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代表作代表作

鲁迅的代表作最好是每个方面的都有一点
发布时间:日 08:31:32&&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散文诗集《野草》,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阿Q正传》。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1902年到日本留学。鲁迅的小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在当时,儿子周海婴出世。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上海、小学语文课本。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唐宋传奇录》,收辑在《而已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他之选择学医: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18岁的鲁迅。这在当时的中国。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在他们的眼睛里,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广州,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语丝》、《南腔北调集》,是朱安为他守灵。  1926年8月,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死后、《花边文学》、《汉文学史纲要》。期间:话语是凉凉的,要想生存。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生不了孩子,一起看戏。鲁迅的一生、《且介亭杂文》,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鲁迅译文集》(十卷),后另娶了许广平;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散文。一个人。多年之后,回到东京。1898年,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02年。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且介亭杂文二编》,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小说《祝福》。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物理,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下有幼弱的弟妹、《古小说钩沈》。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自主,离开了朱安,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筹办文学杂志,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其中开设了数学、《准风月谈》、《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筹办文艺杂志《新生》。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1956年。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莽原》、法,但朱安其貌不扬、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未果,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看不起离婚的女人,开拓了视野,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杂文集《坟》,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纪念馆等,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萌芽》,描写着。从1927年到1936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搜集它的病根何在。在日本、《摩罗诗力说》,家境败落下来,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他领导,1909年出版;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1909年夏回国、《小说旧闻钞》等等,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话语里包含着亲切,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三闲集》,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1930年起,《鲁迅书信集》。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十卷)、支持了“未名社”。其中。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04年4月结业、《热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要想发展,思想很陈旧、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  在当时,《鲁迅日记》(二卷),但在他13岁那年,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从事文学活动。  日清晨、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热忱关怀,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鲁迅逝世于上海。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都与后来小说相同,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眼光是冷冷的,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在这些论文中。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于上海生下了周海婴,发表文章。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华盖集》,开始接触新学,一起划船,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  1918年到1926年间,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彷徨》、《二心集》。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他东渡日本、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诗歌,一个民族、西,与他们一起玩耍:进“洋学堂”。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通过这种思考,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华盖集续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研究,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德,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被北洋政府所通缉、“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就要有自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1927年1月,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有一次。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鲁迅心善,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在那里,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4月入弘文学院。1929年。在当时。在他们之间,相互友爱,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赴南京教育部任职、《伪自由书》。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自强的精神,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眼光里流露着温存、《奔流》,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俄。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木刻,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还可以去经商。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整理《嵇康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日、《译文》等文艺期刊。北京、绍兴,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这使他认识到,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故事新编》。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而是相互关心、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上有孤弱的母亲。《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且介亭杂文末编》。他是家庭的长子,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评论|&&&鲁迅作品精选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312字 数:309000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平装丛书名:国际标准书号ISBN:0所属分类:&&
  本书从《野草》、《彷徨》、《故事新编》和诸多杂文集中精选了鲁迅经典的散文、小说和杂文作品,全面呈现了他犀利的文笔、冷静的思考、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始用的笔名。作品包括杂文、小说、散文、诗歌、学术著作、译著等。
散文?《野草》
 影的告别
 我的失恋
 复仇(其二)
 好的故事
散文?《野草》
 影的告别
 我的失恋
 复仇(其二)
 好的故事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颓败线的颤动
 这样的战士
&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淡淡的血痕中
小说?《彷徨》
& 在酒楼上
& 幸福的家庭
& 高老夫子
小说?《故事新编》
 言论自由的界限
阅读一个真实的鲁迅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曾有振聋发聩之效,相信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赞同,但要说它曾经受尽冷落,恐怕没几人愿意相信。
如果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曾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相信许多人要做仰慕状,但要说他在五四运动时期默默无闻,恐怕很多人不敢想象。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新青年》已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丰碑,鲁迅和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早已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无人匹敌的历史地位,鲁迅先生早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颗星星,变成了唯一的太阳,把其他星星赶到月亮的身边。想当年,打倒学霸权威的年代,死去的鲁迅都屹立不倒。所以,我能理解,年轻人确实感到鲁迅可厌。其实,他们反感的,不是鲁迅,而是权威。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真相: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初五年,《新青年》不过是北大教授切磋文艺的小刊物罢了,远算不上大名鼎鼎,鲁迅和《狂人日记》更是几乎无人问津。Ev
阅读一个真实的鲁迅
一、最初五年,鲁迅默默无闻
如果说《新青年》是现代文学启蒙的发源地,相信许多人深信不疑,但要说它曾经名不经传,恐怕很多人难以接受。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曾有振聋发聩之效,相信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赞同,但要说它曾经受尽冷落,恐怕没几人愿意相信。
如果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曾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相信许多人要做仰慕状,但要说他在五四运动时期默默无闻,恐怕很多人不敢想象。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新青年》已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丰碑,鲁迅和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早已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无人匹敌的历史地位,鲁迅先生早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颗星星,变成了唯一的太阳,把其他星星赶到月亮的身边。想当年,打倒学霸权威的年代,死去的鲁迅都屹立不倒。所以,我能理解,年轻人确实感到鲁迅可厌。其实,他们反感的,不是鲁迅,而是权威。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真相: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初五年,《新青年》不过是北大教授切磋文艺的小刊物罢了,远算不上大名鼎鼎,鲁迅和《狂人日记》更是几乎无人问津。Eva
Chou教授曾做过专门研究发现,在《学会解读鲁迅:读者群的出现》中开宗明义指出:“从1918年到1923年间,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评论寥寥无几,仅有11篇。”(详见《The
China Quartely》总第172期2002年12月号)
事实上,1918年,周树人已近知不惑的年龄,在文学界混了大半辈子,包括在留日期间渐渐成熟起来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观及其文学理想,一次次遭受挫折,意志也有所消沉了。《狂人日记》的创作与发表,让鲁迅一发不可收拾地焕发文学青春,这就是我们教科书上所评价的“现代文学在鲁迅手上开端,也在鲁迅手上成熟”。可惜这次文学新生遭遇了不折不扣的滑铁卢。事后被誉为“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狂人日记》在当时竟然乏人问津。作为曾经大刀阔斧地改革新文学重镇《小说月刊》的文坛闯将,茅盾也是在四年后的1922年才第一次读到它,并坦言:“(《狂人日记》)不曾在‘文坛’上掀起显著的风波”,“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1918年的文学新生是如此不顺利,以至鲁迅五年后仍然耿耿于怀。他在《自序》中自嘲:“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进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物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对于文学启蒙的宿将来说,无人应和的寂寞实在是太伤自尊了。最初的五年,是鲁迅默默耕耘、孤独奋战的岁月,也是颇感失落彷徨、寂寞悲哀的岁月。
但是,1923年《呐喊》的结集出版,包含了鲁迅在1918年到1923年创作的15个短篇小说,鲁迅真正打败了无数文坛明星――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等――的竞争,奠定了无人企及的名望与地位。曾经因为超越于时代,鲁迅颇感寂寞;如今时代苏醒了,鲁迅也终获理解与认同。当年就有粉丝惊呼:“文学界是一片荒凉沙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出现了。”回头冷静想想,误认为鲁迅是平地一声惊雷、横空出现的粉丝实在不免幼稚了,鲁迅成名可谓大器晚成,比少年得志的胡适要沧桑多了。随着褒扬的声音日益响亮,批评之语也让人目接不暇。
其实,很多英雄都是追认出来的。所谓当年如日中天的拥戴,不过是后人的意淫罢了。鲁迅深知,不愿自己意淫,也不愿意被后人意淫。所以,他曾在《药》的结尾留下一个曲笔,后来专门解释:“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深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不过是一个被迫“听将令”的边缘人物。他不愿意发出声音,说这是“无声的中国”;不愿意参与什么运动,哀叹那些请愿的学生惨遭毒手是明摆的,何苦来哉。唐德刚先生在《胡适口述自传》中记叙了胡适的一句定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唯胡适、陈独秀、蔡元培三公而已。说实话,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根本算不上主演,连跑龙套都勉强。如今,岁月变幻,那些在运动前台的主角,却没有留下多少文名,倒是寂寞的观察者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可笑的是,太多人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怪罪于他。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
  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辟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胡适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但自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肤浅的胡适并不理解这句话。只有鲁迅,才真正身体力行的窥见了、探求了、呈现了这种强有力的孤独。
  ――李泽厚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林语堂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
  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辟入里、沁人心脾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胡适说过:“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但自称“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的肤浅的胡适并不理解这句话。只有鲁迅,才真正身体力行的窥见了、探求了、呈现了这种强有力的孤独。
  ――李泽厚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林语堂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前言:阅读一个真实的鲁迅
  一、最初五年,鲁迅默默无闻
  如果说《新青年》是现代文学启蒙的发源地,相信许多人深信不疑,但要说它曾经名不经传,恐怕很多人难以接受。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曾有振聋发聩之效,相信许多人不假思索地赞同,但要说它曾经受尽冷落,恐怕没几人愿意相信。
  如果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曾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相信许多人要做仰慕状,但要说他在五四运动时期默默无闻,恐怕很多人不敢想象。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新青年》已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丰碑,鲁迅和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早已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无人匹敌的历史地位,鲁迅先生早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颗星星,变成了唯一的太阳,把其他星星赶到月亮的身边。想当年,打倒学霸权威的年代,死去的鲁迅都屹立不倒。所以,我能理解,年轻人确实感到鲁迅可厌。其实,他们反感的,不是鲁迅,而是权威。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真相: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初五年,《新青年》不过是北大教授切磋文艺的小刊物罢了,远算不上大名鼎鼎,鲁迅和《狂人日记》更是几乎无人问津。Eva
Chou教授曾做过专门研究发现,在《学会解读鲁迅:读者群的出现》中开宗明义指出:“从1918年到1923年间,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评论寥寥无几,仅有11篇。”(详见《The
China Quartely》总第172期2002年12月号)
  事实上,1918年,周树人已近知不惑的年龄,在文学界混了大半辈子,包括在留日期间渐渐成熟起来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观及其文学理想,一次次遭受挫折,意志也有所消沉了。《狂人日记》的创作与发表,让鲁迅一发不可收拾地焕发文学青春,这就是我们教科书上所评价的“现代文学在鲁迅手上开端,也在鲁迅手上成熟”。可惜这次文学新生遭遇了不折不扣的滑铁卢。事后被誉为“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狂人日记》在当时竟然乏人问津。作为曾经大刀阔斧地改革新文学重镇《小说月刊》的文坛闯将,茅盾也是在四年后的1922年才第一次读到它,并坦言:“(《狂人日记》)不曾在‘文坛’上掀起显著的风波”,“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1918年的文学新生是如此不顺利,以至鲁迅五年后仍然耿耿于怀。他在《自序》中自嘲:“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进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物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对于文学启蒙的宿将来说,无人应和的寂寞实在是太伤自尊了。最初的五年,是鲁迅默默耕耘、孤独奋战的岁月,也是颇感失落彷徨、寂寞悲哀的岁月。
  但是,1923年《呐喊》的结集出版,包含了鲁迅在1918年到1923年创作的15个短篇小说,鲁迅真正打败了无数文坛明星――朱自清、冰心、周作人等――的竞争,奠定了无人企及的名望与地位。曾经因为超越于时代,鲁迅颇感寂寞;如今时代苏醒了,鲁迅也终获理解与认同。当年就有粉丝惊呼:“文学界是一片荒凉沙漠,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出现了。”回头冷静想想,误认为鲁迅是平地一声惊雷、横空出现的粉丝实在不免幼稚了,鲁迅成名可谓大器晚成,比少年得志的胡适要沧桑多了。随着褒扬的声音日益响亮,批评之语也让人目接不暇。
  其实,很多英雄都是追认出来的。所谓当年如日中天的拥戴,不过是后人的意淫罢了。鲁迅深知,不愿自己意淫,也不愿意被后人意淫。所以,他曾在《药》的结尾留下一个曲笔,后来专门解释:“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深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不过是一个被迫“听将令”的边缘人物。他不愿意发出声音,说这是“无声的中国”;不愿意参与什么运动,哀叹那些请愿的学生惨遭毒手是明摆的,何苦来哉。唐德刚先生在《胡适口述自传》中记叙了胡适的一句定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唯胡适、陈独秀、蔡元培三公而已。说实话,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根本算不上主演,连跑龙套都勉强。如今,岁月变幻,那些在运动前台的主角,却没有留下多少文名,倒是寂寞的观察者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可笑的是,太多人却因为自己的无知,怪罪于他。
店铺收藏成功中小学教材里的鲁迅作品究竟有哪些?-牛bb文章网
中小学教材里的鲁迅作品究竟有哪些?
所属栏目: &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决定推行白话文教育。“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一批白话文作家,得以在新式语文课本中集体亮相。鲁迅即其中代表。从“五四”到现在,鲁迅作品是中小学课本中-道特异的风景。中小学鲁迅教育与语文教育现代化基本同步,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的时间之长、选人的篇目之多、受到的评价之高,在现代作家中绝无仅有;鲁迅作品因其争议之大、遭遇之曲折、解读之复杂而备受关注,其影响有时越出语文界,成为政治、思想和文化事件。民国时期中小学教科书鲁迅作品选目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初中国文选读》编人鲁迅先生的《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编入鲁迅作品的现代中学语文教科书。编入鲁迅作品的第一套正式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是1923。年8月由范祥善等编辑、胡适等校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选人鲁迅先生的《故乡》、《鸭的喜剧》等篇章。以下为各类民国教科书选人的鲁迅作品篇目:1.《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中华书局年:《故乡》、《(呐喊)自序》、《孔乙己》2.《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民智书局1925年:《药》、《土人》(即《热风》中的《随感录四十二》)3.《新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新国民图书社1929年:《风筝》、《风波》4.《新中华国语与国文》,新国民图书社年:《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5.《初中国文教本》,大东书局193l一1932年:《示众》、《杂感四十》、《杂感二十五》、《老调子已唱完》、《读书杂谈》、《读书与革命》6.《开明语体文选类编》,开明书店年:《社戏》、《娜拉走后怎样》、《端午节》7.《开明国文读本参考书》,开明书店年:《好的故事》、《雪》、《秋夜》8.《杜韩两氏高中国文》,世界书局1933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清末之谴责小说》9.《北新文选》,北新书局年:《自光》、《二重思想》(即《热风》中的《随感录第五十四》)《兔和猫》10.《朱氏初中国文》,世界书局年:《秋夜》、《好的故事》、《腊叶》11.《开明活页文选注释》,开明书店年:《狂人日记》、《父亲的病》12.《初中国文读本》,中华书局1934年:《一件小事》13.《新生活初中教科书国文》,大东书局1934年:《夏三虫》、《明天》14.《初中当代国文》,上海中学生书局年:《藤野先生》、《双十节》15.《中学生文学读本》,中学生书局1934年:《上海通信》、《厦门日记》、《马上日记》、《爱情》(即杂文集《热风》中的《随感录第三十七》)《不懂的音译》、《无题》16.《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国文》,商务印书馆年:《风筝》、《鸭的喜剧》17.《初中国文读本》,中华书局1939年:《生命的路》18.小学用《国语新选》,儿童书局1946年:《半死半生的苟活》(节选自《华盖集》中的《北京通信》)19.《标准文选》,三民图书公司1946年:《自叙传略》20.《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乙种,开明书店年:《风筝》、‘《神话与传说》、《(北平笺谱)序》(该文在春江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读本》改题为《说北平木刻笺谱》)21.《开明国文讲义》,开明书店1947年:《打拳》(即《热风》中的《随感录第三十七》)22.《开明文言读本》,开明书店1948年:《后记》10.《高中活页文选》第三辑,西北新华书店1949年.《论打落水狗》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鲁迅作品选目新中国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编入鲁迅作品,计有10篇,另编人毛泽懂。《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1956年,建国后第一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问世。《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的说明中,对鲁迅作品选目作了特别规定:“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现代文学作品里占最大的分量。……教学大纲规定,初级中学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学习鲁迅的作品,以后逐年加深。鲁迅的作品,例如《孔乙已》、《故乡》、《我们不再受骗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了忘却的记念》等,反映人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的生活和‘五四’以来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表现人民对革命胜利的热烈希望和坚定信心,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人民的压迫,歌颂革命人民,鼓舞广大人民的战斗情绪。”这套课本中计有11篇鲁迅的作品,另编入瞿秋白《鲁迅的精神》和陈涌的《鲁迅介绍》。“文革”结束至80年代,课本中鲁迅作品选目基本沿袭50年代,但在90年代之后遭到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批评,产生所谓“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说法。世纪末,鲁迅作品大讨论的观点与意见,使中小学教科书鲁迅作品选目出现新气象,课本删去鲁迅作品选目中那些与旧文人对骂的杂文,留下或编入富于温情、洋溢着生命活力和生活情趣的鲁迅作品。以下为共和国六十年(除“文革”期间)中小学教科书鲁迅作品选且(统计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为据):1.1950年《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故乡》、《(呐喊)自序》、《鸭的喜剧》、《-件小事》2.1950年《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社戏》、《风筝》、《记念刘和珍君》、《祝福》、《为了忘却的记念》、《药》3.1953年《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4.1957年《初级中学文学课本》:《风波》、《孔乙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1957年《高级中学文学课本》:《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6.1958年《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好的故事》、《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答北斗杂志社问》7.1960年《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自题小像》、《为了忘却的记念(诗)》、《自嘲》、《天上地下》、《理水》、《“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灯下漫笔》、《阿Q正传》、《狂人日记》8.1960年《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人生识字胡涂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学和出汗》9.1979年《高级中学课本语文》:《拿来主义》、《范爱农》10.1982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1.1990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门外文谈》12.1998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示众》、《(野草)题辞》、《春末闲谈》13.1998年《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作品选读》:《秋夜》14.1999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流产与断种》15.2000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阿长与(山海经)》16.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现代文选读》:《夏三虫》、《战士和苍蝇》17.2001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一《自传》18.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雪》、《五猖会》19.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自读课本》:《立论》、《现代史》、《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作文秘诀》20.2002年《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自读课本》:《过客》“文革”期间各地方课本中的鲁迅作品“文革”后期,鲁迅选本大规模印行,与《毛泽东选集》构成当时出版界两道奇特的风景,但对鲁迅及其作品的选目、解读和使用,被政治严格控制,鲁迅杂文被大量编人,并且获得令人啼笑皆非的理解与阐释。这里,有必要专门统计“文革”期间各地方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1.《北京市小学课本语文补充材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给颜黎民的信》2.《内蒙古自治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用课本语文》,内蒙古新华书店发行1969年,第十一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第十三册:《痛打落水狗(节选)》(节选自《“费厄泼赖”应该缓行》)3.《上海市小学课本语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四年级第一学期:《狂人日记(节选)》;六年级第二册:《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选自《准风月谈》)4.《北京市中学试用课本语文》,首都印刷厂1969年,第二册:《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第四册:《“友邦惊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69年);第四册:《文学和出汗》(北京市印刷一厂1970年);第五册:《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北京通县印刷厂1968年);第五册:《自嘲》、《无题》(北京市印刷一厂1970年)5.《北京市中学课本语文》,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二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册:《一件小事》、《野兽训练法》;第四册:《孔乙己》、《华德焚书异同论》;第六册:《革命文学》、《藤野先生》、《礼》;第七册:《记念刘和珍君》、《风波》;第八册:《为了忘却的记念》、《药》;第九册:《祝福》;第十册:《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捣鬼心传》6.《甘肃省初中试用课本语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二册:《一封真实的信》;第四册:《白莽作(孩儿塔)序》7《甘肃省高中试用课本语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四册:《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8.《吉林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第四册:《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习惯与改革》;第八册:《流产与断种》9.《天津市中学试用课本语文》,天津人民出版社年,一年级下册:《故乡》;第二册:《一点比喻》(选自《华盖集续编》);第十册:《三月的租界》10.《天津市初中试用课本语文》,天津市第一印刷厂1973年,二年级上册:《社戏》11.《内蒙古自治区中学试用课本语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第六册:《(自选集)自序》、《偶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八册:《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第九册:《(且介亭杂文)序言》12.《内蒙古自治区中学试用课本语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年,初中第二册:《春末闲谈》;高中第二册:《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算账》13.《上海市中学课本语文》,上海市中学教材编写组1972年,一年级第二学期用:《看书琐记(二)》;三年级第二学期用:《关于中国的王道》;四年级第一学期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14.《湖北省高中试用课本语文》,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册:《湘灵歌》15.《湖北省初中试用课本语文》,湖北人民社1975年,第三册:《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16.《福建省中学课本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1974年,高中一年级下册:《十四年的“读经”》17.《福建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初中二年级上册:《死》(节选)18.《江苏省中学课本语文》,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九册:《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上讲》19.《江苏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常州人民印刷厂1972年,初中第一册:《难答的问题》(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编》)20.《河北省高中试用课本语文》,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三册:《人生识字胡涂始》21.《河北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二册:《不识字的作家》22.《辽宁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六册:《流氓的变迁》23.《辽宁省初中语文实验教材》,辽宁教育出版社1970年,第一册阅读:《自题小像》24.《青海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青海人民出版社年,二年级下册:《风筝》,四年级下册:《战士和苍蝇》25.《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年,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用:《致台静农》26.《云南省高中试用课本语文》,云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三册:《未有天才之前》(据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持的《鲁迅社会影响调查报告》整理)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