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高三生物必修一知识点重点知识点是哪些

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下面是沪江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相关资料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简介品史论今——都昌二中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要知识点(专题一至专题四)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 10:06:49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 内容: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分封对象:同性王族、异性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 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核心内容和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a、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b、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
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环节,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1、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2、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 演化进程
相权 秦始皇 汉武帝 隋唐 宋 明 清
创皇帝制 外朝 三省六部制 中枢门下行使宰相的权利 废丞相 军机处
丞相权力大 中朝 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权分六部
& 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 分散丞相
权力 分割相权 内阁形成 皇权达到
地方建制 秦 东汉 唐朝 宋 元朝 明朝 清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省、道、府、县
制度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4、监察体制 秦 :御史大夫&&&&&&& 两汉& 设刺史(地方)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结构
1、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废宰相制 原因:a历史原因: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b现实原因:巩固统治的需要&& c导火线:胡惟庸案
时间措施: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皇帝高度集权,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创内阁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获得票拟权&&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康熙帝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雍正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性质:由最初暂设的军事机构,发展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
原因 经济根源 封建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政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思想基础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董仲舒)
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基本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评价 利 政治上: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为封建经济的大战创造了条件。
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
弊 消极影响: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极易出现政治腐败。
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上: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和思想发展。(世纪金榜p17)
总之 它在封建社会早期,中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场所
5、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
6、瓜分中国的表现: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7、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 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以军事为后盾通过外交谈判收复伊犁。1881年外交官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的战败。
6、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7、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原因:
&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口号:扶清灭洋&&&&& 清政府态度:剿灭&招抚&剿灭(铲除)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0、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 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 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12、日本的侵华史实:
&&&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 a、军事上:发动战争,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南京大屠杀1937.12 ;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活体实验。
&& b、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以华治华: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
14、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
& 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比较点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政治基础& 未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群众基础& 关内外社会各界& 广泛动员,全民参加
军事斗争& 爱国军民的自发斗争&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抗战效果& 未能阻挡日寇的侵略& 成为抗战胜利的基础
17、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防御阶段
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结果: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依靠政府和军队)
相持阶段:枣宜会战,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19、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20、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1、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平原上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2、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领&&&&&& 导 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全面抗战路线
(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
战场范围 在国统 区划分若干战区&&& 在敌占区 开辟敌后战场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成为主战场
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两者根本区别:是否依靠和发动民众。
形成的区别的根本原因:& 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23、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 地点:延安
&& 主要内容: 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 作用: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2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国内: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②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洗雪耻辱,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5、抗战胜利的原因:1、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民族觉醒和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3、国共两党正面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原因;& 4、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合作,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 1、根本: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和剥削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直接:自然灾害严重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经过 兴起发展 185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全盛时期&1856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天京陷落
全盛时期 1、北伐: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时间;结果:孤军深入而败;意义-牵制了清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2、西征:目的-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时间-;结果: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意义-提供了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3、天京突围:胜利,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转折与天京陷落 1、转折点:天京事变(1856年)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直接原因:洪秀全、杨秀清争夺统治权
(2)影响:削弱了天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平天国由盛而衰
2、天京陷落:1864年
结果 结果: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败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战略上的失误(如偏师北伐等)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
教训(启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意义 1、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
2、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因为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主要)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4、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些新特色的原因: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背景: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对峙
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核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a、土地分配问题: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b、产品分配问题: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评价:(1)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利于调动
农民革命的积极性.(2)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产品的圣库制度超越农民觉悟;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根本无法实现.(3)落后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资政新篇》
背景:天京变乱后元气大伤,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
时间:1859年 作者:洪仁玕& 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中央集权、广开言路;经济&发展工商业、准许私人办厂;文教&兴办学馆、医院、福利机构;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评价:进步性&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空想性&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二、辛亥革命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的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时间:1912年3月,制定机构:参议院
&&& 内容:a、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 c、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 影响: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攫取了革命果实
7、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同时也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8、辛亥革命的影响: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运动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先锋队:学生;& 主力:工人阶级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影响:五四运动的实践和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中共一大:日,上海,毛泽东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也列席会议
&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4、中共二大:1922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国民党&一大&:1924年初,广州
&&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7、1926年7月,开始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8、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9、国民大革命的作用:
a、是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下,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b、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10、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a、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b、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1、南昌起义:日,
&&& 领导人: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
&&& 影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2、八七会议:日,汉口
&&& 内容: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13、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4、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5、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均被红军粉碎。
16、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年10月)。
17、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
&&&&&&& 内容:a、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 c、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评价:a、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长征:1934年10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影响:a、传播了中共的革命思想,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 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20、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2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2、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3、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4、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d、有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e、群众的支持。f、统一战线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梳理: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政治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理论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949年3月;&&&&&& 地点:河北西北坡;
内容:工作重心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日,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7.1954年9月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9.中共八大:
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重申与民主党派&长期工存,互相监督&;& 健全国家法制,依法治国;
强调全党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意义:它是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10.文化大革命:
原因: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毛泽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导火线: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文革的指挥机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一月风暴(一月革命):1967年,上海;揭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
后果: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
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破坏: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 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
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1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徘徊的原因?由于未在思想上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
老一辈革命家纷纷提出要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内容: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改革开放决策;拨乱反正。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中国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表现:提出初步的构想&&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治国安邦总章程:全国人大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写入宪法: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13.一国两制
含义:一是指同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指两种政治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形成背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
形成过程: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20世纪80年初,邓小平提出构想并全面阐述;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成功运用: 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分别是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见三个不平等条约,教材注释;澳门为葡萄牙占领)
回归条件:a.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增强;b.&一国两制&理论和各项政策的日趋成熟与完善。
回归意义:对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对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世界&&为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14.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两岸间的真正停火&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停止炮击金门。
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1980年后。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协议,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
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两岸关系的阻碍:a.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b.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世界形势: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以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走向对峙。
2、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4、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a、苏联等10个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交。
b、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访问。
c、日,中苏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加强忽然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e、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f、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并且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5、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
(1)&同&: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2)&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
(3) 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6、&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7、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8、《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9、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华,同周恩来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中美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1、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12、1972年9月,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中日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13、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14、1985年3月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5、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性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16、参加和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方面的重要成就。
17、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18、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江泽民在大会上阐述了中国关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总之和原则立场。
&&& 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