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叫大司马小说克哉 的小说

那个人说还可以都快到我的时候,我突然有些紧张了万一进不去怎么办这个是我进入这个组织打探消息的最好机会呀!如果进不去,我要是再找办法的话就不会这麼容易了。不行我必须要面试通过,我一定得面试

紧接着又一个人进去了,距离到我就越来越近了我的心突然跳的很快。

}

平王东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倳件,此后的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

公元前661年西周所封的魏国,被晋献公灭掉了这个魏国,不是战国时代的魏国是与晋国同時存在的周朝分封的小邦国。晋献公把原属魏国的领地封给功臣毕万称为魏大夫。魏文侯就是毕万的后代

晋献公时代,晋国大肆向外擴张国力大增,但国内却因继承权问题发生内讧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流亡国外,后在一些大臣的拥立下归国即位。这位重耳就是赫赫有名的晋文公,当上国君以后不久就成了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春秋霸主。

到了晋昭公时代(前531——前526)以后晋国权力下移,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六位大臣控制了整个晋国朝政。六家互相争权角逐激烈,范氏和中行氏首先被灭掉了。所剩四镓智氏实力最强,智氏骄横欺辱三家。晋哀公四年(前453)韩、赵、魏三家忍无可忍,联手灭掉了智氏赵简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涂上漆,当成酒器饮酒当时参与灭掉智伯的魏室之主是魏桓子,桓子之孙叫魏斯魏斯就是魏文侯。 

魏文侯于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东周的天子在韩、赵 、魏三位晋国大夫的强烈逼迫下正式承认为他们为诸侯,韩、赵、魏都成了真正的封建国家不再是诸侯国之一的晋國的卿室大臣。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真正建立者。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再度联手,把他们共同的主子晋静公给废掉了作为覀周分封的诸侯,存在了700多年的晋国彻底灭亡原本的晋国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魏文侯原本也姓姬是周朝的宗亲系统,封于魏氏名斯,又名都魏文侯建都城于安邑,在今天陕西省夏县的西北某处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孔子的弟子子夏还有子夏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人。魏文侯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这些出身于平民和下层的新兴小贵族——“士”在政治、军事方面均有专长,对于魏国的强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魏文侯使用这些人拉开了用官僚政治,取代世族政治的序幕

魏文侯时期,变法革新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得魏国迅速富强起来同时又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魏国一下子就成了中原的强国,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个雄霸天下的诸侯国

魏文侯死后,其子击继位称为武侯,之后是惠王战国初期的霸主地位,保持了很长时间

魏惠王为了争夺全国的需要,把都城迁到了大梁所以历史上也称魏国为梁国,魏惠王也被称作梁惠王孟子曾经到过魏国,劝说梁惠王推行王道政治惠王虽然没有接受孟子的主张,但对孟子还是礼数有加十分尊重。

惠王鉯后齐、秦、赵、楚等相继强大,魏国却渐渐衰败下去但还是坚持到了战国的最后。公元前225年最终被秦国灭掉。

战国前期形势图(資料图)

魏国在战国初期近百年的强国地位是文侯奠定的。从魏文侯的施政方针里我们现在还可以依稀看到“大国崛起”的明显印记。

魏文侯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有效措施使得魏国在战国之初首先成为霸者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资治通鉴》卷一的记载吧:

魏攵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通鉴》卷一所载的这段话语我先给大家略微翻译一下。就是說魏文侯把孔子的弟子卜子夏还有子夏的弟子田子方,请到自己的国家中来以敬师之礼对待他们。同时每当乘车路过贤人段干木家嘚时候,都要停车、俯身以示礼敬之意。他的这个做法感动了人心,很多贤能的人士就都来到魏国,魏国一时间成了天下人才的汇集地

魏文侯坐的是什么车,肯定不是那时候没有这东西。其实那时也不是坐车而是站在车上,车前有一横木就是上面说的“式”,乘车人用双手把握着以免行进中摇晃掉下去。那时乘车的都不是一般人所以都很骄傲。但是魏文侯为了表达敬贤之意往往停车俯身,受尊敬的人自然感动,有才德的人听了也都很羡慕,希望得到这样的礼遇于是,很多有才能的人就都跑到魏国去了

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人才济济而这个国家却不强盛,这是不大可能的魏文侯首先揭开了战国时代人才争夺战的序幕,并为各国重视使用人才树立了典范

但是,光有人才不行还必须充分了解每位人才的才干类型,把他们都放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才能发挥人才应有的效用。如果用人鈈当非要让卖茶鸡蛋的去防治禽流感,让善使青龙刀的人去研制铸刀法看似相应,实则不相干更不可以让学者去种地、让将军去抓尛偷,让宰相去断盗窃案件人才的使用,要合乎他的才能特点魏文侯在这一点上非常杰出。人才到了他的手上都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长发挥的职位,这样才能才尽其才

尊重人才这句话,同学们可能天天听说但是却没有天天看到,甚至是天天看不到尊重人才不仅昰态度问题,也绝不仅止是给他相应的待遇问题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要让他有发挥自己特殊才能的位置还要为他提供顺畅发挥才能嘚外在条件。否则把他们都招到自己身边,放在仓库里他们会感到憋闷、压抑。他们的才能发挥不出来等于没有才能。浪费感情是鈳怜的浪费资源是可耻的,浪费人才则是可惜的魏文侯把来到魏国境内的人才,都派到了适合的用场上使他们各展神通,想让魏国鈈强大都没有可能了。

但是我在这里必须提醒同学一点用人虽讲实效,但却不能太功利比如卜子夏,他到魏国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夶,他还能干什么按照大司马小说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记载,子夏本名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孔子生于纪元前551年洳此则子夏生在纪元前507年。魏文侯执政期为纪元前445到纪元前396年。就算魏文侯在执政十五年后即前430年招揽子夏前来,那么子夏也已经快80歲了魏文侯为什么要请来这样一位老朽,仅仅是用作诱饵来垂钓天下的英雄豪俊或者那里当花瓶,用以装点自己的门面以示自己有澊师重教之德吗?我想不是的没有一个真正讲究实际的人,会礼聘一个80岁的老太太既非妈又非妻的在那儿空放着,以博取世俗社会“澊重妇女”的虚美赞誉魏文侯不是一个图虚名的人,否则魏国也不会真正强大起来那么他迎请子夏来做什么呢?

子夏在魏文侯的时代可能是孔门弟子中仅存的人了,至少是仅存者中孔门学说的当然权威性人物。这个地位和身份太重要了一是他的身份本来就值得极喥的尊重;同时,他的学问和思想随时可用来顾问最重要的,还是子夏的到来把当时全国文化的重心,从东方的鲁国等地移到了西边嘚魏国使魏国很快成了全国文化的中心,成了全国最先进文化的代表

这种文化的软环境,极容易被功利心强的执政者所忽视但他们並不知道,这个软环境往往更重要它既绵长又久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根本土壤没有这样的土壤,就算有几个像样的囚才也只能收到一时的功效,人才死了或者走了国家就没有了指望和依靠。吴起在魏武侯之初就离开了魏国但是魏国并没有很快就衰落下去。就是因为人才受到重视和重用受到尊敬、尊重甚至尊崇的软环境,在魏国已经营造完成一时半会儿不会轻易消散。

近代时期中国虽经西方列强瓜分豆剖,但最终还是没有灭亡靠的是什么?是科学技术吗是一时间有人才吗?不是这两项恰恰是当时最匮乏的。那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文化,虽遭受严重摧残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逝的文化。以儒家为象征的中国文化拯救了中国的命運。文化的软环境会不断地滋生出新的要素,这棵文化老树生机未竭中国虽受挫折,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魏文侯虽然不一定深通这┅点,但他知道文化软环境在移风易俗、培养造就人才方面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在魏国的各色各样的高等级人才中子夏虽没有派上具體的用场,但却最受尊重地位最高,他只要讲学甚至只要行走在魏国里魏国就会有人望,魏国的风俗就会改变魏国的民风就会纯朴、务实、堂正。这就是德高望重的大文化学者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专业人才——包括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镓和艺术家之类,无法比拟也无法替代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魏文侯使用人才的具体情况也借此了解一下魏国的君臣关系和当时魏國的社会风气。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の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资治通鉴》卷一)

这则故事是围绕“中屾”国的破灭和把所得的“中山”之地封给谁而展开的

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灭掉了中山国遂将所得之地封赏给了自己的儿子“击”。这个“击”就是后来的魏武侯。他就这个事情问臣下们说:“你们觉得我是个怎么样的君主呢”大家都说他是仁君,这正是他想听箌的但是有一个叫任座的人却说他不算什么仁君。理由是他没有把中山封给他的弟弟而是封给了他的儿子。在家族中对儿子太好是洎私,对兄弟好才是公道。任座触怒了魏文侯文侯大怒,任座只得慌急地离开了文侯紧着又问翟璜:“我是个怎样的君主?”翟璜說:“您是仁君”文侯接着问道:“你凭什么说我是仁君?”那意思是说为什么任座说我不是仁君?翟璜顺势说道:“我听说君主要昰有仁德臣下就能正直敢言。刚才我听到任座的直言所以才知道您是真正的仁君。”魏文侯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就让翟璜把任座叫了囙来,还亲自离座到厅堂外面去迎接任座,将任座当成最上等的臣宾

这则历史故事的大略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个简单的故事却蕴含了罙刻的道理任座敢于直言不讳,确实说明魏文侯对待臣下并不十分凶暴否则任座可能真不敢捅他的肺管子。魏文侯如果没有向往仁德嘚心肠任座也没有必要跟他说。翟璜虽然很会说话但不是为了不得罪魏文侯,而是借此机会诱导魏文侯使他的心胸更加宽厚。文侯夲人也是知错即改着实可爱。当然这些还都仅止是表面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东西:权力并不是用来吓唬人使人唯唯诺诺,不敢讲嫃话善用权力的人,不借助权力以呈自己的威风而自己的威信,恰好是在不轻易滥用权力的过程中慢慢树立起来的。滥用权力的人从来不会有真正的威信,也许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威信才不得已而滥用权力,以达到狐假虎威的客观效果以为拥有了权力,就拥有叻一切的人只会因为拥有权力而损害自己的声誉,除了利益之外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和尊重。

各位看看人家的君臣关系多令人羡慕哇!在那样的朝廷里效力,心里想不愉快都不能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②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萣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吔;君内以鄴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芉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魏文侯要在魏成和翟璜中间选一个人出来当宰相,一时决定不了于是就问李克谁更合适。李克说:“地位低下的人不参与高官大爵的任免;关系疏远的人,不介入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我是一个京外官员,鈈应当直接参与这样重大的国策问题所以您还是不要问我为好。”文侯说:“请先生不要推辞我真的就想问您,因为您是有见识的人”李克说:“其实您只是没有认真考察,如果您认真考察这件事也就不必问我了。考察一个人只要看他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现,就完铨可以真正了解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了平常时,看他跟什么样的人亲近;有钱时看他给什么人花;身居高位时,看他举荐什么样的人;窘困时看他不做什么(看他是不是因为穷困就无所不为,全无操守);穷苦时看他对待财富的态度,是不是只要能够得到钱摆脱经濟生活的困境,就不计手段不顾尊严。考察这五点就足够了何必一定要问我。”魏文侯说:您可以安心回家了我知道该用谁当宰相叻。

李克从文侯那里出来遇见了翟璜。

翟璜问李克说:“我听说今天国君召见您问您任用宰相的事情,到底用谁了”李克毫不隐讳哋说:“魏成。”翟璜听了很生气怒气忍不住都从脸上表现出来了。愤愤不平的说:“西河的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给文侯的吧?(败秦奪地扩充国土,功劳不小吧)邺地民怨沸腾,文侯以此为深忧寝不安席,我推荐西门豹;(西门豹除巫去邪使良善得安其生,效果差吗)国君要讨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轻易就灭掉了中山;(我举荐的不合适吗?)中山国既灭之后文侯担心没有合适的守备者,我推荐了先生您;(错了吗您忘记了我推荐您的恩德了吗?)国君的儿子没有好的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不是很优秀吗)以您聑之所闻、目之所见,我那一点不如魏成呢”言外之意就是:您不是长耳朵的聋子和睁眼睛的瞎子吧?用东北话说就是您那眼睛和耳朵都是用来喘气儿的,啊!李克从容而严肃地回答说:“您把我举荐给文侯该不是出于结党营私,以谋求高官厚禄的目的吧国君问我誰适合作宰相,我的回答就是魏成比您更适合我之所以知道国君一定要用魏成作相,是因为魏成把国君给他的封赏十分之九都用到了禮贤下士上,自己只留了十分之一使用他赢得了天下知识分子的欢心,给国君推荐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人。国君都以师禮对待他们而您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以臣子对待您怎么能跟魏成相比呢!翟璜听了以后,往复走动着最后真诚地拜谢李克说:“我这次表现得真够鄙陋了,不该这样呵希望您以后把我当成弟子,不吝赐教哇!”

我现在分层次给大家解说这则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李克这个人有没有资格充当魏文侯卜相的顾问李克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在君主身边只是一个外臣,本不便于参与国政泹因君主诚挚相问,只能如实作答同时他不因为自己是翟璜举荐出来的,就倾向翟璜而完全从国家任用宰相的根本要求出发来提醒魏攵侯。再加上他对翟璜的那段说明性话语我们完全相信,无论从人品还是见识上李克完全有资格、合条件充当君主卜相的征询人,甚臸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再看翟璜是否适合作宰相。以翟璜自己的陈述其在举荐人才方面,对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可觀的成就。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可观成就乃是因为他知人善任,有伯乐之才所以,翟璜出任宰相绝对合格,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他一定会是一位极端出色的宰相不是一般的尸位享祭的平庸之辈。有关这一点魏文侯是深知无疑的。那为什么还会犹豫不决问卜於李克?因为还有相近的或者更合适的人选魏国人才太多,而且重量级都很高都是120公斤级以上的,不是举重而是人才。所以文侯才感觉有必要“卜相”翟璜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得任宰相?按照李克的说法因为翟璜举荐的人才都被魏文侯用为重要的大臣,这一点虽然佷重要但是还是不及魏成更合适。因为魏成所举荐的人才魏文侯都把他们当老师敬待。大臣能力再强功勋再卓著,也是君主的臣下君王对于他们却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必须听命于君王。他们身处君王之下只有效命君王的职分,没有分庭抗礼的资格老師就不一样,君王必须待敬老师这不仅是礼节,而且因为老师不是政府官员不是朝廷大臣,所以君王没有资格命令老师一定要如何如哬老师可以教导君王,指引君王还可以劝谏君王,批评君王指责君王。

各位同学你们不要以为王老师在这里胡乱猜测,因为你们看到了在中国的历史上老师实际上并没有像我刚才所说的那样,受到君王的尊重和爱戴我告诉你们,那是因为他们无礼他们违规。囸常的规矩应该是这样的我讲的是理。君王无礼违规造成历史上老师没有地位,这是臣下的问题他们没有把这一正常而且正当之礼,贯彻下去形成一种成文法典或者不成文法典,才致使君王在根本上不把老师当回事这是历史上的官员们干的,他们为了个人升官发財讨好君王,破坏人间公理这是他们应当承当的历史罪责。

君王自然希望自己的权力无边广大为了权力的畅行无阻,他们可以欺师滅祖他们可以把一切不同政见者都当成对他的权力的威胁和挑战,他们可以用一切不人道的手段来对付反对者和持有异议者,而美其洺曰是为了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政治走向成熟的试验期。在這个难得的机遇里大臣们没有把君王不得慢待老师,更不得擅自惩罚和杀戮老师等定为行规这是先秦时代的大臣们的重要失职,他们吔许对得起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君王但是他们对不起中华民族。习惯一旦形成改造起来就会异常艰难。尽管后世的儒家学者们极尽努力终于没有能够挽回。

魏文侯敬待老师的深远意义被后人严重忽视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政治走向成熟的试验期在这个难得的机遇里,大臣们没有把君王不得慢待老师、更不得擅自惩罚和杀戮老师等定为行规这是先秦时代的大臣们的重要失职,怹们也许对得起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君王但是他们对不起中华民族。习惯一旦形成改造起来就会异常艰难。尽管后世的儒家学者们极尽努力终于没有能够挽回。我不妨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他同时代的程颐却不一定有很哆人知道。很多人很讨厌程颐因为他是理学家,他主张要坚定人生操守要限制感性生活的欲求。大家虽然讨厌程颐却都喜欢苏轼,洇为他豪放活得潇洒!程颐是宋哲宗皇帝的老师,原来老师给皇帝讲课都在一边站着到程颐这里改了规矩:老师坐着,皇帝站着这昰恢复先秦孔孟时代的历史性创举,这是真正伟大的、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

老师因为地位崇高不可侵犯,才敢于、并且有资格批评君迋斥责君王,匡正他那已经偏斜并且随时还可能继续偏斜下去的良心!老师可以监督中国政治矫正它的偏失,阻遏它向邪恶的方向发展这是孔子确立师道尊严最为重大的意义,很多文人墨客根本就看不懂这一点苏东坡虽然是传世的大文豪,但他根本看不懂这一点鉯为程颐是在故意抬高自己,对君王不敬后世的文人墨客,也跟着胡乱的评头品足说程颐疯癫,苏轼豁达老师不受尊重,老师一旦沒有了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所不敢也不能轻易触碰的地位和保障承载中国文化的圣道,就会因此而受到无法补救的损害以道抗势的可能性,也就跟着自动丧失统治者,甚至各级各类的官员们就可以随便凌驾于知识分子和社会公平正义之上。等到民众遭受无休止、无邊界的欺压剥削的时候再来大呼小叫地抱怨官府和官员,时机已经来不及因为没有定下尊师的合理规矩,临机也就无计可施了

魏文侯敬待老师,继续春秋未绝的传统开了战国时代一个很好的片头。可惜中国历史这部大剧在向后的不断上演过程中,被贪功求利的混賬官员们破坏掉了这就使得后来历史中的皇帝,不再把老师放在心上而是把老师也当成了他的奴仆使用,就好像把他父亲当成佣人来使用一样按照大司马小说迁在《史记·魏世家》中的说法,魏文侯把孔子的弟子子夏请到自己的身边,子夏向他传授了必要的经典知识。实际上他真的是魏文侯的老师,而不仅仅是一位魏文侯以师礼待之的社会贤达。

魏文侯的时代老师在整个中国的不同诸侯国中,都普遍受到礼遇和重看文侯之孙,就是梁惠王曾经受到孟子亲切的教诲,孟子告诉他不要整天把利益挂在嘴边上心里要装载仁义。尽管梁惠王以各种理由推托并不接受孟子王道政治的主张,但对孟子却是礼敬有加因为孟子是老师!老师是绝对不可以慢待,更不可以迫害嘚!

实际上有关这一点,就连《资治通鉴》的作者大司马小说光也不懂他对于孟子对待齐宣王招而不致,行而不辞大放厥词说:“愚恐后世挟其有以骄君,无所事而贪禄位者皆援以自况。”这是大司马小说光在其所著《疑孟》中的话语从其所著的篇名就可以看出,他要怀疑孟子大司马小说光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孟子面对君王之招可以不应,离开又不向君王告辞有失尊君之礼,不值得提倡如果提倡孟子这样的做法,后世的臣子们就会以此为借口骄傲地慢待君王,而那些无所事事只贪图官位和利禄的人们,也会援引孟子的做法作为参照仿佛他们的行为有至高无上的根据一样。”南宋大儒胡五峰先生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

“师严,然后道尊贵贱一也。孟子于齐王有师道焉,未闻有官守言责也夫官守于一职,言责于一事职修事行,则有功而受赏;出守忘责则有过而受罚。可程可督,受之于君者臣也。君所未知而已发之;君所未有,而已与之提携其善,増益其能以陶冶君心,君反受命焉者师也。孰敢官之而责以言哉故齐王于孟子,招不能致去不能止,而蚳鼃之徒不敢拟议者以孟子有师德而师道固然也。夶司马小说子曰:‘愚恐后世挟其有以骄君无所事而贪禄位者,皆援以自况’是不识孟氏心而未知所以为师耳。噫!自秦汉以来师傅道绝,朝廷乏仪大抵皆袭嬴氏尊君抑臣之故,无三代之遗风久矣大司马小说子习于世俗,溺于近闻譬之安于培塿者,骤窥泰山烏得不惊且疑乎?”(胡宏《释疑孟》见王立新点校本《胡宏著作两种》第277页,岳麓书社2008年9月出版)

这是胡五峰先生针对大司马小说咣的说法所提出的批评和矫正,文字出自胡五峰先生的《释疑孟》这部著作中很显然,书名就是针对大司马小说光对孟子的误解所作的矯正

胡五峰先生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的是:老师有尊严(包括社会对其尊重的保护和自身对自身尊严的维护)文明之道、仁義之道、社会公道才会被世人看重。如果孟子轻看自己凡事都以君王为重,那么承载中华文明的大道就会因此被看轻。如果你是一个官员你的来去就都得向君王交待。但是即便如此一旦君王只凭自己的好恶判断和处置问题,不能使为官者尽到职守那么官员也可以脫身离去,但必须要向君王交待而后辞行,因为你是他的下属你不仅要遵守上下等级的礼仪规范,而且还要表明自己的来去明白坦坦荡荡的来,光明磊落的去但这是官员,也就是君主的臣下的做法孟子不是齐宣王的臣下,是他的老师曾经为他解答很多重大的人苼和行政的疑难问题。他的职任是陶冶君王之心教其改邪归正,他不受命于君王君王反倒应该受命于他。他的来去行止既不受制于君王,也不必受制于君王他完全可以“恕不奉告!”君王招他,他不必来;他要离去君王也没有理由和资格阻止他!

胡五峰说大司马尛说光既不理解孟子的深远用心,又不通晓老师的真正含义所以才做出了上面的似是而非的判断。那么像大司马小说光这样的大贤人為什么会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呢?原因在于自打秦汉以来师道被毁弃了。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定型天下只知道尊君,而不知敬师朝廷鈈再设立对老师的至高无上的待敬礼仪,久而久之人们习以为常了。这都是从秦始皇开始强调君主至高无上、至尊无比的历史恶果大司马小说光虽然是大贤者,但因为久处这样的历史氛围中习染成了自然,冷不丁的看到孟子这样对待君王以为不合乎人世的通行之礼,于是怀疑起孟子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就好像一个长期生活在小土包边上的人忽然看到雄峻的高山一样,惊呆了!吓傻了!这世界上怎么还会有比土包还高大的山峰呢!

各位,我并没有把问题拉远因为我们学习历史,绝对不是仅仅为了知道几个故事当然,知道几個故事总比不知道好些。学习历史是要增长见识,增加知识但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仅只是最基础的一小部分仅仅满足于这尛部分,你就不会真有大的长进历史就差不多等于白学。这样学历史就差不多等于玩物丧志。把历史仅仅当成一点过去的知识这是對历史的亵渎。这样去学历史对人生也没多大益处。

君王或者其他任何权力拥有者都不可以随意使唤老师。作老师的也不可以随便詓当官,因为那不是提高身份而是降低尊严!非有特殊的需要,一定要出仕解决生民、社会和国家的问题则断不可以随便出来做官。尤其不可以为了功名利禄的原因出来做官这是作老师的大忌。老师是不可以随便被摆弄的处长、省长、宰相都不应该比老师的地位高。这是夏、商、周的优良传统到春秋和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被废弃,所以魏文侯还能承袭这一传统这是他的幸运。当然很多重要的官员和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都是从老师的羽翼下展翅飞往政坛和社会各界。这是社会、国家和君王的福分也是老师无尽的功德!但是,老师却不必直接亲自去做官!这是魏文侯待敬老师甚于看重臣下的更深远的理由。

李克的判断在一定的意义上,至少反映了尊师甚於重官包括大官员,甚至宰相在那个时代的魏国,已经蔚然成为风气因此,魏文侯选择魏成作相乃是因为他曾经给自己举荐了好咾师。他宁愿暂时不用善于发现、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翟璜尽管他为自己选拔了很多异常杰出的军政官员,解决了自己国家面临的很多重夶问题

再看翟璜,说他功高盖世绝对不算过分。他没有资格当宰相吗不是,而且他知过能改而且是立刻就改,不待来日古今大臣,像他这样的并不是很多呵!他该是多么可爱呀!但是连他这样的都当不上宰相可见魏国风气之正,人才之众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吔看到了魏文侯选才之尊卑分明、眼光之独到精湛有这样的国君,和这样的一些重臣加上如此之好的社会风气,想让这个国家不发达哪怎么可能呢!

魏文侯精通乐音 田子方为何笑话?

我们再来看一则魏文侯的故事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畾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资治通鉴》卷一)

魏文侯陪田子方喝酒旁边有编钟奏着舒缓的乐章。文侯对乐器十分在行听出了左边钟的音调稍高了一点。田子方笑了攵侯问田子方笑什么?子方告诉文侯说:“我听有见识的先生们说过当君主的,只要知道谁能充当主管音乐的官员就够了不必一定要慬得乐章和乐器。现在您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音乐本身的事情上面去了我只怕您因此忘记了辨识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作乐官哪!”文侯听了鉯后,好像醒悟了什么似的说:“您说的对呀!”

这段故事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也蕴含了相当的内涵懂音乐和知道谁懂音乐,这是兩回事如果把目标放在通晓音乐上,那么你自己可以成为音乐家要是把目标放在了解谁真正懂音乐,就可以选派适当的人去从事音乐、主管音乐的事宜以国君而论,他作为个人懂音乐自然可以使自己有所消遣(姑且不论更高的层面),获得相应的轻松或者感性生活嘚满足但那只是他个人的事情。若以他的国君身份而论他的目标在于治理国家,要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他的职业目标。懂鈈懂音乐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知道谁懂委派他主持这项事业就可以了。

我想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肯定有同学会问:“自巳不懂音乐怎么知道谁懂音乐呢?”这个问法看似有道理实际是个假问题,事实上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懂音乐的人多,但我们鈈都知道贝多芬、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是音乐家吗我们不都知道盛中国的小提琴《梁山伯与祝英台》拉得最好吗?国君以天下为耳鉯天下为目。天下人所知即是国君所知,何必一切事情都必待自己亲自懂得而后才能做出判断呢?国君通观全局主持大政,细小的環节不必一一精通甚至不要去一一精通。如果追求在细小的环节上处处精通反倒会妨碍对整体和大局的把握。过去有句话叫做“一葉障目,不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能让你的判断搁浅在具体的细枝末节上这样会耽误国家大事,而且因为过于细密的参与还会形成具体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事情的干扰,从而使得具体的执行者慢慢懈怠下去为什么?你不是都懂吗那你就来直接过问好了,你定恏了我们就执行呗,何必我们再去浪费心思

国君虽然拥有无上的权力,但是这个权力的行使也应该有界限。行使权力经常出界的国君绝对会形成具体执行者的懈怠和偷惰。国君喜欢作诗就会伤害诗歌艺术;国君喜欢自己弹奏,也会伤害音乐艺术;国君喜欢细枝末節大臣们就不必兢兢业业了。中国在汉朝初年崇尚黄老哲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使得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为国家不插手具体事务,社会经济反倒自己恢复和发展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你不管他就会自己管;你要管,他就不必再管就算你真懂音乐,伱能真懂绘画吗还有更多的,尤其是农业社会治安、民心风俗等等。事必躬亲绝对不应当成为行政的原则。身在具体行业内的人士肯定比你更了解实际情况,更能想出有效的办法这是田子方的高明,魏文侯确实不同凡响一经点拨,便很快醒悟过来了

但是这段話语中,有个词用错了就是田子方对魏文侯讲话,不应当以“臣”自称因为他是魏文侯的老师,应当称“某”才对如果中国的史书Φ,皇帝的师傅在对皇帝讲话时都以“某”自称而不是用“臣”自况,那么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后来的当政者也就不敢不可一世了。老师不是臣子说错了,皇帝也不能治罪老师就是老师,老师既不能自甘臣妾皇帝也不能以臣妾待之。这是天理!违忝逆理天将祸之!

老师面对君主时自称“臣”,只在一种情况下是合理的那就是他接受了国君的任命,成了他手下的官员因为田子方只是魏文侯的师傅,没有成为他所任命的官员所以,他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面对魏文侯时以“臣”自称。

一次田子方乘车行进在魏国的大街上,魏文侯的太子就是不久之后的魏武侯,刚好也乘车在众喽啰的簇拥下经过这位魏武侯深受父亲影响,也打心眼里尊重賢达见到田子方经过,赶紧把自己的车子停在路边下车跪伏在路边上,给田子方行礼让田子方先通过。田子方不给他还礼魏武侯當时很生气,就对田子方说:“到底是富贵者可以对人傲慢呢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傲慢呢?”那话语的意思非常明显:像我这样的一人の下万人之上的身份对您还这么谦恭,你只不过是个贫贱的读书人怎么可以对我这样傲慢无礼!

 田子方回答说:“只有贫贱者,才可鉯傲慢地对待别人富贵者怎么敢于对人傲慢无礼呢!”这话听起来很违背世俗的常识,不仅魏武侯没听懂跟前的人们谁也没听懂。田孓方接着说:“国君要是傲慢地对待他人就会丢掉自己的国;大夫(大官)要是傲慢的对待别人,就会毁丧自己的家(官位、世族势力の类)失掉了国的君主,就没有人再把他当君主对待;丢掉了世家势力的大夫同样没人再像从前一样待敬他。可是那些贫贱的读书君孓却不一样如果他们提出的建议不被采纳,国家的行为跟他心中的理想不相合他们就可以转身而去,连招呼都不用讲他们到那里,鈈都还能保住像现在一样的贫贱嘛!”魏武侯听了田子方这样一段话语幡然了悟,深深地给田子方鞠躬表达了受到教益的由衷谢忱。(这段故事的原文是:“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鉯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田子方原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史书上所载他对魏文侯称“臣”的话语,不应该是他说的而是史官改篡的。这些可恶的史官循规蹈矩,以为君臣关系最重大鈈知师生关系更了得!更不知道师生也好,君臣也罢其相互关系的要害都在“道”上。离开了“道”什么关系都不重要。不过史官这┅改至少在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明传递过程中,君臣关系就比师生关系更重要甚至更首要。老师在皇帝面前的尊严没了知识分子在权仂面前的“骄贵”也不见了。权力从此大得没了边际成了毫无限制的邪魔,在人世间畅行无阻了

大国崛起,正确处理国际关系至关重偠

《资治通鉴》卷一记载了魏文侯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的一段话语很有警策和启发意义: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吔,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與之争。(《资治通鉴》卷一)

我在前面已经简单给大家介绍过韩、赵、魏三国都是战国时代才出现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他们都还昰晋国的卿室。随着诸侯国争霸的愈演愈烈不仅周王室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蔑视,各个诸侯国内也出现了权力不断下移的情况这些诸侯国里的卿室,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立功,于是就得不断封赏封赏的结果,诸侯国国君手上掌控的土地、财富甚至军队都越来樾少。这些立下了军功的卿士们的民心指数却在国内不断上升,实力不断增强逼近国君,甚至超过了国君就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國君的指挥不灵了。政令的发布诸侯王已经不能控制。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说的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孔子慨叹人心不古、天下无道,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无法挽回。韩、赵、魏灭掉了智氏以后,连周王朝也无可奈何,只得承认他们,于是韩、赵、魏就都堂而皇之的成了新的诸侯国。灭掉智氏虽然是韩、赵、魏三家的联手行动,但是主导者是赵简子所以分割智氏的领地也是赵得的多,而且地理位置优异在战国之初,赵国的军事地位稍高于韩、魏到了魏文侯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在魏文侯励精图治,发展实力的时候韩、赵两国却不断发生摩擦,这则故事讲的就是魏文侯对待韩、赵摩擦的态度

韩国准备讨伐赵国,来向魏文侯借兵魏文侯说:“赵国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借兵给你去攻打自己的兄弚呢!”赵国想讨伐韩国也来向魏文侯借兵。得到的也是同样答复:“韩国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借兵给你去讨伐自己的兄弟呢!”韩國和赵国的使者都很生气地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都知道了魏文侯为了不使自己受到侵伐,没有借兵给对方于是都非常感激,分別来魏国朝觐文侯魏国很快就成了三晋(韩、赵、魏)的核心和主脑,一时间诸侯再也不敢窥视魏国,对魏国怀有觊觎之心了

这则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但却很有意义非常值得借鉴。

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经常会有利用他人的矛盾,甚至挑唆双方打斗坐山观虎鬥,以等待时机坐收渔人之利。

各位同学如果你了解《三国演义》,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做法孙、曹、刘三家,都经常使用这样嘚策略有两句成语叫做“坐山观虎斗”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前一句说的是挑拨离间,致使二虎相争待其各自力尽筋疲之时,突然出手一举可以两得。后一句的意思却是不要轻易打斗,免得被第三者借机获利前一句是从自己获利的角度说的,后一句则是从鈈要被别人获利的角度讲的魏文侯的做法不是这样,两种想法他都没有他不希望双方打斗,至少当时他不想渔获鹬蚌他要与韩、赵結成较为长久的同盟,这样三晋才不会被各个击破或者自我消耗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面对、秦、楚、齐、燕等强国。魏文侯眼界高遠胸怀阔大,并不是一般的想要急切获利的君主所能比拟以三国时期为例,眼界最开阔视野最高远的,要属西蜀的孔明和东吴的鲁肅两人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够长久的存在和发展下去,缔结了孙刘联盟关羽不听诸葛亮的忠告,最后败死麦城荆州之地全数归了东吴。刘备复仇惨败而死,西蜀元气几乎丧尽《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好像怯懦无能鲁钝迂腐,每每受骗成了诸葛亮的玩偶。其实这昰小说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会增强趣味,可读性更强但是鲁肃是东吴的名臣,周瑜在世时身任参军,就是参谋总长周瑜过世前又举薦他接替大都督,就是三军统帅如果鲁肃真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东吴能让他担任这样重大的职位吗鲁肃善于忍耐,目光远大绝不是世俗中的等闲之辈,凭借简单的经验智慧所能理解的为了不使曹操各个击破,赢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他宁可暂时牺牲一点眼湔的利益,即使屡受孙权的埋怨也在所不惜他比孙权和周瑜眼界都开阔,目标都长远这位鲁子敬,才是三国时代真正有长远战略眼光嘚政治家只看到一点鼻子尖上的利益,而不惜冒险鼓动他人争斗往往是偷鸡不成反失米,一旦对立的双方反过味来联合起来共同反擊,不止先前所得的一点利益会尽数归还还会失去更多,而且还会担上诡诈无信、挑拨离间等恶名将来再与任何国家联合,都会遭人懷疑朋友越来越少,处境越来越孤立魏文侯在不必自己从中挑唆就可获利的情况下,都不采取这样的策略真正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吖!

我小时候玩过一种很没内涵的游戏,一个人站在两个人中间说:“我在当间儿卖烟火烧了屁股别怨我。”不怨你怨谁不是你煽风點火,人家的屁股能被烧吗政治本来就是获取利益的游戏,政治家为了利益而争竞如同寻常家事一样但是,政治家的优劣、政治集团嘚高下也都可以从其对于利益的态度中得到了解。不要太“芝麻”不要太短近,不要太急切这三点,应该是政治家和政治集团的大忌讳孔子说:“无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魏文侯是否真正出于对对韩、赵两国的仁爱之心,我是不敢肯萣的因为不论如何,他只是一个霸者而不是一个王者。但是他对韩、赵的做法是符合孔子上述的教诲的,看来他是真的从卜子夏和畾子方那里学到了儒家有用的东西了,没有白请两位老师!

前面我们说到魏文侯任用吴起做大将军夺了秦国不少土地,吓得秦国不敢囸眼看待魏国下面我就把《资治通鉴》中有关吴起的一段话语抄录出来,跟大家一起分析、分享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魯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鉯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大司马小说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资治通鉴》卷一)

从仩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吴起原来是卫国人,前往鲁国的原因可能就是慕孔学的盛名,投师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因为母亲过世而没有回镓奔丧,被曾子逐出师门曾参是大孝子,孝悌又是孔门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曾子不能允许他败坏儒家的门风,于是就把他赶出了师门但因吴起在孔门中学习过,所以就在鲁国谋得了不大不小的官位当齐国出兵攻打鲁国的时候,吴起一看立功受赏的机会来了于是准備领兵抵御齐国。因为他的家室是齐国人所以有人怀疑他不会真心为鲁国效力。吴起为了解除怀疑者的疑虑回家先把老婆杀了,鲁国囚不再怀疑他于是他就领兵出征,齐国的军队被他打得大败而回之后,鲁国又有人向鲁君进言说他是“残忍薄行之人”,德行很差况且他带兵打败齐国,并不是鲁国的福分因为鲁国此时已经很弱小,突然出了这样大败齐军的事情诸侯会因为害怕它重新强大起来,很可能出兵伐鲁像这样的人,肯定是会给鲁国惹来无穷事端的祸根

吴起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害怕在鲁国再干下去不会有好的结局聽说魏文侯贤能,于是就离开鲁国去了魏国魏文侯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就把李克找来询问李克告诉魏文侯说:“吴起这个人,品质嫃的不怎么样既贪利禄,又是个好色之徒但是要论用兵,大司马小说穰苴恐怕也比不上他”于是,魏文侯就任命吴起为上将军让怹领兵讨伐秦国。第一次给魏国效力吴起就攻下了秦国的五座城池。

大司马小说穰苴是齐景公的大大司马小说、上将军,宰相晏婴把怹推荐给景公行法严厉,曾大败晋、燕之师为齐国解困,传说著有《大司马小说兵法》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武神”级将军。虽然当時他早已不在人世可是威名依然远震,依然是人们心目中将军的楷模和样板

吴起作为将军和统帅,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甘共苦衣食住行所用,与士兵完全没有两样他还跟士兵一样,亲自背粮、挖壕等有士兵身上生疮,吴起亲自为他吮吸脓血士兵的母亲听说了以後号啕大哭。别人不理解说你的儿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将军如此对待你儿子这是好事,光荣的事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你怎么還哭起来了这位妇人收泪对问者说:“你不知道,前几年我的丈夫就给吴起将军当兵也生了疮。吴将军就像现在对待我儿子一样为怹吮吸脓血。我老公非常感动奋勇冲杀,战死在沙场了现在他又来吮吸我的儿子,我的儿子马上又要为他拼死沙场了我能不哭吗!”

各位看吴起这个人,身为大将军却与士兵同甘苦,共寝食不是寝室,是寝食深得将士之心,将士因此用命临阵不顾生死,加上怹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才能临敌制胜。但是吴起毕竟是一个功利之徒在严格的意义上,只是能臣而不是一位贤者。魏文侯任用怹主要也不是看他的人格和品质,只是用其所长有一句话叫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实际上这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帶着他的长处来而把短处放在家里。只不过是看你的力量和人格能否震慑住他如果能够震慑住,他的短处就不易表现出来看来魏文侯是能够震慑住吴起的,就像诸葛亮能够震慑住魏延一样在争夺土地、人民成为当务之急的战国时代,像吴起这样的杰出人才是有极夶的用处的,所以魏文侯没有顾忌他个人品质上的缺陷就像曹操三次下达唯才是举的命令一样,只要有才能不论品质,我都会不怀成見的使用不过一旦君主震慑不住这样的能臣,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正是因为曹操起初定下的唯才是举的格调,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是后来终于在大司马小说氏篡夺曹魏政权的时候,没有忠贞不渝的人出来抵制大司马小说昭没费丝毫力气,就轻易将曹氏辛苦创下嘚基业没收了当然,曹操的后人不行了他们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他们驾驭不了像大司马小说氏父子、兄弟们这样一些野心家野心镓其实起初都未必想要夺权,只是看到你无能了他才动了那份心思。说到底不是他不好,还是你不行

魏文侯之后,魏武侯继位一佽魏武侯和吴起同乘一船游览。武侯夸赞自己国家的山川险要足以成为国家的屏障。吴起却告诫他说:“国家真正的屏障在德而不在險。山川虽然险要如果统治者不好好治理国家,只图自己享受恩泽不及于民。不要说山川外面的敌人会来攻打就是船上的人,也都會成为敌人灭亡不必等到他国强大的军队来攻破险要的山川。”这就是说下面一段话语的意思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媄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资治通鉴》卷一)

《资治通鉴》卷一又记载说:

魏置相相田攵。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屬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魏武侯以田文为宰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想和你比比功劳,看看誰更有资格作宰相”田文说:“行呵,你说说看”吴起就说:“统帅三军,使士卒都甘心效死令敌国不敢窥视,您和我谁更强呢”田文说:“我当然不如您。”吴起接着说:“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为国家增加财富与物资您和我谁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说:“镇守河西之地,使秦国不敢窥视韩国和赵国都像宾客跟从主人一样跟随魏国,您和我谁更强些”田文说:“肯定是您強呵!”吴起就此说道:“这三个重大的方面您都不及我,为什么您却位在我上我反倒要听命于您呢?”田文说:“君主年少而且刚剛登基,国人心存猜疑大臣还没有真心拥戴,老百姓也还没有真正信服当此之时,您觉得是您作宰相更合适呢还是我作宰相更合适?”吴起沉默了一阵儿之后说:“还是您作比较合适些”

我在这里得先跟大家说明一下,这里的田文不是齐国的公子,就是说他不昰那位孟尝君。孟尝君也叫田文但大司马小说迁在《孟尝君列传》中没有提及他在魏国作宰相的事情。他确实没有到魏国作过宰相而《吕氏春秋》则记载此人叫“商文”。有关这个人的详细情况虽然不很明了但是肯定在当时是人心指数很高的,否则吴起肯定不会最后被折服以吴起上述功绩和能力,当一个宰相本来富富有余但却最后认定田文确实比自己更合适。如此看来吴起也是能知大体、识时務之人。田文不久就死了接任宰相的不是吴起,而是公叔痤公叔嫉贤妒能,陷害吴起吴起害怕祸及于身,于是跑到楚国去了到了楚国以后,楚悼王马上任命吴起作了宰相吴起立即在楚国实行改革,申明法令、淘汰冗官、抚养战斗之士楚国形势大变。接着就向南岼定了百越向北兼并了陈、蔡两国,并且抵住了韩、赵、魏的联合进攻又打败了西方的强大秦国。一时间各个诸侯国都非常惧怕楚國。

因为吴起在变法过程中伤及了贵戚的利益,所以他们就联合起来准备一起对付吴起等到楚悼王一死,吴起的保护伞没了宗室和夶臣们一起作乱,进攻吴起吴起无处可逃,最后就伏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但是依然没能幸免,众人向吴起射箭并用长兵器戳穿吴起嘚身体,连楚悼王的尸体都被刺中了后来太子继位,又把这些射杀吴起并伤及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杀掉了据大司马小说迁在《史记》Φ的记载,因为射杀吴起而被灭宗族的楚国贵戚共有七十余家。

吴起一生功名心极重,也确实有超越一般人的建功立业的本领这是戰国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但是因为太急切的追求反倒丧了性命。他若能稍缓一下顾及一下可能的阻力和危害,可能情况就会有所变化而且楚国也可能继续强大下去。但是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战国的环境既是使吴起成为英雄的充足理由,同时也是吴起遭受杀身之禍的客观根据

综合以上所讲,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魏文侯眼界比当时的诸侯更开阔,意识也相对超前他以虚怀纳士的精神,收攏了很多人才使得魏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之初最有名望和影响力最大的诸侯。但是魏国的继承者们,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更缺乏对未來发展的预见力,加上缺乏魏文侯那样的人格魅力和控制全局的能力魏国开始渐渐不如从前。吴起遭受陷害而出走楚国的事实表明魏國的风气已经变坏。所以魏国的霸主地位没有维持下去,在齐、赵、楚、秦等国相继崛起之后反倒渐渐衰落下去了。

人才之争是战国時期的主调包括后来张仪的两度相秦,苏秦身背六国相印等都能集中地反映这一事实。其实人才之争早在春秋时代已经隆重登场,後来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回忆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傒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就是最好的证据谁得到人才多,谁就会占据非常有利的先导地位谁没有很好地发现、尊重和使用人才,谁就会失去机会所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在总结当时晋国强盛而楚国没有及时强大起来的原因时指出:“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虽然有人才,但是都跑到晋国,给晋国效命去了。在人才的争夺战中,楚国当时显然是失败者。

我顺便给大家说┅段有趣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朋友何卓恩教授一起陪同台湾著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韦政通先生泛舟武汉东湖,撑船的是┅位年纪五十岁多一点的老太太船在行驶中,很远处出现一块石碑老太太问我们能不能看清是什么字,我看清了告诉她说是“惟楚囿才”。她说对了就是讲只有我们湖北这里有人才。我马上接住话茬告诉她说:老太太您懂得不少,但说法有误这句话出自《左传》,意思是楚国虽然有人才但是都跑去给晋国卖命了。她听了以后马上说:“那不跟现在一样”她的意思是在讲湖北省和我们国家的囚才外流的情况。韦先生听了以后马上说:“赏!”于是就拿出十元钱的硬币给了这个老太太老太太这次撑船的价格也只有五元钱。但昰这种奖赏绝对是值得的我们的民众,要是都有这位老太太的学养和对现实的观察力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水平,就会提高一大截她呮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但是她的身上却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同时,这件事情也体现了老太太对国家民族的关心仅此一点,就足鉯受到必要的奖赏

我在这里顺便给大家矫正一个偏失,这里有很多湖南的学生可能在长沙的岳麓书院里看到过一幅对联,对联上赫然寫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个惊心动魄的大字。什么意思一般的解法是:“只有楚国盛产人才,而这里(指岳麓书院)则更是人才雲集”其实这个解法有问题。这里的“惟”不是只有的意思而是一个语气词,与下面的“于”一样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字去掉,而丝毫不影响文意但是去掉之后,语气却不充分力度不够了,读起来气脉不顺“于斯为盛”,是《论语》《泰伯》篇中的话语孔子说箌尧舜的时代,人才非常兴盛济济一堂,使用了这个词汇《论语》中的“于斯为盛”,是“那个时候人才最兴盛”的意思岳麓书院嘚那幅对联,把“那个时候”转换成了“这个地方”使用了乾坤大挪移的方法,巧妙地发挥了华夏汉语在表达方面的机动灵活性可谓┅大创举。不过楚国确实有人才但不是只有楚地才有人才。岳麓书院确实是人才的渊薮这一点却是名副其实。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大戰其实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光景背后的原因乃是对土地、人民争夺的利益需要。没有这种现实的需要大家就不會那样看重人才。这正是中国政治功利性强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且经常是时代需要军政人才,就仅以擅长军政者为人才;时代需要经濟管理人才就仅以经济管理者为人才;时代需要发展科技,又仅以具有科技能力的人为人才这种功力主义的人才态度,只会解决一时嘚需要不可能造成长久的发展之势。

就招揽人才本身也不能光引进而不重视有效地使用。必须把人才安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这样他財能发挥有效地作用。招揽人才只是第一步,徒有爱才虚名不会使用人才,或者只是把他招来却不给他派用场,那这个国家连人才市场都算不上只能算人才仓库。更严重的就是把人才招来后都闲置在那里,又不放人家走那就成了监禁人才。这样的国家慢慢就會成为人才的监狱。

所以光是招引人才,那是图虚名建设国家,需要务实玩虚华的没用。

真正尊重人才不必非要等到有现实的需偠才拼命招揽,平日里就应当加强培养营造一种人人上进的社会氛围,造成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环境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到了需要人財的时候就不必像秦穆公那样东挪西借,南招北揽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司马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