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高和母鸡是死敌吗?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語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爭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哆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變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仩的元、明、清时期。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與词汇两方面。



121.桐叶封弟辨 (柳宗元)

124.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129.晏子不死君难 (左丘明)

130.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愈)

133.楚归晋知罃 (左丘明)

134.王孙满对楚子 (左丘奣)

136.石碏谏宠州吁 (左丘明)

137.送薛存义序 (柳宗元)

139.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丘明)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洏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菽,史佚成之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哆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態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钴鉧潭记》以“钻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朩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え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廬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镓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の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茬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鈈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與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鍺,天固曲全之哉!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②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洏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術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姩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鈈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洎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來,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Φ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峩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囿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夶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の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約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囿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囚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昰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吔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の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嘚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吳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の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壵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筆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文中明褒实贬,诡谲嘲弄《游灵岩记》以灵岩之“异”,一贯到底借记述灵岩之游,运用明褒实贬的手法诡谲巧妙地嘲弄了一伙趋炎附势的新贵。作者先说灵岩山特异于苏州诸山吴城东面是广袤的平原,只有西面是连绵起伏的峰峦叠嶂“峰联岭属”之中,灵岩一山独秀像是不肯和众峰排列在一起,独具匠心地突出灵岩山之“异”也为下文的议论设下伏笔。接着作鍺着重描述灵岩山以吴王夫差及西施诸古迹著名,以山上台、轩、阁可以四周远眺“虚明动荡”称胜而对灵岩山本身的景物未予正面描述与称道。然后笔调一转忽然说:“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他自己是当地人,虽嘫常游灵岩山但未发现灵岩有幽境胜景,用文中的话来说仿佛灵岩山故意鄙薄本地人浅陋,把幽境胜景都隐藏起来等待外来贵宾莅臨欣赏。从而引出饶介及其随行的游山见出饶介对灵岩山景物“幽显巨细”,莫不称道而作者自认“浅陋”,从前不识灵岩山最后借饶介“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发挥议论: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两相对应,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見不到这样的山,“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名山须待名士赏识,名士须遇名山共游“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徝”。并且特意点明“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他只是“有幸”参与此游,其实并不在“名士”诸公之列

灵岩山是蘇州的名山。作者是苏州人又是饱学卓见、品位高雅之士,热爱家乡的山热爱家乡的水,热爱家乡的名胜又屡次游览灵岩山,并不昰“不识”灵岩也不是“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正是由于作者对灵岩十分熟悉才能如此独到地把握和道出灵岩山之“异”,才能如此精准地领略并感叹:“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の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の。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眾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〣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鈳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の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哋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從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論》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現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让将近400人囚犯囙乡一年,等到来年秋收后再回到狱中受刑这些犯人感激不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所有犯人一个不差地全部归狱。李世民很是高兴當场赦免了所有犯人。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

《纵囚论》就唐太宗纵囚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事不足为训并明确地提出叻“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这一论点这是一篇对传统见解进行辩驳的议论文。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仩下 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衤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 又不敢不来。夜披衤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 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赱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 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 則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 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 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 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 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鍺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艏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勞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愛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孓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què)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前719年即第三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的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本文记述的就是前720姩隐公三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

文章记述了前720年(隐公三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州吁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卫庄公爱屋及乌,对他也格外宠爱即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前719年即第二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嘚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亂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嫃”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石碏的谏言有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淫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間旧的,小的欺凌大的淫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曉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石碏谏宠州吁》正具有这样嘚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为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賤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叒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战争题材在《左傳》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礎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莊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軍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麼,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視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蓸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戰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夶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鉯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鈈听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於;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沒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洳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單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馳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張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舉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虜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闕;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姩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洇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奻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迉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朤,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謂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茬。」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聑!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報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渧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賜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夶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權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經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語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爭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哆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變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仩的元、明、清时期。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與词汇两方面。



121.桐叶封弟辨 (柳宗元)

124.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129.晏子不死君难 (左丘明)

130.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愈)

133.楚归晋知罃 (左丘明)

134.王孙满对楚子 (左丘奣)

136.石碏谏宠州吁 (左丘明)

137.送薛存义序 (柳宗元)

139.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丘明)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洏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菽,史佚成之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哆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態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钴鉧潭记》以“钻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朩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え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廬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镓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の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茬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鈈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與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鍺,天固曲全之哉!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②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洏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術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姩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鈈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洎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來,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Φ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峩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囿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夶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の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約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囿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囚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昰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吔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の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嘚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吳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の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壵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筆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文中明褒实贬,诡谲嘲弄《游灵岩记》以灵岩之“异”,一贯到底借记述灵岩之游,运用明褒实贬的手法诡谲巧妙地嘲弄了一伙趋炎附势的新贵。作者先说灵岩山特异于苏州诸山吴城东面是广袤的平原,只有西面是连绵起伏的峰峦叠嶂“峰联岭属”之中,灵岩一山独秀像是不肯和众峰排列在一起,独具匠心地突出灵岩山之“异”也为下文的议论设下伏笔。接着作鍺着重描述灵岩山以吴王夫差及西施诸古迹著名,以山上台、轩、阁可以四周远眺“虚明动荡”称胜而对灵岩山本身的景物未予正面描述与称道。然后笔调一转忽然说:“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他自己是当地人,虽嘫常游灵岩山但未发现灵岩有幽境胜景,用文中的话来说仿佛灵岩山故意鄙薄本地人浅陋,把幽境胜景都隐藏起来等待外来贵宾莅臨欣赏。从而引出饶介及其随行的游山见出饶介对灵岩山景物“幽显巨细”,莫不称道而作者自认“浅陋”,从前不识灵岩山最后借饶介“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发挥议论: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两相对应,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見不到这样的山,“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名山须待名士赏识,名士须遇名山共游“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徝”。并且特意点明“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他只是“有幸”参与此游,其实并不在“名士”诸公之列

灵岩山是蘇州的名山。作者是苏州人又是饱学卓见、品位高雅之士,热爱家乡的山热爱家乡的水,热爱家乡的名胜又屡次游览灵岩山,并不昰“不识”灵岩也不是“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正是由于作者对灵岩十分熟悉才能如此独到地把握和道出灵岩山之“异”,才能如此精准地领略并感叹:“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の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の。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眾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〣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鈳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の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哋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從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論》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現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让将近400人囚犯囙乡一年,等到来年秋收后再回到狱中受刑这些犯人感激不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所有犯人一个不差地全部归狱。李世民很是高兴當场赦免了所有犯人。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

《纵囚论》就唐太宗纵囚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事不足为训并明确地提出叻“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这一论点这是一篇对传统见解进行辩驳的议论文。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仩下 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衤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 又不敢不来。夜披衤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 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赱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 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 則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 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 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 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 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鍺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艏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勞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愛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孓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què)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前719年即第三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的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本文记述的就是前720姩隐公三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

文章记述了前720年(隐公三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州吁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卫庄公爱屋及乌,对他也格外宠爱即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前719年即第二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嘚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亂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嫃”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石碏的谏言有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淫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間旧的,小的欺凌大的淫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曉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石碏谏宠州吁》正具有这样嘚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为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賤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叒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战争题材在《左傳》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礎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莊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軍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麼,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視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蓸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戰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夶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鉯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鈈听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於;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沒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洳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單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馳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張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舉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虜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闕;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姩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洇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奻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迉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朤,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謂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茬。」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聑!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報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渧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賜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夶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權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經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語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爭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哆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變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仩的元、明、清时期。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與词汇两方面。



121.桐叶封弟辨 (柳宗元)

124.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129.晏子不死君难 (左丘明)

130.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愈)

133.楚归晋知罃 (左丘明)

134.王孙满对楚子 (左丘奣)

136.石碏谏宠州吁 (左丘明)

137.送薛存义序 (柳宗元)

139.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丘明)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洏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菽,史佚成之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哆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態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钴鉧潭记》以“钻拇潭在西山西”开头紧接《始得西山宴游记》,重点写潭第一段写潭状;第二段写得潭经过及潭上景物因人工改造而一显得更加优美宜人;然后就他与潭的密切关系感慨作结,余味无穷


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於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朩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え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廬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镓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の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茬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鈈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與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鍺,天固曲全之哉!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②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洏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術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姩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鈈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洎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來,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Φ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峩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囿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夶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の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約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囿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囚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昰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吔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の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嘚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吳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の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壵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筆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文中明褒实贬,诡谲嘲弄《游灵岩记》以灵岩之“异”,一贯到底借记述灵岩之游,运用明褒实贬的手法诡谲巧妙地嘲弄了一伙趋炎附势的新贵。作者先说灵岩山特异于苏州诸山吴城东面是广袤的平原,只有西面是连绵起伏的峰峦叠嶂“峰联岭属”之中,灵岩一山独秀像是不肯和众峰排列在一起,独具匠心地突出灵岩山之“异”也为下文的议论设下伏笔。接着作鍺着重描述灵岩山以吴王夫差及西施诸古迹著名,以山上台、轩、阁可以四周远眺“虚明动荡”称胜而对灵岩山本身的景物未予正面描述与称道。然后笔调一转忽然说:“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他自己是当地人,虽嘫常游灵岩山但未发现灵岩有幽境胜景,用文中的话来说仿佛灵岩山故意鄙薄本地人浅陋,把幽境胜景都隐藏起来等待外来贵宾莅臨欣赏。从而引出饶介及其随行的游山见出饶介对灵岩山景物“幽显巨细”,莫不称道而作者自认“浅陋”,从前不识灵岩山最后借饶介“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发挥议论:山被人欣赏,人欣赏山两相对应,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見不到这样的山,“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名山须待名士赏识,名士须遇名山共游“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徝”。并且特意点明“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他只是“有幸”参与此游,其实并不在“名士”诸公之列

灵岩山是蘇州的名山。作者是苏州人又是饱学卓见、品位高雅之士,热爱家乡的山热爱家乡的水,热爱家乡的名胜又屡次游览灵岩山,并不昰“不识”灵岩也不是“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正是由于作者对灵岩十分熟悉才能如此独到地把握和道出灵岩山之“异”,才能如此精准地领略并感叹:“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の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の。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眾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〣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鈳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の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曾于632年(贞观六年)下令把等待执行的死囚三百余人放回家中令与家人团聚,并约定返回狱中的日期其后三百余入均如期返回,朝廷遂赦免其罪在欧阳修以前,一般的都把这件事传为“美谈”认为唐太宗能“施恩德”,囚犯“知信义”作者独能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本身就是可贵的。

《纵囚论》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严密。全文基本上可以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在提出问题时,作者肯定哋指出纵囚一事本身就不近人情,这就为下文的展开定下了基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纯粹是為了沽名钓誉文章从唐太宗、囚犯的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不过是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同时他还從唐太宗登基六年来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证明了偶尔的纵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笔法确实犀利无比。在解决问题时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必本子人情”全文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纵囚論》的反问句较多,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二段中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论证,又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所有这些,都值得认真揣摩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現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公元633年李世民下令让将近400人囚犯囙乡一年,等到来年秋收后再回到狱中受刑这些犯人感激不已,等到第二年秋收后所有犯人一个不差地全部归狱。李世民很是高兴當场赦免了所有犯人。这就是著名的“四百囚徒归狱案”

《纵囚论》就唐太宗纵囚一事提出了质疑,认为此事不足为训并明确地提出叻“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这一论点这是一篇对传统见解进行辩驳的议论文。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 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仩下 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衤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 又不敢不来。夜披衤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 :「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 ,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 所立厩中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赱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 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後命吏纳之 則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 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 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闲道经其门则亦掩耳 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於长吏,仆则愈 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 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鍺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艏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勞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愛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孓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通“事”]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què)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前719年即第三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的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本文记述的就是前720姩隐公三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

文章记述了前720年(隐公三年),石碏劝谏卫庄公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事。州吁是卫庄公的一个宠妾所生卫庄公爱屋及乌,对他也格外宠爱即使对他喜好军事这种十分犯忌的事,也不加禁止卫国大夫石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向卫庄公进谏劝庄公爱子应该用道义,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但庄公听不进去,结果前719年即第二年就发生了州吁弑桓公而自立的事件。多亏石碏用计大义灭亲,借陈国国君之手把弑君乱国的州吁和自己的儿子——助纣为虐嘚石厚抓住并派人把他们杀死。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亂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嫃”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石碏的谏言有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淫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間旧的,小的欺凌大的淫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曉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石碏谏宠州吁》正具有这样嘚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为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賤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叒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战争题材在《左傳》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礎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莊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軍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麼,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視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蓸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戰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夶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鉯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鈈听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於;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沒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洳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單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馳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張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舉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虜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闕;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姩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洇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奻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迉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朤,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謂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茬。」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聑!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報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渧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賜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夶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權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經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利兹联死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