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和以前志怪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何异同

分析聊斋志异中樱宁的人物形象和含义
流萤舞成眠124
狐、仙、鬼、怪,《聊志志异》以奇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 成千上万的读者.近年来“聊斋电视剧系列”的出现,更展示了《聊 斋》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饶有趣味的是“聊斋主题歌”:“鬼也不是 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此中滋味,谁 能解得开?”是啊,谁了解蒲松龄?
读罢袁世硕和徐仲伟两先生合著的《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这个问题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在该书的内容简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介绍:“蒲松龄是清代杰 出的文学家.他生平读书、教书、著书,事迹平淡无奇,却在雅、俗两 个文学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以小说集《聊斋志异》著名 于后世,享誉世界文学之林.本书详实地描述了蒲松龄一生的行迹 和交游,对其各类作品的创作心态及先后变化多有深入的揭示.对 《聊斋志异》一书,从宗教神秘意识转化为文学审美方式来认识,从 小说形态学的角度加以评述,较前出之论著更为深刻中肯.”这就 是说袁、徐两先生对蒲松龄研究摒弃了以往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坚 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这是十分可贵的.《蒲松龄评传》在研究方 法上有三个特点:一、坚持传统的研究方式,在考证上下工夫,论定 蒲松龄行迹和交游,说明他的创作的生活基础和社会环境;二、从 作家创作心态出发,分析蒲氏“雅爱搜神”的艺术个性;三、从宗教 学、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聊斋志异》有关作品,这样得出来的认识, 就比较贴近蒲松龄,“此中滋味”,就或许解得开了.
蒲松龄生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 (1715).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朝代变迁、社会动荡的历史年代.政治 风云变幻,固然很重要,但作家个人际遇的艰辛,更使他在贫苦而 恶劣的岁月里,以他的智力和奋斗精神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蒲松 龄评传》突出了传主成年以后两件大事:兄弟析箸和科场失第,这 样,他不得不以馆为家,过着西宾生活.正是这样相对稳定的生活 条件,蒲松龄才能可能“名园台榭红窗显.远心事鸾惊鱼奋,墨文粉 扁.幽似武陵溪畔路,止少村庄鸡犬.高士卧,尘嚣可免.齿上飞 花明月夜,姑妄言不必凭何典.”(蒲松龄《贺新凉》,见《蒲松龄评 传》第六章,第104页)这样的分析是很客观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评传援引《聊斋志异》作品102篇,占《聊 斋志异》497篇的20%.覆盖面广,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这不是简 单的作者生平事迹加作品艺术分析,而是揉合作者的生活处境分 析作者创作心态.例如在第二章《风华少年》中,结合《野狗》和《公 孙九娘》,作者指出;“这显然是曲折地表达了对清廷血腥镇压、滥 杀无辜的控诉,对被杀害的善良小民的深切同情.”作者接着指出: “随着岁月的流逝,清王朝逐渐巩固下来,成人后的蒲松龄也只能 做其顺民,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还是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但是,蒲松龄科场之路走得很艰难,也很不幸.金克木先生在 《八股新论》中还谈到蒲松龄,他说:
清初蒲松龄是《聊斋志异》作者.他屡试不第,到古稀之年 才得一贡生,相当于秀才.这是八股之过吗?八股影响他做官, 并末影响他作文.《聊斋》是叙事为主.八股不叙事.他会作 骈文.《聊斋》的《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 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八股是和骈文通 气的,“八比”对偶即为骈体.《聊斋》中仿《史记》“太史公曰”体 的“异史氏日”和八股的“小讲”往往类似,一句一转,有起承转 合.在《司文郎》中说到有趣的“破题”.不少篇涉及科举,对考 试及考官颇致不满.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作八股文应当是同样 有才华的.他应县考、府考可以高中,到省考即落第,说明决非 八股文章做得不好,也不能全归之于命运不济,而多半是他的 文章外露不合时宜,主司不肯或不便录取.《聊斋》中已有牢 骚,书外另有一故事可证.(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0年6 月版,第93页)
我们节引金克木先生的文章意在和《蒲松龄评传》相印证,说 明评传所论乃学者之共识.当然,评传论述更为精当细致.《蒲松 龄评传》中还结合康熙二十九年(1690)考场被黜,蒲松龄创作的 《三生》、《于去恶》、《贾奉雉》等嘲谑、诅咒科场黑暗、考官无文的故 事,以发泄他的气愤,“髑髅欲捉取,抽刀脔切.古来多恨,吾侪凄 咽.”(《大江东去》)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蒲松龄曾将他的志怪小说题名“狐鬼史”,这充分说明狐鬼(也 包括神仙、花妖、精魅等)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和比重.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聊斋志异》说:“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 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人人间;偶述琐闻, 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为什么蒲松龄创作出那么多令 人难忘的狐鬼艺术形象呢?评传作者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蒲松龄 的艺术爱好在“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二是在他心情悒郁又远离 家人之时,倚窗闭户,只能在青灯下冥思奇想,与鬼狐遨游周旋,既 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惩恶扬 善,激浊扬清.评传列举了许多事例,这里不能一一叙说.例如《婴 宁》中的那个爱笑和憨痴的姑娘婴宁,她的笑不顾对象,不分场合, 不懂分寸.评传分析认为这是蒲松龄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已. “婴宁”之名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 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樱而后宁者也.”所谓“撄 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蒲松龄《趺坐》诗 云:“闭户尘嚣息,襟怀自不撄.”婴宁的形象正是这种境界的象征 和体现.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很精当的.
评传的作者在研究《婴宁》时,采用形象意义的思辨法,而在讨 论《金和尚》时,就采用了追溯本事法,把蒲松龄的创作心态提升到 另外一种具有现实斗争意义的境界.王士祯在《分甘余话》卷四中 对金和尚的生活有记载:“居别墅,鲜衣怒马,歌儿舞女,虽豪家仕 族不及焉.”一个特殊的和尚死了,“有往吊者,举人斩衰稽颡,如俗 家礼.”蒲松龄在《金和尚》中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作为净土之地的佛门腐败,而佛门的腐败又是社会腐朽 到了极尽程度的一种表现.蒲松龄殚精竭虑,通过艺术作品弹劾社 会的战斗性赫然可见.
《聊斋志异》取材广泛,既有从友朋和乡亲们那里听到的稀奇 古怪的故事,又有从古籍中撷取材料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蒲松龄 评传》中以《种梨》和《搜神记》卷一中的《种瓜》比较,极其精彩地指 出《种梨》“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生气四溢”,更有所寄托. 聊斋故事中那么多狐仙鬼怪,是不是蒲松龄宣扬封建迷信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评传中特地讨论了蒲松龄的宗教观,指出他读 过佛经,极喜欢讲佛家的话语,但他不是佛教教徒,不是佛门的善 男信女,他只是古代文人“治心以释”,在精神世界里寻求一种慰 藉,得到一种寄托的途径而已.他读过道家的书,对老庄人生哲学 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有所向往,但他不是道家的信徒.他不迷 信神鬼,不信其为实有,但却认为人们心灵中的神鬼,包括无稽的 地狱之说,对人们的心灵是有作用的,可以给人以慰藉,可以给人 以诱导、警告,知所趋避.这也贯串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造成了 这部书的内容思想相当复杂,艺术创造也优劣不一.大体说来,他 摆脱了宗教意识的限制、拘束,把写神鬼精魅作为表现方法,表现 他的生活经验感受、生活憧憬,创作思维就如天马行空,开创了志 怪小说的新境界;他将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劝惩方法,赏善罚恶,让 好人福延子孙,让恶人受到天罚、冥谴,就又与神道意识合流,与宗 教的劝善书基本上相似了.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蒲松龄评传》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聊斋杂著》,包括 《婚嫁全书》、《日用俗宇》、《农桑经》、《药祟书》、《观象玩占》、《历字 文》等等,更全面地展示了蒲松龄的学识广‘博,成就非凡,同时也印 证丁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文化背景.还介绍了《聊斋志异》是中国 古典小说中外文译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大概不下于《红 楼梦》.
我非常欣喜地阅读了《蒲松龄评传》,掩卷而不能自己,吟成俚 曲一首,调寄《浣溪沙》,以示祝贺:“难得留仙遇知音.世家践履缘 夙因.评传一卷情更亲. 聊斋室内有笑语,脂粉洗尽见真心. 春风学林又传薪.”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王艳:《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探析
设为首页 |
&>&&>&&>&&>&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探析
发布时间: 9:12:33&来源:聊城理论在线&文字大小:
关闭 &18131(Hits)
  王& 艳,女,1980年11月生,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教师、文学硕士。
  摘& 要:《聊斋志异》这一短篇小说集,主要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作者蒲松龄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对照烘托、异化美、感伤美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花妖狐魅,给文坛增添了异样的光辉。
  关键词:《聊斋志异》& 花妖狐魅& 艺术特色
  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社会内容,要靠人物形象来体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的中心问题,能否刻画出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而又栩栩如生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长期以来之所以那样脍炙人口,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十分广泛、深远的影响,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为我们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聊斋》刻画人物之多,质量之高,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十分突出的。作者蒲松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广泛吸取了先秦散文、史传文学和前代小说的成就,特别是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传统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聊斋》在刻画人物上的一些特点,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采用最能说明的典型事例去突出人物的主要方面
  短篇小说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对人物不能展开尽情的描写,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人物性格写深、写活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方面,我国古代史家在写人传记时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对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史家写人物不取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方法,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在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上下工夫。在材料的剪裁取舍上,他们提出了“以少总多”、“举重避轻”的原则,即采用最能说明的典型事例去突出人物的主要方面。史家的这种手法为蒲松龄所吸取并加以发展。《聊斋》中的各篇小说,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人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得充分、鲜明,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例如《婴宁》,这是《聊斋》中很有特色的一篇,塑造了一个淳朴天真、娇憨可爱的少女典型。她给人以特有的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她的外貌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她的灵魂里。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不是全面地去写她的性格的各个方面,而是抓住了她性格中一个主要特征――大笑,反复写,从而给人以十分鲜明突出的印象。封建时代,妇女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喜怒都不能自由自在地形之于色。封建礼教要求妇女“笑不露齿”。如果开怀大笑,就认为是失了妇女应有的端庄文静,视作轻佻、放荡而遭到舆论的谴责。作者为了突出刻画婴宁的性格,从多个角度写婴宁的笑,多姿多态,十分动人。时而“捻花而笑”,时而“倚树憨笑”,时而“嗤嗤地笑”,时而“纵情大笑”。小说通过她一连串的笑声,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少女未受世俗污染的纯洁灵魂和天真无邪的性格。婴宁的笑又和她爱花的癖好相结合,这就更增加了形象的美。总之,蒲松龄采用典型情节去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的手法收到了出色的艺术效果,使《聊斋》里的人物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善于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许多篇章中,为了写好这一个人物,作者往往写了与之相对或相映的另一人物,特别是写女主人公时,作者总喜欢同时极力塑造出另一女性,把她们一同投入作品特定的艺术情节,按照生活和性格的逻辑充分行动,在彼此的对照、衬托和辉映之中,清晰地显示其自身的特征,从而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香玉》篇里的香玉和绛雪,都是温柔多情、美丽迷人的花精树妖,她们多年相处,情同骨肉,她们一起闯入黄生的生活,对黄生都一往情深。然而一个热情风流,一个性冷持重,一个与黄生成为眷属,一个却始终是黄生无邪的良友,彼此辉映,这一个香玉和那个绛雪,都给人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又如《仙人岛》中的芳云、绿云姐妹,《翩翩》中的翩翩与花城,《宦娘》中的宦娘与良玉等等,都是属于同一类型而相互映照的年轻女性的艺术形象。
  在艺术上,正是她们之间的彼此映衬、烘托,增添了多彩的生活内容和美妙情趣,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她们有如绿叶红花,映照生资,又如奇峰并秀,各具情态。人物间的对比、烘托,是叙事作品常有的手法,但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像《聊斋》这样普遍,这样灵活和具有特色,在短篇小说中是并不常见的。
   三、人物塑造的异化美
  《聊斋志异》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所称道。究其原因,在于突出了“异”的艺术特色。在一定限度内,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与它的超越程度成正比。形象越是接近再现事物的原形,超越性越小,感染力越弱。变异性等于零,感染力也等于零。作品中写得最多的是花狐妖魅形象,就是对这类形象原型的物性进行了变异,渗透了美的创造,使之具有了异化美,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在蒲公的生花妙笔下,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全可以幻化为人。它们既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思想感情,音容笑貌,同时又保持了他们的某种物性。在保留物性上是有选择的,改造夸张其符合审美情趣的部分,淡化或剔除不符合审美情趣的部分。并且将异类形象的某些物性变异后与人性融合时巧妙地找出物性与人的某种特征的契合点,把物性美化成人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出来,在异化了的形象身上表现出的物性是升华了的,诗意化了的,具有美的属性,或是通过夸张性的描绘,造成一种暗示美。这一点我们可以与《西游记》中的形象比较一下。《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其奇异性,是人与兽的特征的外在显性同构。孙悟空的形貌是毛脸、雷公嘴、罗圈腿、长尾巴,是人猴混合体。猪八戒是人的身体而头上长着长长的猪嘴,和蒲扇一般的耳朵,是人与猪的混合体,不具有暗示美。而《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在“人化”的程度上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她们生活在人间,而不是在神界里。她们的外在形象是常人形象。她们的物性、妖性、狐性是处于隐蔽的状态,是人与物的特征的隐性同构。例如,在写花妖时,作者是用人的某些特征暗示其物性特征。如通过少女强烈的芳香气息暗示香璋和牡丹花神的自然属性(《花姑子》、《葛巾》);在写狐时,没有狐的臊臭,狡黠的狐性,而赋于他们以超凡的美貌,佳人贤妇,善与美的纯情;写鬼不描摹其狰狞可怕,而是展现其“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公孙九娘》)的无比美貌;以少女的低体温“手冷如冰”和“身轻若刍灵”暗示其鬼的属性(《莲香》),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绿衣女》篇中的绿衣女,“绿衣长裙,婉妙无比”,“腰细殆不盈掬”,“谈吐间妙解音律”,又善歌,“声细如蝇,裁可辩认。而静听之,宛转滑烈,动耳摇心”,处处在暗示她是一只绿蜂,表现的却是一位楚楚动人的翩翩少女;以少女的“娇婉善言”暗示其鹦鹉的属性(《阿英》)。人性与物性如水乳交融,生趣盎然。
  这些花妖狐魅形象的个性与物性的刻画,正是蒲公以创造性审美想象塑造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异类”形象,但又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作者的审美理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红玉》篇中狐女红玉,为冯相如谋聘佳偶,哺育子女,重振家业,与常人无异,但他瓢忽无定,来去自由,却表现出非人的特征。这是作者运用“异类”形象来实现自己的审美满足,因为红玉异于常人,才能做到毫无顾忌的超越现实,实现自己的愿望。
  《聊斋志异》尽管塑造了很多“异类”形象,但并不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而是有其不同的身份、面貌、声态、性情,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侧面给读者展示出一系列“异类”形象的异化美。如对狐女的塑造,《婴宁》篇中写婴宁,作者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她那脉脉含情的拈花微花,无忧无虑的憨笑,毫无顾忌的大笑、狂笑。又把写笑与拈花、簪花、攀花、种花的行为相配合,突出了她天真烂漫,不为封建礼法所拘,热爱生活,痛恨丑恶行为的性格。而《狐谐》篇中的狐娘子则与形神兼备、灵貌俱丰的婴宁不同。除开头写夜投万福时显现她的“颇丽”姿容外,通篇均隐形同见,是一个无形无影的角色,但蒲公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以不写写之,得其神韵,把个狐娘子写得活灵活现,个性鲜明,同时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去对形象进行审美再创造,去填补作者言而未尽的部分,实现艺术欣赏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神秘朦胧而又真实的审美愉悦。还有狐女青凤的羞涩拘谨,凤仙的倔强好胜,莲香的慷爽豁达,各有其特点。同样是写鬼女,聂小倩的胆小善良,连琐的多愁善感,巧娘的自怨自艾,各具不同特点,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异化美”的享受。
   四、“花妖狐魅”形象的感伤美质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从诗骚开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弥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悲剧性人生体验的结晶,也是具有深切悲剧意蕴的作品,现略述如下:
  《聊斋志异》在如实再现现实人生悲剧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花妖狐魅的理想世界,这个浪漫美丽的理想世界,其实是现实社会悲剧性历史时代的折射,是蒲松龄孤独落寞境遇的精神自慰,是蒲松龄悲剧性人生经历的幻影。透过这些美丽虚幻的故事,读者体验到的仍然是无法名状的感伤和悲哀,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背后隐藏着浓厚的悲剧意蕴。
  这类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写得最精彩、最美妙、最令人难忘,也最具《聊斋》风格,并且大都塑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没有土壕劣绅,没有封建礼教,完全是一方自由自在的净土。在这个理想世界,蒲松龄也摒除了人生缺憾,个人意志得到了任情的发挥。其理想也在扑朔迷离的人妖遭遇中得到温情的抚慰和冲天的飞扬。如《小谢》、《莲香》、《青凤》、《娇娜》、《婴宁》等,它们的主人公大都聪慧美丽、和易可亲、勇敢善良、热情主动,她们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种种束缚给失意书生以无私的奉献和关爱,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丽的灵魂。一往情深的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但是这类作品看似浪漫的情节和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其实是作者为获得自我意识的肯定的精神满足而聊以自慰的虚幻产物,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是蒲松龄在艺术的天地里找到的红颜知已,是蒲松龄开给自己的一副慰藉心灵的仙丹妙药,是蒲松龄未获功名,在沉沦落寞的时候,要在婚姻中找到一种心理补偿的人生取向的物态化表现。蒲松龄作为一个落魄志士,一生备受命运的拨弄,而对无法改变的悲惨现实,他只好用幻想的美好和浪漫去代替现实的冷酷和无情,用理想的“真人”“真灵魂”去指责生活中异化的“畸人”。因此,透过这类作品我们更加深彻地窥见了蒲松龄那悲不可言的内心世界。这一点也使《聊斋志异》整体情调上忧郁、哀怨、凄婉,并流淌着汩汩的感伤意绪。
  由此可见,《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形象之所以具有感伤悲凉的美学风格,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作者在谈狐说鬼的过程中注入了自己壮志难酬而郁郁寡欢的情绪。这部奇书也正是作者感伤悲凉情怀的艺术反映。
  总之,蒲松龄成功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花妖狐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文坛增添了异样的光辉,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
  [2]俞樾:《负暄絮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3]李厚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8,(1)
  [4]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第1版。
责任编辑:王春雷
本站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及专题专栏资料,均为聊城理论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地址:聊城市昌润路8号市政府3#办公楼
电话:,6980918
鲁ICP备号 目前总访问量:人次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文学论文范文《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异同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和六朝志怪小说中多篇文章、多个故事的分析,从创作动机、思想艺术性、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阐述了二者间的异同。《聊斋 ...
文学论文范文
《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异同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和六朝志怪小说中多篇文章、多个故事的分析,从创作动机、思想艺术性、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阐述了二者间的异同。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志怪传奇小说系统中的一部奇书。它与六朝志怪小说有着明显的渊源和传承关系,既然同为志怪小说,二者就有着相通之处,下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二者相同的方面。
首先是题材相同,都属于志怪体小说。基本内容多记述鬼物奇怪之事。
其次故事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采用积极浪漫主义手法来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斗争。如六朝志怪小说中《三王墓》写出了人民互相支持,英勇反抗的精神;《东海孝妇》反映了劳动妇女对封建制度残杀无辜的控诉;《怨碑》直截了当地记下了劳动任命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而《聊斋》中的故事更是寓意深刻,如《婴宁》塑造了一个与传统的封建礼教相对立的女性形象:《罗莎国》则辛辣地讽刺了当朝的腐败,面目越是狰狞丑恶,地位越高权越大:《公孙九娘》则从侧面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野蛮凶残。
再者二者都对后世的影响大,传播广。
本文关键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聊斋志异?织成》与《柳毅传》女性形象比较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聊斋志异?织成》与《柳毅传》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暂无简介
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