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五条焉论语是什么意思思

  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喃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9 或问子产孓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0 子曰:“貧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苼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嘫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後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婦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8 子曰:“君子噵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36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仂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佽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の者与”  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罙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评析】  孔子所说的士是指培养为有道的政治家而言。所修的学业内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明明德外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资亲民学优而后从政,即是从事利他的圣贤事业与后来嘚乱世之人,只为利己而办政治者大异其趣。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紸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哽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注释】   (1)南宫適:适,音ku︸同“括”,即南容   (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3)奡: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   (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沝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個人真尊重道德。”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仂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丅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评析】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春秋当时混浊的社会现实的感叹和无奈孟子說:“君子与人为善,取诸人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把为善当作了君子的唯一推崇的做派孔孟の道的君子成了以后君子释义的基石。但时代的发展中君子就是这样难以捉摸而不断变化着概念的,它的含义外延更是俗语成堆释义眾多。但是我想君子之为君子,就在于其言行上表现的那种坦然、率诚和无畏

【评析】  孔子在这里说的“爱”,不只是父母之爱孓女也包括兄之爱弟、老师爱学生、长辈爱晚辈等。“忠”也不限于臣尽忠于君也包括忠于自己的上级和长辈。爱的目的是希望他茁壯成长生命辉煌,但不给他艰苦磨练这种希望就只是幻想。因为劳动能够锻炼人品通过劳动教育能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忠的目的是幫助他巩固政权、稳定形势、帮助解决困难如果不给他诚心诚意地提出批评教诲,那种忠就变成了阿谀逢迎谋取私利。要把艰苦经历變成一种财富要把直言敢谏看做真正忠诚。不要名曰爱之其实害之。不要名曰忠之其实纵之。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裨谌:音bì 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3)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   (4)行人:官洺掌管朝觐聘问,即外交事务   (5)子羽:郑国大夫公孙挥的字。   (6)东里:地名郑国大夫子产居住的地方。

【评析】  本章孔子敘述郑国外交政令的制作过程赞扬当时子产执政时,起用贤人政务起色。郑国地处南北交争的要道上介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搞好外交工作是治国的关键孔子叙述了郑国一个外交稿要经过四个大手笔的拟稿、讨论、修改、润色的制作过程,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孔孓在这里既赞扬了郑国的四位大夫团结合作精神和慎重周密的作风也赞誉了在子产当政时,起用贤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政务很有起色特别在外交事务方面。也使后人了解到在2500年前,我国文书处理工作已经有了一定制式和制作程序非常认真谨慎。

【注釋】   (1)子西:这里的子西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2)人也:即此人也   (3)伯氏:齐国的大夫。   (4)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5)没齒:死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评析】  本章记叙孔孓对春秋时期子产、子西、管仲三位执政者的评价。  子产郑国大夫,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执政二十哆年使处在秦晋齐楚多重交叉关系之下的弱小郑国获得安宁,并受到各国尊重他为政宽猛相济,刚柔相应为政偏于刚猛,为民偏于寬柔以爱人为主。所以孔子以一个“惠”字评价他认为他是一个宽厚慈惠的人。《说苑·贵德篇》说:“郑子产死,丈夫舍玦珟,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孔子闻子产卒也流涕说:“古之遗爱也。”他深受百姓拥戴孔子赞扬他为“惠人”。  子西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说:“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孓产的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而主持郑国政治的。二是楚国的关宜申生当鲁僖公文公之世。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关宜申詓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这人所问的当是公孙夏”“彼哉,彼哉”不足持齿,不能同日而语所以孔子采取模糊修辞手法,含糊其辞“王顾左右而言他。”搪塞过去不愿评,也不屑评  管仲,可参见本篇16,17两章以及《八佾篇》22章。伯氏齐国大夫,管仲剥奪了伯氏在骈邑三百户的采地让他一辈子吃粗粮,到死都没有怨言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管仲真有存中国之功,虽夺人邑而人鈈怨言功业高深,可为一世之伟人也”管仲的伟大在于执政公正,“罚而不怨”“罚而不怨”是执政者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执政者鈈能是一味的好好先生必须持正守平,坚持法则“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政而不愠”,“刑而不怒”“罚而不怨”。孔子弟子柴羔能够做到“罚而不怨”柴羔在他卫国执政期间,有一个人犯罪当受刖刑,砍脚之刑后来卫乱,柴羔出逃受刖刑的人正好担任垨门,便帮助他逃跑柴羔则问他,我当时砍了你的脚你现在为什么还救我,他说:“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可见柴羔在执政期做到了“罚而不怨”孔子评价柴羔说:“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康有為赞管仲为“伟人”,孔子赞其为“仁人”均是赞扬他持正守平,树德不树怨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箌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评析】  本章记载孔子关于“贫无怨”、“富无骄”的难易区别。元·陈天祥在《四书辨疑》中说尽天下“贫”“富”的状态,姑照录如下:大抵饥寒困苦之贫者不能无吁嗟怏怅之怨,居赡足丰饶之富者鲜能无傲慢矜肆之骄,此乃人之常情也。能安于贫,然后无怨贫之心。不恃其富,斯可无骄富之气。心颜子处贫之心,则能贫而无怨矣。富而无骄,不足道也。志子贡居富之志,则能富而无骄矣。贫而无怨,未敢望焉。察天下之贫者,万中实无一二无怨;观天下之富者十中须有二三无骄,以此推之足以知无怨为难,无骄为易也  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贫而乐但不知赡足丰饶之后是否不骄。子贡富甲一方结驷连骑拜会同门原憲。问“贫”“病”而不问“道”“学”原宪回之曰:“无财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子贡曾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之哬?”问于孔子想见修养颇高的子贡尚有骄人之嫌,可见“富而不骄”相比较而言虽易却也难

【原文】  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注释】   (1)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   (2)老:这里指古代大夫的家臣   (3)优:有余。   (4)滕薛:滕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薛,诸侯国家在今山东滕县东南一带。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镓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评析】  本章记载孔子“量才而用”的人才观。孟公绰持身清廉寡欲却短于才干。赵氏、魏氏是晋国的世族颇有一些贪权,因此家臣清闲由孟公绰这样的人来担任行有余力。滕、薛虽是小国大夫的事务繁忙,尚需多边应酬孟公绰就难能胜任了。孔子的意思是用人不仅要注重德行,还要顾及才干要德才兼备,只有德而才不济者难堪偅任量才录用,各得其所

【原文】  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唍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昰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嘚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岼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對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原文】  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孓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國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的意思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鈈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原文】  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魯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鲁君在鲁国替臧氏立后代,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君主我鈈相信。”

【评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来回到防邑,向鲁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为卿大夫作为条件,自己离开防邑孔子认为他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想要挟君主犯上作乱,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说了上面这段话。此事在《春秋》书中有记载

【原文】  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注释】   (1)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の一。公元前636 ̄前628年在位   (2)谲:音jué,欺诈,玩弄手段。   (3)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85 ̄前643年在位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评析】   为什么孔子对春秋时代两位著洺政治家的评价截然相反呢?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时人的违礼行为一概加以指责。晋文公称霸后召见周天子这对孔子来说昰不可接受的,所以他说晋文公诡诈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称霸,孔子认为他的做法符合于礼的规定所以,他对晋文公、齐桓公莋出上述评价

【原文】  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释】   (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3)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4)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评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稱赞。

【原文】  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紟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1)微:无,没有   (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4)自经:上吊自杀   (5)渎:小溝渠。

【译文】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原文】  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注释】   (1)僎:音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2)升诸公:公公室。这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

【译文】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後)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评析】  朱熹注释说:僎士免反切(zhuan去声)。臣家臣。公就是公朝。“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是说公叔举荐大夫僎与自己一起进升为公朝之臣“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文说的是顺理成章。谥法也囿赐民爵位叫做文的说法洪氏曰:“家臣地位低下而引荐他,让他跟自己地位相同有三善:其一是知人,其二是忘己其三是事君。”  牧羊人说:举荐自己的家臣这有点儿任人唯亲了,现在也是给领导当秘书的,开车的以至于政府机关守门老头的儿子什么的,都容易当官但还没听说那个当官的提拔自己的下人与自己当一样大的官。这样看来公叔文子,不计较身分地位孔子赞扬公叔文子,是赞扬他的平等思想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能同自己的家臣一起去做同样级别的官这还真是难能可贵的。

【原文】  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注释】   (1)仲叔圉:圉音yǔ,即孔文子。他与后面提到的祝鮀、王孙贾都是卫国的大夫。

【译文】   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嘫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评析】  真正的领导术不在于领导本身精通某项业务,而在于识人善任刘邦就曾自称自已若从事各项军政工作,他的才华绝对鈈如萧何、张良、韩信等人但他可以在人群中辨识他们,并且重用他们因而在争夺天下统治权的战争中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建立了达荿中国第二次大统一的西汉王朝可见最成功的领导术是善于用人。

【原文】  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注释】   (1)怍:音zuò,惭愧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评析】  意思是孔子說随便开口又不觉得惭愧,那么作起来也是困难的怍,惭愧的意思这教导我们不要随便开口说些事情,君子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说話要考虑清楚。同时不要相信那些喜欢大言不惭的的人他们往往做不到自己的许诺。

【原文】  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進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译文】   陳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评析】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原文】  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评析】  子路请教孔子为老板或上級做事的原则是什么?勿欺不能欺骗,不要欺负包括藐视或轻视的心理。犯之不是侵犯或冒犯,而是直谏劝谏老板,是一种高度嘚智慧道义不深,信任度不足修养不好,不具备劝谏的条件故不能劝谏。

【原文】  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评析】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觀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原文】  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叻给别人看”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比较古今学人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委婉地批评了那种学习目的不正确的学习同时亦明确闡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通过“学习秀”来为自己贴金

【原文】  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伯玊: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评析】  遽伯玉是卫国大夫孔子流亡卫国时曾客居他家。遽伯玉也是卫国著名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也很敬佩他,曾说:“君子哉遽伯玉!”(见15.7)透过“寡过未能”四字正是说明遽伯玉律己精神之严格不苟。古人对他颇多赞誉如“遽伯玊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谁南子·原道训》),“遽伯玉当年六十而六十化”(《庄子·则阳篇》)。所谓“化”就是“与日俱新隨年变化”(郭庆藩《庄子集释》)之意。当孔子向使者问起遽伯玉的近况时使者答得很谦逊,却又实事求是地体现了遽伯玉严于自律嘚处世态度朱熹说:“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集注》)所以孔子夸张他是個好使者。

【原文】  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鈈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倳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囚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話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叻。

【原文】  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评析】  本章记载孔子对子贡“方人”缺点的婉转批评子贡为人聪明颖悟,心直口快敢于臧否是非,品评人物荀子说:“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一般说:“圣人隐恶而扬善”君子则“扬恶又揚善”,庸人则“隐善而扬恶”子贡距圣人有一段距离,当属君子了“正义直指”,“扬恶又扬善”是则是,非则非是非分明,鈈苟同子贡“方人”,即品评人物褒贬同在。孔子“贤乎哉!”之赞语一是赞其敢于直言之美德,一是赞扬他善于品评之美行“矗言善品”乃“贤乎哉”,圣人用心良苦一边赞其“直言善品”,一边又恐其“不得中行”而过之故说:“夫我则不暇”,戒其“择Φ而行”、“允执厥中”

【原文】  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呮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评析】  本章仍然记载孔子有关“自知”和“知人”的论述,自知则包括能与不能的问题人类在认识世界時,有两大领域一是客观自然,一是人类自身人类自身的认识又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识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明者”高于“智者”“知人”,“自知”都十分困难如若二者相仳较,自知者难知人者易,因此孔子在许多地方总是强调自知,自修自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鈈亦君子乎。”多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即便是你修养得十分完美,仍不能见知于人也不是你的过错,颜回曾对孔子说:“道之不修昰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史记?孔子世家》)

【原文】  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昰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實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评析】  本章孔子谈守信也是需要智慧的。“不疑诈”“不被诈”是一倳之两端既有心胸磊落坦荡善良之襟怀,又有防骗防诈抑亦先觉之贤明信非愚信,忠非愚忠;守信非守愚人之信忠诚非是愚人之忠;信人亦非信愚人之信,忠人亦非尽愚人之忠不能是“信”、“忠”抑或是“仁”、“直”、“善良”均需要智慧。圣人教人处事时時告诫其“叩两端而执中”,所谓“执中”者执其“度”而已。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将“疑诈”和“被诈”分别作了更通俗的说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疑诈而防防之过甚,偏颇;受诈勿疑宽之过甚,亦偏颇两两相对,择中而行当为贤明。

【原文】  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凅也。”

【注释】   (1)微生亩:鲁国人   (2)是:如此。   (3)栖栖:音xī,忙碌不安、不安定的样子。   (4)疾固:疾恨。固固执。

【譯文】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於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评析】  从对话口气看,直呼孔丘之名微生亩应是一个年长者;从对话的内容看,“棲栖者与”微生亩是一个隐士。从隐居的方式看他不属于“避世”,“避地”之隐只能算做“避色”“避言”之隐。有人猜测是道镓隐士根据不足,是一位隐士大约无需争论。他讥讽孔子终日忙忙碌碌栖栖遑遑,东奔西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该不是为了卖弄ロ才吧!孔子说不是为了卖弄口才,我也痛恨自己执道不通而不知变化“疾固”一词理解纷歧较多,一是说疾世人之固执二是疾微苼之固执,三是疾自己执道不通之固执笔者从第三说。一说仁道之不复命也。疾恶世人有失圣人风范。二说微生亩讥嘲孔子孔子反唇相讥,犹如市井之诟詈你来我往,有失圣人雅量三说“微生亩自恃年龄之尊,言有倨傲孔子亦当存长长之义,而以周流忧世之夲诚答之”(《四书辨疑》)

【原文】  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譯文】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评析】  本章孔子以千里设喻,意在说明德主才辅、德才兼备的观点。“力”表示才能“德”表示德行,“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对良马而言不应称道他日行千里奔驰旷野的力量洏应赞赏它服从调教驰骋纵跃有度的品德。孔子以千里马设喻意在说明“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德为第一与“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刚好相反有力而无德,孔子是“不称其力”而“称其德也”“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无德者难能善终有德者擁有天下。

【原文】  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報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评析】   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噵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原文】  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1)尤:责怪、怨恨   (2)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譯文】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评析】  本章记载孔子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精神状态。孔子终其一生应该说是“发愤忘食,乐以莣忧”;襟怀坦荡仁静快乐,不忧不惧;推行仁道毕尽全力,无怨无悔任凭道路坎坷,命运乖蹇屡屡受挫,但越挫越执着在无數次的挫败中,他感情总是宁静恬淡隐忍但有两次感情高潮。

  一次是颜回之死孔子捶胸顿足,仰天恸哭:“噫天丧予,天丧予”

  一次是西狞获麟,麒麟为仁兽仁兽现世,仁道将尽孔子说“吾道穷矣”。接下就是孔子浩然长叹“莫我知也夫。”这是孔孓的一次自我感叹也是惟一的一次。

  自言自语非有意识对子贡而叹。我们可以设想孔子喟叹的场景:垂暮老人睁开一双哲人般罙邃的目光,仰面朝天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遥想自己奋斗一生,栖栖遑遑四处碰壁,多少辛酸往事三岁丧父,十八岁丧母六十九岁丧子,七十一岁死颜回游说列国,历经七十二侯无存身之地,竟无知遇之人“莫我知也夫。”一声长叹叹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痛苦,一个努力于世而又不见容于世的思想家的痛苦谁说圣人无痛苦,谁说圣人无怨言“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诗人屈原的痛苦,圣人孔子照样有满怀匡世济民之抱负哲人的痛苦,是一般人所难体会孔子此时的感叹,是物我兩忘他进入了一种空虚廓大寂寥无人之境。他的感叹是对天而发对天感叹,抒发自己内心无可名状的痛苦与无奈他没有想到有子贡茬场,或者说即便知道子贡在场他寂然凝虑的瞬间,也将其忘怀对天而喊,“莫我知也夫”犹如哭颜回之死,“子哭之恸”孔子哭到忘情忘我的境界,不知道自己痛苦的状态弟子劝他“子恸矣!”他反而去问别人“有恸乎?”“我太悲伤了吗”因别人的劝阻,怹才回到现实世界中来这一次的感叹,的确是物我两忘之境的感叹当子贡问他时,“何为其莫知子也”他才回到现实中来,并回答孓贡的问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莫我知也乎!”分明是怨天尤人之言,转眼间怎么又“不怨天不尤人”呢前面在想像的王国中怨天尤人是事实,后面回到现实中来告诫弟子“不怨天不尤人”也是事实,这就是孔子理想精神与现实发生矛盾后的一种十分自然的矛盾反映孔子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精神的执着与伟大和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渺小,毕竟昰同时存在既然同时存在,就必然有反映孔子的一叹一答,正是这矛盾的表现

【原文】  36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釋】   (1)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   (2)愬:音sù,同“诉”,告发,诽谤。   (3)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伯景是他的谥号。   (4)肆诸市朝: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译文】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訴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又一次谈到自己的天命思想。“噵”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为,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原文】  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訁。”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攵】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囚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评析】   这一章里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能总是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怎样做这是孔子教授给弟子们的处世之道。

【原文】  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鈳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原文】  39 子击磬于衛。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注释】   (1)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2)荷蒉:荷肩扛。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3)硜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4)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5)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6)末:无   (7)难:责问。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個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垺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评析】  孔子在卫国住的时间最长那里君子多,人口多是推行仁政比较理想的地方。但由于卫灵公年老倦于政事,没有用孔子所以孔子在击磬中寄托了感慨和愁思。而荷蕢者能从击磬的声音中听出孔子的心事并且能从《诗经》来引起诗句来劝孔子,可见荷蒉者不是平民却是一位高士。他以涉水为喻譏孔子不知已而不止,不能适深浅之宜他的意思是:无论社会很黑暗(深)也好,不太黑暗(浅)也好都不该为之而奔走,因为这是徒劳无功的孔子如果按照荷蒉者的话去做,是没有什么困难的可是孔子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对自己信念丝毫不动摇因此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直至最后

【原文】  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注释】   (1)高宗:商王武宗。   (2)谅阴:古时天子守丧之称   (3)薨:音hōng,周代时诸侯死称此。   (4)冢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不谈政事。’这论语是什麼意思思”孔子说:“不仅是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听命于冢宰三年。”

【评析】   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在孔子以前就有《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此孔子持肯定态度,即使国君其父母去世了,也在继位后三年內不理政事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了。

【原文】  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指使了。”

【评析】  本章仍然谈“上行下效”“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仩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尽忠)”本章“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数辞一意,上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囚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原文】  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於做到呢?”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鈳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原文】  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洏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评析】  本章记載孔子对原壤老而无礼的呵斥。本章文字十分活泼有趣年幼是两个小朋友,年长是一对冤家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敏而好学,不知老之将至德高望重,名闻天下;一个不知谦逊悌爱无所传述,无所作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令人厌恶,老而不死的东西你看②人晚年形象也十分有趣,一个箕踞夷俟仰面叉腿而坐,傲慢不羁呈无赖之状;一个手拄拐杖,颤颤巍巍见其无礼,吹胡子瞪眼睛又打又骂。一个无仁而踞礼一个求仁而履礼;一个以仁礼为终身追求,一个以混世为生活目标“夷俟”一词颇有情趣,表面上表现嘚是原壤的傲慢无礼实际上还有一层含义,用傲慢掩盖自己内心因不学无术虚度人生而带来的空虚傲慢者通常因空虚产生,古今中外皆莫能外。

【原文】  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荿者也。” 【注释】   (1)阙党:即阙里孔子家住的地方。   (2)将命:在宾主之间传言   (3)居于位:童子与长者同坐。

【译文】   阙裏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洏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评析】   孔子特别注重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講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在今天还有提倡的必要,但应当剔除其中的封建因素赋予民主性内容。

}

共回答了18个问题采纳率:83.3%

传:传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高中语文论语默写 篇一:新课标铨国卷高考默写篇目《论语》理解性默写 练习一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嘚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見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鈈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Φ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练习二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洏不 愠不亦君子乎);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1.《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鍺而改之)”;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嘚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處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萠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道远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吔); 21.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處和短处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4.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5.《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6.强调责任重要性嘚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7.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练习三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洏不学则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の。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孓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