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同胞彩山包的内涵部落格吧彩漫画是什么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省东南部,东接湖南省,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云南省,北邻湖北省。这里是苗族服饰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中国苗族分布区域最大的一个。其当地妇女的穿着被外界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 中国论文网 /6/view-3058595.htm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   一、苗族服饰简介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不尽相同的。黔东南的苗族妇女以自身的精湛技术与审美特性,把自然界的一切物象与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在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服饰文化上。苗族服饰的美学价值一方面表现在服饰的外在美上,它包含服饰本身的式样、色彩、质地、图案、造型、制作工艺等形式美要素的集合,从而使整个服饰达到一种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黔东南苗族服饰形成于不同的环境与历史文化中,这造就了当地苗族服饰的特点。“高高的发髻,像锦鸡的羽冠;宽宽的花袖,像锦鸡的翅膀;密密折折的长裙,便是锦鸡的尾羽。”形象地呈现出黔东南苗族服饰本身的独特的美。   二、黔东南苗族地区服饰的色彩特征   色彩是苗民族最鲜亮的符号,是黔东南苗族服饰的重要形成因素,同时也是构成黔东南苗族妇女形象的重要因素。苗族服饰的颜色通过苗族当地人民,特别是妇女形象体现出来,这样的装束是体现在盛装上的,当然这种盛装是与便装相对应的。便装是苗族人民在平时的穿着,多为蓝白相间的色彩,从而形成了朴素之美。装饰性的花纹 喜欢运用冷色调,青年人喜欢绿底蓝花,而老年人喜欢用蓝底绿花、戴皮帽,这种装饰性的色彩大都是平常的劳作之用。当遇到盛大的节日的时候,大人、小孩、老人都穿上华丽的服饰,多为暖色调,红色、黄色还有紫色等颜色。配色上形成了单纯、强烈、艳丽的视觉特色。当胸处与后背处有很大的土银饰品,与其他的颜色交相辉映。苗族人是天生的用色大师。最常见的是红、黑、青、白、金等,苗人最喜欢黑底上绣五彩斑斓的颜色,既艳丽又和谐,色彩间有时还用金、银色镶边,增加色彩的和谐和华丽。整体来说既有一般民间用色的鲜亮,同时又非常和谐。构成也变化多样,或富丽华贵或艳丽跳跃或稳重质朴,既有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色与绿色搭配,又有色调统一和谐的色彩,如金色与红色搭配。而且非常注重服装对人的整体感的要求。而妇女穿着在下面的折裙是由蚕丝制成。每个折片自上而下含有九个金片,在围裙的当胸处赋予各种各样的颜色体系。折裙上含有青蓝褐色等颜色,颜色的纯度与明度较高,均有万、寿字形等配饰。在五色中,黄色系统居于颜色使用的最多处。   三、黔东南苗族服饰的图案之美   黔东南苗族服饰的图案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当地的人民运用伟大的智慧,从自然界中汲取艺术形象,并赋予民族服饰当中。图案之美是黔东南苗族的主要的视觉表现语言之一,苗族服饰的图案根植现实生活的劳动妇女,她们绘制了美丽的图案,在于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当地的服饰图案的结构上看,大致分为四种。一种是由几何形来填满画面的主要形象,如几何形、圆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在这些几何图形中,几何的变化来引导人们的视觉变化,形成具有形式美意义上的视觉化。一种是由动物与植物等相关的形象组合成为主形象,如鱼纹、鸟纹、龙纹等。在其中的图腾崇拜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的龙的崇拜,如蛇头龙身弯曲龙、爬行龙等多种多样的纹样,也有类似的象征着氏族高层权利的鹰爪龙等形象。驱灾避邪的造型图案表露了人们对拯救苦难的民族英雄或神灵的崇拜,以及对横扫邪恶的正气的渴望。第二种就是几何纹样与植物动物纹样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对整体的服饰有着结构与寓意之美。第三种就是以动物或者植物单体的组织形式。第四种以生活生产用具类,如铜钱、盘子、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历史文化与传统、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都是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图案在不断的变化与迁移中,始终与苗族当地的生活紧密相联,并且与当地的社会生产、历史风俗、宗教信仰、审美观点等协调统一。   四、黔东南苗族的银饰多样性   黔东南州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这里的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制作精细,绚丽多彩,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隐含着苗族图腾崇拜以及苗家的社会历史和习俗,表达了苗家人民对幸福吉祥的渴望和光明的祝福,凝聚着苗家人寻求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银饰是苗族人最喜爱的装饰品,也是生活中不可少的物品,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的每一个部位的银饰又有不同的品种和款式。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有项圈、手镯、戒指、八宝、挂扣、针简、纽扣、银梳、银铃、银鉴、披肩、耳环及小孩戴的罗汉、银包、福寿牌等数十种。盛装还要增加银头花,银冠、银角等。银衣银凤冠,浮雕各种花鸟图案,缀珠摇曳。在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一套银饰的盛装有50多种银饰,用银重达8000克,盛装妇女胸前女一套银饰的盛装,背后、衣角、袖口都钉着许多有花纹的银片和银牌,齐挂许多小银铃和银链,胸前还挂银宝锁和银项圈及压领压肩等,使整个人显得十分华贵,美丽。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是辟邪的神物,并且表达了幸福和财富。男子也有戴银项圈的习俗,但男士银饰较简单。   苗族银饰由苗族银匠精心设计,精心打磨,这与古老淳朴,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技术和审美意识心理是分不开的。苗族银饰在造型上,具有大方自然、粗犷有力、形象概括和生动独特的苗族特色,反映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这样的布局上,以对称为主,也有均衡的、放射的、实心的、单独的、连续的等结构,也有自由纹样,变化自如。由于地区不同,银饰图案的取材也各有不同,但是也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这也使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银饰具有多样性。中国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血和汗铺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身文化特征和审美价值,它真实地体现了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并且客观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   对于苗族服饰来说可以用“丰富多彩”来概括,苗族服饰是苗族精神风貌的展现,是苗族人民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通过对苗族服饰解读,能够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苗族服饰作为一种特别的、独立的艺术与文化形式,作为黔东南不可多得的巨大财富,带给人们无尽的视觉美感。黔东南苗族服饰是我国苗族服饰中最为雍容华贵,工艺最为精湛,造型最为独特,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服饰系统,是苗族人民的一部“无字的史书”。苗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本民族服饰历史与文化,它体现了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审美观,更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风味。它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参考文献 :   [1]张萍.论苗族服饰花纹图案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9,(2).   [2]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6|
上传日期: 16:57: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官方公共微信无标题文档
金沙民族风情概述
稿件来源:金沙县委宣传部 作者:
&&&&图腾崇拜
&&&&金沙苗族没有统一的图腾崇拜。崇拜凤凰比较普遍。婚事、丧事都有表现。有的姓氏崇拜蚺和蛇。把蚺视为伏羲,蛇视为女娲加以崇拜。进屋了,要给烧香化纸送出门。熊氏、项氏不能讲虎和伥鬼,讲了要挨伥鬼打,虎要在楼上跳。把虎视为祖宗。
&&&&金沙苗族没有统一的禁忌。杨姓和有的王姓忌吃心。蔡、宋二姓忌媳妇坐老人公的床,有的王姓忌媳妇爬楼。有的李姓吃饭时忌吃果子。普遍忌用马祭祖和用手指太阳和月亮。
&&&&传统节日
&&&&金沙苗族的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二到初四的彩山节。凡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都要组织彩山,带普遍性。有二月初三和七月初三石革闹“赶苗场”。这是一个反对民族歧视的节日。有五月初五岩孔的“端阳场”。追述历史,起于庄跷王于滇的时期。有二月十五的桃花节和七月十五的米花节。这两个节日是杨亚六和格古德米提倡的。凡青服饰苗民居住的村寨,都有这两个节日。
&&&&祭祀性节日
&&&&正月初二至初四,是金沙苗族的“踩山节”,源于蚩尤的九黎时代,带有普遍性。主持这个节日的人,是许愿求蚩尤大神保佑他有儿有女,负责给山披红挂彩。
&&&&初二晨,带香纸向山神要棵二丈四尺长的常青树和一棵一丈二尺长的竹竿,做花竿。叫“聪”和“杠聪”。吉时,请笙师吹笙把“聪”张(立)起来,把“杠聪”支在“聪”上,把两匹一丈二尺长的彩段挂在竿上。高手笙师还要骑着骏马吹“张聪”芦笙绕“聪”三圈,同时鞭炮齐鸣。高手笙师要吹笙爬上“聪”顶,鼻吹笙,把横杠上的四杯酒喝了,并在横杠上吹笙肩倒立,吹笙做“懒龙下山”之势下“聪”。绕“聪”跳三转芦笙。算完成“张聪”的程序。
&&&&笙师组织跳芦笙舞。
&&&&请两个歌师做“山心”,唱“张聪”歌。歌词是追述蚩尤组织彩山的历史。
&&&&歌师组织唱歌。
&&&&主家用酒款待彩山的来客。阔者以酒肉款待来客。少者数百人,多者数千人。
&&&&初二“张聪”,初三宴客,初四“高聪”(倒花竿)。
&&&&笙师吹“高聪”(倒花竿)芦笙,歌师唱“高聪”(倒花竿)歌。
&&&&谁家许愿彩山是连续三年。又由别的人家来负责彩山。
&&&&金沙各苗寨地区都有彩山堡。一年一度,苗族同胞都聚集在一起,开展交际活动。
&&&&交际性节日
&&&&交际性的节日很多。有二月初三和七月初三,二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五月初五等的民族传统节日。
&&&&二月初三和七月初三,是金沙石场的苗族传统节日,起自清嘉庆年间。公元1805年(嘉庆十年)二月初三,石革闹(石场)苗民侯玉贵骑马、坐轿取亲,豪绅以“苗子不能坐轿”为名,诲辱苗民。引起一场搏斗和官司,告到州府。七月初三,州府判决,苗族胜诉。为纪念这次斗争的胜利,便将二月初三和七月初三定为传统节日,年年“赶苗场”庆祝,开展两省(贵州、四川)、三地区(遵义、毕节、贵阳)、九县(金沙、大方、黔西、仁怀、息烽、遵义、修文、毕节、古蔺)苗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交际活动。
&&&&县内外的苗族同胞都是至爱亲朋。远方亲朋都要提前来。是日,天刚蒙蒙亮,苗族同胞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成群集队,笙萧悠扬,从四面八方涌进石革闹。把一个石革闹街道挤的水泄不通。饭馆、面馆、酒馆的伙计忙个不停。苗族同胞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吹笙、吹箫、吹笛、吹口弦、谈心,介绍各地的生产生活状况。相互邀约到家作客。这种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认识、结交、恋爱的机会。苗族的民主婚姻就是这样促成的。
&&&&五月初五,是金沙岩孔苗族的传统节日。庄跷王于滇,在岩孔驻扎了一段时间,将楚国纪念屈原的五月初五的节日带来岩孔。一年一度的五月初五,四面八方的苗民都要到岩孔来赶端阳场。其热闹场面也不亚于石革闹的传统节日。
&&&&二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也是金沙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二月十五叫“桃花节”。七月十五叫“米花节”。地点是在木杉、高坪、杨柳等。二月十五,苗族同胞身着盛装,涌进花场。未婚姑娘跳吵吵舞,未婚男青年跳芦笙舞。男女互相选择对跳结识相交。七月十五,同样到场相对再舞,恋爱成功。若一方不再与对方跳舞,意为恋爱不成。鲁定相说,这是格古德芈兴的。
&&&&2、艺术
&&&&金沙苗族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工艺美术等。
&&&&苗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分为行进调、抒情调、主婚调、说古道今调、治丧调、祭祀祖宗神灵调、祭祀部落神灵调和彩山调等。各种曲调,大部分有词,可用芦笙、萧、笛、二胡、琴等演奏,也可以唱。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都可以表现出来,少部分只能用乐器演奏。
&&&&舞蹈也是丰姿多彩。有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男女成对多人混合舞。还有舞蹈和体育相结合的芦笙竞技等。这些舞蹈多以芦笙、皮鼓、萧、笛伴奏。
&&&&单人舞有单人织纱舞、单人织布舞、单人碾布舞,双人舞有二人织纱对舞、二人织布对舞、双人碾布对舞。四人织纱、织布、碾布综合对舞。男女成对多人综合舞,有芦笙舞蹈与体育的滚翻、侧翻、俯卧、仰卧、倒立、踢毽、爬竿等结合起来的传统体育运动。在整个竞技过程中,笙声不断,步伐一致,金沙苗族芦笙舞蹈节目《爬花干》、《斗四方》、《滚牛皮》等在省内享有盛名。
&&&&苗族女同胞喜欢装扮自己的伴侣,因此,从小就学习蜡染、挑花、剌绣、织锦、纳绣等工艺技术。
&&&&将蜡染成品制好后,在白花纹的适当之处,点以红色或黄色,染料有紫草、黄栀子等。
&&&&挑花多以蓝、白、青布为底子,配以五色丝线作绣。双折枝花组成图案。花瓣、叶子多散碎细致。按服饰部位设计,巧妙严谨。还有带典故和纪念性的作品。如射日月图,蝴蝶与水泡恋爱图、龙凤戏斗图、鸳鸯戏水图、燕雀双飞图等。
&&&&剌绣有素绣和彩绣两种。素绣是用白(或蓝或青)布为底,以五色丝线作绣。图案大都以花草、鸟、兽、鱼、龙等构成几何形。花纹精致,力求对称。似跃似飞,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
&&&&织锦是工艺较高的艺术,都是机织,多以白棉纱或白麻纱为经线,以红、黄、蓝、绿、紫、青丝线作纬线。筘门以制作目的而定。花纹多为几何图案的矩纹,首尾相含对称。图案里里外外,夹以奇花异草,布局严谨,色彩调和,五彩缤呈,艳丽非常。
&&&&纳绣也是姑娘们的爱好和技艺。喜欢用纳绣做袜垫。劳动时随身带上,休息时在田边土角就做起来。数纱纳绣,以规则的矩纹夹以规则的花纹。一丝不苟,图样美丽多变,引人注目。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保护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以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的苗族刺绣为例,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现状,提出一些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建议。 中国论文网 /1/view-2280153.htm  关键词:苗族刺绣 文化内涵 保护      一 、引言    施洞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台江县城北40公里的清水江畔,苗语称“展响”,是施洞镇人民政府驻地,由坝场、塘龙、街上、芳寨、柏子平、天堂六个自然村寨组成。施洞镇历为贸易集散地,经商船只往来不断,商业繁荣,虽然几经历史变迁,但是很多的文化现象仍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存在于苗寨里。其中,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刺绣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关于施洞苗族刺绣    刺绣, 古称针绣, 俗称绣花, 是用绣针引彩线, 按设计花纹和色彩规律,在绣料(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 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的工艺美术品。[1]据《后汉书?南蛮传》中描述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来推测, 苗族刺绣最迟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台江施洞地区的苗族刺绣,历史悠久,具体出现时间无相关记载,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传承、变异、发展至今。    (一)施洞刺绣技法分类    施洞一带的苗族妇女刺绣的技法多以挑花、堆绣、平绣为主。挑花即不需要画图样或贴纸样,直接入针构图,图案对称、抽象,呈几何形状。堆绣,一般是用各色绫子剪成小三角形,再把下面两角向内折成带尾的小三角,然后将它们在一块底布上堆叠成花纹,用丝线钉固而成。在众多技法中,施洞刺绣以平绣使用最多,也最为特别。平绣指的是依样在布面上来回走针的一种刺绣针法,其特点是单针单线,针脚排列均匀,绣面平整光滑。施洞的平绣还大量使用剖线技法,即将普通的绣线破成若干根细丝,少则5~6根,多则14~15根,用这些细如发丝的绣线绣出的花饰,十分细腻。    (二)施洞刺绣的纹样内容    施洞刺绣的纹样以写意的具象形纹样为主:人、龙、鸟、蝶、鱼、龙牛、牛、等, 植物很少。    (三)施洞刺绣构图形式    施洞刺绣构图形式主要有:中心式、中心对称式、整体式等。中心式以一动物居画面中心,四周配以小动物等为小纹样相配;中心对称式以一动物占中心,两边配以数量相等的动物图案;整体式主体由一动物与人或者单个动物占据。    (四)施洞刺绣的用色装饰    施洞刺绣图案色调主要用大红、翠绿、中黄、蓝和白色等。大红是使用较多的颜色。其图案画面给人以热烈而又古朴的感觉,体现苗族人民的气质和风貌。   三、施洞苗族刺绣中的文化内涵   苗族刺绣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浓缩了苗族历史。象征是用有形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意念的一种手法,也是民俗事象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2]   (一)刺绣纹样造型中祖先崇拜象征意义    苗族刺绣是千百年来苗族的精神积淀的产物, 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 是原始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苗族同胞崇拜龙,一方面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把龙作为本民族始祖的象征。台江施洞刺绣里最常见的是牛龙,在当他们的观念中,龙不同于汉民族的至高无上,是平等亲切的,是集美丽、神奇、能力、财富于一体的象征。当地苗族也把蝴蝶视为自己的祖先,把蝴蝶的形象刺绣在衣服、围裙、童帽上,能引导后人避凶化吉,驱灾去病,带来幸福和安康。   (二)刺绣中体现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    苗族的生命意识源于原始社会,认为人多才能抵御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威胁,所以日常生活格外强调种族繁衍的观念。施洞苗族把吃鱼作为一种象征的行为,认为吃鱼能使子孙繁衍,故此刺绣、都少不了鱼纹。刺绣鱼纹作为两性结合的象征物出现,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   (三)色彩的象征意义   红色是施洞苗族刺绣使用频率最高、地域最宽的色彩。因为,在当地苗族看来,红色代表青春、生命,是吉祥如意和富贵的象征,多用于未婚姑娘和儿童身上。蓝色庄重、沉稳,象征成熟美,多用于已婚妇女身上。   四、施洞刺绣的文化功能价值    (一)记忆民族历史,凸显民族文化    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记述了整个苗族苦难漫长的历史,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载体,是对民族历史、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独特表达。    当地的刺绣内容选材,几乎都是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施洞苗族妇女的刺绣花衣上经常会出现一个骑士图,苗语叫做“务么细”,根据当地人描述,这个“务么细”就是一百多年前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起义时的一名女将,英勇善战,受人钦佩。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她绣在了刺绣花衣上。苗族人借助民族服饰生动的记叙了苗族艰辛的族源使、迁徙史和战争史,把民族的历史浓缩化作了刺绣中的一针一线里。可以说,苗族刺绣就是一个巨大的储存苗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档案仓库,开创了无字苗族记载史新纪元,客观上培养了苗族人的民族历史意识。   (二)展示民族工艺,促进经济发展    在当地,人们把挑花刺绣当作评价妇女是否能干的标准,并在婚配上作为一条重要的取向,因此,施洞地区苗族妇女几乎人人能纺、能织、能绣、能染。完成一套精美的破线嫁衣, 大致耗时2- 3年时间,这需要有足够耐心与技巧,嫁衣的价值也因此抬高,据笔者了解,一件刺绣嫁衣的价格已达上万元。现今,刺绣不仅是苗族妇女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商品生产,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刺绣服饰的发展延伸,促使了刺绣观赏品、佩饰和日用品的诞生。台江县现建有很多苗族刺绣民间作坊,总计产值达上千万元。精美的刺绣作品,吸引着海内外来宾经常到施洞地区来购买绣品,或作收藏,或作研究。    五、施洞刺绣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村村都有刺绣花衣,一半左右的当地苗族妇女或多或少都能绣,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冲击,这项民族民间工艺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不少改变。    一是当下现代义务教育普及。相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学习,苗族家庭更重视未成年子女的现代文化教育。这一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人群传承基础;二是原有的老艺人有的已经作古,或年事已高,传统的、完整的历史文化传承越来越少,年轻的人掌握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知识不多,导致创造出来的作品开始走样,具备苗绣技艺的手工艺者大多数已经逐渐老去,而苗族青年人的生活重心已经逐渐远离刺绣,这就使得苗族传统刺绣处于后继难有人的状态。三是,现代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提高生产速度,针绣粗糙,图案模仿和拼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上目前的工艺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手绣与机绣交织在一起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过去每个苗族支系都很讲究自己支系的服装特色,而现在则是人云亦云,生产备受追崇的样式产品,导致了刺绣作品的大量雷同、变异走样。四是,如今的施洞苗族妇女的日常衣装中,除了约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仍保持穿着苗族传统上衣的习惯之外,其余的人们穿着打扮几乎已经完全现代化。刺绣这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路径的装饰形式已经渐渐退出了当地苗族人的日常生活。    从以上情况来看,将来的刺绣的发展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做好苗绣技艺这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六、保护施洞苗族刺绣的一些建议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名列其中。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如何对苗族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进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去加以保护:
  (一)让民族文化进入现代教育,在本民族普及传统文化的教育    根据《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第13条关于“中小学生应当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规定, 推动苗族文化进课堂。2002年8月台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当年新学期开始, 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活动, 使苗歌、苗舞、苗绣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具体化、系统化, 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措施。此外,还要加强对苗族干部及群众进行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知识教育,定期开展刺绣文化专题知识教育等。    (二)增强苗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采取一些政策性的鼓励措施    台江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银饰刺绣产业的产品研发、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以及产品展销等费用。实行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明确小额信贷每户银饰刺绣经营户可贷款5万元。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让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重拾传统手工艺制作业。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实行相关鼓励性政策,例如评选出杰出刺绣传承人,给予其有相对含金量的名誉称号和相当的物质鼓励,提高参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更好的从主观上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将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纳入立法内容,建立相关的法律保护体系。    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地方性的民族文化保护保护法律法规。例如:《苗族刺绣传承人评定标准条例》《苗族刺绣文化产业保护细则》等。    (四)做好苗族刺绣技艺搜集工作    当地博物馆要抓紧做好绣件精品的调查、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对于苗族刺绣中的工艺流程和相关技术细节可以用文字,音像等手段真实、客观的记录下来,为以后对苗族刺绣的深入研究做好基础。    (五)整合文化资源,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走民族文化品牌化道路    由当地文化部门牵头,定期举办苗族刺绣学术研讨会,更深层次挖掘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工艺文化,可以将绣片打造成有收藏鉴赏价值的艺术精品,并懂得运用现代新闻传媒技术更好的推广苗族刺绣,如制作相关影视作品等。在保护与发展中,努力营造民族文化品牌化。    七、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刺绣的开发与保护,需要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引导下, 发挥文化传承主体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自觉性, 树立主人翁意识, 由他们自己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最直接的展示和保护, 让其有足够继续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和空间,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白泉. 国宝大观[M] .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   [2]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究,1994(4)。      注释:   1文为贵州民族学院学生科研基金项目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苗族五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