石油化工容器生产骨干厂家--东方锅炉股份公司的生产效益连年翻番,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全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由亏损大户成为盈利大户;全国最大的甲烷氯化物和西南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鸿鹤化工(集团)继续发展壮大,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在行业规模、效益全国领先的企业--大西洋焊材公司和全国两大、西部最大的钨钼合金企业--自贡硬质合金公司,全国新型高分子材料科、炭黑科研生产基地—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中昊炭黑工业研究院等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自贡是国家高分子、硬质合金等新材料的科研生产基地,已形成了科研设备配套、技术力量较强的多层次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拥有晨光研究院、炭黑工业研究院、全国井矿盐研究院等17家全国、省、市级科研机构,拥有川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多学科高等院校——四川理工学院和一批科技型企业。自贡有省级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蓬勃发展。全市有科技人员8万名。截止2004年自贡市累计申请专利1100余件,获授权1000件。2004年有28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5项达到国际水平,1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社会纯收益5.1亿元,全市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7247万元。  自贡人民正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按照“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抓住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立足于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实施化工、化纤、机械、盐业、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加快“三个转变”,推进推动该市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自贡经济追赶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8年汶川大地震确立对口援建兄弟广元市下属的一个区县。
  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建市前,自贡地区分别归属荣县和富顺县。  远古时期,四川东、西部分属巴国、蜀国,荣县归蜀、富顺归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蜀仍为侯国),置巴郡,时荣县境归秦之蜀国,富顺县域属巴郡治理。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诛蜀侯绾,国废,改立郡,是为蜀设郡之始。荣县为蜀郡辖区。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为郡。犍为郡领江阳、南安、武阳、资中、符、南广、汉阳、朱堤、堂琅等县,富顺归为江阳、荣县境属南安县。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阳县北部富世盐井及其附近地区置郡、富世县(以井名命县名),是为富顺境域立县之始。同期,在荣县境东部建公井镇(因附近有著名盐井曰大公井,故井名命镇名),是为荣县境最早设立行政建制单位之始。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原郡废,富世县隶属泸州。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安县置大牢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镇为县,时荣县境在大牢县内。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割资州大牢、威远二县置荣州,治公井镇,公井由镇升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大牢置旭川县(因附近有盐井号旭川,取以为名),治今荣县城关。时荣州领县六;旭川、应灵、公井、威远、资官、和义,州治由公井移旭川。时荣县境主要为旭川、公井二县。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富世县改名为富义县。  北宋初年。富义县升富义监,隶属潼川路;荣州辖旭川、公井、应灵、威远、资官五县,荣州隶属东川路。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赵义讳,富义监易名为富顺监。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富顺县(今县名始于此),隶属富顺监。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县改名荣德县。熙宁元年(1068年),富顺县废存监;四年(1071年),公井县废并入荣德县。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升荣州为绍熙府,嘉熙元年(1237年),蜀乱。咸淳元年(1265年)富顺监徒治虎头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知监王宗义举城降元,监废,治所由虎头城迁回原地。端平三年(1236年)绍熙府择地侨迁徙治鸿鹤镇(今自流井区鸿鹤坝);宝祐六年(1258年),府废。  元朝建立行省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顺安抚司,二十年(1283年)升为富顺州,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叙州路。元末,复置荣州,属嘉定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富顺州为县,归属叙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荣州为县(荣县县名始于此),属嘉定府。清代因之。  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以道统县,荣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称建昌道),富顺归下川南道(次年改称永宁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复省,富顺、荣县隶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川盐济楚,富荣盐场在保证瞎转需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战方面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克服两县长期分治盐场的弊端,加速盐业经济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荣县第二区两者紧密相联的的主要产盐区,面积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贡井之合称名自贡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贡市正式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  日,自贡市和平解放。解放初期,隶属川南行政公署。  1952年川南行署撤销后至今,自贡市一直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解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78年4月荣县划归自贡市,1983年3月富顺又划归属自贡市管辖。
  熊过(明朝&西蜀四大家&和&嘉靖八才子&之一)   刘光第(近现代有变法维新“六君子”)  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   邓萍(红三军团参谋长)   颜文珍(技巧世界冠军)   龙鸣剑(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先驱)   李宗吾(中国厚黑学宗师)   吴玉章(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革命家)   江竹筠 红岩英雄江姐(曾用名江志炜)  红军高级将领邓萍   跳水皇后高敏   四川报业第一人之称的宋育仁   原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四川省委书记陈刚   北伐名将许祖熊   优秀红军指挥员范易   革命家、教育家、原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音乐家黎英海   北大哲学系主任、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   中国首批火箭发射功臣:周金德   蜚声海内外的蝶痴:柳倩   王锡仁 歌剧《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东方红&作曲   巴蜀鬼才:魏明伦   罗晓音 著名网络游戏公司音乐制作人   世界航模冠军王伟   世界技巧冠军张世洪   世界跳水冠军周义霖   打破女子汽手 原国脚及四川全兴队足球队队长魏群   枪青少年世界记录的邓蔚   世界女子垒球金牌得主谢映梅   全国农民无偿献血量第一人:朱世开(累计献全血量已达10000毫升)   西秦义工:星辰   亚洲女飞人:刘静   以自贡名义而歌唱的谭维维   作家:郭敬明  作家:饶雪漫
  自贡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昔时盐帮菜,于川菜系独树一帜,在小河帮堪称翘楚。倍受显贵称奇、贤达称道;食者倾心、闻者倾慕。由盐都而成都,由蓉城而京城,历久弥新,口碑相传,业已成为在餐饮界颇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著名品牌。  自贡盐帮菜在其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厨和烹饪大师。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名厨董俊康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做的一道香酥鸭,倾倒了电影大师卓别林;陈建民大师上世纪中叶把盐帮菜传到了日本上流社会;刘锡禄豆花更在日本成为雅俗共赏的美味。发明火边子牛肉的曾树根,将水煮牛肉做到极致的范吉安,首创牛蹄熊掌的叶掌盘,以“无汁葱烧鱼”享誉盐场的林青云,擅作鱼翅海参宴的栗焕章,以浓味冷吃兔闻名遐迩的刘义公,以一席“大满意”惊绝盐场并入调四川饭店的黄三胖,被众多中央领导称道的倪树章,都是盐帮菜的领军人物。新中国建立后,更有号称四大金刚的樊德崇、李绍光、倪少云、陈德章,再加上邹青云,时称“五朵金花”,他们为传承和发扬盐帮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贡餐饮和盐帮菜在其演进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令闻者嘴馋神往、来者大饱口福的餐饮名店。如“天德园”、“鹿鸣春”、“金谷园”、“快园”、“好园”、“怡园”、“吊皇楼”、“大码头”、“留芬酒楼”、“蜀江春”、“文兴园”、“新津菜社”、“岷江饭店”、“华北食堂”等,这些名店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招牌菜名播远近,长期受到顾客青睐,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既是自贡各界人士常来餐饮聚会之地,又是外来各地人士慕名就餐会友之处。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了口碑相传,长盛不衰的老字号。改革开放以来,自贡餐饮业更获得了长足发展。以盐帮菜为主要内涵的餐饮名店不仅薪火相传,而且涌现了一批新的名店,“锦府盐帮菜”名噪京城,在休闲城市成都,会吃、好吃的成都人对自贡“盐府人家”、“蜀江春”、“阿细”的菜品亦赞赏有加。在自贡,“盐商菜”、“私家菜”、“盐都会馆菜”、“南国宴”、“蜀南宴”、“蜀江春”、“阿细”、“留芬酒楼”、“盐帮传人”,均受到消费者的交相称誉,生意日隆,历久不衰。  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  1.火边子牛肉  2.水煮牛肉  3.菊花牛肉  4.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笼)  5.钻子卤牛肉  6.火爆黄喉  7.牛豌豆(又名草鞋板,即牛板筋)  8.牛蹄熊掌  9.掌盘牛肉  10.金丝牛肉  11.豇豆牛肉  12.火爆毛肚  13.精镶绿豆芽  14.清炒鸦雀嘴  15.文火罐子肉  16.无汁葱烧鲤鱼(又名“合浦还珠”)  17.葱汁岩鲤  18.红烧坨鱼  19.菜苔鲢鱼  20.酸菜鲫鱼  21.荣县脆皮鱼  22.富顺花泥鳅  23.赵化粉蒸鱼  24.芙蓉乌鱼片  25.王井乌鱼仔  26.李氏醪糟鱼  27.王氏豆腐鱼头  28.张氏清蒸团鱼  29.李家湾退鳅鱼  30.船工号子鱼  31.天地大满意  32.盐商九镶碟  33.岩上土匪鸡  34.米薰鸡  35.渍蒜鸡  36.清蒸月母子鸡  37.红烧童子鸡  38.一品鸭  39.红掌拨清波  40.早春露水菌  41.金钩冬寒菜  42.火爆灯盏窝  43.紫芽嫩姜回锅肉  44.鹅腿蕌回锅肉  45.酥锅魁回锅肉  46.葱白回锅肉  47.巧烩三香(猪嘴、猪耳、猪尾按回锅肉炒法制作)  48.牛佛烘肘  49.单刀会(以黄牛各部位制作的牛肉宴)  50.烫皮全羊席  51.鱼席(全桌菜肴以鱼制作)  52.浓味冷吃兔  53.金花羊肉汤  54.盐帮锅炸  55.风萝卜蹄花汤  56.蚂蚁上树  57.酱肉丝剑南菜  58.古井腊肉  59.皮蛋碎肉  60.软炸肉丝  61.芙蓉蛋  62.青椒皮蛋  63.烘蛋  64.叶氏刷把头  65.瑚家海椒鸡  66.岷江洗手渣  67.黄氏水煮肉  68.口蘑肝膏汤  69.金钩鸡脑花  70.冬笋碎肉  71.牛栏湾豆腐干  72.农团女儿菜  73.酸辣冲菜  74.干煸萝卜丝  75.张家沱鸡婆头  76.油炸绿豆粑  77.酥锅魁油茶  78.谢家黄凉粉  79.黄氏蜘蛛粑  80.郑抄手  90. 巴人治灶串串香  以上所举,仅可见盐帮菜精品、珍品之一斑,尚需查考、发掘、恢复的菜肴,当不在少数。  在川菜系列中,有不少精品、珍品均与井盐的发展有关,据《四川风物志》记载,川菜中的“水煮牛肉”这道名菜,即是在自贡盐业生产中诞生的。早在明清时期,自贡盐场以牛为动力推车汲卤,随着盐井增多,车体增大,牛只也越来越多,清光绪时常年维持在三万头左右,随着有病的与退役的牛需宰杀,所以在自贡盐场,牛肉食品也就越来越多,越做越有风味,其中水煮牛肉、火边子牛肉、菊花牛肉火锅、火爆黄喉、牛头、牛尾汤等盐帮菜便脱颖而出。水煮牛肉现已成为川菜中非常普及的名菜。 水煮牛肉
它的起源是由当年自贡盐工将淘汰役牛的肉,用盐和辣椒面、花椒面作佐料,加水煮成,虽然方法简单,但成菜后肉味鲜美。后经名厨师在烹调中长期实践,逐步成为麻辣烫风味很浓的代表性很强的四川名菜。牛肉、瘦猪肉均可作料,不用火炒,突出汤煮,煮时火猛水宽,时不宜过长,见肉片翻白即可,起锅时加红油、辣椒面、花椒面、酱油、胡椒面、姜米、味精、水豆粉等。其色深味浓,肉片鲜嫩滑润,极为爽口,此菜四季皆宜。自贡水煮牛肉之俏头(配菜)常用菜苔或莴苣,切成薄片,配以芹菜,香菜。  火边子牛肉是自贡地区的风味食品,在其他地方,有类似的“灯影牛肉”,但火边子牛肉却以自己独具的特色见长。其刀功奇绝,薄如纸片,异香绵长,极耐品味,佐酒就饭,均甚相宜。它以选材精细、制法独特、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火边子牛肉的原料,只能选用牛后腿上的所谓“钻子牛肉”。制作时,用极犀利的薄刃刀,先将钻子牛肉开出尺许长,七八寸宽的肉片;再将肉片钉在斜倚墙壁的木板上,继续用薄刃刀开剥肉片,整个钻子牛肉随刀刃的开剥而缓缓滚动,直至开成一整块极薄的肉片为止,并要求肉片上不能有漏眼漏缝;然后在这样极薄的肉片上抹少许盐和酱油,悬在通风处凉干后,摊于可以通风的篾笆上,用牛粪饼的微火慢慢地焙烤,以酥而不绵、细嚼化渣为度。最后,搽上辣椒红油即成。这样用牛粪饼烤制出来的火边子牛肉,带有一种清香味。后来改用杠炭烤制,这种清香味没有了,反觉得没以前好吃。因此,用牛粪饼烤制,这在当时是秘而不外传的。局外人鲜有知者。  在自贡盐帮菜形成的饮食文化积淀中还有一个奇异的层面,就是盐商的饮食。这些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就其所食而言,珍馐美味,不亚于宫廷;排场阔气,不逊于官府。他们虽然食不厌精,但在久吃海味山珍后却也嫌不足,于是挖空心思,变换花样,以致越吃越奇特,越吃越怪异,越吃越考究,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示自己的豪富。  盐商怪吃,无奇不有,比如吃“猪血泡”。其做法是将活的大肥猪四蹄捆住放倒,用楠竹筒盛煮得滚开的糯米稀饭,撬开猪的嘴巴硬灌下去,随即杀猪,开膛剖肚取下在猪的口腔、食道、胃子里被烫起的血泡,配以精美佐料烹炒而成。  再如吃“露水菌”。冬季时将稀释的牛粪泼在裸露的山岩上,来年春天生长出的青草茂盛而且不受虫伤。到春末时节,即从草丛中生出一种小菌,杆短、白色,形同口外蘑菇,鲜美之味胜过于干口蘑,大脚菇,名为露水菌。在贡井太平山、玛瑙洞两处生出的露水菌质量最佳,每颗菌只有中指头大,产量小,价格贵,富商巨贾请春酒宴客,如有一盘价格数倍于名菌大脚菇的露水菌作为时菜,则山珍海味均为之逊色。  又如吃“泡青蛙”。用大坛子先盛好大半坛佐料齐备的盐水,将小木块放在坛内,浮在水上,然后把活青蛙丢人坛中,随即用泥封住坛口,数月甚至逾年后启封,青蛙均蹲在木板上死去,取出蒸熟,其味甚佳。  至于吃鹅掌,也要有奇特的吃法:在一间小屋里围上一块地,铺上糠壳点燃火,这是一种能长时间燃烧的微火。将多只活鹅放进去,鹅在糠壳地上乱跑,脚掌被烧痛,嘎嘎直叫,口渴难忍,这时便以著名的太原井晒醋喂鹅,直等到鹅掌上烫起累累血泡,即砍下鹅掌,烹调成菜。  说到吃“退鳅鱼”,更是令人瞠目。退鳅鱼是产于邓关地区釜溪河与沱江交汇处很短一段河道里的名贵鱼,无鳞味美,一如江团。因这种鱼捕获季节短,产量极小,而且出水即死,加之邓关地区距自流井有六七十里之遥,因此,要吃上新鲜的退鳅鱼就得更费一番心思了。其做法是:先命人在捕鱼船上置备锅灶,将鱼从河中捕捞上来立即整治下锅烹调,鱼做好后放入食盒,为了保温,食盒外需层层裹紧棉絮。然后由事先等候在那里的工人挑上食盒即起程直赴自流井。挑食盒的工人是经过挑选身体强壮脚力又好的。途中必须疾走甚至小跑,用多名工人一路传递如接力赛一般。等赶到盐商家中,或端上饭桌,或送上筵席,鲜嫩可口的退鳅鱼还是热的,食客们当即可饱口福,品尝佳肴。  就是盐商们吃的一些所谓小碟子菜,也是极为考究的。如小碟田鸡肚,得用上百只青蛙,剖其腹,取其肚,先后用猪油麻油爆炒而成,尤需注意掌握火候,非做到鲜脆不可。一小碟炒豇豆,实际上是把豇豆掏空,用剁得极细的拌和着蛋清及佐料的碎肉灌进去,用麻油煎炒而成。炒绿豆芽,则需厨师用针挑,才能把碎肉一点一点地灌进去,然后煎炒成菜。就是吃空心菜,也只要每根顶端两片似雀舌大小的嫩叶,若干斤空心菜才能做上一碟,用麻油炒,鸡汤烹,称之为“鸦雀嘴”。  盐商一盘菜,盐工半年粮,这些富极一时的盐商,其菜肴之奇特、怪异和考究,在地方富豪士绅中,确属罕见。  《尚书、洪苑》云:“食为八政之首”。管子曰:“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朱熹更说道:“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孙中山亦告诉我们:“烹饪之术本于文明而生……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明进化之深也……以为世界人类师导可也”。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传承盐帮菜、恢复盐帮菜传统品牌,对于彰显盐文化,对于自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品牌是无形的资产,有价的财富;品牌是走向广阔市场的绿卡。倾力打造自贡盐帮菜品牌,增强其辐射力、影响力、渗透力,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自贡饮食界正以发掘、恢复、传承、弘扬盐帮菜品牌为己任,集盐文化、食文化、茶文化于一体;汇盐商菜、会馆菜、盐工菜于一地,让蜀中美味盐帮菜,吸引寻常百姓家,为打造具有悠久历史和传承线路的盐帮菜品牌作不懈努力,中国饮食文化这朵奇葩,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丽。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日凌晨0:29分,四川自贡市大安区、内江市威远县交界(北纬29.4°,东经104.8°)发生4.1级地震,震中在自贡市大安区团结镇,震源深度3千米。自贡、内江、宜宾等地震感强烈,因距离较近,重庆渝西地区和主城部分地区震感明显。  10月11日,自贡市应急办向社会提供的灾情数据显示:发生在内江威远县与自贡大安区交界处的“10·10”地震,目前已造成该市44个乡镇、街道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大安区的3镇、7村受灾最为明显;全市受灾人口达到3.39万人;55人在地震中受伤,其中10名重伤员住院,无人员死亡。全市受损房屋15696间,倒塌或部分倒塌365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77.35万元。  自贡市恐龙博物馆八件国宝级恐龙化石在地震中受到损坏,但整个展馆及埋藏化石都安然无恙。
从远古到公元1912年
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建市前,自贡地区分别归属荣县和富顺县。远古时期,四川东、西部分属巴国、蜀国,荣县归蜀、富顺归巴。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是年冬,蜀平,兼取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蜀仍为侯国),置巴郡,时荣县境归秦之蜀国,富顺县域属巴郡治理。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诛蜀侯绾,国废,改立郡,是为蜀设郡之始。荣县为蜀郡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为郡。犍为郡领江阳、南安、武阳、资中、符、南广、汉阳、朱堤、堂琅等县,富顺归为江阳、荣县境属南安县。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阳县北部富世盐井及其附近地区置 郡、富世县(以井名命县名),是为富顺境域立县之始。同期,在荣县境东部建公井镇(因附近有著名盐井曰大公井,故井名命镇名),是为荣县境最早设立行政建制单位之始。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原郡废,富世县隶属泸州。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安县置大牢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镇为县,时荣县境在大牢县内。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割资州大牢、威远二县置荣州,治公井镇,公井由镇升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大牢置旭川县(因附近有盐井号旭川,取以为名),治今荣县城关。时荣州领县六;旭川、应灵、公井、威远、资官、和义,州治由公井移旭川。时荣县境主要为旭川、公井二县。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富世县改名为富义县。
北宋初年。富义县升富义监,隶属潼川路;荣州辖旭川、公井、应灵、威远、资官五县,荣州隶属东川路。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宋太宗赵义讳,富义监易名为富顺监。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置富顺县(今县名始于此),隶属富顺监。治平四年(1067年),旭川县改名荣德县。熙宁元年(1068年),富顺县废存监;四年(1071年),公井县废并入荣德县。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升荣州为绍熙府,嘉熙元年(1237年),蜀乱。咸淳元年(1265年)富顺监徒治虎头城。南宋德祜元年(1275年),知监王宗义举城降元,监废,治所由虎头城迁回原地。端平三年(1236年)绍熙府择地侨迁徒治鸿鹤镇(今自流井区鸿鹤坝);宝祜六年(1258年),府废。元朝建立行省制。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顺安抚司,二十年(1283年)升为富顺州,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叙州路。元末,复置荣州,属嘉定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富顺州为县,归属叙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荣州为县(荣县县名始于此),属嘉定府。清代因之。 从1912年到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实行以道统县,荣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称建昌道),富顺归下川南道(次年改称永宁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复省,富顺、荣县隶属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时期,沿海沦陷,川盐济楚,富荣盐场在保证瞎转需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战方面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克服两县长期分治盐场的弊端,加速盐业经济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划出富顺县第五区、荣县第二区两者紧密相联的的主要产盐区,面积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贡井之合称名自贡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贡市正式成立,隶属四川省政府。
从1949年到现在
日,自贡市和平解放。解放初期,隶属川南行政公署。1952年川南行署撤销后至今,自贡市一直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解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多次调整,1978年4月荣县划归自贡市,1983年3月富顺又划归属自贡市管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罪第三季什么时候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