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五言诗绝句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沫沫小姐的书店
当前位置: &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1)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2)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3)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4)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5)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6)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7)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8)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9)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10)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11)
《评註唐诗选》 影印本 一函4册全五言古 七言古 五言律 五言排律 七言律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共128位的465首作品 包括 李白 杜甫 白居易等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1928年上海扫叶山房发行(图12)
装&&&&&&帧:线装
尺&&&&&&寸:长20宽13.5高2(cm)
册&&&&&&数:4册
售&&&&&&价:65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当前位置:
唐文化与伟大诗人白居易
  唐文化与伟大诗人白居易
  田耀亭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代。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射着璀璨光辉的明珠。一提及唐诗,人们便会想起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名句。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千余年来它影响了许多文学版图,成为学习诗词的人吟咏的典范。时至今日,无论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学者或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与文字有缘的广大业余爱好者,甚至那些成就斐然的文学书法巨擘美术师,无一例外而深爱唐诗不渝。无论是流派不同的新诗诗人或风格迥异的古典诗词作家,无一不从唐诗的乳汁中汲取营养而走向成功。唐诗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即在世界文学史上所居的重要地位也举世瞩目。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如峰屹立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们以生命的激情所写就的光芒四射的诗篇,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标志性的贡献。笔者乃白居易故里人士,对白居易之诗歌及唐文化,素来喜爱至极。为了学习、宣传、研究他的政治人生、文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宣传渭南,建设渭南,加强与海内外白氏后裔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使白居易这位故里巨子真正成为渭南的金色名片,故撰文述之。
  一、盛唐诗歌文化的深远影响
  盛唐时代:从玄宗开元元年(713)到代宗大历元年(766),期间十多年,是开元、天宝的经济繁荣时期。继元安史之乱的七年混战,及代宗初年的吐蕃侵犯,这是其变化最剧烈的阶段之一。盛唐的社会风貌,大都反映在丰富多彩的盛唐诗歌之中。诗歌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唐诗之所以如此繁荣昌盛,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种种因素,作用于诗歌本身的发展所形成的。
  一、唐诗文化兴盛的历史背景
  我们肯切地说,促使唐诗兴盛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经济的繁荣。隋末农民起义之后,六朝以来人身依附的封建关系大大减弱了,许多奴隶摆脱了人身隶属,地主和佃客的关系则大大发展起来。而且由于起义军沉重地打击了豪门地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封建剥削较前减轻,广大农民辛勤劳动,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社会经济。唐朝统一全国之后,有鉴于隋朝的迅速灭亡,采取了一些补偏救弊的措施,实行了均田制。贞观(太宗年号,627--649)年间,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封建政治比较上轨道,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租、庸、调,税法的实施,使赋税、徭役负担减轻了一些,劳动人民的处境也有所改善,等等。由于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唐代就迅速强大起来了。从唐初,经过一百多年,至玄宗开元时期,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杜甫《忆昔》第二首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白米,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由于封建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对外交通的发达,亚洲各国都非常向往中国,因而大唐帝国成了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亚洲各国商贾都来唐贸易,许多国家视大唐为楷模为吸取先进的文化,曾派遣大批学者、留学生来京都长安学习。在政治方面,首先是国势强大,形成了人民的自豪感。再者是全国统一,交通便利,使南北文化、中外文化都得到广泛的交流融合的契机。有为数不少的优秀诗人,因饱览了边塞的风光,而使他们的视野壮阔。由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趋使更多的人从事于诗歌的创作音乐、舞蹈、绘画与哲学,推动了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李唐王朝提高了道家和道教的地位,也让输入中国的佛教自由传播,如是而为,有利于诗人的思维活跃境界为之一阔。诗人们用诗歌反映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他们与豪门地主以及贵族统治阶级进行斗争,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反映人们的痛苦,因而他们的呼声符合人民的利益。进步诗人运用辛辣的诗笔,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反映出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当然,唐朝前期的几个统治者,以诗赋取士为重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是促成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因素。此外,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的繁荣,无论对诗歌内容的丰富,诗歌技巧的提高和诗歌的广泛流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唐诗歌的百花争艳
  我国唐代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盛唐时期最短,但杰出的诗人却最多,特别是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这一个时期,他们的诗篇更是放出异样的光芒。而中唐的白居易紧随其后,在诗坛又立一峰。笔者作为白氏故里人士,不仅深切感到他是正义、伟大的独步一时的诗家,也是豁达、亲民的一大清官,更是渭南这块热土人文的骄傲。李、杜、白各有千秋,都是唐代诗坛的领军人物。盛唐时代的诗歌特点鲜明,其内容丰富、视野宽阔,题材多样。无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都者是五、七言近体诗,都有特别擅长的大家,尤其是杜甫,更是无体不善。从总体评骘而论,盛唐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流派到创作方法,都表现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天宝末年之前,殷璠《河岳英灵集》选编时,就已初步指出了盛唐诗歌的基本特点。他的《集论》提出了选录诗歌的标准是:&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汉献帝年号)为传。&是说内容与形势并重,是说继承《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既具有《诗经&风、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具有《楚辞&离骚》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他基本抓住了唐代诗歌的主流本质。现在看来,盛唐诗歌的特点,除去思想内容、题材、体裁、风格流派、技巧的多样化外,更主要的是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边塞诗是唐代边塞生活的反映。唐代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帝国,随着国势的强盛,和欧亚各国及国内各个民族之间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也发生了一些民族矛盾。边塞战争是由民族矛盾所引起的。也正是由于边塞战争的频繁,盛唐的边塞生活已成为许多诗人所经常歌咏的题材。它的主题已经不限于民族矛盾,而牵涉到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其中也包含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所以边塞诗本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边塞派当中成就最高的是高适和岑参,因此也把边塞诗叫作高岑诗派。高适早期在生活上接近劳动人民,又从过军,他的边塞诗比其他的诗人更深刻。《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岑参从小就在贫苦的环境里刻苦自学。他热爱边塞生活,抱着报国的壮志,以诗开辟出一条道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为最有名。
  山水田园诗派也成为一道秀丽的风景线。在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王孟诗派主要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他们喜欢隐居生活,喜欢学习陶渊明的诗。孟浩然最擅长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也写得很好。像《宿建德江》写浙江上游的景色兼寓乡思,观察细致,文笔轻淡。《春晓》一诗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里写春深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花的热爱。他的作品中《过故人庄》可作代表。王维九岁就负有才名,二十一岁中进士。幼精通音律,又擅长山水画和书法。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擅长运用五、七言绝句来表达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感情。当然,他主要善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中、晚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人的诗里都曾提到他,可见他影响之大。属于山水田园诗派的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建、丘为等人。总之,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经济和思想基础。
  再说李白和杜甫。李白是一位笔调恣肆、气势豪迈、才华横溢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一位沉郁顿挫、包容博大、具有海掣鲸笔力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两人同处于一个时代,而且两人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虽经七年战争,安史之乱平息了,而由于唐中央势力的衰落,又招致了邻近民族的进攻,以及地方军阀此伏彼起的内乱。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就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在李白诗里所反映的主要是开元、天宝时代,在杜甫诗里所反映的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后的满目疮痍。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创作方法,来反映这个时代的巨变的。诗歌风貌虽然是那样的不一致,一千二百多年来虽然产生了为数不少的&李杜优劣论者&,然而实际上两人都出色地完成了作为时代歌手的任务。李白对人民是极为关怀,具有蔑视权贵和崇尚豪侠的精神。他以鲜明的立场和明确的态度写下了许多千古流芳的诗歌。而杜甫则与李白的生活态度不同,对国事忧虑,对人民疾苦同情,曾在他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对自己进行剖析,发现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比比皆是,他就用形象化语言表达出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对于非正义的战争坚决反对,鲜明地表现了他是一位忧乐天下的爱国诗人。就创作方法和风格特点而论,李白不满当时的污浊社会,在他的诗篇里充满了强烈的奔放不羁的追求自由解脱、反抗封建统治的浪漫主义精神。而杜甫则求用语惊人并不是专从字面下用功夫,而是用精确缜密的语言对现实作真切而客观的描绘。总之,杜甫诗集名家之大成,风格是多姿多彩而&无体不善&,而省&即事名篇&的创举。
  三、唐诗的中兴
  确切而论,唐诗在李白、杜甫之后,在中唐前期处于一个低潮。因经安史之乱,经济雕敝,人口逃亡,土地荒芜,突厥、吐番的侵扰,甚至威胁到京城长安。这时的诗歌则多半染上了感伤的色彩。著名诗人如韦应物、卢纶和李益写的一些边塞诗,已无盛唐诗的一往无前的气派。中唐时期,国运衰微,且有&受降城&的陈迹,当然不可能写出盛唐时期有豪迈气派的边塞诗来。跟着杜甫道路走的只有元结、顾况。他们的诗作反映人民疾苦,反对声律,也写了不少耳目一新的新题乐府诗。从贞元(785-805)到元和(806-820)时代,诗坛形成了&新乐府运动&,是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杜甫开始也写这类新体诗,但还未形成一种运动。&诗到元和体变新&,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白居易等都喜欢作这种明白易晓和便于合乐的新题乐府,自然也形成了一个流派。此派也成为中唐诗歌的主流,成就最高的则是白居易。当然参加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等。《新乐府》是白居易此时的代表作,效应感十分强烈。白居易也成为中唐时代唐诗文化的领军人物,受到人们的敬佩和爱戴。这个时期还有韩孟诗派,即韩愈和孟郊为首的诗派,他们的诗歌风格相近,以奇险为特色,在中唐时期自成一派。韩诗气象开阔,孟诗则思路深刻。刘禹锡和柳宗元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派系,但刘诗善于抒情,语言干净明快,现实性较强烈,政治倾向较鲜明。而柳宗元的诗,在唐人诗中自成一格,多抒发个人悲愤抑郁和离乡去国的情怀,其山水诗风格幽深,文词清峭,在元白和韩孟之外,别有特色。李贺是继李白之后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诗中流露的消极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是对现实的愤懑不平的渲泄。
  四、唐诗的夕阳返照
  晚唐的社会政治黑暗腐败,从而形成了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的局面。在黄巢起义的前夕,虽然也有一些诗人如著名的杜牧、李商隐等都具有较高的才华,在他们的诗里,也表现了忧时伤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怀,而缺乏积极向上的伟大气派。他们大多面对这种垂危的局势而感慨、悲伤,甚至颓废消极。晚唐诗人在风格上,多数是纤巧有余,气度不足。这正如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里所说的一种现象。唐末亦有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当时现实社会,揭露官吏的贪污,同情人民的疾苦,较有名望的如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等人。
  五、唐诗的成就和影响
  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唐诗的成就,无论就思想的活跃、题材的广阔、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来说,都是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从数量来看,仅清朝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就收录了诗人二千三百多家,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当然遗漏的不在少数,还有大量失传的。①从内容上看:有揭露剥削压榨、同情民间疾苦的,有刻画丑恶嘴脸、指责残暴荒淫的;有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的,也有反对非正义战争、讽刺穷兵黩武的;有诉说稼穑艰难的,也有抨击贪污浪费的;有议论朝政得失的,也有咏歌史事借古讽今的;有诉说个人不幸遭遇的,也有抒发远大理想的;有友人赠答,也有爱情咏唱;有壮丽山河的浩歌,也有花前月下的情吟。总之,大而国家人民,小而鱼鸟草虫,无一不是诗人歌咏的对象。②从表现形式来看,无论长篇或短片,词语精炼,色彩绚丽,结构谨严,声律和谐。大唐,诗坛上万紫千红的灿烂局面,真是历史鲜明!③从浩瀚的唐诗之海可认知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会增强、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使我们从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里,可汲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来发展、弘扬、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
  同时从唐诗里我们可看到爱国主义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例如杜诗的伟大力量,就突出地表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时刻关怀。他的不朽的诗篇,鼓舞了历代的爱国诗人,如南宋诗人陆游、文天祥,词人辛弃疾;明清之际的学者、诗人顾炎武,其诗作都继承了杜诗的爱国主义传统。宋代的民族英雄宗泽、李纲也是从杜诗里吸取充沛的营养和力量,在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之际而奋力抗金。从唐诗里,我们可看到诗人们关注民生民瘼的文化良知,如在白居易的笔下,我们看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以及他在严冬时的&身上衣正单&,反而&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惨痛心情。我们了从杜甫《丽人行》里看到皇亲国戚骄奢淫逸的丑行。唐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静中有动。他的诗不仅有画意,而且能够表现出声息动态,仿佛可闻可见,比画面更为亲近动人。这些艺术技巧给后来诗歌的山水田园诗描写开辟了无限的法门。
  六、唐诗本身也有糟粕
  唐诗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中封建思想是很浓重的,尤以忠君思想影响最大。有的诗篇由于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不同,或对当时的社会的渲泄是有积极意义的,到了今日就有不良的影响。如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处世态度,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伤春悲秋的离情别绪,等等。这种思想及情调与我们今日朝气蓬勃、奋务拼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显然格格不入。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展示是非常少见的。
  二、学习研究白居易,打造渭南金色名片
  一、白居易影响深远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白居易以诗名世,享誉中外。他和元稹等人开创的新乐府运动,在我国文学史上起到推动文学发展、开辟一代诗风的作用。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他&惟歌生民病&的诗歌切中时弊,既能补察时政,又能解民生之疾苦。他的许多诗篇成为千古绝唱。宋朝宰相王安石读了《白氏长庆集》后,深叹&中国唱语尽为白公所占&;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更是白居易人格和诗作的推崇者。伟人毛泽东深爱白居易的诗歌,他甚至能默写诗人的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而被传为诗坛佳话。作为一个政治家,白居易&志在兼济&。在朝做官时,他从不畏权贵,敢怒敢言,敢于反映人民的痛苦,敢于斥责朝中的丑恶现象。在任杭州、苏州刺史时,他为官清廉,在任上力所能及地为人民办好事,筑堤浚井,受到人民拥戴。离任苏州时,属吏、州民,随舟送行。
  白居易的诗歌,当他在世时,已远播海外;一千多年来,久盛不衰。他的诗,被鸡林(今朝鲜半岛)宰相收买,一篇百金;被日本留学生传抄回国,变成日本文库的瑰宝。醍醐天皇曾对人说:&平生所爱,白氏集七十五卷是也。&今天,白居易的人品,仍然得到日本人民的敬重;白居易的诗歌,依然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对白居易研究,在日本学术界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白居易的故居陕西渭南及长眠之地河南洛阳龙门,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我国港、澳、台的瞻仰者,寻祖祭祀、拜谒者,络绎不绝。笔者作为文化文物部门负责人,有幸多次参与其活动,庄严肃穆之场景,令我感动至极。
  国内从事白居易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积极参与白居易学术研讨活动和宣传报导。渭南市白居易唐文化研究会成立之时,有北京大学、陕西日报渭南记者站负责人,渭南日报、渭南电视报、渭南电视台届时参会并及时进行了报导。时至今天,不少热心的专家、学者、教授纷纷寄来论文诗作,为渭南研究白居易唐文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白居易就是渭南人
  1、白居易故里就在渭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李白、杜甫、元稹合称李、杜、元、白,为唐代诗坛的巨擘。白居易是哪里人?他的故里在哪里?《旧唐书》称白居易为&太原人&,《新唐书》则说白居易&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子孙家焉,又徙下邽&。《唐才子传》则谓白居易&太原下邽人&。唐下邽县乃今陕西渭南渭河以北部分,而太原却相距千里,为何说白居易故里在那里。白居易自撰的《故巩县令白(鍠)府君事状》说:&始皇思武安(白起)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这是阐述白居易自称是太原人的原因。接着又说(白鍠的):&高祖讳建,北齐五兵尚书。曾祖讳士通,皇朝利州都督。祖讳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这是白居易追述其祖白鍠的家世世系。这时候他们白家在哪里?一直还在太原吗?《旧唐书》则说:&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子孙因家焉,遂移籍同州。&这说明到白鍠的高祖白建的时候,白建的一支已经搬至,移籍同州府了,属同州管辖。接着又说:&至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焉。&这里明确告诉人们: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从迁自已的一支到下邽安家了。子孙以下邽为籍。到了白居易这一代,白家在下邽已历三世,故而今下吉镇尚有&三贤故里&的刻石。三贤指张仁愿、白居易、寇准。唐下邽县的管辖范围,也正是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地区),所以说白居易故里在渭南,白居易就是我们渭南人,我想这一点应该得到公认。
  同时,从白氏坟茔来说,《襄州别驾(白季庚)白府君事状》云:&自司空而下,都官郎中而上皆葬于县,今以归葬不便,遂改葬巩县府君及襄州别驾两府君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据考证,白鍠、白鏻、白季庚、白敏中、白行简、白幼文和白居易的外祖母陈润夫人的坟墓都埋葬在今渭南市渭河北境,这也是说明白居易为渭南人的又一物证。为了进一步充分证明白居易是渭南人,再作两点说明:一是为什么白居易、白敏中自称是太原人呢?这是因为自晋魏南北朝以来,盛行士族门阀制度。太原白氏乃一望族,虽然白建一支已迁家,然而按照宗法制的说法,此一支乃系太原白氏分出的小宗,至于白温一系又迁下邽,这更是白氏门中派出的支族而已。在唐代士族门阀观念依然流行的情况下,白居易他们当然要缅怀先祖,所以仍然要自称太原白氏的。二是为什么白居易又于贞元二十年(804)徙家于秦,卜居渭上呢?人们都清楚,白温在唐朝为都官,他从迁到下邽是可以理解的。都官郎中是京官,常在长安,下邽离京城长安一百多里。白居易的祖父白鍠是白温的第六个儿子,白敏中的祖父白鏻是白温的幼子。白鍠十七岁就当了鹿邑县尉,历任洛阳主簿、酸刺枣县令、滑台节度参军、巩县县令,死于长安。大半时间都是在游宦中度过。白鏻也是扬州录事参军。白鍠子弟都在外地为官,妻小随任,所以下邽老家仅是田产庄园所在,白鍠一系很少有时间去操持白温迁下邽的老宅。关于始迁下邽的老屋故址,有待再考证,只是白居易在《下邽庄南桃花》一诗中透露一点信息,应该在下邽镇的某处。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是白鍠的长子,白季庚先后当过萧山县尉、左武卫曹兵参军、宋州司户参军、彭城令、徐州别驾、襄州别驾。他的大半时间也是在任上度过的,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郑官邸。后来淮海战乱,白家子弟在关东回不到下邽老家,白季庚的一家南迁江汉,后来又迁洛阳。白居易在他少年时代就曾写过《朱陈村》诗,说他&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这就说明白居易少年时代还回过陕西,到陕西当然是下邽看望祖辈亲人了。白居易在公元800年还写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这又是白居易卜渭上之前在下邽有白家老宅存在的证据。既然下邽有白家老屋,为什么白居易又在贞元二十年(804)把家又从洛阳迁居渭上而不搬到下邽老屋呢?原因有二:一是下邽区域内地下有盐碱,水碱恶。今日下邽一带仍吃窖水),而渭上地区皆甜水之区,这是原因之一;其次就是因为白氏坟地陵园卜葬于义津洪义原了(渭上),等。这一切都充分证实白居易就是渭南人。
  2、白居易&卜居渭上&的故居在今渭南市信义乡上太庄村。
  公元804年白居易卜居渭上。今渭南市下吉镇有三贤故里之称。下吉镇是唐下邽县的治所,下吉镇南距渭河四十华里之遥。在唐代,下邽地近京城长安(今西安),很多名人在下邽县当过官。陆应、杜迋、赵公仪在下邽当过县令,刘充济,薛存亮、白季康当过县尉,裴怀古、李商隐、贾岛当过主簿。白季康是白鍠之子,白敏中之父,白居易之叔。在他当下邽县尉时,当然住过白温迁下邽时的老屋。至于白季庚兄弟都游宦天涯加之当时战乱,白家骨肉长期分离,各自为家。到战乱稍息,白居易到了长安做官,加上他是白鍠长门长孙,一为所卜葬地在渭上,二要经营一下零乱的旧家,于是白居易就卜居渭上了。白居易的这个家他说在&渭村&,还说他的家&合家百余口,差科第一户&。在《新构亭台示弟侄》诗中又说:&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白帆飞。&这说明白居易的家离渭河很近,一百多步,不到二百米。而且能卧在他新筑的亭子上卧看渭河行船扬帆,充其量也不过离渭河一里远近。关键是唐代的渭河北限在哪里?从调查资料证明:几千年,渭南市境内的一段渭河,大体是从北向南移动。太夫张村有唐墓,油陈有汉墓,仓渡有周墓,金滩有汉墓,这说明渭河北限在唐代不出今辛市、龙背、信义仓渡一带(线)。此一段渭河唐代有一曲,白居易在《重到渭上旧居》诗中提到的&旧居清渭曲&当指此。这一处(线)北距下邽镇有四十里之路,当然这个渭村离下邽镇就很远了。
  至于渭村故址在今渭南市何地呢?先说说白家坟地情形,白温以上皆葬,白温以下葬下邽。白敏中墓志铭载:&葬于下邽县义律乡洪义原&。此墓志系1958年出土于渭南县(今)龙背乡程北村白敏中墓中,由此可说明此地系唐代时义津乡洪义原之地。而且在这带(线)东北五里的信义乡信义村西有一大冢。《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说,白鍠葬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村。《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则说白季庚&葬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唐襄州县尉陈润夫人白氏墓志铭》也说白居易的外祖母亦葬于&义津乡北原&。这更进一步说明白鍠一族墓地都在义津北原。信义冢周围至信义都是唐义津之地。《太平寰宇记》载,下邽县辖有二十八乡,义津其一是也。白氏墓地,白居易常称北坡,那么白居易所卜居的渭村当然应该在白氏墓地之南。白氏故里在义津乡,但在哪里一里呢?《醉吟先生墓志铭》则说他死后要葬于&华州下邽县临津里北原。&这个临津里必是义津乡的一个里。津者,河之渡口,白居易有诗为证:&出门当蔡渡&,这个里应该是白氏墓地和家园的所在地。以后地名有所变迁。《渭南县志》载:&县东北15里有津贤里,20里有忠义里&。此二里之后有义津,假是义津乡的析置。《县志》(南志)还记载中义里有上下紫兰村,紫兰村是白乐天故里。还说《旧志》载紫兰村为白居易故里,但又说白居易故里在津贤里。其实,从实地考查发现,上下紫兰村属忠义里,而北程油陈属津贤里。上下紫兰村现不存在,但在其址略东则有上下太庄。1958年曾在今上太庄村西30米处出土过一座唐石佛像,村民又叫八音像,现已存省博物馆。根据实地测量,从龙背乡北行,南低北高,下太庄之南有一坡,高低相差甚大,此一线当为唐渭河故道,而上太庄西南方圆一万平米的范围内,地面尚可见唐砖断瓦,应为白居易故里的遗址范围。而这个地方,西北距下吉镇约四十里路。此地尚待再考,以期更多的发现。
  3、白居易家世的相关问题。关于白氏先世,白居易自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说:&白氏,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则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脱壳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二说谁是?陕西省博物馆现存有北程村出土的《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墓铭并序》记载:&白氏受姓于毕公子胜,理白邑有太功德,民怀之,推为白公。其后徙秦,武安君太史公有传,遂为望族。&根据现存资料认为,以白氏兄弟自述和高璩撰写的白敏中墓志铭为可靠。至于白乙丙、孟明视、西乙术同为秦穆公时大将,尚无资料说明与孟明视之间有血统关系。
  4、关于白居易祖父几代人的关系问题。白鍠是白温的第六子,白鏻是白鍠之弟。而白温墓志铭在,至今尚未为世人所闻,白鍠其他兄弟也难于考究。《新唐书》表七五下也只列二人,误把白鍠列为长子,此应存疑。白鍠:&有子五人。长曰季庚,襄州别驾,具后状。次讳季股,徐州县令。次讳季轸,许州许昌县令。次讳季宁,河南府参军。次讳季平,乡贡进士。&而《新唐书》也只列白鍠三子,将季平列为白鏻幼子,此为误列。根据上述,可列白居易世系为:白起、仲(19世)、邕(5世)(魏太原太守)、建(齐五兵尚书)、士通(唐利州都督),志善(尚衣奉御)、温(都官郎中)、鍠(巩县令)季庚(襄州别驾)白居易(刑部尚书致仕)
  综上所述,截至目前所考究的有关资料为据,而得出的结论,白居易的故里在渭南,白居易就是渭南人。
  三、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在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从贞元(735-805)到元和(806-820)时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市民逐渐形成一个阶层。可此时,由于户口散亡,土地兼并,地主和农民更向两极分化,在诗坛上形成了&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用新诗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元和时代的诗歌之所以继盛唐而中兴,是因为他改变了旧体,形成了新的时代风格。这种具有新的时代风格的诗篇,是反映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写出了以《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为代表的讽喻诗,这些诗引起当时统治集团很大的震动,不久他就遭到一系列的排斥、污蔑和打击。这一年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独善其身&的思想占领了他思想的统治地位。他自称&香山居士&,过着&乐天知命&的半官半隐的生活。但他从没有忘记人民生活的疾苦,关怀下层群众的心态没有改变。然而诗歌的锐气大减。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讽喻诗里有讽刺,有赞美,而讽刺是主要的。他不仅利用这些诗篇对皇帝进行讽谏,对于当时的社会也起了晓喻的作用。他的讽喻诗虽然不占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一,但却是他全部诗歌创作的精华。
  白居易的讽喻诗,从思想内容上看,所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中某些重要问题。内容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如《观刈麦》、《采地黄者》、《村居苦寒》、《缭绫》等;有讽刺横征暴敛的如《重赋》、《杜陵叟》等;有指责贪官强暴的,如《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有揭露豪门贵族骄奢淫逸罪行的,如《轻肥》、《买花》、《红线毯》;有表现对边事和边民关怀的,如《西凉伎》、《缚戎人》等;有反对非正义扩边战争的,如《新丰折臂翁》;有同情妇女悲惨命运的,如《上阳人》、《陵园妾》、《井底引银瓶》等。他的这些诗作,都是有为而发的,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也是随内容而转移的。诸如:为了突出目的,每首诗的主题都很专一。《新乐府》每首还有小序,说明写作目的。为了使主题明确,采用了&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在每首诗的末尾,用很显著的语句,点明主题。为了使讽刺或赞美的内容有一定代表性和概括性,尽量选取最典型的事例。例如:为了鸣不平,就塑造&上阳白发人&作典型。为了增强诗歌的感染力量,利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当时社会的对立面。为了使他的诗歌容易为人接受,他采用了直截了当、明白易懂的表现形式。他的诗歌一般都富于音乐性,可以&琅琅上口&,等等。
  在&感伤&长诗中,白居易《长恨歌》,蜚声中外。诗中写流传已久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故事,一面是揭露和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复杂而尖锐的阶级矛盾的某些方面;一面又因作者身在仕途的悲剧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在感伤长诗《琵琶行》中,天才的白居易在描写琵琶曲调的音响时,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暗示出琵琶复杂多变的音响;&大珠小珠落玉盘&,使我们领会到这声音是如何地轻脆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显示出婉转优美的情调;而&幽咽泉流冰下难&,则给人以凄苦的感觉。因直言敢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借助一个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他内心的悲愤。《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已成为中国人民皆知的经典名句。
  四、白居易在渭南生活十余年。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位皇帝,前后历官二十任,自校书郎始,以刑部尚书致仕。他自始至终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官场上不为权贵所屈,不为党争所累,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品行。在京城为言官,他是诤臣;在地方主政,他是亲民爱民的清官。
  他一生勤于诗歌创作,成就辉煌,影响深远。他的炉火纯青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一生坚持正义,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为民请命,不惧权贵;关注民瘼,亲民体恤。他那千古不朽的诗篇,如一串串璀璨的明珠,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特异的光芒。
  作为一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的作品共编撰为75卷,其中主打诗作3840首。他在下邽的诗文赋作品,是他全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考,白居易怀念下邽所作诗文共264篇,其中在下邽所作141篇(诗132首,赋1篇,文8篇)。
  他在下邽所作的诗文,诗居多,有讽喻、感伤、闲适、杂律四种类型。那些描写民众疾苦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前期感伤诗的先声;那些寻求自我解脱的篇什,便又是后期大量的闲适诗的滥觞。
  他的那驰名的《长恨歌》、《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然不是在下邽创作,但都是他在卜居渭上以后在关中道所作的。他在下邽作的《纳粟》、《采地黄者》、《村居苦寒》等诗篇,思想性、人民性俱高。而《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特别是《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则都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境界。
  白居易在下邽写的文主要是事状、墓志铭、祭文、记事等。
  从这些诗文的价值上讲,反映了唐王朝一个时期农村的社会经济情况。对于研究唐代农村状况和白居易的活动轨迹,是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渭南,因为出了白居易,张仁愿、寇准,而素有&三贤故里&之称。在下吉镇(古下邽县治所)尚存《三贤故里》石刻。而且据一系列的史料记载,白居易是白氏家族在渭南的第三代。
  白居易在唐下邽县,(今渭南)故里居住、生活达十年之久。事实证据如下:
  其一,我们都知道,到了白居易这一代,虽然白家在下邽安家已经三世,但也不是长居白家老屋。因他们大都在外做官,妻小随任,老屋只不过是田产庄园,你去他来而已。白居易在下邽居住、生活也是很有限,但汇集一起的时光足有十年之长。《白居易集》卷十感伤二《朱陈村》诗云:&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这说明他在少年时期就皿过陕西,自然到了三秦理应去看望祖辈亲人等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春,白居易三十三岁,在为校书郎时,二月路经洛阳,徙家下邽故里。据《泛渭赋》序中云:&十九年,天子并命二公对掌钧轴,朝野无事,人物甚安。明年春,予为校书郎,始徙家秦中,卜居渭上。&故里的村名金氏村(即现在的渭南市信义乡上太庄村),门前往南百步就是渭河,那里正好就是一处过河的渡口,名叫蔡渡。从长安(今西安)到蔡渡,大约有百里之遥,他常乘船回家,很方便。正如他在《泛渭赋》中云:&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川有渭兮山有华,澹悠悠其可赏。&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意与对故里的记忆。
  其二,到了唐宪宗元和六年(811),白居易四十岁时,其母亲陈夫人,病逝于长安宣平里邸,享年五十七岁。白居易便和他的三弟白行简遵礼丁忧,辞去官职,率领全家人扶柩回到下邽故里。我们知道,在元和三年夏,自白居易与杨汝士之妹结婚后好常时间未回村居住,到这次回来感到变化很大,便写了一首《重到渭上旧居》诗,表达了内心的慨叹:&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方一还,几欲迷旧路。追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唯有山门外,三峰色如故!&白居易在长安本有病,回到渭上村以后,病依然未好。不巧更为难堪的是,他在回到乡间不久,唯一的刚刚三岁的女儿金銮子得病十天便死去。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太大了。他&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为此他还写了《病中哭金銮子》、《自觉二首》、《白发》等诗。这年七月,元稹遣人来金氏村,向白居易母亲之灵吊祭。祭文中云:&谊同金石,爱等兄弟&,可见元、白之交谊非同一般。转眼到了秋天,居易病已愈,偶尔也去渭水岸边钓鱼。正如他在《东墟晚歇》诗中写的:&晚从南涧钓鱼回,歇此墟中白杨下&等,这些都是对白居易在渭上居住情景的写真。
  其三,白居易在渭上居住期间,元和七年的七月八日,他重新选购了茔地,离金氏村不远,也就是他所说的义津乡北原。他把从前权厝在下邽下邑里的祖父白鍠灵枢,权厝在新郑临洧里的祖母薛氏的灵枢,以及在襄阳东津乡父亲白季庚的灵枢,一齐迁葬回来,&其两茔同兆域而异封树,&遵俗成礼。这个时候,白居易虽病好体弱,但作诗不衰。他曾从野外移来一株不到一尺高的小松树,种在阶前,为纪念栽松,他写过一首短诗:&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死列则凌云。&这一年还写了《采地黄者》、《首夏病间》、《寄元九》、《寄内》等诗。元和八年(813)白居易继续家居丁忧。二月,他把寄葬在符离县的外祖母和四弟白幼文灵枢,也迁回下邽了。五月,丁忧期满,服除。这一年,白居易果真开始种田了。正如他的《归田三首》诗所云:&种田计己决,决意复何如。卖马买犊使,徒步归田庐。迎春治耒耜,候雨辟。策杖田头立,躬亲课仆夫。吾闻老农言,为稼慎期初。所施不卤莽,其报必有余。上求奉王税,下望备家储。安得放慵惰,拱手而曳裾。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更待明年后,自拟执犁锄。&实际上这年他种了约有三十亩高粱,二十畦韭菜。他种高梁打算酿酒,种韭菜留明春做菜吃。在当时社会里,作过翰林学士的白居易,不怕有人讥笑,务农种地,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六月里,关中地区下大雨,下邽自然也不例外,白居易便在雨季中写过十六首效陶潜体的组诗,对丁忧以来的心境、生活、感慨,表述得淋漓尽致。他在序文中说:&余退居渭上,杜门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酿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遂效其体,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则自哂;然知我者,亦无隐焉。&这里也给我们留下了&渭南造酒的宝贵记载&。这一年的冬天奇寒,十二月,气温陡降。据《村居苦寒》诗云:&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白居易顾视自己的生活,深感内疚,同时也看到胥吏催索租税的横暴态度。如他的《纳粟诗》中写的:&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犹犹纳不中,鞭责及僮仆。&&&这些都进一步记载白居易在渭上的生活实况。
  其四,在元和九年(814),白居易在故里家居务农,欲仕不得,心情苦闷。如《晚春沽酒》诗中云:&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名姓日隐晦,形骸日变衰。醉卧黄公肆,人知我是谁?&于是这年春天,白居易给崔群、钱徽写了一首长诗,《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一百韵》,一方面叙述与他俩的友谊,另一方面也暗示疏通仕途。这年五月,天大旱,白居易深感&唯农最辛苦&。这也是白居易深知民间疾苦的真实反映。三弟白行简为了摆脱家计的窘境,应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卢坦之聘,前往梓州幕中。白行简走后不久,白居易率家人新修的亭台便落成了。这个所谓的亭台,原是极简陋的,台高数尺,用土垫起来,台上盖一茅亭,东西两侧有窗户,南北开了门。因其四面都是门窗,所以非常风凉。推开东窗,可望到华山三峰。站在亭的南门,可看见渭河中的白帆片片。他常与诸弟侄于其间,或下棋、或谈心,是避暑的好地方。其诗《新构亭台示诸弟侄》就是生动的写照。八月中旬,白居易在好友张殷衡的陪同下,游玩了蓝田山水,观赏了悟真寺。写下了著名的《游悟真寺》。九月九日,寄诗给白行简。据《九日寄行简》诗云:&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冬天来了,长安城里还没有好消息传来;可是&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白居易睡不着,常常是&夜半起端坐&,不然就无法打发寂寞。在村斋独掩的寒夜里,白居易抚摸着新的布裘,想起了很多很多无衣无食的农民,他期望&安得万条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村居数年的农耕生活,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暮冬时节,白居易的挚友李顾言来渭上村看望他,他很激动。半真半假地对李顾言说:&明年身若健,便拟江湖去。他日纵相思,知君无觅处。后会即茫茫,今宵君且住。从谈笑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得不到出仕消息的忧哀。
  白居易在退居渭上的四年里,对诗歌的写作,仍然是很勤奋的,诚如他自己所说的:&复多诗中狂,下笔不能罢。惟兹三四事,持用度昼夜。所谓三四事,是指除写诗以外,还有饮酒、读书弹琴。这一时期,大约写了一百一十九首诗。在这年冬天,白居易奉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于是离开紫兰村,再度走进长安帝都。唐文宗大和八年(834),白居易已六十三岁了,为了参加叔父白季康的葬礼,这年二、三月里,他又回到了下邽故里,还为其写了墓志铭。综上所述,白居易从少儿时代回故里渭南至六十三岁最后回故里,先后居住、生活了十年之久。
  白居易逝世后,有很多诗人对于他深表崇敬。皮日休写的《七爱诗》之一,以《白太傅》为题。诗序中说:&&为名臣者,必有真才,以白太傅为真才焉。&诗中这样说:&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立身百行足,为文六艺全。&&&张为著有《诗人主客图》,称他是&广大教化主&。黄滔也说过:&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等等。这些议论足以代表晚唐及五代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稍后辽圣宗耶律隆绪(983-1031)&亲以契丹人家让白居易《讽谏集》。诏诸臣读之。&(《契丹国志》),将白居易的诗文变成了他们的教科书。有一位辽国官员到中国来,取的中国名字是&黄居难,字乐地。&其影响可见一斑。
  在国外,家前苏联和很多国家,都在大量地翻译、研究白居易的作品,吸纳、分析他的作品中心思想性和艺术性,好多种《白居易诗选》版本,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韩国,他们甚而至于将白居易说成是韩国人了,可见其对白居易的尊崇。日本嵯峨天皇(810-823),最喜爱白氏诗文,抄之藏于秘府,经常吟诵,并和侍臣小野篁等人讨论。当时朝野上下崇拜白居易,甚至于把他当成神佛的化身。日本学习和研究白居易的风气,成为优良的传统,直到今天,而从未间断,有关白居易的出版物的发行量成了日本历史之最。白居易所写的《骠国乐》一诗,描写缅甸的音乐和舞蹈,缅甸人则对白氏诗也感到极大的兴趣。如今,在美国、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凡是白氏后裔聚居之地,白居易文化研究会、宗亲会、各种协会旗帜遍布,吟诵白氏之诗蔚然成风,寻根祀祖、集结拜谒以及多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白氏活动在全球成为一种热潮。
  为此,我们作为白氏故里人,更应缅怀他,学习他、研究他、宣传他。我们高兴地看到,渭南市白居易唐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各界人士、专家、学者、走访者居多,投书问讯者不少。笔者作为故里研究会第一届会长,以组织、学习、研究为重任,丞需有一个大启动、大提高、大发展。在白氏故里,要研究白居易的政治人生、文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宣传渭南,建设渭南,加强与海内外白氏后裔和各界人士的联系。要把渭南白居易唐文化研究会建设成文化、经济的实体,要建设白居易唐文化街区,文化大广场、白氏纪念馆,建设白氏先茔(陵园),雕塑白居易巨像;定期举办讲座会、研讨会,举办书画、诗文、摄影展来纪念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让白居易这位故里巨子真正成为渭南的金色名片。
  二OO八年金秋撰于渭南文研阁
  作者 渭南市白居易研究会第一届会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居易五言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