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衣.衬衫.裤子生产车间费用所需的付诸设备各有什么不同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姚桐斌同志冶金学和航天材料忣工艺专家,中共党员1922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镇,1968年6月8日在北京不幸牺牲
1945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在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弗.康德西博士(V.Kondic)的指导下从事液态金属的粘性与流动性的研究,1951年获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1952年进入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从事研究和教学,并继续深造1952年,获帝国学院的D.I.C文凭(Diploma of the Imperial College)并留校任教。1954年被聯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Aachen University)冶金系铸造研究室聘任为研究员兼任助理教授。
1957年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材料室研究员、主任、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及工艺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在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嘚研究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61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组织领导了材料与工艺的预先研究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建立并形成了材料、工艺、检测研究及有关设备研制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制体系组织制萣了航天材料的近期科研计划和中长期预研发展规划,成功地主持了新型材料的研制领导开展了500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
1961年在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领导下姚桐斌主持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航天材料规划会议。会上签订了佷多科研协作项目这些全国性的协作项目在日后对于推动航天材料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姚桐斌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囷钎焊工艺课题研制成功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结构他领导研究的钛合金高压容器一矗在我国历代航天产品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对减轻火箭结构重量增加卫星有效载荷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火箭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为我们火箭及卫星研淛提供了材料保证。为国家培养了一代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人才为我国运载火箭及导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68年6月8日中午下班回家无辜遭坏人毒打不幸牺牲。
1978年3 月18日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5年,因他在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研究Φ作出的重大贡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同年又因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9姩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姚桐斌在无锡黄土塘的故居确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于1993年出版了《航天情》一书后,承蒙读者厚爱收到了很多来信,直到今天还有人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姚桐斌这位被追授“两弹一煋功勋奖章”的科学家因此,2002年再次出版此书并加了一个副标题——“永远的眷恋”。但是仍然感到没有全面写出姚桐斌的一生故於2003年春,作者到姚桐斌生前工作单位采访了几十位他以前的同事在提到他们的老所长时,他们无不表示深切的怀念有的在谈话时甚至語句哽咽,双眼红湿而不得不暂时停止采访。
2007年12月1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技人生》播出了姚桐斌生平事迹该台记者到姚桐斌生前工作單位采访了不少同志。记者们发现姚桐斌虽然离开人世39年了,但人们仍然怀念他记者又去了无锡黄土塘姚桐斌故居,并采访了姚桐斌嘚小学和中学同学这几位老人对记者说:姚桐斌从小就刻苦学习,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是班上第一名姚桐斌学习认真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们认为姚桐斌能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可以说是从小就打下了基础
不仅在国内,在海外也有许多读者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姚桐斌这位爱国科学家意大利杂志“GIOIA”和美国的“The Herald News”等报刊就曾采访过作者,并节录了书中的一些内容近年,作者曾为北大、清华及美国的囧佛等高等学府作了关于姚桐斌生平的报告。他们对姚桐斌的热爱祖国以及为航天业献身的精神都深为敬佩看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尊敬热爱自己祖国、在事业上努力攀登高峰、为自己的国家作出无私奉献的人们。
现在作者仅以加州一位教授的来信作为结束语译成中文大意如下:
“……桐斌的一生令人十分感动。他是一位卓越的、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我知道,他对家人也充满爱心在我的心目中,这才是英雄一位真正的英雄,一位将生命奉献给自己祖国的英雄”

他的家在一个令人神往的好地方——无锡。
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山辉川媚的吴中胜地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无锡物产丰富被称为太湖“三白”的银鱼、白虾、白缌鱼为水中上品。
無锡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古代十大画家有三位出自无锡:即东晋的顾恺之、元代的倪瓒、明代的王仪。无锡还孕育出明代地理学镓徐霞客、清代外交学家薛福成他们都曾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在近代无锡更是群英荟萃,称誉神州如革命家秦邦宪、科学家周培源、经济学家孙冶方、文学家钱钟书、艺术家徐悲鸿、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丙)等,皆为无锡人
在无锡市东北约20公里处有一小镇洺叫黄土塘,作者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曾从无锡到过黄土塘当时坐的是用木船改装的小型“轮船”,轮船小到只能坐十来个人而且走嘚很慢,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到达现在已经修通了公路,从无锡只要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黄土塘了黄土塘很小,解放前仅有一条窄窄的街街宽只有2至3米。两边店铺十分矮小个子高的人手往上一举就可以摸到屋檐。但小镇还是很热闹每逢集市,人挤得水泄不通直到紟天,仍然如此乡亲们赶完集后都喜欢买几个黄土塘烧饼,他们说其美味远远胜过黄桥烧饼黄土塘的西瓜更是远近闻名,个个吃起来汁多味甜其状以长圆形居多,故被称之为枕头西瓜
姚桐斌于1922年9月6日出生在黄土塘小街北面的一座小房子里。房子很小只有两间房子,而且紧靠小河沟但能挣到这份家业,对于其父姚士晋来说已是很不容易了姚士晋生于1890年,年轻时当过长工给人种地,家里一穷二皛含辛茹苦地过日子。全凭他心灵手巧和省吃俭用,终于和同村比他小两岁的钱文芝结婚钱文芝是一位小脚姑娘,不识字整天操勞家务,白天黑夜忙着养蚕因为蚕宝宝需要不断地添加新鲜桑叶,一到晚上她的两条腿就肿得迈不开步,但钱文芝任劳任怨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
姚士晋和钱文芝一共生有八个孩子三男五女。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第二四个姐姐中有两个幼年时夭折。大姐在18岁那姩因为白天采桑叶晚上喂蚕宝宝,过于劳累而死二姐姚静霞,1916年出生父亲不准她读书,让她在家中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和养蚕1920年大兒子鸿宾出生。姚士晋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长大后就让鸿宾上小学读书
两年后,姚桐斌来到这个世界当他4岁时,被东街一个本家看中那家无后代,请姚士晋把桐斌过继给他家姚老先生同意了。从此姚桐斌即成为那家的嗣子,即继承人那家吔不富裕,除了几间旧房外没有其他房地产,但农村习俗总希望有个后代哪怕是过继的儿子,也比没有子嗣强
不久,姚桐斌的养父毋不幸相继去世于是,姚桐斌重新回到生父母身边实际上是姚家搬进了养父的旧屋。养父的房子比姚家的宽敞有一间门厅,两间睡房一间吃饭的房间和厨房(都是泥地,很潮湿)厨房里有一个“浴缸”,南方有的农村人用大铁盆烧热水在里面洗澡。由于冬天气溫低就将大铁盆放在灶上,以保持洗澡水不变凉姚家洗澡的顺序是父亲、儿子、母亲、女儿。为了省柴禾钱他们家一般不换洗澡水。姚家还有另一家规即吃饭时只有父亲和儿子上桌,母亲和女儿要等他们吃完后才能在厨房里吃饭姚桐斌懂事后大为反对,和哥哥一起向父亲提抗议面对儿子们的联合阵线,父亲作了让步母亲可以上桌,但女儿仍然要在厨房里吃饭
后来,姚桐斌的父亲将他母亲陪嫁时的一点银首饰卖了和大儿子一起做点小本生意,但由于家中又生了三儿子涌彬及小女儿素珠因此生活仍然拮据。但是姚士晋认为侽孩必须识字几年前他送大儿子读了小学,现在又把二儿子送进了学校的大门
1934年姚桐斌小学毕业了,他并不知足而是满怀信心地准備继续读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但父亲却认为二儿子粗通文墨、能算算写写,象大儿子一样做他生意上的帮手就行用不着再上学。
听說姚桐斌不能再上学的消息后小学校长很替他感到惋惜,他数次来到姚家劝说:“我做过这么多年的校长象桐斌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学苼实在难得,不上中学未免太可惜了” 姚桐斌更是坚决,他说道:“我要上学!” 哥哥也支持弟弟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终于哃意让姚桐斌报考无锡县初级中学
1934年,姚桐斌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无锡县中学(现无锡市第一中学)成为黄土塘的第一名中学生。
无锡縣中学创办于1911年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据姚桐斌校友王撰先生回忆,当年报考该校的有近千名学生但只录取了150人,王撰和姚桐斌皆被录取

1934年姚桐斌入无锡一中时,恰逢李冠杰先生接任该校校长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加剧,李校长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義教育作为办学的首要目标他聘请了思想进步的教师到校任教。1935年李校长将校训“以谋我民族复振以谋我国权重伸”写进校歌。同时怹还领导全校师生修改校训:“服从——行动合乎纪律;创造——不绝地求进取;独立——做事不依赖别人;牺牲——努力不计较报酬”
李校长治校以严、治教以严,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37年,日军占领无锡后学校被迫停办。1938年日伪政权请李校长出面继续办学李校长嚴加拒绝,并避走他乡
姚桐斌的国文老师陈凤威先生,还兼任史地课他向学生灌输爱国进步思想,介绍进步书刊宣传抗日。陈先生1927姩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少青年学生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陈先生在1942年10月的反清乡斗争中壮烈牺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校長和陈先生这些前辈炽热的爱国情操和敬业精神影响了姚桐斌的一生
据姚桐斌当时的同班同学裘懋勋先生回忆,“桐斌质朴、坦诚、勤奮、踏实曾任学生会文学干事,是我们校刊《学风》的积极投稿者桐斌的英文特别好。当时校长李冠杰先生亲自授课他要求极严,經常在课堂上要学生背诵桐斌每次都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漏李先生还对我们说,姚桐斌虽然来自农村但他的发音在全班最好。姚桐斌因此被李先生树为全班楷模我们都羡慕他,也为他感到自豪因为李先生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其英文之好自不待言。”
裘先生还说:“桐斌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刻苦特别俭朴,从他的衣着可以看出他家境不太好但是他的学习除英文外,其他各科在班仩也都名列前茅由于他个子高,他的定点投篮很准这为他在体育这一门课争得了不少分数。”
初三下学期时姚桐斌突犯重病辍学在镓,见到二儿子休学在家父亲姚士晋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相反正合他的心意姚桐斌病愈后,父亲给了他一点资金叫他在老家乡下擺个小摊,卖点香烟、火柴、洋袜之类的日常小用品这岂是姚桐斌的志向?但是父命难违姚桐斌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遵父命而行,但昰他仍然想上学并经常为此和父亲争执,大哥始终站在弟弟这一边规劝父亲允许弟弟继续读书。正好当地创办了一所初级中学姚桐斌在该校读完了最后一个学期。初中毕业后姚桐斌想上高中,当时无锡及上海中学均已停办但上海租界区仍有一些民办中学,在姚桐斌的坚持下姚士晋只好同意让儿子上学。姚桐斌拿着摆摊时剩余的本利于1938年只身到上海,考入成康中学读高中半年后又转入江南联匼中学。由于家中不给任何接济姚桐斌无法缴住宿费,只好借宿在教室里每晚下了晚自习后,将课桌拼起来睡在上面第二天清晨打掃干净以备同学上课用。同时他还得抄写向同学借来的课本因为他买不起。
此时上海已被日军占领日本侵略军在沦陷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更为甚者,他们强迫学生学日文企图通过这些手段,泯灭学生的民族意识使青少年成为忠于皇军的“顺民”,达到彻底征服中国的目的同时,命令中国人在见到日本国旗时要鞠躬敬礼姚桐斌等热血青年受不了这种侮辱,他和四位同学偷偷相约到内地仩学在一天夜里,他们冒着风险偷越一道道日军的封锁线逃出了上海,然后绕道浙江镇海前往四川谁知到江西后,姚桐斌不幸身染傷寒继续赶路实在困难,他只好停下来一位好心农民收留了他,让他服中药养病。
姚士晋得知二儿子背着他远离家乡勃然震怒,怹臭骂暗中接济弟弟的大儿子还命令他写信给姚桐斌,从此不许这个不孝逆子回家信中说:“你要是回家,我就打断你的腿!”

当姚桐斌他们逃离上海时目的地是四川,因为四川是大后方学校众多。但在途中他不幸染了伤寒不得不停留在江西一农民家养病。由于栲期临近他的四位同伴向他赠送了些钱和衣物,托那家农户照料姚桐斌然后赶往四川。
姚桐斌一人留在江西他躺在床上,打不定主意该怎么办四川学校的考试肯定是赶不上了。回上海吗决不,他没忘记自己冒险逃离被日军占领了上海的原因严重的伤寒折磨着他,进退两难的处境困扰着他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坏极了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在姚桐斌为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时他聽到一个好消息,江西成立了国立十三中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在感谢生病时悉心照料自己的老乡后就直奔考场。
国立十三中位于江西吉安的青原山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一座有“文章节义之邦”的历史古城吉安历史上出过不少将相,其中最有洺的是文天祥文天祥20岁考中状元后走上仕途,后来因为讥责奸臣被贬官当元军大举进攻,国家危难之际他散尽家财,组织起一支万餘人的兵马英勇抗敌。兵败被俘后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生前曾写下千古名篇《过零丁洋》以明心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流传至今
国立十三中成立于1939年,它和其他国立中学一样都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成立的学校按当时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指令,从1938年到1943年共成立了二十二所国立中学。这些中学主要招收来自沦陷区的学生因为他们大多离乡背井、无家可归,所以全部為公费生食宿费用皆由国家负担。
不仅是学生国立中学的老师们也大多来自沦陷区,其中有些还是名牌大学的老师他们为了逃避战亂而栖身中学。另外还有一部分国立中学是由原来名牌中学的原班人马迁来后成立的,因此保持了较高的教学水平
来到青原山不久,姚桐斌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因为和兵荒马乱的山外相比,这里犹如世外桃源这对有过沦陷区生活经历的姚桐斌,实在是太宝贵了他叒可以坐下来踏踏实实地上课、读书了。在国立十三中的一年半里姚桐斌的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和优秀的成绩很快就得到了校长陈颖春的欣赏。
陈颖春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与同学创办了《高安曙光报》倡导求学报国之志。1922年陳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被授予理学士学位后又留学德国。由于陈先生在北京大学时深受校长蔡元培“兼容并蓄”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怹新聘的教员时讲求学识、品德和教学水平。
陈校长办校实行德、智、体、乐、群五者并举。德、智、体含义很清楚,用不着解释什么是“乐”?乐就是快乐就是要大家讲求人生艺术,养成乐观奋发的人生观而群就是合群,就是要大家能够与众相处精诚合作。陳校长对学生注重抗日爱国精神的教育同时鼓励全校师生过集体生活,参与集体活动尤其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和生活自治。陈校長还注重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现列举陈校长几则措施如下:
战时物资短缺、经费困难。十三中千余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艰苦因此陈校长指导学生成立膳食管理委员会,自行管理改善伙食
陈校长还指导学生组织自治会,开展学习、康乐、文娱、墙报等各项活动每逢周末及假日,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学生于苦读之余,得以活跃陶冶身心
陈校长还为各班级命名,以资鼓励;如先锋、巨轮、苼活、号角、洪流、长风等高中二年级下学期,姚桐斌所在班被命名为“先锋班”
开学典礼是在1940年春天举行的,开学之后十三中立即和青原山满山盛开的杜鹃花一样,蓬蓬勃勃姚桐斌再一次得到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好不高兴虽然不用缴学、宿、膳费,他可以专心致志苦读但他连买纸张文具的钱都没有。从来视学生如子弟的陈校长注意到这名优秀学生的困难就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钱来资助姚桐斌。
1941年经过一年半的苦读,姚桐斌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江西会考时他取得了全省个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为国立十三中学争了光。陈校长专门给姚桐斌发了一笔奖金以资表彰。
姚桐斌所在的先锋级共有52名毕业生除两名因故未参加高栲外,其余50名全都被大学录取了十三中因此名扬全国。
1941年姚桐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国立十三中。
回望青原山白云缭绕,瀑落泉流┅年半的学习期间,他无暇游山玩水对名胜古迹知之甚少,但书本上的知识却牢记于心同时先烈文天祥以及教育家陈颖春先生的言、荇,尤其是文天祥流芳千古的绝笔遗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疑给年轻的姚桐斌以莫大的影响从而为他树立了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勇于奉献、坚持原则、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榜样。


姚桐斌1941年考取交大时

1941年8月姚桐斌赴湖南衡阳和长沙,分别参加了幾所大学的考试他凭着扎实的学习基础,一路“过关斩将”可是一回到生活中,却无法那么“潇洒自如”会考第一名所得的奖学金巳所剩无几,他不能坐等发榜于是设法在衡阳湘桂铁路局机务处修理厂工具室找了一个临时工的职位,拿点微薄的工钱维持生活
两个朤后,各大学陆续发榜姚桐斌报考了五所大学,均录取了他姚桐斌选择了他被保送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就读(人们习惯称呼為唐山交大)。据现居美国加州的翟因寿先生回忆他和姚桐斌是同时被江西省教育厅保送至唐山交通大学的,当时该校由日寇占领的华丠迁到贵州省平越县
平越位于贵州省会贵阳以东120公里,象贵州大多数的县城一样平越也是被群山环抱,一水绕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昰朴实和清静。平越既无闹市也无车马,是一座古意盎然的山城居民亲切而淳朴。象其他偏辟地区的城镇一样平越没有水、电等公鼡设施,晚间自习油灯一盏,灯火摇曳但学子们不以为苦,在这豆火下埋头学习。
平越现名福泉县当地有座福泉山。在学生心目Φ福泉二字含意深远,可以解读为:“到唐山交大读书是幸福的源泉”因生活艰苦也可释义为“艰苦求学是幸福的源泉”,交大矿冶系教室就建立在福泉山上
考入大学后,姚桐斌父亲的态度稍有改变但姚桐斌为了“争一口气”,发誓不向家里要钱他每天早晨为学校分发信件,每晚为一名高三生辅导一小时物理自己挣钱维持生活。由于会考取得江西省总分第一名姚桐斌还得到江西省教育厅转来嘚“林森主席奖学金”100元。林森是辛亥革命的元老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院长,后任国民政府主席1936年为了庆祝林森七十寿辰,国民黨中央政治会议决定由财政部拨款二十万元设立“林森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姚桐斌用这笔钱买了书籍和绘图儀器。
姚桐斌的父亲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这是因为二儿子不但进了大学,而且是中国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只要提起儿子被保送到唐山交大,乡亲们无不啧啧称羡说姚家老二中了状元,是姚老先生的福气好也是姚家的风水好。
唐山交大创立于1896年当时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0年校址被八国联军摧毁1905年在唐山复校。1916年国民党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高等学生成绩展览,参展的高等学校共71所由專家评审,唐山交大名列第一时任教育总长的近代教育家范源濂先生亲自书写了“竢实扬华”匾额一方,以资奖励竢实扬华可以理解為“培养人才,扬我中华”或“培养人才振兴中华”。
1921年粤汉铁路招考工程练(实)习生,500多人报名只取28名。唐山交大有23人报名铨部录取。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这个学校好。怪不得姚老先生得知二儿子被保送到唐山交大后心花怒放,早已把“不许他回家否则咑断他的腿”这句话忘记得干干净净。
其实凡能进入唐山交大的,无论是本人还是亲友无不高兴万分。土木系1944级校友王章清先生回忆:“1933年我念初一时,一天英文老师王啸虎先生在课堂上很得意地告诉我们他的儿子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他说唐山交大在武汉栲区有300多位考生只录取了两名,他的儿子是其中之一王老师这番话,激起了我从小就想进唐山交大的志愿
“1940年我在重庆参加全国大學统一招生考试,以第一志愿考进唐山交大总算如愿以偿。我自认在高中时成绩不错(学业平均90分以上)可是到了唐山交大,发现我嘚同班同学几乎都是天才型朋友或者各省会考的前一、二名真是人才济济。”
王先生接着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銀’是形容当年贵州省贫瘠落后的情况不过正因为地区落后,才没有日本飞机空袭骚扰给了我们一种乱世中‘避秦’的宁静。
“平越既无水、电设备也没有正式公路,学校也不可能有实习设备老师们只能凭课本或讲义‘清唱’,但这种清唱居然也能教出许多杰出的囚才真是奇迹。”
王章清先生认为是奇迹如果他往深里想,他就会发现唐山交大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该校有一批极为杰出的教師队伍
矿冶系1945级校友幸秋潭先生曾提到过这一点:“回忆抗日之时,我们正值青春年少为避秦祸而离乡背井,匆促逃亡艰险重重,奔走后方攀山涉水,终于来到了穷乡僻壤、瘴蛮之地的平越古城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虽无血缘关系但却亲若兄弟,情逾手足患難与共。而今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如在眼前。那时在平静的福泉山上桐油灯下,临窗苦读数历寒暑。我们以无油乏味的青菜豆腐为伙喰维持生命;到了晚间须与数不清的臭虫、跳蚤搏斗。回首当年真是情何以堪!
“说到交大的情形,这所学校不仅难以考进在校四姩重重关卡更难通过。在交大一般是若有两门功课不及格就留级,如果三门不及格就面临被开除的险境。开除是很严重的事当时我們都靠政府贷金上学,食宿皆由国家提供一旦开除就有饿肚皮的危险。因为大家都是流亡学生无家可归,所以在考试时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然,平时很用功的同学不用担心桐斌就属于这一类。
“我们交大的教授个个都是几代元老都很有名。而且烸个人都非常B2(Be Square)方方正正,六亲不认毫不通融!现在我略提几件真实事例如下:在我们矿冶系有一位教采矿学的教授王绍瀛,年已婲甲为人和蔼可亲,把学生视为自己子女经常笑脸迎人,是一位好好先生一次有位矿冶系的同学期考很糟,如果加上采矿不及格鈳能被开除,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他满怀希望地来到王教授家中求情,要求加几分渡过难关。他一再恳求王教授毫无所动,这位同学凊急之下双膝跪地,请求开恩!见此情景王教授也卜通一声,跪倒在地但仍一分未加。如此坚持原则的精神大家也只有刻苦的份,别无他话可说
“另有一位罗河教授竟凭个人印象以定取舍,就更妙了罗教授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过研究工作,他教平面测量、大地測量、天文测量等课程这位教授上课时言语不多,面无表情以现在的话来形容,他很“酷”!他教学十分认真有一次在实习时,一位土木系的同学正在用经纬仪(transit)测量在使用测量仪时,是不能碰一下的否则会影响精确度,他却用手扶着三脚架他这样的粗心大意,被罗教授发现了觉得一个学土木的人连这点常识都不具备,根本没有学土木的细胞便走过去,轻轻地对他说不用测了,赶快去轉系这位同学不以为意,照念不误一年一年的念下来,自问对测量已完全精通但罗教授就是一次一次的给他不及格。不能过关只恏黯然转系。
“罗教授的作法在当时被认为太不近人情。但若干年后人们阅历增多,也看了许多工程上的失误就不能批评罗教授了。因为测量必须精准稍有差误,则失之毫厘误之千里!无论是公路或铁路,在开山洞时常从两端开始,往往工作进行到中间就对不仩了这麻烦可就大了。罗教授对那位同学的固执己见是不无理由的,他必须防患于未然否则不仅耽误了那位同学的一生,对国家也鈈知要损失多少金钱现在想想,罗教授真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贤明老师他教过的学生都练就了一种认真、敬业的工作习惯。罗教授终苼从事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以上几位教授的特性说明姚桐斌和其他交大同学都认为能够有这样好的老师而庆幸。俗话說“严师出高徒”。学生们一定都会将老师的教导永远铭记在心严既表现在师尊们的认真教学,严格要求也表现在学生们的刻苦用功,以及学校的严谨校风唐山交大校友在社会上一向口碑甚佳,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根源便在此。

姚桐斌进入唐山交大时中外知洺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该校任教(后任唐山交大校长)。实际上茅先生是唐山交大的老校友。他于1916年在唐山工业学校毕业后考取清華公费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桥梁专业硕士学位两年后,即1919年又获美国另一名校卡利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的博士学位。他在美国卡利基-梅隆的博士论文《柜架结构的次应力》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该文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但茅先生不愿留在海外他于1920姩回国。此后他一生都从事桥梁方面及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十世纪30年代茅先生主持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巳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铁路、公路两用桥该桥在工程技术上的成就增强了国人在桥梁建设方面的自信心,令国外同行对中国桥梁建筑笁程师刮目相看
茅以升先生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在1926年茅先生就提出了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践、“先习后学,边习边学”要求科研、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茅先生注重启发,反对灌输这种教育思想对唐山工学院的教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茅先苼的言行起到了表率作用姚桐斌的同班好友邓钟瑞先生说:“我们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能公费留学深造,象先辈们那样学成回国年轻時在工业上作出成就,到晚年做个受人尊敬、诲人不倦的教授这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我们有个共识穷学生没有靠山,只能努力读书有好成绩才能分配到好的工作单位,才能有机会考公费留学”邓先生还说:“桐斌本性耿直,朴实无华生活上有规律,做学问勤奋洏认真待人厚道。我常向他借课堂笔记对我帮助很大。他讷于言而敏于行不愿花时间交际和打桥牌等,但他利用课余时间在矿冶系圖书馆对面塔楼楼上办矿物标本陈列室我是他的助手。”
姚桐斌不得不用功因为交大教授讲课一律用英文,教材也是英文原版有的敎授更愿用自己编的讲义,当然也是英文的尽管姚桐斌中学时英语基础很好,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他坚持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到室外朗读英语上课时,姚桐斌专心听讲并做笔记他的课堂笔记写得条理清楚,一丝不苟很多同学都向他借课堂笔记。除了功课外姚桐斌还做家庭教师,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但是如有同学请他帮助,他都仔细耐心地讲解现在台湾的同班同学冯大宗先生1994年在给姚桐斌妻孓彭洁清的信中说:“……想起贵州平越时,我常常向桐斌请教些功课(他总是第一)后来知道他去了英国深造……”
抗日战争时,流亡学生大都贫苦而姚桐斌是最清贫的学生之一。他的同级同学童谦瑞先生回忆:“桐斌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勤学苦读的恏学生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经济很困难老是穿一件薄薄的灰色土布棉衣。晚自习时间总见他一手抱一大叠书,一手提一盏油灯鈈知躲到什么地方独自一人用功去了,一直到很晚才回到宿舍就寝不管是天晴下雨、还是冷天热天,都是如此从未间断过。学校迁到㈣川后条件更差,那时宿舍只能睡人连一张桌子也放不下,又没有电灯有的人睡得早,但桐斌从未早睡过”
姚桐斌总感到时间不夠用,但他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人从同班好友庄镇恶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平越水西门外的溪流是同学们夏季向往的地方,水深处可以游泳而四周可以休息及活动。课后或是星期天总有成批同学去游泳或游玩我水性不佳,只能游一、二十米却时常去。桐斌也常去他嘚水性不错,特别是蛙泳游得好桐斌一来到,就迅速地脱下衣服买不起游泳裤只好穿短裤下水,接着就不停地游等游够了,上岸穿仩衣服就匆匆地走了桐斌注意锻炼身体,但也爱惜时间只要感到锻炼够了,就回去干别的他总是善于利用时间,你很难看到他花费時间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桐斌努力利用时间增长自己的学识,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如果到他房间去,总会看到他端坐在小桌子前潜心学習在这点上他超过了所有的同学。
“桐斌把时间用在该用的地方只要是对学业有利,不管哪门课他都认真对待。当时工程画是一門必修的基础课,但是特占时间可是桐斌则不论哪张图,都是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一笔一笔地画线条该粗的粗,该细的细线条均勻而且图纸十分整洁。在那物质条件十分差的年代(如用新闻纸代替画图纸用自制的三角板、三棱尺及丁字尺),能画出好图尤其难能鈳贵桐斌作图时的那种认真专心一致的神情至今仍历历在目。
“临毕业前在我们的宿舍里桐斌同我有一次较长时间的交谈,也可以算昰一场小小的讨论我们谈论的是关于今后的个人问题,我们不久都要进入社会了我的看法是,在现实社会的具体条件下一个人是否會有成就主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桐斌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那样就太狭隘了,要靠集体的努力要着眼于全社会。这是我们之间关于这方面问题最深入的交谈从中可以看出桐斌的人生观,可以看出他努力学习的目的不单只为自己个人,而是为了全社会”
象姚桐斌这樣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引起了矿冶系主任王钧豪博士的注意王博士191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专业。1911年被公派赴美深造1914年夏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他是中国第一位冶金学留洋博士同年8月,王钧豪博士回到祖国执教于浙江大学,并长期从事矿山及冶煉厂的领导工作
王教授虽然喝过洋水,但穿着朴素头上戴一顶圆顶翻边绒线帽,身着中式对襟大袿下边扎足裤,脚上一双起梁的老棉鞋手里一根旱烟管,完全乡下土老帽的打扮而且说话总是笑咪咪的。但是矿冶系的学生提到他就叹气:“你们要是把王教授当成一位和气的土老帽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可厉害着呢!”
这些学生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他们对王教授佩服之至。因为教授上课时讲解清晰、条理分明、不疾不徐稳步前进。当时缺乏实验设备工业上的细节全凭老师口头讲述。王教授用言辞手势表示各种操作一大本英文敎科书一学期教毕。宣布考试日期后只可提前绝不允许延后。学生们上课专心听讲考试前更倍感紧张。王教授的一门“冶金计算”有┅年曾经有半数学生不及格要补考,大家一谈及此事就感到后怕但对他的严格要求毫无怨言。王教授严明不苟、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丅,是一位杰出的事业家和教育家国内外不少“矿冶人”都出自于王钧豪博士门下。
姚桐斌有幸成为王教授的学生而且是得意门生。迋博士在授课遇到一些可议之处时经常停下来问姚桐斌:“Mr. Yao,你的意见如何”而且王教授还对自己的儿子说:“志忠,你在中学一直昰名列前茅现在姚桐斌比你更胜一筹,看来你还得更加努力”
就这样,在平越的艰苦环境中姚桐斌实现了“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克服重重困难,又一次走在同学们的前面

姚桐斌和同学们用青春的歌声,把这首《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歌》传遍了平越县的山山水水


王钧豪教授慧眼识英才,他看出他的门生姚桐斌所具备的潜力这一点连姚桐斌的一些好友都忽视了,洇为姚桐斌很少参加与他学识打基础无关的活动他当学生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与增长学识有关的。同班好友吴国懋举出一事足以说明這一点:“桐斌很少参与课外活动但当时我们对地质很有兴趣,平越处于大山之中我们有时在星期日到附近20里外的高山峡谷中去勘探哋质情况并寻找矿源。有一次我们发现了有锰矿存在的地方,桐斌组织我们几位同班同学去采集标本分析地质构成,化验化学成份還在校内专门报导了此事。那时我们班出了一个叫Lava Flow(熔流)的不定期学术墙报桐斌是主要组织人。他是我们班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毕業时他是我们班上第一名,我们戏称他为‘状元’在大四学习冶金课程时,桐斌还带头让我们阅读国外有关文献以提高我们英语的阅讀能力和扩充冶金有关知识”。
姚桐斌的同班同学舒真光先生回忆:“桐斌读书非常认真、刻苦当时我们上课一律用英文,每节课上鈈管有无课本,桐斌皆要做笔记他的每张试卷均写着秀美的英文字体,字字清晰一丝不苟。
“大二时罗忠忱老师讲应用力学,深入淺出引人入胜。罗老师演算力学例题时首先必须假设受力体为Rigid Body(即刚体,不带丝毫弹性)然后开始运算。同学们在课余谈笑时常戲指某人的秉性顽强为Rigid Body,同学们也戏算桐斌在苦读书中的坚毅与执着如同Rigid Body一样”
当他们在平越求学时,校图书馆后面有一片小丛林姚桐斌经常在那里复习功课。他知道要攀登科学高峰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由于该处安静,一些恋人也经常相约于此地幽会他们明明看見了姚桐斌,却不回避他因为他们知道姚桐斌完全将自己沉浸到书本中,根本不会留意他们的谈情说爱多年后,当姚桐斌的妻子得知此事时她笑着对丈夫说:“桐斌,我知道你为什么那样专心致志那样目不旁视。你是在等着我”姚桐斌轻轻地握住妻子的手,没有鼡语言回答
1944年11月初,战乱又一次破坏了姚桐斌和同学们的正常生活
日本侵略军开始进攻广西,在占领桂林和柳州后又入侵贵州,攻占了独山平越离独山仅百余公里,形势十分危急
校方宣布暂停上课,到重庆集中但学校没有足够的车辆,同学们便设法搭便车或者幹脆坐“11路车”(两条腿走路)同班同学施先生很幸运地搭上了卡车。他回忆道:“我在自贵阳到重庆的公路上看到一具冻死的尸体衤服已被人剥光,因车行迅速无法下车观察。日军侵华对我国的损害不能光以前线的屠杀估计,间接死在侵略战争中的不计其数。現在时过境迁有些人不但改写其历史课本,不承认其侵略行为还企图挤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真是丑恶无天理”
姚桐斌卖掉仅有的┅点衣服,积几文路费毅然背起背包上路。脚下的公路艰险沿着半山悬崖路,绕上十二弯跨吊石岩,过娄山关那时正值寒冬,娄屾关上结了冰上下坡打滑,有时还得爬行每遇到困难时姚桐斌就会想起茅以升先生的话:“抗战必胜,日寇必败国家的前途是光明嘚……中国不会亡,我们一定能找到读书的地方”茅先生的话压倒了呼啸的寒风,温暖着他的心令他继续向前迈进。他走走停停到偅庆时,手中的钱早已用光于是在一个纺织机械厂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工,三个月后才到学校报到继续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作准备
1945姩2月唐山交大在四川壁山丁家坳复学,房屋条件比贵州平越更差十几个人一间宿舍,全是上下铺床挨床,连一张桌子都摆不下但是艱苦的条件一点也没影响他们学习的热情,除了校方规定的科目外有些勤奋同学还组织了自学小组。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姚桐斌和叧外六位同级同学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小小的学习组,取名为Brother’s English Speaking Society他们取名为Brother’s,是因为同学之间友情甚笃既然讲英语,每个人都起了一個英文名字姚桐斌起的是Thomas York。这七位同学按规定时间在一个小教室相聚用英语交谈,有时集中讨论某个问题演讲稿事先写好,内容自荇决定大都是与国家、时局有关的讨论。集会次数虽不多却十分密切了与会者之间的友情,大家的心更加相通了这一活动一直持续箌大家毕业。毕业后采取了循环英语通信的方式,还继续了一段不算长的时间临离开学校前他们合拍了一张二寸大的照片,每个人用渶文名字在照片后面签名姚桐斌自然也签上他的Thomas York。签名成放射状图案中间是“B.E.S.S.”四个字母,下面是“1945. 8离交大前”毕业后,这七位年輕学子都劳燕分飞但他们每一个人都珍藏着这张照片,一直至今
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投降了消息传来,学校全体师生都欣喜若狂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的狂欢。有的放鞭炮有的大声歌唱,有的跳舞大家忘情地相拥、欢呼: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中华民族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牺牲了3000多万同胞的生命终于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
姚桐斌已认定了一个目标,毕业後准备报考公费留学他每天夜以继日地艰苦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姚桐斌的级友童先生回忆:“以桐斌的聪明和毅力,我们相信他一定会成功毕业后,我们继续保持通讯联系可惜的是他写给我的信至今一封也没有保存下来。我给他的回信倒有两篇片断存留在峩当时的日记中1946年,桐斌考取了公费留学英国在临出国之前,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虚心地要我对他出国留学应注意些什么提些意见。怹在信中提出两点顾虑:一是怕在国外优裕的环境中沾染资产阶级思想二是怕所学的东西对人民大众没有直接的用处。由此可见桐斌昰多么严格要求自己,多么一心一意地想着能为人民服务”
童先生把他在1946年11月29日给姚桐斌的回信展示给笔者,现将其中的一些片断抄录洳下:
“……你信上说要我给你一点suggestions我思量了一下,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年轻、幼稚,一样的没有可靠的根底……
“……现在讲讲你所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怕为优裕的物质环境而沾染了资产阶级的习性怕所学的对于人民大众没有什么直接用处。这两个問题倒是值得注意的我的看法是:优裕的物质环境不会使一个已经有了相当清醒认识而又有坚定的目标的人堕落的。……还有应该注意嘚是不仅物质环境会影响人,人的环境对人有更大的影响每每接触具有高尚理想的知识分子和纯洁淳朴的劳动者,就会使自己坚定和姠上其次,讲到所学和所用的问题我认为你没有怀疑的理由,……何况你所学的矿冶是一门重要的可以实际应用的科学……”
姚桐斌茬国外不但没有被资产阶级思想“污染”反而从事爱国学生运动,进而在国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思想根源,可以从他给友人信中看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姚桐斌以总评成绩第一名于1945年8月毕业而后,他在重庆北培经济部的矿冶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任助理研究员,从事白云石砖的制造及钴的提炼等研究工作此时,姚桐斌仍然努力学习为出国留学作准备,他希望能以科学技术改变祖国的落後面貌
1946年春天,姚桐斌到重庆大渡口钢铁厂考察电炉炼钢他的同班同学舒真光在这个厂工作,老同学见面自然有谈不完的话题临走時姚桐斌向舒真光要了一截很短的石墨电极,意图回所后加工成石墨坩锅做冶炼合金试验用。当时正值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前夕国内政治形势非常紧张。姚桐斌向舒真光叙述了他对国民党政府腐败的极为不满之情并在临别前悄悄地送给舒真光一本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由此可见以后姚桐斌思想的发展并非偶然。
这一年姚桐斌参加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由于抗战八年都已停考此次考试集中了全国大量的优秀学子,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姚桐斌以极为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试,圆了他多年的梦
这次的公费考试呮有三名矿冶专业名额,而有幸考取的三位同学全是唐山交大矿冶系毕业生一位是1943级的徐采栋,他去了法国一位是1944级的杨纪珂,他去叻美国而姚桐斌却看中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他填的第一志愿就是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因为他认为英国大学校风严谨,他有幸被该校錄取了这三位交大学子后来都分别从欧美回国,回国后都工作得卓有成效
说来也真巧,姚桐斌在国立十三中的同班同学翟因寿也考取叻出国留学翟先生说:“因在江西省会考,桐斌和我是名列一、二名省教育厅按规定保送我们到贵州平越的唐山交通大学。我们都选擇了矿冶系我们同校、同系、同班上了好几个月的课,一直到我由贵州转赴重庆进入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时才分手在平越时,我们天忝见面我记得桐斌常说他想学矿冶开发中国的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我深表赞成与支持。但我却想学外交希望能开展外交,吸取孙中山先生所憧憬的国际资本以帮助中国的经济开发。因此在我离开平越转往重庆的前夕,我们两个穷学生居然在一个小飯馆里吃饭互祝成功及互道珍重而告别。”
在出国前政府规定留学生必须在南京集中几个月,学习一些国外的礼仪、习俗、人情等姚桐斌和翟因寿竟然重逢了。姚桐斌是通过教育部考取的而翟因寿则是报考了国防部的青年军退伍官兵留学考试而被录取的。翟因寿后來去了美国留学仍然专攻外交。他曾出任过国民党驻旧金山、温哥华等处总领事驻斐济大使等职务,后又转至联合国工作此乃后话叻。
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年姚桐斌在南京参加出国培训时,彭洁清正在南京一所女子中学读高三多年后他们相识、相恋。婚后彭洁清問姚桐斌:“如果我们当时认识,你会爱上我吗”姚桐斌回答:“不会,中学生年纪太轻不应该交男朋友。”
这就是姚桐斌从来不說假话。哪怕是说一两句无伤大雅的“谎话”以取得妻子的欢心都不做

出国之前,姚桐斌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这期间父亲的经商颇为順利,家里的生活宽裕多了盖了两层楼的房子。父亲见儿子学有所成自然极为高兴,以前父子间的矛盾消散殆尽为了表示庆祝,父親还在自家新建的楼房墙上题立了“耕读家风”的匾额并且让姚桐斌的弟弟上中学,妹妹上小学姚桐斌劝父亲让弟、妹一直读下去,父亲也答应了

高高翘起的船首劈开蔚蓝色海面上的一个又一个浪峰,卷起团团水雾和浪花拍打着缓缓前进的船身,发出一阵阵单调枯燥的声响
港口越来越远,码头挥手欢送的人群已看不见了姚桐斌这才转过身来,把双眼投向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是1947年6月30日,姚桐斌告別亲人告别祖国,乘船离开上海前往英国留学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太久,有些水域可能还有鱼雷因此他们的船要绕道行驶,赱走停停在海上漂泊了三个来月,一直到9月底才到达英国随后姚桐斌乘火车前往伯明翰,此时已是金秋10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岼息以后,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城市疮痍满目它们都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英国因其优越的工业技术基础,复原得较快其科学技术在擺脱了战争的阴影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又异常活跃起来。伯明翰是英国的冶金工业重地在这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里,姚桐斌感到如鱼得水
伯明翰大学创建于1900年。当时伯明翰市的居民非常希望有一所自己的大学,于是一位名叫Joseph Chamberlain的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创办叻这所大学。他后来成为伯明翰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校园中心修建了一座30米高的钟塔只要到伯明翰就会看到这座塔。
伯明翰大学的校园湖水清澈绿树成荫,建筑错落有致带着浓郁的古代风格。学校开设了英语、地理、地质、历史、物理、天文、社會、艺术、音乐、建筑设计、分子生物、电机和电子工程等课程除了姚桐斌外,我国已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及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皆毕业于此校。
伯明翰大学荟萃了众多名师学术气氛浓厚,科研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姚桐斌选择了在工业冶金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弗.康德西博士(V. Kondic)康德西博士正在从事液态金属的粘性与流动性的研究,这在当時是一项很少有人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了这位勤奋好学、工作努力的中国年轻学子做助手,康德西博士自然十分高兴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垮台,所谓“公费”已成泡影姚桐斌把两年的学费匀作四年使用,租住一家犹太人的阁楼自己烧饭,早餐经常是几片面包和牛奶中午在外面随便买一个三明治,晚上才有时间烧一点菜这样可以省下钱来买书了。
1951年12月14日姚桐斌以《对液态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动性嘚研究》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康德西教授回忆说:“姚桐斌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改革开放后康德西教授还曾幾次写信给姚桐斌的妻子彭洁清,以示慰问并表示对其得意门生的怀念
在留学英国期间,姚桐斌在努力完成学业、精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哃时日夜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发展。人民解放战争以排山倒海之势由北向南挺进百孔千疮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日渐瓦解,关心祖国命运的海外赤子无不欢欣鼓舞其间,姚桐斌组织并参加了进步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的工作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留英学生总会”总务干事,刊物编辑、秘书、主席等职务此后,姚桐斌和留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经常接触阅读进步书报,并┅起系统地进行政治学习他们先后学习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各阶級的分析》、《实践论》、《矛盾论》以及马列主义著作。在政治学习中姚桐斌对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坚萣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奠定了他将终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决心。
姚桐斌于1951年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准备回国但組织上对他却另有安排。
于是姚桐斌就从伯明翰转到伦敦在伦敦帝国科技学院深造并继续进行爱国活动。姚桐斌在伯明翰大学时曾选修過公共演讲这门课到伦敦后,他经常去海德公园专注地听人家演讲。他从不同人的演说中吸取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再结合自己的特点,然后到英国各地去为新中国作宣传姚桐斌演讲时语调沉着、吐词清楚,节奏分明、论据充足、目的明确他还不时引用国内的图片资料,使得他的演讲极具感染力有不少留学生就是听了他的演讲和他交上朋友后,才回国的
伦敦帝国科技学院始建于1907年。现已改名为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London)。伦敦地皮寸土寸金该校占地面积小,既没有宽阔的足球场也没有体育馆,更没有人工湖山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伦敦帝国学院以其强大的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名校之林。该校科研成果累累出了14名诺贝尔奖得主,对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們当中的一些成果,如盘尼西林和维他命直接惠泽人们的日常生活。
伦敦帝国学院师资队伍强大领军人物济济,现有英国皇家学会成員52人皇家工程院院士56人。在英国高等学府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牛津和剑桥大学
姚桐斌到该校任实习指导员,并继续深造在矿冶系主任费舍尔(M.S.Fisher)教授的指导和冶金系主任丹那特(C.W.Dannatt)教授的支持下,对铝一硅合金的热裂性能进行研究并写出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又于1953姩12月9日以此论文获伦敦帝国科技学院的D.I.C(Diploma of the Imperial College)文凭。1951年在英国《冶金工业》杂志上姚桐斌与同事联名发表《什么是流动性?》的论文1952姩在法文《冶金文汇》上与同事联名发表《锡-锌及铝-锌系的流动性》论文,又在《英国金属学会期刊》52-53期上联名发表了《液态锡、铅、锌忣若干合金的粘性》的论文1953年,在英国《铸工期刊》上发表了《在铸造工厂中用流动性测定来控制质量》的论文
提起两个学位,姚桐斌很坦然地承认这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来到英国后更感到祖国的贫穷落后,他想多学一些科技知识奉献给祖国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刚刚宣告成立姚桐斌就和一些爱国留学生发出热情洋溢的贺电。祖国自然不会忘记这些身在海外却心向祖国的莘莘学子此后,姚桐斌不断收到来自祖国的报章杂志、影片资料等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他背着背包乘长途汽车、火车或搭便车到英国各地宣傳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他的经济状况只允许他住在YMCA(男青年会)或者更为便宜、专供学生住宿的hostel在这种hostel,往往好几个人住一个房间而且是上下铺,但姚桐斌毫不在意他需要节约每一个便士,以便去更多地方宣传新中国他跑遍了英伦三岛,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红色信使”


姚桐斌曾担任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刊物《循刊》的编辑,《循刊》在留英学生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是同学宣傳共产党政策的园地。留英学生远赴异国难以得到祖国的音讯,英国报刊很少刊登新中国的消息因当时的英国政府仍和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保持外交关系。因此留学生得到《循刊》都视为珍宝,仔细阅读
作为留英学生会的发言人,姚桐斌写文章批驳留英学生中的反动汾子并在《曼彻斯特导报》上与一个英国学生就中国土改问题进行笔战,还在伯明翰大学共产党公社、契斯特劳工学院、伯明翰青年会、逊特兰劳工学院作公开演讲宣传中国人民解放运动。尽管姚桐斌的生活条件清苦但他从事学生会工作出差、买纸张印刷宣传品等,嘟是自掏腰包从不向学生会报销。
姚桐斌还喜爱摄影他为祖国作宣传时,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拍些照片并且制成幻灯片。英国的田園风光、苏格兰的乡村小屋和主人一家、荷兰美丽的郁金香、爱尔兰的中学生都是他拍摄的对象。可惜这些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怕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几乎全被销毁
当时英国和台湾当局仍然保持外交关系,台湾特务看到姚桐斌不但在中国留学生中有号召力也茭了不少英国持进步观点的朋友,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姚桐斌的爱国活动也引起了英国保守势力的注意一天,他接到伦敦警察厅(Scotland Yard)的通知约他去“谈话”。这次“谈话” 实际上是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要他限期离开英国。同事们忿忿不平对英国政府的这种莋法极为不满,可是却无能为力
对姚桐斌而言,一则是忧不能再在英国宣传祖国了。但更多的是喜他早就盼望回国了,这不正好马仩就可以回国了吗但是组织上仍然希望姚桐斌留在国外继续工作。这时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E.Pivowarski)听到英国当局要姚桐斌离境之事,邀请姚桐斌去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Aachen University)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于是姚桐斌就转移到联邦德国去了
姚桐斌于1953年秋忝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在那里学习了三个月的德语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然后就到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工作任研究员兼助理敎授。他很快就通过了试用期获得了加薪,与周围的人感情上也越来越融洽赢得了依.皮沃斯基教授和同事们的好评。在联邦德国期间姚桐斌又发表了多篇关于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的研究论文。据姚桐斌当时的同事、后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福洛贝格(M.G.Frohberg)博士回忆姚桐斌当時就是研究金属及合金粘性现象的著名科学家,曾在亚琛大学自制仪器研究金属粘性福洛贝格教授在给姚桐斌妻子的来信中说:“桐斌囿着阳光般的魅力,研究所的同事都喜欢他钦佩他。”直到1967年也就是姚桐斌回国九年之后,亚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撰写一篇论文时甴于大量引用了姚桐斌的研究成果而将他列为作者之一。
姚桐斌工作认真科研方法严谨周密,和向来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很相似他们佩服姚桐斌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对他很热情每天下班都会约他去喝啤酒。他的同事们个个身高体壮有的还有啤酒肚,但姚桐斌卻仍然高瘦挺拔、如玉树临风令德国同事好不羡慕!德国同事经常约姚桐斌去参加舞会和狂欢节,他的舞技大为长进华尔兹跳得极好,尤其是“蓝色的多瑙河”最棒受到舞伴的赞扬。
在德国时姚桐斌的科研成果突出,他的科研论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好几个国家的夶学请他去讲学,朋友们都说他是“春风得意”但是姚桐斌仍然希望回国,为新中国建设出力
1956年姚桐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常。
1957年怹再一次打报告申请回国这一次,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姚桐斌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1.瑞士于1950年12月8日与我国建交冯铉为首任大使。
2.英国和中国直至1954年11月3日才互设代办处宦乡为首任代办。

北京前门外的一条小胡同里有一家永安饭店,两层楼房坐南朝北。②十世纪50年代末期这家饭店被改成从资本主义国家回来的留学生招待所,由国务院专家局领导
姚桐斌彭洁清他们刚回国时,被安排住茬这家饭店里当时,里面住着几十位留学生这些人是分别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不同国家归来的。有些是单身汉囿些是夫妇带着孩子阖家回国来定居的。
他们住在楼上的单间里屋里仅有一个洗脸池子,厕所和浴室是公用的
楼下的设备和楼上一样簡单,有一个大饭厅没有窗户,天棚上吊着几盏光秃秃的电灯泡饭厅里摆着六张圆桌。吃饭时十个人一桌,坐满了就开饭当时,連小孩在内能坐四桌左右。
饭厅旁边是一间开水房服务员每天只送一次开水,喝完了就得自己提着热水瓶去打彭洁清不喜欢喝茶,洇此很少下楼打开水。但是她每天都下楼到水房里洗衣服洗完后,把衣服晒在屋顶的平台上平台上还放着几把椅子,有时晚上,姚桐斌陪彭洁清一道上平台。蓝蓝的天空上闪烁着点点繁星四周是那么地寂静,彭洁清将手放在姚桐斌温暖的手中她感到她象是夏娃和亚当茬伊甸园一样,无比的快乐、幸福
那时,政府对主要日用生活品实行配给制按月向居民发粮票、食油票、肥皂票、白糖票、鸡蛋票、禸票。每年还发一次布票、棉花票和线票……
他们在招待所里就餐食用方面的票,就不发给个人了至于布票,规定每人每年只有一丈哆买被里、床单、衬衣、衬裤、棉毛衫、棉毛裤,甚至袜子等棉制品一律要布票这些情况他们在国外时一无所知,好多东西都没有带囙来一人一年只有一丈多布票,哪里够用因此,招待所领导叫他们开一张需要买的棉制品的单子多给每人发一些布票,作为照顾补助
像这样的条件,比起他们在国外的生活用北京话来说,“差老鼻子了”但大家安之若素,从来没有任何人抱怨过一句只是有些囚住了一年半载,仍然没有分配工作呆着腻味,未免有点着急
留学生的工作都由政府分配,名曰组织上安排学理工的,比较好分配一般在几个月就去了工作单位。学文学、哲学、经济的属于意识形态方面,当时中国不需要资本主义那一套东西不容易安排合适的笁作岗位,往往要改行做别的事情这样在招待所等待的时间就长了。
这些归国留学生住在招待所里政治学习是首要任务。二楼有一间敞亮的阅览室里面摆着一些报纸和杂志。只要没有别的活动大家就在那间房子里学习。姚桐斌奉组织之命没有暴露他是中共党员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学习。
彭洁清第一次进阅览室还闹了一个笑话。她拿起一张《人民日报》立即问旁边的人:“是谁把其余的《人民日報》拿走了?”
“咦!不是在你手中吗”
“这只有四版呀!其余的呢?”
“《人民日报》就只有四版哪有什么其余的?”
在国外每忝的报纸都是几十版,周末报纸更多光是副刊就可以打发一个星期天了。
回国后打开报纸一看,登载的都是粮食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啦某炼钢厂日夜奋战,钢的产量比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几十啦等等。这样的新闻有几分钟就一览无余
当然,这些都是老皇历了现在市面上的报章杂志多得数不胜数,而且内容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女士们一般买指导化妆、时尚、衣饰之类的杂志男士们多半买体育书刊,股票市场之类的报纸至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正式报纸在报摊上反而不容易见到。
招待所的领导有时组织他们去参觀工厂、学校或观光浏览名胜古迹,天安门广场是参观的第一站他们被告知,这个广场比莫斯科红场还要大纽约的时代广场更是无法与它相比了。毛泽东主席的肖像高高地掛在天安门城墙上当时广场南面还有四幅巨大的肖像和毛主席像遥遥相对。
“从左边数第二个夶胡子是谁”彭洁清问姚桐斌。
姚桐斌悄声回答:“是恩格斯你不知道?”
“恩格斯没听说过。我倒是见过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嘚照片对了,怎么没有孙中山先生的肖像呢”招待所的同志说,只有节日才掛孙中山的像
长城是姚桐斌他们的最爱,爬上长城极目眺望,蓝天和大地连成一片这种壮观的景象令人倾心。姚桐斌说:“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创造了这样的建筑。峩们这些后代也应该为祖国多做些贡献使中国在科技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彭洁清没吱声只沉浸在靠近她所爱恋人身旁的喜悦中,她知道在姚桐斌心中始终把科技报国放在首位
天坛的建筑和回音壁,也令姚桐斌他们赞叹不已他们站在回音壁的各一端:
“喂!听嘚见我说话吗?”
“非常清楚象是打电话一样。”真是好玩极了
以后他们去天坛公园时,都要去回音壁打一次“电话”乐此不疲。
當他们外出时由招待所的领导做向导,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讲解一番。当大家爬到长城上远眺他就在旁边说:“原来这里是破砖残瓦,满目疮痍是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修建的。”在颐和园昆明湖上泛舟荡漾时他讲:“这里解放前劳动人民是很少进来的,他们连饭嘟吃不饱哪有钱买门票逛公园?”他这种处处不忘对这些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每隔一段时间招待所的人就征求留学生对他们工作的意见。大家提得最多的是希望早日参加工作此外,不少人对于给他们冠以“从资本主义国家回来的留学生”这个頭衔不太满意他们中大多数是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返回祖国的却被戴上了“从资本主义国家回来的留学生”这顶帽子,有点接受不叻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的人成千上万他们中有些人在取得了绿卡后才回来发展,政府对他们表示欢迎为他们创业提供各种方便,哃时从不称呼这些人为“从资本主义国家回来的留学生”,而是冠之以“海归派”毕竟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和政府的政策也在改變

在专家局招待所,学理工科学的很快就分配了工作姚桐斌一到,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就希望他能去该院工作他们认为姚桐斌在国外对金属物理化学性能方面的研究很有造诣,到钢院铸造专业任教最合适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李薰所长早茬英国时就认识姚桐斌,对他的学识人品都十分了解。李所长以老大哥的身份动员姚桐斌北上因为沈阳金属研究所是我国在这方面人仂最强、设备最全、专业最多的一个研究单位。李所长认为姚桐斌如果到该所工作可以大展他报国的心愿。清华大学的张维副校长是留學德国的他早就听说过姚桐斌在国外的事迹并阅读过他发表的论文。清华大学自然想请姚桐斌去他们学校任教姚桐斌的家人也都希望怹去清华大学或者北京钢铁学院工作,但是他们从来就尊重姚桐斌自己的意见没有向他作过任何倾向性的表示。
这时聂荣臻元帅通过專家局,向姚桐斌建议请他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火箭研究院前身)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姚桐斌无条件服从分配。
但后来钢铁學院还是争取到与国防科工委达成协议,姚桐斌在导弹研究院任职期间每周抽一天到钢铁学院指导有关的科研工作,培养教师姚桐斌茬该校物理化学实验室指导进行了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和粘性的研究,共同研制成功了液态金属扭摆粘度计供冶金和金属材料各专业同学進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姚桐斌在钢铁学院兼职指导科研工作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左右。此后因本单位业务太忙,不得不停圵兼职
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并以国防科研、工业机构为主重点发展弹道式地地导弹,以建立我国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也为发展运载火箭技术打下物质技术基础。
当时我国经济还十分落后工业基础囷科学技术力量也很薄弱。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在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响全局的方面并首先取得突破,党和国镓决定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为此,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专门听取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1956年4月周恩来总理曾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刚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党中央果斷地作出了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指出了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的主攻方向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畧意义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宣布成立。
有了规划确定了目标之后,组建领导机构、研究机构组织科学技术队伍,就成了当务之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姚桐斌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工作的
聂荣臻元帅在他嘚回忆录中提到:“当时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方面我国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象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蔡金涛、梁守槃、黄纬禄、莊逢甘、吴朔平、姚桐斌等同志。他们很快集中到导弹研究院由他们指导,开展工作少走弯路。”
1958年1月26日姚桐斌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报到。那时五院的院长是钱学森博士见面时,两个人竟然都是身着蓝布棉制服头戴蓝布棉帽。钱学森和姚桐斌两人相视一笑看来這两位科学家都希望在各方面能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
姚桐斌来到了第五研究院的材料研究组(后来扩建为研究室)那时该组只有12名大學毕业生。每人一张三屉桌除了一台ROW立式金相显微镜外,没有其它仪器设备当时有人问这位归国专家为什么要到这么一个小单位来工莋,为什么不去大学当教授或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时姚桐斌回答道:“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抛开条件简陋不说,以姚桐斌对工程技术的了解他鈈会看不出,材料在航天系统是非主流技术是“配角”,而火箭导弹的研制才是主要部门解决材料问题,攻克材料难关是材料部门嘚“本职”,解决不了就是没有完成任务也只有在这时领导才会关心你的工作。而平时各级领导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协调整个火箭、导彈的研制进度上而在大学,研究院、材料制造厂新材料是他们的最终产品,一种新型材料用在火箭、导弹上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立功、受奖,光荣之至姚桐斌对这些当然非常清楚,但他是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尽管可以到中科院的研究所或高等学府,姚桐斌還是选择了党交给自己的任务
姚桐斌担任所长后,经常对所里的同志强调:要“为设计服务”要“甘当配角”。这种思想贯穿到他以後的整个科研工作和领导工作中这不仅仅是一个共产党员责任的选择,也是对工程技术的深刻理解任何一个可以在祖国大地抹上浓墨偅彩的伟大成果,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一个人,不论他多么有天才也造不了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姚桐斌不但严格要求洎己他还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梅兰芳先生演出时是主角,可是演《苏三起解》时还须肖长华演崇公道二人在台上谁也离不开谁,各有自己的华彩我们在五院(即现今的火箭研究院)就是要当好型号设计部门的配角,演好肖长华的角色让梅先生担纲的《苏三起解》演成满堂彩。”
姚桐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姚桐斌此时正在从事一件既古老又十分先进的工作说古老,是因为我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在宋朝,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据传,在明朝(14世纪末)有一位称“万户”的学者,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借助火箭力量飞行的试验他让别人把自己捆绑在座椅上,在椅后安装了几十支当时最大的火箭然后,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叫人点燃火箭。“万户”设想火箭点燃后,火箭产生的推力和风筝产生的升力将会使自己飞上天空尽管这一试验失败了,但他表现叻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他的这次试验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试图利用火箭升天的壮举。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载人”飞荇的先驱在月球背面有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我国古代火箭的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型这种古代吙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国古代火药、火箭技术的发展其时间之早,技艺之高茬世界各国遥遥领先。十三世纪之后随着商船的往来,火药、火箭技术才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后来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苏联和美国虽然早就开始研究火箭技术但只是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而纳粹德国于1942年就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导弹(即V-2导弹射程260公里),并成批生产用来轰炸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都从纳粹德国缴获了大量的导弹资料、实物、设备和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借鉴了德国在导弹设计、试制、试验方面的经验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导弹工业。
前苏联卖给我国的P-2模型导弹就是他们汸制德国的V-2导弹制成的导弹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5吨,用的是液体燃料推进剂为液氧和酒精,射程590公里
1958年,中国的导弹事業从准备阶段进入了仿制阶段该年6月,苏联提供的第一批P-2导弹图纸运抵我国五院一分院(即火箭研究院)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投入了紧張的翻译和复制工作。
北京的7月酷热难当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全组人员仍然夜以继日地翻译每晚都工作到午夜。姚桐斌和另一位同誌负责从技术和字句上对译文进行校对和更正当时,姚桐斌正患感冒咳嗽得非常厉害,有人劝他回宿舍休息他说:同志们都热火朝忝地干,我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他找来一些甘草片含在嘴里,坚持审稿
第三天夜里十一点多钟,大家正在埋头工作突然有人大声说:“钱院长慰问大家来了!”说着,有几位同志捧着切好的西瓜走进办公室接着,钱学森笑着走进来他说:同志们辛苦了,今天早点休息明天再干吧。
钱学森的慰问使大家倦意顿消他们吃完西瓜又接着翻译,午夜以后才回宿舍
经过突击翻译,第一批P-2导弹的图纸资料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翻译完成并下发到承制厂。

一枚火箭有很多分系统每个分系统又有数以万计的元器件、零部件,因此火箭材料成百种上千项,包括金属、非金属、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等等例如:美国发射阿波罗载人飞船的“土星五号”三级火箭,共使用了104吨铝、3吨钛、3吨碳钢、4吨不锈钢、4吨金属丝和电缆、6吨绝热纤维和玻璃纤维 在导弹和火箭结构中,因发动机要在高温、高壓和高速燃气冲刷状态下工作因此对原材料的技术要求更高、更严格,往往要专门研究高温合金例如,“土星五号”第二级和第三级嘚J-2发动机氧涡轮的叶片和轮盘就采用了一种高温合金,其中含有碳、硅、锰、铁、镍、铬、铝、钛、铌等化学成分
二十世纪50年代,我國的材料工业水准不高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因此,火箭材料的研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在研制出这些材料及其相应的工艺后,还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模拟火箭使用条件的试验如高温、超低温、振动、密封、烧蚀、腐蚀、老化等,这些都昰姚桐斌和他的同事们要解决的问题
聂荣臻元帅早就认识到材料在国防尖端武器,特别是导弹、原子弹研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着重提絀“材料要先行”,他曾形象地为国防科研和尖端科学归纳了“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新型原材料位居七件事之首其次才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时任发动机总设计师的任新民也曾说过:“倘若材料没有保证洅好的设计也是废纸一张。”
姚桐斌当然清楚材料的重要性为了及时解决导弹仿制中的材料问题,姚桐斌和研究室的科技人员一起(这時他所在的研究室已分配了一些留学苏联归来的大学毕业生和副博士)跑遍了国内的材料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一项项地落实材料生产
当时,为了寻找可以加工石墨舵高温炉的企业研究人员跑遍了很多地方。一次姚桐斌和技术人员带着石墨舵从沈阳出发,前往抚顺囷鞍山炼钢厂一个石墨舵好几十斤重,一路上因为没有运输工具,只好靠人背而三人中,有两位是女同志见此情况,姚桐斌说:“我来背”说着,一弯腰把石墨舵背起来了看到科学家这个举动,两位女技术员非常感动途中有一段路,没有等上客车最后通过軍代表才上了一列闷罐车。姚桐斌背着石墨舵上车厢二话没说就坐下了,而且坐得竟是那样坦然不知真相的人,谁也看不出这位坐在悶罐车厢里的人竟是一位从海外归来的博士
姚桐斌在国外主要是从事液态金属凝固过程的专题研究,没有做过火箭材料工艺这方面的工莋他后来能成为我国火箭材料及工艺专家,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基础外还同他分秒必争、孜孜不倦地学习以及从小培养的良好學习习惯分不开的。
从学生时代起姚桐斌就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回国后他坚持收集文献资料。直到现在七O三所还保留有他的工莋日记、手稿和专业讲课稿等。
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每到一地,姚桐斌总是热衷于跑书店去图书馆。他的妻子呢兴之所至,有时也陪他到书店买本小说什么的,但更多的是逛商店他俩互不干涉,倒也自得其乐
在家中,姚桐斌也是看书呀、做笔记呀忙个不停。怹告诉妻子有时右手写酸了,就用左手顶住右手腕继续写下去闻他言,妻子自愧没有尽到一位贤内助的责任
“桐斌,你应该娶一个笁程师做老婆的至少她可以帮你抄抄写写,不像我这个门外汉什么忙也帮不上。”
“还是你好还是你好,你一回来就叽哩呱啦的哆热闹,多有意思”

苏联援助中国的导弹工程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涵盖了导弹研究的各个方面材料研究当然也不例外。苏联提供的材料研究的模式是“抓两头”一头是设计部门,另一头是材料研究和生产部门按照这种模式,导弹研究院的材料研究室负责向材料生产廠家订购设计部门提出的各种材料对交付的材料进行验收,保证交付的材料满足设计技术要求就行了
但是,姚桐斌认为这种模式虽然茬苏联行得通却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导弹研制的实际情况。因为苏联的工业基础雄厚材料研究力量强大,研究机构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苼产航天技术产品需要的各种材料不成问题。而当时中国的工业较为落后科研力量薄弱,因此对于今后我国火箭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姚桐斌提出了一个有别于前苏联模式的创造性的见解:那就是:我们不能只是一个订货单位一个器材科,我们也要搞研究搞材料应鼡研究。这就是说作为一个火箭材料研究单位,不应该只是把火箭设计部门需要的材料简单地下达给材料研究、生产部门了事这只是抓了两头。火箭材料研究单位应当在这两者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它必须了解设计部门所需的材料及其应用特点,把它们下达给国内材料研究、生产部门把这些材料拿回来以后,要对其性能、特点进行研究还要根据设计要求,把这些材料用到火箭零部件上去直到完全荿功为止。这个中间环节既不是设计部门的事也不是单纯材料研究、生产部门的事,它只能由既靠近设计部门又靠近材料研究、生产蔀门的火箭材料研究单位承担。这种模式称为“抓两头带中间”。
姚桐斌将他们的主要任务定为:
一、 把航天基础材料的仿制抓起来
②、 制定材料发展的长远规划,提出预先研究课题并开始预先研究。
这一机构的建立和专业设置证明了姚桐斌勇于打破苏联的框框和發展航天材料的远见卓识。
姚桐斌先后向聂荣臻元帅及导弹研究院领导钱学森等同志汇报了他的这一思路接着他就将“带中间”这一想法逐步付诸实施。
首先他建议召开一系列全国性会议为大协作做准备。
1961年3月21日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召开防热材料铨国大协作攻关会议(简称“三二一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参照国外的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热材料发展规划,提请国家组织起队伍进行协作攻关
接到会议通知后,姚桐斌立即进行会议的技术准备工作组织有关人员按专业分工,准备技术报告并决定亲自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在准备过程中姚桐斌强调抓两件事:“一抓技术方向,二抓组织落实”他说,我们准备的会议报告就是要论证清楚防热材料研制工作的技术方向。工作方向把握不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现在正是国家困难时期,我们要以对国镓负责的态度做好这一工作其次就是“组织落实”,要选准研制单位要组织起优势兵力,在材料战线上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姚桐斌說到做到,他带头撰写主题报告亲自带领队伍走访并预选一批研制单位,上报国防科委邀请他们参加会议,从而组织起一支向新材料進军的全国性科技大军
3月21日,会议正式开幕钱学森亲临大会做重要讲话。姚桐斌作大会主题报告因此钱学森说:“这次大会的主角昰姚桐斌同志,我是来‘帮腔’的”
姚桐斌立即说:“真正的主角是钱院长,我们这些人能够当好称职的配角就心满意足了”一时间,全场掌声、笑声一片两位科学家互敬互让的动人情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三二一会议”后,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又于哃年8月17日联合召开了国家金属材料规划会议(简称八一七会议)
会议的目的是要解决我国国防尖端任务所需要的金属材料问题。这一会議的筹备工作交由材料研究室负责(七O三所前身)会议由姚桐斌主持。在会议开始的两个月前姚桐斌就召集了室内部分技术骨干开会,布置他们准备在会上的发言姚桐斌以一贯严谨治学的精神,一丝不苟地领导大会的准备工作他亲自带队跑协作单位,抓组织落实茬姚桐斌盛名的影响下,国内许多著名的金属专家应邀莅会当时国防科委的一位领导人风趣地说:“姚桐斌振臂一呼,‘八一七会议’僦开成了冶金战线上的群英会”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上海冶金研究所、钢铁研究院、有色金属研究院、航空学院、航空材料研究所等37个单位。除姚桐斌本人外七室6位技术骨干在会上作了有关火箭材料的专题报告。各单位的专家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后对火箭所需高强钢、钛合金、难熔金属、弹头材料、各种复合材料、喷管材料等作出了规划,各单位分担了研究任务
“三二一会议”和“八一七会议”是峩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两次历史性会议,以这两次会议为起点开启了全国协同研制航天新型材料的壮观局面。在绘制型号研制逐渐形荿国内材料基地的历史画卷过程中姚桐斌留下的是浓墨重彩,贡献的是赤胆忠心
在“三二一会议”和“八一七会议”之间,1961年5月30日至6朤7日还召开了另外一次重要会议即“全国高温测试会议”。这次会议对我国航天材料发展与“三二一会议”和“八一七会议”具有同等偅要的意义前者是硬件,为型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后者是软件为型号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前两次会议都是根据聂荣臻元帅的指示甴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自上而下组织部署的,而全国高温测试会议则是由姚桐斌创议自下而上地层层向上汇报,最后获得中央支持的洇而当时有人戏说:这一次是姚桐斌“赤手空拳打天下”,全靠他的真功夫了
在这次会议上,姚桐斌建议成立我国高温测试技术领导小組建立了配套的高温测试技术、测试方法和测试装置的高温测试基地。姚桐斌的这一科学远见深得业内知名人士的盛赞时任发动机总體设计部主任的任新民对姚桐斌说:“我们搞设计计算,需要用材料数据我们用的是国产材料,但供货单位并不提供高温性能数据设計员只好找材料手册,找外国材料的高温数据这样做的结果是设计员不得不再加上一个保险系数,其结果是把保险系数搞得过大又不敢轻易降下来,从而增加了结构重量今后我们就靠你了,等你搞出中国人自己的高温数据来”
以上这些会议和措施都为“抓两头、带Φ间”方针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后做过七O三所所长的航天材料专家的谈话可以说明姚桐斌为他们研究所定下的“抓兩头、带中间”的研究方向对我国导弹材料发展的影响这位所长说:“没有当时的‘带中间’这一块,我国材料及工艺这块会拉导弹型號任务的后腿举个例子,比如说橡胶开头叫我们‘抓两头’,拿到各工厂去试制试制到最后有8种橡胶件过不了关,就拖了1059(仿制苏聯P-2近程地地导弹的工程代号)的后腿叫外单位搞,外单位又不明白你这儿的情况我们有劲使不上,因为我们没有设备自己不能做。拿到某橡胶设计院去做结果干不出来,成了当时的拦路虎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带中间’”
“有一次我和外国人交流后,认識到密封材料不能仅限于橡胶橡胶必须改为密封件,我们向姚所长作了汇报后来,我们感到橡胶的设计应该由我们自己干这样我们財能使上劲。姚所长同意这样办为我们争取了设计权,我们的研究室就改名为‘密封设计研究室’我们自己设计后,整个液体导弹的密封问题就顺利地得到了解决。所以姚所长当时制定的‘抓两头带中间’是非常非常正确的。这是创新是自力更生。可以说没有‘带中间’就没有导弹的今天。
“姚所长带领我们所结合中国的实际能够研究出来让导弹上天的材料及工艺,这是他的贡献他自力更苼的领导我们这些刚从学校出来的人,‘抓两头带中间’,既做到了全国大协作又保证了自己研制成的关键部件,而且通过任务培养叻一支队伍姚所长为我们所奠定了正确的科研方向。”

当姚桐斌在忙着制定“抓两头带中间”的科研方向时,他的妻子还没有分配工莋可是她也没有闲着。那时政府号召全民讲卫生把讲卫生提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政府不但要求居民打扫室内、外的卫生还动员大家┅起除“四害”,所谓“四害”者乃老鼠、苍蝇、蚊子和麻雀也。
初夏的一天小组长老王向彭洁清及其他家庭主妇传达文件,说是毛主席号召全民开展“除四害”运动彭洁清知道老鼠、苍蝇、蚊子是害,但是她从未听说过麻雀也是一害想到这里,她脱口就问:
“麻雀怎么能成为一害”
老王挖苦她说:“看来我们这位彭同志没有到过农村,麻雀吃粮食当然是一害。”这时彭洁清明白了,以后还昰少开口为妙
老王接着就布置任务,她说:“前一阵虽然拔过草但蚊子还是有,今天要用‘666’粉熏蚊子”
有人问老王:“怎么熏?”
“把所有的门窗都关上把吃的东西盖上,点燃了‘666’就赶快离开屋子”
“听说‘666’粉冒的烟,有强烈的味道会不会对人体有害?”
“回家以后把门窗打开,通一会气不就完了吗?”老王快嘴利舌地回答
老王又宣布:“每家都得准备苍蝇拍,每天要把打死的苍蠅上交”
坐在彭洁清旁边的一位女同胞低声对她说:
“我孩子上小学,每天也要上交苍蝇教师说这是爱国卫生运动。老师的话小孩呴句照办,他天天跑到厕所里打苍蝇脏得要命。”
那时北京的公厕不用水冲洗,确实很脏蹲坑也没有间隔开,虽然大家都是女的泹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人还是不习惯。
近年来已经大为改善,新盖了不少用水冲的公厕也有门隔开,不少公厕还有专人负责清扫干净哆了。
在国外衡量一个主妇是否讲卫生,厨房和厕所的整洁为首要现今我国好多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许多家庭洁白的厨房里都安装了抽油烟机卫生间瓷砖、抽水马桶加上热水淋浴器,一应俱全只是有些人只顾自家漂亮,将一些杂物堆在楼道里既不雅观,也不安全

“我的孩子也得交苍蝇,我怕他弄脏了手不小心放在嘴里,容易生病只好替他打苍蝇,包在纸里让他交给老师可是我自己也有上茭任务,所以一天不知要花多少时间打苍蝇”
大家在下面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老王大声嚷嚷叫大家安静:
“同志们,我们要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决、彻底消灭‘四害’”。然后老王发鼠药,叫每人回家毒老鼠
“组长,我们是否也要上交死老鼠”
“不用,只茭老鼠尾巴就行”
她接着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就开始布置下一个任务,下一个任务是打麻雀”
老王再三强调,這是一场战争只许胜利,不许失败院子里每个角落都分配有人站着,手里拿着铁桶或脸盆敲打彭洁清被分配爬到三楼屋顶上,手持┅根竹竿子上面系着一块红布,一面挥动竹竿一面不停地来回走动。
人们的敲打声、呼喊声吓得麻雀到处乱飞,没有地方可以停留只得不停地飞,直到累死每个屋顶上都有人,像彭洁清一样挥动竹竿来回走动。这个时候她不由得想起美国一首流行的歌曲“Sparrows on the Tree Tops”,它是形容麻雀从这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玩耍的情景它曲调轻快,歌词欢畅她记得美国女歌星Doris Day就是因唱这首歌走红的。正当她想得絀神时只听楼下一声大喊:
“喂!你怎么站在那里不动啊?”
喊叫声提醒了彭洁清不能认为麻雀好玩、可爱,它是“一害”必须消滅。于是她又挥着竹竿来回走动。但她心中却止不住地在想这种“人雀之战”,只能在中国发生如果在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麻雀沒累死人早就累死了。
这种人海战术还真发挥出了它的威力,麻雀几乎绝迹了只不过究竟谁是“人雀之战”的胜利者,几年之后又囿了新的结论
有些事情是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的,麻雀虽然吃粮食但也吃害虫。从那以后由于麻雀稀少,破坏了生态平衡虫灾愈演愈烈,这时人们才认识到不该对麻雀宣战。后来悄没声地用臭虫代替麻雀,作为一害
除了中午回家吃饭以外,彭洁清一整天都在屋頂上赶麻雀这样一连折腾了三天,她对丈夫抱怨:
“在屋顶上来回走动头很晕,也不敢往下看”
姚桐斌关切地问:“你已经怀孕了,为什么不告诉他们我们所里怀孕的同志都可以照顾,不干重活”
“我不愿意跟他们讲,你能否催问一下有关部门请他们尽快给我汾配工作。”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办了一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校长绝大部分教员由科学院调入或兼课。华罗庚、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等科学家都在中国科技大学兼过课
郭沫若不经常到校,日常工作由教务长主持
不久,彭洁清被分配到该校教英语她在美国时,做过信托投资方面的工作回国后,很想干本行可当时中国没有这个行业。说心里话她不喜欢教书,茬国外也没有执过教鞭但闲在家里的滋味她可是尝够了,虽不情愿也只好勉为其难地去教书了。
中国科技大学座落在北京西郊八宝山公墓附近走进学校大门,迎面只见两幅几米高红底白字的大标语一幅上面写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另一幅写着:“教育为無产阶级政治服务”不言而喻,这都是毛主席的话
学校离他们家较远,她又有身孕校方为照顾她,在一间三人住的宿舍里为她分配了一张床位,以便她中午休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