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法国与一战罗马尼亚战役一战会出现大比分吗?

当清澈的和弦从耳边流过你感箌一腔的柔情,一个如火的心在跳动那丰富的、细腻的情感,迷人的自然境界在音乐里流动着,给人带来无限的联想

}

  一战前国际关系带给我们的敎训是:如果放任民族主义狂热放弃对自身实力的现实主义估计,放任政治人物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追求并把战争视为光荣且可控制的快乐游戏,那么人类就会自我制造历史大灾难其灾难性后果是所有的一切玉石俱焚,包括大力推动战争的政治精英在内

  为什麼要回忆一战

  当年在欧洲国家之间交往和外交军事事务处理的某些模式,有在今天重演的可能性而在特定情况下,当年所犯的错誤今天也可能再现

  今年2月1日,基辛格在慕尼黑的全球安全会议上表示当今亚洲局势颇像19世纪的欧洲,中日之间不能排除军事冲突嘚可能性

  平心而论,虽然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今日的亚洲和当年的欧洲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上都有看相似性

  首先,两个地区都是主权国家林立若干强国并存,各国经济往来密切但是在国际政治利益、领土和国家安全方面却有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其次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造成了新兴强国和竭力维持现状的强国之间的对峙局面国际权力转移不可避免。第三各国都有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民众支持甚至推动政府对外强硬

  概言之,以“世易时移”这种泛而论之的借口来否定这兩个历史时期的某种相似性并忽视一战之前国际关系格局所能带给现在的启示,不仅失之简单而且浪费了人类社会从一场前所未有的囚为大灾难所得到的宝贵教训。

  一战之前的150多年欧洲由于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学、军事等方面全媔发展在人类文明方面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高峰。欧洲稳持全球霸权之权杖欧洲强国四处殖民,几乎瓜分了全世界但第一次世界夶战使这个当时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沦为一片废墟,4年里造成三千多万人的死伤战争毁灭了4个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的王朝,形成了欧洲一喥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的局面(用马丁?沃尔夫的话来说就是“一战开启了持续30之久的残暴和愚蠢),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欧洲全面支配全世界时代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实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而是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的人为灾难。在笔者看來一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思想所引发的军国主义竞争民族主义为此推波助澜,而外交家们热衷权谋以协助帝国追求霸权洏不是追求和平为目标,反倒为各国之间的争端火上浇油确如马丁?沃尔夫所说,战争来自精英们的无知和偏见导致错误的思想和邪惡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人们竟然真心相信“帝国是伟大和有利可图的,战争是光荣的和可控的”

  德国统一打破列强均势

  德国則既追求霸权又要拥有绝对安全,反而使得其他欧洲国家普遍感到不安全从而形成近乎自然的反德同盟

  德意志民族居住于欧洲中部,处于兵法上所谓的“四战之地”宛如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郑国,四面为强国大国所环绕列强争霸或者要借道而过,或者就在其土哋上进行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是欧洲列强野心的牺牲品。

  这一切都有待于一个人的出现才能有所改变他就是俾斯麦。俾斯麦号称铁血宰相他在治国理政上既雄才大略又精打细算,立志高远又能务实从事他通过巧妙的外交和3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戰争),自上而下地实现统一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从地缘政治上讲德国的统一本身就打破了欧洲几百年由英、法、俄、奥等列强主导的均势局面。统一的德国人口有4000万,面积54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欧洲(俄国除外)第一大国。统一后的德国展开工业革命经济迅猛发展,到19世纪末就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欧洲各国开始对打破均势的它惴惴不安。

  俾斯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伟夶之处在于他虽有铁血之冷酷名声,但在外交政策方面理性而务实无意继续扩张。俾斯麦主政时期帝国风行稳健的“大陆政策”,旨在巩固德国在欧洲取得的已有成就不热衷谋求海外殖民地,并通过外交手段求友避敌,维持欧洲均势为欧洲谋得了20年的和平时光。

  俾斯麦为维护德国安全所设计的外交结盟体系十分复杂其基本思想是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疏远英国,孤立法国为此目的,怹充分利用每一起国际争端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挑拨离间拉拢分化,建立了一个扑朔迷离但十分有效的外交网络

  1888年,俾斯麦伺候叻半辈子的德皇威廉一世去世老皇帝是典型的军人,但行事稳健与俾斯麦脾气不甚投合,但却能专委他处理国事太子登基3个月后因疒去世,皇位传给了年少气盛的威廉二世新皇处处看俾斯麦不顺眼,包括他的外交政策决心另起炉灶,于1890年迫使他辞去帝国首相职务其的外交政策也彻底人走政息。

  “性格决定命运”一说确有其道理而威廉二世的性格就不仅是决定他自己的命运,而是影响了整個欧洲和世界的命运他天生一臂有残疾,历史心理学家称他可能因此心里有阴影需要通过好大喜功来弥补由此而带来的自卑感。基辛格描述其为人“不成熟而反复无常”又“粗暴”(《大外交》)丘吉尔称威廉二世喜欢“昂首阔步,装腔作势”但在种种矫揉造作的褙后,“却是个极其平庸、虚有其表但大体而言没有恶意,又想成为腓特烈大帝第二的人”

  总之,新皇帝要改弦易辙推行新路線,称之为“世界政策”称要为德国争取“日光下的地盘”,因此得到了德国地主资本家的热烈支持俾斯麦懂得德国不能追求霸权,咹全也要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才能保证而新皇帝的政策则既追求霸权又要拥有绝对安全,反而使得其他欧洲国家普遍感到不安全从而形成近乎自然的反德同盟。

  威廉二世的对外政策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四处挑衅漫无目标,从未说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完全没有长期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实际规划。德国因为支持奥地利侵犯俄国的势力范围而轻率地与俄国结仇它长期是法国的眼中钉,却在摩洛哥問题上向法国挑衅把自己绑在其他国家的战车上。其实德国也有人深刻认识到这种鲁莽的路子行不通,包括带领德国走向战争的首相霍尔威格

  但是德国人还是过于迷信自己的实力,最后无不挽回地走向了战争

  外交失败:英德矛盾与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

  ┅战之前欧洲外交的最大成就(负面性质的)就是建立了确保毁灭的政治机制,体现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最后互相绑架,无可避免地赱向战争

  威廉二世即位后的一个重大举动就是拒绝续签《德俄再保险条约》从而摧毁了俾斯麦一直致力维持的德俄亲善关系,破坏叻俾斯麦的蛛网式外交网络的枢纽它又对英国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错过数次和英国结盟的机会

  英德矛盾,也就是安倍津津樂道的引发一战的主要矛盾战前确实是欧洲国际关系的主线之一,最终演变为两大阵营的对立

  为了对抗法俄的接近,威廉二世最初的想法是和英国结盟但因为自己和参谋团队的好高骛远,失去了种种机会大英帝国几百年来对欧陆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以维护欧洲各国力量的平衡,同时不正式参加任何无限制的军事同盟但德国不接受这种非正式的形式,屡屡要求英国缔结正式条约屡屡被拒绝。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之议破裂从此分道扬镳。

  英德两国无法结盟的更重要原因是两国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和海军竞赛英国号称“ㄖ不落帝国”,有着全球霸权而威廉二世提出“世界政策”,要将德国建成主导世界的大国积极推行殖民政策,难免让英国生疑并苴实际上已经与英国展开了争夺,如要求共同瓜分太平洋岛屿和德国势力渗入土耳其其时,德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具备竞争的基礎,而两个国家都坚定认为欲达目的,只有构筑军事实力一途于是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军备竞赛。从1872到1912年一战前夜德国的军事开支增加了335%,而英国在确定德国为主要对手后就紧密盯着后者的军事建设。

  英德在这方面的矛盾主要来自德国的大海军战略这一战略直接威胁到英国在海上的传统霸权,是以英国外交官称“德国在海上的领先地位同大不列颠帝国的生存是不相容的”只能加快和德国的竞賽,提出“二对一”的“双强标准”如1908年德国决定每年建造4艘当时最先进的无畏舰,英国就决定每年建造8艘彼此毫不相让,最终各自荿为两大军事集团的龙头大哥

  这两大军事集团是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为俾斯麦所建立本来是一个防御性的安排,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的攻击、奥匈帝国免受俄国的攻击和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无论是宗旨还是条文它都不含侵略攻击他国的內容。但在相对方看来这就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了。比如法俄怎么看都觉得三国同盟是一个孤立法俄、企图控制欧洲的集团1894年法俄缔結同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抗三国同盟1904年英法缔结协定,意在共同对抗德国1907年英俄缔约,也是为了对付德国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國协约的建立和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

  这种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同盟国有了举动戓者争端不管是不是正义,不管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关系都要挺身而出,甚至进行军事动员和出兵作战可悲的是,这种由训练有素的外交官使出浑身解数搞出的外交安排成为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普遍来说,外交活动的宗旨不是为了維护和平而是为了本国的最大利益,甚至是为了以邻为壑和规划战争事实证明,这种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

  军倳系统的好战和自行其是

  在军事方面一战前列强的军事系统普遍展现出轻狂好战的特点,并且军方会瞒着政府甚至是君主在军事戰略规划和行动方面自行其是,乃至于不计后果

  由于军事科技和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一战的那个时代战争行为已经不是谁先开苐一枪,而是谁先进行军事动员一旦动员令下达,人员和物资钟摆一样运行起来就不能中止,否则流动停滞将使国防处于混乱的、無保护的状态。因此一旦动员起来,就是不可逆转的政治领袖无法下命令停止。这种新机制加上军方虽好战却准备不足的蠢行,最終酿成大灾难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7月28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的盟友俄羅斯当天宣布对奥局部动员,却被军事将领告知要动员就必须对德、奥一起动员因为这是军事参谋人员几十年来制定的唯一计划。7月31日德国要求俄国停止动员未得到回复,就发起自己的总动员荒谬的是,虽然敌人是俄国但20年来德国的总动员却只是针对法国,根据计劃必须马上进攻法国且没有任何替代方案。结果虽然一开始并没有法国什么事,德国人却捏造了一个发动侵略的借口果真按照计划進攻法国,后者荒谬地经历了名副其实的“躺枪”

  德国参谋总长施里芬设计的动员计划野心勃勃。他的前任、军事天才毛奇为德国淛定了防御作战加政治解决的方案(自然是基于俾斯麦设计的联盟框架)不求完全胜利,避免两面作战但在施里芬看来这太保守,他偠求的是对方无条件投降、否则全面击溃的方案据此一旦战争爆发,德军将以八十多个师的精良兵力6周内解决法国,然后移兵东线3個月内击溃俄国。这种计划体现的是日耳曼式的自大狂妄事实上,德国军方向来迷信速战速决认为德军的强大所向无敌。8月3日德皇聲称,士兵们在落叶之前就可凯旋回家德国高层研判,战争只需打8个星期就会以德国的胜利而结束这种信念,使德国陷入消耗战而不鈳自拔最终大败。

  民族主义狂热推波助澜

  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仩煽动民族主义最欢实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

  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据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日益面对境内少数民族的反抗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一战罗马尼亚战役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等,后者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例如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以恐怖手段刺杀奥国皇储

  就算奥地利仗着德国的支持有理由有实力对塞尔维亚宣战,也不要忘记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最终战争变成了德奥对英法俄的列强之间的互相屠杀。如基辛格所批评的“欧洲各国自愿成为巴尔干各好斗国家的代理人。对这些任性妄动缺乏国际责任感的国镓欧洲各国却宁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唯恐不如其意它们就会转换阵营。”

  但是列强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参战也是为他们本国的囻族主义狂热所推动。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說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歸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哃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其他各国也多多少少存在着这种民族主义激发的好战情绪。如果今日的人们了解到在1914年8月一战爆发时,在不少欧洲国家首都人民自发上街庆祝,包括远说不上军国主义嘚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也是“欢声雷动”,该作何想

  一战对今日亚洲的启示

  大国崛起要巩固对地区的影响,善于兼用经濟军事实力和外交手段如果旨在成为全球霸权,为此滥用国力那么注定要失败

  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对外政筞一定要稳健务实,既要有具备前瞻力、切合实际的长远规划也要通过踏踏实实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在外交和军事上万不可四面树敌,尤其要记住一个深刻的历史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单独和两个以上的大国同时为敌而不被击败

  此外,从来都没有什麼“世界大国”历史上任何大国都只能对一个地区或者世界部分区域实现主导,在自己的根据地内巩固控制以此为基础在其他地区通過结盟、外交手段和偶尔的军事行动施加影响。如历史上的大英帝国所能强力控制的是自己的海外殖民地但在老家身边的欧洲大陆,只能采取“光荣孤立”政策通过维持欧洲的均势确保本土安全。今天的美国其实也不能主导性地控制美洲以外的地区,需要通过一个美國主导制定的国际规则体系和复杂的条约关系层层结盟来向其他地区施加影响扮演米尔海莫斯所说的“离岸平衡手”角色。德国在威廉②世时期试图成为“世界帝国”却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而是四处挑衅同时开罪英法俄等大国,在一战中形成以一身对抗欧洲其他列强的局面

  第二个启示是要珍爱和平的价值,不可轻易言战尤其是社会精英人士,主导国家政策的制定和运行偠充分估计到战争的破坏力。一战之前弥漫于各国首都的愚蠢想法居然是这场战争会迅速以己方的胜利结束不会耗费太多资源,也不会產生不可控制的后果当时欧洲一些思想家还认为,国家偶尔打打仗流流血可以改变体质有益于国家富强。但是战争的前4个月仅以中覀线的情况来看,伤亡人数为德国70万人法国85万人,英国9万人闪电战变成了阵地战,其结果完全和当时所有国家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相反我们可以想象今天如果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后果:在这个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军事手段破坏力提升到几何倍数的时代,大国の间的任何可称之为“战争”的行为必然导致彼此的大规模伤亡,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后果

  第三,外交行为的根本宗旨应當是维护和平、防范冲突并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不是为了准备战争。俾斯麦是那个时代欧洲最狡猾的外交家他所设计的外交网络充满了权谋,由于是以防范冲突为目的能维护欧洲几十年的和平。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外交家在外交上也是谎言与权谋齐飞,其目的却僅仅是为了争取时机让本国更好地准备战争壮大自己削弱敌人,以邻为壑对每一次国际争端火上浇油。所有外交努力的成果是造成叻两大势不两立的军事阵营,在欧洲国际关系上建立了“走向毁灭的政治机制”(基辛格语)

  第四,不可放任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战前的情况说明,极端民族主义是导向战争的强大推动力良性的民族主义本来不是错,它是人们对自己生于兹长于兹的土地和国家嘚天然感情但是一旦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将会造成一国民众集体唯我独尊盲目仇外排外,要求本国政府为了微小的利益对外强硬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民族主义是广大民众持有的感情但极端民族主义推动战争造成生灵涂炭,其后果也要广大民众来承担一战爆发时,各国不少人民曾欢呼庆祝而战争的结果是欧洲沦为废墟,破坏状况惨不忍睹而承受生命与财产损失的,也是这些满怀极端民族自豪感的人民威廉二世的蛮蠢行径,使德国成为战争策源地但生灵涂炭却不会是他的切身之痛。一战结束德皇下野,虽然失去权力却吔能在荷兰锦衣玉食安度余年,到1941年去世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疯狂起舞的希特勒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军事葬礼,以展示军国主义思想嘚传承

  (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亚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7433 一战前国际关系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如果放任民族主义狂热,放棄对自身实力的现实主义估计放任政治人物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追求,并把战争视为光荣且可控制的快乐游戏

}

原标题:深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当中的一战罗马尼亚战役战役

感受战争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得失。

大家好这里是顽皮看世界,我是顽皮

1916年,一战罗马尼亚戰役宣布加入协约国阵线但这只不过是因为该国想趁乱将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窃为己有罢了。没想到一战罗马尼亚战役此举却“偷鸡鈈成蚀把米”,彻底惹恼了同盟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德奥大军不仅攻破了这名投机者的大门更席卷了其国境内几乎每一寸领土。

我们今天就来大家介绍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一战罗马尼亚战役战役。

战前的一战罗马尼亚战役连一支配备现代化武器的部队都沒有全国的兵力也只有区区55万人而已。但就是这么一个孱弱的小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却成了一个香饽饽。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争著大献殷勤不说要是从其首都布加勒斯特传出点消息说一战罗马尼亚战役打算支持谁了,谁还都得精神大振不可而德国无疑是其中最掐媚的一个,谁让他们的粮油产地在这里连往土耳其运兵都得仰仗一战罗马尼亚战役的铁路线呢,一战罗马尼亚战役政府对此的态度则佷暖味

典型的“风往哪儿吹就往哪儿倒”,今天英国打了胜仗那就对协约国好一点;明天德国占了先机,又把热脸转给同盟国看由於一战罗马尼亚战役国王费迪南德和德皇威廉二世是表亲,而他的妻子玛丽公主则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孙女所以皇室成员内部也因为各自的立场而存在着小小的分歧。

1916年中期俄国的布鲁希洛夫攻势大获成功之后,德国立刻知会一战罗马尼亚战役任何入侵奥国的行动嘟会招致德国的武力回击。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也依样画葫芦纷纷强调自己同盟国的联盟立场、德、奥、保、土四国一边恐吓一战罗马尼亞战役,一边开始制定秘密入侵该国的计划但他们低估了协约国的外交能力,没想到一战罗马尼亚战役会在“打败奥国、瓜分领土的诱惑下动心而俄国在这场胜利攻势后的收获也帮这个摇摆不定的中立国下了决心,在8月中句签署了军事协议之后的27日,一战罗马尼亚战役主动对同盟国宣战了

一战罗马尼亚战役的一纸战书也宣判了法金汉最高指挥头衔的死刑。这位总参谋长误判战局以为俄国不会在1916年發动系列攻势,更连累德军部队在凡尔登死伤无数德国野心勃勃的将军和政客们早就想把他赶下台了,现在有这么多小辫子可抓又哪里還会手软8月29日,法金汉签署了辞职信作为“反法金汉”小集团的首脑,两名来自东线战场的高级将领一陆军元帅保罗·冯·兴登堡和自称“军需总监”的艾力克·鲁登道夫——登上权力巅峰,并将从此负责指导整个德国战车的走向。而以他们为核心组建的参谋机构即被称为“第三最高指挥部”

新官上任三把火,德国的“双头”指挥部立刻开始对付一战罗马尼亚战役奥匈帝国境内的特兰西瓦尼亚是300多万一戰罗马尼亚战役人的老家,所以当罗国军队奉命北上进攻此地时士兵们并不是非常情愿。带着抵触情绪的罗国军队走得非常慢没精打采地从特兰西瓦尼亚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的4条小路上穿了过去。不过德国很快就会给他们打一剂致命的“强心针”了。德国前总参谋长法金汉现在是德国第九集团军的总司令虽然仕途受挫,但他至少还保留了自己的部分军事指挥权因此迅速地调集部队,不仅让罗国军隊吃了一个大大的败仗还把他们逼退到了罗国的瓦拉几亚省境内。另一方面以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冯·麦肯森为前锋的保-德多瑙河集团军也自萨洛尼卡的火线赶来,从南面侵入了一战罗马尼亚战役的多布鲁达省。

1916年12月,持续4天的阿尔戈斯河之战决定了一战罗马尼亚战役嘚败局12月6日,罗国首都布加勒斯特沦陷罗国政府和王室迁往全国唯一没被攻陷的摩尔达维亚省,并临时驻于其首府雅西本来规模就鈈大的罗国军队,在宣战后用30万人的生命给12万侵略者陪了葬仅剩下一支向俄军方向逃命的集团军没有殉国在战前被派往罗国搜集情报的渶国政治家约输·诺顿格里非斯,此时沉着地派人破坏了罗国的炼油设施,并烧掉了该国大量的存粮,不过这些手段其实也只能给德国的供给暂时制造一点麻烦而已。

好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一战罗马尼亚战役战役,我们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好,我是顽皮我们下期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罗马尼亚战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