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学伴我成长2000字《大学》的认识2000字

帮忙写一篇关于“国学选读”的文章字即可,关于上国学这门课之后的感受,随便谈谈就好.只用随便谈谈,不用涉及太专业的知识!
  一.国学由来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日正式宣布成立.国学院学制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课程以元典研读为主,如“《论语》研读”、“《左传》研读”等,此外还有“国学概论”、“海外汉学研究”等课程.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决心以此为契机,为振兴国学做出贡献.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  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  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  类:一为义理为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  章之学.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  《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  学”一名.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x0b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  “国学”也与《国学概论》有关,后者是章太炎先生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章太炎先生把国学之派别分为: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历史).  国学大师钱穆在 《国学概论》中却有不同认识:  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  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  则否,实难判别.本书特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  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  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  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  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  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亦难赅备,并与本书  旨趣不合.窃所不取.  关于“经”、 “史”、 “子”、 “集”的说法  “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指记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如《论语》、《孟子》等;\x0b
“史,记事者也”,是记载有关史料的事,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x0b
“子”是记载各家思想、义理、考证、艺术等,如《老子》、《庄子》等;\x0b
“集”专指文学之部,以辞章为名,包括散文、诗、词、戏曲等;\x0b
古代及现在研究人员借由“经”、“史”、 “子”、“集”四部的研究,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及精确使用资料之方法.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  二、几个概念的辩别  小学、国学、经学  章太炎《国学概论·小学略说》:  “小学二字,说解歧异.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六书著,象形、象事、  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洒扫、  应对、进退为小学.”  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学的产生\x0b\x0b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失败后,返回故乡鲁国,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文献,形成了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孔子编辑《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作了《春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国学经典《大学》-课件(PPT演示)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国学经典《大学》-课件(PPT演示)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29|
上传日期: 22:33:1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国学经典《大学》-课件(PPT演示)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 &
& 明年高校将设国学本科专业 教授:高瞻远瞩
明年高校将设国学本科专业 教授:高瞻远瞩
18:57:26&&出处:&&作者:
编辑:随心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06-16][06-16][06-16][06-15][06-15][06-15][06-13][06-12][06-11][06-11]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当下大学生对国学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思考
&&没有公告
没有相关文章
当下大学生对国学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思考
&&&热&&&&&★★★
当下大学生对国学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8:24:56
& 国学,从中华五千年的浮云沧桑中一路走来,从这块古老神圣土地上一路走来。这里,有岁月流淌的声音,这里有古钟神刹余音的久久回旋,这里有万千圣人学子心底静静流淌的呼声、潺潺流动的思绪,这里有对壮美山河的讴歌,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这里有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深深忧虑……国学,记载的是民族灵魂深处的悸动,是我们的生命最深处的沉淀和底蕴!  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国学――这份厚重文化、这份民族性格上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和关注,相对于学业繁忙、面对高考压力的高中生,大学生有了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却对国学表现出冷漠,面对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对大学生阅读状况的分析调查后,我们发现:1、 我们从调查数据中发现,还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于国学表示完全不懂,十分清楚的只占十分之一。而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只是处于知道或接触过的初级阶段。2、 调查对象对国学了解主要的还是通过传统的国学书籍的阅读,而网络、多媒体等方式也开始出现。学校讲座方面仅占到少的可怜的7.7%。3、 在国学课程设置方面,有82.9%的对象认为开设国学课是有必要的。建议开设选修课,公开课,定时讲座的分别占36.2%,33.5%和27.9%。4、 在对待国学的态度上,认为国学是现代化障碍的人虽然只有1.7%,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国学要获得更多的认同必须有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改革。5、 对于《百家讲坛》等形式宣传国学,仅有59.1%的人认为这种活动有利于大范围推广国学。更有28.2%的人对其持否定意见。可见百家讲坛在表面上虽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却没有起到与之相符的效果。  大学教育制度上的缺失使得国学想提升自身在大学的地位显得尤为艰难,大学教育中专业上的划分无疑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同时过于强调专业化而忽视了国学基础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选择书籍阅读时缺乏一个外部的激励监督机制,等级考试等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人们的国学知识、水平,使得阅读国学书籍积极性不高。对于这样的状况,通过学生访谈、专家访谈等多种互动交流形式我们找到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方法:1、 国学教育宏观上看,制度上应该更加完善,建立合理的基本课程体制和学习激励机制,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学习国学,阅读国学,自觉培养国学素质!2、 国学教育中应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正沟通,一种内在的向往,不必要有强制的规定,强制下会磨灭原本的兴趣。但是还是需要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平台,鼓励机制不可少,把宣传和提升兴趣的范围扩大。 学校和老师承担着国学传承的沉沉的历史责任!3、 在读书方法选择上,老师应多给学生推荐符合学生层次的国学书籍,对于史学、经学之类理解难度大的经典,可以适当看一些著名出版社著名学者权威一点的注释和译本。对于戏曲等,可采用看录像、演出、多媒体等较为活泼的形式来学习。对于小说这类,可以多读些原文,领悟其中的意向和精神。社会  走出校园,从社会层面上,一股向传统回归的“国学热”正悄悄来临。  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许多人面对新旧的变迁充满迷惘、惶惑、浮躁、挣扎,人们终日挣扎在对物质生活,对权势、地位、金钱的奋力追求中,精神空虚了,生活没有了曾经幸福快乐温馨的味道,人情开始冷漠,社会开始冷漠,精神开始冷漠,世界开始冷漠……百年积淀的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也正在瓦解崩溃,与这个物欲横流世界相应的是一系列的精神断层,社会问题。  精神层面的“危机”迫使一些人尝试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一片幸福快乐的精神空间,寻找补救之策, 寻找传统文化所传承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的支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 强调群体, 强调和,强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和“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因此,“国学热”伴着国民厚厚的期望深深地期待出现了!“国学热”对于培养国民对民族国家的感情、增强国民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面对这股潮流热时我们还要有一些应有的理智的冷静!我们还要有应有的一些态度和想法!  几大问题:1、 针对现今媒体开播的一系列国学方面的讲座和研讨,对国民的修养的提升并、有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一直备受争议,国民修养的提高应该是一种文化的长期熏陶和沉淀,从这个方面来说这种节目更像是 “精神快餐”之类,其健康性值得我们深思和怀疑。2、 同时媒体从根本上一直关注的是其本身的收视率和附带而来的经济效益,其中更多的是商业炒作成分,宣扬的所谓国学并不入流,不能保证质量,是对学术的不负责,只是为了一时轰动效应、迎合观众,其背后的社会责任、社会道德、公益心从来不敢恭维,这样的形式将使国学越走越偏。3、 在讲座内容上,更受欢迎的不是真正的历史探究和精神火花碰撞,而是时髦的帝王将相的“背后的故事”。学者们想方设法去宣扬一些积极向上的知识,但很多时候被现实限制,做不到理想中的效果。不禁让我们反思,这到底是“国学热”,还是“小众文化”?这样的宣传,到底有没有必要?4、 第一次国学热是从下层崛起,更多强调的是民族救亡,在精神上的对忧郁、压抑的急切突破,是深刻的;现代的国学因国力变强,更多开始标榜和设立自己文化的特色,其基本的心态是爽朗的,而这样的爽朗是很容易趋向肤浅和形式化的。二者给人的震撼都很大,但是深度是不一样的,处在忧劳之中的精神传承态度更加入骨,彻底。  其实事实上是根本不应该存在“国学热”这样的事件,学者们反而觉得奇怪,这些国学本来应该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基本性格,却发展到要利用媒体宣传、国学讲解明星才能引起关注,这是国学在发展中的一种悲哀!是国民素质的悲哀!我们的建议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国学将何去何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1、 对于国学,不要进行大运动、一阵热。全民大热身的教训从来就惨痛的让人不曾忘记过!国学要深入到国民的素养和性格中去,应该在义务教育中增加对国学教育的比重,这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策略,制度上应该更加完善。2、 我们应该把国学看作一种精神财富,但是将这种精神财富增值的道路是不清晰的,不明确的,社会在探索、学者在探索……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国学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进行发展,产生新的合适的形式。3、 宣扬国学过程中,深度和广度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既要强调专业化、学科化、系统化,也要强调大众化、生活化、普及化!其实根本上应该强调国学的社会影响力!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也开始重视我们的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自己的特色和骄傲!我们的传统假日定为法定假日,我们气势宏大的奥运开幕式,这些都是我们对古代文明的珍惜和重视,我们国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学和国家的命运从来就紧紧相连。有了这些,我们不再忧心忡忡,有了这些,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看到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看到国学在传承,在发展、在诠释是一个民族古老的文明。&&&& 国家在行动、社会在行动、国民在行动、我们在行动……  &       
文章录入:淮茗&&&&责任编辑:淮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学伴我成长20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