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话版我的滑板鞋西游记

看到越来越多的本地小孩不会泰兴话,而且还有不少泰兴人都鄙视自己的泰兴话,认为土,俗。甚至有的人也跟着部分外地人攻击泰兴话,说不好听,难懂,应该全民普通话。这些让人痛心的事情让一个土生土长的,爱着家乡的泰兴人感到很痛心。
关于泰兴话的解释在百度百科里的套话就不多说了,而且百度百科里我也做了编辑,也获得了通过,基本是官方套话,你不按官方说法就不通过。所以现在就单纯谈一下鄙人和一位广东说粤语的朋友的交流内容,我们是以古诗词为话题展开,然后引申到各自的方言的。
首先先拿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古诗做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你用普通话读,会发现它并不押韵,换用泰兴话和粤语读,“流”“楼”二字才重新押韵,才不会辜负王之涣这首千古名作。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而且唐诗里,康熙字典里有好多的词汇在南方方言里还在用的,而普通话里却没有。大家有没有感到很奇怪?现在的普通话与文言文差别之大,近乎两种语言的差别,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形声字,或者古诗押韵和通假字,反而是南方的吴方言(泰兴话从某种程度也算是吴方言的一种分支或保留很多吴方言的一种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的口语与文言文类似。普通话把入声去掉,以致读古诗词平仄混乱的情况,多到无法一一举例了。你只要记得,以后凡是你读古诗词的时候,碰到“菊夕及习失石节白竹伏扑出发则合宅执吃国学实直责诘佛觉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急罚族渎孰笛袭悉接谍集逼湿黑答福牍辐督漆......”等等等等这些词语时,最好不要用普通话读,如果你要完整保留韵味的话。
说道这里,有的朋友会奇怪,什么叫入声?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b),-t(-d),-k(-g,-h)构成,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也是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在现代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吴语、闽南语中仍完整的保存着,但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现代官话的特征之一是中古汉语的入声消失。可能百科的描述比较笼统,我们就用泰兴话来举例吧。和普通话相比,我们泰兴话是不是语速明显的快多了,而且就单个字读音的比较,比如“吃”,普通话就可以分成两个音节的连读,ch
ri,而泰兴话就念类似“切”,而且按照音节,我们的尾音顿了一下而且不像普通话的“吃”把ri这个尾音拖长了,泰兴话的读法就类似于英语的闭音节。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有机会我们碰到北方人,他们一定会说我们的泰兴话像日语。为什么?因为日语也是有大量的入声,也可以理解为古代日本人不断向中国南方学习,同时也保留了当时南方话的词汇读音。这个也是南方人学日语,发音比北方人学来的方便的原因。
也因为以上的情况,因此我们泰兴话的语速要明显快于普通话。并且由于泰兴地区人口是各朝战乱时期的移民汇集而成。所以从泰兴话里也能找到不少粤语的元素。最开始接触广东人的时候,感觉他们讲的话一句都不懂,后来相处时间长了,而且也在他们的带动下,会唱粤语歌了,这时才发现,如果连读,确实不容易听懂,如果分开,按照单个字或词汇来读,那就找到大量的相似词了。比如“边、讲(念gang)、徐(念cui)、街(念gai)……”等等,由于篇幅问题就不一一罗列的,熟悉粤语的朋友一定体会的了。除了粤语,我们泰兴话里也能找到闽南语的影子,比如最常用的第一人称“我”,台湾人念“wa”,而泰兴人的“我”大部分时候都念“wa”.
现在大家又有疑问了,既然南方方言保留了那么多古诗词的韵味,为什么现在通行的却是普通话呢,原因是这样的:首先从南北朝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中原,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而进入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中原必定要学习汉话,而他们汉话学的再好总会带有他们本身的乡土味。由于上层统治者是这个味道,中下层为了讨好他们,也开始向他们靠拢,特别是元朝以后北方汉语逐步逐步就有了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特点,而作为古汉语的入声也从此在中国北方消失。泰兴作为南北交界的地方,有北方话的特点,但更多是保留了南方方言,而且我们的方言底蕴就是吴语,如果算相似的发音的话,我们和吴方言的重合是最多的,有的发音至今还是和吴语一模一样。并且历代战乱,北方汉人要南渡,必定要从沿江走,而泰兴地区恰好就是沿江的最后一站,而且在古代北方被游牧民族占领的时期,泰兴地区也一直是南方汉人政权所统治的,所以受北方话的影响还是很有限。泰兴周边越往西受北方的影响也越大,典型的就是扬州话,据记载,隋炀帝时期的扬州话还是典型的吴语,如今的扬州话只保留了吴语的调子,而语音早已是半普通话了。所以现在我们听扬州话容易听懂,扬州人听我们泰兴话就不大懂了。
虽然现代普通话是北方的一种语言,也丢失了大量的古汉语特点,但目前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是需要懂的。泰兴话和普通话之间有些具体到和学究有关的内容就不多说了,我的目的就是希望老乡们正确认识我们自己的方言,不排斥普通话,更不能丢弃我们自己的方言,那个是泰兴文化的精华!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2-03-24 17:18
&&& 很有独到的见解。泰兴方言里含有大量吴语词汇,很大的原因,也是为我们大家所忽视的一点是,江南向江北反向移民,我们中间有太多人是明清两朝代吴地移民的后裔,吴地移民历史上向江北移民有两个高峰期:一为元末明初,此时江淮大地因战乱赤地千里,明王朝为填补人口空白从苏州等江南之地向江北大量迁移人口,这就是明初的“洪武赶散”;二为太平天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大量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移民又移民到江淮之间。
发表于:12-03-24 18:12
别说泰兴话和普通话,就是在泰兴,还要有城里口音跟乡下口音区分,有意思么,最大的特点就是城里口音没有翘舌音,最简单的,gao zhi 是乡下发音,城里人呢,就gao
zi了,当然了,也不光是泰兴城里人,貌似黄桥那边一片也是这样,自己人跟自己人较劲,就更别谈规范了
发表于:12-03-24 23:48
一、上古音:
1、上古早期(远古、夏、商、西周)
2、上古中期(春秋、战国)
3、上古晚期(秦汉)
二、中古音
1、中古早期(三国、晋、宋)
2、中古中期(齐、梁、陈、隋、初唐、盛唐)
3、中古晚期(中唐、晚唐、五代)
三、近古音
1、近古早期(辽、宋、金)
2、近古中期(元)
3、近古晚期(明、清)
四、现代音
民国、天朝
一般认为现代江淮方言形成于近古早期,通泰片分化较早大约在公元10世纪,多数方言在12世纪以前都已经大致成形。
泰兴话约形成于公元10世纪
发表于:12-03-24 23:49
这篇文章的层次很低
发表于:12-03-25 08:49
以下是引用 第5楼 科技创业园 的话:
这篇文章的层次很低...
那你弄个层次高的东西出来?
发表于:12-03-25 08:50
以下是引用 第4楼 科技创业园 的话:
一、上古音: 1、上古早期(远古、夏、商、西周) 2、上古中期(春秋、战国) 3、上古晚期(秦汉) 二、中古音 1、中古早期(三国、晋、宋)
2、中古中期(齐、梁、陈、隋、初唐、盛唐) 3、中古晚期(中唐、晚唐、五代) 三、近古音 1、近古早期(辽、宋、金) 2、近古中期(元) 3、近古晚期(明、清)
四、现代音 民国、天朝 一般认为现代江淮方言形成于近古早期,通泰片分化较早大约在公元10世纪,多...
大陆和台湾分割50年,各自的国语都不同,更不要说一直以来的变化了,官方的说法并不可信,要考虑到人口迁徙因素。现在的上海话和老上海话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发表于:12-03-25 08:55
以下是引用 第5楼 科技创业园 的话:
这篇文章的层次很低...
一篇让家乡人更爱自己家乡的帖子被称为层次低,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抗日时期有一百万伪军的存在
发表于:12-03-25 20:46
总之,普通话,泰兴话我都说的很顺溜,我一点也不反对泰兴话,生我之母,养我之土,育我之情。
&&&&&剑&&&&破
&&&&&扫&&&&不
&&&&&宇&&&&正
&&&&&内&&&&之
&&&&&黑&&&&气
&&&&&&,&&&&。
发表于:12-03-25 22:44
以下是引用 第6楼 iceseawang 的话:
那你弄个层次高的东西出来?...
我是一个很注重关注泰兴文化的人 方言是其中一重要的因素!我的意思是这篇文章的质量不是很高,不是我诋毁泰兴啦
发表于:12-03-25 22:47
以下是引用 第7楼 iceseawang 的话:
大陆和台湾分割50年,各自的国语都不同,更不要说一直以来的变化了,官方的说法并不可信,要考虑到人口迁徙因素。现在的上海话和老上海话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我4楼的意思是 泰兴话的格局大致在10世纪时与周边的江淮话分道扬镳 并不是泰兴话形成于10世纪 而是泰兴话的格局约产生于公元10世纪 ,大约在公元12世纪时,中国各地的方言大的格局就已经基本形成
发表于:12-03-26 10:12
以下是引用 第11楼 科技创业园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7楼 iceseawang 的话: 大陆和台湾分割50年,各自的国语都不同,更不要说一直以来的变化了,官方的说法并不可信,要考虑到人口迁徙因素。现在的上海话和老上海话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我4楼的意思是 泰兴话的格局大致在10世纪时与周边的江淮话分道扬镳 并不是泰兴话形成于10世纪 而是泰兴话的格局约产生于公元10世纪 ,大约在公元12世纪时,中国各地的方言大的格局就已经基本形成...
你自己读下明朝的小说,比如说西游记,那个可是14、15世纪的,当时人家用的是淮安话写作的,我们可以在里面找到大量的类似泰兴,如皋一带的词汇(其他相近方言区没有研究过),而现在的淮安话却没有,何解?
发表于:12-03-26 14:44
以下是引用 第12楼 iceseawang 的话:
你自己读下明朝的小说,比如说西游记,那个可是14、15世纪的,当时人家用的是淮安话写作的,我们可以在里面找到大量的类似泰兴,如皋一带的词汇(其他相近方言区没有研究过),而现在的淮安话却没有,何解?...
淮安靠北方了,北化比较严重,失去一些词汇也很正常的,但是音系是变不了的!泰兴话与周边相异的格局早在10世纪形成,词汇不是主要因素,北吴和南江淮有好多通用词汇,但是音系迥异,泰兴与淮安比也是这个意思
发表于:12-03-27 08:26
以下是引用 第13楼 科技创业园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12楼 iceseawang 的话: 你自己读下明朝的小说,比如说西游记,那个可是14、15世纪的,当时人家用的是淮安话写作的,我们可以在里面找到大量的类似泰兴,如皋一带的词汇(其他相近方言区没有研究过),而现在的淮安话却没有,何解?...
淮安靠北方了,北化比较严重,失去一些词汇也很正常的,但是音系是变不了的!泰兴话与周边相异的格局早在10世纪形成,词汇不是主要因素,北吴和南江淮有...
方言仍旧是在变化中的,过去变的慢,现在变的快而已,加上大量的移民,各方面都会变。南方语言是有音读,训读,和外来语的说法,语音都会随环境而改变。另外我的主题就是要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话,不要为了普通话,自己的老家话都忘了。你的老家话需要保护,我们泰兴的家乡话也需要保护。方言需要大家正确认识,不要认为是土和俗。
发表于:12-03-27 08:26
&&& 我觉得江淮地区的方言的变迁不能不考虑移民的因素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泰兴县志记载,泰兴元末明初时因为战乱整个泰兴的原住民只剩下十户,相信周边地区情况差不多,即原住民几乎损失殆尽。这种情况下,原先的江淮地区的方言很难得以传承。明王朝于是向包括泰兴在内的江北地区大量迁入迁入移民,其中主要为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移民。如果说之前江淮地区的方言已经相当北化的话,那么大批江南移民的进入,使得该地区的方言北化得以遏制并使得很多江南吴地的词汇得以保留和巩固。但是,毕竟泰兴位于江北,方言也难免会受占统治地位的北方文化的影响,于是南北共融,形成了现在的泰兴话。
发表于:12-03-27 08:38
[题名:江苏三泰方言的历史演变]
[作者:徐小兵]
[选自:《语言研究》]
摘要:江苏三泰地区处于江淮之间,是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地带,历史上战乱、移民、行政区划使该地区发言的形成和演变非常复杂,造就了该地区既有江淮官话,又有吴方言。
关键词:三泰;方言;演变
今语言都存在着地域差异,人们也很早就认识到方言的存在,《礼记.王制》就说:“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明代陈第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草,音有转移,亦势必所至。”说明古今语言既历时的变化又有共时的方言差异。汉语包括七大方言,即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其中官话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属于汉语第一大方言。三泰地区处于官话与吴语的交汇地带,是吴语和江淮官话(淮语)的过渡方言,属于官话中的江淮方言区。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分化是从移民开始的,人口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语言发生很大变化。三泰地区地处江淮之间,长江北岸,历史上战乱、移民、行政区划等使得三泰地区方言的形成和演变颇为复杂。
『上古时期』
六千多年前,在江苏大地上主要存在着两种考古文化系统: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泰州境内的考古发现的姜堰单塘河遗址、兴化影山头遗址,海安的清墩遗址都属于良渚文化遗址。这些说明了最早在公元前四千年,三泰境内就有先民生活。由于良渚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系统,是有古越人创造的。三泰地区的原始居民自然是古越人,使用的语言是古越语。
因为没有见于文献的语料,我们无法详细描述三泰地区先民使用的古越语,但可以从语言的底层中找到一点痕迹。通过三泰地区的部分地名,我们可以察觉其保留的一些语言本来面目。三泰地区有几个古越语地名:表示山的“罗”(汉字记音),如罗浮山(古在渔行);表示集镇的“场、墟”,如兴化的白驹场,高港的柴墟(今口岸镇)。此外,在三泰言里,大部分地区还有牙喉音[N],这又和现代的粤语相同,这自然是古越语的残迹。通过这些零星的材料,我们可以认为三泰地区在春秋以前的语言是古越语。
大约在3000年前的先周时代,江淮间的越族土著和南下的华夏族人融合。《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中都记载了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位给季历而来到今无锡,苏州一带建立吴国的史实。中原文化与夷越文化的交融,在江南形成了勾吴族。中原以太伯、仲雍为首的移民大部分都到达了今无锡一带,其间必然有一部分在途中停下,没有过江,和长江北岸的土著融合在一起。“由于这支移民的原居地(渭水中游)文化比较发达,因此他们带来的语言便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扎下了根,成为吴语的最初基础。”
三泰地区当时应属于古邗国(今扬州一带),时称“干”。《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 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毛传:“干,也。”顾名思义,“干”就是指海边的国家。吴国兴起以后,相继吞并了原长江下游两岸的一些部落(或小国)。约在公元前685年前,干被吴所灭,三泰地区也就成为吴国的版图。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经营江北一带,使吴语开始在扬州泰州一带播迁。姜堰的天目山古城就是当时吴国向中原、向北发展的要道中的一个城堡。由此可见,
当时的三泰语言当是渗入了雅言的夷越语――勾吴语。
《左传》中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侯之舍……卫侯归,效夷言。”杜预注明“郧,发阳地。广陵海陵县东南有发繇亭”。《如皋立发桥石碑》碑云:“日惟立发,古称发阳,鲁卫今郧,云是斯地,春秋时有也。”郧现在已在海安境内。这说明,当时的广陵即现在三泰所在地区说的话系夷言,即吴语。
公元前473年,地处吴国之南的越国消灭了吴国,吴国的地盘也就归越国所有。《吕氏春秋.贵直.直谏》引伍子胥的话:“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能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与我亦然。”这里面“习俗同,言语通”说明当时三泰地区所操语言没有太大变化,和越语是相通的,与黄河流域的齐语、华夏语不能相通。
吴楚之间曾长期交战,越灭吴后也经常和楚发生冲突,他们之间互为敌国,但却可以通婚,如《史记.楚世家》说,楚昭王之妾、惠王之母便是越女。王室如此,民间应更不乏其例。吴、越、楚之间经常交战,攻城夺池侵地时互相掠夺人口,百姓避兵燹而互奔,这样,吴、越、楚在人口上必有掺杂。楚灭越后,又有一些楚人东迁,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的基地上再次筑城,改邗为广陵。“古越语和古吴语比较接近,所以今天的湘语和吴语还有不少相同之处。”当然,也有许多越人逃避战争和兼并,向南方和西南方迁徙。不过长江北岸的土著越人无法南逃,只有和新来的少数楚人融合在一起。由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三泰地区的语言已经由古越语逐步转化为古吴语。直到目前,我们仍可以发现本地方言中许多吴语的底层成分。如“济手(左手),汰(洗衣服),ィㄓ踩蓿ǘ耍㫰(衣服)(晾),壮(人胖),@(密)、眼热(羡慕)、料作(布料)、推板(差一点)、温吞(水微热)”等一些吴方言的代表性词语仍活跃于泰州地区的口语中。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分封诸侯。《史记》记载,高祖六年(前201年)立刘肥为齐王时,“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十二年(前195年)立刘濞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可以推论出吴王统治的区域也是操同一种语言。刘濞都广陵(今扬州),为了征收和储存海陵附近的粮食,刘濞在海陵建“海陵仓”,开邗沟,促进盐粮运输。西汉杨雄《方言》一书中,也记载了周秦和汉代的语言情况,其中吴越扬为一个区域,又《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也。”可见三泰泰所处的江淮地区从周至汉这一较长的历史内使用的都是古越语演变来的吴语。
『中古时期』
三国时期,吴、魏争夺的主要战场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连年征战使江淮地区人口流动相当大。曹操政令江北居民内移,“江淮间十余万众皆走吴”(《三国志.卷十四.蒋济传》),“民传相惊……广陵户十万余皆东渡江”(《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又《宋书.卷三十五》记载“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居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可见战争使本地区人口骤降,但三泰地区,三国、晋时人都视作吴地,说的仍是吴语。
西晋末年,北方民族进据中原,“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王导传》),史称“永嘉之乱”。东晋政权建立后,北方士族大规模南迁至江淮之间和江南宁镇地区,随同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落、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为了安置移民,东晋政权设置了许多侨治州郡,南来的人口按原籍集中于侨州、侨郡、侨县。晋宋时期海陵县改为海陵郡,置侨置县,宋时本地就领六县:建陵、临江、如皋、蒲涛、宁海、临泽,这六县皆在今东台、如皋、泰兴、南通一带,可见北方移民使当时泰州地区的人口激增。南迁的士族平时讲话都得说以洛阳话为代表的“官话”,读书要作“洛生咏”,不说洛阳话的就要被耻笑,连宰相也不例外。由于移民人数众多,而且比较聚集,所以本地的吴语渐渐受中原话影响,逐渐向江淮方言过渡,但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问大有人图依(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依),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泰地区尚有吴语的存在。
从晋起至唐中期,江淮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较为稳定。东晋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完全开发起来,到唐代,海陵成为全国海盐的重要出产地,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日本国圆仁法师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来大唐求法,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说:“二十一日卯时,大使以下共发去,水路左右,富贵家相连,专无阻隙。……半夜发行,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圆仁等由如皋镇往泰州,沿河见到如皋镇郊是“富贵家相连,专无阻隙”,说明当时海陵县如皋镇已很富庶。同时,看到盐船队自海陵盐场向附近如皋镇出发运盐的情景,非常壮观。由于盐业发达,社会安定,人口迁移幅度较小,本地区语言自身发展,既保留了较多的吴语特征,与北方话有区别,又有向北方话转变的趋势。
安史之乱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而扬泰地区较为安定,北方又有大批人口来这里避乱;唐末包括黄巢在内的几次农民起义,也都未曾兵及该地区,又有不少人逃往这里“安居”。五代十国时本地区处于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的统治之下,人口迁移虽较频繁,但也得到一定的休息,较为稳定的局势还吸引了北方战乱地区的移民。北来移民使用“官话”,加速了本地区“土语”向“官话”的转变。
『近古时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线,宋高宗率百官、大臣逃往扬州,同时有大批百姓跟随而来。在扬州住了一年后经镇江逃往杭州。本地区从靖江经泰兴、口岸、泰州一线成为抗金前线和主战场。本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飞抗金的故事和传说。后来,金兵北退度淮,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宋对峙,北方人民不远受女真族的统治,纷纷南迁。高宗南渡后,扬泰地区亦有大批“流民”徙入。
元末,扬泰地区再度沦为战场,整个苏北平原人口流失严重,江淮地区“地广衍,湖荡居多而村落少,巨室小,民无盖藏”(《嘉靖维扬志》),明初,江淮地区人口非常稀少。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明王朝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的居民移向江淮平原,即史称的“洪武赶散”事件。《(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云:“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夏兆《泰县氏族略》认为“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并描绘说,朱元璋与张士诚作战,命常遇春攻泰州,同时决高家堰水淹泰州,“是时泰州既遭焚杀之殃,复受沉沦之祸,居民非死则徙尔。明太祖乃下诏移苏郡之人以实泰邑。此今之泰人所为多由苏迁泰者也。”明初苏州移民以兴化和三泰地区(泰州、泰县、泰兴)为最多。
这次由南向北的大移民,使吴语转变为北方话的本地方言又恢复了不少吴语成分,并使一些即将消失的吴语成分得以巩固。《(民国)泰县志稿》卷二十五在解释民谣“杨家庄上失了火,大的小的跟了我”中“火”、“我”二字押韵时说:“泰县方言‘我’字读成鼻音若‘引’,则明洪武迁苏民于泰以后转变而成之音也。此‘我’字独作官音与‘火’押,则此谣谚之起必在明前。”这里所说的泰县即为泰州,今泰州话读此谚并不押韵,若按“官话”读则押韵,这不仅说明苏州移民对三泰地区的方言影响很大,
而且还说明明以前的泰州方言已经是官话。因此现今的泰州话是洪武赶散后形成的。
虽然,历史上本地区很多时候隶属于扬州,但扬州城历来是一方政区的中心,明清时期为府治所在,本地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交通状况都比不上扬州城区。因此,这里由吴语向北方话转变也比较缓慢一些,保留的吴语成分也多一些,明初苏州移民又较为集中地居住在这一带,受吴语的影响也较大。但是,南方话向北方话靠拢,
方言向通语转化是大势所趋。这里处于北方话的边缘地带,自明初大批移民徙来后,“移徙者鲜”,终究不能使这里的北方话转变为吴语,只是形成带有吴语色彩的江淮话。这样,以扬、泰两地为代表的江淮方言,在不同的条件下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方言格局:扬州话属于江淮方言中的宁扬方言,泰州话属于江淮方言的通泰方言。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把本地区的泰州方言、泰县方言、泰兴方言、兴化方言,称之为第三区;1985年,贺巍先生在《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一文中将上述第三区的方言列为江淮官话的一个方言片,称之为泰如片,这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所说的泰如片;1988年鲁国尧先生在《泰州方音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中将上述泰如片称为通泰方言区。靖江方言属于第二区:吴语区。因此,如今的本地区方言包含了江淮官话和吴方言,兴化、姜堰、泰兴三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个区,还有靖江界河以北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靖江界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老岸话为代表,属于吴语太湖片。
参考文献:
[1]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黄继林:《略述扬州方言的历史演变》,《扬州史志》,;
[3] 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5;
[4] 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发表于:12-03-27 11:54
"杨家庄"是指哪个地方的。求解
发表于:12-03-27 18:02
以下是引用 第14楼 iceseawang 的话:
你的老家话需要保护,我们泰兴的家乡话也需要保护。方言需要大家正确认识,不要认为是土和俗。...
我本人也是讲泰兴话的
发表于:12-03-27 18:11
我还是那句话,通泰或者叫泰如(包括泰兴话)的格局早在公元十世纪就与其他江淮地区分道扬镳,这块区域正好是原海陵地域的范畴,因此不管後世移民怎么迁入,泰如音系可以变化,但是格局变不了!
发表于:12-03-27 20:07
回复 第19楼 的 科技创业园:
直接叫你类人猿如何?
发表于:12-03-27 20:12
田鸡是自然的,科技园有了些地沟油成分,其实母语是最根本、难忘的。科技园,你知道森尼丝夯耸啊?
发表于:12-03-28 15:25
怎么就听不懂我讲的呢,格局一词不懂?
发表于:12-03-28 15:28
以下是引用 第20楼 江苏经济报 的话:
直接叫你类人猿如何?...
能看懂我再跟我讲!
发表于:12-03-28 15:33
以下是引用 第21楼 江苏经济报 的话:
田鸡是自然的,科技园有了些地沟油成分,其实母语是最根本、难忘的。科技园,你知道森尼丝夯耸啊?...
搞清楚,我有在诋毁母语吗?neng geu shio teh&sen nei si tie peh reh
hei a?suh tei chieu si neng geh zsrong tie pzi!!!
发表于:12-04-03 17:09
回复 第3楼 的 依旧狼图腾:
在古溪这边不是gaozhi,而是gaozi
发表于:12-04-06 18:21
以下是引用 第24楼 科技创业园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21楼 江苏经济报 的话:田鸡是自然的,科技园有了些地沟油成分,其实母语是最根本、难忘的。科技园,你知道森尼丝夯耸啊?...搞清楚,我有在诋毁母语吗?neng
geu shio teh sen nei si tie peh reh hei a?suh tei chieu si neng geh zsrong tie
pzi!!!...
发表于:12-04-11 08:32
以下是引用 第26楼 Miss丶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24楼 科技创业园 的话: 以下是引用 第21楼 江苏经济报 的话:田鸡是自然的,科技园有了些地沟油成分,其实母语是最根本、难忘的。科技园,你知道森尼丝夯耸啊?...搞清楚,我有在诋毁母语吗?neng
geu shio teh sen nei si tie peh reh hei a?suh tei chieu si neng geh zsrong tie
pzi!!!... 没听懂...
同样没听懂
发表于:12-04-11 15:31
回复 第27楼 的 iceseawang:
我在问候江苏经济报
发表于:12-04-11 22:57
我喜欢泰兴话。。。。
发表于:13-01-08 11:15
还是成立一个协会.我看把乡下的方言保留起来.城里有官话的味道。还是乡下的比较真宗一点。就象我们称南江阴为(缸应).上(扬州)我们叫上(扬鸠)以后都说普通话了.这些方言就没有了.保留给后人吧。其实我们老祖应该是从江南搬到江北的.有好多话还是有点吴语的底蕴.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形成了泰兴方言。希望有识之师成立一个民间协会保留起来好呀。就象扬州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就用扬州方言.泰兴应该学习。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搞笑西游记全集骂人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