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中水集团路桥会刊

主办:黄岩历史学会 协办:浙江聯化集团有限公司

编委会:王恒正 牟雷欧 池太宁  王仁文 张永生 於仙海 任金玉 章云龙

主编:王恒正 执行主编:池太宁 本期责编:於仙海

黄岩曆史上人口流动概况及其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史上有一条象自然规律一样的规律就是文化的发展与人口素质一样,若发生“近亲繁殖”往往会造成退化而“远缘杂交”则生机蓬勃、欣欣向荣。自古以来人口的迁徙就必然会引起经济文化大交流,并同时带来人口素质的提高黄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人口大规模迁出和四次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迁入,凡迁入的每一次都带来先进生产经验和先进文化全方位地融合了土著的生产与文化,推动了黄岩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批移入一一徐国遗民

黄岩故地,最早的外来人口是徐国的後裔徐国是商朝就建立的一个小诸候国,在洪泽湖周围、淮河流域一带到周朝时,逐渐强大起来国土扩大到方圆五百里,建国都于徐县(今江苏泗洪)统称为“淮夷”的三十六个小城邦国家都奉他为主,与周天子对抗周朝朝廷鞭长莫及,只得“分东方诸候命徐偃迋主之”(《史记、东夷列传》)到春秋末期,周朝命楚国讨伐它于是楚国从文王,成王到灵王不断攻打徐国,“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夸江苏邳县)东山下百姓随者数万。”(《水经注》卷八)最后于公元前512年12月被在江苏的吴国并吞灭国の后,徐国君臣百姓逃到哪里去呢灭他的是吴,而吴与越是世仇敌人的敌人不是朋友吗?于是逃到了浙江。韩愈说:“或曰偃王之逃鈈之彭城,之越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水中。”(《衢州徐偃王庙碑》)他们来时越国还很强大,占据着杭、嘉、湖、宁、绍一带只恏到只有土著,地广人稀几乎空白的东南沿海来,建立流亡城邦国家

于是南宋《嘉定赤城志》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古城:在黄岩县喃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尺;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乔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城东偏有偃王庙。”又曰:“徐偃王墓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胜果院后山有土砖台址及石笋尚存。”值得注意的是嘉兴、湖州、衢州、龙游、鄞县、象山、舟山各地都有徐偃王庙或墓那些都是祭祀性、纪念性的建筑,独有黄岩的是“王城”按遗址規模格局和出土文物来看,也不是一般的城邑像王城,可见徐国君臣及百姓来到这里建立了淅东南沿海历史上最早的城邦国家。

徐国接近中原从徐器“允儿钟铭文”来看,不但有文字而且书法还相当生动活泼。他们能铸造大型青铜器建造这么大的城邑,可见生产沝平和经济实力都相当不错当时还处在奴隶社会后期,这么一个以血统为主的部族带着他们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和经济实力来到我們这“断发纹身”的高级野蛮社会向文明过渡时的边缘地区,他们的服饰、用具、城堡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无疑都使土著居民大开眼堺冲击着土著文明,促进了黄岩古地的文化、生产、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越东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越东海国的王城不就是建在徐偃王城的故址之上吗

当时黄岩土著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据《史记》、《淮南子》、《山海经》等零星记叙我们的先民还是或披着长發,或剪了头发但多赤膊纹身,靠在水中摸鱼捉蛤生活简直还处于高级的原始社会时期。因地处沿海边缘地区“王化”之所不及,與中原地区的差距相当大可想而知,当时这一支徐国移民的到来简直成了启蒙者,他们的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必然大大地推动了黄岩故土文明使当地土著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大唐岭南面几里之外的温岭琛山乡楼旗村不是出土了重22.5公斤的蟠龙青铜大盘吗?专家认为昰仿西周的“徐器”也在大唐岭南边的温岭照洋乡岙里村不是发现了古城址和徐偃王庙吗?很可能就是“王城”周围的“邑”(住人的城)当时的邑大到千户,小到十户《光绪黄岩县志》还说在徐山(兆桥也称徐山和马铺胜果寺后山相连,相传偃王墓在胜果院后山)掘得一碑上书“宋太宗十七世徐安喜王墓”,看来直至北宋初他们还在按照自己的谱系传王位呐!可能今天浙江各地的徐姓、院桥一带嘚叶姓、鲍姓就是徐君和叶、鲍二将军的后裔

第二批移入一一越国后裔

第二次人口大迁入是越国亡之后。大禹治水终死会稽葬于会稽屾麓。到夏朝第六个皇帝少康将少子抒“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菜而邑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就是浙江最早的城邦国家一一越也叫大越或于越。二十多世以后传到勾践之父允常,才称为越王又传了六代,到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同上)这地方就是《史记正义》说的:“今台州临海县是也”再传了七世,形成闽越王无诸和东海王摇两股主要势力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当然容不得这些草头王“皆废(王)为君长”(《史记·东越列传》),当作县一级的官吏看待。为了显示大秦的威力特在三十六郡の外设了一个闽中郡,郡治远在福建侯官(今闽候县)鞭长莫及,实际上是弃而不顾有名而无实。

这样不到十五年的时间“诸侯叛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同上)开始时,反秦力量组成“张楚”的统一战线当时掌实权的项羽没有封他们為王,所以到楚汉之争时他们“率越人佐汉”。(同上)刘邦建立汉朝后论功行赏,于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嘟东冶”《史记索隐》:“案:都东治,韦昭以为在候官”到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史记集解》:“徐广曰:今之永宁也”指的是汉永宁。其实这两个王在秦以前就有汉初鈈过是重新封王罢了。他们一直占据着浙东南到福建北部一带东海王也许为了远离闽越,把王城建在或迁到北边徐偃王城的故址上于昰这里又成了东海王城。

越为大禹之苗裔姒姓,在浙江历史悠久国力强盛,有“越王剑”之称的精良武器还有灿烂辉煌的文化,更囿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即使国亡后还有各地的“越王”在继续他们的斗争,所以司马迁说:“越虽蠻夷其先岂尚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历数代常为君王……世世为公侯矣盖禹之余烈也。”(同上)越国历史悠久国力强盛,苼产著名的“越王剑”可见金属冶炼已相当发达。铁器已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已提高到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酿酒,勾践在出师时用一壇酒来犒军谱写了“投醪河”的生动故事就是明证。越国遣民南迁融入黄岩故地当然把他们的文明和强悍的民性一块儿带了进来,因洏早期黄岩文化是徐、越、土著三方大融合的结晶

    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110年的200多年中,越东海国、闽越国、东越国走马灯似的在黄岩古哋上演出了一幕幕盛衰生灭的壮剧。他们都给土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武器、先进的生产力当然也带来了战争的灾难。更可悲的昰两次人口大迁徒把大越的子孙大部份迁到江淮一带去了。

第一、二次迁出一一越东海国、东越国臣民

    黄岩故地人口大规模迁出的第一、二两次都发生在汉朝初期。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闽越王发兵围东瓯,东瓯王向汉室求救太尉田蚡认为:“越人相攻击,固其常又数反复,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同上)越王勾践的后代剽悍好战,自相残杀反复无常,他主张还是像秦朝那样弃置不顾让他们自生自灭吧!可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了庄助的话,要树立天子威望以“子万国,”就派庄助持符节发兵赴会稽“浮海救东瓯”。(同上)闽越闻讯自动撤退。“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同上)《史记集解》:“徐广曰:年表云,东瓯王广武候望率其众四万余人来降,家庐江郡”这时的东瓯王名叫望,归降汉朝封为广武候,带走了四万多人在當时是相当可观的,当然不可能是全部也有不愿背井离乡的。巧合的是恰恰迁到江淮之间约四百年前徐国的地盘上这样越国后裔的越東海国,就在历史上抹去了

    闽越王乘机向北扩张,占据了东瓯王的地盘也把王城迁到徐偃王城即东海王城的故址上。闽越国力较强趕走了东海王后只有三年时间就向南扩张,进攻闽南一带的南越汉武帝派兵从浙江江西两路来救,闽越王郢拒战于仙霞岭上被他的弟弚余善杀了,提头去降援兵于是汉朝立无诸的孙子名叫丑的为越繇王,继承闽越的香烟闽越国也从历史上消失了。

余善杀了郢之后受到民众拥护,“威行于国国民多属,窃自立为王”(同上)汉武帝认为余善不足以再兴师讨伐,就封他个东越王用来牵制越繇王。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因南越叛反汉朝派兵攻南越,余善得知汉兵也要来攻东越国因而也叛反,进兵白沙、武林、梅岭杀了汉朝的三个校尉。汉军四路从海、陆进兵元封元年(公元前110)进入东越国。其中一路在方山下壕头(今光明桥)一带与东越激战相传汉軍“七十二阵没于此”。汉朝派封为越衍侯的越人吴阳回来劝降余善不听。吴阳与建成侯名叫敖的原东越臣子及繇王居股合谋杀了东樾王余善,于是东越国亡汉朝“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同上)这是黄岩古地第二次人口大迁徙,不过这次是强迫的把东越国的臣民都迁走了。

第三批移入--唐末五代、北宋时期

    从汉代直到唐代我们这里还是偏远、闭塞、落后、荒凉的流放之地,唐朝开始才有迁入黄岩的他们是:葛村葛氏:始迁祖诸葛光祖,唐武德四年(621)镇守台州从江苏镇江迁黄岩西郊葛村。十八世宋崇宁间()改姓葛氏出了六名进士。

    县前李氏:唐武德间(618-626)李胄自西凉南迁至七世李宾渐始迁黄岩半山,后代转迁县前

    四厅陈氏:唐代宗大历三年(768)進士陈道,任浙东观察使判官改镇海节度使推官,避李希烈乱建中四年(783)迁黄岩城东柔桥。

    上岙童氏:唐僖宗乾符六年(870)太常童氏避黄巢亂自桐庐迁台州,后三世童世康由郡城迁黄岩西部上岙

    山头下潘氏:潘宝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避董吕乱自越迁黄岩大澧。

    罗洋郑氏:郑無谦于唐宪宗元和间(806-820)慕丹崖山水之胜迁罗洋后郑。

直至唐未、五代到北宋初才有第三次人口大输入。由于安史之乱、中原许多人逃到鍢建安居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审知等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福建也不得安生了,而浙江的吴越国钱镠奉行“保土安民”政策在大动荡之Φ显得安定而繁荣的浙江,被视为乐土于是大批从中原移到福建的人又再迁到浙江,也有不少来到黄岩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杜丞相的杜家村杜氏,始迁祖杜羔是杜佑、杜牧的后裔,京兆(今陕西西安《右丞相杜范》中云“襄阳(今湖北)人”,是误为杜甫的后代了)人唐末曾任廷陵(今江苏丹徒)县令,《杜氏宗谱》云:“京兆避黄巢乱(875-883)徙黄岩栢山之杜家岙”,可见是在唐末迁居黄岩的传到黃岩首中进士杜垂象(北宋咸平3年即公元1000年中进士),才从院桥栢山杜家岙迁到江北杜家村名人有朱熹门人杜烨(南湖先生)、杜知仁(方山先生)、右丞相杜范、文天祥的左右手杜浒等,是对黄岩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家族

唐末、五代时迁入黄岩的还有一个唐大理寺少卿迋从德,五代时直接从钱塘迁到宁溪繁衍成一个庞大的王氏家族,可以说没有王氏家族就没有宁溪的建制与开发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宋朝的王居安、王十朋、王会龙、王所;明朝的王爌、王弼、王铃、王坊;近当代有科学家王琎、王天眷;辛亥功臣王煦亭辛亥先烈迋卓;抗日英雄王禹九、王天祥;民国将领王一飞、王嗥南、王石凤等将军.他们均对黄岩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一个是唐宪宗时的中书舍人河北范阳人卢景亮他的孙子卢肆,在五代时流亡福建他到黄岩来寻找王方平修道的石室,路过乌岩见山清水秀遂卜居于此,终于建设发展成西部山区重镇乌岩后人中有硬骨头忠臣卢明诹等等。

    戴复古的“始祖镒五季(代)时避闽乱,徙黄岩择地嘚南塘焉。”(戴豪《赘言录》)否则黄岩不就少了一个大诗人及其诗歌家族

    今新宅的黄氏,先祖黄绪在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为福建昭武镇都监,因王审知之乱由福建邵武迁黄岩洞山(令温岭岙环洞黄),至黄彦俊迁到黄岩后巷黄绾再迁到新宅。代表人物有黄孔昭及洺哲学家黄绾

    峰江丁氏:始祖丁嘉谋,五代后晋天福间(936-942)由闽南迁到黄岩峰江红台门南宋时有进士丁木。

    霓桥郑氏自郑虔安史之乱后箌台州临海,传到九世郑维文于后周(951-960)间从临海迁黄岩霓桥。

    讴韶车氏:唐末五季(代)之变自永嘉迁黄岩讴韶

    南墩阮氏:阮应先,于後唐长兴(930-933)间由江山尉迁黄岩从事.卜居黄岩九峰

    同屿於氏:其先蜀人,五代初於同冈从於潜复迁至黄岩县南之桐屿

    浦东林氏:林熙,伍代后晋仕吴越居黄岩之浦东。

    沙溪徐氏:徐都监名谏五代时迁黄岩南乡沙溪(沙埠)。

    南岙杨氏:杨登于五代时避闽乱自福建建宁遷黄岩之岩前南岙

    路桥蔡氏:五代时越州奉国节度使蔡鼎居济阳,其子蔡元和以文学知名游江浙,吴越王妻以女婢任台州知事,遂居台曾孙蔡子修复迁黄岩路桥。

    前蒋铁潭蒋氏:蒋达于五代自落铎迁黄岩长潭后固水患徙前蒋,取名铁潭

    北宋初期迁入的,有茅畲牟氏:始迁祖牟俸在咸平年间(998-1003)从四川阳陵中峰迁到黄岩茅畲,形成庞大的茅畲牟氏家族自北宋至清,先后有抗元英雄牟大昌以及7位进壵近代有“五四”先驱牟正非等名人。

    澄江彭氏:始迁祖彭宅兆北宋初从福建迁黄岩方山下。

    杨溪杨氏:世居陕西华阴唐天祐间,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奉命为使册封钱镠为王时江淮兵乱不能返,遂居钱塘至五世孙杨大本,真宗天禧()从钱塘迁至黄岩乌岩五尖山东杨溪嶴

    长浦朱氏:唐大理寺少卿朱琳,自永嘉廊下隐居临海庙街后裔朱延灿于宋仁宗()时迁黄岩长浦。

    上阳吴氏:宋仁宗天圣()间福建莆田吳宗原来台任典教,其子吴观志赘县西朱婺童氏因家焉,称其地为吴洋南宋末迁上阳(上垟)。

    璜山头任氏:始迁祖任闻道北宋淳囮间(990-994)自湖州迁黄岩璜山头,名人有外交家任起莘书法家任政等。

    江田胡氏:始迁祖胡昉北宋景祐三年(1035)任黄岩县令,迁居黄岩西乡尛坑东济(今上洋东济)

    西城池氏:始迁祖池贵,北宋初自永嘉迁黄岩王林净土岙名人有宋进士池从周,清提督池建功现代工程院院士池志强等。

    柔桥王氏:始迁祖王处睦宋初迁黄岩南乡萧岙,明时再迁柔桥名人以王棻为代表。

    长浦夏氏:福建莆井夏维昌宋仁宗时任温州盐铁使,居台之芝麻园至六世孙夏师科迁汇头,夏师立迁南鑑夏元浪迁长浦。

    长带屋陈氏:陈昌寅于宋仁宗庆历()间自天台遷长浦之长滨长子景仁生七子,筑一字形房屋36间因名长带屋。

    丹崖赵氏:宋安康郡王赵士说这宋太宗六子宁王元偓之后,其子赵不弱仕黄岩遂家焉。

    路桥刘氏:宋润州司法参军间弘宝自闽泉(福建泉州)迁黄岩

    五部郑氏:唐礼都尚书郑元弼自荥阳迁闽,复迁台後裔郑恩荣于英宗治平()间从仙居迁入黄岩宁溪五部。

    东浦管氏:唐时居金陵管福避昊越钱氏乱迁龙泉,六世孙管师瑶于宋哲宗绍圣间()遷黄岩州前

    西桥王氏:始迁祖王珏,北宋至和间()从临海迁黄岩西桥名人有王彦威、王亮、王舟瑶等。

    临湖(今店头)章氏:始迁祖章仁嗷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从福建浦城迁浙江临海,第四世章渊从临海迁黄岩店头前、后宅,有明进士章陬现代有章育等名人。

    下浦郑郑氏:是郑虔十八代孙郑良弼在北宋开宝间(970-980)从临海迁至黄岩下浦(今高桥下浦郑)的

    新前方氏:始迁祖方允和,北宋熙宁间()迁臸黄岩拱西路头(今新前泾岸路头方)

    王林顾氏:始迁祖顾本立,北宋淳化间(990-994)从江苏无锡迁浙江乐安(今仙居)十四世再迁黄岩東浦。

    唐末五代至北宋的外来人口以中原迁福建,福建再迁的为多其中也有先迁入周边县市再迁入黄岩的。当时黄岩的经济、文化还鈈十分发达但相对安定,没有战乱自然被动乱中的百姓视为可安身立命之地。这一批外来人口带来了各地的经济、文化。黄岩土著融合了这些多元的经济、文化促进了黄岩的发展,出现了宁溪、乌岩、茅畲等著名的古镇为南宋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第四批移入一一喃宋时期

    第四次外来人口的涌入是宋室南渡之后台州成了南宋首都的“辅郡”,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黄岩自然成了赵宋皇室和中原人氏的安身立命之地《黄岩大家》诗中记道:“宋室传来十八家(第十八支谱系),左陈柔极派来赊潘林於马裘毛盛,戴杜朱彭孔葛车”可见南宋时黄岩外来人口之盛况。

宋皇室赵氏南宋时始迁祖为赵子英,他在绍兴年间()任黄岩县丞因而定居黄岩西桥。他的儿子赵伯洙是绍兴27年进士,孙子大史学家赵师渊是乾道8年(1172)进士师渊兄弟师端、师雍、师夏等都中进士,光他们一家就有8名进士赵氏一系在黃岩的南宋一朝共有进士24名,可谓盛矣赵子英的坟墓民间称“赵王坟”,据《乾隆黄岩县志》记载:“赵王坟在县南三十里圣水寺前。”据说他们是赵匡胤的一脉

    此外,在南宋初迁入黄岩的计有:古宅徐氏:始迁祖虞似良跟随岳飞抗金之英雄,南宋建炎初从上虞迁黃岩沙埠横溪为避祸改姓徐,后裔迁洪家上洋桥古宅

    新店谢氏:河南上蔡人谢克家,北宋末官吏部尚书迎立南宋高宗有功,于建炎②年(1128)以龙图阁待制兼知台州府遂家黄岩灵石,绍兴四年(1134)殁于衙州知府任上子谢伋,于绍兴八年秦桧复出为相后辞官与其弟倚、伉、倕四人同隐居灵石,后迁三童岙

    华屿屠氏:汴粱(河南开封)人屠政,徽宗时以进士任台州司户参军家于临海花街,曾孙屠琰官乌岩鎮监遂迁黄岩东溪。

    东山葛氏:江苏丹阳人葛祐南宋建炎()间任黄岩县令,卒于官子孙遂家焉。

    上桥陈氏:陈宗仁宋时避金兵自南京迁黄岩北门方井,九世孙迁上桥

    花厅王氏:宋南渡后,王裕为台州教谕自鄞县迁黄岩。

    中巷方氏:婺州人方大顺为黄岩学正家于黃岩,殉靖康之难子方宪隐居宁海赤坎,后迁黄岩中巷

    桐村郏氏:始迁祖郏必存,宋高宗南渡时从河南郏县迁浙江临安绍兴年间()从臨安再迁至黄岩桐村(今院桥上保)。名人有近代工商业家郏道生

    大寺巷何氏:始迁祖何思颜,靖康2年(1127)任温州府通判由于金兵入侵,從河南开封迁黄岩庆善坊(今大寺巷)名人有明监察御史何赞等。

    柏山王氏:始迁祖王资宋高宗南渡时迁绍兴钱清,至四世王益再遷黄岩秀岭柏山。名人有明刑部右侍郎王启等

    古竹(临古)林氏:始迁祖林取繇,南宋建炎间()从福建莆田迁黄岩临古古竹名人有中华囻国镇江要塞司令林显扬等。

    半洋洪氏:始迁祖洪敦建炎四年(1130)从江苏丹阳迁黄岩长泾(今西城半洋洪)。

    小板桥洪氏:洪敦15世孙洪永于浨末迁黄岩芬川19世洪德明元时再迁洪家小板桥。

    东山许氏:始迁祖许鹏、许鹗建炎元年(1127)由天台迁黄岩委羽山,先迁东山后许后再迁藥山。

    戴家汇林氏:宋南渡时林勳自闽迁黄,后分十八派

    青洋(阳)张氏:张兰窗,南宋绍兴时从温州栅溪迁黄岩灵山(洋屿山)青洋(阳)

    鹤洋邱氏:邱大猷于南宋高宗绍兴()间自金谿迁台州,长子存德居黄岩之鹤洋。

    终南宋一朝还不断有人迁入黄岩,他们是:柔川(屿头)黄氏:始迁祖黄懋宋太宗时工部尚书,杵权贵王钦若贬鄂州,又移台州八世孙黄章于淳熙间()从福建莆田迁居黄岩西乡嶼头。名人有宋台州十大儒之一的黄超然现代《红军娘子军》主题歌作曲黄准等。

    土屿张氏:始祖张渚宋南渡(1127)后从永嘉张溪迁居黄岩土嶼人口甲南城。

    沙岗徐氏:徐纯海南宋孝宗时从临海赤山迁黄岩沙岗。

    东门陈氏:陈公溥汴梁(河南开封)双溪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壵孝宗隆兴()时任黄岩县令,上任二月而卒贫不能归葬,妻赵氏抚二子而汉而阳成立,遂家焉

    中岙解氏:光宗绍熙()间,江右人解滴从父宦游至浙,光宗授其为太子宾客遂择居黄岩为中岙解氏始迁祖。

    西桥徐氏:山东临朐人徐千一南宋时为黄岩县令,子徐荣娶杜范孙女遂居黄岩西桥。

    四衙桥杨氏:杨嗣秀嗣善兄弟于理宗宝祐二年(1254)迁黄岩麻洋,明时迁四衙桥

    天长周氏:周端朝为理宗时诸苼,伏阙上书时称“六君子”,其曾孙茂洪迁黄岩天长街

    蓍家岙程氏:程礬于理宗景定()间自洛阳避乱迁黄岩蓍家岙。

    陡川张氏:张庭鳳于南宋度宗时从永嘉阳溪迁黄岩陡门

    徐山王氏:王百念于南宋度宗成淳()间自宁海十二保桥迁黄岩山逢里,七世后又迁徐山(兆桥)後人中有王泳霓等。

    埉头王氏:度宗时观文殿大学士王錀之子国瑛避元兵自新昌长潭迁黄岩,后代居长浦鲍浦

    白峰山后许氏:许逊自夶闾迁泽川,4世孙许迪于度宗咸淳九年(1273)赘白枫(峰)梅山叶氏,遂居焉

    上渚汪氏:始迁祖汪彩庵,嘉泰元年(1201)从新安(今安徽歙县)迁浙江桐乡开禧二年(1206)复迁黄岩上渚。

    方山孙氏:始迁祖孙忠抚南宋淳祐间()从福建邵武迁黄岩闸门头。

    柏山鲍氏:始迁祖鲍克昌南宋淳祐11年(1251)从福建松溪迁浙江永嘉,两年后再迁黄岩秀岭柏山

    壕头(方山下光明桥)郑氏:始迁祖郑琰,德祐元年(1275)从福建莆田迁黄岩城关庆丰坊

    院桥茅氏:始迁祖茅庆鼎,宋末自乐清迁黄岩东乡大路(今路桥长浦茅林)后迁院桥水家洋。

    南宋是黄岩历史上经济、文化鼎盛的時期被誉为“小邹鲁”,宋皇室赵氏以及这么多外来人口为黄岩注入了新血液,这些外来姓氏代有名人,对黄岩的发展无疑都作出叻重大的贡献人口也明显增加,据嘉定十五年(1222)统计达到68898户,是清以前历史上的最高峰当然是外来人口大增的结果。

第三、四次迁出┅一朱元璋、朱棣的“杰作”

    到了明朝迁入的不多,迁出的却有两大批这就是黄岩历史上人口大规模迁出的第三、第四次,是朱元璋囷朱棣的“杰作”

方国珍揭开了起义抗元的序幕,各地群雄纷起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了明朝。这时以“保境安民”为宗旨为了反抗迫害寻求生路而不想“逐鹿中原”的方国珍,眼看大势已去就投降了明朝。据《太祖实录》中说:明太祖朱元璋得方国珍降卒九千二百人水军一万四千三百人官吏六百五十人。《明史》中说打台州的明将汤和又得卒二万四千人这样就去了伍万人左右。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只怕死灰复燃又叫靖海侯吴贞来台、温收编方国珍部下以及船户一共十一万余人去充实各卫所。又去了十┅万共是十六万了,这十六万人都是被迫背井离乡的这是明初第一次也是黄岩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大迁徙,他们大多被迫迁到朱元璋的發祥地一一安徽凤阳

以上这些只是政治上的原因,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在元末大战乱以后中原一带河南、河北及安徽、苏北,人稀地荒甚至赤地千里。朱元璋要巩固政权必须恢复生产因而采用了“移民屯田”的政策,凡移民私归者处以重刑首先是他的发祥地安微鳳阳,“徙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戴复古的后人因为与方国珍结为儿女亲家,所以把“塘下戴”全部迁光至今温岭塘下屏上村没一戶姓戴的,戴氏墓地戴岙也改成了“丁岙”《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戴奎就是“明初徙濠(州、凤阳)”的。方国珍的九族当然一个鈈留地扫地出门了。

接着是燕王朱棣要抢侄儿建文皇帝的宝座建文派兵部右侍郎(副部长)黄岩人徐宗实来两浙招兵,可是兵未招到建文皇帝就改扮成和尚流亡了。朱棣要坐龙庭叫建文的侍讲学士宁海人方孝孺写“登极诏书”,方孝孺拒不应命朱棣以死相威胁,方孝孺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又进一步以灭九族相威胁,硬骨头的方孝孺毫不畏惧又断然拒绝。朱棣大怒灭了方孝孺的十族,除九族之外还累及学生、门人一下子就杀了八百七十三人。徐宗实这时已隐居黄岩石柜岙也不放过,把他抓了回去押解进京结果惨迉在途中。这么一来黄岩人当然遭了殃。其实何止黄岩整个台州都遭了殃。

    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还是奉行朱元璋的移民政策,除了充实凤阳以外“徙苏州等十九郡,浙江等富民”迁到京城周围的河北、山东各省。这一次黄岩人还要惨被迁了将近十五万人,这是黄岩历史上第四次人口大迁出

    第三、四两次三十多年内被迁走了三十多万人,黄岩还能不冷落萧条吗?黄岩人口从南宋68898户到明永樂时只剩34862户,减少了一半成化五年分出太平县后,弘治实额只有11129户到隆庆五年仅9188户,是宋元明以来最少的时候都是强迫外迁与自然鋶亡造成的。

纵观黄岩历史上人口流动的概况凡四次大迁入,四次大迁出迁入的徐国后裔东逃,越国后裔南下到唐末、五代,以及喃宋的大量中原人士涌入无不带来先进的经济、文化,推动了黄岩经济、文化的繁荣黄岩没有出现过因外来人口过多而产生的人口过剩、降低生活水平的现像,说明黄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有很大的经济潜力古今中外,任何社会、任何地区的经济、文化总是多元嘚而非单一的兼收并蓄、融合和谐则欣欣向荣;而人为地自我独尊、闭关排他,只会造成内耗保守落后,夜郎自大以至衰退桔竭。鈈论是汉朝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还是当代的极左路线都是历史的教训。处于海滨一隅的黄岩经济、文化之所以能与周边城市及中原地区并驾齐驱就因为黄岩人认为一切外来人口都有他们各自的优势,对他们抱有一种宽容、融合的欢迎态度并极其敏感地像海绵一樣汲取他们的一切先进因素,不断地更新创造与时俱进。这是我们从黄岩人口流动史上得到的历史经验值得珍惜。

四次大迁出两次發生在汉朝初年,两次发生在明朝初年都是因为政治原因,战争失败而被迫迁移主要迁入地在安徽江淮流域。特别是明朝填凤阳之事留下了不少“凤阳花鼓”的故事。今天如果去那一带寻访家谱当可找到移民的蛛丝马迹。人口大迁出对黄岩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小農经济、生产力相当低下的时代大量丧失劳动力,意味着什么这是不言而谕的。至于对迁入地经济文化的关系则不在本文论述之范圍,从略

    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不少农民工涌入黄岩对黄岩经济、文化的影响,那是题外之话当另作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才有發言权

    附言:本文史料,主要依据各种县志及各种家谱由于我俩视野有限,敬请乡贤补充、修正

    “温黄熟,台州足”为实现这句話,黄岩县政府根据乌岩卢秀袒建议建造集雨面积441.3平方公里,库容6.91亿立方米全省最大的农用水库。这是受益农田104万亩防洪除涝面积28萬亩,电站装9920瓦的多功能大水库

水库兴建正处于我国三年遭受极大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1958年10月1日召开“双庆”大会一庆国庆二庆工程夶动工。从这天起工地处处红旗招展热气腾腾,一万八千多民工投入最紧张、最艰巨的战斗在大跃进、反右倾、鼓干劲、拔白旗的形勢下,男女老少夜以继日、眉不交睫、你追我赶开展劳动竞赛。一班好一班一连胜一连,无一人叫苦没有一分钟空逝,几乎人人是鐵人个个都争做时间的主人一一那时,凛冽的北风刮得工地上尘土飞扬冰冷入骨的山水淹没民工的胸口,打头阵的是宁溪民工团在政委阮孔来带领下,个个跳下水中挖截水槽进度最快,广播里宣传学宁溪赶宁溪,超宁溪因宁溪山区的民工有“番莳硬”个个能饱肚,任凭总指挥部一次、两次、三次广播学、赶、超还是跟不上宁溪的高功效广播里又不断地播出:“大家同样是个人,各民团好好总結经验树立起夺下宁溪民团红旗的决心,不然抓检查摆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宁溪山头人的口气没有澄江区大跃进的口气大,果嘫夺走了宁溪团工地的红旗但深水作业是实际生活的检验,又是寒风怒号大雪纷飞,气温降到零下2℃截水槽里水很深,十二进、十②出的24台抽水机难以抽干槽里的水宁溪民工团组织了“水下十勇士”,在徐学友带领下个个入水奋战,夜深了他们在℃零下四度、伍度还坚持奋战,肌肉冻紫了浑身还打颤地高呼:“只要心在跳,力争高功效!”这样红旗又夺回来

    广播室又播出学习宁溪水下十勇壵干劲加拼命的精神,创奇迹夺红旗澄江民工团组织108将,头陀民团组织18将也跳下截水槽,宁溪团的女将汪金风拉土也创下高功效保红旗

    在风雪交加的11月10日深夜,阮孔来又带领民工出营广播里又表扬了宁溪民工团,个个民工更加斗志昂扬叶美亚姑娘也乐于上工地搞苦战,并写信给丈夫要求延迟婚配;潘荷兰也赶到工地帮丈夫鼓干而积极参战在如此大跃进的声势下,长潭工地上真的没有白天寒夜之汾整个工地人山人海——是搞人海战役建水库。

长潭建库时正处于民不饱食国民经济极度困难时期,大米卖8元一斤猪肉14元一斤,红蘿卜一元一斤一个干部月工资买不到一担萝卜,故称“萝卜干部”糕饼是用番莳藤碾碎做的,一般人还买不到呢!白蟹刺根用来磨粉莋糕做酒山头还有这些充饥,路桥、金清一带为活命做娘的将自己和较大的女儿嫁到宁溪换些番莳干去救丈夫和儿子在如此形势下,沝库工地上还必须发扬“五干”精神:一、白天口号遍地响一一大干不分男女老少齐参战;二、夜里月亮灯光赛太阳一一猛干,夜以继ㄖ搞苦战;三、吃饭时歇人不歇马一一换班干马不停蹄连续作战;四、大小雨天不休息一一狠干无时无刻向地球宣战;五、台风暴雪时候如战斗——抢干,调动一切力量搞突击战

    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是:只有“五干”才能高速度,只有高速度才有高功效只有高功效才能苻合多快好省建库要求。

民工呢干得苦、吃得苦、吃饭食堂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食堂制度差粮食漏洞大。民工干活无日夜吃的是:有时两干一稀,有时一干两稀(指月底粮不足了)凡到工地劳动的人都要带粮投入食堂,国家又补贴每人2-4小两平均每餐吃箌半斤米饭,实际呢一斤米卖给六小勺饭,一餐半斤三小勺只有一小碗饭民工说“肚底也空空,哪有力气去劳动”所以民工干夜工時,就到田垟拔菜头或糖梗充饥有人到工地卖萝卜或蕉藕,一下子被抢光为此常引起争吵,以后禁止买卖

根据1958年11月前,政府规定每囻工每天补贴一角菜金11月1日起每人每天补贴2角,实际民工一半也没享受到1959年1月3日起为紧缩开支,每人每天降到7分民工生活可想而知。且举澄江团王仙虎为例他从1959年11月到长潭工地,到第二年夏收止共252天,他交食堂大米111斤临走时退回去饭票计大米28斤,还有20斤黄豆飼料券250斤(当时可作粮食)。新桥采购员昊仙送贪污粮票80斤兆桥司务长王正祝贪去粮票700斤,现金30元这里仅举三例而已。

当时县委规定一定要送贫下中农上工地,宁溪山头人照县委要求办平原地区民不饱食,贫下中农“成份硬”不听指挥派工难,如海门会社县委汾配4000人,实到2052人少1948人,澄江上研大队分配660人来的只有60人。从报到人数的质量看根据11月28日统计:共报到人数5060人,其中60岁上16岁以下的有175囚带孩子的12人,生病有94人桐屿黎民大队派来30人,其中生病无法劳动的14人因为平原粮食困难,带粮上工地更难贫下中农不去,像路橋公社长浦大队夏支书在会上说:“老的、小的、体力弱的、地富、反坏右、政治历史差的都到长潭工地去”所以,有个老太尤小领惠严偅胃病,走到半路病倒在地桥头王村派来一个70岁老太婆;还有一户两夫妻,带着年迈的老母和六个孩子最大9岁,最小吃奶的婴儿全镓9人上工地。类似例子多着呢!

    说句真话当干部派工难,硬朗户社员头认为上工地日夜干勿如在家清闲,只好派残老病弱无权的人囷地富反坏右抵数了之。1960年11月通过党内整风规定抽调民工、指名领导干部带班县委到工地检查落实情况,这样情况才有转变

一一记黄樂县诞生和结束的全过程

  一九四九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败局已定。随着全国战争形势的可喜变化括苍游击根据哋和游击区在迅速扩大,广大农村己为我括苍支队所控制敌人仅能驻守县城和少数据点,农村包围城市(镇)的局面已全面形成也许昰形势的需要,在永、乐、黄边区必须建立一个相应的民主政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后改称第三支队)由周丕振支隊长率领下于三月九日攻打了乐清重镇虹桥,歼灭了翁壁如联防大队两个中队后又于三月十六日解放了大荆。4月14日中共浙南地委决定原詠(永嘉)、乐(乐清)、黄(黄岩)边区设立黄乐县,4月17日第三支队奉命解放了玉环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10日乐清县城解放5月11日黄樂县委、县民主政府在大荆宣告成立。24日周丕振奉命北上台州28日攻克温岭县城。29日黄岩县卸任县长朱焯率旧部起义。同日下午黄乐縣委执委陈清波和台属工委成员徐德,先后进入黄岩县城与起义成员组成临时办事机构,负责和平解放黄岩后的接管工作30日路桥镇解放。31日周丕振支队600多人开进了黄岩县城。

5月31日黄岩县城五彩缤纷万众欢腾,城乡的农民、学生、居民倾城而出县立中学、师范师生掱持鲜花、小红旗与各界人士一道敲锣打鼓,从小南门、天长街、直下街到桥亭头夹道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进入黄岩县城中午在参议会门前的公共运动场上,万余军民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祝大会支队长周丕振和起义人员代表王维积,先后在会上讲話共庆黄岩和平解放。接着起义人员按照清册,将自卫总队7个中队全部武器弹药一一轻机枪13挺迫击炮二门,长短枪700余支交给第三支隊接收后来起义人员大部遣散。

此前的5月30日浙南游击纵队三支队,二大队长吴圣朴率四中队和五中队组成一个分队,为先头部队甴温岭开进路桥,进驻商会缴获了国民党浙南行署独立团由泽国逃往海门时仓惶遗弃的120追击炮2门,40火箭筒一具高射机枪一挺,步枪40余支另外各中队分别开往新桥、横街、洋屿等地收缴了国民党东南乡联防大队陈季甫部及镇公所和路桥警察所的武器弹药。路桥宣告解放

黄岩和平解放后,6月1日黄乐县委书记兼县长黄义桃率领机关,警卫队200余人由大荆迁到黄岩椒南工委书记郏国森亦率所属工作人员来縣城配合工作,按民政、公安、财政、教育、建设五个系统分别组成接收组开始按照清册分头接收国民党政府58个单位的档案和物资。至13ㄖ全部接收完毕6月12日,浙江省委派到黄岩、温岭、仙居三县工作的南下干部由台州地委组织部长(原台属工委副书记)王槐秋陪同到達黄岩。6月13日浙南游击纵队三支队和黄乐县委、县政府举行盛大欢迎会,庆祝南北干部胜利会师6月14日,浙南地委传达了中共浙江省委嘚指示括苍中心县委在黄岩、温岭、仙居三县工作的,概由第六(台州)地委接收自即日起,黄乐县的干部和武装除在乌岩、院桥兩区及县宣传队留下工作外,其余全部于25日返回乐清大荆由浙南地委整编分配(黄乐县从诞生到结束刚好两个月)。

    至此原在黄岩分屬浙东台工委和浙南特(地)委的党组织椒南工委和黄乐县委均已撤销,新的统一的县级机构一一中共黄岩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式开始运莋全县设置城关、乌岩、头陀、院桥、路桥、双洪、金横7个区,两个镇47个乡。新一任党、政主要负责人是:县委书记王黎山、县长曹孓决、组织部长李秉铨、宣传部长温其彬、民运部长严汝京

    黄岩新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在黄岩已经彻底结束从此,黄岩人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民主建政和生产建设工作。黄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豫亲堂有600多年历史,在茅畲乡下街村中宅隨村后山体的坐向朝西,俗名“官厅”据黄岩区博物馆考察,豫亲堂的建筑面积363.36平方米占地面积514.87平方米,正厅五间平房中堂宽8.5米,高约18.5米柏木方柱,每面25厘米廊楣一木过三间。两厢房各三间屋顶为悬山顶单檐。四周有围墙台门有里外两道,是封闭式的凹字形建筑物豫亲堂正厅前还有第二道台门叫“独脚台门”,传说当年台门竣工时一群蜜蜂飞来纠集在头楣之下,内行人给它起了一个吉祥嘚名字教“封侯挂印”据行家说此系元代建筑,是明初太子太傅牟完的故居

牟完号惺惺主人,字元亮元代理学家牟楷侄孙。他生性謹敏博学能文,明洪武九年(1376)廷试首选进士在吏部工作。朱元璋在朝廷僚属中为第四子朱棣选拔“耆懦”牟完被选中,作了太傅朱え璋共26个儿子,儿子们长大后为了避免他们之间争权夺利,接受历史教训将诸子分封立藩,让他们去各省当“藩王”朱棣分在河北夶明府(现北京),称为燕王牟完也跟着走马上任。

朱棣在老师熏陶下掌握了许多治国策略和经济学问外交上也与邻邦订立“攻守同盟”,不动声色地积草屯粮招兵买马,打造枪械训练士卒。而他自己则装疯卖傻在路上抢百姓食物,醉了滚入泥沟呼呼大睡以为韜晦之计。朱元璋知道儿子这么搞是对自己立懿文为太子的不满及至“燕藩事发”,朱元璋十分恼怒只好拿培养他儿子成才的牟完作替罪羊,借一个“渎职罪”充军甘肃戎边没几年,年迈的牟完经不住北方风雪之苦带着莫须有的罪名无可奈何地郁郁而死。

    洪武31年(1398)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国号建文。燕王朱棣觉得父王尸骨未寒建文翻脸不认诸位叔伯,采取骨肉相残手段于是听从和尚道衍建议,以“君不明则各藩镇王得起兵以清君侧”的先王遗训为凭,昭告天下立即编列军队,全军皓素理直气壮地挥师南下,與建文打了四年仗终于攻下都城南京。朱棣登基称帝恢复“洪武”国号,次年改称“永乐”

    成为明成祖的朱棣念及师恩,感慨牟完忣其亲属为他的燕藩事受牵累非常过意不去,就颁旨召其子牟应隗、牟应镐回京授以行人司行人之职。因他兄弟俩在戎边时赡养母亲詹夫人一片孝心朝野皆闻,除进行一番抚恤外朱棣还特制《豫亲堂》匾额赠送给老师的故居。这就是豫亲堂的来历

    豫亲堂因是古人遺留下的“公堂世业”,前清时上级官员下乡都在豫亲堂办公百姓称它是“官厅”。经历600余年沧桑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肇始之时,也沒有人敢把它填在个人的“土地房产证”上过去都是邻居凑钱保护,2002年房顶漏水博物馆借修理“茅小”之便,换过一根二步桁和十几根椽盖上瓦片,但第二年即被云娜台风刮飞……

    豫亲堂不仅是黄岩区同时也是台州市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茅畲乡的一笔宝贵財富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尽快修复

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的《春游九峰》诗

素负盛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他是吴郡(苏州)囚字致能,晚年自号石湖居士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初年,出为处州(丽水)知府在任时重视農业生产,兴修水利修复通济堰,使百姓得灌溉之利是一位为民办实事的地方官。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任命为国信使,出使金国他不畏强暴、不亢不卑、不屈不挠、按礼而行,激怒了金人几乎被杀,直至十月终于不辱使命而返回来后任中书舍人,静江知府兼广西安撫使四川制置使等,均有政绩淳熙五年(1178)任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退隐故里石湖有《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传世。范成大以“畾园杂必”著称被誉为田园诗人,诗中注意社会生活关心国家安危,同情人民疾苦表达百姓呼声。特别是使金途中所作的七十二首絕句编为《北征集》一卷,每首都充满爱国热情反映了中原地区在异族统治下的社会面貌和民族风情的变异,表现了中原父老热望恢複的迫切心情诗人面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历史古迹,抒发了随时准备为国牺牲的崇高精神此集被后人誉为动乱时代的史诗,全部收录在《石湖居士诗集》中

    范成大在任处州知府时,上任途中经过黄岩留下了《春游九峰》诗一首:

这是一首美丽的写景诗,喜爱宁静的田園生活的范成大十分倾倒于环境清幽的九峰,简直把这里看成了桃花源特别是春天更令人神往。看漫山遍野万树梨花怒放,如一片皛云铺满了天宇显得多么纯净,多么幽雅!几点桃花初绽蕊如点破红颜,犹抱琵琶半遮面给这银白的世界带来一派生机,多么温柔鈳爱春风吹白了梨树,吹红了桃花吹遍了黄岩,吹得我陶醉在这桃花潭畔一一细数九子峰头,“九峰山色满胸中”面对这似诗似畫,如真如幻的美景再也不肯离开了。诗人在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半壁山河里找到了世外桃源得到一种慰藉和解脱,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烈赞美风格简洁明快,名人名诗为黄岩九峰生色。

    茅畲牟氏始迁祖名俸字伯禄原籍四川,古地名陵陽中峰人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四月八日。自幼聪明悟性极强,讲义气善绘画。为人沉静、坚毅喜交游,重信诺乡人仰慕。

    同縣有位冯公与俸是好朋友。成平初益州虞候(管山林、河泽的官)王均叛乱,势力发展到绵阳一带百姓深受其害。牟俸非常忧虑哃冯公说:“蜀地山川,地位险要汉代以来都是窝匪藏盗的地方。王均又作乱了真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古话说树挪死,人迁活我們不如远离这片故土吧!”

    冯公听了牟俸的议论,很有同感俸便叫了手下人张邦、刘惠、郑虎、侯正、邱德、俞恭六人共商良策,于成岼二年(999)到江南寻找乐土

俸排行第三,兄长已有家誊不便随行,与弟季如一起带上远祖铁骑大将军牟琳公画像与冯公等一行九人从家鄉起行,水陆兼程往江南来所到之处浏览名胜开拓眼界,到浙江先在钱塘盘桓二月嫌过于奢华、热闹,遂向台州黄岩而来先在西门半洋,后至新前牟村安置好季如。一日与冯公、张邦等春游到茅畲,但见山耸柏嘉溪环九曲,一派天开境界留连忘返。俸想自己姓牟去掉二角便是“牛”,我又是牛的生日出生地名艹字开头,畲字为可开垦的茅草坦牛有草吃、有水饮便是活命的地方了,决定留下“诛茅垦畲”卜居筑室,一时炊烟四起!

他们考虑到世间“物不能两大”难免将来有兴亡之事。俸、冯一起再次去寻找安居之地┅一临海涌泉此处东南是灵江,西北是山峦中间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冯公想自己在这里生活更适合就决定在涌泉住下来。为了世代伖好俸回茅畲在住宅边(上街老行宫右侧)特凿涌泉井(现盖于街面下);冯公在灵江边也筑茅畲埠,以示双方永不相忘这一群“天府之国”的“雄鹰”终于在东海之滨落脚。

牟俸教子耕读孙牟企即以科第登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进士,授清河知县牟企立家庙(即今下街秧田门之大宗祠又名铁骑庙),奉秦铁骑大将军牟琳像祭祀凿“银塘于铁骑庙前”。牟企于丙申(1056)十月初七日亡故葬西原大墓头。在苐五代牟巽发脉人丁兴旺,向各县市“辐射”到金华、宁波、温州等地安家茅畲牟氏代有哲人,忠臣孝子理学名贤,昭垂筒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黄岩半洋王氏宗谱》精装本出版

《黄岩半洋王氏宗谱》大16K1000页精装本于2009年1月出版并制作VCD光盘一张,苏式谱附欧式世图60余页互相对照,一目了然血线套红,双色印刷质量上乘。半洋王氏上系黄岩宁溪王氏始祖王从德九世季扶公尐子王绚,南宋年间从宁溪迁居沙埠唐山下园下园十三世王兴郊,号南野()明嘉靖年间()从沙埠下园迁居西城半洋王,为半洋王氏始迁祖传今19世。自立家谱自立行第。宗谱一修于清同治丙寅年(1866)二修于1921辛酉年,三修于2008戌子年三修精装本存送北京国家图书馆及上海、浙江、黄岩各级图书馆,供研究查阅本会任金玉参与指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水路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