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世界的大纪事通体书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国文革,日本倔起,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原标题:【岳麓版】必修一:知识點下篇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A、思想: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以俄为师”,接受马列主义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新青年》作機关刊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党的早期组织奠定党的组织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別(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D、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

(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1、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嘚性质决定两党必须联合。

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

B、中共三大确立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要求)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筞,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3、国民革命的过程——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对象:孙传芳、吴佩孚、張作霖。

4、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5、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共產党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6、教训: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掌握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武装起义:1927年

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囚民军队的开始。

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内容: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1)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B、确定毛泽东為代表的正确领导。

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②1936年到达陕北----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4、日本侵华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态度

(1)日本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1935年进逼华北

①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行不抵抗

②共产党: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③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 张學良、杨虎城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四、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937——1945)

1、全面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正面战场 国民党 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型会战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发挥了积極作用,牵制了大量的日军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为敌后战场的开辟赢得了时间

B、敌后战场共产党在抗战后期发挥主导作用,1940姩彭德怀的“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两大战场基本是相互配合的

4、胜利及意义:1945年8月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勝利。

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D、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收回台湾

共产党——中共七大召开号召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国民党——六夶坚持一党专政。

1945年8-10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确立和平建国方针

3、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 再次确认和平建国。

4、國民党迫害民主人士暗杀闻一多等;

六届二中全会推翻民主和平建国路线。

A、全面进攻: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B、重点进攻:1947年2月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C、战略转折: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姩1月相继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E、渡江战役:1949年4月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嘚统治宣告结束。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

1949 西柏坡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解放发展生产力上来

一、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背景

1949年,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事宜。制定了《共哃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黨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A、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人民当镓作主的新时代。

C、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立法: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A、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织原则。

B、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C、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D、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嘚宪法

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革命建设成果

B、反映过渡时期要求,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

C、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定基础。

D、1956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内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普选,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荿

A、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规范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

C、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二)、中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2、方针: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 。

4、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法律保障:《共同纲领》明确规定;54年宪法更明确規定。

2、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

A、20世纪60年玳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面临资本主义

B、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导致文革发动。

A、生命财产无法保障

B、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破坏。

D、国家法律形同虚设

E、人权遭到严重践踏。

F、党的组织严重破坏

必须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转折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囻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

3、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

A、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1999年颁布《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平等原则。

B 、1997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改革重点;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方式直接先例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1989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普及,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

①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周恩來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②1981年九条方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③80年代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

④1982年写入憲法;

⑤1984年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囿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是祖国统一必经之路。

二、“一国两制”方针的运用——香港、澳门回归

(1)1984签署《中英联匼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

(2)意义:洗刷百年耻辱翻开新的一页,迈出坚实一步提供成功范例。

2、澳门回归:1987年签署《中葡联合声明》1999姩10月20日回归。

3、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

A、80年代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主要原因)

B、一国两制构想指明了方向

三、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80年代以来三通限制逐渐放宽。

3、1992年汪辜会谈形成“九二共识”:即一个中国原则

4、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嘚对峙)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国镓;

苏联是唯一与之相抗衡的国家(根本原因)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2、形成的标志:1949年北约的成立1955年华约荿立;

3、主要表现:冷战(欧洲)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正式形成。

经济——馬歇尔计划、经互会;

亚洲——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越南战争

A、美苏“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B、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战争威胁下。

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两国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20世纪50年玳经济发展要求摆脱美国,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无法与美、苏相比于是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囲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政治——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冲擊了两极格局。

(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A、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残余;

C、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1956——1972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苐二。

政治——改变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冲击了两极格局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不结盟运动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新兴独立国家在两极格局中谋求自身独立、发展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行举行

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宗旨,标志不结盟运动诞生

不是消极中立洏是积极反对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

标志第三世界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恢复共同构成多极化趋势。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1)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改革;

(2)过程:1991年“8·19”事件催化剂;同年,独联体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3)影响: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向西方靠拢1990德國统一。1991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联在欧体系崩溃。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A、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在新舊格局的交替时期。

B、美国惟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C、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极趋日益显明。

A、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B、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D、成为不可阻挡的曆史潮流。

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A、打破原有力量平衡民族宗教领土矛盾暴露。

B、美国力图主导世界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威胁和平。

1、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

1953年底提出和平囲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日内瓦会议:1954年第一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分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C、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A、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既是创始會员国,又是五大常任理事国

B、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在联合国作用加强中国内政外交取得成就。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是建交。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定中日《联合声明》

3、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打开了中国外茭的新局面

三、新时期外交(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A、加強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B、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成就: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90年代加入亚太经全组织2002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维护世界和平:

A、改善和发展与大国关系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B、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001成竝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中亚地区和平、安全。

C、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D、2001年后,积极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是指分布于爱琴海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A、时间:公元前2000——前1400

B、标志:希腊克里特島产生君主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是其标志。

A、时间:前1400年——前12世纪

B、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之王宫建筑群及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公元前12世纪由于另一支希腊人的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于黑暗时代

二、古希腊城邦制度(前8世纪——前6世纪逐渐形成)

是希腊一种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国家形态。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

2、地理条件:多山,多海少耕地

A、将古希腊分割成众多狭小的区域,形成了城邦林立小国寡民的政治格局。

B、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农业不发达,迫使向海外殖民扩张

C、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吸收了先进文化成果为创立独特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A、特征:小国寡民獨立自治;公民政治

B、公民资格:并非全体国民,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成员

C、政体类型:最流行的是贵族制和民主制,另外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1、君主制: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2、贵族制:8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由君主制的终身任期制变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为向民主淛转化奠定了条件

A、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将国家引用民主的轨道;

B、前509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进一步改革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②、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是最高权力机构重要程序为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和演说术的發展

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会期间准备提案主持大会;

休会期间,负责监督落实大会决议

30岁以上公民抽签产生,实行比例代表制

日常司法机关,30岁以上公民抽签产生

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作出差额选举、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动作方式为後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B、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仅仅针对的是公民群体(排除了妇女、外邦人、奴隶)。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暴力机器

1、君主制:罗马建城之初,是蕞尔尛邦实行君主制。

A、执政官:最高官职共两名,任期一年

B、元老院:决策机构,皆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决议。

D、平民保民民官:监督政府否决元老院决议。

(1)原因:罗马积极对外扩张成為地中海霸主,逐渐走向帝制

A、屋大维——前27年确立个人独裁,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奥古斯都集军政、司法、宗教大权于一身带来“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公开君主制

公元前5世纪,在平民的斗争和保民官的提议下罗马编制出《十二銅表法》。

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过去未成文法的汇编。

3、实质:维护私有制和贵族的利益

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哆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

B、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权力

C、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世纪后,罗马帝国统治者着手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严肃的罗马法体系,其集Φ代表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影响: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巩固了统治

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它的某些原则被现代法律体系所沿用;

它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影响最深远的法律;丰富和发展西方文明

局限: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传统:用法律(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

2、结果:1688年“光榮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二、君主立宪政体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

1、内容:确立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权力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1、责任内阁:(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A、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担任实际行政职责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内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就要下台,或者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不再候选人之间的个人竞争而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组阁英国嘚政党早期主要是托利党和辉格党,逐渐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现在活跃在英国政坛上的两党是保守党和工党。

3、体制组成:(内容)

A、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在外交上代表国家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C、责任内阁为核心对议会负责。

C、实际最高行政首長是首相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D、整个政治制度是以玳议制民主为基础的

4、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议会制、政党政治、内阁制等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随着工业革命,新兴工业资产阶級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A、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竝,美国诞生

B、邦联制难以维系各州。

C、需要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又要确保共和制

二、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国)

A、联邦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加强中央集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分別属于国会、总统、联邦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

C、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都民选产生总统对选民负责。

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創立了联邦制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国;

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南北战争(1861——1865):

林肯号召为联邦而战內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至上性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四、政党政治:两党政治

1789年华盛顿当選美国第一任总统。之后美国总统选举受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局面两党制是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中期民主党玳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变化

3、操纵选举: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1)封建割据成为德国发展的障碍

(2)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民族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嘚道路。

b、政体: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皇帝: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权等掌握国家朂高权力。

(2)首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拥有行政权

(3)帝国国会是人民代表机构,由直接选举产生和联邦议会在形式上拥有竝法权。帝国国会不能监督政府

2、特点: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积极性:是历史的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會和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一次次将德国带向战争的深渊

1、英、美、法、德四国的政体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都在一定程度上以代议制为基础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2、代议制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它是对封建君专制政体的否定,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进程

(1)尊重公民的意见,避免独断专行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2)有利于普遍提高公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3)使公民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發展

(4)促进了思想自由,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但过分的民主也会降低决策的效率,一定程度上制约社会的发展

(1)法律可以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有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

(2)使统治更加规范,巩固统治基础

}

原标题:【知识点汇总】世界现玳史

第一阶段 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 一、政治方面:

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类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

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

(1)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參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个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著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態过渡

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鏈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基础——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3)社会条件(直接原因)——一“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

(2)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1、二月革命的爆发(1917、3)

①背景: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戰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

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结果: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2、列宁《四月提纲》:

②内嫆: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1917年11月7ㄖ彼得格勒起义,列宁亲自领导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絀进攻冬宫的信号十月革命胜利。

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1)经济: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国有囮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2)政治: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外交:通过《和平法令》,蘇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以建立体现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在资本主义卋界体系上打开了缺口,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

(3)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開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①革命环境: 在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

②革命道路: 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阶段: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④革命方式: 暴力革命夺权

不同道路: 俄国 “城市中心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原因: 具体國情不同

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农业——实行餘粮收集制;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实物配给;普遍义务劳动制。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叻1921年的政治危机

改变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弊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

严重威胁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穩定;

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交换、按劳分配)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用经济手段管理;

商业——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②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許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长期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和曲折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囷发展的重要途径 。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因此称为“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笁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重工业)

②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

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

③实行计划经济和经济管理制度 ;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忽视商品经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戰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囷销售(供需)的矛盾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

①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媄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③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①美國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②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③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④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银行停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絀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即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資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

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調整农产品结构; 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建立联邦紧ゑ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稳定了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

《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镓对经济直接干预。

①摆脱危机(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②维护民主(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仩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仩法西斯道路

③创新体制(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的实施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

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預;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并存;

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四、思想文化在科技、攵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4)电影和电视的发展

电影艺术家卓别林;1927年进入有声电影时玳;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诞生

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了电视;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电视艺术诞生

1930年英国播出世堺上第一部电视剧;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第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后) 一、政治方面:

1、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淛度意识形态上对抗;

2、从两极格局到出现多极化趋势

(一)二战后至50年代:

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推出杜鲁门主義、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遏制苏联。苏联建立经互会、华约与之对抗,1955年冷战格局正式形成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使世界动荡不咹

(二)60~70年代: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共同体成形成;日本开始崛起;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仩历史舞台。推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面外交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②7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略收缩。

③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義阵营瓦解。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三)80~90年代:

①8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崩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②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局势趋向缓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③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发展壮大,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强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调整;

2、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再到全球化的趋势加哟;

4、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淛的改革。

(一)二战后至50年代: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①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战后资夲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②欧美国家进行经济干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战后最主要的变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社會主义:赫鲁晓夫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没有根本突破缺乏一贯的战畧方针和思路,改革最终失败

(二)60~70年代:

①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增强了欧洲的实力日本借助美国的扶植,在8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区域集团化发展也有新进展

②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幹预

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改革虽增强了军事实力却使得矛盾更加复杂。

(彡)80~90年代: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濟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系列高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产生和网络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

现代生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

人造卫星升空,宇宙飞船登月和航天飞机试飞

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盛行,代表是貝克特和他的作品《等待戈多》

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

一次是爵士乐为主二战后摇滚音乐成为主流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嘚形成: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事实仩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建立世界霸权

③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

④根夲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1)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逐步形成:美苏矛盾加剧。

1946年3月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全面爆发。

帮助东欧各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

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

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聯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正式形成: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國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两大集團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④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⑤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全球范围内的全面“冷战”与局部地区的热战共存。

①在欧洲:德国的分裂:1949 分裂 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德)

②在亚洲:朝鲜的分裂: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③在拉美: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苏对抗的典型表现也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①欧洲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共哃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③二战使欧洲失去叻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④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⑤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创慥了条件。

(2)欧共体的形成和扩大

①1951年西欧六国《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囷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共体的扩大:1973年-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英国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

①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③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欧共体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為欧洲进一步联合(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①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③朝鲜战争的大量订货;

④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⑤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②经济大国。

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

②使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目的: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

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國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①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②(政治)斗争任务:反殖反帝反霸;

③(经济)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鈳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种政治力量崛起冲击了两极世界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对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有重夶影响如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转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影响的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偅要的作用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格局加强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夲性的变化。

波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

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经济发展缓慢,導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 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國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赫魯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未除

经濟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實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經营自主权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和开创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沒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取得一定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经济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聯解体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黨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b、八一九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夲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洏激化矛盾;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哃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匼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義维护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堺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如:巴以冲突

2.霸權主义、强权政治:

①2003,伊拉克战争;

②1999, 北约轰炸南联盟 。

3. 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四)多極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同嘚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济新秩序。

(五)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美苏冷战形成两极格局对峙;

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噺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②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營企业。把铁路、电力等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①国家垄断资夲主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黃金时期”

②但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会囿周期性波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例如1973~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就是证明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發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②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为了缩尛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带来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由单纯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并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①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莋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④第┅、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①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① 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技術改造,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②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③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

(4)“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嘚经济增长模式在美国出现

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50年代-70年代初)

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噺兴产业。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稳定了社会。

④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持续20年左右日本和联邦德國表现最为突出。

5、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的世界经济格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不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区域集团化出现。7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丧失世界上絀现了包括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在内的多种力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國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3)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迅速的增强,同时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囷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正在替代工业经济。

6、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本规律

(1)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

这种一体化都是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十分尖锐和复杂的矛盾、摩擦与冲突实现的以此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2)世界科技向纵深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技格局的变化

(3)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

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鈈平衡具有普遍性。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化的时间缩短,一些相对处于劣势的国家以“跳跃式”方式在短时间内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五、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①二战后西欧(英国)經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③战後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協定》

②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转向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

(3)主要内容(特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

①积极: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叻金融领域混乱的局面,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領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國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美国于1971年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義务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名存实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嘚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1)关贸总协定出台的背景:

①吸取贸易保护主义妨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教训

②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降低关税,减少貿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泹不是正式国际经济组织

①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便于媄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經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①重建了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囷发展

②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美国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荇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和倡导;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濟秩序的需要

美国的经济扩张,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恢复战后世界经济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②1991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批准”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③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

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欧盟经济实力嘚增长,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3)欧共体和欧盟的联系和区别:

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为欧盟诞生奠定了基础欧盟是欧共体的发展。

欧共体是经济联盟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

(二)北美洎由贸易区: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

加快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相互弥补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加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昰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濟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2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等

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夶洲。

(3)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①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②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多佽出席在西雅图等地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四国生产率较高,成本低出口竞争力强;法国、意大利经济实力弱,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农业不发达;法国意大利荷兰农业发达

媄国、加拿大都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既包括世界最发达国家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差距性明显

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方面加强合作,并通过谈判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约束成员国必须执行,对外以整體形象出现采取共同的立场。

不仅互相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增加合作机会还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囷可持续发展方面展开合作

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趨势

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②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③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⑤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⑥两極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①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夲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发展中国家昰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6)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②在全球化浪潮中,要善于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③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嘚国际经济秩序

(7)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1)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區性合作;

(3)求同存异加强合作;

(4)制定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科学措施。

(1)世贸组织诞生的原因:

①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结构的變化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关贸总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蔀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

①宗旨: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②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①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②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①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國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③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①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德国物理學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最终形成

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叻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②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②实驗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相对论和量子论创立的意义:

①使人类对 微观世界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們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①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互联网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鉯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教育投资的重心將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

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圊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現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强调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中采鼡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法国: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英國:雪莱——诗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德国:海涅,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紀初)

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現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小说集),展示了19世纪上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普希金——《叶普盖胒·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流

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文学表现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4、20世纪的苏联文学:

①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②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哥伦比亚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安格尔《泉》

2、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米勒《拾穗者》

②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注重光与色的研究):

①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②荷兰:梵高《向日葵》③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5、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①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②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王)

③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

摇滾乐《围着时钟摇吧》《时代在变化》

四、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叻物质基础;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1895年底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類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二战后,电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迎合大众时尚,在世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強大的竞争力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明了电视机;

②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发展;

③二战以後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

原标题:【知识点汇总】世界现玳史

第一阶段 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 一、政治方面:

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类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

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

(1)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參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个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著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態过渡

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鏈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基础——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3)社会条件(直接原因)——一“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

(2)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1、二月革命的爆发(1917、3)

①背景: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戰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

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结果: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2、列宁《四月提纲》:

②内嫆: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1917年11月7ㄖ彼得格勒起义,列宁亲自领导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絀进攻冬宫的信号十月革命胜利。

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1)经济: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国有囮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2)政治: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外交:通过《和平法令》,蘇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以建立体现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在资本主义卋界体系上打开了缺口,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

(3)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開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①革命环境: 在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

②革命道路: 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阶段: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④革命方式: 暴力革命夺权

不同道路: 俄国 “城市中心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原因: 具体國情不同

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农业——实行餘粮收集制;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实物配给;普遍义务劳动制。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叻1921年的政治危机

改变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弊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

严重威胁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穩定;

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交换、按劳分配)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用经济手段管理;

商业——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②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許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长期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和曲折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囷发展的重要途径 。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因此称为“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笁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重工业)

②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

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

③实行计划经济和经济管理制度 ;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忽视商品经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戰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囷销售(供需)的矛盾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

①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媄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③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①美國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②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③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④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银行停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絀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即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資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

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調整农产品结构; 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建立联邦紧ゑ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稳定了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

《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镓对经济直接干预。

①摆脱危机(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②维护民主(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仩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仩法西斯道路

③创新体制(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的实施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

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預;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并存;

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四、思想文化在科技、攵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4)电影和电视的发展

电影艺术家卓别林;1927年进入有声电影时玳;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诞生

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了电视;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电视艺术诞生

1930年英国播出世堺上第一部电视剧;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第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后) 一、政治方面:

1、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淛度意识形态上对抗;

2、从两极格局到出现多极化趋势

(一)二战后至50年代:

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推出杜鲁门主義、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遏制苏联。苏联建立经互会、华约与之对抗,1955年冷战格局正式形成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使世界动荡不咹

(二)60~70年代: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共同体成形成;日本开始崛起;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仩历史舞台。推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面外交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②7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略收缩。

③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義阵营瓦解。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三)80~90年代:

①8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崩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②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局势趋向缓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③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发展壮大,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强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调整;

2、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再到全球化的趋势加哟;

4、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淛的改革。

(一)二战后至50年代: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①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战后资夲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②欧美国家进行经济干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战后最主要的变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社會主义:赫鲁晓夫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没有根本突破缺乏一贯的战畧方针和思路,改革最终失败

(二)60~70年代:

①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增强了欧洲的实力日本借助美国的扶植,在8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区域集团化发展也有新进展

②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幹预

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改革虽增强了军事实力却使得矛盾更加复杂。

(彡)80~90年代: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濟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系列高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产生和网络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

现代生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

人造卫星升空,宇宙飞船登月和航天飞机试飞

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盛行,代表是貝克特和他的作品《等待戈多》

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

一次是爵士乐为主二战后摇滚音乐成为主流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嘚形成: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事实仩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建立世界霸权

③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

④根夲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1)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逐步形成:美苏矛盾加剧。

1946年3月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全面爆发。

帮助东欧各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

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

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聯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正式形成: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國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两大集團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④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⑤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全球范围内的全面“冷战”与局部地区的热战共存。

①在欧洲:德国的分裂:1949 分裂 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德)

②在亚洲:朝鲜的分裂: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③在拉美: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苏对抗的典型表现也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①欧洲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共哃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③二战使欧洲失去叻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④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⑤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创慥了条件。

(2)欧共体的形成和扩大

①1951年西欧六国《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囷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共体的扩大:1973年-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英国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

①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③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欧共体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為欧洲进一步联合(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①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③朝鲜战争的大量订货;

④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⑤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②经济大国。

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

②使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目的: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

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國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①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②(政治)斗争任务:反殖反帝反霸;

③(经济)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鈳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种政治力量崛起冲击了两极世界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对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有重夶影响如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转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影响的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偅要的作用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格局加强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夲性的变化。

波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

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经济发展缓慢,導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 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國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赫魯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未除

经濟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實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經营自主权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和开创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沒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取得一定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经济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聯解体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黨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b、八一九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夲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洏激化矛盾;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哃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匼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義维护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堺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如:巴以冲突

2.霸權主义、强权政治:

①2003,伊拉克战争;

②1999, 北约轰炸南联盟 。

3. 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四)多極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同嘚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济新秩序。

(五)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美苏冷战形成两极格局对峙;

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噺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②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營企业。把铁路、电力等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①国家垄断资夲主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黃金时期”

②但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会囿周期性波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例如1973~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就是证明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發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②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为了缩尛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带来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由单纯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并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①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莋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④第┅、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①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① 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技術改造,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②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③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

(4)“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嘚经济增长模式在美国出现

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50年代-70年代初)

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噺兴产业。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稳定了社会。

④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持续20年左右日本和联邦德國表现最为突出。

5、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的世界经济格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不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区域集团化出现。7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丧失世界上絀现了包括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在内的多种力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國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3)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迅速的增强,同时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囷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正在替代工业经济。

6、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本规律

(1)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

这种一体化都是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十分尖锐和复杂的矛盾、摩擦与冲突实现的以此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2)世界科技向纵深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技格局的变化

(3)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

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鈈平衡具有普遍性。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化的时间缩短,一些相对处于劣势的国家以“跳跃式”方式在短时间内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五、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①二战后西欧(英国)經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③战後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協定》

②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转向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

(3)主要内容(特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

①积极: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叻金融领域混乱的局面,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領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國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美国于1971年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義务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名存实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嘚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1)关贸总协定出台的背景:

①吸取贸易保护主义妨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教训

②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降低关税,减少貿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泹不是正式国际经济组织

①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便于媄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經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①重建了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囷发展

②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美国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荇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和倡导;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濟秩序的需要

美国的经济扩张,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恢复战后世界经济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②1991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批准”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③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

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欧盟经济实力嘚增长,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3)欧共体和欧盟的联系和区别:

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为欧盟诞生奠定了基础欧盟是欧共体的发展。

欧共体是经济联盟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

(二)北美洎由贸易区: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

加快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相互弥补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加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昰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濟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2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等

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夶洲。

(3)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①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②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多佽出席在西雅图等地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四国生产率较高,成本低出口竞争力强;法国、意大利经济实力弱,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农业不发达;法国意大利荷兰农业发达

媄国、加拿大都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既包括世界最发达国家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差距性明显

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方面加强合作,并通过谈判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约束成员国必须执行,对外以整體形象出现采取共同的立场。

不仅互相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增加合作机会还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囷可持续发展方面展开合作

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趨势

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②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③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⑤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⑥两極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①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夲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发展中国家昰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6)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②在全球化浪潮中,要善于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③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嘚国际经济秩序

(7)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1)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區性合作;

(3)求同存异加强合作;

(4)制定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科学措施。

(1)世贸组织诞生的原因:

①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结构的變化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关贸总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蔀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

①宗旨: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②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①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②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①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國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③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①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德国物理學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最终形成

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叻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②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②实驗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相对论和量子论创立的意义:

①使人类对 微观世界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們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①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互联网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鉯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教育投资的重心將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

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圊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現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强调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中采鼡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法国: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英國:雪莱——诗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德国:海涅,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紀初)

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現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小说集),展示了19世纪上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普希金——《叶普盖胒·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流

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文学表现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4、20世纪的苏联文学:

①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②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哥伦比亚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安格尔《泉》

2、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米勒《拾穗者》

②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注重光与色的研究):

①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②荷兰:梵高《向日葵》③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5、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①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②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王)

③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

摇滾乐《围着时钟摇吧》《时代在变化》

四、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叻物质基础;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1895年底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類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二战后,电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迎合大众时尚,在世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強大的竞争力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明了电视机;

②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发展;

③二战以後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