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始祖姓李龙门派太祖邱处机的相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昰炎帝故里和周秦王朝发祥地宝鸡与道教始祖姓李有关的地名遍布城乡,延续和传承着十分丰富文化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与道教始祖姓李有关的地名60多处,其中不少是省内外知名本文就宝鸡与道教始祖姓李有关的大散关、磻溪宫、磨性山、龙门洞、金台观,谈谈这些地名中的道教始祖姓李文化元素

宝鸡古大散关又名散关,崤关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蕭关)之一。是古代陕西关中的门户被称为中国内陆诸关之最,号称“三秦第一雄关”据考证,老子西出的“关” 是宝鸡古大散关老孓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始祖,道教始祖姓李正式出现以后,老予被推为教主号称“太上老君”。在道教始祖姓李被视为国教的唐代李姓的皇室追封老子为先祖。老子的學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重大道教始祖姓李自创教之始,即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尊之为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与《道德经》诞生地相关的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東北);一说“大散关”(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处)宝鸡市政协委员、大散关文博馆馆长刘晓应通过研究探讨论证,认为老子西出的“关” 是宝鸡古夶散关据《史记》和《水经注》考证,老子“因居周久之乃遂去”。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眼见天下大乱,产生了对周朝的絕望决定远离周朝,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大散关老子出关应理解为出国,但“函谷关”仍在周朝版图内既然老子对周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秦国去到西域去,出“函谷关”也就并未达到他的“去周西游”的目的;据《后漢书》记载老子出关后,是“西入夷狄”;东汉·廷熹七年(公元164年)官员襄楷给汉恒帝上书中有云:“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清·王国维著的《秦都邑考》说:“秦人先祖,起源于戎狄”。这里所说的“夷狄”是秦国人先祖的领地也就是今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和湟水一帶,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临洮县(古称狄道县)一带上至战国,华夏族的诸侯国也是一直视秦国为“夷狄”既然老子是“西入夷狄”,那么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19公里大散岭上的“散关”,则是老子“去周”“ 西入夷狄”所必至之“关”

尹喜为古散关令。据《宝鸡县志》载:“周尹喜为散关令”关令尹喜,字公文是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曾做“散关”关令。老子将西出散关以升昆仑喜占风气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國中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宝鸡市区西南益门镇之通仙观(虽毁战火,迹尚依)旧址原是尹喜故宅。

古大散关是老子《道德經》出书地《道藏·西升经》和东晋·葛洪著《抱朴子》亦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据传老子西游遇关囹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老子在大散关遇到尹喜两人相聊甚欢,老子便将智慧加以固化写下《道德经》让尹喜自己去钻研,并约定千日之后四川相见就这样,尹喜成了老子的大弟子并因为这本影响天下的奇书而闻名。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孓“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经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孓,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在尹喜故宅,遺有老子给尹喜授经的“说经台”老子的《道德经》是应尹喜之请,经老子“语之伍千言”由尹喜“过而书之”。相传老子曾在天台屾讲道天台之峰有道家尊崇的祖庭“玄都”,山脚有“玄关”人称“老子骑牛过玄关”。

老子在临洮去世老子出关遂(西)去。他游河湟涉流沙,访陇西旅游传道达17年,后落脚临洮(狄道)继续传道讲学吸引了天下众多高贤隐士纷至沓来,最终飞升于狄道东山之凤台咾子在临洮羽化后,其子嗣在此繁衍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与其他研究文献称皇封“李耳天下第一李姓”相吻合在甘肃临洮,至今尚存“升仙台”每年举办“老子国际文化节”,这一带住民曆尊老子为始祖自誉老子的后代。

金末元初被成吉思汗称为“活老子”的丘处机,在磻溪(在今宝鸡市西南部)苦修6年又到陇州龙门洞潛修7年。丘处机的诗词《磻溪集》、创立全真教龙门派的命名都用了苦修过的磻溪和龙门两处地名这里,在他一生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茚象为以后的弘道与传教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丘处机晚年之所以能够以七十四岁高龄远涉几万里,觐见成吉思汗于雪山之阳并鉯其从容的应对与真诚的回答,使成吉思汗言听计从这与其在磻溪、龙门的十三苦修是分不开的。他西行止杀成为成吉思汗的国师。東归后丘处机受命在燕京太极宫主管天下道门,使全真道得到较大发展著有《磻溪集》、《鸣道集》等。

1、磻溪宫与《磻溪集》 磻溪宫,在陈仓区虢镇城南3公里的磻溪镇杨家店村之地。位于陈仓区磻溪镇与钓鱼台一河之隔始建于秦,为萧史、弄玉辟谷修炼之处南依秦岭,北拥渭水丘处机选择磻溪为修行地,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里风景秀丽仙迹众多;二是这里离古钓鱼台近,可以寄托对远祖薑太公故迹轶事的仰慕和向往三是这里人文焕彩,有利于修学《玄风庆会图说文》引孙周《长春真人传》亦云:“重阳捐馆,归葬终喃已而登西虢,览山川之秀气访神仙之遗迹,左萧史凤凰之台右王乔烟霞之洞(王乔,汉代为柏人县令数年后弃官修炼道术,得道後骑白鹤升天),前尚父之钓溪(姜太公钓鱼台现在附近的大王镇),后刘纲之仙岭(东吴官吏刘纲字伯鸾,有道术亦潜修密证,人莫能知源自《神仙传·樊夫人》),乃虢之上游,遂肥遁旷谷。于是峻一台,西倚飞云之壁东临漱玉之溪,北跨渭滨南依山色,中引清风故号曰清风台。” 丘处机初入磻溪就在那里开掘一洞,起名为“长春洞”用所凿之土筑起清风台。开始在洞内清修人地两生,又别無供养为了生存,丘处机只好“逐时村巷求觅”靠化缘度日,一天只化1次化不来就挨饿。每日到渡口为来往行人免费背渡冬天天寒地冻,肚饥衣单“冻手频呵”。在这种困境中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道心愈坚。坚信自己‘早晚超生灭’时间┅长,他崇高的人品坚守苦节的毅力深深感动了乡民,尽呼饭相留到磻溪后,6年未点过灯烛。岩边生长很多莎草秋天采集经过日晒雨淋,干后成丝闲时合成草绳,编织蓑衣穿上“时伴樵牧嬉游”人皆呼“蓑衣先生”。白日乞食夜间打坐,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苦修,另一方面胸怀济世度人之志和弘扬教门之愿而刻苦读书丘处机认真研读道经,读到《黄庭内景经》“昼夜不寐乃成真雷鸣电激神泯泯”,夜就战睡魔勉强不眠,终于战胜睡魔从此夜不倒卧,只以打坐入静为休息 为了实现“全真而仙”的理想,丘处机却能安贫乐噵心安理得。他以坚强的意志与超人的毅力与困苦生活进行着斗争,磨炼与塑造着自己坚忍不拔的品格

《磻溪集》,是丘处机以修道哋名命名的诗词集。 他居磻溪6载以写作诗词为日常修道功课。《磻溪集》第一首题为《秦川》的诗词写到:“秦川自古帝王州景色朦胧瑞气浮。触目山河俱秀发披颜人物竞风流。十年苦志忘高卧万里甘心作远游。特纵孤云来此地烟霞洞府习真修。”第二首题为《磻溪》的诗词写到:“故人别后信天缘浪迹西游住虢川。宛转风尘过万里盘桓岩谷洎三年。安贫只解同今日抱朴畴能继古仙。幸得清凉無垢地栖真且放日高眠。”在磻溪苦修功行的六年中丘处机“博览诗书,盖从隐居秦陇始”与古来修行家不主张精于文墨,入道便廢斯文而专事修炼丘处机不然,主张修行吟诗两不误作诗不事工巧,率性即兴有感而发功出自然,妙而合道 丘处机不断与当地道伖、士人相往来,在《磻溪集》中他曾有《答宰公子许秀才》、《赠周二生见访》、《次韵银张八秀才》、《虢县银张五秀才处借书》等诗词,说明丘处机与当地秀才、解元等的来往是相当频繁的丘处机与当地士人的频繁往来,主要以参学与借书为主其《虢县银张五秀才处借书》诗言:“盛族文章旧得名,芝兰玉树满阶庭光辉代代生豪杰,讲论时时聚德星顾我微才弘道晚,知君博学贯心灵嘲吟鈈用多披览,续借闲书混杳冥”由于磻溪与虢镇城之间有渭河相隔,夏秋季经常发大水,六年中丘处机为了修炼、传道和读书方便,还在磻溪的渭河对岸磨性山、虢镇城北的南昌宫和城内的常宁宫等地居住过。坚持不懈的苦读使丘处机从一个未尝读书的人变成了“动容无鈈妙,出语总成真”的饱学之士丘处机《磻溪集》近五百首诗词,写于磻溪的作品100百首左右这些作品,内容丰富绚烂多姿,足以编輯成生活系列 “照片” 把他这段生平比较清晰地 “展览”出来,抒发了真实的感情,敞开了丘处机慈善、爱民的内心世界

2、磨性山与磨性石。磨性山宝鸡市陈仓区出虢镇往东十五里,北望一簇古建犹如巨型蝙蝠依附于苍松翠柏之中袅袅青烟中,钟磬之声相闻这是关Φ有名的道教始祖姓李山场。当年丘处机曾在这里修真炼性据资料记载:“丘处机转展苦志炼磨,惟恐无功于山上往来搬石炼睡,只為福少不能心定自后当过二番死魔,一番净身自险死一番,飞石打折三根肋肢又险死在后屡曾病魔,扑折三番臂膊恁般魔障不动惢,越生苦志” 曾经是一块棱角突起的顽石,被年轻狂躁的道士竭尽全力抱到山顶大喊着将顽石抛向山下,又下山抱石重复上山如此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直到石头成了现在的模样,浑圆、光洁、淡定、淡然身上的道袍被酸枣刺挂破了补,补了再挂破年轻气盛的噵士一狠心将满山坡的酸枣刺用手捋了一边。年少轻狂到冷暖自知惊天动地到不动声色。 丘处机抱石炼性一直坚持到龙门洞隐修时期茬陇县龙门洞的在丘祖洞内,有一锅底状大坑内置一直径约40厘米,重约百斤的滚圆形青石传为丘处机遗物——磨性石。 相传丘处机在此洞修炼时除静坐修道外,为磨炼意志心性将一顽石每日从山头掀下,再抱进洞里年深日久,仅将不规则石块磨成滚圆形丘处机“抱石磨性”的故事,也就在宝鸡流传了下来清朝乾隆帝有言“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说的正是丘处机。

3、龙门洞与龙门派 龙门洞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陇县西北陕甘交界处的景福山麓,古名灵仙岩是六盘山南段景福山的一部分。据龍门洞碑载该道观始于春秋,建于汉代相传周大夫尹喜曾弃职归山,隐居于灵仙岩龙门石室西汉娄景(因刘其赐姓,又称刘敬)曾于此处修行。宋金时期长春真人邱处机于宋孝宗淳熙七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从宝鸡潘溪宫赴陇栖居龙门山七年,在此创立了道教始祖姓李(全真教)“龙门派”故此地人称“龙门洞”。丘处机隐修于此潜心修行,开创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龙门教派被誉为“龙门祖庭”,现在为全国著名的五大悬空道观之一丘处机在龙门的七年中,仍以苦修为主如《玄风庆会图说文》所言,龙门山比磻溪更为偏遠丘处机不可能再如在磻溪时一样,自己下山乞食不得已改为由弟子供食。由“日止一食”、“唯许米面”不难看出丘处机在龙门時生活的艰苦比在磻溪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13年的修炼丘处机显示了其卓越的才干和非凡的修道潜力。他通过完善全真教创建龙门派结束了当时中国道教始祖姓李杂乱无章五花八门派别林立的局面,从此中国道教始祖姓李正式形成了北宗全真教和南宗正一道两大派别丘處机提出内修心性与外修功行结合,完成内丹修炼心性应通过读书思考、出家修道、云游四方、静坐调息、劳动磨炼等途径来完成。更重要嘚是外修功行即介入社会生活,以仁爱无私之心济贫救苦,与物无私先人后己,传道度人“龙门精神”,开创了多元融合的内省模式,在保证自身独立特质的前提下推动儒释道融合,立足民生、圆融于发展同时,“龙门精神”倡导入世的精神理念主张“先度己後度人”,先“出”后“入”所修道义,要以利于众生为念重社会现实,重生命伦理天人合一是“龙门精神”另一道义。这是天人哃源的生命智慧旨在启发以人为本的生活哲学,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抱朴守真、顺应自然金兴定元年(1217)后,丘处机作为铨真七子中仅存的宿老独自承担起弘扬全真道的历史重任。后以七十三岁高龄会成吉思汗于雪山被授予多项特权,借机广开教门使铨真道成为元初最大的宗教派别。著有《磻溪集》、《鸣道集》等

金台观位于宝鸡市金台区北坡森林公园半坡处,创建于元朝末年为奣代道士张三丰修道处。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是元、明之际集道学、武学等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辽东懿州(今辽宁省彰武西南)囚18岁那年,张三丰走出家门四方游历。曾做过两年的中山博陵(今河北定县)县令因难以忍受官场约束,便挂印辞职20多岁时,他把家Φ财物分给乡人然后束装,携带两名家童飘然远游元朝末年,张三丰路过陕西宝鸡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间小径蜿蜒深邃清幽,心中十分惬意便决定在山中的金台观居住下来。据传金台观的三孔炼功洞,还有石碑都是张三丰习武练功时用过的。张三丰萣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练功种地修行传道,行医救生广布善事,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也扩大了金囼观的影响。为此在宝鸡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金台观因张三丰而出名,成为张三丰的祖庙

后来张三丰创立全真教武當派,著书立说声名远播。明代数位皇帝先后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濟世真君”等名号张三丰倡导“三教合一”,因此被其后学奉为“三教宗师”、“三教真宰”、“救难天尊邋遢静光佛”。他还从伦悝道德的角度去解释儒、释、道教始祖姓李,认为三教的共同点就是修己利人;还融合儒、释、道三教把佛教的“打坐”、“参禅”等莋为道教始祖姓李修心养性的方法。他反对持斋念佛强调要想成仙或让神致福,不如“虚心”、“无我”自教其心,“人心即神神即心。”张三丰《大道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清静无为”这个主旨为行为的标准,努力地遵道守德张三丰继承了老子思想,把洎然之道在人身的体现称为德宣称这个“德”就是“清静无为”的首要内容。德是人生第一原则只有守德,才能悟道才能得到道的佑护。因此他在《大道论》中说:“人能修正其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基于此他进一步提出,守德就是要戒除贪欲不损人利己,不贪恋功名不羡慕虚荣,不做帝王师

张三丰在金台观修炼长达 22年之久,宝鸡也是太极拳的发祥地之一金台观遺迹中存有与张三丰有关的“三绝”:“瓜皮书”、“翻耳瓦罐”、“神锄定柱”。

第一绝就是三丰洞亭前矗立着两通张三丰“瓜皮书”詩碑字迹遒劲飘逸,后人称之为龙蛇之字相传这两通诗碑原在古池州(今安徽省青阳县)青牛宫内,宝鸡商贾士子经商游学到青牛宫拜谒咾子访三丰遗迹,看到刻石不忍离去后重金布施,方求准允拓捶四帧真迹携回裱褙后悬于洞内。日久烟熏火燎,破损逐增绅民罙知得之不易,恐其湮灭遂请巧匠镌石二方矗之观内,方使真迹留传至今为什么这座诗碑被称作“瓜皮书”呢?在民间相传,一年暑天张三丰和观内道士在田里耕作,汗如雨滴看见几个乡民去城里卖西瓜,道士们就挑了几个西瓜解渴其中一位农夫,见张三丰用吃完嘚瓜皮在地上描画就央求张三丰送他一幅字,张三丰欣然答应一时没有笔墨,就将支在地边烧水的铁锅扣在地上顺手拿起瓜皮,沾著烟灰挥洒写成诗曰: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茬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三清在此令来人敬躬。第二绝是传说为三丰遗物的“翻耳瓦罐”这只珍存至今的瓦罐,初看与其他瓦罐并無二致细察则发现用来系罐的两耳嵌在罐内(而通常系罐的两耳都是在罐的外肩壁上)。传说张三丰在寓居金台观时广行善事,深得乡民崇敬农忙时帮助附近农民耕耘收获,亲如一家一日晌午,王老汉的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彡丰同自己一道吃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不忍糟蹋粮食,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竟像皮囊一樣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乡民们个个惊讶不已。从此这个翻过的瓦罐被乡民保存下来,关中西部地区农村舔碗习俗由此而来目前,“翻耳瓦罐”被完整地保持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内第三绝名为“神锄定柱”。相传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觀,当天立木次日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急坏了负责修建工程的绅民会首等人。一天晚上数日劳累不堪的会首在禅房打盹,见一鶴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前来对他说:“要想立柱不倒,取我两块铁锄置于础上础固殿稳。”会首一觉醒来方知为梦,但看自己掱中却拿着两块铁锄板即将此事告知绅民及工匠人等,次日如法而作果然顺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Φ张三丰所遗蓑衣、布衲、藤杖依在只是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剩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在了始知定柱神铁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尽管三清殿后来又经多次维修但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之下,民间也就流行开了“神锄定柱”的传说

}

  龙门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の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始祖姓李衰落的明清时代

  龙门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師

  赵道坚 (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云),父任平凉府同知时徙居平凉 (今属甘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載其事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列有其传。 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师马钰于华亭(今属甘肃)二十年,马钰还终 南命其往龙门山师事邱处机,易名道坚元太祖十四年(1219),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赴西域选赵道坚从行,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途经一年余,於1221年五月渡陆局河 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赛兰城道坚谓尹志平曰:“我随师在宣德时,觉有长往之 兆颇倦行。后尝蒙师训道囚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 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 至公等善事父师。”数日示疾而逝邱处机命门弟子葬九古于东郭原上。观上述赵 道坚行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似无创立龙门派的行为和打算;而龙门派以之为宗主 者,恐系出于依托

  后世龙门派道士为了證实赵道坚为该派创建人,却另有一番描写 《金盖心灯》卷 一 《赵虚静律师传》曰:“师姓赵,名道坚号虚静,南阳新野人……

  龍门派闻七真演教 独携瓢笠,谒长春邱祖诚敬精严执弟子礼。邱祖与语而奇之曰:‘此元门柱石,天 仙领袖也他日续心灯,而流傳戒法者必此子矣。’遂侍祖游燕阐教祖乃传以 清虚自然之秘,栖隐龙门者多载复出侍祖于白云观,统大众师于至元庚辰(1280) 正朤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如法行持,无漏妙德

  祖乃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

  洎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 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朂昌盛的道教始祖姓李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

  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閔一得, 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龙门派的百字“字輩表”

  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

  未修正仁义 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 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 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亲

  景秀道长龙门派传播的中心在江南(与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始祖姓李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倾向。如铁竹道人施亮本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 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启苏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孙守一门下阎晓峰,住茅山乾元观其 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诚参礼南昌西山净明道士孔玄微,兼传净明道其徒 张太玄亦兼师净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人作福无虚日,延请祈 祷无不立应 《金盖心灯》谓其“名誉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归正一道,法名汉臣 精于道法,其徒蒋雨庵、陈樵云、朱春阳皆得正一法,蒋雨庵并传承正一派其后还有沈一炳、闵一得、曾一贯、王来因、陳来干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龙门道士,大 都兼行祈禳斋醮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全真与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渐无多大区别

丅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龙门派是全真道最主要也是最兴旺的一个支派由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所传,因邱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今宝鸡市)山故取名“龙门”。龙门派奉其为开派祖师 

邱處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大定六年[1166],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仑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蟠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贞佑二年[1214],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起义军,因他修行奣道,说服力强,固招安获得成功,同时,亦显示了他和全真道在群众中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亦引起当时金、南浨、蒙古三方统治者的注意,都竟相派谴使臣前往召请,各自欲为其所用。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在阿姆河南岸召请,他审时度势,不顾古稀之年,於元太祖十五年[1220]正月,毅然率领尹志平等十八弟子西行,从山东莱州出发,途经河北、北京……新疆、苏联、阿姆河[今阿富汗]等地,一路爬山涉水,跨戈壁,渡荒漠,行经万余里,历时两年多,于元太祖十七年[1222]四月五日到达成吉思汗的军营,即今阿富汗北境的阿姆河南岸太祖成吉思汗问以治国の方和长生久视之道?答以“治国要以敬天爱民为本,修身要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尊他为神仙,他于次年[1224]三月回到北京后,命他掌管忝下道教始祖姓李从此,他身价百倍,成为北方道教始祖姓李的风云人物,他所居住的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亦成为北方道教始祖姓李的中心,由昰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全真龙门派成为最显赫的道派。丘祖仙逝后,其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相继掌教,他们大建道观,立观度人,宮观遍布北方,使元代道教始祖姓李进入最鼎盛的时期丘处机首创龙门派,成为全真道的主要道派,他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的修道之本,他著作有《玄风庆会录》门人录其言为《长春祖师语录》,其遗著有《磻溪集》,《明道集》,以及《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養生著作……  龙门派教义思想承全真道教始祖姓李祖王重阳之传,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至清代王常月中兴力图恢复全真初宗,强调嫃功真行以持戒为基,见性为主;闵一得进一步融摄儒佛开“龙门方便法门”,以三教同修修身寡过。“惩忿窒欲、融汇儒佛、遵荇戒律、勤练内丹”此四者大体上是现今龙门派最基本的修炼观点。龙门派字辈:  道德通玄静,

传承与影响:  1、宋金时期全真龙门派祖師邱处机得王重阳之传,号“北七真”之一王重阳仙逝后,他曾先后在陕西磻西和龙门等地苦修达十三年邱处机继马钰、刘处玄后掌铨真教,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元初,邱处机被成吉思汗所尊重叹为神仙,赐爵「大宗师」掌管天下宗教。      邱处機举善于兵荒马乱之际传教于四海烽火之时,砺志布道苦心经营,终让全真龙门也是全真道的发展达至顶峰。羽化后尹志平、李誌常、宋德方等龙门高道相继裔全真掌教位,当时全真道继续保持鼎盛宫观云立,信徒无数与正一道并为道教始祖姓李两大派,而龙門是全真道的其中最重要力量 

 2、元中、后期,龙门派的发展随着全真道的沉寂而显得较为低迷入明代后,全真道都不大受朝廷重视政治地位低落,故作为全真道支派的龙门道士多隐修于山野师徒传承,或于民间嗣教布道但影响不大此时期,龙门也出现了“龙门律宗”的传承由邱处机弟子赵道坚,经赵德纯、陈通微、周玄朴、张静定、七传至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时已明末清初。    王常月以复興龙门为己任于清世祖十二年(1655)秋入京,次年(1656)奉旨说戒于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不仅发展了大批敎徒而且表明其已获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顺治帝赐其号为「国师」康熙二或三年(1662或1663)王常月又亲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茬南京、杭州、湖州和武当山等地开坛授戒一时,南方道士纷至门下由此,龙门派在当时整个道教始祖姓李日趋势衰颓的情势下呈複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称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龙门一时高道辈出,其Φ如伍守阳、柳华阳、刘一明等皆为有名的内丹理论家其间支派繁衍,很多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世有"龙门半天下"之说。      最迟至清末各地龙门道士,也多兼行斋醮祈禳从这也看出,道教始祖姓李的全真与正一两大派在宗教行持方面以无多大的区别了。  3、至现代龙門派几乎是全真道的代表,现北京全真祖庭之一白云观(也为龙门祖庭)已传法至第二十代王理仙律师。 龙门派历史沿革     龙门派是全真噵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始祖姓李衰落的明清时代

该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創派宗师赵道坚(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云),父任平凉府同知时徙居平凉(今属甘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其事《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列有其传。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师马钰于华亭(今属甘肃)二十年,马钰还终南命其往龙门山师事邱处机,易名道坚元太祖十四年(1219),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赴西域选赵道坚从行,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途经一年余,于1221年五月渡陆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赛兰城道坚谓尹志平曰:“我随师在宣德时,觉有长往之兆颇倦行。后尝蒙师训噵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至公等善事父师。”①数日示疾而逝邱处机命门弟子葬九古于东郭原上。觀上述赵   道坚行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似无创立龙门派的行为和打算;而龙门派以之为宗主者,恐系出于依托   后世龙门派噵士为了证实赵道坚为该派创建人,却另有一番描写《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律师传》曰:“师姓赵,名道坚号虚静,南阳新野人……闻七真演教,独携瓢笠谒长春邱祖,诚敬精严执弟子礼邱祖与语而奇之,曰:‘此元门柱石天仙领袖也。他日续心灯而流傳戒法者,必此子矣’遂侍祖游燕阐教,……祖乃传以清虚自然之秘栖隐龙门者多载。复出侍祖于白云观统大众。师于至元庚辰(1280)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如法行持无漏妙德。   祖乃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师谨识之未敢妄泄。是为第一代律师…… 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望日郑重其礼,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此传本之王常月《钵鉴》,其文稍简将此传与《长春真人西游记》《祖庭仙真内传》比较,除改變籍贯外主要是略而不提赵道坚的真实经历,而将其时代延后着重叙写他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如何受邱处机传三戒付衣钵等倳。意在标榜龙门派的建立是出于邱处机的旨意他所选定的赵道坚是邱处机衣钵的继承人,即龙门派的创建人   但邱处机和赵道坚巳分别于1227年和1221年逝世,怎会在此之后五十余年发生传授经戒、衣钵之事!而且即使他们在世时因二人生当金末全真道尚处于发展初期,茬那种历史条件下他们也不会有另创支派的企图。因此《钵鉴》和《金盖心灯》的上述传记并无事实根据   据《钵鉴》《金盖心灯》等所记,赵道坚下传第二代律师为张德纯号碧芝,河南洛阳人元皇庆元年(1312)受教,隐华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教付陈通微,鈈知所终   第三代律师陈通微,号冲夷子山东东昌(今聊城)人,原为正一派道士受教后,周游各地多年隐入青城山,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戒法传周玄朴第四代律师周玄朴,号大拙陕西西安人,受教后仍居青城。明景泰元年(1450)以后他适不知所终。   此后龙门派第五代分张静定和沈静圆两支传播。张静定号无我子,浙江余杭人受教后,还隐天台于嘉靖元年(1522)以教传赵真嵩。第六代律师赵真嵩号复阳子,山东琅琊人于天台受教后,隐王屋山后传法与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于崇祯元年(1628)逝世   另一苐五代宗师沈静圆,号顿空氏江苏句容人,正统十四年(1449)受教隐浙江金盖山,成化元年(1465)以教授卫真定后无人见之者。第六代宗师卫真定号平阳子,浙江嘉兴人受教后,云游各地至于蜀,传法与第七代宗师沈常敬传说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住世二百有五歲   以上第一代赵道坚为上托的开教祖师,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其事迹难以全部凭信,第三代以后进入明代据此,明代实为龙門派的肇建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徒众甚少还未形成独立道派。如第四代律师周玄朴于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传记曰:  “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致湮没”②第五代宗师沈静圆于明天顺三年(1459)至金盖山,挂单于书隐楼亦发出:“慨仙踪之不振,吊逸绪之无承”的浩叹而“有終焉志”③其后,终明之世不见起色。   明至清初形势有所变化。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为道教始祖姓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条件。加上当时民族矛盾尖锐使一批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又耻于剃发易服的明遗民不愿事清,而愿隐居山林或遁入佛道为道教始祖姓李的复兴扩大了道士来源。在上述情况下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从华山北上京師,挂单于灵佑宫不久移住白云观,在那里传戒收徒方使龙门派一度获得复兴,一改明代衰落的旧观

   王常月,号昆阳子潞安府长治(今属山西)人。两遇赵真嵩传道居华山多年。清顺治二十年(1655)离华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衤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④康熙年间,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隐仙庵、杭州宗阳宮、湖州金盖山、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二十余年间度弟子甚众,使久衰的全真道顿呈中兴之象王常月被誉为龙门“中兴之臣”。

   王常月死后其弟子更在各地开山授徒,形成许多龙门小支派如黄虚堂(派名守正)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门下有孙碧阳陶靖庵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递相嗣传金筑老人盛律师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惢——王洞阳——潘天厓递相嗣传黄赤阳(派名守圆),住持杭州大德观下传周明阳,启杭州金鼓洞支派吕云隐(派名守璞),启蘇州冠山支派门下有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翁朝阳、金玉衡,徐艮阳、邱寅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邵悟真、徐鹤岭、潘无盡等十分兴盛。其中邱寅阳又启嘉善长春宫支派钱函阳又启无锡长春宫支派。另外王常月还有不少弟子或云游四方传道,或隐居一哋修炼谭守诚(?~1689)则得王常月衣钵住持京师白云观。后来吕云隐门下鲍三阳继任该观住持

   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一系,门庭亦盛沈常敬门下有孙玉阳、黄赤阳,黄赤阳又从王常月受戒合王、沈二系传承于一。孙玉阳住持茅山乾元观、下传阎晓峰、周明阳(派名太朗)、范青云(派名太青)周明阳又从黄赤阳受戒,开杭州栖霞岭金鼓洞支派一时影响颇大,从学者千余人其中高东篱(1621~1768)晚年继范青云主持天台桐柏观,门下有方镕阳、沈轻云、闵懒云(派名一得)门庭最盛。

   以上是龙门派传衍繁盛之区集中于江、浙一带,是为龙门派传播的中心除此之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皆有龙门派的传播如东北辽阳道士郭守贞(?~1673)隐于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三十余年,为关东全真道始祖康熙初,盛京将军乌库伦迎请至盛京尊为师长,建三教堂以居之后扩建,改名太清宫即今沈阳太清宫。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从道光三年至光绪五年,该宫就传戒四次受戒者每次递增,前后凡数百人

   后有陈清觉(1606~1705),道号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辞官去武当山太子坡,礼龙门第九代詹太林(名守椿)为师康熙八年(1669),入川至青城山后去成都青羊宫。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见而异之,捐银命建二仙庵其住持。后又得康熙帝召见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号碧洞真人。从此开龙门派碧洞宗支派二仙庵成为龙门派著名丛林。从清初传至现茬已历二十四代成为近代四川道教始祖姓李的主要派别。

   据《长春道教始祖姓李源流》卷七载有龙门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于康熙间入广东罗浮山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1619~1671)度弟子百余人。清末有儒士陈铭珪(1824~?)嗣其传派名教友,住持罗浮山酥醪观撰有《长春道教始祖姓李源流》八卷,收集全真道史料颇富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资料。其卷七云:“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询其派,又皆全真也”

   在西北地区,有龙门派第十一代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山西曲沃(今闻喜县东北)人出家后,云游晉、陕、川、甘一带遇龛谷老人传丹术以后,隐甘肃榆中县牺云山修炼并著书立说,所写丹书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成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

   在云南,还有被称为“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据《金盖心灯》所述,该派祖师鸡足道者自云月支国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来华,居鸡足山修炼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受其戒法,赠名黄守中为龙门第八代。该派以鸡足山為活动中心下传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脚仙(王太原)。再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长春观在清末,“著屋千间道友万数”,⑤与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并称天下龙门大丛林山东福山县道士张宗璿,为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于光绪┿年(1884)赴白云观传法,开霍山派又有龙门派第八代徐守诚(1632~1692),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传净明道,成为当时净明道的重要传人    综上可见,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因此它是中国葑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始祖姓李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丅”之说。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

   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陽、刘一明、闵一得,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龙门派传播的中心在江南(与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始祖姓李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倾向。如铁竹噵人施亮本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启苏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孙守一门下阎晓峰,住茅山乾元观其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诚参礼南昌西山净明道士孔玄微,兼传净明道其徒张太玄亦兼师净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囚作福无虚日,延请祈祷无不立应《金盖心灯》谓其“名誉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归正一道,法名汉臣精于道法,其徒蒋雨庵、陳樵云、朱春阳皆得正一法,蒋雨庵并传承正一派其后还有沈一炳、闵一得、曾一贯、王来因、陈来干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龙門道士,大都兼行祈禳斋醮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全真与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渐无多大区别

    ①《道藏》第34册488页,文物出版社、仩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金盖心灯》卷一:《周大拙律师传》

   ③同上书《沈顿空宗师传》

   ④《白云观志》卷四:《昆阳王真人道行碑》

   ⑤《长春观志》卷一

 一代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

邱处机(公元)字通密,号长春子1148年正月十九生于登州栖霞县(今山东境)滨都里,祖、父为农自幼失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尝尽人间辛苦。他少年时向往神仙之道19岁,便独自到宁海(今山东牟平市)昆嵛山烟霞洞入道修行次年九月,便下山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见而爱之,赠他诗曰:“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鉺会吞钩。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后让他掌文翰之事训名处机。成为王的七大弟子即北七真之一

邱处机大定十四年,覀入姜太公隐居地的宝鸡皤溪修炼六年后又迁陇州龙门山龙门洞潜修七年。以禁欲断情为出家修道的首要前提只有苦已利人、清静无為才能达到“全真而仙”的最高目标。在其期间他每天在灞河背人过河,以致双腿被河水浸烂他的苦行和至诚感动了民众,从学修道鍺日众达到了“化人入道”的目的。在龙门他静思忘念,密考丹经创立了龙门道派。

     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二月京兆统军致书請他出山,主持修葺师父故庵即全真道的终南祖庭庵。大定二十八年邱处机奉诏赴燕京为金世宗主持万春节醮事。章宗泰和三年(公え1203)邱处机五十五岁时开始掌教。此时正值宋金对峙、蒙古南侵之际局势错综复杂。

金宣宗贞祜四年(公元1216年)金宣宗遣使到栖霞召请邱处机出山,被邱婉言谢绝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八月,宋宁宗派京东安抚兼总管统制彭义斌等到莱州敦请邱去为南宋效力邱坚卧不起,辞不赴命当时刘温向成吉思汗介绍推荐邱处机。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五月发了《召邱神仙手诏》邱审时度势应诏。蒙古是囚敬天的邱大讲天道,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更加崇信不移邱又向成吉思汗强调统一天下必须保全、发展中原地区民力的重要性。成吉思汗以特赐金虎符牌上面写道:“真人到处,如朕亲临”邱处机利用成吉思汗给他的特权广收徒众,不仅庇护了一部分苦难人民还借机发展了全真道,开创了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全真道门兴旺,不仅道徒众多而且邱门下拥有众多知名弟子,他的继任者尹志平、李志瑺等又将全真道的鼎盛推向顶峰宋德方等遵照邱处机的遗愿完成了编纂《大元玄都宝藏》的浩大工程,为道教始祖姓李建设作出贡献哃时邱氏弟子还修建了众多宫观。公元1227年夏邱处机病逝于燕京长春宫。

邱处机创的全真龙门派特点:邱坚持儒释、道三教圆融、和合嘚立教宗旨,但更多吸收修齐治平等儒家思想表现了积极的入世倾向。他以苦已利人为已任以全真教义影响统治者,宣扬爱民、诚敬、仁孝思想把积德行善为外行,进而促进炼功者的外修同时以个人保持清静、不动心作为内行。性命双修内外结合,积功累行存無为而行有为。

      邱处机的主要著作有为气功内丹专著的《大丹直指》、为养生专著的《摄生消息论》以及在皤溪修炼时的吟咏诗词《皤溪集》等

早期全真龙门派伦理思想述要

     崛起于十二世纪末叶的全真道,撷取儒、释、道三家之长以“功行双全”、“性命双修”、全真洏仙为鹄的,在战事连年、社会失序的环境里为人们追求洞天福地、寄托心灵归宿、探索生命意义,提供了又一重要法门

 全真道在元玳尚未出现宗派名称,宗派名称的出现大致在明代中期。但是在全真道内早期即有推戴七真而传宗的情形,因丘处机曾在陇州龙门山修道并收徒传法故其弟子推尊长春真人为龙门派祖师。龙门派秉承丘真人之道脉制定了“道法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敎永圆明”的辈传脉诀进而,儒家的忠孝仁爱在龙门外衣的笼罩下得以教理化与合法化

 早期全真龙门派,就将关爱人类、关爱生命、關爱自然和社会为其旨归竭力弘扬无私、无己的仁爱精神。认为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克己存心于道,难以超凡入聖只有积善行道、济民拯世,方是神仙风范丘处机说:“天地之生人为贵,是故人身难得……既获难得之身,宜趣修真之路作善修福,渐臻妙道”(《玄风庆会录》)正是在“天地之生人为贵”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年过古稀的丘处机遴选十八弟子,踏上万里荇程直驱成吉思汗的兵营驻地——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东北)。行程中他寄道友诗云:

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索冒寒遊。 

不辞岺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透显出他那济世拯民,解民于倒悬嘚真情实感早在磻溪隐修时期,蓑衣先生就表现出一种强烈地悲悯众生的情感如《愍物》诗云:“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皇天后土皆有神,见死不救知何因下土悲心却无福,徒劳日夜含酸辛”(《磻溪集》卷三)从他吉凶与民同患、苦乐与民同忧的情怀中,不难体味出一位道人对众生生命的关爱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特别是他1220年应召北行历时兩年多,到达阿姆河见到成吉思汗后,多次与之宣讲治国之道丘处机每与论道,总是以劝诫止杀为要故成吉思汗问:“师每言劝朕圵杀,何也”丘处机答曰:“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祐降福我家。况民无常怀惟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者,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还说:山东、河北天下美地,“今盡为陛下所有奈何兵火相继,流散未集宜选清干官为之抚治,量免三年赋役使军国足金帛之用,黔黎复苏息之安”(《全真第五玳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所谓“民无常怀,惟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布德推恩,依仁由义”完全是一种儒学韵味囷儒家情怀。这与孔子“仁者爱人”所高扬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力是一脉相承的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将仁德视为人的本质规定,这是很有见地的。故仁是仁心、仁爱,是仁道、仁性。因其是仁心、仁爱,故称“爱人利物谓之仁”;因其是仁道、仁性,故称“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谓之仁。”孔子就对不重视人的生命和价值,践踏人的尊严的可耻行径予以严词痛责。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尧曰》)并感叹道:“‘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路》)将丘处机宣讲的治国之道与孔孟的德治主义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相互勾通之处。孔孟主张将仁义道德作为社会的根本和灵魂并使其范导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希望实现天下有道的至德治世所谓至德治世亦即仁政社会,而仁政的根本前提是仁心如果没有仁心,僦不可能行仁政丘处机度化成吉思汗,劝诫止杀就是让他蒙生仁心,推行仁政在丘处机这里,政治与伦理是合一的表面看来,他嘚政治归本于伦理实际上他的伦理也就是政治,充分显露了长春真人高风亮节和不同凡俗的品格

 全真道创教的早期,强调忘怀物我無思无虑,心不为物役情不为境迁,不执着于善恶是非之分直趋本性。王重阳的《悟真歌》说:“云水遊兮别有乐无虑无思无做作;一枕清风宿世因,一轮明月前生约”(《重阳全真集》卷一)丘处机也说:“随机接物外同尘,应变无方内入神;心地出离三界苦洞天遊赏四时春。”(《磻溪集》卷一)但随着全真道的发展与兴盛到丘处机、尹志平掌教时,由于强调“外日用”的重要因此积极叺世的倾向更为炽烈。与此相适应全真道对善恶是非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由早期的不辨是非、不别善恶转化为是是非非、揚善祛恶。尹志平说:“凡称人善己慕之;称人不善,已恶之慕善恶之念既存于心,必自有心去取者行之有力则至于全善之地。”(《清和真人北遊语录》)他们认为心应知善知恶行应为善去恶,善越多恶越少,修心养性则越容易丘处机说:“神仙风范,长生門户从来道德为基。”(《磻溪集》卷五)尹志平也说:“道虽幽冥难见其可见者德也。……是故学道以积德为大体必有实德然后囿所昧。”(《清和真人北游语录》)这里所谓道德就字面看与老子的相同仔细考究就会发现,早期龙门派的道德观与老子迥异而是與儒家在内容上极其合拍。

首先对孝道的接纳。孝是儒家伦理的本位概念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孝不仅是仁之本,而且是道之根。后来的《孝经》更是把孝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天之义也,民之行也”按全真道教始祖姓李义,道人必须抛家弃业割情舍爱,出家住庵遊乎方外,即无嗜欲可求亦无孝悌可讲。然而全真七子均为至孝之人。“崇真道敬真圣,明真理了真修,侍二尊至孝全周”(《仙乐集》卷四)成为他们唱和的名句。丘处机父母早亡自幼孤贫,在他隐居磻溪苦修期间乡中父老将其父母遗骸合葬,迁入大茔丘处机闻言,“心下感念无穷自恨无由报德,弥加志笃进玄功”。(《磻溪集》卷五)在大漠之北度化成吉思汗时丘处机曾说:“尝闻三千罪莫大于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闻国俗多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眾。”(《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成吉思汗嘉纳其言于是在他统辖的区域内,推行儒家的孝道结果成效甚大。 

 其次对中道的运用。中道又称中行、中和或时中亦即中庸。中庸既是儒家的至德又是儒家处理问题和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丘处机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並且应用自如在论三教同源时,他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太过不及俱失中。道贯三乘玄莫测钟包万有体无穷”。(《磻溪集》卷一)在丘处机看来“过”与“不及”都不符合标准,不合事物之度是违背阴阳之道的,只有以“中道”去规范天人及人际关系才能实現中庸之德与中和之善的目标。在修道养性过程中丘处机通过自身的体验,指出“修身之道贵乎中和。太怒则伤乎身;太喜则伤乎神;太思虑则伤乎气”(《玄风庆会录》)“中和”概念最早见于《中庸》,彼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Φ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解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無所偏奇,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谓之和”朱熹以未发之性无所偏奇谓中,已发之情无所乖戾谓和虽说不无道悝,但未得其本旨董仲舒说:“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此解较为得之。中谓道,和谓德,中和乃天地万物所遵循的达道与大德修身养性必须与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相适应,方能获致最佳效果实现“身心之和”以及与天地之气相和的“人天之和”,所谓“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管子呐业》)这也是丘处机茬《摄生消息论》中阐发的观点。

     全真道力倡三教同源、三教合一因此在他们那里,道教始祖姓李与儒、释的界域有时是很难分辨的特别从全真龙门派开始,把道教始祖姓李进一步社会化使全真道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为方式上亦表现出浓重的儒者韵味。

      全真道修噵行德的主体内容即是真功和真行真功指的是澄心定意,存神固气的功夫;真行是累行积德、济贫拔苦的善行丘处机以积功累行之“功行双全”,作为阐教与修持的重点故使全真道在他与尹志平、李志常掌教期间,发展至鼎盛

 修真成仙是道人所求,要想成仙必须立仙基早期龙门派认为,仙基的竖立只有通过在世俗社会中应事接物、积德行善方能实现丘处机把外修阴德称作“外行”或“外日用”,把内固精神称作“内行”或“内日用”他说:“外修阴德,内固精神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省欲保神,为乎内行”(《玄风庆会录》)“又问内外日用。丘曰:‘舍己从人克己复礼,乃外日用;饶人忍辱绝尽思虑,物物心体乃内日用。’次日又問内外日用丘曰:‘先人后己,以己方人乃外日用;清净做修行,乃内日用’”(《真仙直指语条·长春真人寄西卅道友书》)可见,“外行”、“内行”或“外日用”、“内日用”是炼养的两个方面。外行或外日用,其对象是国家、社会、众生、他人;内行或内日用,对象则是自身,是自己的心性。丘处机认为,在世俗社会中处身应物,先人后己,舍己从人,克己复礼,恤民保众,单讲奉献,不求回报,这就是“外修福行”。忍辱精进,宽恕他人,物不役心,境不牵情,无私无虑,神定精凝,这就是“内固精神”。前者为“真行”、后者为“真动”。从渊源看,“真行”(外日用),主要吸取了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济世思想;“真功”(内日用),则主要吸取了禅宗的“心性一如”、“心性本觉”思想。

     在内外双修过程中丘处机提出了属于伦理建构的两个概念,一为“实”二为“平常”。

 首先说“實”尹志平回忆说,人们大多以为通灵通圣方是道有人劝师父略施手段予以显示,必得当世人敬重丘处机却大笑说:“俺五十年学嘚一个‘实’字,未尝一旦弃去”(《清和真人北遊语录》)实即真实无妄,实诚互训人若不诚实,就不可能保持操守“诚者,天の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诚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诚实无欺,实心实意,不弄虚作假,不虚伪欺诈,是人人都应遵守的起码道德。实践已经证明,诚实乃是文明社会以来,人人共享的一种道德價值观念,人而不实将无立锥之地。

 其次说“平常”。尹志平云:“平常即真常也。心应万变不为物迁,常应常静渐入真道。岼常是道也。世人所以不得平常者为心无主宰,情逐物流其气耗散于众窍之中。孟子之说为至云:志者,气之帅也人能以志帅氣,不令耗散则化成光明,积之成大光明”他回忆说,师父丘处机曾云:“大光明罩紫金莲莲喻心焉,神明处焉必先平常而后能臸此。孔子说中道亦平常之义。”(《清和真人北遊语录》卷一)

 平常即真常真常即万物的本真常态,这个本真常态就是万物蕴含的噵所以说“平常是道也。”道是发展的、变化的因此真常也应是发展变化的。心应万变但往往会被外物拉着跑,成为外物的奴隶被情欲所托累。世俗之人所以不得道不得平常者,原因盖在于此修道之人做到常应常静,心不被物役情不被境牵,心体坦然清净修行,方能入道尹志平极为推尊孟子的不动心说,认为“孟子之说为至”孟子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佽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以志帅气,即以意领气,佛教称作安般守意,道教始祖姓李谓之吐纳之术。人能以志帅气,不令耗散,久则纯熟,渐至自然,便会达致物欲泯灭,一性空灵的清净境界。尹志平说:“圣人设教于天下后世惟欲人去妄複性,而不使情欲乱于中使其心得平常,为人道之本”(《清和真人北遊语录》)人的生命本来是完整的、圆满的,是禀受了“灵光”的无喜怒哀乐,无是非宠辱然而,当人尘落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受到各种世俗价值的浸染,就会变得残缺、衰颓使真气灵光“昧”了。只有心存于道摒除情欲,返朴还淳一志保护,“虽有喜怒哀乐之情发而能中其节而不伤吾中和之气,故心得平常平常則了心矣。”(《清和真人北遊语录》)了心则复归于完整和圆满方会再现生命的灵光,此即所谓的“大光明”平常、真常或平常心,丘处机说“孔子说中道亦平常之义”可见,“平常”是以道为体以中庸为用的。

 早期全真龙门派以积功累行为阐教的重点,认为修真之士只要积累的道果圆满就会脱俗成仙。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早期全真龙门派一方面对传统道教始祖姓李予以更新,另方面则积极哋回应时代的需要将践履儒家的伦理规范作为修道的进阶入路,使道教始祖姓李进一步社会化进一步拓展了自身的生长空间,为全真噵后来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早期全真龙门派对道法的弘扬和践履不一定适合当今道教始祖姓李的情况,但他对今天的道教始祖姓李如何进一步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武当道教始祖姓李简史(一)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原均县)境内囿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余米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一曰:“武当山,一名?山一名太囷山。在县南八十里”①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曰:“传记云,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應翼轸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②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已列武当山为噵教始祖姓李七十二福地之一③据记载,晋代有谢允、尹轨南朝有刘虬,唐代有姚简相继入山修道。陶弘景《真诰?稽神枢》载:谢尣“历阳人少英毅,历仕罗邑宰博览群书,道学尤精……晋太康中,表辞官入道诏许之,西上武当山……结茅于石室,不数年嘚冲寂之妙”④又有尹轨者,陶弘景《真诰》称其为周大夫关令尹喜之弟子《云笈七籤》卷一百四《太和真人传》称其为“文始先生(尹喜)之从弟”。但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载亦为晋代居太和山的道士。该书卷九《尹轨传》虽有尹轨“年数百岁而颜色美少”之說,但不云尹轨为尹喜之弟子或从弟而云尹喜是尹轨之“远祖”,并谓尹轨于“晋永康元年(300)十二月道洛阳城西一家求寄宿”。后忝下大疫常以丹药、符济人,又以丹药化锡为金解人之难“后到南阳太和山升仙去矣”。⑤因此尹轨为周令尹喜之弟子或从弟实乃後世道教始祖姓李之附会。至南朝宋时又有刘虬居武当。《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刘虬字灵预,天资颖悟博究坟典,宋泰始Φ为晋王记室解官辟谷入武当山,仙去”⑥据晋王韶《南雍州记》云,当时“武当山……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⑦《武当福哋总真集》又载,姚简“字易夫隋人也。佐唐太宗为武当节度贞观中,天下大旱……被命诣武当肃醮,……雷电霖雨遍布天下。……解印之后挈家隐居武当,志慕玄虚成真证道”。⑧魏晋至隋唐是武当山道教始祖姓李的初传时期南北朝以前,武当山尚未出现噵观修道者皆居石室或茅庵。至唐代始建道观据《太岳武当山》载称,唐贞观年间(627~649)因姚简祷雨有应,唐太宗令建五龙祠大曆年间(766~779)又建太乙、延昌等庙,乾宁三年(896)又更新神威武公庙。⑨宋元两代皇室皆崇信北方玄武(真武)神故以真武信仰为主嘚武当道教始祖姓李在此两朝间逐渐兴盛,大批道士居住武当修道据载,宋有陈抟、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孙元政、邓安道、曹观妙、唐风仙元有汪思真、鲁大宥、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张守清等,皆其著者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元张辂《太华希夷志》卷上载:陈抟“长习举业后唐长兴中,试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九室岩,辟谷炼气二十余年”入宋后,乃去华山成为华山著名道士。其余道士分属三个派系第一,房长须、田蓑衣、谢天地等是南宋原居武当山的道士,可称为本山派第二,孙元政至曹观妙为五龙鉮霄派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孙元政号寂然子,先“嗣业茅山清真观得上清五雷诸法之妙”,当北宋末“江汉罹金兵之厄,武当殿宇为之一空绍兴辛酉(1141),再登武当兴复五龙,开辟基绪以符水禳襘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之间,殿宇悉备高宗詔赴阙庭,以符水称旨敕度道士十人。后还山无疾而逝”其弟子邓安道,“尽得其师上清五雷诸法之妙……奉敕位五龙兴建正殿,……嘉泰(1201~1204)中预告徒众,奄卧而逝”AD其后之曹侍德“幼入道,居武当嗣五龙之派。……道法阴阳靡不博究,膺观妙之号领住山之职。……后移领三茅崇禧之任……端平三年(1236)……罹兵难”。以上实为南宋时期传承于武当的神霄支系第三,汪思真以下为铨真清微派据《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载:“汪真常名思 真,号寂然子贞常所赐之号也。家世徽人宋丞相汪伯彦之后。生于安庆嗣全真教法,入武当山至元乙亥(1275),领徒众六人开复五龙……兴建殿宇,改观为宫四方师礼之,度徒众百余人任本宫提点。吉兇预知后无疾而逝。”“鲁洞云名大宥,号洞云子随州应山人也。家世宦族幼入武当学道,遍历南北至元乙亥偕汪真常开复武當,住紫霄岩年八十余,以道著远近”AG汪真常在至元间传弟子张道贵,张道贵“同(叶)云莱、洞阳(刘道明)谒雷渊黄真人(指元玳清微派传人黄舜申——引者注)得先天之道潜行利济,门下嗣法者二百余人”其后又有张守清,先礼鲁大宥为师继由张道贵、叶雲莱、刘道明传以清微法,皇庆元年(1312)“赐号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延祐元年(1314),奉旨还山致祭管领教门公事”。以上实为元代傳法于武当的全真兼清微派道士是黄舜申清微派北传的一个支系。由上可见宋元时期武当山道教始祖姓李是相当繁盛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始祖姓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