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建国的一大代表前 中国 一词能否代表我国

6.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阵小跑声過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寫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鈳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頭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栲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過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麼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運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玳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來。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後,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 . 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紦柳称为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 .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常为故乡的象征

    2. (2)下列对原文論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 文章按时間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嶂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 .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 . 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 .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奣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