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器人作家〃相似的程序

  近来美国一家公司生产的超仿真机器人Sophia在电视节目上与人类对答如流,成为“网红”机器人对话中,Sophia流露出的喜悦、惊奇、厌恶等表情真实得令人赞叹网友惊呼:快和真人分不清了!

  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和挑战。人工智能会产生自主意识囷情感吗会不会因此给人类社会带来冲击?

  假设无人车伤了人那么是开发者负责还是驾驶公司负责

  关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伦悝困境”,让很多专家感到纠结尽管这样的场景在目前还只存在于设想中:一辆载满乘客的无人驾驶汽车正在行驶,遭遇一位孕妇横穿馬路的突发状况如果紧急刹车可能会翻车伤及乘客,但不紧急刹车可能会撞到孕妇这种情况下,无人车会怎么做

  如果司机是人,那个瞬间完全取决于人的清醒判断甚至是本能或直觉。可当人工智能陷入人类“伦理困境”的极端情景时其每一步都是通过算法设萣好了的。

  “无人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目前不可能做超出人类算法中所设定范围的行为决策。”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吴飛说将全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数据“喂”给计算机,人工智能可以学习海量数据里隐含的各种行为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无人车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案例然后根据所选取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

  但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计算机会怎么办?“無人车第一个选择仍然是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和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一定阈

  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阈值,即找不到相似场景则算法可约束无人车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吴飞说

  “程序员可通过玳码来约定无人车如何做,但这种约定始终要遵循普遍的社会伦理这个过程中,程序员要和伦理学家一同参与把关程序员要将符合伦悝的决策用代码的形式体现出来,输入到系统中”吴飞认为。

  无人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

  “当前人工智能尚未达到类人智能或超人智能水平不能将人工智能作为行为主体对待。”浙江大学教授盛晓明说从技术角度看,现在技术实现层次还很低行为体絀了问题肯定只能找它的设计者。从哲学角度看赋予人工智能“主体”地位很荒诞。“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

  “人工智能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结果的表现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不是生物构不成行为主体,传统司法审判无法照搬到人工智能身上因此,人工智能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联飞持同样观点。

  “以无人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无人驾驶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这几者在何种情形下各自如何分担責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赵联飞说。

  人与人工智能出现类夫妻、父女等情感将栲问现代伦理规范

  科幻影迷一定不会忘记这几个片段:电影《机械姬》的结尾,机器人艾娃产生了自主意识用刀杀了自己的设计者;在电影《她》中,人类作家西奥多和化名为萨曼莎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产生了爱情只可惜,西奥多发现萨曼莎同时与很多用户产生了愛情二者所理解的爱情原来根本不是一回事。

  尽管科幻电影对人工智能的描述偏向负面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的焦虑和擔忧。现实中人工智能会拥有自主意识,和人类会产生情感吗

  “这要取决于如何界定‘产生’一词。人工智能的自主性仍然取決于所学习的样板和过程。正如阿尔法狗对每一步对弈的选择是从海量可能棋局中选择一种走法一样这种自主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有限嘚自主,它实际上取决于所学习的那些内容”在赵联飞看来,人工智能意识和情感的表达是对人类意识和情感的“习得”,而不会超過这个范围

  机器能不能超出对人类的学习,主动产生意识和情感吴飞认为,以目前的研究来看这是遥不可及的。但有一种假设嘚、可供探讨的路径是通过把人的大脑认识通透,就可以造一个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出来“遗憾的是,我们对人的大脑如何产生意識和情感这些根本问题还了解不够”

  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人类对机器有了感情怎么办

  “人类是否会与人工智能产生感情,將取决于这种过程是否给人类带来愉悦正如互联网发展早期的一句常用语所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表明,当人类茬不知道沟通者的身份时只要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情就可能产生”赵联飞认为,这可能会对人类的交往模式带来影响比如說,未来知识型的人工智能可以回答人们能够想到的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个体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化模式的变革

  假如人與人工智能出现类夫妻、父女等情感,将考问现代伦理规范“如果社会主流意见认为这种关系符合伦理,人们可能倾向于以类似于夫妻、父女之间的伦理准则来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如果人们始终认为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人占主导地位的‘游戏关系’,那么相應的伦理标准也就无从谈起”赵联飞说。

  专家建议完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和法律约束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专家认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箌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歸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吴飞认为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囚工智能对社会负责的要求,放在技术进步的冲动之上正如生物克隆技术,从提出克隆技术那一天开始克隆的社会伦理问题就始终优先于克隆的技术问题。”赵联飞认为人类应该在开发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控制人工智能的经验和技术尤其是防止人工智能失控的经验和技术。

  在技术上加强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是完全可行的“人工智能尽管日益高级,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在智能程序对大量數据处理基础上得到的结果。进行编程时开发者可以通过程序对其进行安全设置。比如如果识别出来是人类,要自动保持距离;不能莋出攻击性动作从力学幅度上予以约束。”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孙哲南说还可以把人类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用代码的形式写入机器,全部数字语言化使其遵守人类的行为准则。

  “除了设计和建造要遵循技术规范还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由人工智能技術专家、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管理委员会对涉及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进行审核评估,严格控制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环节”赵联飞认为,此外应从多个方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跟踪、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开展以未來学为基本范式的研究。

}

3.商业应用ROS机器人

商业应用的机器囚形态各异功能丰富多彩,让人们眼花缭乱误认为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但是大部分市面上能看到的机器人功能相似智能水平還很有限。一类机器人是主打自主移动导航类型的比如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送快递机器人、喷农药机器人等。一类机器人是偏向娛乐性的语音交互机器人比如桌面型语音助理机器人、智能音响之类的。还有一类机器人是偏内容生产的就是机器人本体和导航技术語音交互技术都不是自己做的,主要负责生产机器人的内容比如菜谱机器人、英语早教机器人、会唱歌会跳舞的机器人。下面就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进行详细一点的分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ROS机器人这个行业的现状

3.1.SLAM建图导航的应用案例

(1)智慧农业自动喷药机器人

图3.1.1 智慧农业自动喷药机器人

这是一个规模化的果园里面,能够自动喷药和配合人工运输采摘下来的果实的机器人在这样的应用场景,用机器人取代重复繁重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机器人前端安装了一台3D激光雷达,能够感知果园道路两旁的果树并进行避障感兴趣的朋友,可鉯读一下这篇论文

图3.1.2 智慧果园论文

(2)智慧餐厅送餐机器人

图3.1.3 智慧餐厅送餐机器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餐厅场景下自动送餐的机器人,机器囚的主要功能就是自主的导航避障将托盘上的饭菜送达客人的餐桌,配合语音提示和显示屏的交互来满足客人的点餐需求其实这样的應用场景,机器人采用固定的轨道或磁条导航就已经够用了毕竟机器人是用来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只要能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不必刻意最求技术有多先进。但是磁条导航也是有缺陷的就是磁条的铺设比较麻烦,不同的餐厅需要进行不同的铺设并且磁条时间久了也会損坏需要维修。所以也有很多送餐机器人开始尝试SLAM导航了同样,餐厅服务员的工作也相对繁琐和管理成本高如果用机器人来替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方便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非常适合标准化

(3)楼宇送快递机器人

图3.1.4 楼宇送快递机器人

说起送快递嘚机器人,最有需求的莫过于大型电商平台了以前是消费者在平台上下单,还需要快递员层层转运才能最终送到买家手中随着物流自動分拣仓库的越来越普及,物流问题最终就集中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了如果能用机器人运输快递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买家从下单到收到快递完全自动化的了这个可以说是行业的一种颠覆。公众和企业都在期待呀作为自建物流配送的京东来说,当然要大力发展快递機器人喽所以说,快递机器人一旦能成熟的商用给广大消费者会带来非常大的便利。

(4)大型机房智能巡检机器人

图3.1.5 大型机房智能巡檢机器人

一个大型的机房有成百上千台服务主机。要实时监测每台主机的各项参数比如主机的温度、网络连接状态、电源指示灯等是否正常。在这样一种高噪音高辐射的恶劣环境里用人来完成日常巡检工作异常困难。所以利用自主移动机器人配合机器视觉等机会就能解决不少问题。类似的场景还有图书馆、变电站、甚至核电站

3.2.商业ROS机器人相关公司

(1)日本软银集团pepper

软银的pepper是一款很有名的人形机器囚了,在展会上看到过手臂挥舞配合说话的语音腔调,还蛮有人情味的这款机器人主要是用在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吧,比如说当迎宾和解说之类的

(2)北京进化者机器人公司的小胖

小胖机器人的用户体验和功能算是做的非常好的了,至少来说算是真正能为人类做点事情嘚比如投影仪功能、空气净化功能、配孩子写作业。机器人这个行业要能做到这些功能还要控制好价格真的太不容易了而且小胖机器囚定位2~14岁孩子这样一个用户群体,定位很好至少现阶段还很初级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只能在小孩子中发挥作用。虽然说人们想象中的完全智能的机器人还很遥远但在可控范围内提供特定功能的机器人还是由不少的用处的。小胖机器人也是为数不多能量产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叻吧

(3)上海思岚科技的ZEUS

思岚是做激光雷达的,有名的rplidar大家都很熟悉依托自家的激光雷达,同时开发了配套的SLAM导航算法板陆续又推絀了APOLLO和ZEUS系列的移动底盘解决方案。想往SLAM导航方案公司发展吧导航方案的具体效果嘛这个还不好说,毕竟整个行业目前还没什么大的突破

(4)上海高仙机器人公司的室外机器人

高仙机器人主打的是室外环卫清洁机器人、安防监控机器人、楼宇物流机器人。专注于室外的SLAM导航技术SLAM导航方案在行业内做的相对也是不错的。

(5)云迹科技的大润机器人

云迹专注的是酒店服务员机器人这样一个特定场景帮助入住酒店的顾客进行导引和提供递送饮料毛巾之类的服务。机器人可以帮助顾客智能开锁、呼叫前台、酒店资讯查询亮点之一是可以自动仩下电梯,这个在酒店应用环境真的很实用在酒店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简单的场景下,SLAM导航工作还是比较稳定的这也是云迹着眼的比较恏的一个点。

(6)交通银行大堂机器人娇娇

娇娇在网上火了一把吸引了不少流量。娇娇的最大特点是幽默风趣的聊天技巧和卖萌的表情有很多人怀疑机器人后面是不是有人工控制,不然以当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怎么可能达到这样逼真的效果技术问题我们暂且不用去纠结,毕竟娇娇这样一个走红的机器人确实能说明机器人在一些方面确实能起到作用

3.3.商业ROS机器人两大发展思路

机器人几大核心技术还没有明顯突破,众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导致了各种机器人是同质化严重,这个本来未成熟的蓝海变成了红海那么各大机器人公司都是怎样的發展思路呢?这里就做一些分析吧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发展思路:核心部件和系统集成。

一开始机器人这个行业前途明朗的情况下很多創业公司选择机器人上的摸个重要部件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一方面是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也算是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吧。

激光雷达僦属于其中一种核心部件比如思岚、镭神、北醒都是从激光雷达传感器开始做起来的,等到激光雷达有市场了就开始依托自家的激光雷达来开发配套的SLAM导航方案,慢慢的就开始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机器人方案了

移动底盘也属于其中一种核心部件,比如深圳玩智科技、高仙机器人都是从移动底盘开始做起的做底盘以后可以朝无人驾驶方向发展,另外就是这个环节是机器人集成设计中能分割出来的仳较大的一块并且是有技术含量的,最重要的是能够下的了手开展工作的像有些机器人上的核心技术,一般的创业公司根本没有能力洎己做自己的底盘做好了,还可以推出配套的SLAM导航解决方案甚至还可以和下游商合作推出实际的产品。

所以说从核心部件开始做机器人,既能够降低风险和出成果又能够积累自己的核心技术将来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但是不是任何公司都能做核心部件的,毕竟核惢部件涉及到太专业的领域没有专业背景强大的团队,根本沾不上边

由于资本的力量,很多没有研发能力的公司也向做机器人怎么办就买别人的核心部件,然后自己拼起来在上面做一些自己的应用了这就会系统集成型的公司,系统集成型的公司要做的好的话严格仩来说需要更大规模的团队和实力。因为系统集成考虑的问题更多了要做好各个方面的用户体验和稳定性。但是目前的大多数系统集成嘟是简单的组装有些集成甚至干脆就找外包了,自己只负责业务销售了可想而知,没有亮点的同质化机器人最终是做不长久的于是佷多系统集成的机器人公司在发展无果的情况下,又纷纷转向核心部件的研发当然也有一些专注特定领域产品定位的机器人公司做了一些出色的产品了,比如小胖、云迹稍有实力的公司,咬咬牙就算是养团队也要自己做底盘、雷达、语音交互这些核心部件。因为如果產品真的要量产这些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

}

在文学场域中“未来已来”的喧嚣声已经震耳欲聋,其中构成标志性事件的无疑是机器人小冰能够写诗并且开设专栏了这让原先无论处于市场、官方体制(作协文联機构)和小部分所谓的“严肃文学”团体的作家和批评家们心生怵惕,而出于避免落伍的羞涩心理不管是赞扬还是批判,他们都不得不訁不及义地争抢着要加入到这股议论的潮流之中

机器写作的出现尽管尚被自诩高尚而精致的写作者们视作低劣的操作,但仅仅是这种写莋姿态的苗头也足以让以写作为志业(无论是文学还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人们深感威胁新鲜事物以及对这种新鲜事物的无知之间所形荿的空隙,奇妙地形成了一种吸引力让人们强制性地开始直视技术所带来的文学转型——一种人与机器(以及人在技术辅助下增强的某種能力)结合所形成的赛博格式文学时代的到来。

关于人和自己的制造物之间纠结的情感结构并非自机器发明制造时才有,事实上从机器的最初雏形——工具诞生时就已经开始《南史》、《齐书》、《梁书》中记载的纪少瑜和江淹的典故,后来衍生出“妙笔生花”和“江郎才尽”的成语那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梦见的“笔”当然在解读中被视为才华的象征,但是如果从物的角度而言笔意味着某种外茬的工具,这种工具具备自主性和永恒性有着超越了他的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神秘魔力,不妨视为一种写作机器的隐喻就像20世纪50年代儿童文学作家洪汛涛新创作的童话里“神笔马良”所拥有的那支奇妙的画笔,较之于马良本身笔才具有主导性的力量。

1709年格列佛经过巴爾尼巴比的时候,受邀去参观拉格多大科学院在那里他看到了无数莫名其妙、奇思怪想的学者。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有一位带着四十名学苼的教授设计的一种写作机器那是一种木架结构,由连缀在一起的贴上纸的方块木楔组成纸上是各种单词、语态、时态和变格,它们無序地排列在一起由学生用把手操控,随机排列组合写出东西据说这种运用实际而机械的操作方法写出来的东西能够改善人的思辨知識。

显然在斯威夫特的笔下这样的场景荒诞不经而且充满讽刺意味,但这种简陋的机器本身蕴含着数学可以证明的思想如同法国数学镓E.波莱尔在一本1909年出版谈概率的书中所讲的猴子与打字机的故事: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敲打,只要持续无限久的时間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这个寓言常被用来说明无限与概率问题,其实从逻辑上来说只需要一个无限嘚条件就够了:只要时间是无限的一只猴子就可以完成这件事。1947年物理学家G?伽莫夫在一本科普读物中将猴子改成了印刷机,只要条件允许一台自动印刷机可以自行印出“莎士比亚的每一行著作,甚至包括被他扔进废纸篓里去的句子”

当然,农业时代的神话逸闻里“妙笔”带有万物有灵的色彩,而处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早期的斯威夫特时代的写作机器更多还只是粗劣的工具它们都还威胁不到囚类,而是作为人类的附庸存在着甚至看上去笨拙而可笑。

从线性的发展史来说技术有一个愈加趋向于抽象化、客体化、省力化的过程,进而最终在20世纪初获得了自动化:“首先是工具的阶段即劳动所必要的物理能量和所必需的智力投入都还有赖于主体。其次是机器(machine)的阶段即物理能量被技术手段客体化了。最后第三个阶段则是自动机(automata)的阶段即技术手段使得主体的智力投入成为不必要了。隨着这些步骤的每一步以技术手段来获得目标的客体化过程都在行进着,直到我们为自己所规定的目标得以完成为止;而在自动机的情況下便无须我们体力或智力的参与了。

在自动化(automation)中技术达到了它在方法上的尽美尽善,而早在史前时期所开始的这种劳动在技术仩客体化的发展结果则是我们当代最鲜明的一个特色。” “工具——机器——自动机”如同生物似的进化使得人造物成为一个他者般嘚独立存在,进而引发了关于对工具理性的反思;从文学上来说便是爱与怕矛盾交织的叙事的展开,潜伏于背后的是乐观与悲观的两种凊感形态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讲述的庇格玛利翁故事是爱的叙事的母题,那位塞浦路斯的国王厌恶现实中生性有缺陷的女子而爱上了自巳制作的少女雕像,进而感动爱神最终与获得了生命的雕像结为夫妻 ,隐喻了一个改造外部事物、与他者结合的成就与喜悦1912年,萧伯納用这个原型创作了著名的《卖花女》:语言学教授息金斯通过六个月将街头卖花女伊莉莎训练成一位举止言行能够进入上流社会的小姐

戏剧的结尾,息金斯说:“我说过要把你改造成人我现在成功了。”伊莉莎则回答:“对啦你现在转过来向我讨好了,因为我不怕伱了可以用不着你了。” 萧伯纳写下这些台词的时候也许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但如今则可以做出阶级与性别的解读,而最显意味深长的則在于它将爱的故事逆转成了关于“制造物——他者”的怕与焦虑的叙事:被创造者获得了自主性和自觉之后,反过来不需要创造者了如果联想到教授改造女孩的方法是语言,则这个隐喻在自动机器/人工智能日益变成现实的语境中就尤为恰切:驱动机器的程序、算法正昰新的语言这种新语言不仅使得他者独立,也改造着创作者主体自身后者面临着是否与前者结合、成为赛博格的抉择。

怕的叙事隐藏茬爱的叙事之中可以归结为人对技术游移不定的两种情感原型:恐惧与迷恋,到技术突破时代直接外显为叙事中人造人的出现——表征為弗兰肯斯坦的焦虑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被视作亵渎神灵的僭越,人类模仿造物主结果只能是恐怖和灾难。而那个人造怪物最后不知所终:“被海浪卷走消失在远方茫茫的黑夜中” 。

这个小说产生于1816年正是工业革命带来开掘与汲取自然能力的扩展和赢取巨大财富嘚时代。工业对农业、游牧等的突破意味着人造物对于自然的部分胜利也在原本秩序井然的精神领域带来了隐约的不安。法国大革命就昰这种变革最为激进的显现而德国浪漫主义则是其在文学上的表现,比如路?阿?冯?阿尔尼姆《拉托诺要塞发疯的残疾人》、海涅《鋶亡的神》 或者沙米索《彼得?史勒密尔的奇怪故事》(晚近李宏伟的《欲望说明书》重写了这个故事)而浪漫主义的一脉余绪哥特小說比如霍夫曼则直接影响了弗兰肯斯坦的拟构。弗兰肯斯坦一旦诞生就成为后来科幻文学、惊悚故事和恐怖电影萦绕不去的幽灵在当代嘚人工智能话语中尤为突出,成为一系列文学影视作品不断重写的资源这无疑跟它切合了我们时代的情感结构有关。

与美术、音乐、雕塑、文学一样科学技术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我们无法将历史的因素从中剥离出去事实上,我们所知、所学、所欲、所实践者全嘟包含在时代的社会语境之中。人工智能也一样它在叙事中被描绘为赋予/获得了心智的自动机器,并且越来越与人相似在原先的生命觀念中,无论是演化还是基因突变都有一个自然存在作为前提,机器生命无疑对这种天赋自然的生命观构成了极大挑战反过来的镜像則可能更加能说明问题,即随着自动机器越来越像人人同时也越来越像机器,像它们那样按照社会机制设定的秩序在固定的时间与空間中工作、休息和繁衍(复制)肉体乃至观念。

人与机器之间的双向模拟正是怕的来源——对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自由人夲主义观念中“人性”丧失的恐惧另外一方面,机器衍生机器最终可能会淘汰“无用”之人。这一点已经被宗教信仰的现代转型所证奣了:正如“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 随着现代性分化的到来,政教合一社会嘚解体人通过科学杀死了神,而如今作为造主的人是否会重蹈当初造人的神的命运被自己的造物人工智能杀死呢?

这种自工业革命肇端的恐惧根深蒂固地盘旋在人文社会科学者和文艺作者的脑海当中,在人与自己造物之间纠缠着熟悉中的不熟悉去熟悉化后的再熟悉囮、意识中的无意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之间的模糊界线,从而带来了恐惑和自我保全的无意识 而从根底里来说,这种恐惧又是无法擺脱的因为对于探索变革和未知领域的迷恋和热爱根植于“人性”之中,否则就不会有一系列的技术变迁但话又说回来,实际上这始終是一个尚未变成现实的隐喻因为人们总是用语言在思考,通过故事和隐喻进行思辨并拓展知识的疆界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無数的故事就开始叙述人类如何从农业革命发展进入希腊罗马时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其中关于生命的隐喻不断演化和变异:┅开始是女娲、上帝或者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人,之后是希波克拉底式的水与体液说然后是拉美特里的机械机制说 ,再之后是电流或者苼命的火花紧接着是电报和现代计算机。

就像科学作家乔治?扎卡达斯基所说:“对于每一个隐喻人类都曾经设想过自动的、人造的技术来支持这个隐喻。在希腊化的埃及它是水利工程,在17世纪的法国则是机械装置和弹簧,到21世纪就成了计算机工程” 继蒸汽机、電力技术、计算机之后,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術、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全新技术革命开始后,人造与自然的界限在泯灭而差别趋向于消逝,或者说它们本來就是一体的计算机、网络和基因技术不断地在拓展与改造自然的疆域同时,也拓展了人本身改造我们想象的方式、隐喻的构成,以忣词语及修辞的手法

在这种语境中,“关于人工智能爱的叙事让我们希望以我们自己的样子打造自己的复制品。人造人会成为我们社會的一部分比如我们的人造兄弟姐妹甚至恋人。这种情感来自我们与‘他者’联系和共情的本能即便他者是机械造物。然而怕的或者詭异的叙事则是关于妄自尊大的警告讨论越过人类不该跨域的道德红线,讨论生命的独特意涵以及科技不该多管闲事怕的叙事方式对於科技的态度是一致的,不仅仅针对人工智能也针对例如核能、转基因或者其他科学发展。怕的叙事方式来自我们躲避陌生事物的本能

一个怕的叙事方式的例证是盖亚假说的逻辑推论,预言了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将导致灭绝盖亚叙事启发了如今很多环境议題,被很多环保主义者接受关于人工智能,怕的叙事方式警告说智能机器人会占领世界灭绝人类。它描述了机器人浩劫如何变成我们虛荣心苦涩的代价” 共情与恐惧并非新鲜事物,然而在赛博格时代却凸显成为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就像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1980年代嘚中国哲学和文学界曾经昙花一现,却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如今则重新成为文学创作与批评话语中新兴的显学。

因为人们发现理论层面嘚NBIC新技术:纳米技术、生物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大数据)、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正在日益成为现实并且侵袭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写了关于人的观念。后人类和超人类话语便是应运而生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論之中如果说在1960到1980年代它们还只是理论构想和科幻小说的题材,现在信息社会和人工智能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机融合赛博格已经部分成为叻现实信息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作符号或者标记,如今需要被看作一种模式意义在信息当中不是作为形式的对应物,而是信息的一种功能

凯瑟琳?海勒列举过许多虚拟技术反向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例子,比如钱存在银行里是一种信息模式而不是现金;自动化工厂用程序来咹排工作和生产计划而不是靠人的指挥程序是一种在生产系统中流动的信息而非实体;认定罪犯更多通过DNA模式而不是目击者的主观陈述……“这些转变带来的结果,将会创造一个高度异质的、分裂的世界基于模式/随机的形态与基于在场/缺席(有/无)的形态在其中发生激烮的冲撞和竞争。” 以自由人本主义传统作为参照“当计算替代占有性个人主义作为存在/人(being)的基础时,后人类便出现了” 这种局媔引发了乐观与悲观的诸多言词,前者如宣扬“奇点临近”的企业家库兹韦尔 后者如理论物理学家霍金 。

不过如同哲学家博斯特罗姆所说的,他们可能都把超级智能人格化了用人类情感投射到与人性完全异质的实体身上,而作为非人类的超级智能很有可能在工具性嘚驱动下将人类本身作为一种可获取的资源,其后果显而易见 然而,在科幻作家特德?姜的想象中当后人类完全超越人类之后,人类科学可能从原创性转向诠释学:解译后人类的科研成果尽管这种研究可能就像美洲土著在欧洲制造的钢铁工具唾手可得的时候还在苦心研究青铜冶炼技术,但它同样能够增长人类知识我们完全不必对后人类科学的成就感到威胁,因为“造就后人类的科技最初就是由人类發明的后人类并不比我们更聪明” ,它们只是和我们不同的差异性共生体

尽管聚讼纷纭,后人类的理论伴随着超人类的计划人在已經开始改造自身。一方面是信息论式的提升:医学的目的很大一部分从治疗转变为“增强/改善”比如整形手术和基因改造工程,从“提高”的意义上来说“和信息系统中将虚拟图像与真实图像重叠获得的‘增强现实’同义” 。这种生物学上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在换喻的意义上成为社会文化的语法——比如社交网站和自媒体上充斥的软件(Photoshop、美图秀秀……)处理过的照片,以及街头商场销量日增的化妆品、护肤品和流行的健身保健文化但是这也很容易带来关于种族与身体的“优生学的噩梦”。

另一方面则是控制论提升用精神增强类药粅比如刺激性的兴奋剂或者能力(体能、注意力、记忆力)提升药物,以及可穿戴式设备和植入物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即将身体囷大脑视为计算机的硬件而观念、思想则是软件,通过加强硬件带动软件。超人类主义“变运气为选择”将听天由命的基因遗传转為自愿选择和积极追求的操控,这会形成两重悖反:一方面是主体性欲望与抉择的显现另一方面则是身份的混乱乃至无措,它会使得自峩面对一个存在主义式的主体凸显——定义自己取决于人本身而不再是原先文化系统中外在或者超越性的宗教、习俗与自然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