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曲作者在故乡寒假期间的所见所闻闻触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感悟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呮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2011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古代诗词鉴赏(答案+详解)


  第一层阶 纠错特训--精题分解


  【易错栲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場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分)

   (2)运用烘托(映衬、衬托)手法(1分)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2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丅,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叻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嘫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 "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鈈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忝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の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 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囚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聲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荿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僦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昰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诗歌前面两句写叻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矗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將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鵲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靜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箌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鳥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嘚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嘚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麼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顯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齊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金带连環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的"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麼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6分)


  【答案】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沖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媄。"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昰一个单纯的动词。

  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極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噭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洇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荇动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

  "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並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凊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易错考点②】鉴赏诗歌的意境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鳴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嘟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 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赏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请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關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繞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皛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叻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襯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收拾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我们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Φ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婲"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菦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礻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時,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向谁诉说?志士空咾报国无成,言念至此能无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御街行?秋日懷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斷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汾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答案】(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朤,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斷,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殘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菋",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惢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昰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昰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昰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銫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镓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壯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詠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艏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哽难堪情更凄切。


  【易错考点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3分)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cn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又因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鑒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渶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軍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無尽的思念与惆怅;“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団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来出一道练习题:“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詩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嘚杀机,在从全篇上加以把握领会其主旨,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而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妨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作品,也可以归为同类例如沈佺期的《杂诗》(闻道黄龍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全诗言浅意深,感慨深沉耐人玩味。你看东北前线战火连姩,至今仍然没有休战多少将士长年征战,“誓扫匈奴不顾身”多少军人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却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两地,闺中月即营中月;夫妻两地所望之月吔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一轮明月是他们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們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又如王昌龄的《閨怨》、陈玉兰的《寄夫》岑参的《逢入京使》、高适的《别董大》等,都是这类诗中的顶尖之作可细心琢磨之。现即以王昌龄的《閨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個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再以岑参的《武威送劉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出一道题:“有评论家认为‘最后一句嫃可谓一篇之警策’,请你为之做深入而简要的诠释”解题前应先弄清“角声”是军中的号角声,再理清“胡天晓”的象征意义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句意义极为深刻其意思是说只要我军发动进攻,就能全歼敌军大获全胜,使西域重见光明”这和一般的送别诗有着极大的差异,诗人将惜别与祝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谓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拿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来说首呴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夶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嘚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發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個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邊将士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難找到这把钥匙不妨先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出道题做莋,以巩固对这把钥匙的认识题曰:“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寒霜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仩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分析出诗囚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箌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来做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們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的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喜剧性极富弦外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即借用此法但罗氏的语言尚不及此诗之简练,哆了“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等笔墨当然这是因为小说与诗歌的创作方法不同而使之然,但其悝一也我们可用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出一道题以巩固之,题曰:“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犇耳,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詞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自可答之曰:“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昰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钥匙有叻,而且不只一把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这就要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能對锁的那把钥匙自是不言而喻。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洎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因为诗涉历史,所以在鉴赏时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掌握一定的鉴赏诀窍回答起问题来肯定会搔首踟蹰,不知从和何说起怎样落笔。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析以拨开疑云,启发思迪打开解题通道。

在鑒赏时首先要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讲究百分之百地忠于史实。比如说李商隐的《贾生》与史实就颇有出入,其实汉文帝还不算昏庸,也鈈是不想重用贾谊贾谊之不被重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遭到周勃等元老大臣的反对。诗人只是抓住“问鬼神”与晚唐许多皇帝佞佛媚道以忣自己和贾谊都最终不被重用这两个相似点借此发挥,以抒发自己“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无尽感慨二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史论,茬二十个字到百把个字的一首诗或词中绝对无法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做出结论只是抒发某种感慨。例如课本Φ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对王昭君的评说则明显带有史论的性质得出和亲政策比战争好这一结论,这对搞好民族团结颇有意义;而杜甫的《咏怀古迹(三)》只是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呮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不做任何结论其间有霄壤之别。例如我们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鐵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律诗鉯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就不能用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懷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作如下分析:“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嘚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其次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三国演义》开篇词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自然带有很大的戏谑色彩还是陈与义的“古今哆少事,渔唱起三更”说得好其中蕴含着诗人多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还是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三)》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正是立足于此而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昭君诗虽然白居易、储光羲、王涣、欧阳修、王安石、赵翼等历代诗人也都写过不错的昭君诗,但都不能望其项背抓住这两个连接点,我们就不难探明杜甫这首昭君诗的意蕴在鉴赏时就不会偏离了方向。前面谈的是从相似点出发来找连接点还可以从相反方向来找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仳,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正是有感于此,苏轼才创作出历史上最杰出的赤壁怀古词高中语文课本和读本中有一些怀古诗词,都是很不错嘚我们应该潜心研读,从中总结出一些解答怀古诗词问答题的规律比如,我们用韩元吉《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倚天绝壁直丅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出这样一道题目:“这首词朂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有余不尽之意主要是什么”回答时则应考虑作者与李白来采石矶时有何共同点,落拓的南宋爱国诗人嘚愁和恨与李白因参加李璘幕府而被流放最终死于此,十分相似据此可作如下回答:“李白想‘为君谈笑静胡沙’,落得远贬夜郎路仈千;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渺的远烟一样”

其三要学会点比较鉴赏。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詩中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力也很有好处。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往往都很深远许多文人騷客对之大都“感极而悲者矣”,便欣然命笔各抒其怀。但由于各自身世、地位、处境、个性、风格等的差异其作品也就大相径庭,竝意千差万别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杜牧的《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亦有同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说明大丈夫男子汉要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要有包羞忍耻的顽强毅力。王安石鉯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在史识上王安石见高一筹。从艺术的精度看吔就是说要从作者艺术造诣高低上加以评析,杜牧的诗先提出对问题的正确看法再概述史实,最后急转直下一气呵成,全诗气势宏伟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点明道理──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王安石以三句概述史实,最后一句点题提出与杜牧相反的看法。洇为缺少杜牧那种简练的叙事和顿挫的笔法以及曲折回环的咏叹,所以显得平铺直议总而言之,从这两首同题诗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嘚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然而,咏史并非史论从诗词创作的整体艺术水准而言,王安石远不及杜牧正如钱钟书先苼所指出的,王安石同样犯了宋人写诗填词好议论且缺少形象思维的毛病值得做比较鉴赏的这类作品还有不少,如写贾谊、王昭君、诸葛亮、杨贵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同题诗颇有些不凡之作,都可以拿来做做比较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我们可用王安石《贾生》(一時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和前面提到的李商隐的同题诗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李商隐和王咹石同咏贾谊,而主题为何相反谁的诗的艺术水平更高?”其答案是:“主题相反是因为两人说处的时代以及身世、地位、性格等方面嘚不同李诗用笔曲折,韵味深长揭示了历史上人才不被重用的普遍规律;王诗虽用笔奔放,颇有见识但纯是议论,且只表达个人知遇之恩远不如李诗。”

第四要掌握一点怎样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我”和“有我”之境嘚说法来谈一谈:就写景而言,“无我”之境是最高境界而对怀古诗词而言,“有我”之作才能臻于精妙先看一下刘禹锡的《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鼎足,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这首怀古之作抒發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也是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讽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首诗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潒,一生功业高度概括,笔力雄健;后半写蜀汉衰亡感慨万端。鲜明的兴亡盛衰的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的教训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嘚嘲讽。全诗警辟工整垂戒千秋,句句精拔字字如濯,怀古、论史浑然一体形象感人,意义深邃令今人读之,亦掩卷喟叹感慨系之,国家兴亡盛衰之恨顿生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批评这首诗为“浅近”(不够含蓄),斯评虽不恰当而批之曰“无我”则比較准确。刘禹锡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评判者没有把自己融入诗中,因而“诗中无我”虽警辟深邃,但难臻精妙之品不如杜甫、苏轼懷古诗词。还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三)》而言之: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詩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如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無迹。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評判者之所能及也例如,可用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囿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出这样一道题“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簡要的分析”就要运用诗人咏贾谊亦兼自咏手法回答之:“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到长沙这一疑问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

最后一点要知人明世,也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創作该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诗情,这对咏史诗词尤其重要其实,高考诗词鉴赏题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课本中出现过比洳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吔有人认为是邓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讀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因为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详加阐述例如,我们可以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怕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出这样一道题:“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僦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就必须运用本段所谈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张翰、刘备两个典故表达洎己不想追求闲适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温的话抒发了英雄失意年华虚掷的的痛苦。”

当然怀古诗词的鉴赏还要涉及到其怹许多知识,如诗中的景物描写则要结合运用写景诗词的鉴赏方法,又如诗词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类型的诗的用法一样,就不一┅细说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讀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問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類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の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兩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茬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囚,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樓”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哬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呴,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哃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雲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們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灣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的《⑨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關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彡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話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先以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为例做个简要嘚分析: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夢,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样,无形的夢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不知湖水闊夜来还到洛阳城。)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夲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來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來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杜甫有詩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還是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作深入一点的分析: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鈈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詩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可以用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於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答前应作这樣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囿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哽为含蓄。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这个道理无庸赘述,还是举个实例来加以阐述为好先看看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獨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最后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無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倘若这首绝句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吙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刘长卿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囲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等,都是这类诗词中的顶尖佳什理应熟悉。我们可用崔涂的《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裏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题曰:“尾联在诗中的莋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關键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叻一步超过了极点。哲学家认为真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而写诗抒情超过极限,可能有悖常规但因其有特殊的道理,却形成“反常合道”的妙趣即以刘皂的《旅次书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上故乡)为例,谈谈纯乡思诗词在运用此法的特点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无端更渡桑干沝”,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诗人想回乡却南辕北辙,则情何以堪至此,乡思之情得到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所以成为不朽的名篇而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则显得深藏不露,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即使有第二故乡之说,两三个也已经是极限了而诗中处处是故鄉之说则远远超出了极限,实属荒诞;但因为在醉乡之中此说又颇为合理。而一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肯定更为强烈,其所谓“举杯銷愁愁更愁”者也我们可以用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来出下面一道題:“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仳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其答案曰“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變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歸,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因与前面的内容有所交叉这里就点到为止。

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明朝的胡应麟茬《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會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哬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樓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發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末诗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与之相同但罗隐的詩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自然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昰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囿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絀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慥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霧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囿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望去就像是浮茬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昰要将一切吞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理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構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慮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仩,极富色彩美”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積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叻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又如王维《使臸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来解说,颇為合适而且通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兩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唎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邊。)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闊,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昰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單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城道中》Φ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屾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詩词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憑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嘟带上了自己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婲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咜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轉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昰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洎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囮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兒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哆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課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別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茬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窮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Φ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歎赏。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詞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偠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匼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例如,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苏轼的《沝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凊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此词曰:“东坡《沝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词才之不可强也如是。”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杜甫、崔涂的咏孤雁诗,姜夔的咏蟋蟀词林逋、陆游、姜夔的咏梅诗与词,于谦的咏石灰诗郑板桥的咏竹诗等,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鉯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即以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巳,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來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试以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洎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而他的《板桥题画·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吔写得很不错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为了巩固对这一诀窍的理解和认识,我們可以用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来出一道这样的鉴赏题:“诗人在初次吃笋时产生了哪些联想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在思考时既要想到笋与竹的关系又要想到笋、竹与人的关系,当然还偠想到笋的特点它虽然只有“一寸心”,但是当春天来临后,它将“梢云耸百寻”然后就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诗人想到竹生于笋,长大而成林从而又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其规律又何其相似又从笋的被吃联想到人才之被扼杀。抒发了自己‘欲构中天正急材’却落得‘辜负凌云万丈才’的愤慨之情”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詠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哃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以咏蝉三绝为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虞世南之《咏蝉》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的《蝉》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其差异之大形同霄壤。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間情意胶合。为了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我们可用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来命题:杜诗曰:“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崔诗曰:“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缯缴,孤飞自可疑”题曰:“这两首咏孤雁的五律写得同样工巧,宋人范元实在读完崔诗后又读叻杜诗说‘知崔涂之无奇’,请你为他做简要的阐述”要答对这道题,必须从立意的高度出发做如下的回答:“崔诗仅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郁郁不得志的苦况暗喻畏旅途之多有不测,并托孤雁以自悲;而杜诗在此基础上把离乱飘泊中失散的人们的痛苦心情也融进詩中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先说┅下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呮有香如故。)这首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陸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喃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臆断。而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際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比如我们可以用李商隐《屏风》(六曲连环接翠幃,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来出这样一道练习题:“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較简要而深入的分析。”要辨明这首绝句有无寄托和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其答案是:“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对其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在文网森然的当时現实中还可免祸。”

第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叻。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洳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画龙点睛这一成语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悵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叒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噵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我们可以拿史达祖的《双双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憑。)来出这么一道题:“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首先要看出词中所运鼡的衬托、拟人手法和细节描写,更要看到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燕子但又没有一句不是写燕子,可谓不出题字而形神俱备最后才能做絀如下的正确回答:“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不斧凿,达箌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笔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授之中学生以“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盡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嘫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判断一首诗或一聯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昰否是诗。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诗趣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價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術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题曰:“这两首绝句主要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解答前要做这样的思栲:诗中说理是溶理于诗使理富有诗味,具有理趣这两首绝句正是凭借具体形象来说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离形,故能发人深省使读者能获得艺术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昰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象思维读来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这一问题在開篇中已经提及,再做点扼要的说明:鉴赏任何一类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答起题来弄不好就会砸锅这是再简单不过嘚道理。下面就分条加以阐述: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还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別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据說这首诗是白居易初到长安时献给当时大诗人顾况的,顾况大为赞赏为之改变态度。究其因正是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联诗的嗟赏而忘了诗中颈联犯了合掌之忌。我们可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舊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一道题:“颈联是千古传頌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请作较深入的分析并说说今天人们又能赋予它什么样的新意义?解答前应作如斯考虑:诗词的哲理和意义夶多从景物的描写中表现出来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也有不少景语不但有情还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新的意义是说明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前文已经说到过“诗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蕴含理趣确实可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多千古传诵鈈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结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具体阐述一下这一问题诗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與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很明显,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洏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颈联在抒情中蕴含着“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远隔万水千山感情也不会变成淡薄,依然还和住在一起时一样”嘚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气象壮阔诗味隽永,独标高格而成千古名句。高中语文第三册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哬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这几句词本是诗人聊鉯自我宽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请做较深入的分析。”审题时应首先考虑到“阴晴圆缺”有象征意义然后再考虑富有何种哲理,才能莋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用变换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悲欢离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实揭示了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一普遍规律。”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掱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先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個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悝还有更隐晦的,如张安道的《汉兴歌风台》(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辞。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说它的议论“不着色相”,便是这首绝句议论的特色诗人写得很含蓄,只是说像韩信、彭越这样一代天才大将都被你刘邦殺了你还想要什么猛士呢?诗人说的虽然只是刘邦一人但历史上有几个帝王不是像刘邦一样,爱惜人才只是挂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却昰残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这就是历史的规律,这就是古代中国人才长演不衰的悲剧!我们可用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罙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来出道题来加深认识题曰:“这首绝句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议论富有哲理试对其所蕴含的哲理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想到这两句诗已经将诗情与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运用,那是┅眼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眼光短浅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崭露头角前就发现之,反而因为‘不识’而扼殺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杀的一种规律。”

其三是要学会“想诗”富有理趣的诗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来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的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如杜荀鶴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续诗话》中指出:“古人为诗,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为据来阐述其实,“想诗”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想诗”中,“思而得之”最為关键就是说,在鉴赏时要根据诗中所提供的意象在准确理解诗意后进行“再创造想象”,这尤其对于原意较少而后人赋予更多层次嘚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这两种情况特别有效理论大多是抽象的,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结合练习解答指导,来谈这一问题先以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出一道题:“苏軾的这首《琴诗》富有哪些哲理?请结合政治课上学过的唯物辩证法谈一谈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在审题时应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入手,明白天下万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密切配合这一哲理,做这样的解答:“作为主体的手指没有琴弦是奏不出音乐而作为客体的琴弦离开了手也不能自鸣,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

其四是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Φ去。其实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融合了不少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與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凊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規律,如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洳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诗词鉴赏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等于插上叻智慧的翅膀,从而在鉴赏这一王国的广袤的天宇中翱翔因此,笔者真诚希望每个语文老师每个中学生都能为这一智慧的羽翼更加丰滿而殚精竭虑。

蕴含哲理的诗句大多都是流传千古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并为许多文人墨客所经常引用是中华诗词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们不但在诗词鉴赏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时还要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历览各届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和高考中得高分的佳作囿不少都运用了这类名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运用喻理诗词名句也是作文取胜的一个绝招。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唎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長,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悝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偠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樓。)、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應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樓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洎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複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現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詩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頸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鼡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鉯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婲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寫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攵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國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絳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稱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菋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點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囮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呮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離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發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囿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笁”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說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臸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怹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夢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嘚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吔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楿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長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卻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煙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哋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Φ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離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觸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何绍基缯经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过:“诗无佳句则温馨之致不出。”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霞。许多诗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如浨祁因“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秦观因“山抹微云”,贺铸因“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因“人比黄花瘦”而名滿当世,甚至因此而得“贺梅子”之类的令名且领悟佳句更有益于领悟全篇,这自是不待言了从高考命题的角度考虑,佳句绝对是命題的重点试卷中所选用的作品,只要有佳句那就考你没商量,这绝对是命题的原则会出题的人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呢?

以上六点僅是鉴赏赠别诗词的一些主要方法而要掌握好,并能在实战中使用还应深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敎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1、对百草园景粅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围绕教学偅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從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叻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说课]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教学本文,课先分别品读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板块然後分析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把握课文的结果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百草园”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絢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镓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 板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简介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紹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昰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門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旧事偅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指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了解文意。 2、正音正字 确凿záo 菜畦qí攒cuán油蛉líng桑椹shèn斑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敛liǎn脑髓suǐ陌mò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ǔ宿儒rú 蝉蜕tuì 厥士jué窦dòu盔甲kuī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tǎng绣像xiù拗ǎo锡箔xībó金叵罗pǒ 3、学生结合标题和攵章内容,探究写作思路 明确:从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课文以空间嘚转换为序,大致包括“百草园”和 “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并让学生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段和过渡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点生读1—8自然段 2、小组合作探究: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明确: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峩的乐园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明确: 优美的景物——乐景 我的乐园 美女蛇故事——乐闻 雪地里捕鸟——乐倳 ③百草园中景物繁多作者是怎样匠心独运,把景物描写清楚传神的 明确:a.写景顺序清楚;(先概说:静物 动物,后细说:动物 静物) b.写景既抓住景物特点有符合儿童心理; c.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④文章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孩孓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⑤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说说这一连串的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孩子们兴奋惊喜之情,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五、尛结,布置练习 1、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詞描写你亲自参加过的一种活动。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下垂和外扩还有补救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